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现在的网上购物已经普及到大街小巷,网络上也有很多人被骗,所以为了保障安全先由支付宝推出实名认证,这样对于买家和卖家来说都是一种保障,是一种信任,那么天猫国际一定要实名认证吗?天猫国际买东西只要绑定了支付宝,如果支付宝实名认证了,那么天猫国际不一定非得要实名认证,但是有些需要填写身份证号或者上传身份证信息,只需要用阿里旺旺向卖家提供身份证信息通关用。天猫国际购物流程和天猫,淘宝购物有稍微小的区别,选好商品下单,填写地址和收货人(收货人姓名和提供的身份证人必须一致),保税区模式无需身份证,海关抓取支付宝实名认证信息清关,请自查支付宝是否完成实名认证。另外,海外仓也无需身份证,现在海关系统会自动抓取买家的支付宝实名认证的个人信息,买家完成支付宝实名认证即可,暂不需要身份证,如有提示上传清关资料,只要完成付款即可忽略。天猫国际为国内消费者直供海外原装进口商品,入驻天猫国际的商家均为中国大陆以外的公司实体,具有海外零售资质;销售的商品均原产于或销售于海外,通过国际物流经中国海关正规入关。天猫国际每个发货渠道不一样,要是国外直接发货你可能需要等那么一个月左右或者2个月,各种情况都有,实名认证有网页弹出,根据网页提示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收货地址等信息,就完成了实名认证。因为天猫国际都是海外实体店,所以可能会被税,当然被税了可以拿税单给卖家会补给你,有些需要身份证照片有些只需要身份证号,基本上没什么需要重点注意的,总的说来,虽然不一定非要实名认证,但是认证了总没有坏处。
支付宝花呗和京东白条哪个好?区别有哪些?很多朋友想要了解支付宝花呗和京东白条的区别,这两款都相当于是一个“信用支付”,那么两者的具体区别是哪里?哪个更好呢?12月底,传得火热的支付宝赊购功能内测上线,号称“购物新态度”,暂名为“花呗”。支付宝此前在微博等渠道曾多次就赊购功能进行澄清,此次终于推出,虽暂处于内测阶段,也是广大的剁手党翘首以待。对比推出近一年的“京东白条”而言,支付宝“花呗”有什么区别和优势?如下表所示,是简单总结的支付宝“花呗”和“京东白条”在消费额度、还款日、还款方式及逾期费率四个方面的简单对比。在透支消费额度上,“花呗”目前内测阶段放出额度一般不超过5000元,“京东白条”一般也在3000-5000元左右,最高消费额度1万多。需要注意的是,支付宝“花呗”与天猫分期、天猫先试后买、淘宝先买后付服务共享一个消费额度,用户使用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占用消费额度,本人目前还没有权限开通花呗。在还款日设定上,与“京东白条”30天免息期的还款方式不同,“花呗”设定每月10日为固定还款日,即为消费者确认收货后的下月10日,这样算来,最长免息期可达41天。但京东白条有分期付款的功能,用户可选择3、6、12或24期付款,分期服务费率均为0.5%,支付宝则不同,虽然阿里有天猫分期等相关功能,但业务上是分开的,用户在“花呗”服务上只要逾期了,就得支付逾期费用。在逾期费率上,“花呗”相对于“京东白条“并不占优势。据了解,“花呗”逾期收取消费额万分之五的费用,略高于“京东白条”万分之三的单期还款逾期费率。两者的还款方式也有所不同,“花呗”可设定自动关联还款,关联账户包括支付宝账户余额、绑定的快捷借记卡及余额宝,用户只需保证关联账户上有充足的余额即可;“京东白条”则需要用户通过绑定的网银钱包(网银钱包覆盖用户少,如和微信支付宝合并的话,估计效果会比较好)主动还款。
峰瑞报告第13期,我们来聊聊当下火热的消费升级,并试着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太阳底下无新事,消费升级也并不是什么新风口。中国当下抢占新街口的便利店业态、家居杂货行业的精彩纷呈、时不时掀起波澜的咖啡创业,以及开始成为流行词的柔性供应链,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都发生过。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化消费品公司的崛起。1972年,日本十元店连锁品牌大创生活馆创立。同年,东京有了第一家全家便利店。两年后,东京开了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1980年,日式连锁咖啡店罗多伦Doutor在东京开业,现罗多伦成长为日本仅次于星巴克的连锁咖啡馆。1980年代,宜家在多个国家所向披靡,唯独在日本,败给了本土家居品牌宜得利。此外,消费升级超级物种无印良品、优衣库分别诞生于1980年和1984年。峰瑞资本持续看好消费升级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研究邻国日本40年前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而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消费升级不等于贵;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性价比”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希望能带来启发。欢迎在文末分享你的看法。留言最走心、最能让报告作者产生共鸣的那位朋友,将收到峰小瑞搜遍全网能买到的唯一一本全新的《下流社会》。书中展现的是1990年代及之后的日本社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消费升级过后,日本人并不是都买贵的。社会是分层的,我们始终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国家的消费趋势,不论这个词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消费发展趋势可能会有帮助。1970s-1980s日本消费升级对中国当下的启示/01/为什么对标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创业和投资是近20来年的事,消费升级要古老得多。它已经存在了40年甚至更久。中国当下正经历的、被视作新鲜事物的消费升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发生过。美日两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大国,之后成为消费大国。从微观上看,经济发展到相似程度,会有相似的公司出现。这是我们研究其他国家消费升级发生过程的意义。在这篇报告里,我们总结、归纳日本七八十年代的消费升级,希望能对当下的消费升级有所启发。为什么选择日本,而非美国?相比美国,在消费升级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等方面,中国与日本有更多相似性。中日两国的城市结构很像,车多道窄,餐厅等商业体密集,能够给消费相关的商业模式提供机会。美国地广人稀,开车外出很方便,商业体的密度也不够大。中日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也有相似度。以峰瑞投资的抹茶品牌关茶为例。抹茶最先发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如今又在中国热起来。除了人文地理上的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趋势上也有相似之处。两国都经历过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GDP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左右。日本从5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超越德国之后一直稳坐GDP世界第二的席位。直到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随着GDP的增长,日本和中国相继举办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积极地融入全球化体系。打开国门的另一重意义是,许多国外品牌迅速涌入日本和中国,两国本土消费品牌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消费者告别物质匮乏时代。相比之下,美国在消费升级中基本上没有外来品牌的“入侵”。经历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两国又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速增长阶段。日本从高速到中速的转折点在1975年。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在当年负增长。从1974年到1990年,日本的年化增长率从10%左右跌到5%左右。中国则在2012年之后,经历“新常态”,GDP增长率在6%、7%左右。中国现在和日本1975年到1985年的经济增速相近。当经济进入中速阶段,消费升级才真正开始。从匮乏到拥有不能叫消费升级,只能叫做“我刚刚吃饱”,“我刚刚用过好的东西”。物质丰富之后,消费者从当初的眼花缭乱变得“处变不惊”,对很多事物失去了新鲜劲儿,消费审美需要升级,支出结构也有必要优化。我们现在熟知的日本的消费品公司,大多成立于1970年至1980年。1972年,全家便利店、大创生活馆、宜得利成立。1974年,东京开设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1980年无印良品成立。1984年优衣库成立。人均GDP是我们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经常讨论到一个经济指标。人均GDP达到8000美金之后,商业领域会发生很多神奇的变化。日本大概在1978年达到人均GDP8000美金,中国在2016年。日本70年代末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在55%—60%,中国现在大概在35%—40%,可见我们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在一个高速发展、欣欣向荣社会,民众的消费取向相对统一。经济增速放缓后,阶层差距增大,需求开始分化。有人消费低价产品,有人购买奢饰品。消费者的地域分布、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举例来说,日本卖得最好的方便面有两类,第一类是700日元(约42元人民币)以上价位的方便面,卖给爱好健康的用户。还有一类是300日元(约18元人民币)以下的方便面,销售给中产阶层以下的人群。这两类产品打的是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人群,都能赚到钱。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当时日本的消费者和当下中国的消费者,但有意思的是,日本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和中国的90后非常类似。他们出生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间时期,自出生起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因此,他们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消费上更加大胆,也更加追求个性化。插播一道思考题Q: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走轻奢路线的公司和主打便宜的公司,哪一种有机会做大?峰瑞观点(freesvc)根据对日本消费品行业以及日本社会的观察,我们总结出来四个关于日本消费升级方面的规律:第一点是本土化。日本社会受西方影响很深,但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本土品牌涌现,它们在与国际大牌的较量中胜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第二点是个人化。日本的消费单位从家庭变为个体,消费风格从追求一致到彰显自我,便利店兴起。第三点是“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消费品的性价比增高。第四点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慢慢转变成社会消费的主导性力量。这表现在,消费者追求“小确幸”:1970年代初,大型商品如家电等已基本普及,商品逐步趋于小型化,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即时愉悦。此外,商品的精神属性增强:消费者开始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02/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消费品公司的崛起。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洋品牌大量涌入本土市场的阶段。过去十年,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联合利华这些品牌曾经在中国市场高速增长。近年来国内的洋品牌增长放缓,本土消费品公司崭露头角。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日本发生过一起本土公司打败国际化巨头的典型案例。宜家1974年进入日本市场,由于产品不符合日本市场需求,在与日本本土品牌宜得利(NITORI)的竞争中渐处劣势,1986年,宜家退出日本市场,直到2006年,宜家才重新进军日本市场。宜家在日本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日本家居行业有很强的本土属性。从销售渠道来看,日本大多数家具店是小型店面,因为城市格局紧凑,土地资源有限。宜得利在上海的几家店面,开在购物中心不起眼的地方,大概四五层,500—1000平米。而宜家在欧美地区会开设几万平米的大店,大店面延长了顾客的消费时间,仅餐饮就占据宜家约10%的销售额。宜家以大卖场为主的销售渠道形态历史悠久,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海外市场就彻底改造这种销售形态,于是给竞争对手留下突破口。此外,从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来看,日本家具公司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海外公司。曾经,日本传统手工生产模式和宜家在供应链管理上有差距,但日本家具公司借鉴宜家管理供应链的方式,降低成本,赢得价格优势。从产品风格来看,宜家和宜得利虽然同属于简约风格,但北欧简约风格大多是深蓝色、深灰色,日本以木色为主。根据宜得利打败宜家的方法,本土公司能够从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产品风格中找到机会。宜家在中国是否会有同样的遭遇?20年前,宜家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企业家团队、资金格局等等不足以组建一家公司向宜家发起挑战。如今宜家已经在中国扎根20年,被打败的可能性更小。不过,国内的家具市场体量至少能够达到万亿。宜家2017年中国的销售额为132亿,只占家具市场1%左右的销售额。因此,本土公司还有大块的剩余市场可以争夺。除了家具之外,中国还有诸如饺子、肉夹馍、米酒、茶等本土化品类。特别是茶。基于中国的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可能会出现有影响力的本土茶品牌。优秀的消费品牌会有较长的窗口期,不会像互联网风口期那么短——一般就3到6个月。如果现在去投直播产品或者出行应用大抵已经没机会了,仗打完了。但在消费领域,可能还会有5—10年的窗口期。日本已经走过消费升级的窗口期,但在窗口期诞生的公司仍然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保持高速增长,它们的发展上限非常高。峰瑞观点(freesvc)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日本在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本土化品牌的崛起,我们相信中国也会出现,且这个时间窗口就在当下。/03/瞄准单身人士的钱包日本消费升级第二个值得借鉴的点是个人化。从1970年代起,日本社会个人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日本,1亿人口中有将近2000万人过着独居生活。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催生了少量、高频的个人化消费行为。个人化的趋势促使很多新的消费公司诞生和发展。第一个体现是便利店的兴起。1970年代初,日本从美国引入便利店的发展模式,以本土品牌全家(1972)和美国品牌7-Eleven(1974)为代表的便利店业态迅速崛起。在日本,便利店从1970年代兴起到成为核心零售业态,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如今便利店的零售额占日本的零售市场的10%左右,接近中国电商占零售总额的比例。便利店在日本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主要为家庭卖产品的超市相比,便利店做的是个人的生意,人们习惯于少量、多次地购买。除了个人化的视角之外,数据显示,从1973年到1995年,日本便利店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的人均GDP发展是同步的。1973年,第一家7-Eleven成立。1987年,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金,7-Eleven突破3000家。1995年,日本人均GDP达到高峰,4万美金左右,7-Eleven突破6000家。个人化的第二个体现是自动售卖机大受欢迎。自动售卖机在日本70年代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外卖,都是满足消费者快速就餐的需求。日本自动售卖机迎来爆发始于1970年大阪举办世博会。那年世博会参观人数达6422万,突破世博会历史纪录。在解决数量庞大的参观人群的饮食需求方面,会场里的自动售卖机功不可没。当年,全日本还只有100万台自动售卖机。1975年,这个数量高达300万台。这种增长持续到1990年,自动售卖机的数量达到500万台后增速趋于平稳。日本大概有1亿人,相当于每20人拥有1台自动售卖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20人拥有一台自动售卖机是合理的密度,那中国有13亿人,是否应该有5000万台以上的自动售卖机?日本便利店于1973年起步,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跟日本七八十年代有一定的相似性,便利店在中国的天花板有多高?峰瑞观点(freesvc)便利店作为一种满足个人少量多次消费特征的零售业态,在中国肯定有空间,但中国的便利店以及自动售卖机大概率上不会像日本一样,成为如此高密度的业态。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太强。如果开一个5000平的O2O生鲜店,保证3公里内半小时送货,基本上能够替代便利店和自动售卖机。此外,个人化的消费趋势会深刻影响餐饮业。现在日本最大的餐饮公司是7-Eleven,它在日本买了不计其数的盒饭,做便利店的同时做了餐饮。1975年,日本餐饮业的市值大概不到10万亿日元,1990年左右接近30万亿日元,增长了3倍。当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餐饮业进入平缓期。2017年,日本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5万亿日元左右,接近1.5万亿人民币。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3到15倍,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大概是3万亿人民币,只是日本的2倍。峰瑞观点(freesvc)从宏观上讲,中国未来10到15年很有可能出现非常优秀的餐饮公司。但是,宏观的美好与现实的困难并存,餐饮创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它本质上是服务业,从0做到100亿美金的过程非常艰难。/04/更好更便宜,如何可能?日本消费升级第三个重要的趋势是“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性价比增高。消费升级的本质是把更好的东西卖得更便宜,而不是更贵。“便宜”指的是,跟我们心里预期价位相比,价格更低或者说可以承受。打个比方,消费者本来要在饮食上花费20%的开销,但现在只花15%,消费的品质却更好。国内目前也有不少“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名创优品有一个爆款产品是9块9的零钱包。“90分”使用和美国品牌新秀丽同等品质的材质,但便宜很多。喜茶给顾客提供有新鲜水果和鲜茶调制的饮品,比国外咖啡品牌售卖的饮料价格低。日本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以大创生活馆、无印良品为代表的低价格、高品质的品牌在1980年代开始出现,并于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持续逆势崛起。另一个符合更好、更可承受价格的典型品牌是优衣库。优衣库把控品质和价格的关键在于它所使用的SPA(SpecialityRetailerofPrivateLabelApparel,从商品策划、生产到零售一体化控制的销售形式)模式把线下零售效率提升到极致。SPA就是品牌商从头到尾把控生产流程,从上游的采购原料、控制生产质量,到下游的销售、库存控制、在线销售、客服等环节全部自己做。SPA模式高效,但建立的过程比较复杂。优衣库、宜家、ZARA、网易严选、小米这些品牌都属于SPA模式。我们来分析下SPA模式的特征:第一,SPA模式中供应链链条延伸至材料制造商。优衣库经典的Heattech系列,穿起来很保暖,这种在原材料上的创新只有端到端的公司才能做到。小米也在把控产品的零部件,以满足小米整个产品生态链的发展。第二,SPA模式下的品牌很少打广告。宜家、ZARA、优衣库这些端到端零售的公司开设的门店本身就是广告。营销费用低,所以品牌能够把更多的盈利返还给消费者,形成正向循环。第三,SPA模式中数据全链条打通。ZARA一个门店产品的销量可能第二天就会传到西班牙总部。当一个零售品牌能够做到能够做到打通整个生产链条和信息链条,库存管理这种零售中的核心难题会迎刃而解。SPA模式用可控的价格,给消费者提供有品质的产品,获得很高的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消费者的实际支付量)。SPA模式在家居和服装行业产生的效果显著,但是成功难度大,一旦做成了说不定就是一国首富。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多次登上日本首富之位,欧洲首富很长一段时间是ZARA的创始人。SPA模式下的品牌很有生命力。人们会开玩笑说“百万年薪优衣库”,即使消费者的收入增长,也还是会选择优衣库。除了SPA模式之外,基本款这种模式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优衣库做到“更好更便宜”,提升商业效率。基本款能让单个SKU有更多销量,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使得品牌商在原料商面前有更大的议价能力,更容易管理库存。另外,基本款容易产生线上购买,因为它意味着fitsall,品质稳定,与时尚趋势关联小,百搭,不太需要试穿。这能部分解释优衣库在天猫的销量要远远高于ZARA。在中国,能够做到SPA模式的公司很少。中国的很多消费品牌是“经销商品牌”,它们从经销商手上收钱,而不是直接向消费者收钱,本质上它的客户是经销商。信息反馈不够通畅,导致品牌商在管理SKU时,不能够很快响应消费者的需求。SPA模式中,是没有经销商这个角色的。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叫做“红星美凯龙模式”。它作为零售终端,收取品牌的场地租金,但是不直接把控产品。简单地说,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上,经过了多层中间商,花几万块钱买一张床是常事。红星美凯龙盈利很好,作为商业模式本身可行,但是它没有把效率提升到极致。峰瑞观点(freesvc)创立于1980年代初的优衣库,是优质低价的典型。优衣库成立时,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金,比现在中国高两倍。但中国的消费升级叠加了移动互联网这一加速利器,所以中国消费品公司的崛起将比日本来得更快。/05/“性价比”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日本在消费升级方面第四个重要的趋势,是重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这其实很好理解。正如很多人对品牌的认知,就是情感附加值。1970年代初,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大型家电商品在日本已经普及。当物质过于丰富之后,纯粹物质属性的产品的重要性会下降,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小型产品或者精神属性强的产品。中国目前也处于这样的阶段。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能让自己愉悦的产品,追求“小确幸”,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如果我们从心理和感性诉求来分析基本款,它之所以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原因是基本款是一种生活主张,表达着一种普世的生活态度或者价值追求,随性、不张扬、安静,不“自以为是”,容易引起白领或者中高学历的人群的共鸣。日本七八十年代消费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品类是家居杂货,十年间大概增长了10倍。无印良品、大创生活馆、东急手工店都属于这个品类。家居杂货品类低价、不占地方,能给消费者带来“小确幸”式的心理满足。一个小相框,一束花就会让家里变得很温馨,很有调性。除了“小确幸”之外,消费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心理诉求。产品的品牌定位和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息息相关,比如,三只松鼠的品类定位是坚果,情感定位是萌、可爱。江小白的品类定位是白酒,情感定位是“生活很简单”。无止尽的个性化、追求自我是一种情感定位。比如,大家都穿耐克,我穿PARTICLEFEVER(粒子狂热),展现我的个性和风格。但我的个性是什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凸显自我?这类话题本质上是社会学问题或者哲学问题,不一定能够通过购买消费品获得答案,但是很多人会试图通过消费来寻找答案。其次,消费者追求永恒性的品牌。很多奢侈品牌通常会有几百年的历史,能营造一种永恒高贵的感觉。消费者容易被高级品牌的永恒性吸引,所以时常会有“复古热”、“怀旧热”。另外,消费者会有焦虑感,有自我改造的心理诉求。消费者购买健身课程和使用知识付费品牌是两种最典型的想要缓解焦虑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很多,一个产品不需要满足消费者所有的心理诉求,但必须能够击中某一点心理诉求才能发展得长远。需要注意的是,“性价比”不是一种心理诉求,而是一种模式,每个品牌都可以复制。但如果消费品牌突然从“性价比”转换成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心理诉求,可能会把没有这种心理诉求的消费者拒之门外。不过,每一种定位的选择,不可能影响所有人。所以,当品牌的用户体量变大时,反而可能会在品牌上处于弱势,不敢轻易定义品牌的情感召唤或者界定要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心理诉求。但是像“纳谷”这样的新品牌,可以大胆选择维护忠实用户,让口碑传播最大化。无印良品是一个很好的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和情感需求的品牌。它背后的情感召唤是什么?第一点,关注环境问题。喜欢无印良品的消费者喜欢返璞归真的美,不喜欢过度工业化的产品。第二点,对日本文化的萃取和认同。无印良品成功地把日本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比如无即是有、留白等等提取出来,变成品牌核心DNA。它呼应了日本消费者本土化的心理诉求,其它国家很难复制。峰瑞观点(freesvc)无印良品成立初期的口号是“提高商品的品质,降低商品的价格”,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低1/3。但它在中国比在日本本土卖得贵,因为它在中国主打中高端市场,和在日本本土的定位不同。我们需要区别清楚产品的本土定位和海外市场定位。性价比和对消费者的情感召唤共同铸造了无印良品,两者缺一不可。目前无印良品在中国有情感召唤,但缺少性价比,本土品牌可以从中寻找发力点。/06/总结最后,我们用日本家居杂货行业来做总结,分析它的发展如何印证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我们能够借鉴的经验。在日本,家居在1980年代复合增长率极高,在所有行业中排第二,仅次于保险。家居杂货源于日本本土文化。家居杂货体积很小、价格不高,满足了独居人士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增添生活情趣、表达个性。我们分析历史上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一个在消费升级中能够快速发展十年以上的行业,必然在某一方面呼应了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希望日本消费升级的发展过程,能够对我们有所借鉴。
9月7日消息,阿拉丁小程序统计平台和阿拉丁指数共同发布了2018年8月阿拉丁小程序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此次8月阿拉丁小程序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从小程序行业热点事件分析、发现、小程序行业整体发展趋势、8月小程序TOP100榜单以及小程序行业重点领域分析和阿拉丁小程序成长榜TOP50来全面剖析小程序行业的发展进程。截至今年1月,小程序公布的官方数量为58万,而再升至100万仅耗时半年。从今年1月到7月,小程序开发者人数从100万增加至150万,第三方平台数从2300个增至逾5000个,覆盖政务民生、交通出行、金融、旅游、酒店、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阿拉丁指数整体攀升,小程序保持着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通过阿拉丁指数(aldzs.com)可以看出,小程序从1月至8月,阿拉丁指数(aldzs.com)一直都处在上升状态。根据阿拉丁小程序指数8月始末大盘正态分布图,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相比8月初,小程序数量明显增加,虽然大量小程序处于指数的中下段,但向上“迁移”趋势明显。阿拉丁TOP100榜单上榜门槛持续提高,替换率依然高达30%从阿拉丁小程序指数TOP100榜单的上榜“门槛”的持续提高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小程序持续保持高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小程序生态能力的不断释放和快速成熟;另一方面,更多的企业和开发者意识到小程序的战略意义,进而加大投入甚至是“Allin”。正是由于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导致虽然阿拉丁小程序指数Top100榜单的上榜“门槛”一再提高,但上榜小程序的替换率一直居高不下,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小程序用户和网民的核心用户群重叠,同时更好覆盖中老年从用户的年龄结构上看,小程序的核心用户(18-39岁)占比达6成,而网民的核心用户群(20-39岁)的占比为54%,两者基本保持一致,说明核心网民群体已经接受并习惯了小程序的日常使用。另外,由于小程序的使用门槛低,产品体验好等特点,对以往使用APP有困难的中老年群体进行有效覆盖,从而极大的拓宽了用户边界,为全民“智慧生活”奠定了用户基础。小程序生态的快速成熟,吸引更多传统互联网企业加快“入局”坐拥10+亿月活用户的微信,无疑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入口之一,而小程序经过两年的发展日活已经突破2亿,面对如此巨大的流量,相信没有一家企业会坐视不理。微博虽然也具有社交属性,但其“重内容轻社交”的特点与微信并不形成竞争关系。微博小程序上线当月就冲到了阿拉丁小程序指数社交榜第1,排行总榜的第15,一方面,有赖于微博多年打造的品牌影响力和积累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小程序天然便于社交分享的特点进一步促进了微博获取用户的效率。小程序矩阵效应明显,彼此之间的协同效应放大用户价值小程序以其“小巧”“灵活”“快捷”等特点被广大开发者和用户所喜欢,因此,区别于APP的各种功能集于一身的产品特点,小程序更适合对功能进行拆分,以满足不同细分人群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同时,同一主体下的小程序之间的直接跳转,能够让矩阵内小程序很方便的实现流量互通,最大化流量价值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分摊竞争和政策风险。目前越来越多的头部小程序都做起了小程序矩阵,例如,最近表现非常亮眼的“糖豆系”小程序,旗下小程序中有三个曾经一度单日冲入阿拉丁指数排行榜的Top10。由此可见,相比于单一小程序,矩阵内部的彼此协同和互补效应凸显。小程序连接线上线下的能力,开启在商业实践中的规模化应用传统企业经过多年经营沉淀大量会员,如何借助互联网有效激活用户资产,打通线上线下实现营销场景一体化是近几年很多企业寻求突破的方向。?麦当劳于2017年在全国推出会员计划,至今已累积近5000万会员。“8.8会员节”是麦当劳中国打通渠道最多、触及客群最广、促销力度最大的会员活动!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小程序的“即用即走”和“随手分享”的特性,最终取得了影响用户最广的一次会员活动,很好的实践了小程序连接线上线下的应用场景。8月小程序TOP100榜单1、头部小程序竞争日趋激烈,TOP100的上榜门槛提高将近25%自今年以来,TOP100榜单的上榜门槛从5326提高到6629,增长了将近25%。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小程序的战略地位,进而迅速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榜单的企业构成和排名仍将处于快速变动的状态。2、上榜小程序的替换率达三成,小游戏的替换率更是接近40%8月新上榜小程序数量为30个,依然保持较高的替换率,且行业分布相比上月更加丰富,小程序已经开始深入生活各个领域。其中,游戏仍是新上榜数量最多的分类,达到16个,但与上月相比明显减少,游戏企业(开发者)在获客的同时还需强化用户留存能力。3、新物种中游戏占比50%,运动社交型新物种表现抢眼本次榜单中有16个新物种小程序,其中新上榜的新物种有5个,新上榜的新物种分布在游戏、社交和大健康领域。本月新物种的代表是以运动步数来兑换礼物的社交型小程序“步数宝”和“步步换”,这类小程序近期成为市场上的一大看点。阿拉丁小程序8月成长榜TOP508月份的成长指数分布整体向右“平移”,说明小程序整体的成长速度在加快。随着小程序生态的成熟和用户基数的迅速放大,红利效应进一步释放,“速度”是所有小程序开发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目前,小程序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在微信的带头作用下,支付宝、快应用联盟、百度等巨头已经陆续加入战局,预计2019年头部App将会尽数入场,小程序将成为跨平台物种。
京东大赞卡和小赞卡有什么区别?这两个卡那个资费更划算呢?很多玩家对这个两个卡不是很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京东大赞卡和小赞卡区别对比。京东大赞卡和小赞卡有什么区别:其中京东大赞卡收费119元,激活一次性到账400元,小赞卡收费50元,激活一次性到账200元。而且两张卡的套餐是完全一样的~京东大赞卡/小赞卡套餐费相同,仅入网开通费用不同。大赞卡资费:小赞卡资费:具体来讲,京东大赞卡/小赞卡套餐费每月68元,6GB流量包括1GB国内流量、2GB省内流量、3GB闲时流量,国内长市合一通话时长为200分钟。首月免月租费。以上就是京东大赞卡和小赞卡的对比分析,玩家们觉得哪个更好呢?
菜鸟成立至今,马云已经在各种场合一再申明“菜鸟不做快递”。然而,一个由菜鸟直营的落地配品牌却已悄然问世。菜鸟直营的物流业务有知情人士向一起惠爆料,菜鸟已经牵头其并购的几家落地配公司(上海万象、南京晟邦、成都东骏、浙江芝麻开门以及陕西黄马甲)成立了“新零售配送联盟”,在全国铺设五大区直营网络服务新零售。而这支具备强大区域配送能力的队伍,会在年底前以一个新的落地配品牌呈现——新配盟。据了解,落地配业务由落地分拨、同城和地县转运、入宅服务三大要素组成,其与快递的主要区别是,落地配由为电商配送、代收货款等业务发展而来,属于区域型配送,注重精细化和专业化,而非快递式的扩张网络,因此落地配在时效上优于其他快递,并有较强的区域配送能力。一位接近“新配盟”的知情人士向一起惠展示了招商信息,内容展示了“新配盟”的主营配送业务:(1)B2C:支持当日达、次晨达、隔日达、预约配、代收货款、签单返还、上门退换货等;(2)B2b:即省内/同城仓到店配送服务。(3)O2O:即门店到家即时配,支持半小时达、一小时达、两小时达等。据介绍,“新配盟”已经完成华东(江浙沪皖)、华北(京津冀)、华南(粤桂闽琼)、华中(湘鄂豫赣)、西南(云贵川渝)五大直营区域的覆盖,其它地区也在逐步拓展。上述人士还透露,事实上“新配盟”在今年618期间就已经投入运营了,不过预计在年底才会对外发布独立的自有品牌。而到2020年,其业务中非天猫系订单占比将超过50%。“万象物流的落地配业务已经全部卖给了菜鸟,而且都会被纳入新配盟。”一位接近万象物流高层的业内人士向一起惠透露称,菜鸟并购万象、整合进新配盟的事情目前正处于交割阶段,估计很快将交割完毕,具体信息还不方便对外。图片来自某落地配公司高层喵递宅配的重生?目前,菜鸟方面还未通过官方公布新盟配相关的信息。一起惠就“新配盟”询问了菜鸟相关负责人,也并未得到回复。不过,公开资料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搜索引擎中键入“新配盟”,会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招聘信息:菜鸟新配盟兼职人员、浙江新配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派件员、阿里新配盟物流生产组长、阿里新配盟仓库操作员、分拣员、物流统计员等。据观察,这些信息大多发布在今年5月,也就是菜鸟并购多家落地配公司之后。而在社交平台中,也已经有一些个人账号,将自己的备注信息标注为“菜鸟新配盟”,“新配盟:专注新零售B2C宅配”等。贴吧中的信息显示新配盟与菜鸟并购的落地配公司晟邦物流和万象物流有关“新配盟的业务,菜鸟早就在筹备做了,喵递就是原型。当时喵递刚刚注册,还没正式对外就被媒体曝光了,所以这件事才暂时搁置下来。现在的新配盟就是当时喵递要做的。”一位接近菜鸟的知情人士如是说。今年2月,一个名为“杭州喵递宅配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喵递”)的企业出现,经营范围包括物流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处理及咨询;海陆航空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海关预录入、进出口货物报关代理家电、家居用品、健身器材、卫生浴具;仓储服务,普通货运,货运代理等。根据公开资料,喵递由菜鸟100%控股,隶属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由菜鸟直管,整合其参股的落地配企业,从江浙沪开始试点服务。只是,喵递始终没有面向C的服务入口。不过,一起惠发现,近期,喵递的工商信息变更中重点增加的“食品销售”,似乎也预示着其业务的明朗化。一起惠注意到,上述阿里新盟配仓库操作员的招聘信息,正来自菜鸟并购的企业之一——南京晟邦物流有限公司。值得关注的是,南京晟邦物流有限公司、成都东骏快捷物流有限公司、杭州喵递宅配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新配盟物流有限公司等,已经被李武昌、谢杨长等几位共同高层连接起来。其中,李武昌同时系杭州喵递宅配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晟邦物流有限公司、浙江芝麻开门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都东骏快捷物流有点公司法人,而谢杨长既是重庆新配盟物流有限公司的法人,又是贵州东骏快捷物流有限公司和昆明东骏物流有限公司的高管。图片来自天眼查可见,喵递和新配盟背后的联系,也是有据可查的。即将完整的菜鸟版图成立五年来,菜鸟相继投资了百世、日日顺、心怡、全峰、圆通等,将运满满、东骏快捷等纳入阿里系,负责最后一公里的饿了么、点我达、速递易也已经被收入囊中,而今年年初,又收购了五家落地配企业。自此,菜鸟网络已经以物流基础搭建者的角色,逐渐将仓储、干线运输、物流地产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都逐渐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一位快递行业资深人士指出,菜鸟的“新配盟”不仅可以补充其区域配送能力,更重要的意义是成为菜鸟全新城市配送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菜鸟业务已经贯穿了仓储、干线物流、快递甚至最后一公里配送,落地配是紧缺并且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环。”该人士强调,落地配企业的根本优势在于城市仓到店之间的配送,而店到家之间已经有蜂鸟和点我达等嫡系团队了,补齐落地配就是一套完整的城市配送网络。上述人士表示了他对新配盟成熟运转的期待:“在新配盟补足城配网络之后,它能提供的服务可能更多,包括丰富菜鸟驿站的功能、支持智能快递柜的运营、维护天猫的无人收货机等。“阿里正不断强调通过物流对人货场进行重新连接和改造,全球商品的72小时必达,还有城市配送的1小时、半小时达都会成为标配。”一位电商行业人士非常认可阿里在终端配送方面的动作,“高效的城市配送对提升时效的意义不言而喻,新配盟更是重要的一环。”另一位物流专家则表示,菜鸟做新配盟这一步棋“一箭双雕”:既可以用直营模式提升阿里系包裹在城市中的配送质量,又可以逐渐稀释掉快递企业的业务量,让菜鸟对快递终端业务的依赖逐渐减少。“原本快递企业70%的业务就来自阿里系,当新配盟分流其一定城配业务量之后,很可能让快递公司沦为干线物流。”该专家补充道。他指出,快递行业很可能面临着一场“自身定位”危机,这也是快递企业都急于寻找高自由度订单的原因。“未来菜鸟和各方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恐怕会变得更加微妙。”
跨境电商做为新型外贸正在慢慢崛起,这是一种新潮流,一种新思路,也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中小企业转型跨境电商,最初可能是迫于压力为了更好的生存,亦或是,因全球买全球卖的大趋势,使得中小企业涌入这个潮流中,都不可否。然而,观察可以发现,传统中小企业转型跨境电商时,更多的是基于销售渠道的改变。近期,美欧日签署贸易协定,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日趋白炽化,中小企业的短板逐渐显露为核心技术的缺失。那么,作为跨境电商整个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三方服务商,支付平台如何看待中小企业转型以及如何助力中小企业转型?日前,PayPal官方针对上述话题分享了其看法。从支付角度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在贸易摩擦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转型跨境电商到底应该将精力放在销售渠道的改变上,还是自身核心竞争力技术的提升上?PayPal中国区中小商户业务部总经理夏文锦表示,销售渠道的改变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该兼顾并行。他分析称,很多中小企业在向跨境电商转型时,前期一直在关心如何将产品卖出去,或者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用更好的技术来获取精准客户。然而,当这一阶段结束以后,紧接着是对企业运营能力的考验。包括供应链体系、产品品质等是否达到面向海外消费者的市场要求。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将引流、产品质量、品牌、平台运营能力、供应链体系等通盘考虑。另外,品牌化已经成为出海企业的发展需求。品牌效应在提升企业影响力的同时,也使得产品在同类竞品中的议价能力不断提高。夏文锦提到,品牌出海成功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给打算做跨境的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标杆”形象。而这种标杆效应有时比第三方服务商分享操作经验的效果会好一些,并能拉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传统卖货形式很难再脱颖而出,品牌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PayPal中国区商户业务部总经理陆六六表示,“一方面,这跟中国跨境出口整体经济模式的变化有关,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7/8年前跨境电商那种卖货模式逐渐失去先天优势,商户的利润越来越薄;另一方面,这也跟中国‘质’造、国家的战略和发展方向息息相关。”陆六六强调称,如果企业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转型跨境电商,或者跨境电商想要做好,就需要拥有品牌和核心产品。这是商户从现在到未来,在跨境电商行业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基本的竞争力。与平台和商户做朋友除支付外将提供更多服务据了解,在今年7月初,PayPal进一步与Wish达成协议,并对Wish平台上的卖家降低提现费率,从之前的0.5%降到0.1%。对此,了解到,费率调整的原因主要基于两点,第一是秉承PayPal一贯的服务理念,扶持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第二应允商家的反馈,由于各方面成本持续增加,商家的压力不断增大,PayPal此举也是满足了商家的需求,为商家减负。虽然从短期来看,大幅降费对PayPal来讲有一定损失,但长期而言,会带动中小企业和PayPal彼此业务的增长,这是双赢的过程。另外,支付企业对卖家的资金支持,不仅仅是费率和安全等问题,了解到,卖家还有其他的诉求,比如库存压力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等。对此,陆六六表示,从PayPal整体的业务角度讲,PayPal为商户提供短期贷款服务,针对卖家交易量给出分期贷款额度。另外,PayPalWorkingCapital作为PayPal开放性数字支付和金融平台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市场开展此项服务,未来有机会将逐步延伸到其他市场。虽然说,目前PayPal在中国不断推进一些新业务,但是陆六六,在中国中小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过程中,PayPal仍然希望通过三方面为中小企业助力。第一,PayPal将立足自身核心竞争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第二,不断举办类似“中小企业活动月”等线下活动。除了支付业务本身,PayPal将提供额外附加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把转型做的更好。比如,将PayPal的中小企业客户经理培训成专业的业务资讯人员、专业的顾问,以实现B2B、B2C的对接。第三,PayPal一直在探寻如何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期借助整个生态系统的力量,帮助中小企业转型。竞争升级支付企业如何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跨境电商带动了卖家、平台、物流的发展当然也带动了支付等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跨境支付企业崭露头角,而在国外像MasterCard、Visa以及亚马逊都推出跨境收款等业务。面对这些竞争对手,PayPal的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夏文锦,PayPal和市场上的支付公司有一定的区别。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支付公司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信用卡网关公司,它可以替商户在境外的消费者端收款。这类公司与PayPal的区别主要为,它是卡处理组织或者非品牌的服务商。而PayPal最大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PayPal是一个双向聚合的系统,既有商户的信息,又有消费者的信息,从而可以更好的帮助商户和消费者进行风控。第二类是支付公司。这类公司的主要业务并不是针对C端消费者收款,而是进行分发。值得注意的是,分发主要分两步。首先,平台从消费者手里收款,即部分信用卡网关类支付公司帮助平台收取;其次,平台定期把钱分到卖家的银行账户或者其他的体系中去。这两步的收费模式和业务模式是有差异的。陆六六补充到,PayPal并不把Mastercard或Visa当成竞争对手,相反,他们是PayPal的合作伙伴,不只是存在竞争关系。另外,亚马逊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商平台,他们的业务做的很好,亚马逊全球开店收款服务近期也在亚马逊平台上线。但是PayPal从定位的角度讲,与亚马逊有一定的区别。尤其是2015年PayPal在重新独立上市之后,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开放性的数字支付平台,即PayPal可以跟任何的合作伙伴合作,并不是只为某一个平台、某一个体系服务的公司。“从开放数字平台角度讲,PayPal跟PayPal的客户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陆六六说道。
当地时间8月8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南非著名学府金山大学发表演讲,十几个非洲国家的1000多名年轻人前来旁听。马云鼓励他们说,“有人认为非洲贫穷,没有财富,但我觉得非洲有世界上最好的财富:动物、自然、空气、蓝天。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全世界都羡慕。我一直都相信,当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好了,就太迟了。创业者就是要在一切都未就绪的时候去做事情。如果什么事情都准备好了,马云就不会成功了。”当天,马云宣布成立“马云非洲青年创业基金”,该基金由马云公益基金会出资1000万美元,未来10年在非洲支持100名青年创业者,以此创造更多的就业及经济发展,支持非洲年轻人实现梦想。马云公益基金会由马云个人发起并捐赠成立。该基金会设立奖项重点关注非洲小企业的发展、基层创新和女性创业,面向非洲全境,每年100万美金的奖励额度。以选拔赛的形式将在每年秋季举办,每届选出10位优秀青年创业者。除了奖金激励,阿里巴巴还将提供相关的培训、导师资源、平台资源及后续项目支持等。马云在演讲中回顾了阿里巴巴创业历程,以此激励年轻人要敢于创新,“1994年我创业的时候,很多人说我是骗子,说没有互联网这个东西。我尝试去注册公司,政府的注册人员得知我要做一个互联网公司,他们说,没有叫互联网的东西啊,你不能注册这样一个公司。中国当时还没有加入互联网。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我们等了3个半小时来下载首页。”“那个时候,没人相信互联网,也没人相信中国会有电商。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在问你们的问题:非洲怎么可能发展电商,没有信用卡,没有物流,没有基础设施,没有政府支持,没有资金,什么都没有。但这才是机会啊。”马云说。马云说,“作为企业家,我们不抱怨,我们让其他人抱怨。让我们的竞争对手抱怨。我们从不哭,哭解决不了问题,让我们的竞争者去哭吧。让那些不相信我们梦想的人去哭吧。”“创业者很不容易。非常孤独,家人,朋友,妻子可能都不支持你,我都习惯了,你也必须习惯。当你孤独的时候,用你的左手温暖你的右手。”马云说,“我常常记住一件事,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以下是马云演讲全文:抓住全球化和数字化非洲能有100个阿里巴巴去年是我第一次来非洲,来之前我担心了很多。担心这个那个。无论你担心什么,你必须来非洲,自己亲自感受。我后悔自己没有十年前来。非洲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大陆。我从现在开始,每年都要来非洲,去三个非洲国家。这是我第二次来非洲,我希望接下来十几年,我能去遍全部54个非洲国家。我的很多企业家朋友问我,来了干嘛??我说来了什么也不干,就过来,然后感受一下。你们来亲自感受了,就会爱上这里。我去年来非洲的时候就感觉,有一些事情必须要做,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我开始阿里巴巴创业的时候,我跟我的团队说:Ifnotnow,when?Ifnotme,who?我就说,我们来非洲吧,做些事情。很多人说,非洲问题很多。你告诉我,世界上有哪个地区没有问题?有人说:非洲贫穷,没有财富,但我觉得非洲有世界上最好的财富,动物,自然,空气,蓝天。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全世界都羡慕。尤其是中国,特别想要蓝天。我真希望我能在这儿待二三十天,我可以去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我已经开始计划和期待明年的访问了。大家都说非洲是古老的大陆,但其实这里到处都是年轻人。互联网创业者计划(eFoundersFellowship)学员来中国的时候,我对他们这第一期学员说,你们是非洲的种子。他们有梦想和激情,非常棒。这个大陆充满机会,充满梦想。另一方面,这片土地也充满着责任。我昨天在开普敦给50位巡护员颁奖。这些人保护了动物。我们承诺每年都给50位巡护员颁奖。巡护员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人。200年前,猎杀动物的人是英雄。现在,我们应该让保护动物的人成为英雄。我一直都相信,当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好了,就太迟了。创业者就是要在一切都未就绪的时候去做事情。如果什么事情都准备好了,马云就不会成功了。你们知道的,我失败了很多次,我高考失败了三次,我家里没钱。我们没机会。今天非洲也是如此。今天非洲和19年前我们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一样。那个时候,中国互联网速度很慢。1994年我创业的时候,很多人说我是骗子,说没有互联网这个东西。我尝试去注册我的公司,政府的注册人员问我要注册什么公司。我说我要做一个互联网公司。他们说,没有叫互联网的东西啊,你不能注册这样一个公司。中国还没有加入互联网。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我们等了3个半小时来下载首页。那个时候,没人相信互联网,电商,也没人相信中国会有电商。没有物流,没有信用卡。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在问你们的问题:非洲怎么可能发展电商,没有信用卡,没有物流,没有基础设施,没有政府支持,没有资金,什么都没有。但才是机会啊。作为企业家,我们不抱怨,我们让其他人抱怨。让我们的竞争对手抱怨。我们从不哭,哭解决不了问题,让我们的竞争者去哭吧。让那些不相信我们梦想的人去哭吧。我在公寓里创立公司的时候,有18位创始人。我们有远大的梦想:我们希望成为全球top10互联网公司。但在那儿时候我们只是排名几百万名。你有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不要说我们要在明天或者明年成功。我们要在十年二十年后才会成功。19年过去了,我们是全球top10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现在市值5000亿美元。告诉我,19年前有人能相信中国公司能成世界top10的互联网公司吗?10年前,有人相信亚洲公司能成为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公司吗?人们现在应该开始相信,在接下来十几年,非洲会有100个阿里巴巴。如果你不这么想,那你不会这么做,你也就没机会了。但如果你现在开始努力,你就有机会。5000亿市值不行,500亿美元也行。非洲12亿人口,大部分人是年轻人。基图伊博士说,每年有1300万人毕业开始找工作。这就是资源。阿里巴巴雇人的时候,我们根本找不到人,没有人愿意在一个有阿里巴巴这样奇怪的名字的地方工作,还要在公寓里工作。没有人相信互联网和电商。所以,我们雇任何能走路的人,我们完全不介意你是硕士还是本科。只要是相信我们的人,都可以加入。我们白手起家。一开始十年真的很难。我们找不到顾客,找不到好的工程师,完全没有资源。我们也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大家说在非洲的银行借不到钱,全世界都一样,银行不向小企业发贷款。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对每一笔支出都很谨慎。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IPO(首次公开发行)的时候,我们有300个人成了百万富翁。我问了我的同事三个问题。你们成为百万富翁是因为你们比其他人聪明吗?他们说不是,我们都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你们勤奋工作么?也不是,有很多人都很勤奋。聪明人都去IBM和微软了。猎头根本就不来我们公司抢人。我们根本没人要,我们相信梦想,我们努力工作,才成为富翁的。他们说,他们成为百万富翁就是因为没人要。我就是那个13个公司都不要我的人,我们习惯了被拒绝。我们习惯了没有他人的帮助。为什么人要帮你?帮你,是非常少见的。不帮你才是正常的。你应该一直努力工作来获得帮助。我常常鼓励其他的17位创始人和所有加入我们的人,我对他们说:我们的竞争对手eBay,很强,员工都来自哈佛等名校。而我们很多人,都是无名小卒。我们都不想提他们学校的名字。如果我们可以胜利,如果我们能成功,那么中国80%的年轻人都可以成功。很多人努力工作但没有梦想,很多人有梦想,但不努力工作。创业者是又有梦想又努力工作的一群人。所以我们才可以赢。很多人抱怨没有贷款,没有物流,也没有信用卡系统。机会永远藏在人们抱怨的地方。人们抱怨的声音越大。你就去解决问题,抱怨越多,机会越大。这也是我看非洲的角度,问题很多,所以机会也很多。创业者很不容易。非常孤独,家人,朋友,妻子可能都不支持你,我都习惯了,你也必须习惯。当你孤独的时候,用你的左手温暖你的右手。我常常记住一件事,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你在为你的梦想工作,为你信念而工作。没有未来专家,只有研究过去的专家。在非洲,不要听那些专家告诉你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非洲需要未来,而未来没有专家。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专家的。作为创业者,要习惯了失败。今天阿里巴巴成功了,我们想活102年。为什么是102年呢?因为我们团队的每一个目标都要非常明确。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希望能跨越3个世纪。我们从来不说我们已经成功了,因为我们仅仅成立了19年,我们还有83年要走。我们还没有成功,我们还只存活了19年。在过去的19年,我们犯下了无数错误。作为创业者,不要去学别人如何成功,去学他们如何失败的。因为,在很多MBA项目里,学校里的老师都教他们成功的案例。你读了很多成功的故事,你就能成功了吗?当然不是。你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很多商学院来阿里巴巴写商业案例。一周调研后,他们想让我签字,说这是阿里巴巴。我说这不是阿里巴巴。他们说,Jack你不了解你自己。我说行吧,我就签字吧。每五年,清华大学做案例研究,我受邀去探讨阿里巴巴的案例。阿里巴巴面临很多竞争对手,这五年每年的竞争结果分析,都是阿里巴巴死掉,竞争者获胜。但实际上,最终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都死了。所以,你要怎么从这样的案例里学到东西啊。我们要向错误学习,因为大多数的错误都是相同的,大多数的成功却都有不同的原因。当你向错误学习时,并不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避免犯错,而是当你犯错时,能知道如何面对它。创业者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来迎接困难、错误和各种麻烦。但要有一颗温暖和柔软的心,尤其是对同事和客户。我想和大家分享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六脉神剑,这六条价值观中有两条非常有特色,我认为值得大家思考。我们认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很多人会把股东放在第一位,我却认为客户是最重要的,你把客户服务好了,他们就会付钱。第二重要的是员工,员工团结协作就能服务好客户。所以如果客户高兴,员工高兴,股东自然而然就会高兴。另一条我想分享的价值观是“拥抱变化”,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保持变化是走向成功的最好方式。我记得2000年时,想要去集资。我去风投基金,有人让我写商业计划书,我说我没有商业计划书。他们说,你就写点什么吧,你看别人都有那么厚的商业计划书。我花了一周,只写了一页纸。商业计划书是一本书,告诉别人如何成功利用互联网和电商。我就想,你是怎么写出这本书来的,中国都还没有接入互联网。我们永远不要尝试改变世界,而要改变我们自己。向错误学习,向他人学习,改变自己,我们才可能成功。我还要鼓励非洲所有的创业者,不要只想着你自己的国家,立足非洲,放眼全球。如果你只想着自己的国家,那和想着自己的村子没区别。互联网连接着一切。这片大陆十分简单,有人说非洲很复杂,但我认为特别单纯,如果你去欧洲,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复杂。他们担忧很多问题,在生意成功之前,自我设限画地为牢。在这里,我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去说服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告诉你这也别做那也别做,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经验。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想要成功,我们想要创造未来,我们想要做一些深信不疑的事。所以我认为对于非洲来说,创造就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创造就业最好的途径是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是信任年轻人。昨天晚上我跟总统聊的时候也提到了这点,本世纪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在发展环境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初创企业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我很高兴他同意了。因为大企业已经不需要这些了,我们初创企业特别需要这些。如果你从这些小微企业获得一点点的税收,这就好比是从蚊子腿里找肉吃,他们往往很难生存。现在大公司都有很好的发展环境,是时候向初创企业和年轻人做些倾斜了。同时我也要对很多创业者说,千万别认为你下个月或明年就能成功,眼光至少要放到五年后,如果创业下个月就能成功,那能成功的人多了去了。假如你有个有钱的爸爸,你不需要辛苦创业。同时也不要因为学历低等等而灰心,如果你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或哈佛毕业的,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创业者,因为你可能会成为一名白领。所以,作为企业家,我们要有怎样的战略?我们要有很好的视野,能看到世界的变化,客户的需求等等。永远不要去等政府给你提供一切。所以我认为企业家需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有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你有什么?我什么也没有,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梦想,信念,我们有团队,我们会十分努力。你想要什么?客户想要什么?社会的问题在哪里?你的客户存在什么问题?我们的团队想要什么?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放弃任何东西,那么什么也得不到。很多商人从来都学不会专注,我们要学会专注于一件事。因为学习专注,就好像前面有九只兔子,如果你想要抓住兔子,不要换目标,要改变自己,直到抓住兔子。成为创业者是一个很好的经历。生活艰难,所以我们成为了创业者。我从来没有为我自己写过书,我认为书要等老了再写,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有一天我要写书,我会写一本《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我会告诉我的孩子我经历了多少艰难的日子,犯了多少愚蠢的错误,这些都是最好的经历。另外,我认为非洲有几个非常巨大的机遇在我们面前,第一是“数字非洲”的发展。你们还没有特别复杂的IT基础设施,而欧美国家的IT基础设施都已经非常完善了,想要发展就很难。电商在中国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的零售行业发展基础太差。现在的非洲,我认为和19年前的中国很像。你们没有互联网的支付方式,我鼓励各种非洲政府部门去升级支付方式,这并不难。成熟的技术就在那里,不用过于担忧支付安全等问题。告诉大家,支付宝在过去的15年里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在每天有超过5亿笔交易,已经超过了visa和master等支付平台的全球交易规模,去年全年我们有超过10万亿美元交易。科技就在那里,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让大家变得富有,你是否愿意让小微企业得到发展,所以恳请非洲各国的政策制定者,鼓励并支持金融,技术就在那里,阿里巴巴会尽一切努力去分享技术。非洲的第二个机遇是物流网络。所有的非洲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升级物流网络,这能给非洲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如果能做到全球买、全球卖、全球运,那将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所以非洲需要数字化发展。但现在不少国家的基础设施比较差,有一个国家我就不点名了,风景很美,但是没有wifi,准确地说只有一点点wifi。他们说因为想让你好好休息,所以没有wifi。如果非洲没有覆盖广泛的wifi和手机设备,这比20年前缺乏电力更可怕。互联网基础设施太重要了,让大众接触互联网,得到资讯,找到买家,找到卖家,找到伙伴,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非常鼓励这样的发展。另一件我想说的事是政府应该鼓励创业者,让创业者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我希望能与Efounders有更多合作,未来几年我们会在非洲办更多的创业者论坛,创业者是驱动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梦想,不是技术,也不是钱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依靠梦想,依靠年轻人来驱动经济发展,是小微企业创造了广大的就业机会,我会和你们携手努力。有人会问,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不能是我?我失败了太多次,我没有资源,没有钱,我知道作为独立的个人,当别人不帮助你时,确实很困难。但是你一旦抓住了生存的机会,那就太棒了。所以,现在我觉得我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辛苦工作,而是因为我们的团队、我们的时机。如果我们有更多的马云,有更多的阿里,有更多的腾讯,有更多的支付宝,有更多的Facebook,世界会更丰富多彩。当我还是个月薪10美元的老师时,我很快乐,我不担心我的生活,也不担心我孩子的生活,但如果把钱放在银行里,等于白白浪费。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非洲变得更加数字化,让每一个年轻人都有机会。非洲的另一个机遇是全球化。我是全球化坚定的支持者,没有人能阻止全球化,全球化并没有任何错,只是“全球化”的定义需要与时俱进。在过去三十年里,“全球化”只关注发达国家和大公司,我们要让“全球化”更普惠。除了大公司外,我们要让全球化支持小企业,支持年轻人和女性的发展。以上这些就是非洲面临的机遇,我认为非洲有很多优秀的女企业家。在互联网行业,当你创业时,他们不关注你的性别,只关注你的产品发展。如果你想做一家很棒的企业,公司的女性员工比例至少要有50%。如果你想做一家特别优秀的企业,所有的员工可能都得是女性。告诉大家,阿里巴巴有48%的员工是女性,34%的高管是女性。女性有很多优秀品质,和很多自私的男性不同,女性不仅要关注家庭状况,还要照顾孩子,同时关心工作。这是我们特别需要的人。我认为,非洲女性有很大的潜力,她们有着很强的热情和爱,能做好服务。所以让我们开始吧!所以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非洲青年创业基金”只是一个开始,是一次尝试。1000万美金并不算很多,我的意思是规模并不是很大,尤其是和其他领域的基金或政府资金相比。创业者们,我们需要钱吗?是的,我们需要钱。但假如有个人跟我说,“如果我有钱,我就怎样怎样”,我会直接和他说再见。如果钱能解决问题,那么银行能做成任何事。真正的创业者,首先要有理想、团队、客户,钱就在那里,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坚持理想,保持努力,赋能他人。所以我非常高兴能和Efounders在一起,让我们一起鼓励非洲的年轻企业家,支持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成为时代的英雄。当非洲有了更多伟大的企业家,这片大地也会更加繁荣,成为一片人人都愿意来的大陆。阿里巴巴希望得到什么回报?阿里巴巴的回报是,创业者们开心了,就会成功,而我们的客户成功了,阿里巴巴也会成功。
支付宝备用金和花呗,有什么区别呢?到底哪个更好用呢?支付宝备用金不仅没有利息,而且还可以随时借随时用随时还;而花呗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网络信用卡,可以用于淘宝购物和线下商家消费。“备用金”就是在你急需零用钱的时候,支付宝免费为你提供,一次500元,在7天内还就可以,而且在还了之后,还可以再借出来使用,一个月有两次的使用机会。有的用户会问,为什么在支付宝找了几遍,都没有看到备用金,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想要使用备用金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需要芝麻信用达到650以上,其次,支付宝用户的年龄必须在18~70岁之间,且支付宝已完成身份认证。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是蚂蚁黄金会员才行。达到这些条件之后,自然就可以在支付宝中看到备用金的存在了。就可以享受支付宝的这个备用金了,自推出以来深受用户的喜爱。它大大的方便的了我们的生活日常。蚂蚁花呗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主张,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使用蚂蚁花呗。1.进入支付宝可以看到一个开通提醒。2.花呗本月消费,下月还,可以分期,非常灵活方便。3.使用花呗付款,就是在淘宝购物时,只要商家支持花呗,即可用花呗支付。4.本月消费,下月还款。例如3月2日付款,4月2日确认收货,5月还款,这样还款周期长达70天。5.另外还有一种还款方式,分期还款,有手续费。这样讲来,支付宝备用金和花呗,你有没有了解呢?简单的说,备用金更为灵活直接,而花呗使用次数多,额度更高,但是比较局限的是,只能淘宝购物支付使用。两者各有所长,但是需要友情提示的是,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毕竟买买买一时爽,都是要还的哦。
在抖音和快手各自抓住了上亿日活用户,外加腾讯把微视复活之后,阿里和网易仍然认为这个市场没有被很好地满足。在马化腾和张一鸣隔空对战的炮火掩护下,网易的“网易戏精”和阿里系的“电流小视频”都已在应用商店上线。因为还在用户验证阶段,没有大规模推广,这两款App的存在尚未被太多人注意到。“进入短视频领域半年,我感觉这个市场远没有想象中成熟。”网易戏精产品负责人魏炜立说,“现在市面上短视频太多同质化内容,用户参与的门槛太高,我们觉得网易可以在其中做一些事情。”大厂悉数入局短视频,其中Nani为百度旗下网易戏精于今年2月在网易内部立项,7月5日正式上线,隶属于网易人工智能事业部,目前有10人左右的独立产品团队。网易向来有内部孵化项目的传统,网易严选是网易邮箱事业部孵化出的,网易云音乐最初是网易杭州研究院的项目,考虑到这一点,网易戏精诞生于人工智能事业部,而不是内容部门,就显得不那么令人意外了。AR和AI技术是网易戏精跟其它短视频应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不同场景里移动后置摄像头,手机画面中会出现不同的AR特效,在提示语的引导下,用户可以在其中做出各种动作,在一些剧本中还可以通过手势识别和追踪等AI技术来完成特效的交互。目前网易戏精有八款剧本,主题分别为“召唤你的守护神”、“蹦一个养生迪”、“追光时刻”等。请开始你的表演——这是网易戏精的slogan,与抖音的“记录美好生活”和快手的“记录世界记录你”截然相反。按照剧本表演,意味着留给用户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太多,只有八款剧本,也意味着起码目前,在这个短视频应用里刷到重复内容的概率非常大。魏炜立对这点并不否认,“我们希望让用户刚接触这个产品的时候,就能以最小成本快速明白做什么,并且进行尝试。”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网易戏精打算上线更多AR剧本和AI玩法。当用户已经习惯漫无目的上划屏幕来打发时间,内容量是网易戏精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它需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保证用户对AR和AI技术的新鲜感。在2016年PokémonGo大火了一波之后,AR的娱乐功能就已经完成了一轮普及。至于此后支付宝推出的AR集五福,网易与农夫山泉一起推出的“AR乐瓶”,更多地被归入营销活动的范畴,很难再达到类似当初大量玩家在街头捕捉宝可梦的盛况。就算在短视频App里,AR特效也已经是标配。无论是抖音还是电流,都有AR贴纸。美图也有一款名为PartyNow的应用,以AR特效为主要卖点。网易戏精更大的理想是做成“95后的创意短视频社区类产品”,这家公司一贯长于社区产品调性,无论是网易云音乐还是轻博客LOFTER,都有忠诚拥趸。但是,在网易戏精达成内容社区这个目标之前,短视频赛道的烧钱战以及强运营属性都是这支初创团队需要跨过的门槛。跟网易几乎同时到达战场的还有阿里。一个月前,阿里系的短视频产品“电流”也已经在安卓、苹果商店上线,开发者一栏标明是优酷。今年6月初,就有MCN为电流短视频招募达人。根据36氪拿到的达人招募材料,根据达人等级不同,待遇分为两种:底薪800元+补贴800元,或者是底薪1500元+补贴800元。在招募群里,招募者反复强调电流的补贴力度,“产品还在内测中,目前达人招募的门槛很低,通过率90%,发一条视频100元。”从内容的整体风格来看,电流更向抖音看齐,包括对配乐的重视和内容的段子化。抖音上流行的海草舞和学猫叫都可以在电流上找到相应的内容,光看界面,很难分辨出电流和抖音的区别。在运营上,电流也在模仿抖音,招募达人的表单上需要注明抖音ID、风格,并且注明无点赞无评论的可以搬运。除此之外,电流承担的另一项职能是支持优酷的节目营销,#这就是对唱#、#触电世界杯#等话题的设置都跟优酷的头部内容相关。正如《创造101》期间,微视也需要与腾讯视频共享各种节目资源。对阿里而言,只拿出一个跟抖音八成像的产品当然是不够的。优酷之外,淘宝也在筹备一款更侧重于电商带货方向的短视频应用,早在今年5月份就已经有消息传出,但具体上线时间却一直在推迟。短视频这场硬战,显然要比想象中更加难打。
从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对于这个业态的争论就从未停息。2017年,各种号称新零售的企业开始大量涌现,大的有阿里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中小业态包括无人零售、无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诸多的形态。后面,我们又看到互联网巨头对线下商超的大量并购,以及新型便利店的崛起。综合一年多线上线下实体与商业构想的不断变化,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何来界定?什么样的商业体是新零售的核心驱动?在现阶段以及未来几年,针对创业者,新零售不同层面的具体机会在哪里?本文专访了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零售资深观察家翁怡诺,让我们一起来听他解析新零售下的流量逻辑,不同业态扮演的角色,以及新零售下多样化的新机会。-------------流量是新零售的核心要素1.新零售的两种界定现在新零售的概念非常火,创投圈对新零售的构想有很多,每个人对于新零售都有着不同的解读,认知上也都有差异。我将新零售分为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上,在零售上进行创新的都可以称为新零售;狭义上的新零售,我在最近出版的《新零售的未来》中做了标准的定义,就是在技术驱动效率提升下,双向流量的服务性零售。对于狭义零售的解读可以从三方面来讲。首先,不论新零售怎么发展,它在本质上依然是零售,而零售就需要售卖大量不同种类的商品,需要是一个大杂烩式的平台。20个SKU那不是零售,那是连锁业态,所以新零售一定真的是零售。其次,什么是双向流量,其实就是O2O。但不论是Online还是Offline,都要在原来的逻辑上进行更深的演化,关注线上线下的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流量。第三,服务性零售,就是指业态融合。比如我们卖货的时候,流量达到了瓶颈,想要继续增流,就可以通过增加服务性流量,将体验、娱乐、教育都放在一起,用那些流量来为我们的零售负责。现在新零售延伸出来很多概念,比如阿里巴巴叫新零售,京东叫无界零售,苏宁叫智慧零售,叫法不同,但逻辑和内核都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想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获取流量,提升成本效率。线上连接线下后,它变现的渠道就可以通过供应链延伸。2.新零售的核心是对流量的获取流量成本的提高是新零售产生的根本原因。新零售的产生与技术发展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流量成本不断提升,旧的业态模型破裂,B2C流量成本快速提升,电商流量红利也逐渐枯竭。为了进一步挖掘流量红利,就出现了新零售,来打通融合线上线下。所以在新零售里,流量是核心。其实零售的本质就是两个端口,一端是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即场景端;另一端是对接更高效的供应链。从场景端来说,不论是提升效率,还是加深体验,其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流量。而零售平台获得了充足的流量后,它就可以对供应链进行调整,压缩成本,获得利润。从流量思维出发,真正获取流量,要突破的核心就是对品类的区分。我们要把高频和低频的消费品类区分开,把高频作为核心,着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优化。因为零售的核心就是争夺流量,高频消费品类才是新零售平台的价值所在,低频没法做成新零售。具体来讲,在新零售搭建的平台上,高频品类流量高、再加新零售自带的业态融合,对流量吸引就有叠加效应;而低频消费品类流量太低,是没有办法带来流量增量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低频的产品利用新零售平台推销产品,但它自己不太可能成长为一个平台。现在大家拼命投生鲜,就是因为生鲜产品是高频消费。线下超市对生鲜产品越来越关注,也是因为这类商品可以吸引人群,保证流量。有些人担心对流量的关注忽视了消费者的体验。但实际上,体验本身就是流量,这两者不矛盾。其实就是人的纯购买需求满足了,然后才开始考虑体验。零售业是要争夺消费者注意,争夺消费者时间的。因此,我们第一步要对实用时间进行争夺,第二步才是对娱乐和体验时间进行争夺。比如早上饿的时候人想要吃饭,谁能第一时间把饭送过去,谁就赢了;在大家速度都很快的情况下,才开始考虑谁提供的服务好这种体验上的事。这都是流量竞争已经极致化,要额外抢流才做的。3.利润是流量获取后的结果高流量能不能带来最后的利润,是大家经常会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利润不是消费者提出的,它是企业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作为消费者,他本身不会考虑你企业赚不赚钱。但是企业的利润来自消费者,没有消费者的话,企业是没法赚到钱的。所以利润可以说是消费者带来的副产品。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最大程度创造它的用户。而创造用户不就是获取流量吗?所以可以说,企业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挣钱,企业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获取用户。利润是获取用户后的一个结果,不是原因。而且现在,由于资本的推动,获取利润的时间点后移了。过去利润很高的时候,是开一个店,挣到钱就再开一个店。而现在,微信不赚钱,但它连接了数十亿的流量,它想什么时候变现就能什么时候变现。2014年微商大爆发的时期,通过简单的人与人之间介绍的方式,不少微商品牌在短短一两年内就可以做到十几亿。之后,以云集为例,通过一层分销,降低产品价格,也获得了极大成功。现在比较火的拼多多,其实也是微信流量的受益者。它们都是通过对接微信庞大的流量,通过低价销售等手段,吸引了并未被传统电商吸纳的流量。拼多多崛起的空间就是那闲置的4亿流量。新零售业态需要大平台驱动1.互联网、流量碎片化对零售业的冲击零售业本身就是一个煎熬的生意,它的成长过程非常痛苦,本质是抢占更多的流量,形成规模效应。互联网的加入,使得零售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极致了。互联网做的最多的就是延伸跨界、跨地域以及转化更新。对零售业来说,互联网增加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原本消费者购买一个东西,他得跑到门面店里。但是现在,他可以通过手机APP下单,可以通过好友分享下单,也可以到店消费。所以即使零售业背后的供应链没有变化,不同零售平台间的竞争却更极致了。而且随着互联网不断的深入发展,流量碎片化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现在我们能发现流量很难集中在某个特定的零售平台上,它们是分散在很多平台上的。我之前做过大卖场,大卖场作为主要流量时,只要做好两个省的卖场,就可以取得不错的业绩。这时,需要做的就只是经营好卖场,让竞争者拿不到流量。通过在大卖场做广告,做促销,做终端拦截,就可以精准地取得大量流量。但是今天我们看,618搞得很累,双11搞得疲惫不堪,因为有太多卖货的平台了,大家都要争流量。而且今后巨头也在被新的巨头流量更迭,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蹭的拼多多。越靠近新零售,就越有新的平台崛起,而崛起的平台又将继续分散流量,于是流量就更加碎片化。流量碎片化将会对所有的商业组织造成冲击。对零售业来说,它们吸引消费者,打动消费者,刺激流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品牌商来说,它们需要重新设立组织结构,应对更加多元的渠道变革。因为不同的销售渠道所需的销售策略完全不同,在卖场中和在拼多多上售卖产品,方法完全不同。品牌商的难题在于,如何组合各种渠道,设定销售策略。这可能还需要慢慢演化,需要它们不断计划,再根据流量调整,在不同阶段选出这个时间段里流量最佳的渠道,抓住流量红利,这样一些商业组织才可能崛起。2.新零售创新需要大平台驱动现在零售业态有两类,一类是相对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一类是有强大资源和资金支持的新零售业态,比如说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做新零售,前提是需要一定的规模基础。规模对于所有业态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没有规模,供应链都很难保证。所以对于大多数零售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区域称王,有了区域称王的基础,我们再讲第二步,比如怎么做供应链整合,怎么把线上线下的流量打通。所以只有区域的独角兽,大的平台企业才能带动行业的变革。中型的业态其实很难自身变革,因为智能、云计算很多工具对它直接效益的提升是有限的。比如盒马,未来它的速度加快,遍布全国后,我们就可以依靠盒马的速度引导整个行业发展,但不能指望整个零售支撑变革。在商业中没有群体效应,它是丛林法则。零售业里一个牌子能不能成,或者说要做成新零售,首先要看规模,规模到了之后再说模式,模式只是一个可复制的基础。真正的零售是要像野草那样,不是像玫瑰花,你要在最短的时间把每个地方占满了,每个地方能挣一点点钱就对了,这样玫瑰花就熬死了,这就是零售。此外,一家零售公司能不能成品牌,还要看竞争格局。竞争激烈的地方,就很难做起来。因为你形成不了规模,在博弈过程中成不了那个龙头。要么就是你不差钱,前期可以一直补贴,一直往里投钱。广义新零售下的机会1.新品牌的阶段性流量红利从广义新零售来讲,现在有一批新品牌企业崛起,比如说三只松鼠、周黑鸭、江小白、喜茶等,它们占据了细分品类先期巨大的流量红利。一个时段的流量红利对品牌的崛起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品牌商都是流量阶段性红利的受益者。当下,新品牌的产生也与其品类对应的渠道流量红利有关。比如小米生态链的的品牌成功与小米网的流量红利不无关系。产品的品类特质会决定品牌的流量,从而决定这一品牌的长期发展。当前一些茶饮品牌,如现在很火的日本新式茶饮,通过在营销上的做法和对茶饮产品的创新得到了巨大的网络效益,拥有极大的流量。但是我对它未来的长期发展还存有疑虑。因为对茶饮品牌的思考还需要回归茶这个品类本身。我认为像茶这样的品类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它的变换是有穷尽的,而消费者本身又是喜新厌旧的,它得不断改变它的姿势才可以维持流量。同时,我也不赞同用咖啡品牌推导茶饮品牌的发展,因为两者还是不同的,最基本的,茶的上瘾性就不如咖啡。一个大的品牌,它的根基就是品类的特性。在几十年间可以维持品类特性不变的产品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好产品。一个品牌如果可以穿越多个周期,保持自己的产品特性,大众就会对这个品牌形成独特的记忆,这种独特的产品记忆可以转化为长久的流量。品牌就是一定流量条件下消费者的信任和彰显。比如我拿出茅台说喝茅台,这叫彰显。2.围绕新人群变化成为一种核心能力现在很多新品牌都在提以消费者为中心,其实核心关注点是新的人群。我们得明白,人群和业态的关系是业态因为人群变化而变化,而人群是不会为业态变化而变化的。现在90后、00后的消费者逐渐崛起。这些年轻人其实是更理性的消费者,因为他们什么都见过,不会像我们当年那么盲目,没见过才会疯狂。现在的年轻人什么都见过,所以某种程度上,90后往后的年轻人对事物就是一瞬间有那么点兴趣。所以现在商家获取注意力越来越难,商业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难持续。这给商家带来的考验就是,变化成了一种核心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刺激,制造话题,才能吸引人。现在一些IP化的品牌以及做产品内容化、社交化的品牌比较火,它们本质上都是增加了体验,吸引了人群,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所有的商家都在寻找更好的办法吸引人群,一些品牌很火,说明在这个时间节点,他们做了对的事情,找到了刺激人群、吸引流量的办法。3..微信生态中有可能长出大平台在新消费业态中,我们看到一端是新品牌的不断推陈出新,但另一端,比如一些不是那么新的商品,通过渠道和价格优势,也在支撑一些线上平台快速发展。简单来说,这是个人群切分的问题。电商层面,天猫和京东两家切分了大量的流量,但依然有流量是闲置的,拼多多崛起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利用微信,对接了还未被吸入的那4亿流量。如果未来,它可以继续演化,形成一种自洽的逻辑,那它是有机会成为一个大平台的。我认为未来三五年,微信生态里会延伸出很多新的流量玩家,这些玩家都是特别值得关注的。而且不论是细分领域还是垂直方向,只要流量足够,都能做。至于流量维持,能否转化成好的商业模式都是之后才要考虑的事。首先他能在那个时间点内获得充足的流量,就说明至少那个时候他已经做对了。我能看到的一点是,现在所有线下零售连锁都想把数据留存下来,而不是急于利用各种工具去经营它。未来我认为也会是这样,微信生态导出的客流很多是线下获客,它们未来发展和原来的会员制不会有太大区别,还是会想各种办法把产生的客流留下。4.便利店等线下中小业态的机会对于线下的中小业态,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便利店是有机会的,这个业态的机会和整体的商业进化是有关的。之前中国便利店发展的速度比较慢,但这两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融资认可。从宏观层面说,便利店的崛起和人口有关。首先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其次是城市化、中心化的人口居住结构。现在便利店和资本、技术有一定的整合,它们属于广义的新零售,但是也不用看得那么玄乎,还是那句话,便利店的崛起是和人口相关的,资本只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助力一下。技术层面上,便利店现在利用的主要还是IT系统,在这个时间点上,IT系统是有一定先进性的。其他技术,现在还没有大的应用。技术本身有多先进、多时尚,不会引起零售人太大的注意,大家还是从结果考虑,假如这些技术可以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带来很多商业利益,那这些技术自然就会受到欢迎。现在线下还是有很多机遇的,因为现在线上基本被巨头垄断,出来的东西最后也要依附于它。但是线下还没有被整合,还是区域割据的状态,所以还有机会。我们投资了一个主要在威海和烟台经营的上市公司“家家悦”,它在这两个总人口加起来不过500万的三线城市,零售收入就能达到85亿人民币。中国像这样的城市有多少个呢?在区域性占有率特别高的企业,机会一定是特别大的。而像农村,现代化的零售可能还没有形成,现在谈的电子商务、智慧城市都还没影。在未来,谁能够在非一线级城市,在四五六级城市,把那边的供应链,消费者服务好,实现消费升级,这会是最大的机会。
沃尔玛入股京东的两年后,走过“棉婚”的双方交出了成绩单。沃尔玛在京东平台上的官方旗舰店粉丝数量130万;沃尔玛全球购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500%;以及,全国30个城市200家沃尔玛门店入驻京东到家,且提供“1小时达”服务。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总裁王笑松,以“尽管合作两年,但双方仍旧处在蜜月期”来形容两者的“婚姻关系”。连续两年的销售量暴增,为互联网巨头京东的零售版图增添光彩无限,于线下零售巨头更是救其电商业务于水火之中。作为蝉联五年世界500强榜首的零售企业代表,沃尔玛的革新效果也在凸显,牵手电商巨头成为一种自救的方式,也是零售业的发展态势。两年“蜜月期”如今的甜蜜,是这场感情的基础沉淀,但京东与沃尔玛的“恋爱”阶段并非顺畅。2011年,因京东拒绝全盘收购1号店,给了沃尔玛拥抱的机会,从中国平安手中收购17.7%的股权,次年增持至51.3%,成为1号店的最大股东,这一举动也解读为沃尔玛要进军中国电商的前奏。的确,这正是沃尔玛想要释放给中国市场的信号,在当时线下实体连锁风华正茂之时,沃尔玛想要通过1号店的网购服务作为沃尔玛实体店服务的补充,如此看来,此举正是打通线上线下无界零售的鼻祖级玩家。然而,现实却过于骨感。收购后的融合问题日渐浮出水面,线上线下订单及库存无法打通、存在文化差异、甚至创始团队因分歧等因素,使得1号店自被收购后份额逐年下跌。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第一季度中国B2C市场中,1号店的市场份额仅为1.3%。随着亏损加剧,1号店逐渐变成了沃尔玛在中国电商业务上的拖累。2016年6月,沃尔玛无奈放弃了在中国自己主导发展电商的策略,将1号店“过继”京东,京东也出让5%股权,换得沃尔玛的战略合作和大部分1号店的资产,以示合作诚意。半年后,沃尔玛对京东进行第二次增持,截至2016年12月31日,沃尔玛持有12.1%的京东A类普通股,占京东A、B类总股本的10.1%,成为京东第三大股东,前两位分别为,腾讯和刘强东。紧接着,沃尔玛宣布战略投资新达达5千万美元,沃尔玛中国的实体门店将独家接入京东到家,并由达达负责全部订单的配送。升级“三通2.0”战略现在“联姻”的7年后,沃尔玛终于在中国尝到了电商红利。据沃尔玛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年2月1日-4月30日)财报显示,其营收达到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电商业务同比增长了33%,较上一财季有所反弹。在中国市场,沃尔玛Q1的总销售额增长6%,可比销售额增长4%,创下5年来的新高。透过逐年增长的销售额数据不难看出,王笑松用“蜜月期”形容当中的甜蜜,并不为过。京东与沃尔玛合作的背后,正是无界零售的践行。首先,入股后的沃尔玛将旗下山姆会员线下商店和ASDA搬上京东,又将线上京东产品搬入到沃尔玛的商超之中。对于京东而言,沃尔玛在中国拥有数百家线下店,在供应链与采销体系上都有巨大优势;对于沃尔玛来说,背靠电商巨头,也让线上之路更轻易,同时,京东之家也能帮助其卖场获得年轻的客流。自2016年6月京东和沃尔玛宣布战略合作后,双方推出了库存、门店、用户互通的“三通”策略,近日正值两周年,双方又发布“三通2.0”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库存互通是提高京东配送效率和沃尔玛销量商品库存周转率的关键一措,举例来说,消费者在京东自营超市购买沃尔玛在售的相同商品,快递人员可以从距离下单顾客最近的沃尔玛门店取货。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用户体验提升部总经理祁婷补充,截至今年6月底,京东与全国29个城市180家沃尔玛门店实现部分商品的库存打通。未来,库存打通会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并试点推出1小时送达服务。而门店互通则主要体现在沃尔玛和京东到家的合作上。目前,全国30个城市的200家沃尔玛门店入驻京东到家平台,在今年6月份,沃尔玛在京东到家平台上的销售额是去年同期3.5倍。另外,沃尔玛中国大卖场电子商务部副总裁博骏贤(JordanBerke)透露,沃尔玛与京东到家已经在建十个项目云仓,均是100%服务于线上订单,弥补了当前沃尔玛在某些区域店铺密度的不足,有效提升沃尔玛和山姆店本身口碑之外对用户的覆盖能力。除了线上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京东与沃尔玛在线下业务的探索也积极尝试。2017年6月,沃尔玛在深圳罗田店推出了首家“沃尔玛京东之家”。截止到目前,京东和沃尔玛已经开设了4家合作门店,其中3家沃尔玛京东之家,1家沃尔玛京东专卖店。传统零售拥抱电商巨头虽然沃尔玛在中国每年都在创造佳绩,但却无法掩盖实体连锁零售的焦虑。消费升级的到来,线上流量日趋昂贵,线下增速的乏力,互联网腾讯、阿里和京东等巨头纷纷切入线下。2016年11月阿里入股三江购物,淘宝便利店借助三江进驻宁波。去年2月,阿里又与拥有4800家线下门店资源的百联集团合作,将上海作为新零售的试验田。不久后,阿里还投资15亿元与新华联合伙投资新零售。同时,重点孵化新零售盒马鲜生,改造天猫小店并投资入股高鑫零售、居然之家等线下连锁零售。与阿里的“野蛮”行为有所区别,缺乏零售基因的腾讯,则是以生态搭建的方式为主,以技术和流量注入为主,想要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再看京东,在后电商的时代,它是以开放的心态赋能线下零售。在618购物节期间,京东携手线下门店总量将超过50万家。开设了7fresh生鲜超市和3C零售体验店,入股了永辉、沃尔玛、世纪联华等。京东还得到了谷歌5.5亿美元投资。在投资消息传出之后,京东CEO刘强东在内部公开信中表示,“未来,腾讯、沃尔玛、谷歌等战略投资者将与京东一起形成‘无界零售’的生态联盟,把大量中国优质的品牌和商品带向全球市场。”视角再回到沃尔玛,同去年一样,京东与沃尔玛今年依旧继续造节,“8.8购物节”也是双方合作的一度演兵。连续五年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的沃尔玛,早已成为连锁零售巨头,但其依旧要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如何应对颠覆,并且紧跟趋势迅速实现融合,沃尔玛一直在为适应中国市场而改变,但其所面对的困境,也正是所有连锁零售企业的谜团,这对于整个零售业还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作为谷歌的前工程师,黄铮3年前在上海创办了拼多多。拼多多7月26日将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挂牌交易,证券代码为“PDD”。从创立到IPO,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拼多多仅用了2年又3个月。在致股东信中,董事长兼CEO黄铮坦承拼多多只是“一个三岁的小孩”,早早进入资本市场是因为相信拼多多有巨大的潜力,什么时间上市都没有实质区别,在公众的监督下,拼多多可以成长得更好更强。关于本次IPO,腾讯科技整理了如下看点,将待晚间揭晓。IPO发行价定价IPO前,拼多多确定的IPO发行价格区间为16美元至19美元。该公司将在首次公开募股中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按照最高发行价计算,包括承销商执行超额配售,在扣除各项费用和佣金之前,拼多多将最多募集到18.7036亿美元。最新消息称,知情人士透露,拼多多IPO定价22.8美元,远超过此前确定的发行价格区间。消息人士称,由于获得超过13倍超额认购,拼多多决定在价格区间上限的基础上再上调20%,定价22.8美元。拼多多市值以22.8美元的发行价计算,拼多多市值将高达286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预计净利润的37倍市盈率。截至7月25日,在美上市的携程网市值为233亿美元,爱奇艺市值为225亿美元,微博市值为197亿美元。拼多多市值将一举超过这几家知名公司,跻身中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之列。市值排在拼多多前面的中概股包括:网易(346亿美元)、京东(504亿美元)、百度(895亿美元)、阿里巴巴(4856亿美元)。若拼多多上市首日涨幅超过20%,拼多多市值将逼近网易。创始人黄峥财富作为谷歌的前工程师,黄铮3年前在上海创办了拼多多。按照持有的拼拼多股权计算,黄铮的个人身价将很快达到至少83亿美元。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榜提供的数据,这很快将让他成为中国25大富豪之一。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后,黄铮将占股46.8%,拥有89.8%的投票权。按照拼多多发行价格区间的低端计算,黄铮的个人身价将达到83亿美元;如果按照发行价格区间的高端计算,他的个人净资产将达到99亿美元,超过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成为中国第16大富豪。若按22.8美元/股计算,黄铮个人财富将达到118亿美元,将成为中国第12大富豪。出生在杭州的黄铮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又获得威斯康星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黄铮在2004年加入谷歌,担任软件工程师。2006年,他返回中国帮助建立谷歌中国。黄铮在2007年离职创业,创办电子商务网站欧酷商城。3年之后,他把这家网站出售给兰亭集势。纳斯达克开市钟7月26日,至少有六家公司在这天登陆纳斯达克,其中包括两家中国公司,除了拼多多,还有一家为移动大数据服务商极光。极光计划通过IPO交易筹资最多2亿美元,招股价区间为8.5美元-10.5美元,计划发行1200万股。拼多多是这六家公司中发行股数、募资额最高的公司。该公司将在首次公开募股中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将最多募集到18.7036亿美元。如不出意外,拼多多将作为企业代表,敲响当日纳斯达克开市钟。出席敲钟仪式的高管除黄铮外,作为独立董事的陆奇是否出席将值得期待。陆奇此前为百度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其于2017年1月17日加入百度,今年5月18日宣布将卸任百度COO等职位。加入百度前,曾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被誉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曾提出三喻文化理论。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时代,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知识以传授的方式延续;在并喻文化时代,学习发生在同辈之间,知识以平面方式扩散;而后喻文化时代则是长辈反过来需要向晚辈学习,知识以解构,重构,反哺的多元化方式生产和扩散。后喻现象得以发生,主要倚仗于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快速发展,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这个时代注入了强大的助推力,知识的壁垒逐渐消除,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年轻人似乎比旧时代的青年更加“聪明”了。后喻时代的开启象征着社会的进步,消费重心的转移,但也对商业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90后和00后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主角,这一批年轻人究竟想要什么,这或许是各行各业共同求索的一个命题。显而易见的是,年轻一代已经从传统的功能消费转向精神消费,他们追求事物的新鲜感和时效性,重视品牌的调性和文化内涵,对极具创造力的事物更加留意。直播平台的现象级增长,迷你KTV在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快速铺开,线下实体黑马“喜茶”一杯难求……你说是资本跟风的结果也好,和热钱烘托下的效应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品牌和资本越来越聚焦有着一定消费力的年轻人了,并冠名之“新中产”。快时尚走势低迷,选择渠道下沉,聚焦三四线年轻人时尚是当下年轻人追逐的关键方向,如何在物质满足的前提下,显得自己更有品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2002年优衣库在上海南京路开出第一家门店为标志,H&M、ZARA、C&A、GAP等相继进入中国并打响争夺战,快时尚进入中国已经16年了。辉煌过后,如今的快时尚品牌增速减缓,利润削薄,甚至迎来关店潮,其中部分品牌在一线城市遇冷,又不愿意放慢在中国的利润空间,于是通过渠道下沉将目光放在了三四线城市。据快时尚品牌选址情况来看,2017上半年快时尚品牌新增门店有34%位于三四线城市,较2016上半年上涨了4%。供应链水平和上新反应速度一直是Zara等传统快时尚品牌的命脉,从设计到将成衣挂在门店销售最快需要7天,平均耗时为12天。而“超快时尚”的供应链反应速度更快,从设计到销售全流程的时间更短,单位时间内更新的品类更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传统快时尚发起了挑战。快时尚快速上新的优势似乎不太明显了。快时尚中国市场走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经济不振,消费呈疲软态势。二是中国新中产崛起,消费升级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年轻消费者和长辈的消费习惯已经截然不同,他们不再一味追求数量而更加在意品质,宁要明珠一颗不要石头一车。而快时尚服装的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诟病,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系主任在公共广播电台(NPR)接受采访时说,“这些产品看起来就像垃圾一样。你买回家叠好了,准备下次聚会穿,结果到要穿的时候了一穿就破。”奢侈品中国市场悄悄回暖,线上成为主要贡献点贝恩咨询公司(Bain&Company)在关于全球高端零售市场的报告中指出,2018年中国大陆奢侈品销售额预计增长20%到22%,同时中国大陆的业务拓展将使全球奢侈品市场增长8%。对于奢侈品集团来说,中国市场明显发生着转变:中国的消费群体总体更年轻,也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极度依赖网络购物,因此这一年来,各种类型的电商拓展,成为各大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主要议题之一。奢侈品线上渠道的发力对当代消费者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世界范围内的顾客都被互联网影响着决策。麦肯锡咨询在2018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数字达尔文主义时代》(TheageofdigitalDarwinism)进一步揭示了这个问题。报告指出,2016年个人奢侈品(包括服饰、鞋履、配饰、珠宝及眼镜)的线上销售额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8%,总计200亿欧元。预计2025年一数字将再翻3.7倍,线上销售额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19%,达到740亿欧元。同时,报告显示70%的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了数字化的影响,8%的消费者直接通过线上购买奢侈品,也就是说接近80%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和互联网存在强关联。大部分年轻消费者会受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博主、KOL甚至朋友的意见左右,选择某奢侈品牌的产品,进而到线下消费,再将此次购买成果分享到网上,形成线上采纳意见-线下消费体验-线上分享的消费者行为闭环。不仅如此,奢侈品消费者在生活的的数字化程度也颇高,98%拥有手机,高于65%的平均水平。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复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奢侈品中外价差缩小了。根据咨询公司德勤(Deloitte)对2000多件奢侈品在全球各地售价所进行的调查,奢侈品在中国的零售价与欧洲的价差缩减了25%,过去中国消费者在本土购买奢侈品,最高要负担50%的溢价,其中溢价最高的是成衣和鞋履,如今在国内购买奢侈品,和国外的价格相比早已不再贵的可怕。今年7月6日,Gucci宣布品牌在中国大陆直营门店销售产品将全面调低价格,降价幅度平均为5%。在此之前,LV和Hermès已经宣布在中国降价。上海荣宅为代表的,奢侈品牌的“艺术抱负”谈及快时尚和奢侈品的本质区别,你也许会说品质和设计。但最大程度造成两者差别的是审美,或者我们称之为ArtSense(艺术感觉)。早在上世纪90年代,YvesSaintLaurent(圣罗兰)就将蒙德里安最具代表性的方格设计成连衣裙,做到“将艺术品穿在身上”。奢侈品牌往往是潮流的创造者,而快时尚品牌只能通过快速借鉴设计理念,成为跟风者。Prada旗下的艺术基金会,早在七年前租下上海静安区荣宗敬的旧宅,以“修旧如旧”的理念将曾经“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和荣氏家族的历史重现在人们眼前。整个修复过程极其昂贵,意大利工匠采用古老的手工艺重置了缺失和破损的地砖。为了烧制釉面砖,工匠们先按原先的百年古砖做成模型,重新配制用来调色的瓷泥,经过手工浇筑,回填,最终煅烧融合,修缮荣宅历时6年。今年初,Prada基金会在荣宅举办了首个艺术展:罗马:1950-1965。未来,这幢宅邸将成为Prada在中国举行各式活动的特殊地点。奢侈品和艺术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扶持,本质上来讲算不上跨界,因为它们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奢侈品是艺术的商业化,艺术是奢侈品的提炼。轻奢品牌的市场空间老佛爷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Lagerfeld)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昂贵和不昂贵(但并不廉价的时代,我讨厌廉价这个字眼)可以很好共存的时代,这在时尚界还是首次发生。”在价格低廉的快时尚和昂贵的奢侈品之间,还存在着所谓“轻奢”。轻奢产品的定价往往较低,普通消费者也可以接受,轻奢的英文是“AffordableLuxury”,直译过来就是可负担得起的奢侈品。但因其较好的质量和较高的品牌辨识度,往往受到年轻的中产阶级的追捧。轻奢品牌最典型的代表有Coach、MichaelKors、ToryBurch、KateSpade、Longchamp等。上海是轻奢品牌的必争之地,上海女性是全国时尚白领女性的缩影,而核心地段静安区的女性则更有时尚代表性,近期DT数据出品的一份“静安女子图鉴报告”,罗列了静安区女性的服装品牌偏好,轻奢品牌MISSSIXTY出现在最受欢迎品牌之列,这或许可以成为研究轻奢品牌的中国探索道路的一则案例。我们来简单看下该品牌为何如此受欢迎。一是大单品战略和创新零售。面对市场竞争,轻奢品牌不遗余力地争取中国的年轻人,而提升市场份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聚焦,不论是针对目标客群的定位还是产品品类选择来说,单点突破显得格外重要。MISSSIXTY坚持牛仔系列的大单品战略,不断推陈出新。包括经典系列、时装系列、天使系列等,自始至终没有放弃牛仔丹宁元素的主线。同时,除了不断研发年轻系列,还不遗余力地与其他品牌进行跨界合作,举行创新型线下快闪活动,或通过线上线下互联的方式打通了空间的界限,升级和丰富了零售业态。二是“天使秘境”新品快闪活动带来全感官冲击。和线上渠道相比,线下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带给顾客最真实的体验,从视觉、触听觉等方面全感官占领消费者心智,实现情感触动。超预期的线下体验也让消费者更愿意为商品付出溢价。“天使密境”快闪活动与消费者共同见证了2018年秋季天使系列全球首发,同时带来了光与影的震撼体验。光影高科技打造的梦境森林让人置身浪漫幻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含苞待放的花卉逐渐盛开形成斑斓的图像;甜美柔软的粉色羽毛墙让人沉溺在温柔的质地中无法自拔。活动现场更邀请了知名博主和时尚媒体共同出席,为品牌发声。通过借势KOL实现活动在互联网的分裂式规模传播。三是借势超级IP甜密节日狂欢。这表现在其与超级IP迪士尼的联名及线下合作上。为配合今年“5.20表白日”的主题,太古汇门店中展示了其品牌和迪士尼的限量联乘系列,店铺的设计以描述米奇和米妮的爱情电影《疯狂的飞机(PlaneCrazy)》中的场景为灵感,打造了一个“甜蜜游乐场派对”。此外门店设立了多项互动装置和服务,更有知名时尚博主、超模等自带流量的意见领袖站台,在沉浸式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将粉丝情绪推至高点。四是米兰旗舰店的全新科技尝试。位于大本营米兰的全球首家旗舰店被命名为“零售剧场”。门店运用了众多前沿黑科技,旨在为到店客户展示随时变幻的门店场景,带来无穷的新鲜感和视觉盛宴。门店橱窗采用造价更高的LED屏幕,让海报显得更加灵动;通过实时互动的“手机墙”鼓励顾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现场照片,贯彻社交零售的理念;灵活移动的衣架和设计师可以随时进行创作的金属墙面,都让门店随时可以应对时时变化的店铺主题;根据不同的产品线划分了不同的门店区域,并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让顾客更容易找到目标商品,很大程度地提升销售的转化率;除了功能性上的改良,还通过RFID的数字化技术提升顾客试衣的效率,以RFID技术为基础的“魔镜”可以获取顾客的身材数据,为顾客推荐适合的服装型号,同时显示当季最新款式的上身效果,让顾客在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试衣动作,大大提升了效率。顾客可以选择“线上下单”模式,让衣服配送到家,也可以选择在门店直接购买并带走,打通了线上线下区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购买方式。以MISSSIXTY为代表的轻奢品牌,抓住消费者年轻化的转变机遇,站在消费升级的风口上,不断进行零售形态的转型和调整,实现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创新零售尝试。面对价格更低的快时尚和调性更高的奢侈品的前后夹击,轻奢品牌有着更稳定的群众基础,如果集中力量服务好新中产人群,未来的业务增长应该十分可观。
五年前,电商正规军是不屑与微商为伍的。彼时,微商以一种矛盾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诸如俏十岁凭借微商异军突起,一年卖出了超过4亿元的面膜,并冠名央视、湖南台等多个综艺节目;另一方面,假货、层层代理、吹嘘洗脑、付钱后不发货直接跑路等乱象屡屡发生。这使得微商逐渐与传销、骗子划了等号。妖风之下,大胆者如韩束在2014年9月进军微商渠道,成为首支微商正规军。韩束之后,号称数量2000万的微商们,越来越渴望登堂入室。但转年,央视给泼了一桶冷水。2015年4月,央视新闻曝光微商面膜天价荧光剂和激素,有的超标6000倍成为毒面膜。此事令“微商”形象彻底黑化,整个行业面临灭顶之灾——以微商起家的俏十岁面膜,几乎一夜之间痛失80%的销量,后退出微商,转型实体店,其他品牌更是对“微商”的帽子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几年过去,画风再度突变。所有平台都在做微商这个月刚过半,两家在微信上做服装库存分销的公司接连宣布融资。7月2日,爱库存完成5.8亿人民币B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钟鼎创投及建发集团跟投。7月17日,好衣库完成数亿人民币B轮融资,腾讯领投,IDG、险峰长青、元璟等机构跟投。就在6月,好衣库刚刚宣布由IDG资本领投的1亿人民币A轮融资。两家公司区别不大,本质上都是借助微信进行分销。平台与品牌方谈合作,分销给微商,微商在朋友圈里卖货。当微商一词蒙上贬义色彩后,媒体们爱用“社交电商”来形容这一类电商,但随着营销术语的升级,现在出了个更加专业的名词——S2b2C,上游对接品牌方库存,下游为职业微商代购提供正品低价库存,再由微商将商品分销,形成品牌方——平台——小b(微信代购)——消费者的交易体系。S2b2C模式简图,虎嗅据公开资料绘制在爱库存、好衣库之外,运用这一模式更被人所知的是云集。2015年5月,做淘品牌起家的安徽人肖尚略转型做综合电商,上线云集微店App。2018年4月,云集宣布完成1.2亿美金B轮融资。肖尚略向媒体表示,云集日销售额最高超过2.78亿元,2017年全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这家成立三年的创业公司已经长成微信生态中估值第二高的电商公司,仅次于接连拿到腾讯投资的拼多多。这套模式打破传统电商中的天价流量困境,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的传播低成本获客,并且有裂变效应,使得平台体量飙升。于是苦于流量压力的中小型平台纷纷转型。去年7月,母婴电商贝贝网推出“贝店”,当时贝店负责人如此描述这一业务:“第一个关键词是共享,即将贝贝的供应链体系开放给用户,让他们在自己的社群当中做分享和分销,从中产生效益。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分享,很多家庭都会在妈妈群里面,妈妈群一定会有少数的两到三个核心人士,她能够影响到社群的价值和定位,我们希望赋能到对应的人,让她们为妈妈群体服务。”几乎在同一时间,做海淘的达令宣布品牌升级为“达令家”招募会员,成为会员后可以销售达令家提供的产品。此后,诸如楚楚街上线楚楚推,以及洋葱海外仓、好物满仓、有好东西等创业项目跑步入场。电商巨头如阿里、京东等对微商分销也有所涉及。支付宝界面中一度出现微商进货入口去年一段时间支付宝主页上曾出现“微商进货”标签,给其微商业务引流。阿里的微商属于一级分销模式,用户使用阿里巴巴一款“微供”系统筛选商品、供销商,再使用App“采源宝”一键铺货到微信、朋友圈。今年1月份,京东和美丽联合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微选”,入口在微信—发现—购物中。微选初始形态有些像淘宝头条,经过几次产品更新,现在来看像是微商分销平台。在首页,所有产品都注明返佣金的字眼,点击进入具体店铺,均在显眼位置挂有“合伙人招募”的广告,申请成为合伙人后同样可以一键转载铺货。网易在去年6月推出网易推手,网易旗下拿来分佣的产品将全部来自网易直营商品——网易严选、网易考拉。唯品会则在近期上线类似的产品云品仓。与创业企业不同,电商巨头们大都严守“一级分销”模式,避免政策风险。于是到最后,无论是做平台的还是做自营的,最后都成了做微商的。为什么微信分销遭追捧微商分销模式神不知鬼不觉地遍地开花。参与其中的既有电商巨头也有成立四五年模式已经成熟的第二梯队玩家,更有不计其数叫都叫不上名字的创业公司。为什么这一模式受到追捧?首先,流量成本高企依然是电商不能承受之痛。新产品获客要投广告,无论是低价补贴,还是百度关键词竞价,抑或做应用商店推广亦、找明星代言,说到底都是花钱买流量的模式。在创业热潮最火爆的2015年,做奢侈品二手生意的“胖虎”,把线下门店砍掉开始做线上交易平台。创始人马成曾透露,由于二手奢侈品单价高,当时获得一个下单用户的成本是1500元到2000元,主要渠道是百度关键字竞价和应用商店优化。“用户的忠诚度很低,哪边便宜就去哪边,而且获客成本这么高,就算他来你的平台下单,获客成本也赚不回来。”用户在胖虎平台上达成交易,它收取2%的佣金,而平均6000元的客单价,远不够支付流量成本,在线上尝试了两个月就停止购买流量。2016年后,流量价格对创业者来说已经贵到难以承受。有创业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购买流量,最多时一个月要花掉五六百万元人民币。“如果一家公司只拿到了几百万的天使轮,那他们融的钱还不够投广告”。2016年,海淘电商蜜淘倒闭。它在2014年获得B轮融资后,用补贴打价格战,耗费千万元买广告,以获取流量以及用户。但当更强的对手入场,同时遭遇互联网寒潮,最终兵败如山倒。相比较之下,通过微信群裂变、朋友圈传播而产生的社交流量,处于价格洼地。做跨境食品电商的格格家,在2017年同时做微信分销。创始人李潇另设团队上线一款新App,环球捕手。据一位接近李潇的人士透露,两者运营成本相同的情况下,环球捕手完成的订单数几乎是格格家的10倍。各个电商平台微信分销产品其二,电商增长放缓的大背景,要求玩家找新出路。从唯品会发布的2018年Q1财报来看,该公司总净营收为人民币199亿元(约合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60亿元增长24.6%;净利润为人民币5.297亿元(约合84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519亿元下降4%。无独有偶,京东的第一季度财报,也呈现出了疲软的态势。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在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3.1%,而2017财年Q2、Q3、Q4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43.6%、39.2%、38.7%。增速放缓,既有季节因素,也有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的原因。唯品会CEO沈亚在分析师会议上说:“我们正积极推进如何从货架电商转型到社交电商,从提高转化率转变为提高裂变率,从引流思维转变为裂变思维。”其三,微信天然适合做分销。“42章经”的曲凯曾经问过白鸦对社交电商的看法,当时白鸦说如果五年以后人们复盘近几年的互联网,有两件大事是一定要提的:第一个是vivo和OPPO的销量超过了小米;第二个是微信红包,让拿到vivo和OPPO的人手机里都有钱了。这两点,其实打通了四五六线城镇青年及中老年人群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此外,微信扩大了交往范围,从之前手机通讯录中数十个熟人关系扩展到几千个半数人关系,并且从之前的点对点通讯,扩展到可以通过群和朋友圈点对面通讯。机遇与风险在搜索引擎中,无论以“云集”、“环球捕手”、“贝店”还是“达令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最下方的相关搜索中都会出现一条联想词条“XX到底是不是传销”。官方对于传销组织的认定,通常有几个判断标准:“人员在30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以及“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诸如阿里的微供、京东的微选、网易推手等大平台都是以一级分销来规避风险,即直接从平台分销出售给C端用户,不能再发展下线。而云集、环球捕手等平台则因分销层级不清陷入争议。2017年7月,云集微店接到一张958万的“迟到”的罚单。CEO肖尚略在公开信中承认“2015年下半年,云集微店采用的地推模式引起了一些外界争议,监管部门认为部分推广形式与《禁止传销条例》冲突”,但他强调,早在2016年2月,“在有关部门和法学人士的帮助下,云集就对地推中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了整改”。公开信息显示,起初云集的店主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缴纳398元平台服务费后,就能一键成为普通云集店主,通过自购优惠、用户CPS和邀请新店主得到报酬。在店主通过直接邀请和间接发展100名新店主以后,就成为云集主管,之后邀请的每一位新店主,他都能得到150元/位的培训费和15%的销售佣金;团队人数达到1000人后,主管就可竞聘服务商(经理)。整改之后,用户花398元购买一套自营化妆品后赠送店主资格,邀请新人购买化妆品后会获得商城代金币。主管和经理仍能获取培训费和销售佣金,但会与云集签订兼职劳动合同,从而规避风险。云集CEO肖尚略反对把云集比做微商的说法。“微商——微小的商业,这一概念非常值得推广,可是微商的层层代理、层层抽成,把原本100元的商品卖到了1000元,客户和底层微商的商业价值都没有得到尊重,是不健康的商业模式。”他认为云集与微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级分销的结算模式。“云集的财务收支都由总部统一结算,每一件商品的收入汇总至云集后,分别向供应商、品牌商支付商品成本,向物流商提供物流、仓储成本,向每一位店主、经理、主管分配利益,我们店主的利益由上往下划分,而非由下往上。”环球捕手等平台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今年6月份《新京报》的一篇报道直指环球捕手疑似传销,其中提到,环球捕手会员用户分店主、服务商、优秀服务商三个等级。新用户在平台上购买399元的指定产品,即可开通“捕手会员”,同时成为“环球捕手店主”,可以分享销售商品获取佣金;获直属下级会员省钱额度和销售佣金收益的25%;每邀请一位下级会员可收益100元。CEO李潇回应《新京报》称,目前外面流传的一些规则并非环球捕手官方制定的,而是一些服务商曲解了规则。“环球捕手的会员体系中确实存在店主、服务商、优秀服务商三种概念,但并非所谓的‘上下线’关系,分销体系也并非多级。会员邀请一名新会员时会获得奖励以及新会员消费的佣金,是仅有的一级。”他进一步解释,当会员邀请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或新会员消费总额超过一定额度时,平台会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会员,邀请其成为服务商;优秀服务商更是服务商中的佼佼者。服务商和优秀服务商将承担管理统筹和服务会员的职责,基于其团队人数和销售额会获得相应奖励。对于创业者来说,微信分销模式的风险在于,如果做多层分销,虽然能带来爆发式增长,但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如果只有一级分销,又要以牺牲增长速度为代价。为了避开微商所留下的骗子等固有印象,他们又以社交/社群电商等概念对这一模式进行包装。2006年,在经历了与监管层的漫长博弈和转型后,安利终于获得象征合法身份的直销牌照。十年后,这些在社交电商中掘金的创业者们,在对产品进行不断的升级变更后,不知道是否能迎来同样的好消息。
西班牙全境共计8家授权小米合作店;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Canalys统计,小米手机在第一季度欧洲出货240万部,位居西班牙市场份额第三、欧洲第四。昨天借着新机小米A2全球发布的机会,小米又秀了一把西欧市场近况;而这一切,距离小米香港上市不过两周。至于小米是如何在正式登陆西欧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样的数据增长,我们在发布会后请来小米公司高级副总裁、如今的海外事业部掌门人王翔,聊了聊各方面的“小细节”。1、定义“新AndroidOne”在西班牙发布的小米A2是小米旗下第二款AndroidOne智能手机,其对应的是小米6X国行版,原生安卓系统+骁龙660AIE+中端产品定价,都是它的特色。而在去年9月,这家公司曾以5X为原型打造了首款主推国际的产品A1,随后在11月宣布全面进军西班牙线下市场。记为小米在西欧市场迈出的第一步。不过反过来说,这对于谷歌的AndroidOne或许也是一次新尝试。“谷歌最早找到我们的时候并不确定小米会考虑做AndroidOne设备,毕竟早期AndroidOne走的是超低端迅速普及的策略。而小米有着多年做硬件的经验,还是希望能带给用户更好的一些体验。不过最后双方敲定,产品部分“由小米全权负责”——“基于这样的合作态度才有了如今的A系列产品,我认为这也是目前最成功的AndroidOne系列设备”对此,王翔颇为兴奋的说。2、和印象里不太像的一样的目标用户产品之外则是用户,伴随每年巴展,西班牙和西班牙人似乎化作了这么一个符号:他们每逢MWC就闹罢工、全年有好几个月都在假期、不太喜欢科技互联网;他们热爱生活,但可能不怎么热爱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然而对于目前的小米西班牙授权店,事情似乎又不太一样。“我们的用户对物联网产品非常感兴趣,至少是现阶段非常感兴趣。手环、滑板车的热情都很高。”不过这可能也和小米在西班牙的“群众基础”有关。王翔现场举了个例子“早期MIUI前100名核心米粉里面,有2个是西班牙米粉”。而在发布会现场,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当地米粉的身影。从价格段分析,西欧地区用户的构成更复杂,也是区别于印度市场的地方。出色的购买力让这个市场在旗舰机上有不少需求。同样,不太热衷数码产品,但是赶上4G升级的用户也不在少数。对此,才有了如今A2和A2Lite并行的策略。3、关于授权店产品的选择谈到小米进军欧洲,授权店开设往往带有着些许象征意味;再进一步,把哪些生态链产品放到店里更能代表小米?这乍看是在谈论“卖什么”,但背后自有他的门道。以积木机器人为例,“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目的,主要还是想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我们,比较极客也比较好玩。去年我们推出的滑板车也是这个想法,而且滑板车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都非常受欢迎。”而抛开“选择”,更大的问题是“移植”,王翔说“这是个工作量相当大的任务”。“尽管我们都说欧洲地区,但实际上每个国家的标准都不太一样;不同的语言、插座、包装,我们也是头疼了很长时间才搞定了这些。而这只是挑战之一;包括产品的售后问题,我们也是尽量选择自己搞定”举个例子,小米笔记本目前就在西班牙有售,但是你看键盘首先就要替换成西班牙语。4、知识产权的老话题“我们在过去申请的两万多件专利当中,已经获批了七八千件;其中有一般是海外的”作为小米过去几年知识产权方面的负责人,王翔在谈到这个所有厂商进军海外的共同难题时这样说。“知识产权的问题在我们这个行业,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熟知的国际品牌每个月处理的相关纠纷就有几十件,我们自然不例外。当然这是一个持续投入的问题,你必须有更多的技术用于和其他品牌交换”在未来两年,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下,“怎么样提高知识产权资产的质量”则成了小米的新课题。5、再提2019年进军美国此前王翔曾对外称会在2019年进军美国市场,至于这个时间点是怎么来得,现场我们有了更详细的解答。“美国市场的度特性在于运营商主导,网络频段和国内比更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网络工程师;这跟小米以往熟悉的模式并不相同的。我们习惯设计一款产品,能针对越多的用户越好。另外同时间段里我们的精力也有限,并不能全球全部市场同步前进。”从本质看“运营商模式不是小米的舒适区”才是关键。以如今西班牙市场为例:虽然线上各渠道电商、线下授权店、线下公开渠道都有小米的身影。但谈到运营商市场,目前仍旧处于探索期。写在最后:上市之后看小米的欧洲之旅在月初的公开信中,雷军曾经总结了小米未来的成长空间,并将之总结为三大策略。其中两条分别是:小米要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尽早实现国际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未来十年,小米公司的IOT(物联网)业务预计达到40%~50%显然,在欧洲市场的拓展无疑是两件事的交汇点。王翔坦言“是机遇但也有压力”。我们我们前面谈了那么多机遇,但压力仍旧存在。“我们去年五六月份看西欧市场,很多机型卖400多欧元,但其实也就国内千元机的水准。不仅手机包括生态链产品,我们小米的产品也更有设计感”这种降维打击给了小米迅速扩大市场的机会,“新市场最早总会有一波冲量的高峰期”,不过目前AndroidOne最多也只能上探到中端价格。所以,如何验证其在高端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是快速增长期过后,小米马上要面临的问题。
网易严选在线下的试水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7月13日,网易严选的专用货架及商品出现在内蒙古安达便利店中。网易严选为后者供应35元左右的日用百货商品,目前共有近200个SKU。今年3月,丁磊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网易要开线下店,并称“很快,上半年吧”,而此时距离网易严选上线已将近2年,市场对其线下店的第一步抱有高期待。在这种期待下,网易此次与安达的合作略显谨慎,更多扮演输出产品的供货商角色,避开了实际线下零售经营中的选品、运营工作。便利店是近年来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实体零售渠道。位置便捷、环境好、增值服务丰富使便利店满足了消费者的新需求。▲安达便利店内网易严选的货架成立于2015年的安达是内蒙古地区的便利店品牌,截至2018年5月以全直营形式开出120多家门店。根据第三只眼看零售数据,其门店面积大多在100平方米左右,单店日销约为6000元,高于行业平均值。同时,安达有向全国扩张的打算。但是,相对于全家、罗森、美宜佳等头部品牌,安达仍然是一个区域品牌。罗森全国门店数在去年3月突破一千家,而7-11在中国有2300多家店铺,且这些全国性便利店品牌对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有覆盖。此次与安达合作,或许能看出比起店铺的广泛覆盖,严选更重视合作伙伴的调性统一。相对于传统便利店,安达在选品、社区服务上有诸多创新,除了推出社区沙龙、理财等生活服务外,还引进褚橙和来伊份等网红品牌,使得其气质区别于竞争者。从2016起,安达连续2年获得便利店大会新锐奖、创新奖。最先选择在便利店中投入货架,这种谨慎可能与严选之前在线下零售业态的试水不顺利有关。2017年9月,世纪联华开出新零售体验店“鲸选未来店”,网易严选试图以线下门店形式入驻。推广信息甚至都已出现在铺位上,但随后铺面被调整为网易考拉海购,最终也未见开业。严选转而以专柜形式进驻不同类型的线下零售点。目前,网易严选已经有超过10000个SKU,包含家居日用、洗护、服装等多个品类。针对具体场景的不同,严选投放对应品类的产品,让产品更精准地到达用户群。例如,本次进驻安达便利店的严选商品以定价35元左右的日用小百货为主,约有60个到200个SKU,首批上架的商品包括数据线、创口贴、湿纸巾、懒人抹布、拖鞋等。这些日用百货满足的是便利店场景中社区用户的需求,比起严选商城中的家居用品,这些快消品消费频次更高。以往在严选商城上,因为88元包邮的设置,这些低价快消品多是用来凑单与其它高单价商品一起购买,用户不倾向于为其再付邮费;而将这些产品放置于便利店中,向社区用户销售,是更适合这类快消品的消费场景。在家居卖场场景中,今年7月,严选以专区形式入驻京东与曲美家居合作的京东曲美-时尚生活体验馆,包含800多个SKU。该体验馆面积约3000平,将低消费频次的家居用品和快消品融合在一起。和安达便利店合作并不是网易严选第一次试水线下,但之前的这些尝试主要目的并不是卖货,而是通过搭建一个体验场景,展示产品,促使消费者形成品牌认知。2017年8月,网易严选和亚朵酒店合作推出了推出“亚朵·网易严选酒店”。严选和亚朵合作设计了14间“严选房”,由严选提供软装家居品,消费者可以在短暂的住宿消费中全方位地体验网易严选的床品、香薰、洗护等多种产品。酒店大厅内设有购买货架,消费者也可以选择直接在网上下单,实现“所用即所购”。▲亚朵·网易严选酒店内景同年10月,网易严选宣布与万科杭州合作,打造以家为核心概念的“严选HOME”。即将样板房和售楼处大厅打造为严选生活示范区,用户在此体验后可以购买陈列的商品及样板房软装方案。同时,与长租公寓品牌“群岛”的合作,“群岛”提供场景和硬装,严选输出软装和商品,帮助住户实现真正的“拎包入住”。根据严选今年的计划,严选HOME在线下的布局要达到100个,和地产商的合作将从长租公寓拓展到民宿、住宅等多种房地产形态,此外,下半年还将推出一个与咖啡文化相关的独立旗舰店。网易在体验服务上的输出主要目的并不是卖货,这一点曾得到网易副总裁柳晓的印证。在和亚朵的合作中,柳晓表示,合作主要是为了让用户在线下也有场景体验严选的产品,并不在意这个酒店会吸引多少人入住,赚多少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卖货的压力不大。不久前的网易严选两周年庆生会上,丁磊提出了2018年GMV达到200亿的目标。根据网易2018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商业务已经成为网易游戏以外的第二大业务,包括网易严选和考拉海购在内的电商业务同比增长了101.0%,占到总收入的26.33%,其中网易严选的贡献越来越大,丁磊也已经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严选的期待。在品质生活电商这个类目里,虽然严选较早入局,但同时,这条赛道也在变得日渐拥挤。2017年,多个互联网巨头推出类严选模式的品质生活电商平台。4月初,小米正式上线生活电商平台“米家有品”App;5月,阿里上线了第一家自营店铺“淘宝心选”;今年1月,京东悄然推出“京造”入局红海。在线上,几家产品因为产品品类和风格的重合,差异化变得越来越难实现,而战场转至线下,竞争也并没有因为门槛的提高而降低,还遇到了和线上相似的瓶颈。今年6月,京东联合曲美家居推出了京东曲美-时尚生活体验馆,淘宝心选则在上海大润发杨浦店开了一家“淘宝心选·生活家”,MUJI在国内加快了开店的步伐,而海澜之家也挤入市场开起了家居生活馆“heilanhome”。尽管都在强调商品设计和制造模式上和网易严选的差异,但从最终展示的产品和店面风格来看,这种差异似乎很难体现。相比资本实力雄厚、客群广泛且深入的阿里、京东,以及线下经验丰富、实体产品供应链完整的无印良品、海澜之家,网易严选在现阶段没有选择直营店这种重资产的形式。在品牌建立和用户体验上,严选选择了按照品类的区别划分渠道,更重体验的家居用品和地产商、酒店合作搭建场景,拓展长尾客群。在线下的销售渠道建立中,优先将应急性的杂物百货通过便利店广泛快速渗透下沉。无法在产品上避开直接竞争的严选,选择了在渠道上错位竞争,这种方式无疑是安全的。不过,网易严选要实现丁老板所说的“用三到五年再造一个网易”,高强度的线下争夺战就迟早要来。
2018年,在线票务市场已经明显出现了猫眼电影、淘票票独大的局面,其余二线票务平台的市场占有率被大量积压。2018年春节淘票票出票份额最高达到43.6%,而猫眼电影在与微影时代合并之后也是来势汹汹。而与这两家平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糯米、时光网、万达电影APP、上海电影旗下的天下票仓等二线票务平台似乎都逐渐失去了“声音”。7月5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影”)发布公告称,拟将全资子公司天下票仓51%股权通过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挂牌底价预计为1.2189亿元。虽然上海电影宣称此举是为了“引入多元化战略资本,加快转型升级”,但仍有媒体迅速将其解读为“二线票务平台沦为弃子”。二线票务平台真的只能沦为弃子吗?笔者认为事实并不这么简单。从票补大战到入口与平台之争,猫眼淘票票重定义在线票务价值目前在线票务份额已经占据了全部票务市场的90%以上出票率,猫眼电影与淘票票依托庞大的用户规模迅速进化,发展起了以电影在线宣发为核心的商业模式。2018年截至7月11日,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猫眼电影主发行电影票房位列第2,淘票票仅有一部《南极之恋》,位居21位;联合发行方面,淘票票发行票房已经超过百亿,位列第二,猫眼电影紧随其后。在2018年以前,用”票补大战”提升占有率是普遍做法,2015年猫眼电影曾经获得了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依靠廉价电影票获取用户成为见效极快的手段。只不过,投入巨大的票补大战并未带来足够的用户粘性,最终成为平台之间徒劳又不得不为之的一项投入。占据支付宝入口的淘票票、猫眼微影合并后占据微信入口的猫眼,也逐步将票务与其他入口联系起来。同时,猫眼专业版、淘票票专业版等面向B端的数据服务也先后面世。卖票行为本身早已被证明是难以盈利的,猫眼电影与淘票票的在线宣发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强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背后的腾讯、阿里巴巴的强大资源之上的。与猫眼、淘票票相比,其他票务平台难以在线上入口、资源方面追赶上来。但从其他几家票务平台现状来看,以万达为首的传统电影公司并未放弃打造自己的在线票务业务。万达电影APP已经到了6.0版本,万达2015年收购的时光网也稳步经营着票务销售,还开发了衍生品等多元业务。在这个当口,对万达、上影等电影公司而言,自己的在线票务平台的意义或许与猫眼电影、淘票票并不一样。万达在线票务联合影院资源,意在维护院线话语权猫眼电影带有美团的地推基因,所以在宣发上倾向于主控发行,把控上下游产业链;而淘票票背靠阿里巴巴的数据优势,更希望经营成一个平台性质的宣发模式。猫眼淘票票借由线上资源进入影视产业链的发行端,是由其互联网特性决定的。万达影视联合大地时代电影发行、广州金逸影视传媒、横店电影院线共同投资五洲发行是万达影视发行业务的重要板块,万达、大地、金逸、横店等均是国内前十院线公司。五洲发行成功发行的作品有《夏洛特烦恼》《解忧杂货店》《熊出没·变形记》等。而另一家发行公司华影天下,则是华谊兄弟牵头联合微影时代和上海电影组成,微影时代同样有万达的股份,上海电影的院线排名也在国内前列。可见对万达电影等强势的院线公司而言,发行业务的模式不同,依靠的并非在线票务占有率。并且因为猫眼、淘票票建立的前期优势过大,如果大量投入资金争夺在线票务市场份额,如今对万达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好的选项。但万达并未停止对旗下票务APP的支持。笔者经过比对,发现万达电影APP的同场价格低于猫眼电影、淘票票、时光网,而天下票仓上更是没有万达影院购票入口。万达电影APP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单独影院卖品栏目:在APP中可直接手机下单万达影院的食品、与COSTA合作的咖啡等。由此笔者认为,万达电影APP不同于猫眼、淘票票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立足的基础是国内排行第一的万达院线,目前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巩固并发展万达影院的会员规模,连接线下卖品资源。万达做电影APP深层次目的则需要联合电影产业链来看:传统模式中,排片对票房成绩影响极大,而排片的话语权几乎被全部掌握在院线端手中;而如今线上出票比例占据绝对优势、猫眼淘票票又达成了垄断线上票务之势后,在线预售等网络数据将极大地影响后续排片,院线的话语权逐步被票务平台侵占。对志在影视全产业链的万达电影而言,这显然是一大隐患,因此在线票务就成为万达不可或缺的资源,存在就是最大的价值。收购时光网也有这方面的意义。被万达收购之后,时光网逐渐成为了一个影视资讯媒体、在线票务、影视衍生品销售的聚合平台,明显与功能较为单一的万达电影APP达成了互补态势。二线票务平台价值不在自身,在于背后公司的长期布局而对院线不那么强势的上海电影、华谊兄弟们而言,独家的在线票务APP存在感也越来越小。二八效应下用户越来越集中于头部平台,其他平台用户规模很难扩大。从天下票仓的财务数据来看,2017年天下票仓的经审计营业收入为5592.82万元,净利润为2468.33万元,利润率相当高。淘票票与猫眼电影因为争夺市场的大量投入,此前公布的数据多为大量亏损,但天下票仓的盈利显然更多是因为放弃投入票补获取占有率的结果,目前来看,仅仅是依托上影旗下院线SFC资源的一个“低配版万达电影APP”。上海电影方面表示,“公司将为天下票仓引入多元化战略资本,加快其转型升级。天下票仓将发展成为基于提升用户服务和用户体验的,具备整合线上票务、线下影院和其他‘场景娱乐’入口能力的,对接电影内容与商业品牌的整合营销需求的O2O垂直服务平台。公司亦将借此平台继续加强对电影宣发及营销领域的战略投资和布局,从而带动现有的电影发行放映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良性互动并产生聚合效应。”笔者认为,这番话只能视为一个美妙的愿景:主流的影视资本都已经站队完毕,天下票仓相比淘票票、猫眼而言并没有特殊的价值,顶多作为在线票务新入局者的储备,新的战略投资者很难达到阿里、腾讯、万达的量级。但从上海电影的角度来考虑,出售51%的股权却是一件双赢的事:一方面,公司2017年净利润增长仅为8.82%,2017年Q1同比净利润下滑-10.45%,业绩增长陷入停滞甚至后退,天下票仓的股权出售将为公司带来新增约2.17亿元投资收益、约1.88亿元净利润,将大幅助力2018年度业绩。另一方面,上影的出品发行业务从2017年至今也备受质疑,2017年主出品的《鲛珠传》票房仅有1.13亿元,《心理罪城市之光》2.24亿元,这两部电影投入规模较大,票房均低于预期。对上影来说,2018年是一个必须求变的时期,天下票仓或许将成为一个改革契机。总而言之,二线票务平台的存在价值,并非在于平台本身,而在于背后资本的地位和目标。这也是二线票务平台与猫眼电影、淘票票的最大区别。面对阿里“无上限投入”的宣言决心、猫眼电影联合微信之后收割入口的态势,其他票务平台背后并不存在这样强烈的驱动力,没有投入,自然不会有产出。但对万达、上影这些院线势力而言,旗下的票务平台相当于一个“种子”,现阶段是攥在手里的一个潜在资源。至于能否发芽,就要看这些公司自身的长期战略布局了。
美团、大众点评合并,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合并,58同城、赶集网合并,携程、去哪儿网合并,频频出现的垂直领域合并潮加上BAT三巨头,让互联网创业者领域越来越难有成长为新巨头的机会。2016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提到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说这个话,不是说以后大家不会用手机来上网了,而是说如果今天这样一个公司还没有成立或者是做大,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现独角兽了,因为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其他的大佬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言论,大家的共识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再想做大的概率几近于零。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境内外互联网上市企业总数为102家,总体市值为8.97万亿元,其中BAT三家企业的市值占总市值的73.9%。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PP助手、豌豆荚、华为手机助手等应用商店里,App下载量总排行席位也几无变化,都是巨头的产业,新兴应用进榜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成立于2016年的抖音,用2年不到的时间,就将日活做到1.5亿,月活3亿,最近半年抖音日均百度搜索次数超过10万,估值达80亿美金。抖音带来的不仅是用户层的痴迷,于创业者、互联网巨头们而言,疯狂的抖音背后亦有不少启示意义。第一,移动互联网仍有机会。2016年的短视频已经不是蓝海市场,快手、美拍、秒拍等皆已成熟,2016年6月8日自媒体X博士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文章,更是将快手推向风口浪尖。快手CEO宿华在首次公开露面会上提到,截止到2016年6月,快手的注册用户已经3亿多。除快手这类短视频外,手机社交、手机新闻、手机搜索、手机音乐、手机视频、手机支付、手机购物等移动互联网领域,也早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新人难有“占坑”机会。但抖音从爆红至疯狂,却给了创业者、互联网巨头们一个启示,看似已经饱和没机会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仍然有机会,抖音的爆红区别于Faceu、足记、疯狂猜图、魔漫相机等昙花一现的应用,在社区+社交的双重属性下,用户并不会用完即走,而是逐渐沉迷,只至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被打断或自身厌倦才会离开。第二,巨头们的“护城河”并没有那么深。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并不复杂,电商、游戏、广告再加上用户付费,前三者是主流,这四种盈利模式看似土气,实则可以千变万化,只要有流量,就能够衍生万象。于新兴的创业公司/创新产品而言,要想成长,就迈不过BAT等互联网巨头们构筑的“护城河”,不在巨头这里交“入门费”不行。移动互联网产品最终都是要落地到下载量和安装量,下载量、安装量不落地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吹水”,而在下载量、安装量方面,巨头们都各守要道,比如关键字广告、信息流广告、应用商店广告,基本上都在巨头手里,App的创建维护成本降低了,可是其渠道成本却变高了,没钱的创业公司直接在渠道层面就折了。另外,新兴创业者/创业公司在模式上最终也很有可能和巨头们冲突,而一旦遇到互联网巨头的话,大多数创业者/创业公司都充当了炮灰。短视频2016年尽管还算火,但远远没有达到让巨头们过分重视的地步,或者说巨头们自有自己的核心战略部署,2016年的百度还在“allinAI”,而阿里则开始布局新零售。在巨头们未重视的短视频领域,抖音开始逐渐成长,直至其也成为短视频领域的巨擘之后,BAT等互联网巨头们才开始缓过头来,巨头们看似很深的“护城河”并没有挡住抖音的壮大。第三,不能放任抖音不管。如果任由抖音一路高歌猛进,最终互联网巨头们都有可能受到抖音的掣肘,一方面是巨头旗下产品的用户使用时长、用户注意力会被抖音给抢走,另一方面是,抖音的规则已经建立,其他平台只能成为抖音的玩家,这两者显然都不是互联网巨头们所希望看到的。对于巨头们来说,就必须要有动作。多重因素之下,疯狂的抖音最近一年内带来了一批批短视频“学徒”,就连BAT等巨头也没能免俗,比如腾讯的下饭视频、速看视频、时光小视频、百度的Nani小视频等。鸡贼的创业者们亦不愿意放弃做抖音“学徒”的机会。据郭静的互联网圈了解,创业者们对抖音的“学习”非常之夸张,比如抖秀短视频、抖叁短视频、抖s短视频、抖浪短视频、抖友短视频、逗音短视频等,在名称、形式等方面,与抖音完全是“孪生兄弟”般相似。为何包括BAT等互联网巨头在内,都开始做抖音的“学徒”呢?一是既然抖音能够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其他平台自然也有这种脱颖而出的机会,万一也像抖音一样做大了呢;二是App的创建成本并不高,巨头公司随手就可以做一个类抖音的产品,除微视外,大多数类抖音产品都非主营业务部门在大力推动,更像是各个垂直业务线的尝试,比如Nani小视频就是出自百度贴吧旗下,有戏短视频则出自搜狐新媒体部门,谁说短视频则出自陌陌旗下的子公司;三是抖音本身的门槛并不算高,抖音的前置属性是短视频制作工具,是一种短视频的玩法,而这种玩法并不是“独门秘籍”,能让用户感到娱乐有趣的玩法有很多种。对于抖音而言,这些“学徒”的出现并不会造成影响,抖音的“护城河”是社区+社交,通过社区留存内容,通过内容来形成社交氛围,用户在线下或者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的谈资、数字谈资很多时候都是抖音内容作为载体,“学徒”们固然也能像抖音一样做出各种好玩的短视频工具,但其要做到跟抖音一样成为社交的一部分,则又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节点,另外在运营、推广、砸钱等方面也得用力+配合,并且还得走在抖音前面,而不是做抖音的“学徒”,学抖音易,做成抖音难。当然,抖音如今也遇到了一些麻烦,这是任何公司在做大之后都会遇到的坎坷,只要抖音能跨过去,未来还是很美好的。在短视频策略上,互联网巨头们更钟爱的方式是,将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内容介质,与平台结合,比如淘宝商品详情页里逐渐以短视频内容作为呈现方式;AppStore的App介绍里,也允许开发者使用短视频作为介绍;新闻资讯平台里短视频也早就开始占据重要位置,在线音乐平台的短视频也已独立成为一个子频道。遑论巨头们对于抖音的危机感,我认为有点儿夸大,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的主营业务非常稳健,另一方面,巨头们的诸多投资布局也逐渐成型,且获得了不菲的商业回报,抖音不可能成为互联网的第四极。所谓“邯郸学步”,学抖音挺没意思的,只怪市场的大机遇已成定型。
今年入夏以来,网约车越来越难叫到,是很多用户的共同感受。而随着7月1日《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发布,帝都用户们叫车难的感受只会越来越强烈。根据这个《规定》,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将展开为期半年的“非法客运专项治理行动”,打击非法客运行为,机场、火车站重点点位检查24小时全覆盖。目标只有一个:黑车。黑车(非法客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约车还没有诞生的时候,黑车与黑摩的的区别只在于轮子的数量;网约车出现之后,黑车一度被招安,摇身一变成快车、顺风车,但随着前年“京人京车”这种政策的出台,一夜回到解放前。只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过去两年因为违反“京人京牌”政策(主要是京人)而导致的罚款,都是由相关网约车平台买单,完事之后司机车照开、钱照赚。但进入2018年以来,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持续加强,7月1日的新规很有可能会把过去两年相对随机的执法审查常态化、固定化。就网约车行业而言,北京是全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城市,美团打车入沪容易、进京却迟迟不得,个中缘由不言自明。然而就是这个最重要的网约车市场,现在不得不面临“沦陷”的局面。有人说是政策管的太严,应该适当松一松,毕竟网约车的出现给老百姓提供了不少便利。我觉得说网约车提供便利没错,但一个商业模式如果总是绕不开政策的管制,到底是政策的问题还是模式本身有问题?作为一个新生行业,网约车有四个利益相关方:用户、司机、平台运营方、政府。但不幸的是,目前这四个利益相关方对现状都不满意。先说用户。最大的不满就是打车越来越贵、越来越难。2016年滴滴合并Uber之后,一步一步减少,直至取消对乘客和司机两端的补贴,然后在快车页面中推出优享业务,部分快车收费标准提高。去年4月份,又在北京引入“分时计价”模式,提高早晚高峰时段价格,起步价与出租车看齐。而“京人京牌”、“沪人沪牌”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网约车一线城市的运力大减。财新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地区某主要网约车平台上,合规车辆仅占10.7%。供给端越来越少,网约车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越来越多,用户当然不满意。C端用户可以接受没有福利,但不能忍受福利的递减。给我的还要拿走,这怎么能行?再来说司机。有次坐快车,司机师傅说他的一位朋友在网约车补贴大战最疯狂的时候,一年赚了两辆奥迪A6(当然,我觉得低配版的可能性更大)。但现在的处境是,不仅补贴早就没有了,还要被平台抽取近30%的佣金。现在要想月收入过万,一个快车司机每天的出勤时间一般要到到15个小时左右,这与传统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强度越来越接近了。一方面是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另一方面是收入越来越不具有竞争力,以至于今年入夏以来随着天气的暴热,很多司机不愿意出来拉活。除了天气,派单越来越远也是很多网约车司机的不满之处;明明附近有很多人在叫车,总是给你最远的那一单。那首歌怎么唱的来着:《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再来看网约车平台。这条到目前为止烧钱最多的互联网赛道,可能觉得自己很冤。以滴滴为例,干易到、并快的、顺手还把Uber收编了,花了上百亿美金好不容易一统江湖,最后却要面对前有政府管制、后有各路追兵的境地。获得了垄断地位,但没有获得垄断红利。网约车的出现是共享经济在中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它的初衷是解决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但在中国畸形的资本竞争环境下,这个初衷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叫网约车的难度在加大、费用在增多,而且还带来了更加拥堵的交通。政府当然要管,所以滴滴们觉得自己很冤。最后来看政府的不满意。《规定》出台的第二天我打车,司机师傅突然问我,是不是觉得这两天北京没那么堵了?他说这个《规定》对于不符合“京人京牌”政策的外地司机,简直是“团灭”,吓走了一大批人(至少目前是这样)。对待网约车,其实政府的着眼点就两个:一是看交通堵不堵;二是看是否触碰民怨。综合近几年中央对首都的定位来看,北京的交通不仅要比网约车出现之后更畅通,甚至要比网约车出现之前更畅通,这是基本目标,再好的商业模式也不能挑战这个目标。至于民怨,红线就是不能出人命。其实传统出租车行业每年都有刑事案件发生,网约车刚出来的时候,安全问题是乘客最大的疑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已经没有了这个顾虑。但最近两年频繁发生在网约车平台的伤人、杀人事件,似乎在提醒人们:那个恶魔始终存在。说实话,这种事件的发生,网约车平台肯定有责任,但这个锅也不能让平台方自己背。网约车模式天生的特性就决定了上述危险性的存在,乘客既然认同这种出行方式,当然就要考虑危险所在。但政府不这么认为。首先出人命对谁都不好,其次当命案发酵成影响社会舆论的事件,就不单单是刑事案件了。这次新出台的《规定》,就要求司机和车辆具备双重运营资格,没有其中一项资格认证,就属于违规。等于司机除了驾照,自己还要再考一个证,以及帮自己的车再拿一个证。商业模式的天然缺陷靠政策来填补,是网约车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果以滴滴成立的2012年算起,网约车这个模式已经在中国成长六年了,并且人催生了估值几百亿美金的公司,按理说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了,但现实就是乘客不满意、司机不满意、平台不满意、政府不满意,所有利益相关方都不满意!是时候反思一下模式本身的问题了。任何一个商业模式的成立,都要满足两个条件:1、顺应人性的常识;2、增效率、降成本。最初的几年时间,穿着共享经济外衣的网约车,借助资本的力量极大体现了商业模式的“先进性”:补贴最疯狂的时候,用户以近乎公共交通的出行成本享受私家车的服务,司机甚至不用出车仅仅通过刷单就能月薪过万。但这种释放人性之恶的商业模式,一旦失去资本的输血,就像突然断了毒品的瘾君子,所有问题都会原形毕露。我一直都认为,网约车没有护城河;如果说有,就是补贴,但问题是任何通过补贴才能生存的商业模式都不会长久,共享单车就是最好的例子。没有了补贴的网约车在效率方面正在向传统出租车看齐,成本甚至比出租车更高,再加上各种新政,网上叫车堪比买彩票。六年血战、烧钱无数,最后的结果仅仅是北京又多了一家出租车公司。共享经济的初衷是:我有闲置资源拿出来供你使用,你有闲置资源拿出来给我使用,是一种略带共产理想的资本主义交换。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是共享经济的崇高理想。但网约车行业始终无法突破一个瓶颈:在不增加供应量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需求端;而如果无节制地增加供应量,又会导致交通拥堵、人身安全等社会问题。这两年的各项政策、新规一再提示: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的高效不能以一个社会的低效为成本。其实,在传统的网约车模式之外,这两年还兴起了一种新的网约车模式:分时租赁。这种新模式也是基于LBS,以小时或分钟计费,随取随用随还的自助式出行汽车租赁服务。它主要满足人们中短途出行需求。目前这个领域的公司有TOGO途歌、Gofun、Evcar等。分时租赁为什么会有市场?来自险峰华兴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一线城市都已经实行买车限号,北京每年新增的车牌数量小于10万且控制越来越严,私家车的供给无法实现粗放式增长。再看运营车辆,北京市出租车数量常年停留在6.7万没有增长,而由于经济模型和网约车新政的原因,滴滴快车的出行供给也已经达到了天花板。总结一句:粗放式增长已成过去,未来要靠供给侧改革。而且,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模式只解决0-10公里出行,10-100公里是出行服务还是真空市场。根据高德大数据,北京上海两个城市0-10公里的出行需求占总盘子的55%,10公里以上的需求占45%。再看供给,共享单车解决的是0-3公里的公共交通接驳需求,滴滴+出租车解决的是0-10公里的短途直达出行需求,神州租车解决的是100公里以上中长距离用车需求,而占据45%比例的10-100公里出行需求完全没有一个对应的供给。可以这样想,早上赶早班机,把车开到机场,自然就会有人把它开回来,单程价格只相当于专车的60%。分时租赁的好处是,首先不会增加车辆的供应量,以途歌为例,汽车都是从传统汽车租赁公司租来的,说白了盘活的都是北京现有车牌,不会增加城市交通负担。其次,汽车分时租赁没有司机服务,用户就是司机,司机就是用户,不存在刑事治安事件的可能。这也正是让有关部门最放心的地方。而没有了司机服务,出行成本也被大幅降低,对于分时租赁而言,开的越远,就越便宜。再次,分时租赁是走向无人驾驶的必要阶段。据说途歌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与百度的自动驾驶进行战略层面的合作。未来上班叫车,将会是汽车自己开到家门口。从人找车到车找人,是分时租赁最具创新性的一招,因为背后的数据呈现是完全按照无人驾驶的逻辑进行的。在无人驾驶普及的前夜,网约车也走到了一个需要变革的十字路口,新技术、新模式都是突破原有天花板的最好方式。一个行业的进化总需要先驱的付出。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滴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