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
【一起惠讯】5月5日消息,一起惠最新获悉,马云投资的“菜鸟”网络于日前完成对第三方配送公司卡行天下的投资,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虽然没有透露双方资本层面合作所涉及的金额,但入股一家第三方公路运输网络平台,已经足够证明,菜鸟开始有意识地去整合更多社会资源,从而推进“地网”的铺设速度。“预计金额不会低于2.5亿元。”一位行业人士推算。该人士称,卡行天下此前是一家物流供应链管理公司,在广州、武汉等四五个地区设有网点。卡行天下创始人翟国良志在建设一家组织小微型物流企业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集约化运输网络。其主要行走的模式是以平台化运作,整合闲散的中小微物流企业,进而打造成物流行业的“专线联盟”。此前,卡行天下获得来自钟鼎创投的投资,占股接近40%。至于此次与“菜鸟”合作之后,具体的控股比例,尚无准确信息。不过,有消息表明,“菜鸟”已晋升为第二大股东。上述人士还指出,“菜鸟”之所以会投资卡行天下,最主要的是看中了其已掌控的中小物流服务商,进而将这些专线物流公司入驻,从而让“菜鸟”在全国各地的仓库都可以运转,而非闲置。实际上,“菜鸟”自成立以来,实际运转情况外界并不完全知晓。据另一位品牌商家称,虽然“菜鸟”在很多地区拿地,但仓库大多设置偏远,对于商家而言并非首选,因此使用率十分有限。部分仓库为了解决闲置问题,已外包出租给天猫和淘宝的商家,作为分仓使用。“实际上变成了物流地产项目。”阿里巴巴在菜鸟网络上联合了9家公司,设想在未来5到8年里投入1000亿元。但作为“地网”,其回报周期显然比投入和建设期更加漫长。这样的推进速度显然不能令马云满意。为此,“菜鸟”网络于日前宣布由阿里巴巴COO张勇(逍遥子)亲自担任CEO一职。这样的变局,也似乎有意无意在印证,“菜鸟”将要和天猫走得更近(张勇曾任天猫总裁)。除了拉拢更多的商家之外,“菜鸟”还必须在落地方面整合更多的物流资源。按照马云此前的规划,菜鸟网络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全国几百个城市通过“自建+合作”的方式建设物理层面的仓储设施;二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建立基于这些仓储设施的数据应用平台,并共享给电商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供应链服务商。业内人士分析,“菜鸟”可能倾向于在二三线城市投资大型的分拨中心,自动化分拣,从而提供给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提高使用和周转效率。同时,加大仓储的建设,可以让卡行天下这样的物流企业进驻,从而带动人流和商流的运转。投资卡行天下,有助于填补“菜鸟”的“空虚”。不过,快递业内人士向一起惠指出,卡行天下现阶段所从事的专线联盟模式同样存在不稳定因子。特别是卡行天下以加盟模式进行扩张,被业界喻为“吸血鬼”。“越走越重,到处买地,卡行天下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商指出,专线联盟要求加盟商不仅要缴纳加盟费,还要向卡行天下缴纳30万左右的管理费用,入场(园区)门槛很高,“究竟是联盟养着专线,还是专线养着联盟?”另一方面的隐患在于,在加盟模式下,“盟主”由谁来做,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分析人士称,卡行天下商业模式上可能遭遇到的瓶颈,或成为“菜鸟”趁虚而入的关键。“即便‘菜鸟‘不收购,也很难找到其他融资渠道。”有消息称,钟鼎创投曾有意向国内的物流企业抛售手中持有的卡行天下股权,进而套现。
4月30日,宝钢股份在深圳召开2013年年度股东大会。会上,公司董事长何文波表示,除了推进混合所有制外,今年还将有更多实质性的国企改革措施。何文波指出,宝钢目前已在尝试多层次激励机制,包括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中层干部管理计划以及基层员工利益分享计划。据了解,作为今年首例钢企国企改革,宝钢股份再度抛出股权激励计划。其中首期激励对象约136人,拟授予4745.82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1.91元/股;涉及的标的股票种类为人民币A股普通股,占公司截止本计划草案公告日股本总额的0.29%。宝钢股份总经理戴志浩透露,目前首期股权激励计划已获国资委批准和证监会备案无异议,将提交5月20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首期计划的股票来源将由公司从二级市场回购。不过,要达到本次股权激励的解锁条件并非易事。根据计划,解锁条件的两个硬性指标分别为:宝钢吨钢获利能力必须在世界前六大钢企里排在前三位、宝钢股份利润额要大于或等于国内前八大钢企总额的2.5到3倍。对于宝钢股份的未来发展方向,何文波则称,未来将实行围绕钢铁主业、聚焦电商和IT业务的“一体两翼”经营方针。他表示,宝钢很早就开始涉足钢铁电子商务,并拿到了国内第一张工业领域的互联网支付牌照,加上遍布全国的供应链服务网络,能为网上钢铁产品交易相关业务带来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宝钢股份将持续扩大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平台的交易规模,力争实现交易量达到320万吨;建成并运营动产权属登记服务平台,加快与银行开展实质性动产权属质押融资业务,打造“虚实结合”的电商生态圈。此外,宝钢股份还将推进宝之云罗泾云计算产业园规划落实,推广“工业品超市”等电商模式。何文波称,到2018年,力争电商业务的收入要占到宝钢股份销售收入的20%以上,并在适当的时机推动电商业务拆分上市。
在移动支付领域,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支付与远程支付的较量才刚刚开始。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在“2014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表示,NFC生态圈落后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发生快鱼吃慢鱼的现象。他同时又表示,移动支付发展目标方向应以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的NFC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主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地方性区域性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补充。也有观点认为,央行之所以力挺NFC还是不愿看到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中的地位旁落。机构发力NFC支付NFC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通过在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配置了NFC支付功能的手机可以用于机场登机验证、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等。针对NFC业务的五大要素:NFC手机、NFC-SIM卡、相关应用、客户端、受理环境,有包括电信运营商、商业银行、银联等多家机构参与其中。中国移动(微博)下属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新初在22日表示,为普及NFC终端,每卖一台NFC手机,中国移动总部会给30元的补贴;中移动总部亦发文要求,4G卡默认要绑定NFC-SIM卡;应用方面,中国移动将在近期发布TSM(TrustedServiceManager)平台,接入应用商;受理环境方面,除了携手银联改造POS机,与20多个城市公交地铁达成合作,中移支付还将通过社会代理渠道加速商圈覆盖。而中移动在3月发布的《TD定制终端产品白皮书》显示,2014年计划销售NFC终端3000万台。据此计算,中移动支付的补贴将达到9亿元。NFC支付的另一家主要参与者——中国银联,正着力推进与NFC手机相适应的受理终端——“闪付”POS机。这一设备主要是对直联收单领域的POS机功能进行改造,每台费用补贴在300~500元。根据银联在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闪付”终端近300万台。由此来看,银联此项投入已达9亿~15亿元。银联方面还表示,已有近20家商业银行进入银联的移动支付平台,另有近30家银行已完成签约或即将上线。而在此之前,中国电信(微博)也曾表态,4G时代的天翼终端将全部具备NFC功能。中国联通(微博)也正与多家银行合作推广NFC手机钱包,个别省市已启动NFC手机钱包专用SWP卡采购。真金白银之下,各家机构正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同床异梦”的尴尬2011年12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子公司正式获得支付牌照,获准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但NFC支付的概念远早于此。“我记得在2004年时谈论移动支付,NFC支付就被认为会成为主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产业链太长可能是NFC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涉及到的机构太多,并不是哪一家就能推动的。”“目前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贡献还是来源于远程支付,近场支付的发展确实不是很快。”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萌回应本报记者时称,NFC支付发展较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产品形式来看,NFC支付需要个人消费者更换相适应的手机或手机卡,商户则需要申请相适应的受理终端,这些硬件设备的替代成本无论是由用户、商户还是相关运营商来承担,都存在推广的阻力;从产业链来看,NFC支付需要涉及电信运营商、软硬件提供商、商业银行、银联等多个行业或部门,环节颇多;从应用场景来看,目前NFC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门禁等,便利性并不突出。在NFC支付领域,伙伴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此前,NFC技术的工作频率一直存在两类标准——银联的13.56MHz和中移动的2.4GHz。双方分别坐拥银行与移动用户资源,互不妥协。直到2012年6月中移动与银联签订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放弃自主开发的2.4GHz标准,接受银联13.56MHz标准。NFC支付标准才最终统一。最早从2006年涉足手机支付业务,贺新初称:“从2006年到今年,这八年是抗战的八年,不断与自己抗争,也要与行业内、行业外的声音抗争。”对于机构之间的“恩怨”,监管层了然于心。“NFC移动支付技术客户体验有待提升,NFC手机、闪付POS和TSM平台三方面的合作有一定困难。此外,商业银行、中国银联、通信运营商能否形成紧密合作的商业模式,现在看还是个未知数。”李晓枫在22日这样表示。银行卡检测中心副总经理范贵甫介绍说,目前通过检测的NFC手机大概只有50余款。移动支付跑马圈地与发展缓慢的NFC近场支付相比,以第三方支付主导的远程支付发展迅速。尤其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形式的出现,迅速吸引了舆论的关注。李晓枫认为,目前移动支付服务会出现包括三条平等的电子化建设线路,包括商业银行的NFC支付业务;以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行业供应链信用支付平台为依托的线上手机移动支付业务;通信运营商自身或与银联合作的NFC支付业务。尽管李晓枫强调,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不同线路“一视同仁”,但他又表示,移动支付应以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的NFC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主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地方性区域性移动支付电子化线路为补充。“在网络金融信用评估、线上双边市场、信用支付等诸多建设内容方面,NFC生态圈落后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发生快鱼吃慢鱼的现象。”他说。作为“快鱼”的第三方支付仅仅被视作补充,上述第三方支付人士认为,央行还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地位。“NFC支付相当于银行‘空中发卡’,将银行账户里的资金转入手机,手机就像一个‘零钱包’。而远程支付会吸引用户将资金转入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形成虚拟账户体系,这并不是监管层乐于见到的。”他解释,对于监管层来说,虚假账户可能意味着监管漏洞;但对于第三方支付来说,建立账户体系才能增强用户黏性,有更多的业务空间。但张萌认为,并不能简单地对NFC支付与远程支付进行比较,因为这两种方式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及需求。对于这两种方式的发展空间。贺新初认为,NFC业务将在未来3-4年突破3亿规模。但上述第三方支付人士却表示,目前NFC支付也只是在韩国和日本比较流行,在欧美国家同样不是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现在仍然在跑马圈地,培养消费者移动支付消费文化习惯的阶段。是否会是一场赢者通吃的赛跑,鹿死谁手有待观察。”李晓枫说。李晓枫同时透露,央行将建立移动支付技术检测认证体系,要求提出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移动金融相关任务时间表。
【编者按】在电商行业里,有这样一个广受认同的观点:如果企业要做大规模,就必须做加法:或是铺更多的渠道、或是扩品类加SKU、或是代理更多的品牌。“立伟电子”也曾这样做,他们是一家专做蓝牙耳机的企业,内贸外贸、线下线上、批发零售均有涉猎,但仍是苦于规模无法做大。而在他们改变思路,变加法为减法之后,却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成为亚马逊明星卖家,并很好地为其耳机品牌Bluedio(蓝弦)树立了形象。那么,在危机与生机并存的夹缝中,他们如何“断舍离”?断:斩断繁杂业务线转型跨境零售从成立开始,广州立伟电子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公司,内外贸同时开展,线下在广州、深圳设有直接销点,线上则通过环球资源等外贸B2B平台拓展业务。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依托中国制造的优势,“小日子”过得不错。2012年,在全球经济经历数年持续低迷之后,传统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立伟电子也陷入了严重的发展瓶颈。在电子产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下,其外贸批发业务死气沉沉,订单量大幅下滑。“前方的路该怎么走?”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立伟电子的面前。“那时候我们观察到,国际采购的趋势正在从大订单转移到小订单,C端客户活跃起来。所以我们决定从B2B往B2C过渡。刚开始,经历了很长一段迷茫期,因为无法正确定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便到处开店、到处进驻,造成无主心骨的萧条局面,一度面临生存危机。”两年之后,立伟电子的一位高层向一起惠谈起那段迷茫的时光。最终,经过不断的摸索,立伟电子决定以跨境电商零售为未来的主攻业务,并逐渐减少批发和线下业务的占比。据一起惠了解,经过两年的发展,其电商零售业务已逐渐崛起,以每年成倍增长的速度发展到月销售过百万人民币,今年还有望再次翻倍。目前,立伟电子传统批发业务与电商零售业务的占比约为3:1,外贸业务占比约为60%。虽然从业务量来看,批发仍是大头,但批发的业务正在逐渐减少。而电商零售业务则增长迅速,体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并被定为立伟电子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回过头来看,其实很感谢那场危机,如果不是把我们逼到了绝境,我们也不会有当断则断的勇气。”上述立伟电子的高层这样说道。舍:砍掉上百SKU坚持自有品牌对立伟电子而言,从传统渠道转到跨境零售是一种比较迫切的心态,像是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每个渠道都有不同的特征,传统的经验有时候并不适用,在这个过程中立伟电子又走了不少弯路。其中一个大问题出现在供应链和产品线上。此前立伟电子产品线很长,光是小耳机就有一两百款,每一款产品的生产周期非常长,由于传统模式的运作流程较长,问题并不凸显。可一旦进入了以“小快灵”为主的跨境电商零售上,就会出现供应链脱节、服务跟不上等严重问题。立伟电子又一次面临着取舍:是坚持原来大而全的思路,还是改头换面、尝试细而精的新模式?经过思考和挣扎,其最终选择了后者,把一百多款产品一下砍到三十几款。表面上只是SKU的削减,但背后却意味着整个供应链体系和营销体系的巨大变革。“这几乎是完全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发展模式,砍掉那么多产品就意味着丢掉一大批老客户和订单,而重新凝聚客户需要很长的时间”。立伟电子市场部负责人称,在这一番调整之后,立伟电子度过了一个段十分艰难的时期。这种割舍虽然疼痛,但却有利于轻装上阵,最终留存下来的三十几款产品都成为了精华。此后,立伟电子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做自己擅长的挂耳式、头戴式及领夹式时尚耳机,从无线音乐的这个点去切入。在整理完产品线,确定核心产品之后,立伟电子做的下一个重要决定就是重塑品牌形象。电子产品有一个特征是对价格十分敏感,蓝牙耳机这个细分市场中同行竞争极大,价格战非常激烈,大家的生存空间都被压缩得很小。只有树立品牌,才能形成足够的用户粘性。但此前杂乱的产品线让用户对立伟电子的品牌认知非常模糊。于是,立伟电子只专心做一个品牌——Bluedio,并为之投入大量资源。公司十分注重Bluedio的产品研发,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工艺、功能都要求创新思维,外观设计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全力配合,力求每一款新产品一面世就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创新型产品的成功代表是业界第一款立体声道转换耳机AVF2,不仅拿到国家专利,还在批发市场引起了一股狂潮。一起惠了解到,立伟电子在走品牌路线的道路上相对慎重,主要依靠传统的展会形式做产品推广和品牌宣传。一方面由于展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分销商,对其来说是无形中的推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公司目前无能力投放大型广告,也无海外团队去做本地化推广,展会是相对保守和可靠的方式。而在竞争中,立伟电子尽量避免价格战、避开红海,在保持品牌高度的基础上调整价格策略,重视客户忠实度和口碑营销。由于注重产品创新,开发独特、新颖、个性化产品的思路很好地迎合了欧美消费者的习惯和爱好,Bluedio很快便打开了跨境零售市场。离:“离开”其他电商渠道专注亚马逊前两次的减法让立伟电子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专注和集中才能成功。于是他们开始酝酿第三次减法,而这一次他们瞄准的是线上渠道和目标市场。每一个渠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群体,立伟电子在分析了所有第三方渠道后发现,亚马逊对于品牌和品质的严格把控是最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于是,在跨境B2C方面,立伟电子将重点业务放在亚马逊平台,并选择美国市场作为突破点。目前,立伟电子在亚马逊的销量大约为每天500单,主要消费者来自欧美市场。其将亚马逊运营经验归纳为:认可平台的企业文化很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如果不按照平台的思路和节奏来走很难获得成功。除了亚马逊业务,立伟电子虽然也有涉足其他跨境电商零售平台,比如eBay、速卖通,但都不是重点。各平台的发展策略和玩法有区分,推广的产品线也不同。在亚马逊,其主打产品以新颖、时尚、品牌为关键词,单价在100美元左右,更注重品牌效应。选择美国市场,则是因为其以前的批发业务在美国有一些积累,Bluedio这个品牌在美国也有一定的客户基础,打开零售市场相对容易。如今,其在美国还设有线下客服点,解决产品的保修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此外,立伟电子市场部负责人还表示,其品牌在欧美市场算是刚能站住脚,还需要吃透,之后再慢慢拓展其他市场。除了欧美外,目前公司也在跟随亚马逊的步伐探索印度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很大,而且亚马逊在印度市场有资源基础,并给予卖家一定的支持。在企业发展道路中,所谓“断舍离”,其实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管理企业,除了不断贴标签和分类,不断地添置抽屉,“断舍离”也不可少,换句话说,这叫做“选择”。电商行业无数的企业案例都透露出一个事实:明白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哪里,选择专注于某一个方面,才有可能成功。而“立伟电子”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个。
便利店之所以受到京东、顺丰的热捧和便利店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有关。相较于超市、百货、卖场等业态,便利店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顺丰近日启动O2O战略,全新三代顺丰店启动,提供物流、广告展示、虚拟销售、预售、试衣鞋等服务,第一批300家门店启动,6月落地1500家,年底将达4000家,未来全国将落地30000家。就在上个月,京东商城宣布与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进行O2O合作,年底计划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在此之前,以7-11为首的实体便利店也抢先牵手EMS、DHL等快递巨头,拓展服务平台。便利店一时间成为巨头们的“优选”。顺丰、京东和便利店的合作会擦出什么火花?O2O模式有什么差别?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投资方式,不同的运营模式,未来的便利店将发生什么变化?便利店成为香饽饽?零售业专家康炳华认为,便利店之所以受到京东、顺丰的热捧和便利店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有关。相较于超市、百货、卖场等业态,便利店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便利化,年轻人不在意高一点的价格,重要的是便利。”正是因为便利功能的深化和提升,也使得便利店成为巨头眼中的香饽饽。“目前主要是在入口橱窗摆放样品,满足用户线下体验。同时,在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放置虚拟商品,通过手机扫码,直接跳转到品牌商的移动商城中。”这也意味着,一种基于线下扫码购买、商家发货、到店自提或送货上门的新型社区虚拟购物将就此诞生。业内人士分析,当顺丰打造的自有电商平台,商家可直接从线下返回线上,从而完成反向O2O的开放平台入驻模式。未来用户可以直接享受在顺丰电商平台下单,并享用顺丰配送,或者到顺丰便利店自提的便捷服务。京东商城O2O负责人候毅在2014联商网大会暨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按照京东计划,今年年底便利店业态将会覆盖所有的省会城市。在候毅看来,便利店企业和京东的结合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并相信这种商业模式在未来极有可能取代大卖场。“将便利店变成大卖场,我们通过互联网将它改造之后,是在跟大卖场竞争,不是跟互联网竞争,所以品类比大卖场多,价格也比大卖场便宜。大卖场最不能做到的是,我全部送到你家,这个我们可以做到。最后,我们还能做到随时随地到门店享受售后服务,也就是退货服务。”候毅表示。线下实体的华丽转身候毅认为,将来50%零售业将退出,不是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而是传统零售通过互联网改造后产生的。“线上销售跟线下销售本质是冲突的,是竞争的,线下认为线上抢他生意,因此很抵触,甚至说线上卖的都是假货,一到两年以后,线上部门都会成为一个公司内孤立的部门,很多大品牌做自己的官网,最后纯粹变成一个企业的网上宣传平台了。”而巨大的流量成本也决定了实体企业没有能力自建官网。“互联网链接很贵,如果是在百度,转化率有百分之几,如果你在新浪链接,凤凰网链接转化率只有千分之几,广告的投入以亿计算,所以实体企业承受不了这种流量。”候毅表示,因为要通过巨大的投入让利才能让消费者到这个网上来,实体企业自建官网的结局是“一定会死掉”。不自建官网,线下实体如何做线上,顺丰3.0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从线下引流。据了解,除了商品展示功能外,顺丰店还增设了更多的体验场所,如数码、电玩产品的互动专区,顾客在顺丰店里甚至可以打游戏。同时,顺丰新店还提供物流、广告展示、虚拟销售、预售、试衣间等多种服务。安徽乐城超市总经理王卫认为,线下实体最重要的是利用好电商,同时既做好和电商的错位,又做好对电商的替代。“有些品类电商不可能有优势。比如说食品、体验性的服务,小价值的商品,电商不管配送怎么好,都不可能消化成本。”电商冲击线下的声音虽不绝于耳,但经过两三年的沉淀与摸索,线下实体在转型过程中也日趋理性。康炳华表示,“国内线下零售之所以这么容易被线上冲击,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练就零售的核心能力。在国外,排名前十的只有一家主攻线上,而且零售并不是其主要业务。”B2C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如今京东布局线下,顺丰反攻线上,两种O2O的未来会走向何处?未来的便利店康炳华十分看好未来的便利店业态的发展。“台湾、日本的便利店逐渐社区化,国内便利店在过去各种服务的能力还不具备,但现在一些比较好的便利店在转化,外资也在进来国内市场,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两种模式都不容易。”康炳华表示,无论是对于京东还是顺丰,与便利店的合作前途多艰。“对于京东来说,它目前在太原找到了唐久,但在山东、河北、北京的便利店是否也愿意跟它合作,这需要一个共赢的基础。我将我的用户群体开放给你,你能够给我带来什么价值。而且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线上下单、线下拿货的这种形式,也是存在疑问的,有些产品和品类并不具备优势。”“对于顺丰来说,它毫无疑问是快递专家,有大量的用户和数据基础,也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它毕竟没有做零售的背景,在商品管理和运营商的能力方面还有待评估。”康炳华认为,最重要还是根据自身优势,补上短板。“做任何一门生意最重要的还是经营用户。零售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如果顺丰要做用户,那就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如果是做平台就提高招商能力,如果要做直营,就在商品供应链上下功夫。”
【一起惠讯】虽然几乎是所有的外贸B2C都进军了北美市场,但除了Meritline专注北美市场外,各家在北美市场并无明显优势。一方面北美市场本身有成熟的电商企业所占据,另一方面由于北美市场在语言、市场环境上都更成熟和便利,因此成为外贸B2C的主力市场,导致价格战激烈,各家均难以占据优势。一起惠获悉,Meritline自成立以来就以美国为主要阵地,并在这个相对难开发的跨境电商市场占据了良好地势。目前,其美国业务占比达到七成,剩下的30%则来自于欧洲及澳洲业务。从SimilarWeb的流量统计来看,Meritline来自北美地区的流量占绝对优势。最近三个月中,分布在美国的网站访问比例高达96.35%,分布在加拿大的比例为1.2%,其次是澳大利亚0.63%,韩国及英国均为0.19%。对此,Meritline方面向一起惠指出,供应链支撑、新品开发速度、市场推广以及高效的服务是其打响美国市场的关键因素。从大的方面来看,Meritline的优势主要有三个:一是进入该市场的时机,二是本土化的发展,三是国内外团队的配合。据悉,Meritline的跨境电商业务起步较早,属于最初一批打入美国市场的B2C企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老会员。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市场推广、营销投放等核心部门都设在美国,实现了本土化运营。此外,其中国团队组建早,运营体系及库存管理都比较成熟,多年来也积累很多供应商资源,与美国团队很好地配合着。一起惠了解到,Meritline由美籍华人RickPan(潘瑞克)在美国创立,并在中国深圳和南京设有分公司。在分工上,美国公司以市场团队为主,并负责小范围的当地采购,深圳公司设有销售团队和产品团队,主要负责国内采购,南京公司则负责运维和技术支持。Meritline的产品以消费电子为主,同时涉猎了服饰、珠宝、箱包、健康美容、家居园艺、办公用品、汽配、运动及户外等产品线。其大部分产品采购于珠三角地区,小部分采购于美国当地。根据产品的属性,Meritline选择性地将产品从中国批量海运至美国仓库,等消费者下单后再从美国仓库发货,保证了整个北美市场的物流时效和服务质量。
【一起惠讯】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大型家具建材卖场一直掌控着国内巨大的线下市场,而近日红星美凯龙总经理车建新在谈到电商对家具行业的冲击时,意外的把此前一直不被电商圈看好的国美树为了榜样。“我觉着家具行业应该学习国美了。”车建新分析,家电行业在2012年走了一个极端,在新闻、媒体等方面为电商做了多次免费的大规模宣传,打到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都在跟进。“一个个大的新闻事件,其实就是在给电商倒流,帮助电子商务。”车建新直言,国美去年上市部分有9个亿的利润,加上非上市部分,约有18个亿的利润,其实已经走出了电商的阴影。而对于苏宁,车建新认为失败或者成功尚未不确定因素,未来取决于其管理、战略等诸多因素。“销售1000亿,利润1个多亿,在加上1000多个实体门店的盘子,苏宁现在处在危险中。”车建新说,苏宁最大的亏吃在了媒体炒作之上,逐步的把行业的份额丢掉了。因此,在总结经验是,车建新坚定的认为,家具行业一定不要和电商进行正面竞争,不要和电商进行正面的新闻炒作,用户一旦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将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不过,家电与家具行业的线上占比还有较大的差异,据了解,家电线上市场现在约占到了25%的份额,而家具中低档家具线上占比约3%,高档家具线上占比不足1%。所以,在车建新看来,“我们还不需要那么恐惧、心慌,家具主流还在我们实体卖场手里。”车建新分析称,家具供应链中,厂商直接做B2C的可能性很小,配送、安装会是很大的阻力。因此,3~5年内,家具建材电商不会成太大气候,家具企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正和完善。红星美凯龙作为国内最大的家具建材卖场之一,线下拥有大量的实地门店。而车建新表示,“这些门店我们不能将之丢掉,而是要拿着我们的优势和别人竞争,在这个优势基础上,去做文化营销、口碑营销、价格营销。”做法上,红美正在开始将毛利打低,一方面渠道让利8%的利润,另一方面与厂商沟通,借助厂商再补充8%的返点。凭借16%的让利和线下独有的体验,车建新认为“线上难有机会”。“我们的商场可能现在还乱七八糟,我们的服务还没做好,在这样的阶段我们不应该去做其他事情,去跟进电商,去做O2O。”车建新说。事实上,红美正在做一些文化、品牌营销方面的工作,积极参加了很多海外展览、商场展示等,同时,严格要求店内要升级服务水平。
IPO前夜,京东需要给资本市场讲一些比卖数码家电更激动人心的故事,腾讯入股是一件,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件。3月底,刘强东在“中关村100”企业家俱乐部和李彦宏、雷军等大佬一起开研讨会时,曾放出豪言,称京东未来70%的利润都将来自金融;而今年以来,京东在金融方面确实是动作不断:京保贝、京东白条、网银钱包、小金库……基本上是阿里有的,京东要有,阿里没的,京东也要有。最新的一个动作是在4月15日,上线了一款叫京东8.8的基金产品,年化现金支付比率为8.8%,号称京东金融首款“超级理财”。京东金融,听上去,看上去,好像都很生猛的样子。可是,长期以货到付款为主,连网络第三方支付都没怎么玩过的京东,真能把金融做得这么牛逼啊?总归有点将信将疑。本文粗略解构下京东金融,上篇主要关于toC业务,下篇则是toB业务。双端皆有布局虽然从2012年开始,京东就和银行接触,开始谋划一些金融业务,并且通过收购网银在线拿下了一个第三方支付工具,但京东金融真正起步应该是2013年7月。当时,金融事业部从京东电商业务中正式独立了出来,而且连续申请了商业保理牌照、小贷牌照、基金支付牌照,还有财务咨询牌照;在金融这样一个强监管的领域,有牌照,才能正儿八经干活。从业务范围上看,京东金融在toB端和toC端,双端皆有布局。上篇:TOC业务很明显,京东toC端的业务就是全面向阿里看齐的节奏:网银在线类似支付宝,小金库类似余额宝,京东白条类似虚拟信用卡,京东8.8类似淘宝理财。虽然,互联网金融红成了辣子鸡,余额宝示范效应下,很多人跃跃欲试,但其实,这行门槛很高,赚钱很难,对于京东而言,我觉得,一个很大的掣肘,是规模问题。1)消费金融:数据不够,风控亚历山大京东白条,我身边没一个人申请到,门槛好像很高。一方面,业务刚上,要慢慢铺开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我相信也是京东风控压力比较大的原因。京东白条是类信用卡业务,原理是利用用户在电商平台上留下的数据来判断个人信用,并给予授信额度,商业模式也和信用卡类似,靠收取逾期利息和分期付款手续费盈利。用数据判断授信额度这件事,听着比较高大上,但实际上,这很难,且现阶段,效果很可能还不如银行。你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有多少收入、信用怎么样,这是给予用户授信额度时,机构需要借助信息、数据去反推的东西。别看银行的信用卡办卡好像很随意,实际上,银行会回去翻查你很多信息,在中国,银行是有很多特权的,能查到的东西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比如说判断你有没有房,银行会去查你的央行征信报告,如果你曾经在银行办过房贷,这条信息是很可能被银行写进央行征信报告,这个,京东查不了;还有可能,银行和市级房管局搞好了关系,接入了对方信息,你有没有房,也就一目了然了。电商怎么判断你有没有房?看你买了装修材料,估摸着你可能买房了。和银行比,各位觉得哪个准?阿里的虚拟信用卡喊了一年才姗姗来迟,其实不仅仅是监管原因,风控难度,也是一个因素。阿里平台上的数据可是明显多于京东的,无论是实名认证的用户量,地址库,还是活跃程度,支付宝对接的银行卡等等。阿里尚且犯难,京东的挑战应该更大。而且,某种程度上,京东的风控还必须做得比阿里更好,因为,京东白条的违约成本比阿里的虚拟信用卡要低。众所周知,支付宝推的“虚拟信用卡”,前一段被央行叫停了,而看着类似的京东白条却躲过了监管。原因是,京东白条不是一款金融产品,而是“赊销”模式。阿里是平台,不是直接的卖家,虚拟信用卡的授信由阿里的合作银行垫资,所以是金融产品,央行、银监可以监管;但京东自己是卖家,白条实质是个“赊销”凭证,而非金融产品,你去店里买东西,人家愿意晚两天收你钱,这事儿央行可管不着,非要找监管机构,那应该是工商局,然后,赊销这事儿不犯法啊,所以工商局也不会来取缔。赊销让京东白条躲过了金融监管,但是,也有弊端。监管,也不都是添堵,很多时候也是有红利的:如果虚拟信用卡你不还,你就是欠银行的钱,这事儿会被写进央行征信报告的,这个影响大家明白的,会影响你日后的各种借贷行为;可是京东白条你不还,你是欠京东钱,此事不会进征信报告,京东基本拿你没辙,甚至连封杀你在京东上购物都做不到,你重新申请个账号就好了,这又不用实名验证。京东只能去法院告你,问题是,就几千块钱的事儿,打个官司未免太劳师动众了。用户的违约成本太低了,京东要控制坏账率,就只有挑选更高质量的用户,此时,如果平台数据有限,风控就真的是亚历山大了。要知道,银行的风控能力并不弱,加上强约束力,网点催收能力,很多银行信用卡的坏账率仍然超过1%。为什么在京东白条上线后,大批用户吐槽申不到,其中很多甚至已经是京东的高级会员,还有人吐槽似乎只有用信用卡付过钱的才能申到。原因应该就在于京东没这么强的风控,万一坏账率太高,承受不起,而已经用信用卡付过钱的,这是银行已经把过关的客户嘛,质量自然高点。2)个人理财:潜在用户不够,产品不好卖小金库类似余额宝,对接的也是货币基金,不必多说。京东8.8,之前牛皮吹得挺大,高收益,创新啊啥的,但实际上,这就是一款锁定两年的定期支付混合型基金,怪只怪以前金融离我们太远,出个不一样的,大家就以为是创新,其实,在工行、交行等,同类产品已经卖很久了。京东8.8不保本,每个月支付比率为年化8.8%,年化收益率浮动,如果达不到8.8%,就会拿你的本金出来先给你。收益有可能比货币基金高,但风险性也会明显大于货币基金。在天天基金网上查了下,显示目前混合基金有251只,近一年,年化收益率为正的,是152只,比目前余额宝收益率高的大概是105只,占比42%。还不错对吧?但是,又看了下近6个月的收益,收益为正的,就只剩69只了,不足三成。汗。看来这半年国内投资环境是不行啊。而这当中,京东8.8的运营方国泰基金有7只,近一年,最赚钱的净值增长10.66%,最亏钱的跌了15.55%,近6个月,是全亏……所以,京东8.8收益有高于余额宝的可能,但可能性有多大呢,大家自己掂量。从销售效果看,京东8.8是4月15日上线的,京东连续两天,首页一直是置顶广告,我16日买了100元,18日登陆,还是可以买。这个基金统共也就是10亿的规模,卖两天都卖不完,除了产品本身风险高于货币基金这个因素(其实能接受高风险产品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关键,我觉得还在于京东能撬动的潜在理财用户规模不够。支付用户量——理财用户量(稳健性)——理财用户量(激进型),我感觉,这三种是形成金字塔形状的,支付是底层。仔细想想,有多少人在京东是在线支付的,有多少人熟悉网银在线,有多少人信任它是安全的?网银在线对接了多少银行,有多少支付场景?网银在线的移动客户端有多少装机量?支付宝积累了十年,8亿注册用户,3亿实名认证A类用户,移动端装机过1亿,且用户对其认知是偏金融属性的,这,是余额宝能卖得动的基础。此前支付宝卖预期年化7的保险理财产品,保本是2.5%,其实也有最终受益低于余额宝的可能,但是,8.8亿,5分钟售罄。目前,互联网金融要在产品层面创新,难度还比较大,主要还是渠道的优化,但即使是淘宝那么大的流量,卖理财产品,效果都很一般(因为这说到底是基金公司在卖,不是支付宝在卖),京东要做,难度更可想而知,而如果网银钱包用户量,对接银行,支付场景等等上不去,理财产品必然会很很难卖。C端的业务,对规模非常倚重,用户数据规模不够,风控会很难,潜在用户量不够,赚钱会很难。余额宝一年的管理费是0.3%、托管费是0.08%,销售服务费是0.25%,总共也就是0.63%,余额宝都卖成这样了,天弘基金去年还没扭亏呢。京东金融,是个好故事,可是,如果突破不了规模掣肘,那好故事要变成好生意,真心难,起码,靠C端业务为京东集团贡献利润,不太现实。那么,靠B端业务呢?下篇,来说说toB端的业务。京东ToB端的业务目前主要是向供应商放贷,理财方面虽有规划,但目前尚未启动。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京保贝的业务,属于“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其实是银行传统业务,挺复杂的,如果简单地根据供货商所处的不同阶段,大体可以如图所示分为四种:前三种从左到右,风控难度依次递减,授信额度一般也会依次提高;理由很简单,企业有订单,不代表一定能交货,交了货也不一定卖得掉,拿得到货款,所以通常订单不如入库单靠谱,入库单又不如应收账款靠谱。第四种,风控难度最高,因为此时供应链已结束,企业手里没有现成单据可以提供,只能告诉银行,我以前如何如何,我很有信用,属于纯信用贷款了。当然,在实操时,上述四种往往会有融合,因为企业手里可能会同时有订单、存货、应收账款,和信用。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协调供应链上对现金流的争夺问题。因为在现代商业中,很多时候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还有预付和赊销,现金会在强势的一方手里停留更长时间,引入供应链金融,可以缓解弱势一方的资金压力。京保贝:类沃尔玛模式在国外,供应链金融的标杆是沃尔玛,刘强东也是经常拿沃尔玛做榜样,据他说,沃尔玛净利润45%是来自金融业务,而京东目标是做到70%。京东金融toC的业务是向阿里看齐,toB的,我觉得确实更类似沃尔玛。原因在于,京东和沃尔玛都是零售商,要批量采购、建仓囤货,要和供应商结算货款;而阿里不是,阿里是纯平台,货是不经阿里的手的。某种程度上,京东和沃尔玛做供应链金融的底子是比阿里好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采购方、仓库、和应收账款的付款方,在这些单据的真实性认定上,他们会比银行、比阿里都更有优势;银行要靠人肉识别,阿里则要靠数据模型来猜,相对来说,京东的风控要更好做。不过,有意思的是,业内对阿里小贷称赞有加,对京保贝却一直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阿里不欠卖家钱,而京东压账期是出了名的,欠你钱再给你贷款,这事儿听着有点怪怪的。。供应商要么忍受账期,损失利息,要么付出利息让钱快点到账,以便再生产,横竖是被京东欺负了。其实,这和我说京东底子好并不矛盾。一方面,京东风控能力有限,京保贝此前只做了最简单的应收账款融资,欠你钱又借你钱的感觉特别明显,今年,京东已经扩大到了入库单;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强势一方得利是必然的,只是体现方式会不同,京东体现在了账期上,阿里账期很好,但是卖起直通车、钻展等各种营销工具,那也是不手软的。规模是掣肘在上篇分析C端业务时,我说规模是京东金融的最大掣肘,这一点放在B端业务,我觉得也是适用的。信贷本质上是和实体经济的规模强相关的,年化10%,或者更高的利率把钱拿去,要是产生不了更高的收益,这不亏了么,不如不借。京东2013年的销售规模,之前说1000亿,财报上的净营收写的是693亿,好吧,按1000亿算。淘宝天猫呢,去年大概是1.6-1.7万亿,掐掉刷单、卖理财产品一类的水分,再怎样,1万亿总是有的;知道沃尔玛是多少么?4692亿,注意,是美刀!换算成人民币,超过2.9万亿!沃尔玛能靠金融业务赚钱,和它背后的销量有很大关系,销量高,供应商的融资需求才越大,因为需要很多钱去生产和运输商品。阿里小贷目前的贷款余额大概是120亿,除去阿里巴巴B2B的20亿,淘宝平台大概就是100亿规模。万亿销量也就是催生出百亿贷款规模?为啥,因为有意愿借钱,并且有能力还钱的人,没那么多啊。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是可以从银行等别的渠道借到钱的,银行虽然动作慢,但在中国特殊的金融体制下,他们毕竟资金成本低啊,不是所有人借钱都是急吼拉吼,要当天就借出来的。。据我所知,在阿里小贷借贷量比较大的客户,有不少也是银行客户,如果急需,就从阿里借,不急,还是去银行。京东风控比阿里简单,但是,京东的供应商相对于淘宝卖家也比较大,这些企业从银行拿到钱会更容易。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很难做的,目前基本就是个从银行捡漏的活。回到京东,京东销量就算是1000亿,能支撑多大的贷款余额规模?此前,京东公布过一个数字,说京保贝上线一个月,累放10亿,累放这个说法参考价值不大,阿里小贷累放10亿大概需要两天。。借出去几天就还,可以算累放,借出去几个月,也是累放,但产生的利息收入会差很多,计算利息收入主要是看贷款余额。阿里100亿的贷款余额,资金成本大概7-8个点,贷出去是18个点,利差有10个点,粗略算,去年等于赚10亿利差(实际要更小,因为100亿不是均值,是年末的数字),这基本也就是养活自己的水平,还不能为集团贡献太多利润,因为这收益要覆盖坏账和运营成本(机器、人力、数据购买等),只有规模持续放大,到一定量级,那么运营成本被摊薄,才能开始赚大钱。同理,京保贝如果规模不够,也是赚不了钱的。金融,其实是个规模效应很强的产业,国内银行的净利差3个点都不到,比阿里小贷少多了哦,但为啥宇宙第一行可以一年吃出2630亿净利润,量大啊。。。京东金融,故事不错,起码比奶茶那个好,而且,这有可能从好故事成长为好生意,值得往下讲。但是,无论是toC的业务还是toB的,规模都是其面临的难题,无规模,不成活,量上不去,刘强东说的七成利润靠金融,可就是吹牛不怕事大了。
【一起惠讯】4月18日消息,昨日,在一个电商会议中顺丰速运集团总裁杨海明表示,顺丰将支持企业进行O2O的布局,而且分享了全渠道物流的变革趋势:多渠道物流共享。杨海明表示,物流共享的特点是实时、可视、快速可得、供应链成本最低。而达成共享的条件是强大的信息系统、仓储网络系统的搭建和智能分仓的实现、高度协同的业务体系和高效快速的物流合作商。关于智能化分仓,杨海明表示,顺丰集团将该体系的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核心地区能够达到订单下达后的12到18小时内进行配送,外围地区在24小时内进行配送;在第二阶段,核心地区能够在下单后的8到12小时内进行配送,外围在18小时内进行配送;等发展到第三阶段,核心地区能够实现当日下单、当日送达。现在顺丰在根据品牌商的需求进行物流体系的搭建,希望品牌商可以拥有更低的库存,但是不缺货。杨海明表示,顺丰集团做这些系统的升级都是为了帮助大家布局O2O,而且顺丰自身也在布局O2O。“顺丰的O2O模式是将仓配一体、顺丰门店和品牌聚合这三个核心结合在一起。”
【一起惠讯】4月17日消息,日前,外贸B2CFocalPrice正式上线美国仓,极大提高了其在美国市场的物流配送时效,从发货到消费者收货只需要3天时间,最快甚至能1天到货。一起惠获悉,FocalPrice美国仓主要面向美国消费者,配送地址仅限美国本土。目前,该美国仓的产品数量还比较有限,主要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两大品类,总共不足50种产品,产品单价在50至300美元之间。据介绍,FocalPrice美国仓的所有产品均提供免运费服务,如果美国消费者的订单中包含了美国仓的货物以及非美国仓的货物,则将拆为两单分别从中国仓和美国仓发出。从中国发出的货物一般使用平邮小包或由消费者自行选择国际快递,从美国仓发出的货物则是与当的快递合作。从互联网研究公司SimilarWeb的统计数据来看,近三个月内,西班牙、美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是FocalPrice流量来源最多的五个国家,其中,来自美国的流量占比约为17%。不难看出,美国是FocalPrice的主要市场之一,而且美国跨境电商市场已比较成熟,服务体系相对健全,因此具备了建立海外仓的条件。一起惠了解到,海外仓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物流方式,也是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的发展趋势。除了物流服务商大面积铺开海外仓建设外,不少品牌商、独立B2C网站也开始自建海外仓或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建立本地仓储服务体系。不过,对其来说,建海外仓的成本较高、前期投入较大,虽然扩大了跨境电商支持的品类数量、提高了物流效率,也对供应链管理、库存管控、动销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者按】跨境电商产品中,眼镜是一个特殊的品类,虽然利润高,但供应链门槛也非常高。像定制化的近视、远视、老花等功能镜对专业度和服务的要求都不同于一般产品,因此,很少有人能从这个细分市场分到一杯羹。蒲尚科技是一个专门做眼镜跨境电商的成功案例,去年其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欧元,今年的目标是4000万欧元。短短两年时间,增长翻番,不得不让人对其跨境生意感到好奇。多个自建网站并行主打欧美市场蒲尚科技从2012年开始做眼镜产品跨境电商,公司总部位于天津,并在上海成立了镜片加工团队,也在北美和欧洲多国设立了运营团队。为了体现专业性,蒲尚科技同时运营着多个网站,针对不同国家市场推出不同语种的网站。公司总经理杨理明谈道:“眼镜这个品类更适合做自建网站,去第三方平台开店很难,因为做不了定制化产品,只能卖镜框、太阳镜。而眼镜最大的利润在镜片,十几块钱的镜片能卖几十美金。”一起惠了解到,蒲尚科技在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均设有分公司,美国由于横跨东西海岸,管理难度大,则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采取“先吃欧洲,再吃美国”的发展策略。对于眼镜电商来说,消费者从线下到线上的购物习惯需要引导和培养,因此,蒲尚科技选择专注欧美市场,暂不涉足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地。正如杨理明所说,目前其处于品牌积累期,需要找到有一定基础、消费者接受度更高、市场成熟度更高的地方去切入。“去中国化”策略开发多个品牌杨理明告诉一起惠,欧美眼镜消费与国内不一样,验光和配镜分开,实体店的眼镜价格贵得吓人,一副非品牌类的眼镜在美国卖400美元,在欧洲卖300欧元。而蒲尚科技的客单价在美国约为90至100美金,在欧洲约为80欧元。这就成为了蒲尚科技打入欧美市场的契机。“欧美的眼镜主要是贵在人工上,而不是产品本身,我们就在人工费上省下一大笔,而且产品成本也更低,这样就获得了很大的价格优势。”杨理明指出。目前,蒲尚科技旗下总共有三个成熟的品牌:一个是针对白领、商务人士的高端品牌,一个是针对年轻人的潮牌,另一个则是针对中老年人的品牌。其采取“去中国化”的品牌路线,即所有产品从中国到国外后,由当地员工重新策划、设计、包装,完全掩盖“中国制造”的痕迹,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到网站配镜需拍照上传验光单,或填写验光信息及医生证明,网站将严格按照流程打电话向医生确认。这不仅是其打造品牌、加强口碑传播的途径,也是联合当地医生铺开销售网络的渠道。蒲尚科技将医生发展为“中介”,让医生给消费者推荐产品,一方面给予医生一定的销售提成,另一方面通过医生给予消费者优惠券、折扣券之类的好处,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自建海外仓产品和服务本土化蒲尚科技在各个市场基本上都是自建海外仓或跟第三方仓储公司合作。杨理明表示,对眼镜产品来说,建海外仓的成本低,一间屋子就能装很多产品。因此,海外仓对其来说十分有利,不仅可以节省物流时间,也方便产品的本土化加工。“公司会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定位去找不同的工厂做生产,主要是在深圳、东莞、温州等地。深圳和东莞做高端货,温州做中端货,江苏则做便宜货。产品出厂后会提前运到海外仓,由当地员工来做再设计和后期加工。”他谈道。据杨理明介绍,蒲尚科技的海外团队都是由当地员工加中国员工或华裔组成的。由于欧美工资水平高,招聘压力相对较大,但是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因为,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产品和服务都可以真正实现本土化,利于形成品牌效应。法国市场厚积薄发业务占比近20%蒲尚科技的一个特殊市场是法国,这是其于去年10月才正式进入的。特殊性主要在于法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区别,眼镜行业准入门槛相当高,而且配镜被纳入了医保事业,医疗体系也相对复杂。一直以来,法国法律要求眼镜公司的注册法人必须拥有配镜师执照,直到去年12月才通过一个法案放宽了政策,要求注册法人不一定要有配镜师执照,但公司必须有拥有配镜师职业资格的员工。据杨理明透露,虽然门槛高,但法国这样的小市场竞争不激烈,相对好做,而且法国本土同行与其相比,成本优势差很远。无论是货的成本、供应链把控,还是定制成本,蒲尚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蒲尚科技的法国分公司与当地医保建立合作,成为唯一一家与医保合作的眼镜电商平台。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短短几个月时间,蒲尚迅速打开了市场,目前法国业务占比已达到了20%左右。初尝印度市场低端产品受追捧据一起惠了解,蒲尚科技打开欧美成熟市场后,今年开始拓展印度市场,推出独立的印度网站。从目前的订单情况来看,发展相对顺利。杨理明表示,印度市场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物流问题,二是客单价低。物流问题是印度市场的固有障碍,所有做电商的都会面临,因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客单价低则是居民消费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物流方面,蒲尚科技与出口易合作,借用其在东南亚、南亚市场的物流网络体系,实现高效管理,物流时间控制在了7至10天。而且,由于定制化产品对物流时间要求不高,消费者愿意等一两个星期,从而解决了物流难题。等市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蒲尚也将在印度建立海外仓来加强控制。对于客单价问题,杨理明指出,蒲尚科技在印度的客单价约为50美金,这无法与欧美市场相提并论。因此,蒲尚决定拿低端产品、单独创立一个品牌去做印度市场。从初期尝试的结果来看,低端产品在印度十分畅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时尚与科技结合社交网络加大品牌宣传有关眼镜消费的调研显示,欧美消费者平均一年半换镜片、镜框,一年换镜片,一年半换镜框。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换眼镜的频次远远高于这个数据,蒲尚科技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消费者一个月时间内买了15副眼镜。杨理明告诉一起惠,老外对待眼镜和中国人不一样,不把它当近视辅助工具来看,而是当做一种时尚,根据不同的服饰搭配来换眼镜,不同出席场合戴不一样的眼睛。因此,这种时尚感也给蒲尚科技带来了商机。此外,蒲尚科技的网站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可以让消费者看到自己戴上眼镜的效果。这是其花费十几万美金与法国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的。消费者对着摄像头,经过三维扫描定位,系统自动进行面部识别,然后屏幕上就能显示消费者戴上这幅眼镜的效果。这项“特异功能”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他们看到自己试戴眼镜的效果后,拍照上传到Facebook,带来很大的品牌宣传效应。同时,这也提升了购物体验,解除了消费者从网上买眼镜无法试戴的顾虑。在品牌推广上,蒲尚科技把60%的精力都放在了社交网站,依靠SNS营销来增加品牌曝光度。据了解,这种营销方式的初期转化率约为1%,但从长远的老用户积累和口碑传播来看,效果远高于这个数字。因为,对其来说,重要的是重复购买和老客户的积累,这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一起惠讯】虽然顺丰极力想低调打造自己的便利店业务,但总有消息不断作证,显示出这家快递公司布局线下消费市场的野心。有知情人士透露,顺丰正在酝酿第三代线下连锁店,定位为社区生活服务平台,以O2O模式,力求未来落地三万家。这样的布局似乎有点耳熟能详。据一起惠了解,顺丰此前曾瞄准CBD商圈和生活社区,推出名为“嘿店”的线下连锁便利店,其目标数量也是三万家。从爆料人透露的信息来看,新型顺丰店命名上与“嘿店”并无关联,同样主打中端住宅区和办公楼区,提供物流、广告展示、虚拟销售、预售、试衣间等多种服务。从布局规模上看,第一批顺丰店将设置300家,6月份落地1500家,年底将达4000家,而未来终极目标正是上文中所描述的三万家。种种巧合的迹象表明,此次顺丰第三代线下连锁店,正是此前顺丰便利店和顺丰“嘿店”的延伸或升级。新顺丰店室内结构和装潢,与苹果专卖店十分相近。除了商品展示功能外,还增设了更多的体验场所,如数码、电玩产品的互动专区,顾客在顺丰店里甚至可以打游戏。同时,新型顺丰店还推出了商品墙和二维码墙,用户可在该场景下直接使用移动终端完成扫描,并获得相关产品信息,从而以更优的空间呈现更多商品的陈列,从而提高坪效。值得注意的是,在效果图里,有一个优衣库的服装展位和促销信息,和广告极为相近,说明顺丰有意在向广告展示等多种营收方式靠拢。此外,顺丰还配有支付场所,包括店内消费、网络支付、手机充值、水电缴费等均可店内实现。由此可见,顺丰线下店是介于实体与虚拟、购物和体验之间,基于互联网和O2O思维打造而成。如果可以结合顺丰已有的核心配送业务,拓展自提点,送货上门等服务,其覆盖广度、用户粘性、配送效率等商业价值将进一步被放大。更为重要的事,顺丰可以借此从一家以快递和供应链为主业的物流公司发展成为新兴的零售公司。其线上已开设的电商平台顺丰优选、e商圈等都可能为其带来巨大的用户增量。实际上,无论是新顺丰店还是此前曝光的“嘿店”,都不是顺丰首次介入便利店。据悉,从2011年开始,顺丰便筹谋跨界便利店,并宣称要在全国建1000家便利店。但彼时,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站在顺丰这一边。由于这个连锁零售的“门外汉”,拓展便利店的步伐逐渐停滞不前,部分地区陆续出现关店现象。业内人士分析,便利店扩张面临房租、人员、水电等一系列成本,且国内尚无哪家便利店可一家独大,围绕方圆几公里内的区域连锁通常相互竞争,能否吸引到足够的客流,将直接决定了顺丰店模式能否可行。
4月14日晚间消息,苏宁今日首次对外公布了酝酿1年之久的“S-TV计划”,该计划将改变以往工厂主导,被动售卖的经营模式,采用用户主导、技术驱动、反向定制的模式,近期首批基于“S-TV计划”的世界杯系列定制彩电将集中上市。苏宁云商集团总裁金明介绍说,苏宁将改变工厂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固有思路,打破厂商不拿降价促销资源就无法营销的传统思维,改掉产品参数技术指标机械化单向推荐方式,变革产品采购多以求多求全的供应体系模式。金明透露,苏宁正在做这样一件事:通过大数据挖掘不同用户群体对产品的个性需求,持续性跟踪最新技术潮流和消费趋势,直接主导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功能配置设计,反向向品牌厂商进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规模化生产和集中性采购。金明表示,苏宁将在彩电品类上推出“S-TV计划”,即苏宁运用大数据挖掘线上线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相似需求的用户族群进行分类,然后通过规模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的方式,为各类用户提供最契合自身需求的电视产品。在苏宁黑电事业部总经理常江看来,不同消费群体、不同使用环境对电视功能的需求都大不相同,电视机产业发展至今,只是在功能和屏幕尺寸上做堆砌,对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反应淡漠,以至于智能电视发展数年依然无法做到易用、好用,绝大部分用户手握智能电视遥控器,依然将其当作普通电视使用。常江告诉记者,现在有许多消费者希望自行省去部分彩电用不到或者不必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因此,彩电的精准化数据采集、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大幕正徐徐开启,苏宁的“S-TV计划”也孕育而生。常江指出,目前的定制服务还主要是厂家列出可选菜单让消费者进行选择,只是渠道定制并非用户定制,是企业为避免价格冲突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苏宁的‘S-TV计划’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地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品牌化定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功能上的独特配置,比如针对游戏用户的电视定制、针对世界杯球迷的电视定制等。”据了解,传统电视实现销售后除了质量问题带来售后维修,基本上不再和消费者发生业务联系,而苏宁“S-TV计划”则是卖出电视之后,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为他们提供的后续内容服务才刚刚开始。常江表示,后期苏宁销售的彩电将不再单纯向用户展示产品型号,而是形成别墅系列、宾馆系列、出租屋系列、白领系列、游戏系列、影院系列等不同特性的产品集群,赋予差异化的产品标签,便于用户选择。据常江介绍,苏宁“S-TV计划”首批系列产品将是专门针对世界杯球迷定制的。另外,近期还将针对上班点播族推出夏普S1。
【一起惠讯】4月11日消息,据一起惠了解,逸阳服饰女裤2013年线上销售额增长到2亿,在天猫的女裤品类中排名第一。逸阳服饰电商总经理李东明也介绍了2014年逸阳电商的三个工作重点:第一,专注于产品;第二,打造逸阳整体的CRM系统;第三,开展对微营销的探索。据悉,逸阳服饰女裤已有13年的发展历史,2011年3月正式上线后,目标是把女裤这一类目在线上做强、做专业,并没有向其他品类进行拓展。“我们三年发展过程中痛点很多,最痛的还是关于定位的问题:产品定位、顾客群体的定位。”李东明介绍,逸阳在20011年刚做电商时通过线上数据分析得出,女装最大的消费群体在18到25岁左右。逸阳就开发了这样的产品,但是半年下来整个电商财务状况很糟糕。原因是供应链出了问题。逸阳在传统渠道的消费群体的年龄在30到40岁。逸阳电商突然去做年轻化的产品时,从设计、面料、生产加工等方面都不是逸阳的强项。李东明透露:“这样就造成产品跟不上市场潮流的情况,我们希望为18到25岁的顾客群体提供产品,但事实上并没有抓住这一块市场。”在2011年冬,逸阳电商做出了调整,还是经营比较偏成熟一点的白领风格的产品。在这个定位中,设计、生产等都是逸阳服饰的强项。根据统计显示,线上用户中26到32岁的用户占比达到65%。李东明,认为逸阳电商做到了顾客的差异化,虽然是同一个品牌,但是产品是有区别的。李东明表示,逸阳做电商之后,感受到逸阳服饰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在提升。逸阳此前只是一个纯粹的区域性品牌,主要顾客都集中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的用户占比约为10%到15%。做了电商后,整个江南地区占逸阳整个电商份额的50%以上,接近60%。此外,逸阳服饰在上线电商业务前,很难拓展产品线。因为,逸阳女裤在线下都是通过加盟商、代理商进行销售。而通过电商业务,逸阳可以自己对产品进行把控,把一些产品小规模放到电商平台试水,如果销售效果好,就可以大规模铺开。李东明介绍:“现在整个线下产品也会根据逸阳线上产品的特点,来慢慢丰富线下的产品。”
腾邦国际周四上午表示,公司目前与去哪儿网、阿里巴巴、腾讯商旅频道、京东等大型电商在商旅产品上均有合作。公司称,在战略上,公司将延续“商旅+金融”模式,继续推进全国销售服务网络的布局并大力拓展各地TMC(TrafficMessageChannel)即实时交通信息业务,利用GSS平台不断快速提升商旅产品的销售并提高市场占有率。公司同时表示,以“第三方支付”及“供应链金融”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尤为迅速,对公司主营收入贡献日益突出。腾邦国际以航空客运销售代理业务为主,并提供酒店预订、商旅管理和旅游度假等服务。
【编者按】在一起惠举办的第九届跨境电商大会上,有人谈“走出去”,有人谈“引进来”,但很少有人像洋码头CEO曾碧波一样同时对比进口、出口的商业逻辑,并细数外贸市场正在发生的暗流涌动。他在演讲中透露了一些海淘行业的细节,比如对美国草根品牌的拉动,以及海淘低价背后的本质原因。以下为一起惠整理的曾碧波关于进出口的几个看法和观察:美国卖家看中国:“人傻钱多速来”?今天中国的绝大部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ebay走向世界。换个角度看,在美国的中小企业跟你们在座的是一模一样的形态,他也需要一个很好的服务走向全世界。因为美国的卖家往欧洲同门同种的国家一点问题没有,当他们一听到中国(市场)就很High:我该怎么到中国做生意?他们跟你们是一样的,(你们在想)我怎么赚老美的钱,他也在想我怎么赚中国人的钱,中国人是什么?中国人是走动的钱包,有钱。怎么做中国人的生意?他们是一样的问题。但是全世界目前范围之内真正在解决海外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目前是零。海淘让美国草根品牌受宠若惊我们觉得在2017年中国老百姓从国外购物的市场能占中国整个网络购物市场7%左右。7%数字不大,绝对值很吓人,870亿美金。我在2009年一直跟踪到现在,基本一年一倍,出口现在速度每年60%到80%已经很厉害。但是进口这一块一年要100%的增长。他们(指美国几家有海淘业务的零售商,如亚马逊)很莫名其妙,反正一大堆的人不停的往美国的某个仓库挤,一天几千个订单,几万个订单。这几个零售商很惊讶,不知道中国人在买东西,以为是在批发,最近才知道是中国消费者在通过互联网下单。所以说这个市场增长非常快,很多美国不知名的牌子也受益。进口价格远远不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分析中国人为什么国外购物的原因,这几年分析下来最核心的驱动力跟出口完全两码事。出口是成本驱动的,当然刚才几位嘉宾说做品牌,目前为止出口绝大部分是价格驱动。进口这一块我们的总结是说,在有品牌和品质以及价差三个缺一个都不行。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老外买没有牌子的中国电子元器件很多,但中国人海淘,没有听说过的牌子,再便宜也没有人买。还有品质这个东西,确实跟中国整体的品质安全问题相关,我们分析,这才是核心驱动力。海淘低价源自关税是胡说八道为什么中国产的东西中国更贵?都是东莞产的COACH包,为什么中国更贵?绝大部分媒体也好,行业也好,大家都会把脏水泼到谁身上?海关。说中国关税太高,这是胡说八道,中国海关平均税率10%,加上增值税17%、27%,有三四倍的差价吗?刚才记者问我,如果中国加大进口的监管,增加税负是不是亚马逊没得混了?错了,我不怕中国政府加大税负。再怎么加,价格差还在那里。我怕的是中国政府放水,任由深圳水货放进来,因为做真机的玩不过水货。那这个价格差到底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其实核心原因是国际零售市场的流通效率以及国内流通市场的流通效率的差异产生的。这张图(下图),橘黄色这个图代表中国产品的上市周期,新品上市定价很高,高端大气上档次,GUCCI一个新款三四千。进入打折周期比较慢,三四个季度。但美国市场不是这样的,美国市场流通体系高度发达,竞争压力非常大,上市根本不敢定四千块钱那么高的价钱,只敢定100美金或者150美金,因为他定400美金,终端市场马上被竞争对手抢走。同时,美国市场进入打折周期非常快,基本上一两个季度就进入奥特莱斯。这样好办了,同样一个产品,中国正在热卖,在美国已经开始进入打折周期——这个覆盖的区域就是今天海外购物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天做进口,新品牌、新产品、中国人不会买单,一定要是成熟的产品才有市场。所以没有听说过的产品碰也别碰,什么独家代理,把你养肥做四五年承诺一定量,做四五年做嫁衣品牌商自己进来,跟你一点关系没有,我身边很多朋友很苦命的告诉我这样。海淘模式将从B2B走向B2C今天中国对接国际零售市场这个管道只有一条线,就是传统进口代理制的贸易批发式的B2B形态的供应链,这个供应链在今天组织海外零售市场对接中国零售市场过程中是失效的,而且是成为改善这个流通过程中的障碍,是既得利益者,是反对改革者。因为他们原有的格局下的毛利,不希望有更多竞争对手进来。(在B2B贸易批发模式下,)如果进口GUCCI包,采用品牌授权、独家代理的模式,说好听是商业行为,说不好听是垄断。更可笑的是很多地方口岸的海关居然还保护这个所谓的品牌代理。就是说中国只能是GUCCI中国的代理商做,另外一家不能做,凭什么?他会遏制进口体系的高效率运作。2003年、2004年的时候,这个体系被易趣和淘宝打掉了,当时很多区域制、代理制,今天中国已经不存在了。很有意思的是,水货是当前市场环境下极其高效率的供应链形态,虽然上不了台面,但是做得很好。海外购物市场里面谁是老大?今天的淘宝全球购,全部都是大量的海外的倒爷从深圳进来,灰色地带,解决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做得非常大。当然水货也很苦逼,他拼不过假货,深圳华南有那么多造假基地在那里。跨境电商也一样,会从B2B供应形态向B2C走。中国消费者将从海外零售商手里直接购买产品,而不是找那些坑爹的所谓代理商、加盟商,被他们赚取极其高额的、无耻的利润。对比B2C和B2B两种模式,B2B供应链的问题在于模式很重,B2C供应链则很轻,它鼓励竞争,是自由市场经济,传统B2B供应链市场是贸易保护,是既得利益者,带来的是高物价。
【编者按】进入2014年,跨境零售头一次迎来史上最大转折点。就如同2007年前后的淘宝,卖家规模变大了,发展速度更快了,网购环境更成熟了,整个淘宝的玩法变了。如今,跨境在线零售经过十年发展,量变终于接近质变,整体生态环境正在悄悄经历五大变化。仍然沉浸在惯性思维的外贸从业者,需要警醒,需要重新抬头看路了。一、大玩家增多小卖家的价格优势难维持eBay大中华区CEO林奕彰告诉一起惠,今后跨境电商单纯靠商品本身的价格优势来做生意,后续发展会越来越乏力。林奕彰分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跨境电商竞争只会更激烈,卖家所能赚的差价越来越少;二是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逐渐消失了,中国卖家成本上升;三是有一小部分跨境卖家成长起来,他们可以依靠规模优势去压低综合成本,尤其是能通过提高运营效率而扩大利润空间。敦煌网CEO王树彤也表示,部分跨境电商成长迅猛,开始演进和分化。“有些夫妻店,从几十人发展到上百人,开始反向整合供应链,收购工厂,改进设计,申请专利,以及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另外,从数量上来说,跨境电商过去百分之百都是草根型企业,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到有20%到30%传统制造性企业,他们拥有一手货源和生产线,主流卖家开始登场了。”与此同时,跨境贸易服务商出口易联合创始人李洲透露,2013年与2012年相比,出口易业务增长了50%,增长量主要来自于传统制造和贸易企业。“这些企业拥有非常强的制造和资金实力,可以快速把业务推上去。在2012年之前,基本上没有传统制造企业做跨境在线零售。”对此,有业内资深从业者分析,大玩家增多意味着小卖家在跨境贸易中的生存将会比过去艰难。“大玩家不仅货品多,还可以通过海外建仓来降低配送和服务成本,整体效率比小卖家要高,逼得小卖家没有竞争优势。”二、交易量进入高速增长期竞争更加激烈在一起惠主办的第九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上,亚马逊中国第三方平台业务副总裁方淦透露,2013年亚马逊全球开店产品增加了64%,卖家数量增长了196%,由此,方淦判断,跨境电商未来三年将进入高速增长期。“2013年,中国进出口所有贸易一共差不多25万亿,其中跨境只占了12%。未来三年,可能会从12%走到20%。”进口B2C网站洋码头CEO曾碧波则表示,中国网上海淘业务量比在线出口量增速还要快。“我从2009年一直跟踪到现在,在线进口业务每年翻倍增长,在线出口增速约60%到80%,这已经很厉害了。”一起惠则判断,跨境零售一方面出现大爆发的迹象,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会更惨烈。“以速卖通为代表的平台商,以DX为代表的B2C,以及小卖家,过去发展都特别快。并且,有些如DX这样闷声发大财的玩家,现在也肯出来分享经验,我想主要原因是这个市场比以前竞争更加惨烈,或者说这个市场要爆发了。”三、海外建仓打破400g局限品类首次大扩展一般来说,在跨境贸易中,产品重量越大,可以涨价的空间就越高。由于从国内配送到海外成本较高,过去的跨境交易基本都是400g以下的小包贸易,使得跨境贸易的品类十分有限,仅仅局限在婚纱、电子产品配件等便于运输而毛利相对较高的产品上。此外,与国内消费者海淘重品牌不同的是,国外消费者买中国东西,看重的是性价比而不是品牌。eBay大中华区CEO林奕彰认为,中国商品既然在品牌上难与国外零售商竞争,那就必须在品类上有所突破。但现实情况是,对于外国的消费者来说,在家居、汽配、运动器材这些不在意品牌的品类上,中国产品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家居、汽配这些东西都很重,过去在配送环节很难操作。如今,随着卖家实力越来越强、海外订单也越来越多,使得海外建仓可以实现。据一起惠了解,eBay推海外仓之后,家居园艺、汽配和时尚成为销售额增速最快的三大品类。正是因为如此,利用海外仓成为许多跨境贸易商和平台商的选择。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服务商4PX副总裁冉涛告诉一起惠,4PX过去一年海外仓收费将近增长了70%。“未来我们非常看好这一点,增长空间非常大。”比利时邮政中国区总经理李威则分析,海外仓不仅解决了配送费用高的问题,还可以规避服务的不透明性。“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外国人从中国买东西,影响他下单最大的因素就是对物流没有一点点信心。有时,买家在网上付了20块钱,落地的时候又多付80块钱。很多人为什么选择海外仓,就是规避这种不透明性。”四、新兴市场增速超欧美DXCEO孟虎透露,从DX的数据来看,北美和西欧作为一个电商成熟的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近几年之内并没有变大,反倒是被亚太、南美和东欧这样一些新兴市场份额不断压缩。“我们的目标客户是谁?你们可能会想到的是购买力比较强的美国、欧洲。实际上这个趋势在变化,欧美国家竞争激烈成为红海市场,我们正在选择相对是蓝海、利润空间比较高的新兴国家市场,他们有足够的发展潜力,但还没到发达国家电商水平,像巴西和俄罗斯。”eBay集团近日发布《2014年大中华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总结eBay平台数据显示,2013年大中华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为新兴市场国家,其中,增长最快的阿根廷和以色列,增速分别达到130%和78%。另外,据资深跨境从业者透露,阿里巴巴速买通近几年交易量增速十分惊人,主要瞄准的就是新兴市场。“eBay的主要势力还在于欧美国家,而速买通则是主攻新兴市场。中国跨境零售主要竞争力还在于价格,这在巴西、俄罗斯这样的新兴市场非常有竞争力。”对此,林奕彰分析,现在跨境电商增长主要来自新兴市场,主要原因是主流市场欧美等国家增长放缓了,主流市场的增长不依赖于价格,而主要来自于新的业务模式推动,如海外仓,这需要投资基础设施才能实现。“现在主流市场做海外仓的卖家还不够多,也就是说结构性升级的力度还不够大。我们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进来,颠覆以前的渠道和模式。那么,未来主流市场加上新兴市场就会继续增长。”五、跨境电商政策逐渐明朗资本关注度增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专家委责任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柴跃廷认为,跨境电商最大的阻碍和不确定性在于国家政策。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策正在着力向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要的游戏规则转变。“客观地说,目前我们设立了几个做跨境电商的示范城市,这给跨境电商带来了实质性改变吗?其实还没有,但这是一个变化的开始。政府对跨境电商的开放态度增加了从业者们的信心。洋码头CEO曾碧波认为,目前网络进口产业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2013年可以算一个元年,中国跨境电商政策逐渐明朗是推动力之一。随着跨境电商整体生态环境好转,4PX副总裁冉涛透露,2013年感受到资本市场对跨境电商热烈追捧。“4PX刚刚获得IDG的C轮投资,速度慢了一点的投资商都没有机会了。”而在一起惠主办的第九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大会上,众多跨境电商从业的资深大佬观点几乎一致,都十分看好未来三年跨境电商的发展。其中,敦煌网CEO王树彤则判断,随着传统企业加入、跨境政策好转、配送物流等问题逐一解决,下一个十年是一个跨境电商黄金发展的十年,到2020年将有30%的跨境零售是在网络上完成。
【一起惠讯】4月8日消息,日前,京东发布公告,将QQ网购商家平移至京东POP平台。一起惠最新获悉,QQ网购服务商市场也将与京东服务开放平台完成对接,并在服务商搬迁至京东后,完成最终融合。据了解,两家电商平台的服务商市场已经开始衔接。与商家开放平台迁移政策相仿,京东也围绕着QQ网购的服务商“招贤纳士”,鼓励部分优质服务商入驻。有知情人士称,QQ网购服务开放平台管理层去留未定,部分员工业已离职。与此同时,QQ网购的卖家服务平台也已无法打开。虽然具体政策尚未明确公布,种种迹象表明,QQ网购与京东的服务市场合并已然成为大势所趋。此前,外界曾有消息称,QQ网购在与京东POP逐步融合之后,将关闭运营。对此,QQ网购对此予以否认,并称鼓励商家多平台发展。但显然,服务商追逐客户动向是不争的事实。一旦商家完成向京东POP平台的迁移,也以为着订单和流水将全面告别QQ网购,服务商继续留存在QQ网购似乎只存在于理论上的可能。根据京东给出的扶持政策可见,迁移至京东POP的商家将在服务费用、扣点、仓配使用、促销广告资源等多方面获得扶持。这相比于近乎“奄奄一息”的QQ网购而言,对商家有太多的吸引力。此前,有知名箱包品牌负责人向一起惠透露,其在QQ网购的月销量仅有几百件,而这已经是在QQ网购销售排名相当靠前的商家。相比之下,筹谋IPO京东的京东,在开放平台上能够给商家带来更多机会。“来自腾讯的流量导人、广告产品的融合会在4月底完成。还有激动人心的微信入口,微店、手Q在等着我们去共同尝试。”京东高级副总裁、POP负责人蒉莺春在邮件中透露到。在京东看来,尽管QQ网购没能背靠腾讯一鸣惊人,但在过去几年的深厚积累中,仍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特别是围绕着开放平台商家展开的服务生态体系。据QQ网购服务开放平台负责人早先介绍,其面向服务商始终采取“宁缺毋滥”的原则,瞄准优质服务商,强调线上成交和精准流量引入。2014年,QQ网购还将在平台标准上通过价格策略,运用限价等手段在过度竞争的服务品类树立游戏规则。不过,这些创想尚未来得及实现。京东在获得腾讯巨资注入后,腾讯旗下易迅、QQ网购、拍拍作为交易筹码,从此打上京东烙印。实际上,京东在2013年也在发力服务商开放平台的建设。数据显示,京东JOS(服务开放平台)2013年开放了超过500个API,总调用量超过5亿次/天;合作ISV从40多家发展到接近400家。截至2013年,在京东服务市场上共有560多款POP商家应用发布交易,累计订购量超过5万次,这些应用覆盖了60%的POP商家,处理着70%以上的POP商家订单业务。另一方面,京东还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迅速形成多个京东“云”矩阵。据悉,京东2014年对服务商开放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数量和质量上继续下大功夫,同时将要完成业务系统的全面开放,包括面向上游商家和下游用户的双向开放服务,重点开放一系列的API接口,以金融、支付、供应链、仓储等价值含量高的几个重要领域。对于服务商而言,选择入驻京东并非难事。因为从服务商的角度考虑,多平台运营已经成为主流,而不同平台之间的不同API数据接口、不同政策,反而在过去阶段成为横亘在服务商的门槛和羁绊。在淘宝占据电商服务市场半壁江山的格局下,面对淘宝服务生态的严酷环境,服务商对几大B2C服务平台打破屏障、迅速融合的期盼从未间断。据一起惠了解,早在2013年,京东、当当、QQ网购、1号店等多家电商服务开放平台在思路网的撮合下,已经有意识地“互通有无”,并不断释放出组建服务商联盟的信号。此次京东和QQ网购服务市场在资本推动下的融合,或许为打破坚冰铺开一条新路。
与京东、阿里等电商相比,国内IC元器件电商科通芯城名不见经传。但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将在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近日,一名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了有关科通芯城即将赴港上市的消息。据悉,科通芯城拟上市融资2亿~3亿美元,总估值可能在15亿~20亿美元。有投行界人士也向记者证实,科通芯城已向港交所递交了相关资料。科通芯城的上市,也向人们展示了阿里、京东这类大平台之外,细分电商市场存在的机遇。科通集团成立于1995年,于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4276.45,8.41,0.20%)上市,长期从事国内IC元器件的分销。2011年,在国内垂直电商的发展顶峰,科通芯城董事长康敬伟决定在科通集团分销IC元器件的业务基础上,发展电商业务,科通芯城随即诞生。康敬伟非常看好垂直领域的电商发展。他认为,国内电商已经开始从平台级的电商竞争,走到了垂直和围绕细分市场的电商的机会。“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垂直领域,大的电商平台很难依靠既有的流量资源去渗入,这便给了有专业性服务能力的团队机会。”他表示,大的平台级电商,其核心优势在于用户端的流量资源,因此在扩张品类的时候能够快速地倒入用户。但在细分市场的B2B类电商,大的平台级电商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而在IC芯片这种比较专业的领域,需要熟悉这个行业的服务团队去完成B2B过程中的服务,但不需要像大平台一样在多方面“烧钱”。康敬伟称,由于厂商在采购电子元器件时,大多数是根据订单做全年的规划,业务流程比较有序,因此,科通芯城的库存压力相对较小;同时,物流配送并不是科通芯城一个非常核心的战略元素,这使得科通芯城的物流费用率仅约1%。得益于这些模式的特性,科通芯城成立以来就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如果认为科通芯城只是一家IC元器件领域的电商交易网站,那你就错了。”康敬伟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智能硬件的浪潮已经打开,今年将达到一个爆发点。在这股势头当中,科通芯城也有去为智能硬件的开发者,也就是所谓的“创客”做服务的计划。康敬伟称,科通芯城涉及智能硬件供应链服务平台的优势是,首先,科通芯城通过IC元器件的电商业务,已经聚拢了相当部分的行业资源和客户,而在这些资源和客户的基础之上,开展衍伸性服务顺理成章;其次,科通芯城的团队中有很多是从各大互联网公司过来的员工,这使得团队更理解互联网模式下的服务方式。目前,科通芯城的做法是,通过打造“硬蛋”这个子品牌来搭建一个创客开发者社区,通过“硬蛋”线下的创客大赛来发现好的智能硬件项目,并聚拢开发者;再通过线上的“硬蛋”社区来做创客社交。康敬伟表示,相信未来硬蛋这个平台也能像淘宝孵化淘品牌一样,孵化出很多优秀的创客项目。
3月28日,阿里云通过官方博客宣布,将云服务器、云储存和云数据库价格全面大幅下调。3月的最后几天里,阿里云、谷歌和亚马逊三大云计算巨头,或主动或被迫,相继投入到此场降价战役之中,而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文彬则预测,云服务每年的价格至少降低30%以上,每三年的价格是现在的1/3—1/4。事实上,阿里云在3月25日已经悄无声息地将云服务器价格下调,11款降价的ECS云服务器中最高幅度达30%,而其前天宣布的云储存(OSS)降价更令人瞠目,用户使用较多的0-500G一档直减42%,几乎要比国内同行便宜了一半。而去年底刚刚发动价格攻势的数据库服务再次普降15%。“云计算是软硬件结合的创新,阿里云技术使得这些优势发挥得更充分,同时规模经济效应开始展现,是我们降价的理由。”王文彬表示。在中国电商激烈竞争中称王的阿里巴巴,素来以强大的服务著称,其云服务的运维能力更已经过了和数十万客户的大规模商用化磨合,磨出了本事。而在云计算领域,降价的并不只有阿里云一家,谷歌在上周二就已宣布,云服务器、云储存和数据库服务价格分别下调32%,68%和82%。一直被吐槽太贵的谷歌,这次还向广大开发者许诺要提供更好的服务,招招剑指亚马逊。这次被视为颠覆行业的举动早有迹象。谷歌副总裁乌尔斯·霍泽尔表示,他要把云计算发展为超过在线广告的公司大业务,去年谷歌在线广告达到了383亿美元。此外,云计算老大亚马逊这次被逼到了墙角。这次在阿里云和谷歌的进攻下,亚马逊在3月26日匆忙宣布了自己的降价计划,储存服务价格平均下降51%,EC2计算服务降价38%,大数据服务也降价27%到61%不等。与此同时,这次大降价之后,开发者关心的还是,谁更便宜?第三方做了一番统计,在谷歌和亚马逊宣布降价后,以一年期的同款(阿里云1核4G内存VS亚马逊和谷歌1核3.75G内存)价格为例,阿里云比谷歌便宜40%,比亚马逊便宜25%,而且阿里云的云服务器没有磁盘IO次数等名目繁多的额外收费。云储存上,阿里云也依旧领先亚马逊,和疯狂降价的谷歌不分伯仲。一个云计算行业观察者对此分析:“在阿里、谷歌和亚马逊的三国演义大降价之后,云计算这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新格局,从寡头坐享丰厚利润,变成了拼运维、拼供应链,看谁的服务和生态更好。这些竞争会加速IT产业的变革,让以云为主的IT生态变成更加方便和低价,受益的是全体企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