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一起惠讯】微信成为微博之后疯狂吸纳品牌商入驻的新阵地,不过据一起惠了解,大多数品牌商玩微信还处在刷存在感的阶段,“不管有没有用,先做起来”是不少品牌商对待微信的态度。至于具体应该如何运营,并非胸有成竹。一起惠近期了解了部分品牌商运营微信的几个“小花招”,虽然无法断言其效果,但可以见出与众不同的思维和用心之处。现将其整理如下:养小号“曲线救国”在没有掌握微信运营的终极秘诀之前,大多数品牌商会采取多号运营策略,广撒网,不断试错。一起惠所了解到的韩都衣舍、茵曼、初语、美特斯邦威、百草味、凡客、GXG等品牌商均开通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信公众号,一些品牌商甚至有二十多个公众号,形成了颇具阵势的微信家族。“主号求稳妥,小号尝新鲜”是一些品牌商的微信路线。设计师品牌初语就开通了一个定位于搭配互动的订阅号,不玩促销,只谈搭配,销售和客服的角色则交给主号“初语旗舰店”。据初语微信运营人员介绍,初语的设计总监将从内容、节目、互动上对该公众号进行全力配合,保证搭配内容的专业性。值得注意的是,初语还为该账号打造了专门的视频栏目“潮搭三分钟”,邀请不同职业的嘉宾(如全职太太、平面设计师、大学班主任等)做模特,由初语设计总监对其进行搭配上的指导,现场换装。此外,公众号还将通过微社区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该搭配公众号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视频节目的制作也还远远谈不上精致,但其运营上的用心程度已经超过很多品牌商。按月定制试用礼盒从欧美流行起来的按月订购已经不算是新鲜的电商玩法,欧莱雅从2012年开始尝试“小美盒”业务,根据用户提交的美容问卷,量体裁衣为其定制试用礼盒。今年,欧莱雅将该模式复制到微信上。一起惠了解到,欧莱雅小美盒有意借助微信私密特点强化“私人定制”特色。除了为用户定制化妆品,还通过定制“小美形象”与用户互动,鼓励用户上传本人照片并征集好友印象,欧莱雅再为幸运用户制作专属动漫形象。创始人玩票公众号对那些有一个愿意码字的老总的品牌来说,营销上首先就多了个砝码。网络女装茵曼的创始人方建华算是这一类老板。因此,茵曼在微信上,除了有两个官方微信公众号外,还有一个“茵曼方建华”作为玩票型产品。做一个创始人的个人微信号,关键问题还是在“内容供应链”,能否源源不断地输出内容成为其运营的关键。目前,方建华的这一个人公众号主要内容来自自己的品牌运营、企业管理心得;媒体报道;以及与微信用户的交流整理。据了解,方建华在2013年茵曼年会内部讲话中曾表达自己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时代到来的“惧怕”,称2014年将在社交媒体重点布局,“能够做好社交化媒体营销,将决定着我们和消费者的关系”。这或许能解释方建华要做一个自媒体式公众号的动机。多条通路杀入微信开店虽然微信公众号的定位、策划大多数取决于品牌商自身,不过一旦涉及到微信商城的搭建,大多数品牌商会选择将这一板块外包给第三方开发者或者腾讯官方。这也是口袋通、微信逛等服务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至于与谁合作搭建商城,各个品牌商都有自己的选择,有的愿意与腾讯官方的微购物或者拍拍微店合作,有的愿意找创业型的微信开发商,而某些品牌商在策略上更加“狡猾”,会选择“脚踩多只船”,开通不同的账号,与不同的开发商合作。不过,一家目前同时用了两家第三方开发商服务的品牌商告诉一起惠,其最近已经开始与京东微店接触合作,但合作的前提是结束与原有服务商的合作。这也意味着,随着腾讯微购物、京东微店等官方开店服务进入市场,品牌商将面临“官方还是民间”的选择,同时采用多家开发商的服务,在成本上、运营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起惠讯】5月9日消息,易迅网继传出清理第三方卖家之后,又有离职员工对一起惠透露,易迅网近日人事变动较大。“呼叫中心原本在扬州,现在还要把部分采购员工调到扬州去,这不是间接逼迫我们离职么?许多人不愿意变更工作地点。”采购部门对于自采自销平台来说至关重要,为什么易迅网会在关键时期弱化采购部门?据易迅网内部员工告诉一起惠,主要原因是易迅网与京东商城的主营品类一样,与京东融合之后采购部自然要“瘦身”。一起惠就此邮件易迅网,易迅网对此的解释是:易迅已经与京东形成战略合作,未来会结合双方的优势,共同努力为客户提供好的体验。目前易迅已和几乎所有商户的达成共识;我们会继续致力于提供良好的顾客体验,为商家提供良好的发展通道。而对于“是否把采购部搬到杨州”、“是否正在清理第三方卖家”,以及“易迅网未来怎么树立竞争壁垒”等疑问,易迅网公关部则以“尚在融合期”为理由,并未直接做出详细解答。相关业内人士对一起惠分析,京东商城与易迅网融合之后,势必会在物流、供应链上进行深度整合。“没有必要浪费资源,两家公司后端共享资源会更加节省成本。”易迅的8周年庆会不会迎来自己最后一个生日?后端急剧变轻3月10日,腾讯公布战略入股京东15%股权,将QQ网购、拍拍的电商和物流部门并入京东;易迅继续以独立品牌运营,京东会持易迅少数股权,同时持有其未来的独家全部认购权。此后,京东与易迅将如何整合,具体信息始终没有披露。但供应商已经率先感觉到变化。上述供应商告诉一起惠,自传出腾讯入股京东之后,他选择入驻多家平台分化风险。“易迅网不可能真正独立发展,采购量在往下走,硬性规定我们接受京东的物流协议,我肯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除了采购和物流有所变化之外,一起惠从易迅网内部员工了解到,融合期的易迅网正在大力度调整组织架构。“内部组织架构全部扁平化,总监这样的中层几乎砍掉,变成和普通员工差不多的级别。”对此,一位B2C平台资深从业者认为,上述调整动作明显表明易迅网在不断减轻后端,把自己变成京东的一个销售渠道。“物流、采购等后端可以借助京东的力量,易迅网只要维护好前端就行,这样会降低易迅网的亏损,腾讯不继续投钱,易迅网也没钱可烧了。”前端流量明显减少与后端相比,易迅网前端的变化更直观:流量快速下降。据上述商家对一起惠表示。从腾讯的流量输入来看,资源更加倾向于京东。“之前易迅最吸引品牌商的就是腾讯的流量支持,动不动就是几亿级别的曝光量,现在这个优势被京东抢走了。拿微信的来说,未来京东二级入口暂定为‘微信-发现’下,与朋友圈、游戏等并列。而易迅网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而据京东POP平台合作商家透露,目前微信“新发现”为京东打造入口铺路,在初始阶段招商目标以京东旗下的QQ网购和拍拍的商家为主。同时,由于易迅一直为早先的“精选”栏目输送商品,易迅的商家仅仅部分保留。因此,部分卖家选择退出易迅,理由是“销量太低了”。此外,腾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人心去留。据易迅网内部员工透露,为了能稳住必要的团队,易迅网给予了一些奖励政策,比如工作到六月底,额外奖励两个月工资,工作到年底,则多给三个月工资。“原先易迅网有两批员工,一批是与腾讯签雇佣合同,一批是与易迅网签雇佣合同。现在第一批人基本去了京东,第二批人士气涣散,下午六点办公室人走空空。”易迅的故事结束了吗如今的易迅还算主流电商网站吗?据上述员工透露,尽管背靠腾讯这棵大树,易迅的交易量却始终没上来。“易迅和京东的差距日益剧增,2010年全年销售额是京东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变成了十分之一。今年,差距就更大了。”对此,一位传统零售巨头高层分析,大卖场最终比拼的是规模与效益,类似易迅网这样销量与同行渐行渐远是非常危险的。“没有规模,就没有对供应商的话语权,也就没有定价权,最后就会被边缘化。”那么,易迅对于京东来说,还有利用价值吗?“对于京东来说,有没有易迅网区别不大,因为两者完全重复,没有互补。就连用户,几乎完全重复。”一位新蛋网前任高管预测,易迅的故事其实已经讲完了。如果与京东差异化,重新建立品类优势是否有可能?“市场上已有京东和苏宁,消费者为什么还要选易迅?易迅始终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再造一个品类优势也不太可能,毕竟易迅网的用户数量太小,而且基本是3C数码用户,带不动一个新品类的。”上述新蛋网前任高层认为,易迅网变革的空间不大。此外,也有部分易迅网员工认为易迅网仍然有做出特色的机会。“退回来做区域市场,抓纯3C发烧友,养活一个小型团队是没有问题的。但痛点在于,盘子已经扩这么大,从夹层楼里办公到高大上写字楼,团队从几十人到五千人人,再变成低成本运作很难。”在易迅网前途不定的状况下,一起惠从消息人士处获得可靠消息,易迅网的创业高管在腾讯注资后不久便退居幕后了。“易迅CEO卜广齐即将离职创业,原始创业团队早就退居幕后,目前是腾讯集团直接干预较多。”
【一起惠讯】5月7日消息,微信公众号成为企业标配的时代,两大美妆零售巨头屈臣氏和丝芙兰也不敢马虎。如何利用微信俘虏女性顾客,成为两者都在摸索的课题。一起惠对比了两家企业在微信公众号上的运营情况,发现以下几个明显的差异:一、单打独斗和“号多势众”一起惠了解到,目前丝芙兰主要开通了一个服务号性质的公众号“丝芙兰中国”,而屈臣氏则采用“家族”策略,开通了“屈臣氏中国”、“屈臣氏服务助手”、“屈臣氏男范儿”三个公众号,其中“屈臣氏服务助手”为服务号,另两个为订阅号。可见,屈臣氏在微信上除了要抓住女人心,还不愿意放手男性市场。不过,目前定位男性市场的“屈臣氏男范儿”在功能上并不突出,只是嫁接了京东商城屈臣氏旗舰店的男性产品以及一些基本的客服功能和促销信息推送。二、咨询导向和销售导向不同企业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定位一直各有选择。丝芙兰和屈臣氏在这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丝芙兰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信息和功能开发上来看,其更偏向咨询导向,引导用户回复存在的护肤保养困扰(例如脸部问题、唇部问题、头发问题等),然后根据不同部位提供不同症状(如脸部问题的毛孔粗大、干燥缺水、幼稚过剩等)的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屈臣氏三个公众号的销售导向都更明显。除了“屈臣氏服务助手”加入了美容达人、美丽星座等栏目外,其它都侧重于向用户展示各个销售渠道,包括线下门店、网店等。此外,屈臣氏公众号的促销信息也明显比丝芙兰更多,丝芙兰的信息推送则更加偏向产品功能介绍,淡化价格。(这可能也与两者的用户群有关系,丝芙兰用户偏高端,更注重产品品质,而屈臣氏定位更大众,用户对价格更敏感)三、网络零售商玩法更出众两个美妆巨头与更懂互联网的电商比起来,后者似乎更胜一筹。尽管在PC端习惯了狂拼价格,但乐蜂网、聚美优品在微信上的价格战火弱了很多。两者都更偏向“美妆攻略”型定位,提供护肤、化妆、时尚方面的指导。值得一提的是乐蜂网公众号的“问妆搜索”,这是乐蜂在去年上线的WebAPP站点,用户可以搜索关键字获取乐蜂网已有的美妆问答资源。一位资深化妆品电商向一起惠表示,在微信时代,电商的一个重要方向将是媒体化,以此形成强用户关系。因此,微信现阶段的价值不一定在于产品的直接销售,而是与用户关系的建立以及黏性的增强。
【编者按】当综合平台迈入正轨以后,很多垂直电商的境况不断变差。随着唯品会收购乐蜂;聚美提交IPO申请;银泰重点转向O2O,中国垂直电商领域格局已十分清晰,美妆、鞋服、食品成为仅存的三个垂直领域。近日,一起惠邀请资深电商人士对这三个领域中的垂直商家的经营模式和背后依靠的资源进行分析。美妆依靠传统风投模式聚美增速超200%与鞋服、食品领域不同,美妆垂直电商几乎是依靠传统风投模式发展起来的。聚美优品作为美妆垂直电商的代表企业也在各种质疑中杀向IPO。聚美迅速发展依靠的模式为:大规模广告投放+炒作,吸引大量用户,进而获得新一轮分享投资,再进行广告投放和话题炒作来吸引新用户。凭借传统风投的发展模式,聚美优品在短期内将销售额提升到8.17亿美元,并且保持每年超过200%的增长。聚美的增速拉开第二名数倍,在美妆垂直领域中树立起绝对的“老大”地位。由于美妆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同时线上线下价格相差很大,所以线上美妆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寡头效应也使得聚美优品后期有更大的想象力。此外,抛开受到质疑的利润数据,聚美也是国内极少数实现盈利的电商公司。这也是其可以实现运转的重要核心优势。从外部而言,天猫和京东等大型电商综合平台在美妆领域的起步都落后于聚美。虽然综合平台正在极力追赶,但是聚美的聚合效应已经形成,短期内市场格局应该不会变化,广阔的美妆市场还是为聚美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优购网依靠百丽集团支持拥有货品优势反观鞋服和食品领域,京东和天猫的经营规模已经很大,市场起步也不晚于垂直电商。目前,鞋服类垂直电商基本就剩下了优购、好乐买,百丽国际花了2亿美元打造了这个鞋服类电商平台。据悉,百丽集团占据了国内女鞋1/3的市场,男鞋也有1/5的份额,在运动领域中百丽是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内最大的分销商,还拥有众多中国区鞋服的总代资源。这些资源导入优购,可支撑其立足。百丽首席执行官盛百椒在近期财报会上明确表态,电商兴起对线下销售带来的影响。“百丽整体销售增长放缓并非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目前最大的考验在于如何适应及发展新渠道。因此,未来公司会着力建设自家网上平台优购时尚商城。”以上言论明确显示出百丽集团将为线上业务继续提供资金支持。不仅是资金,百丽集团提供的更多是货品以及与其他品牌商关系的支持,这使得优购网足够有底气。对于鞋类类网站,货品的选择尤其重要。优购网有大量百丽国际的传统鞋业的买手,这些买手对于期货制的服装和鞋类的采购至关重要,选款失误将造成积压或者缺货。现在主要的综合B2C已经大多推出了自采鞋服市场,交由其第三方平台,通过招商的方式进行这个品类的经营。而优购网也入驻了国内的几大综合电商平台,并且是这些综合平台中最大的鞋服类商家。所以优购网的货品可以在多个渠道流通,这也分摊了它的库存压力。同时优购网依靠自有资金进行现金买货,可以在市场上拿到很多大品牌的低折扣商品,也为其货品的丰富打下了基础,这和绝大多数依靠代销和需要账期的电商形成对比。我买网、顺丰优选对母公司有战略意义我买网和中粮集团的关系类似于优购网和百丽。只是百丽在线下拥有自有渠道,中粮则完全是一家品牌商。我买网同样继承中粮集团的在线布局,而且通过我买网可以得到更直观的用户反馈。去年中粮大举布局的020也在通过我买网进行尝试。作为上市公司,中粮集团旗下有着很多大家知晓的零售品牌,以及很多大家并不知晓的关联业务。中粮产业链的众多食品品牌,在一定意义上给我买网提供着货品的支持,这部分商品在协同和价格上都会有优势。借助母公司的资源,我买网也可以拿到诸多国际食品公司的合作权,在账期、供给和物流商都会更有保证,这对食品零售渠道至关重要。而且作为大集团,其内部大型采购订单也可以为我买网提供客观的变现。平安集团控股一号店的时候,其母公司的大宗采购是相当可观的。同样作为另外一家食品类网站,顺丰优选不仅可以借助母公司的配送优势,同时顺丰集团夹带的直投资源和顺丰大客户的采购资源,也都一直在为顺丰优选源源不断的进行输血。去年,我买网和顺丰优选这两家企业的市场营销投入都在1亿元左右(并不包含内部资源及货品的支持),今年还会增加。对于中粮和顺丰这类净利润几十亿元的集团,持续性每年拿出几亿元作为战略性投资和风险对冲完全不是问题。同样对于顺丰优选也是如此,其电商平台主业物流更是战略性延伸,今年市场投放也将在1亿元左右。这类绑定着集团、并对母公司有战略意义的电商,在新一轮的整合中几乎不会受到更合冲击。不仅因为能获得持续性的资本注资,并且在货品与渠道商的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其实在美国电商成熟的美国市场,除了排名首位的亚马逊是纯电商企业,前十中的沃尔玛、史泰博、Macy、苹果等均为传统企业,他们或者有着很强的品牌依托,或者有着强大的商品依托。在偌大的美国电商市场给没有背景的电商发展空间甚小。当然美国传统企业有着自己强大的渠道控制力和品牌根据,使得规模较小的独立电商收到积压。但中国还有强大的“BAT”,他们对于互联网入口的控制和划分,也会让中国没有背景的电商越加艰难。
平静之下暗潮涌动。央行以安全性为由暂停二维码支付一个多月后,真相开始浮出水面。“现在监管层不表态,也不讨论(二维码支付)这个业务形态的安全性到底如何。”一位财付通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他至今仍认为,暂停或许因为这一形态触及了“他人”利益,“但我们会全力配合,执行这一政策”。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包括财付通、支付宝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开展二维码支付前,并未向央行报备。该信息也得到了一位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证实。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早在2013年10月,财付通就把深圳市威富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威富通”)等第三方公司列为合作伙伴,并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向这些合作伙伴开放接口,再由合作伙伴发展多级代理商的方式,进行腾讯财付通移动支付产品的业务推广,“包括拓展商户、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一份威富通与一级代理商签署的合作协议显示,威富通在财付通移动支付的相关接口下,开发“商户移动支付管理平台”,商户可通过该平台接入财付通。平台内容包括,商户移动支付终端(SPAD),商户移动支付手机软件(SPAY),和SwiftPass商户移动支付管理后台(包括手机版和手机微信版)。财付通的二维码支付模式中,商户向SPAD移动支付终端硬件和SPAY软件输入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设备自动生成二维码,消费者再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得消费信息,替代了线下通过POSS机刷卡的环节,最后通过绑定银行卡的微信支付功能进行支付。“相当于通过扫码把传统的线下支付转化成线上支付了。这个模式中,财付通一边绑定发卡行的银行卡,中间替代了银联的角色,还充当了收单机构的角色,只不过由传统的线下收单转为线上收单。”汇付天下一位人士说。记者调查发现,最核心的问题是,“商户移动支付管理平台”中嵌入了未获得银行监控的账户,财付通作为收单机构返还给商户的资金都从该账户在平台中清收,资金安全存在隐患。这也是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的重要原因。此外,财付通通过多级代理的模式,让利给代理商的同时,压低发卡行的费率分成,打破了传统线下刷卡支付的费率分成规则,开辟了一个新的支付模式和生态,传统模式下的银联、发卡银行、收单机构的利益受损。4月28日,财付通方面独家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称,“‘二维码支付’作为一项创新型支付服务,财付通及业内第三方支付机构都会遵循央行的指导意见和监管要求来开展。”目前,财付通已针对涉及的相关业务和合作进行了逐步有序的暂停处理。“二清”平台资金安全隐忧在财付通这种通过合作伙伴发展多级代理商的商户拓展模式中,威富通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开发了“商户移动支付管理平台”。该平台一边接入作为收单机构的财付通账户,一边连接商户。“相当于威富通做了一个‘二清’(二级清帐系统),所有的钱都要从财付通经过威富通的账户,才能给返还到商户的账户。这个账户又不受银行监控(并非托管账户),随时都有挪用资金的风险,有违规之嫌。”一位财付通二维码支付代理商认为。根据央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收单机构应建立资金结算风险管理制度,不得挪用特约商户待结算资金;建立收单交易风险监测系统,对可疑交易及时核查并采取有效措施。一位从事传统收单业务的第三方人士则认为,按正常流程,资金流的路径是“消费者账户-银联-收单机构-商户账户”,信息传递则逆向;二维码支付模式中,财付通承担了银联和收单机构的双重角色,返还给商户的资金应由财付通直接进入商户的账户,清账只能由获得收单牌照的财付通开展,威富通并不具有收单、清账资格。记者从一份代理商的商户推广资料中获知,为保障资金安全,威富通最初计划把银行托管账户引入平台。即,财付通通过威富通平台账户返还至商户账户的资金,在银行的监控之下进行。“威富通最开始让我们找银行合作,一方面是账户监管,另一方面是作为合作伙伴帮我们开拓商户,银行根本不愿意合作。”上述代理商称,“最后威富通在民生银行开了一个普通的‘代收、代付’公司账户,资金都是从这个账户清收的,并没有银行的托管和监控。”央行曾表示,暂停二维码支付是基于安全性考虑,其信息安全、资金安全保障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二维码支付是一种全新模式,安全性上没有经过认证,目前也没有测试标准。传统支付模式中,银行卡、POSS机国内和国际都有一套很严格的标准,相关设备和技术都是经过第三方检测的。此外,二维码的科技含量不高,制作和生成简单二维码的技术门槛很低,所以风险比较大。”财付通官方回应称,“财付通根据央行和支付清算协会的意见,正积极与监管部门、专业组织、安全机构等共同探讨二维码支付标准制定。”“二维码支付的核心是把线下业务做到了线上。创新需要鼓励,但必须有安全性底线。”一位第三方支付人士认为,二维码支付已突破了监管红线。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此前,财付通至少向威富通、乐刷两家合作伙伴开通了二维码支付的接口,而对应商家使用的终端平台,则由两家公司分别开发。对于记者“是否有其他开放接口的合作伙伴,及威富通的上述平台是否得到了财付通认可”的询问,财付通方面拒绝回应;威富通总经理鲜丹则表示无可奉告。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后,财付通曾向威富通发送一份暂停业务推广的公函。另据知情人士透露,财付通认为这种代理模式鱼龙混杂,内部已在讨论是否收回所有代理的问题。剥开多级代理利益分成体系传统线下支付模式中,商户拓展一般由包括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在内的收单机构负责,银行本身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大都由银行客户经理承担开拓商户的工作;第三方支付则采用直销或代理模式。记者调查发现,财付通二维码支付无论在商户拓展的模式,还是分成规则上,都打破了传统标准。对原有的线下支付生态是颠覆性的改变。财付通的商户拓展也是代理模式,其中却多了一层“合作伙伴”,比如由威富通作为合作伙伴去发展代理商,且是多级代理商的模式。“我们是区域一级代理商,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前,大部分商户是我们自己发展的,也发展了几个二级代理商,至于这下面还有没有三级、四级代理商我们就不清楚了。”上述财付通代理商说。前述《办法》规定,收单机构同时提供收单外包服务的,应对二者分别管理;收单机构作为收单业务主体的管理责任和风险承担责任不因外包关系而转移。“收单业务被层层外包,导致代理商利润摊薄,尤其是最后一层的代理商利润微薄,可能就会放松对商户资质的审查。”一位传统收单第三方支付人士则表示,“根据发改委的价格指导规定,收单机构通过代理商跟商户谈的刷卡手续费不能超过一定限额,每个行业稍有差别,餐饮行业是1.25%。”代理商透露,这种多级代理的机制下,财付通通过威富通向一级代理商收取的费率是0.65%,后又降至0.55%,商户最终的支付费率由各个代理商与商户洽谈,并没有费率上限,多出部分就是代理商的利润;在多级代理的机制下,下一级代理商向上一级代理商上缴的费率也由二者洽谈,费率差就是中间代理商的利润。“上级代理发展下级代理,再从中抽取利润,这类似‘传销’,破坏了原有的代理机制。”上述从事传统收单的第三方支付人士称。按上述费率机制,商户支付的1.25%费率中,威富通从一级代理商只拿到了0.65%或0.55%的费率,除去威富通的抽成,财付通拿到的费率更低,一半以上都让给了合作伙伴和代理商,这中间还要向发卡银行付费。在传统线下支付,发卡银行、银联、收单机构对商户刷卡手续费的分成比例一般是7:2:1。也就是说,收单机构外包商户拓展的代理商的费率,由收单机构从上述2成的整体费率中分羹。财付通二维码支付的分成机制,则通过巨量让利给合作伙伴和代理商的方式,目的是快速拓展商户。据记者了解,在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对接发卡银行后,持卡人通过第三方支付的通道进行快捷支付,目前支付宝、财付通给银行的费率为1‰-3‰,甚至免费。而传统线下刷卡支付模式中,发卡银行的分成比例是7成,以1.25%的商户刷卡费率计,费率为0.875%。“每个行业都有它的规则。这样下去,(其他人)就没法玩了。它的这种代理机制,我认为是挺混乱的。央行暂停完全是有道理的。”上述从事传统收单的第三方支付人士表示。暂停后遗症:代理商之殇财付通兴致勃勃地布局二维码支付,未曾想被央行紧急暂停,剩下只有代理商的一地鸡毛。据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仅财付通向威富通开放的接口下,威富通目前便在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辽宁六个省级地区分别发展了1家独家代理商。乐付也在多个地区发展了大量代理商。“一级代理下面还有二级代理。上次召开全国代理商大会,一共坐了70桌。”一位财付通代理商表示。财付通一家一级代理商透露,该公司目前已拓展了11处网点,其中8处为直拓商户点,3家为旗下的二级代理商,员工超200人。“按合同条款,我们目前已经向威富通交了70万款项,包括代理费用和购买终端系统设备的钱。加上办公室租赁、员工工资等,目前总投入近400万。”上述一级代理商负责人称,“公司是专门为这个代理业务成立的,现在业务暂停了,200多人闲了一个多月。”央行暂停令后,财付通已上线的少量商户的支付功能也暂停,原来开拓线下商户的代理商陷入困局。财付通官方回应称,“对于合作伙伴的合法权益,财付通很重视,会在遵循监管意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予以保障。”
【一起惠讯】4月29日消息,在移动社交上不断摔跤的阿里巴巴决定赌一把移动搜索。UC低调运营了四年的搜索业务昨日正式被冠名“神马”,成为傍阿里的一款战略级产品。一起惠注意到,神马搜索在商品搜索领域对淘宝已经有明显的资源倾斜,且毫不讳言未来会与阿里巴巴在在产品、资源等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据悉,UC此次联合阿里巴巴推出的神马搜索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购物搜索。用户搜索商品或者品牌信息时,将出现专门的购物专区,而该购物专区基本上全部呈现淘宝网的商品,并可以直接跳转到手机淘宝页面实现购买。此外,神马搜索还在积极为阿里旗下一淘网“一淘玩客”频道导流。用户搜索商品之后,神马搜索还将推荐相关商品的“选购技巧”,而该项内容均来自一淘玩客。过去的一年内,阿里巴巴在无线端投入了空前的资源和力量,尤其是社交领域,与腾讯的微信针锋相对,相继推出微淘、来往等重磅产品,但收效甚微。在此基础上,转投搜索领域不失为更务实的策略。在PC端搜索领域,淘宝一直对市场份额最大的百度关闭大门,少了一个强大的流量管道。一个现实情况是,阿里巴巴近几年的交易规模、流量规模都进入了增长放缓期,如何寻找更多的流量管道成为当务之急。去年8月,阿里战略投资UC,为自己储蓄了一块流量宝地。神马搜索的上线,意味着阿里取现的开始。基于搜索的商业化想象空间还很大。在PC端,百度用搜索这一招成为互联网的赚钱机器,后继者再难复制和超越。而在移动端,占据手机浏览器65%市场份额的UC,将是可以颠覆百度搜索的靠谱选手。神马搜索的出现,将形成一套新的竞价排名系统,成为品牌商、淘宝卖家流量购买的新渠道,而这一渠道还是“阿里系”。当然,神马搜索能带给阿里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站外的直通车”,还有更为丰富的上游数据。虽然阿里巴巴自有体系内的数据量已经足够庞大,神马搜索能带来更多的购物意向数据,以及更多反映用户兴趣、偏好的数据。一个移动端的百度,或许能成为阿里无线对战腾讯无线的新筹码。
【编者按】在电商行业里,有这样一个广受认同的观点:如果企业要做大规模,就必须做加法:或是铺更多的渠道、或是扩品类加SKU、或是代理更多的品牌。“立伟电子”也曾这样做,他们是一家专做蓝牙耳机的企业,内贸外贸、线下线上、批发零售均有涉猎,但仍是苦于规模无法做大。而在他们改变思路,变加法为减法之后,却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成为亚马逊明星卖家,并很好地为其耳机品牌Bluedio(蓝弦)树立了形象。那么,在危机与生机并存的夹缝中,他们如何“断舍离”?断:斩断繁杂业务线转型跨境零售从成立开始,广州立伟电子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公司,内外贸同时开展,线下在广州、深圳设有直接销点,线上则通过环球资源等外贸B2B平台拓展业务。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依托中国制造的优势,“小日子”过得不错。2012年,在全球经济经历数年持续低迷之后,传统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立伟电子也陷入了严重的发展瓶颈。在电子产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下,其外贸批发业务死气沉沉,订单量大幅下滑。“前方的路该怎么走?”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立伟电子的面前。“那时候我们观察到,国际采购的趋势正在从大订单转移到小订单,C端客户活跃起来。所以我们决定从B2B往B2C过渡。刚开始,经历了很长一段迷茫期,因为无法正确定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便到处开店、到处进驻,造成无主心骨的萧条局面,一度面临生存危机。”两年之后,立伟电子的一位高层向一起惠谈起那段迷茫的时光。最终,经过不断的摸索,立伟电子决定以跨境电商零售为未来的主攻业务,并逐渐减少批发和线下业务的占比。据一起惠了解,经过两年的发展,其电商零售业务已逐渐崛起,以每年成倍增长的速度发展到月销售过百万人民币,今年还有望再次翻倍。目前,立伟电子传统批发业务与电商零售业务的占比约为3:1,外贸业务占比约为60%。虽然从业务量来看,批发仍是大头,但批发的业务正在逐渐减少。而电商零售业务则增长迅速,体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并被定为立伟电子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回过头来看,其实很感谢那场危机,如果不是把我们逼到了绝境,我们也不会有当断则断的勇气。”上述立伟电子的高层这样说道。舍:砍掉上百SKU坚持自有品牌对立伟电子而言,从传统渠道转到跨境零售是一种比较迫切的心态,像是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每个渠道都有不同的特征,传统的经验有时候并不适用,在这个过程中立伟电子又走了不少弯路。其中一个大问题出现在供应链和产品线上。此前立伟电子产品线很长,光是小耳机就有一两百款,每一款产品的生产周期非常长,由于传统模式的运作流程较长,问题并不凸显。可一旦进入了以“小快灵”为主的跨境电商零售上,就会出现供应链脱节、服务跟不上等严重问题。立伟电子又一次面临着取舍:是坚持原来大而全的思路,还是改头换面、尝试细而精的新模式?经过思考和挣扎,其最终选择了后者,把一百多款产品一下砍到三十几款。表面上只是SKU的削减,但背后却意味着整个供应链体系和营销体系的巨大变革。“这几乎是完全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发展模式,砍掉那么多产品就意味着丢掉一大批老客户和订单,而重新凝聚客户需要很长的时间”。立伟电子市场部负责人称,在这一番调整之后,立伟电子度过了一个段十分艰难的时期。这种割舍虽然疼痛,但却有利于轻装上阵,最终留存下来的三十几款产品都成为了精华。此后,立伟电子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做自己擅长的挂耳式、头戴式及领夹式时尚耳机,从无线音乐的这个点去切入。在整理完产品线,确定核心产品之后,立伟电子做的下一个重要决定就是重塑品牌形象。电子产品有一个特征是对价格十分敏感,蓝牙耳机这个细分市场中同行竞争极大,价格战非常激烈,大家的生存空间都被压缩得很小。只有树立品牌,才能形成足够的用户粘性。但此前杂乱的产品线让用户对立伟电子的品牌认知非常模糊。于是,立伟电子只专心做一个品牌——Bluedio,并为之投入大量资源。公司十分注重Bluedio的产品研发,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工艺、功能都要求创新思维,外观设计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全力配合,力求每一款新产品一面世就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创新型产品的成功代表是业界第一款立体声道转换耳机AVF2,不仅拿到国家专利,还在批发市场引起了一股狂潮。一起惠了解到,立伟电子在走品牌路线的道路上相对慎重,主要依靠传统的展会形式做产品推广和品牌宣传。一方面由于展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分销商,对其来说是无形中的推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公司目前无能力投放大型广告,也无海外团队去做本地化推广,展会是相对保守和可靠的方式。而在竞争中,立伟电子尽量避免价格战、避开红海,在保持品牌高度的基础上调整价格策略,重视客户忠实度和口碑营销。由于注重产品创新,开发独特、新颖、个性化产品的思路很好地迎合了欧美消费者的习惯和爱好,Bluedio很快便打开了跨境零售市场。离:“离开”其他电商渠道专注亚马逊前两次的减法让立伟电子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专注和集中才能成功。于是他们开始酝酿第三次减法,而这一次他们瞄准的是线上渠道和目标市场。每一个渠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群体,立伟电子在分析了所有第三方渠道后发现,亚马逊对于品牌和品质的严格把控是最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于是,在跨境B2C方面,立伟电子将重点业务放在亚马逊平台,并选择美国市场作为突破点。目前,立伟电子在亚马逊的销量大约为每天500单,主要消费者来自欧美市场。其将亚马逊运营经验归纳为:认可平台的企业文化很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如果不按照平台的思路和节奏来走很难获得成功。除了亚马逊业务,立伟电子虽然也有涉足其他跨境电商零售平台,比如eBay、速卖通,但都不是重点。各平台的发展策略和玩法有区分,推广的产品线也不同。在亚马逊,其主打产品以新颖、时尚、品牌为关键词,单价在100美元左右,更注重品牌效应。选择美国市场,则是因为其以前的批发业务在美国有一些积累,Bluedio这个品牌在美国也有一定的客户基础,打开零售市场相对容易。如今,其在美国还设有线下客服点,解决产品的保修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此外,立伟电子市场部负责人还表示,其品牌在欧美市场算是刚能站住脚,还需要吃透,之后再慢慢拓展其他市场。除了欧美外,目前公司也在跟随亚马逊的步伐探索印度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很大,而且亚马逊在印度市场有资源基础,并给予卖家一定的支持。在企业发展道路中,所谓“断舍离”,其实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管理企业,除了不断贴标签和分类,不断地添置抽屉,“断舍离”也不可少,换句话说,这叫做“选择”。电商行业无数的企业案例都透露出一个事实:明白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哪里,选择专注于某一个方面,才有可能成功。而“立伟电子”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个。
【一起惠讯】4月25日消息,刚刚融入京东集团的原拍拍微店(现京东微店)近期已正式展开招商工作。日前,有消息称京东有计划收购一家微信服务商,将其20万客户搬上微信开店。一起惠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京东近期确实已经在与广东深圳一家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展开合作谈判,至于是战略合作还是收购,并未出最终结果。据悉,在京东微店的招商规则中,有意入驻京东微店的商户,不能开通其他第三方平台,有意排斥第三方开店服务商。如果此前已经通过其他服务商开通了微信商城,则需要先关闭该平台。知情人士透露,收购微信服务商之后,京东可以快速将其平台原有的供应商“搬迁”到微店系统。在京东微店对第三方开店服务商的排斥政策下,微信第三方服务商的未来再次受到业界关注。不过,从部分微信服务商向一起惠传递的态度来看,京东微店并不一定会成为商家的唯一选择,而服务商也并非如外界所预测的“被逼到绝境”。一方面,有服务商认为京东在微信的优质流量入口很有可能只是京东微店为招商造势,真实情况如何还需观望;另一方面,服务商们也试图开辟微信以外的移动平台,例如支付宝钱包。有知情人士向一起惠透露,支付宝钱包或将在5月份推出与微信类似的服务号、订阅号,并扶持第三方服务商,吸纳商户入驻开店。
便利店之所以受到京东、顺丰的热捧和便利店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有关。相较于超市、百货、卖场等业态,便利店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顺丰近日启动O2O战略,全新三代顺丰店启动,提供物流、广告展示、虚拟销售、预售、试衣鞋等服务,第一批300家门店启动,6月落地1500家,年底将达4000家,未来全国将落地30000家。就在上个月,京东商城宣布与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进行O2O合作,年底计划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在此之前,以7-11为首的实体便利店也抢先牵手EMS、DHL等快递巨头,拓展服务平台。便利店一时间成为巨头们的“优选”。顺丰、京东和便利店的合作会擦出什么火花?O2O模式有什么差别?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投资方式,不同的运营模式,未来的便利店将发生什么变化?便利店成为香饽饽?零售业专家康炳华认为,便利店之所以受到京东、顺丰的热捧和便利店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有关。相较于超市、百货、卖场等业态,便利店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便利化,年轻人不在意高一点的价格,重要的是便利。”正是因为便利功能的深化和提升,也使得便利店成为巨头眼中的香饽饽。“目前主要是在入口橱窗摆放样品,满足用户线下体验。同时,在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放置虚拟商品,通过手机扫码,直接跳转到品牌商的移动商城中。”这也意味着,一种基于线下扫码购买、商家发货、到店自提或送货上门的新型社区虚拟购物将就此诞生。业内人士分析,当顺丰打造的自有电商平台,商家可直接从线下返回线上,从而完成反向O2O的开放平台入驻模式。未来用户可以直接享受在顺丰电商平台下单,并享用顺丰配送,或者到顺丰便利店自提的便捷服务。京东商城O2O负责人候毅在2014联商网大会暨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按照京东计划,今年年底便利店业态将会覆盖所有的省会城市。在候毅看来,便利店企业和京东的结合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并相信这种商业模式在未来极有可能取代大卖场。“将便利店变成大卖场,我们通过互联网将它改造之后,是在跟大卖场竞争,不是跟互联网竞争,所以品类比大卖场多,价格也比大卖场便宜。大卖场最不能做到的是,我全部送到你家,这个我们可以做到。最后,我们还能做到随时随地到门店享受售后服务,也就是退货服务。”候毅表示。线下实体的华丽转身候毅认为,将来50%零售业将退出,不是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而是传统零售通过互联网改造后产生的。“线上销售跟线下销售本质是冲突的,是竞争的,线下认为线上抢他生意,因此很抵触,甚至说线上卖的都是假货,一到两年以后,线上部门都会成为一个公司内孤立的部门,很多大品牌做自己的官网,最后纯粹变成一个企业的网上宣传平台了。”而巨大的流量成本也决定了实体企业没有能力自建官网。“互联网链接很贵,如果是在百度,转化率有百分之几,如果你在新浪链接,凤凰网链接转化率只有千分之几,广告的投入以亿计算,所以实体企业承受不了这种流量。”候毅表示,因为要通过巨大的投入让利才能让消费者到这个网上来,实体企业自建官网的结局是“一定会死掉”。不自建官网,线下实体如何做线上,顺丰3.0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从线下引流。据了解,除了商品展示功能外,顺丰店还增设了更多的体验场所,如数码、电玩产品的互动专区,顾客在顺丰店里甚至可以打游戏。同时,顺丰新店还提供物流、广告展示、虚拟销售、预售、试衣间等多种服务。安徽乐城超市总经理王卫认为,线下实体最重要的是利用好电商,同时既做好和电商的错位,又做好对电商的替代。“有些品类电商不可能有优势。比如说食品、体验性的服务,小价值的商品,电商不管配送怎么好,都不可能消化成本。”电商冲击线下的声音虽不绝于耳,但经过两三年的沉淀与摸索,线下实体在转型过程中也日趋理性。康炳华表示,“国内线下零售之所以这么容易被线上冲击,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练就零售的核心能力。在国外,排名前十的只有一家主攻线上,而且零售并不是其主要业务。”B2C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如今京东布局线下,顺丰反攻线上,两种O2O的未来会走向何处?未来的便利店康炳华十分看好未来的便利店业态的发展。“台湾、日本的便利店逐渐社区化,国内便利店在过去各种服务的能力还不具备,但现在一些比较好的便利店在转化,外资也在进来国内市场,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两种模式都不容易。”康炳华表示,无论是对于京东还是顺丰,与便利店的合作前途多艰。“对于京东来说,它目前在太原找到了唐久,但在山东、河北、北京的便利店是否也愿意跟它合作,这需要一个共赢的基础。我将我的用户群体开放给你,你能够给我带来什么价值。而且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线上下单、线下拿货的这种形式,也是存在疑问的,有些产品和品类并不具备优势。”“对于顺丰来说,它毫无疑问是快递专家,有大量的用户和数据基础,也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它毕竟没有做零售的背景,在商品管理和运营商的能力方面还有待评估。”康炳华认为,最重要还是根据自身优势,补上短板。“做任何一门生意最重要的还是经营用户。零售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如果顺丰要做用户,那就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如果是做平台就提高招商能力,如果要做直营,就在商品供应链上下功夫。”
【一起惠讯】“传统的广告投放都是一次性烟花,而社会化媒体营销则是存钱罐,你要不断往里面存,不断做好服务,做好粉丝的沟通,才能产生效果。”这是时趣科技CRO高浩涛对社会化营销的总结。日前,高浩涛向一起惠讲述了时趣科技操刀小米、褚橙、宝洁等产品社交营销的经验。三大痛点高浩涛认为,社交化营销的痛点在于找对人、说对话、管理粉丝。其中,找对人就是要对互联网用户进行标签、分类,并与产品做好匹配。他以ROI达到30:1的褚橙的营销案例讲到,时趣科技接到案子第一步做的就是人群分析,“看到底哪些人对褚橙这个品类感兴趣”。时趣科技确定了三个方向的褚橙目标用户群:一是爱吃水果的人,购买水果频率高;二是喜欢高品质生活的人,喜欢吃有机食品;第三是认可褚时健,被褚时健激励的创业者。人群定位清晰后,时趣科技再根据这几个方向,做不同方式的营销,这也就是“说对话”。例如对喜欢买水果的人,做优惠营销;对创业者做励志营销;对品质生活人群呈现水果的生产过程。粉丝管理对于“管理粉丝”这一点,高浩涛例举了最典型的小米案例。他分析,小米在社会化营销上对关键的三点分别是:全社交平台覆盖、建立核心粉丝群、服务式营销。“每一个产品要占据大家的心智,前期必须有一个最核心的粉丝群跟我说话。”高浩涛表示,小米品牌扩散的前提就是核心粉丝群和社区的建设。也是因为如此,户外品牌探路者会在近期收购户外旅游论坛绿野网。而抓住核心粉丝群以后,最好的营销就是服务。“服务即营销。”高浩涛引用这句话。他指出,小米有好几千人的后端服务团队、客服团队,每天基本上都在和网友互动,互动量每天最少是3~4万次。服务式营销的结果就是用户会替品牌说话,形成“同心圆”式的扩散型营销,事半功倍。两大平台至于社会化营销的渠道,高浩涛表示,时趣科技目前采取的是多平台策略,微博、微信、QQ空间等都会覆盖。尽管新浪微博的效果在近期开始受到质疑,但高浩涛认为微博仍然有机会,尤其是新浪微博上市以后。“微博仍然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帮助企业在社交网络中发现客户、维护客户。”高浩涛表示。相比于微信的个人化,微博更加像一个人群众多的广场,因此更加利于从中寻找新客户。而在微信上,时趣科技目前的态度是:1、要存在;2、要服务。“肯定先得有一个账号,占好坑位,然后再通过微信向用户提供服务。”高浩涛表示。他透露,目前时趣科技也在拓展微信上的基础功能,例如帮助客户搭建微信官网、提供模板和工具,解决基本的门店寻找、客服问题,搭建简单的微信会员体系。另外,一直与腾讯广点通有合作的时趣科技在微信上也正在逐步通过广点通系统来进行广告投放。高浩涛表示,有的品牌商在做做全年营销规划的时候,会主动提出投放微信方面的广告。
【编者案】O2O像拴上了马达,一发不可收拾的除了漫天飞驰的概念,还有令人“反胃”炒作。这有点像几年前的团购,仅是火了一把之后,便在漫长的实战中,化作肥料和春泥。如今,一头扎进这个市场的,是原先的零售大鳄,亦有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在这个从未被开采的新处女地上,一个新的巨型的流量入口正在慢慢汇聚。它究竟是阿里,还是腾讯,是万达,还是银泰,与这些玩家有深入接触的第三方大数据技术公司百分点,颇有话语权。以下为对话实录:一起惠:O2O为什么会火?柏林森:原来的O2O是指offline到online,只是把线下交给线上,作为一门生意,其实关心这么几件事:第一,我的客人从哪来?第二,我在哪给他提供体验?第三,他在哪支付?第四,他在哪得到货或者服务。后来出现了onlinetooffline,主要是针对服务体验性的行业,就是服务交付不能在线上完成,但是希望通过一个新渠道,于是大众点评成为一个流量入口。那么,现在因为有了智能手机,线下也终于成为一个流量入口了。一起惠:流量入口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柏林森: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你要有足够的量,人得来;第二,你得有办法调控、控制这个量。不能调控的话,就不能叫做一个入口。打一个比方,一个看门的大爷,每天从这经过好几千人,那能说这门是一个流量入口吗?不能,你只管看门,但是不能限制别人进出这个门。你要是能不让他进出这个门,那就是一个流量入口了。同理,到这个入口,你说去谁家店,他就去了。所以现在的O2O是onlinetooffline,还是offlinetoonline,都不一定,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大零售的概念。为什么说整个O2O、大数据的这件事,会变得这么迫切。作为标品,比如像京东那样,早上订货,下午就能收到,那我就没有必要去中关村跑一趟了,就算中关村在我旁边。但是,如果和人的身体固有性相关的体验是线上取代不了的,比如说,洗脚、按摩、吃饭、电影;另外,一个门口的便利店,我要买包烟,虽然这烟要比网上贵两块,比家乐福还贵1块,那我现在就要,还得买。那么基于此,shoppingmall将来将补充体验内容。包括品牌店的发展,更可能也成为一种品牌展示、试穿、体验,不再专业的承担一个销售的职能。一起惠:自从和传统零售展开合作之后,除了通过移动端和WIFI向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抓取数据之外,所谓的线下大数据还会在哪些新的领域出现突破?柏林森:大家对O2O内涵和外延都不是很了解,只存在于一个概念。我们做事,当然是从哲学到科学,再到工程。所以必须把这件事融入实践当中。首先强调两点:第一,大数据或者O2O一定是跟企业的KPI和效率挂钩的。它对一个企业有用。第二,大数据一定要和行业强结合,只有行业非常纵深,才能产生数据的精髓,不存在一个泛化的大数据的这样的一个观点。其次反言之,我们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客户所谓大数据意味着什么?第一,我们从数据源上来看,之前不能够得到或者量化的数据,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现在能够得到,或者可以量化了。线下消费数据的着力点在于,手机作为一个智能随身设备的普及,使得现在线下终于可以做得像我们为电商做的那样,定位并且追踪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轨迹。第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之前的那股零散的、不能打通的数据,可以把它汇在一个平台上来处理,观察之间有什么关联。第三,百分点这样的公司会提供第三方的、行业的外部数据,作为补充。一起惠:WIFI可以锁定用户在商场中的动线,但是无法像cookie一样,跟踪用户的浏览轨迹。比如,他看过哪些商品,试穿过哪些衣服。怎么办?柏林森:举个例子,迪卡侬,一个运动服饰品牌,他会在货品上放一个类似于RFID的设备,假设这件衣服被拿进试衣间了,他就知道衣服被拿进试衣间了。但是他不知道,是谁拿进试衣间的。但接下来,我们有可能这件衣服被谁穿过,评价过,然后和会员之间形成匹配。包括到后面的智能pos等,从营销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关心每一个用户触点。传统pos机在线下只是作为刷卡、收钱的工具,它没有作为用户营销的一个触点,没有大规模的发挥主动。智能pos这里,我会对用户进行关怀呵护和再营销。至于怎么实现,那当然是用智能的方法去实现,这肯定跟你的手机有强烈的关联。一起惠:大数据对传统零售的指导意义是否还存在于开店选址上?苏萌:当然可以。比如说从集团的层面会关注怎么对一个店进行评级。基本上核心层面最关心两个,一个是客流量,一个是销售额。之前就是按照这两个来评,但是事实上一个mall开在什么地方,其外部环境如何也会影响到销售业绩。比如,开到三线城市和开在北上广的中心地带,销售额说不定差一个数量级,但你并不能证明北上广的人就比三线城市的人做的好。所以,模型里面至少会拆开外部环境,这些都是要动用大量的数据的。比如会考虑到周围小区密度、房价、分布、交通,在建模时,我们把这些外部因素排除,剩下的就是内部能力所导致的店今年做的好不好。其实,除了选址,大数据甚至可以预测要在这开一个什么样的店,什么样的规模,预期的performance。当然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模型,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说有很多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当这个mall建成之后,周围的地价、人群都会往上涨,所以这是个动态的、交互的模型。一起惠:类似商超、便利店这样的业态在你们合作的考虑范围内吗?苏萌:便利店目前还不是。一起惠:这两个差别在哪?便利店是太分散了?实施成本过高?苏萌:便利店的核心主打点在于方便,而shoppingmall的核心主打点在于体验,这两是不一样的,整个运营策略都不一样。他核心满足的需求也不一样。一起惠:大平台越来越聚焦,第一梯队比较稳定,剩下的B2C日子很难受,百分点原有的线上合作伙伴是不是下滑很厉害,从而对业务造成影响?柏林森:这些客户会比较稳定的增长,但是基本上格局已定了。我们觉得将来能看到的就是垂直电商增长的速度,用户忠诚度的形成。比如说户外,可能就不上淘宝。另外一块就是线下传统品牌,他们的整个线下渠道、门店、体验等,这些可能与纯电商相比很好的竞争优势。一起惠:这也是一种O2O,新老业务在O2O上交叉。柏林森:是的。购物中心是一个商业地产的模式,核心是人流,它的核心用户群就是周边影响力覆盖范围的这些人。所以对于北京大悦城来说,上海的客户到这里毫无意义的,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雨点。所以,从引流的角度,我们帮助他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范围。从原来覆盖三个小区到现在覆盖五个小区。第二,需要丰富业态,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我这。任何一个人和家庭的支出预算中,有多少比例是在我这完成的。比如今年平均是百分之二十,明年能不能把它做到百分之二十五。
“大晚上的看这样的纪录片,简直就是受虐,忍不住‘舔屏幕’了!”“这是逼着我们看完电视,就是吃宵夜的节奏吧?!”时隔两年,吃货们翘首企盼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昨天晚上正式开播。晚上9点,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舌尖粉丝们,一如既往地“边看边咽口水”。“看到一半我就下单买了400多元的东西了。”第一季节目走红后,在网上按图索骥购买相关食材的粉丝,一周内就涌现了近600万人。第二季,这些吃货们早早就成了电商们营销的直接购买力。天猫商城旗下的天猫食品,更是成为《舌尖2》独家合作平台,同步首发每期节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谱。“舌尖上的商机”还远不止此,围绕《舌尖2》的赞助、冠名和营销,都在一起发酵,期望借着这部人气沸腾的中国纪录片赌一把。片子还没开播,电商已在网上卖力吆喝边看电视边在网上下单,成为《舌尖1》播出时一个独特的商业现象,这也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当时,一个围绕“舌尖”的周边产业链也迅速形成。电商堪称是《舌尖1》商业链条中最突出的现象,反应迅速、花样之多,令人惊喜。一个从电视到微博话题,再到淘宝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完美循环由此形成。于是,天猫商城在今年直接与央视达成合作,同步首发每期节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谱,《舌尖2》摄制组还将为同步上线的食材把关。据了解,《舌尖2》将涉及300多种食材,天猫食品上线的食材数量只多不少。昨晚9点,节目开播,天猫食品“舌尖上的中国”页面同步更新,随着画面介绍着从林芝野生蜂蜜,到四川的烟熏香肠,再到三门湾小海鲜,甚至陕西的臊子面和红油泼辣子,一系列产品都能一个页面中能寻找到。吃货们的购买力自然不需怀疑。记者翻查这些相关网店的交易记录,从9点开播到10点播放完毕,这些网店就已经收到了不少订单。如销售西藏林芝的野生蜂蜜网店,主打的99元/瓶的野生蜂蜜,在片子播放过程中就收到了120多单;销售四川烟熏香肠的网店,近1个小时,也收到了104位买家1~5包不等的订单;片中提到的三门湾望潮(小章鱼),近1个小时卖出了约78斤;连一闪而过的卷饼卷烤鸭的镜头,都带动了全聚德46只烤鸭的订单。除了抢占先机的天猫之外,中粮“我买网”此次借《舌尖2》美食即将出炉之机,网聚《舌尖1》里的近百种美食食材,如香格里拉松茸、毛竹林冬笋、金华火腿,更涵盖生鲜蔬菜、调味剂在内的所有《舌尖1》美食。我买网还正在紧密筹备《舌尖2》的美食,打算在《舌尖2》播出的第一时间,以产地直采、全程冷链的招牌来吸引一波喜爱舌尖美食的消费者。1号店则在4月18日同期上线“舌尖上的中国”活动,分为西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华北、东北、港澳台7大地域,汇聚小吃、调料、生禽水产、主食、蔬菜菌菇等全品类产品,尽力搜罗《舌尖2》中的美食参与活动。另外打着同步推出《舌尖2》中美食绝密菜谱的天猫商城,昨晚在购物专题页面中,公布了湖北房县香菇酿、贵州雷山糯米稻花鱼、四川乐山豆花饭和福建泉州萝卜饭,4道特色美食的食谱,吃货们可以上网copy在家尝试自制了。舌尖品牌价值飙升,商家下重注押宝营销无论是纪录片片头,还是天猫的专题页面上,苏泊尔和四特酒的LOGO都没有落下。这是因为,苏泊尔和四特酒是《舌尖2》的全媒体合作伙伴,《舌尖2》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传播过程中,这两个商家都不会被撇下。不过,要成为这么一部当红纪录片的“小伙伴”,代价并不低。尽管两个商家不愿对外多透露合作的细节,但是通过查询央视2013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的数据,就可以发现,苏泊尔、四特酒分别花了4532万元和4399万元,成为《舌尖2》的全媒体合作伙伴。作为浙江厨具知名品牌的苏泊尔,此前也已经开始围绕《舌尖2》和美食等开展了一系列的营销行动。苏泊尔总裁戴怀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选择《舌尖2》进行赞助的原因是,“苏泊尔”一直遵循创立之初的承诺,要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而这一点,正与《舌尖上的中国》传播饮食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苏泊尔坚持不以赞助商身份将产品强制植入片中,尽最大可能保留片子的原汁原味。而是通过其他片外广告等形式,推广其号称能做出柴火饭味道的电饭煲产品等。“洋河老字号品牌宣传片,将准时登陆央视《舌尖2》。”上市公司洋河股份的官方微博,在开播前发布了一条信息,提醒粉丝关注。原来,洋河股份选择了更为巧妙的做法,在纪录片中间的广告时段插入自身的品牌宣传片,借着《舌尖2》的眼球效应,让更多观众看到洋河股份的广告。三门小海鲜成搜索热点,浙江元素值得期待《舌尖2》第一集播出后,浙江的三门湾迅速成为搜索热点。台州渔民杨世橹夫妇,从驾着夫妻船在浙东沿海熬夜捕鱼的场景,到带着女儿在滩涂上用独特技术钓跳跳鱼的温情场景,以及顺着潮涨潮落捕捉望潮(小章鱼)的有趣画面,让不少网友齐呼“眼泪与口水齐飞”。这样的浙江元素,让浙江的观众亲切感十足。那么,三门湾是如何成为《舌尖2》第一集的拍摄取景对象的呢?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杨世橹夫妇及其带来的美食,都来自台州三门。这是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和县委宣传部的推荐下,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成为第一集《脚步》的拍摄对象。2013年9月,摄制组在县委宣传部外宣办陪同下,在三门进行为期15天的拍摄,用镜头语言多角度展示三门美食的独特魅力。还有不少浙江的吃货们,都在猜测还有那些浙江元素将会借着《舌尖2》走红。在拍第一季之前,策划会就是在杭州开的,因为杭州是总导演陈晓卿心中的“吃喝天堂“。之后,宁波水磨年糕、嘉兴粽子、绍兴醉鸡、西湖醋鱼、金华火腿等浙江美食都上了《舌尖1》。如今《舌尖2》,陈晓卿当然不会错过浙江,除了三门海鲜之外,片中还出现了台州的食饼筒。据说,《舌尖2》拍摄过程中,还奔去过临安、千岛湖、开化等地。根据网友的爆料以及对陈晓卿微博等内容的分析,临安的天目山雷笋、开化的豆腐和汽糕、宁波的汤圆等都有可能成为《舌尖2》的拍摄取材对象。
IPO前夜,京东需要给资本市场讲一些比卖数码家电更激动人心的故事,腾讯入股是一件,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件。3月底,刘强东在“中关村100”企业家俱乐部和李彦宏、雷军等大佬一起开研讨会时,曾放出豪言,称京东未来70%的利润都将来自金融;而今年以来,京东在金融方面确实是动作不断:京保贝、京东白条、网银钱包、小金库……基本上是阿里有的,京东要有,阿里没的,京东也要有。最新的一个动作是在4月15日,上线了一款叫京东8.8的基金产品,年化现金支付比率为8.8%,号称京东金融首款“超级理财”。京东金融,听上去,看上去,好像都很生猛的样子。可是,长期以货到付款为主,连网络第三方支付都没怎么玩过的京东,真能把金融做得这么牛逼啊?总归有点将信将疑。本文粗略解构下京东金融,上篇主要关于toC业务,下篇则是toB业务。双端皆有布局虽然从2012年开始,京东就和银行接触,开始谋划一些金融业务,并且通过收购网银在线拿下了一个第三方支付工具,但京东金融真正起步应该是2013年7月。当时,金融事业部从京东电商业务中正式独立了出来,而且连续申请了商业保理牌照、小贷牌照、基金支付牌照,还有财务咨询牌照;在金融这样一个强监管的领域,有牌照,才能正儿八经干活。从业务范围上看,京东金融在toB端和toC端,双端皆有布局。上篇:TOC业务很明显,京东toC端的业务就是全面向阿里看齐的节奏:网银在线类似支付宝,小金库类似余额宝,京东白条类似虚拟信用卡,京东8.8类似淘宝理财。虽然,互联网金融红成了辣子鸡,余额宝示范效应下,很多人跃跃欲试,但其实,这行门槛很高,赚钱很难,对于京东而言,我觉得,一个很大的掣肘,是规模问题。1)消费金融:数据不够,风控亚历山大京东白条,我身边没一个人申请到,门槛好像很高。一方面,业务刚上,要慢慢铺开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我相信也是京东风控压力比较大的原因。京东白条是类信用卡业务,原理是利用用户在电商平台上留下的数据来判断个人信用,并给予授信额度,商业模式也和信用卡类似,靠收取逾期利息和分期付款手续费盈利。用数据判断授信额度这件事,听着比较高大上,但实际上,这很难,且现阶段,效果很可能还不如银行。你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有多少收入、信用怎么样,这是给予用户授信额度时,机构需要借助信息、数据去反推的东西。别看银行的信用卡办卡好像很随意,实际上,银行会回去翻查你很多信息,在中国,银行是有很多特权的,能查到的东西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比如说判断你有没有房,银行会去查你的央行征信报告,如果你曾经在银行办过房贷,这条信息是很可能被银行写进央行征信报告,这个,京东查不了;还有可能,银行和市级房管局搞好了关系,接入了对方信息,你有没有房,也就一目了然了。电商怎么判断你有没有房?看你买了装修材料,估摸着你可能买房了。和银行比,各位觉得哪个准?阿里的虚拟信用卡喊了一年才姗姗来迟,其实不仅仅是监管原因,风控难度,也是一个因素。阿里平台上的数据可是明显多于京东的,无论是实名认证的用户量,地址库,还是活跃程度,支付宝对接的银行卡等等。阿里尚且犯难,京东的挑战应该更大。而且,某种程度上,京东的风控还必须做得比阿里更好,因为,京东白条的违约成本比阿里的虚拟信用卡要低。众所周知,支付宝推的“虚拟信用卡”,前一段被央行叫停了,而看着类似的京东白条却躲过了监管。原因是,京东白条不是一款金融产品,而是“赊销”模式。阿里是平台,不是直接的卖家,虚拟信用卡的授信由阿里的合作银行垫资,所以是金融产品,央行、银监可以监管;但京东自己是卖家,白条实质是个“赊销”凭证,而非金融产品,你去店里买东西,人家愿意晚两天收你钱,这事儿央行可管不着,非要找监管机构,那应该是工商局,然后,赊销这事儿不犯法啊,所以工商局也不会来取缔。赊销让京东白条躲过了金融监管,但是,也有弊端。监管,也不都是添堵,很多时候也是有红利的:如果虚拟信用卡你不还,你就是欠银行的钱,这事儿会被写进央行征信报告的,这个影响大家明白的,会影响你日后的各种借贷行为;可是京东白条你不还,你是欠京东钱,此事不会进征信报告,京东基本拿你没辙,甚至连封杀你在京东上购物都做不到,你重新申请个账号就好了,这又不用实名验证。京东只能去法院告你,问题是,就几千块钱的事儿,打个官司未免太劳师动众了。用户的违约成本太低了,京东要控制坏账率,就只有挑选更高质量的用户,此时,如果平台数据有限,风控就真的是亚历山大了。要知道,银行的风控能力并不弱,加上强约束力,网点催收能力,很多银行信用卡的坏账率仍然超过1%。为什么在京东白条上线后,大批用户吐槽申不到,其中很多甚至已经是京东的高级会员,还有人吐槽似乎只有用信用卡付过钱的才能申到。原因应该就在于京东没这么强的风控,万一坏账率太高,承受不起,而已经用信用卡付过钱的,这是银行已经把过关的客户嘛,质量自然高点。2)个人理财:潜在用户不够,产品不好卖小金库类似余额宝,对接的也是货币基金,不必多说。京东8.8,之前牛皮吹得挺大,高收益,创新啊啥的,但实际上,这就是一款锁定两年的定期支付混合型基金,怪只怪以前金融离我们太远,出个不一样的,大家就以为是创新,其实,在工行、交行等,同类产品已经卖很久了。京东8.8不保本,每个月支付比率为年化8.8%,年化收益率浮动,如果达不到8.8%,就会拿你的本金出来先给你。收益有可能比货币基金高,但风险性也会明显大于货币基金。在天天基金网上查了下,显示目前混合基金有251只,近一年,年化收益率为正的,是152只,比目前余额宝收益率高的大概是105只,占比42%。还不错对吧?但是,又看了下近6个月的收益,收益为正的,就只剩69只了,不足三成。汗。看来这半年国内投资环境是不行啊。而这当中,京东8.8的运营方国泰基金有7只,近一年,最赚钱的净值增长10.66%,最亏钱的跌了15.55%,近6个月,是全亏……所以,京东8.8收益有高于余额宝的可能,但可能性有多大呢,大家自己掂量。从销售效果看,京东8.8是4月15日上线的,京东连续两天,首页一直是置顶广告,我16日买了100元,18日登陆,还是可以买。这个基金统共也就是10亿的规模,卖两天都卖不完,除了产品本身风险高于货币基金这个因素(其实能接受高风险产品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关键,我觉得还在于京东能撬动的潜在理财用户规模不够。支付用户量——理财用户量(稳健性)——理财用户量(激进型),我感觉,这三种是形成金字塔形状的,支付是底层。仔细想想,有多少人在京东是在线支付的,有多少人熟悉网银在线,有多少人信任它是安全的?网银在线对接了多少银行,有多少支付场景?网银在线的移动客户端有多少装机量?支付宝积累了十年,8亿注册用户,3亿实名认证A类用户,移动端装机过1亿,且用户对其认知是偏金融属性的,这,是余额宝能卖得动的基础。此前支付宝卖预期年化7的保险理财产品,保本是2.5%,其实也有最终受益低于余额宝的可能,但是,8.8亿,5分钟售罄。目前,互联网金融要在产品层面创新,难度还比较大,主要还是渠道的优化,但即使是淘宝那么大的流量,卖理财产品,效果都很一般(因为这说到底是基金公司在卖,不是支付宝在卖),京东要做,难度更可想而知,而如果网银钱包用户量,对接银行,支付场景等等上不去,理财产品必然会很很难卖。C端的业务,对规模非常倚重,用户数据规模不够,风控会很难,潜在用户量不够,赚钱会很难。余额宝一年的管理费是0.3%、托管费是0.08%,销售服务费是0.25%,总共也就是0.63%,余额宝都卖成这样了,天弘基金去年还没扭亏呢。京东金融,是个好故事,可是,如果突破不了规模掣肘,那好故事要变成好生意,真心难,起码,靠C端业务为京东集团贡献利润,不太现实。那么,靠B端业务呢?下篇,来说说toB端的业务。京东ToB端的业务目前主要是向供应商放贷,理财方面虽有规划,但目前尚未启动。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京保贝的业务,属于“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其实是银行传统业务,挺复杂的,如果简单地根据供货商所处的不同阶段,大体可以如图所示分为四种:前三种从左到右,风控难度依次递减,授信额度一般也会依次提高;理由很简单,企业有订单,不代表一定能交货,交了货也不一定卖得掉,拿得到货款,所以通常订单不如入库单靠谱,入库单又不如应收账款靠谱。第四种,风控难度最高,因为此时供应链已结束,企业手里没有现成单据可以提供,只能告诉银行,我以前如何如何,我很有信用,属于纯信用贷款了。当然,在实操时,上述四种往往会有融合,因为企业手里可能会同时有订单、存货、应收账款,和信用。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协调供应链上对现金流的争夺问题。因为在现代商业中,很多时候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还有预付和赊销,现金会在强势的一方手里停留更长时间,引入供应链金融,可以缓解弱势一方的资金压力。京保贝:类沃尔玛模式在国外,供应链金融的标杆是沃尔玛,刘强东也是经常拿沃尔玛做榜样,据他说,沃尔玛净利润45%是来自金融业务,而京东目标是做到70%。京东金融toC的业务是向阿里看齐,toB的,我觉得确实更类似沃尔玛。原因在于,京东和沃尔玛都是零售商,要批量采购、建仓囤货,要和供应商结算货款;而阿里不是,阿里是纯平台,货是不经阿里的手的。某种程度上,京东和沃尔玛做供应链金融的底子是比阿里好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采购方、仓库、和应收账款的付款方,在这些单据的真实性认定上,他们会比银行、比阿里都更有优势;银行要靠人肉识别,阿里则要靠数据模型来猜,相对来说,京东的风控要更好做。不过,有意思的是,业内对阿里小贷称赞有加,对京保贝却一直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阿里不欠卖家钱,而京东压账期是出了名的,欠你钱再给你贷款,这事儿听着有点怪怪的。。供应商要么忍受账期,损失利息,要么付出利息让钱快点到账,以便再生产,横竖是被京东欺负了。其实,这和我说京东底子好并不矛盾。一方面,京东风控能力有限,京保贝此前只做了最简单的应收账款融资,欠你钱又借你钱的感觉特别明显,今年,京东已经扩大到了入库单;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强势一方得利是必然的,只是体现方式会不同,京东体现在了账期上,阿里账期很好,但是卖起直通车、钻展等各种营销工具,那也是不手软的。规模是掣肘在上篇分析C端业务时,我说规模是京东金融的最大掣肘,这一点放在B端业务,我觉得也是适用的。信贷本质上是和实体经济的规模强相关的,年化10%,或者更高的利率把钱拿去,要是产生不了更高的收益,这不亏了么,不如不借。京东2013年的销售规模,之前说1000亿,财报上的净营收写的是693亿,好吧,按1000亿算。淘宝天猫呢,去年大概是1.6-1.7万亿,掐掉刷单、卖理财产品一类的水分,再怎样,1万亿总是有的;知道沃尔玛是多少么?4692亿,注意,是美刀!换算成人民币,超过2.9万亿!沃尔玛能靠金融业务赚钱,和它背后的销量有很大关系,销量高,供应商的融资需求才越大,因为需要很多钱去生产和运输商品。阿里小贷目前的贷款余额大概是120亿,除去阿里巴巴B2B的20亿,淘宝平台大概就是100亿规模。万亿销量也就是催生出百亿贷款规模?为啥,因为有意愿借钱,并且有能力还钱的人,没那么多啊。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是可以从银行等别的渠道借到钱的,银行虽然动作慢,但在中国特殊的金融体制下,他们毕竟资金成本低啊,不是所有人借钱都是急吼拉吼,要当天就借出来的。。据我所知,在阿里小贷借贷量比较大的客户,有不少也是银行客户,如果急需,就从阿里借,不急,还是去银行。京东风控比阿里简单,但是,京东的供应商相对于淘宝卖家也比较大,这些企业从银行拿到钱会更容易。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很难做的,目前基本就是个从银行捡漏的活。回到京东,京东销量就算是1000亿,能支撑多大的贷款余额规模?此前,京东公布过一个数字,说京保贝上线一个月,累放10亿,累放这个说法参考价值不大,阿里小贷累放10亿大概需要两天。。借出去几天就还,可以算累放,借出去几个月,也是累放,但产生的利息收入会差很多,计算利息收入主要是看贷款余额。阿里100亿的贷款余额,资金成本大概7-8个点,贷出去是18个点,利差有10个点,粗略算,去年等于赚10亿利差(实际要更小,因为100亿不是均值,是年末的数字),这基本也就是养活自己的水平,还不能为集团贡献太多利润,因为这收益要覆盖坏账和运营成本(机器、人力、数据购买等),只有规模持续放大,到一定量级,那么运营成本被摊薄,才能开始赚大钱。同理,京保贝如果规模不够,也是赚不了钱的。金融,其实是个规模效应很强的产业,国内银行的净利差3个点都不到,比阿里小贷少多了哦,但为啥宇宙第一行可以一年吃出2630亿净利润,量大啊。。。京东金融,故事不错,起码比奶茶那个好,而且,这有可能从好故事成长为好生意,值得往下讲。但是,无论是toC的业务还是toB的,规模都是其面临的难题,无规模,不成活,量上不去,刘强东说的七成利润靠金融,可就是吹牛不怕事大了。
4月14日消息,知情人士透露,看处方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该轮融资是国际著名投资机构光速安振中国创业投资(LightspeedChinaPartners)在TMT领域的又一案例,也是医疗领域的第一个案例。由MartinShen(沈扬)、徐琳(Ciline)和汪院共同创立的看处方,专注于把移动互联网和医疗结合起来,革新日常的就医体验。看处方的突破性在于:它没有简单的把线下的医疗体验复制到互联网上,而是抓住患者的终极诉求“寻找值得信任的医疗答案”做文章。日常就医需要的就是答案,不管是来自互联网,诊室,朋友,还是来自“半熟”的社交关系,而答案只有“值得信任”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看处方通过打造“匿名真实分享”社区,让广大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或随时随地获取症状和诊断类似的真实有效的案例,帮助用户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更好地与医生沟通,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看处方同时推出了一款贴心实用的医患沟通工具,目前已经在邀请多家医院医生和患者“秘密”内测。Martin特别说:“我们不是简单开发了一个沟通工具,而是打造了患者,医生和看处方三方融合的就医新体验。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医生有合理的回报(包括经济和临床两个方面),看处方也发展了自己的平台”。看处方突破性的模式,得到业界的广泛肯定和投资界的认可。而这个模式来源于创始人自己的切身体验。Martin的父亲患有胰腺癌;徐琳的女儿在出生时发现罕见的婴儿血管钙化;汪院是慢性乙肝携带者,2014年初诊断为肝癌。他们在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帮助其他人能更好地面对同类问题。Martin的医学背景帮助他和他父亲一起抗癌,把理论上的3至6个月的晚期胰腺癌预期寿命延长到36个月;徐琳建立了网站,通过社交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了女儿的治愈方案;汪院经历了年初的肿瘤切除手术后,目前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三个创始人的经历实践了同一种理念:我们要掌控自己的健康。光速安振中国创投合伙人韩彦先生(HerryHan)对看处方的模式和团队都非常有信心。他表示:“团队创始人自己的经历和信念对整个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再配合一个创新可行的模式,成功会是件很自然的事情”。看处方目前已经累积了大量的案例,团队也从3个人扩展到15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对应的是,光速安振在筹备领投对看处方的新一轮融资,以保障看处方的发展。
比特币自动取款机(ATM)好像特别钟爱咖啡厅。3月15日,香港首台比特币ATM被授权给一家咖啡厅使用;3月8日,韩国首台比特币ATM亮相首尔的一家咖啡厅;2月28日,加拿大第一台比特币ATM也安放在一家咖啡厅的旁边;今天,中国首台比特币ATM也将出现在上海张江的一家咖啡店内,而在它正式“入职”之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率先体验了这台比特币ATM,并且完成了这台机器上的第一笔购买比特币的交易。“我们这台ATM只可以用现钞来购买比特币,但是不可以拿比特币兑换现钞,所以说它是比特币自动取款机是不准确的,它更像一台自动售货机。”比特币中国CEO李启元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道。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台白色机器相比银行的ATM来说个头要小许多,但却非常重,需要两个成年男人使不小的力气才能抬起来。李启元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台机器是在去年购入,售价大约为几万块人民币。“刚买回来的时候,它就是一块砖头,没有办法实现任何功能,我们要针对这台机器进行相应的程序开发,现在这台机器已经对接上了我们的系统,汇率也是按照我们系统上的价格来计算的。”李启元说。那么,这台机器到底应该如何操作呢?首先,需要一个比特币中国(BTCChina)的账号,找到自己的钱包二维码将它打印出来(或者下载到手机中),按下ATM屏幕上的“START”键,然后在信息读取区域扫描二维码,插入现钞,就可以购买相应金额的比特币了。当然,购买到的这些比特币会自动发送至你的钱包中去,而不是“吐出”比特币。虽然非常有趣,但这台机器的效率却并不高,由于比特币协议的约束,大约10分钟才能在钱包记录上看到第一个“确认”,而一笔比特币交易的正式完成则需要6个确认,这就意味着一个小时候之后才能真正在钱包中“看到”购买到的比特币。相比较而言,比特币中国开发的手机ATM的效率要高得多。“由于交易是在我们的系统内部完成,不需要连接到ATM机器制造商的系统,所以我们是即时到账的。”李启元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道,目前手机ATM只开发了网页版本,未来还会考虑开发APP。而手机ATM的操作也十分简便,非常适合点对点的比特币交易,对于使用手机ATM的人来说,他可以从购买者处直接收取现金,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以及银行转账的方式收费,然后把比特币直接打入购买者的钱包。也就是说,购买者本人并不需要懂得手机ATM的操作方式,但至少仍然需要一个比特币中国的注册账号。《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同样进行了体验,在登录手机ATM后,可以看到一些基本信息,例如有多少余额的比特币、价值多少人民币、钱包的二维码和钱包账户地址等,如果是首次登录,还需要设置一个4位数的密码。点击“ATM”功能,可以输入想要法定货币金额,系统将自动算出价值多少比特币,输入购买者的电话号码后点击下一步,购买者将会收到一条确认短信,将短信提供的4位数密码告知卖方,卖房输入密码按下确认就可以完成交易,当然买方还需要支付相应数额的现金。在手机ATM的设置中,卖方可以自由设置收取手续费的比例(1%~10%),这意味着卖方可以通过售出比特币获得一点微利;还可以设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从港币到美元,从日元到欧元应有尽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使用。“非常有趣,不是吗!”李启元告诉本报记者,他认为这两个产品的发布将会大大降低购买比特币的门槛,让普通人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购买到比特币,而玩比特币也不将只是投机者的专利。
4月12日消息,在两年前,耐克将自己的业务范围从运动服饰扩展到了健身技术,并推出了首款FuelBand健身追踪器。而据知情人士日前透露,耐克公司内部已经在认真地讨论是否要退出可穿戴硬件市场。这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呢?科技网站CNET日前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耐克在售的旗舰设备是Nike+FuelBandSE,价格是150美元。旗下另有一款Nike+运动手表,售价140美元。耐克从未公布这些设备的销售数字。健身追踪器市场目前尚处于萌芽期,但其在去年的市场价值预计达到了3.3亿美元。耐克的竞争对手们——Fitbit、Jawbone、Withings和Garmin——都已经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根据NPDGroup的数据,FuelBand在实体店和大型在线零售商处的销售占到可穿戴健身追踪器总销量的10%。放弃硬件业务并不意味着耐克会退出可穿戴市场。分析师表示,因为Nike+这个数字健身平台的高度成熟,耐克可能更适合作为数据收集商和应用制造商,而不是去销售硬件。耐克很有可能会和苹果展开合作,特别是考虑到这两家公司非同一般的关系。苹果总裁蒂姆•库克担任耐克的董事会成员已经长达9年,而耐克的FuelBand配套应用从两年前问世以来就一直是iOS平台所独占的。师JimDuffy在谈及耐克于可穿戴市场的侧重时说道,“而是去开发可供他们进行诊断分析的客户数据库和数据池,来让用户变得更加活跃,而核心产品的需求则会因此而提高。”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耐克内部的讨论始于最近几个月。据称耐克的高层当时一度决定正式停止可穿戴硬件产品的研发,不过相关的讨论已经暂时停止,所以最终情况可能有所变化。在耐克考虑退出可穿戴硬件市场的同时,现有的移动设备制造商也纷纷转向该领域寻找新的机遇。谷歌的AndroidWear已经吸引到了包括摩托罗拉、LG和Fossil在内的多家厂商,相关的硬件产品也将陆续问世。此外,三星在今年年初也带来了旗下第二代可穿戴设备,而苹果据传也会在今年发布名为iWatch的智能手表。在2006年,耐克和苹果联合发布了Nike+iPod跑步追踪器,这是这家运动品牌在策略转变上迈出的第一部,也是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那可能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合作关系。”CowenandCompany的耐克分析师FayeLandes说道。耐克和苹果目前都拒绝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任何评论。“我是否认为耐克在5年之后还会在这个领域里?由于现有用户群体的存在,他们的Nike+业务绝对不会停止。”Landes说道。在去年8月份,耐克宣布旗下Nike+平台中的用户数量达到了1800万。而在日前,官方公布的数字已经达到了2800万。FuelBand:不只是推动业务的发展FuelBand于2012年2月正式发布,并获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在去年11月,耐克又推出了这款设备的SE升级版。但软件平台Nike+的命运在2011年秋天时就远没有那么顺风顺水了。“和你们一样,我们给自己定下了超高的标准,但目前的Nike+还达不到这个标准。”时任NikeRunning高级副总监兼总经理的JaymeMartin在一封道歉信当中这样写道。在当时,Nike+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同步到登录再到整体的网站当时都存在许多问题。而通过FuelBand这款设备,耐克得以扭转了整个局面。Nike+得到了全面的修整,而FuelBand则成了一款代表着全新生活方式的产品。更多FuelBand的售出意味着Nike+将迎来更多的用户,耐克核心产品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潜在购买者。“对于耐克来说,FuelBand是一次展示创新的机遇,”PiperJaffray分析师SeanNaughton说道,“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来售出更多的鞋子和服饰,并制作和推出消费者感兴趣的产品。”这种策略已经见到了成效。不仅Nike+拥有了超过2800万的用户,耐克也开始拓展其他的产品,比如女性训练应用N+TC和Nike+Move等。耐克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依靠软件引领市场,让FuelBand和智能手表的尝试变得更加依附于这些设备原本要去促成的:一个开始于你手机当中的应用、结束于你脚上的鞋子/身上的衣服的生态系统。现在,智能手机所具备的追踪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专用的健身追踪器也因此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这类健身追踪设备所做的是为品牌解决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你要如何以一种私人的方式来和个人进行交互,”CreditSuisse分析师ChristianBuss分析师说道,“这和建立一个品牌存在感并不相同。”从这方面看,耐克应该会认为自己专有的锻炼测量标准NikeFuel,和围绕着它的健身生活模式品牌要比销售一款售价150美元、对自己237亿美元年销售额基本没有任何帮助的设备更加重要。“FuelBand从来都不是要成为一款增加收益的产品,也不是为了成为可穿戴市场里长期的领导者,”PiperJaffray的Naughton说道,“他们拥有如此大的消费者网络,并已经建立了用户社区。而这些才是真正的力量和价值所在——理解一位消费者,建立一份信任,并根据用户的行为去理解他/她所寻找的。”没有什么比Nike+FuelLab更能说明耐克已经把重点重新放回软件上了。这个实验室会让耐克的合作伙伴——从锻炼应用RunKeeper、性能平台Strava,还有健身应用MyFitnessPal——开发包含NikeFuel系统的产品。耐克还将在今年秋天开放Nike+的API,让感兴趣的开发者能够为这个生态系统添砖加瓦。苹果的合作:再明显不过的选择如果苹果推出一款智能手表或是健身追踪器(或者两者混合),耐克可能会成为首要的合作伙伴。8年前的Nike+iPod运动套件——包含一个需要固定在耐克运动鞋上的小型追踪器和一个iPod臂带——在苹果的网站上依然有一个专门的页面。追踪器本身的价格是19美元,对比8年前下降了10美元。对于苹果来说,耐克拥有着强大的营销冲击力。而对于Nike+平台,苹果同样也是如此。“苹果的业务是硬件,耐克的业务是运动鞋。我并不认为苹果把耐克看成了竞争对手。苹果的硬件产品可能会对耐克的软件起到支持作用,”Duffy说道,“至少苹果能支持自己的应用,耐克将会满足于让苹果销售硬件。”业界一直盛传,因为库克的董事会成员身份,耐克和苹果达成了某种握手协议,让FuelBand成为一款iOS所独享的健身配件。但耐克对此进行了澄清。耐克的数字运动副总StefanOlander在去年接受采访时曾说道,由于公司注重的是品质而非规模,谷歌的碎片化现状让Android版FuelBand迟迟未能推出。“我们并不反对Android,我们也并没有被禁止这样做。我们只是想要确定,当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能够把它做好。”对于那些等待Android兼容性的FuelBand粉丝来说,如果耐克退出设备市场,他们肯定会很失望。但耐克现在可能会把侧重点转向以软件为中心,而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核心应用已经具备了Android和iOS的支持。“耐克想不想变得更加以软件为中心?答案是肯定的,”Duffy说道,“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建立一个大型的社区。”“他们并不想要成为一家设备公司。他们的主要侧重是继续销售更多的运动鞋、休闲鞋、服装和其他运动装备,”Naughton补充道,“最终,Nike+社区才是他们和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地方。”
在手机上做了10年,UC在一个并不算合适的时机杀入了PC浏览器市场,在同一天,360对手机浏览器进行了大改版。PC第一的浏览器发力移动,移动端第一的浏览器杀入PC,双方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场恶战,360手里的牌很明确——PC浏览器导流、分发渠道推荐、安全卫士带动。UC优视总裁何小鹏放言今年UC要在PC端进入第一阵营,然而在PC端基础几乎为0的UC,要拿什么来对抗360?UC突破点:跨屏、移动、阿里从产品看,UC浏览器在跨屏互动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除了个人书签和浏览数据的同步外,还支持通过二维码扫描连接手机于PC浏览器,连接后可以发送文字和文件,并支持远程管理和安装应用。在电视端,UC浏览器支持通过手机版控制电视版,并优化了淘宝购物和支付体验,把不适合在电视上完成的环节交给手机,从而实现跨屏浏览。从产品看,UC浏览器的突破点在于:1、产品体验,在产品上UC浏览器做了诸多创新,包括云端加速、免费WiFi、大图速览、鼠标预读、红杏出园等,用何小鹏的话说,PC浏览器市场太稳定,已经很久没有变化,各家赚钱能力也都挺好,就把精力放在了去开拓其他疆土上,现在的UC在PC浏览器市场就是一条鲶鱼,希望未来成为一条鲨鱼;2、跨屏,事实上UC浏览器无论是PC版还是电视版,都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跨屏互动的产品,这一跨屏优势可以通过一致的服务把用户黏在UC的平台上,而尽管360和QQ浏览器也有多屏版本,不过并没有把互动性作为卖点;3、手机带动,此次发布会上,何小鹏强调手机仍然是UC多屏互动战略的核心,在移动端5亿的用户量可以通过跨屏体验的方式导入到PC端,从而带动PC端份额的增长;4、阿里撑腰,此次发布的PC浏览器是原阿里巴巴旗下淘宝浏览器重新开发改进而来,在阿里进军浏览器失利后,干脆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最擅长做浏览器的UC,希望通过多屏互动找到新的突破点。同时何小鹏总结指出,第一位的还是速度,在手机上很多指标是围绕浏览速度做的,这些指标没有带到PC上,如何不同场景速度都能够做到快速最快。PC端形势严峻UC或留底牌现在的产品形态仍然非常初级,尽管有数个功能创新,不过功能创新很容易被对手“抄越”,如何保持比对手更快的创新速度对UC来说是一大挑战,UC浏览器的团队是合并了UC内部团队和淘宝浏览器团队而成,目前规模为数十人,对于没有PC端经验的UC来说,这是一个考验。此外,360在PC端有用户规模庞大的安全产品带动,已经成功建立了安全-浏览器-搜索三级火箭,而UC在PC端缺乏强有力的拉动者,何小鹏说从移动进入PC是顺风,未来PC互联网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部分,按照这一逻辑,手机端将对PC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不过具体能够有多大的拉动仍然有待验证。同时随着UC浏览器涉足PC端手机管理和应用分发,与360手机助手、豌豆荚等产品的竞争也将日益加剧,对UC来说战线从移动端拉长到了PC端,将面临腹背受敌的情况,一向稳扎稳打的UC如何去与这些已经站稳脚跟的对手抗衡,也是留给何小鹏和俞永福的一个难题。360的手机浏览器仍然延续安全路线,而随着UC进军PC,与猎豹、QQ浏览器、360竞争关系日趋明显,这些竞争关系未来是否会影响UC与这些安全厂商的合作?何小鹏称完全不合作的情况是极少的。不过从现在的趋势看,这些主流安全厂商能够给到UC多大的支持仍有悬念。UC优视CEO俞永福此前对网易科技表示,做PC浏览器是谋定而后动的事情,UC谋了整整一年时间,一定是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突破的方式和手段才会去做。这个市场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现在来断言成败或许还太早,俞永福说:“这个仗打完一年,你估计就能看出来我们的打法。”既然敢在这个时机杀入PC,或许UC手中还有未亮出来的底牌。
2011年,腾邦国际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募集资金净额近6亿元。此后,腾邦国际加快步伐以收购扩张,收购公司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世纪风行尤为可疑。据知情人士透露,腾邦国际能上市依赖于收购,上市后能壮大也依赖于此。腾邦国际最初靠做国内机票业务起家,自身资产偏弱,管理水平不高,靠一系列对外收购,拼凑出了后来成功上市的腾邦国际,上市之后依然收购不断,以此扩大规模。2008年3月,腾邦国际的保荐人及主承销商国信证券申请立项,5月确认同意立项。腾邦国际的布局则早一年,于2007年开始,收购了3家主营国内机票代理业务的航空服务公司。不但扩充了国内机票板块,资产规模也大涨。次年收购深圳国际机票领域元老级人物赖明的深圳市昼夜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昼夜通”),补上了国际机票板块。第三年,腾邦国际收购新金銮旅行社。国内机票、国际机票、旅游三大板块拼图完成。1日收购3公司,核心人物彭玉梅带来上市关键资产尽管腾邦国际现在看上去似乎顺风顺水,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其上市之路原本不应那么顺畅。腾邦国际能上市,要从国内机票板块的扩充说起,背后的核心人物彭玉梅发挥了重要作用。彭玉梅1997年至2000年任中国西北航空深圳公司控制员。2000年开始任深圳市时讯达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时迅达”)、深圳市天鸿航空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天鸿航空”)、深圳市航程航空服务有限公司(下称“航程航空”)执行董事、总经理。航程航空、天鸿航空、时讯达3家公司主要从事国内航空客运销售代理业务。彭玉梅为大股东,分别占股90%,100%,90%。2007年1月9日,腾邦国际通过3份《股权转让协议》,收购了彭玉梅持有的这3家公司70%的股权。“彭玉梅做机票的量比腾邦大多了。但她把点数放给代理人放得很凶,给代理人的结算周期很长,最后资金链断了。”一位腾邦内部知情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记者从相关资料了解到,票务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代理销售机票获得代理佣金,分为基础佣金和后返佣金。基础佣金根据航空公司制定的销售政策确定,后返佣金则与航空公司规定的考核指标挂钩。一级代理主要从航空公司处获得代理佣金。为了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销售渠道,同时为了达到航空公司的考核指标取得后返佣金,就会寻求合作销售,一级代理商要吸引二级代理,要把一部分佣金下放给二级代理。据知情人士透露,彭玉梅将航程航空、天鸿航空、时讯达3家公司出售给腾邦国际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这3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86.71%,91.46%和53.10%,应收账款几乎为货币资金2倍,资金链紧张。2006年度,3家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仅为-3.03万元、0.85万元和0.69万元。收购完成后,3家公司更名为腾邦商贸、腾邦航空、腾邦商务。随后腾邦于2008年5月完成对3家公司剩余30%股权的收购。收购完成后,彭玉梅加入腾邦的兄弟公司腾邦物流担任副总经理,并于2009年受让腾邦股东可可西投资5%股权,成为腾邦间接持股股东。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3家公司的收购给腾邦带来巨大的好处,腾邦能上市跟这些资产绝对有关”。招股书显示,收购3家公司后腾邦总资产由6386.66万元增加到1.1亿元,增长率73.49%。更重要的是,扩展了国内机票代理业务。其中,从收购前的2006年到收购后的2007年,腾邦的合作销售金额由1.98亿元增长将近5倍到11.22亿元,合作销售占总业务的比重由35.37%增长为59.46%。低价收购亏损资产补全业务版图为上市光有国内机票业务不够。腾邦国际还是继续扩张之路。2008年腾邦国际收购昼夜通。这家公司由赖明、林巧玉、周迎等7人共同出资设立,在国际机票领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截至2007年12月31日,昼夜通净资产255.24万元,亏损48万元,腾邦以500万元的低廉价格购得其100%股权。腾邦以做国内机票为主,收购了这家公司以后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业内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做国内机票技术含量不高,国际机票技术含量高很多。做国内机票的一天就可以上岗,做国际机票的没有三个月半年一年,是做不了的。想把一张国际机票卖好不容易,涉及到对航空公司政策的掌握。所以做国际机票的公司不太多。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从香港到东京纽约莫斯科到欧洲飞一圈,不同的人做价格是不一样的,如果不会做或刚做,算一张票可能4万块,有经验的人可能两三万就可以。单做国内没有做国际的经验,很难起得了家。收购昼夜通,补上了腾邦国际机票领域的业务。”最后是旅游板块。2009年腾邦收购深圳市新金銮旅行社有限公司。新金銮的业务主要是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会议服务、签证等旅游服务。新金銮的规模不大,业务人员只有个位数。招股书显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其总资产为68.8万元,净资产-9.47万元,2010年1-9月净利润亏损24.47万元。但这一收购仍然发挥了巨大作用。原本弱小的腾邦国际,通过收购,拼凑出了国内机票、国际机票、旅游三大板块。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腾邦国际离职高管曾指出收购新金銮的关键性,腾邦取得旅游牌照,得以在上市时挂在旅游板块,对上市定价起到了很大帮助。记者试图了解上市前腾邦的情况,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上述知情人士强烈质疑腾邦管理人员的水平,既不了解业务,又不听取意见。几家被收购公司的老板加入腾邦后成为职业经理人,腾邦对他们不信任,对关于业务的意见不采纳,同时架空其权力,不在其业务领域重用。这些人中,有因为持有腾邦股份而不愿离开的,也有宁可放弃利益而先后离职的。上述知情人士对腾邦的企业文化也颇有微词,称其加入腾邦时,即有高管对其表示,“在我们公司,你不要会做事,只要会做人就行了。”其同时指出腾邦装点门面的表面功夫也同样用在了公司上市包装上。但另一位曾供职于上市前腾邦的内部人士的看法则相对中性,“每个老板用人风格不一样。有钱了以后,风气好多了”。平均1年2收购,1869万入股世纪风行疑为空壳无论如何,腾邦国际通过资本运作,如愿以偿上市了。腾邦国际于2011年2月15日登陆深交所。募集项目主要为国际商旅运营中心项目和营销服务中心项目。前者由1200坐席呼叫中心、可可西网站升级和扩建、研发培训中心、综合支付结算系统、集团客户管理中心等子项目构成。后者拟在北京、上海、香港、澳洲等海内外城市和地区建立十大区域营销服务中心。两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2012年报显示两募投项目皆滞后。腾邦国际的解释是,国际商旅运营中心项目滞后由于2011年公司战略重心由OTA转向B2B以及TMC,而该项目是以OTA为重点制定的业务计划,因而放缓。而营销服务中心项目滞后也归结于战略调整改变了公司在地域上的布局。2013年5月5日,腾邦正式将两项目的“计划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长2年至2014年12月31日。但腾邦国际以收购方式在各地扩张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对外收购十分积极。今年3月18日,腾邦国际发布最新一份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收购厦门思赢航空服务有限公司60%股权。上市后的过去三年间,腾邦国际收购了多家公司。2011年122万元全资收购香港福兴100%股权,719万元收购北京易程70%股权。2012年1198万元收购四川华商60%股权,1869万元收购世纪风行51%股权。2013年140万元收购东方文化80%股权,980万元收购兆驿旅行社70%股权。一位关注腾邦国际的旅游度假行业分析师表示,“腾邦国际前期并购的步伐,从去年开始比较明显。但也不是完全按照计划来。前几年有几家收购公司还是亏损的,现在的目标是收购一些比较好的公司。亏损收购是抢占市场,刚开始做,还没实现利润。”这些被收购公司的质量参差不齐。2013半年报显示,新纳入报告期的东方文化和兆驿旅行社上半年皆亏损,东方文化净利润-7.52万,兆驿旅行社净利润-13.79万。最有趣的是2012年收购的世纪风行。上述知情人士称其只是一个空壳。2012年5月31日腾邦国际发布公告,拟使用超募资金1869万元收购世纪风行51%股权。截至2012年4月30日,世纪风行净资产229万元,评估机构对其资产使用收益法评估,价值2569万元,增值超10倍。世纪风行当期净利润43万元,2011全年净利润仅9.8万元。高估值与低收益形成鲜明对比。另据上述知情人士称,腾邦国际虽占有过半股权,但经营权、财务权、人事权皆在世纪风行,腾邦国际对其几乎没有控制力。这次收购,腾邦国际和世纪风行签有对赌协议,规定世纪风行未来三年需要完成净利润3459万元,第1-3年,需要完成的净利润分别为771万元、1079万元和1510万元,由2012年1月1日开始计算。这一计划看来颇为乐观。2012年报显示,世纪风行净利润仅36.78万,距离目标771万元还有巨大的差距。上述知情人士还表示,“世纪风行的客户主要为公务客户,现在公务客户少了,2012年本来要亏损,是腾邦国际派了一批人过去才做起来,而世纪风行人员流失严重,其实现对赌协议的能力值得怀疑。”2014年4月3日,理财周报记者致电腾邦国际询问相关事项,工作人员要求记者将问题发至公司邮箱以书面形式沟通,截至发稿,记者未收到回复。
4月3日消息,百度公司宣布获得基金销售支付牌照,将正式为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提供基金第三方支付结算服务。今后,百度金融业务可利用现有互联网渠道优势,涉足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基金购买服务。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指出,百度的搜索引擎属性是基金机构很看重的。“或许不久后,网民便可在搜索中实现基金的"即搜即购",这对购买者很方便,基金公司更多了一个便捷高效的销售渠道。”而随着百度加入市场竞争,一些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或将迅速失去优势,引发行业的大洗牌,基金销售支付也将迎来“大佬”时代。基金销售遇“瓶颈”搜索成突破契机中国的第三方基金销售支付牌照,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5月,汇付数据拿到首张牌照。而从2012年2月第三方基金销售开闸后,首批“吃螃蟹”的试水机构已经运行了2-4年。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这些第三方销售机构机构主要面临着前期成本投入大、公信力尚待加强、上游产品签约难度大、风控能力薄弱等几大挑战。高昂的支付费用、资金管理费用以及营业税等税费使得其利润空间缩小。有分析机构估算,与银行渠道销售基金相比,基金第三方销售平台的佣金费用稍低。整体算下来,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可以拿到基金销售额的1.2%至1.5%。预计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才能保证盈亏平衡。在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不少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的盈利情况却不容乐观。而从2010年至今,基金的整体销售规模经历了起起伏伏,第三方销售平台的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据悉,支付宝拿到牌照后,各基金进驻一个月仅售出300多万元,让机构大跌眼镜。进入2013年,余额宝、百度理财、理财通等产品的相继推出,让货币基金的销售爆炸式增长,但其他类型的基金依旧处于销售瓶颈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业内专家认为,百度的搜索引擎功能或将提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数据显示,近年来,用户的投资理财需求十分旺盛,相关金融产品数量和发行规模2010-2013年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艾瑞和普益投资的调查发现,投资理财产品线上化程度较低,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使用金融业务的需求尚未满足,2013年线上线下比为3:97,发展空间巨大。而来自百度的数据显示,用户每日在百度上搜索金融相关检索词的数量是3.3亿次,其中银行产品和证券&基金产品检索占77%。因此,百度的黄金优势在于技术及“流量”:可以提供“即搜即用”的框计算、轻应用等功能,提供“搜索习惯”的大数据分析,同时拥有百度地图等基于LBS的各项生活服务—依托这些功能,百度可以为基金销售提供更精准客户,可以为客户实现更精准和便捷的基金推荐。“百度的加入或将"劫走"大量网上购买基金的用户,同时,搜索引擎的便捷推荐功能也将开发一批新用户。百度在买基金上显然拥有其他公司不能比拟的优势。”一位基金分析师这样认为。资源优势聚拢基金销售进入“大佬”时代百度加入“基金销售支付”队伍后,加上阿里的支付宝、腾讯收购的财付通,BAT三家再次聚头。可以想见,“移动理财”作为移动支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BAT三家必将再次掀起强势竞争。据证监会网站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14年2月,获批的为基金销售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共有13家,分别为汇付数据、通联支付、银联电子、易宝支付、财付通、快钱支付、支付宝、证联融通、深圳快付通、深银联易办事、易付宝、网银在线、壹卡会。加上此后披露的新浪及百度,目前已有15家机构获得资质。其中,与汇付数据合作的基金销售机构最多,共有47家基金公司和3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银联电子与48家基金公司合作紧随其后;通联支付和支付宝则分别与37家基金公司合作;腾讯收购的“财付通”也对接了23家基金公司。苏宁易付宝仅对接了2家基金公司,其余机构合作对接的仅有1家基金公司。百度的加入显然将迅速打破此格局。目前媒体透露的“百度理财”合作的基金公司中已包括华夏、嘉实、富国、广发等,均为业界大佬或者某一细分投资领域的专家。业内人士指出,基金是否愿意接入第三方平台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否有利于自身销售、招揽用户;二是技术对接是否安全可靠。这两点来看,百度作为搜索引擎,无论是PC端流量还是移动端流量都是行业冠军,加上“百度理财”从2013年10月上线后,目前已积累的用户数虽然一直未对外公布,但总体量应该在千万级别,此用户量级也必将引发基金公司的争相链接;而技术及安全性上,一直是百度的强项。因此,百度无疑是基金公司首选的合作伙伴。值得关注的是,获得基金支付结算业务资格并不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谋求大发展的机构的最终目标。据悉,拿到“基金销售支付牌照”后,百度将依此“盘活”和挖掘理财用户资源,推出针对个人和商户的推出理财的增值服务。这也是阿里长期布局支付宝、腾讯用微信对接财付通的重要因素。据此,业内普遍认为,随着百度的加入,以及“第三方基金销售”作为移动支付的长期饭票属性,BAT三家必将在该领域掀起一轮新竞争。而随着优势资源的迅速归集,用户也将向优势企业聚拢,“基金销售”、特别是网上基金销售将迎来“大佬时代”。
昨日,国内最大的酒类垂直电商酒仙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郝鸿峰在北京宣布,酒仙网已经获得4.25亿元投资,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全国仓储中心建设及"酒快到"的推广布局。据了解,酒仙网此次融资主要为沃衍资本、东方富海、红杉资本等原有股东的追加投资、单仁资讯及多名个人投资,这也是继2012年完成三轮融资后,酒仙网再一次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此外,该融资也为酒仙网在酒业O2O领域的开拓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3月19日,酒仙网成立"酒快到"子公司,并推出"酒快到"进军酒类O2O领域。按照郝鸿峰的规划,"酒快到"的目标是希望年底时在全国大中城市都有合作店铺,实现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布局,覆盖20万家酒类终端。虽然"酒快到"模式较行业大部分O2O模式都"轻",也最"省钱",但"酒快到"客户端作为一个全新的移动应用,在APP预装分发渠道已高度集中化的市场背景下,在推广安装、消费者培育等多方面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这笔融资来得正是时候。酒仙网董事长郝鸿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未来3~5年内,电商将作为白酒的一个补充渠道而存在。除了物流方面的天然缺陷,如何协调自身低价的内在诉求和厂家原有价格体系的稳定,是电商与名酒厂家合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酒仙网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经验。郝鸿峰告诉记者,酒仙网对名酒制定了一套"敏感产品做形象、专销产品求利润、库存产品做促销"的价格策略。具体来讲,针对每个酒企3~5款"敏感产品",酒仙网会帮助酒企维护市场主导价,保持线下价格高度统一,此类产品在酒仙网的价格原则上不低于线下销售最低价;"专销产品"就是酒仙网向酒企定制互联网专卖产品,由酒仙网自己定价,获取相对高的毛利;"库存产品"则满足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同时以库存产品做促销的方式,可有效提升品牌活跃度。这套看似完美的价格操作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酒仙网因将53飞天茅台做促销而遭到制裁,双方无奈终止合作。但不可否认的是,酒仙网确实拿到了名酒采购权。郝鸿峰告诉记者,公司与国内80%以上的规模酒企实现了深度合作,绝大多数产品由酒类生产企业直接供货。在物流方面,目前酒仙网在全国设立了六大运营中心,产品配送可覆盖全国近2000多个市县区,物流配送依靠专业物流公司。杨光认为,除了酒仙网这种垂直电商外,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也应当关注,这类综合类平台的流量远远高于垂直电商。O2O开启电商新模式2014年,移动互联席卷整个白酒行业,O2O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概念。洋河股份率先在南京开启了O2O试验场;贵州茅台拟整合自身线下30多直营店与上千家专卖店,与线上互联网结合试水O2O;经销商银基集团旗下中酒网要做O2O,酒类连锁品牌1919酒类直供等也在这条路上前进;专注于B2C的酒仙网也发布AAP"酒快到",试图搭建O2O平台。O2O在消费品领域大行其道,具体到白酒行业,就是消费者通过PC、手机等终端在网上下单,然后只需等待送货上门或去实体店取货,及时完成支付即可。白酒行业O2O流行,有其深刻的背景。如今,白酒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政务市场逐步转变为大众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透明化、快速化,让消费者对白酒产品、价格的掌握比较准确,在经过一轮B2C的洗礼后,消费者要求以更低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获取商品;加之旧有渠道利润急剧下滑,原来靠暴利维持的多层级经销商模式已难以为继,渠道扁平化成为必然。与B2C相比,O2O的主要进步在于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首先,O2O能满足白酒即饮需求,通过就近的线下网点配送,洋河股份目前只需要半小时就能送达商品,而传统B2C依靠第三方物流,需要2~3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酒水配送。其次,O2O能将线上线下消费者信息有效归集,充分掌握消费者消费习惯,实现精准营销。最后,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后能在实体店实现提货、付款、退货等,线下实体店能为消费者带来品牌信任感,提升体验效果。O2O实现的核心在于线上引流线下服务的一体化。1919酒类直供董事长杨陵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很多厂家、商家都认为,O2O只是简单的线上开个网站+线下连锁店,但如果没有实现二者的融合,那不过是一场电商系统与连锁系统生拉硬扯的联姻,迟早要分手。O2O的难度在于整合与管理。杨陵江认为,目前很多人提出发展O2O,但普遍缺乏冷静的思考。目前厂家、商家都号称自己有多少连锁店,但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连锁店的管理权?没有管理权的整合者凭什么去跟零散的经销商谈联盟?联盟后能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吗?没有管理的标准化如何实现消费者体验服务优质化?没有高效的体验,O2O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这一切都是摆在O2O模式面前的难题。杨光认为,每一次渠道的变革都是在阵痛中完成,O2O模式目前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必须尝试,因为这是消费者的需要和行业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