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一起惠返利网讯】12月5日消息,知名外贸B2C网站DX(DealExtreme.com)执行董事罗嘉日前在第八届网上零售年会上表示,受限于绝大多数的“宅男”用户,DX在品类拓展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罗嘉介绍,DX从成立以来,一直就是面向宅男客户,目前DX90%以上的客户都是男性,且绝大部分年龄在15到35岁之间。这部分用户非常年轻,更多喜欢一些好玩的东西。这样的用户定位对于DX早期经营游戏机和配件,乃至品类后来延伸至3C数码及配件,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造成DX难以进行较大跨度的品类拓展。罗嘉向一起惠返利网例举了DX几次失败的品类拓展经历。比如DX曾尝试发展男装品类,并与凡客进行过合作,希望把中国服装产品销往海外。但最终发现,DX男装并没有非常受欢迎,服装品类只有一些比较个性化的T恤或运动化的服饰受到欢迎。而在化妆品品类拓展时,DX发现只有男士香水以及可作为礼品赠送的东西卖的好。“我们也尝试过像礼服这样的品类,但没有做起来,毕竟主要客户都是宅男。不过,像少数的情趣用品很受宅男欢迎,哪怕是女孩子用的,也是宅男买来送给女孩子的。”罗嘉表示。罗嘉指出,一个网站在发展过程中,会慢慢形成一定的客户群,形成一定的基因。因此在做品类拓展时,只能顺着客户群整体大的趋势去做,而很难一下子跳跃性地去做。“看别人在这个市场上做的很好,我们就跳过去,是不可行的。至少我们在这一点上尝试并不是非常成功。”罗嘉说道。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到,品类拓展一直是中国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另一家知名外贸B2C兰亭集势在分析其2013年三季度利润下滑原因时,将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其降低了服装类别中定制婚纱的占比,提高了成衣的占比,导致其整体毛利润的降低。罗嘉认为,外贸B2C品类难扩展,除了是受网站固有客户群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配套设施不足的影响,跨境电商还无法进入到海外用户购物的主流品类。“我们的客户群还停留在购买非主流产品的阶段,没有真正去购买生活依赖产品。可能等到我们的物流和各方面配套设施能够跟上的时候,这样的产品就会慢慢提升到跨境电商品类中。”罗嘉表示。
【一起惠返利网讯】12月5日消息,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到,京东开放平台有望在未来阶段取消自营,向商家开放所有品类。日前,京东内部人士在参加第八届网上零售年会时提到,开放是京东未来重要方向,持续开放的结果理论上可以实现某一天京东自营平台也变成POP平台(开放平台)。据了解,京东从自营品类起家,正逐渐从一个自营走到一个开放式的网络零售商。截至目前,京东开放平台目前商户数量已经达到3万家,其服务商开放平台也对接了550个服务商。“我们要持续的开放,开放的节奏要越来越快,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宽,这是我们京东对商家以及对ISV的政策方向。”对于京东开放程度,尤其是商家和服务商比较关注的京东自营与开放平台如何均衡等问题上,该人士则坦言,京东百分之百做开放平台理论上是可行的,“可能某一天我们自营的平台也变成POP平台了”。上述人士强调,京东从一个传统的线下企业到现在国内比较领先的网络零售商,做开放是因为客户、消费者的驱动,京东商品、品牌、品类的丰富度,要建立在打开自身的流量,引入更多第三方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商乃至所有第三方,将成为京东开放平台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服务对象。“我听说SAP已经成立了电商的实验部,背后反映出他的客户、商家让这些ISV上逐渐意识到,如果软件要比别人卖的更好,必须满足商家现在的需求,必须得跟京东、当当网、QQ网购等去合作对接,我们也希望更多看到这种例子。”该人士指出。一起惠返利网获悉,2013年京东全年预计GMV将超过千亿元,其中京东开放平台的成长速度接近自营平台的两倍,有望破300亿元销售规模。京东CEO刘强东曾强调,京东如果没有开放平台,将必死无疑,只有卖家成功,京东才会成功;90%的品类京东永远不会自己做。而在此之前,京东坚持自营的类目包括3C数码、家电、日用百货、图书等已经与部分开放平台上的商家在流量、物流、后台系统等多方面形成博弈关系。如何梳理和调整品类结构,则成为未来阶段京东增长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京东对开放平台策略已经做出部分调整,包括资源、频道上继续开放,特别是卖家可以共享京东信息流、品牌营销、物流、支付等方面的资源。同时,京东在今年7月份的开放平台大会上,公布新的开放平台策略,包括零账期、实时到账;一站式、多渠道物流;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共享客服等多项平台服务和政策相继出台。
今年的基金行业就是一个“电商年”。百度、阿里、腾讯(BAT)三大巨头争夺热烈。而其他大大小小的渠道都不敢落后。据统计,目前已经发放过11张基金支付牌照。它们分别是汇付天下、通联支付、银联电子、易宝支付、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易付宝、证联融通、快付通、深银联易办事等。本期,理财周报将为你深入剖析BAT、苏宁、京东等几大电商平台的竞争砝码。BAT版图百度、阿里和腾讯互联网三巨头在金融领域的版图正重新书写。他们手里的棋子更不相同,搜索巨头百度拥有最丰富的搜索数据,最广泛的网络流量。社交巨头腾讯拥有粘性最强的用户以及多端口融合的平台,电商巨头阿里则早已在商务金融以及支付领域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此外,截至目前,百度旗下百付宝在今年7月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腾讯旗下财付通则在第三支付牌照之外,也获得基金支付牌照。阿里则除此之外通过淘宝在10月底获得基金销售牌照。基金销售牌照是颁发给从事基金产品销售的企业或机构的许可证,在国内主要包括银行、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其中银行是最大渠道,占比一半以上。基金支付牌照则是针对支付企业发放的许可,基金销售机构可以选择使用商业银行渠道,也可以选择使用第三方支付渠道。央行针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发放基金销售支付结算业务许可证,目前已经发放过11张基金支付牌照,分别是汇付天下、通联支付、银联电子、易宝支付、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易付宝、证联融通、快付通、深银联易办事等。打响了互联网大战的第一枪,阿里的野心逐步扩展。与天弘合作推出余额宝后,阿里顺势入主了天弘基金公司,此后开设了基金淘宝店,此外关于阿里小贷与天弘基金合作也在磨合之中。在淘宝基金点表现平平之后,目前市场更为关注的则是支付宝第二批合作计划,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支付宝正与易方达、南方、工银瑞信、德邦、道富五家基金公司合作,预推第二期理财产品——招财宝,而此产品据悉为短期理财产品。搅局者阿里的步伐越走越快,基金公司的生态也为之改变。虽然,余额宝的合作费率似乎永远成为一个秘密,但从与淘宝合作门店来看,阿里或达7成以上的尾随佣金并不便宜,而且基金门店推广起来又是一笔巨大的费用。与阿里相比,腾讯的互联网金融之路正在不断修正。目前,腾讯QQ活跃用户超过8亿,微信平台则覆盖了6亿用户,社交巨头似乎在思索,自己比阿里能做更多的事。据腾讯员工透露,目前公司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有新的规划,此前与基金公司的合作由财付通团队开展,而目前公司则把这一权限收回总部重新规划。目前,微信版的类余额宝产品首批合作对象已经确定,分别为广发基金、易方达、华夏基金和汇添富。但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到,虽然各大基金公司已经完成与财付通的对接,在产品层面均已经准备就绪。但是,腾讯却有着更大的打算和更长远的规划,不急在一时半刻推出。具体原因在于,腾讯希望类余额宝产品能够在微信理财平台上推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财付通,微信未来还会搭载更多的支付工具,形成对支付宝的围剿。甚至有人预言,“微信的路将会越走越宽,淘宝的路或会越走越窄。”目前,腾讯平台上拥有网购平台,支付平台以及社交平台,单从资源整合上拥有比淘宝更大的潜力。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腾讯或许会做020的电商模式,那么无论是基金销售还是基金支付方面都将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搜索巨头百度的互联网金融路则显得特立独行。在于基金大佬华夏牵手后,百度正在有条不紊的酝酿着下一个产品,这其中既有百度的APP终端,也有引入金融机构的理财工具。据理财周报记者调查,百度理财平台即将上线的下一款理财产品或来自安邦保险,在牵手华夏基金后,百度开始加强其他金融领域的扩展。此外,理财平台将在移动端上线“百度理财App”,进一步加强平台粘性。一位业内人士则对理财周报记者透露,一段时间内百度不会与其他基金公司合作,而且在此次百度与华夏基金的合作中,百度方面也并未收取相关费用,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尾随者截至目前,除了BAT之外,苏宁云商、京东商城,奇虎360等也不甘落后,可以说,众多势力的碰撞引起整个行业的热潮。在追随者中,最为市场关注则是苏宁与京东,目前苏宁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和基金支付牌照,而京东却仅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据记者调查,苏宁目前规划在苏宁易购平台上线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短期理财基金等中低风险的投资理财产品,也可以通过易付宝中的余额实现增值、升值,增加个人额外收益。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余额宝”,苏宁针对个人还有商户。据上述电商部人士透露,苏宁第一批合作的基金公司仅有汇添富和广发两家。根据广发基金介绍,苏宁线上线下都有网店,O2O是他们的独特优势,所以他们提出“店商”概念,发展“一体两翼”,并称与苏宁的类余额宝项目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具体上线时间以苏宁公告为准。而某曾与苏宁合作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无奈地表示,“苏宁还没有准备好。其实双方合作就主要看平台那里,他们准备好了,我们这里就很快,具体的布置都是平台那边在做。”同样被基金公司看重的平台还有京东,据悉,此前与京东洽谈的基金公司分别有家室、鹏华、易方达和银华等。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京东在电商方面的意愿不强,相比苏宁已经进行内测的进度,京东无疑慢了很多。“平台其实都是往这方面拓展的,原来都是购物渠道,淘宝可能更自然一些,毕竟淘宝和余额宝做了一个铺垫,而且淘宝的辐射面比苏宁和京东的广很多,苏宁卖的是家电,京东卖的可能更偏向商品类,像这些网站购物客户登陆的频率比较小,比如说苏宁易购可能有些登陆一次买一次东西很久都不上了,这个可能还有些差异存在。”王乐乐总结道。同样,能够全盘放眼未来版图的平台屈指可数,尾随阿里的还有众多财经网站以及第三方理财公司的销售平台。东方财富天天基金网推出的现金宝已与多家基金公司开展合作,与之类似的还有数米基金网推出的“现金宝”。不过上述电商负责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这些第三方基金销售网站目前代销水平基本一致,与基金合作的模式也比较成熟,多数平台更是一切向“钱”看,不仅尾随分成高,而且还设置各种名目让基金公司买单。而金融界等财经网站也希望简单复制其商业模式,金融界与鹏华基金联手推出“盈利宝”,不过薄弱的基础收效甚微,一位金融界员工甚至告诉记者,领导正在动员所有员工向身边的人推销基金,不过开户数20名以后才有奖励。而相比起基金的全民电商,其他金融行业则显得较为沉默,三马聚首成立的众安保险是唯一一家涉及互联网的保险公司,除此之外,券商、银行仍无此方面动作。互联网VS金融谈到金融产品触网,感受最深无疑是基金公司,自今年早些时候开始,不少基金公司在官网上开通货币T+0,让投资者直接在网上进行申购赎回。此后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更是让金融互联网步入高峰,基本所有的基金公司都争先恐后涌向这一片蓝海。然而,看似紧密团结的背后却埋伏着思维的碰撞。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马云想干的事情叫互联网金融化,基金公司所做的是金融互联网化。“如果王亚伟还在华夏,假如他在互联网上卖基金,投资者是认可王亚伟还是阿里或者淘宝。”面对互联网金融,一名基金电商人士抛出这样的问题。他告诉记者,金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便捷,虽然便捷也是一个方向,但绝对不是核心竞争力。正如上述基金人士的思维,在部分基金公司思维中,产品为主,平台为辅,换个地方卖基金依然是理财产品触网最醒目的现状。正如业内普遍诟病,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意义上地把东西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对整个公司经营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互联网模式。从上周理财周报记者三地调查基金公司电商部门架构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基金公司的体质改革进展缓慢,电商部门的重要性虽然不断上升,不过肯以其为核心重构公司管理架构的公司寥寥无几。“华夏、嘉实这些公司才叫大手笔,他们砸了很多成本在电商上,系统、人员,我们小公司望尘莫及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电商人士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金融互联网的营销战不断升温,然而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版图才刚刚起笔。
【编者按】这些判断的背后,是电商人对未来的思考,也是电商行业某种层面的映射。1.别迷恋O2O,O2O是传统零售商的负隅顽抗,除非你的线下店体验足够好。——当当网CEO李国庆:O2O,我跟某个超市老总吃饭,我说你不要O2O,线下店有什么体验?我指着超市说,你这个体验太差,所以现在O2O实在是传统零售给自己找话题,当然,我们永远不做O2O。希望电商能找到真正的颠覆传统零售的因子,让自己健康的活着,又能有高速的发展。2.传统企业做电商自建门户是走不通的。——苏宁云商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把实体商店搬到网上去,这个在早期的时候,很多的实体零售企业都会采取这样的做法,未来是走不通的,现在我们实体零售企业在全国大大小小差不多有400多万家,现在在网上上面已经形成了综合性购物的门户,目前已经有不少家了。赢家多吃这是肯定的。在互联网综合购物门户上面,绝对不可能像实体店面中能够允许这么多购物的门户存在。所以说对于实体的连锁企业来讲,不管你多大的规模,可能把商店搬到网上这条路是不现实的。3.酒类电商市场增长空间很大,电商行业更有尊严。——中酒网网董事长赖劲宇:酒水电商市场份额尚不足1%,增长空间很大;酒水行业总体电商规模才34亿多,但保持每年200%以上的增长。我是做传统渠道的,在北京做酒类供应,做了有两三年,做传统行业非常生气,各大酒厂需要公关,酒类经销权是非常难拿到的,比如说江苏的洋河,我拿着钱去找洋河就给我。拿到经销权以后,我要把这个酒卖进超市,超市又是一笔费用,占用资金非常大。现在做酒类电商,相反是人家给我送礼,各个厂家来找我们谈生意,谈合作。4.消费者应该能够随意切换自己的交易行为,并不是说从线上到线下才叫O2O。——居然在线总经理汪小康:所谓的O2O,消费者所有交易行为,想发生在线下就发生在线下,想发生在线上就在线上,随意切换,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并不是说从线上到线下才叫O2O。我们希望O2O是以移动为中心,实现在支付、会员、促销、线上线下导流最终的融合。5.双十一不是一成不变的,做双十一要量力而行,一个月、两个月的准备是不够的。——茵曼创始人兼CEO方建华:还没有到网上来,或者在网上刚刚起步的,要根据你的现状,你的双11大概是做多少,你的供应链情况是怎么样的,一定要量力而行,这是第一。第二,做好双11是要做很长时间准备的,一个月两个月是不够的,我们明年双11都已经做好了解决方案。双十一能够检测你的物流、供应链等等所有的环节问题,对团队也是一次大的历练。6.通过红海淘汰以后,剩下的代运营商应该不超过10家。——创维酷开/新七天总裁左英杰:每一个领域里面都要从蓝海到红海,那么剩下的,我相信不管是服务能力上面,还有他本身对供应链的理解上,我相信能够带来价值。未来一定是大浪淘沙,我希望生下来的10家是优秀的,每一个运营商面对一个400个客户,你想这个市场有多大。7.开放平台的商家喜忧掺半,分享完初期红利之后,平台流量的成本在逐步上升。——亿玛总裁柯细兴:开放平台对所有电商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系,将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但商家却是喜忧掺半,初始阶段可以享受红利,但随着商家越来越多,后期将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开放平台的广告收入增长是远超过平台自身的销售增长。这意味着电商平台的流量成本是逐步在上升的。8.数据一定要“从看到用”,如果所掌握的数据没有到运用的阶段,那就算不上“大数据”。——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在数据运用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在核心的决策点上,这样企业才能得到大数据的价值。“比如在广告领域,我们要给一个价。‘在什么时间点给予什么价,可以得到最好的回报’就是一个核心的决策点,大数据就要放在这个地方。”大数据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的最高层直接负责、下达命令。这是因为,一方面,公司内部可能对于大数据本身没有信心;另一方面,数据安全性是大多数人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企业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大家都不一定能够相互信任。你要把我的数据给另外一个分公司,拿着我的数据,我不放心。”9.移动一定是做传统零售企业做电商的杀手锏——银泰网COO林琛:我们半年前经历了一个传统卖场脱离开来做一个纯电商的过渡。在PC互联网的时候,流量的获取,对于我们一家这样背景的企业来讲,是有多么的困难,在这个方面我们获取流量的成本远远要比一个纯电商公司要高。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用户的行为会以触点的方式跟我们进行接触。在我们的卖场里面行走,会在我们卖场里面跟我们发生接触,通过wifi的方式获取用户的购买行为,最终转化为购物决策。在座好几位都是我的同行,都是做百货卖场,在百货卖场如果有可能逆袭现在一些纯电商企业的话,我觉得移动会是一个最大的机会。10.营销方式从跟传统媒体、展会变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用一个很简单的移动工具,就把原来复杂的多人对多人的交互变成一个人和人之间的交互。——科通芯城营销副总裁刘宏蛟:必须抢占移动入口,因为对所有B2C电商来讲,我们会有数据,会尝试怎么样更好地挽留企业客户,更好的维护关系,更好的做精准化营销,更好地用大数据来进行服务。影响一个企业做采购决策的,可能就是三五个关键的人,所以把营销思路,从漫天遍地的打广告,跟传统媒体、展会,变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科通云助手,这是我们今年做的非常好的尝试,是移动营销和服务的工具。如果你通常去理解它是一个公共帐号,产品和库存,你可以及时查询,你也可以及时发放通知。所有原来企业对企业的沟通,人和人的沟通,企业和企业之间发货、查询、库存,包括交互包括打电话,我们用一个很简单的移动工具,科通云助手,就把原来复杂的多人对多人的交互变成一个人和人之间的交互。
【一起惠返利网讯】11月28日消息,第八届中国网上零售年会正在南京火热召开,当当网CEO李国庆在年会上表示,目前,以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商业地产过高的广告费用,使得很多网络品牌无法再坚持低价,这已经不是在革传统零售的命,而是在“反革命”。李国庆表示,人们常说电子商务凭借自己的优势在革传统零售的命。但走到今天,每个电商都在追求盈利,以马云带头的天猫等电商商业地产已经不是在革命,而是在反革命。“品牌商在平台里卖东西,80%是广告费,结果25%、28%的利润是让天猫拿走了。线下服装的成本也就20、28%,我们还革不革线下的命吗?你收商家这么多,商家就得把价格转嫁到消费者。”李国庆表示。李国庆指出,当当网走的是百货公司的模式,而不是地产模式。“我希望当当在百货公司模式中走的更深,跟商家同生死,你赚钱我也赚钱,你没效果我也没什么流水。”据了解,第八届中国网上零售年会11月28日~11月29日于南京召开,钻石小鸟CEO徐潇、徐家汇商城副总经理宗鹏、林氏木业总经理马灿兴、居然之家电商总经理汪小康等数百位电商资深人士就行业热点话题展开。
苹果AppStore最新推出的更新程序让它的搜索引擎变得更加宽容了。虽然苹果iPhone的虚拟全键盘仍然是最易使用的键盘之一,但是它总免不了会发生一些错误。庆幸的是,苹果应用商店的搜索引擎已不再要求你准确地输入你搜索的应用程序名称,相反,它现在允许你出现输入错误,而且在你出现错误的时候仍会给出你搜索的结果。换而言之,如果你将热门游戏CandyCrunchSaga的名称错写成CandyCrutchSaga,它仍然会把你带到这款游戏上。此外,AppStore搜索引擎现在还允许你出现空格错误。例如,在这款更新程序推出之前,如果你搜索QuizUp游戏,结果写成了QuizUp,那么你就可能就找不到它了。但是现在,即使你输漏了空格,它仍然会将你带到这款应用程序上。早在今年3月,搜索引擎优化公司SearchMan就对苹果AppStore和谷歌(微博)PlayStore进行过测试,结果发现在谷歌PlayStore中,如果你出现拼写错误,它仍然会返回很多个应用程序。例如,在谷歌PlayStore中,如果你将单词restaurant错写成了resteraunt,那么它仍然会出现1万多个应用程序;但是,在苹果AppStore中,如果你犯了同样的错误,你就只能看到一款应用程序了。而在上周日,重复的测试表明,AppStore搜索引擎对于用户拼写错误的处理结果有了明显的改进。例如,在3月,如果你将hotels错误拼写成了hotwls,那么苹果AppStore搜索引擎就不会给你呈现任何结果;但是现在,如果你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会给你呈现2200个应用程序。此次的测试结果还表明,在你拼写错误的情况下,AppStore搜索引擎最多只给你呈现2200个应用程序。AppStore优化公司Straply的另一项测试结果发现,98.48%的AppStore用户在搜索《愤怒的小鸟》时,均能够正确拼写出这款热门游戏的名称。那么,苹果AppStore搜索引擎变得更宽容有何意义呢?你只要问一问iOS应用开发者,他们是希望自己的应用程序即使在用户输错的情况下也出现在他们面前呢,还是宁可潜在的用户错失下载他们应用程序的机会。
为了应对来自移动端的竞争,京东商城正在加速O2O进程。昨日,京东商城方面表示,将与山西太原唐久便利店进行O2O试点合作。一旦合作顺利,京东便会在全国范围内与各个地区的龙头便利店进行模式推广。目前,京东的O2O项目由京东物流团队负责推进。京东首席物流规划师侯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京东的O2O合作模式是:京东主要为线下便利店提供在线流量平台,便利店负责货品、仓储和配送;此外,京东也会对接便利店的物流仓储系统和会员系统,以便实时了解便利店的货品情况并共享用户。而双方合作的收费模式,则类似于京东开放平台的入驻费和销售分成。侯毅表示,由于便利店的地缘属性比较强,服务能力更为本地化,货品也更多表现为生鲜、零食等京东不擅长涉足的品类,因此,从配送服务以及货品品类的角度,与便利店的合作对京东属于业务互补。而京东能够给便利店带来的就是流量资源。“互联网往线下走叫O2O,线下商户往线上走叫‘全渠道’,现在很多便利店都希望与电商合作。”侯毅称。但由于便利店的地缘属性很强,京东也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为太原唐久提供流量,而是按照IP的访问地区来进行针对性的入口开放。比如,一名用户在山西访问的京东网站,便能看到京东首页的太原唐久专题页;而如果用户在北京访问京东,便看不到这个页面。侯毅表示,京东未来会与各个省市的优秀便利店达成合作,按照IP区域来投放不同的合作页面。而京东选择便利店的标准,除了在该地区的开店规模和市场份额优势外,也会重点考虑该连锁便利店IT化的建设情况。侯毅强调,京东并不只是给便利店提供简单的流量,仓储数据库的信息服务对接也是个复杂的事情。一方面,数据对接的技术复杂度较高;另一方面,要看合作伙伴是否愿意对你开放这些数据。仓储数据与京东打通的好处是,用户不但可以购买便利店所陈列的商品,还能通过京东网站购买便利店仓储库存的商品。侯毅表示,由于单个便利店的空间并不大,所陈列的商品品类极为有限,往往都是畅销商品,否则会导致便利店单个面积的销售成本增大。但用户往往不会满足便利店所呈现的商品。事实上,早在一年前,京东便已尝试过与便利店合作。只不过,此前的合作模式为便利店自提。但合作下来后,双方对结果并不满意。侯毅对此总结称,电商与便利店开展自提合作,是把便利店当成一个配送站、自提点来使用,但在这个模式之下,如果没有很大的销量作为支撑,便利店自提的成本就会很高。电商分析人士李成东表示,之所以天猫、腾讯、京东等各大电商都在加紧布局O2O,一是,国内PC互联网的电商市场份额已趋于稳定,呈现“两大+三小”的局面,“两大”是指天猫和京东,“三小”是指腾讯电商、苏宁和亚马逊中国;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而PC互联网电商只占整个零售总额的不到10%,这说明大量的机会在线下和移动。此外,与天猫、腾讯O2O简单输出流量相比,京东的O2O还加强了物流供应链的对接,借用了京东在物流信息化上的优势。而对于京东自身来讲,其规模增长逻辑是品类的扩张和地域的开拓,但京东不可能精通所有品类的管理、营销与采购,也不可能将其自建的物流网络铺设在全国每一处。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京东的增长率已经放缓。因此,与具有本地化属性和以生鲜、零食品类为主的便利店合作,即是对京东原有扩张逻辑上的弥补。
马云的竞争对手已不再是京东的刘强东,而变成了腾讯的马化腾。而敌人的敌人是朋友,马云会考虑短期内牵手周鸿祎么?2013年8月,淘宝屏蔽了微信的淘宝客接口;2013年11月,淘宝屏蔽了来自微信的所有链接。这么说可能还不够直白,换一个通俗说法。淘宝本身有一个面向淘卖家的工具平台,提供包括统计分析、营销、管理等第三方开发软件。一些卖家根据这个系统在微信上建立店铺页面。通过这个页面,微信用户可以在微信上完成对淘宝店铺商品的一站式购买。但2013年8月,淘宝方面把这个接口屏蔽掉了。3个月后,淘宝不仅屏蔽了微信上的淘宝卖家工具平台的接口,还屏蔽了微信上所有指向淘宝的链接。这意味着,你在朋友圈发一个淘宝链接,打不开;你在微信公众账号的文章上,附带一个带有淘宝店铺的原文链接,打不开;你在微信和好友的对话内容中带有任意一个淘宝店铺的链接,也仍然打不开。淘宝给出的解释是,一些用户在微信上点击了虚假的淘宝链接,上了当,但微信方面并没有技术团队来处理这些在微信传播的虚假淘宝链接。于是淘宝出于用户数据安全的考虑,干脆就全部屏蔽了来自微信的链接。这意思是,我都已经完全屏蔽了微信,用户再在微信上看到啥淘宝链接,点击后上了当,那肯定不是我淘宝的事,而是你在微信的平台被骗了。这是淘宝对全面屏蔽微信,给出的一个基于用户层面的理由。但在糯米网CEO沈博阳看来,这个理由显然略显牵强。“如果伪造的淘宝店铺是在淘宝上的,那这是淘宝自身的问题,需要清理伪造店铺;如果伪造的淘宝店铺不是在淘宝上的,屏蔽也没有用。”沈博阳认为,既然双方已经撕破脸,就没必要立牌坊找这么多些理由了。这场对决背后的商业战略意图,也的确较为明显。腾讯微信的迅猛发展已危及到了阿里的生命。更不要说,阿里如果在明年还解决不好,将极大的影响其IPO估值了。财经小说《做单》作者胡震生有一个极端的假设。腾讯微信只需走三步就可击溃阿里,而目前已经走了前两步。这三步是:第一,微信开通商家公众号,用户直接在公众号里买东西,类似淘宝、天猫;第二,微信打通支付;第三,微信开通淘宝一键搬家,把信誉数据一键复制。如此一来,微信彻底打通O2O,而淘宝和京东,都只沦为快递和仓库。也的确,天猫或淘宝,是商户直接来在PC互联网上开店;而微信,不管你在哪,手机上的每一个公众号(服务号)都对应一个商户。二者本质都是圈用户、搭平台、接商户。而微信所处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要远远大于PC互联网。屏蔽微信,阿里打击的就是其公众号。公众号是微信电商服务的头部。有相当多的微信公众号是“后面靠着淘宝的润土,前面在微信上做营销”。而阿里希望通过屏蔽微信链接,能让这些公众号回到“来往”、“微淘”、“手机淘宝”、“支付宝钱包”上做营销。阿里非常清楚自身的移动社交产品与微信同类相比,其最大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唯有电商资源。这个核心资源不能给微信分走,而要用来扶持自己的移动平台。此外,阿里的算盘里可能还包括,屏蔽微信链接,也会分流一些微信用户到“来往”。你想,熟人之间交流能谈什么?最近买了什么?有什么好东西推荐?这些与购物相关的话题显然是熟人社交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网购又占据了年轻人购物行为的相当比重。谈论买了什么,也不能脱离淘宝的链接吧?这都是人们网购中习惯性的关联动作。但商战并不是只许你出招,不许我还招。腾讯也的确还招了,但对“来往”的动作小,对“支付宝钱包”的动作大。就在前日,腾讯应用宝已将支付宝钱包从各种推荐位置下掉,目前仅能通过搜索来查找到该应用。也许马化腾更担心的并不是“来往”,而是“支付宝钱包”。颠覆你的往往不是你的跟随者,而是创新者。“来往”的火力越猛,越在正面战场拖住微信,也越给支付宝钱包争取时间。“支付宝钱包”的震慑力在哪?与微信、来往不同,支付宝钱包从支付领域切入移动,并通过开放平台,也以公众号的方式引入商家,此外,为了增强平台粘性,支付宝钱包也会考虑接入第三方游戏、小说阅读等。而与微信相比,支付宝钱包由于其支付属性付费转化率会更高,这也是能够吸引商家的原因之一。马化腾的还手,会不会给马云启示?那就是,你腾讯用下载渠道来制约我的移动部署,而我阿里不能没有自身控制下的下载渠道。据易观的数据显示,2013年Q3,国内移动应用分发市场份额,“腾讯系”(应用宝+QQ浏览器+搜狗)以10.4%的份额位列第四。其中,腾讯应用宝的份额为5.2%。还有一个重要的消息是,腾讯移动应用平台部运营总监王智雄昨日透露,今年12月1日起,应用宝将融入腾讯开放平台(open.qq.com)中,实现“一点接入全平台分发”策略。哪些全平台?包括微信、QQ、QQ空间、QQ浏览器、手机管家、电脑管家、搜狗输入法等。用通俗的话就是,以前这些腾讯的开放平台都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产品线上的,如:微信、QQ、QQ空间等,而从12月1日起,这些原来分散的开放平台资源将统一由应用宝管理,由应用宝来统一分配分发资源给腾讯各个不同的平台入口。也就是说,整个“腾讯系”的分发资源,将由应用宝来掌控。那也就意味着,一旦腾讯与阿里的战斗升级,阿里损失的可就是10.4%的渠道份额。在移动端打仗,没有控制的移动分发渠道是极其危险的。阿里目前就陷入此种危险。如何抵御“腾讯系”移动分发市场可能对阿里移动产品进行的封堵?唯有结盟。目前移动应用分发市场的前三位依次是“百度系”(安卓市场+百度手机助手+91助手)、“360系”(360手机助手+360浏览器+360搜索)和豌豆荚,市场份额依次为40.6%、24.8%和12.4%。而紧随“腾讯系”后,排名第五的是安智市场,份额为4.5%。其中,豌豆荚刚刚拿了软银的投资,短期内被阿里收购的希望较小,但不排除明年存在这种可能。而安智市场曾在今年7月与阿里传过绯闻,但结果不知。可即使拿下安智,阿里在国内移动分发市场的份额仍然没有竞争力。也许这个时候,马云应该想想周鸿祎了。
创意产品闪购网站Fab曾红极一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现在,它仍然频频出现在镁光灯下,但是它出镜的原因已然发生了变化。从持续不断的管理层变动到人员裁减,Fab公司的变化比007邦德先生的马丁尼酒换得还勤。随着人事频繁变动,这家位于纽约的电子商务公司一直在不停烧钱。没有人知道它何时止血。动荡不安的公司早在今年4月,当Fab公司宣布转变商业战略时,它就开始流血。它的商业战略从销售限量版商品的闪购网站模式转向了更为传统的、全球化的零售店模式。当时,该公司CEO兼联合创始人杰森-戈德伯格(JasonGoldberg)声称,他希望Fab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创意产品零售店”,并致力于与Ikea和亚马逊竞争。自从实施这个宏伟的计划以来,该公司经历了数轮裁员。最近一次是上周,该公司在其纽约办事处裁减了81名员工。而在今年7月,它在欧洲也裁掉了100多名员工,以减少其柏林和纽约办事处的重复工作岗位。然后在10月,这家公司又以革新技术和压缩成本为由砍掉了20%的员工。自从4月以来,已有10多名高管和高级经理离开Fab公司,其中包括首席营销官和欧洲业务主管。FabCOO贝丝-费雷拉(BethFerreira)也准备于今年底离职。迄今为止,Fab公司遭受的最大打击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官布拉德福-谢尔哈姆(BradfordShellhammer)离职。在本月初,布拉德福就宣布了离开该公司的消息。在以前,Fab公司CEO戈德伯格经常说谢尔哈姆是该公司的秘密武器。一次,当记者问起Fab的竞争对手时,戈德伯格不无骄傲地说,“这是一个需要有品味的行业,可惜他们没有布拉德福。”现在好了,Fab也没有布拉德福了。以前,Fab网站上销售的任何产品都必须经过布拉德福的批准;现在,恐怕没有人能够取代布拉德福的位置。除了削减岗位外,该公司还砍掉了它销售的酒、食物和宠物等类别,以期提高专注度。此外,该公司的CEO戈德伯格和CTO兼联合创始人尼希斯-莎(NishithShah)还决定在明年不领取工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多的变故,不能不令人惊讶。但是,Fab认为,这是公司步入正轨的必经之路。“随着我们重新调整业务,执行2014-2017年计划,我们公司正在进行管理层大调整。”Fab公司的全球传播高级副总裁黛博拉-罗斯(DeborahRoth)说,“在我们精简业务的时候,管理层面上必然会发生很多的变动。”哪里出了错在战略发生转变之前,Fab公司一直专注于发展,而不是利润。在2012年,该公司的营收额达到了1.15亿美元。但是,伴随着营收大幅度增长,成本也随之急剧攀升。为了提高品牌认知度,该公司花了很高的成本来留住消费者。Fab网站投资机构FirstRoundCapital的合伙人霍华德-摩根(HowardMorgan)说,“有些消费者很棒,在Fab网站上买了很多东西。”他说,“但是,也有一些消费者只是偶尔来消费一下,我们花了大价钱来吸引他们,但是我们并没有从他们身上赚到钱。”在2012年,这些成本加上广告费用,将Fab的营销预算推高到了4000万美元,约占其营收的35%。戈德伯格曾表示,它希望这个数字被控制在1000万美元以内。Fab的一系列收购活动也没能帮助它缩减成本。它收购了印度技术公司TrueSparrowSystems、品牌服饰销售网站FashionStake、德国团购网站Casadanda、英国创意商店Llustre以及德国定制家具店MassivKonzept。而且,运营团购网站还牵扯到棘手的物流问题,需要耗费很多资源,从上传库存产品、确定送货和退货策略、确保客服到位以及撰写产品说明和美化产品照片等等。而这些就可能吃掉一家公司的营收。在2011年,Fab公司的毛利率为29%(现在则为43%)。因此,在经营范围上,它必须做到窄而深,而不是宽而浅。“在给消费者提供各种特色服务如独家商品、免费送货、免费退货以及低价格时,为了盈利,我们就不能只关注营收。我们还必须小心地控制我们的成本。”戈德伯格在一份公司内部备忘录中对员工说。不可避免的失败?在2010年,戈德伯格和谢尔哈姆本想建立一个同性恋社交网站Fabulis。但是经过一年的运营后,他们发现这个网站并无吸引力,白花了200万美元的投资资金,于是他们俩决定将该网站转型为团购网站。在2011年,Fab网站诞生了。该网站采用“朋友推荐”的经营模式,凡是推荐朋友注册该网站或在该网站上购买商品的用户,均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如折扣或免运费。通过这种激励机制,Fab成为了网络上发展最快的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售首日,Fab就售出了6.5万美元的商品;18天之后,它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0万美元;在不到三个半月的时间里,该公司就拥有了100万个用户。这样的发展速度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他们认定这种闪购模式一定会做大做强。在2011年,Fab公司从AndreessenHorowitz、FirstRoundCapital、SVAngel和SoftTechVC等风投公司总共筹集了逾4800万美元资金。不幸的是,这种闪购模式并未成功,Fab公司陷入了困境。不仅管理层出现巨变,而且它的很多统计数据也不容乐观。在今年10月,该公司总共只有67.3364万个访客,相对于2012年11月的高峰期,这个数字下跌了550万。在2012年,Fab公司未能达到它的2500万美元的延伸营收目标。同样,在今年,该公司据传也无法达到它的2.5亿美元的基本营收目标。尽管如此,没有人否认Fab已通过吸引消费者、提高品牌覆盖面以及建立与供应商的牢固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Fab网站的注册用户超过了1400万,它每五秒钟就会售出一款产品,它已与全球1.5万个设计师进行了合作,它的品牌已拓展到了30个国家。如果Fab公司不采取传统路线,开设传统电子商务零售店,那么它很可能无法获得这样的发展速度。而且,Fab所处的是电子商务行业,这个行业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育。例如,亚马逊成立于1997年,现已融资逾33亿美元,但是它仍然没有盈利。投资者仍然对于戈德伯格充满信心,他们预计他会在18个月内让Fab变成一家盈利的公司。仅在今年,Fab就已融资了1.65亿美元。这是否足以让Fab止血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编者按】其实我们自己的米3手机也有这个问题,打一会儿电话就烫了。”这是一位小米手机售后客服当面对我的“吐槽”,同时他也透露说:“米1、米2也是一样。”当我们来到位于建外SOHO西区的小米手机客服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等待维修的顾客,但是在等待检测的30分钟里,陆续有用户前来报修,其中米3的问题集中在:机身发热、屏幕发黄、拍照不清晰以及待机没信号等几个方面上,而在一张维修反馈登记表上,我们也看到确实有一定数量的米3存在上述问题,只是对于问题故障,这张登记表描述得都比较简单。那么上市仅有2个多月,销售数量不足百万台的米3手机,是不是真的遭遇到了质量问题呢?连续使用一小时,温度上升20度我们手里有一台首批发售的16GBTD版小米3手机,内置Tegra4芯片的它号称是“史上最快的小米手机”,但代价就是发热量奇大,我们对它进行了这方面的测试。在正常待机的情况下,米3手机的温度在30°左右。接下来我们在未充电状态下,进行《极品飞车》游戏的连续试玩测试,在17分钟左右的时候温度就超过了40°,而一小时以后温度超过了50°,手机已经非常明显的烫手了,而发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手机顶部的听筒位置,如果这个时候拿到耳边讲电话,肯定会让人感到极度不适。与此同时耗电量也十分明显,在屏幕亮度50%且满电情况下游戏一小时之后,仅剩71%电量,如此算来三个多小时的游戏就足以令米3手机“弹尽粮绝”,可见功耗之大。用户反映普遍,发烫已成关键词而在小米官方论坛里,反应这一问题的帖子也比比皆是,网友“冰么么”留言说:“试了连续1个小时的游戏,发现那发热真心不是一般的高,而且机子高热度下运行,屏幕会比平时更加偏黄,难道机子过热影响到屏幕?”网友“明俊123”也反映:“玩一个钟不到,就发烫。”网友“樱菲蒂尼”说:“发热灰常厉害,不怎么玩就烫。”与此同时,在百度当中键入“小米3发热”或是“小米3发热严重”等关键词,可以搜到400多万条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评测和试用结果,可见这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售后检测无问题,顾客也无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来到小米手机的售后维修网点,使用我们手里这台产品进行检测,但结果却是完全正常。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检测方式就是查看主板上有无虚焊、漏电现象,同时检测电池电压,在这些“硬指标”的数值反应中,我们这台米3是没有问题的,但在直观的使用体验中,烫到明显不适,这种情况对每个用户来说都是不合格的。见到我们质疑检测结果,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其实我们自己的米3手机也有这个问题,打一会儿电话就烫了。”而在售后维修店内,很多前来维修手机的顾客,也向我们反映确实有手机异常发热的问题,特别是在较长时间通话、充电、玩游戏或是上网的时候处理器是罪魁祸首吗?针对米3异常发热的问题,多数网友都认为是由于其采用了英伟达Tegra4处理器的原因,而对比同期发布的中兴U988S手机来看(同样搭载Tegra4处理器),两款手机的发热量的确都不小,运行同样的游戏或是进行同样时长的下载,发热量都会明显增加,但小米3的发热已然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说明除了芯片本身的原因以外,小米在功耗管控以及散热方面,并没有进行优化设计以及妥善处理,因此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值得引起厂商的重视。夜拍噪点太多,网友齐吐槽与此同时,我们在论坛里也发现大量用户吐槽米3手机拍照效果“像渣一样”、“甚至不如米2”、“完全配不上1300万像素的画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应的对比测试。首先是在光线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同为1300万像素,米3的画质可说是中等偏上,除了边缘部分畸变稍微严重以外,相比其他手机拍摄的样张来看,没有太多的不足。同时在拍摄时对焦速度也很快,甚至连拍都非常坚决,这一点毋容置疑。而在夜间拍摄的时候,米3的画质下降情况就比较严重了,特别是暗部噪点非常多,产生了令人不快的红绿噪点,遍布整个画面。与此同时,米3机内的算法和优化也不够好,涂抹痕迹严重,已经影响了清晰度。我们认为正是在暗光环境下糟糕的表现,才令众多用户大为不快,但是针对这一普遍性的反映,小米官网论坛中给出的建议只有一条:升级最新版系统,或者等待下一次系统更新。软件升级并不解决问题随后我们也将这部手机拿到了小米售后维修中心,检测过后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并不存在拍摄方面的问题,而在仔细询问后得知,工作人员能够确保的只是“摄像头可以正常工作”,至于我们在测试中出现的成像画质差,以及很多网友反应的对焦速度慢等问题,工作人员认为“并不属于质量问题,而且也无法检测出来”。我们认为针对广大用户集中反应的拍照画质差这一问题,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升级软件的方式来解决,何况目前的表现与发布会上的展示相差甚远。从元器件上来说,拍照组件的工作固然是正常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它的表现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的检测手段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更无法检测出真正的问题。“双11”促销手机不保修?在等待检测手机的时候,我们还接触到了小米售后服务方面的其他问题。一位在“双11”活动中抢到米2S手机的张女士,由于突然出现手机无信号的故障前来检测,但工作人员却告知,在“双11”活动中购买的手机“只能检测,不能维修”,在张女士一脸诧异的表情中,工作人员说“维修只能联系天猫商城,我们这里不负责”。令张女士不解甚至气愤的是,明明是在正规渠道购买的手机,而且手续齐全,为何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售后保障呢?难道只因为是“双11”买到的促销产品?“那这也是小米卖出的手机啊!”张女士一脸无奈的说,而且她告诉我们其实“双11”这款手机并没有便宜多少,反而还遇到了这样的麻烦。对于用户来说,新买的手机遇到质量问题本就令人烦心,偏偏还被售后以“双11”这一莫须有的理由推出门外,更令人寒心。后记对于小米公司来说,旗下所有产品均采用“饥饿营销”本无可指责,即便是在米3开售,红米热卖的情况下,米2S依然选择了官方恩赐似的限时限量抢购政策,这一点就算“米粉”颇有微词我们也觉得无可指责,毕竟这是一个公司的销售策略问题。但在飞速发展,特别是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之后,希望小米能够在产品质量、设计和装配等环节严格把关,切勿一味追求配置上的“高大全”,在强调最快、最强、第一、发烧等字眼的同时,也请把产品质量以及售后关怀放在心上,才能不辜负用户的信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其实是时候放慢自己高速发展的脚步了。
提起“华为”二字,人们的第一印象还是通讯设备供应商。这家1987年在深圳成立的公司,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象征。在传统运营商市场,华为给人的印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低调”、“可靠”,这在B2B市场是很好的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让华为把自己的通信设备卖到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1/3的人口。不过,当一个品牌需要直接面向消费者时,“低调”就成为了一个障碍。华为开始在手机终端业务发力之后,如何从一个B2B品牌转为大众接受的B2C品牌,成为华为终端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经过几年的摸索,华为手机在品牌塑造上已经有了自己的方向,也有了自己的专属粉丝群体——“花粉”。通过一次次的产品发布,华为在逐渐让自己的手机产品往中高端市场集中,而不再去拼低端手机的出货量。事实上,这样的转型对于华为来说,挑战是多重的。首先是从传统B2B品牌向B2C转型,思维和心态都要转变。其次是由国产品牌的低端印象,向中高端转型。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华为还要适应社交媒体以及电商等新渠道的崛起。面对这么多的挑战,华为终端品牌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据记者了解,华为内部对于品牌的打造有着自己的长期规划,短期的销量并不是他们所看重的。比如说之前市场热炒的P6,华为更关注的是,这样的产品完成了它的生命周期之后,究竟能给华为终端的品牌加多少分。华为终端中国区CMO杨柘认为:“我更愿意把每一个华为产品上市,看作是华为攀登品牌高峰的一级台阶。现在说某级台阶具体起了多少作用,还很难说。但站在峰顶回身去看时,就能知道曾经踩在脚下每一级台阶的意义。”试错如今在华为终端的脚下,已经踏过了很多“台阶”。其实华为很早就涉足终端市场,不过最初华为是依靠为运营商定制机起家,早期华为熟悉的套路是:根据运营商提出的需求,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控制成本,造出尽可能低价的手机。有些手机甚至都没有打上华为的logo,而是直接以运营商的品牌出售。本质上说,这依然算不上B2C,因为采购方是运营商,华为依然是对运营商的需求负责。“竭尽所能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华为的强项,也是华为多年服务于运营商所积累的经验。但是,当华为开始在手机上打上自己的品牌,并希望这样的手机能被消费者认可卖出高价时,问题就出现了。华为面对的不是某家运营商的明确定制需求,而是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消费者。在纷繁复杂的手机终端市场,消费者的“口味”也总是变幻莫测。某款产品现在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但也许几个月之后,大家就又有新欢了。看看曾经手机市场的王者们如摩托罗拉、黑莓、诺基亚都风光不再,就能理解这个市场有多么残酷。作为“新兵”的华为,可以说已经付出了不少学费。除去赞助足球等投入的巨额营销费用,在产品层面,华为手机经历了很多试错。以2012年发布的P1为例,这可以算是华为手机进军高端塑造品牌的首个尝试。P1是在2012年1月举行的国际电子消费展(2012CES)上正式发布的。但在此之前,为了最求更薄的效果,华为内部已经毙掉了很多方案,付出了大量的研发成本。最终全部推倒重来才有了P1的问世。而一些已经发布的产品,也给华为带来了不少经验教训。比如P1发布不久之后推出的D1,产品上市时间被推迟了大半年,宣传时机和消费者关注度早已错过。其原因就在于,与海思芯片的磨合出现问题,导致产品必须修改。类似这样的“波折”在竞争对手看来也许是闹笑话,就像看一个小学生自己在那瞎折腾。但在华为内部看来,这些都是难得的实战经验。华为终端营销副总裁邵洋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这个过程对我们很重要,虽然失败我们却磨合了几样东西。”比如通过D1的失败,华为内部进行了手机终端与旗下海思芯片的磨合。而之后的D2,华为磨合了材质,积累了在手机中运用金属工艺的经验。新的“价格战”在经历了智能机大潮初期的比拼之后,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们发现,大家陷入了“用规模换利润”的困境之中。由于没有品牌溢价,产品局限于低端,大家互相杀价的结果就是,赢得了庞大的出货量,利润却寥寥无几。事实上,从今年开始,国产品牌们希望在中高端站住脚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什么样才叫中高端?在产品品质和体验难以一言概之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为区分高中低端产品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望打造品牌的国产厂商们,正在经历一轮新的“价格战”。只不过这场战争比拼的不是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谁的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提到高端旗舰手机,人们想到最多的品牌还是苹果和三星。在苹果发布iPhone5S,三星发布GalaxyNote3的同期,国产品牌们也集中发布了一批“旗舰”产品,但是在价格上依然存在差距。华为终端中国地区部总裁王伟军注意到,国际品牌在分食高端市场的同时,其实也在逐步下探价格,进一步挤压国产厂商的生存空间。“一些国外品牌的厂家把价格由高往下降的时候,其实导致了很多国内厂家把价格进一步往下下沉,其实这对整个产业链来讲是一种不健康的状况。”王伟军说,一些国内厂商被迫把价格不断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厂商如果不能往高端突围将更加危险,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将被进一步压低。王伟军表示,根据市场调查机构赛诺的统计数据,“在今年上半年,仅有少数两三家终端制造厂商的价格是往上走的,华为是其中之一。”“这是这个行业很可悲的事情,并不是说价格越低越好,还是给消费者体现出性价比,质量有保障的产品。”王伟军表示。对国产厂商们来说,从低端走向高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当然比一些国际品牌从高端切入低端市场要困难很多。但是,这也是大家在即将到来的4G时代能否活得更好的关键。王伟军告诉记者,他认为4G对国产厂商来说是一个机会,“我对华为在4G来临实现品牌弯道超车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改变营销思路华为今年力推的P6,为其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王伟军表示,7月份P6手机的单月超过30万部,“根据赛诺统计,在2500-3000元的机型里头,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的规模。”这为华为终端内部对于冲击中高端精品机型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我们也希望能够不断的做出精品,三千以上,甚至到四千以上的机型。”王伟军说,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性价比和使用体验。P6对于华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第一次在2500-3000元的价位段中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更重要的是品牌营销理念的变化。在杨柘看来,P6营销手法确实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华为的广告宣传可以总结为:我有好东西,你买吧。但是P6反其道而行之,做到了说‘我这里有您要的东西,您要的东西在我这里’。”如果说从前华为只知道一味地往外推产品,现在则是把推产品加上拉用户结合在了一起。这其实是在提升价格之外,华为营销思路最大的改变。虽然价格依然是区别一个品牌是属于高端还是低端的最直观表现,但是杨柘认为,要想让这一个品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价格仅仅是品牌的一方面,更多地还是要谈论价值。而怎么样才能让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是真正有价值的?这需要一个综合的提升,“包括我们公关呈现,广告呈现,渠道呈现,产品呈现,服务呈现,以及甚至包括我们人员的整体素质的精神面貌对外的呈现。”杨柘说,“给予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品牌自然而然就会往上走。”但是,要真正完成这样的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款款的新产品,为华为的品牌进行背书。杨柘认为,每一款产品在走完了研发、上市、退市的生命周期之后,如果给华为的品牌带来的是加分,那就证明它是成功的。
【一起惠返利网讯】10月29日消息,有知情人士向一起惠返利网爆料,家居巨头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发出了三大禁令,严禁红星美凯龙线下卖场推广天猫双十一促销活动。据上述人士提供给一起惠返利网的一份截图显示,红星美凯龙集团某高官在内部工作微信群“集团营运条线”中宣布了以下三项举措:严禁任何商户以任何形式在卖场内传播或推广其他电商线上的双十一活动;严格查处商户使用天猫POS机给线上做销量;严格禁止商户为工厂在其他电商线上的订单送货安装。该高管在微信中坦言,近期有大量品牌将在红星美凯龙的门店开展天猫等电商双十一活动,并将红星美凯龙视作体验店。微信中还提到,要求集团内部人员给商户开动员会。“告诉他们这是红星在保护他们,他们帮线上配送是为了蝇头小利在革自己的命。”一起惠返利网经过多方求证,该名高管正是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本人,其微信头像也与车建新在新浪微博认证的头像一致。显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向天猫双十一投出赞同票,尤其是首当其冲的线下传统渠道。车建新和万达董事长王建林一样,并不认可电商的吞噬能力可以摧毁传统零售业态。“10年后,如果单纯电商在中高档零售市场的份额超过15%,我给王健林和马云各1亿元。”车建新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另一方面,车建新对红星美凯龙自有电商业务寄予厚望。自去年重金打造的电商平台红美商城开始,红星美凯龙就对电商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尤其是在O2O场景的使用上,红星美凯龙更希望将传统渠道的线下展示优势与电子商务的高效运营结合在一起。但是,天猫双十一的做法似乎在向红星美凯龙发出挑战。早在今年8月份,就有商家向一起惠返利网透露,天猫将在今年双十一期间与线下有实体门店或专柜的传统零售、品牌商展开O2O联合促销。这一消息很快得到了天猫的证实。根据天猫官方的说法,今年双11打破线上线下商业界限,整合全国1000多市县的3万家线下门店,线上线下共同参与大促。包括银泰百货、优衣库、GAP、IT、玩具反斗城、宝岛眼镜、银泰、鄂尔多斯、宏图三胞等300多品牌及百货将全面向双十一“靠拢”。从天猫双十一目前阶段的预热准备来看,家居家纺等品类由于具备较高单价,将作为抬升整体销售业绩的重要资源。一起惠返利网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线下零售渠道开始摆放天猫双十一宣传海报、二维码,并发放优惠券。而近期,借助双十一预热,支付宝POS机也开始大举向零售店渗透,进而实现在线上预订后、实体店刷“支付宝POS机”付款、取货的交易闭环。业内人士分析,天猫双十一O2O的玩法对于以商业地产为核心模式的传统家居卖场极具破坏力。首先,品牌商作为传统大卖场的核心资源,在卖场放置易拉宝、海报等,鼓励用户去天猫买东西,这无异于王府井摆个牌子,怂恿顾客到百盛去卖。其次,品牌商的线下柜台需要经卖场银台统一结算,商场方面很难认同天猫发送的优惠券。再者,支付宝POS会让品牌商直接绕开卖场,从而为避开发票、逃交返点费等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红星美凯龙的三条禁令都非常具有针对性,的确是有备而来。”据一位接近家具电商人士称,红星美凯龙抵制双十一的行为或许只暴露了线下大卖场不满与不安的冰山一角,这种情绪背后,势必会引发更多的卖场联合“抗争”。至于品牌商,在这场线上与线下的“二选一”抉择中态度则相对明晰。“如果只是红星美凯龙一家抵制天猫还好,最怕的是所有传统家居卖场联合起来。这会让天猫和品牌商都感到尴尬。”一位浸润家具行业多年的品牌商告诉一起惠返利网,虽然受到电商冲击,但家居大卖场对于品牌商的掌控能力至少还能保持两年左右。
10月25日消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今天在杭州与香港传媒交流团会面时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到不欢迎阿里巴巴上市的地方上市。不过他也坦言,自己对阿里巴巴以往和香港沟通不足感到很大歉意,过去太自以为是,以为上市的事情“不太复杂,不需要亲自谈判”,更自以为很了解香港。他表示,将会吸取教训,由现在开始建立良好沟通基础。他指出,将争取日后做到三小时内就回答香港媒体问题,避免消息的误传。马云还表示,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对合伙人制的评论“积极正面”,阿里巴巴和香港以往沟通不足,自己有很大歉意,将会吸取教训,现在开始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他为今年未能成功上市感到遗憾、失望及委屈,但是认为合伙人制和香港的制度没有冲突,香港迟早会接受合伙人制度,只是时间问题。马云表示阿里巴巴在今年底前都不可能上市,也无法以便宜价格回购雅虎持有的股份,阿里巴巴目前已经推迟上市计划,“希望香港人能体谅”。对于美国上市,他直言集团内部大多数人都较为支持,因为香港投资者对淘宝等阿里巴巴业务认识不多,而美国的表现更为积极,“或许到美国上市是正确的”,阿里巴巴上市应该选择更喜欢和欢迎阿里巴巴的地方。他不否认曾与美国接触上市事宜,但本人并没有去过,只是在技术和法律研究方面已和美国方面探讨并取得进展。他表示如果成功在美国上市,就不会再到香港上市,如果要再上市,会选择在中国内地。在近日阿里巴巴的几次会议上,来自香港、台湾的记者人数明显增多,阿里巴巴公关也会有意识的将提问的机会更多留给这些港台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美国交易所对阿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完全不可能在内地上市的阿里巴巴还是没有放弃文化、理念仍大致趋同的港股。此次公开表态,是对李小加最新博文的回应,也可以看做阿里巴巴对港股仍未完全放弃。(孙宏超)
【一起惠返利网讯】10月24日消息,据一起惠返利网了解,以纯旗下网络品牌A21希望在双11期间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据悉,A21在今年5月份就开始备货,货品价值2亿元。品牌负责人陈文宇表示,由于A21是一个全新的品牌,所有没有积压的库存,所以此次双11的备货全部是新款,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服装品牌的一个优势。“今年上半年,由于禽流感的影响,国内羽绒原料大幅涨价,相关的羽绒服饰的价格也应随之上调,但A21并未因此提高商品价格,而是希望能够让消费者得到回馈。”陈文宇表示,部分服装品牌通过上架库存的羽绒服饰、用其他材料代替羽绒、做类似款式等方式降低成本。陈文宇表示,除了在备货方面做了充足准备外,A21也希望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今年,A21所有的包裹都走航空件,不走中转站。这样包裹送达的时间和质量都会更有保证。”据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天猫规定今年双11过后,用户在12日就可以申请退款,而往年用户要在17日后才能申请退款。此措施也增加了商家人力和物流成本,但消费者得到了更好的服务。陈文宇指出,A21将第一时间安排发货,尽力配合双11的所有规定。在营销方面,A21参与了天猫的O2O计划,在以纯线下店中放置双11活动海报,并发放优惠券,通过移动端将线下和线上有机的进行结合。在A21日常经营中,已有20%订单来自于移动端。
【一起惠返利网讯】10月10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今天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我们决定不选择在香港上市。”他是今天在杭州的一次媒体交流时做出上述表示的。这是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团队首次就IPO相关事宜作出公开表态。阿里巴巴集团新闻发言人表示:阿里一直欢迎讨论“合伙人制度”这一机制创新。阿里巴巴没有递交过正式申请,没有要求过AB双重股权结构,没有挑战香港市场所奉行的“同股同权”标准。但在没有认真的倾听阿里巴巴的真实需求前提下,就对不存在的事实和传言进行讨论,并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对此表示遗憾。因此集团作出上述决定。在此之前,有关阿里巴巴集团上市地点事宜众说纷纭。而陆兆禧的表态则意味着,鉴于香港市场目前状况,其已经不在阿里巴巴集团的上市考虑地点之列。目前阿里集团还未就最终上市地点做出选择,只是将香港排除在外。此前,阿里集团曾经和香港市场监管机构进行过几次接触和非正式沟通,引发市场激烈争论。阿里方面提出,其希望以创新的治理结构来实现公司治理----“合伙人制度”,即公司业务的核心管理者,拥有较大的战略决策权,减少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影响,从确保客户、公司,以及所有股东的长期利益。阿里巴巴表示,阿里合伙人制度“确保了每个股东的权益,包括不受任何限制选举独立董事的权利、重大交易和关联方交易的投票权等”。但在香港坊间的讨论之中,这个方案被曲解为“双重股权制度”—即少数股东通过投票权设置,来控制公司。这显然并非阿里巴巴方面的方案初衷,在上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和副董事长身份的蔡崇信,以公开信的形式透露,其并称阿里巴巴从未提议过采用双重股权结构(DualClass)的方案,且合伙人方案“充分保护了股东的重要权益”,并未威胁到香港监管机构倡导的“一股一票”原则。但在市场一片烦嚣之中,阿里巴巴和香港监管机构之间的议题讨论始终未能获得对焦。而在昨日,云峰基金创始人之一的虞锋更是公开表示了对香港当下相关议题谈论的困惑之处,称据其理解,阿里巴巴或马云,都没有要求让小股东(即马云)控制公司,不是要违反同股同权原则,也尊重一人一票的原则,“批判了半天的东西,不是人家要求的东西,是挺奇怪的事。”而陆兆禧的表态则有望为上述不对称讨论画上句话。他说,我们决定不选择香港。截止发稿,香港方面尚未有所评论。
【一起惠返利网讯】9月30日消息,一起惠返利网日前展开的一份调研显示,关于电商服务商开放平台竞争,有超过四成的服务商表示,不希望整个市场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一旦有被要求“二选一”的情况,他们将毫不犹豫选择其他服务市场。所谓服务商是指为中国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个人卖家及品牌商户提供包括IT系统、运营、仓储物流、数据营销等服务的公司。第三方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整体成交额约为2000亿元,同比增长83%,支撑起大约1.2万亿网络零售交易(B2C)和8.4万亿电子商务交易(B2B)。众所周知,由于较早布局电商服务商市场,淘宝目前已建立了庞大的电商服务生态体系。但进入2013年,京东、当当、1号店、亚马逊、腾讯电商等纷纷开始介入,发力服务商开放平台的建设,投入极大的热情。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到,自6月份开始,上述平台已在多个地区展开巡回招募,以政策优惠、资源扶持等优渥条件吸引服务商入驻。一场关于电商服务商的争夺大战似乎即将上演。对此,一起惠返利网针对各类型服务商,以问卷调研方式,了解基本态度和需求。根据调研结果反映的情况,有43.1%的服务商不想看到市场上一个平台独领风骚,而是希望见到平台之间更加充分的竞争。为此,有近三成的服务商希望全网、跨平台布局,这一比例几乎与选择只入驻淘宝服务平台的商家数量相仿。当问到“如果淘宝要求服务商在众多平台之中‘二选一’”的问题时,上述服务商的态度则是毅然选择投靠其他平台。不过,一起惠返利网注意到,有34.4%的服务商投票给了淘宝,并表示不愿轻易脱离淘宝服务市场。而有22.4%的人认为,淘宝不会提出逼迫服务商做出“二选一”这样的无理要求。与此同时,关于几大B2C上线服务商平台能否撼动淘宝现有生态体系的问题,有40%的选票表示不确定,仅三成人相信可以后发制人,并借鉴淘宝经验,成功超越。面对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以及多平台、多接口、多标准的现状,63.7%的服务商盼望市场中能出现一家统一的电商服务商平台,更加高效、低成本地为服务商、卖家提供支持。此外,一起惠返利网通过此次调研还发现,服务商对电商平台的各种支持中,虽然十分看重扶持政策和资金补贴等资源,但对平台的技术、团队要求更为重视。有接近60%的服务商为此投票,除此之外,更多的推广、云服务和24小时客服支撑也相当重要。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以小博大,将价格战火燃烧到京东商城的自留地;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游戏,他破釜沉舟,以企业盈利为代价换取极致般的用户体验;电商江湖,什么才是最有效的破敌利器?大浪淘沙,谁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英雄?本期《财经面对面》对话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于刚。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于刚人物简介于刚,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士,康乃尔大学物理硕士,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决策科学博士。曾任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亚马逊全球供应链副总裁。实时监控竞争对手用系统确保低价2013年,电商江湖硝烟再起,就在大佬们宣称“休养生息”之际,历来低调的1号店异军突起,7月,1号店借五周年店庆之际频频擎起降价大旗,推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优惠促销;8月,1号店又以“D50计划”发力手机市场,贴身比价京东商城,直接将价格战火引到京东的自留地。新浪财经:你挑战的是一个非常擅长或者是善于价格战的京东,你的底气在哪里?为什么会主动地去挑战京东?于刚:其实我们没有挑起任何的价格战,我们只是用一个很好的价格策略去管理我们手机这个价格品类,我们用系统去管理,保证我们手机品类可以很健康很快速地去发展,这个管理后面的价格策略和价格模型全是系统去管理的。新浪财经:7月份是我们5周年店庆,也推出了优惠促销的措施,也有数据说,我们在7月份当中有27%的商品是达到1号店历史最低价格的,这算是属于一个价格战的类别吗?于刚:我们认为我们给顾客提供的是价值,而且是个长期的价值,当然价格非常重要。你可以到网上去查,基本上我们所有的价格指数,我们用系统管理保证在业界都是排在前三位。我们有一个价格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每天监控我们60多家竞争对手的1700多万商品的价格和库存,后面有我们公司的价格策略和价格模型。而且我们每个星期在周商业回顾的时候,中间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回顾价格,就是我们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比较,保证我们的价格时刻有竞争力。价格我们是靠系统去管理。新浪财经:中国有个习惯就是大家都很喜欢模仿。于刚:你像前端的这些都很容易被模仿的,你新推出一个商业模式,你的营销方法,营销手段这都很容易被模仿,不容易模仿的更多的是那些系统。也许正是因为1号店有了这套强大的价格管理系统,于刚才有了大规模扩张商品品类的底气。一直以“网上超市”为定位的1号店,从2011年开始,更多地向“百货商场”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全品类”化的扩张策略也已成为各大电商企业的发展趋势。1号店会否陷入同质化的尴尬局面,成了于刚面临的新挑战。于刚:从商务模式上我们经过很多的思考,其实当时我们是以快速消费品切入的,我们知道快速消费品它确实存在着很多的这种大、重,有短的保质期,还有易漏易损等等的一些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半径比较短。新浪财经:毛利也比较低?于刚:毛利其实也不怎么低,我觉得比3C数码电子消费品高多了,但是它有不适合电子商务短半径的特征,所以我们迅速地开始扩张到服装,扩张到电子消费品,母婴保健等等。所以说让我们迅速地,一个是丰富我们品类,让我们整个这种商品的综合性,让它商务模式化变得更健康,我也可以有黏性很强的快速消费品,我也可以有很多可以为公司盈利的包括服装、服饰、珠宝、箱包,还有一些保健品等等这类商品,让我们整个的商务模式更健康。新浪财经:你这个拳头分开打总是没有你往一个方向打有力量,怎么扬长避短呢?于刚:我觉得我们的聚焦始终不变,我们聚焦在顾客体验上面,和我们核心竞争力上面。顾客体验它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商品的丰富度,因为你必须要有顾客想要的东西他才会来,然后才是商品的价格,系统整个界面的友好度和售后的服务等等。我觉得我们不管是从最早三千个商品,从快销品切入电子商务,后来不断引入3C数码、服装、图书,包括最近引进的生鲜,我们都是真正地实现我们最早的梦想,就是让顾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这种优质的现代化生活。将用户体验指标与员工薪酬挂钩得用户体验者得市场,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优质服务更为关键,这或许就是1号店在硝烟弥漫的电商战场中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将用户体验细化到极致,需要完善供应链、信息系统、客服、产品等一系列前后端的系统,于刚为此找到一套独特的方法。新浪财经:所有的电商企业,其实不光是1号店,大家都会说顾客体验度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的,那为什么1号店可以保持这样的速度或者市场更多的认可,他们就没有做到呢?于刚:因为顾客体验这个事很容易把它喊成一个口号,很多企业都这样说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我觉得这个东西一喊就变成口号了,我们不希望成为一个口号。所以说我们采取了很多具体的做法。比如说我们找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给我们每个星期做顾客体验调查,它要调查数千个顾客,然后得到一个顾客体验指标。我们同时把这个由三方公司调查的顾客体验指标,和我们所有员工的薪资、奖金、提升挂钩起来,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他做的事情是会影响到顾客体验的,让每个人都去关注顾客体验,比如说你做采购的,你采购来的商品是不是顾客要的商品;然后你是仓库里面的,每个商品的质量能不能保证,到时候有没有破损,出去的时候有没有灰尘;然后当然配送就不用讲了,还有很多客服售后,能不能真正实时地解决顾客的问题,顾客打电话来不是想听你说一声抱歉,这个没有用的,我们希望解决顾客问题。所以说我们考核客服怎么考核呢?考核他四个小时之内完整地解决顾客(问题的)比例,也就是说顾客问题解决率。新浪财经:但是我当时也听说你们推这个具体的考核也是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推(的时候)也遇到很多大家的不理解或者说阻力。于刚:很大的阻力,当时我们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新浪财经:最大的让你印象深刻的阻力后来是怎么样的?于刚:当时最大的阻力,很多部门就说顾客体验跟我有什么关系,都是配送员的事情,他们跟顾客直接打交道,也就是客服的问题,他们对顾客态度好一点就行了,所以说我们遇到巨大的阻力,最后两个月的时间,我和峻岭召集我们所有的高管二十多个人说今天是最后一次会议,你有选择,你可以离开1号店,但是这是我们的理念,你必须接受,你要留在1号店你就必须接受这种理念。推出来之后我发现效果非常好的。我们刚推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顾客满意度是84.4%,等我们过了一年我再回头看,我们已经做到了92%。新浪财经:其实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是非常地不容易。于刚: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解决顾客体验问题并不是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我们是专门有一套分析,叫Paretoanalysis(帕累托分析),怎么做分析呢?把顾客各种各样的反馈从线上的反馈,电话的反馈和线下各种各样社区里的反馈归纳起来,总结起来,把它分类,每次解决最大的几类,把最大的几类解决,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然后再解决那些问题,做一个问题清单,每个星期的问题每个星期解决,这个没有magic(魔法),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把它一天解决的,我们是通过五年多的时间,每一天点点滴滴地做到现在。对1号店有深刻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我们这么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一直是中国电商里面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2011年的时候我们还被德勤评为全亚太地区成长最快的企业,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我们聚焦不是在成长上面,我们全部放在顾客体验上面。你可以看到我们周回顾的时候,两个小时的时间有半个小时全是放在顾客的反馈上面,叫聆听顾客声音,我们所有的六十几个公司的各部门的负责人全部一起来看看顾客对我们有什么反馈,我们怎么样去把顾客所提出的问题系统化地及时地去解决。还有一个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要求所有的高管必须定期地要做一日客服,一日配送和一日仓储,我自己也全都做过,到仓库里去入库、上架、检货、包装、配送,包括最后的分捡和做配送,我也做过客服,而且我每天都去看所有顾客的一些反馈,这样就让我们所有的高管有第一手的资料,知道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服务顾客。新浪财经:大家也会称1号店为电商的黑马,大家就想,这个逆袭的故事它接下来会怎么延续,我们如何再进一步保持我们黑马的速度一直往上走?于刚:其实我们认为,将来区分一个优秀电商和平庸电商的分水岭还在于它的顾客体验。所以说我们认为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纲举目张,这个纲就是顾客体验,这个成长、发展和它的盈利都是目,如果把顾客体验做好了,是不会担心你的发展盈利的。不盈利是战略选择现在规模和速度最重要尽管于刚可以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暂时牺牲盈利的空间,但是任何商业的本质和核心都是“盈利”,持续的亏损绝非发展的长期驱动力,在中国电商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的今天,选择主动“盈利”还是被动地“不盈利”,成为考验企业家们智慧与决策的难题。新浪财经:但是对于电商来说盈利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词,对于盈利是怎么样的一个考虑?于刚:我们是非常重视这点的,因为电商不管是哪个企业它最后都是要盈利的,我们从最初怎么样去设计我们的商务模式,我和我的搭档刘峻岭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不断去讨论怎么样让这个商务模式真正可行的,我们希望我们是成熟的一次创业,而不是一次拍脑袋,脑袋一热就出来创业,商业模式里面很多的数据,很多财务的一些分析我们都做过大量的工作,做了很多的市场调查,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这个商务模式它具有盈利的可能和将来具有这种可扩性。比如说,我们认为电商全场免运费它是不可行的,因为它的商务模式是不对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不管有多么大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压力,我们从来没有过免运费,它并没有减缓我们前进的步伐,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刚才讲了我们开发了大量的系统,做了大量的优化,光去年一年我们运营成本就降了37%,我觉得在这些,我们还有很多BIPBusinessImprovement(业务改进)一些项目,让我们的运营成本和我们的商务模式可行,运营成本下降。新浪财经:到今天1号店已经开始盈利了吗?于刚:1号店还没有盈利,但是这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因为如果要盈利这个不难,因为我们知道有些品类是盈利的,有些品类是不盈利的,有些服务模式是盈利的,有些服务模式是不盈利的,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最早的vision(愿景)我们一定要提供,让顾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所有的商品和服务,我觉得在这个道路上我们不会偏移的,我们不会因为短期要盈利的这种压力或者怎么样来改变我们的商务模式,一定要给顾客提供丰富的商品,所有顾客想要的服务和商品我们都提供。新浪财经:我相信在和团队或者和我们股东在聊的时候,应该给大家一个预期说,有没有设置一个时间点?于刚:我们实际上对盈利的要求,我们内部也是有目标的,包括时间目标和我们整个进程也是不断地去审核,新浪财经:哪一年的时候?于刚:但是这个我们对外是不公布的,你可以看到,我们不断地在做什么事情呢?一个是优化我们的供应链,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我们的利润是在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自己的运营成本也是在不断下降的,我刚才提及的,光去年一年我们运营成本降了37%,我觉得这个速度还是非常可喜的。我们认为在这个时候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速度是非常重要的。电商是个规模游戏决策速度比决策质量重要中国电商行业的集体亏损正是受制于这种“以速度换规模”的行业大环境,电商企业以牺牲盈利为代价大打“价格战”,寄希望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扩大规模,并将所有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然而在一轮轮残酷的大浪淘沙之后,谁会有希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新浪财经:有没有发现现在互联网创业就是“唯快不破”,如果电商没有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就容不得你慢慢地去做着一些东西吗?就是必须要这么快吗?最根本的对电商来说就是快速?于刚:必须的。因为你知道互联网就是把整个全世界变成平的,大家都联系起来,然后信息的传播它是光速的。所以,这个时候决策速度的重要性超出了决策质量的重要性,有时候太追求一次就把决策做对,这往往失去了战机。我和刘峻岭我们搬了五个办公室,我们永远都是在一个办公室里面分享。所以,决策起来非常快,有时候即使我们两个人有些冲突,认为这个事情意见完全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迅速地把决策团队一起带进来一起讨论马上做决策,有时候不做决策比做一个错误决策还糟糕。新浪财经:但是在追求快的时候,快不是最重要的,刹车才是最重要的,1号店怎么做到我快马上就快的起来,慢我也可以随时调整我的步伐?于刚:实际上我们的快并不是我们去追求的快,它是水到渠成的,我们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聚焦在顾客体验上,把顾客体验做好了,顾客口碑好了,一传十,十传百,这样让你自然的发展很快。实际上你看好几次因为速度太快了,我们仓储、配送跟不上,我们爆仓了,然后我们订单跟不上了,配送不出去了,我们在今年周年庆7月的时候,前几天我们都还要截单,也就是我们到下午五六点就停止接受订单了,我们还是把关注点放在顾客身上,让“快”成为一个副产品。新浪财经:这个行业的洗牌对你来说,认为是一个行业正常的?于刚:我觉得是正常的,实际上这种大浪淘沙让整个行业更健康,真正地让那些能生存下来的,真正的可以做好所有这一切的,包括商品的丰富度、价格、服务等等,最后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新浪财经:但这个行业洗牌你觉得到一个什么程度可能就是一个阶段?于刚:它肯定最后是有几家生存,然后大多数都会被淘汰掉,我觉得这个东西就看谁做得更好,因为顾客是有选择的,尤其电子商务化他的选择更容易。线下你从一个超市到另外一个超市还有具体的一些距离,怎么去。但是线上它随时就可以转,你做得不好,他做得更好随时可以转,价格也是透明的,服务也是透明的,我觉得这一点让电子商务对广大的消费者来讲它是一个福音,让他真正的有选择。新浪财经:那你这么说的话小电商就都没有生存的余地了,全都要被淘汰掉,如果说你觉得有一些小电商它可以生存下来,你觉得它应该有哪些必须要做到的地方?于刚:小电商将来假如要生存的话,它恐怕得有它的一些核心竞争力,比如说它有一些政府政策上的壁垒或者一些很专业的品类,但是一般来讲电子商务它就是个规模游戏,你必须要有巨大的规模,因为这些投入不管你是仓储物流,还有技术,IT上的投入,还有人才,现在竞争这么强,人才投入都是巨大的,你规模太小实现不了规模效益。新浪财经:垂直电商还有空间吗?于刚:觉得垂直电商如果是自有品牌的话,它是有空间的,如果它是标准化的品牌,竞争确实蛮难的。因为电子商务它是有这个特征,它是一个规模游戏,它不受时间、空间、货架的限制,如果你一个垂直电商你可以做的品类我也可以做的话,顾客他希望一站式购买,他希望在一个地方我把我所有的都搞定,而且这种规模越大的电商如果也非常重视顾客体验的话,可以跟顾客产生情感的交流和为顾客个性化的服务的话,那么对于这种小的和垂直化电商挑战确实很大的。新浪财经: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你认为电商是一个规模游戏,所以,你才会有现在这样的一个追求发展速度,然后尽快地圈好地?于刚:可以这样讲,但是我们的关注点还不是在发展上面,还是在顾客体验上面,因为发展是一个副产品,我们顾客口碑做好了,顾客体验做好了,你整个成长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新浪财经:你觉得1号店离电商第一阵营还有多远?于刚:我们并不是去那么看重这个究竟是第几名,我们流量,刚周年庆的时候日流量过了千万,也就是一天有一千多万的用户上1号店来逛、来买,我觉得这个是,在中国B2C电子商务里面是排在前三位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究竟它排名是怎么样的,我们更关注的还是顾客怎么看我们,我们怎么为顾客服务好,创造更大价值,我人生中间的一个哲学就是我们一定要创造价值,如果我们创造了价值我们就会有自己的价值。新浪财经:电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你觉得到今天来说,它未来的趋势是怎么样的?大概你觉得会存活几家?于刚:我觉得电子商务再往前的发展还会这样继续地集成化、平台化和规模化,我觉得具体是几家很难预测,我觉得会有那么三五家。新浪财经:包括1号店吗?于刚:肯定会有1号店的。企业要常革自己的命做对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新浪财经:你们创业的时候起点还是比一般的(创业者)会比较高一些,因为你们从跨国公司的高管出来,当时你们有做过swot分析吗?于刚:我们当时还是做了很多的分析,我们叫做成熟的创业,我们想都将近50了,四十好几了,这次创业的话风险还是很大的,我们不想拍拍脑袋就出来做一件事情,我们想要做就做轰轰烈烈的事业。所以我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中间好几次我们又回头来把以前的推翻掉,又重新设计商务模式,又出去做市场调查,我们去了很多的超市,也去了很多的卖场,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保证每个数据我们都是正确的,而且有些商务模式中一些假设我们要多次求证,现在看起来我们早期的这种谨慎和这种思考还是非常有用的。我觉得我和刘峻岭的价值观非常非常一致,这就是为什么很快就走到一起决定一起合作创业,我们非常透明,当然这么多年有众多别的一些机会,但是我们从来都是对对方透明,都是全身心地承诺在这个事业上。再就是我们对所有的问题。新浪财经:你们不吵架吗?于刚:我们有很多争论,非常多的争论,但是我们争论有个非常重要的一致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争论的最后只是对这件事的真理在哪,而不是说你对还是我对,你对我对没关系,大家都一致地去找到这个真理,大家都认为一定要做诚信的企业,因为这是企业可以长久地去发展,顾客绝对是放在第一位的,然后要非常强的执行力,还有就是不断地去创新,经常要革自己的命才行,如果不革自己的命,别人会来革我们的命。新浪财经:你们吵得最凶的时候,最大的一次分歧是什么样的一个事情?于刚:我们很多次,早期的时候对商务模式,我们有时候甚至拍桌子的这种,都认为我不认同,他也不认同,但是没关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我们更多讨论这个事情本身是不是个正确的事情。新浪财经:有没有谁也说服不了谁?于刚:有,经常有。我有一个字叫1+1>10,因为我们两个人互补非常强,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所有的问题都摊在桌面上谈,我们不怕冲突,我们有很多解决冲突的方法,我们追求真理,而不追求是你对还是我对,这个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甚至每两周的时间,我们就会坐下来关在屋子里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回头看看过去的两周我们做了哪些正确的决策,做哪些错误的决策,而且我们两个人这种性格的互补,我觉得还是和我们本身思考方法的互补还是非常强的,刘峻岭是一个直觉非常好,感觉非常好,马上看到有很多机会,我需要处理很多的信息、数据,然后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考,去真正理解了这件事情,我才能够往下再走一步,才愿意推动一步,我觉得我们这种互补的关系让我们避免了很多的错误,让我们也很快地去做出决策。新浪财经:因为你在创业之前,本来就是教授出身,而且你是拿到物理学的硕士,还有决策学的博士,后来又是在跨国公司的高管工作,凡事有正反面的,正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但是如果从反面来看的话,你觉得它带给你哪些弱项的地方?于刚:一个就是以前我学术的背景太追求完美,所有东西都是要求他的,所有的证明都一丝不苟,我觉得实际上,创业过程中很难一次把所有东西都考虑那么周全,考虑到位,实际我在不断地纠正这一点,咱们先把事情先做出来,然后再去完善它。所以,有时候把一件事情先推出来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机变的很重要。这是一点。还有一点,以前在戴尔、亚马逊做高管,见识过全球最顶尖的一些人才和团队,我当然希望我的团队也那么优秀,对整个1号店的发展,那肯定是更急一些,看到很多不满的,执行力不到位的,就会更严厉一些,其实有时候发现,我们得一点点做起,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来讲的话,我们的起点还是很低的,我们一步一步地提高所有团队的素质和执行力。
【一起惠返利网讯】咖啡在中国悄然流行,不再仅仅是一种商业化的产品,而成为一部分人的喜好,独立咖啡店也在不断增加。他们不满足于速溶咖啡和商业化的咖啡连锁店,为了追求更好品牌,他们往往亲自制作咖啡,并且乐在其中。然而这一小众群体的分布极为分散,线下难以建立有效满足其需求的供货渠道。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到,随着电商的发展,咖啡有了一种不同以往经营方式:个人通过网络销售制作咖啡饮品的咖啡豆和各种制作器材,满足咖啡爱好者对咖啡新鲜度和风味的需求。欧焙客就是这样一个销售咖啡豆和相关产品的淘宝店铺,在线下也同时也开展咖啡制作培训。据业内人士介绍,炒熟的咖啡豆风味只能保持半个月,而现在商业机构规模出产的咖啡豆保质期一般为一年,咖啡的风味受到极大影响。而欧焙客这样的小型淘宝店的经营模式则是消费者下单之后,现炒咖啡豆,并且马上发货,保障了咖啡的新鲜。咖啡豆的新鲜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欧焙客的创始人江承哲(Bill)认为,专业的咖啡知识是店铺的主要竞争力。个人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相关的咖啡产品这一模式也是刚刚开始,目前较为专业的店铺只有两三家左右。进入欧焙客店铺,看到的不是商品图,也不是一堆饱满的咖啡豆,而是作为专业烘焙师亮相的江承哲和另外一个专业的杯测师Tony,这才是店铺的核心竞争力。首页大图详细介绍了两人的专业背景、所获证书和专业比赛中的成绩。烘焙师和杯测师是咖啡领域中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拥有良好的烘焙师是保障熟咖啡豆品质的关键,而杯测试则可以清晰的确定每一款咖啡豆的口感、口味和气味,给烘焙师的做法提供参考,帮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咖啡豆。一位资深咖啡爱好者向一起惠返利网表示,进入店铺后看每款咖啡豆商品详情页的说明就可以初步判断店铺的专业水准。专业咖啡从业者描述咖啡的味道,一定从气味、口味、口感等不同的维度介绍。例如,花果香只是存在于咖啡的气味中,任何一种咖啡都不会有水果口味。而有些店铺可能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而杯测师能把咖啡的味道准确的用已经确立的标准描绘出来。在咖啡销售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就是制作咖啡的初级教程。很多咖啡爱好者并未良好掌握制作咖啡的方法,所以有时难以将咖啡豆制作成其应有的味道。这种情况会造成很多的售后和沟通问题,所以欧焙客在店铺中都有关于制作咖啡的简单教程,提高用户的体验,减少售后问题。江承哲表示,在网上进行咖啡豆的销售确实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意,他和自己的助力经常在店铺中作为客服和大家交流,和大家交流冲煮咖啡的方式、咖啡背后的故事和很多与咖啡相关的事情。经营者和购买者因为共同的兴趣和聚集在一起。所以,天然的销售咖啡豆的商户很少通过商业性很强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而是用富于社交性的方式传播咖啡、咖啡豆的相关知识。欧焙客在产品和风格上也紧跟欧美的流行趋势。欧美现在流行中、浅度烘焙的具有花果香味的咖啡豆。现在欧美的咖啡行业也逐渐抛弃了美式咖啡机,选择通过手工咖啡机进行加工。传统的意识咖啡也出现了变化。欧美咖啡行业的流行趋势都会在欧焙客的店铺中体现出来。在店铺创立之初,江承哲也经常在咖啡爱好者聚集的论坛发表有意思、有特色的文章,和大家进行交流。后来店铺经营事物逐渐增加,也主要在店铺内和大家进行交流,线下也会举行一些分享活动。欧焙客还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消费者进行交流,传播有特色的内容。江承哲强调,传播的内容一定要有特色,“这是一个创意性的工作”。例如,欧焙客商品详情页的主图并非是一堆精致的咖啡豆,而是别出心裁的在咖啡豆中加入了戒指的模型,戒指中间竖着一个咖啡豆,就像戒指上的钻石一样。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印象,区别于其他商户。“目前经营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适当的价格和难以言喻的惊喜感。”江承哲表示,目前,消费者对咖啡豆的价格还是比较敏感。高品质的咖啡成本自然就高,但是价格一旦提高,就打消了部分消费者购买欲望,所以仍需对消费者和市场进行教育。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到,欧焙客一款名为柠檬花的咖啡豆的成本高于其销售价格的一倍还多。欧焙客通过这种营销方式让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体验到高品质的咖啡,从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欧焙客还将在每月1日和15日提供包含6种咖啡豆的试用装,之前收集相关订单,但并不公开试用装的咖啡品类,降低咖啡爱好者的进入门槛,为用户提供意外惊喜。“希望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咖啡的价值,了解到我们在背后所做的事情,我们会挑选良好的货源、将瑕疵豆全部去除掉,保障咖啡的品质。”江承哲表示,现在确实需要尽量传播咖啡的基本知识,加强用户对咖啡的认知。“有些人喝了咖啡觉得不舒服,还以为自己不适合喝咖啡,而实际上可能是瑕疵豆的原因。
【一起惠返利网讯】9月24日消息,阿里巴巴终于有底气将筹备了两年的“来往”高调推到公众面前,但外界依然对这款宣称“比微信多一点”的同类应用充满疑惑和担忧。日前,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阿里巴巴来往业务负责人邹孟睿在杭州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回答了外界对来往App的一系列问题,一起惠返利网将其整理如下:1、阿里已经有了旺旺、旺信等交流类产品,市场上也已经有了微信、易信,为什么还一定要有来往?陆兆禧:第一,我们认为电子商务的用户需要一个(沉淀社交关系的)平台。为什么呢?因为阿里巴巴善于创建关系,大家在淘宝、阿里巴巴做生意,很快就建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基于交易之间的关系。那建立这个关系之后,他需要有个地方去沉淀,在过去可能他会在旺旺甚至是微信上去沉淀关系,而阿里巴巴还没有一个能够很好的沉淀关系的社交产品,所以我们也希望能有一个平台能让商人、朋友在生意之余能够有个地方去发展好友圈,拓展生意关系。第二,市场上不应该只有一款产品,假如市场上只有一款产品的话,这款产品肯定是烂产品,我相信竞争会让更多的好产品出来。假如说市场上有两款、三款、四款、甚至十款这样类似的产品,我可以说我们用户一定有福了。否则的话,你会碰到有些情况下你不想付钱但你必须付钱,而且想把群扩展到100个也扩展不了,没有办法。邹孟睿:做来往本身还是从用户需求出发,而不是要跟微信、易信的风。平常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在淘宝、天猫上购物的人,本身就有和朋友交流分享沟通的意愿,比如说我买了一个产品觉得很好,就会介绍给我的朋友,跟他聊聊这个怎么用,或者加入电商俱乐部跟大家聊聊。阿里有很多觉得很遗憾的经历。比如说淘宝、天猫上很多的大促,双十一、双十二,大家买了很多东西都很开心,开心完了之后就会在微博上、QQ上去分享,看到这个场景之后,我们会非常遗憾:要是我们自己也有这个产品,用户买了产品在这上面分享多好啊?这是我们当时做这个产品的目的。2、来往的核心思路是怎样的?陆兆禧:阿里巴巴今年开提出无线互联网的用户概念,以往我们做很多产品都是基于电子商务,今年我们要求来往团队以及阿里巴巴整个无线团队都跳出电子商务拥抱互联网。所以来往是阿里巴巴集团第一个没有太多电子商务痕迹的互联网应用。后面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希望把他做成一个简单的、好用的、安全的、私密的社交工具。3、阿里为什么不直接将旺信发展成来往?邹孟睿:来往和旺信是同一个团队,技术、研发都是团队共享的。但是在业务方向上,来往是定位在熟人、老朋友之间的沟通分享,而旺信是定位在买家跟卖家在电商交易服务关系中的沟通,所以两个产品是不同的方向。4、来往与微信、易信到底有哪些差异?邹孟睿:在我看来,易信和微信是聊天工具,而我想象中的来往是一个好友们互动分享的平台。所谓互动的平台,就是要满足一群人之间分享沟通的需求。大家刚才看到的阅后即焚、有声图片、500人聊天大群等功能,都是易信和微信没有的。在表情方面,来往目前支持240个表情,一共有6个角色,每个角色有40个表情,全部免费。5、来往未来会采用易信的模式,与运营商合作吗?邹孟睿:我们一直是很开放的一个态度,希望会和运营商能够达成一些方面的合作,开放合作是我们本身的一个态度,这一块如果有了很详细的进展的话会告诉大家的。6、来往其实已经发布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此前成长较慢?邹孟睿:首先我们成立了网络通讯事业部(编者注:阿里巴巴在今年9月10日对外宣布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整为:新成立网络通讯事业部,由原来的旺信业务和来往业务组成,该事业部将直接向CEO陆兆禧汇报。),整个公司在开发、市场、推广运营上的资源都会加大投入。早期我们是一个20多人的团队,以研发为主,并没有在运营、推广、营销方面投入资源。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除了产品研发持续投入以外,整个公司会在推广、运营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7、阿里凭什么有信心能将来往做成功?邹孟睿:我为什么这么有信心?很多人说微信有4亿用户和帐号,我们很难逾越。这其实是一个结果,忽略了微信从无到有、用户从少到多的过程。微信之前有talkbox、有米聊,甚至还有手机QQ,而且微信刚推出的时候,功能上跟talkbox、米聊也没有任何的分别,但是为什么微信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滚动了1亿、3亿用户?他本身也是借助了腾讯公司强大的帐号资源和关系资源。如果没有这些资源快速的导入的话,微信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发展。所以说微信的成长跟腾讯账号的迁移和公司资源的倾斜是密不可分的。而我们阿里也有同样丰富的帐号资源,也有同样多的服务。我们的产品研发、技术、用户都很好,这么多好的条件下,我想不到任何一个来往做不起来的理由。8、陆总在介绍来往的时候提到“来往是阿里少有的一款电子商务痕迹比较轻的产品”,这是不是意味着阿里为了强调朋友关系,会弱化阿里本身比较擅长的生意关系?卖家在微信上做营销等商务活动这些行为,来往是否会有意控制?邹孟睿:来往的重点肯定是熟人关系。大家也都明白,如果买了一部电视,你肯定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娱乐、工作、综艺这些节目。如果整个电视100台里面,每个台都是购物台的话,你肯定会很不爽。来往本身的产品定位是一个好友之间的轻松好玩的分享平台,安全、私密、熟人关系肯定是我们核心,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如何嫁接电商的资源,这也是我们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来往上,我们肯定是不会允许硬性推广广告产生的。当然,我们也希望来往除了是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工具以外,能占用用户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生活场景,所以,我们还会把阿里的很多实用的功能给做起来。确实,把公众平台当做营销平台是不妥当的,但要看怎么理解营销和服务。我的想法是,如果一条信息,只是呈现了肯德基有八折优惠,那么它就是广告。而如果用户收到这条信息后,能够立刻拿着这条信息去附近消费,并分享给朋友,那么我认为它就不是营销,而更加接近于服务,这是来往未来想要做的。9、来往目前的用户情况如何?未来对市场占有率的期望有多高?未来是否考虑像微信一样植入游戏类的产品?邹孟睿:来往现在的用户数还很低,百万级别。发展思路上,我自己是给自己设定了里程碑的,我们希望迅速滚动到一千万的用户,然后能够在一年时间之内冲到一亿。另外,我们不会植入游戏。10、阿里如何将用户从微信中拽出来再拉到来往里去?如果说易信与运营商合作的免费短信和电话留言是一个招数,那么来往将通过什么方式来抢用户?邹孟睿:我们会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比如说你是某个店铺的老客户,跟朋友介绍了这个店铺,朋友去该店铺报上你的名字,店家给朋友打折优惠,这可能就是我们激励用户、吸引用户的一个方式。阿里有很多生活服务方面的资源,这是我们的优势。以前刚开始做来往的时候,我也会想,腾讯有很大的优势,比如QQ号、好友链等等,一旦他拥有了这个优势,别人做就会很难。但是现在想想,我们把自己的资源给梳理一遍的话,也有很多的优势,比如说你现在上来我们就送你一个彩票,如果中了奖我们可以聊聊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编者注】原淘宝员工陈琪自立门户创办的蘑菇街已经成为导购网站的标杆,但为老东家引流的淘宝员工远远不止陈琪,设计品导购“想去”的CEO左炜就是其中一个。尽管导购网站行业几乎已经成为难以脱颖而出的红海,左炜和他的团队依然选择成为淘宝的流量搬运工。为了不与现有大型导购竞争,想去在用户定位、卖家合作上都必须独辟蹊径。不做美丽说蘑菇街想去在2012年8月底正式上线,目前团队成员仅7个人,大多数来自淘宝和支付宝。从筹备到运营,想去就敲定了与美丽说、蘑菇街完全不一样的发展路数。从运营类目上来看,想去主打设计品,只选择有设计性、非大众性的商品。无论是男女服装、一个杯子、一个钱包还是一个茶叶罐,想去更注重的不是产品的工具性,而是设计性。从用户定位上来看,想去没有大野心,只准备抓住其体量有限的目标群体。“我们的用户要比美丽说、蘑菇街小众很多。他们通常想去运营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经济实力偏中高端、有一定消费能力;有情调,购物较挑剔;女性居多,占60%以上。”想去运营负责人原野向一起惠返利网勾勒了其用户的大致特点。目前,想去PC端注册用户有30多万,每日UV十多万。即便与同样定位小众的导购应用“果库”相比,想去的差异性也较大——果库涉及的品类更多,包括服装、美容、科技、户外、美食等,而想去的品类范围更窄,集中在服装、鞋包和家居品类。从运作方式上看,想去更偏重PGC(专业生成内容)而非蘑菇街似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编辑的选择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想去所展示的商品页面。原野告诉一起惠返利网,在想去的所有商品呈现中,有60%为编辑生成内容,40%为用户分享。而首页呈现的商品则全部由想去编辑。“我们不会刻意鼓励用户分享商品,因为一方面想去的用户大多数属于自愿分享,并不在乎分享一个产品能得到什么鼓励;另一方面,普通用户在图片、文字的处理上相对随意,而我们希望将最好的东西呈现到首页。”原野解释到。不过,作为留住用户越来越难的第三方导购,想去还是在不断想办法增强用户的粘性,“限时购”是其一个重要尝试。今年3月份,想去上线了限时购频道,与卖家合作独家限时折扣。“平均每天每个单品能收到30个订单,最多的有300个订单。”原野介绍到。这对于设计品小卖家来说,已经是不错的效果。目前,想去正在酝酿将“限时购”改版升级,以“设计汇”形式呈现更多折扣商品。但为了尊重品牌,其折扣会控制在八折以上。为“冷店铺”引流流量的获取已经成为淘宝小店铺的痛点。在推广成本越来越高、博取眼球越来越难的淘宝生态下,即便有不俗的产品、不俗的服务质量,也很难换得相当的流量。对于小众的设计品电商来说更是如此。导购App口袋购物CEO王珂曾分析为什么淘宝卖家越来越不赚钱。他描述了淘宝大量存在的一个现象,卖家要把销售额的30%用来买流量,而即使买了流量的商家,淘宝仍然无法给他们太多展示机会。“淘宝网上每天搜索的关键词只有6000-7000个,而当时每页只能展示20件商品。能经常被消费者看到的商品只有5000-6000万件,大量商品一直无人问津。”想去的导购逻辑与口袋购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解决淘宝生态下越来越凸显的流量不平衡问题。不同的是,想去所瞄准的卖家群体更冷门、更不容易引起关注。“淘宝上有很多个人设计师,虽然有好的设计产品,但由于资金和规模的因素,不能获得很好的淘宝流量,通过与想去的合作,能为设计师拓宽流量来源。”原野介绍到。目前,想去共与100余家淘宝卖家合作,其中40%~50%为独立设计师品牌。从这些店铺的商品详情页可以窥见其平时的流量状况:有相当大一部分商品的评价记录和交易记录均为“0”。为了让这些有设计感的产品受到更多关注,想去专门为个人设计师品牌开设了一个频道,着重推介和展示这些被淹没在淘宝商品堆下面的设计品。当然,想去也会与一些小友名气的淘宝设计师品牌如花笙记、秋売、两三事等合作,以提高人气。虽然是与“冷店铺”合作,想去在商品和卖家的选择上同样有相当严格的控制。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到,想去的选品流程通常是:先由卖家自己选品,然后由想去的编辑审核把控。据原野介绍,想去对商品的主要审核标准包括产品的品牌性、设计师味道、图片等。“牛皮癣等影响用户观感的商品图片必须首先剔除,外贸原单也尽量不要。”原野提到两个重要的选品原则。移动端杂志化生长今1月份,想去正式上线iOS版移动客户端,开始在移动端的耕耘。7月份,想去接着推出了安卓版本App。尽管比PC端诞生更晚,想去移动端目前已经积累了超过20万用户,浏览量占整体比例已经超过40%,增长速度明显快于PC端。尽管团队成员很少,几乎不可能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移动端,但想去还是试图在移动端尝试一些适合移动设备的体验。例如,在PC端,想去有固定的“每日设计师品牌”栏目,推荐在首页,以专题形式呈现品牌系列产品,但其表现形式主要还是商品图片的罗列。而在移动端,想去将专题以更加杂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每期专题都有特有的杂志式封面,另一方面,商品的呈现更加精品化,会更多地强调对品牌和产品设计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