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格
亚马逊似乎在马不停蹄地给全食超市(WholeFoods)贴上自己的标签,着手实施自己擅长的“价格战略”,在竞争激烈的超市零售行业中,利用价格优势吸引顾客。亚马逊周四宣布,该公司将从下周一(即完成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的当天)开始对全食超市的部分受欢迎的商品采取降价措施,同时还将专门为亚马逊Prime会员提供全食超市的打折和补贴服务。亚马逊以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的交易,于周四得到了全食超市股东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批准,这一交易的确给诸多的实体店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早已对如何应对亚马逊感到惴惴不安。如今的降价新政更让亚马逊和全食超市的诸多竞争对手股价纷纷下跌。除此之外,亚马逊还表示,该公司将开始在部分选定的全食超市店内安放储物柜(AmazonLocker),这样消费者就可以在这些店内取走或退回亚马逊订单。亚马逊全球消费者业务主管杰夫-威尔克(JeffWilke)通过声明表示,“一开始,为了推动全食超市的业务,我们将从周一开始降低全食超市的部分最畅销商品的价格,包括WholeTrade有机香蕉、专门养殖的三文鱼、有机大褐蛋、特定规格的瘦牛肉以及其它更多商品。当然,这还只是开始,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在全食超市市场为亚马逊Prime会员提供客户回报项目,并将继续降价。未来会有大量的工作和机遇等着我们,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激动和振奋。”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的交易将于下周一完成。亚马逊表示,在交易完成之后,约翰-马基(JohnMackey)仍将担任全食超市的主管,届时,全食超市将作为亚马逊的下属公司运营,总部仍将保留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Austin)。事实上,亚马逊将对全食超市的部分商品采取降价措施,这也是业界众望所归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亚马逊擅长以较低的利润率方式来经营业务,但此次实施这一价格战略的速度的确快得惊人。(亚马逊的运营利润率约为2%,而全食超市的运营利润率约为5%。)亚马逊此次对全食超市部分商品降价,旨在帮助全食超市吸引更多主流的购物者,同时也是为了阻击低价商品卖家进入有机和天然商品领域。不过,亚马逊和全食超市均未透露将实施多大的降价幅度。无论如何,亚马逊的这种降价行为已经引发了超市业界诸多人的担心,他们担心——亚马逊不仅会降低全食超市的商品价格,而且还会把非常具有人气的Prime客户忠诚计划整合到整个全食超市业务之中,同时再利用全食超市的商品来加强亚马逊网站自身的商品供应量。受上述消息的影响,美国克罗格公司(Kroger)的股价下跌了7%之多,美国超价商店公司(Supervalu,主要业务包括,食品经销和食品店经营)的股价也下跌了4%,而沃尔玛和Target的股价则分别下跌了2%和3%以上。另外,亚马逊还宣布,计划在亚马逊网站并通过PrimePantry、PrimeFresh和PrimeNow发货项目等销售全食超市私有品牌的商品。亚马逊的这些计划事实上早被业界看出端倪,例如,Recode此前就曾报道称,亚马逊可能会利用全食超市的400多家门店来推动旗下的当日送达业务。至于亚马逊的这些送货交易是否违反了全食超市与日常用户快递初创公司Instacart之间签署多年的当日送达业务交易协议,目前仍不得而知。
过去几多辉煌,当下就有多少唏嘘。曾经销售额增幅连续五年超过20%,被称为实体店“最后一个创新样板”,如今却难逃被收购的命运。6月16日,亚马逊以137亿美元收购美国食品连锁超商WholeFoods(全食超市)。全食超市对于国内零售商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这从近年来数量激增的各色高端超市就可以看出。尤其是2015年之前,实体零售业在电商冲击下一时间理不出头绪,以价格优势与商品丰富度取胜的大卖场业态遭遇“寒冬”。而全食超市却以高出沃尔玛等普通超市40%至175%的商品定价,出售“高价、高质量”的有机、天然食品。这一独特卖点使得其业绩连续5年增长,门店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多地,甚至有媒体报道称,“平价超市已经走向末路,以全食超市为代表的的高端超市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业态。”在此背景下,国内零售企业效仿者众多,既有绿地集团在2015年前后开出的精品超市绿地G-super、沃谷农业旗下的“果蔬好”等没有零售业经验的“外行”纷纷试水,也有众多实体零售商发力精品超市,例如永辉开出bravo精标店、金鹰百货打造的GMart超市、华润旗下的ole’和blt,以及北京华联的BHG精品超市和上海城市超市等老品牌。全食超市面临被收购,昔日的“教父”走下神坛,这对于国内零售企业造成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但早在两年前,全食超市的困局已经有迹可循。2015年5月,据BusinessInsider报道,在过去的3个月中,全食超市的股价下跌25%,原因是投资者认为,该品牌无力再吸引新的顾客。其竞争对手也是如今的潜在买家——超市连锁品牌克罗格超市预计赶超全食,成为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超市,而Traderjoe’s连锁店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量是全食超市的两倍。发展至2016年,全食超市股价下跌50%,销售额同步下滑,其母公司更是于当年9月份宣布将在年底之前裁掉员工数的1.6%,共计1500人。全食超市遭遇经营危机,已然呼之欲出。那么,是全食超市不行了,还是高端超市业态有待考证?全食超市的现状就如同中国自有品牌联盟执行董事张智强所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以精品超市为代表的高端定位业态,已经到了两极分化、迭代整合的阶段。经济下行,核心客群遭遇分流回顾全食超市的发展路径,其大肆扩张的几年恰好符合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段,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等高品质商品的追求为全食超市的“高价、高品质”定位奠定了基础。如今遭遇困局,与呈现出“U”型曲线的美国经济同样紧密相关,使得全食超市的核心客群逐渐分裂为两大阵营,一边是消费能力得到提升的顾客被更为高端的创新业态吸引,另一边则是受到影响的部分中产阶级,在有机食品日渐普及的情况下选择了价格更为低廉的同类型超市。据美国2015年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除了继续疲软的制造业之外,其零售销售总额也于2015年12月起出现“意外性”下滑。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6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预估从2.2%调降至2.1%,并且下调了201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8%降至3.6%。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全食超市的目标客群具有消费高端商品的能力,但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这些人逐渐分化为两大阵营,一部分是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乃至高端客群,在有机食品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全食超市提供的卖场环境、购物体验以及高品质商品将此类人群吸引至卖场之中。但发展至今,美国已经出现了不少比全食超市更为高端的创新型业态。举例来说,美国加州地区近年来出现多家区域性零售商,他们的门店数量相对来说较小,但因为其创新概念而备受高端客群追捧。一家名为gensler的区域企业,主打“location”概念,门店内销售的所有商品皆来自于周边农场,甚至于巧克力也是从原料种植到加工乃至销售都由gensler主导完成。而最近两年兴起的“零售+餐饮”概念实际上在美国也早有典范,怡食家超市总经理安利英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在美国调研时发现了一家主打豪华夜宴附带食材销售的门店,商品价格昂贵,且有专业厨师策划相应主题上门烹饪,在当地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例如SKP的高管就为其家庭定制了一年的晚宴服务。”另一阵营则是消费水平受到影响的部分中产阶级,尤其是当美国社会中的有机食品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其市场规模早在2014年就已经达到390亿美元。也就是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涉足有机食品领域,包括traderJoe’s(乔氏超市)、克罗格超市甚至是阿尔迪等平价超市。据Dcist.com网站的数据显示,全食超市一包藜麦的售价为9.99美元,而乔氏超市则是4.99美元;无麸奶酪披萨在全食超市的售价为7.49美元,而克罗格超市则是4.99美元,为此,一些对有机食品有消费需求,但经济能力受到冲击的客群则倾向于相对来说更具性价比的平价超市。转型失败,双线发展难以兼顾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全食超市并非后知后觉,在国内零售商还将其奉为高价值商品代言人之时,全食超市已经悄然降低了部分商品价格,并且开出其针对80后、90后推出的新业态——365超市,主打有机、环保、低价等强调性价比的创新概念。但从目前来看,双线并行非但没有为全食超市吸引来新进客群,甚至无法保证主线业态的持续增长,全食超市的转型可以说收效甚微。曾经有消费者评价称,去全食超市消费要做好“花光月薪”的准备,当此类看法影响到全食超市的股价时,全食做出回应称,“将降低某些商品的价格。”但是,据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摩根大通银行分析师称,“该企业并没有尽力推销特价商品。”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甚至没有意识到全食超市的价格正在下调。但客观来讲,全食超市一旦大幅度下调价格,必定在与沃尔玛、阿尔迪等平价超市的“价格战”中败下阵来,可谓进退两难。再看曾经将全食超市推向神坛的有机食品,随着沃尔玛等其他超市也开始出售此类商品,消费者去全食超市购物的欲望就被大大减弱。虽然全食超市也有主打差异化的自有品牌,但大都是基本商品,而乔氏超市则有超过80%的自有品牌,在该超市公布的最后欢迎商品排名中,就有辣椒柠檬鸡肉汉堡、曲奇黄油、玉米、辣椒酱等其他地方买不到的独家商品。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全食超市于2015年5月开出其副线品牌365bywholefoolsmarket。365超市可以理解为低价版的全食超市,其中90%的商品选品与定价都由全食超市德克萨斯总部制定,这与全食超市地方销售团队可以直接对当地货品定价的运营模式明显不同。可以说,为了留住被乔氏超市、阿尔迪以及沃尔玛等平价超市抢走的客群,全食超市不得不从精品有机超市延伸至中低端超市,但从其业绩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受到新开门店的影响,其在2015财年的销售额上涨了8.4%,达到153.9亿美元,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分别下滑了7.8%和7.4%。尤其是同店销售在2015年第四季度和2016年第一季度分别下降了0.2%和1.8%,可以说颓势逐渐明朗。复盘高端超市性价比或成重要卖点遭遇困局的不只是全食超市,盘点国内仿效全食的众多精品超市,面对有限的市场空间,却有众多试水者不断涌入,早已沦为一片红海。就拿国内市场份额相对占比较大的华润ole’和blt精品超市以及北京华联旗下的BHG来说,前两者开店增速不达预期,后者更更是在2016年第三季度爆出了净利润下滑320%的惨淡业绩。某资深零售高管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目前国内的高端超市实际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首先是某大型零售企业为提升品牌定位、吸引高端客群做出的补充业态,例如BHG、G-super以及华润V+等精品超市,这些品牌实际上占有其母公司的大量补贴,究竟赚不赚钱,很少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其次是以高溢价进口商品为主打的精品超市,类似于citysuper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等企业。最后还有一些典型的小众超市品牌,例如主打日式商品的APITA。”这些大中型连锁超市实际上基本划定了高端超市的市场份额,无论是它们想大幅度扩店,还是新进者想要分一杯羹,目前来看都不太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其主流客群的流失,例如上海城市超市早年间主要针对外籍人士,但受到外籍人士归国的影响,城市超市开始将其目标客群定位为具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中产阶级。然而,城市超市近年来很少扩店,最近更是被天天果园收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消费者已经走出了对进口商品盲目崇拜的阶段,取而代之的是对“高价值”商品的追求,也就是在日常消费中不易获得,品质较高的差异化商品及体验。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些体量相对较下的新兴零售企业反倒容易创新,例如安徽乐城旗下的生鲜传奇,盒马鲜生等。“当一些小企业成功创新之后,便会有大型连锁零售商利用资本进入,这是一个渐趋成熟的零售链条。”北京某深耕精品超市业态二十余年的零售高管评价称。为此,《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高端超市业态未来或许将会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此前为进口商品附加三倍以上溢价空间的“高端定位”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商品性价比的精品超市,另一方面则是创新性业态将会成为定位“高端”的新属性,就如同美国加州分割了全食超市大量高端客群的gensler等企业。这实际上是消费升级的必然挑战,就好像十年前被视为“高档洋快餐”的麦当劳,如今却成为多数家长眼中的不健康食品。高端超市的经营者们或许该打破对于“高价格”商品的依赖,转而从区别于日常消费的品质商品以及与高端定位相符的卖场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
2006年7月,全球超市巨头沃尔玛宣布全面撤出德国市场,将当地的85家门店出售给德国麦德龙公司。在德经营八年间,这家常年盘踞世界500强榜单前几名的公司却屡屡遭遇挫败,累计亏损过亿美金。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有料到,让曾经雄心勃勃的沃尔玛败下阵来的对手,竟然是一家基本不做广告、90%都为自销商品的老牌连锁超市。Aldi正式命名是在1961年,四个字母代表了“Albrecht家族折扣商店”的缩写。当时两兄弟已经在德国食品零售行业小有名气,有意思的是,供应商们对他俩是既害怕又佩服。害怕是因为Albrecht兄弟以粗暴、冷酷的谈判风格著称,总有办法将批发价砍到商家的底线。佩服的是他们能始终坚持价廉物美的销售原则,长期以往赢得了越来越多顾客的信赖。到60年代末,去Aldi购物一度在德国中产阶级当中引发了热潮,宝马、奔驰等名车开始陆续出现在超市的停车场上。两兄弟低调和节俭的处事风格和经商理念被许多德国人所津津乐道,《明镜》曾这样评价道:“最有钱的德国人教会了我们怎么去省钱”。到2014年,Aldi在德国的生意已遍地开花,共拥有3,230家连锁和五万名员工,同时也在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公司声称约87%的德国人会定期去Aldi购物。作为一个曾在德国交流学习半年的氪星作者,Aldi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因有三点:一是它的价格十分良心,商品售价普遍比其他超市低20-30%,而且东西用下来都还不错(也是当地华人留学生的最爱);二是店面不大,但随处可见,选址通常离居民区是最近的;三是虽然它的货架摆放很“简陋”,但我身边几乎所有的德国朋友都会有去那买东西的习惯。细想一下,这些也是让巨头沃尔玛兵败德国的重要原因。如果你在德国学习或者居住过一段时间,应该对Aldi十分熟悉。作为本土最大的食品连锁零售企业,Aldi的前身是1948年Albrecht兄弟接管其母在埃森市郊矿区开办的食品零售店,但这对天生拥有经商头脑的兄弟显然不满足于只当个小店主,他们的野心是尽可能多地在全国开设连锁商铺。两兄弟低调和精打细算的个性也充分体现在了公司的经营理念上:虽然到1954年,Aldi已经很快在德国拥有了50家连锁,但你几乎看不到它的任何广告,早期的Aldi甚至没有货架,品牌唯一的口号就是“精选的低价”,引用KarlAlbrecht屈指可数的几次公开发言中的话——“低价就是Aldi最好的广告。”我们首先来看货品本身:提到沃尔玛,大家可能在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slogan就是“天天低价”,但是到了德国,这件事反而被Aldi做得更好,很多时候Aldi的价格都比沃尔玛来得更便宜。零售的本质是“价廉物美”,Aldi的特色在于通过精选的SKU和毛利高的自有品牌来尽可能降低商品的价格,同时从世界各地挑选优质的供应商,保证商品的品质过关。与沃尔玛大而全的选品策略不同,Aldi门店的SKU很长一段时间都维持在600种左右,原则是基本能满足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同时,每个单独品类通常只能看到1-2个牌子,而且基本以自有品牌为主(品牌性较差的基础商品),目的是打造精选和爆款。毕竟要获得供应商那的最低进价,必须得达到一定的采购量。再来看场地和货架摆放,Aldi每家超市的占地面积都不大,选址通常在居民区和市中心的周边,整个装修秉承着德国人一直以来崇尚的简单实用作风。除了少量生鲜、酒类等有货架和冷柜外,大部分商品都是成箱式地叠放,节省了来回摆放、运输的人工成本和时间。Aldi的货架摆放看似杂乱无章,其实背后蕴藏着不少门道。比如它们喜欢将一些打折的商品放在超市的中间区域,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分散人流,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选购,还能够让员工有更多的空间来贴放标签。另外,Aldi还会将冰冻食品放在最后一排货架,原因是这样安排可以让顾客在差不多逛完的时候才看到,拿完就直接去结账了,充分减少冷冻食品离开冰柜的时间。最后来看看人员设置,根据我自己去Aldi购物的体验,除了收银台,顾客难得能在超市里找到工作人员的身影。Aldi鼓励消费者自己去把事情“搞定”,从而节省不必要的员工成本,提高效率。我当时的习惯是自己带好环保袋然后去门口用20欧分租一辆推车(硬币用于解锁),去里面买好需要的东西,之后再自行归还手推车。由于无需管理推车和花时间整理货架,通常一家典型的Aldi超市里人员配置在3-4人左右,一位是叉车操作员,2-3位收营员,最多加个保安。由于Aldi目前仍是一家私有企业,外界对它的财务情况无从了解。这家低调的公司向来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两个创始人的理念是与其花时间在外宣传,不如留下时间把改做的事情做做好,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不来Aldi,那就是和自己的钱过不去”。在德国将沃尔玛扫出门外后,这家老牌超市连锁近几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尽可能地延伸触角,进军各国的零售市场。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看到了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方面也是来自于本土廉价连锁的Lidl超市的竞争压力。继以价格战策略深深打入英国零售市场后,Aldi又将沃尔玛的大本营美国锁定为目标市场,再次试图以低价策略打败当地的竞争对手。事实上,Aldi的入场也为向来习惯驱车去大卖场采购的美国人创造了一种全新、极简的购物体验,由于平价+精选,消费者无需再向从前那样在货架前后来回比价,或者手握各种折扣券,只需根据自己的购物清单跑到就近的Aldi超市,然后一项项地勾划、放进购物车,然后买单结账。早在2013年,Aldi就提出了所谓的5年规划,即到2018年总共开设650家连锁超市,从而覆盖整个美国市场。去年7月份,华尔街日报又爆料说,Aldi计划投入30亿美金加速扩张,在18年开设到2000家店铺。众所周知,沃尔玛和克罗格(TheKrogerCo)两家零售巨头常年霸占着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不过按照Aldi的发展速度,预计在2020年Aldi的连锁超市数将超越克罗格,坐上北美零售市场的第二把交椅。上周,这家欧洲零售巨头又宣布了一个重磅的决定——在美国所有旗下门店开始接受包括Visa、MasterCard、Discover以及美国运通等信用卡支付。要知道Aldi成立至今,一直只支持现金和借记卡,原因是创始人认为信用卡的手续费普遍更高,也是在有效地帮助公司节省整体运营成本。此次愿意在美国市场破例,与其说是为了让顾客有更加简单、便捷的消费体验,不如说是Aldi正在试图扩展更大的用户群体,与沃尔玛全面竞争。当然,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旦可以使用信用卡,顾客就容易越买越多。让沃尔玛兵败德国,又在美国市场咄咄逼人,Aldi一路的快速崛起遵循的是最朴素的商业准则,即以最低的价格给消费者最好的东西,并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将它演绎到了极致。这或许也是最能带给我们创业者思考和启发的地方:在充斥着噪音和浮躁心态的环境当中,你能否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初心,长期以往、真正为用户带来价值,改变整个行业,实实在在地为市场提升效率。
【一起惠讯】10月31日消息,继一波又一波美国电商开通中文页面及直邮中国的服务后,接入支付宝的海外平台也越来越多。同时,试图通过其他服务商渠道与中国消费者进一步接触的也屡见不鲜。日前,美国保健个护电商网站Vitacost加大了对中国用户的重视,推出顺丰速递直邮中国的服务。一起惠获悉,Vitacost的主营业务是健康与保健产品,包括数万种维生素、矿物质、草药、补品、有机食品及其他相关产品,活跃顾客高达230万人。Vitacost公司拥有800多名雇员,并在北卡罗来纳和内华达都有自己的物流中心。据了解,对于从美国电商网站购买保健品这一传统“海淘”形式,最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网站包括Vitacost、iherb、Drugstore等。其中,Vitacost以折扣多、品类全的优势在海淘一族中有着较高的名气。因此,不难想象Vitacost早就觊觎着中国市场这块“肥肉”。根据Vitacost的公告,使用顺丰速递直邮中国,全程可追踪,4磅以下运费为10.99美元,续重每磅2.75美元。这一服务的速度相比以前的直邮方式会更快捷。此外,一起惠了解到,今年7月,Vitacost被美国老牌超市Kroger(克罗格)以2.8亿美元现金收购,成为Kroger旗下的独立子公司进行运营。而Kroger通过这项收购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网络零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