互联网思维
截至6月底,上半年就有欧派、尚品宅配、皮阿诺、金牌橱柜、志邦厨柜、我乐家居定制家居概念企业上市。除此之外,顾家家居、大自然地板、圣象地板均向定制业务扩张,顾家家居去年还成立专门的顾家定制子公司,专注定制家具的生产及销售。“未来的全屋定制或许应是平台性质,把供应链上不同节点的产品整合做到最优。”华日家具常务副总修军考察了一圈意大利的家具企业后,将定制列为了未来一种不能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定制是一种极致贴近服务消费者的能力,欧睿宇邦CEO吴世峰亦认为,这种围绕消费者整合供应链的极致能力,是大家居企业突破行业天花板,产生如美的、格力这样巨头企业的先进生产力。(欧睿宇邦CEO吴世峰)以下是大家居电商圈与欧睿宇邦CEO吴世峰对话内容整理:大家居电商圈:今年上半年定制概念很多品牌上市了,跟这些上市的品牌比,欧睿宇邦有何机会和竞争力?吴世峰:我们的路线跟竞争对手有区别:全中国的厂家都走标准化定制,半柔性生产,还是有标准板式、标准柜,我们是全非标定制全柔性。如果我们跟索菲亚去竞争红星这些卖场,肯定拼不过,我们是抢他们不能涉及的市场,比如家装。如果要超越必须弯道超车,通过对定制市场的营销模式、生产模式分析,我们认为现在的定制模式绝大多数都是经销模式,实际上没有直接接触C端。而我们一开始就做电商,服务了全中国最难伺候的人群——上海的网络人群,我们有很强的C端服务意识,用互联网的思维在做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如果充分把互联网思维应用到极致,把客户端的需求摸出来,迎合客户需求,就可以不同。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的客户消费习惯,我们没有改变就迎合。我们在上海的橱柜占有率第一,但只有一家门店,欧派在上海有36家店。我们现在走的路更难,但如果把这条路走通的话,以后无论对B还是C端都可以批量复制,我们的目标是让C和B都选择。大家居电商圈:全非标定制与半标准定制相比,具体在哪些环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吴世峰:定制是个非常复杂的流程,我们把整个流程系统化操作,去掉了中间的人为因素。例如拆单、排单、不清楚的对接等等环节都省掉了。订单生成后,一次性对接数据到机器生成,中间有一些审计等环节,整个系统将原来大概需要12-15个工作日的周期,缩短到了现在的2-3工作日。目前,我们的系统从橱柜到全屋定制都打通,也只有我们打通。通常的定制企业基本都有几套系统在运行,销售系统、生产数据转化过程等等,我们是全部串联在一起,前端有数据生成,直接对接后端,合同跟生产数据匹配。这个系统我们做了五六年,到去年底完成,前段时间测试还不错。生产的随意性更强,解决了全非标定制的规模化生产,与标准化定制的生产设备、工艺总结,流程完全不一样。大家居电商圈:可以举例说一下您说的这套系统的价值点吗?吴世峰:系统解决了几个核心问题:1、效率,系统化运营、自动化工厂提升了单人单平米的产销,我们的工厂1万多平米,产值约5个亿。一个上市的定制品牌大概有10万平米的工厂,产值也才差不多5个亿。我们的交付效率也大大提升,对B端用户最快15天,特别是一些整装客户。市场上一般承诺安装周期在40天左右。2.去了熟练工,可以做到快速复制,做个5亿的工厂可能需要半年或者9个月就可以复制成功。行业里熟练工,例如开板工、拆单工人才非常紧缺,尤其现在大家都做定制,行业里互相挖人很严重。我们的系统自动完成分拣、拆单,全自动化。(欧睿宇邦的全自动生产工厂)大家居电商圈:您刚才提到弯道超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渠道上避开正面竞争,押宝家装,这个渠道市场有多大?目前合作的有哪些家装企业?吴世峰:现在上市的定制家居抢的市场是居然、红星这些主流卖场,市场份额3-15%个点之间,很多定制家居的产品难以满足另外85%的市场化需求。而这个市场大部分被家装公司做了。家装公司在中国量很大,但与定制家具主流供货商合作的很少。与家装合作很早就开始了,前几年搜房、齐家火的时候我们都是他们的核心供应商。现在合作的家装公司有上海的同济、杭州的圣都、土巴兔等,给他们提供全屋定制。大家居电商圈:大一些的家装公司像东易日盛、今朝都有自己的定制品牌定制工厂,为什么要选择宇邦?吴世峰:东易日盛有总控的品牌意德法家,但装修公司的定制其实是他们的累赘,定制业务太复杂,自己做的效率并不如专业的高。大家居电商圈:宇邦也开了自己的直营店,电商、家装、直营店三个渠道各自的比例是多少?吴世峰:家装+直营家门店占差不多七成,家装主要是针对B端的服务。我们的定位还是把互联网做强,再开拓,无论是B端还是C端的客户都当做互联网的客户,这是我们以后最成功的一点。大家居电商圈:您一开始就提到了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所有人都在提,具体到全屋定制,指什么呢?吴世峰:互联网的核心是便宜点又好又有品牌的东西。所有的全屋定制只会想怎么让B端开更多店拿更多货,卖更多,是以工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它们对C端只是一个品牌,C端需要什么他们其实不清楚。例如索菲亚似乎只生产3-4种颜色,他们对导购的培训是不管什么风格,就推荐这几种颜色,50%以上都是白色。我们是以客户需求为主。现在全屋定制企业都是拿CAD两位图签单,我们是三维图,所见即所得的;客户在红星看到的产品都是单个的,我们做场景化,一个颜色既有客厅、也有餐厅、窗帘、书桌,尽量让用户少去想象怎么样,在真实场景里感受到。中国人对色彩都非常模糊,不知道怎么选择,选地砖还可以,米白色,选窗帘和墙纸就很头痛,拿着一块布,很难想象一个颜色放在家里是什么感觉。我们用VR方式,直接替换颜色看到实际场景里的效果。大家居电商圈:网销渠道的流量天花板已经很明显,平台流量不增长了,很多依赖于平台的互联网品牌都收到了明显的影响。宇邦怎么应对流量问题?吴世峰:我们2003年开始做互联网,经历过什么叫做口碑、自媒体推广。流量的天花板只在百度、天猫,比如大众点评不做销售,但口碑积累是品牌真正的价值,我们的点评数比后面20家加在一起还多,这块是很多品牌不重视的流量。实际上,对销售产生很大的意义整个成交比例中,天猫搜索第一名占不了几分,最大的分数可能是在红星出现能占2分,天猫1分,朋友评价3-4分,再有活动就有购买欲望了。更多人选择我们,是觉得品牌品质价格都还可以,售后服务也可以,多样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在央视看到广告,那是传统模式,我们是新模式。大家居电商圈:目前有多少门店?去年融资后您提到要拓展门店,目前是何进展?吴世峰:直营加盟都在扩张,目前直营十几家,加盟几十家,今年计划做到80-100家。我们是一个城市一家店,开在建材商圈,独立门店为主。流量不是靠自然流量,也不是靠红星这样的流量,而是线上引流,线下转化。大家居电商圈:像顾家这样的品牌也在做定制,定制是不是大家居所有企业都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它解决了大家居行业的什么痛点?吴世峰:定制是解决整个大家居的核心点,具备定制这种能力,像美的这样的巨头企业才有可能产生在家居行业。毕竟一个小家电行业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企业,家居要整合好的话,市场要远远大于小家电。定制是前端流量,是建材家居板块最难突破的点。定制是一种极致贴近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能整合多少品类。如果要做大,要做多品类从头到尾的集合,定制是核心,所有上市家居类建材类都在涉及定制,圣象、大自然、顾家、兔宝宝、欧派都在做定制。
2月10日,在刚一开年的苏宁春季部署会上,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内部讲话中强调要用再创业的激情和斗志,将2013年的战略布局全面落地,并明确定位2014年是战略执行年,成效突显年。张近东提出,互联网时代的执行不再是标准化的复制,而是创新执行,就是要将互联网精髓和零售本质有机结合,形成适合苏宁的互联网思维和执行方法,即:以“用户体验讲效果,经营创新讲效益,制度优化讲效率”的“三效法则”作为苏宁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以“产品决定目标、项目决定组织”的理念作为苏宁互联网执行的方法,战术聚焦、重点突破。原文如下:苏宁全体管理干部,大家好!春节假期已经结束,目前总部和大区也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工作状态,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是苏宁转型落地、成效突显之年,在春季工作部署会召开之际,我首先向大家拜个晚年。回顾2013年,我们取得了集团转型发展以来战略上的重大突破,明确了一体两翼的互联网零售发展的方向,做了很多战略布局。但是在集团清晰明确的战略路径下,我们却没有达到理想的业绩。所以,我们将2014年定位为集团的绩效突显年、战略执行年,要全面再造新十年、新苏宁、新的执行力。强有力的执行力是苏宁二次创业成功最坚实的保障,但今天的执行力不同于十年前标准化复制的模式,而是要坚定战略、创新执行。而创新执行力的核心,我认为在三个关键环节:那就是要有意识上的紧迫感,构建创新执行的法则,并找到科学的执行方法。首先在意识方面,执行力的提高需要有“危机意识”、“亮剑意识”和“团队意识”。一是要有危机意识。创业23年来,苏宁人不是最精明的、企业也不是资源最丰富的,但我们凭借“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企业精神,脚踏实地,终于把苏宁打造成为行业内的领导企业。但我们不能停止对事业的追求、安于现状。目前集团正在进行第三次创业,这需要我们有再创业的激情和斗志,所有苏宁人要放下已有的光环,一起奋斗。二是要有亮剑意识。去年我就曾讲过,在互联网时代,不是对手的成了对手,不是同行的成了同行。面对新老对手的挑战,我要求大家要回归狼性文化。但我这里所说的狼性,不是狭义的野蛮霸道,苏宁从来都是强不凌弱、弱不畏强,强要强到骨子里。这里所说的狼性,是一种积极进取、不畏挑战、敢于竞争的心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妄自尊大、闭门发展,要打开眼界,去研究所有的对手和同行,针对性的制定竞争策略。但不论对手是谁,我们都要有敢于亮剑的气魄,狭路相逢勇者胜,企业竞争最后拼的往往不是资源而是毅力和文化。所以我呼吁所有干部要唤醒自己已经沉睡了的血性,要敢于和对手亮剑、一拼高下!三是要有团队协作的意识。随着苏宁涉足的领域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体系越来越庞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但体系之间的协作却越来越难。这不完全是组织流程的问题,还有心态的问题。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变的越来越本位、越来越封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心态的存在使得工作沟通的成本上升,导致沟通效率降低。但大家不要忘记,我们都是苏宁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大家工作的目的都是借助企业的平台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独木难成林,只有我们团结一心,我们才能无坚不摧。其次在执行法则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执行不再是标准化的复制,而是要按照“三效法则”来创新执行。在连锁时代,苏宁的快速扩张得益于制度的标准化,大家工作有章可循。互联网零售时代要求我们要快速赶超,但是由于我们的很多经验和知识结构都来自于连锁,面对大量的新业务,和大量传统业务的创新要求,存在着大量的模糊地带和探索空间。这个时候我们用什么来指导员工自主创新、自主管理,我们如何去选择主攻项目、创新执行,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一个新的考验。今天我想提出一个围绕“效果、效益、效率”的“三效法则”,即“用户体验讲效果,经营创新讲效益,制度优化讲效率”,希望大家这几天结合会议部署,结合这个“三效法则”来反思13年工作中的问题,思考14年的工作开展思路。一是用户体验讲效果。我们过去讲“营销为纲”,现在还要加一句“体验为王”。13年我们做了很多创新业务,但是却没有给用户带来很好的体验,所以虽然我们很努力,但用户却并不买账。今年,我们不能再拍脑袋决策,眼里只是盯着一时的轰动效应和促销效果,而忽略用户的体验。用户体验是一种意识,集团各个体系都要贯彻这种意识:商品经营体系要进一步丰富SKU的种类、完善品类结构、出样展示和库存部署;线下平台要研究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布局、动线、购物流程和服务标准;线上平台的页面设计、搜索推荐、商品信息、支付结算、在线服务要进一步优化简化;市场体系要突破传统的传播形式和渠道,市场推广要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顾客的差异化需求,形成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营销推广体系;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梳理服务规范和操作流程,提升发货及时率、妥投率、服务满意度等核心指标。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前提,任何损害体验的行为都必须一票否决,因为失去用户我们就将失去一切。二是经营创新要讲效益,量化考核目标。转型的目的是发展,是增效,转型的好坏最终都将靠业绩来证明。我们要深刻理解战略背后的意义,比如全品类、自主产品,不是简单的增加品类、SKU数量、自主产品品牌。全品类是为了丰富用户体验、整合供应链,最终是要寻找新的销售或盈利的增长点;自主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商品研究能力、实施差异化营销,最终是为了提高盈利能力。执行不是为了应付和交差,不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执行,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追求效益应根据发展阶段与业务特点来确定效益的具体指标,效益既包括利润,也包括用户规模、销售规模等;同时,追究效益也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零售服务的本质,打造坚实的发展基础,从而实现稳定持续增长。三是制度优化要讲效率。对于企业来说,不存在什么完美的制度,企业的转型也是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升级变革的过程。而衡量制度变革优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提高效率,不仅包括时间效率,而且也包括资源利用效率。互联网时代,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效率不是跟我们的过去比、跟自己比,而是跟用户的要求比,跟对手的速度比。今年是集团的执行年,执行必须要讲效率,必须按预期推进,甚至超预期推进,才能抢占市场先机。所以,我们必须基于新的零售模式,以提升运转效率为目标,探索并固化新的制度流程,建立新的开放型管理体系。围绕“效果、效益、效率”的“三效法则”给我们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度量和把握如何选择重点项目,如何去执行,如何去创新。效果第一、效益为本、效率至上。只讲效果,不讲效率,那就会延误战机;只讲效率,不讲效果,那就会仓促上阵;而两者最终的结果都要体现在效益提升上,不讲效益的执行,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这就是我们苏宁的互联网思维,在深入理解互联网精髓,并结合零售本质的基础上提炼出来适合苏宁自身发展的“三效法则”,全体苏宁人都要将其作为创新的基本法,从而确保执行显效。最后,执行还要讲方法。集团去年的重点是战略布局,那么今年就要求我们要战术聚焦,重点突破,以“产品决定目标、项目决定组织”的理念作为苏宁互联网执行的方法。13年集团由于转型探索而开展了很多工作,虽然方向对了,但是因为缺少聚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导致很多工作结果却没有达到预期。所以,14年大家在工作执行的方向上一定要有“产品突破”的意识,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测算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明确不同阶段的主攻目标。今年,我们一定要把用户体验作为执行的导向,并要求把目标聚焦化、具象化,具体到核心产品上,以“产品决定目标、项目决定组织”的理念,打造苏宁互联网化的执行力,以产品推进带动目标的实现。最终我们要建立起战略性指标、战略性项目,明确哪些品类重点是提升规模,哪些品类是重点在利润,线上占比、自主产品占比必须取得结构性突破,互联网门店、金融产品、移动转售产品等必须领先,然后规定好哪些项目是集团必须牵头抓的,哪些是体系牵头抓的,哪些是部门的重点项目,这次部署会我希望大家要充分讨论,列出清单,定好责任人,对这些项目必须一抓到底,对过程必须要跟踪,年底必须要有考核。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打破组织壁垒,打破流程障碍,提升效率,注重效果,创造效益。至于项目如何选择,我们要根据“三效法则”的尺子,从纵向的行业,横向的地区来选择:一是我们要聚焦行业、对标平台,推进行业经营攻略。互联网的竞争是残酷的赢家通吃,如果我们不对标领先者,即使取得快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速也有可能被淘汰。所以在总部层面,各商品经营体系要立足行业、立足平台推进经营攻略。无论是电器、母婴、还是超市,都要找到行业的领先者和竞争对手,寻找差距,从而确定每一个品类的渠道经营策略、品牌合作策略、品类经营策略,指导部署大区的地区攻略。线上线下运营平台,要各自对标全国性的竞争平台,针对性地找出短板,围绕平台建设、会员发展、终端互联网运营能力建设、顾客服务体验等核心指标落实攻略目标,指导部署大区的本地化经营。二是要细分地区、对标同行,落地市场竞争策略。大区和子公司层面,要立足自身的线下平台、共享总部的线上平台,明确辖区内的线下、线上竞争对手。针对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四级市场,不同的对手,要针对性的制定出领先、超越、遏制等具体的攻略目标,联动总部资源实施地区市场的竞争策略。2014年的地区攻略,一方面要突破全国超大规模城市的线上经营格局,另一方面要突破三四级市场O2O的融合,由两头带中间,建立苏宁在全国的行业领先地位。各位管理干部,2014年的执行成效如何,关键在你们,在于你们的观念、能力的全面互联网化。但是转型互联网,也不能迷失自我,不是一味跟随模仿互联网表面和形式上的东西,否则就是邯郸学步,既理解不透互联网的精髓,也丢掉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上,我们必须永远坚持自己的根本立足点和特色。在经营上,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很大,但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必须回归零售的本质。在管理上,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永远依赖于严谨的管理和健康的文化。新技术应用、用户思维、产品迭代创新等是我们要学习的,但不合适的东西我们也必须摒弃,不能一味的神化和盲从,我们要看到互联网文化的本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只要坚持苏宁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企业精神,和创新标准、超越竞争的经营理念我们就一定能实现2014年各项预期的目标。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苏宁春季部署会上的内部讲话中,强调回归狼性文化,并将2013年总结为战略布局年,2014定位于战略执行年。这意味着苏宁去年大张旗鼓展开的战略布局,将在今年得以调整,苏宁将不会再有更多的收购和新业务拓展,接下来将着眼于对产业链的巩固与提升。苏宁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一个标杆,去年成为转型力度最大的大公司,从收购红孩子,到双线同价,布局O2O,发展开放平台,进军互联网金融,申办民营银行及虚拟运营商牌照,再到收购PPTV,战略布局的力度惊人。外界总是会以苏宁易购的发展情况来衡量苏宁转型的成败,事实上苏宁的转型战略早在2013年初已跨越这个层面,已上升到整个集团全面转型,而非纯线上业务的争夺。苏宁的对手京东,从自营到自建物流,到POP开放平台,再到互联网金融和技术服务,走的是一条曲线上位之路。实际情况是,京东无线下资源,自身没有太多选择。而苏宁则不必,这家公司虽然线上因不具备先发优势而略显薄弱,但拥有庞大的线下零售业务,资金充裕,具备分分钟进军金融业的实力。线上这个薄弱环节,或许可以用完备的产业链加以弥补,苏宁需要做的,只是把这个链条补齐,以图后来。目前看,苏宁构建的这个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备了。用通俗点的话说,该有的我都有了,接下来就看执行层如何将战略布局落地,把各个环节的效率发挥到最高。张近东对此提出的要求是“对标行业领先者”,通俗点说就是,紧盯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先对手,干不过人家就找差距进行调整,力图跟上并超越。这个策略不错,先把摊子铺起来,再放手让下面去发展各自的片区和主管业务,别管怎么干你就盯着一流对手去做就行,不会落后。但有三个阻碍这一策略的潜在因素,张近东不得不考虑清楚。首先是苏宁能否进行充分放权。仍按苏宁多年沉淀下来的标准化流程去干,人人不敢越半步雷池的话,好处是企业不容易出现失控,坏处是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或许会陷入呆滞执行的怪圈。苏宁做的这个转型,每一步都是前人没走过的新路,处处雷区的话可怎么走。或许苏宁内部并不缺能执行的人,而是缺带着创新精神执行的人。其次,张近东讲话中似乎有一点没谈到,那就是人才,如何解决人才问题。战略布局与中下层关系不大,而战略执行则主要由中下层来进行,有了好的布局,也要看是否有人将其变为现实。苏宁这种偏传统的企业,人才是短板,外面有能人不敢请,怕与企业文化不相融,自己培养的是否合适用来开疆扩土还得再看,这些都是问题。第三,如何改变中下层的观念和意识。张近东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非常到位,但这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一些来自上层的理念和思维到了下面,很容易被误读,这不是执行力问题,完全是认知问题。例如,过去外界喜欢用互联网思维给苏宁挖坑,被察觉后苏宁很多人就觉得互联网界有些做法挺邪恶,于是不予考虑。事实上,外界是用正确的互联网思维挖了个坑,思维没错,但苏宁照做的话准会入坑。正确的作法是,把精髓吸收,裹在外面的那层浮华扔掉。苏宁应该告诉自己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那么做,这个理论体系是一定要有的。在这次的讲话中,张近东还提出了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强调了“三效法则”,即用户体验讲效果,经营创新讲效益,制度优化讲效率。这三条纲领中有决心,有灵活性,也有对盲目创新的担心。这些理念在互联网人看来似乎仍不够大胆,对于一个转型中的传统特大型企业来说,已足够激进。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复制别家理念和思路即可,因为大家都没有包袱。对于苏宁这样的传统企业而言,全盘接受互联网思维及做法则是死路一条。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问题上,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只能不断摸索和积累,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想法和做法。这个过程,远比进行战略布局要难得多。2014作为苏宁的战略执行年,苏宁会面临着业务上的全线提升,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增长是肯定的,其力度和高度将会受制于其内功修为和人才储备。此外京东和阿里巴巴也将分别上市,如何侵蚀这两家的份额而非被融资后的这两家进一步扩大优势,是苏宁更需要考虑的问题。苏宁虽然在转型的路上走得最早,最快,但目前看来也只是刚刚上路。
其实马云是很想借力王卫的:因为通达系根本没有供应链的基因,而顺丰具有这样的基础,如何在菜鸟系里树立一个标杆,让大家跟着学,最好借力的就是顺丰,只可惜遇到的顺丰的老板是王卫。【背景】6月1日下午14:32,菜鸟网络官方发布声明:紧急建议商家暂停使用顺丰发货,改用其他快递公司服务。原因是顺丰单方面暂停了数据接口,淘宝上将暂时无法显示顺丰物流数据,因此建议商家改用其他快递公司服务,等待菜鸟网络与顺丰的沟通....18:43顺丰官方发声,严肃表达:1.菜鸟已经把顺丰踢出,表示遗憾,要查快递订单,直接从顺丰官方APP等入口查询;2.菜鸟要求顺丰提供无关客户隐私的数据,顺丰拒绝这一要求;3.顺丰呼吁快递同仁重视数据....菜鸟物流大数据战略的背景:6月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7年前的2010年6月阿里宣布淘宝大物流战略,曾经马云定位的绝对不干物流开始慢慢重新定义;2013年6月左右(5月28日)阿里宣布菜鸟成立,定位打造“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2016年6月13日,菜鸟“全球智慧物流峰会”定义“重新连接”,菜鸟定义大数据重塑未来物流的战略,全国的乃至海外的国际物流巨头纷纷到位见证;2017年5月22日,在马云呼吁的新零售浪潮下,第二届全球智慧物流峰会定义“连接升级”,全面升级到供应链商业全球知名品牌企业的物流供应链链接。今天,顺丰与菜鸟的数据之争引爆全行业及社会的关注。其实就在6月1日上午,美国摩根士丹利中国投资大会上,我正给海外的投资界解读中国物流的商业生态格局,以及未来中国快递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投资机会。万万没有想到几个小时过后,菜鸟和顺丰闹掰了。按理常理,我应该就此快速写一篇行业分享给大家,从专业的角度、客观的立场,以独到的眼光给行业一个全新视觉。6月1日晚,我玩了一次创新的玩法,利用直播(一直播)进行了一场解读,万万没有想到火了,共150多万人上线看直播,同时在线峰值达11万人。我从10大方面解读这场大数据竞争的内幕。在完成直播过后,大量的粉丝要求,希望我能从文字上进行整理我的思维,有助于大家的深度阅读。在全面考虑对行业的价值原则下,我再丰富了相关的内容,定位《独家解密:菜鸟与顺丰闹掰,暗藏中国物流大数据竞争的12大内幕》。言归正传,下面进入正题,对12大内幕的解读:一、最后一公里的数据对各大企业意味着什么?这个数据究竟是谁的?1、IP重构时代,流量红利期已过,互联网竞争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的下半场,流量之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流量之争是,BAT的流量入口。而今天,移动互联、社交电商的发展流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交商业+网红经济+微电商的兴起,让传统的电商成为过去式。2、用户粘度+用户精准的画像,成为商业刚需:阿里、京东,今天已经从原来的流量竞争转化为用户粘度、用户数据之争。电商时代在那里交易很重要,为新的社交电商时代,谁与用户关系最密切,谁能够抓住用户的潜在需求,这是未来新零售时代的竞争核心。3、最后一公里,为什么那么重要?这是未来商业的入口:未来的商业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最后一公里的数据,物流数据仅仅是其一,因为这些数据仅仅是客户地址和联系方式信息,而用户的画像数据,用户未来的潜在需求的预测,这是商业竞争核心,阿里、京东都在竞争布局,只不过阿里布局的非常狠。4、最后一公里快递入口的价值:如果不做商业,其实价值并不大。对于顺丰来说,其实最后一公里要做新商业,其实有过“嘿客”失败的案例,且不说当年的“嘿客”有点生不逢时,过早的布局,最后失败而告终。在2014年的时候,社交商业还没有像2017年的今天那么爆发。所以顺丰一直在谨慎的对待最后一公里的新商业,包括现在推动的顺丰优选线下的布局,其实幕后有种种原因,这里不是今天讨论的主线内容。同理,对于“三通一达”快递来说,更没有大数据商业基因,基本上不会在大数据上做商业。所以,在中国快递企业300万的快递员的数据沉淀中,通达系不会玩,顺丰在谨慎试水,而阿里呢?而菜鸟了,菜鸟的商业定位就是大数据驱动的供应链生态平台。所以大数据沉淀和应用是菜鸟的核心。5、为什么顺丰的数据菜鸟如此重视呢?顺丰服务的是中高端用户,虽然顺丰在菜鸟的流量非常少,但要记住,手机、服装等高附加值的品牌,大部分都是走的顺丰,这些是知名品牌方,这个的数据的价值,远远比“三通一达”那些小客户的价值意义重大。6、这个数据究竟是谁的?今天有粉丝吐槽:卧槽,这数据是我的数据,你们两家公司拿我的信息来宣示主权和保护权。TMD我作为用户,好无奈.....这句话道出了商业的内幕,一切数据来于用户,而两家对信息的所谓保护打起来了。这也许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的竞争,在你还在购买和消费的时候,数据被后台抓取,后台几个合作关系的企业打起来了。二、菜鸟与顺丰数据之争,给京东、EMS带来怎么样的机会?1、京东和顺丰的站队:6月2日,刘强东为顺丰站台,呼吁保护快递信息,同时京东方面表示:京东开始在柜子方面全面战略合作,合作覆盖了13个城市,日均订单超过5万单。双方计划在年底之前将合作范围扩展至全国26个城市,接入一万台的丰巢智能快递自提柜。无形中,京东和顺丰真正实现一次站队。2、从电商平台角度看:现在是全渠道时代,品牌方可在京东上开店、也可天猫上开店、还可以在微电商领域开店、以及线下店,那些高端品牌在天猫上开店长期走顺丰的品牌,如果面临物流不能完全保障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把客户引导到京东等其他平台交易,其实是对京东利好。3、菜鸟与EMS的站队:这次顺丰与菜鸟的数据入口之争,菜鸟有意扶持EMS,EMS高兴了,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其实我本人不太看好,虽然大家都知道EMS最近两年的改善很提升还是不错的。但要注意两点:1、订单的支配权方面,菜鸟只是一个推荐的权,真正的选择那一家,商家说了算。2、EMS是否能够真正的干好,这个值得怀疑,因为如果能做好,早就做好了。但无论怎么样,这确实是一个EMS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也是菜鸟的备份方案。三、微电商时代,电商平台将失去价值,快递企业绝对的商机微电商的发展,其实对传统的电商平台冲击是很大的,不管是网红经济、社交电商、还是微商,从中国最大的微商服务平台“微谷”的数据看:现在广药集团、云南白药、立白集团、同仁堂、格力等知名品牌都在试水微电商了,现在有超过3000万的从业人员。背后的商业机会如下:1、商业模式角度看:微电商时代,交易在那里不重要,支付在那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系(信任),重要的是谁对关系长期的维护,建立长期的信任+服务。2、用户体验角度看:微电商是信任关系为前提,发货直接走快递发货,根本不需要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和服务,数据是一个散乱的状态。3、对快递企业的机会:快递企业如何和微电商、微店商、网红、微商等商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拿下这样的市场,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个方面早期就在布局的中通做的很不错,就在昨天(6月1日)摩根士丹利的中国投资大会上,我和中通的高层也在深度的交流。今年的世界微商大会,原阿里巴巴总裁助理曾解析:微电商是传统电商的掘墓者!四、中国物流行业的生态站队:“两大生态+两大平台”的关系揭秘今天的菜鸟、顺丰的博弈,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的博弈了,是行业生态的博弈。总结一下,中国物流行业的生态已经成为了:两大生态+两大平台的关系,分别是菜鸟(系)、钟鼎(系)两生态+京东、顺丰两平台。1、两大生态之一菜鸟系:阿里在物流的布局,就是商业+资本驱动物流生态的布局。1)地产:菜鸟地产;2)快递:圆通+百世+天天(归属于苏宁);3)落地配:上海万象+南京晟邦+陕西黄马甲等;4)平台:日日顺物流+苏宁物流+运满满等;5)云仓:心怡物流+百世云仓+苏宁云仓等;6)最后一公里:菜鸟驿站等;2、两大生态之二钟鼎(普洛斯)系:这一个系主要是物流链式投资,没有商业驱动,就是产业链明星企业的布局。1)地产:普洛斯地产;2)零担、快递:德邦、优速等;3)干线:则一物流;4)平台:G7+货车帮+福佑卡车+卡行(阿里也投了,唯一一家交叉投资的企业)等;5)最后一公里:丰巢等;3、两大平台之一顺丰:快递+冷运+云仓+供应链+最后一公里综合供应链服务。顺丰是典型的快递物流网络为基础,升级业务有最后一公里丰巢、云仓、供应链、冷运等综合的供应链服务的体系。4、两大平台之一京东:京东物流子集团定义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京东物流子集团定位是:以云+科技+数据驱动的综合供应链服务,拥有六大运营平台:中小件物流+大件物流+冷链物流+B2B物流+跨境物流+众包物流;后台支持包括各种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技术创新,如无人仓+无人车配送等。内幕关系:1、钟鼎创投产业基金背后的GP,有顺丰、京东的LP;2、钟鼎也是丰巢的股东;3、钟鼎系的多家企业,腾讯投资,如:G7、货车帮等企业。评:这是典型的一个“1对3”的商业站队。五、马云暗示未来每天10亿包裹,这对物流意味着什么?幕后的阿里暗藏哪些战略?5月22日,在菜鸟全球智慧物流大会上,马云进一步诠释了新零售背后的商机和挑战,并变相的给菜鸟体系下的各大物流企业施压。马云谈到:未来5-6年,中国每天将有10亿包裹的业务体量,快递企业今天上市了,大家不要在乎富豪榜排名,成功是你失败之父;未来成功的物流企业需要眼光、格局、组织、人才、技术等全方面的准备;物流企业要提前做好投资,快递企业要把钱用到技术上去,把钱用到人才上去,而不是把钱用到市场上、拼杀上去...马云的话暗藏的商业内幕:1、阿里的核心战略在新零售:新零售与完成品牌方与用户的链接,包括一线城市的猫超、二三线城市的零售通、农村市场的村淘等布局。2、快递企业比较变革:当前的快递,每天最大支撑1亿的包裹量,未来我要拿每天10亿的业务量,你们快递不升级,将又一次成为我的商业短板,因此你们今天要么跟着我提升,要么被淘汰。(马云在演讲中明确,几年后的大会,现场可能只有一半的人在)。3、快递企业必须升每天10亿的包裹,需要运营支撑:在智能化、在未来优秀人才的储备方面,如果当前的快递不投入,现在你们的上市,将是未来你们的自我灭亡的根源。4、新零售对快递物流企业服务定位:新零售时代的需求不是单一的物流运营,是基于大数据驱动下的供应链综合服务。这一点很明确的说,是“三通一达”玩不转的,这一点顺丰是有这个能力的,但遗憾的是顺丰未必听菜鸟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两者的较量。5、其实马云是很想借力王卫的:因为通达系根本没有供应链的基因,而顺丰具有这样的基础,如何在菜鸟系里树立一个标杆,让大家跟着学,最好借力的就是顺丰,只可惜遇到的顺丰的老板是王卫。六、为何第一个和菜鸟闹掰的是顺丰,而不是“三通一达”?其实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提及到,菜鸟和顺丰的闹掰,其实背后是大脑、躯体、大腿的博弈。如何理解:1、菜鸟做的是大脑,大脑是神经的中枢,驱动这整个身体的运动。2、顺丰做的是躯体+大腿,顺丰自己能够奔跑,抛开菜鸟的流量,自己也能奔跑,但顺丰在数据应用方面还未彰显。3、“三通一达”大腿,负责运营末端的支撑,不会有深度的供应链战略,失去了身体和大脑根本跑不起来。为何顺丰和菜鸟是先闹掰?1、因为顺丰对数据的重视程度,是在整个中国快递领域是最高的,虽然他们在应用方面还很不够。2、顺丰的数据的价值,可能在整个快递领域来说最有价值的。3、如果顺丰都融入菜鸟了,对于其他快递来说,自然就顺服了。七、数据成为物流企业的内核,未来的物流靠什么竞争?未来的物流企业,究竟靠什么生存?这个话题是物流行业企业应该深度思考的话题。1、未来的物流企业,不是靠运力差价、仓储差价、作业差价来生存了。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透明了,商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2、共享经济时代到来:资产是谁的不重要,谁能高效的应用资产最重要,所以靠资产密集型运营的物流企业日子将越来越难过。3、未来的物流将靠数据+金融+增值服务来盈利的时期,但要记住三点:1)无数据,不金融。没有数据,根本谈不上金融,不管是供应链金融还是现在流行的消费金融。2)谁靠近用户越紧密,谁的数据就越有价值,谁就可能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这就是为什么菜鸟、顺丰越来越重视末端数据的价值的根源。3)数据的挖掘与应用能力,成为物流企业的考验。物流企业过去大三方物流,为什么日子难过,而今天的平台企业,比如G7、运满满、货车帮、云鸟等企业收到资本的宠爱,本质就是数据的价值。八、未来的物流大数据的生态格局(从阿里、京东、顺丰、G7,到BAT的站队)未来的物流,是大数据时代的物流。谁成为中国物流大数据的神经中枢,菜鸟一定是这样定位的。但未来的商业肯定不是一家独大的业态,因此顺丰、京东,以及背后的腾讯,可能会站队。还有一个信息,可能顺丰与百度外卖也在联姻谈合作,那么这样一来,未来的大数据驱动物流竞争的生态,其实就是阿里和腾讯的垂直细分领域的生态竞争。九、菜鸟物流大数据和京东物流大数据的区别?这个话题很多朋友在问?我觉得有必要单独罗列出来。菜鸟的物流大数据,是从产业生态的布局来构建的,前面的菜鸟物流生态可以看出:1、菜鸟物流大数据:最后一公里大数据+云仓大数据(新零售)+渠道大数据+品牌方大数据等,菜鸟的数据链路是跨企业的链路服务,而且运营规则由菜鸟打通。这是一个生态大数据架构。2、京东物流大数据:京东的物流是自建物流的架构,在社会化过程中两端在延伸,上游会延伸到对供应链的综合服务,下游会延伸到末端。京东物流的大数据是典型的供应链链式大数据。两大平台的“区块链”的架构完全不一样,每一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可怕的肯定是菜鸟。十、物流数据,究竟哪些最有价值?未来物流数据商业化的发展方向有哪些?物流数据,究竟有哪些价值,如果物流企业自己看,说实话真看不出什么价值,至少看不透最大的价值。但放在互联网商业中来看,价值有可以无限的放大:1、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数据价值,不仅仅是用户的地址和联系电话的价值,更是用户需求画像,用户商业挖据的价值;2、城市配送物流数据的价值,并不是配送线路和配载的价值,会结合城市消费,做社区零售、区域营销精准营销的价值;3、卡车物流数据的价值:不仅仅是运营监控,实际上是对智能管车、后服务、金融、卡车融资租赁的价值,这个可是千亿级以上的市场;.....简单例举一下这些,所以中国物流大数据的商业机会巨大,每一个懂的人都想在提前布局。十一、如何从投资角度看物流大数据未来的价值?过去5年,中国物流的投资,基本上不投传统物流企业。而是投具有互联网思维,具有数据沉淀的企业。资本是很血腥的,传统物流靠运力差价的投资,基本没有回报率,真正互联网时代的物流,值得投资的都是有数据沉淀的企业。十二、未来5年过后大数据驱动下,中国物流商业生态是怎么样的?(包括红色资本占位)未来的中国物流的商业生态,一定是商业+物流+数据+金融的生态,这种的霸主企业,是要驾驭和控制每一个环节的“链主”企业。错,是“生态主”企业。今天的菜鸟,已经成为这样出具格局的生态主,但从行业角度,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好现象,一个健康行业,应该有几大生态的格局。所以,接下来很可能出现腾讯+京东+顺丰+钟鼎系的新生态出来,这样的中国物流在未来5年才是有意思的生态。【综述】今天的菜鸟和顺丰的闹掰,这一切看是偶然,其实是必然,中国物流在互联网时代,正在面临全新的升级。其实这场战争是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到智慧物流的必经之战,是物流和互联网融合的大势所至,确也没必要大惊小怪,早晚而已!我个人认为,这场竞争越早越好,否则对中国的物流企业是不利的,而且今天的菜鸟顺丰的数据之争。也刚好只有顺丰合适,京东不可能,因为没有交集,通达系更不可能,是其大腿。这场生态之争才刚刚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
1月11日消息,据获悉,微盟旗下智慧餐厅近日宣布与餐饮品牌“绿茶餐厅”达成合作。“绿茶餐厅”旗下所有门店将上线微盟智慧餐厅系统,借助微盟智慧餐厅提供的O2O会员解决方案实现会员的统一管理。据了解,来自杭州的快时尚餐厅“绿茶”目前拥有60多家连锁门店,单店日均客流超过1500人次。对于“绿茶餐厅”来说,有效沉淀客流量能避免顾客流失,提高餐厅营业额。只有建立一套有一定深度的会员营销体系,并用互联网思维开展会员经济和精准营销,才能提高用餐体验,将顾客留住。据悉,此次“绿茶餐厅”与微盟的合作将以会员营销为发力点,搭建基于“绿茶餐厅”微信公众号的O2O会员营销平台,深度运营流量和会员。“绿茶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餐厅开始了餐饮O2O的探索,将移动端在线体验技术应用到实体餐厅经营中。未来在“绿茶餐厅”,顾客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点菜、使用优惠券、支付结账等功能。餐厅还将通过与微盟智慧餐厅的合作帮助绿茶餐厅采集数据和分析,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据微盟方面介绍,智慧餐厅是由微盟推出的线下餐厅O2O解决方案,通过微信营销和会员管理帮助餐厅吸引新客到店,通过多样的营销促进客户二次消费,并让老客主动帮助商家带来新客。
“双11”、“双12”网购狂欢刚过,电商年底的礼品消费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日前,小编从当当网获悉,年底的礼品消费非常旺盛,当当网新上线的礼品功能,首日下单就突破了5000单。据悉,礼品包装项目于12月19日正式上线,该功能是当当网为方便网购用户节日送礼,特别开发的一项新的功能,用户在网上下单后,不用亲自登门就可以轻松把选好的礼物送到亲朋或长辈家里,省却了平日送礼的很多麻烦。小编了解,用户选购商品后只要在结算时选择“作为礼品赠送他人”,然后填写赠言即可完成礼品的下单。目前该功能适用于“当当自营”商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推出“礼品”功能,当当网还特别考虑到了基于中国礼品文化的“送礼”体验,比如,网上送礼可以选择“不显示价格”,送礼还有个性化的祝福卡片,加5元服务费还可以享受精美的礼品包装服务。当当网礼品功能可填写“个性化”祝福“礼品包装”是国内电商领域的头一份儿,也是当当网独有的特色服务,正值圣诞、元旦、春节等多个节日接踵而来,该功能一上线便收到了众多当当网顾客的认可。身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就表示,“元旦临近,要给自己远在南京、上海等地的老领导送一份礼,亲自跑一趟吧,可能领导们也不方便,而且自己的精力也不够,所以选择在当当网这个送礼服务就方便很多。”在当当网买“礼品”更有精美包装对此,当当网CEO李国庆表示,顾客体验是互联网思维三大点之一,推出人性化的礼品功能正是当当网顾客体验的创新之举,从顾客反映来看,这个在电商行业首次推出的礼品功能,大家很买账。事实上,除了礼品功能外,今年当当网在顾客体验层面的改进和创新非常之多,从商品搜索、用户支付、商品配送、订单告知等环节不断进行流程优化,每月都有改善,这也让当当网老客户的重复购买非常高,今年三季度当当网新客成本也从32元下降到了20元。
如今,双十一已不再仅仅是电商的狂欢节,线下零售商也不再只是旁观者。近日,实体零售商都纷纷交出双十一期间的成绩单。联商网统计了11家国内主要实体零售企业双十一的销售业绩,记者看到,超七成零售商销售总额增幅超过5成,万达百货、五星电器、新世界百货、王府井整体销售翻一番。其中,新世界百货42家门店双十一期间销售同比增长167%、客流同比增长138%,为11家企业中增幅最大的企业。双十一历经8年,成交量也由最初的5000万到如今的千亿规模。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流量天花板的到来,电商双十一的成交额涨幅也在不断的下降,增幅放缓。数据显示,阿里由2010年的增长1780%到今年的32%,京东也由2014年的增长200%以上到今年的60%。相比较,实体店在双十一期间的销售增幅大多超过电商平台的销售增幅。从实体零售今年的整体表现来看,线下实体零售在双11期间不断创新,正越来越好的借势“双十一”,同时,也变得更开放包容,线上线下互相革命、融合、尊重的时代正在到来。无论是营销方式、与线上平台合作,还是引入互联网思维,实体零售商都能较好的参与到“双11”这场全民购物狂欢节中。可以预见,未来双十一将更趋于“常态化”,将会跟中秋、国庆、元旦的销售节点一样,成为一个普通的购物节日。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地区网购交易额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9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505亿元,发展农村网民达到5659万人,新增网店达到118万家。有专家预测,2016年,农村地区的网购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呈现“井喷”行情。很显然,农村市场的电商需求远远未被满足,是一个典型的蓝海市场,含金量十足。加上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在农村的刷墙大战和网点争抢更是将农村电商烧上了天,在城市市场已经陷入白热化竞争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涌入农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然而,农村电商市场要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还是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比如:农村网络覆盖率不高、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落后、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偏低、农民的购物习惯难以改变,这也与农村市场的特性紧密相关,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最主要的是发展农村电商本质上是依靠能人带动,电商运营涉及互联网技术操作、网络营销、上下游的对接等等专业知识,需要的是一批新农人。那么怎么算新农人呢?笔者认为要具备以下条件:职业经历和背景多元化、具备互联网思维、具备较强的农业技能、创新思维、群体思维(懂得抱团发展,重视分享交流)、品牌意识强、具有鲜明的文化基因。根据以上条件,新农人的最佳人选就是返乡创业的知识青年。我们也欣喜的看到,随着农村互联网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网络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或大学生不断将网络应用的技能带回农村,这种由于数字鸿沟对农村电商发展带来的阻碍将会进一步被抹平,农村电商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再加上县域招商引资的土地与环境约束越来越紧,导致工业招商乏力,是需要一些新的发展动力。从成功实践的县域来看,电商能够带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带动了配套的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电商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激活了消费,提升了人气,让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农村电商也必将成为互联网下半场巨大的蓝海,因为它不只是在于农民的购物需求,更在于农民的销售需求。也就是说,农村既是农村电商的需求产业链下游,又是最原始的供应产业链上游。这是一种双向的商业供需模式。具体可以细化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将农产品运用网上途径销售出去的农产品电商,有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等形式,而不是简单的开淘宝;二是在乡村聚集的以销售本地特色产品(包括工业品)为主要业务的乡村电商;三是将电商的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在县城周边,形成电商服务业、包装仓储物流相关产业和商品配套供应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县域电商;四是将农民需要的生活服务、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通过电商终端的延伸,实现服务到村。不管哪种形式,说到底都是新时代的渠道战,其实不管是巨头进入也好、本地平台也罢,对于电商企业而言,如何在农村建立起自己的优质渠道,使之成为电商企业产品与服务的载体,并能够为农民解决网购教育与售后服务等问题才是当前农村电商迈上快车道发展的关键所在。
3月10日消息,近日,在韩都衣舍设立深圳智汇蓝海孵化基地举办的《52赫兹》蓝鲸论坛发布会上,中老年服装品牌葵牌创始人刘奎透露,2015年葵牌对线下店采取收缩战略,对线上采取进攻策略。“以前分配给线上销售的资源只有10%,现在我拿出50%的资源放在线上。未来用互联网思维做线上线下,做极致单品开发。”从葵牌服饰获悉,截止2015年葵牌服饰共有三四百家门店,主要分布在全国一二线城市。2015年葵牌服饰一面收购代理商的门店,另一面撤掉效益平平的门店。到2015年底一共关闭50家门店,刘奎表示如此做的主要目的是抽出精力发力线上。为何葵牌服饰敢果断在线上发力?刘奎透露主要是经过几年摸索,葵牌服饰已经找到了在线经营的法门。“2013年双十一备货2000万件,双十一当天销量100多万件,广告投入70多万,结果造成1000多万件成品积压,那时我们就在考虑,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做电商只能造成库存积压,到2014年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方向,直到2015年找到韩都衣舍合作做线上业务才有了新的起点。”据获悉,韩都衣舍在深圳设立智汇蓝海孵化基地,其中的核心业务便是与线下传统品牌达成合作,为其线上业务提供代运营服务,或二者成立合资公司在线上孵化新品牌。对于线上线下中小品牌,韩都衣舍主要以提供代运营为主,其中葵牌的线上业务全部交给韩都衣舍运营。“2014年双十一葵牌广告费投了80万,卖了20万,2015年双十一经过我们代运营两个多月后,广告费投入了十几万,销售额200多万。”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表示。据葵牌服饰方面透露,在产品开发上,葵牌服饰正在借鉴韩都衣舍的“多款少量”模式,加大上新频率,并且改变传统订货模式,正在实施韩都衣舍提供的全套信息化。葵牌服饰目前已经形成了运营端在济南,设计和生产端在深圳,仓储端在安徽阜阳的格局。
2015年房地产商巨头都很忙,既要面对经济下行带来的销售压力,又要面对可能被“换了姓名”的危机,同时还得腾出手脚跟发展越来越快的互联网做搏斗或者打联合。碧桂园要做什么?在刚刚出炉的2015年房企销售排行榜上,碧桂园以1357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7,成功挤进“千亿俱乐部”。面对前六纷纷落定互联网布局,碧桂园在不久前也终于踏出了这一步。据了解到,碧桂园于2015年9月成立了“深圳市旺生活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其社区O2O产品“旺管家”也正式浮出水面。据了解,碧桂园旗下的“旺管家”共设五个业务模块:第一是日常用品、外卖等购物,由楼盘周边商家或者一级供应商直接供货;第二是生鲜购物,主打原产地直供;第三是提供物业费、水费的查询与缴纳功能;第四提供家政、洗衣、维修等到家服务;第五,在未来将提供“一键咨询”服务,用户可进行法律、心理咨询等。一位接近碧桂园内部的人士告诉说,“旺管家”APP在2015年3月上线初级版本,只在顺德碧桂园小范围试运行,目前来看效果良好,所以正式开始大规模对外招商,希望更多的品牌或品牌供应商参与其中。据了解,此次招商同时面对美容护理、医药保健、粮油、特色农产品、饮料等日常产品的省市一级代理商,碧桂园主要采取购买的方式合作,供应商也可提出合作方案。碧桂园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告诉说,未来碧桂园有可能会在楼盘内设置微仓,对于商品配送,可能会采取两种方式,其一是微仓的管理团队负责配送;其二是物业团队即保安负责配送。对于未来是否会在楼盘内设置线下店,工作人员给了否定的答案,其表示在线下只会通过广告宣传,或者做商品临时展示,不会单独开设店铺经营。据发现,“旺管家”最早试运营的顺德碧桂园区,其平台上的部分商品如水果、海鲜、零食等以礼盒形式展现,用户下单后由商家发货,产品将由快递的形式发送,部分产品在当日15点前下单,即可当日发货,15点后第二天发货。而另外的商品由原来的碧桂园超市(现改名万田超市)负责提供。房地产商的O2O大时代据了解到,“旺管家”首先将在广东省内约120个楼盘上线,其后再拓展至碧桂园全国楼盘。碧桂园对外招商介绍中称,碧桂园在全国近300个社区楼盘,覆盖业主近50万户。碧桂园方面预测,旺管家平台服务的潜在人群约300万。业内人士分析称,碧桂园此次建立社区O2O平台,一方面是要补缺其在物业方面口碑一般的短板,最终达到销售楼盘的最终目的,“现在是以社区O2O为切入口,未来一定会嫁接卖房营销渠道,销售碧桂园的新房或者二手房。”据其介绍,物业的口碑和品牌是现在住户选择购房时衡量的标准之一,相对于其他房地产商巨头,碧桂园的口碑还差一些,通过社区O2O的模式将物业的服务和功能发挥出来,是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O2O经过半年多的燃烧,普遍认为以纯互联网背景撬动重模式的线下,实现线上线下的打通融合,基本很难。相反,线下背景通过在线化和数字化实现融合的难度则小很多。在征战O2O的各路人马中,房地产商背景最为雄厚,固定资源最优,离用户最近,因而拥有最可想象的空间。搜房网副总裁司智告诉说,今年传统房地产商发力社区O2O将成为一种趋势。“开发商们做社区O2O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凡是大型房地产企业旗下都拥有广大的社区资源和客户群体,而且拥有成型的物业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植入O2O概念十分简便。”但让卖房子的大土豪来做鸡零狗碎的零售小服务,靠谱吗?如何面对强大的对手?据了解,探路互联网的房地产企业层出不穷,花样也极多。最主要的方式借力物业板块,建立社区O2O,但究其具体方式又有不同。如背靠开发商花样年,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彩生活”,主要通过收购中小物业公司管理扩展用户。花样年在2014年曾表示推出一个全新的社区O2O产品“解放区”,收割彩生活以外的社区,但截止目前并未见到相关产品上线;而万科推出的社区O2O产品“住这儿”除了提供社区服务外,可以直接在线上进行房屋的交易;作为另一巨头的保利房地产建立的社区O2O“若比邻”,是将其社区中心实体店和APP打通线上线下,作为保利社区商业模型;恒大虽很早宣布与腾讯合作打造社区O2O,但目前并未见到其产品。除了社区O2O的模式外,房地产商们还与互联网进行了许多“不痛不痒”的合作。比如万科入驻百度直达号、建立跨境电商仓;正荣集团与微信支付合作,将推出全国首个微信定制社区;华润五彩城致力于微信服务号的运营,助力在微信购物与支付等众多功能的打通。从以上花样的探索,可以看出各房地产商急于互联网+的热情,但并没有真正探索出成熟的模式,各家的着重点也极不相同。万科的着眼点在房屋交易,保利在其“若比邻”社区店的在线化,碧桂园则布局全面的衣食住行零售和服务。其他家更多还停留在接入微信公众号等触网阶段。目前看,保利和碧桂园的方式更贴近用户日常需求,但却与往线下渗透的电商直接冲突,挑战最大。试想碧桂园做外卖,如何与百度外卖、饿了么等大平台疯狂补贴的打法抗衡?卖商品、生鲜,如何与京东等巨头PK?在把零售玩出各种花式的电商对手面前,碧桂园能抓住周边商户、服务好身边的住户吗?在司智看来,传统房地产商要想做好互联网+,管理人员必须以互联网思维、电商思维进行思考与管理,同时还要获得集团内部的授权和资金支持,这三个方面如有一方存在短板,都会导致这个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转型的路上走得异常艰难。“但是如果社区O2O这条路走的好的话,对于未来碧桂园房屋销售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12月24日消息,通过互联网连接业主和装修公司的土巴兔近期在做一个新尝试:让业主可以直接对接装修工长。土巴兔副总裁徐建华日前介绍,此前土巴兔的O2O模式下大致有6个主要环节:业主、家装平台、建材供应商、项目经理(即工长)、装修公司和建材供应商,今年土巴兔对此进行了服务链重塑,在施工方式上增加了一个选择,业主可以直接找工长(而不是装修公司),也可以直接向厂家购买建材。徐建华称,未来土巴兔将同时运作两种派单模式:面向装修公司和面向工长,而装修公司仅保留高质量、品牌形象高的。据悉,土巴兔平台目前积累了7万多家装修公司,现在对装修公司的准入标准更为严格。而业主直接选择工长的模式,则能为用户节省不少成本(30%左右)。徐建华称,在原有的链条中,业主选择装修公司,装修公司派单给工长,最终给其提成30%-50%。因此如果绕过装修公司这个环节,工长能赚更多,用户则能省更多。徐建华介绍,土巴兔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大力推广工长模式,而且获得空前成功。目前,土巴兔平台共有装修工长数千人,未来将在更多城市铺开业务。徐建华称,工长模式可以带来三个效果:一是直接让业主面向服务提供方,降低成本;二是让工长获得更稳定的订单,同时提高行业标准化程度、改善工长从业环境;三是让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性,挑选自己喜欢的装修方式。“就像美甲师、化妆师以前都是在公司上班,现在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获取订单,互联网思维就是更高效了,有些不需要的环节肯定是要简化掉的,用户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方式,就好像专、快车、出租车一样都有人选择。”徐建华说。据悉,在家装O2O行业,包括惠装网、抢工长等在内的平台也都试图直接打通业主和工长,缩短产业链条,降低业主成本。
12月9日消息,日前在一个创业社群大会上,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表示自己被O2O吓坏了,因为很多企业对他说,现在已经不是免费时代而是补贴时代了,互联网界奉行免费的“红衣教主”已经过时了。周鸿祎不这样认为。他指出,很多O2O模式用常识做判断都是有问题的,他们所奉行的补贴策略只是资本的游戏,最终很可能结局变成被BAT收购。“资本永远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商业模式永远不能是2VC和2BAT的,还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尽管有些VC为了他们投资更重要。”周鸿祎表示。由于成本固定,随着适用人群的增多,产品的边际成本会趋近于零,免费因此能成为一种战略,微信、360安全软件、搜索可以免费,就是凭借于此。周鸿祎认为,现实生活中的O2O,无论是送电影票还是送早餐,还是上门提供“大保健”,服务的人越多,成本就越高,甚至还要考虑这个人上门的成本、交通的成本、物流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免费只能成为一种战术,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不能成为一种战略。长期免费下去,用户随着成本的增加就无法控制了,违背了商业常识。“很多人期待把互联网的免费盲目扩大化,通过免费+倒贴养成一个用户从来不会养成的习惯,这有可能不成功。第二,通过免费把对手干死,然后再改收费。中国的用户一旦吃了免费的午餐,再回头是很难的。”周鸿祎这样告诉大家。在其看来,资本寒冬的泡沫就是创业者和投资人急于求成,恨不得把十年干成的事在十个月干成,再加上资本的压力和诱惑、绑架,就使得很多人的诸多动作变形。周鸿祎劝诫道:“VC转型比创业者转型得要快,风向不好他可以马上不投这个领域。最后,谁在收拾这个烂摊子呢?还是创业者。所以互联网思维没有错,但不能盲目用在任何领域。”
当前,化工行业进入了新常态。受到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影响,化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效益下滑、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和创新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战,而‘互联网+’为化工产业化解产业发展矛盾、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一、数万亿市场规模2014年,我国石化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02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6235家,利润总额6682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2014年中国整个化工的表观消费量[指当年产量加上净进口量(当年进口量减出口量)]是15万亿人民币,中国的化工市场最大,占全球市场的30%,从体量上来讲是世界第一。纵观目前中国化工橡塑行业,参与者众多,光下游企业规模就达几百万家,很类似于欧美发达国家多年前的市场发展状况(海外市场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整合,整个市场的传统分销效率很高)。中国是化工产品生产消费大国,化工行业贸易非常活跃,据统计,2014年我国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8.8万亿元,其中精细化工产值近4万亿元,液体化工产值也超万亿元,行业规模庞大。二、政府政策扶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中指出“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鼓励能源、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等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三、行业痛点突出近年来,化工行业呈现生产总体增长,效益大幅下滑,创新能力不强的格局,产能过剩矛盾异常突出,存在着用“互联网+”升级改造的巨大潜力。化工行业产业链条长、价格信息缺乏透明度、供需信息不对称,有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的空间,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化工行业,将有效提升行业的运作效率。目前各行业的B2B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①产能过剩矛盾异常突出,行业供大于求;②中间贸易链条长,信息不透明,中间商层层加价导致交易成本高、效率低;③缺乏物流和金融的专业服务。至于在化学品领域,首当其冲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交易效率低,“以前在做工厂的时候,经常会为拿不到订单和找不到合适的原料而发愁,这个行业信息极度不透明“,“当然仅仅是将信息透明化还是不够的,采购商可能因为账期等金融问题而无法进行交易。交易账期,资金周转短缺、银行贷款难、民间融资成本高是行业另一个最大的痛点。”四、未来盈利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在帮供应商卖产品同时,也能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加上供应链金融、物流、交易担保、供应商审核及推荐等增值服务,打造一个以数据为中心,涵盖交易,金融,物流等服务闭环生态体系,以此来增加商户粘性。在风控方面,发展为集风控尽调、互联网金融接入、银行支付通道、保险兜底、接入银行征信系统为一体的体系结构。整体来看,供应链金融不仅是解决了交易的账期问题,未来在平台融资成本不断优化后会有很大的盈利空间。从另一个角度,供应链金融会是优化交易平台的重要手段。举个例子,结合风控体系,平台可以依据某家工厂的原材料采购清单、上下游、价格和频次等数据进行数据征信,以此来切入采购和销售体系,同时也提升了对整个供应链的宏观风险掌控能力。五、资本追捧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多家化工电子商务平台获得融资,快塑网融资金额已超过3亿人民币,找塑料网融资金额也近4000万美元。目前较为火热的B2B行业,如钢铁、建材、化工、农业、电子行业等,每个都是万亿级、甚至是十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以十万亿级的化工行业为例,其中石油化工、塑料化工、精细化工三个子行业都拥有万亿级的市场。因此,没有人会怀疑这些行业能够孕育出百亿级的平台型公司,更是存在千亿级独角兽的想象空间。
11月17日消息,海底捞、外婆家、西贝莜面村,将联合投资入股口碑网络,目前各方已经达成深度的战略合作,并就入股事宜达成明确意向,同时三家品牌将全面入驻口碑平台。据了解到,口碑公司CEO范驰表示,与三大餐饮连锁品牌的全面战略合作,是口碑打造开放平台、建立O2O生态圈的重要第一步,未来还将与更多的优秀商家达成合作,建立口碑商家品牌联盟。在范驰看来,与这些标杆商家的合作,将有助于把他们的专业能力沉淀到口碑平台,形成行业解决方案,更好的服务线下餐饮商户。“这样,线下的餐饮商家,可以真正回归美食匠心,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出好味道,而不用分心于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运营。”口碑网络还正式发布了O2O开放平台(open.alipay.com),向商户和第三方开发者开放支付、营销、信用及社交等9大API技术接口。通过这些接口,商户可以在口碑平台上打造起完整的支付、引流、会员管理系统,通过资金隔天到账、会员精准二次营销等措施,全面提升店面运营效率和服务体验。第三方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口碑平台为商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业内人士分析,与互联网公司入股传统行业公司不同,西贝、外婆家和海底捞入股口碑,是反向的传统公司入股互联网平台,极具行业风向标意义。口碑的优势在于搭建平台,劣势在于缺乏线下商业管理的相关能力和经验,而这三家餐饮公司的优势恰恰能与口碑形成互补。两者结合,未来就能够为其他商户提供从平台资源到管理能力的全套支持,真正帮助他们实现经营模式的升级。据了解,今年6月底,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合资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手机淘宝、支付宝这两个国民App为口碑提供一级入口。餐饮是口碑平台发力的第一个行业。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外婆家、海底捞、西贝、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一大批餐饮商户进驻口碑平台,据口碑官方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口碑平台商家数量已超过40万家,在餐饮行业的单日成交笔数超过300万笔。
这个夏夜,在杭州西溪湿地的太极禅苑,静博士董事长祝愉勤非常荣幸地和阿里巴巴马云面对面讨教企业发展之道,香港仙境国际集团作为特约嘉宾出席,这是一次企业经营的讨教会,也是一次铁杆粉丝的见面会。喝茶、畅谈、取经,长达2个多小时的会面,马云对中国美容和健康产业发展的坦率见解,让静博士祝愉勤受益匪浅。一、活下来是硬道理“美容行业有150万家店,不倒闭100万家店,这个行业就不会正常。10年以内,你是否还活着?”静博士祝愉勤向马云介绍了中国美容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当听到中国美容行业目前有150万家店时,马云断言:未来四五年,将有100万家店倒闭。“倒闭三分之二很正常”马云说:“10年前,街头巷尾到处看到杂货店,食品店,电器店,服装店……后来,来了苏宁、国美、银泰,死了一大批;再后来,又来了淘宝,又死掉一大批,现在有几个人是开店成功的?一个行业格局的洗牌,也就四五年时间,美容行业也不例外。”“中国美容行业150万家店,不倒闭100万家店,这个行业就不会正常。最后剩下50万家店,其中10万家会发展得很好,20万家日子过得还可以,另外20万家也就马马虎虎了!这不是我信口雌黄,很多行业的发展规律就放在那里。”“所以你要问自己:10年以内,静博士还活着吗?是前100家,还是前10家?这需要跟团队去沟通,达成共识,然后共同努力!活下来是硬道理,不管用什么方法,先活下来,再壮大自己”二、不要“大而全”的游客,要“深而粘”的用户谈及互联网思维,马云举了个例子:游客VS客户杭州某一领导曾跟他说,杭州有8000万游客。“游客”有什么用?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他有什么需求。如果仅仅是买一瓶矿泉水,那只会增加杭州的脏乱度;要是“客户”,就不同,你会对他的行踪很了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去过哪里,将去哪里,他来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他以后你有很多事情好做!”作为健康美容行业,你需要的是“客户”,深度粘合的“客户”。美容行业现在所谓的“粘性”,主要是通过IT技术和传统服务手段把顾客留在身边,但是你们真的用互联网手段了吗?马云很直白地说:“我好像沒看到……”“你们这个行业的互联网思维,不仅是深度粘合客户,还要利用大数据,为顾客拟定健康美丽方案。线上线下为客户服务,增加客户体验感!”“比方说,为什么我比银行行长更了解他们的大客户?因为我用互联网大数据知道客户的需求,知道他们喜欢怎么花钱,怎么理财。而这不是一年跟客户吃五次饭能够得到的。其实,我最不喜欢和客户吃饭了!”当祝愉勤谈到静博士提出的“专业主义+互联网行动”,推出了“喜鹊上门”和“喜鹊到店”,用App和ERP系统打通客户数据,马云深表赞同:“你们这个行业就是+互联网,静博士在行业里已经有领先思维了,要马上落地去做,这个时代是不能等待的。”“你们不仅仅用O2O方便客户,更重要的是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服务顾客,为顾客拟定健康方案,美丽计划;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来指导你们的业务,这样企业就能顺应时代发展了”三、未来企业的作战,一定是航母体系“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开了80家鞋店,生意很好。她打算第二年开到300家,第三年开到500家,然后上市。我了解了一下她的企业,内部没有‘平台’概念,就只是单纯的‘开店’,我对她说:‘再这样下去,你要倒闭的’。当时她还不以为然,以为我是乌鸦嘴诅咒她。事实证明,今天她已经倒闭了,还欠了几千万。”马云说:未来企业的作战,一定是航母体系,在自己企业内部做一个平台,做强做大后,自然会有人加入,然后形成合力。如果内部平台不够强,管理会跟不上,文化会跟不上,理念会跟不上……什么都跟不上,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竞争呢?而这一点,香港仙境国际集团商学院刘泽慧教授深感认同:仙境国际集团商学院如今推出的微营销双向导流模式,就是用航空母舰的理论,会员进入商学院学习培训,学习微商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再加入商学院运营体系,同时把更多会员也带到商学院来,形成一个闭环服务,让传统地派美容行业插上互联网思维的翅膀。“一个企业不要先考虑做大,应该先考虑做好;把自己做好了,必然会做强;做强了就会吸引同道中人一起来做大。”马云坦言,做了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蚂蚁金服、菜鸟,对于经营中的很多诀窍,算是看明白了。现在他日夜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3万人,缩减成8000人,然后产生同样的效益和产值。他说:你们静博士也一样,如果别人需要2000人,你只要200人就能完成,你这家企业就很牛。马云认为,美容健康产业的未来很好,是有前途的!但静博士接下来将要思考:●不管用什么方法,先活下来,活到前100家!●未来企业将是航母体系作战,首先要发展内部平台。
7月16日消息,今日,阿里旗下移动开放平台阿里百川第二届无线开放大会在杭州举办。会上,阿里CEO张勇表示,阿里百川将提供20亿元的创业基金扶持移动应用创业者,开放多年来积累的电商能力,“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应用”。张勇宣布,阿里百川将提供20亿元的创业基金,其中有10亿为面向优秀创业团队的投资基金,其余10亿则是由网商银行为创业者提供的短期贷款。此外,据了解,一个集阿里众多资源于一体的创业营即将上线,目标是培养出优秀天使项目和90后卓越创业者。张勇在会上表示,电商已经发展到了“无商不电”的阶段,所有商业都在向电商转化,都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进行重构,过程中自然衍生出了大量的创业机会。移动互联网已然不再只讲“内容”和“渠道”,“崭新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在众多体验中,基础建设没必要每个人都去做一遍,阿里愿意将自己基础能力开放出来,升级原有的“平台”转向“服务”,帮助每一个细分市场重构,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只要有好点子,就可以拎包入驻”的服务。他认为,当今众多的移动产品中,每个细分业务APP其实都在进行一个商业重构。比如垂直于钟点工的产品就像在重构劳务市场,让大家找钟点工变得方便、容易,可信赖。而正由于商业发展的多元化,一切都需要开放和分享,形成共荣经济,单独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阿里要做服务平台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份推出以来,阿里百川平台接入的APP覆盖了近1.15亿移动终端。目前,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的阿里百川创业基地已经建设完毕,其余省市创业基地正在筹备之中。
对万达电商CEO董策来说,这次离职来得太过突然,他原本计划要在6月4日下午参加“飞凡电商媒体沟通会”,但没想到6月3日晚上便突然对外宣布了离职的消息。对于离职原因,董策的内部信表示是“家人生病,不得不回澳洲照顾”,不过,业界疯传另外一个版本:万达集团领导对董策的工作严重不满。来自万达内部的人士还称:董策在PPT演示方面做得美轮美奂,但实际的系统开发和业务进展十分缓慢。把问题全部归咎于董策个人的能力上似乎有失公允。事实上,从2012年成立至今,万达电商已经两换CEO和COO,更有大批中层员工换血。董策宣布离职后,网上流传着一份万达电商紧急招聘CEO的职位说明,开出的条件是“税前年薪800万”以内。看样子,王健林仍在期盼一位英雄式的CEO的降临,但人才匮乏恐怕只是万达电商问题的冰山一角。王健林是时候该想一想:万达电商为何总是扶不起来?定位不清,方向游离去年8月,万达宣布与腾讯、百度共同成立电商公司,一期投资50亿元,其中万达持股70%,腾讯和百度各持股15%,并且计划在未来5年引入新的投资者,总投资近200亿元。听起来前途无量的万达电商公司究竟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王健林恐怕一直没有想清楚。万达电商推过两个重要的产品:万汇网和飞凡网,此外还曾表示要大玩互联网金融。万汇网定位为万达广场的O2O智能电子商务平台,要搞“万达会员卡”,连接商户和消费者,但后来被批格局太小,功能严重依赖万达原有业务,难成大器。因此有了董策力推的飞凡网。飞凡网在今年年初悄悄上线,要做的还是线下广场的智能化以及与线上平台的对接。此外,万达还在去年年底收购了快钱,宣称要布局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理财、信贷等各个方面进行尝试。现在来看,万汇网已被抛弃,飞凡网上线后未成大器、悄无声息,而万达电商的互联网金融还处在画饼阶段。问题或许出在王健林对这些产品的定位上。不难发现,万达希望做O2O,其根基仍然是万达的线下广场,而目的无非是从线上为线下导流,并提升线下体验。这种从原有资源出发的思路本身就局限了万达电商的发展空间。对于万达广场的商户和消费者来说,不管是万汇网还是飞凡网,抑或万达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所提供的功能都不是必需功能,用互联网人的话说就是“没有杀手级应用”。王健林的算盘打得很好,但商户和消费者并不买账,与万达的产品相比,他们可能更加青睐一站式解决消费问题的美团、大众点评等开放性产品。简而言之,不从用户需求出发、没有用户基础的万达电商注定只是南柯一梦。王健林需要想清楚,万达电商究竟要为消费者解决什么痛点,而不是老从万达的角度出发谋篇布局。文化冲突,管理束缚2012年12月,曾任Google总部电子商务技术部经理、阿里巴巴国际交易技术资深总监龚义涛确认出任万达电商总经理。不过,一年多后,龚义涛便从万达离职。后来谈到万达的经历,龚义涛曾表示:“在万达,通常先是用PPT的模式向领导请示汇报,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领导批准才能做,我们互联网企业出身的人没有这个习惯,我们的思维是发散型——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无独有偶,当董策离职后,也有人评价他只会把PPT做得美轮美奂,但实际的系统开发和业务进展十分缓慢。万达内部的这种“PPT文化”反映了其管理上的集权状况,以及王健林的强势风格。有内部人士表示,虽然万达电商高管位置应有尽有,但大权仍然掌握在王健林手里。集权并不意味着落后,像刘强东、周鸿祎、贾跃亭也都是以强势出名的企业家,但他们的强势建立在对业务的全盘把控上。简言之,BOSS懂业务,集权可能效率更高,BOSS如果不懂业务,却总是插手日常事务,结果只会让下属以汇报和讨好上级为工作导向,实际业务进展缓慢也就不足为奇。王健林懂不懂电商?这是万达需要回答的问题。从王健林公开谈论电商的记录看,他对万达电商的规划似乎仅仅停留在“会员卡”的层面,万达电商被置于从属地位,仅仅作为万达商业地产的补充。马云曾问王健林,万达准备为转型付出多大代价,王健林的回答很保守——“我们不准备付出多大代价,代价太大了,我们就变穷了。”同样是转型,万达与苏宁相比,一把手的认知程度和底气差了很远。不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王健林似乎想通过联手李彦宏、马化腾来找路子,但结果不太理想。“别看他们两家是搞互联网的,给的意见不多,全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之前王健林曾经这样吐槽过百度和腾讯这两个合作伙伴。总而言之,万达电商想要有所作为,就要从文化和管理上适应互联网玩法,否则就只能沦为王健林一时兴起的试验性玩物。人才奇缺,诚意不足三年前,万达电商200万年薪找来了龚义涛,今天,万达电商又要花费800万年薪找人来代替董策。问题是,万达的诚意真的够吗?龚义涛和董策,从职业经历看,都算不上互联网大将,各自的履历决定了他们想要胜任万达电商CEO的难度和挑战。不过,万达开出的年薪,放到水涨船高的互联网领域,也确实很难挖到一位领袖级人物。阻碍人才加盟万达的不仅是钱,有没有足够的自由度和作为空间,能不能容忍试错和迭代,会不会分享到万达电商的长远发展果实,这是每个有意加入万达电商的互联网人才都会思考的问题。而眼下,经历了两次CEO、COO离职,团队动荡、摇摆不定的万达电商,其CEO位置也如一块烫手山芋,人人都知道这个位置不好坐,毕竟有前车之鉴。最终谁会来接任,万达电商的戏又将如何唱?我们拭目以待。
6月2日消息,艺术O2O平台艺典中国于近日开启商家入驻模式,开放商家后台。据了解,艺典中国首批已经接入了董浩艺术工作室、艺海堂美术馆、亮宝轩画苑等80个商户,并且还会陆续接入更多的商户。对于如何来选择商户这一问题,艺典中国招商部总监齐凯表示,艺典中国会根据自己的运营能力来掌握商户的数量和质量。其对入驻商户有自己的要求:首先拍品要质量过关;其次商户要有足够的运营能力;再次,艺典自己本身也要有足够能力来运营如此多的商户。对于商户提供的作品的选择,齐凯解释,目前他们会对价格有基本的把控。“拍品多数为中低端作品,价格合适好卖。参拍艺术家还要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但市场价值不算高。比如有一个叫‘三为艺术’商户的专场‘而立不惑间’,汇集的是30岁左右的艺术家作品,作品质量好且名气度不高,适合大众消费。此外,高端艺术品原作衍生品、工艺性好、艺术价值不低于1000元的文玩等也是我们选择的拍品。”齐凯告诉记者,随着自身运营能力的完善,和社会对艺术品网络交易认可度的提高,艺典中国会扩大招商。“之后商户本身的运营能力会更强,可以让商户更自如地操控他的交易,比如拍品信息的上传和更改、拍品的支付情况和发货情况等。希望未来能把平台交给商户。”同时,艺典中国透露,未来会陆续发展商城、艺术品鉴定、博物馆和艺术品金融等板块的业务。记者了解到,艺典中国网于2012年6月成立,成立之初主打艺术资讯和艺术衍生品交易,2014年9月上线手机移动端应用。艺典中国在线上,包括PC端、微信和App端有艺典网拍和艺典商城两个产品,同时,艺典中国在亚洲大酒店建立了1600平米的艺典空间作为线下体验总部,随后又在798艺术区建立线下体验店。据艺典中国官方介绍,在成立之初,艺典中国便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现有的艺术生态,随后建立线下艺术体验空间,整合和优化线上线下资源,同时为买家与拍品近距离接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满足藏家线下体验的需要。
“我和马云、王健林都很熟悉,开会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所以我现在非常看好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发展,所有的事物都必须革新。”在4月28日举行的“我看未来20年大型公益演讲”上,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银泰系与阿里巴巴的合资公司,未来将进行购物中心的场景布局,将“互联网+”与实体商业充分结合。从小出生贫寒的沈国军在少年时因父母过世都肩负起大哥的责任,这也令其具有魄力与创新精神。从上世纪90年代放弃银行系统的“金饭碗”,转向从4个人的公司白手起家,到如今的银泰商业帝国,沈国军麾下的产业已经遍布了百货、购物中心、综合体、商业地产甚至是物流与互联网合作。“我们并非一步登天,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过失败,甚至是被人骗走2亿元的惨痛经历。但这些都是我的人生财富,让我知道必须要革新,不能一成不变。现在我们麾下有70家购物中心,另外我们还投资了菜鸟网等产业,随着时代的变化,我觉得医疗、养老和互联网产业在未来会大有可为。”沈国军指出,其尤其看好互联网产业,因此其已经与阿里巴巴合作。此前,银泰系已表示,其将加大与阿里巴巴的合作,银泰系麾下银泰商业拟与阿里巴巴合资成立一家平台公司,计划将银泰网资源注入该平台公司,阿里巴巴方面拟对该平台公司投入约10亿元人民币。“我们与阿里巴巴的合资公司就是专攻未来的新模式购物中心,加强O2O合作,目前还在进行测试,有个600~700人的团队专门负责该业务。”沈国军坦言,如今全国的热钱大量流入商业地产开发,每年都有太多新的商业地产项目开业,这会造成高空置率等项目过剩问题,因此未来再开发购物中心就一定要打造创新模式,这也是未来的商业竞争力。“我们未来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新购物中心会改变传统的动线设计与商场场景布局,我们都要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实体商业运作,比如百货店内的所有品牌都要结合数字化,可以进行手机排号,数字化积分兑换和数字化促销等。同时我们也会适当降低服饰招商比例,提升具有体验式功能的儿童业态和娱乐业态比例。甚至我们现在还在与华谊兄弟谈合作,希望未来可以做商业地产与娱乐地产相结合的互动新项目。”沈国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透露,为了激励管理者更好地参与到新模式商业项目的运作中,现在银泰系麾下不少公司都采取合伙人制度,高管充分放权,银泰系鼓励管理层持股,甚至可以让更多员工持有期权,银泰系希望通过放权模式在未来更高效运作企业。
【编者按】本文的作者揭戈是一位低调的微商从业者。没有鸡血式的吹捧,也不一棒子全打死,能看到很踏实、不盲从的思考。若你看够了微商坑蒙拐骗的新闻、各路专家不痛不痒的分析,可以静下来读一读这篇文章。挖苦微商很容易,但小编更愿意祝他们找到正确的路。揭戈是一位已经积累了一定资源的互联网人士,去年12月份以自创品牌女装进入微商,实在的买卖人,转型微商后处于小赚状态。记者总结了他在文章中提到的几个独特观点:1、微商≠社交电商;2、去中心化≠去流量化;3、实实在在做买卖的微商仍然需要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够率这四个要素。以下是正文:本人从事微商四个月多,避免广告嫌疑,做什么产品在这里就不阐述了。从11月份至今,每月流水呈100%幅度的增长,4月份流水80万,产品全部到达终端消费者,还算一个基本合格的良心卖家。这是第一次写文字,纯属个人浅见。微商是否等于传销、朋友圈面膜这些泛滥的话题我就不多写了,我在这里只跟大家分享一些少听过的东西。首先,我想问句,到底什么是微商?相信有一半以上的朋友会说,在微信上卖东西的呗。其实不然,微商只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产物,存在于任何一个移动互联网载体上,它将传统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的一个资源整合。只不过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大部分流量都被微信抓去了,所以大家感觉移动互联网载体好像就只有微信了。我在这里做个解释的目的是避免大家只在微信闭门造车,比如我就有几个朋友在陌陌和其它APP上开了小店,几个月下来,小生意也是做得红红火火。那么,微商与传统电商的区别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区别是购物场景不同。拿淘宝跟微信朋友圈小店做个例子。每当我们在登陆淘宝前,每个人心里往往是抱有一种购物目的。比如天气冷了要添件衣服,男朋友生日了要买个礼物诸如此类。而微信购物大多数时候恰恰相反,我们往往是在吃饭休息时间刷个朋友圈,无意看到一件很动心的东西然后才产生的购买动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购买。嗯,没错,微商大多数做的是“碎片化时间的买卖”。而很多人说微商主要做的是“信任买卖”、“社交电商”,我觉得权重并没有那么明显。阿里除了没有社交基因,其它的它都可以完美做到。“社交电商”只是微商的一种运营模式,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证明了这个模式的可行性,但它是否真正的可以成为主体模式还是值得我们思考,至少我身边做起来的微商(包括我自己)都是用传统的电商运营模式。在我更多认为,微商之所以在这两年能够成为风口上的那头猪,其实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迅速崛起,正好赶上了移动互联网这股流量的风口而已。当潮水褪去后,最后谁在裸泳自然一目了然。当把微商“社交电商”这件华丽的衣裳脱掉之后,我甚至大胆地认为,微商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不信你看!我给你普及一个惊人的数据。目前为止微商只占中国电商整体份额1%不到,阿里一家占了中国电商市场份额80%以上,其他的被京东,唯品会,国美等瓜分掉了。你肯定会说,“不对啊,你看某某大师可不是经常说他哪个哪个徒弟月入十万,月流水百万吗?”等等,我倒杯水,回来再慢慢跟你说。我介绍一下我朋友圈的某位“大师”,名字就不公布了,据说是XXX第一人。这年头,头衔没个“第一人”“创始人”之类的都不好意思出门了。每天他的朋友圈都会发一些在其他平台拾人牙慧的东西,或者一些成功学的鸡汤,偶尔透露一下这个圈那个圈的一些小道消息(其实都是转发另外“大师”的朋友圈信息)总之都是一些正确且没用的废话屁话。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聚集人气,还真有不少土老板,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家庭主妇们上钩。尤其家庭主妇,这是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往往很多本身见识不广,缺少知识体系,喜欢贪小便宜,往往不甘于平庸而想追求一份事业实现个人价值。某天在朋友圈看到隔壁村的赵大虎晒了很多诱人的支付宝流水图后,心里就呆不住了。这些“大师”把“微商”神话化是正常的事儿,这可是他们的饭碗,所以只要微商有一个赚到钱了,他们就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放大这个成功案例。不过现在理性的人越来越多,道理大家都懂,但一万个“不可能”依然抵不过一个可能性的魅力,这些“微商大师”我更愿意称他们为心理学大师。泼了这么多冷水,其实微商上确实有几批人赚了钱的。第一批毋容置疑是面膜党。他们打着“月入十万不是梦”的口号圈地圈人圈钱,但面膜90%都到不了终端客户手上,全被积压在代理商这个节点。没有实现一个流通闭环的买卖注定是一个零和游戏,有人赚钱的同时必然有人亏钱。所以,赚钱的永远只能赚第一波,然后拍拍屁股走人。我重点说一下第二批。他们是一群实实在在做买卖的人。他们有优势的货源,有一定的文案能力,运营能力,客户资源以及其他渠道资源。这种人,其实无论转移到哪个平台,我相信他们都能把这个买卖做成。我也属于这类赚了钱的群体,是做另外的互联网项目转行过来的,团队本身具备一定的推广渠道(就是大家说的如何加粉丝)才决定投入这个行业。没有正确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这是经商之道,而不是今天看个马云说,明天看个史玉柱自述后,就全身打满鸡血照葫芦画瓢。我们来看个公式,营业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次数。如果在四个因素中你一个优势都不具备,我奉劝一下慎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个因素:首先,决定流量的是看你有没有一定的推广渠道。比如你有一家服装实体店,每天进入你店的人你都推荐她们加一下你的微信,这就是一种渠道。千万别相信什么做熟人的生意,如何如何靠口碑传播这种正确没用的废话。我过来人,信我没错!第二个,决定转化率的就是看你的文案能力,让别人信任你,信任你产品的能力,这需要一定的EQ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那种整天复制粘贴上家文案,转账图,买家对话图的请自觉退下。第三点,客单价与你的产品定位有关。比如你是做珠宝的,但你的流量入口都是大学生,那我给你5万粉丝我也保证你一年也卖不出一件。再有,同类产品决定客单价的是你的产品是否属于一手、二手还是三手货源。如果你没有一手货源,那你有没有办法做出产品溢价?比如你是卖服装的,你的虽然不是一手货源,但你能给大家提供很好的搭配审美建议;又或者你有很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这也属于你的软品牌。第四点,复购率就与太多太多有关了,比如你的产品品质、产品价格,你的售后服务等。听了这些,你可能会说,“我虽然这些优势暂时都没有,但我愿意努力地去学。”嗯,对于真正有梦想的人我是非常敬重的。我说下我读书时代的一个例子,在初中高中那个年代,身边同学普遍都有一个清华北大名校梦,每个人都相信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最终多少人圆了自己的名校梦呢?还是二本?三本?甚至中途而退的呢?我并不是想泼冷水,只是想大家永远记住的一句话,“成功,永远只属于一小部分人。”这是这个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丛林法则。你肯定不耐烦了:瞎扯了这么多,那微商在你看来有没有前景呢?我先说句题外话,不单单是互联网行业,整个市场经济,永远都是“流量为王”,不信你看为什么肯德基总要开在人流大的场所而不是开在你家的小区。“去中心化电商”确实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它不代表着“去流量化”,它只不过是利用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将流量沉淀下来了而已。“目光聚集之处,必有商机。”微信以5亿用户目稳坐中国最大移动流量入口,陌陌也坐拥着1亿多用户,这些app里面肯定润藏着巨大的商机。现在的市场就像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一样,百国纷争,未来几年,肯定会出现战国七雄、秦始皇这样的角色。就像当年的互联网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大浪淘沙,最后形成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三大垄断阵营。又如当年的C2C淘宝,最终会被B2C天猫、京东等渐渐取代一样。风停后,一个个被吹上风口的猪也终归要掉下来。再强的互联网思维,终要回归产品本身。在一切都是充满未知的路上,产品是面对未来一切不确定方向的唯一正确方向。不要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多去想一下,你是否能够成功!最后送同行一句话:“这是一个有了风,猪都可以飞起来的时代。我不想做猪,因为风停了,猪可能会摔死。我想成为一棵树,永远地驻在那里。”本文内容转载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