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
5月21日消息,据口碑饿了么平台数据显示,屈臣氏上海静安久光店、大润发福山路店、家乐福徐州复兴店、全家便利店德都路店、华联超市龙华西店,4月的订单量环比增长都接近或超过了200%。正值天猫618前夕,阿里集团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表示,口碑饿了么引领的餐饮行业全链路数字化构建已成型,并将输出各项数字化能力至商超、生鲜、等多个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为商户参与天猫618做准备。据悉,目前,屈臣氏已上线2400家门店,超过230城,而它在饿了么上的销量,在过去半年内涨了4倍余。在饿了么平台今年1月份一次满减活动活动中,屈臣氏3小时内承接线上客流数百万人次,下单量甚至比2018年天猫双11当天峰值高出5倍;在饿了么“38女神节”当天的订单量比日常平均订单数增长了18倍。同时,大润发基于饿了么大数据显示的用户消费习惯,选择了动销率高、订货周期灵活的商品,全量上线后,月均销售增长超过180%。一起惠了解到,今年3月底,口碑饿了么宣布“上山下乡”计划,进军近百个三四线城市,在当地建设口碑饿了么数字化一条街,帮助当地商户上线增收,包括云南大理、广东佛山、河南新乡、浙江绍兴在内的众多城市市场份额突破50%。市场监测数据显示,近半年来,饿了么在三四线城市商超外卖业务的发展速度高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三四线城市商超的上线商户的增速,比一线城市高出近3倍。来自饿了么口碑的数据还显示,一线城市的消费者由于对外卖业务熟悉程度高、生活消费习惯养成较快,独居或合租养宠物人士较多,已经出现更关注宠物用品外卖的消费趋势,该品类订单增长同比去年翻3倍;二线城市用户更依赖平台购买饮料冰品;在三四线城市中,奶站成了一个热门品类。用户在早晨9点下单,用外卖购买奶站的面包、牛奶作为早餐,成为三四线商超发展新鲜现象。阿里方面表示,进军三四线城市正在成为天猫618的主题词,也是阿里整个经济体推进的方向之一,近期以来,淘宝、天猫、聚划算等在三四线城市的业务量增长,而饿了么口碑商超业务在三四线城市的进展,也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沃尔玛入股京东的两年后,走过“棉婚”的双方交出了成绩单。沃尔玛在京东平台上的官方旗舰店粉丝数量130万;沃尔玛全球购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500%;以及,全国30个城市200家沃尔玛门店入驻京东到家,且提供“1小时达”服务。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总裁王笑松,以“尽管合作两年,但双方仍旧处在蜜月期”来形容两者的“婚姻关系”。连续两年的销售量暴增,为互联网巨头京东的零售版图增添光彩无限,于线下零售巨头更是救其电商业务于水火之中。作为蝉联五年世界500强榜首的零售企业代表,沃尔玛的革新效果也在凸显,牵手电商巨头成为一种自救的方式,也是零售业的发展态势。两年“蜜月期”如今的甜蜜,是这场感情的基础沉淀,但京东与沃尔玛的“恋爱”阶段并非顺畅。2011年,因京东拒绝全盘收购1号店,给了沃尔玛拥抱的机会,从中国平安手中收购17.7%的股权,次年增持至51.3%,成为1号店的最大股东,这一举动也解读为沃尔玛要进军中国电商的前奏。的确,这正是沃尔玛想要释放给中国市场的信号,在当时线下实体连锁风华正茂之时,沃尔玛想要通过1号店的网购服务作为沃尔玛实体店服务的补充,如此看来,此举正是打通线上线下无界零售的鼻祖级玩家。然而,现实却过于骨感。收购后的融合问题日渐浮出水面,线上线下订单及库存无法打通、存在文化差异、甚至创始团队因分歧等因素,使得1号店自被收购后份额逐年下跌。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第一季度中国B2C市场中,1号店的市场份额仅为1.3%。随着亏损加剧,1号店逐渐变成了沃尔玛在中国电商业务上的拖累。2016年6月,沃尔玛无奈放弃了在中国自己主导发展电商的策略,将1号店“过继”京东,京东也出让5%股权,换得沃尔玛的战略合作和大部分1号店的资产,以示合作诚意。半年后,沃尔玛对京东进行第二次增持,截至2016年12月31日,沃尔玛持有12.1%的京东A类普通股,占京东A、B类总股本的10.1%,成为京东第三大股东,前两位分别为,腾讯和刘强东。紧接着,沃尔玛宣布战略投资新达达5千万美元,沃尔玛中国的实体门店将独家接入京东到家,并由达达负责全部订单的配送。升级“三通2.0”战略现在“联姻”的7年后,沃尔玛终于在中国尝到了电商红利。据沃尔玛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年2月1日-4月30日)财报显示,其营收达到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电商业务同比增长了33%,较上一财季有所反弹。在中国市场,沃尔玛Q1的总销售额增长6%,可比销售额增长4%,创下5年来的新高。透过逐年增长的销售额数据不难看出,王笑松用“蜜月期”形容当中的甜蜜,并不为过。京东与沃尔玛合作的背后,正是无界零售的践行。首先,入股后的沃尔玛将旗下山姆会员线下商店和ASDA搬上京东,又将线上京东产品搬入到沃尔玛的商超之中。对于京东而言,沃尔玛在中国拥有数百家线下店,在供应链与采销体系上都有巨大优势;对于沃尔玛来说,背靠电商巨头,也让线上之路更轻易,同时,京东之家也能帮助其卖场获得年轻的客流。自2016年6月京东和沃尔玛宣布战略合作后,双方推出了库存、门店、用户互通的“三通”策略,近日正值两周年,双方又发布“三通2.0”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库存互通是提高京东配送效率和沃尔玛销量商品库存周转率的关键一措,举例来说,消费者在京东自营超市购买沃尔玛在售的相同商品,快递人员可以从距离下单顾客最近的沃尔玛门店取货。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用户体验提升部总经理祁婷补充,截至今年6月底,京东与全国29个城市180家沃尔玛门店实现部分商品的库存打通。未来,库存打通会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并试点推出1小时送达服务。而门店互通则主要体现在沃尔玛和京东到家的合作上。目前,全国30个城市的200家沃尔玛门店入驻京东到家平台,在今年6月份,沃尔玛在京东到家平台上的销售额是去年同期3.5倍。另外,沃尔玛中国大卖场电子商务部副总裁博骏贤(JordanBerke)透露,沃尔玛与京东到家已经在建十个项目云仓,均是100%服务于线上订单,弥补了当前沃尔玛在某些区域店铺密度的不足,有效提升沃尔玛和山姆店本身口碑之外对用户的覆盖能力。除了线上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京东与沃尔玛在线下业务的探索也积极尝试。2017年6月,沃尔玛在深圳罗田店推出了首家“沃尔玛京东之家”。截止到目前,京东和沃尔玛已经开设了4家合作门店,其中3家沃尔玛京东之家,1家沃尔玛京东专卖店。传统零售拥抱电商巨头虽然沃尔玛在中国每年都在创造佳绩,但却无法掩盖实体连锁零售的焦虑。消费升级的到来,线上流量日趋昂贵,线下增速的乏力,互联网腾讯、阿里和京东等巨头纷纷切入线下。2016年11月阿里入股三江购物,淘宝便利店借助三江进驻宁波。去年2月,阿里又与拥有4800家线下门店资源的百联集团合作,将上海作为新零售的试验田。不久后,阿里还投资15亿元与新华联合伙投资新零售。同时,重点孵化新零售盒马鲜生,改造天猫小店并投资入股高鑫零售、居然之家等线下连锁零售。与阿里的“野蛮”行为有所区别,缺乏零售基因的腾讯,则是以生态搭建的方式为主,以技术和流量注入为主,想要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再看京东,在后电商的时代,它是以开放的心态赋能线下零售。在618购物节期间,京东携手线下门店总量将超过50万家。开设了7fresh生鲜超市和3C零售体验店,入股了永辉、沃尔玛、世纪联华等。京东还得到了谷歌5.5亿美元投资。在投资消息传出之后,京东CEO刘强东在内部公开信中表示,“未来,腾讯、沃尔玛、谷歌等战略投资者将与京东一起形成‘无界零售’的生态联盟,把大量中国优质的品牌和商品带向全球市场。”视角再回到沃尔玛,同去年一样,京东与沃尔玛今年依旧继续造节,“8.8购物节”也是双方合作的一度演兵。连续五年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的沃尔玛,早已成为连锁零售巨头,但其依旧要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如何应对颠覆,并且紧跟趋势迅速实现融合,沃尔玛一直在为适应中国市场而改变,但其所面对的困境,也正是所有连锁零售企业的谜团,这对于整个零售业还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4月20日消息,北京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商厦)发布2017年度报告。2017年华联商厦营业收入10.96亿元,同比增长7.7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86万元,同比下降82.87%。资产总额为138.89亿元人民币,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为77.62亿元人民币。报告中提到,未来公司未来仍将实施轻资产战略转型,在持续专注社区型购物中心运营与管理的基础上,以购物中心为平台,积极拓展购物中心内容业态,同时以商业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业,促进与主业的协同性发展。将继续通过购买、租赁、受托管理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购物中心资产和店铺规模,以北京为核心拓展范围,拓展新的发展区域,巩固提升现有商圈,加快寻求新的发展区域。
4月16日,华联综超发布2017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17.5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8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24.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0.04%,实现了扭亏为盈。华联综超表示,营业收入下滑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出售全资子公司华联精品导致经营门店数量减少。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前期关闭了部分亏损门店,使得经营性业务盈利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出售华联精品100%股权取得了投资收益。华联综超主营超市零售,门店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多个地区。公司经营模式包括自营模式、联营模式和租赁模式。2017年6月13日,华联综超将其持有的北京华联精品超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精品”)100%的股权转让给凯大铂川。本次交易预计获得3.15亿元的收益。华联综超表示,华联精品主营业务为经营高级连锁超市,主要面向本土高档消费者及居住在本土的外籍人士。该类业态对商圈要求严格,客层狭窄,店铺布局受限,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公司转让华联精品股权,有利于公司集中资源发展社区生活超市。除此之外,在门店拓展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开设新店共计11家,关闭门店9家,截止报告期末在营门店共计156家。商品方面,华联综超调整商品结构,对坪效较低的商品进行淘汰,进一步强化生鲜管理;创新服务方面,启用微信、支付宝和京东支付等线上支付服务,增加电子会员功能,与第三方外卖平台合作提供线上配送服务,增加销售渠道。2018年,华联综超将继续加速门店扩张,全年计划开店规模在20-30家左右,每家门店的投资规模约2000万元。
2018年3月31日,苏宁易购(0020244.SZ)披露了《2017年年报》。报告显示,2017年营收1879.3亿,同比增长26.48%。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13亿,同比增长498%。没有被时代抛弃2012年~2014年间,苏宁营收增长乏力,与之前动辄20%以上的增速不可同日而语。2017年增速终于回升到26.5%,略低于2010年。但2017年苏宁营收是七年前的2.5倍,行业竞争环境、消费者购物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0年国美已落下风,营收是苏宁的74.1%。2017年,国美营收同比下滑了6.7%,规模仅为苏宁的38.1%。2017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6.6万亿,同比增长10.2%,但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仅增长2.8%。26.5%的增速不算高,但与线下零售企业增长乏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在于,苏宁早已变身为“线上线下双料零售商”。2017年,苏宁商品销售规模(等同于电商GMV)为2433.43亿,其中线上1266.96亿,占比52.1%。这样的结构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2011年,在电商“冲击波”降临前夜,苏宁离开“舒适区”主动“革自己的命”。虽然痛失“绩优股”桂冠,但碾压老对手国美、营收增速差不多是行业均值的十倍,应当说得大于失。大润发被并购,创始人黄明端黯然离任时说:“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张泉灵的原话是“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张近东有资格说:“苏宁没有被时代抛弃”。线下门店价值获得共识2009年前后,电商大潮初起。不少人认为“电商没有店面成本”、“能够展示的品类无限丰富”、“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下单,然后等送货上门”……因此电商必将取代、颠覆线下零售业。也有许多人,特别是传统零售行业中的佼佼者,认为“电商还太弱小”“C2C、B2C哪种模式都得亏”“十年八年都成不了气候”……张近东是传统零售大佬中最看好电商的,却不肯“壮士断腕”放弃线下,全力发展线上。在业绩最难看的那几年,“苏宁应当撤店、裁员”的观点成为某种“共识”。2014年5月20日,虎嗅上一篇文章认为苏宁当时480亿市值被低估了:“1500家门店,就算每家每天只有一百名顾客购物,全年就是5475万‘活跃用户’。如果打包出售,每家门店按3000万估算,总值已经是450亿了。”某读者称:“如果电商大趋势势不可挡,这些门店未来都是负担,估值应该为负,我看应该估值-3000万才对。不信你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收购方,苏宁把这1500家门店打包450亿卖给你,你买吗?”笔者没钱买苏宁,但马云有,而且是按1400多亿估值买的!(19.99%股权对价283亿)。时至今日,阿里、腾讯、京东、网易等巨头线下“扫货”到了疯狂的地步。参股永辉、华联、高鑫、家乐福、步步高、居然之家、海澜之家,再没有人认为“线下门店是负资产”。线下门店的价值受到重视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线上流量已经瓜分殆尽,并且没有多大增长空间。互联网公司获得新增流量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高,于是纷纷到线下寻找“流量入口”。其次是线上购物的固有缺陷。例如,展示品类虽多,提供的信息却相当有限。网上相中一款6000多元的笔记本电脑,键盘手感如何、显示器看着舒服不舒服,不到线下店看看真机就下单?鞋子舒服不舒服眼睛没法告诉你!凡此种种,都是没法单纯靠网上体验来解决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电商发展到今天在社会商品总零售额中的占比在20%左右(其中阿里约占12%)。80%的消费行为仍然发生在线下。但线下商家是一盘散沙,运营效率、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IT技术全面落后于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头部互联网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积累的巨大优势,不可遏制的向线下“溢出”。2017年末,苏宁拥有各类线下门店3799间,总面积505万平米。其中,1499间“电家3C”是主力,平均面积3000平米,坪效1.87万;2215间“苏宁易购直营店”是苏宁布局三四线市场的主力,平均面积160平米,坪效1.85万,2018年计划新开3000间;53间红孩子母婴店平均每间2064平米,2018年计划增开150间;便利店是苏宁伸向社区的“触手”,2018年计划增开1500家。2017年末,现有3799间门店总面积505万平米,其中89.6%通过社会化租赁取得。巨头们恶补线下布局时,苏宁已有3800间门店在手。按照张近东的规划,2018年苏宁要新开5000家门店。卖什么最赚钱零售业务的营业成本包括采购、运输、仓储等支出,毛利润率等“进销差价率”。而门店租金、人工费、广告等支出被列入“销售费用”。2017年,苏宁营收的95%来自零售业务,财报披露的毛利润率近似等“进销差价率”。2013年以来,苏宁毛利润率几乎“横盘”在14%~15%一线。2017年,毛利润达到创纪录的265亿,毛利润率14.1%。2017年,贡献毛利润最多的品类依次是小家电、冰洗、彩电音像、空调和通讯产品。其中小家电产品(包括厨卫、母婴、日百等)毛利润达64亿元,冰洗(白色家电)毛利润48亿,彩电音像(黑色家电)39亿。2017年销售收入达251亿的“数码及IT产品”,占零售额的14.1%,但毛利润仅为7.3亿元,对零售毛利润的贡献率3.4%。通讯产品销售额占零售额的27.5%,毛利润贡献率也只有11.8%。以上两个品类也可以概括为“3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产品),2017年销售收入742.4亿,占总零售额的41.6%;但毛利润仅为32.9亿,占毛利润总额的15.1%。综上所述,苏宁3C品类毛利润率为4.4%。利润最丰厚的是小家电,以19%的销售额贡献了29.5%的毛利润。3C毛利润率低是普遍现象,因为这类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最少。消费者想买手机,对配置、功能及各渠道的价格都“门儿清”,线上线下商家都吃不了多少差价。空调、白电(冰箱、洗衣机)、黑电(彩电、音像、碟机)是苏宁淫浸20年的传统强项,毛利润率非常稳定。2017年,黑电、空调毛利润率为16%,白电毛利润率19%。苏宁“小家电”品类繁多,包括小家电、红孩子母婴、美妆、家居、食品、日用百货等等。近五年苏宁小家电毛利润率一直在18%~19%一线。2018年,苏宁计划新开5000间门店,其中3000间是苏宁易购直营店、1500间是社区便利店(苏宁小店)、150间是红孩子母婴店,4650间新店卖的东西(小家电、母婴、家书、食品、日百)统统都是毛利润率接近20%的“小家电”。“线上+线下”模式的效益评估2017年,苏宁销售额中线上、线下占比分别为52%和48%。这种销售架构“全球独此一家”,不妨称为“线上+线下”模式。与纯线上的京东相比,苏宁模式的效益如何呢?前面说过,苏宁将进销差价算做毛利润,将门店租赁、人员、广告等统统列入销售费用。店面租赁一直是销售费用中最大的一笔支出,2017年达53亿,核算下来平均每天每平米3.2元。其次是广告费用和人员工资,2017年支出分别为46亿、43亿。还有一项超过20亿的开支是“运输及仓储费用”。2017年支出28.3亿,其中运输25亿、仓储费3.3亿。“其它费用”包括门店装修、水电能源、固定资产折旧、技术服务费、保险费、差旅费、招待费等项,2017年共计支出35.7亿。苏宁“销售费用”其实是个大杂烩,既含门店费用也包含电商平台费用,还包含广告费、流量购买费及运输、配送费用。2017年,苏宁销售费用为206亿,占营收的11%。因此,占总零售额41.6%,但毛利润率仅为4.4%的3C品类是赔本赚吆喝了。但不卖3C是万万不可以的。从另一个角度说,3C价格透明度高、竞争激烈,苏宁进销差价率仅4.4%,友商能高到哪里去?爱思考的读者会问:就算进销差价和苏宁一样,如果纯在线上销售,没有店面、售货员方面的支出,销售成本会低很多吧?非也!首先,纯电商省了门店成本,但线上获取流量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其次,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履约成本几乎可以“吃掉”毛利润。不妨看看京东:京东把“销售费用”拆成“市场费用”和“履约费用”。2017年Q4,市场费用、履约费用分别为80亿和47亿,合计占营收的12.7%。苏宁销售成本占零售额的11%,领先京东1.5个百分点。尽管优势微弱,但有两重意义:首先,对千亿级零售企业,1个~2个百分点的优势往往会起决定性作用;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电商兴起之初,许多人认为线下门店代表着“落后”,将被彻底摒弃。线上直营模式的亏损是暂时的,只要规模足够大,“赚取千亿净利润才叫赚钱。”(2014年刘强东语)。这里还得补充一个重要情节:京东微信一级入口五年使用权,是用15%股份换来的。折算下来每年代价超过100亿,却不仅没有归属到销售成本中,还被“非GAAP”掉了。如今“线上+线下”模式在运营3800家线下门店(总计505万平米)的情况下,销售成本不仅不输纯线上模式,还略微胜出。这正是张近东要新开5000间门店的底气所在。#京东也要成百家地开线下店了#2013年张近东提出“简单将线上线下分离开来,是不客观的,不专业的”、“融合线上线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零售业变革的方向”。今天不论“新零售”还是“智慧零售”,都绕不过“融合线上线下”这个环节。苏宁证明了下线门店没有被时代抛弃。
就在市场各方纷纷看好之时,永辉超市以复牌首日便打开涨停的低迷表现,令投资者大跌眼镜,并拖累整个新零售板块大幅下挫。而在此背后,永辉超市开盘数分钟的交易数据耐人寻味。市场各方唱多永辉超市12月以来,在盘面为数不多的热点中,新零售板块无疑十分抢眼。特别是在上周五(12月15日),新零售板块掀起涨停潮,中百集团、华联综超、商业城等多股收获涨停,为本周一永辉超市复牌做出完美铺垫。12月15日晚间,停牌一周的永辉超市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张轩松、张轩宁拟以8.81元/股的价格分别转让2.31亿股、2.48亿股(合计4.7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公司股份予腾讯,转让价款分别为20.31亿元和21.84亿元。除前述交易外,腾讯还拟对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创进行增资,拟取得云创在该次增资完成后15%的股权。公司股票于12月18日复牌,停牌前股价报9.78元。新零售板块的火热,加上互联网巨头入股的提振,使得市场对于永辉超市复牌后的股价表现充满期待。多家券商也陆续发布研报,看好永辉超市的股价前景。诚然,市场各方对于永辉超市的集体唱多并非毫无依据,除了券商强调的基本面因素之外,A股市场中也曾出现过相似的案例。2016年11月,同属超市行业的三江购物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旗下的杭州阿里巴巴泽泰拟通过协议受让、认购定向增发股票及可交换债等方式,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总投资额约为21.5亿元。2016年11月21日,三江购物复牌,股价先是收获连续6个一字板,此后继续走出“11天8板”的疯狂走势,复牌后的17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达到315%。2017年9月,新华都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新华都集团将其持有的6845.64万股公司股份转让给阿里巴巴成都及其一致行动人杭州瀚云,转让总价为5.48亿元。9月27日,新华都复牌,先是收获5个一字板,此后继续走出两连板,复牌后的7个交易日全部录得涨停。复牌首日失守涨停板本周一,永辉超市正式复牌,开盘价大单封死涨停,封单数量一度达到301.30万手,对应封单金额为32.42亿元。就在人们以为永辉超市将无悬念收获一字板时,盘面上却出现了突如其来的大额抛单及大额撤单。9:32,永辉超市涨停价位涌现多笔10000手的整数抛单,分时成交量显著放大,原先堆积如山的封单也逐步大举撤离。恐慌情绪快速在永辉超市的盘面上蔓延。9:35,永辉超市的抛单规模急剧放大,一分钟内成交26.17万手,成交金额2.82亿元。9:35:58,永辉超市涨停板宣告打开。值得关注的是,相较抛单,永辉超市涨停板上的撤单规模更为夸张。在开盘的前5分钟内,永辉超市合计成交74.21万手,而撤单规模达到227万手,原先涨停价位的封单超过四分之三均在开板之前主动撤离,部分大体量资金集体诱多的迹象十分明显。截至收盘,永辉超市报10.33元,上涨5.62%,全天成交53.07亿元,创该股历史天量。新零售板块其余个股更是普遍杀跌,新华都跌停,中百集团、三江购物等多股跌逾9%。交易所盘后并未公布永辉超市的龙虎榜,买卖双方席位均不得而知。综合永辉超市停牌之前的榜单数据,以及相似个股的历史情形,活跃游资或许再次成为涨停打开的接盘方,若永辉超市股价短期见顶,这些游资大概率又得割肉离场。另一方面,永辉超市涨停打开的抛售方与大额撤单的始作俑者或将成谜。
办公室便利货架阳光乐选已完成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资方为某上市公司。据腾讯创业了解,阳光乐选业务始于大连,今年4月进入上海市场,目前经营超过500个终端点位,其中上海超过300个。据报道,阳光乐选现在平均单个货架的日流水是50-60元,单月流水1200元。由于采用上述高密度运营策略,在未计算总部成本的情况下,大连和上海都实现了20-25%的经营毛利。阳光乐选的创始人张宇是连续创业者,第一家创办公司被腾讯东北子公司世纪鲲鹏收购;后创办易享科技,获得两轮VC超过千万元投资。创始团队成员来自IBM、腾讯、摩根大通、小米、街电、华联超市等企业。
生鲜电商在拓展线下的路上不断出新招。8月15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易果生鲜将与更多的连锁便利店合作拓展生鲜市场,便利店将作为易果生鲜“前置仓”的一部分,易果生鲜会将生鲜产品提前配送至合作的便利店。此前,天天果园与本来生活都尝试过将便利店作为前置仓的模式,但均以失败告终。如今,易果生鲜再度瞄准便利店,未来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间,仍旧是易果生鲜以及行业思考的问题。易果生鲜高级运营总监刘征表示,生鲜电商的市场环境已与前几年不同,消费者对生鲜的认可度提高,消费习惯逐渐养成,同时,易果生鲜会创新与便利店的合作模式。8月11日,天猫超市启动“闪店”业务试运营,开通36家闪店仓,闪店的运营类似前置仓,易果生鲜的安鲜达团队主要承担闪店运营。刘征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36家闪店仓一部分是易果自建的前置仓,另一部分则是共建,并透露易果生鲜在9月将与更多的连锁便利店进行合作。但易果生鲜与联锁便利店的详细计划,刘征与阿里官方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据了解,36家闪店中已有好邻居和鲜驿站成为了易果生鲜的前置仓。业内人士称,在阿里与百联合作后,联华超市以及华联罗森、快客便利店等便利店业态,也提供了易果生鲜下一步合作的想象空间。将便利店作为前置仓,易购生鲜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天天果园与本来生活均尝试过该方式,但都草草收场。2015年天天果园率先自建前置仓布局线下,上线O2O业务“天天到家”采用“门店+前置仓”,一年后,天天果园集中关闭线下店,天天到家变成闪电购,门店与前置仓结合的方式被改造成仓库。天天果园直言,线下体验店货物频繁进出影响用户体验,将改成仓库。2015年,本来生活推出“本来便利”,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主要与便利店合作,去年6月“本来便利”更名“极速达”并入本来生活,淡出视野。易果生鲜在与连锁便利店合作的同时,也要面临便利店自身的挑战。目前,连锁便利店自身已经开始销售生鲜产品,甚至是一些可即食的果切,此前7-11已经在部分门店尝试出售生鲜产品。在零售专家胡春才看来,易果生鲜与连锁便利店合作,首先要面临生鲜品因难以标准化带来的矛盾。其次,连锁便利店的管理与存储条件能否达到易果生鲜的标准,以及便利店作为前置仓收取的佣金能否在易果生鲜的承受范围之内,都是双方需要磨合之处。胡春才进一步表示,便利店空间有限,易购生鲜的订单量过大时,将为利用率较高的便利店带来运营压力,当然对于一些坪效、人效较低的连锁便利店来讲,也是一个增加收益的方式。易果生鲜在此举之前,已与淘宝便利店合作,有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阿里投资闪电购后,淘宝便利店的运营者就是闪电购,但在当时夫妻店承担着前置仓的作用,易果生鲜承担着生鲜供应。与此同时,易果生鲜作为苏宁生鲜频道“苏鲜生”的核心供应商,苏宁小店也是易果生鲜的前置仓。
8月2日消息,继盒马鲜生、百联RISO等新零售业态面世之后,日前,杭州世纪华联也推出了自己的新零售样本——“世纪联华·鲸选”未来店。据悉,鲸选未来店定位为面向年轻人的一站式消费综合业态,特色是集购物、餐饮、娱乐、健身等于一体。店铺以联华鲸选App作为核心载体,并通过闪电购的实施,搭建一套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体系,集成智能拣货、无人收银等技术,承接点餐、直播、停车等服务,将原先的线下零售业态变为全渠道的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目前,其首家店铺已进入试运营阶段。通过以下剧透照,我们先来做个直观的了解:
过去几多辉煌,当下就有多少唏嘘。曾经销售额增幅连续五年超过20%,被称为实体店“最后一个创新样板”,如今却难逃被收购的命运。6月16日,亚马逊以137亿美元收购美国食品连锁超商WholeFoods(全食超市)。全食超市对于国内零售商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这从近年来数量激增的各色高端超市就可以看出。尤其是2015年之前,实体零售业在电商冲击下一时间理不出头绪,以价格优势与商品丰富度取胜的大卖场业态遭遇“寒冬”。而全食超市却以高出沃尔玛等普通超市40%至175%的商品定价,出售“高价、高质量”的有机、天然食品。这一独特卖点使得其业绩连续5年增长,门店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多地,甚至有媒体报道称,“平价超市已经走向末路,以全食超市为代表的的高端超市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业态。”在此背景下,国内零售企业效仿者众多,既有绿地集团在2015年前后开出的精品超市绿地G-super、沃谷农业旗下的“果蔬好”等没有零售业经验的“外行”纷纷试水,也有众多实体零售商发力精品超市,例如永辉开出bravo精标店、金鹰百货打造的GMart超市、华润旗下的ole’和blt,以及北京华联的BHG精品超市和上海城市超市等老品牌。全食超市面临被收购,昔日的“教父”走下神坛,这对于国内零售企业造成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但早在两年前,全食超市的困局已经有迹可循。2015年5月,据BusinessInsider报道,在过去的3个月中,全食超市的股价下跌25%,原因是投资者认为,该品牌无力再吸引新的顾客。其竞争对手也是如今的潜在买家——超市连锁品牌克罗格超市预计赶超全食,成为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超市,而Traderjoe’s连锁店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量是全食超市的两倍。发展至2016年,全食超市股价下跌50%,销售额同步下滑,其母公司更是于当年9月份宣布将在年底之前裁掉员工数的1.6%,共计1500人。全食超市遭遇经营危机,已然呼之欲出。那么,是全食超市不行了,还是高端超市业态有待考证?全食超市的现状就如同中国自有品牌联盟执行董事张智强所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以精品超市为代表的高端定位业态,已经到了两极分化、迭代整合的阶段。经济下行,核心客群遭遇分流回顾全食超市的发展路径,其大肆扩张的几年恰好符合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段,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等高品质商品的追求为全食超市的“高价、高品质”定位奠定了基础。如今遭遇困局,与呈现出“U”型曲线的美国经济同样紧密相关,使得全食超市的核心客群逐渐分裂为两大阵营,一边是消费能力得到提升的顾客被更为高端的创新业态吸引,另一边则是受到影响的部分中产阶级,在有机食品日渐普及的情况下选择了价格更为低廉的同类型超市。据美国2015年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除了继续疲软的制造业之外,其零售销售总额也于2015年12月起出现“意外性”下滑。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6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预估从2.2%调降至2.1%,并且下调了201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8%降至3.6%。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全食超市的目标客群具有消费高端商品的能力,但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这些人逐渐分化为两大阵营,一部分是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乃至高端客群,在有机食品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全食超市提供的卖场环境、购物体验以及高品质商品将此类人群吸引至卖场之中。但发展至今,美国已经出现了不少比全食超市更为高端的创新型业态。举例来说,美国加州地区近年来出现多家区域性零售商,他们的门店数量相对来说较小,但因为其创新概念而备受高端客群追捧。一家名为gensler的区域企业,主打“location”概念,门店内销售的所有商品皆来自于周边农场,甚至于巧克力也是从原料种植到加工乃至销售都由gensler主导完成。而最近两年兴起的“零售+餐饮”概念实际上在美国也早有典范,怡食家超市总经理安利英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在美国调研时发现了一家主打豪华夜宴附带食材销售的门店,商品价格昂贵,且有专业厨师策划相应主题上门烹饪,在当地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例如SKP的高管就为其家庭定制了一年的晚宴服务。”另一阵营则是消费水平受到影响的部分中产阶级,尤其是当美国社会中的有机食品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其市场规模早在2014年就已经达到390亿美元。也就是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涉足有机食品领域,包括traderJoe’s(乔氏超市)、克罗格超市甚至是阿尔迪等平价超市。据Dcist.com网站的数据显示,全食超市一包藜麦的售价为9.99美元,而乔氏超市则是4.99美元;无麸奶酪披萨在全食超市的售价为7.49美元,而克罗格超市则是4.99美元,为此,一些对有机食品有消费需求,但经济能力受到冲击的客群则倾向于相对来说更具性价比的平价超市。转型失败,双线发展难以兼顾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全食超市并非后知后觉,在国内零售商还将其奉为高价值商品代言人之时,全食超市已经悄然降低了部分商品价格,并且开出其针对80后、90后推出的新业态——365超市,主打有机、环保、低价等强调性价比的创新概念。但从目前来看,双线并行非但没有为全食超市吸引来新进客群,甚至无法保证主线业态的持续增长,全食超市的转型可以说收效甚微。曾经有消费者评价称,去全食超市消费要做好“花光月薪”的准备,当此类看法影响到全食超市的股价时,全食做出回应称,“将降低某些商品的价格。”但是,据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摩根大通银行分析师称,“该企业并没有尽力推销特价商品。”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甚至没有意识到全食超市的价格正在下调。但客观来讲,全食超市一旦大幅度下调价格,必定在与沃尔玛、阿尔迪等平价超市的“价格战”中败下阵来,可谓进退两难。再看曾经将全食超市推向神坛的有机食品,随着沃尔玛等其他超市也开始出售此类商品,消费者去全食超市购物的欲望就被大大减弱。虽然全食超市也有主打差异化的自有品牌,但大都是基本商品,而乔氏超市则有超过80%的自有品牌,在该超市公布的最后欢迎商品排名中,就有辣椒柠檬鸡肉汉堡、曲奇黄油、玉米、辣椒酱等其他地方买不到的独家商品。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全食超市于2015年5月开出其副线品牌365bywholefoolsmarket。365超市可以理解为低价版的全食超市,其中90%的商品选品与定价都由全食超市德克萨斯总部制定,这与全食超市地方销售团队可以直接对当地货品定价的运营模式明显不同。可以说,为了留住被乔氏超市、阿尔迪以及沃尔玛等平价超市抢走的客群,全食超市不得不从精品有机超市延伸至中低端超市,但从其业绩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受到新开门店的影响,其在2015财年的销售额上涨了8.4%,达到153.9亿美元,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分别下滑了7.8%和7.4%。尤其是同店销售在2015年第四季度和2016年第一季度分别下降了0.2%和1.8%,可以说颓势逐渐明朗。复盘高端超市性价比或成重要卖点遭遇困局的不只是全食超市,盘点国内仿效全食的众多精品超市,面对有限的市场空间,却有众多试水者不断涌入,早已沦为一片红海。就拿国内市场份额相对占比较大的华润ole’和blt精品超市以及北京华联旗下的BHG来说,前两者开店增速不达预期,后者更更是在2016年第三季度爆出了净利润下滑320%的惨淡业绩。某资深零售高管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目前国内的高端超市实际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首先是某大型零售企业为提升品牌定位、吸引高端客群做出的补充业态,例如BHG、G-super以及华润V+等精品超市,这些品牌实际上占有其母公司的大量补贴,究竟赚不赚钱,很少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其次是以高溢价进口商品为主打的精品超市,类似于citysuper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等企业。最后还有一些典型的小众超市品牌,例如主打日式商品的APITA。”这些大中型连锁超市实际上基本划定了高端超市的市场份额,无论是它们想大幅度扩店,还是新进者想要分一杯羹,目前来看都不太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其主流客群的流失,例如上海城市超市早年间主要针对外籍人士,但受到外籍人士归国的影响,城市超市开始将其目标客群定位为具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中产阶级。然而,城市超市近年来很少扩店,最近更是被天天果园收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消费者已经走出了对进口商品盲目崇拜的阶段,取而代之的是对“高价值”商品的追求,也就是在日常消费中不易获得,品质较高的差异化商品及体验。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些体量相对较下的新兴零售企业反倒容易创新,例如安徽乐城旗下的生鲜传奇,盒马鲜生等。“当一些小企业成功创新之后,便会有大型连锁零售商利用资本进入,这是一个渐趋成熟的零售链条。”北京某深耕精品超市业态二十余年的零售高管评价称。为此,《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高端超市业态未来或许将会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此前为进口商品附加三倍以上溢价空间的“高端定位”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商品性价比的精品超市,另一方面则是创新性业态将会成为定位“高端”的新属性,就如同美国加州分割了全食超市大量高端客群的gensler等企业。这实际上是消费升级的必然挑战,就好像十年前被视为“高档洋快餐”的麦当劳,如今却成为多数家长眼中的不健康食品。高端超市的经营者们或许该打破对于“高价格”商品的依赖,转而从区别于日常消费的品质商品以及与高端定位相符的卖场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
共享单车再次掀起融资竞争。腾讯科技从多个权威消息源获悉,摩拜单车、ofo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而且金额都达到数亿美元。6月12日,一位接近摩拜单车高层的人士向腾讯科技透露,摩拜单车很快将宣布E轮融资。而此前据外媒《Theinformation》报道,摩拜单车正在以20亿美元的估值寻求新一轮6亿美元融资。一位投资界人士也向腾讯科技证实,腾讯十分看好摩拜单车的前景,主导了此次E轮融资,上几轮的其他投资人也都有跟投。从创立至今,摩拜单车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总金额达到3.5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腾讯、华平投资、创新工场、高瓴资本、熊猫资本、愉悦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启明创投、富士康、携程、华住等。其中,经过参投C+轮、D轮融资,腾讯已经是摩拜单车除创始团队外的最大股东。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摩拜单车用户量超过1亿,已经进入全球90个城市,每天提供超过2000万次出行服务,运营超过500万辆智能共享单车,并且还在以10万辆/天的投放速度在增长。今年1月13日,创始人胡玮炜曾透露,用户量超过1000万。这意味着,摩拜单车的用户量在五个月内增长了9倍。这在以往的任何互联网项目中,都是极其罕见的。无独有偶,据此前彭博社报道,另一家共享单车巨头ofo也将以30亿美元的估值寻求新一轮的融资,这笔融资的金额大概是5亿美元。一位某投资机构的知情人士向腾讯科技证实,ofo目前确实在进行融资。此前,ofo已经完成多轮融资,累计金额高达6.5亿美元。ofo的上一轮融资发生在今年3月1日,ofo完成D轮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融资。该轮融资由DST领投,滴滴出行、蚂蚁金服、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Coatue、Atomico、新华联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机构跟投。ofo官方宣称,目前已经在全国的100座城市投放了近600万辆小黄车。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已将服务范围覆盖至伦敦和新加坡。未来,ofo的目标是再下20个国家(包括日本、西班牙、法国、德国和菲利普)以及200多座城市。目前,摩拜单车、ofo是市场上共享单车的最主要玩家,二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除了融资金额比拼外,流量入口、投放数量、市场份额等都成为争夺焦点。摩拜单车与微信深度合作,通过入驻九宫格、小程序开锁、微信扫一扫开锁等,获得了巨额导流;还发布“摩拜+”战略,布局“生活圈”“大数据”“物联网”三大开放平台,与中国联通(微博)、京东、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百度地图等达成合作。ofo也背靠投资方,接入滴滴出行,用户可直接在滴滴出行APP内获取开锁密码,支付用车费用;与支付宝合作,只要芝麻信用在650分以上的用户,无需缴纳99元押金,即可享受骑行服务。共享单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各路资金不断涌入。不过,共享单车也将面临规范发展的问题。5月2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共享单车实行用户实名制注册、使用,禁止向未满12岁的儿童提供服务,为用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并要求推广智能锁、运用电子围栏等技术等。
在四通一达加上顺丰、EMS以及一堆中小规模快递的夹缝之中,一家成立仅3年多,采取专人专送模式,把“快”推向极致的同城速递公司,正在以半年融资1亿美元的速度悄然生长。今天,这家同城速递公司闪送宣布完成C+轮5000万美元融资,加上四个月前完成的C轮5000万美元融资,闪送在半年内完成了1亿美元的融资。闪送的这轮融资由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华联集团领投,赫斯特国际集团和普思资本跟投,光源资本继续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快递行业这么多年,2016年又被称之为O2O寒冬,闪送是怎么找到机会的?现代版龙门镖局下班的路上,钥匙忘记在办公室,又或者到了机场却发现身份证忘在家里了等等场景,顺丰或者EMS等传统快递难以救火,这就是人们使用闪送的最初需求。“我们连人都能送!”小罗爽朗一笑,在闪送这个平台上,小罗这样的不叫快递员,而是称之为骑手。目前有超过25万名骑手们分布在北上广等31个城市的各个地方。他们用手机抢单,取货后大部分的骑手会骑电动车实时出发,直奔目的地。也有一小部分人是通过公交车或者地铁的交通方式完成服务。每一笔订单,闪送平台抽取20%的佣金。从闪送app来看,小罗目前已经完成2000多闪送服务。他告诉凤凰科技,闪送“人”这种听起来有些奇葩的活儿他接过一次。“当时客户着急去公司开会,但是路上堵车特别厉害,他就下了一单闪送,最后我骑电动车准时把他送到了公司。”小罗说。按照闪送的计费模式,小罗那单可没少赚。5公里、5公斤以下的订单价格为16元,这是起步价。5公里后每增加5公里加收10元,5-20公斤每增加1公斤,加收2元,超出20公斤后,每增加1公斤加收5元。按送人10公里,体重50公斤计算,这一单价格大概200元左右。传统快递中服务和速度较好的顺丰目前在特定的城市之间,能做到次日达,通常情况下隔日达。如果你发一个顺丰快递,走陆运通常是18元,走航空还要贵上几块钱。在这个过程中,取件的和送件的不是同一个人。打包装箱、各大集散地中转,这个件还需要经过多道流程。和传统的快递公司相比,闪送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像是现代版的龙门镖局。它是一种O2O服务,为用户提供同城范围内的专人直送,限时送达。闪送官网截图“我们是专人专送,闪送员从取,到送达,然后只有一个人,只负责一单。”闪送市场总监杜尚骉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表示。这种模式方便了平台对骑手以及用户物品安全的监管,同时更能把“快”做到极致,闪送在官网上承诺的是5公里内60分钟送达,平均送达时间为23分钟,10公里平均33分钟送达,15公里平均39分钟送达。目前闪送平台上的业务以个人类居多,约占70%-80%,另外还有一部分为商户业务。平台上超过25万名骑手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均属于众包合同。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达达、蜂鸟等同类平台目前用的也是这种众包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闪送目前已拥有超过2800多万的客户。但很少有人知道,闪送的前身曾是一家经常被客户投诉的快递平台。闪送前身:经常被投诉闪送联合创始人兼CTO于红建去年6月份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活动中做了主题演讲,提到了一项数据:2014年快递行业整体的市场规模达到了2045亿元,件量140亿件,且近三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9.21%,同城业务的增速也是最为迅猛的,合计约35亿件。马云在杭州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的演讲也提到,中国去年包裹量为313亿只,今年会达到365亿,即每天1亿只。不超过8年,一天10亿个包裹的小目标就将实现。十年前中国的包裹量是美国的1/10,现在是美国的两倍。他认为,中国物流业用十年时间赶超了美国近一百年的努力,堪称世界奇迹。国内物流、快递行业的发展前景之好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如此,闪送创始人、CEO薛鹏英国留学回来后,一直专注于这个行业。在闪送之前,他先做了一个类似于快递100的平台,把所有线上线下的快递公司服务整合在了一起,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下单,但实际提供快递服务的是平台中整合的顺丰、圆通等公司。当时这个平台所做的是通过智能的算法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的快递公司,最优惠的价格以及最快的时效体验。但在运营的过程中,这家平台却经常被很多客户投诉,一方面是订单没有明确的时间承诺,不能按照时间给客户送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大快递公司之间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快递丢失破损率很多。这时,薛鹏和他的团队开始思考,能不能提供一种有明确时间和服务品质承诺的服务,来解决客户的痛点。对于这些客户来说,他们不太在乎价格,在乎的是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货给妥妥送到。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闪送。闪送市场总监杜尚骉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分享了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北京半夜下雨,有一个妈妈带孩子,孩子睡觉了,老公又出差了。她想起来她的车出了点事故,前挡风玻璃玻璃破了个窟窿,破了个洞,因为太忙,一直没去修,半夜12点多找谁啊?然后这位妈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了个闪送订单,在备注里面把要求描述了一遍,最后写了一句话“孩子睡着了,别给我打电话”。最后闪送员找家便利店,买了雨布把那位妈妈的车就给蒙上避免了淋雨进水,拍了照片以后发过去。这看起来已经超出的送一份东西的范围,更像是美国的跑腿服务TaskRabbit——人们提出需要,找人帮忙跑腿完成:可以是去超市买东西,送文件或者其他以“跑腿”为核心的事情。TaskRabbit融资总额约4000万美元,从融资额上来说,闪送已经超过的这家美国公司。而且,现在的闪送,在同城极速快递之外,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服务的功能。正是通过这样有品质的服务,闪送帮助到了很多的人,反过来很多的人也在不断地帮助闪送成长。不同于外卖、生鲜等O2O平台前期疯狂烧钱抢用户,闪送没有做什么推广和传播,3年多来基本靠的就是口碑传播,并且去年全年做到了基本的收支平衡。但具体的营收数据,杜尚骉并没有透露,他说闪送今年要做的,还是维持收支平衡的经营状态,进一步拓展市场。本次C+轮融资后,闪送还将加大技术和大数据的研发投入,未来甚至将推出次时效产品和跨地域服务。虽然现在闪送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但是随着传统快递公司进入到这快业务,闪送将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而且网约车、外卖服务等也有可能成为闪送潜在的竞争对手,只不过现在他们一个主要送人、一个主要送餐食。当然,越大的压力也能给闪送更大的动力。对它来说,做好现有业务的同时,野心并不止于同城。
5月26日消息,今天晚间阿里巴巴集团与易果生鲜签订《股权转让合同》,阿里巴巴集团向易果生鲜收购联华超市(香港联合交易所代码:980,“联华超市”)18%的内资股股权,成为联华超市第二大股东。阿里巴巴集团方面表示,此次投资彰显了与百联集团携手践行新零售的决心,未来将通过大数据重构新零售智慧门店,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以及商业运作效率,全面贯通线上线下商品、支付、物流、会员等商业生态体系。今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与百联集团在上海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两大商业企业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在全业态融合创新、新零售技术研发、高效供应链整合、会员系统互通、支付金融互联、物流体系协同等六个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多场景的新消费体验。目前,双方正在积极研究商超业务合作的具体方案。阿里巴巴方面表示,联华超市遍布全国的3618家门店有望率先开展新零售布局和改造,以满足消费者全时段、全客群、多场景的消费需求。资料显示,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百联的二级公司。自1991年开业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备全国网点布局、业态最齐全的连锁零售超市公司,经营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及便利店三大主要零售业态,旗下品牌包括“世纪联华”、“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快客便利”等。截至2016年12月31日,联华超市及其附属公司的总门店数目已经达到3618家,遍布全国19个省份及直辖市。根据百联集团公告,阿里巴巴受让201,528,000股内资股股票,占联华超市已发行股本的18%,成为第二大股东。易果生鲜仍持有1.17%的股份,将继续发挥其在生鲜供应链和物流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与联华超市形成战略互补和业务协同。阿里巴巴将2017年定为“新零售元年”,截至目前,阿里巴巴投资布局了包括苏宁、银泰、百联、三江、日日顺等公司在内的累计数十个项目。
坊间盛传三个月之久的阿里新零售战略的新“标的”落定。多位知情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达成集团层面战略合作。主要方向为新零售等业务领域。双方将于下周一(2月20日)对外正式发布。该人士称,此次战略合作暂未涉及股权层面,但相关合作后续可能推进。可能会类似于阿里巴巴与银泰的早期合作。《商业观察家》求证阿里巴巴、百联集团相关团队,未获明确回复。线上最大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将和线下最大的国有商业航母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暧昧已久在与大润发传出绯闻后,阿里巴巴在2017开年率先落地的新零售“标的”却是百联集团。而事实上,双方间的接洽在过去非常频繁。2016年末,阿里巴巴投资的易果生鲜“接手”永辉超市转出的2.37亿股联华超市股份,成为联华超市的二股东。联华超市为百联集团旗下超市业务的上市公司平台。更早之前,在上一任百联集团董事长陈晓宏在任时,阿里巴巴就频频向百联集团抛出过战略合作的绣球。因此,随着上海国企改革的推进,不排除阿里巴巴未来会参与百联集团混改的可能性。在上海推进的国企混改中,百联集团是被视为改革龙头的标杆。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包括,引入战略投资,提高质量,拓展业务。而据一些券商调研称,马云、马化腾都曾与上海国资委恰谈过相关事宜。在业务转型的路径上,百联集团现任董事长、总裁叶永明对互联网表现出开放态度,其称,现在已经进入“模式驱动消费变化”的新时代,互联网要成为百联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进而2016年5月19日,百联集团上线i百联全渠道电商平台,开启全渠道零售的全面转型。《商业观察家》尚不清楚此次阿里巴巴百联集团双方具体合作细节。答案可能在下周一双方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不过,从市场,及双方业务契合性角度,《商业观察家》认为百联全渠道公司、部门将可能成为双方合作的“桥梁”,“沟通”双方线上线下资源的结合与互补。这一方面是,百联全渠道公司是百联集团近期发力打造的平台,未来存在融资,乃至上市的可能。由此,阿里巴巴等也可能参与。另一方面,通过i百联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阿里巴巴百联集团的合作将可能基于三个层面。在三方面产生价值,并对市场造成重要影响。第一:出重拳主打上海市场严格意义上说,百联集团是一家区域零售商。因为其线下门店绝大部分都分布于上海,超过3300家。百联集团是上海市场体量、影响力最大的线下零售商。拥有第一百货、永安公司、东方商厦、第一八佰伴等百货字号,和世纪联华、华联吉买盛、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快客便利等超市便利店,以及第一医药、第二食品等专业店。而上海市场则是中国零售业最具有活力,购买力和市场辐射力最强的区域市场之一。尤其是在电商近期发力的新品类,如生鲜和低毛利润的快消品领域,上海市场就是主力市场,是近期市场竞争所必需攻下的区域市场。比如生鲜,按行业的一些测算,当下一单的冷链物流成本在30元左右,京东、唯品会所披露的物流成本占比在10%-15%。这意味着一单的客单价可能要到300元。而若按现在的消费模型,一个家庭一周在线上购买两次,一个月购买8次。那么,一个家庭一个月要花2400元去购买生鲜、食品,这样的家庭在当下中国市场还是少数,主流的用户仍集中在一线城市。一线城市上海,年轻单身人口的比重也较高,按国外发达市场经验看,单身人口达到一定比重才会迎来生鲜电商的集中发展期。由此,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的新零售战略合作将可能基于上海市场的互补与进攻。双方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能在配送成本、流量成本、用户交付体验等层面创造价值。而从竞争角度看,与百联集团的合作则可能是阿里巴巴应对竞争的一击“重拳”。早前,京东收购根植于上海市场的1号店,其实是有战略价值的。一些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2014年,阿里巴巴也曾就收购1号店提出过一份报价,当时报价的估值水平甚至高于京东对1号店的估值,但或出于竞争考虑,或出于对自身经营信心等原因,沃尔玛并没有选择出售。一些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如果当时阿里巴巴能成功收购1号店,京东的商超业务可能“过不了长江”。百联集团在去年5月19日正式上线i百联,开启全渠道零售转型。第二:物业优势低成本的流通渠道价值百联集团在上海拥有超过3300家门店。囊括从10万平米级购物中心到过万平米大卖场,再到十几平米便利店的全业态布局。这些门店都位于上海的成熟商圈和社区。都是“稀缺”资源。成熟商圈的商业物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占据了,别人就进不来了。后进的,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则是非常昂贵的。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领先的一线城市,也不太可能再开发更多的新区来吸引更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或进入。因此,有价值的商业物业增量供应是有限的。比如,即便是山姆会员店,在当下中国市场显示了非常好竞争力的零售商,其上海第二店的开设也是长期无法落地。他们有很大意愿在上海开新店,CEO给内部拓展团队压力也非常大,但合适、低成本物业难觅。百联集团的这些成熟商圈、社区商业物业,意味着对上海有购买力消费群体的全覆盖,通过这些门店,可以尝试更多有价值的线上线下融合举措。在商圈范围可以跟购物中心合作,阿里巴巴的新业态线下店尝试甚至可以直接开进百联。在社区入口,可以与一千平米的标超、几百平米的社区超市、几十平米的专业店(药店、食品店、眼镜店等)、便利店合作。这些门店都是流量入口,通过各大业态的组合,又能组合低成本的配送方案。从干线到最后一公里。比如,可以把货“存在”大卖场,让大卖场配送社区店、便利店,通过社区店、便利店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百联集团之于阿里巴巴的价值,即是流量入口价值,也是低成本的流通渠道价值。而阿里巴巴之于百联集团的价值,则是为百联集团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以此提升门店的销售半径,和门店覆盖区域内市场的渗透率。阿里巴巴的技术优势、互联网基础设施、线上流量基础,以及对年轻群体消费行为的洞悉与掌握,是百联集团所需要的。双方若有深入合作达成,在成本端的融合,会让双方成为上海市场更强大的存在。第三:仓打造区域竞争门槛百联集团在上海拥有一个10万平米体量的全渠道中央仓。从体量上看,相当于京东上海的“亚洲一号”(一期)。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所有零售企业能拥有“亚洲一号”,在一线城市上海,则更“渺茫”。因为已经很难再获得大体量物流用地审批。且相关成本已被推高。拥有这样大体量仓配资源,意味着对区域内市场的更好掌控。“仓”能让零售商掌握商品流向,支撑新店落地开设,对商品毛利拥有更大掌控力,同时杜绝缺断货情况发生,以及打造更具价值的用户体验等等。仓也能让零售商打造区域竞争门槛。建一个仓需要几年周期,磨合运营又需要几年。时间成本会带来先发优势,进而拉升竞争门槛。很多零售企业进入不了上海,部分原因也正是缺乏仓配等基础设施支撑,甚至一些企业会在上海周边城市寻找仓配资源,但物流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成本的提升。百联集团于上海的中央仓,以及过万平米体量的门店仓,如大卖场业态等等。能一定程度支撑阿里巴巴的上海攻势,以及帮助双方的业态创新尝试。
12月20日消息,据获悉,蚂蚁金服今日在北京宣布,全面开启农村金融战略:将提供三大业务模式服务“三农”用户需求,以三年“谷雨计划”推进普惠金融扎根农村。据蚂蚁金服方面介绍,三年“谷雨计划”是指在未来三年,蚂蚁金服将联合100家龙头企业,为大型种养殖户提供金融服务;与合作伙伴一起,为1000个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信贷、保险等;面向国内所有“三农”用户,拉动合作伙伴及社会力量提供累计10000亿信贷。除了“谷雨计划”外,蚂蚁金服还宣布战略投资中和农信,与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华保险)成立合资公司“农联中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其与中华保险的合资公司主要提供“融资+保险+农业”一体化服务。蚂蚁金服方面表示,在过去一年,蚂蚁金服发现,不同的“三农”用户存在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呈金字塔结构分布,对应着金字塔结构的三层不同需求。具体到业务模式层面而言,第一种需求居于金字塔的底层。针对该需求,蚂蚁金服主要为其设立数据化金融平台模式,即经由网络方式,通过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支付宝平台、蚂蚁金服保险平台来为全国范围的涉农用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保险、信贷等。针对金字塔的中间层,农户小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蚂蚁金服在2015年开始推出“线上+线下”熟人信贷模式。即在信息化和金融服务欠缺的县域、乡村,蚂蚁金服联合阿里巴巴村淘合伙人、中和农信(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小额贷款社会企业)的线下“熟人”,为用户提供经营性贷款等金融服务,现已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而服务居于金字塔顶层的大型种养殖户时,则依靠升级农业产业来解决其金融服务需求。据悉,自2016年中起,蚂蚁金服便开始探索与保险公司等合作伙伴联合为大型种养殖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将与农业部合作开发新型经营主体直报系统。据了解到,目前,蚂蚁金服已先后在河北清河、湖南平江、内蒙古等地启动了旺农贷,精准扶贫、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实践。旺农贷主要是为农村和小微经营者提供无抵押、纯信用的小额贷款服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旬,蚂蚁金服在支付、保险、信贷方面服务的涉农用户数分别达到1.5亿、1.3亿、3300万。对于该战略的发布,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蚂蚁金服将坚持开放的策略,同合伙伙伴一起服务农村,一起为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平等金融服务而努力,“希望谷雨计划像春雨一样滋润农村,让农村经济茁壮成长。”
12月20日,据博纳影业集团官方微信消息,博纳影业集团正式完成继私有化之后总规模为2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阿里影业、腾讯领投,中信证券金石基金、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中植企业集团、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商银行、新华联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参投。A轮融资完成后,博纳影业估值达到150亿人民币。今年4月,博纳影业集团正式完成了私有化回归。至此,博纳影业集团的股东包括了原有的股东阿里影业、腾讯、中信证券金石基金、赛富资本、红杉资本、复星集团,再加上今天公布的新一轮由阿里影业、腾讯领投,中信证券金石基金、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中植企业集团、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商银行、新华联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机构股东一起,共同组成了博纳影业的资本投资阵容。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表示:“国内影视行业经过数年的野蛮发展,产业正在进入淘汰升级周期,明年将有大批影视企业主动和被动退出,这是对玩家的挑战,是对实业家的机会。此次我们对博纳影业进行战略投资,是基于对博纳持续化的盈利能力、在电影方面布局的专业眼光以及能够把实业做实、做透的精神的认可。”博纳影业2016年度出品发行电影13部,其中包括年度黑马影片《湄公河行动》。电影近12亿的票房使得目前博纳影业国产片年度总票房已高达37亿人民币,占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票房总收入的9%
企业级服务公司纷享逍客宣布E+轮融资,投资方为华联集团旗下长山兴资本和私募股权基金金骊悦投资,金额为7000万美元。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强产品能力建设和对机构组织进行重组。纷享逍客CEO罗旭表示,此次融资后的主要任务是:1、加强产品能力建设,:围绕客户需求,推进销售产品能力一体化建设,打造更强的PASS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SAAS服务,未来将朝着互联互通的开放平台发展。2、对机构组织进行重组,围绕着产品为原点、客户为核心,提升产品服务,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纷享逍客”是北京易动纷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移动办公平台。公司创立于2011年底,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目前已在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建立分公司,员工超过2000人,并在全国100余个城市建立营销和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覆盖全部一二线城市和众多三线城市。纷享逍客采用类微博、微信的交互方式,对OA、CRM等传统办公软件进行了创新,对手机与PC进行了融通,在企业微信、外勤签到、互动日志、审批、指令、分享、日程等免费基础通讯协同模块的基础上,开发了应对中国企业需求的移动CRM、小助手系列、项目管理等增值功能,并通过建立开放平台帮助企业完成向连接型、敏捷型、智慧型互联网化。此前,纷享逍客已完成4次融资,2015年7月的1亿美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北极光创投、DCM等;2014年12月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2014年6月的千万美元B轮融资以及2013年6月由IDG投资的A轮。
4月7日消息,阿里投资饿了么的消息今日被坐实,网易科技查询饿了么母公司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企业登记信息时发现,3月30日,饿了么曾做了董事备案变更,变更之后,JOSEPHCHUNGTSAI(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加入董事会,变为董事。对此网易科技致电阿里和饿了么相关部门,对此不予置评。此外,从变更信息中观察到,滴滴的CEO程维以及饿了么副总裁罗宇龙也同时加入董事会,目前饿了么董事会成员共有9人,分别为:康嘉、汪渊、朱啸虎、丛真、JOSEPHCHUNGTSAI、吴敬阳、程维、罗宇龙。2015年12月,有消息称阿里将斥资12.5亿美金入股饿了么,占股27.5%,同时成为饿了么第一大股东,此前双方并没有对此进行回应。近日,网易科技观察饿了么产品端,在支付环节支付宝成为用户支付的优先选择取代了此前的微信支付,同时,过去一段时间内饿了么加大了补贴的力度,从这些细节上也可判断,阿里投资之后的影响在加深。关于饿了么合并的传言从2015年开始就不绝于耳,在“新美大”合并之初曾传言饿了么将加入美团大众点评的合并之中,对此饿了么CEO张旭豪表示,饿了么将坚持独立发展,不会被合并。在O2O领域,阿里联合蚂蚁金服重启“口碑”,此前在外面送餐领域已经投资生活半径、美食送等平台,但是这两个平台显然并不能满足阿里的要求,外界认为,阿里投资饿了么也将大大提升口碑平台的服务能力。饿了么曾完成多轮融资,最近一轮完成6.3亿美元F轮系列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歌斐资产等新投资方,腾讯、京东、红杉资本等原投资方也都进行了跟投。但是,从目前了解的资料来看,多轮融资之后,饿了么创始团队的占股比例并不高,此外各大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层次不齐,并没有一家独大的战略投资者,消息人士称,阿里入股对于饿了么未尝不是好事。
1月19日消息,京东金融集团宣布将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农村金融领域建立长期、全面、多层次的合作。双方将具体在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农村金融移动化等方面展开合作。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表示,京东金融、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同新希望六和旗下的普惠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以农业产业链为依托,面向所有新希望六和下游的养殖农户推出“京农贷”—养殖贷,并且引入保险、担保双重增信机制,从而降低农业贷款风险,覆盖更多有融资需求的农户。据了解,京东金融集团申请在重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日前已经注册完成,可通过线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将专注服务于三农。洪洁介绍,为了支持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京东金融和中华联合财险从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上着手,试点为新希望六和下游的养殖户提供“京农贷“—养殖贷服务。与以往“京农贷“产品不同的是,此次京东金融首次在贷款中引入保险机制,农户申请贷款的同时,也会向中华联合财产保险申请保险服务,包括种养殖保险、借款人意外险、信用贷款保证保险等,并且此次的合作方新希望六和旗下的普惠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也会为农户申请贷款提供一项担保服务。此外,据了解,京东金融即将开业的重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理念、风控技术、运营方式都是以农村为核心,将配合公司整体战略。资料显示,2015年9月18日,京东金融发布农村金融战略,一方面围绕从农民把农产品生产出来并卖到城市,回笼资金后再从城市购买工业品、农资等物品的链条打造全产业链农村金融,另一方面围绕农民消费、理财和再投资的需求,加快京东金融各条业务线在农村的落地,打造全产品链农村金融。
上月美团点评合并案中强硬表示将独立发展的饿了么,似乎也摆脱不了被资本玩弄的命运。有“新美大”内部人士向Tech二人转爆料称,本月18日饿了么将与美团发生“大事”。而这个“大事”很有可能就是宣布饿了么被并入“新美大”的外卖与配送事业部。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美团就宣布建立外卖配送事业部。虽然其外卖业务发展较快,但在自营配送上一直进展迟缓,至今仍在小规模试运作。在此次合并后,自营配送上有一定积累的饿了么将进一步加强“新美大”的配送能力。资本游戏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合并很大程度上依旧来自于资本方的意志。在今年8月宣布拿到F轮融资时,饿了么就曾遇到资方华兴资本的乌龙。在官方宣布的稿件中,饿了么宣称已完成6.3亿美元F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歌斐资产等新投资方以及腾讯、京东、红杉资本等原投资方跟投。华兴资本担任本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该轮融资后,饿了么估值据称将超过30亿美元。然而,在消息发布不久,华兴资本又向多家媒体发出撤稿请求,个中缘由并未讲明。而据此前外界媒体所言,此轮融资中,饿了么融资额或仅为4亿美元。这其中近10亿人民币的“差价”,使得不少外卖行业人士均表达了质疑。最为重要的是,有投资界人士甚至评论称,此次融资堪称“流血”融资,饿了么的股份稀释很大。饿了么之所以同意该轮注资,主要是因为仍处于烧钱阶段的饿了么已经容不得资金链上的丝毫差池,而资金链已经岌岌可危。依旧找不到挣钱方法的饿了么,随着股份稀释及资本方意志的加强,可能并不如此前公告中张旭豪宣称的那么硬气。合并的逻辑在新美大成立时,就有不少人预计外卖的烧钱期可能快到头了。作为饿了么的股东,腾讯还是此前美团点评合并背后的最大赢家。在新公司中,点评将主推高客单价、低频业务,美团将主推低客单价、高频业务,两家公司将形成差异化以避免正面竞争。其中,外卖早已成为美团低客单价高频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团此前的规划中,新成立的外卖配送事业部将进一步扩张版图,并在配送业务上有所突破。然而有美团相关业务人士告诉Tech二人转,目前美团已经上线了自营配送服务,每单5元,但规模很小,尚不能覆盖北京全城,只是在其公司总部望京附近已经较为完善。与此同时,如若要在外卖业务上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建立自营配送体系是必经之路,即便自营配送需要再次投入较大的资金。相比之下,饿了么在自营配送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打发。早在去年4月,饿了么就上线了主打高端餐饮的品牌馆。如今,饿了么的品牌馆大多由自营配送体系配送,今年三月的消息中,饿了么就已经表示品牌馆已经进驻了15个城市。如此庞大的线下布局,自然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而此时,转投腾讯旗下的美团,在“整合”的风潮中,似乎已经没有再把这条路重新走一遍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