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
此轮投后蚂蚁金服估值1500亿-1600亿美元,超过了A股市场绝大多数银行股,隐然已是世界科技巨头中新的一极,坐稳金融科技领域的头把交椅。蚂蚁金服起源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最终于2014年10月份正式创立,历经5年互联网金融的黄金发展期。当下的蚂蚁金服早已不再是当初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而是成长为一家集支付、理财、信贷、银行、信用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金融科技公司。但在金融严监管之年,蚂蚁金服此前蓬勃发展的各条业务线纷纷触碰到监管的墙,为了给予市场以信心,此轮融资后蚂蚁金服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全球化、技术与普惠。盛世与隐忧,以此形容当前蚂蚁金服的境况可谓再合适不过。“无奈”地成为霸主2004年淘宝刚刚创立一年,步履蹒跚地走在荆棘丛生的前路上,当时淘宝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网购的信用缺失问题。发了货买家不付款,付了款卖家不发货等违约行为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淘宝的长足发展。为此阿里找银行谈合作,希望银行在处理交易款的同时提供第三方担保服务,以此为淘宝平台上的网购交易做信用背书。但彼时淘宝尚小,银行不愿意与之合作,“无奈”之下阿里自建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就是后来的支付宝。因为这项业务涉及金融领域,无牌照经营有可能触碰红线,因此据传马云做好了蹲监狱的心理准备。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凭借支付宝的强力担保,淘宝的业务蒸蒸日上,最终成为电商霸主,可以说如果当初没有支付宝就不会有今天的淘宝。与此同时,支付宝成为了中国电商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来又开放合作,并进入线下支付场景,最终从淘宝的附庸成长为一家业务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这是阿里一直对外宣传的支付宝成长故事,可谓一段被逼无奈成为巨头的“心酸”历程,后来马云还不无负气地调侃道,“如果银行不改变,那么我们就逼着让它们改变。搞民营企业没意思,让国企不舒服这件事才有意思。”蛮荒时代的开创者与收割者而支付宝真正的黄金发展期,是被一款名为“余额宝”的产品开启的。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年化7%的收益率一下子刷爆了舆论,全民开始讨论互联网理财。虽然7%的收益率昙花一现,但也仍然远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且能随存随取,全民的投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以此为起点,波澜壮阔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大潮拉开序幕,配合着双创的政策鼓励,互联网金融似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P2P、校园贷、消费分期、现金贷等创新产品不断出现,切入一个又一个所谓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涉及的领地。虽然创新与乱象并生,但在宽松的金融政策下还是成长起来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互金的蛮荒时代由支付宝开启,随即它也很快加入了战局。余额宝之后,蚂蚁借呗、蚂蚁花呗、蚂蚁财富、蚂蚁信用、网商银行、互联网保险等业务纷纷创立,为了管理这些新增业务,蚂蚁金服创立,支付宝成为了蚂蚁金服的核心资产。最终大家发现,蚂蚁金服几乎没有错过互金创新过程中的任何一场盛宴——余额宝扶持的天弘基金成为了管理资金规模达1.6万亿的全球最大货币基金;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分别成为了消费金融和网络小贷领域最头部的玩家;支付宝带动了年交易额上百万亿的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的保险业务则搅动了整个保险市场,投资的众安保险成为了第一家上市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上市之初市值破千亿……凭借着阿里的海量电商数据和支付宝的海量支付数据,蚂蚁金服先天具有大数据风控优势,在一众互金企业毁誉参半的时候,却能独善其身,并赚走了全行业绝大多数的钱,成为了互金领域的最大收割者。但随着互金各个领域不断暴雷,监管的态度开始慢慢转变,近两年更是进入了金融严监管之年,各种监管办法不断被下达,一个个互金领域被束手,蚂蚁金服的某些业务也进入了被打击范围内。蚂蚁借呗和蚂蚁花呗通过ABS(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为融资端加杠杆,一度在证券市场融资数千亿,把杠杆放大到80多倍。后来监管紧急下令,消费金融企业的杠杆倍数被严重限制,为此蚂蚁金服不得不紧急追加注册资本金以满足政策要求。但无论如何,迅猛发展的势头已经被打掉。余额宝为首的货币基金则被一再限制,个人可购额度上限不断下调,单日可赎回额度也被一再收缩,被迫蚂蚁金服紧急引入多支货币基金以缓和政策压力。支付宝的移动支付业务被要求纳入网联监管,自身不能再自主结算,还要提请准备金,线下静态二维码付款额度上限也被限制。蚂蚁信用本来想切入个人征信领域,却没有获得监管机构的同意,最终只能转向信用服务和风控服务输出方向。被逼开放还是早有打算?监管对互金的态度一直都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在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分散市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但蚂蚁金服的理财、信贷等金融业务已经侵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领地,和银行直接展开业务争夺。且蚂蚁金服体量巨大,已被监管层视为系统性重要机构,即蚂蚁金服的经营风险已经有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在此背景下,蚂蚁金服不断开始去“金融”人设,贴“科技”标签。在对外公关陈述中,蚂蚁金服称将在未来不断降低支付与金融服务的收入比重,提高技术服务的收入比重。言下之意,就是不再和传统金融机构争利,专心做一家金融科技企业,做技术服务输出。蚂蚁金服不断打出技术开放态度,并推出“BASIC”战略,即围绕Blockchain(区块链)、Ari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computing(云计算)五大领域,构建蚂蚁金服技术开放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延伸风控、信用和连接的三大能力。而且蚂蚁金服不断宣称,和创立支付宝一样,余额宝、蚂蚁借呗等产品也是“无奈”之下推出的,因为没有金融机构愿意合作,所以只能自己搞试验田,待模式成熟后再向外界开放,把自营模式变成赋能模式。言下之意,蚂蚁金服并非被逼开放转型,而是早有打算,和支付宝创立一样,是“无奈”之举。但蚂蚁金服的财报,或许有另外一番解读。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两款信贷产品,虽然在收入上占比不大,但却绝对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阿里最近的财报显示,蚂蚁金服在最近一个财务季度出现了1.14亿美元的亏损,一方面原因是支付宝不断砸钱为用户发放奖励金,与微信支付争夺市场;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恐怕是信贷业务被限制,利润贡献能力下降。有人测算,虽然金融业务只为蚂蚁金服贡献了百分之三十几的收入,但却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利润。如果蚂蚁金服下定决心去金融化,就必须能在技术服务输出方面重新找到一个现金流业务。像腾讯一样,靠QQ和微信获客,靠游戏变现,常年以来游戏都是腾讯的主要利润来源,甚至一度被人戏称,腾讯是一家游戏公司。同样的,金融业务,就相当于是蚂蚁金服的“游戏”。如果蚂蚁金服决心去金融化,就必须为全球坐拥8.7亿用户的支付宝,找到一个稳定变现的新“游戏”业务。这个未来的不确定性,便是蚂蚁金服1500亿美元盛世下,一个无法回避的隐忧。另一方面,蚂蚁金服的全球化战略也并非一帆风顺,金融市场有别于一般商贸市场,各国政府在监管层面都更加审慎,且各国情况不一,金融政策也有很大不同,支付宝想要在其它市场落地,仍需要面对不小监管挑战。而且各国市场都已经出现了一些本地支付企业,特别是欧美市场有PayPal这样的巨头,支付宝在没有用户基础和淘宝加持的情况下出海,面对的竞争环境并不乐观。此次蚂蚁金服融资140亿美元,很重要的一个用途就是开拓国外市场,引入国际人才。因此整体而言,蚂蚁金服的全球化战略也充满挑战。全球化、技术和普惠三大战略,既是蚂蚁金服选择的未来增长新引擎,也是当下做得还不到位的地方。巨额融资既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蚂蚁金服过往经历的肯定,也透视了蚂蚁金服本身仍有硬骨头要啃。盛世之下皆有隐忧,这或许是所有卓越公司到伟大公司都需要迈过的坎儿。
聚美优品被再度置于聚光灯下,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侧影。最新的跟聚美优品有关的消息是,它卖了一部分“老股”。5月28日,聚美优品宣布出售所持育儿网站“宝宝树”4%的股权,作价约8650万美元。新入局的投资人是互联网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融资后宝宝树估值达约140亿人民币,此后,聚美优品还将持有宝宝树约3.33%的股权。而宝宝树也被传有望于2018年上市。作为宝宝树的早期投资人,该交易公布后,聚美优品的股价上涨了10%。她卷入了一场专利纠纷。2018年5月底,持续了一年的共享充电宝公司“街电”和“来电”的专利纠纷告一段落:在这场专利战中,街电以7局5胜的事实性胜利压倒了来电。而街电正是聚美优品旗下的公司——2017年8月,聚美优品完成了对这家共享充电企业的收购。它的财报仍是复杂的矛盾体。2018年4月30日公布的2017年财报显示:聚美电商业务的营业利润为9500万元,比2016年的1.42亿元下降了30%。活跃用户数、新增客户、重复购买率和合作商家几个关键指标的数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毋庸讳言,流量变得越来越稀缺和珍贵,巨头之外的电商公司的业务都有下滑的危险。而加上街电投入带来的亏损,直接导致了聚美全年亏损3698万元。好的数据和坏的数据一起呈现,好消息和坏消息交相传出——聚美优品到底处在一个怎样的时刻?看上去,聚美优品的股价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这是利空出尽还是有更大的麻烦?聚美一边巨额押注街电、一边投资宝宝树,还一边投拍电视剧,这是病急乱投医还是一张暗相勾连的版图?回到最重要的问题上: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聚美优品的价值是被低估了还是高估了?对“聚美优品还值不值钱”的追问,其实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而这个未来的起点,就是当下这个复杂与冲突交织,乌云镶着金边的聚美优品的当下——这是一个聚美的关键时刻。过去的一年,聚美优品几乎只做了一件事:花钱。围绕着“街电”业务,聚美花了大量的钱。2017年5月,聚美优品3亿元人民币投资街电,占其60%股份,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出任董事长,接着在8月全资收购了街电。街电提供共享充电宝服务,采用自助租借的机柜,将其充电机柜布放在合作的商场、电影院和餐厅等公共场所,用户通过扫描机柜上的二维码付费,即可取走,用毕在街电的任何一个网点将其归还。2017年,街电的扩张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在共享充电宝领域排名市场第一。截至2018年4月底,街电累计用户突破6000万,最高日订单达120万,覆盖了全中国200多座城市,并在部分城市实现盈利。从第三方支付数据看,街电稳居支付宝线下支付订单前三名。尽管街电的投入是聚美优品2017年亏损的主要来源,财报显示街电仅为聚美优品贡献了1%的收入。但这恰好是一个“新兴市场”早期症候的典型特征——市场规模大且快速扩张,但收入规模尚且有限。过了最初的爬坡期,能否实现规模化的收入,是这个市场能否被验证的关键指标。聚美优品并不希望2018年仍是街电的“烧钱年”。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街电2018年的目标为营收4-6亿元人民币,达到累计盈亏平衡。活跃用户数用户数1.5-2亿,全年日均订单80万单,年增长率300%。如果能实现这样的增长目标,至少街电能确保不再成为聚美优品财务数据上的负累,尽管尚不能实现规模化的盈利,但起码能证明它的增长性以及商业模式的被验证性——这至少能证明它是一个比共享单车更能直接带来现金流的生意。这在资本意志的考量上,就已经很重要了。但没有2017年的“花钱”,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接下来,聚美还得为街电的升级花钱——纷扰了一年的专利纠纷暂告一段落,来电与街电的7项专利纠纷,街电连赢了5场,尤其是核心的租借专利上街电也赢得胜利,剩余的两项非核心专利,很快也可能被判无效。当初聚美优品用1亿元人民币构筑的专利护城河基本无虞。但除了专利护城河之外,产品的快速迭代更为重要,未来还有可能存在新的专利纠纷,街电可以通过产品快速研发升级进一步强化专利能力,但这同样需要花钱。聚美还把钱花在了影视上。2018年4月30日,聚美集团旗下的影视公司投资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温暖的弦》登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并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芒果TV网络同步播出。该剧首播实时收视率排名第一,首轮全集播放完毕后全网播放量破70亿,连续24天单日网播量排名第一。从题材上,《温暖的弦》既可以说是IT商战剧,也可以说是偶像剧,属于影视文化领域的安全和被鼓励题材。尽管这是聚美第一次试水影视制作,但从版权售卖和未来的潜在广告和IP收入上,还有颇多值得期待的地方。而在共享充电宝“街电”和影视剧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业务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基本逻辑:流量思维。准确地说是流量的深加工。这意味着聚美的流量运营进入了深水区。根据业内人士对街电2018年的预期,如果街电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商家资源达到300万,仅流量的价值将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聚美优品的用户以女性为主,通过街电,聚美优品还可以获得大量来自非女性用户的流量。而每一个共享充电宝本身,也因其分布在餐厅、电影院和商城等场景中,加之本身是一个移动的多媒体终端,极容易建立起围绕着消费场景的新零售服务——而这又回到了聚美优品的电商主营业务上来。这意味着聚美获得了新的流量来源,通过共享充电宝的激活、流动和渗入不同的消费场景,将这些流量进行了深耕和转化,最终成为了新的交易载体。如果仅仅当共享充电宝当作一个单一的“风口”,它显然不会具备那么大的想象力。更何况独立运营的街电在具备了更大的想象力之后,还可以在资本运作上独立发展,成为聚美优品电商的护城河与卫星城。影视剧的逻辑也很类似。姑且不论该剧已经盈利,为聚美优品2018年第二季度带来的现金流收益。仅从流量角度,《温暖的弦》作为一部商战剧和偶像剧,聚美优品的品牌植入和垂直产品植入也将为电商主业带来流量价值与品牌价值。而且作为一部影视剧,它还可以延展为其它IP形式。如今没有什么比内容电商和偶像效应更好的“带货”方式了。影视剧背后是明星,影视剧和明星共同的背后是流量,流量意味着曝光率和转化率——这个曝光率和转化率正是“内容电商”的核心。这也是聚美对于流量资源的一次再度开发。除此之外,聚美优品还投资了母婴社区宝宝树,后者的用户和聚美优品的目标用户重合度较高,也是聚美获取精准流量的重要渠道。以上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业务布局,正是聚美优品流量来源,而这些流量的账面价值目前达到8亿元人民币左右。相较之下,聚美在流量获取上的总投资为9.82亿:街电已投资4亿,宝宝树已投资3.72亿,聚美影视计划投资2.1亿,已投资8400万——这些流量的投入相比当前的账面价值还略有亏损。但在2018年,无论是街电的增长数据还是影视剧的回报,加上出售宝宝树股权的收益,这部分的价值将陆续体现在接下来几个季度,以及2018年的财报上。通过这样的逻辑,聚美优品正在形成“流量获取——流量深加工——流量兑现”的生态,以及电商+新零售+数据服务的框架。该投入的钱和资源投入了,接下来还要继续投入,而回报也已经开始了。如果聚美优品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是一家普通的互联网企业的话,人们对这么一家公司的看法估计也不会那么苛刻。对这样的问题,聚美优品试图通过管理层回购股份来增强市场信心,同时也加强对公司的控制力,让公司更能按照长远的转型规划发展自己,避免受到太多短期目标的干扰。2018年4月30日,就在财报发布的同时,聚美优品宣布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一项股票回购计划——该计划授权公司在未来12个月内回购总价值最高达1亿美元的股票。这意味着包括创始人兼CEO陈欧在内的公司管理层准备接着all-in,不准备下船。无论是转型这件事,还是重新思考流量价值和布局多元化业务这件事,都得all-in。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陈欧说,他希望人们看到聚美优品是“一家没有边界的科技互联网公司”,而“没有边界”这件事,资本市场通常是希望看到的。当然它的前提是“更好看”的财务数据,当all-in投入的大头都放进去,也把财务数据拉到底之后,接下来触底反弹是一件可以预期的事儿。这就是聚美优品在“关键时刻”所有的纠结、矛盾和乐观的所在。
在今年一月份由美国零售联合会举办的晚宴上,沃尔玛CEOMcMillon被授予“远见者”称号。在与其它嘉宾的交谈中,他告诉众人沃尔玛已意识到变革的需要,“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我们以前却忽视了这一点”。诚然,公众的预期是当前零售业急需做出调整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沃尔玛在接下来的战略部署中需要重点对待的问题。高收入群体的崛起中低收入家庭曾一度是沃尔玛的核心客户层,这也和公司一直以来主打优惠牌的策略十分契合。不过近几年这一状况却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中低收入家庭逐渐让位于高收入家庭,而后者对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商提出了更高的预期和要求。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2年至2016年间,美国家庭数量由最初的1.224亿增加到1.262亿,增幅达3.1%。而在增加的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薪在10万美元及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家庭数量下降了6%,中等收入家庭仅上涨2.4%,收入最高的群体数量则飙升了22%。根据KanterRetail发布的信息,沃尔玛用户的平均年薪为56482美元,也就是说其核心用户基础正在经历缩水。在此背景下,沃尔玛不得不想办法吸引这批正在富裕起来的社会群体,以往靠着“每日低价”的口号招揽顾客的营销策略肯定也要做出调整。向高档商品市场进发近日,沃尔玛与Lord&Taylor达成合作,后者将携带旗下125类时装品牌入驻沃尔玛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它们之前的售价可以看出这些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可全部划归于奢侈品一类。不过沃尔玛在线商务平台似乎仍然恪守着价格低廉的原则,同类产品在其网站上的售价比在Lord&Taylor自家官网的售价要低很多,而且种类也没有后者丰富。二者的结合本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此举是否能为沃尔玛的变革带来什么大的影响还远未可知。沃尔玛对Lord&Taylor的定位似乎是介于梅西百货及像Nordstrom、Saks、Bloomingdales及NeimanMarcus这些高端产品之间。如果对当前零售市场的理解没有新的突破,仅仅是走中间路线的话,这样的策略也不会很长久。时间就是金钱高收入者对“时间就是金钱”的理解明显比普通群体要更为深刻。沃尔玛正是理解到这一点,才会不断改善购物体验,力求让消费者的购物时间降至最低。由该公司推出的两日内送达、路边取货、自助结账等服务,其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得产品种类的信息,同时节省购物成本。此外,沃尔玛还推出了Handyhome服务,可为用户上门安装家具和娱乐系统,这对工作繁忙时间紧迫的富人来讲有着相当高的吸引力。为了进一步满足高收入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沃尔玛近日还打算上线一款被称为JetBlack的服务。据悉,JetBlack使用了当下最流行的AI技术,用户只需将所需要购买的东西列个清单并以短信的方式发出,接下来所有的工作就会有专人完成。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用户还可以通过JetBlack向家居、医疗、育儿、时装等各领域的专业买家求教,他们会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建议。目前,JetBlack正在纽约地区进行Beta版本的测试,相信未来会逐步向其它地区开放。届时用户只需每月花费50美元便可以成为JetBlack项目的会员,享受到相应的服务。对比沃尔玛金牌会员的价格(12.99美元/月),可以看出该款产品明显把富人当做目标群体。至于高定价能否为用户产生相应的价值,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一切还要等市场的检验才有定论。公司意识的转变当前的零售行业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而作为零售巨头的沃尔玛自然也不会逆潮流而动。公司CEOMcMillon正试图改善公司作为企业公民和雇主的形象,并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比如提高员工每小时的工资水平,增加产妇津贴。近日还有消息指出,沃尔玛与在线教育平台GuildEducation和另外三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报名参加商业和供应链管理学习项目的二年制和四年制学生提供补贴。沃尔玛认为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待遇,才能让他们为每周高达2.7亿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为员工提供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分属的不同社区提供了帮助。在前不久举行的股东大会上,McMillon向在座的嘉宾介绍了沃尔玛正在通过为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社区提供帮助、可持续采购及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为地方社区提供帮助。“社区民众不仅希望我们能够在灾难袭来时为他们提供帮助,也希望我们的活动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我们的产品不会对他们的子女和地球造成危害”。通过提高自身的企业意识,满足富人阶层对其提出的高标准要求,沃尔玛正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富人们的价值观达成一致。写在最后沃尔玛对改变自身一直都抱着十分开放的心态,McMillon曾在股东大会上说道“有意义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但对一个公司未来的成功却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将富裕阶层培养成我们的用户就成为必然选择。目前大卖场商店占据了我们在美全部店铺数量的75%,要想把有钱人吸引到这些地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沃尔玛吸引高收入群体的做法只不过是其雄伟战略的第一步。公司目前的文化依然是“每日低价”,这就好比是一个人的DNA一样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富人们其实是不太在乎价格的,他们关注的是更好的服务,更高的质量和更优的价值。要想达到吸引富人的目的,主打价格低廉的口号就需要改一改。不过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被这个口号吸引,所以公司的顾虑就会比较多,这也是其不敢大胆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不过,沃尔玛为实现将产品由普通收入群体向高收入群体转移的目标,已经准备好了必要的人才资源。像MarcLore、DeniseIncandela、JennyFleiss和AndyDunn都是富有远见和洞察力的高管,目前都在沃尔玛担任不同的职位。只不过他们来沃尔玛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对沃尔玛复杂的组织架构还不是很了解。如果他们能在沃尔玛继续待上一段时间,而不是像MattKaness还没干够一年就临阵退缩辞职不干了,那么沃尔玛成为高端消费市场的梦想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不过仅仅着眼于线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地吸引高收入群体还是要开设实体店。
围绕着超过600万家夫妻小店供货生意展开的快消品B2B市场的角逐,渐趋分化。一方面,资本大潮今年持续退场快消品B2B领域,此前惯于失血贴补的一干快消品B2B创业公司因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正相继爆发危机。而有资金、有品牌的互联网电商公司,及有供应链、有物流能力的大型商超的B2B业务却在加速下沉、润物无声。《商业观察家》认为,快消品B2B模式一定能跑出来,不过加速度到来的“洗牌期”在表明这个超万亿的市场已提前进阶为“大佬的游戏”。这也是为什么上半年“大公司”还在持续进入的原因——5月,阿里45亿元战投汇通达,腾讯战投快消品B2B公司惠下单,美团入股掌上快消。快消品B2B的下半场会怎么走?京东新通路618的最新动作中透露了一些信号。一三四五线小店的“选择”在湘中三线城市娄底,85后宋兵的杂货店成为当地第一家挂牌“京东便利店”。加上仓库大概100平米左右的门店,宋兵只缴纳了1万的质保金,无需加盟费,就成为了娄底首家京东便利店的店主。选择挂牌京东便利店之前,宋兵有过5年的打工经验,也对市场上的一些便利店政策做了了解。比如从东莞开到娄底的国内本土便利店之王美宜佳,今年在娄底的扩张速度很快,宋兵没有考虑加盟美宜佳,却选择了京东便利店。宋兵说,他的理由很简单:京东作为电商平台,在全国年轻消费者心中都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挂牌京东首先看中的就是品牌的背书。而美宜佳,虽然在线下很强,但更多是零售业内人士周知,在品牌上,京东的优势更明显。同样,与宋兵一街之隔开店的孙强,他是今年从深圳返乡创业的90后小店主。他选择接手了一家更小的杂货铺“三维超市”,店面经营面积不到50平米。虽然此前完全没有零售经验,他也没有选择加盟连锁便利店,而是选择自己进货经营,做自己命名的杂货铺。而京东新通路掌柜宝是他进货的渠道之一。即使是在内陆的三线城市,宋兵、孙强开小店的进货渠道相比父辈多了很多的选择。他们都能随口说出很多的快消品B2B进货平台,但很快也固定在两家之间。而选择的标准只有两个:性价比和货品的丰富度、稳定性。整体而言,京东在日化品类等有价格优势,步步高品类比较齐全,休闲食品等都能满足。”宋兵说,湖南本地超市步步高BBG和京东新通路解决了其店内大部分日化用品、水饮、休闲零食等供应,剩下店内的水果及短保的乳制品等本地批发市场进货,他的进货基本是手机解决。而孙强店内部分商品还是由娄底当地批发市场送货上门。宋兵、孙强,是国内三四五线城市600多万小店主的缩影。相比上一代杂货铺店主,他们的共性是年轻,成长于互联网,习惯网络,熟稔于各种互联网工具,比父辈更懂得如何用手机解决一切经营的问题,因此进货、管店都在线上。比如孙强,京东新通路今年上半年上线线上店铺,他的小店已经率先将门店的商品上线到了京东便利店的线上店铺,门店周边三公里的消费者都可在京东便利店小程序看到他的门店,宋兵可在“坐商”之余,找到一份线上下单购买的增量业务。“如果线上订单多了,专门再聘一个小工做配送都可以。”宋兵和孙强都很期待线上订单的增量。二京东新通路的进阶能够比竞品更早下沉、出现在内陆三四线小城,本身能够说明京东便利店去年的全国扩张,已经出了阶段性成绩。而作为京东集团“火车头1号”项目,京东新通路的野心亦不仅在一个“挂牌”的规模。从去年开始京东便利店宣布启动全国扩张,京东新通路在模式内容上不断精进、出新,已做了多方面的进阶。一)供应链能力进阶业已达成共识的是,对小店的改造,业界都认为正确的次序应该是“货-场-人”。即,货是首位的。因为小店的经营,最大的“痛点”还是在货。货能否齐备、稳定供应,品质能否有保障。一个数据是:全国假货80-90%都是从小店卖出去的。然后是,商品的同质化。隔壁卖什么,小店卖什么是常景。然后是价格。哪怕不是假货,小店的传统进货通常是经过层层盘剥,采购价被压至整个供应链的末端,要不价格高,要不品质堪忧。由此,快消品B2B平台的比拼,核心的服务还是供货能力。只有组织、提供性价比高的商品,才能吸引到小店的关注和黏度。商品的组织能力即供应链能力。截至目前,京东新通路已经多领域深度合作全国大牌1000+,区域品牌300+。加之京东本身优势的物流能力,及今年3月新通路启动的“联合仓配”,“商品+物流”的强配套,使得京东新通路的商品供应目前已能满足全国小店主“又省又快”的进货需求。典型的在娄底,宋兵和孙强的下单,基本上次日即可送达门店。京东新通路的标准表达则是:目前,85%以内的京东自营订单可实现24小时内送达。京东新通路在供应链能力上最新的进展是,借力618的布局,京东新通路的联合仓配也已覆盖超过500个区县,20%的掌柜宝用户已享受到了联合仓配服务。618期间,联合仓可享掌柜宝平台全部促销优惠,并为门店提供效率更高的配送服务。同时,京东餐饮也是今年3月京东新通路宣布的两项重磅业务之一。目前,京东餐饮已与益海嘉里、太太乐、海天、正大、中粮、德青源、伊赛牛肉、农畉猪肉、顺鑫农业、山东首鲜等数百家上游供应商合作,这意味着京东新通路可向小店店主供给干货调味、米面粮油、肉禽蛋奶、日配生鲜等鲜食、生鲜品类,加之京东新通路在供应链上推出的产品定制等措施,目前在商品上帮助小店实现商品的差异化。二)平台整合能力进阶京东新通路平台整合能力的长进可以先看一组数据:618大促首日,京东掌柜宝一天的销售额接近2016年全年的销售额,是5月日均销售额的6倍。倍增如何得来?京东新通路做了两个动作。1)联合亿滋、联合利华、旺旺等七大厂商,推出了覆盖数百个商品的抵用券。整合脉动、好丽友、宝洁、恒安、蓝月亮等20余个品牌轮流推出“超级大牌日”。2)整合了多轮秒杀、直降、抽奖、累计进货返利、超级大牌日等大规模让利营销。比如线上“疯狂618”和“有球必应”活动。作为快消品B2B平台,京东新通路一端连着上千家品牌厂商,一端连着线下百万便利店,两端资源的撬动直接关涉平台整合能力。包括今年618的小程序线上店铺,这亦是京东新通路的平台整合能力的提升。因为对品牌商来说,一个入口,两份数据,线上线下都覆盖到,曝光量大增,动销效果是呈几何倍数增长。三)技术能力进阶京东的技术能力,首要还是体现在互联网技术能力的赋能,能不能让夫妻小店更省事。《商业观察家》认为,快消品B2B市场的竞争,比拼的其实是三块内容:能不能帮夫妻店省钱;能不能帮夫妻店多赚钱;能不能让夫妻店更省事。“省钱”的“抓手”在进货价。多赚钱,当然就是要开源节流。对小店而言,成本本身相对降至最低,开源因此更重要。由此,小店主都很期待能有更多的渠道帮助小店卖货,进而帮助小店多赚钱。相对比品牌化门店期待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的加持,夫妻小店眼下最迫切的需求是如何低成本获取线上增量。由此,这也成就京东新通路的杀手锏应用的上线——线上店铺小程序。618前夕,京东便利店“线上店铺”小程序正式对全部掌柜宝用户开放。店主在京东掌柜宝进货后,可一键将商品“搬到”线上店铺进行销售。这意味着小店店主期待的线上增量在实质性打通。京东便利店店主可一键线上销售。线上店铺是嵌入在京东掌柜宝中的一个智能化系统。店主可以自主申请开通,并对店铺进行个性化运营设置,如店铺名称,服务时间(指配送时间),运费价格、免运费金额,店铺二维码,店铺公告。这个线上店铺等于是给小店店主创造了一个简单、方便的线上增量。一是可以把店内商品都“搬”到线上销售,靠京东便利店小程序导流,多了一个线上获客渠道。二是线上店铺系统可以成为小店经营的管理工具,比如可以设置店铺满减、商品直降等促销活动,也可以进行会员营销和经营,提升复购转化。三是支付即会员的理念,通过京东支付结账的顾客将自动成为线上店铺的会员,京东的线上数据校准补全用户画像,可帮助门店快速圈粉,提升周边用户的粘性。比如孙强就准备开通掌柜宝“线上店铺”,获得一个专属其小店的独有的店铺二维码。消费者到店,通过扫描店铺二维码,便可直接关注孙强的小店,此后可在不到店的场景下也完成线上下单消费。而对从来没有到过孙强小店的消费者,门店也可通过京东便利店的公众号和京东便利店的小程序辐射到,系统将自动列出附近的线上店铺,这一定程度上能扩大小店的辐射半径,可能帮助小店卖出更多的商品。而更长远的数据价值也在开启。开通线上店铺后,小店也能沉淀用户信息和消费数据。如此,和连锁品牌便利店一样,小店在拥有了充足的数据信息后,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根据数据来调整店铺日常商品经营结构,提升坪效。如前所述,通常单个的夫妻小店,选择上线第三方外卖平台,这些平台都提出了高达7-10个点的高抽成。而商超行业本身利薄,抽成7个点意味着小店的线上沦为第三方外卖平台打工者。而京东新通路线上店铺小程序,可让小店拥有自身的流量,自己运营和配送。用定期大促培养店主“进货”的习惯,用京东的品牌为小店做品质“背书”,用小程序简化夫妻小店开网店的难度,给小店增加流量入口,给小店做增量。快消品B2B的下半场,这就是京东新通路提高小店店主的平台黏度和订货频率的“打法”。(注:文章中宋兵、孙强均为化名)
2013年2月的一个深夜,化妆品公司俏十岁创始人武斌,仍在办公室里不安徘徊。公司研发的面膜始终销路不畅,令他寝食难安。尽管努力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渠道和消费者依然对新品牌不买账,库存压力越来越大。他不由怀疑,前后多年的研发心血,可能真的要胎死腹中。5个月过后,奇迹发生——俏十岁面膜一夜爆红。武斌点石成金的魔力来自微商,这源于他的无心插柳。此前,因为库存太多,武斌心灰意冷,将面膜送给朋友们使用。有些人觉得效果不错,产生了在朋友圈展示和销售的念头,并征得了武斌的同意。意外的是,没过几天,产品销量就从最初的几盒增加到成百上千盒,伴随着核裂变般的扩散,几个月后,俏十岁传遍了全国朋友圈。武斌大喜,借势布局,一年之后,在没有一名正儿八经销售员的情况下,俏十岁卖出了超过4亿元的面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创富神话面前,压抑了多年的传统零售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纷纷踏足新大陆。韩后、太太口服液、洋河、同仁堂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以不同模式切入,这其中:富士康卖起了手机,向百万员工招募分销商;海尔宣布招募3万名创客;国美则向旗下30万员工发出人人开微店的进击令,业绩与工资直接挂钩;甚至国企中粮也在朋友圈卖起了食品、保健品。社交电商大幕,在2015年徐徐拉开。拓荒者们热情满腔,旁观者却报以冷眼,他们认为社交电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有评论称,社交只是一种引流方式,不是一种电商模式,不符合大众日常消费习惯;且大量微商产品单一、消费频次不高,只能靠拉下级代理层层囤货盈利,真正到达消费端的商品并不多,本质上无异于传销,这样的模式不可持续。上述评论一语成谶。由于几乎不需要任何门槛,社交电商催生了一批创业者,他们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野蛮生长,在短短半年之内让社交电商乱象丛生:朋友圈中打擦边球、混水摸鱼者层出不穷,三无货、假货、A货亦是泛滥不止;私下窜货、乱要价、售后问题频出;央视曝光微商中含激素和荧光剂的毒面膜后,不仅大批面膜品牌遭遇滑铁卢,其他领域草根品牌也没活过5个月;俏十岁几乎一夜之间痛失80%的销量,后退出微商,转型实体店;破了微商销售纪录、光芒四射的云集和环球捕手因涉嫌传销被罚款千万整改……一时间,整个微商生态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从业者遭受前所未有的鄙视。社交电商不会有春天,传统电商仍是消费者最爱,几乎成了主流舆论的共识。然而,两年后,零售画风再次突变。传统电商增长乏力,离天花板越来越近。2015年,中国电商交易量增幅为36.5%,此后连续两年大幅下滑至19%。在互联网新增用户接近饱和状态下,引流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而此前不被看好的社交电商,却悄然蹿出两匹黑马——拼多多和贝店。拼多多是拼团砍价式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消费者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发送链接拼团采购,会获得超低的价格。据称,上线后不满一年,拼多多的单日成交额即突破1000万。如今,其活跃用户已超过3亿,直逼京东;月流水高达400亿元——拼多多用不到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些成绩,阿里和京东做到这个数字用了10年。贝店是贝贝网的移动端变体,上线于2017年8月,属于综合性社交电商平台,号称打造“社交版天猫”。其模式类似直销——用户达到一定消费门槛后即可成为店主,一边可以享受作为忠实消费者的折扣福利,一边可以通过推销产品获得利润回报。上线3个月,贝店日订单量突破百万,今年3月活跃用户环比增长133.37%,位列当月移动App月活增幅榜第一。两匹黑马的狂奔,似乎让业界看到曙光——社交电商是可行的,某些高效的模式甚至可以规模化复制。另一份统计数字,更为社交电商的前景添了一把火:2017年,微信生态的电商交易总额已突破万亿,相当于阿里全年交易额的三分之一。所有人都认为风口来了,资本亦伺机而动。过去4个月中,社交电商领域,融资捷报频传:1月,库存分销平台爱库存完成1亿元A轮融资;2月,“改邪归正”的环球捕手宣布获得浙江大学战略投资,估值20亿元;4月,拼多多融资30亿美元,估值150亿美元,资本方为腾讯和红杉资本;4月,礼物说完成1亿人民币C1轮融资,C2轮正在进行;4月,“从良”的云集也得到了1.2亿美金B轮融资。这些融资背后,站着IDG资本、高榕资本、今日资本、新天域资本、鼎晖投资以及北极光等声名显赫的金主。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下一个独角兽,甚至下一个淘宝。同样在4月,一条让业界欢欣鼓舞的消息降临——19日,帮商家开移动商店的工具提供商有赞(曾用名口袋通)完成借壳上市,市值超过60亿港币,成为“微信生态第一股”。尽管本质上,社交电商“是在长江、黄河之外,再挖出一条河的玩家”,渠道之间似乎并非零和博弈,但传统电商仍不敢怠慢,加速布局追赶,以防止用户大量流失。淘宝推出了特价版APP,对标拼多多的拼团模式;京东则在京东优选内新增了“天天拼购”模块,3-5人即可拼团获得2.7-6折的优惠,随后又推出开普勒轻商城小程序,为零售商家提供社交电商基础设施;网易考拉上线了微商城;唯品会的微商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实施。更值得回味的是,时隔4年后,微商鼻祖——俏十岁与武斌也宣布重返微商江湖,准备孵化一批新的微商品牌。一切似乎意味着,在经过市场和混乱的洗礼后,社交电商的生态终于以日益规范的趋势,让昔日战将找回了信心。只是,这信心不再属于武斌一个人,朋友圈江湖、10亿用户的争夺大战已再所难免。原本被广泛唱衰的社交电商,怎么突然间就火了?首先,在运营机制上,社交电商的确具备了传统电商不可比拟的优势——裂变。传统电商革了传统零售的命,但它的软肋在于需要千方百计地引流。一个电商平台就像一个大集,需要把四面八方的人群吸引到集市中消费,消费者之间很难相互传导。而随着平台间竞争加刷,市场增长放缓,引流的成本越来越高。社交电商则不需要集中引流,它将大集变成了无数个销售站点,每个站点都在赚取差价或售后分成的利益驱动下自动引流。或者说,社交电商将引流任务转嫁给以个体为主的分销商或代理商。以某某商为例,如果你注册成为其店主,就会获得双重身份——某某商的消费者和分销商,采购其商品时可以享受7折优惠。当你通过微信向好友推荐自己店内商品后,每成交一单便可得到3折的利润。当销售额累积到规定条件,你便可以发展下一级分销商了,你的采购成本可以低至6.5折,下级卖出的每一件商品中,你都会得到0.5折的利润。这种由消费者到分销商的过程就是裂变。对于部分商品而言,这种模式建立在较高销售价格的基础之上,以给“上级”分销商留下足够的利润分配空间。在拼团模式中,裂变效应更为明显,消费者为拿到低价而自发组团,就是在为商家作免费的引流推广,不仅用户数量增长迅速,对于想要卖掉产品的品牌商来说,获客成本、运营成本要比传统电商低得多。此外,在传统电商难以下沉的三线城市以下的市场,社交电商也更有用武之地。传统电商发展至今18年,对三线以下城市覆盖率一直不高,除了物流因素外,与这一消费群体对电商的认知度偏低有关。但这一群体却有另一个特点——更易受到熟人圈子的影响。他们的手机里可能没有淘宝、京东,但大都有微信。经过熟人推荐,在对话框里就可完成购物过程,在他们看来要比传统电商更简单、便捷。他们也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以适应低门槛的社交电商所提供的兼职舞台。这样广阔的卖家队伍给社交生意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几家头部社交电商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三线以下城市产生的交易量高于一二线城市。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如火如荼的社交电商并不完美,其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三大痛点。其一,管理难到位。做分销、代理商的门槛不高,导致从业者良莠不齐、能力不一的现象颇为普遍。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总部看不见的微商,敢于以杀鸡取卵的方式谋取眼前利益,最终对品牌造成伤害。比如,运营已经趋于规范的拼多多和云集,至今仍不断接到各种投诉:有消费者买到假货难退货,有的退款被扣押,还有些从业者为显示平台实力而进行虚假宣传。此前云集1.2亿美元的B轮融资,某些店主敢吹出20倍,说成20亿美金,让云集无辜背锅。其二,个体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模式的持续性。朋友圈里经常让人亮瞎眼的操作,莫过于微商们晒的收入,要么动辄几万、几十万的交易额截图,要么买车买房的照片,一边吹嘘自己够敬业,一边数落旁人不努力,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无数人心潮澎湃、禁不住诱惑,加入代理大军。殊不知,这背后都是满满的套路。有从业者爆料,大部分这类截图都是用专门的软件制作的,只为了击中大多数人渴望轻松发财的软肋,而且这招百试不爽。微商的收入到底有多少?一直是业界的未解之谜。实际上,由于微商所售商品种类有限,交易频次本身受限,再加上有限且不稳定的客流,导致大部分微商的实际收入如同鸡肋。在收入层次上,这个模式依旧是金字塔,越靠近顶端,收入越高,而下面的群体,则是“上位者”赚钱的渠道。某微商在知乎坦言,自己不作假、不夸大宣传、不拉代理,一年算下来连零花钱都没赚到。另一个兼职做微商,做了1年赚了不到2万,而和她一样的朋友们,都是做了一段时间后,要么换产品,要么全部放弃。混乱时期,入局早的代理,确实有人月入数万,但在日益规范的市场中,这几乎就是做梦。笔者所接触的微店店主,情况也大同小异,其中一位已经发展出5个分销商,月收入还不到两千:“现在才知道,那些说微商赚钱的,都是骗人的,想靠这个赚钱,太难了。”随着各家巨头的进一步扩张,价格战在所难免,从业者的利润或将进一步被压缩。无利可图的情况下,还有多少人愿意自发成为裂变的一份子?其三,对用户的过度骚扰。用户眼里的朋友圈,应该是清静的茶馆或咖啡厅,圈内好友晒着各自的心情,欢声笑语、嬉笑怒骂。但各种格格不入的微商广告,却打破了既有的环境,实在难以讨喜。不难想象,这场风口之下,朋友圈里的微商会越来越多。当茶馆里叫卖声此起彼伏的时候,用户们是继续忍受,还是会选择离开?借用俏十岁创始人武斌的话:做微商就像洗澡,随时想洗都可以去洗。但是,一定要调好水温,过热了一定会被烫死。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营收虽以iPhone、iPad等硬件产品为主,但其近几年服务方面的营收也在不但增加,而消息人士透露,苹果还有意扩大移动广告业务,准备在应用开发商的App内加入广告。外媒是援引消息人士的透露报道苹果有意扩大移动广告业务的,这一消息人士还透露苹果正在同应用开发商Pinterest、Snap就此进行接触。从外媒的报道来看,苹果是打算建立一个广告网络,邀请应用开发商加入其中,在应用中加入广告,用户通过特定的应用也可以搜索到广告所涉及的产品或者服务。通过应用推送广告所获得的收入,苹果会给予相关的应用开发商分成,应用不同,分成的比例也不同。苹果目前也有广告方面的业务,但只限于官方应用商店AppStore,收入也有限,苹果在2010年也曾推出名为iAd的产品,但其在2016年将其关闭。外媒在报道中也表示,苹果CEO库克曾批评过谷歌和Facebook的在线广告模式,他认为有些跟随用户的广告让人厌恶,苹果也不会将用户的数据货币化。因而从库克的表述来看,如果苹果扩大广告业务,在移动应用加入广告,他们可能也不会刻意向消费者推送,而是由消费者自己决定是否需要。
一则“网售处方药即将放开”的消息又在医药圈悄悄蔓延。日前,网传国家药监局拟公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将允许药品零售企业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但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电子处方信息实时共享、互联互通的条件,确保处方真实、可溯源。其中,两个重大变化:单体药店也可以网售药品,不再限制医药连锁企业;网售处方药必须连接互联网医院,通过规范诊疗行为来事实推进网售处方药业务增长。事实上,网售处方药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药品市场总规模达1.49万亿,其中85%的销售规模来自于处方药销售。业内普遍认为,网售处方药新政一旦放开,处方外流市场规模定会超过千亿。面对这庞大的市场空间,有多位医药人士向健识君表示,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具体政策放开到什么程度,还需要看最终版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医药分开、降低药占比、流通两票制等医改政策落地,处方外流已是大势所趋,此前徘徊在医改边缘的零售药店,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现如今的医药零售市场,素有四大连锁公司之称的一心堂、老百姓、大森林、益丰大药房早已对处方外流虎视眈眈,探索多元化新零售服务。可以想象,谁才是未来这千亿市场最终的王者?◆四大连锁药店整体业绩比拼总体来看,A股四大上市连锁药店,有3家的经营规模都在70亿元以上,都保持较好的增长水平。净利润除大参林在10%附近外,其余三家皆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净利率在5%-6%附近。注: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中心数据、上市公司年报整理;以营业收入大小排序,供参考。◆门店情况比拼一心堂是门店数量及直营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但是老百姓是医保门店比例最高的连锁,有利于慢病患者药店购药;从店均面积来看,老百姓最大,每家门店平均面积达到近160平方米,远远超过大参林97.54平方米。注:数据根据公司年报整理,其中一心堂、大森林无加盟店数据,此处均以所有门店均为直营店计;以门店数量多少排序,供参考。◆经营效率比拼日均平效是连锁药店经营效率的最直观指标,也是使用最多的指标,可能由于大参林点军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在陈列和空间使用上发挥了较高的效率,日均平效达到日均平效最低的一心堂的2倍多。当然,这与大参林的药店主要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广东省也有较大关系,而一心堂的半数以上门店则在经济水平相对欠发达的云南。注:数据根据公司年报整理;以日均平效大小排序,日均平效=日均营业收入/门店经营面积,其中大参林披露数据为月均平效,此处以月均平效/30来计,供参考。◆销售费用(职工薪酬)大比拼药店连锁企业的销售费用60%左右为销售营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花费,其余则为房租水电及运营费用。同时也包含了日常运营花费。从销售费占比来看,四家企业均在20%-30%之间,年销售人员花费均在10-12万元之间。据此估计,这些连锁药店企业销售人员的年均薪酬在5万元-7.5万元之间。注:数据根据公司年报整理;供参考。四大连锁药店如何承接处方外流?◆一心堂2018年,一心堂计划除了在深耕川渝重点区域市场、持续加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之外,承接处方外流工作也重中之重。公司认为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医保控费等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医药分开”改革趋势日益明显。当前医疗机构、医保机构、零售药店三方信息共享试点和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试行将为药品零售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医药分开的局面逐步形成。为承接医院处方外流带来的巨大增量市场,积极跟进医改推进步伐。公司将通过开展与政府、医疗机构、医保机构以及供应商的合作,加快医院周边门店的新建和收购步伐,在医疗保险支付、社区医疗职能承接、医院处方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老百姓老百姓2018年计划在内生发展方面、外延式发展、商品力方面、专业服务方面、财务管控方面和人力资源方面六大方面发力,其中商品力方面和专业服务方面主要是为承接处方外流做准备。商品力方面,实行“采购垂直管理”体系,采购买手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第一原则,加强采购对业务的服务能力,利用全国资源加快医院品种、新特药(DTP)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的渠道开发及引进。大力开发自有品牌,规范商标使用,统一VI形象,督导营销方案落地实行,提高其销售份额。梳理各店型经营目录,让商品更聚焦,更有竞争力。筹建医药产业园物流项目,确保配送中心、门店、顾客的商品供应顺畅。专业服务方面,继续推行慢病生活馆、微医问诊、顾客APP、微信服务号用药咨询、疾病管理等专业服务项目,提高门店执业药师配备,利用员工APP对店员进行病症问诊和关联用药的培训,加入自动服务机辅助员工提高疾病和药品知识专业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可追溯顾客全流程的信息,达到DTP药房药事服务能力的标准,为承接医院处方外流做好准备。◆大参林大参林2018年计划通过自建加并购双管齐下的方式,加快门店网络的布局和坚持“做强大品类、做大小品类”的战术,进一步完善商品品类的规划,挖掘被忽略的小品类商品潜力,增强客户的粘度。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医改政策,开发新的销售增长点也是大参林2018年经营计划中的重要的一项。公司计划从加强院边店拓展、建立DTP/DTC专业药房、筹建中医馆(诊所)/坐堂、申请慢病定点等方面进行部署,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专业化服务来拥抱医改政策和处方外流的重大发展机遇。◆益丰药房益丰药房2018年四方面经营计划中除加快门店网络扩张与应对处方外流无直接关系外,其他工作计划皆与抓住处方外流为零售药店带来的机会有关。①积极参与医改政策,创新经营模式,承接巨大的医药增量市场。公司将通过开展与政府及医保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制药厂家的合作,加快医院周边门店的新建和收购步伐,加快DTP/DTC专业药房建设,在医疗保险支付、社区医疗职能承接、医院处方信息共享、慢病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②以CRM和大数据为核心,加快医药电商业务的发展。根据医药行业和电商发展趋势,以CRM和大数据为核心,打造医药电商业务,建设O2O健康云服务平台,持续发展基于CRM系统的会员运营,进一步深化线上线下会员运营的一体化,强化会员服务和内容运营,逐步打造核心会员慢病管理系统,稳步推进自营O2O业务;把握医药分家和处方外流,广开渠道加速第三方O2O电商业务发展;持续优化B2C运营,深挖供应链优势;有序整合益丰健康、微信公众号、微信商城众多O2O第三方渠道,员工公众号、员工APP、CRM系统、门店平板服务系统、中台系统、ERP、WMS系统等各产品线资源为多渠道电商和企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实现服务的智能化和会员的全新体验,提升会员的粘性和忠诚度。③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和业态延伸,持续探索大健康药房新业态。通过线下线上为会员提供针对性的康复、保健、预防、养生、护理等健康管理服务,在更广义的健康领域为顾客提供更高级别的专业服务和更多元的健康商品。商品方面:从药品出发,向中药养生、保健食品、保健器械、母婴用品、个人护理用品及与健康相关联的便利品等延伸;服务方面:从药学服务出发,向预防保健、用药跟踪、慢病管理、健康生活顾问等领域延伸;业态方面:通过开设中医馆、中医坐堂、门诊部、店内店内简易门诊以及互联网医疗等方式,向诊疗延伸。
5月23日消息,在2018常熟跨境电商峰会上,贝宝创始人田昊麟发表了题为《从品牌类入手,做全球化生意》的演讲。他指出,跨境出口“爆款思维”的思考和实践有10点:受众人群、平台流量、品类流量、FBA、参加活动、价格区间带、标签、颜色、跨平台性以及迁移平台性。据悉,2018常熟跨境电商峰会以“产业新丝路跨境新征程”为主题,由常熟市商务局、江苏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思路网协办。贝宝创始人田昊麟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以下是演讲实录:田昊麟:谢谢主持人的介绍。我们在这个品类中,整个创业的路的确是现在目前这个题目“从品类入手,做全球化生意”。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力邀请参加常熟跨境电商峰会,在这里听到了导师王树彤做了一个演讲,我们感觉这的确是指引了未来跨境电商未来之路,全球化、本土化、服务即贸易,今天早上参观了常熟产业基地、常熟设计师的基地,也看了常熟的世界服装贸易中心,感觉到还是很震撼的,之后常熟的领导也提出一个命题,是说怎样在常熟的产业带、常熟的工厂,能够在做好国内电商的同时也能够赶上跨境电商这样一个风口。政府特别好,一直在为商户考虑,但是我们自己在2010年、2011年怎样进入到苏州来做婚纱礼服,我们可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常熟领导肯定也在想怎样让服装的商户能够赶上跨境电商,把东西卖全球。当时兰亭集势这样一家企业,通过猛砸流量把婚纱礼服这个行业从一天几十件、几百件,后来像雪片一样飞来,带动了苏州的婚纱礼服的产业。之前基础条件、环境远远没有常熟这么好,但是硬生生可以靠一个跨境电商把产业带飙出这样一个高度,刚开始兰亭集势进来,后来是敦煌、米兰都过来了,因为整个订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很快,苏州很多人在当地做加工贸易,整个市场救起来了,这一点可以供常熟淘到做借鉴的,通过跨境电商把整个行业、产业发展起来。苏州婚纱礼服品类为什么在电商内独立而活?我们还有一个比较强的秘籍就是可以做“单件定制”,这个行业随着电商的风口就发展起来了。接下来开始我的演讲,题目是“从品类入手,做全球化生意”。一、公司简介感谢王树彤女士带我入行,2005年加入了敦煌网,认识名人要趁早,越早越好,当年创建了敦煌网的第一单,也做了敦煌网最大的订单,20几万美金,现在敦煌B2B进程非常快,肯定早就超越了,当时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业。2012年创建了苏州贝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PPT图示)这是我们的荣誉,连续6年的敦煌网十大卖家,做亚马逊第三年进入了品类前三名,2016年8月份启动了新三板挂牌签约。(PPT图示)我们被评为亚马逊的“明天的全球品牌”。(PPT图示)这是我们的产品,做婚纱、佩饰等等。产品特点,做跨境电商中国全世界80%的婚纱礼服都是中国制造的,在网上展示很漂亮,很容易吸引购买,当时转化率很高,可以定制,定制以后,如果诸位用独立站收款会感觉到客人下单以后3-5天可以到你的账上,而且也不用先付钱给工厂,可以让它做货,然后再结账,资金链很健康。我演讲分三点:第一,婚纱礼服品类运营策略。第二,讲一讲爆款。第三,未来准备做共享设计师的机制,提升自己公司的未来价值。今天很高兴看到常熟有设计师的平台,还是给了设计师很好的出路,因为整个量没有那么大,所以价格还是比较高,未来设计师如果可以做出爆款,让整个量很大的话,整个产品价格会比较低,设计师回报会比较高。一、婚纱礼服品类全平台运营策略我们公司做了敦煌,做了速卖通,做了亚马逊,现在在做eBay,可能未来还要做更多的平台,但是刚开始的策略只做主流平台,因为主流平台量比较大,也适合一些我们目前的做法,如果小的平台做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这样做。所谓的主流平台一年销量最起码几千万。第一,根据不同平台的业态和特征,在各个平台开设品类专卖店。我们在各个平台开的专卖店,并且有多个账号。第二,供应链支持各个平台的发展策略,定制、低档、中档、高档都要有。我们做到了产品全覆盖,高档没有那么多,但是可以接定制,要求公司就是比较复杂的供应链。第三,供应链各个价位的东西在合适的平台都要产品上架,开不同的店铺。一件衣服价格从20几美金卖到150美金,差不多各个价位的产品分不同的平台在不同的平台上架,力争变成爆款,当然不同的价格是不同的产品,面料不一样,蕾丝不一样,做工不完全一样。供应链是深度和复杂的。第四,爆款拓展到更多的平台,强化各个平台的竞争力。爆款无论在哪一个平台起量,在速卖通起量就会扩展到亚马逊,希望能够拓展到更多的平台,目前在eBay也可以卖的比较好,把爆款拓展到更多的平台,这样生意就为更大,和供应商的谈判条件会越来越好。第五,发觉新爆款,不断的再品类上测新款,发觉新爆款。公司有评审委员会,每个星期采购把新产品拿上来供销售进行挑选、选品,选品以后就会推,把这个产品进行推广,以前跨境电商都有一个做法,上新对供应链很累、很吃力,既然做就认真做,要不成为潜在的爆款,要不然就是次爆款,或者下架。第六,运营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一个平台如果一些优秀的人经常离职或者跑来跑去,这个肯南做到长期稳定持续的增长,重要的干部、重要的人,最好不要让他走。第七,适时开展小语种平台,公司目前有德语、法语、日语、俄语、意大利语、英语,我们感觉引进小语种的人员效果是很好的。(PPT图示)这是低档店;这是中档店;这是高档店;这是爆款拓展到更多的平台;这个是会不断测试新款和长尾,看他们能不能爆,刚开始就出样衣测款,能够爆款就做大货。二、婚纱礼服品牌独立站运营策略独立站分几个部分:商品、流量、国别站、技术、付款方式。做平台有平台的一些陷阱,我们运营了独立站,并且在独立站有一些积累。第一,商品运营。一是类目丰富且保持更新,独立站比做平台辛苦多了,做平台可以在品类上上架产品就可以了,独立站要自己做内容,类目要丰富并且保持更新,这样才能够获得更高的认可,爬虫可以更频繁的爬你。二是不断产生新的主题,考虑平台要做情人节、母亲节,独立站也要做。三是通过时尚网红博主,不断发觉热点和爆款,帖子好会不断留在网上,并且不断产生效率。四是关于做定制,定制有的时候特别三月份、四月份是很高的旺季,以前很容易上架,出了订单就做,但是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事情有点难做,如果做库存库存很快就没有了,所以产品要经过供应链确认再上,不能乱上,很多卖家会有这种问题。五是定义品类的价格区间,价格总要有一个区间,太高不行,太低要亏本,所以品类要有价格区间。六是爆款上不断对标竞品网站,保持竞争策略,大家都是在Google、Facebook投广告,价格偏高的话,特别是类似的产品价格偏高会比较吃力,所以要保持竞争的策略性,对标他们的网站。七是产品策略上了解当季最流行的元素和组合,跟随并进行开发,在当季有流行什么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款型,这些东西最好要了解清楚,你的产品开发商要和这个保持一致,这样你应该能够得到很多的订单,回忆敦煌创业,包括我们刚刚开始创业都是这样,深深的把握了这个元素和组合,所以才能够发展到现在。第二,流量运营。流量运营很复杂,比如说:SEO,它是一个慢活,怎样发更多的外链、帖子,慢慢提高页面权重。SEM运营,通过Google、雅虎把产品关键字排前引进进行转化。社交网络运营,公司通过Facebook,EDM,除了新客还有老客,怎样让老客进行复购。很多人通过线上的一些网站来判断线下店,独立站也是一样,要运营这些网站。我们也和一些公司合作,一个客人到网站来了一次,来了一次就可以下单吗?概率很小,所以你要不断跟踪这个客人,紧紧跟住。还有就是联盟,通过Google,也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网站,叫做Google的联盟网站,联盟网站出现你的产品,吸引客人来看到,感兴趣可以下单。第三,国别站发展。我们公司未来准备开拓国别站,在国别站做SEO或者是SEM等等,成本会更低,无论是俄罗斯市场或者是非洲市场,或者和东南亚市场,其实都是一个跨境电商的发展,他们在更多不同的区域上进行沉淀和发展。支持多币种交易,在产品选择上要满足本土化客户需求,SEO竞争小,更容易取得首页排名,获得自然流量。加强本土化,拓展更多的客户提。第四,技术上发展和更新。公司在北京也有一个技术中心,在独立站上在不断发展,数据存储、计算从单机到云,现在把数据到云上,商品展示从图片到视频,列表页以前是千篇一律的到千人千面,不同的IP占不同的产品,我们也在谈一些技术。第五,支付方式。独立站的运营策略,支付方式我们也做了一些革新。更早之前我们更多是银行下单,从离线到在线,从单一银行到支付平台,和支付公司合作,慢慢现在和多个支付公司合作,从单平台到多平台,基于API整合,一个订单给一个支付平台收不进这个钱就给另外一个,所以支付端越来越复杂。三、讲一下爆款作为一个电商或者是跨境电商肯定需要爆款,现在自己统计一下差不多10%-20%的产品带来50%-60%的订单,这就是爆款的魅力,可以大大的增加生产能力,能够让工厂听你的话,衡量一个跨境电商也是看你能不能不断打造一个又一个的爆款,我们公司也比较注重爆款。跨境出口“爆款思维”的思考和实践:第一,受众人群。一个爆款适合什么样的人群,这个人群越广越好,衣服18岁-24岁的女孩,这个人群比较广,你适合这个人群开发的产品有可能变成爆款。第二,平台流量。你的产品在流量不大的平台上很难产生爆款。第三,品类流量。平台的流量大,品类流量大,自然而然诞生爆款,更多的人不断访问这个产品、这个页面,产生更多的订单。第四,FBA,无FBA不爆款,在亚马逊打造爆款肯定要发FBA,做爆款肯定要满足FBA。第五,参加活动。主要针对阿里系,你不断参加活动,就可能打造出爆款,参加活动会发现活动条件越来越苛刻。第六,价格区间带。在价格区间带产生爆款,跨境电商走到价格越来越低,以前几十美金,现在十几美金,二十美金,价格越低越容易爆款,因为转化率越高,客人不用怎么考虑。第七,标签。群型、款型、颜色等等很多因素,满足这些元素,你的产品更容易成为爆款。第八,颜色。第九。跨平台性。第十,迁移平台性。一个爆款有跨平台性,在一个平台好卖在别的平台也好卖,爆款也有迁移平台性,你自己可以在不同的平台打造相同的爆款,如果你看到别人的爆款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上。三、共享设计师如何持续提升贝宝的价值在时尚行业、在服装行业,怎样有更多的款式发生,我们是卖产品的,产品怎么来?肯定就是设计师,设计师做的好公司就发展的好,设计师发展不好就发展不好,就来会招募设计师,并且有一个分配机制,和设计师进行分配,主要是为了产生爆款,保证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注册专利,可以在欧洲注册专利,把专利注册下来就不能卖。制造样衣出新款,在各个平台定制上线,在独立平台上线销售,就是为了产生爆款。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也感谢常熟服装城领导、感谢常熟跨境电商协会,我们是服装企业,感谢常熟这么好的资源,我们未来也会有所探索,希望在未来得到常熟服装城的大力帮助,谢谢大家。
5月23日,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消息:Yandex(俄罗斯最大的搜索引擎)和Sberbank(俄罗斯最大的商业银行)合作开发的跨境电商平台项目将由阿里巴巴集团菜鸟公司俄罗斯及独联体地区业务总监AlexVasiliev来领导。据悉,AlexVasiliev将准备推出一个销售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商品的交易平台。“AlexVasiliev将真正加入我们的团队,Yandex电商的一个代表确认,但拒绝告知其所负责的具体项目。据悉,Yandex电商计划在6月份开始销售中国商品到俄罗斯。另有消息称,这不仅包括中国商品,也将在亚洲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业务网络。”据了解,AlexVasiliev在与中国合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菜鸟俄罗斯办事处之前,他服务于京东,是京东俄罗斯代表处物流总监,之后任乐视俄罗斯及东欧地区副总裁。
如果说共享单车是中小型创业者的「绞肉机」,那么无人货架则是玩家们的「修罗场」,后期高达90%的货损率成了压垮无人货架「风口」上的最后一根稻草。2017年下半年,风头无两的无人货架搭上新零售之风的最后一班车,和无人便利店一起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几十家无人零售项目闪电融资超30亿元,猩便利,果小美等头部玩家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无人货架上半场布局。一边是疯狂烧钱的快速扩张,另一边是无人点位的激烈竞争,短短几个月时间,无人货架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各大城市写字楼和商圈,无人零售第一阶段的空间战拉开序幕。前期简单粗暴的成本核算就是点位租金成本+运输成本,和传统开店选址、租金、装修和人力等成本相比,优势明显,换言之谁占的点位越多,谁销售额提升的概率就越大。时过境迁,还没等无人货架的下半场开始,前期扎堆入局的无人货架玩家大部分已经悄悄退出,即便是仅存的几家头部企业,也将目光聚焦在从无人货架转型智能货柜的节点上,至此,纯无人货架商业模式这条路已经行不通,很多创业者甚至连无人货架怎么被「吃垮」的都不知道。无人货架失败逻辑1.低门槛无技术壁垒,商品同质化严重相较于其他新零售项目,无人货架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花几百块钱采购一个货架,摆放好商品即可,接下来考验的就是商务谈判能力和地推能力,拼的就是资本实力和资源渠道。而商品呢?千篇一律的快消品,而且货架空间有限,摆放的食品可选性不高,加上点位比较分散,补货延迟司空见惯,和楼下的便利店相比,唯一的优势可能就剩下消费的最后100米了。2.货损率高,服务滞后,点位低质多量商品货损率能控制在10%以内的已经是钻石级玩家了,大部分无人货架30%的货损率一点也不夸张。按理来说,开放式场所的货损率要比封闭式场所的货损率要高,但是写字楼、办公空间这些地方都是以开放式场所为主,封闭式场所即便可以放使用人群也不多。快速扩张最大的弊端是点位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很低,高质量场所不是想进就能进,为了绩效只好选择一些人员覆盖较少,偏僻的写字楼,这样下来不仅货架丢失率高企,运营成本不减反增。3.无节制烧钱扩张,夸大盈利能力沉没成本包括设备采购硬件成本和智能软件成本,光是前期沉没成本就花去了不少钱,加上商品的铺货成本和物流成本才是一个无人货架的初始成本,这还不包括BD的地推成本和水涨船高的点位租金成本。无人货架不同于商品的规模化生产,边际成本并没有随着点位铺开而降低,而客单价的盈利能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即时性流量无法沉淀,消费者更多的是突发性消费,复购率不稳定也难以预测。4.高估人性,脱离实际需求高估人性既是无人货架也是共享单车的通病。零售场景无人监督你指望消费者自觉付钱,简直是痴人说梦,倒不是说消费者的素质如何如何,举个例子,100个人就算99个人都很自觉的扫码付钱,只要有一个人不付钱直接从无人货架上拿走商品,那么下一次就会有更多人会尝试这么做。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通过技术手段监督规避了这样的风险,况且从便利店到办公室场景的消费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的,仅仅是一两次的新品尝鲜无法将消费者深度的需求挖掘出来,无人货架的实际需求到底有多少?无从知晓。智能货柜前景几何?不难看出,无人货架企业纷纷转型智能货柜准备放手一搏。相比无人货架来说,智能货柜的技术门槛更高,封闭的柜门有效降低了货损率,另一方面,智能货柜和传统的无人贩卖机各有千秋,传统的无人贩卖机我们需要投币,然后选中商品自动掉落,操作简单,而智能货柜的商品选择更加丰富,扫码付款更加先进。笔者认为,智能货柜代替无人货架是大势所趋,至少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阶段是无人零售办公室场景化的最好选择。也可以说是新零售时代下无人贩卖机的转型升级,然而无人零售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有三个:服务,需求和供应链,只有将这三个问题真正思考清楚,才是检验无人零售商业模式的关键所在。新零售首先是服务,然后才是改造,而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假设智能货柜真的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如何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让消费者获得更好更稳的消费体验?如何对零售终端的进行智能化监督、预测?这些都是无人零售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依赖于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应用。无人零售从根本来说还是零售,既然是零售就一定要考虑供应链,脱离了供应链谈新零售、智能货柜的都是耍流氓,假设智能货柜领域真的跑出了一个独角兽,背后必定是有完整供应链的物流或者传统零售巨头玩家入场的。最后,对用户后续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是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流量沉淀还是线上线下导流,最关键的是给消费者选择智能货柜购买的一个理由,哪怕一周只有二到三次的复购率,这门生意就有做下去的可能。
快递服务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快件揽收、快件中转、干线运输和快件派送。把它们比喻成“四节甘蔗”,顺丰采取自营模式从头啃到尾。其它快递公司采取“自营+加盟”模式,自己啃中间两节——“快件中转”和“干线运输”两节,头上的“快件揽收”和尾巴上的“快件派送”让加盟商去啃。根据“自营”还是“自营+加盟”,民营快递公司的分野泾渭分明:顺丰、非顺丰。按照上述标准,采取自营模式的京东物流似乎与顺丰同出一门。其实,京东物流与所有的快递公司的差别远远大于顺丰与其它快递公司。“非顺丰”公司份额扩张2017年,顺丰业务量达30.5亿件,同比增长18.3%,但市场份额却下降0.5个百分点至7.6%。也就是说,“自营+加盟”模式的市场份额超过92%且在缓慢上升。中通保住了“王座”,2017年业务量达62.2亿件,市场份额为15.5%,较2016年高0.9个百分点。曾经距离中通仅一步之遥的圆通,尽管2017年业务量净增6亿单,市场份额却降至12.6%,与中通的距离拉大了。2017年,韵达、百世的表现可谓“如狼似虎”,业务量分别净增14.8亿和15.7亿,增幅分别为45.6%和71.4%。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用户需求也总是千差万别。快递贵重物品或重要合同/证件时,用户最在意的是安全、快捷,对价格不敏感。自营模式起点高、服务品质有保障,对高端需求来讲,顺丰曾经是无可替代的选择,但没有人买两提卫生纸还要用顺丰半日达。顺丰市份额下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商向纵深发展,从低线城市获得大量网购订单,顺丰显然不是首选;二是采取“自营+加盟”快递公司中的佼佼者已成为巨头并纷纷登陆资本市场,管理水准及人才、技术、资金实力日新月异,承揽高端订单的条件已经成熟,开始分流顺丰的传统客户。“吃甘蔗”的姿势不一样顺丰业务量排在“三通一达”之后,2017年又被百世快递超过,但顺丰的营收、净利润却远超同行。为简明起见,本文仅以申通、圆通为样本与顺丰进行对照。2017年,顺丰、申通、圆通快递业务量分别为30.5亿件、39亿件和50.6亿件。这一年,顺丰营收710.9亿元,申通、圆通分别为126.6亿和199.8亿。可以看到,申通、圆通营收加起来不到到顺丰的一半。2017年,顺丰单票快递业务收入23元,圆通、申通分别为3.84元和12.3元。悬殊差距由两方面的原因导致:首先是模式不同,顺丰把四个环节的收入统统据为己有。顺丰收费也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4年,顺丰单票收入为23.6元,比行业平均值高60%;2017年,顺丰单票收入降了五毛钱,而行业均价仅2.48元,顺丰比行业平值高87.8%。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顺丰的策略显然是先收入再保份额。但这也是出于无奈,2017年扣非净利润率仅为5.2%,如果拿优质服务去打价格战必然陷入巨亏。假如没有上市,顺丰或许有其它的选择。顺丰赚的是辛苦钱顺丰收费那么高,净利润率那么薄,钱都到哪里去了?顺丰收费比行业平均价格高80%,但毛利润率未见有多高。2015年,顺丰毛利润率为22%,比申通、圆通分别高5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2017年,申通与顺丰的差距缩小到2个百分点。圆通毛利润率只有11%,营收增速亦明显低于申通和顺丰。顺丰营收成本主要包括外包、薪酬、运输成本、办公及租赁、物料、折旧及摊销等。2017年,这六项支出累计起来占营收的77.8%。其中外包成本279亿、营收的39%;薪酬支出100.7亿、占营收的14%;这两项成本合计高达380亿、占营收的53%,主要都是人力成本。2017年顺丰27.4亿折旧及摊销是“不变成本”,不管有没有生意都要发生,而380亿人力成本是“可变成本”。与不变成本对应的是生产资料消耗、与可变成本对应的是劳动力消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中,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比例称为“资本有机构成”。假如一架波音飞机每年折旧、维护成本为1个亿,机组成员年薪1000万,这架飞机所提供航空服务的资本有机构成即为10:1。通俗地讲,就是10万年薪雇个人玩价值1000万的机器(假设折旧期为10年)。所以尽管民航从业者工资水平较高,但民航却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按照2017年的数据,顺丰资本有机构成为1:14,与民航相差一百多倍。尽管顺丰有数十架飞机、数万台机动车、上百万平米仓储设施,但与其它快递公司一样,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赚的都是辛苦钱。纯正的互联网公司资本有机构成也相当低,但那是智力密集型企业。类似的还有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设计师事务所。顶尖投资机构如高盛,属于资本密集加智力密集。绝大多数服务业都属劳动密集型,社会对它们的需求是海量的。但有一点要记住:劳动密集型企业估值不高,最牛的快递公司也不例外。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UPS,市盈率、市销率分别为30倍和1.4倍。联邦快递市盈率、市销率分别只有22.5倍和1.02倍。顺丰市盈率、市销率分别为43倍和2.9倍,考虑到“高成长性”(其实营收增速只有23.7%)和A股投资者的“慷慨”,当前略高于2000亿的市值基本合理。京东物流不是快递公司2016年11月,京东物流对第三方卖家全面开放;2017年4月,京东物流宣布独立运营;2017年中,刘强东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未来快递就两家,就是顺丰和京东!”2018年1月,虎嗅一篇文章曾预言《京东顺丰必有一战》。2018年2月14日,京东物流完成A轮融资,融资额25亿美元,投后估值超过130亿美元。2018年5月,刘强东改口称“京东物流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竞争对手。”或许有旁观者觉得刘强东出尔反尔,等着看京东、顺丰“互掐”的热闹。“互掐”是少不了的,但刘强东说得没错——“其它的要不就是快递公司,要不就是仓储公司,要不就是快运公司。”许多人认为京东物流与顺丰都采用的都是直营模式,两者的差别只在体量上。其实京东物流与所有快递公司、仓储公司、快运公司有根本性的不同。京东物流本质上是一家贸易公司。上文讲快递业务有“四节甘蔗”:快件揽收、快件中转、干线运输和快件派送。京东为第三方配送没有“揽收”之说,一律要卖家把商品发至京东仓库。2017年,顺丰快递业务收入706亿,运营着136座仓库,总面积近140万平米。套用零售业概念,顺丰仓储设施的“坪效”是5万元/平米。同期京东物流收入259亿(取京东的覆约费用,有一定误差),78个城市运营的486座仓库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米,“坪效”0.26万元/平米,约为顺丰的1/20。尽管不可能像丰田那样实现“零库存”,但以尽可能少的仓储面积,实现尽可能多的营收无疑是所有快递企业的努力方向。谷歌有一个著名的理念:“用户在首页上花费的时间越短越好”,快递公司的价值观则应当是“商品在我们手里的时间越短越好”。2017年末,京东存货账面值达417亿元,存货周转天数超过45天!据悉,京东物流未来还准备将仓储面积扩大到5000万平米。京东物流大建特建仓库原因有二个:第一是以储代运,提高配送时效性。顺丰的法宝是“天网”——主要由57架全货机+散航构成。日均3400个班资、发货量3040吨,占全国航空货运总量的23%,2017年,顺丰总业务量30.5亿票,其中7.6亿票经由空运,占比约25%。京东没有“天网”,就拼命建仓库,把商品囤到用户家门口。严格来讲这不叫快递而是“落地陪”。“211限时达”可在当天完成上午11点前下的订单;“极速达”可以2小时内完成商品配送,支撑此类服务的必然是前置仓库、不可能是“天网”。#将来用户一下单,送货小哥就跨上电动车,要多快有多快#第二是“网罗”第三方卖家并占用它们的资金。京东存货账面值惊人,但应付账款更惊人。2017年末,应付账款高在743亿。巨额存货主要是自营业务形成的。货已卖给京东,但还在库房里,供应商当然拿不到钱,就算卖了也要再等一段时间。另外,再截流一部分第三方卖家的货款,所以应付账款比存货账面金额还高326亿!随着5000万平米仓库的陆续建成,“威胁利诱”第三方卖更多地使用京东提供的物流服务。货到了京东仓库,主动权就不属于第三方卖家了—……此外,京东展开各种金融服务也有了“源头活水”。快递公司希望商品“快走”,京东物流却盼着“多囤”;仓储公司只向货主收保管费,京东却全额占用货款。所以,京东物流既不是快递公司也不是仓储公司。京东的设想不错,关键是供应商是否配合,用自己的钱把京东的仓库填满,再向京东借款度日。更重要的是与数千亿存货相关的财务成本和风险由谁来承担,如货损、滞销。营收增速已将至30%一线,“5000万平米仓库”是京东放出的“胜负手”。
据彭博社报道,亚马逊公司正准备深入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与这家中国电子商务巨头展开正面对决。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亚马逊即将在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举办一项活动,与400家热衷于将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家居用品和更多产品直接卖给美国和欧洲消费者的中国制造商展开互动。本次活动的邀请函显示,亚马逊专家将就购买趋势提供深入分析,以利于商家在2018年的假日季充分备货。本次活动由亚马逊全球开店(AmazonGlobalSelling)项目提供赞助,活动被命名为“为U而来”(ComingTogetherForU)。这次活动是亚马逊努力从电子商务平台过渡为全球物流运作的一部分,其宗旨是帮助亚马逊商家走出去,直接对接中国制造商。亚马逊公司将帮助商家直接从工厂采购货物,并将其运送到其它国家,从而完成订单并快速交货,亚马逊将从中收取费用。快速交付可帮助亚马逊在美国的电子商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该公司希望将这种做法推广到全球范围内,以便与阿里巴巴、eBay和Wish等电商抗衡。亚马逊拒绝对此置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亚马逊已拥有1亿个高级用户,作为主要电子商务平台,他们有能力以点带面,将一个国家的购物者与另一个国家的商家联系起来。该公司正在印度和拉丁美洲大力推进,去年也在澳大利亚开展了业务,并通过收购迪拜的Souq.com网站在中东站稳脚跟。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住在巴黎、北京还是悉尼,都希望寻求更好价格和在国内找不到的产品,因此,人们越来越愿意从海外商人那里购买。根据DHL全球快递在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跨境交易比国内电子商务销售增长更快,预计到2020年总额将达到9000亿美元,占到全球市场的20%。跨境销售是亚马逊物流发展的一大焦点。去年,该公司在纽约举办了一场活动,为1500位商人提供货币兑换服务和语言翻译工具,帮助他们向海外客户销售。亚马逊公司可利用业务规模和与国际货运公司联动运输等条件获得运费折扣,以此为诱饵,为平台吸引更多商家和货物。眼下已有超过200万个独立商家在亚马逊平台上出售货物,为每一笔销售支付佣金。他们之间的竞争有助于保持低价和更新库存,并帮助亚马逊吸引到超过3亿的全球客户。电子商务仍然是该公司在美国国内最主要的业务。但随着购物者越来越愿意去国外寻找商品,亚马逊看到了向在线商家出售更多服务的商机。这类服务的收入在第一季度激增了39%,达到93亿美元。但是,亚马逊的努力可能会给它的一些商业伙伴带来麻烦。“当亚马逊把中国工厂引入平台、使其直接与终端消费者接触时,独立商家将被迫直接与其供应商展开竞争,”Flexpor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瑞恩·彼特森(RyanPetersen)说,该公司帮助亚马逊商家从海外进口产品。“对于那些转售中国产品而非生产原创产品的商家而言,这种新的竞争模式将使经营变得非常艰难。”
在大本营西雅图开设无人超市四个月后,亚马逊宣布AmazonGo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扩张至旧金山和芝加哥。亚马逊的声明正值旧金山媒体报道称,AmazonGo商店可能会登陆该市的联合广场街区。最近,亚马逊已经开始在旧金山和芝加哥招聘店长。2月份,有媒体称亚马逊计划在今年开设最多六家新的AmazonGo商店,并称亚马逊已经确定在洛杉矶开店。当时,外界并不清楚亚马逊是否还计划在其他城市开店。在内测一年之后,首家AmazonGo在今年1月正式向大众推出。它配备了数百个摄像头和传感器,但没有收银员。商店允许顾客从货架上直接拿起三明治、饮料和其他食品,然后径直走出去,而不用排队付钱。在进门的时候,顾客需先扫描他们的手机,然后亚马逊会在他们离开后自动为其购买的物品扣费。无人商店是亚马逊的一项尝试,目的是在食品和饮料品类中抢占更多的销售份额,目前这些产品仍以实体销售为主。专家们认为,AmazonGo还为亚马逊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客户数据,可以帮助其在线业务,此外这种无需排队的技术还能促进消费者支出,因为用户在离开商店之后才知道其订单总额。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关注AmazonGo对就业的影响。尽管AmazonGo没有收银员,但它有员工在店面的厨房里为客户准备新鲜事物,此外它还迎宾员,以及一个在酒品区检查客户身份的人。
小米正在为冲刺IPO做最后的准备,其中一项便是梳理有品业务。日前,小米旗下精品生活电商平台“有品”悄然更名为“小米有品”。新名称增加“小米”二字,用以增强品牌认知。不过,目前这一更名工作仍未全部完成。《零售老板内参》发现,截至今日,有品官网、IOS版APP、官方微博、品牌LOGO等部分核心渠道及VI标识均已完成更名,但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安卓部分应用商店APP、官网部门宣传页内容等方面,仍沿用旧名。就改名一事,小米生态链副总裁、有品总经理高自光向《零售老板内参》回应称,更名正在持续推进中,预计很快将统一改完。从有品到小米有品,一场围绕小米生态链的改革大幕正徐徐拉开。-1-有品两次改名:品牌认知再强化事实上,这并非有品第一次更名。有品刚创立时,原名“米家有品”。2017年8月,米家有品宣布更名为“有品”。彼时,据有品官方表示,更名意在方便用户建立更好的品牌认知。有品定位于精品生活购物平台,主要依托小米生态链体系,把小米的“爆品”模式,复制到生活消费品领域的方方面面。根据小米招股书,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通过投资和管理建立了由超过210家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超过90家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产品。“米家”二字去掉后,有品也正式对外部全面开放渠道。除售卖小米、米家及生态链品牌外,还引入了大批优质第三方品牌产品,转型成开放的精选电商平台。“较之小米网和小米之家,有品的品类是最宽的,更像是一家小型的百货公司,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米家有品方面曾就首次更名解释道。谈及第二次更名的缘由,高自光表示,此次更名意在增强用户对有品的理解,“原来米家那个品牌,也是“小米+”的意思,但大家不太了解这个含义,我们觉得(改名)更清楚一些”,高自光告诉《零售老板内参》。一位接近小米的知情人士向《零售老板内参》透露,这次更名来得比较仓促,系小米创始人雷军临时做出的决定。但高自光则告诉《零售老板内参》,此次改名谈不上临时,公司为此讨论了很久,但由于涉及用户量较大,改名进行的比较慎重。是否为雷军的临时拍板,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显然,米家有品给自己“做减法”,去掉“米家”二字,是阶段性转型的必然辅助措施。此次给自己“做加法”,加入“小米”这一IP标识,既能增强品牌背书,也是给到生态链企业的一个交代。-2-越来越模糊的小米生态链边界两次改名背后,是小米生态链边界持续推进的一个缩影,也是有品从“无心插柳”到“柳成荫”的过程。“小米有品”前身是米家(App)dock栏的一个电商入口,目的是方便用户采购周边和耗材。此前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高自光曾透露,小米有品完全不在生态链最初的计划范围内。但在几乎未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小米有品关联交易和耗材产生的年销售额就超过了十亿人民币。这一喜人的成绩,让小米管理层眼前一亮。2016年年底,小米生态链方面决定,将已经在米家APP中孵化近两年时间的小米有品独立出来,用以连接所有小米生态链产品。这种“独立”最终体现到了组织架构的调整上。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探索后,2017年12月12日,雷军发布一封内部信,宣布原属MIOT(小米物联网)团队的小米有品团队独立拆分成有品电商部门,并成立IoT技术委员会。“有品电商在今年4月份发布以来,也发展迅速,很有可能成为公司战略性的新零售平台之一。”雷军在内部信中表示。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共拥有14513名全职员工,其中生态链部门共955人,占整体员工人数的6.6%,系小米第四大业务部门。小米公司人员结构构成产品销售占据小米营业收入的绝大多数,以智能手机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为核心。IOT与生活消费品涉及产品维度较多:主要包括小米除智能手机之外的其他自主研发产品,包括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音箱及智能路由器;以及包括部分IOT及其他智能硬件产品及部分生活消费产品的生态链产品。对于非自主研发产品,小米主要依赖生态链企业供应成品,并与后者进行收益分成。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有品目前有逾15个类目,包括家居、出行、电子、娱乐、服饰、运动及个人护理,SKU超过2700种。根据艾瑞咨询,截至2017年12月,小米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连接了同样除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之外的超过1亿台设备。营收方面更是增速明显。2016年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全年营收124.15亿元,占小米该年总营收的18.1%,同比增长42.8%;2017年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全年营收234.48亿元,占小米该年总营收的20.5%,同比增长88.9%。-3-小米的“铁人三项”手机公司,硬件公司,零售公司,业内给过小米非常之多的定义。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小米是一家“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为内核的创新驱动型互联网公司,雷军将其称之为“小米的‘铁人三项’”。其中,全渠道的新零售分销平台,被小米视为增长策略的核心驱动力。雷军提出新零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的10月,比马云还要早几个小时。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雷军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的时候表示,他比马云先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我是上午讲的,马云是下午讲的。可能阿里的声量大,我的被盖过去了。不过,我们不约而同看到了新的机会。”雷军说道。新零售的机会之多,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表现的淋漓尽致。线上线下全行业共同参与,新技术不断迭代,零售新业态层出不穷。小米也在持续加大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零售渠道布局。线上方面,小米目前已搭建小米商城和小米有品商城两大自有直销电商平台,同时使用了天猫、京东、Flipkart、TVSElectronics和亚马逊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线下方面,截至2018年3月31日,中国大陆小米之家零售门店数由截至2016年底的51家增长至331家。小米有品也在加紧进军线下。据媒体爆料,小米有品即将在6月份于上海开出首家门店。此次的更名,或许另一层涵义是,有品在线下店开业前做的最后准备工作。
海澜之家并购上海瀚银已于近日正式落定,以64.1623%股份的绝对优势成为瀚银的第一大股东,其他小股东的股份均在10%以下。此项收购始于去年底,上海瀚银的原股东西藏云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2017年12月转让了其占有的6.9238%股权,获得了近5600万元。据此推算,海澜之家拿下上海瀚银64%股份耗费超过了5亿元。操盘这次并购的是江阴海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海澜集团专门负责私募股权投资的公司。海澜集团至今对外投资了30多个项目,知名的有江苏银行、江阴银行、暴风科技等。业内人士分析,海澜之家虽运营有海澜之家电子商务网站,但基本为自营,不像唯品会、京东、有赞等电商有第三方卖家入驻,对支付合规的诉求没有那么强烈,除非是为后期扩展网站商品品类和商家做准备,因此目前来看,海澜之家此次并购瀚银更像是财务投资。就在并购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上海银罚字〔2017〕47号”处罚决定书,上海瀚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瀚银科技”)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罚没近57万元。处罚决定书显示,“瀚银科技”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央行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66375.24元,并处以罚款人民币50万元,共计人民币566375.24元。作出处罚决定的日期是2017年8月29日。瀚银官网描述,上海瀚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月,公司总部位于上海,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公司一直致力于移动电子商务及移动支付领域的开发,为银行、金融企业、电信运营商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上海瀚银的支付牌照范围为互联网支付和移动电话支付,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施伟锋。
京东(Nasdaq:JD)今日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京东第一季度净营收为人民币1001亿元(约合1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62亿元增长33.1%。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运营业务净利润为15.249亿元(约合2.43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2.988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运营业务净利润为人民币10.47亿元(约合1.6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人民币13.219亿元。财报发布后,京东集团董事长兼CEO刘强东、CFO黄宣德和投资者关系总监李瑞玉出席了分析师电话会议,对财报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主要内容:美银美林分析师梁伟亮(EddieLeung):我们知道京东大举投资物流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扩大自身规模,同时也是为了服务于第三方商家。京东目前在不断扩大物流网络的仓储容量,那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来自第三方的物流需求大概在什么时间会超过京东自身物流需要?刘强东:我们预计,在五年时间内来自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量将超过京东自营物流服务量。我知道过去几年投资者一直很关心我们的物流投资问题。以前我们一直用京东自己的现金进行物流投资,我们准备在今年某个时候成立一个物流基金,通过使用第三方资金,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物流存储建设。黄宣德:当前扩大仓储容量仍然是为了同时满足第三方物流和京东自营物流的服务需要,目前我们还不便公布两项业务的物流需求比例。正如我们在上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所说的,我们在去年下半年扩建了大量物流仓储空间,因此需要几个季度才能消化掉这些新增仓储容量。从季节性上讲,第一季度是淡季,这也是这种影响还会持续的一个原因。但我们看到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润率每个月都出现大幅提升。花旗银行分析师艾丽西亚·雅普(AliciaYap):我的问题关于物流投资周期。请问当前物流仓储建设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们看到这场始于去年第四季度的物流仓储大规模建设已经对第一季度业绩带来影响。何时会趋于常态化?从长期来看,京东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利润率会保持在什么样的一个水平?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收入上,京东又有什么样的目标?黄宣德:刚才刘总也说了,来自第三方的收入占比将在五年内超过50%。刘强东:由于去年是京东物流第一次向第三方开放,所以大家看到第四季度来自第三方物流的收入快速增长。我们也有意识地提前半年,为去年第四季度兴建了大量新的物流仓储,由此带来了短时间的物流费用的大量闲置,但大概经过一个季度到两个季度就可以消化完。未来一段时间,京东每年每个季度都会新建一些仓储,但是会保持新建仓和实际使用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以后不会再出现像去年第四季度费用集中性、短时间内费用波动非常大的情况,也是一个比较罕见的情况。高盛集团分析师罗纳德·龚(RonaldKeung):随着京东营收的强劲增长,GMV似乎不再是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服务来说,管理层能否透露一下每项业务的GMV情况,服务品类在第一季度增长如何?如果不算服装品类,是不是可以说京东总体品类增长依旧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刘总也提到,京东的目标是增长速度超过行业水平,考虑到在线商品增长速度为35%,那请问这些品类的增长情况?如果不计入服装品类,增长速度是不是超过行业平均速度?黄宣德:我们确实提到过,由于竞争方面的原因,有些商家离开了京东这个平台,现在我们看到其中一些商家在第一季度又回来了。但是,从总体上看,服装品类需要几个季度才能重新恢复增长。今年第一季度,服装品类仍然表现十分疲软,整体上并未出现增长,有些小品类比如女装甚至出现小幅下滑。除了整个服装品类,京东其他所有产品品类的销量增长都十分健康,我们相信这种增长会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刘强东:去年第一季度,京东服装品类增速达到92%,是非常高的。但正如黄总所说,今年整个服装类目的增长已经停滞,个别品类比如说女装还是负增长,所以,“二选一”在短期内对京东财务影响还是存在的,但我还要重申一个观点,那就是“二选一”从来不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竞争优势。京东管理层有绝对的能力和信心,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彻底解决“二选一”问题。这个问题早晚会解决的。正如黄总所说,除了服装品类,京东其他品类的增长都非常健康,包括我们过去最强的品类——带电品类。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整体上是负增长26%。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京东手机品类仍然处于两位数的增长区间。也就是说,短期内对京东带来影响的只有服装和家纺这两个品类,其他品类几乎没什么影响。瑞银分析师杰瑞·刘(JerryLiu):我的问题有关京东商城利润率。对比今年第一季度和去年第一季度的情况,哪些推动利润增长的因素稍微变慢了?如果看全年趋势,京东商城今年的利润率仍然会高于去年?黄宣德:我之前就提到过,京东商城第一季度毛利率同比增长了40个基点。毛利率正推动盈利能力提升,而且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营产品毛利率,由于京东规模经济效应,自营产品毛利率持续上升;二是广告收入增长,也推动了利润水平上升。但毛利率上升被京东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所抵消。所以,相比去年,今年的运营利润率仍然相对稳定。此外,我们对今年全年利润率提升充满信心。中金公司分析师娜塔莉·吴(NatalieWu):我的问题有关京东自营业务和第三方业务的收入比例。第二季度营收增长预期在29%至33%之间,这预示着什么呢?如果我们单独拿出第三方业务的销售额与服务和其他业务做比较,这些业务是不是都呈现增长呢?黄宣德:如果不算服装品类,那么剩余品类的增长都非常健康,无论是自营业务还是第三方业务。如果包括服装品类,那么第一季度自营业务的增长速度显然超过第三方业务。瑞信分析师托马斯·庄(ThomasChong):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有关京东与唯品会的协同效应,管理层能否谈一谈两家公司合作的趋势?第二个问题关于生鲜超市7FRESH,可否透露一下这个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今年的目标。刘强东:唯品会也是刚刚在京东上线,双方仍需要时间进行系统性调整。我们看到从上线第一天到现在,唯品会销量环比都在稳定地增长。但想要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需要有粉丝的积累、店铺流量的积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整个合作的进展都是我们的计划之内。至于7FRESH,我们在北京开了两家店,品相几乎是传统商超的两倍以上,现在还在不断迭代升级,我们在五月份开了两家电,六月份计划开三家店,我们计划今年光在北京就开设20-25家新店,所以会在今年下半年进入扩张期。一旦前两个门店的迭代升级完成,我们在七个大区已经建立了拓展团队,所以一切都在我们的计划之内。我们的目标是在五年之内开设500家店。麦格理资本分析师温迪·黄(WendyHuang):我的问题有关物流仓储建设及对利润率的影响。管理层刚才表示第一季度新建29个仓储,而去年第四季度则是81个,这是不是意味着仓储建设在第二季度会进一步减速?换句话说,第二季度净利率会略好于第一季度?另外,在CapEx分类中,京东在土地和建设方面的投入为人民币13亿元,而在其他方面的投入是25亿元。你们能详细介绍一下后一项的支出吗?是不是主要用于设备购买和自动化?黄宣德:您的推测是对的,仓储利用率在第一季度更高效,而且每个月都有所改善,但在第二季度我们还有其他仓储投入使用。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利用率和仓储容量都与我们的业务增长相符合。外部物流业务的利润率每个季度都会改善,到今年年底利润率水平应该为正。至于CapEx,我们的确采购了一些设备,包括服务器等,还有其他自动化和无人仓储设备。天灏资本分析师侯晓天(TianHou):我想问一个宏观问题,随着手机无论在普及率和硬件标准方面日益成熟,它变得越来越智能。手机更新周期变得更长,更换或购买新手机的速度减缓。请问京东将如何应对这种长期问题?第二个问题,京东在服装品类的增长策略是什么?刘强东:我们的京东之家目前主要卖3C线下店产品,包括3C和家电,有的家电是单独卖,有些则是与3C混合的,目前也在进行拓展,虽然整个手机行业的下降会对京东销售增速有一定的影响,但无论手机如何变化发展,我们在手机行业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黄宣德:说到服装品类,刘总刚才也提到,从过去的历史看,京东有能力应对这种不利的竞争策略。所以,关键是你有没有优质的用户体验,如果有的话,用户就会喜欢上你的服务,然后取得突破。此外,我们之前也说过这种手段并不受商家和品牌的欢迎。有鉴于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影响会是短期的,服装品类需要几个季度才能恢复增长,许多品牌已经通过不同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与京东建立了合作。未来几个季度仍然会延续这种趋势。刘强东:现在每个季度都会有品牌回归,我们坚信最终所有品牌都会回来,当然这确实需要点时间。但正如刚才黄总所说,只要你有优质的用户,有流量,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还有品牌商的人心向背,这些都很重要。当所有品牌商都对某个平台的行为不满的时候,我认为从长期来讲,这对短期获利的平台没有什么好处。从长期来说,从人心角度来讲,也只能让众多的服装品牌想急切地寻找更多的出路,而不愿被单一的品牌所绑架。大家可以看看,目前所有被绑架的中国服装品牌,其实都在拼命寻找新的平台,比如说微信小程序。大量服装品牌都在微信小程序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同时还有新的电商平台出现,这些服装品牌也拼命想与这些新电商平台合作。我认为,当一个平台的话语权掌控力达到某个点的时候,也是京东服装品类加速增长的时候。“二选一”也让无数服装品牌很快地清醒起来,过去这些品牌在平台经营上没有感受到什么威胁,虽然这次他们屈从了,但其实也清醒了,所以都在想办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长期来看更加充满信心。野村证券分析师施加龙(JialongShi):我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管理层如何看待拼多多这样一个团购电商模式?因为我们最近也看到京东上线了一个类似于团购的频道,管理层如何看待团购电商的未来潜力以及潜力有多大。第二个,我们看到拼多多从微信获取了大量用户和GMV,而京东也在微信上有自己的一个入口,那么拼多多在微信里面的增长,是否对京东微信入口带来什么影响?第二个问题有关唯品会。我记得京东在签投资唯品会的协议时,曾提到过京东会帮助唯品会在GMV上达到一定的年度目标,那请问年度GMV目标大概是多少,按照唯品会入口目前这样的表现,管理层觉得这样的目标能不能够达到?刘强东:如果大家看一下拼多多的“Top10”或“Top100”名单,会发现他们与京东主流用户和主流商品几乎重合地很少,所以就目前而言,拼多多对京东的影响非常有限。拼多多的货品目前大多是超级便宜的那种,而京东的用户群体、品质和平台信誉则是处于另外一个层次里面。虽然在拼购方面京东的模式与拼多多一样,但货品、用户体验和拼多多完全不一样,我们的货品还是集中在有品质、有品质保证的产品上。关于唯品会,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对结果我们也很满意。我们确实与唯品会之间有一个每年目标销售额的数额,只是我们没有披露。大和证券分析师约翰·蔡(JohnChoi):我有两个问题,首先请管理层谈一谈对广告收入的看法。这项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增长迅速,那请问在3到5年内你们将如何利用广告?如果你们看一看同行的表现,会发现广告是他们收入中增长最快的一项。第二个问题关于微信小程序,你们提到京东小程序已经被数千家商家和品牌所采用,那么京东将如何从GMV和经济规模两方面从中受益?刘强东: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广告收入,我其实在上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得比较清楚了,与中国主要友商相比,他们的GMV并不比京东大多少,但广告收入是我们的十倍以上,可以说京东广告收入占GMV比还没有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服装品类,因为广告费用一半以上来自于服装行业,一旦我们的服装品类取得突破,那么广告收入会在未来几年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黄宣德:我们在大概一个月前正式上线了微信小程序,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使用者也是我们现有用户。他们就像是在京东平台上的模式一样,会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会继续获得京东在物流、广告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他们还可以管理自己的用户。有些商家目前并未入驻京东平台,但他们也可以通过京东小程序在微信上开店。我们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因此,这个项目仍然处于早期实验阶段,我们会在以后几个季度提供更详细的情况。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格蕾丝·陈(GraceChen):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关于第三方物流业务。这项业务的突出表现会对京东成本结构和利润率带来哪些改变?从长期来讲,京东对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利润率预期是多少?第二个问题有关7FRESH门店的贡献。请问今年及明年这些门店的收入贡献,以及长期利润率目标?黄宣德:因为我们提供端对端供应链管理服务,早已超出传统快递公司的范围,所以我们认为从长期来讲,利润率应该略高于世界上现有知名物流快递公司。至于7FRESH,由于上线时间不久,对我们整体收入贡献非常小。我们还在积极进行扩张,或是通过与线下零售商合作,或是通过开设自己的门店。所以,目前预测这项业务的利润率水平和营收贡献,还为时尚早。刘强东: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目前在中国范围内,唯一一家有资格称得上覆盖全国物流体系的,只有京东物流一家,没有第二家,其他的要不就是快递公司,要不就是仓储公司,要不就是快运公司,他们只能提供物流服务里面的一个类别,或是一个产品。相比之下,京东覆盖整个物流环节,无论是大件物流、还是中小件物流,从冷藏冷链物流到短距配送O2O物流,从跨境物流到快递,而且覆盖能力遍及全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京东物流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竞争对手。而且,目前越来越多使用京东物流的合作伙伴并不一定是来自于陆路京东平台,也有许多过去跟京东可能没有业务关系的,如今也开始使用京东物流服务。分析师:随着自动化的不断提升,京东仓储效率在未来几个季度会有大幅提高吗?第二个问题,我们看到第二季度营收预期增长放缓,那请问是哪个产品品类导致营收增长放缓,是服装品类吗?黄宣德:我认为营收预期与之前的增长模式大体相符。去年第二季度是一个增长很高的季节,所以基数非常高。由于基数越来越高,那么增长率肯定会略低于之前几个季度。我们认为当前营收预期是非常健康、非常强劲的,我们显然希望能像以前一样超额完成任务。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确实预计第二季度仓储利用率会改善。八六证券分析师王晓燕(XiaoYanWang):我们注意到京东推出了新版移动应用,主页有了个性化推荐。请问管理层认为这种个性化会对用户获取时间以及转化率和GMV带来哪些影响?黄宣德:个性化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会有多个版本,目前你看到的只是第一个新版本,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版本推出。至少需要几个季度才能让多个迭代达到非常好的状态。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初期结果非常积极,但目前就说获得成功还为时尚早。巴克莱银行分析师格雷戈里·赵(GregoryZhao):刘总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京东会采用更多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以提升整体自动化水平,那请问这一过程对京东财务业绩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第二个问题,在京东当前流量中,有多少来自于自己的渠道,又有多少来自于百度和微信这样的第三方应用?刘强东:实际上,过去几年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在研发上进行持续投资,短期会导致我们费用的上升,大家看到第一季度研发费用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不少,但从长期来讲,这些技术都会逐步转化为我们运营成本的下降。比如仓储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的短缺,对劳动力的争夺越来越紧迫,我们相信从长期来看这些投资可以给股东创造很大的价值。
继接入多项联通业务之后,京东便利店增值业务范围将再扩大。5月3日,京东便利店与专业的O2O洗涤服务平台柠檬洗洗签署合作协议。未来,京东便利店将接入柠檬洗洗的洗衣业务。就此,京东便利店也成为国内首个规模化接入O2O洗衣业务的便利店体系。根据协议,消费者只要在京东便利店扫描店主专属二维码,即可享受柠檬洗洗提供的上门取送+专业洗衣服务。同时,柠檬洗洗还为每一家京东便利店准备了500张价值28元的无门槛代金券,消费者半年内到店领取并使用即可。同时,消费者每下单一次,对应店主就能获得一次佣金。京东商城新通路事业部便利店业务部总经理巴恩龙表示,京东便利店是京东新通路事业部秉承无界零售理念打造的创新型智慧门店。为了赋能便利店,除商品零售业务外,京东便利店还提供多种增值业务。与柠檬洗洗的合作,拓宽了京东便利店的增值服务范畴,可以帮助店主引流、增强用户黏性和增收。同时,京东便利店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无界生活支点,洗衣业务的接入,将让消费者的生活更加便利。柠檬洗洗董事长刘洁表示,柠檬洗洗开创了互联网+中央工厂、互联网+标准物流、互联网+线下体验店的模式,目前已经在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建立了中央洗衣工厂,业务覆盖全国。与京东便利店合作之后,将有更多的消费者享受专业的O2O洗衣服务。而京东便利店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可观的店铺数量及良好的市场口碑,能够为柠檬洗洗开拓用户市场带来很大帮助。同时,双方合作形式的创新,也将推进O2O洗衣行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4月10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提出未来五年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的目标。在零售业务之外,京东便利店重构人、货、场的关系,引进了多种增值服务,包括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商业服务、公益服务等增值业务模块,如:代收包裹、充值缴费、家政维修、保险理财、文件打印、爱心捐赠等,构筑了“零售即服务”的生态。据透露,未来,京东提供的增值服务种类将会达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每一家京东便利店都可以根据周边的用户需求,选择适合的增值服务。
电商平台的618大促是一个剁手的好时间,很多朋友会趁此机会换购一些新的电子产品,想要更划算的买到心仪的商品,那么在大促来临之前就要进行比价,今天小编跟大家介绍一下京东商城的优惠活动吧!京东618全民年中购物节省钱攻略玩转618,京东618全民年中购物节的整体大促亮点首次曝光,6月1日至6月17日,京东3C、家电、消费品、服饰家居及生鲜五大事业部率先启动促销专场。时间节奏安排如下:5月25日plus会员开放日5月26日-5月28日嗨购全球5月29日-5月30日乐享智能5月31日京东文学盛宴6月1人-6月17日每天都有料,比如说6月6日有中国品牌盛典,6月9日事秒杀日,6月14日是神券日6月18日-6月20日巅峰时刻,狂抢不停活动期间可以进行7天无理由退货:买家购买京东自营商品7日内(含7日,自买家收到产品之日起计算),在保证产品完好的前提下,可无理由退货。京东PLUS会员享有更多的购物特权,其中有购物回馈、自营运费补贴、畅读电子书、退换无忧、专属客服和专享产品等一些权益。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京东618年中大促,5月25日,华硕笔记本电脑在京东618预热专场举办了"购火热一触发"活动。活动期间,不仅带来了满减、白条免息、定金抵价等优惠,还为用户准备了华硕灵耀U4000、飞行堡垒尊享版二代FX53VD、灵耀U310UQ等众多热门的笔记本电脑,凭借强悍的硬件性能和丰富的应用技术,可以满足用户商务办公、影音娱乐、游戏体验。华硕笔记本京东618预热专场来袭面对不同用户的不同应用需求,此次在京东618预热专场,华硕带来的众多实用型笔记本电脑,无论是商务办公还是影音娱乐,亦或者是游戏体验,都可以在活动中选购到心仪的产品,同时还可以提前享受618年中大促的超值优惠。当然除了华硕之外,还有其他的品牌也会有折扣活动奥,大家需要多多关注店铺动态,同时还要记得去抢优惠券,这样下单购买更划算!想了解更多资讯可关注一起惠。
2011年小米手机问世,经过7年,小米终于开启了上市之路。5月3日上午,小米集团(下文简称小米)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被认为将是今年全球最大规模IPO。不仅如此,它对整个通信行业也是意义重大。由此开始的手机市场资本化,有望成为手机厂商未来竞争的核心武器,并不断加速市场格局的重塑。不被压缩的手机市场IDC刚刚发布了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全球销量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13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低于1亿,而全球智能手机厂商第一季度出货量3.361亿台,下降2.4%。位于第四的小米,也是该季度表现最好的品牌,得益于其在海外市场的迅猛增长,小米在Q1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2760万部,市场份额为8.2%,同比增长达86.4%。需要注意的是,增量并不一定增益。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手机2017年平均售价881.3元,销量9141万部,贡献总收入约805.64亿元。相比销量的节节攀升,净利润则是持续亏损。依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小米2015年亏损76.3亿元,2016年盈利4.9亿元,2017年再度亏损438.9亿元。亏损背后的原因很多,但抛开会计记账方式影响,小米2017年经调整利润也仅仅54亿左右。手机市场不断萎缩、竞争更为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IDC的分析师称,全球范围内,包括重要的中国市场,消费者对高端智能手机的兴趣依旧浓厚,但新智能手机用户增长乏力,导致出货量下滑。很显然,这说明用户更换手机的周期在变长。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到18个月内,大量高端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短期内会延长智能手机用户的升级周期。而手机厂商为了获取有限的用户势必会加大投入,主要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渠道建设等方面。据腾讯《深网》观察,过去一年,华为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费用高达800多亿元;小米深入线下渠道、品牌投入,目前小米之家全国范围内门店数突破300家,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说其耗资百亿元也并不夸张;OPPO、vivo一如既往的大手笔营销造势,但它们更重视技术储备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所以在5G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上频频出招,要知道修炼“内功”往往是不计成本的投入。用行业人士的话来讲,目前的手机市场不仅仅是红海市场,而是早已演变成了一个“血海”市场。“华米OV”做到今天的位置不易,更难的是接下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小米自身极力希望摘掉的低端标签。2017年,小米整体销量复苏,海外市场功不可没,但让人担忧的是,红米系列的低端机型担当了小米手机的主力军。虽然,小米曾宣称不靠硬件,靠软件、内容运营就可以挣钱,但招股书数据显示,小米尚需时日才能真正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招股书显示,小米收入主要来自四大业务: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以及其他。2015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537亿元,2016年487亿元,2017年805亿元;智能手机业务在四大业务中占比分别为80.4%、71.3%和70.3%。小米也表示,“倘我们不能按预期扩大收入来源,则可能继续高度依赖智能手机销售赚取大部分收入。智能手机销量减少或价格下跌、用户喜好转变或智能手机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可能重大不利影响我们的业务及经营业绩。”虽然非硬件业务的收入同比在增长,但从过去七年发展来看,小米实实在在的还是一家以硬件为主要收入的手机厂商。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每部小米手机的利润只有2美元。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利润率明显要高得多。小米更愿意标榜自己是个互联网公司,因为业内往往认为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入口以及后续盈利空间强于硬件公司,前景更加广阔,容易获得更高估值。目前的手机市场,绝大多数品牌还是依靠硬件赚取利润,包括苹果在内,硬件依然是收入大头,其次是软件服务。所以,众多手机厂商很早就意识到布局中高端产品的重要性,小米也不例外,只不过目前收效甚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手机2017年平均售价881.3元,2016年为879.9元,2015年为807.2元。在此期间,低端红米系列走量拉低了价格,中端数字(小米5、6估计note)系列销量上升但占比整体并不高,而打造的MIX系列受限产能等因素还没有在高端市场为小米赢得更多用户。“中国目前的消费能力及产品选择价值观与小米发展初期已经截然不同,性价比虽然很重要,但消费者更愿意为了完美的使用体验、产品细节与外型设计及应用附加价值而付出更多钞票。”IDC分析师说。铁人三项是个综合体力的考验,但首项游泳是关键,慢了不行,会落后;快了也不好,后期乏力。对应小米“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首项硬件还需要长时间打磨。手机市场资本化加速2018年是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上市的大年,一波国内新经济公司可能都计划在今年登陆资本市场,包括估值千亿元级别的滴滴出行、美团点评、今日头条、陆金所等知名互联网品牌,以及蔚来汽车等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独角兽”。相比互联网行业,手机市场资本化进程并不那么快。手机市场以产品为王,产品决定了留下或是走开,胜出或是失败。持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手机厂商在这个竞争残酷激烈的赛道上留到最后的关键砝码。对曾经脱胎于传统手机制造商出来的互联网手机创业公司而言,产品固然第一,但以资本运作来保证后发力则显得更为重要。回顾过去四年,魅族接受阿里投资、锤子接受苏宁云商注资,苏宁又注资努比亚,酷派一分为三,左手360右手乐视。资本市场对于手机行业的热情虽没有像对互联网独角兽那么疯狂,但也保持了高度关注。此前,魅族准备IPO的消息一直传闻不断。魅族科技创始人兼CEO黄章也表达了冲击IPO的意愿。今年,锤子与360手机的合并虽然搁浅,但不能不说手机资本化的进程正在成为各大手机厂商战略性的布局,而小米开启上市,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从事手机行业十多年的百立丰董事长黄明权对腾讯《深网》表示,“小米上市对行业是好事情,未来都一定会走IPO的路线。”目前,百立丰正准备资产重组,大富科技拟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方式购买百立丰51%以上股权,百立丰100%股权交易价格的预估值初步确定为人民币16~19亿元。行业普遍认为,由于换机降温、红利消退,中国手机市场在2020年5G来临前将步入红利真空期。面对如此窘境,手机厂商还不能放松在品牌、技术、产业链掌控力、创新的投入,引入资本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谁会成为手机行业下一个上市的公司呢?一加、vivo相关高层对腾讯《深网》透露,发展路径不同,不会考虑IPO,而OPPO、荣耀内部则不予置评。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华为,上市传闻一直不断,官方也屡次辟谣,但对于2C的手机业务,剥离母公司IPO并不是不可能。知情人士对腾讯《深网》透露,早年,华为开始做自有品牌手机的时候,曾考虑过向合作伙伴出售终端业务的股权,并将该业务剥离上市,后因金融危机而搁置了。“如今华为终端的体量已相当庞大,每向前一步都已不易,从长远发展来看,IPO可以引入更多资本,不受集团掣肘,灵活发展业务。”该人士表示。荣耀总裁赵明最近指出:“以前荣耀讲不惧风停,但如果面对行业逆风(市场萎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应该怎么准备。”他表示,“行业‘过冬’,就要多备棉袄。”对于雷军“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的说法,赵明也透露荣耀的利润率低于5%。华为内部人士曾对腾讯《深网》称,终端如果可以IPO自然是好事,但华为体系、内部股权激励结构比较复,所以IPO难度较大。如果可以,作为小米的老对手,荣耀完全可以先尝试IPO。
5月3日消息,获悉,“2018大数据产业峰会”明略数据、秒针系统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明辉在会上表示:“面向AI的数据治理,是在传统数据治理基础上,利用知识工程相关技术,对信息按知识结构进行管理、分类和关联,将庞大无序的信息进一步治理为分类有序互相关联的知识,最终形成行业知识图谱。“对于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他认为这三点是落地的关键:第一,要把行业的各种数据进行在线化,全部都连接到一起。第二,要把数据连接后做数据挖掘,做人类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做的分析与研判。第三,当我们做好了面向AI的数据治理,做好了数据挖掘,并且真正形成完整的闭环,才能实现人工智能落地。企业需要面对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进行规划,进行数据的整合与融合。如果不面向人工智能的目标提供数据的整合规划,数据就有可能成为成本中心,没有办法真正的创造价值。人工智能背后需要数据,但光有数据产生不了任何价值。只有把数据在产业里形成最终的智能,赋能于行业里的每一个从业者才会产生价值。数据没有价值,数据加上行业场景与认知最后变成人工智能产生最终的赋能,它才会创造出价值,才会有意义。此外,他透露明略聚焦三个领域,安防、金融、工业与物联网,将数据知识化存储下来,通过很多规则与算法嫁接到人工智能的规则算法,形成人机同行时代的顶级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人工智能在企业的落地。以下是演讲全文:数据应该是企业的核心资产,而不是成本中心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到现场与大家分享关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思考。我经营两家企业级服务公司,看到很多企业讲如何数字化转型,如何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企业做变革。路程非常坎坷。全世界处于经济转型之中,中国很多企业成长伴随着人口红利,包括移动互联网红利也有很好的成长。但今天人口红利不再,如何在新的时代迎接挑战?如何通过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方法优化企业内部效率?这是企业级服务帮助每一个客户要解决的问题。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并不顺利,全世界的优秀企业,通用电器、乐高、耐克都是我服务的客户,他们的领导人非常有远见。在很多年之前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建立数据中心,存储数据。通用电器非常早建立了工业互联网云平台Predix,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也不得不对数字化部门进行裁员和架构调整,遇到很多挑战;LEGO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LEGODigitalDesigner平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再继续,并重新调整了数字化战略,在之后的数字化转型中也遇到了销量下滑、裁员等挑战;耐克很早就通过智能手环采集消费者运动数据,与运动产品连接,但最后也难免以裁员、重新调整数字化战略收尾。数字化转型之路没那么容易,全球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是在探索和试错中不断前进的。企业做很多投入,但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它没有认可,公司的股价持续低迷。董事会会质疑这件事情有没有价值,为什么数字化转型没有给企业产生新的利润,而带来了如此大的成本。每个从事行业的从业者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秒针系统十几年前开始做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技术帮助企业做数字营销的转型。我们遇到很多问题,最大问题是如何把数据真正地利用起来?任何企业、任何组织,如果你把数据全部存下来需要巨大成本。如果没有把数据真正用起来就是巨大的成本中心,把数据真正用起来才有可能创造价值。以安防行业为例,全国各地部署摄像头有很大成本,但成本能不能真正转化成生产力?这是安防行业IT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把成本中心转化成利润中心,转化成真正对产业有价值的部分。人工智能背后需要数据,但光有数据产生不了任何价值。只有把数据在产业里形成最终的智能,赋能于行业里的每一个从业者才会产生价值。数据没有价值,数据加上行业场景与认知最后变成人工智能产生最终的赋能,它才会创造出价值,才会有意义。王坚博士说在他加入阿里时,阿里所有的交易数据都删掉了。但他加入阿里时说,马老师,数据无论如何都应该存下来不应该再删。不知道今天的数据有没有价值,但我认为有价值应该存下来。王坚博士在阿里被各种挑战,你为什么存那么多的数据,为什么建阿里云。今天大家看到他取得的成就,其实过去很多年在集团里备受挑战。数字化转型没有捷径,需要一步步来,要不断地解决挑战,最终取得成功。今天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但转型需要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有耐心。不能思考数据没有价值就不存。我们需要存,但如何规划是重要的课题,我们需要面对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进行规划,进行数据的整合与融合。如果不面向人工智能的目标提供数据的整合规划,数据就有可能成为成本中心,没有办法真正的创造价值。充分契合业务的前提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分为三步走:数据在线、数据分析与挖掘、人工智能我在明略自己的年会讲过,人工智能在行业的落地需要三步走。第一步要把行业的各种数据进行在线化,全部都连接到一起。明略服务的公共安全行业,之前有各种各样的IT系统,每个派出所的每个民警手里有很多套系统。我去公安客户领导的电脑上,桌面有类似hao123页面的复杂效果,每一个图标、链接都是过去IT公司开发的系统。户籍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110报警系统,每个警察电脑都有上百个。数据散落在不同的系统里,他们每天做案情分析时在各个系统频繁切换,效率低。数据散落在不同的系统里,不可能产生最终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要融合数据,当把数据连接在一起时很快要让它产生价值,否则客户也不允许投资这么多的钱。人工智能真正形成之前,也就是三步走的第二步,要把数据连接后做数据挖掘,做人类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做的分析与研判。这一步,行业里也叫做BI(商业智能)。明略数据帮助很多公安干警做到了,但在很多行业里第一步还没有做到。人工智能在行业落地的第二步很重要,第三步,当我们做好了面向AI的数据治理,做好了数据挖掘,并且真正形成完整的闭环,才能实现人工智能落地。人工智能跟传统的信息化最大的区别是可以形成最终的闭环,一旦形成闭环,所有迭代将自动加速,它将相比传统的IT系统更加智能,可以自我学习,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每个行业落地没那么简单,需要三步走,每步都需要投入很多力量。蒙牛做很多成功的尝试,蒙牛利用数字化手段几乎打通了质量控制和检测环节,每天蒙牛可以获得近40万条自动检验数据,但这些都是他们一步一步地规划而得来的。我拜访重要的客户在湖南某一个城市的公安局,我跟公安局的领导聊时说要建立样本数据,他们就找了二三十个协警帮助我们做数据标注。有了标注才能给人工智能提供很好的系统支持,真正成功的企业或是政府部门是有耐心的。首先,就是要面对人工智能建立真正有意义的数据融合平台,这也是明略目前在服务这些大型B端企业、政府机构的独特之处。面向业务智能的“在线化”的关键举措:面向AI的数据治理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自我学习是人工智能相比传统IT系统重要标志。我们需要面向人工智能规划未来数据平台,规划未来的数据在线。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治理跟传统的数据治理有非常大的区别,先思考数据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一般的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数据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数据是人类特别重要的武器,帮助人类解决很多信息不对称问题。数据是观察者观察世界后,利用数学的方法或计算机的方法对客观世界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记录,这是数据本身的意义。数据本身的信息量很大,记录数据有成本。比如,明略服务轨道交通的客户,一个机车,不用说后面的环节,光车头上大概就有上千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每秒钟都要发送很多信号,如果把这些数据都存下来的话,一辆车一天的数据已经能够达到几百GB的量级。海量的数据全部存起来不可能,我们需要把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提取出来。提取的过程称之为把数据知识化,信息知识化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做完以后,再结合行业领域的知识与行业专家,最后变成完整的人工智能智慧系统。相比传统的数据治理,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治理最核心的是引入知识体系。为了面向人工智能,对比传统的数据治理,所有数据储备做的最核心工作要建立知识图谱的系统,我们需要对数据结构背后建立动态的本体和知识库。我们需要把传统的以表结构为单位的数据真正连接成为以结构化的数据,以行业的知识为基础的所有计算单元,在上面可以做逻辑推理,可以做很多的动态分析。它可以替代人做真正复杂的非统计类的工作,这需要建立知识体系,这是真正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不是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更加重要的是替代人类甚至都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因此,面向AI的数据治理,是在传统数据治理基础上,利用知识工程相关技术,对信息按知识结构进行管理、分类和关联,将庞大无序的信息进一步治理为分类有序互相关联的知识,最终形成行业知识图谱。未来明略提供的人工智能警察,应该比中国优秀的警察还厉害,比福尔摩斯还厉害,这是未来产生真正价值的地方。人工智能背后最核心的是行业知识与领域知识。通用的知识平台不太可能存在,我们需要一个垂直领域一个垂直领域的做。明略聚焦三个领域,安防、金融、工业与物联网,我们把三个领域的数据知识化存储下来,把所有客户里的数据知识化存下来,在上面产生真正的人工智能应用。明略不做简单的数据平台,而是引入行业知识体系在公共安全领域,明略通过面向AI的数据治理,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实时转化为“人、事、地、物、组织”等公安领域的实体,定义并挖掘各实体间的各种关系,并将这些数据全部融合到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上,最后落地在客户不同的业务警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构建了一个大数据平台,而是引入了公安的知识体系,最终为公安客户大大提高破案效率。例如,最近明略禁毒大数据分析平台,在一个月内就彻底摧毁了分布在多省的制贩毒网络团伙。正是基于此前大量的面向AI的数据治理工作,我们才能为公安客户迅速完成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迅速破案。在金融行业,我们为全国某股份制银行搭建了全行级知识图谱平台,把银行所有业务板块的数据按照业务知识的逻辑融合在一起,这不是传统的数据治理,它是按照银行的知识体系把全部数据融合在一起。平台建立后,为银行实现海量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提升远程监控工作水平和能力,从多个维度为银行带来业务效率的提升。轨道交通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我们是国内首家把轨道交通领域散落在不同子系统的数据以行业知识的结构融合在一起的公司。例如轨道交通车头的数据和线网的数据结合,大家知道地铁站和高铁站轨道有信号系统,车有很多数据。之前的数据都分散割裂,今天把数据都连接到一起,而且连接的时候是有背后的知识图谱和背后的知识结构。当我们把这些数据全部连接到一起时,我们对故障的预测与维护等场景都产生很大的价值,可以节省计算资源与存储成本。原来数据量太大,很多不敢存,把数据融合在一起,更加知道哪一些数据应该存,哪一些数据不应该存。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治理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数字经济时代,明略的产业定位: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启动器”明略数据是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启动器,人工智能落地行业三步走当中,最基础的就是数据在线。“数据在线”不是搭建数据仓库把数据连起来,而是要把行业知识真正梳理清楚。明略与行业的顶级专家思考行业的本质、知识体系是什么,如何把数据真正地标注在行业知识体系中。只有这个工作做好,我们的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地落地到各行业。数据和知识分几个层面,数据、场景、业务。场景维度,思考到底数据会在哪一些环节被使用。具体业务会考虑具体问题,有很多数据和知识的维度。我们在帮助行业梳理过去很多年的工作经验,很多规则与算法嫁接到人工智能的规则算法,形成人机同行时代的顶级知识体系。计算机未来也需要知识,它不能只靠暴力的挖掘与计算解决问题。人工智能在每个企业运行时要考虑效率,知识帮助计算机解决效率问题。小孩上二年级学简单的计算,从从1加到100有简单的公式,如果不知道的话需要花很多的脑力。计算机的计算需要知识,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治理需要把知识跟原始数据真正连接在一起,这是未来人工智能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明略的目标是帮助企业不断提高效率,帮助政府各部门不断提高效率。我们希望踏踏实实地为客户做好面向AI的数据治理,帮助企业和客户做好人工智能落地的基础建设工作。我们让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成为真正创造价值的IT服务,而不是成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