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
刚刚过去的周末,国内存量房市场上演了一场强强联手的戏码,北京中介行业老大链家牵手德佑地产,进入上海市场;国内最大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则被曝吃下老牌房地产电商网站安居客。虽然上述强强联合多被看做是中介行业“挤掉小鱼”的开始,但是链家与德佑线下实体身份以及58同城与安居客互联网平台的身份更为引人注目,有分析称,由于受互联网冲击,房产中介行业间的竞争将聚焦O2O,联手后,上述分别主导线下实体以及线上电商的两大O2O巨头将由此展开对决。线下巨头急速扩张昨日链家在其官网公布与德佑地产全面合并的消息,虽然未提及收购细节,但链家却借此表达了通过与德佑的合并迅速打开上海市场的雄心。就在此前的2月初,链家还对西南地区龙头企业伊诚地产启动了全面合并。实际上,早在2011年占据北京二手房交易50%以上份额的链家地产就曾提出要在2015年进行全国扩张,布局至15个城市的目标,去年12月在其变革宣言中,链家也提出了实现2万亿元交易金额的销售目标,并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模式变革、区域扩张。一位接近链家的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对于链家而言,强强联合是进入新市场最好的途径,尤其是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结束快速增长,受其影响颇深的中介行业也即将迎来洗牌期,链家此轮出手虽然暗含冒进的风险,但是也合乎趁机发展的情理。链家地产董事长左晖也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从一线到二三线城市梯次进入存量房占主导地位的市场,另一方面互联网和IT技术正深刻影响着行业,这两个机会所孕育的就是不动产服务平台,这也将是链家的发展方向。线上平台备战转型正如左晖所提,房地产行业正在受到互联网和IT技术的影响,安居客、搜房网等房产电商网站,58同城、赶集网等服务平台以及爱屋及屋等纯线上交易平台的崛起对线下的实体中介带来了冲击,尤其是58同城与安居客的联合似乎预示着线上信息提供平台向房屋交易平台转型的变革。此前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包括搜房、安居客和58同城等电商平台通过向中介公司收取端口流量费用而盈利,该模式从去年起遭遇到了中介行业的集体抵制,中介公司也开始将重点转移至自身的电商平台。传统的商业模式遭遇客户抵制之时,58同城为何还要与安居客联手?对此,上述接近链家的业内人士解释:“只做平台并不能保障未来的发展,因此向线下探索是互联网企业的迫切需求,如果说一年之前58同城加紧个人房源认证是为增加流量,那么此次与安居客联手的目的则更多是为了染指二手房交易,利用安居客在二手房市场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向O2O再进一步。”据悉,在去年3月,58同城相关人士也曾表态,不排除未来进军二手房中介市场的可能。线上线下巨头O2O对决分析人士称,上述两大结合分别是线上和线下巨头企业的强强联手,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加重,O2O必将成为房产中介最终的对决战场,正因如此,以链家为代表的线下实体中介在加强链家在线等线上平台,还有丁丁租房等移动端服务平台的打造;而互联网出身的58同城,甚至是以线上交易为明显特征的爱屋及屋也宣布要深入线下。那么,未来在房产中介的O2O对决中,主打免费或低价的互联网平台更具优势还是具备线下房源、经纪人资源的实体中介更胜一筹呢?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认为,房产中介未来创新不在于电商网站所倡导的去中介化,而是增值服务,例如金融服务、资产管理等,在这一方面线下出身的链家就具备一定优势。此外,电商网站更加专注成交环节中的撮合效果,但却缺乏对房源供需两端的精准营销,如果不注重线下实体资源的整合,此类平台容易架空。但也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介绍,线上企业也有传统中介不具备的优势,即互联网企业对线上资源的把握比传统中介更准确,而未来如何将线上资源最大地引流到线下,又将线下的资源共享到线上,这或将是58同城、安居客等企业获胜的关键所在,而目前这也正是链家等所打造的O2O平台的不足之处。
社交电商最近很火。2月5日,云卖商城CEO陈大东在广州发布会上对外宣布,云卖公测两月用户39万,成交额306万。网传云卖公测业绩骄人主要是背靠大BOSS腾讯!不过,陈大东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一直强调其“草根”出身,但云卖确实与腾讯有着弯曲的渊源。如果不是腾讯,那云卖的幕后支持者会是谁?移动社交电商靠什么来逆袭?一场“借鉴”风波在云卖上线广州发布会上,云卖商城CEO陈大东话锋一转,提到了京东去年从腾讯手中收购来的拍拍网:拍拍微店“0门槛一秒开店”、佣金制模式等,“应该是借鉴自云卖。”根据陈大东的说法,2014年12月5日云卖上线公测当天,拍拍微店一位负责人电话联系上了陈大东,一个星期后,拍拍网负责人带着团队到广州东海科技,了解云卖的运作模式。12月23日,拍拍微店在广州举办招商分享会,陈大东赴约并见了拍拍微店一众高管。当时,拍拍微店有意收购东海科技,即合并云卖团队。但被陈大东拒绝。同件事儿到拍拍微店口中却是另一种说法。拍拍微店方面告诉南都记者“我们目前对任何企业都没有收购计划。分销和代理都是传统零售领域常见的经营模式,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移动电商平台,比如有赞、口袋购物、微盟都在采取这种模式和相应的功能。大家根据对这种业务模型的不同理解,采取了不同的目标和微店形式。拍拍微店的分销体系,是基于自身的社交传播模式和传统分销模式来理解和开发的,未来会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如果不是腾讯系,还有谁会“看上”云卖?一种传言指向“海尔帮”。“云卖已经与海尔旗下的B2B服务平台巨商汇达成了合作共识,已经到合同盖章的阶段。巨商汇平台上的商家都将成为云卖的供应商。”接近云卖的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云卖之前向电商B2C卖家提供店铺营销推广设计等服务,对于卖家开店面临的需求会有更好的把握。不过,巨商汇方面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和云卖未签订任何协议。巨商汇是海尔启动转型之后出现的创客小微公司之一,并不能代表海尔。南都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双方更有可能的合作模式是云卖或成为巨商汇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而不是巨商汇的商家成为云卖的供应商。社交电商盛宴开启这是中国电商崛起的新主线。“2014年,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组成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2015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麦肯锡在《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中如是说。拍拍微店负责人郭彬告诉南都记者,拍拍微店去年10月中旬发布之后,仅用了66天时间日均销售就已经突破了2000万元,单日峰值达到6000万,其APP在今年1月15日正式上线后,第一期可以分销的商品超过3000款。而云卖公测两月用户39万,成交额306万。据悉,拍拍微店与云卖都植入了“云仓库+分销系统”的运作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获取新客成本较低。“拍拍微店商家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其他传统C2C电商平台的三分之一。”郭彬说。陈大东则分析指出,在传统平台电商上购买1次“关键词”需要10~15元,每天推广成本达到近万元;而品牌商进驻云卖,除了2万元服务费用,其他推广费用都是以“佣金返利”的方式补贴到了消费者身上。南都记者获悉,社交平台陌陌在今年1月份上线“礼品商城”,把“网购行为”融入到了社交中。
【一起惠讯】2月4日消息,互联网租车公司易到用车昨晚向外界公布了“互联网智能共享电动汽车”计划,融合了汽车制造、互联网租车两大业务,与其联手的还有汽车品牌商奇瑞和车载操作系统商博泰集团,三方共同出资成立了全新公司,计划在未来2年内推出首款易奇汽车byiVokaOS。互联网、智能、共享、电动,四个定语让这一项目显得高大上且略带抽象。根据易到用车创始人兼CEO周航的描述,这一项目基本上包含了“造车”和“用车”两大块。智能、电动主要是指造车方面。易到用车与奇瑞汽车、博泰集团合作研发全新汽车品牌“易奇汽车”,该汽车采用博泰的智能车载操作系统,同时是不用加油的电动汽车。互联网、共享则主要是用车方面。周航称,易奇汽车是一款“只用不卖”的车,没有钥匙,主打共享。也就是说,用户只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租用,而无须购买,从而实现真正的共享。而据一起惠了解,这一共享汽车的概念也正好是国际汽车厂商戴姆勒正在进行的新尝试。类似于国内的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方式寻找附近停放的共享汽车,然后缴纳费用,把车开走,到达目的地后,用户可以随手放到路边的停车位上。听起来非常酷。不过易到用车目前似乎对“造车”环节思考得更多,对“用车”的细节并未展开思考。例如,对于共享汽车的停放点、租用过程中的充电等问题,周航均没有做明确回答,强调易到用车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先造车”。易到用车方面称,这一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年轻用户群,平均每天的租车费用在99元左右。今年4月份,易奇汽车byiVokaOS将推出概念款,2016年,产品将正式面世,首批生产力在5000~10000台左右。“公司计划到2018年,易奇汽车不仅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动车公司,更将以全球第一的年销量引领世界电动汽车畅销榜。”易到用车官方这样表示。易到用车最近爱上了抢头条,不久前被传出“融资80亿建立租车公司”,但官方很快否认,称80亿只是公司三年后要达到的资产规模。昨天又被传出与滴滴打车合并成“滴滴易到”,很快又被官方否认。也正是这一“谣言”,让易到昨晚的发布会赚了不少眼球。
1月17日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有意收购移动支付公司Softcard,而且出价不高于1亿美元。Softcard的前身是Isis,由AT&T、Verizon以及T-Mobile三家运营商于2010年创建,他们已经向其投资数百万美元。但从谷歌的报价中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目前处于何种困境。1月初,Softcard裁员约60人,并处于被并购状态。Softcard没有对并购谣言发表评论,也没有透露在运营中投入了多少资金,但对裁员做出了回应。其发言人表示:“Softcard正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和加强业务,这包括简化公司的组织结构,将所有业务合并到达拉斯和纽约办公室。我们认为这些提高效率的措施有助于帮助Softcard保持住市场地位,同时继续专注于为市场服务。”谷歌也拒绝对此发表评论,该公司发表邮件声明称:“我们不会对此做出任何评论,也不会对这些传闻做出任何形式的回应。”AT&T、Verizon以及T-Mobile等运营商的本意是将Softcard打造成统一的“非接触性”近场通信(NFC)支付方案,据说美国已经有超过20万家商户接受了这种支付方式。Softcard的支付应用支持Android和WindowsPhone设备,但不支持苹果的iPhone手机。Softcard应用用户可以激活AmericanExpress、Chase、WellsFargo以及其他银行的支付卡,然后利用他们的手机付费购物。可是现在还不清楚这种服务是否对消费者产生巨大吸引力,也不清楚Softcard的服务能获得什么样的回报。有消息人士透露,Softcard每天的资金燃烧率约50万美元,或每月1500万美元。谷歌对收购Softcard感兴趣的传闻很多,据说PayPal和微软也在接触Softcard。还有一种可能,如果外部出售无法完成,AT&T或Verizon之一可能接手Softcard,尽管他们自己也在寻求为移动设备开发钱包服务。消息人士称,谷歌对Softcard感兴趣的理由之一是看中了后者的专利,Softcard有120多项专利。此外,鉴于Softcard与三大运营商之间的亲密关系,Softcard的销售渠道也可能成为谈判的筹码之一。在谣言满天飞的情况下,Softcard员工的士气十分低落。一名消息人士称:“Softcard员工对当前局势很困惑,在过去至少6到8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公司都显得非常压抑,甚至很多人已经不来工作。总的来说,这里的企业文化不太透明,很多人都向最糟糕的方向思考。”Softcard前首席商务官埃德·布斯比(EdBusby)说:“不幸地是,他们选择现在这个敏感时间退缩。实际上,自从我进入这行以来,这还是第一次看到移动支付出现爆发的迹象。”对于Softcard可能被并购的传闻,布斯比并不感到惊讶。他说:“我只能说,每个人都已经意识到,这是比人们预期更长的投资过程。但是他们不愿意进行这类需要长期坚持的投资。”
【一起惠讯】12月22日消息,一起惠获悉,日前,跨境零售资深玩家傲基国际正式并购外贸B2C网站Antelife,双方将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入以西班牙和德国为主的欧洲市场。据悉,此后,傲基国际将总共运营三个独立的垂直B2C网站,主打德国、法国及西班牙市场。其中,Antelife是其发力欧洲手机市场的“武器”,将以西班牙和德国为重点市场,进而辐射周边重要国家。原Antelife创始人兼CEO(现为傲基国际全球供应链总监)杜波向记者透露,傲基国际以期权加现金的方式并购Antelife,双方在前端和后端都做了一系列整合,将在采购、客服、海外仓、本土营销等方面合力。“一方面,傲基国际给Antelife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团队支持,以及德国市场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Antelife也为傲基国际带去了手机类目的供应链资源及西班牙市场的积累。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针对欧洲市场的跨境版京东。”杜波指出。一起惠了解到,傲基国际是一家主营数码、电子配件的跨境电商企业,主要市场在欧洲(以德国为重点),并在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建有仓库。Antelife(深圳亿谨通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一家主营中国品牌手机及周边产品的跨境电商企业,主打西班牙市场,并设有本地仓储及售后服务体系。双方合并后,Antelife作为傲基国际的B2C事业部将继续以手机这一垂直品类为主营方向,并在供应链和本土化服务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根据其计划,明年,Antelife将引入更多的国产手机品牌,包括酷派、华为等一二线品牌,同时将在欧洲本土大量增设线下维修点,并陆续推进同城1小时到货、货到付款等物流服务的升级。据杜波介绍,目前,Antelife在西班牙占据了中国国产手机市场20%的份额,月销量在1500万元人民币左右。并入傲基国际后,Antelife获得了更强大的后盾,其在欧洲手机市场所占份额将大大增加,到明年,月销售增长目标为5000万元人民币。
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星文化今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引入新控股股东稼轩集团,成为中国星文化的大股东。而稼轩集团的主要股东则是国美,系国美控股集团及京文唱片创始人许钟民夫人马青合资成立。据悉,本次交易将为中国星文化产业带来约5.5亿港元资金,其中,稼轩集团出资近4亿港元。公告显示,中国星文化以每股0.2港元的价格,向稼轩集团﹑VisionPath及瑞东环球等四名主体配发13.79亿股新股,及13.79亿股带有换股权的优先股。4名投资者承配新股后,共持有该公司60%股权,其中稼轩集团持有42%。若优先股转换后,合并持股比例将进一步增至75%,其中稼轩集团持有52.5%。据悉,稼轩集团等投资者入股中国星文化后,将会大力扩展在内地的文化、传媒和娱乐业务。国美为何入主中国星文化?资料显示,中国星文化前身为中国传媒影视,原隶属于香港中国星集团,业务涉及影视制作、影视版权、影人经纪等方面。国美控股集团目前业务覆盖电器连锁﹑物流仓储﹑商业地产及医药等领域。其中电器连锁业务在内地近400个城市拥有近1700家门店,年含税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稼轩集团另一股东马青的丈夫许钟民在1990年代初创办了京文唱片,旗下艺人包括韩红﹑崔健﹑汪峰,同时也为毛阿敏﹑李云廸﹑朗朗等发行唱片。20世纪90年代初,京文唱片打造了国内最大的的唱片发行及媒体推广平台。它还是内地最早与国际唱片公司﹑电影公司﹑媒体公司合作的民营企业,并成功将DISCOVERY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引入中国大陆市场。据了解,中国星文化今后将与互联网结合,将强势介入互联网文化通路。而国美正是需要通过一个新的板块加快其互联网转型。近两年,国美最大竞争对手苏宁通过资本手段,例如收购PPTV等一系列动作向互联网转型,而国美因业绩持续下滑而一直采取关闭门店、提高定制化产品等多种方式改变亏损业绩,而并未加快整体的转型步伐。截止前三季度,国美业绩开始扭亏为盈,净利润达10.18亿元同比提升74.9%。国美发展迎来最好时期。昨日,国美控股集团总裁黄秀虹在第12届中国企业竞争年会上表示。但与此同时,国美也面临着业绩持续增长的危机。国美业绩虽然扭亏,但家电零售市场增长放缓,受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对线下市场的挤压,国美靠原有业务保持持续增长已很困难。一位电商人士分析认为,国美作为一家家电渠道商,不全面向互联网转型将必死无疑,百思买在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的退出可窥见一斑。更重要的是,京东、天猫等电商对家电市场的渗透已威胁到国美和苏宁。目前家电品牌商已开始提高电商的比例,并规划未来两年将电商销售比例提高至30%。因此,国美需要找到新的业务和核心资源来扭转在零售商的地位。从国美投资中国星文化的目的来看,国美认为新兴网络文化服务更有前景。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络视听产业总产值预计达378.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电影及电视剧产业,也迅速发展。目前,互联网公司也都纷纷向传媒产业渗透,阿里巴巴娱乐宝一期募集7300万元资金投入到《小时代3》《狼图腾》等4部电影及一个网络社交游戏上。百度以1.915亿元完成对纵横中文网的收购。投资中国星文化后,国美摆在眼前的将是如何驾驭文化传媒这一新领域带动未来业绩的正向增长。
英国奢侈品电商My-wardrobe看来终归无法逃脱破产的命运,消息人士透露该公司最慢将于3个月内破产清盘。自上月开始该网站便以六折开始清库存,而感恩节降至网站更是以半价销售。2013年开始,My-wardrobe新闻不断,伴随着创始人SarahCurran团队的集体离职,包括寻求第三轮融资及上市传闻都被认为是该公司释放的烟雾弹,实际上该公司在2013年便面临破产。但是,私募基金GrowthCapitalAcquisitions最终收购My-wardrobe母公司MeemiLimited,使得该电子商务公司免于在2013年即宣告破产。GrowthCapitalAcquisitions收购My-wardrobe后,2010年从My-wardrobe退出的联合创始人AndrewCurran重返My-wardrobe成为首席营运官,并准备带领这家电商走出困境。而2011年从英国高级百货零售商Harrods哈洛德跳槽My-wardrobe出任首席执行官的DavidWorby和交易总监JoannaStephenson宣布立即退出该公司。AndrewCurran回归后接受采访时表示My-wardrobe定位过于高端,他将重新调整产品结构,使My-wardrobe定位介于英国最大时尚电商ASOSPLC(ASC.L)和奢侈品电商巨头Net-a-Porter之间,增加竞争力。此外,My-wardrobe的发展重心也将从国际扩张收缩至英国国内,AndrewCurran指出:“英国的增长潜力已经足够巨大,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聚焦于以亚洲。”不过AndrewCurran的回归也仅仅只有一个季度,他于2014年3月便再次从公司离职。My-wardrobe在2006年由曾任编辑的SarahCurran及其前夫AndrewCurran从北伦敦一家实体精品店发展而成。网站于2010年获得欧洲风险投资公司BaldertonCapital接近600万英镑的投资,2011年再获其注入230万英镑的资金。据《金融时报》报道称,在截至2011年6月的一年里,月访问量约90万次的My-wardrobe通过国际扩张实现营业收入1300万英镑,同比大增75%。尽管如此,My-wardrobe仍然录得净亏损380万英镑。网站此后希望寻求第三轮融资,筹得300万英镑加速国际扩张步伐,部分也将用于支付营业成本,填补亏损。但持续的现金周转不灵和日益累积的亏损使My-wardrobe的财政危机从2013年十月开始恶化,当时该电商将其位于伦敦和诺丁汉的两家办公室合并,仅留下采购和销售团队在诺丁汉处理必要业务。My-wardrobe还在纽约、悉尼、迪拜和奥斯陆设有办事处。在My-wardrobe濒临破产之前,英国伦敦另一时尚电商LN-CC亦由于现金流问题趋于破产,不过被意大利电子商务服务集团LevelGroup收购,免于破产的尴尬境地,LN-CC创始人、创意总监JohnSkelton将继续留任担任创意总监。Yoox多品牌业务旗下网站零售及奢侈品行业分析师唐小唐表示,奢侈品电商大规模破产在所难免,“奢侈品行业整体的低迷、奢侈电商不可能大规模地提供折扣,这种实际上是‘买手店’的运营模式在当下经济和零售环境下举步维艰。”目前全球最知名的奢侈品电商为意大利的Yoox和英国的Net-a-Porter,前者为唯一上市的奢侈品电商,不过在2014年亦表现季度低迷,今年迄今为止YooxSpA(YOOX.MI)股价暴跌超过40%,该集团本月初发布的三季度及前九个月财报显示,集团在截至2014年9月30日前九个月销售总计3.663亿欧元,较去年同期3.193亿欧元仅仅增长14.7%,与分析师预期的全年18%的增速有相当的距离,而集团亦坦承要达到全年总销售5.37亿欧元和EBITDA5350万欧元的目标“有点“艰巨。Net-a-Porter亦开始涉足化妆品及更便宜的运动类产品。“佳品网、优众网,你还能听到多少有关它们的声音?你有多久没有听到有关该行业的融资消息了?”零售及奢侈品行业分析师唐小唐表示全球仍不具备大规模奢侈品电商的行业环境,中国自更不用说。“前几年科技行业和电商行业火热,吸引力大量的投资,但是电商亦有区别,奢侈品电商在中国的投资全部失败,无一幸免,幸免的都是及早转型的,像唯品会这样的,其他的都是边转型边苦苦挣扎。”目前正在大打广告的secoo.com寺库网是近两年唯一获得新融资的中国奢侈品电商,今年7月该公司号称获得1亿美元新融资,领投方为一直专注传媒方向投资的知名基金ChinaMediaCapitalPartners(简称CMC)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此外此前投资者IDG资本、VentechChina、森合投资、盘古创富等基金进行跟投。对于寺库的新融资,零售及奢侈品行业分析师唐小唐此前亦持悲观态度,“在中国整个行业就是烧钱,不会有成功的案例。”唐小唐表示,奢侈品的排他性让电子商务进入该领域门槛大大提高,目前中国所谓的奢侈品电商都有信任危机,货源、售假问题都很敏感,尽管有少数国际品牌参与合作,但是不可能得到推广,另外电子商务行业的主要大众消费者仍然集中在淘宝、奢侈品行业主要消费者仍然集中在实体店。除此之外国际竞争对手亦早早将触角伸向中国,除此前提到的Yoox和Net-a-Porter,法国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电商InstantLuxe亦在10月份登陆中国市场,加快该行业的绞杀。尽管目前中国消费者仍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但是唐小唐称,高端消费领域和整体经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有很大关系,“就像中国不可能出现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应用,中国消费者目前没有达到集体在网络消费奢侈品的能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亦不会达到。”
6天处理快递5.4亿件,最高日处理量1.026亿件,投递成功率超过94%……这是今年“双十一”期间快递公司交出的成绩单。“双十一”过后,快递发展的脚步仍将加紧,预计未来5-10年快递行业将继续保持年均40%以上的高速增长。数字的背后,是一个经历了野蛮生长后正在逐渐步入高速发展的快递行业。草台班子正在一步一步成长为正规军。随之而来,资本、模式角力下的快递业竞争将要到来。资本逐鹿现端倪“双十一”前一周,“快递新军德邦挂牌转让股份”的消息传出,并没有引来许多人的关注,这条消息迅速淹没在了“双十一”前疯狂的促销信息中,但因此引发的国内大型物流企业估值排行榜却颠覆了很多人对快递公司的认知。德邦物流在上海联交所挂牌转让其3.3250%的股份,叫价3.325亿元。根据德邦物流挂牌转让股份的价格估算,德邦物流的估值100亿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顺丰,估值约为320亿元。早于德邦,估值榜单上排名第四的宅急送于10月16日宣布引入复星集团、招商证券、海通证劵、弘泰资本、中新建招商股权投资基金五大投资者,战略融资达10亿元。这不是资本市场第一次与快递行业传出绯闻。早在2013年8月,元禾控股、招商局及中信资本等机构以总投资80亿的规模投资顺丰,获得不超过25%的股份。经历了野蛮生长的10年,快递业在2014年突然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新宠儿。早期业务竞争力不足、盈利方式的单一以及口碑上的缺失,让资本市场对国内快递行业在未来的盈利能力并不看好。在快递业快速发展阶段,大部分资本都将目光投向了光芒更为耀眼的电商,导致许多资本错失投资快递行业的黄金期。红杉中国基金总经理刘星坦言,现在面对一个个年营业额几十甚至上百亿的快递巨无霸,没有单个项目出资上亿元能力的资本是无法拿到入场券的。目前有入场资格的也就中信资本、弘毅、红杉等几家投资机构。然而在千余家快递企业中,获得投资的公司仅寥寥数家。电商网购的持续火热让快递行业的聚集效应加速,快递企业之间的并购与被并购预期放大,规模扩展成为大型快递企业共同诉求。在这背后,嗅觉敏锐的资本自然蠢蠢欲动。在资本的支撑下,小型公司有被并购淘汰危险,大中型企业则大肆圈地,投资购买同业股权。2013年,快捷快递以2200万收购城市100快递,随后,2013年即获得红杉入股的中通快递出资上亿控股快捷速递,占股90%。申通早在2012年就购买了天天快递60%的股权。资本涌入后的择汰让中小快递企业在繁荣中感受到了忧患。这种忧患同样也有来源于政府释放的信号。天天快运运管中心相关负责人曾向记者透露,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将着手培育3至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行业将迎来兼并重组、整合洗牌的关键时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天天快递由原来的主营商务件、工业件转做淘宝件。“在快件量持续40%的增速下,必须赶上同行的发展速度。国家首脑频频到访龙头快递企业,并提起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传达的信号已经十分明显。如果赶不上资本大潮也赶不上政府扶持,不能依靠行业中的影响力争取到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优惠,在这一轮快递行业竞争中,势必将被淘汰。”该负责人说。可以预期,在未来的3至5年,在资本、市场、政府的三重作用下,快递行业对发展速度和体量的追求将更加疯狂,投入也将更加疯狂。闭环O2O和细分市场将发力顺丰“嘿客”在布局2000多家门店之后,电商平台也在近期悄然上线。“嘿客”线上平台上线后与线下“嘿客店”瞄准社区生活品类,主要提供生鲜、母婴、家电、家居等。至此,顺丰已经完成了快递+冷链+电商直供+跨境物流+顺银金融+嘿客门店+嘿客电商的线上线下的O2O闭环布局。想要布局O2O闭环的不仅顺丰一家。据知情人士透露,圆通未来将围绕母婴类产品做文章,运营类似嘿客的圆通“妈妈店”。韵达则与连锁便利店合作,介入O2O市场。与电商赔钱建物流不同,快递在低价竞争压力下,收派环节的利润已日趋摊薄,菜鸟网络、京东等电商自建物流动了快递的奶酪。快递公司也都看到了上游电商的盈利能力。圆通早在2008年建立了专注于销售农产品的“圆通新农网”;中国邮政与香港TOM集团于2008年创办“邮乐网”。快递电商都集中在生鲜、农产品、百货等领域,避开传统电商的服装、3C等领域。业内人士分析,当快递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逐渐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快递生态的O2O闭环。得益于最后一公里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电商,快递公司更容易实现闭环,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减少揽派成本与管理成本占据比例最高,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做好质量的管控。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国内大型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提供商转型,布局闭环的生态将成为各大快递龙头的首选。而一些中型快递企业向专业化转型,专注于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派送,小型快递企业则向个性化转型,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细分市场的竞争者早已杀到。1996年成立的北青小红帽以报刊、快递投送为主,现在逐渐发展为社区有址投递最后一公里的解决者。利用报刊、快递寄递形成的固定客户群,进而开拓票务、游戏卡等个性化服务,并为宜家、可口可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联通等众多企业提供延伸服务。小麦公社则将市场定位于校园快递,通过优化快递公司的资源配置,将自己变成一个落地的快递超市。各种细分快递在最后一公里派送中无一例外从用户角度出发,期望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这就对其在最后一公里上布点和收派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思维和新的管理方式的引入都有可能推动快递派送的革新。业内人士预计,融合了电商及平台概念的快递企业估值上要比单一的实体物流企业要高;自建平台物流企业估值,也不会比打造社会化开放平台的物流企业高。作为零担物流的佼佼者,德邦涉足快递短短1年多时间就在估值中排名第二,被业界普遍看作是资本市场对未来快递物流化中转+直营终端派送发展模式的认同。除了顺丰、德邦、宅急送是直营管理之外,“四通一达”都是加盟模式。快递公司总部负责体系和转运中心建设,末端由加盟站点负责“最后一公里”收派。由于总部对站点的约束力有限,加之加盟商的实力不一样,让暴力分拣、时效延误等问题屡禁不止。目前“三通一达”都在积极进行直营化改造,但阻力依旧进展缓慢。圆通号称目前国内省会城市实现直营,实际的约束力相当有限。“加盟制快递公司目前的升级集中在分拨中心上,终端只能靠单一的增加人员来缓解,没有统一执行力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一位快递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双十一”的快递高速得益于中转能力的大幅提升,在终端派送上仍有很大缺陷,这也导致部分快件被卡在了最后一公里的派送上。业内人士预计,跨区域性的快递企业进行直营改造最少要投入10亿。一快递公司加盟商表示,加盟商并不是不愿意转型直营,收归直营就好比壮士断腕,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有这样的实力。直营化改革进程也是影响快递上市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快递企业在加盟模式下,每一家加盟商为独立法人。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报表无法合并,直接影响整体上市。为了达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标准,“四通一达”必须先完成直营化。今年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多是直营和平台化快递公司,原因之一就是其可控性和整体上的竞争优势。“快递业已经从一个标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转变为技术与资本密集型行业。新的竞争格局下,价格将不再是唯一的竞争优势,两种经营模式在资本市场上的受重视程度未来将有可能直接表现于市场竞争上,或将成为快递企业最终能否脱颖而出的胜负手。”业内人士分析说。
阿里巴巴刚刚上市创下全球IPO记录,本应该来说并不缺钱,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上市后,阿里巴巴马上又发债80亿美元。外界分析认为,这和海外资金使用的成本有关,发债获得的资金使用成本比直接挪腾IPO募集的资金更合算。回顾阿里巴巴的历史,阿里巴巴自从成立以来,一直是资本的高手,在阿里巴巴的业务以外,“玩钱”的水平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这些资本运作保证了阿里巴巴一直有充足的资金去扩张业务。下面我来就来简单的看看阿里巴巴是怎样“玩钱”的。创业伊始,集资创业熟悉互联网的人们都知道阿里巴巴成立在1999年,那个时候电子商务刚进入中国,网购似乎还是个难以置信的神奇的事情。马云从北京拉到杭州了18罗汉筹集了50万人民币,成立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最初的定位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主要做的是外贸业务,给他们提供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将交易搬到互联网。1999年2月阿里巴巴从建立初期零会员、零信息开始,7月份会员3.8万名,9月后会员8万名,买卖信息20万条,日新增信息800条,1999年年底时,阿里巴巴的会员人数已超越10万。第一轮投资随着公司的壮大,最初筹集的50万已经消耗殆尽,这时候阿里巴巴虽然没钱,但阿里的发展前景也足够马云任性一下了。因为希望得到更多的海外资源以及更长远的投资先后拒绝了38位投资人,最后在自己的CFO蔡崇信的引荐下,得到了著名风投公司高盛看重,并在高盛的带头下,联合InvestorAB公司以及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4家VC共投资500万美元,这500万美元的注入让阿里深深的松了一口气。第二轮投资仅仅一年,1999年秋,亚洲首富、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约见了马云。孙正义表示将投资阿里巴巴3000万美元,希望占有30%股权,这时候刚刚得到天使投资的阿里,在马云看来并不缺钱,最终在软银的牵头情况下,软银联合富达、汇亚资本、日本亚洲投资、瑞典投资、TDF等6家机构总共投资2500万美元,其中接受软银2000万美元的投资。2000年初这个时期属于互联网的经济危机时期,互联网泡沫破灭,雨打股市,每况愈下,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长达两年的熊市寒冬开始了,很多互联网公司陷入困境,这个时期的最初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宣布关闭。易趣被美国ebay收购,但是阿里巴巴却因为短时间内先后获得的3000万美元投资安然度过了严冬。那个时候,全社会对互联网产生了一种不信任,阿里巴巴尽管不缺钱,业务开展却十分艰难。马云提出关门把产品做好,等到春天再出去。冬天很快就过去了,互联网的春天在2003年随着非典爆发开始慢慢到来。在2003年3月和9月淘宝和支付宝先后上线,开启了中华大地的淘宝时代。2004年2月,经过2003年一年的发展,阿里完成了他的第三轮融资,总共从包括软银、富达创业投资部、寰慧投资和TDF四家VC手中融资8200万美元,其中日本软银6000万美元。三轮融资过后,马云及其创业团队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占47%的股份,第二大股东为软银,约占20%,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15%。2005年8月,雅虎以投资十亿美元加整个雅虎中国换购阿里巴巴40%股份。靠着这些投资在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的B2B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完成了第一次上市,正式登上全球资本市场舞台。据中铝网统计,11月6日10时,港交所开盘,阿里巴巴以30港币,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的高价拉开上市序幕。小幅震荡后,随后一路单边上冲。最后以39.5港元收盘,较发行价涨了192.59%,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上市首日涨幅最高的“新股王”,创下香港7年以来科技网络股神话。当日,阿里巴巴交易笔数达到14.4万多宗。输入交易系统的买卖盘为24.7万宗,两项数据都打破了工商银行2006年10月创造的纪录。按收盘价估算,阿里巴巴市值约280亿美元,超过百度、腾讯,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的上市成为当时互联网业全球继谷歌之后全球第二大的融资案例。2011年9月:阿里巴巴以350亿美元的估值向包括云锋基金、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DST、银湖等基金公司出售了大约5%的管理层及员工持股,获得了大约17亿美元的融资。随着淘宝商城、支付宝等产品出现,传统的B2B业务,已经不能支撑阿里巴巴业务的发展。阿里巴巴重心也转到了B2CC2C上面,B2B业务对阿里巴巴来说已经不是重点,但是阿里是作为B2B型公司上市,退市以后就变成私人公司,转型更容易。2012年6月8日,阿里巴巴正式摘牌退市,13.5港币上市,退市时股价也是13.5港币,相当于来了一个5年的无息贷款。马云为了使阿里巴巴成功私有化,在2012年2月,向6家银行共借贷30亿美元,其中包括澳盛银行、瑞士信贷、星展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与瑞穗实业银行,每家银行将承贷5亿美元。退市后,马云为首的管理层为了理顺管理权,更好的整合业务,决定76亿美元的价格回购雅虎的20%阿里股权。阿里成功退市以后,为了偿还雅虎的76亿美元,阿里巴巴向一系列PE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出售了26亿美元的普通股和16.88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同年9月,获得中投联合中信资本、国开金融等投资公司投资的20亿美元。第二次上市2014年5月7日阿里巴巴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招股书,准备在美国。阿里巴巴集团本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更新后的招股书文件显示,该公司股票交易代码为“BABA”,定价区间从每股60-66美元上调至每股66-68美元,原因是来自于投资者的需求表现强劲,并将发售3.2亿股美国存托股票。2014年9月19日23:53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完成第二次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BABA”,发行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ADS)68美元,以此计算阿里巴巴市值达到1748.28亿美元,阿里巴巴最高融资规模达250亿美元。截至收盘,阿里巴巴股价暴涨25.89美元报93.89美元,涨幅达38.07%。成为美国融资额最大的IPO。这次纽交所成功上市,也让马云成功坐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阿里巴巴除了最初创业的艰难,可以说一直就不缺钱,投资就没有断过。也可以说一直在缺钱,因为阿里一直在迅速扩张中。2006年8月口碑网入驻淘宝,10月阿里巴巴战略投资口碑网。2009年9月,投资5.4亿美元购股万网。万网与2013年初与阿里旗下阿里云合并成为新的阿里云服务。2010年1月,阿里战略投资上海宝尊公司。2010年6月,阿里巴巴收购美国电子商务SaaS(软件及服务)提供商VendioServices。2011年7月,阿里领头美团B轮5000万美元融资。2012年11月,战略投资陌陌以及丁丁网,布局O2O。2013年4月淘宝网联合虾米网推出边听音乐边购物的服务。届时,淘宝用户登录购物时,可直接点开嵌入的虾米网音乐服务。2013年5月,以2.94亿美元战略投资高德,并与今年2月以11亿美元收购高德。阿里上市不久,如今又发债80亿美元,获550亿美元订单,超出预期近7倍,在投资者看来阿里全身都是金灿灿的了。阿里巴巴可以说永远都在缺钱,也正因为此,不断的资本运作,让阿里巴巴从来没有真正缺过钱。
不知从何时开始,“买遍全国”已无法满足14亿中国人的购物热情,身边的小伙伴们纷纷秀起自己从网上淘来的海外商品,从宝宝的奶粉尿不湿,到空气净化器自行车或其他大设备,“买遍全球”。中国海淘族的购物热情带来醒目的交易量。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中国的海外购物交易额从100多亿元增长到超过800亿元。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1.3%;预计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增速超30%。2013年,中国内地的“海淘族”已达1800万人,预计到2018年将增至3560万人,年消费额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需求刺激下,近两年洋码头、西洋汇、美国购物网等专业的海淘网站出现,巴宝莉、ASOS等国际品牌直营网站加入,上海自贸区的跨境通和宁波保税区的跨境购上线运行。与此同时,国内多家电商都于今年增加海外购的业务,开启大规模“买遍全球”的架势,如阿里上线天猫国际,京东上线海外购,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唯品会也都纷纷试水,另有多家早就从事海外购物的网站也频频再获融资,加码布局海外购物市场。顺丰速递公司国际电商服务事业部副总裁李清望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顺丰已启动了自己的跨境电商业务,旗下的电子商务网站“顺丰优选”于近期推出了“优选国际”,主攻跨境购物。“当然是顺势而为。跨境电商关键环节,即物流服务方面,顺丰具备一定基因优势。”集体淘海外:从电商到快递到银联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将全球化视作其上市后的第一个热点,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喊出“买遍全球、全球可买”的口号。旗下天猫国际、淘宝海外、速卖通等三个平台首次参加“双十一”,意图让全球人民参与这场电商狂欢节。一号店也在“双十一”期间正式上线“1号海购”项目,通过保税进口模式将海外优质商品引入国内。顺丰优选的海外代购网站“优选国际”也于11月11日正式上线,聚焦于食品领域,选品标准为优质、差异化、高附加值,如奶粉、保健品等,这些都是海购的热门品类。有意思的是,亚马逊中国在今年“双十一”也是主打国际品牌,于“双十一”期间开通亚马逊全球六大站点直邮中国的服务,中国消费者将有机会选购来自欧美等8国的8000多万种国际商品,并享受美国同步价格。事实上,涉足海外购物的电商远不止上述三家。早在“双十一”之前,京东便上线海外购,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唯品会也都谋划其海外购物业务的布局。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将国际化定位为京东2014扬帆远航的五大计划之一,并宣布加速国际化进程。在进口海淘方面,京东海外购就是国际化定位的一部分。京东的海淘业务采取招商模式而非京东自营,引入的商家大部分为海淘代购商,与阿里巴巴的淘宝全球购类似。苏宁在海淘方面布局更深。2013年“双12”期间,苏宁与海淘平台洋码头联合推出“全球购”活动,正式进军海淘市场。其旗下母婴电商红孩子也直接与国际母婴中国总代理商合作,推出了“母婴海外购”专区。此外,苏宁还尝试组建了专业的买手团队,在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商品采购,以拓展上游供应链。2014年中旬,日本国内最大规模的免税连锁店Laox以第三方身份入驻苏宁,助推苏宁的日本代购业务。除了这些电商外,不少为电商解决供应链和金融问题的物流与支付企业,也开始了跨境电商的尝试。韵达于今年9月和11月分别开设其美国与德国分公司,并借此机会上线了其海淘代购网站“易购达”。据悉,易购达既从海外厂商直接采购,也将采取店铺招商入驻方式发展。递四方则是一家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服务商,其旗下拥有转运公司“转运四方”和海淘网站“海淘城”。和“易购达”不同,海淘城定位于“全球品牌海外购物资讯平台”,主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海淘导购服务。还有一家特别的海淘企业——中国银联。2013年2月,银联上线了海购跨境网购平台,为银联卡持卡人提供商户导购、页面翻译、跨境支付以及物流通关等服务。2014年9月,银联对海购平台进行了升级,通过整合代购服务商、跨境物流商、保险公司等,不仅为海淘族提供便利的跨境物流和支付服务,还为不会海淘的消费者提供代购服务。资本追逐跨境电商亚马逊中国副总裁牛英华认为,随着80后、90后这一代数字消费“原住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对网购商品的关注逐步从价格、服务转移到品质和品牌,同时这一群体的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而海淘恰恰满足了消费者从价格到个性化的多种需求,成为网购增长的新动力。牛英华指出,从市场趋势来看,随着中国消费者国际视野的逐步开拓,他们不再将“购物车”局限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全球,渴望直接选购所需商品,获得高品质的国际化选品的需求。因此,亚马逊才会选在今年推出“六国直邮中国”的海外购物网站。阿里巴巴国际B2C事业部总经理吴倩亦表示,海淘火爆背后真正原因是中国正面临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对进口商品需求正在迅猛增长。近年出国游、出国购火热,不管远在欧美国家还是近在香港地区,中国内地游客在海外频频出手购物。据统计,2012年中国人海外消费额达850亿美元,其中中国消费者在中国香港消费超过1000亿人民币,每个中国游客在英国消费超过6万人民币,线上代购744亿人民币。“这也是一个新的巨大消费增量市场。”吴倩称,淘宝系多年代购业务累计数据也显示这一旺盛的进口需求。为更好满足这一消费需求,提供并优化提升包括购物习惯、支付、物流在内整个购物体验,逐步引进更多看好中国市场需求的海外品牌,天猫国际发现商机并适时创立,以便抓住这样的市场机会。而跨境电商的火爆,也同样吸引了各路资本贴身追逐。国内知名跨境电商敦煌网近期宣布,已经完成数亿元的融资,由华创资本等投资,这也是敦煌网的第四轮融资。另一跨境电商蜜淘全球购近日也完成B轮3000万美元融资,领投机构为祥峰投资,跟投机构为晨兴资本、景林投资、经纬创投等。记者还了解道,国内第一家引进海外零售商的跨境进口电商平台洋码头也即将结束其最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000万美金。与此同时,新的一批跨境电商平台也陆续搭建中。近日,前海网贸电子商务公司旗下的“印尼中国商品网”正式上线,并宣布获得磐丰资本领投的千万元人民币融资。“印尼中国商品网”建立了专门售卖中国商品的企业对个人网络交易平台,为中国商品销往印尼及东盟国家打开一扇电子商务之门。11月中旬,由中商控股集团、河南中基财务管理有限公司、丹麦中基进出口有限公司共同注资1亿元人民币发起成立的“丹麦中国商品网”正式上线试运行。这也是目前丹麦-中国最大的双向购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丹麦中国商品网”联席首席执行官苏钰朝还打算在2015年内,把“丹麦中国商品网”的模式复制到挪威、芬兰、瑞典、冰岛等国家,从而形成中国-北欧跨国贸易矩阵。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透露,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已超过5000家,企业超过20万家。海淘助推快递扩大布局与国内网购相比,跨境购物由于跨越国界,存在政策、语言、支付、通关、物流等多方面的障碍。尤其是物流方面,通常需要7-21天到货,甚至多达一个月,物流成本也大约是境内购物的数倍,影响购物体验。因此,物流效率和物流成本无疑将决定跨境电商这块蛋糕能否配得上资本的热度。以台湾地区消费者从大陆电商购物为例,此前主流的解决物流方式是包裹通过集运公司合并、由货代中转到台湾。通过运转的方式时间比较久,并且需要支付两段运费。买家下单填写地址时需要选择“使用国际转运服务”来选取不同的转运商,包裹从全国各地聚集到福建、上海等地的转运仓,这段运费由消费者和卖家协商支付;然后,转运仓库通知买家付仓到台湾地区的第二段的运费,包裹才会被发往目的地。随着菜鸟网络转运平台打通了境内外两段的信息流和服务商,通过内地快递公司直接承运到台湾,再由台湾本土物流服务商进行落地配送,消费者可选择7-11、全家超市等自提取货。两段的运费只需在消费者下单或者商家发货时一次性支付,费用标准由菜鸟转运平台统一谈判成较为有优势的价格。吴倩表示,随着与中国邮政、新加坡邮政等国家级成员陆续开展的战略合作,菜鸟网络打通了万国邮联这个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传递网络资源体系,“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球5大洲的海外仓储网络和航空干线资源能力,保障其货物可以到达全球220多个国家”。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步伐,也带动了合作伙伴的海外业务扩展。顺丰、申通、中通、圆通等原来国内传统老牌快递,跟随菜鸟网络的国际化布局,走出国门,分别开展海外仓储、跨境转运、海外自提等业务。以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的第一需求大国俄罗斯为例,中国邮政在保证俄罗斯全境覆盖的基础上,建立了专线物流,利用速卖通的电商平台能力,大量集货后专线直运到俄罗斯。这使得俄罗斯人的收货时效由过去的60-90天,缩短至目前的35天以内。此外,圆通跟随菜鸟网络的步伐进入了台湾地区。韵达、申通也都纷纷上线了海淘业务,为海淘族提供物流服务。申通快递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今年申通重新审视国际业务,也开始介入跨境电商的小包裹递送。快递业中,顺丰在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上走得更远。顺丰已于去年9月推出“SFBuy”业务,该业务是为海淘族提供的一站式管家服务。消费者在整个购物流程中只需在选购、付款、确认邮件等环节进行操作,顺丰速运则利用已经开通的“美国件”业务,负责跨境运送、清关服务以及国内配送,提供全程物流追踪。在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时效方面,“SFBuy”从美国转寄至中国内地只须7-10个工作日,与四大国际快递相比运费低至三折,除此之外“SFBuy”还提供分箱以及30天的免费仓储服务。和其他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转运公司不同,通过“SFBuy”进行海淘将100%缴纳关税,即便如此在价格上也具有一定竞争力。以百代适BritaxFrontier90儿童安全座椅为例,国内代购价格在2400-3500元不等,而通过“SFBuy”在美国Amazon上购买,即便算上关税、运费,价格在2500元左右。除此之外,顺丰还针对海外直购和代购商家提供“全球顺”等业务,并于11月16日正式推出欧洲小包业务——这是针对跨境电商卖家的小件物品而设计的空邮产品。李清望表示,顺丰在跨境进出口商家物流,跨境进出口消费者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均有相应的产品布局。“跨境电商持续升温,2014跨境电商年复合增长率或达40%左右。”他说。电商跨境的风险与管控跨境电商大热之下,亦存有不少隐忧。比如,尽管海淘有超高的性价比优势,“假货”问题却依然困扰着消费者和整个行业。而很多愿意加入海淘大军的消费者,最在意的还是产品品质。再如语言,也是海淘族需要面对的难关。在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购物所需要的时长往往是中文网站的几倍之多,同时也给售后的各种沟通提出了挑战。更让海淘族“百爪挠心”的还有需要耐心的跨境运输,第三方转运流程复杂、时间长。最后,在产品的售后服务环节上,因为是跨境交易,交易双方处在不同的监管环境下,售后服务维权也会面对较多壁垒。李清望期望,政府能大力鼓励和支持正规实现进出口的物流企业,为后续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吴倩也指出,跨境业务必须有政府作为参与方参与进来,跟海关平台打通的保税模式是一种创新,比如天猫国际的信息流、支付流、物流三流合一对接海关平台,海关也突破了两大历史难题:监管和纳税,可以实现阳光化、透明化、规划的监管,也可以保证100%纳税,同时还为产品背书,可以说是一种平台以及生态合作方的协作模式创新。“天猫国际正在和海外品牌方、政府、支付宝、菜鸟物流以及阿里整个生态体系把模式跑通,跑顺畅,根据消费者实际购买场景把购买路径走通、更为顺畅,保证购物体验并提升等等。”吴倩表示,这需要包括海关在内的多国政府、海外品牌商、海外渠道商、服务商、支付、物流的协作磨合,“只要跑通了起来还是很快的,因为巨大的消费刚需在那里。”
【一起惠讯】11月18日消息,日本电商巨头Rakuten(乐天)上周宣布收购美妆门户网站BeautyCollection。据了解,BeautyCollection网站上汇集了2000家左右的美发、美甲、修眉和按摩沙龙等,覆盖整个日本市场。Rakuten通过向BeautyCollection的母公司Lubic购买100%股份的方式收购这家公司,Lubic还提供专用于美发和美甲的APP等。BeautyCollection首页截图BeautyCollection成立于2007年,总部在大阪,它的主要业务是电话预定美妆业务。而Rakuten在2012年推出Rakuten沙龙业务,帮助消费者通过网络寻找美发沙龙、美体沙龙等。通过收购BeautyCollection可以给目前Rakuten沙龙的9500万会员提供更多的选择。不过Rakuten的发言人表示,目前Rakuten沙龙和BeautyCollection还会独立经营,合并经营的事情以后才会跟进。今后Rakuten将要扩大用户基数,提高美妆预订的便捷性等。Rakuten在制定了全球发展的计划之后,在过去一年通过频繁的收购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今年2月份Rakuten收购了通话应用Viber,5月份时收购了数据分析公司DCStorm,在9月份时又收购了美国团购网站Ebates。尽管BeautyCollection只是一项很小的业务,但是也能看到Rakuten在布局全方位的业务所做的努力。
【一起惠讯】9月5日消息,日前,多家商户向一起惠反映,京东美妆类目近期将发生重大调整:原有的POP平台店铺将在两个月内全部关闭,转为京东自营。这也是继洗护、喂养类目之后,又一个由POP转自营的类目。某化妆品经销商向一起惠官方微信(iebrun)爆料称,包括韩后、珀莱雅等品牌商在内的多家京东化妆品专卖店商品被莫名下架,且预测跟京东准备将化妆品类目收归自营有关。对此,一起惠就此事联系了多家京东POP平台的化妆品商户。某化妆品品牌商电商负责人称,其所在品牌的京东POP店铺在一周前就已经关闭,未来在京东将全部以自营模式经营。这一要求由京东自营团队方面提出,其所在的品牌也全程配合。上述品牌电商负责人估计,未来京东化妆品类目自营和POP模式的比例将由现在的6:4调整为8:2。而另外有两家化妆品商家负责人则透露,京东两个月之内将彻底关停化妆品POP,全部转为自营模式。就化妆品类目的这一调整,一起惠向京东官方核实了相关情况,京东方面回应称,此消息不属实,京东目前没有全部转为自营的计划。此外,京东方面也未透露进一步信息。尽管京东否认了化妆品类目将全部转为自营,但该类目向自营倾斜的趋势却非常明显。除了上文中商家反应的情况,一起惠还在京东检索了多个化妆品品牌的关键词,发现大多数品牌的检索结果中,京东自营商品已经占据绝对优势,极少见到POP店铺商品。至于京东做出这一重大调整的原因,各个商家有不同的分析。一位化妆品品牌的京东店铺代运营商认为,这一调整跟此前聚美优品的假货事件有直接关系。“聚美的事情出来之后,京东就已经开始在做调整了,好几个跟人体直接接触的商品类目,都做了调整。收归自营,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把控质量。”而另一化妆品品牌电商负责人则称,一年前就知道京东会将化妆品类目会向自营倾斜,只是最近才开始快速落实。在他看来,京东化妆品类目收归自营是必然的趋势,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京东方面认为能将自营团队的优势从3C数码扩展到化妆品类目,而且从销售情况来看,化妆品类目的自营部分销售情况确实更好。上述负责人称,此前其品牌在京东的销量一直是自营优于POP。“POP店铺月销售在100万左右,而自营部分月销售能达到三四百万。”也因如此,对于关闭POP店铺这一调整,其相对比较配合。其次,京东POP商户对天猫的“偏爱”或许是导致京东做出此调整的另一原因。“大多数的京东POP商家习惯将流量引导到天猫,京东POP则相对受到冷落。因此,短期来讲,转为自营对京东来说更有利。化妆品与3C数码比较类似,都是标准品,转化为自营也比较合适。”再有,京东试图通过增加自营类目提高竞争壁垒,用自己的规则对战天猫。“相比开放平台,自营的门槛更高。POP业务一直难以追上天猫的京东,与其以弱攻强,不如选择强化自营优势,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据一起惠了解,在今年7月份,京东多家洗护、喂养类店铺就爆料称,京东运营小二通过电话通知商家,京东POP将关闭洗护、喂养类目,但京东方面对这一情况依然给予否认,称后期还会筛选优质的品牌商入驻,这一态度与此次的化妆品类目的调整颇为相似。另一个与这一调整相关的消息是,京东已经在组织架构上启动新一轮调整,将原有同一类目下两套管理体系(自营和POP)合并成“一条线”。京东官方称,原有食品、生鲜、母婴、汽车部分(维修保养、车载电器、美容清洗)等类目全部转到日百自营管理;营养保健、汽车部分(整车、汽车装饰、安全自驾)则全部转到了POP。对京东这一调整最为关心的无疑还是其POP平台的商家。一起惠曾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商家对京东未来的自营、POP的方向性感到捉摸不定。不过,上市之后,刘强东反复强调和肯定自营对于京东的价值,甚至盈利空间也来自于自营。而在最新的一次京东财报电话会议,京东又解释称,其二季度销售额的真正增长并非来自3C数码等“拳头品类”(自营),而是此前一直被看做非核心业务的日用百货品类和开放平台的增长。
【一起惠讯】9月3日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针对部分类目,京东就组织架构上已着手启动新一轮调整,以期解决自营与POP(开放平台)两种经营模式左右互博的问题,并实现优势互补。其最可能实施的方案,是将原有的同一类目下两套管理体系合并成“一条线”。自营POP双线并一线某专营店经销商告诉一起惠,其所属的日用百货类目的管理结构上已经开始有了变化,部分子类目的POP部门与自营合并,从而成为一个部门之下的两个团队。“预测感受最明显的变化将来自于各类目的组织架构,至于上层有没有调整很难说,但是按照类目来分的采销(自营)和POP这个级别已经是一个总监来管理,或者总监更上一级。”据某保健品品牌商家透露指出,由于组织架构变化,人事方面也会跟进调整,其所在的类目的总监被POP的人“取而代之”。据一起惠了解,京东POP平台此前先后有张守川、程峻怡、蒉莺春主管。今年4月份,京东为上市做出最重大人事调整,蒉莺春担任京东收购的新拍拍总裁,POP交由开放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辛利军负责;同时,蓝烨则兼任京东采销主管。对此,京东官方表示,京东并没有进行自营和POP管理结构的调整,只是内部在品类划分上稍做变动。至于这种“变动”,京东称,已经有一段时间,包括食品、生鲜、母婴、汽车部分(维修保养、车载电器、美容清洗)等类目全部转到日百自营管理;营养保健、汽车部分(整车、汽车装饰、安全自驾)全部转到POP。“京东两种经营模式的融合,最好的策略是根据类目的受众人群消费特点来制定发展规划。比如服装,京东一定会以POP为主,自营为辅;3C可能就是直营,禁止或者限定POP店铺数量来控制,仅仅做补充。”有业内人士建议,京东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抓大放小,大的类目和支持做自营,小的放开做POP。京东想往自营拉商家?随着京东内部管理结构上的变革,商家层面则伺机而动,应对新的变化。“最明显的感受三点:一是资源重新分配,二是商家需要选择与京东的合作模式,三是部分商家也要针对京东结构的变化调整电商业务的结构。”据某品牌商透露,京东此前针对部分品类向商家释放信号,并在内部会议上初步渗透了自营和POP融合协作的发展层级规划。一位与会商家提供的线索来看,京东将从基础运营、资源整合、潜力挖掘和大品牌战略四个步骤逐步实现部分类目自营和POP的统一管理。该商家称,京东将提升品牌的展现和曝光,同时享受京东仓配、货到付款和客服等统一的服务,增强品牌诚信度。“也包括商家比较重视的流量资源,京东也会对两套经营体系的相互引流作出调整。”此前,由于京东早期主打3C数码,因此在其他类目上前段的展示上相对偏弱,这也遭到了部分POP商家的诟病。对于开放平台这一模式而言,商家显然对流量分配机制格外在意。“京东的设想是未来自营商品和POP商品联合促销,像品牌团、为新品牌特卖等,包括一些频道页面、集合促销页面、商务舱等也会联合推广。”一位商家告诉一起惠,这样的变化意味着,资源将按照类目重新分配,京东自营和POP都可以平等地拿到资源,自营商家也可进行产品运营操作,POP的商家也会有更多机会参加到京东的整体活动。“比如一个首焦页面类目里,既会有采销商家也会有POP商家。”不过,也有商家认为,京东此举有意为扩充自营做铺垫,把POP平台上的好商家和爆款产品引入到自营。“那天开会,有个负责采销的总监去推销了半天,采销原来最大的优势是有活动有销量,适合品牌厂家和大经销商。”不过,在商家眼里,京东自营模式毛利低、资金运转慢、客户数据不公开等因素,很可能制约商家向自营转型,“更何况POP现在也可以入仓”。鉴于部分品牌在京东上自营和POP两边均有销售,其原有横向的采销和店铺运营结构也将随着京东的变化而变化。“索性从并到一起,成立一个京东业务部算了。”刘强东心中的天平难忖度实际上,并非每个类目和品牌的商家均会在此轮调整中受到波及。比如某化妆品互联网品牌主管就直言影响不大,因为京东化妆品领域并非主力平台,而且越细分的市场人群越固定,属于京东经营模式调整不会触及的那一层。“京东的重点还是3C和数码,就算是用在京东买欧莱雅这样的大牌,也可能只是顺带买一个而已。”一起惠调研了解到,相比组织架构调整,商家更加关心京东未来的走向。特别是此前洗护喂养等类目被京东强行关闭店铺,转做自营后,京东未来对自营和POP的方向性另商家捉摸不定。上市之后,京东集团CEO刘强东的若干“冰山一角”式的表态,也让3.8万POP商家不断揣测未来京东的走向。刘强东反复强调和肯定自营对于京东的价值,甚至盈利空间也来自于自营。“自营做了价值链条的一半,第三方只做了20%。”不过,在最新的一次京东财报电话会议,京东对现有经营模式和经营效率做出了阐释。京东认为,二季度销售额达到630亿元中真正的增长并非来自3C数码等“拳头品类”(自营),而是此前一直被看做非核心业务的日用百货品类和开放平台的增长。“家用电器和日用百货的营收呈现净增长,而且服装鞋帽、食品和箱包等品类的增长率均超过平均水平。”京东CFO黄宣德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此外,从一年一度的“618”活动中来看,以品牌为主的POP商家也是占用了京东绝对的营销资源。而一起惠此前从知名IT企业获得的消息则是,在自营品类中的家电、3C进行部分开放,吸引大型品牌的代理商、经销商入驻京东平台开店,从而为未来的O2O做部署。“刘强东的心思是想突出京东的自营在B2C中的核心竞争优势,采销管控能力既是零售的的本质,也是京东区别于天猫的最强门槛。”商家指出,所有人都在忖度“东哥”的心思,天平究竟向哪一边倾斜。对此,资深零售人士、知名电商高管、投资人黄若指出,京东当时从品类杀手(3C数码)向横向品类扩充,从自营转向联营,一方面其用户能够为其新品类带来几乎免费的流量,另一方面,高毛利品类和营收模式也会令促使其尽快盈利。但问题在于,京东同时做这两件事,节奏感和时间点没有把握好。“同时做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普通消费者的心目中,京东品牌的识别特征被弱化了;另一方面,每个商品类别的规划没有做到那么好,平台应该是对自营的一种补充,核心主体还是自己的主打商品。”黄若表示。
【一起惠讯】跨境电商Meritline从创立之初开始就一直采用多品类同步发展的模式,是典型的综合品类外贸B2C代表。日前,其深圳公司负责人向一起惠表示,Meritline正逐步缩紧品类,未来将把重心放在几个优势类目上。同时,家居品类将成为其发力的重要方向。据悉,Meritline的跨境电商业务起步较早,最初的定位就是“综合购物网站”、“百货商城”,因此,网站有大量的SKU,3C产品、鞋服、婚纱、美容、珠宝配饰、安防设备、汽配、游戏、办公用品、家居用品等,涵盖了数十个大品类。但是,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利润不断下降,综合品类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因此,Meritline对产品定位做了调整,决定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放在电子产品、珠宝首饰、运动户外、家居产品等几个优势类目上。该负责人指出,这几个重点运营的品类都是其在供应链把控和市场推广上都拥有绝对优势的品类。而且,Meritline想通过这种方式突出产品特色,不仅要选择高毛利的产品,也要选择符合中国小包业务的产品,同时还要符合网站的定位。上述人士向一起惠透露,除了以往几个轻车熟路的优势品类外,家居品类将成为Meritline未来的一个特色业务。目前,Meritline已与一家主营家居产品的苏州跨境电商公司合并,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家居品类加足了马力。此外,由于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最大的市场也在北美,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其在美国的仓储物流运作已非常成熟,而这种海外仓的模式也为家居品类的发展扫除了障碍。Meritline方面告诉一起惠,从其自身的经验来讲,相比垂直B2C,运作综合品类跨境B2C的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品类多会使得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增高,而且很难面面俱到地把控好每个品类商品的质量;二是多个品类同时运作会分散注意力,不易驾驭好价格,不如单一品类来得简单;三是由于单个包裹平均运费高、直发成本大,物流成本就会更高,导致售价上涨,竞争力下降。因此,缩紧品类对Meritline来说也是一种基于战略性的考虑。通过这一举措,Meritline可以集中火力“攻破重点防线”,也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编者按】正如雷军与董明珠年初的赌局,排除作秀因素,时至今日,的确悄然进入第三波变革周期:移动互联网、O2O、去中心化、传统零售转型等核心话题正逐步占据从业者的视野。电商职业经理人更加关注未来还有哪些暗藏的机遇。对此,资深零售人士、知名电商高管、投资人黄若以“座谈老中医”的视角,对现今电商行业把脉,并针对性地就接下来电商领域的几个核心趋势做了一一解读。提问一:在去中心化的时代里,再看电商,它留给了哪一类企业机会?平台式的电商是否还适合在去中心化的时代里生存?黄若:其实这个问题很好。首先,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追求去中介化?因为在移动互联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前,在PC端,卖家制造一个拥有三千万、五千万用户的机会非常小。下一个机会,应该寻找一个有几十万、几百万用户量级,甚至更小的创业项目。小也可以做大项目。屈臣氏的体量比沃尔玛千分之一不到,他的生命力难道没有价值了吗?屈臣氏的优势表现在哪里?第一,复购性很强,商品天然有很强复购性,使小的用户群变大。第二,品牌性比较强,不一定是多大的品牌,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认可度比较高。例如保健品、营养品、药妆,都非常典型。第三,用户定位很清晰,比如说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有很强的购物需求,例如母婴类的产品。这些都是有可能产生去中介化。当然,去中心化不是非此即彼。现在自媒体的出现也是去中介化的一个表现。以前在没有微博、微信时,媒体人想做这些事情其实是很难的。但是因为有自媒体诞生,就非要说所有媒体人都得下岗,也不见得。所以电商要先看,先看3年5年之内,是否有很多去中介化的电商存在,仍待观望。提问二:有些电商企业面临的尴尬,有人说他像互联网公司,有人说他是零售公司,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联系?黄若:所谓的传统和电商的人才组合,电商比较年轻,强调创新,传统行业强调持续,其实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在强调创新的同仁面前,细节显得很多余;在强调执行的所谓线下的这些同仁面前,他们觉得机会永远就是做出来的,不是靠标新立异想出来的。这个是最大的一个冲突。我的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团队搭配一定要兼顾两边,如果团队中的一把手自传统行业,他的副手,或是下面的骨干必须是来自互联网;反过来,如果一把手来自互联网,那么底下的一定要来自传统行业。你记住我下面这句话:既然碰撞不可避免,就让碰撞在最基层的那个细胞单元去发生,而不要到上层去发生。到上层去碰撞就完了。比如,做运营的老大是互联网人士,今天一早起去找传统背景的做推广的老大,然后你们去碰撞。假如我是这家公司的总裁,你们到我这里来碰撞,这个公司就完蛋了。所以,我们需要明白,在一定程度上,传统企业出生的背景的人和互联网出生背景的人一定会有碰撞,让这个碰撞越在底下吸收越好,越在越底下震动会越小。提问三:电商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如何看待一个上市公司的财报,一打眼最注重哪些指标?黄若:我去看一家公司财务报表最在意什么问题?其实我最在意的是用户构造,就是用户的表现,对这个的关注度会搞过销售的增长和利润的增长。这种用户表现包括:用户的活跃度、平均购买频次、购买转化率,获得用户的平均成本,然后拿来去行业比较。我觉得,电商行业中,最能体现一家公司的能力往往是用户的成本。至于说商品的采购、租两个办公楼之类的,都是次之的。提问四:京东在过去一个阶段经营策略有所摇摆,从最早的自营,到后来的开放平台。但近期部分品类,诸如母婴,开始收缩,转做自营。刘强东也在多个场合称,自营才是京东未来的核心。如何看待B2C平台如何平衡自营和联营呢?黄若:我们先把这个话题抛开,跟大家做个一般分享。如果你在管理一家企业,更多的时候我们讨论这是个该不该做的事。其次,我们还要关心什么时候做?“Timeisanything.”即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就是在企业战略定位的时局中,时间点的划分非常重要。当当网当年犯了江湖大忌,就是从一个商品类别试图扩充到N多个商品类别。因为图书是一个小类别,所以一定要把握节奏。那时候,我一直在讲,当当扩充品类是从“onetofew”,就是从1到有限的几个,而不是从1到多。因为一个很小的图书类别支撑不了30多个商品。同样的道理,京东一定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京东从数码电器发展而来,毫无疑问,体量一定要远远大于当当网的体量。但是,它从一个品类杀手要往外面扩充,时机选择很关键。它同时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从一个品类扩展到N多个品类;另外一个是从直营扩展到联营。这两个战略发展,任何一个都是正确的。从一个品类扩展到多个品类,它要解决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用户能够给它的新的品类带来几乎免费的客户资源;第二,一个低毛利的商品类别上,京东很难实现盈利,所以它往高毛利方向发展,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它往这个平台上面的突出,我们也能看出这其中的缘由,第一点,和从数码网往百货扩充一样,它是用户的输出,用户的进一步地获取;第二,它有这么多的仓储配送系统,能够支持第三方商家的服务,而这种服务恰恰是天猫、淘宝在短期内很难和它竞争和抗衡的。但我还是觉得它在节奏感上出了一些问题。所谓的节奏感,我非常喜欢说“oneatatime”,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你只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它这两者,从数码向其它商品类别的扩充和从直营向联营的扩充,这两个时间点没有把握好,所以会导致几个混乱:第一,普通消费者的心目中,京东品牌的识别特征被弱化了,最终顾客会觉得上京东到底要买什么?京东也有平台,京东的平台跟淘宝、天猫的平台有什么不一样,是因为它价格比淘宝低吗?不见得。是因为它的产品比淘宝丰富吗?也不是。是因为京东能统一配送吗?好像也不是。第二,每个商品类别的规划没有做到那么好。从长远来讲,我会觉得平台应该是对自营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更多的是边缘的商品类别,核心主体还是自己的主打商品。提问五:如何看待看拍拍网以后的前景?黄若:关于拍拍和京东的合作,坦率地说,我非常看好这次联姻。京东模式强于后端的供应链和商品的配送,但是前端的表现形式上一直是落后于别的竞争对手。与腾讯的合作,不仅给京东理论上带来了流量,更多可能是带来了拍拍、QQ网购在前端表现方面的技能,包括他们的技术团队。另一方面,这种结合使得京东有可能从原先“淘宝和其它电商公司”,变成“淘宝、京东和其它电商公司”。京东成了第一集团。而且,加上拍拍,京东已经进入了淘宝的领地,相反,淘宝进不了京东的领域。所以,不管你这个平台做得怎样,但是你已经在别人的土地上,你可以跟他抗争。淘宝没有自营,进入不了京东的供应链。从战略上讲,这毫无疑问肯定是占据了主动优势。但是,这次的结合,我最大的担心其实是两家公司文化的碰撞。在业界这么久了,我也知道陆陆续续有很多核心人员离开拍拍。当时的结合本身想追求1+1>2,但如果这些人陆陆续续地离开,会导致1+1<2。我个人愚见,京东有些过早地去斩断了拍拍和腾讯的血缘。通常来讲,合并一家公司最好的做法,是合并之后,让它自己乱一乱,一年半、两年以后,慢慢再收编。如果我是收购方的操盘手,我不会这么快地去把它收编。它已经是收为我的旗下了,给它换个台子,早一点晚一点,何必那么匆忙呢。举个例子,亚马逊当年收编卓越,过了三四年,才把名字换成Amazon公司。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问六:流量是电商主要的成功因素,新电商都用低成本来吸引流量,那么在移动端有没有吸引流量的创新方法?黄若:总体上我们现在看到,移动在流量上还是洼地,它的流量获取成本还是比较低的。移动流量获取的趋势跟PC有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移动是非常典型的SNS获取流量的渠道。我们在PC端人为地进行SNS来获得流量,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方法。到现在为止PC端更多的流量还是靠广告,硬广推广。虽然有微博,但是微博还是始终没有占到PC端流量获取的主力。所以,你打开任何一家大的PC电商公司,它的流量来源排名要不是硬广、要不关键字、要不中小联盟;在移动端就不一样,移动端更多的是通过SNS,比如微信账号,相互之间的互粉,更像是一个自媒体驱动的流量。提问七:目前的传统零售企业,诸如万达、王府井、银泰做电商,能否看到代表未来的趋势?黄若:其实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传统零售,在电商领域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可能唯一的一家公司算是苏宁传。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传统企业已经是一个现有秩序的的既得利益者,这种群体,它要逼到角落才会反抗。这是中国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对于美国,社会相对稳定相对成熟,年增长率也相对缓慢的经济形态,传统零售如果不做电商的话,是负增长。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虽然说有受到电商的冲击,但是传统零售照样能够维持每年10%—20%的正增长,所以,这种危险还没有到来,它还没有感受到所谓的切腹之痛。为什么中国的十大零售企业只有苏宁一家是做电商的,其实快速增长的中国社会给了传统零售很大的空间。往前看,有两个不一样的地方,传统零售有两种,一种是所谓“二房东”,像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第二是买卖式,像苏宁、国美。我觉得前面那种情况,它受的冲击会非常的强烈,这里面就包括各地的百货公司。作为任何一个入驻的商家,一定会评估性价比。那么,传统百货业的性价比跟那些网上的“房地产公司”——电商平台相比,是没有什么优势的,无论是成本结构或是顾客资源,都比较令人担忧。相反,传统零售的买卖模式,因为掌握强有力的采购、库存管理能力,暂时收到的冲击还有限。提问八:如何看待小米的雷军和格力董明珠的赌局?黄若:这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马云和王建林的赌局、雷军和董明珠,谁也不能证明谁比谁厉害。可能我活到50岁了,我看事情就是比这些意气风发的人看得要淡一点。现在的革命者,可能三步五步以外,有新的革命者一直在瞄准你。五十步笑百步吧,我其实更看好的是,未来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未来的商业形态一定是一个多元的商业形态,不是说谁吃掉谁。以前的电商形态有一点很不好,就是非此即彼,你一定要战胜谁,一定要冲过去。其实顾客本身是多元的,我们做零售也是多元。我喜欢说这一句话,顾客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作为零售的提供者必须给顾客多元的选择。同样是做零售商,你买一个东西送老丈人、送太太、送朋友,还是自己用,选择的标准就是不一样的。顾客喜欢多元化,所以不存在这个东西一定要战胜另一个东西,这个行业本来就不存在垄断性。
【一起惠讯】7月25日消息,一起惠获得最新消息,京东微信购物入口将在7月底上线购物车功能,改善此前用户反应的“多个订单不能合并”的问题。至此,京东在微信的购物入口也基本上实现与PC端同步的基础功能,结束了此前无收藏、无购物车、无浏览记录的“三无”时代(7月中已经上线了收藏和浏览记录功能)。据了解,京东微信购物入口上线之后,用户也逐渐发现,如果同时购买了多个商品,无法合并订单。这个问题导致的结果是:用户订单总额达到包邮标准后,依然无法享受包邮服务,支付方面也需要一个一个订单支付,而不能合并支付。而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八月初上述问题将会得到改善。京东微信购物入口将正式上线购物车功能,支持用户合并订单后支付。至此,京东微信购物入口上线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已经完成了多个层面的“进化”:包括增加底部导航条、增加浏览历史、取消京东微店订单独立显示、上线收藏和购物车功能等。不久之前,京东已经在微信购物频道底部新增了导航条,独立出购物、搜索、收藏、个人中心四个常用功能。而在个人中心频道也在近期做了不少调整。一方面,此前被单独列出来的“京东微店”订单已取消;另一方面,个人中心新增了浏览历史、收藏商品、返修退换货申请等服务内容。一起惠了解到,虽然京东微信购物入口上线后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初期的购物体验也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有用户曾向一起惠反映,微信购物入口的“返回”功能和“关闭”功能很容易被混淆,经常出现误点“关闭”跳出购物入口的情况。京东方面解释,微信购物入口体验一直在改善当中,即将发布的微信新版本就会解决上述问题。
【简介】FaveChic是新加坡一家专门做代购的时尚电商网站,目标客户主要为女性消费者,于2014年4月正式上线运营。这个网站目前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分站。当地的消费者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买到来自类似中国的淘宝、日本的乐天这些网站的时尚商品。目前,这个公司已经建立了中国的办公地点,并且还计划在日本建立办公地点。他们一直在寻找投资并且寻找本地的合作伙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瞄准电子商务,预计在今年全球的电子商务产业价值能达到5250亿美元,像Rakuten和阿里巴巴一样的电子商务的公司都开始利润大增。那么这一领域还有没有发财的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区域性的时尚电商平台FaveChic由新加坡商人JohnWong创建,是一个海淘网站。这个网站集合了多个国家的时尚电商网站销售的商品,比如日本的乐天、韩国的11st和中国的淘宝等,致力于帮助消费者解决国际货运还有货币转换问题。JohnWong表示,FaveChic为消费者解决了跨境支付和物流的问题,所以消费者就会很便捷的购买国外的商品。而且这些区域的消费者根本不需要担心关税问题,因为在这些区域鞋服和包袋等商品是不需要关税的。FaveChic把这些网站的语言转换成本地的语言,不过目前仅仅是英语和印尼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顾客可以使用当地的货币购买商品,就像在本地的网站购物一样,而且还能享受退货退款等。时尚代购诞生记JohnWong之前一直在经营一家类似雅虎的门户网站Catcha,有十几年的经验。他曾经带领Catcha尝试上市,但是没有成功IPO。不过这个网站却在很多网站的竞争中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转型成这个时尚零售商的网站。JohnWong在2002年开始从事零售业,他调查发现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爱花钱,而且时尚商品的利润很高,所以他在2003年成立了一家店铺叫做AboveFashion,并且开设了好几家连锁店。但是实体店的生意受到房地产公司和百货商店的制约,房租上涨和商城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AboveFashion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所以他在2004年进入到了电子商务领域,主要在ebay和亚马逊上进行销售时尚商品,从事海外业务。2008年JohnWong还将业务拓展到了中国,从中国进货然后销售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并且在这段时间还拓展了商品品类。但这时候他又发现依附于平台会有很多受制约的地方,因为他们发现由于展示费和转化费用的制约,他们的利润一直上不去。而且平台为了帮助小卖家,还会限制大卖家的发展。鉴于以上种种原因,JohnWong决定建立自己的网络在线零售平台FaveChic,在这一区域专注于新兴的市场。从最初产生这种想法到初步建成模型,花了一年的时间,直到今年4月份的时候FaveChic上线。做好区域间时尚资源配置JohnWong表示,建立FaveChic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生产过剩和需求过剩的市场。新兴国家的电商市场由于缺少供货方,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同时也有产能很高的国家,所以FaveChic就出现了。FaveChic就是为了消除跨境交易中的障碍诞生的,拥有成熟的电商平台的国家有机会开发这些不成熟的市场,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FaveChic目前拥有网页版和手机APP,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浏览超过30000种时尚商品,主要面向女性消费者,支付方式可以选择PayPal和当地银行转账和电子银行等。FaveChic上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包含了国际货运的运费。在处理订单方面,FaveChic采取的是以下方式:为了保证网站上的商品都有货,他们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的客户的订单都合并成一个大的订单,然后再通过空运来进行跨境运输。当消费者下了一个订单,FaveChic就会在国外的网站下同样的订单,并且由于超快的物流,有时第二天就能送到FaveChic的集散地。当FaveChic收到货以后会进行初步的检查,比如颜色和尺寸等,以确定货物满足顾客的需求。然后连同其他的订单一起发货给目的地国家,当到达目的地国家之后再分开发送给消费者。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节省了仓库费用和进货费用。东南亚三叉戟协同发力与其他只关注一个市场的电商不同,FaveChic创立之初就在3个国家推出了试点。JohnWong解释说是因为这样不用建立仓库和物流,所以只需要有了合理的经营模式就可以在很多地方展开。但是首先推出的这三个市场新加坡、马来、印尼都处在不同的电商水平。新加坡虽然地方小但是电商发展很充分,支付设施十分完善;马来西亚的电商得益于新兴的很多闪购网站,也发展十分平稳;而印尼作为三个国家中最大的也是FaveChic最关注市场,因为他们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处于低信用卡使用率和网上银行的初级阶段。FaveChic在三个国家投入了数量相当的资金,但是结果却不尽相同。印尼的新注册用户每日增长的最多,但是点击广告的收入最低,之后是马来新加坡。马来西亚拥有最大的支付基数,新加坡的客单价最高,因为新加坡的消费能力最强。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只在一个国家做的话,是不能发现这种情况的。社交为用户带来满足感除了购物,FaveChic还有社交的元素在里面,顾客可以上传和分享他们喜欢的时尚物品。和Twitter类似,用户之间还可以互相follow并且查看对方的动态。而且FaveChic还雇佣了一些时尚博客写手,只要注册FaveChic就会自动关注他们。此外,FaveChic还允许两个用户在不同的设备上浏览同样的网页,制造一种“一起逛街”的概念。JohnWong希望以这种社交元素将他们的网站与其他购物网站区别开来,他们既不是Zalora也不是Instagram。他们奉行一种3C原则:满足感(content)、交流(communication)和商业化(commerce)。他们坚信可以利用先有的用户带来更多的用户,而且也希望借移动端在未来市场上有所作为。但是他表示运营FaveChic还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担心,一是鉴于高昂的市场费用,如何获取更多的用户;二是如何说服投资者来给自己投资。因为它不像Zalora一样有自己的仓库,也不像淘宝一样有自己的物流,他们希望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做一个独特的代购网站。目前,这个公司已经建立了中国的办公地点,并且还计划在日本建立办公地点。他们一直在寻找投资并且寻找本地的合作伙伴。
前些天还急风暴雨一样挥舞资本大棒的阿里巴巴最近怎么沉寂了,在预计的8月份上市之前,阿里巴巴好像还需要一宗大买卖来为其网络布局收官。很多人都在猜测,阿里巴巴将在上市之前完成最后一笔收购的目标是谁呢?随着最近互联网本地生活领域的资本变化,阿里巴巴的收购或投资的目标已经浮出水面,那就是赶集网。6月27日,58同城宣布,腾讯公司以7.36亿美元投资获得58同城完全摊薄后19.9%的股份。之所以选择和腾讯合作,姚劲波透露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腾讯在PC和移动都有很大的流量,这些入口对58有巨大价值,58的产品可以跟腾讯的流量和资源无缝对接;除了流量的需要,58同城的用户之间缺乏社交关系,和腾讯合作能引进腾讯的社交关系,提升产品信任度和用户体验。根据alexa网站排名显示,58同城当前alexa排名约为600名左右。赶集网当前的alexa排名约为2000名左右,如果58得到腾讯的流量导入,将会进一步拉大与赶集网之间的差距,而其他竞争对手在这个领域的冲击也十分强悍。就在腾讯投资58同城之后,赶集网CEO杨浩涌一封内部邮件被曝光,特别重要的是,在这封邮件里,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五月的第三方团购数据,美团的快速成长以及六月淘宝天猫的惊人数据,在本地生活服务这一领域,站队从来不会影响行业的格局,但是我们会!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波最大的浪潮,在本地生活服务,谁会是最大的赢家,更取决于我们自己!"这段话的不寻常之处在于,赶集网CEO提到的淘宝天猫可是阿里巴巴的核心,而美团也是阿里系的干将,阿里巴巴至少持有美团10-15%的股份。在这个时刻,杨浩涌着重向部下描述阿里巴巴的增长及“站队”对美团带来的高速成长,意图已经相当明显,也就是说公司上上下下要做好随时接受招安的心理准备。还有一个值得瞩目的人事变动。网传,原阿里巴巴后台总经理王正洪已加盟赶集网,出任赶集直销副总裁,全面负责赶集网直销业务。王正洪在阿里巴巴集团工作超10年,拥有14年的互联网直销经验。加盟赶集网前,王正洪任阿里巴巴后台总经理,曾创建阿里巴巴的大区客户运营体系,商圈体系及大区的BD体系,如此等于是提前在进行系统整合和合并准备。综合以上信息,阿里巴巴已经做好了收购赶集网的准备,而赶集网也做好了成为阿里巴巴旗下一员的整合流程和心理准备,就等着靴子落地了。赶集网发展一直不错,社会影响力也很大,但内部风波不断导致上市被拖延,而曾经GOOGLE传出要收购,后来是传百度多次准备收购而被拒绝,可见其想独立发展的意念之坚定。不过,面对此前58已经上市的行业格局,在京东、阿里巴巴相继上市之后,作为本地生活为题材的非第一名的公司再想上市已经很难,而赶集的强项如租房、二手交易等也可以补齐阿里的短板,赶集有了出售的念头,而阿里也一定有收购的冲动。预计阿里巴巴和赶集也会采取UC模式,只是资本上的合并,业务上将形成独立的模块单独发展,赶集网的实力还会得到增强,在本地生活领域直接与58展开强强对话。如果赶集网能在此时和UC一样全资并入阿里巴巴,并且与阿里巴巴旗下相关业务进行整合,不仅能有效地帮助自己和阿里巴巴抵御来自腾讯系和百度系的进攻,也将和UC一样借助阿里巴巴实现上市,对股东及员工将都是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IT时代周刊编后】据悉,杨浩涌早在2013年就与王正洪接触,希望王正洪加盟赶集网。王正洪加盟赶集网后也不负杨浩涌重用,赶集网2014年的销售业绩是去年同期业绩的近3倍,同期销售增长是58同城销售增长的近2倍,重点业务线招聘频道更是创造了历史最高销售业绩。王正洪拥有14年的互联网直销经验,他在阿里巴巴集团工作超过10年,参与并见证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崛起。这些已然成为赶集网嫁入阿里的前奏。
【一起惠讯】6月18日消息,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之后,UC“阿里化”趋势开始凸显。一起惠了解到,神马搜索日前正式上线扫码比价功能,大有迎合阿里巴巴近期“码上淘”战略的意味。据悉,UC浏览器在最近更新的版本中,增加了一项扫码比价功能,用户可以扫描商品二维码或者条形码获取商品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商品码、参考价、生产商等),同时神马搜索还将呈现来自线上、线下不同渠道的同一商品价格比较。一起惠了解到,目前该扫码比价功能的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渠道,线上价格主要来自阿里巴巴旗下的一淘网,而线下价格则主要来自扫码软件开发商灵动快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线扫码比价功能,神马搜索在最新版本中还进行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调整:合并地址栏和搜索栏。这意味着,用户以后可以直接在地址栏进行关键词搜索,而默认的搜索工具即神马搜索。很明显,UC要最大限度地将用户引导到神马搜索。而神马搜索也在不遗余力地为阿里系电商平台导流。用户搜索商品名称、品牌名称,都会优先呈现淘宝网、一淘网的商品链接,并直接跳转到相关网页进行购买。
【一起惠讯】5月28日消息,手机淘宝或将面临又一个大型调整。日前有消息传出,阿里即将取消去年上线的微淘,与无线建店工具“一阳指”合并。上述消息称,微淘与一阳指合并之后,两者将在阿里无线运营中心同一个后台进行操作。在产品形态上,原微淘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将直接在手机店铺展现,而店铺的收藏也将和微淘粉丝打通。在今年4月份,阿里方面就曾宣布,手机淘宝将与微淘打通。具体的表现形式为:手机淘宝新版本发布的时候,微淘的帐号体系将会与淘宝的体系打通。这意味着,卖家的店铺和微淘将使用同一个账号,而淘宝收藏店铺的人则自动转为微淘帐户的粉丝,从而避免卖家在两边同时运营。此外,微淘与一阳指合并之后,还将有以下几个调整:上线店铺数据后台;手机店铺装修模块从7个增至12个;上新、优惠信息实现自动触发。从6月4日起,微淘卖家账号的店铺上新和优惠类信息将会通过系统抓取,自动在微淘动态中展现;原有的淘金币组建、分组消息群发、微淘广播置顶、手机轻发布四个功能将下线。不过,一起惠就此消息联系到阿里巴巴手机淘宝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对此事不予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