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起惠资讯>哪里>文章列表
哪里
受电商冲击,实体店持续遭受着沦为体验店的阵痛,也就是说,许许多多顾客走进实体店,试好衣服,然后用手机在网上找到同款商品,用更低的价格购得。沦为体验店是实体零售商现在这个阶段的痛处所在。面对越来越多的顾客在网上购物,实体零售商的机会在哪里?最近,一份来自BIInetlligence的研究调查报告中称,有点出人意料的是,目前还出现了“网上体验店”的现象,也就是,不少顾客在网上浏览商品,了解商品参数,然后再到实体店购买的一种现象。其实,网上体验店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早期的网购阶段,很多消费者都是在网上搜索商品,然后到实体店购买。而现在有所改变的是实体零售商们开始利用这个趋势和现象,在实体零售颓势下抓住这个机会,为顾客提供额外的服务,并且提升实体门店的销售额。在这份研究调查报告中,研究了实体门店体验店和网上体验店的比例,以及其他问题。是什么现象驱动了这种趋势?不同的实体门店体验店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实体零售商有什么优势?面对网上体验店趋势,实体零售商做了哪些努力去提升销售额?实体门店体验店VS网上体验店1、“体验店”曾经被认为是实体零售商最大的威胁,但是现在看来,网上体验店的现象比实体体验店更加普遍。调查表明,美国有69%的人把网店当成购物前的体验店,在网上搜寻资料,然后去实体店购物,而仅有46%的人把实体店当成体验店,然后去网上购物。2、和大部分人预想不一样的是,实体门店体验店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事实上,年轻人更喜欢把网店当成体验店,比如他们在买电子产品、鞋子、运动装备、化妆品等物品时,更喜欢在网上浏览了解商品特性,然后再到实体店购买。3、亚马逊是那些把实体零售店当体验店,试完商品后,再去购物的首选网站。但同时,亚马逊也是顾客在其网站查看商品的性能和参数后,转而去其他地方购物的人数最多的网站。4、社交媒体已经不仅仅是网上商品推广的最好资源,也将成为实体零售商最好的推广渠道和资源。5、仅有一小部分实体零售商抓住了“网上体验店”这个趋势的机会。实体零售商意识到他们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可以利用实体门店的真实购物体验和新技术,与网上的对手竞争。他们可以利用各种策略,比如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在门店可取线上订单、门店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智能手机优惠等方式,去推动这些在实体店体验的购物者消费。6、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提升购物体验。智能手机系统可以用来维护客人信息,机器手可以把衣服递进更衣室,无线技术可以标注门店的位置,智能手机能完成线上支付。7、以上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是:成功的实体零售商不仅仅把自己当成“供应商”,而是要把自己当成顾客周边随时可供调用的商品资源。零售家语:网店和实体店的“暧昧”关系正如研究调查报告中所提到的一样,网上沦为体验店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而是从网购一出现就伴随着存在的。虽然报告主要针对的是美国零售,但对比中国国内的零售业发展,其情形基本相近。从时间上看,网店和线下实体店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网店是实体店的体验店。网购刚兴起的时候,消费者对于网络上的商品的态度更多的是怕被骗,怕东西不如照片中的好,而更愿意相信实体门店的信誉和商品质量。但是在购物前如果能够更加了解商品特性就更能够买到自己中意的产品,所以消费者利用网络零售商了解商品,进而在线下商店购物。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网络零售商渗入消费者生活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实体门店沦为网络零售商的体验店。随着网络电商的迅猛发展,如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因为没有店铺租金等费用,网上的商品价格优势凸显,再加上无条件退货、当天送达等各种配套服务逐步完善,图片也越拍越精致,商品参数越来越完善,而随着网络零售商品牌的树立,消费者对网购商品的信心大增。点点手指商品就能送到家,不仅省去了糟糕天气出门购物的麻烦,最主要的是商品价格占优绝对优势,这也是消费者在实体店试好商品,再在网上下单的最主要原因。在此过程中,实体店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完善自身的购物体验,通过有效方式降低自己的成本开支,而是选择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封闭式竞争。以零售家家人自己购物体验为例:去年冬季我去实体门店购买大衣,因为价格较高,犹豫不定,想要发给朋友看看是否合适。我刚想要拍照,店员就厉声说:我们门店是禁止拍照的。其实,本来我是蛮中意那件大衣的,如果朋友说合适,我立马就会下单付钱。但是经店员这么一说,我购物兴趣全无,感觉自己做错了事情,也就放下大衣,从此不再光顾那家实体门店。另一方面,实体门店商品的价格也一直降不下去,也成为这轮竞争中完败的主要原因。在此阶段,网络购物完胜实体门店,线下的门店逐步沦为体验店。去年开始,就涌现大量实体门店关闭的消息。第三阶段,同生共荣阶段,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线上线下相融合(O2O,顾客为尊)的过程。实体零售商抱怨门店租金太贵,价格降不下来。可是殊不知,网络零售商也遇到了自己的阵痛。虽然没有门店租金压力,但是仓库的租金压力、工作人员的工资压力、物流的压力、甚至是包装的成本。除掉这些外,网络零售商还面临着顾客信息外泄、假货不断等种种的指责。其实,这是一些新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产物,问题不断暴露。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为了竞争对手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成为了行业洗牌的主要原因。在次过程中,不仅实体店成为体验店,不少网店也重新成为体验店,顾客变得更加敏锐,他们发现网购的不一定带来最大的实惠,他们渐渐觉得,无论网购还是在实体店消费,购买到价格公道、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才是符合“初心”的需求。这也是,在实体零售商进军线上的线上的同时,纯电商们也在不断设法走到线下的原因。最终,我们必须用两只脚走路,才能走得更远,只用一只脚走路而且走得好甚至成为运动会的冠军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所以,不管是实体零售商还是网络零售商,问题和威胁都存在,机会却也都存在。与其抱怨自己的困境,不如放开自己的心胸,接纳竞争对手,学习竞争对手,用更良好的购物体验来吸引消费者。比如网上的商店可以借助线下的门店,让消费者感触到实物,而线下的门店可以提供送货上门等网上零售商提供的服务。互相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服务好消费者,才是零售商的天职。
一起惠2014-03-31 09:58:03811 次
O2O已经成为云计算、大数据之后又一个热到不行的关键词。相对应的是许多公司上市或者拿到新一轮融资,摩拳擦掌走上全国开站的征程。据栗子简单了解,近期打算开拓分站业务的O2O公司大把大把,去哪儿、齐家网、e代驾……还有各大团购网站正在紧锣密鼓地扩张。一二线城市已经是厮杀多年的红海,而三四线城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总部们,如何搞定分站你知道吗?栗子通过自己在一线工作了解到少量经验和大量教训,来给大家提个醒。一、总部与分站的定位师出要有名。总部首先要定位好总部和分站的关系。一种总部定位是指导,战略、执行相关的工作内容,总部必须是指导甚至是命令。一种总部定位应该是服务,比如内部使用的CRM后台、行政、人事等功能。还有一种是需要平等沟通,结合双方意见,如本地化内容的运营、当地特色的市场推广。一味的服务和一味的指导都是不对的。要针对不同的业务做不同的分类。栗子举几个例子给大家说。某网站一位分站负责人去总部跟一个产品端运营沟通一个涉及到几百元费用的活动,总部一位入职不到一年的小姑娘说,你们分站各项工作做得这么差,也好意思来要钱?这是典型的总部定位过高的结果。总部所有人都认为,总部对分站就是指导,因此导致了这种极端的事情发生。质疑分站负责人的工作的应该是片区总监,是VP,而不是总部一个普通职工。还有个极端的,某团购网站的大跃进时期,要求一个中部省会城市每个月花完30万的市场预算,总部市场的定位是服务,没太多决策干预权限,只要分站提交上来的市场预算,基本都需要审批。最后实在不知道怎么把市场费用花出去,市场专员开始考虑收购个本地比较活跃的BBS网站。这样疯狂的做法,想想也不会有好结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理想的总部和分站关系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结合双方的长处来做好本地推广。总部可以从大局把握,而分站也可以因地制宜。这个需要在实际工作的磨合中来逐渐找好这个度。二、新手还是老鸟?选人向来是个大问题。尤其在总部拿到一笔融资需要在某个时间节点迅速把多少个分站开起来这样这样紧张的时候。选人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分站负责人未必能带领公司走向辉煌,但一个糟糕的分站负责人浪费掉公司的几百万人民币还是可以的。更坏的是,有些时机错过了就不会再有。在招人的时候,总部经常会陷入一个困局。招有闯劲的新人?还是有经验的老鸟?有个事情总部需要考虑清楚,自己将要在分站拓展的是什么业务。执行和决策哪个权重比较高。如果单纯是执行,需要拼体力的,那最好找新人。新人有冲劲、有激情,如果总部可以保护这种积极性,并且分站的任务不涉及太多决策的工作,那性价比就非常高。老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一个区域里,有几个老鸟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老鸟基于对本地的深刻认识,不仅可以做好当地的工作,还可以协助片区总监来对其他分站进行管理。因此,理想的片区搭配是有几个“老鸟”,其他的可以是新人。不能都是老鸟,这会给片区总监增加管理难度。但如果都是新人的话,总部要准备好足够的学费让新人学习成长。三、矩阵还是垂直?分站要矩阵式管理还是垂直条线管理?矩阵式管理就是,分站运营归总部运营管,分站市场归总部市场管,分站销售归总部销售管。垂直条线是,这些人都归分站负责人管,和总部只是业务指导的关系。垂直管理的坏处是分站负责人权限过大,如果分站负责人更换人选,将给分站造成不小的动荡。矩阵管理的坏处是内耗,分站负责人不仅不能起到凝聚分站全部力量发展,还有可能人为制造内耗。举个例子:某团购分站的市场人员有审批权,运营人员有内容上线权,而城市负责人什么权限都没有,成了摆设。还有一个网站,为了防止分站负责人坐大,城市负责人采用轮岗制,一年之内换两拨。结果城市负责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挑起分站内讧,采用让员工站队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话语权。而一些在当地工作多年的大客户经理之类的老员工则采用官网态度,反正城市负责人也不会呆很久,大客户经理为自己收入负责就够了。而另外一个极端是,分站负责人有充分的权力,组建、磨合团队,并为分站整体工作负责。这样的坏处有两个,分站负责人如果工作很出色,那他一个人走了就能带走一个团队。这个之前团购行业的多次组团跳槽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一个无能的城市负责人也可以毁掉整个个分站,重新建设一个分站也比整顿一个士气涣散的团队来的容易些。理想的方式肯定是二者结合。跟政府管理公务员一样,把“权力关到笼子”里,矩阵与垂直相结合。授权和放权要因人制宜,随时跟进分站发展情况并做调整完善。片区总监需要跟踪几个关键数据并知晓这些数据的来龙去脉,来确保分站走在总部希望其走的路上。同时,分站和分站之间的工作也可以采用“云计算”的方式,把同片区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比如某个分站的运营休假了,邻近分站的运营可以迅速接起来相关的工作。四、如何制定绩效所有互联网销售人员都经历过绩效反复变更的状态。有人这样描述“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因此阿里巴巴文化中提到相当重要的一点“拥抱变化”。这里栗子想说的是,如何在变动中寻找合适的绩效激励方法。总部请一定记住,你希望的分站做的事情在哪里,就把钱放在哪里。绩效可以有多个指标,但最好不要太多。栗子需要一个手表来确定时间,但如果同时给我三个表来看时间,栗子只得抓狂了。千万不要用绩效来鼓励人犯错误,然后试图用文化或者道德来修正。这是典型的“老实人吃亏”的模式,老实人吃亏一两天问题不大,大问题是公司整体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具体点说,O2O的两大核心,商户+套餐。商户数量上一个考核维度,套餐质量是一个考核维度。二者应该加权平均来考核。如果阶段性任务是需要数量,那可以加重数量比例,如果一个阶段考核盈利,那就应该在套餐质量和用户喜好程度上来下功夫。其他行业请根据自己的业务维度自行转化。请总部一定牢牢记住,绩效就是给夜行者指路的灯塔,是鼓励山羊前进的那束青草。因此,千万不要让你的灯塔在熄灭或者闪烁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前线队伍已经迷失了方向。五、文化和士气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把文化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栗子接触过很多快速发展的公司,即使是VP也不能迅速说明白自己公司的文化是什么。这个状态是正常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公司正在全力以赴跑马圈地,没精力专门做文化建设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为了跑得更远一些,企业文化是相当重要的。栗子个人坚定不移认为企业文化打造的最好的无疑是阿里巴巴,没有之一,因为栗子接触到的阿里巴巴的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健康向上的正向状态。卡耐基的《如何影响别人》的要义就是,想让别人做什么,最好让他心甘情愿、主动积极的去做这件事情。而企业文化就是这种工具。通过文化灌输,可以让员工有非常好的士气,可以主动努力去完成任务。绩效、道德、人情约束不了的东西,文化可以。如果实在是来不及做一个全方位的公司文化推进,那么快速发展的公司至少可以建立内部宣导途径。高层讲话、业内声音、公司发展的一点点进步,这些都需要不断传到分站内部去。有条件的见面说,没条件的开电话会议也可以,再想省事的,发一些全员邮件也行。分站需要总部的信息是真诚的、热情的,即使未必客观。分站需要总部的关注和信任,而不是质疑和指责。质疑和指责不是不可以,私下沟通就够了,不要公开。最糟糕的状态是,分站员工需要从网站上、从竞争对手那边了解总部发生的事情。如果公司确实状态不佳,那么只能建议总部,要么真诚的请求大家跟总部一起共度难关,借机对团队来进行一次筛选。要么去深度研究《演员的自我修养》,不管你内心有多么绝望,请继续扮演好领袖角色,把正面积极的力量传导下去。否则,分站士气的消散比你想象的快。而且,一旦信任崩塌,就无法重建。
一起惠2014-03-31 09:51:18567 次
阿里巴巴、西来实业、电商运营先锋老A学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三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打造中国首家O2O实体电商城。三方合作的首个旗舰行业商城——西来集·实体电商城,将于2014年5月中在广州正式试运行,并将在随后持续推出新的合作项目。淘宝卖家运营负责人祝焱称:西来集·实体电商城是中国第一家从DNA开始,就具备O2O特色的产业链商城,从招商开始到后期运营、推广、交易流程,整个商贸闭环都是具备O2O的DNA。西来集实体店和西来集天猫旗舰店将于5月同步开业,西来集作为天猫上第一家O2O百货商城,解决了传统百货商户不会开网店、不知道该在哪里开网店、不会页面设计、不懂电商推广等问题,这一些都交给阿里巴巴,由老A电商学院具体运营,百货店中的商家,只需要拎包(准备好货物、准备接单)就可以入驻。
一起惠2014-03-10 09:52:00694 次
【编者按】阿里无线二次组阁,一场移动端的“双十一”将在“38节”重现。这是淘宝全面向本地生活O2O开战的前奏。不过,作为急先锋,那些“陪跑”的线下商家,即使舍得一身剐,却似乎难以躲开沦为炮灰的终极命运。为什么?有资深人士向一起惠透露了其中奥妙。对话双方:一起惠深喉(曾经的团购一线创业者、对O2O、本地生活研究颇深)一起惠:淘宝“38活动”聚集了大量线下商户,万达、大悦城一起“陪练”,购物中心为什么都去配合淘宝,还要降到3.8元这个低价位?深喉:这对他们来说都是损失很大啊,他们盘了几个商业区?一起惠:淘宝公布了一个数据,有288家电影院和手机淘宝合作,提供200万张电影票;230万家合作的KTV将提供20000个包厢。还有800家餐厅,他们在手机淘宝上给出了大量的优惠券。深喉:我觉得这是个噱头,这些线下店不可能所有东西都是3.8元。一起惠:3.8元的优惠需要在手机淘宝上先抢,就像“双十一”抢红包。深喉:对,有限量的。就是赚曝光的价值。线下店和淘宝这么玩,跟团购是一回事。我就限量300台,但是让大家感觉我们今天都是在特价。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相互博弈的结构。最开始有2家在和淘宝合作,有5家在观望,然后组织者会告诉那5家说,他们已经在里面了;跟5家中的1家说另外四家也在里面了。然后大家伙都绷不住了,心态变成凑热闹。大家最后意识到并不吃亏,各取所需PR曝光,本质上是引流。一起惠:万达也在做自己的O2O项目,万汇网已经上线一段时间了,为什么接受淘宝的“橄榄枝”?深喉:万达如果光做淘宝未免太纯洁了。我猜测他一定会借此机会布局自己的O2O活动。比如卖一些电影院的会员卡,这跟团购是一个逻辑,把用户带到线下店里,线下店肯定要干点利己的事情。要不然单纯地烧钱、曝光都没有实质意义。第二点,其实从商家角度出发,他们也暗地盼望阿里跟腾讯打。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在推广移动支付工具。众所周知,有微信支付之后,支付宝就“怂”了。所以,像万达、王府井,他们的做法一方面是想增加曝光,另一方面是想让支付产品更加平衡。一起惠:这里面会不会存在猫腻?比如夸大宣传?深喉:我一直在怀疑宣传稿件里客户的数量。按照一贯的玩法,比如某某银行说,全星级信用卡买一送一。但这只可能仅仅在某部分城市能够落地。换言之,总部掌控力特别强,全体配合;如果总部不强,地方有权利决策时,同样会拿地方做文章。一起惠:举例说明。深喉:比如俏江南以前的团购,分店自己有自己的决策权。用户会看到在深圳公交车上面写广发银行俏江南几折,但这可能只限于分店。因此,我不确定淘宝“38节”活动是否已经真正覆盖了那么多城市,那么多影院,那么多KTV。不排除会出现“括弧限量、再议”这些字眼藏在角落。一起惠:阿里无线最近做了重大调整,把张勇(逍遥子)请过来,淘宝“38节”活动似乎有意在讲一个“双十一”的故事。深喉:“双十一”的数字一年比一年高,高得有点离谱。所以,阿里必须需要一些新的概念,不一定是网购这件事情。一起惠:淘宝把本地生活玩得声势震天,对团购网站,做O2O的企业会不会造成很大冲击呢?深喉:这就是对淘宝的一次考验,如果淘宝是把它当做一次表演,那就只能提高它的关注度罢了。把所有的东西堆在门口,看似过节,但很难保证每天都过节。我个人更关注长线,淘宝能不能借此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能不能跟万达能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一起惠:难点在哪里?深喉:假定要签,万达也要先给美团看。商业社会很现实,就是看谁能够给我带来量。因为手机淘宝这几天的量是靠打兴奋剂堆出来的,日常每天能不能给地面商户带来这个量呢?以团购的经验判断,如果日常线上的点击和线下的客流有十分之一是淘宝贡献的,那线下门店就可以考虑了。其实,这个问题类似当年的团购,一个用户走进饭店,打开手机现场点了团购,那么这个客人究竟该如何统计?是团购网站带来的客人呢,还是可以算这个饭店的新客?同理,假设电影院就在小区里,可容纳500人。结果居委会大妈得知淘宝“38节”活动,纷纷掏出手机抢到活动。这500个大妈算是新客还是老客?一起惠:传统零售的痛点是无法验证一个走进门店的客户究竟来自哪里,也无法区分是不是二次访问。深喉:线下的商户其实是很苦逼的。他不像电商网站有cookie,对于用户行为轨迹一无所知。所以这个时候淘宝“38节”活动看似好有诱惑力,但在此期间来参加活动的可能就是以前的老用户。活动结束之后,淘宝和线下商户都会去做效果评估,判断能否接下来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很遗憾,我觉得很难。这次淘宝“38节”的时候,用户在淘宝上购买了优惠,但第二天又去了,线下商户并不知道他就是昨天淘宝带来的那个人,只当是普通用户。一起惠:但是淘宝应该知道吧?深喉:淘宝不知道!把淘宝想象成一个团购站更好理解其中的逻辑。团购网站天天特价,也许是新客人比较多,但是老客人本身就占这个便宜。团购的优惠券可以验证,但是当这个人再来的时候,没有使用这个优惠券,怎么知道他之前有没有呢?这很痛苦。一起惠:所以阿里巴巴要大力地推广支付宝钱包,目的是为了在支付环节完成身份验证。深喉:是的!如果用现金谁也判断不了。一起惠:传统零售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深喉:如果我是电影院,我会鼓励你办一张淘宝的会员卡,当天就能生效。以后你来我就按卡的9折或者9.5折。另一种比较笨的方式是看客流量,看3月份电影院跟往年比有什么不同,特别是3月份是淡季,没有什么大片,是可以比较出来的。
一起惠2014-03-07 10:19:161993 次
京东返利哪里高?一起惠返利网首选,一起惠与数家知名商城合作,不经与任何第三方渠道,无论在异常问题处理、还是结算速度,都是目前较快的,同比在同行中,一起惠返利京东返利均能排上名次。以下是京东商城的返点比例!
一起惠2014-02-24 12:40:31940 次
1月30日晚间,京东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IPO招股书,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之间二选一上市,最高融资额为15亿美元,承销商是美林和UBS。在京东的IPO招股书中,其各项业绩一片向好的盛世背后也存“危言”:几无移动化方面的战绩。与阿里巴巴、苏宁、腾讯等对手们全面抢占移动端、客厅端等战略相比,京东需要被追问一个问题:京东版微信在哪儿?亏损背后的“止损”面在京东提交的招股书中,去年前三季度6000万元盈利的数据最引人关注,因为这标志着高举“在不该赚钱的时候赚钱是愚蠢”的京东开始盈利。不过此笔赢利背后却既有“赢”面,也有“亏”面。“亏”面在于,去年前三季度,京东B2C主营业务运营仍亏损3.16亿元。受益于2.22亿元的利息收入,以及政府退税等其他方面收入1.64亿元,两项合计3.86亿元,扣除0.1亿元税后,剩余3.76亿元。扣除3.16亿元的B2C主业运营亏损,最后账面盈利6000万元。纵向来看,6000万盈利背后的“亏”面,也存在止损的一面:京东去年全年运营亏损额,同比大降78.5%。伴随京东强化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2014年,京东的运营利润有可能由负转正。京东招股书中“向上攀”的核心运营指标还包括毛利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综合京东招股书相关数据后发现,京东2009年~2013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4.80%、4.82%、5.45%、8.42%和9.76%。值得注意的是,与同行相比,京东的毛利率仍然较低。记者汇总相关公司财报数据后发现,亚马逊去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27.61%、苏宁云商为15.02%。相较之下,京东去年前三季度9.76%的毛利率并不高,主要缘于其营业收入中的85%来自于电商领域竞争激烈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但其主要的“赢”面仍表现在伴随规模化效应的显现,其毛利率快速上升的趋势。兜里缺少移动牌京东招股书透露出的信息中,除了相关核心运营指标折射出的赢面外,也反映出京东的一个经营危机:几无移动端布局业绩。从行业经营布局层面来说,电商圈内,阿里巴巴、苏宁云商、腾讯等,皆在抢占移动端,尤其马云惊慌的样子最令人印象深刻,手握微信的马化腾则相对占据最有利的局势。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移动端已成了战略制高点和公司标配。与其相比,在移动端还几无收获的京东则相对要落后了。尤其在电商圈内,建立在PC互联网基础上的单向式电商模式,正在遭遇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化电商模式的冲击,这也是马云急于补缺移动化和社交化短板的原因所在。但对于这一点,几无移动端业绩的京东,其京东版微信在哪里?这必将成为接下来刘强东不得不面临的经营挑战。在沟通中,IT评论人阳淼就对此质疑道,在电商业移动化的比拼中,阿里巴巴已手握手机淘宝、支付宝钱包和新浪微博两个半的移动布局,且仍在力推来往等,而拥有微信的腾讯自不必说,俯视行业。但京东自身的APP在业内的号召力并不大,其在移动方面布局几乎没有,在此背景下,京东还有多少想象空间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相关问题与京东相关人士沟通时,对方强调以公司发布的招股书为主。IPO猜想:估值空间的左右互搏在移动端影响估值的背景下,京东却在大年三十与IPO开启来了一次闪恋。京东本次开启IPO事宜,对外界来说可算是一次闪婚。而闪婚背后的其中一个逻辑就是估值的左右手互搏的问题。一方面,伴随京东平台规模化效应的显现,如刘强东曾对外宣布2013年京东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其未来仍在不断释放生态运营方面的想像空间,比如理财、供应链金融等。另一方面,移动端的短板,在资本市场日益重视移动端指标的背景下,可能将不断挤压京东的估值溢价。这一点可参考阿里巴巴马云之急,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原因便是担心微信的崛起会挤压阿里巴巴的估值空间,所以全力推来往等。对于这种在估值左右手互搏的背景下开启IPO事宜,华平资本顾问黄若的观点极具代表性。黄若指出,京东此时冲击IPO的一个核心逻辑就是,在电商加码移动化以及资本市场越发注重移动端布局指标之时,京东欲以买卖式电商模式抢先IPO,意在估值最大化。换句话,越往后推,其移动端短板对其估值的挤压效应可能越明显。
一起惠2014-02-10 18:12:25745 次
“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5年。请全国人民作证,5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雷军说。而坚信小米决不可能超过格力的董明珠,豪气地将这个1元赌局上升到了10亿元。董明珠与雷军之间的10亿赌局,再次引爆了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新经济在模式与思维上的冲突与碰撞。董明珠的底气从何而来?究竟哪一种模式才能走得更远?又一场赌局同样是实体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赌,但1年后的赌资已经翻了10倍。12月12日,2013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和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均榜上有名。这两个人在行业里都给人印象鲜明,董明珠被称为家电女王,还亲自为在格力渠道销售的晶弘冰箱做起代言;而比她小15岁的雷军,则被米粉们称之为“雷布斯”。双方在颁奖现场,围绕小米5年内销售是否能够超过格力电器打起了赌。有意思的是,率先约战格力的雷军所出的赌资是一块钱。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了去年的那个著名的赌约。围绕关于到2020年电商是否能够取代实体经济、占领中国零售市场半壁江山,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与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达成了1亿赌约。而这个赌局在1年后的现在,早已随着两家企业的合作而作罢。对成立不到4年的小米来说,与营收已过千亿的白电巨头格力打赌似乎并不公平。2012年,小米的营收刚超过格力营收的十分之一。而格力7万员工是小米员工的近18倍。但另一方面,小米营收的增速却无法令人忽视。雷军在半个月前的“首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透露,小米的营收在今年有非常大的把握突破300亿,增速达到140%,而明年小米的营收可能会超过500亿。一直强调工业精神的董明珠质疑小米的模式能坚持多久。她表示,小米的增长速度确实令人震撼。但是小米枝繁叶茂的底下,根在哪里?正如她反问雷军:“如果全世界的工厂都关掉了,你还有销售吗?”而秉承着消费电子“不快则破”原则的雷军则反击称,格力过长的渠道导致与用户距离过远,而且可能堆积大量的库存在路上,同时不能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显然,这是一场谁都不能说服谁的争论。10亿底气的背后不管是10亿赌约还是1亿赌约,对打赌双方来说都并不重要。参考上一个赌局的结局,很可能依然是双方一笑而过,甚至是合作的开始。重要的是,在这场大佬赌约的背后,依然是传统制造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与互联网轻资产运营模式之间所发生的碰撞冲突。而且,1年的时间过去,这种碰撞一直在持续升级。在董明珠与雷军的唇枪舌战中,董明珠显得有些咄咄逼人,这个家电女王从朱董配时代便表现出的强势一直沿袭至今。雷军笑言,他从董明珠的眼睛里看到了杀气。而董明珠的底气来自哪里?在她正式掌舵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的2012年,格力电器标志性地迈入了千亿俱乐部的门槛。而与其他家电企业纷纷发力电商不同,格力的渠道重点依然放在线下。尽管今年年初董明珠曾对外表示,格力对于网上渠道会有打算,但一位熟悉格力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据他了解,格力现在只有网络销售部来负责B2C市场的销售,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建设电商渠道。在2013年半年报中,格力也没有提到线上渠道的动作。董明珠表示,格力今年的重点还是如何让格力1万多家门店的所有人员变成技术专家。“格力的千亿营收中,网上销售占比现在来讲很少。”而线下的1万多家门店才是格力千亿营收的来源。据记者了解,格力线下渠道的大规模整合已经悄然结束,目前,格力各地的销售公司目前已全部由北京盛世恒兴格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全资控股。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称,格力在电商方面迟迟没有动作还源于门店在空调行业的特殊地位。“网上买一个小米手机你可以自己用,买一个格力空调你能自己装么?”据记者了解,即便在电商平台购买格力的空调,从安装到维护、保养也需要格力来完成。除了门店之外,格力拥有的庞大制造体系也是董明珠底气的来源。从格力在2013年半年报中体现出的12家主要子公司和参股公司来看,除了两家是金融行业外,其余10家公司均是制造业,从漆包线、压缩机到空调、小家电均有所包括。借力马云?尽管董明珠宣称电商不能取代实体,但她的话语间已有微妙的改变。在12日晚上,她在论及格力为什么不会输时说道:“格力把这两个50%加在一起,你说输没输。”她说的两个50%指的是格力在传统的零售渠道当中拿50%,在电商当中也拿50%。在她口中,迟迟没有动作的电商已经与传统零售渠道占据了相同分量。与此同时,马云成了董明珠在现场频频提到的人。“因为我们有23年的基础,我们有科技创新研发的能力,而且我们保持了过去传统的模式,把马总请进来,世界就属于格力。”董明珠说。而把马云请进来是否意味着,格力有可能打算借力阿里巴巴发力电商,而并不打算自建电商渠道?今年双十一,阿里取得了350亿元的交易额。而早已在天猫上开起旗舰店的美的集团则宣布,双十一当天,仅在天猫商城的销售额就突破2.3亿元。但格力却与这场盛宴无缘。根据记者调查,目前在天猫出售的格力空调都是经销商所卖,格力至今还未在天猫开设官方旗舰店。马云对董明珠的这一示好也表现默契。在他评论格力与小米未来谁会走得更长久时,他说:“她跟我合作好了,就会走得更长久。”但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并不认为格力应该在电商上大举发力。他对记者说:“格力与小米不同。空调的后端是非常重的,需要大量门店的支持。在线上它能做什么呢?它的核心就是产品和供应链,而小米手机却只需要一个爆款。”事实上,在去年打赌电商一定会取代实体经济的马云,早已经转换了口风。就在12月6日,他刚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青岛签订了合作协议。马云不仅掏出了22亿人民币投给海尔,还宣称要与日日顺物流织成一张虚实结合的网。而对于新旧模式之争,马云除了表态支持董明珠外,还评论称:“我个人觉得新经济就是虚实的结合,只有虚和实的完美结合,才能作为新经济,否则就是垃圾经济,肯定会倒下来。”董明珠的计划是2020年格力的营收将达到2000亿。在这2000亿里,会有多少来自电商?
2013-12-15 21:58:26905 次
12月12日晚间消息,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获奖名单揭晓,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获奖。继去年王健林和马云对赌后,雷军董明珠10亿对赌小米5年之内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以下为对话实录:陈伟鸿:让我们掌声欢迎小米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有请。热烈的掌声来祝贺我们这两位获奖人。当然,我们也要特别请王健林先生跟马云先生稍稍留步一下。刚才雷军先生跟董明珠女士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突然间舞台上出现了型男和美女的组合,这个是比较少有的。所以,我们要请你们两位跟型男美女多待一会儿。但是需要把你们分开,让他们在舞台上更光芒一点。来,咱们往旁边站。大家再掌声祝贺一下董明珠女士跟雷军先生。我听说雷军先生最近有点烦,因为粉丝太多,因为小米卖的太火。烦吗?雷军:还好吧。陈伟鸿:还好吧,董明珠女士,你刚才也看到,在双“十一”的时候,他们在那马云那儿卖的速度极快,几分钟,三分钟。雷军:三分钟突破了一亿。陈伟鸿:三分钟突破了一亿,你烦吗看到这个数字?董明珠:不烦,为什么要烦?陈伟鸿:为什么不烦呢?董明珠:我觉得很正常,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的电商模式也是新型的商业模式,所以它和实体经济的实体店的同步发展,是很正常的。陈伟鸿:所以其实你们两个身上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两位,我们请你们留在台上,也希望你们加入一下讨论,你们觉得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董明珠女士她的模式,你们更愿意用什么词?王健林:实体和实业。陈伟鸿:您描述一下雷军先生。马云:营销。陈伟鸿:他的营销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在两位身上发现了很多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同也呈现在屏幕之上,大家来看看小米和格力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从工厂的数量来说,小米是0,格力是9。员工数量小米是0,格力是七万以上。专卖店小米是0,格力是三万以上。营业总收入小米是300亿,格力是1007亿。这个非常明显,我非常认同王健林先生刚才说的实业,其实还可以加上一个实体。马云先生,您看到雷军从0、0、0,一直到创下了300亿的营收,我觉得他好像是虚拟加虚拟的创新。不认同?马云:格力有多少年了?董明珠:23年。马云:如果小米23年以后,还能够拿这张图那才叫本事。陈伟鸿:所以雷军你有没有信心,你23年之后,前面所有的都是0,而后面的总是会翻番。雷军:我觉得差不多。陈伟鸿:你的信心来自于哪里?雷军:小米的盈利模式最最重要的就是轻资产,第一,它没有工厂,所以它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第二,它没有渠道,没有零售店,所以它可以采用互联网的电商直销模式。这样的话没有渠道成本,没有店面成本,没有销售成本,效率更高。第三点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工厂,因为没有零售店,它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产品研发,放在和用户的交流之上。所以,小米4000名员工,2500人在做跟用户沟通的事情,1400人在做研发。所以,它把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在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上。陈伟鸿:我突然发现其实你们两人之间也许在今天的现场,也会有一个世纪之争,也就是你们两人所代表的生产模式,对中国的企业,对我们的转型升级来说,到底谁的后劲更足。不过你们的竞争跟去年两位的竞争不一样,他们是在终端上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和虚拟之间的一次竞争,这次你们的竞争应该是在生产环节上的竞争。刚才雷军先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说,他有多么大的信心,他的模式有多好,那我想董总。董明珠:我想问雷军,当然我们俩都是来自珠海,我们俩是朋友,但今天不能不在这儿掐一下。雷军:我绝对掐不过董总。董明珠:第一个问今天在座的有多少人用小米。两个,三个,有了。雷军:这说明我们的市场空间很大。董明珠:好。雷军:还有99%的人都没用手机。董明珠:我还没说完。在手机里面谁是真正的老大?陈伟鸿:你的潜台词是小米肯定不是老大。董明珠:目前最起码不是老大,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我想问雷军,如果全世界的工厂都关掉了,你还有销售吗?陈伟鸿:雷军刚才很多人也觉得你其实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别人的篮子里。董明珠:他做营销确实很出色,但是他要感谢那么多工厂在为他服务,一个群体为他服务。所以我觉得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要忘了别人。陈伟鸿:雷军,我觉得你好像需要给董总鞠一躬。雷军:我觉得董总是挑拨离间,因为我刚才讲了,小米可以找最好的工厂和最好的供应链系统。董明珠:我不给你做了。雷军:小米用的是富士康和英华达。董明珠:不给你做怎么办?雷军:发展到今天,强调专业化分工,做工厂的人专心把工厂做好,做产品的人专心做产品。董明珠:那我空调给你卖算了。雷军:可以考虑。陈伟鸿:其实你要说卖产品,我觉得雷军卖产品,他真的有一个特殊的地方,跟董总不一样,你看他基本上不怎么打广告,就在QQ、微信上面发一个消息,然后无数人就沸腾了,就激动了。董总,您是要亲自上阵去拍广告,然后播广告,才能够卖空调,所以这方面好像觉得他比较狡猾一点。董明珠:我是讲时代是在发展的,IT行业大数据的时代,应该随着时间在变化,我们格力在23年前,我觉得那时候拿一个大哥大,很大,像奖杯一样大的手机,大家都引以为豪,但今天的手机变得很小,证明我们在变。格力在成立的那个时候到今天,如果那时没有现在这么现代,就想到这样,那我们就叫腾云驾雾、空想,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到了今天大数据到来的时候,格力,像我们这样制造业的企业坚守什么、发展什么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雷军做的虽然不错,雷军刚才台后就跟我杠起来了,他说我相信五年以后我超过你,我就没回应他,我现在在台上说不可能。陈伟鸿:那你跟他打个赌。董明珠:不可能的理由是什么?你虽然在网上销售,但是你的消费群体,你说我要给那些用价格竞争,而格力电器不靠价格,靠技术。同时我有优秀的服务,是因为我有几万家专卖店的同时,假如和马云合作的话,那不是天下都是格力的吗?怎么可能是你的呢?因为你没有支撑他的东西,没有很好的工厂打造出更好的产品做好服务,我的产品不要售后服务,谁不买我的呢?陈伟鸿:马云先生你不能成为局外人,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被卷入了他们的世纪之争。雷军:小心被董总给策反。陈伟鸿:其实你们两个人的模式我们真的很关心,待会儿我们请两位做一个评判。不过在评判之前,你们两个人有一个总结陈词的机会。大家各自说一说,为什么是你的好,你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将会是一个很有后劲的发展模式,我们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回谁先来。董明珠:我不在你限制范围内。陈伟鸿:你的意思是我现在先回家,然后你先说。董明珠:这两个老总更是大家敬佩的老总,他们去年在舞台上赌了一场,其实都没输。其中有50%、50%,格力把这两个50%加在一起,你说输没输。陈伟鸿:百分之百都属于您。他在传统的零售渠道当中也拿50%,在电商当中也拿50%。董明珠:对,全是我的。陈伟鸿:听到没有,雷军,未来的市场全是一直坚守实业的董明珠女士的。雷军:董总你讲完了吗?董明珠:你讲完我再说。雷军:其实女士优先,董大姐你还是先讲。董明珠:我是老大姐。我觉得真的赞扬他是多数,确实他有一种精神。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我们要兼顾的不是简单的个体的发展,或者三五年之内我追求的是利润,或者追求一个数据的变化。但是我觉得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确实要考虑到现在是枝繁叶茂,快速成长,去年一百多亿,今年三百多亿,这种增长速度确实令人震撼。但是我觉得枝繁叶茂的底下根在哪里,可能绿叶长生三年以后,能不能永久,我觉得还是引起思考。陈伟鸿:董总,您会让很多米粉很伤心,他是他们心中的“雷布斯”,您现在这么跟他说,他只能一直点头,他们会非常伤心。所以你可以稍微温柔一点跟他说。雷军:所以我觉得跟董总PK,我压力很大。陈伟鸿:你怕你的米粉。董明珠:我觉得你不是怕我,因为我刚才在底下看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微笑曲线,谈抓技术,抓营销,抓两头,底下制造不要。但是我能不能把微笑变成大笑呢?陈伟鸿:如果是大笑,就是我们的模式。董明珠:从创造到营销,到制造,如果能反过来变成大笑,不是更好吗?陈伟鸿:我们让现场两位做一个选择,其实他们两人我觉得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们二位如果要选择支持某一种模式的话,你们会支持谁?这一刻他们俩都很紧张。都盯着你们即将做出的选择。雷军:要不我还是说半分钟,刚才我的时间全被董总抢去了,所以董总绝对营销比我好。我简单的总结一下,我觉得第一个,格力是我非常尊重的企业,董明珠也是我非常尊重的企业家。她在传统制造和传统的消费电子领域做的非常好。但是今天在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的基因重新做消费电子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小米就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那么它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第一,它跟用户群最贴近,极其强调用户体验和口碑。我们为什么不做广告?最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测试我们产品的品质和口碑。我觉得第二,因为它是轻模式,所以它的成长速度快。第三个,并不因为是轻模式,实际上我们有2500人的服务团队,1300人的7乘24小时的呼叫服务,这样的服务我们下的功夫是蛮大的。我最后总结一句,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董明珠:我告诉你说,一块钱不要再这说,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不是一亿,我跟你赌10个亿。为什么?因为我们有23年的基础,我们有科技创新研发的能力,而且我们保守了过去传统的模式,把马总请进来,世界就属于格力,你只有一半,不行的。马总你说呢?陈伟鸿:现在我们看到了……雷军:刚才董总跟我挑战10亿人民币,你们觉得打不打赌。好,我们请马云担保。请支付宝担保。陈伟鸿:马云说我今天根本就是躺着中枪,没事就把我拽进来。董明珠:我觉得手机确实消费品和我们这种家电产品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手机抓在手上,我用半年就坏了,那是你的问题,你拿到手上,可能扔了、摔了,所以自己负责,而厂家不负责任。雷军:董总,提醒一下,电视是家电吗?我们做小米电视。董明珠:一样,小米电视坏了,拿来修,我赚你维修费,格力是六年免费服务,你敢做六年免费服务吗?雷军:如果我做小米空调,我保证七年免费服务。董明珠:你,如果小米像你这种只抓营销,没人买你的空调。雷军:没有,我们用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工厂和最好的管理。董明珠:最好的工厂也是别人的,不是你的。我们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雷军:我们是中国创造,你是中国制造。所以10亿人民币,我们必胜。陈伟鸿:这个时候我要不站在中间,他们俩就会打起来。10亿元的赌局,跟去年相比。雷军:关键是支付宝不敢担保。陈伟鸿:你不要把他逼上绝路。董明珠:不要说马总不敢担保,我相信两位老总都敢担保。陈伟鸿:两位老总,现在轮到你们说话。他们内心说终于轮到我们说话。陈伟鸿把我们留下来,难道就是看打一场赌吗?非也,其实我们真的想知道,在你们心目当中,你们究竟觉得他们的模式谁更有发展后进,他们俩人很神奇,一个做营销出身的人,最后坚定的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而且技术越发展,越让人啧啧称赞,现在他们的空调已经有不用电费的空调。这位技术出身的帅哥一心一意走上了营销的道路,认为营销就是竞争力和生产力。本身我觉得我就不站在这儿,你们俩人的方向太不一样。雷军:今天形成一个巨大的误解,小米没有营销团队,我们提倡最好的团队就是最好的营销,我们建议不要把心思花在营销。第二,我们建议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营销,不要把精力放在所谓的营销上。陈伟鸿:到现在也许你们两人的模式都已经解释得更加清晰。董明珠:我觉得雷总在向我靠拢。陈伟鸿:你说我是多余的,退一下。雷军:所以技术创新还是最重要的。
2013-12-14 21:21:20739 次
刘强东回来了。“很多人开始都以为移动电商只是传统电商的延伸,但在我看来,它其实是一个彻底的颠覆。”12月12日,在央视财经论坛上,久未露面的刘强东描述其理解的未来移动电商形态,“所想即所得。”电商配送甚至只需要10分钟即可完成。这会是电商的未来形态吗?面对激战移动市场的阿里和腾讯,京东这一场指尖战又如何打响?“暂时不考虑上市”2013年,虽然完成了POP开放、家电大会以及金融集团独立等一系列布局,但相比2012年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刘强东和京东都平静了许多。“像男人一样战斗。”去年8·15电商大战期间,刘强东曾如此喊话苏宁。但整个2013年大部分时间,这个苏北汉子因为远赴美国游学,除了POP合作伙伴大会出来站台外,基本上都“销声匿迹”。有人说,刘强东去美国游学是因为京东体系日渐庞大,刘强东需要暂别烟火,为自己充电,顺便对京东放权管理;也有人说,刘强东也许在为京东赴美上市做准备,不过刘强东在参加央视财经论坛时则明确表示,“暂时不考虑上市。”京东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目前刘强东在国内参加了央视财经等一些活动,但美国的学期还有几个月,而关于上市问题没有更多的信息披露。”迄今为止,京东已经完成了4轮融资,累计23亿美元,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13年2月份,规模7亿美元,很多老股东还追加了投资。但这一轮融资京东估值72.5亿美元,较前一次的100亿美元估值已有所下降。“休养生息。”是刘强东给京东2013年定下的基调,尤其是经过多年200%的高速成长之后,京东内部不可避免产生一些系统性问题、流程性问题、根源性问题,需要在2013年彻底、一次性地解决,为下一个10年做好准备。随着新年即将开启,在原有“自营电商、开放服务和数据金融”的战略框架下,游学归来的刘强东,又会带来哪些新打法值得关注。移动电商是什么从美国回来的刘强东,嘴里没有了价格战的烟火,而是温和布道“高大上”的电商新概念。“很多人最开始都以为,移动电商只是传统电商的一个延伸,其实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彻底的颠覆。”刘强东说,目前移动端对用户覆盖,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远远超过PC,手机的用户数已是PC的两倍以上,且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据刘强东透露,京东11月份移动用户突破了1亿,预计明年6月份将突破2亿装机量,增长速度是PC端增速的3到5倍。京东移动互联网流量已经达到30%,移动订单已经达到总订单的15%。但他同时表示,高速成长,远远不是未来移动电商的概念。电商形态什么样,刘强东给出了三个阶段:“所需即所得”、“所见即所得”、“所想即所得”。在刘强东看来,目前移动电商还处于第一阶段,即“所需即所得”。人们通过Pad或者手机触摸购买所需东西,几个小时后就可以收到货物;未来5年进入“所见即所得”,通过裸眼3D技术,可以把真实的场景呈现在移动端;最为神奇的则是“所想即所得”,也许未来有一些移动设备可以感知意识的时候,在这一电商形态下,用户甚至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收到货物。刘强东透露,目前京东已在很多城市测试10分钟送货,不过主要是快消品。暗中参与指尖战虽然移动电商尚未真正爆发,但巨头争夺已是剑拔弩张。阿里和腾讯,因为微信电商的势头已经发生多次摩擦,双方关停营销账号,甚至互相屏蔽链接导流的情况不时发生。微信支付功能打通交易闭环之后,与支付宝对冲日趋激烈,而阿里除了将支付宝钱包独立,针锋相对发力生活工具平台外,又开始力推“来往”,形成两翼对抗腾讯的阵势。与此同时,两大巨头均不同程度地开始侵入京东传统的物流优势领域。其中阿里5月份开始推出“菜鸟计划”,通过联手银泰、海尔等拥有物流配送优势的企业,试图打通电商最后一公里环节;而腾讯方面,除了微信不断渗透电商外,易迅平台也在不断发力物流仓储基地,其上海青浦仓更是直指京东的“亚洲一号”项目。主打“休养生息”的京东,2013年看似淡定,实际上却从未远离这场战争,甚至展开了提前的部署。先是停止对支付宝的支持,8月26日,京东内部又发文,要求业务交流不再使用“易信”之外的其他工具,微信等腾讯平台产品首当其冲;随后,又宣布与新浪微博合作到期,在京东网站将无法通过新浪微博登录。“这些动作看起来都是不经意的,但实际上却充满杀机,巨头之间未来流量、入口之间的竞争加剧,谁都不想被对方卡住命脉。”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腾讯微信、手机QQ,阿里支付宝钱包以及“来往”、“微淘”等无线工具,向来重资产的京东,船票又在哪里?实际上,在“屏蔽”了对手之后,京东也在逐步尝试,做出自己的支付、流量以及连接产品。2012年,京东收购网银在线,尝试与京东系统打通,并在年初上线。2013年11月份,京东又推出了“JDPhone”,包括中兴等智能手机厂商,都会逐步纳入合作计划。但对于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京东内部人士表示,“看看再说。”易观国际分析师毛阿晶认为,相比腾讯和阿里,京东的优势主要还是在于供应链系统,包括对品牌、品质以及快捷配送等方面用户体验方面,这也是电商发展成熟之后,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的地方。但与此同时,京东目前的流量来源,主要还是其主站以及部分站外推广,不像腾讯那样,已经拥有很强大的流量入口,或者像阿里那样,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毛阿晶认为,随着4G发牌,移动电商底层技术的障碍逐步解决,新一轮移动电商机会或许会到来,但更有契合度的也许是生活服务类电商,传统实物方面,“闪购”等形态也会有不错的发展。“不过到目前为止,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很清晰的入口和路径,短期内京东可能还主要是继续去巩固其供应链方面的优势。”而对于一票难求的移动互联网船票,刘强东依然很淡定。他在央视财经论坛上开玩笑说:“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同,京东更希望做船上的服务人员,不管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什么阶段,大家需要什么物品,都需要送过去,这是我们的核心业务。”
2013-12-14 21:17:54767 次
创意产品闪购网站Fab曾红极一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现在,它仍然频频出现在镁光灯下,但是它出镜的原因已然发生了变化。从持续不断的管理层变动到人员裁减,Fab公司的变化比007邦德先生的马丁尼酒换得还勤。随着人事频繁变动,这家位于纽约的电子商务公司一直在不停烧钱。没有人知道它何时止血。动荡不安的公司早在今年4月,当Fab公司宣布转变商业战略时,它就开始流血。它的商业战略从销售限量版商品的闪购网站模式转向了更为传统的、全球化的零售店模式。当时,该公司CEO兼联合创始人杰森-戈德伯格(JasonGoldberg)声称,他希望Fab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创意产品零售店”,并致力于与Ikea和亚马逊竞争。自从实施这个宏伟的计划以来,该公司经历了数轮裁员。最近一次是上周,该公司在其纽约办事处裁减了81名员工。而在今年7月,它在欧洲也裁掉了100多名员工,以减少其柏林和纽约办事处的重复工作岗位。然后在10月,这家公司又以革新技术和压缩成本为由砍掉了20%的员工。自从4月以来,已有10多名高管和高级经理离开Fab公司,其中包括首席营销官和欧洲业务主管。FabCOO贝丝-费雷拉(BethFerreira)也准备于今年底离职。迄今为止,Fab公司遭受的最大打击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官布拉德福-谢尔哈姆(BradfordShellhammer)离职。在本月初,布拉德福就宣布了离开该公司的消息。在以前,Fab公司CEO戈德伯格经常说谢尔哈姆是该公司的秘密武器。一次,当记者问起Fab的竞争对手时,戈德伯格不无骄傲地说,“这是一个需要有品味的行业,可惜他们没有布拉德福。”现在好了,Fab也没有布拉德福了。以前,Fab网站上销售的任何产品都必须经过布拉德福的批准;现在,恐怕没有人能够取代布拉德福的位置。除了削减岗位外,该公司还砍掉了它销售的酒、食物和宠物等类别,以期提高专注度。此外,该公司的CEO戈德伯格和CTO兼联合创始人尼希斯-莎(NishithShah)还决定在明年不领取工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多的变故,不能不令人惊讶。但是,Fab认为,这是公司步入正轨的必经之路。“随着我们重新调整业务,执行2014-2017年计划,我们公司正在进行管理层大调整。”Fab公司的全球传播高级副总裁黛博拉-罗斯(DeborahRoth)说,“在我们精简业务的时候,管理层面上必然会发生很多的变动。”哪里出了错在战略发生转变之前,Fab公司一直专注于发展,而不是利润。在2012年,该公司的营收额达到了1.15亿美元。但是,伴随着营收大幅度增长,成本也随之急剧攀升。为了提高品牌认知度,该公司花了很高的成本来留住消费者。Fab网站投资机构FirstRoundCapital的合伙人霍华德-摩根(HowardMorgan)说,“有些消费者很棒,在Fab网站上买了很多东西。”他说,“但是,也有一些消费者只是偶尔来消费一下,我们花了大价钱来吸引他们,但是我们并没有从他们身上赚到钱。”在2012年,这些成本加上广告费用,将Fab的营销预算推高到了4000万美元,约占其营收的35%。戈德伯格曾表示,它希望这个数字被控制在1000万美元以内。Fab的一系列收购活动也没能帮助它缩减成本。它收购了印度技术公司TrueSparrowSystems、品牌服饰销售网站FashionStake、德国团购网站Casadanda、英国创意商店Llustre以及德国定制家具店MassivKonzept。而且,运营团购网站还牵扯到棘手的物流问题,需要耗费很多资源,从上传库存产品、确定送货和退货策略、确保客服到位以及撰写产品说明和美化产品照片等等。而这些就可能吃掉一家公司的营收。在2011年,Fab公司的毛利率为29%(现在则为43%)。因此,在经营范围上,它必须做到窄而深,而不是宽而浅。“在给消费者提供各种特色服务如独家商品、免费送货、免费退货以及低价格时,为了盈利,我们就不能只关注营收。我们还必须小心地控制我们的成本。”戈德伯格在一份公司内部备忘录中对员工说。不可避免的失败?在2010年,戈德伯格和谢尔哈姆本想建立一个同性恋社交网站Fabulis。但是经过一年的运营后,他们发现这个网站并无吸引力,白花了200万美元的投资资金,于是他们俩决定将该网站转型为团购网站。在2011年,Fab网站诞生了。该网站采用“朋友推荐”的经营模式,凡是推荐朋友注册该网站或在该网站上购买商品的用户,均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如折扣或免运费。通过这种激励机制,Fab成为了网络上发展最快的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售首日,Fab就售出了6.5万美元的商品;18天之后,它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0万美元;在不到三个半月的时间里,该公司就拥有了100万个用户。这样的发展速度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他们认定这种闪购模式一定会做大做强。在2011年,Fab公司从AndreessenHorowitz、FirstRoundCapital、SVAngel和SoftTechVC等风投公司总共筹集了逾4800万美元资金。不幸的是,这种闪购模式并未成功,Fab公司陷入了困境。不仅管理层出现巨变,而且它的很多统计数据也不容乐观。在今年10月,该公司总共只有67.3364万个访客,相对于2012年11月的高峰期,这个数字下跌了550万。在2012年,Fab公司未能达到它的2500万美元的延伸营收目标。同样,在今年,该公司据传也无法达到它的2.5亿美元的基本营收目标。尽管如此,没有人否认Fab已通过吸引消费者、提高品牌覆盖面以及建立与供应商的牢固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Fab网站的注册用户超过了1400万,它每五秒钟就会售出一款产品,它已与全球1.5万个设计师进行了合作,它的品牌已拓展到了30个国家。如果Fab公司不采取传统路线,开设传统电子商务零售店,那么它很可能无法获得这样的发展速度。而且,Fab所处的是电子商务行业,这个行业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育。例如,亚马逊成立于1997年,现已融资逾33亿美元,但是它仍然没有盈利。投资者仍然对于戈德伯格充满信心,他们预计他会在18个月内让Fab变成一家盈利的公司。仅在今年,Fab就已融资了1.65亿美元。这是否足以让Fab止血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2013-11-25 08:22:07897 次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以小博大,将价格战火燃烧到京东商城的自留地;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游戏,他破釜沉舟,以企业盈利为代价换取极致般的用户体验;电商江湖,什么才是最有效的破敌利器?大浪淘沙,谁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英雄?本期《财经面对面》对话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于刚。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于刚人物简介于刚,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士,康乃尔大学物理硕士,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决策科学博士。曾任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亚马逊全球供应链副总裁。实时监控竞争对手用系统确保低价2013年,电商江湖硝烟再起,就在大佬们宣称“休养生息”之际,历来低调的1号店异军突起,7月,1号店借五周年店庆之际频频擎起降价大旗,推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优惠促销;8月,1号店又以“D50计划”发力手机市场,贴身比价京东商城,直接将价格战火引到京东的自留地。新浪财经:你挑战的是一个非常擅长或者是善于价格战的京东,你的底气在哪里?为什么会主动地去挑战京东?于刚:其实我们没有挑起任何的价格战,我们只是用一个很好的价格策略去管理我们手机这个价格品类,我们用系统去管理,保证我们手机品类可以很健康很快速地去发展,这个管理后面的价格策略和价格模型全是系统去管理的。新浪财经:7月份是我们5周年店庆,也推出了优惠促销的措施,也有数据说,我们在7月份当中有27%的商品是达到1号店历史最低价格的,这算是属于一个价格战的类别吗?于刚:我们认为我们给顾客提供的是价值,而且是个长期的价值,当然价格非常重要。你可以到网上去查,基本上我们所有的价格指数,我们用系统管理保证在业界都是排在前三位。我们有一个价格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每天监控我们60多家竞争对手的1700多万商品的价格和库存,后面有我们公司的价格策略和价格模型。而且我们每个星期在周商业回顾的时候,中间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回顾价格,就是我们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比较,保证我们的价格时刻有竞争力。价格我们是靠系统去管理。新浪财经:中国有个习惯就是大家都很喜欢模仿。于刚:你像前端的这些都很容易被模仿的,你新推出一个商业模式,你的营销方法,营销手段这都很容易被模仿,不容易模仿的更多的是那些系统。也许正是因为1号店有了这套强大的价格管理系统,于刚才有了大规模扩张商品品类的底气。一直以“网上超市”为定位的1号店,从2011年开始,更多地向“百货商场”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全品类”化的扩张策略也已成为各大电商企业的发展趋势。1号店会否陷入同质化的尴尬局面,成了于刚面临的新挑战。于刚:从商务模式上我们经过很多的思考,其实当时我们是以快速消费品切入的,我们知道快速消费品它确实存在着很多的这种大、重,有短的保质期,还有易漏易损等等的一些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半径比较短。新浪财经:毛利也比较低?于刚:毛利其实也不怎么低,我觉得比3C数码电子消费品高多了,但是它有不适合电子商务短半径的特征,所以我们迅速地开始扩张到服装,扩张到电子消费品,母婴保健等等。所以说让我们迅速地,一个是丰富我们品类,让我们整个这种商品的综合性,让它商务模式化变得更健康,我也可以有黏性很强的快速消费品,我也可以有很多可以为公司盈利的包括服装、服饰、珠宝、箱包,还有一些保健品等等这类商品,让我们整个的商务模式更健康。新浪财经:你这个拳头分开打总是没有你往一个方向打有力量,怎么扬长避短呢?于刚:我觉得我们的聚焦始终不变,我们聚焦在顾客体验上面,和我们核心竞争力上面。顾客体验它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商品的丰富度,因为你必须要有顾客想要的东西他才会来,然后才是商品的价格,系统整个界面的友好度和售后的服务等等。我觉得我们不管是从最早三千个商品,从快销品切入电子商务,后来不断引入3C数码、服装、图书,包括最近引进的生鲜,我们都是真正地实现我们最早的梦想,就是让顾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这种优质的现代化生活。将用户体验指标与员工薪酬挂钩得用户体验者得市场,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优质服务更为关键,这或许就是1号店在硝烟弥漫的电商战场中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将用户体验细化到极致,需要完善供应链、信息系统、客服、产品等一系列前后端的系统,于刚为此找到一套独特的方法。新浪财经:所有的电商企业,其实不光是1号店,大家都会说顾客体验度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的,那为什么1号店可以保持这样的速度或者市场更多的认可,他们就没有做到呢?于刚:因为顾客体验这个事很容易把它喊成一个口号,很多企业都这样说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我觉得这个东西一喊就变成口号了,我们不希望成为一个口号。所以说我们采取了很多具体的做法。比如说我们找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给我们每个星期做顾客体验调查,它要调查数千个顾客,然后得到一个顾客体验指标。我们同时把这个由三方公司调查的顾客体验指标,和我们所有员工的薪资、奖金、提升挂钩起来,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他做的事情是会影响到顾客体验的,让每个人都去关注顾客体验,比如说你做采购的,你采购来的商品是不是顾客要的商品;然后你是仓库里面的,每个商品的质量能不能保证,到时候有没有破损,出去的时候有没有灰尘;然后当然配送就不用讲了,还有很多客服售后,能不能真正实时地解决顾客的问题,顾客打电话来不是想听你说一声抱歉,这个没有用的,我们希望解决顾客问题。所以说我们考核客服怎么考核呢?考核他四个小时之内完整地解决顾客(问题的)比例,也就是说顾客问题解决率。新浪财经:但是我当时也听说你们推这个具体的考核也是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推(的时候)也遇到很多大家的不理解或者说阻力。于刚:很大的阻力,当时我们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新浪财经:最大的让你印象深刻的阻力后来是怎么样的?于刚:当时最大的阻力,很多部门就说顾客体验跟我有什么关系,都是配送员的事情,他们跟顾客直接打交道,也就是客服的问题,他们对顾客态度好一点就行了,所以说我们遇到巨大的阻力,最后两个月的时间,我和峻岭召集我们所有的高管二十多个人说今天是最后一次会议,你有选择,你可以离开1号店,但是这是我们的理念,你必须接受,你要留在1号店你就必须接受这种理念。推出来之后我发现效果非常好的。我们刚推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顾客满意度是84.4%,等我们过了一年我再回头看,我们已经做到了92%。新浪财经:其实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是非常地不容易。于刚: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解决顾客体验问题并不是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我们是专门有一套分析,叫Paretoanalysis(帕累托分析),怎么做分析呢?把顾客各种各样的反馈从线上的反馈,电话的反馈和线下各种各样社区里的反馈归纳起来,总结起来,把它分类,每次解决最大的几类,把最大的几类解决,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然后再解决那些问题,做一个问题清单,每个星期的问题每个星期解决,这个没有magic(魔法),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把它一天解决的,我们是通过五年多的时间,每一天点点滴滴地做到现在。对1号店有深刻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我们这么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一直是中国电商里面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2011年的时候我们还被德勤评为全亚太地区成长最快的企业,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我们聚焦不是在成长上面,我们全部放在顾客体验上面。你可以看到我们周回顾的时候,两个小时的时间有半个小时全是放在顾客的反馈上面,叫聆听顾客声音,我们所有的六十几个公司的各部门的负责人全部一起来看看顾客对我们有什么反馈,我们怎么样去把顾客所提出的问题系统化地及时地去解决。还有一个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要求所有的高管必须定期地要做一日客服,一日配送和一日仓储,我自己也全都做过,到仓库里去入库、上架、检货、包装、配送,包括最后的分捡和做配送,我也做过客服,而且我每天都去看所有顾客的一些反馈,这样就让我们所有的高管有第一手的资料,知道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服务顾客。新浪财经:大家也会称1号店为电商的黑马,大家就想,这个逆袭的故事它接下来会怎么延续,我们如何再进一步保持我们黑马的速度一直往上走?于刚:其实我们认为,将来区分一个优秀电商和平庸电商的分水岭还在于它的顾客体验。所以说我们认为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纲举目张,这个纲就是顾客体验,这个成长、发展和它的盈利都是目,如果把顾客体验做好了,是不会担心你的发展盈利的。不盈利是战略选择现在规模和速度最重要尽管于刚可以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暂时牺牲盈利的空间,但是任何商业的本质和核心都是“盈利”,持续的亏损绝非发展的长期驱动力,在中国电商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的今天,选择主动“盈利”还是被动地“不盈利”,成为考验企业家们智慧与决策的难题。新浪财经:但是对于电商来说盈利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词,对于盈利是怎么样的一个考虑?于刚:我们是非常重视这点的,因为电商不管是哪个企业它最后都是要盈利的,我们从最初怎么样去设计我们的商务模式,我和我的搭档刘峻岭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不断去讨论怎么样让这个商务模式真正可行的,我们希望我们是成熟的一次创业,而不是一次拍脑袋,脑袋一热就出来创业,商业模式里面很多的数据,很多财务的一些分析我们都做过大量的工作,做了很多的市场调查,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这个商务模式它具有盈利的可能和将来具有这种可扩性。比如说,我们认为电商全场免运费它是不可行的,因为它的商务模式是不对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不管有多么大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压力,我们从来没有过免运费,它并没有减缓我们前进的步伐,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刚才讲了我们开发了大量的系统,做了大量的优化,光去年一年我们运营成本就降了37%,我觉得在这些,我们还有很多BIPBusinessImprovement(业务改进)一些项目,让我们的运营成本和我们的商务模式可行,运营成本下降。新浪财经:到今天1号店已经开始盈利了吗?于刚:1号店还没有盈利,但是这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因为如果要盈利这个不难,因为我们知道有些品类是盈利的,有些品类是不盈利的,有些服务模式是盈利的,有些服务模式是不盈利的,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最早的vision(愿景)我们一定要提供,让顾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所有的商品和服务,我觉得在这个道路上我们不会偏移的,我们不会因为短期要盈利的这种压力或者怎么样来改变我们的商务模式,一定要给顾客提供丰富的商品,所有顾客想要的服务和商品我们都提供。新浪财经:我相信在和团队或者和我们股东在聊的时候,应该给大家一个预期说,有没有设置一个时间点?于刚:我们实际上对盈利的要求,我们内部也是有目标的,包括时间目标和我们整个进程也是不断地去审核,新浪财经:哪一年的时候?于刚:但是这个我们对外是不公布的,你可以看到,我们不断地在做什么事情呢?一个是优化我们的供应链,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我们的利润是在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自己的运营成本也是在不断下降的,我刚才提及的,光去年一年我们运营成本降了37%,我觉得这个速度还是非常可喜的。我们认为在这个时候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速度是非常重要的。电商是个规模游戏决策速度比决策质量重要中国电商行业的集体亏损正是受制于这种“以速度换规模”的行业大环境,电商企业以牺牲盈利为代价大打“价格战”,寄希望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扩大规模,并将所有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然而在一轮轮残酷的大浪淘沙之后,谁会有希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新浪财经:有没有发现现在互联网创业就是“唯快不破”,如果电商没有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就容不得你慢慢地去做着一些东西吗?就是必须要这么快吗?最根本的对电商来说就是快速?于刚:必须的。因为你知道互联网就是把整个全世界变成平的,大家都联系起来,然后信息的传播它是光速的。所以,这个时候决策速度的重要性超出了决策质量的重要性,有时候太追求一次就把决策做对,这往往失去了战机。我和刘峻岭我们搬了五个办公室,我们永远都是在一个办公室里面分享。所以,决策起来非常快,有时候即使我们两个人有些冲突,认为这个事情意见完全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迅速地把决策团队一起带进来一起讨论马上做决策,有时候不做决策比做一个错误决策还糟糕。新浪财经:但是在追求快的时候,快不是最重要的,刹车才是最重要的,1号店怎么做到我快马上就快的起来,慢我也可以随时调整我的步伐?于刚:实际上我们的快并不是我们去追求的快,它是水到渠成的,我们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聚焦在顾客体验上,把顾客体验做好了,顾客口碑好了,一传十,十传百,这样让你自然的发展很快。实际上你看好几次因为速度太快了,我们仓储、配送跟不上,我们爆仓了,然后我们订单跟不上了,配送不出去了,我们在今年周年庆7月的时候,前几天我们都还要截单,也就是我们到下午五六点就停止接受订单了,我们还是把关注点放在顾客身上,让“快”成为一个副产品。新浪财经:这个行业的洗牌对你来说,认为是一个行业正常的?于刚:我觉得是正常的,实际上这种大浪淘沙让整个行业更健康,真正地让那些能生存下来的,真正的可以做好所有这一切的,包括商品的丰富度、价格、服务等等,最后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新浪财经:但这个行业洗牌你觉得到一个什么程度可能就是一个阶段?于刚:它肯定最后是有几家生存,然后大多数都会被淘汰掉,我觉得这个东西就看谁做得更好,因为顾客是有选择的,尤其电子商务化他的选择更容易。线下你从一个超市到另外一个超市还有具体的一些距离,怎么去。但是线上它随时就可以转,你做得不好,他做得更好随时可以转,价格也是透明的,服务也是透明的,我觉得这一点让电子商务对广大的消费者来讲它是一个福音,让他真正的有选择。新浪财经:那你这么说的话小电商就都没有生存的余地了,全都要被淘汰掉,如果说你觉得有一些小电商它可以生存下来,你觉得它应该有哪些必须要做到的地方?于刚:小电商将来假如要生存的话,它恐怕得有它的一些核心竞争力,比如说它有一些政府政策上的壁垒或者一些很专业的品类,但是一般来讲电子商务它就是个规模游戏,你必须要有巨大的规模,因为这些投入不管你是仓储物流,还有技术,IT上的投入,还有人才,现在竞争这么强,人才投入都是巨大的,你规模太小实现不了规模效益。新浪财经:垂直电商还有空间吗?于刚:觉得垂直电商如果是自有品牌的话,它是有空间的,如果它是标准化的品牌,竞争确实蛮难的。因为电子商务它是有这个特征,它是一个规模游戏,它不受时间、空间、货架的限制,如果你一个垂直电商你可以做的品类我也可以做的话,顾客他希望一站式购买,他希望在一个地方我把我所有的都搞定,而且这种规模越大的电商如果也非常重视顾客体验的话,可以跟顾客产生情感的交流和为顾客个性化的服务的话,那么对于这种小的和垂直化电商挑战确实很大的。新浪财经: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你认为电商是一个规模游戏,所以,你才会有现在这样的一个追求发展速度,然后尽快地圈好地?于刚:可以这样讲,但是我们的关注点还不是在发展上面,还是在顾客体验上面,因为发展是一个副产品,我们顾客口碑做好了,顾客体验做好了,你整个成长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新浪财经:你觉得1号店离电商第一阵营还有多远?于刚:我们并不是去那么看重这个究竟是第几名,我们流量,刚周年庆的时候日流量过了千万,也就是一天有一千多万的用户上1号店来逛、来买,我觉得这个是,在中国B2C电子商务里面是排在前三位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究竟它排名是怎么样的,我们更关注的还是顾客怎么看我们,我们怎么为顾客服务好,创造更大价值,我人生中间的一个哲学就是我们一定要创造价值,如果我们创造了价值我们就会有自己的价值。新浪财经:电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你觉得到今天来说,它未来的趋势是怎么样的?大概你觉得会存活几家?于刚:我觉得电子商务再往前的发展还会这样继续地集成化、平台化和规模化,我觉得具体是几家很难预测,我觉得会有那么三五家。新浪财经:包括1号店吗?于刚:肯定会有1号店的。企业要常革自己的命做对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新浪财经:你们创业的时候起点还是比一般的(创业者)会比较高一些,因为你们从跨国公司的高管出来,当时你们有做过swot分析吗?于刚:我们当时还是做了很多的分析,我们叫做成熟的创业,我们想都将近50了,四十好几了,这次创业的话风险还是很大的,我们不想拍拍脑袋就出来做一件事情,我们想要做就做轰轰烈烈的事业。所以我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中间好几次我们又回头来把以前的推翻掉,又重新设计商务模式,又出去做市场调查,我们去了很多的超市,也去了很多的卖场,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保证每个数据我们都是正确的,而且有些商务模式中一些假设我们要多次求证,现在看起来我们早期的这种谨慎和这种思考还是非常有用的。我觉得我和刘峻岭的价值观非常非常一致,这就是为什么很快就走到一起决定一起合作创业,我们非常透明,当然这么多年有众多别的一些机会,但是我们从来都是对对方透明,都是全身心地承诺在这个事业上。再就是我们对所有的问题。新浪财经:你们不吵架吗?于刚:我们有很多争论,非常多的争论,但是我们争论有个非常重要的一致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争论的最后只是对这件事的真理在哪,而不是说你对还是我对,你对我对没关系,大家都一致地去找到这个真理,大家都认为一定要做诚信的企业,因为这是企业可以长久地去发展,顾客绝对是放在第一位的,然后要非常强的执行力,还有就是不断地去创新,经常要革自己的命才行,如果不革自己的命,别人会来革我们的命。新浪财经:你们吵得最凶的时候,最大的一次分歧是什么样的一个事情?于刚:我们很多次,早期的时候对商务模式,我们有时候甚至拍桌子的这种,都认为我不认同,他也不认同,但是没关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我们更多讨论这个事情本身是不是个正确的事情。新浪财经:有没有谁也说服不了谁?于刚:有,经常有。我有一个字叫1+1>10,因为我们两个人互补非常强,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所有的问题都摊在桌面上谈,我们不怕冲突,我们有很多解决冲突的方法,我们追求真理,而不追求是你对还是我对,这个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甚至每两周的时间,我们就会坐下来关在屋子里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回头看看过去的两周我们做了哪些正确的决策,做哪些错误的决策,而且我们两个人这种性格的互补,我觉得还是和我们本身思考方法的互补还是非常强的,刘峻岭是一个直觉非常好,感觉非常好,马上看到有很多机会,我需要处理很多的信息、数据,然后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考,去真正理解了这件事情,我才能够往下再走一步,才愿意推动一步,我觉得我们这种互补的关系让我们避免了很多的错误,让我们也很快地去做出决策。新浪财经:因为你在创业之前,本来就是教授出身,而且你是拿到物理学的硕士,还有决策学的博士,后来又是在跨国公司的高管工作,凡事有正反面的,正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但是如果从反面来看的话,你觉得它带给你哪些弱项的地方?于刚:一个就是以前我学术的背景太追求完美,所有东西都是要求他的,所有的证明都一丝不苟,我觉得实际上,创业过程中很难一次把所有东西都考虑那么周全,考虑到位,实际我在不断地纠正这一点,咱们先把事情先做出来,然后再去完善它。所以,有时候把一件事情先推出来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机变的很重要。这是一点。还有一点,以前在戴尔、亚马逊做高管,见识过全球最顶尖的一些人才和团队,我当然希望我的团队也那么优秀,对整个1号店的发展,那肯定是更急一些,看到很多不满的,执行力不到位的,就会更严厉一些,其实有时候发现,我们得一点点做起,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来讲的话,我们的起点还是很低的,我们一步一步地提高所有团队的素质和执行力。
2013-09-30 11:03:11994 次
虽然拥有令无数广告主羡慕的高质量用户数据和巨大的网站流量,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亚马逊还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商品销售上,广告只是作为自身业务的补充可有可无的存在。不过最近两年,亚马逊对广告这种不屑的态度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沉睡的巨人”正在苏醒,慢慢对外界显露其在广告方面的野心。一、发展迅速的广告业务根据eMarketer最新发布的数字显示,亚马逊2013年的广告收入(扣除流量购买成本)将达到8.35亿美金,较之2012年的6.10亿美金增长45.51%,预计这种高速增长仍将持续。eMarketer预计目前亚马逊广告收入的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搜索广告,即在搜索结果内或旁边显示的广告。当然来自于亚马逊家族网站的广告收入也占到相当一部分。从地区来看,美国是亚马逊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eMarketer预计亚马逊2012年来自于美国市场的广告收入为4.5亿美金,占比高达74%。2013年这一数字将增长46.8%达到6.6亿美金,2015年预计将达到11亿美金。尽管亚马逊的广告业务增长迅速,但是相比集团2012年610亿美金的销售收入而言占比仍然很低,与美国主要的互联网广告主Google、Facebook、Yahoo以及美国在线(Aol)相比也差距很大。但是在互联网广告领域亚马逊毕竟刚刚起步,他所拥有的数亿用户的购物数据是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最大优势。大概在6年前亚马逊开始通过官方网站以及附属网站售卖广告,主要是来自于品牌厂商和卖家的促销广告或品牌广告,目前亚马逊的大部分广告收入也是来自于此。2012年10月,亚马逊发布了全新的广告形式AmazonMediaGroup,这是亚马逊广告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亚马逊真正的开始考虑拓展这一业务。二、不断丰富的广告产品仔细梳理一下,亚马逊还是有很多广告产品提供给商家的,不过好几种产品也是去年才开始。目前亚马逊提供的广告产品分为6大类型,其中亚马逊及附属网站上的广告业务、移动广告业务、Kindle上的广告业务、站外广告业务属于AmazonMediaGroup。1、亚马逊及其附属网站上的广告业务亚马逊在其主站及附属网站上提供广告服务。基于18年的数据积累和不断优化,亚马逊的个性化推荐技术闻名业界。现在亚马逊将这些数据和技术的积累应用到广告领域,希望凭借对消费者的理解和先进的技术实力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提升消费者购物的效率和体验。Amazon.com:亚马逊的官方网站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网站之一,目前拥有超多2亿的活跃用户和每个月1.5亿的独立访客。广告主可以在搜索页面、顾客评论页面、购物车页面等地方展示广告,也可以通过优惠券推送或者嵌入视频的方式投放广告。Quidsi:Quidsi是全美最大的在线尿布及其他婴儿用品零售商,被亚马逊斥资5.45亿美元收购。Quidsi拥有并运营Diapers.com,Soap.com,BeautyBar.com,Wag.com,YoYo.com,Casa.com,Vine.com,AfterSchool.com以及Bookworm.com等站点。IMDB:IMDb是一个关于电影演员、电影、电视节目、电视明星、电子游戏和电影制作的在线数据库。每天都有数百万的用户到IMDB上查看相关的娱乐信息。DPReview:DPReview是一个面向全球消费者的数码产品社区,提供关于数码产品最新、最全以及最权威的评测。2、亚马逊移动广告业务2012年底,亚马逊建立了一个移动广告联盟网络,目前该网络的广告已经可以在KindleFire,Android以及iOS(iPhone、iPad)上的应用中显示广告。亚马逊的移动广告联盟网络同样利用了亚马逊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和精准化的顾客定位技术,以实现广告投放效率的最大化。该广告平台采用CPM和CPC两种计价方式。2013年3月初,亚马逊发布了移动广告API,允许开发者在应用内投放显示广告,并可以和其他广告网络同时嵌入应用当中,广告内容将来自亚马逊和其他广告主。亚马逊还表示,其广告网络能够为开发者带来“有竞争力的CPM”,目前该项目只面向美国开放。值得注意的是描述中的“其他广告主”,可见亚马逊打造移动广告网络的决心。3、Kindle上的广告亚马逊相继在2011年4月和2012年9月相继为旗下流行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和平板电脑KindleFire引入广告补贴模式,内置了“特别优惠”弹出窗口、Home页面和屏保页面的展示广告。comScore的调研数字显示亚马逊Kindle设备的屏保广告将广告主品牌的知名度平均提升了19%,效果是一般展示广告的4倍多,但是成本仅为其他线上展示广告的1/5。4、亚马逊站外广告无论是在亚马逊网站,还是Kindle上的广告投放方式都颇为传统,这个过程通常是广告主与亚马逊的销售代理讨论广告的目标群和投放方式,然后确定购买,由亚马逊在自己的网站上执行并反馈相应的结果。据一些媒体报道,亚马逊从2010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尝试在其他网站上发布广告。2012年年中,亚马逊正式将这种第三方的广告业务命名为亚马逊广告平台(AmazonAdvertisingPlatform,简称“APP”)。至此,这一运行两年多的业务正式浮出水面。亚马逊称目前已经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数千个网站显上示广告。据媒体报道,亚马逊会通过网站出版商或广告交易机构购买广告位,然后利用自己研发的技术,在这些广告位上投放实时广告。亚马逊称第一天里这种广告所实现的用户覆盖率是仅在亚马逊网站上投放广告的近4倍。5、亚马逊产品广告(AmazonProductAds)AmazonProductAds是亚马逊在2008年发布的广告服务,不过当时并没有大力推广。2011年的圣诞购物季,AmazonProductAds获得了极大的关注,逐渐成为部分零售商的一种重要网络销售渠道。AmazonProductAds允许广告主通过在亚马逊上的广告将消费者引流到自己的网站上实现销售,亚马逊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类按照每次点击收取佣金。具体而言就是消费者点击亚马逊网站上广告主产品的图片或文字描述时,会弹出一个带有广告主网站链接按钮的详细产品介绍页面,从而将消费者引到广告主的网站上进行购买。通过这种方式,亚马逊不仅获得了广告收益,也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产品品类。6、亚马逊本地广告(AmazonLocal)2011年6月,亚马逊推出了针对本地服务市场的团购业务AmazonLocal,AmazonLocal和亚马逊全站打通,每天通过邮件向附近的消费者发送优惠信息,商家按照CPS的方式付费。三、基于海量用户数据,面向全网实时竞价的新一代广告产品上文中提到,亚马逊在六年前已经开始在自己拥有的网站上售卖广告,最近则发展到了Kindle阅读器和平板电脑上,但是这种传统的广告形式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首先,由于亚马逊拥有的网站及广告位置有限,这种广告存在明显的天花板,想象空间不大,仅是电商业务的补充;其次,这种广告业务仅是在亚马逊站内开展,对其他广告巨头的影响较小。但是亚马逊接连推出的AmazonAdvertisingPlatform和AmazonMobileAdNetwork足以说明广告战略在亚马逊内部已经全新升级了,并不只是局限于内部资源和站内的广告售卖,而是希望涉足更广阔的网络广告市场。这是一块更大的市场,必然会侵蚀到现有巨头的利益,而亚马逊也有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因此引起了业内广泛的关注。亚马逊的一位女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利用亚马逊世界级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无以伦比的用户数据和互动视频内容,努力构建新一代的广告产品。”而这种新一代的广告产品就是基于强大需求方平台(DSP)的实时竞价(RTB)广告模式,实现真正基于用户兴趣的广告呈现方式。RTB(RealTimeBidding,实时竞价)是在每一个广告展示曝光的基础上进行竞价,就是为每一个出现的PV进行一次展现竞价,出价高的广告将会被这个PV看到。与传统的广告模式相比,RTB购买的是受众而不是广告位。如果事先知道了这个受众的兴趣爱好,那么据此去实时的投放广告无疑会获得最好的回报。在RTB模式下,流量和点击率将不再是重要的衡量方式,用户看到广告之后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因此RTB代表着一种更加合理、更有效率、也更先进的广告投放方式,是未来广告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广告模式通常的流程是这样的:某个网站提供实时竞价(RTB)的广告位,当一个用户访问该网站时,网站会自动收集用户的cookies信息并将该信息发送给广告交易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再转发给所有接入进来的DSP,收到通知的DSP将接收到的信息与自己数据库中用户的信息进行比对,确认用户的身份、属性以及爱好,然后根据相应的广告投放需求去进行竞价。RTB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用户信息的了解和精准定位,在海量用户中寻找他们的特点或个性化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画像,然后将其与不同类型的广告进行匹配。在广告投放过程中,如果显示的广告与用户的兴趣爱好或者需求相吻合,那么广告就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谷歌认为展示广告的市场规模会从现在的200亿美金扩张到2015年的500亿美金,其中50%以上的展示广告将通过RTB模式完成。据监测机构IDC预计,到2015年,基于RTB的展示型广告数额将实现飞跃发展,其中美国市场将增长71%、德国增长99%、法国增长103%、英国增长114%。对于亚马逊来说,过去18年间,它追踪了成千上亿网购用户在亚马逊网站上的浏览、搜索以及购买记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而且开发了强大的推荐算法,亚马逊利用这些算法为消费者推荐了很多适合的商品,这是亚马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现在亚马逊可以轻易地将这些优势移植到网络广告领域,打造基于海量用户购物数据的强大的实时广告竞价产品,为广告主将广告在合适的网站、合适的时间展现给合适的消费者。当亚马逊的用户访问某个网站时,亚马逊的数据可以帮助确认此人来自哪里,最近在亚马逊上购买了什么商品,比如纸尿布。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在这个网站的广告位上投放母婴产品的促销信息或许是最合适的。相较其他DSP,亚马逊拥有消费者的购买信息,这种信息相比单纯的cookies无疑更有价值。因此,这种基于背后强大数据和技术实力支撑的实时竞价广告产品一定会吸引非常多的广告主,前景看好。今天当我们浏览网页时,看到的大多数是基于亚马逊数据的亚马逊的广告,但是未来也许就会有非常多的机会看到基于亚马逊数据的可口可乐的广告。附原文链接:http://www.tmtpost.com/59563.html
2013-08-28 11:05:351207 次
实施4年的家电下乡政策将于明年一月份最后谢幕。家电下乡政策红利消退之后,行业增长在点在哪里,尤其是那些中小品牌的发展空间在哪里?他们将面临更残酷的生存问题,因为家电三大扶持政策中的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先后宣告终结之后,剩下的节能补贴政策恰恰是拉大了行业巨头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前一段时间有消息传言未来新的家电政策将会出台,一直是“只见楼梯响,未见人下来”。说实在的,政策的推动在短期内是可以保证企业产品销量的延续,可说“搭救”了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不具实力的小品牌,但实质上却未能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大大透支了市场,从长远来看,仍然不利于中小品牌的发展。现在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这样从企业成本方面来说是下降的,减轻了一些中小品牌的生存压力,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利润将会有提升空间。从今年三四季度以来,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与10月底相比,11月27日沪铜期货价格下降1.13%,沪铝期货价格略升0.36%,DCE塑料期货价格下降1.68%。国内镀锌板指数也与10月底基本持平。上游原材料下跌,也可以说是给了中小品牌一个“集中资源优势来进行产业链的升级”的机会,就看能否抓住机会为未来长远生存发展布局。笔者认为,虽然下乡政策已经宣告结束,但中小品牌仍然在行业巨头们还无瑕兼顾的三、四线市场,以及一些城乡结合部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这些市场受电商的影响较小,网购还没有成为主流。据笔者观察,现已有一些中小品牌的企业和相关经销商已经把目光集中在这一区域市场。
2012-12-09 15:57:471359 次
双十一支付宝191亿元背后无线支付占5-8%移动消费者崛起天猫官方宣布,11.11购物狂欢节支付宝总销售额191亿,其中天猫132亿,淘宝59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多具体的数据有待天猫方面予以披露。而其中,令人注意到的一个数据是,移动支付在这次“双11”中有不俗表现。据支付宝最终宣布的数字,支付宝实现成功交易笔数1亿零580万笔,其中无线支付近900万笔,占总交易笔数的8.5%。支付宝方面还没来得及说明无线支付的交易额有多少,但从笔数上来说,已刷新支付宝、同时也是国内移动支付单日最高纪录。关于交易额,官方目前只在11日中午支付宝交易额突破100亿时有个披露:“截止13:36分,手机淘宝当日支付宝交易总额达到5.2亿!超越2011年1季度手机淘宝支付宝交易总额,同时超越2011年美国“网络星期一”移动网购销售总额(8256万美元,约合5.15亿元人民币)。”(注:(CyberMonday)“网络星期一”指的是感恩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网络星期一如今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年底假日季节网上购物的开端,在这天,许多商家会在网上商店里提供相当大的折扣幅度吸引顾客。)如果同比推断的话,全天无线支付的交易额大概占全天交易额的5-8%左右。这个比例与去年美国移动电商销售额占“网络星期一”购物季整个电商销售的比例相当,美国去年这个数字是6.6%,今年估计会有一个较大提升。这说明,中国的移动电商进展与美国相似,略有落后,但落后不大。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媒体研究机构BI智库所提供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对美国正在兴起的移动电商进行了总体解读。移动消费者的兴起:零售商与品牌商如何应对?购物者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移动设备,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手机兑换优惠券、研究产品、并且通过手机为线上和线下的购物付费。有了移动设备,现在可以追踪某一顾客完整的消费过程(consumerlifecycle)——从最开始对某一商品的购物愿望,到最终在零售端发生的实际购买行为。一、开篇根据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St.LouisFederalReserveBank)的数据,截止今年第二季度,全美国电子商务零售业年度总支出(包括移动设备在内)是2080亿美元。移动平台的份额占该数字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市场专家预测今年的假日购物季将是标志性的一年,移动电商将会有出色表现。IBM的数据显示,2011年移动平台的销售额已经占到网络星期一(CyberMonday)购物季电商销售的6.6%,2010年这一数字是3.9%。来自谷歌数据(GoogleData)的分析显示,29%的美国移动设备用户曾经使用过他们的智能手机购买商品。美国零售数值上图说明,线下销售依旧是零售业的绝对力量。此图表明:哪些商品种类是移动购物的主力?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首先估测移动电商机会的市场规模,然后再来看一下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几个大趋势。几个趋势如下:·移动支付服务,如谷歌钱包(GoogleWallet)和Square正在成为提供全面服务的购物应用,不仅仅是交易工具。·和PC用户相比,使用平板设备的购物者每次在线订购的开支更高。使用智能手机的购物者和使用平板设备的购物者类型不同,这一趋势越发明显。·SoLoMo(本地社交移动)和游戏化(Gamification)是顾客线下看货线上购买这一难题(showroomingbogeyman)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些趋势为应用程序开发者创造了巨大的机会。·标签和图钉:Pinterest的兴起,时尚类的原生移动应用程序以及其他暗含移动购物元素的应用。二、从数据看市场机会美国与欧洲的数据:来自智能手机与平板的购物营收这个商机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呢?移动电商的增长速度如何,移动电商挖掘出的细分市场又有哪些?这里有十个统计数据供参考:一、移动电商营收: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预计,2015年欧洲和美国来自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购物者的营收将达到671亿美元(见上图)。二、闪购网站GiltGroupe称,移动平台来源的流量现在占网站流量的40%。三、拍卖网站eBay预计,2012年来自移动设备的交易量将达到100亿美元。四、广告驱动移动电商方面:广告组织IAB在201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22%的移动用户曾表示移动广告增加了他们使用移动设备的购物活动。五、从2011年1月至12月,访问零售网站的流量中平板设备的比例从1%上升到4%,翻了四倍。六、截止2015年,平板设备的电商营收将占到全部移动平台电商营收的20%。七、广告代理商Joule的麦克柯林斯(MichaelCollins)认为,如果移动电商能够将特定的移动广告投放和特定的消费购买行为联系起来,美国移动广告1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将会翻倍。八、2011年的黑色星期五(美国感恩节的转天,指购物高峰日),GiltGroupe在移动平台的广告推广转化为当日30%的移动营收。九、2011年网络星期一期间,全美的移动平台销售额大约为8260万美元,结合网络星期一和移动电商的增长趋势,今年我们预测这一数字会是1亿5千4百万美元,几乎是去年的两倍。十、2012年9月来自美国境内的Pinterest访问共1亿3千9百万次,去年同期为920万次。有五分之一的Pinterest用户会去购买钉过的货品。三、移动支付:从苹果的Passbook谈起营销者们为苹果的新Passbook功能感到激动是有原因的。Passbook是最新版苹果智能机和平板操作系统iOS中内置的一个应用。苹果想要通过Passbook提供一体化的购物界面,用户不用再麻烦,总是要去找传单号、会员卡或者电子票什么的。站在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这种模式可以标识消费者个体,追踪他们的偏好以及在不同设备上的购物纪录,有机会进行针对个体的市场营销活动。移动广告商Velti的首席营销总监柯睿莎(KrishnaSubramanian)最近在《广告时代》(AdAge)撰文称,“现在品牌商有直接渠道把优惠送到顾客的口袋里。没有浪费,没有忘在家里的优惠券,也没有错过的机会。”伴随零售业巨头的加盟,像Passbook这样的应用能够让移动电商发掘更大的零售市场份额。最近被收入进了Passbook的美国大型零售商塔吉特(Target)每月的净零售额大约为50亿美元。同样内置在Passbook里面的星巴克咖啡自2011年起移动支付的交易量总共有7亿美元。但是在品牌到消费者的链接中还有最后一个环节Passbook没有完成。就目前来说,Passbook无法进行移动支付。不过,考虑到苹果公司保存了上亿份消费者信用卡数据,Passbook距离成为一家有竞争力的移动支付商只有一步之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苹果需要布置相应的数字和线下技术,让第三方零售商能够处理来自Passbook的支付请求,或者并购一家相关的技术公司,比如Square。如此一来,消费者在商店里可以打开Passbook,按下按钮,等待商家的付款确认。但移动支付并不完全指的是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去钱包化(walletless)”的支付,也包含额外的附加值,比如某个能够将品牌和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的应用程序。这也是Passbook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双管齐下,从优惠券、购物奖励和电子票下手——同时整合了像星巴克APP这样当前流行的零售商应用。(尽管最开始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些小漏洞。)移动支付厂商们为获得市场的一席之地,正在将各自的附加服务差异化。它们也在做Passbook能做的事,但是方向不同:设计交易解决方案,提供和购物有关的服务。比如Square让商家能够自己制定会员打折计划,并且通过“Square支付(PayWithSquare)”应用程序来追踪消费者数据。四、使用平板设备的消费者消费者使用他们的平板设备做购物研究,人们早就知道这一点了。comScore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平板用户使用他们的设备比较价格、产品和商家信息。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平板用户曾表示他们“几乎每天”都会做这些事情。但是平板设备也可以用来完成消费行为,比使用智能手机的可能性更高。一些数据显示,实际上在平板设备上发生的零售消费所产生的营收甚至超过桌面计算机。图示:平板的平均下单额超过手机Adobe数字营销观察(AdobeDigitalMarketingInsights)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使用平板设备的消费者比使用智能手机的购物者在零售网站上的每一次购物中会多花50%——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使用平板设备的消费者)和使用PC的购物者相比要多出20%。虽然使用PC的购物者转化率依旧较高,但是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2011年假日购物季的这段时间,平板购物者为2.5%,PC购物者为3.2%。)图示:PC上的转化率只是略高Adobe的报告结论是,零售商不能在移动站点上继续采取一成不变的处理方式,必须为平板用户进行网站优化。咨询机构Econsultancy的2012年转化率优化(2012ConversionRateOptimization)报告显示,64%的公司在为平板设备重新设计了网站之后迎来了销售额的增长。但是2011年末由数字平台Zmags主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前100名的零售商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对网站进行了针对平板设备的优化。五、零售商的推广武器:店内移动营销、SoLoMo和游戏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电商一直苦于应对两个基本的挑战:·不断增加的客流·在顾客最后付费时刻,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移动平台有效直接地解决了这些难题。通过地理位置定位,购物者能够被引导至出售目标货品的商店中去,也就是他们出来逛街所意图购买的商品。通过店内移动营销,可以向犹豫不决的消费者推销某一特定的品牌或产品。不同类型商店里,智能手机在店里的活动不同(从左至右的活动依次为:阅读评论、扫描二维码、使用或申请优惠券)“线下看货线上购买”的问题怎么办?主流商业媒体一直在关注这一问题,认为是零售业大战的关键所在。按这种观点来看,传统零售业诸如百思买(BestBuy)和在应用程序方面全能的数字零售商亚马逊之间必有一战了。在两者中间的是使用智能手机的消费者,这个群体则在逃避“showrooming(线下看网上买)”的标签。有了移动设备,消费者的选择更多,零售商能控制的购物体验会少。这种情况也说明:许多零售商没有将移动平台的机会转变成自身的优势。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方案,比如推出自己的应用程序和移动优惠券计划来抵挡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许多零售商已经这样做了),零售商无论大小都能用移动技术将消费者调动起来,将数字世界和线下零售店两者的优点相融合。被人们讨论越来越多的“游戏化”就是一个例子,在零售领域这完全是数字用户忠诚度营销的新概念。游戏化的应用程序用挑战和完成任务的奖励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就好像游戏一样。这些应用程序让消费者更有积极性,让零售商能够影响顾客的购买决定,同时还能够生成有价值的消费者数据。游戏化构建了传统零售商和移动平台的桥梁。诸如Jingit这样的移动购物应用程序可以看作是游戏化大趋势的一个例子。Jingit这个应用因为和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结成了伙伴关系,收获了许多眼球。Jingit用户可以通过和某款产品进行线上或者店内的互动(比如回答消费者调查问卷),赢得现金奖励。Jingit甚至提供visa借记卡的绑定功能,收取得到的现金奖励。这款应用吸引零售业的地方就在于能够“和目标消费者始终联通,在整个消费周期中保持跟进。”移动应用Shopkick采用类似的送奖励的运作方式,外加地理位置匹配。购物者能可以通过试穿衣服或者扫描条码获得“kick币(kickbucks)”。还可以兑换奖励和优惠券,发现新产品——全都是在线下商店内完成。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位Shopkick用户一个月使用该款应用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远超过eBay和Groupon自己开发的应用。移动购物应用每月占据用户时间排名Badgeville是一家制作游戏化应用程序的创业公司,他们和巴恩(Barnes&Noble)这样的公司合作,帮助零售商将顾客忠诚度推广战略游戏化。另外一个很热的概念是SoLoMo,即“SocialLocalMobile(本地社交移动)”。基于地址的服务(LBS)和社交媒体对于移动电子商务来说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移动用户有一种利用电子设备达成意图的使用习惯(我能在哪里买一把漂亮的雨伞?附近有没有便宜的咖啡厅?),而不是把移动设备当作深入内容的研究工具。这部分移动用户的客流会因为SoLoMo而减少,但是可以提高某家店的销售额和受欢迎度。考虑到移动支付服务商在整个移动电商领域的中心位置,它们也加入了竞争。诸如PayPalHere和Square的支付应用使用地理数据为用户展示附近商家的菜单,当然这些商家使用它们的支付服务——实际上将数字钱包转化成了一个动态的购物地图。FourSquare这样的LBS网站和Yelp联合,成为线下商店的推荐网站。此外,FourSquare和Yelp的签到服务能够很容易地融入到游戏化推广战略中去(FourSquare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家游戏化的零售商,用户竞相成为自己喜欢商店的“地主”——在线下零售商对移动趋势做出反应之前)。一旦消费者来到商店里面,类似的应用程序(或者像Shopkick这样专用的应用程序)可以用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也可以成为游戏化推广战略的一部分。在许多商店内没有移动信号,也没有Wi-Fi信号。数字营销团队Gamifixation最近的一个研究发现,百思买零售店曾采用FourSquare签到和通过店内大屏幕发布Facebook消息的推广方式,但是店内既没有AT&T移动信号也没有方便连接的Wi-Fi热点。六、标签和图钉其他和移动电商联系紧密的应用程序是和时尚有关的,还有就是剪贴板类的比如Pinterest。这两种应用都很适合对产品图片进行发布和贴标签的操作。在线销售资讯服务BizrateInsight八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Pinterest的优势在于“发现”:70%的Pinterest用户表示他们使用该网站寻找购物的灵感,只有17%的Facebook用户会这样评价Facebook。移动平台已经成为Pinterest扩张战略的中心。“Pinterest是为了平板而生的。”创始人BenSilbermann最近在接受快公司采访时候说。即使是八月份在Pinterest推出iPad原生应用之前,来自iPad的流量已经占到移动设备流量的50%了。和Pinterest一样,新的时尚类原生移动应用Swaag.it也把图片作为功能的核心。Swaag可以让用户上传自己衣服的照片,标注品牌(比如Hanes、Uniqlo、Nike等等),评价彼此的内容,接着进行一次时尚“对决”。有意思的是60%的Swaag用户是男性,活跃用户中主要是15岁到28岁的年轻人,Swaag的首席执行官PeterChun表示。就算目标客户已经找到,也对品牌有兴趣,怎样将图片标注和发布的用户行为变现呢?Pinterest目前没有任何广告。PeterChun表示,在Swaag很快将要发布的版本中包含了品牌页的功能,将用户发布的身着该品牌服饰或鞋帽的照片组合起来。品牌可以在页首投放广告,直接链接至某款产品或者是购物车的页面。Chun认为和在线零售商发展赞助关系很有前景,目前已经与一家街头时尚风格的零售网站KarmaLoop结成了伙伴关系。虽然现在就给Pinterest和类似应用的变现模式下结论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Pinterest的流量正在爆发,品牌和零售商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七、结论·基于comScore数据,我们预测今年网络星期一购物狂潮期间,来自移动设备的订购将会达到1亿5千4百万美元,2012年的总销售额将超过100亿美元。·使用平板设备的消费者在每个订单上的开支要高于使用PC的购物者。平板设备在电商领域的扮演的重要角色要求更多品牌和零售商去设计针对平板设备进行过优化的网站和推广内容。·移动支付应用将成为提供全面服务的购物应用软件包,客户忠诚度计划和优惠券促销之类都包含在内。·进行过游戏化的营销推广活动将越来越有影响力。
2012-11-17 02:13:201825 次
您好,您并未多付钱,淘宝网商家为了加大商品的销售渠道,建立了一种合作推广机制,在收入中专门预留了一部分给合作推广渠道。而{WEBNICK}就是淘宝网推广渠道合作伙伴之一,{WEBNICK}会将通过推广获得的惠币大部分返还给您,您可以将这部分钱直接转账到您的支付宝帐户里,让您在淘宝购物更加省钱!
一起惠2012-06-28 15:07:084270 次
401-415/415 记录21/21 页首页上一页1...18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