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
如果说共享单车是中小型创业者的「绞肉机」,那么无人货架则是玩家们的「修罗场」,后期高达90%的货损率成了压垮无人货架「风口」上的最后一根稻草。2017年下半年,风头无两的无人货架搭上新零售之风的最后一班车,和无人便利店一起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几十家无人零售项目闪电融资超30亿元,猩便利,果小美等头部玩家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无人货架上半场布局。一边是疯狂烧钱的快速扩张,另一边是无人点位的激烈竞争,短短几个月时间,无人货架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各大城市写字楼和商圈,无人零售第一阶段的空间战拉开序幕。前期简单粗暴的成本核算就是点位租金成本+运输成本,和传统开店选址、租金、装修和人力等成本相比,优势明显,换言之谁占的点位越多,谁销售额提升的概率就越大。时过境迁,还没等无人货架的下半场开始,前期扎堆入局的无人货架玩家大部分已经悄悄退出,即便是仅存的几家头部企业,也将目光聚焦在从无人货架转型智能货柜的节点上,至此,纯无人货架商业模式这条路已经行不通,很多创业者甚至连无人货架怎么被「吃垮」的都不知道。无人货架失败逻辑1.低门槛无技术壁垒,商品同质化严重相较于其他新零售项目,无人货架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花几百块钱采购一个货架,摆放好商品即可,接下来考验的就是商务谈判能力和地推能力,拼的就是资本实力和资源渠道。而商品呢?千篇一律的快消品,而且货架空间有限,摆放的食品可选性不高,加上点位比较分散,补货延迟司空见惯,和楼下的便利店相比,唯一的优势可能就剩下消费的最后100米了。2.货损率高,服务滞后,点位低质多量商品货损率能控制在10%以内的已经是钻石级玩家了,大部分无人货架30%的货损率一点也不夸张。按理来说,开放式场所的货损率要比封闭式场所的货损率要高,但是写字楼、办公空间这些地方都是以开放式场所为主,封闭式场所即便可以放使用人群也不多。快速扩张最大的弊端是点位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很低,高质量场所不是想进就能进,为了绩效只好选择一些人员覆盖较少,偏僻的写字楼,这样下来不仅货架丢失率高企,运营成本不减反增。3.无节制烧钱扩张,夸大盈利能力沉没成本包括设备采购硬件成本和智能软件成本,光是前期沉没成本就花去了不少钱,加上商品的铺货成本和物流成本才是一个无人货架的初始成本,这还不包括BD的地推成本和水涨船高的点位租金成本。无人货架不同于商品的规模化生产,边际成本并没有随着点位铺开而降低,而客单价的盈利能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即时性流量无法沉淀,消费者更多的是突发性消费,复购率不稳定也难以预测。4.高估人性,脱离实际需求高估人性既是无人货架也是共享单车的通病。零售场景无人监督你指望消费者自觉付钱,简直是痴人说梦,倒不是说消费者的素质如何如何,举个例子,100个人就算99个人都很自觉的扫码付钱,只要有一个人不付钱直接从无人货架上拿走商品,那么下一次就会有更多人会尝试这么做。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通过技术手段监督规避了这样的风险,况且从便利店到办公室场景的消费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的,仅仅是一两次的新品尝鲜无法将消费者深度的需求挖掘出来,无人货架的实际需求到底有多少?无从知晓。智能货柜前景几何?不难看出,无人货架企业纷纷转型智能货柜准备放手一搏。相比无人货架来说,智能货柜的技术门槛更高,封闭的柜门有效降低了货损率,另一方面,智能货柜和传统的无人贩卖机各有千秋,传统的无人贩卖机我们需要投币,然后选中商品自动掉落,操作简单,而智能货柜的商品选择更加丰富,扫码付款更加先进。笔者认为,智能货柜代替无人货架是大势所趋,至少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阶段是无人零售办公室场景化的最好选择。也可以说是新零售时代下无人贩卖机的转型升级,然而无人零售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有三个:服务,需求和供应链,只有将这三个问题真正思考清楚,才是检验无人零售商业模式的关键所在。新零售首先是服务,然后才是改造,而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假设智能货柜真的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如何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让消费者获得更好更稳的消费体验?如何对零售终端的进行智能化监督、预测?这些都是无人零售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依赖于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应用。无人零售从根本来说还是零售,既然是零售就一定要考虑供应链,脱离了供应链谈新零售、智能货柜的都是耍流氓,假设智能货柜领域真的跑出了一个独角兽,背后必定是有完整供应链的物流或者传统零售巨头玩家入场的。最后,对用户后续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是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流量沉淀还是线上线下导流,最关键的是给消费者选择智能货柜购买的一个理由,哪怕一周只有二到三次的复购率,这门生意就有做下去的可能。
自「新零售」的概念兴起,大众耳闻的多数所谓的新零售项目都是基于C端体验。从阿里的盒马鲜生,到2017年12月京东将腾讯拉入新零售战局投资永辉超市,尤其是进入2018年,巨头们加快跑马圈地的速度,业务范围从商超迅速蔓延到生鲜、餐饮、家居等领域。生鲜超市、无人便利店、「无界零售」等各类所谓的「新零售」形式的试水层出不穷。然而,这种末端体验背后庞大的B2B市场,是否也有「新零售」的影子呢?1B2B生意中的「变」2013年,是O2O厮杀最为火热的一年。物流行业里,车货匹配在这一年进入狂热期。对于商品流通业来讲,战况同样火热。无数创业大军挤入这场市场争夺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力资本推动——烧钱。中商惠民,即是这股创业浪潮中诞生者之一。但,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中商惠民至今仍然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快消品B2B,架起了连接上游品牌商和下游零售商的桥梁。从成立到现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用中商惠民执行总裁苏小新的话讲,中商惠民一直在做三件事:研究渠道、研究供应链成本和2B端的客户体验。而这些研究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整个流通链条如何发生变化。1)上游品牌商在变。过去几十年,整个传统渠道不断更新迭代,但是渠道的层级依然复杂,存在经销、分销、批发等不同层级,层级多所带来的问题是效率低。同时,品牌商在不停推陈出新,而传统经销商的销售模式一成不变,导致细分市场的产品无法到达终端;最后是整个产品的品质保障,亟待升级。2)中间经销商在变。作为生产与消费的关键连接,传统经销商依旧在进行机械性的销售网络建设、渠道推广和消费者培育等常规性经营工作,但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原材料、物流、人力等各种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3)下游零售商也在变。伴随着末端体验驱动的消费升级,用户需求更加多元化,要求经销商对市场运作的差异化、精准化以及服务的专业化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个链条中,各个参与者的一系列需求变化,催生着B2B商业模式的变化。苏小新认为,「人、货、场」「场、货、人」不管怎么排序,新的零售场景下体现出来的零售特征是全渠道的,而中商惠民要成为一个最大的渠道商。2重体验,建立强联系「我认为『新零售』不分C端还是B端,主要理念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技术、数据赋能的方式,来提升整个流通效率,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在中商惠民执行总裁苏小新看来,客户体验方面,B端客户与C端客户的本质差异并不大。尤其是快消品的B2B,客户也很重视体验。苏小新认为这个体验是,商品的精细化运营与大数据驱动供应链给上下游带来的体验。同时,快消品是一个利润很薄的行业,加上传统的快消品进货体系相对成熟,B端小店基本与供货商保持着较长时间的联系,二者之间的粘度甚至超越了日常的供需关系。所以,想要靠「烧钱」去买到这个市场很难,而这也是当年的O2O浪潮中众多创业者交完学费后学到的重要一课。中商惠民针对零售商做过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从全国20个城市中,每个城市随机抽取了100个售点样本。「我们调研后发现,店主主要关注四个问题,当然针对不同品相,店主所关注的重点排序是不一样的,比如酒水饮料类,店主首要关心的还是价格,休闲食品类店主首要关心的是品相齐全度。」苏小新告诉记者。第一,价格。整个快消品领域,店主最关注的还是价格。店主不奢望能够买到全城最低价,有时最低价可能是陷阱,所以,他们对价格的需求就是稳定且市场合理价。第二,品相齐全度。如果平台只卖可口可乐,没有百事可乐,那么末端消费需求迫使店主再去寻找其他渠道,这样便会增加店主的时间成本和采购成本,所以品相齐全也是店主关心的重点。第三,送货服务。中商惠民承诺客户都是「T+1」到货,晚上清点库存下单,第二天送货,这样可以合理地帮助店主管控店铺库存。第四,售后服务。货物运输配送中难免会出现产品破损,产品售后对店主同样重要。因为快消品的利润很薄,产品破损必然会造成店铺利润损失。看似最平常、最简单的问题,却是2B企业最需要积极改善的。而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等,都将推动新零售下的用户体验。3B2B要「重运营」与C端市场靠流量驱动不同,B端靠的是,效率与质量。因此,运营一定是重中之重,重是「重要」,也是「重资产」。目前为止,中商惠民已经完成了两轮约19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这些资金基本都投入到了自建仓储物流与创新技术应用。在商业模式推演时,中商惠民就坚持要自建供应链体系,并坚持供应链体系的标准化、数字化,才能保证时效、安全、售后等服务体验的落地。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快消品又是一个薄利的领域。2017年末,由运联传媒组织的「城配日本游学活动」赴日考察了日本「最后一公里」代表性企业,拜访过一家快消品B2B企业「国分集团」,其2016年全年销售额达18178.76亿日元,而纯利润仅有34.53亿日元,利润率仅有0.19%。「我们必须要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因此,中商惠民的库存周转天数总体控制在7天左右。」同时,针对上游品牌商,传统渠道下的产品出厂后流通信息断层,而技术的作用就是全程数据可视化,并提供给品牌商用于市场数据分析,做到产品的精准投放。做规模,摊成本。无论是供应链还是技术,重资产的投入,就要涉及到回收周期的问题。B2B平台想要盈利,一定是靠规模。因为仓储、物流、研发成本是固定的,但平台承担了多少销售额,这是变量,当达到一定规模后,边际效益才会显现。
4月12日,刘强东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提出“无人零售”的概念,还宣布,京东要每天开1000家店面,每300—500米就要有一家京东便利店。与此同时,阿里与苏宁也都在加紧布局线下便利店的脚步。在京东宣布“日开千家”之前,阿里零售通项目就曾宣布将在2018年覆盖100万家小店,“苏宁小店”计划2018年在全国开出1500家门店。对于电商巨头们来说,在线上红利渐衰、获客成本越来越贵的当下,利用供应链与物流优势,进军便利店行业,是一笔看上去不错的生意。然而线下零售何其复杂,无论京东还是阿里,对于便利店行业都是门外汉。“千家、万家”从口号落实到店面,并不容易。京东的夫妻店改造一年多前,刘强东曾宣布要在“未来5年全国布局100万家京东便利店”,这一次又放出了“日开千店”的豪言壮语。不同于一年前,便利店的同行们这一次显得很淡定。多位便利店从业者都告诉记者,对于京东便利店的“挂牌”模式表示不看好。但不得不说,刘强东的想法很好。京东便利店聚焦区县、农村市场,致力于通过搭建强有效的供应链,将线下夫妻店、京东与供货方相连接,正如刘强东在数字经济峰会上所说的,京东并不希望去赚谁的钱,而是更希望通过各方合作,向供应链去要效益与利益。而中国有2800多个区县,并不是每个区县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对于京东便利店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县城、农村夫妻店之间推广“掌柜宝APP”的使用。据介绍,加盟京东便利店的商家可以通过“掌柜宝APP”直接进货,省去了中间环节,再小的商家也可以直接找宝洁采购,下单后,京东再通过物流给采购者送货到家。京东为夫妻店减少了层层进货渠道、也因此压低了进货价格,而京东、店铺、供货品牌三方也因此获利,当然,掌柜宝也可以为餐饮等其它零售业态使用。据刘强东描述,通过京东的赋能,商家只是花很少的钱、找到一个有人流的门面,每个月就能有大概超过8000元的收入。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某加盟京东便利店的店主表示,因为京东完善的线上渠道和物流体系,所以看好这个项目。便利店开业当天营业额达到八万,利润近两万。甘肃庆阳县的一位京东便利店主认为,京东掌柜宝搞定了国内外的货源,所以与其他的店形成了差异性,由此带动了客流,提升了销售额。根据京东客服的说法,只要集齐所需要的牌照,缴纳5000-20000元保证金,就可以获得京东便利店的信誉背书。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3月,京东便利店每周开的新店在1000家到1200家,每天接到5万份申请,而这其中有很多在外的打工者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到自己的小县城。对于夫妻老婆店主,最重要的是进货商品的价格是否足够低,而消费者在乎的则是产品的质量。罗森中国董事兼副总裁张晟指出:“如果管理不好,挂着你的牌子的店铺还去别的渠道进货,一旦消费者买到伪劣商品的时候,对品牌都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损害。”实际上在90年代,像立白、康师傅这样的快消品牌就曾推出过命名为“挂牌”的措施,即选择一部分夫妻老婆店,以较低价格直接供货,同时将品牌名称加在店头前。业内把这种情况称为深度分销。但关键在于,挂牌之后,快消品牌能不能对店铺进行有效管理。“加盟这个行业,请进来容易,留得住难,管得好更难。”张晟说。在张晟看来,夫妻老婆店改造,必须要提供两条“鱼”。第一条“鱼”,就是给店铺足够的利润空间;第二条“鱼”是授人以渔,要看赋能方有没有能力帮助店铺去赚更多的钱。“电商巨头可以通过供应链优势为店铺提供便宜的产品,但批发市场或者其它渠道或许更便宜,而且如果出现了消费者投诉和食品安全问题,企业又要如何去应对?”中商惠民执行总裁苏小新对张晟的观点也表示赞同,而对于传统夫妻店改造,中商惠民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其实改造夫妻店最大的困难,是你在跟店铺沟通具体事物的同时,他们会更愿意依照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情,在指挥上面非常不好操作,我们要反复通过一些数据化、智能化的东西去增加店铺的销售额,然后再去说服加盟主。”苏宁的“重”操作相比之下,老对手阿里与苏宁在线下便利店的投入就更“重”。去年8月份,阿里零售通就已经宣布覆盖了全国50万家小店,线下店“天猫小店”要开上万家,阿里零售通总裁林小海告诉记者,目前为止,天猫小店已经开了约1000家,“还有1000多家签了约,等待施工改造。还有很多家报了名等待审核。”与此同时,苏宁也在发力布局小店。“我们不赞同京东便利店的‘翻牌’模式,过于追求速度会给商品品质和服务能力带来巨大的风险。”苏宁小店公司总裁鲍俊伟表示,苏宁和京东在小店上最大的区别就是,苏宁小店是纯直营,没有加盟店。小店由苏宁供货,不存在其他进货渠道,更便于管理。在开店数量上,苏宁显然无法和阿里京东相提并论,鲍俊伟称,苏宁做线下小店的优势首先是和房地产商合作,获得不错得店铺位置;其次苏宁在店铺一公里范围之内,可以提供半小时送达服务,一公里以外支持“上午购买下午送达”;另外,苏宁提高了日配类和生鲜类的商品占比。据鲍俊伟介绍,苏宁小店在4月结束前,数量将达到400家,未来将保持每个月新增150-200家的开业速度。对于电商巨头来说,扎堆进军线下,更多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分销渠道,其次就是追求品牌曝光,引流线上。但是不管是京东还是苏宁,都希望能够打破便利店的地域限制,迅速实现规模化效应。据鲍俊伟介绍,首先,电商巨头在全国甚至全球有成熟的物流体系,可以根据相对成熟的物流体系去搭建或者完善供应链渠道,这也是传统便利店玩家无法理解苏宁为什么能做到“一日三配”甚至是全国范围内“一日两配”的原因。“而很多老牌便利店玩家在新的城市没有物流基地、也没有配送能力,就不愿意去投入。”其次,在O2O方面,苏宁认为相比传统的便利店,“不管是与京东到家合作还是与饿了么合作,到最后数据与客户都是第三方平台的,而传统的便利店它只有约1500个SKU,我们的线上线下结合能超过3000万SKU的支撑。”破局者还是搅局者?便利店市场何其复杂,电商巨头进入这个行业,究竟有没有机会?在张晟看来,在一线城市拓展市场已经很困难,但二、三线以及农村市场都有机会,“但这个依然取决于你是否有强大的物流、以及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在供应链方面,苏小新认为,“很多零售与快消行业的电商,供应链更多是围绕快递包裹传递所构成的b2c业务,但对于以便利店为主体的供应链环节,多数还属于b2b业务,也就是说,2c的供应链与2b的供应链还有着不小差别。”“而且现在喊出的数据过于夸张”,张晟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台湾,都是每2500人养活一家便利店,也就是说,中国市场最终需要60万家便利店数量,但是现在大家恨不得要开100万家店铺,这就意味着每1200人养活一家店铺。“从理论上来讲,这个数据是不可行的。”电商巨头的加入,短期来看会对传统便利店产生一些影响,传统品牌在募集加盟商的时候,或许会受到一些压力,但关键还是在你想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便利店。“如果你只是卖传统的商品,或者说去买断特色的商品的话,终究只是会陷入到价格战里,所以罗森在做的,是不断强化买手制度和自有品牌。”从诸多便利店从业者的观点来看,目前的便利店发展有两大发展趋势,即“场景化”与“消费者碎片化”。好邻居CEO陶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道,不同场景对便利店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社区型便利店对生鲜的要求就更高,而对于写字楼下的便利店,盒饭等即食商品的比例就要更大。”而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则会越来越多样化,规模效应会逐渐递减。张晟补充到,“同样是江苏,无锡和江阴的消费者喜好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如何去抓住消费者的碎片化需求,会成为关键。”
“甘来就是新零售的赋能服务商。”甘来创始人兼CEO铉伟英笑道。无论是谁问起甘来的定位,她都会这样介绍。在去年冬天,甘来给自己的定位还是一家智能售货机平台商。现在,甘来希望可以成为新零售全过程的服务商和参与者。那究竟何为“新零售”?又该如何界定“老零售”和“新零售”呢?在铉伟英看来,界定“新零售”共有三点标准,分别是:新成本、新效率、新体验。“任何创新都需要围绕这三点,做不到这三点就不要谈新零售了。”先来看成本问题。她认为,老成本是指线上出现扎口效应,而线下门店和人工成本都在不断升高。新成本则是指线上线下逐步一体化,同时去店面化、去人工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线上线下联动一定会带来新的产业效率。而技术的每一次更接近于产业,都一定会带来新的产业机会。再来看效率问题。“以前的营业额做到一千万以上,可能就有很多人说要帮你做SaaS。但是好的预测不等于好的决策,好的决策也不等于好的执行。原来是人指挥SaaS的时代,而新的效率应该是SaaS指挥人。”铉伟英说道。“我们应该把一些行为交给更聪明的人工智能亦或是其他系统来进行处理,利用数据智能来驱动管理,从而降低管理协同的摩擦系数。因为人与人产生的摩擦系数会让团队没办法百分百形成合力,如果能去掉这个摩擦系数,那么效率会更高。”她补充解释道。最后看体验环节。在铉伟英看来,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注重体验感和参与感,有趣变得更重要,一切皆可娱乐;从企业角度出发,客户需要买软件之外的新体验,同时客户也不会为任何一个不成熟的东西买单。了解到,目前甘来主要向品牌商、渠道商和其他零售经营者提供新零售解决方案,品牌客户中囊括了天猫、万达、天虹以及某全球知名快消品品牌等等。用铉伟英自己的话说,甘来是做零售出身,甚至比很多企业更清楚地知道他们自身需要什么。“在几年的发展测试中,甘来踩了很多‘坑’,也了解到现在零售业的痛点在哪里。”甘来想解决的痛点之一就是获客。“我们想帮助客户把线下流产资产更快、更有效的组织起来,并以工业化的速度导到线上且形成规模。获客是商家重点思考的问题,他们的核心诉求就是主动获客、精准获客、降低获客成本。”同时,铉伟英举了一个例子。甘来曾为一家世界知名的自助零售运营商提供解决方案,而这家自助零售运营商控制了日本三分之一的自助零售江山,它的主要诉求除了精准获客和降低成本外,更希望寻求场景销售的增量,增加和用户的互动营销。此外,对零售经营者来说,他们还希望可以通过数据驱动等解决方案来增加销量、减少库存以及快速扩张。了解到,甘来对自动售货机的外观及工控系统都进行了改造,它希望让每一台售货机都成为一个智能微型无人店,具有上新、促销、组合套餐、实时销售数据、缺货补货提醒等电商功能,并且可适用于全场景。“甘来的核心能力主要有三点:全品类可售、模块化拼接和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管理。经营者无需考虑应该在什么场景售卖什么品类,何时该补货、投放广告、做促销。甘来设备上还配置了摄像头,可支持线下客流量监测、用户识别、人脸支付等功能。”铉伟英介绍道。此外,在数字化方面,甘来在微软提供的认知服务基础上,还在机器的认知服务应用上进行了更多的尝试。“除了包含人脸比对于图像识别的人脸于视觉识别外,更做了情绪识别的应用尝试,比如通过分析人脸来检测多种情感,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甘来的AI都可以一眼识别出来。”谈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时,铉伟英还补充道,零售是个“苦哈哈”的活,概念性、前沿化的东西虽然炫酷,但是在中国,大家必须了解一个前提——在过去十年,整个服务业的成本上涨了五到八倍,大部分零售商其实还在和成本做斗争。既然是服务商,甘来就不能脱离了成本谈技术。“人工智能会怎样改变零售?得先让数据说话。”
继广州、上海之后,又一家京东无界零售快闪店落地深圳。据了解,这家JOYSpace快闪店是京东在深圳第一个快闪店,选址在深圳欢乐海岸,将持续经营到27日。此次深圳店以手机为主推产品,覆盖华为、三星、OPPO、小米等多个知名手机品牌共39款手机,并配合线上卖场端,通过京东平台首发。京东“JOYSPACE”无界零售在深圳的快闪店门口装有智能摄像头和大屏,可对来往行人进行用户信息识别,构建用户画像;室内的智能广告牌还可通过人脸识别,读取用户在京东的数据,提供精准的广告推送。此外,店内还放置了京东之家无人货柜,钢化膜、充电宝、蓝牙耳机、手机壳等手机周边配件即取即有,关门即可自动结算。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无人快闪店所采用的“无人超市”技术是一个亮点,它是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多项黑科技打造而成的全程自助无人购物场景,超市内每件商品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芯片,顾客购物时只需穿过结算通道,就能自动“刷脸”付款,享受“无感知”的购物体验,全套技术均由京东X事业部自行研发。《联商网》了解到,京东目前已在广州、上海成功开了2家以快消品、美妆为主推产品的无界零售快闪店,快闪店已成为京东“无界零售”理论落地的一个新形态。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用户数据及购物场景,把去中心化的商品销售、技术展示、品牌传播、事件营销等融合在一起,给消费者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体验。京东在进行“无界零售”的线下场景探索方面,目前已完成了数万家线下门店升级改造、建成了融合京东生鲜供应链技术的生鲜超市“7FRESH”、和链接各大线下门店的京东到家等,京东无界零售的闭环正在逐步打通。据了解,未来JOYSPACE无界零售快闪店将有多种模式亮相,除了综合场、品牌定制场、之后还会有品类专场、主题场等。同时针对商家自有的门店,京东将利用无界赋能的工具,进行联合快闪店活动,包括一些第三方快闪店运营公司也在考虑范围之内。
4月2日消息,据苏宁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初,苏宁小店已经开店89家;3月30日,133家苏宁小店在全国43座城市同时开业。其中,北上广深等城市有27家落地。在销售业绩方面,数据显示,于2月初开的一批小店,有11家店月销售额(GMV)过20万,有的店最高月销售已达140万元。其中上海大宅风范店环比增长126.8%,北京刘家窑店环比增长97.6%,南京5家小店平均环比增长101.64%。据悉,苏宁小店计划在未来2-3年内实现盈利。在供应链方面,苏宁小店的快消品与苏宁易购和苏宁超市采购体系共用,商品结构与主流便利店无异,生鲜产品主要来源于易果生鲜,生鲜销售占比60%。据悉,苏宁小店可以在线上通过苏宁小店APP进行购物,享受送货上门或自提服务;在线下,货架旁设置二维码,实现自助收银、移动支付,店内也通过设置虚拟货架,展示苏宁易购的线上促销。亿邦动力网了解到,苏宁小店共构建了五种店面模型:1.80-200㎡社区店,主要面对家庭生活用户,侧重基础食品、蔬果、生鲜以及非食日用品;2.60-200㎡的CBD店,主要面对办公室白领及有一定消费实力的中产用户,加强热食、生鲜和方便速食的配置;3.20-200㎡的大客流店,主要针对地铁、学校和医院等场景,配置不同商品;4.无人货架,主要放置在白领办公室的;5.自助购物机,主要放置在无法开店的大客流区域,例如在医院、商场、地铁,通过商品售卖和广告获取收益。据介绍,目前苏宁小店的便利店店长下设有两个团队,一是店面运营团队,另一个就是无人货架运营团队。在某些无法快速开设便利店的区域,苏宁小店也会先铺设无人货架,随后再开店。
国内一则沃尔玛超市内的公告在近期引起了轩然大波。3月下旬,成都、重庆等部分西南地区沃尔玛门店消费者发现在结账时无法使用支付宝,如使用移动支付,仅支持微信支付。多张来自沃尔玛不同分店的公示显示,自2018年3月15日起,沃尔玛支付方式为:微信支付、银联卡、信用卡、预付卡、现金(暂停使用支付宝)。随后,沃尔玛中国区对此事做出回应,称“暂停接受支付宝是一个商业决定”。根据联商网报道:从2018年3月15日起,沃尔玛华西区和微信达成深度合作关系,将推出独家优惠,并进行更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合作。即日起,沃尔玛在华西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的门店暂时停止接受支付宝支付,这是一个商业决定,沃尔玛不定期对业务进行回顾。由于线下零售行业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层面动作频频,再加上去年年末至今,腾讯接连对永辉、家乐福、步步高、万达商业、海澜之家等线下实体零售企业进行投资。一时间,腾讯倡导的“智慧零售”与阿里巴巴此前提出的“新零售”呈分庭抗礼之势,而此次沃尔玛下撤支付宝“二选一”之举,也被诸多媒体解读为两家巨头背后的零售企业正式开始站队。对此,钛媒体独家专访到腾讯微信支付副总经理黄丽,黄丽是微信支付团队早期成员,负责微信支付零售、医疗等多个行业从无到有的运营搭建。针对沃尔玛“二选一”、零售企业数据应用、行业是否存在“排他协议”等问题,黄丽一一进行了回复。黄丽首先对钛媒体复盘了沃尔玛此次“二选一”事件的相关细节,她表示,和沃尔玛之间的战略合作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开始进行,合作内容为门店数字化运营与用户画像的精准定位,“我们跟沃尔玛没有任何排他协议,(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的决定权在商家手里。”黄丽对钛媒体说到。但同时,黄丽也坦陈,在仅支持微信支付后,沃尔玛在消费通道中的诸如消费频次、客单、复购等用户数据会更加完整,这有助于沃尔玛与腾讯目前进行的数字化营销方案试验。详细来说,如果零售网点同时支持多种移动支付,消费者通过支付呈现出的用户行为就不够完整,比如某位用户大部分时间使用支付方式A,仅个别时候使用支付方式B,那么在用户画像的标签定位中,A、B通路就会在该用户的消费频次、客单、复购、喜好等环节中呈现显著差别。必须要提到的是,线下用户消费数据关乎隐私安全,也是实体零售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如何处理与这些企业在数据获取与应用层面的关系,也成为考验阿里巴巴与腾讯推进线上线下零售方案一体化的关键要素。此前,步步高曾与阿里巴巴进行过18个月的投资谈判,但最后在与腾讯接触2个月后迅速敲定。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就对阿里巴巴与腾讯的零售合作方式进行过评价。根据商家观察家的报道,王填曾这样表示:“阿里是帝国生态,不开放,他们要了你的数据资产,就是’一锅端走’。阿里不肯分享这块(数据资产变现),要独占这一块的利益。”不过,王填的言论也在近日被另一家零售巨头回击。3月29日,大润发新零售COO袁彬在活动中表示:“(王填)说’数据都被一锅端走’,像我们大润发有3000万会员的数据,但并没有挖掘出来多少价值。客人到门店买了什么,喜好是什么,这些数据都需要经过互联网化提炼出来才有价值,不是卖卖顾客信息就能值钱的。”去年12月,阿里巴巴向大润发母集团高鑫零售投资224亿港币,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大润发也因此成为阿里巴巴在今年重点推进的新零售“八路纵队”中的一部分。对于王填所说的阿里巴巴对线下合作企业数据“一锅端”的说法,钛媒体向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集团寻求进一步回复,对方均表示不予置评。“对商家来说,数据层面的问题都是高压线,有那么多商业伙伴愿意跟腾讯合作,也是因为我们不会问企业要数据,更不会把腾讯的数据和合作企业的数据进行交换。”黄丽在谈到与零售企业的数据合作方式时对钛媒体表示。在黄丽看来,有一种与企业合作数据应用的方式是“数据交换”,这需要零售企业向合作方交出自己的消费者数据,最后将各方数据源整合在一起以生成完整的用户画像,但该方式一方面涉及数据隐私安全,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企业丧失数据资产的主动权。“腾讯对用户数据极端谨慎,这一点是凌驾于所有KPI考核之上的。”黄丽谈到。因此在与企业的数字营销方案中,腾讯采取的方式是将脱敏(去除用户隐私信息)后的数据生成用户行为、喜好一类的标签,再与合作企业在具备第三方监管条件下的数据黑盒中进行匹配,最后生成的是同样基于具体零售场景的标签。同时,黄丽也对当下零售企业所谓“站队”的现象作出回复,在她看来,企业对于自己利益诉求的把控,不会因为腾讯是否投资而改变,而沃尔玛这样的全球500强企业,更不会因为“腾讯与沃尔玛共同持股京东”就轻易站队腾讯。“站队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绝对的站队,应该是某个战略发展阶段企业对当下自己商业利益的取舍和判断。”黄丽对钛媒体表示。以下为钛媒体与腾讯微信支付副总经理黄丽的访谈实录,经钛媒体编辑后发布:谈站队与“排他”:腾讯不会推荐,也不会去阻拦商户接入支付宝钛媒体:怎么解读此次沃尔玛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二选一”事件?黄丽: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商业选择,也是商家根据自己发展诉求得出的判断。对于三四线城市小微商家来说,他们的选择很简单,就是看它附近的客户愿意用什么,怎么用方便,就选择用谁;对于腰部的连锁社区店来说,他们考虑的是谁家有补贴,或者怎么把附近更多客户带进来,不会考虑什么大数据,更不会考虑什么资本关系。对于沃尔玛这样的企业来说,能在门店数字化方面产生帮助尤为重要,我们从去年年底开始和沃尔玛进行数字化营销方向的战略合作,今年3月已经正式启动。钛媒体:这个数据化试验具体指什么?黄丽:因为这个活动才刚刚开展,细节不便多说,方向上就是打造智慧门店与用户数字化,未来可以提供消费者从进入线下商业体到离开整个过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钛媒体:在与沃尔玛的合作中,腾讯是否与沃尔玛签署过“排他协议”?黄丽:没有,我们跟沃尔玛没有任何排他协议,对于沃尔玛的公告我们之前也是不知情的。大家有时候会误解。在商家对移动支付的接入过程中,本身也存在先后顺序,比如某个快消品牌先接了哪一家支付,但碍于系统、财务、内部机制等问题,暂时不支持另一家;或者有时候商家的某一个支付系统宕机了,就先被运营人员撤掉。这些都会造成用户认为商家在“二选一”。至于沃尔玛的情况,也是基于数据化的运营要求才发布了“暂不支持”支付宝的公告,沃尔玛方面希望进行数据化试验,保持唯一(支付)通道的话效果会更好。钛媒体:是否意味着沃尔玛之后会有可能重新上线支付宝?黄丽:这不是腾讯可以左右的事情,全凭企业的选择,决定权在商家手里。对于商家来说,任何选择都和他们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消费者们也会“用脚投票”,如果沃尔玛发现之后超过50%的消费者都不用微信支付而是用支付宝,它肯定会再接回来。钛媒体:腾讯是否可以用投资行为干预企业的决定?黄丽:企业对于自己利益诉求的把控,不会因为腾讯是否投资而改变。主要是心理上会有一些拉近,合作的时候会容易沟通一点,但对于流量、数据等问题,还是会博弈和谈判。钛媒体:对零售企业根据投资“站队”的观点怎么看?黄丽:腾讯从来没有提过“站队”,这本身也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没有绝对的站队。站队是阶段性的,是某个战略发展阶段商家对当下自己商业利益的取舍和判断;其次,站队有时只是业务层级的需要,比如在商家选择系统会根据运营情况选择多个产品,让可供挑选的余地大一点。所以对于腾讯来说,我虽然不会推荐商家去接上支付宝,但在数据安全与生态开放的前提下,我们的链路是开放的,不会去阻拦商家(接支付宝)。谈数据与流量:腾讯内部部门想要数据也会被拒绝钛媒体:在数据的应用合作层面,腾讯是怎么和零售企业合作的?黄丽:腾讯与企业的数据共建不是互相交换数据,而是基于大家对用户数据化的判断,建立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跑出一些应用,输出的是场景标签,而不是数据结果。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商业伙伴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提供的是大数据的分析能力,而不是对企业数据窃取式的全盘拿走。商家最想要的自然是腾讯的用户数据,但他们也明白必须要用自己的数据来交换。从隐私保护层面来讲,腾讯不会给出数据,连脱敏后的数据都不会给;另外,商家也会有疑虑说如果把数据给到第三方,会不会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钛媒体:如果腾讯不接触零售企业的数据,是否会对数字营销方案的推动造成阻碍?黄丽:这就涉及我们的数据运算方式,我们用的是共建数据池,就是“黑箱”的方式,腾讯和合作零售企业互相贡献对应用场景有利的算法模型,这个模型被归置于第三方监管的黑箱里面。比如说根据线下的人脸识别应用在服装店推送广告,我们需要知道大概的用户画像,诸如:男、25岁、年轻,然后将这些标签经过运算后放到黑箱,再与当季新款衣服的标签进行匹配,就可以生成适合用户画像的相应服饰推荐。钛媒体:用户数据隐私在腾讯内部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黄丽:这是腾讯的高压线,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是凌驾于一切营销活动与经营KPI之上的。腾讯对于数据建设是非常保守、极端谨慎的,任何公司、包括腾讯内部有些部门来找我们要数据都是会被拒绝的。钛媒体:腾讯的去中心化流量平台对商家来说意味着什么?黄丽:电商、线上平台能为企业带来商品销量与用户增量,但是容易形成垄断,当只有某一家平台独大的时候,推荐谁和不推荐谁其实是有逻辑的,还有“返点”一类的要求,特别是当商家有超过50%交易在平台上后,相应的自主权就会降低。腾讯的逻辑就不是这样的。腾讯没有其他的中心化平台,虽然京东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但也不是腾讯说干什么就能让京东干什么,腾讯发展的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全是开放的,不会去做竞价排名,这对商家来说就是工具,是没有威胁的。
在门店拓展上,相比大润发的审慎,高鑫零售另一品牌欧尚则稍显乏力。欧尚母公司高鑫零售公布的2017年度业绩显示,欧尚2017年全年新开仅1家门店,同时关闭了分别位于青岛和沈阳的两家门店,这也意味着,欧尚自入华以来首次出现门店负增长的情况。按照高鑫零售2017年业绩公告里的说法,其销售货品所得营业额增长主要得益于通过开设新店持续扩充业务,也就是说,在带动货品销售额提升方面,欧尚的贡献相对来说是很小的。欧尚于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1999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大型超市。截止2017年末,欧尚在华门店总数为77家,总建筑面积289.30万平方米。门店分布上,华东地区最多,达到51家;华中地区10家;华北、华南、华西三地区分别5家;东北地区仅有1家。▲截至2017年末,欧尚在华门店分布情况从2011-2017年连续几年的开店情况可以看出,欧尚近几年门店拓展速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近两年关店也连续出现,去年就接连关掉青岛九水路店和沈阳星摩尔购物中心店两家门店,其中青岛九水路店的关闭也意味着欧尚品牌彻底退出山东。对于这两次关店,欧尚方面均表示是由于公司战略布局调整。▲2011-2017年欧尚在华开店情况尽管大卖场业态的拓展速度明显放缓,但在小业态布局上,欧尚倒是有所发力。2017年9月28日,第一批名为“欧尚1分钟”的无人售货柜在上海推出。截止2017年末,该无人售货柜已推出67个,分别位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及广东等地区。“欧尚1分钟”为占地18平方米的盒子,提供500个单品,分布在每间参与门店半径3公里的范围内。相比邻近便利商店,“欧尚1分钟”在价格上更有优势,而且可以根据所在地点提供不同产品组合。此外,还可以发挥采购规模、商品灵活组合、季节性产品、即时补货及零库存压力等优势。据了解,“欧尚1分钟”未来将加速布局。除此之外,欧尚于2015年探索中型超市模式的第一家精品超市也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据高鑫零售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家Hi!Auchan高端超级市场的销量及顾客人数相较于2016年年均增加超过30%,其中生鲜及快消品占到总销量的90%,尤其生鲜部门,销售占比近60%。基于首家门店取得的成功,高鑫零售在2017年中期业绩公告中明确指出,要在2017年下半年在上海开出第二家Hi!Auchan高端超级市场。除了门店“越开越小”外,在过去一年,欧尚还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变动。一是门店调整。2017年4月,欧尚首先在上海金山店试点新的组织架构,而这一调整会在欧尚系统E类门店(营业额在1.5亿元以下)全部展开。本次架构调整的“最大亮点”是不再设商业处处长岗位,由店长直接管理部门经理,管理结构更趋扁平化。二是高管离职。2017年5月16日,欧尚中国对外宣布,大卖场总经理沈辉正式离职,将开启新的职业生涯。接替沈辉职务的是欧尚原创新部总监VincentMignot芈诺,原欧尚中国电子商务总经理StéphaneBoennec伯乐被任命为Client&Innovation顾客和创新部总经理,将负责欧尚中国创新部和电子商务的全面工作。沈辉的离职也成为欧尚自入华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三是采购部合并。2017年6月,高鑫零售成立欧尚与大润发的中国共同采购部,并由大润发商品部总经理吕国铭与欧尚中国区采购总经理苏德华担任共同负责人,范围是先将百货与杂货纳入共同采购部,在此基础上,再将生鲜(例如原材料等)纳入;2017年7月开始执行区域共同商品的采购,大润发区域采购部将负责欧尚系统共同商品的谈判。此次双方采购部的合并,也是大润发与欧尚在香港上市后迈出的实质一步,而此前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的合并。在大卖场迎来巨大转型调整的大环境下,沃尔玛、家乐福等传统大卖场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尝试,欧尚过去一年如此大的调整,也可以看作是“大势所趋”,不过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市场进一步检验。
3月14日消息,今日,有用户爆料称,唯品会在京东App上已经有入口,该入口在京东APP主界面内“京东超市”右边。3月2日,京东发布财报,净亏损为人民币9.092亿元(约合1.39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2.614亿元相比下滑27.9%。京东方面回答了分析师关于财报以及未来发展的提问,在提到京东与唯品会以及美丽联合集团的合作战略方面时,京东集团CFO黄宣德表示,两项合作都会在3月内上线,所以,大家在本月内将可以在京东App里看到来自唯品会的“超级商店”(SuperStore)。黄宣德还表示:“我们认为这项合作会让两个平台产生协同效应,对双方来说是双赢的,既可以为京东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同时也能给唯品会带来流量和销售,所以说对双方的平台都有好处。”刘强东在谈到与唯品会合作时表示,“短期内,这种合作带来明显效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双方平台上的优势品类可以做到互补,唯品会擅长服装之类的快消品,而京东过去主要的优势品类则体现在其他方面。第二,京东用户主要集中在一到三线城市的男性,而唯品会的用户恰好主要是三到六线的女性。在对方平台上销售产品,有助于唯品会和京东快速进入过去比较弱的品类和市场。从长期来看的话,双方还可以在后端供应链和物流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比如共享仓储的费用,共享分拣中心的费用,甚至分享配送站的费用,这将有利于双方迅速降低各自的运营成本。”去年12月18日,腾讯和京东宣称,将以现金形式向唯品会进行约8.63亿美元投资。按照三方投资协议,腾讯将在其微信钱包界面给予唯品会入口,京东也将会在其手机App主界面和微信购物一级入口的主界面接入唯品会,帮助唯品会在京东渠道上达成一定的交易额目标。目前,唯品会旗舰店已于3月4日正式入驻京东。此外,据悉腾讯已在微信钱包开放唯品会入口,目前处于内测阶段,仅有5%的人看到。这也是,腾讯、京东和唯品会三方达成战略合作联盟之后,目前正式取得的实质性进展。据悉,唯品会旗舰店目前共拥有唯品会、利郎、九牧王、潮宏基、GAP、潘多拉等627个授权品牌。唯品会旗舰店入驻京东已上线18万件商品。
百世集团创业之初希望做成平台,无奈物流行业链条长、标准化欠佳,只能绕道而行,从做“项目”升级到做“产品”,再重新回归“平台”。B2B快消品订货平台百世店加是百世平台战略的重要部分之一,它在2017年收入22.3亿,目前已覆盖36万家零售小店。日前,百世集团副总裁、百世店加总经理刘波与小编进行了对话,介绍百世店加逻辑的同时,深度解析了快消品B2B的“前世今生”。回归初心:从做项目到深度分销综合服务事实上,百世在创业之初就瞄准了平台模式,但物流行业链条长,标准化程度低的特点使得这一目标无法一蹴而就。为此,百世决定分步完成目标:2007~2008年的项目物流阶段(Project),为李宁、3M等项目级客户做供应链优化,该阶段中百世在全国建立了28各分公司。虽然百世系统可以帮助品牌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但针对局部链条的优化可发挥的空间比较有限。2009年至今的标准产品阶段(Product),在行业内推出网络化标准服务产品。目前,百世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国完整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包括由快递、快运、云仓组成的地网和由链条中各端口的应用软件组成的天网。这些既形成了综合供应链服务的基础体系,又为百世回归“平台”初心提供了网络基础。2015年开始,百世逐渐进入平台化阶段(Platform),推出的平台化业务包括百世金融、百世优货,还有2015年7月正式上线的百世店加。为了将供应链的“推模式”变成“拉模式”,用小店数据拉动供应链,实现使需求、计划、生产节奏的全链路互动,实时同步需求与供应,2018年开始,百世店加从单纯的一站式订货平台提升为综合供应链服务平台,增加了选品和品类运营服务,结合仓储和配送服务,让小店老板去专注于如何开店。“可以预见,百世店加未来会瞄准很多由O2O热潮培养起来的用户需求。”刘波补充道,百世店加聚焦最后一公里,希望通过供应链及增值服务创新赋能小店,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最后一公里和快递业务深度融合,成为社区的服务的入口。应对冲击:改变供应链碎片化的低效现状据刘波介绍,我国物流供应链成本约占GDP的15%~16%,而发达国家已经可以将该数字控制在10%以内。以美国为例,其在20世纪70年代的占比为16%,到2000年就降低到了9%,其中优化空间最大的就是库存成本,而这也反映出了我国供应链效率始终无法提升的根本问题。“相比于美国,国内供给侧有太多的品牌、经销商,加上经销体系存在渠道、区域隔离和品牌隔离,导致供应链碎片化分散化,效率存在极大浪费。”刘波称,百世店加想要用平台化的思路改变这样的现状。在2015年,百世店加看到了机会。彼时,国内快消行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个转折点:电商的冲击使得整个渠道的面临变革,消费的升级让品牌的老化越发明显。曾经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变成供大于求,供应链管理效率变得尤为关键,大家必须从粗放追求增量变成精细化运营。不出预料,近两年传统零售行业发生了巨变。大卖场关店潮的原因是用户不再走进大卖场,即用户需求开始经济平衡。刘波预测,在未来的十年内,快消行业将会发生重构:大卖场业态会逐渐解体,一部分功能集中到城市的共同配送中心即电商的订单工厂(OFC),一部分分散到社区小店。“传统的卖场更多升级为体验中心,但交易更多会通过线上离用户最近的手机端和线下离用户最近的社区小店来完成。”小编了解到,百世店加正是要从中国600多万的夫妻小店入手,以它们为服务对象,结合多年来积累的仓储、配送为它们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服务,从它们开始推动行业供应链效率的提升。预见未来:所有环节数字化实现统仓共配在成为深度分销平台的过程中,百世店加已经深度思考过品牌、经销商和平台之间的关系:品牌商专注于是商品,经销商服务于品牌商,平台服务于小店和消费者,三者各司其职,达成“共赢”。他认为,百世店加这类平台相当于将原本分散、隔离的经销商服务聚合了起来,但品牌若想提升市场占有率仍需要依赖经销商,毕竟夫妻店只是品牌商渠道的一部分,相当于一个“虚拟大卖场”,但还有很多KA渠道大卖场需要去攻占。只是,经销商也需要向新经销商转型,学习如何做促销活动,如何调整店面陈列等。据了解,快消品B2B出现于2013年,在2015年开始有玩家大量涌入,而京东、阿里等大佬进入后,很多创业平台便开始很难获得资本的支持。有快消B2B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几个大玩家有相似指之处,也各有差异优势,如阿里零售通资源丰富侧重撮合,京东掌柜宝同时具备货源和物流等。但上述人士强调,toB和toC业务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烧钱拓展换不来忠诚度,因此不论以怎样的模式,都要注重控制成本。“目前有几家热门平台还都仅仅是把经销商的生意搬到了线上,这对于快消B2B是没有意义的。”刘波也表示,供应链服务往往需要“锁货”,即每个城市的SKU基本锁定,通过这样的形式避免供应链的成本过高。“只有真正改变快消行业的经分销体系,让经销商转型,实现城市的统仓共配,通过互联网让每一个环节实现数字化,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让数据发挥作用,逐渐提升全社会的效率。”他强调,快消B2B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它的本质是产业升级。也正是因此,他认为整个行业还没有迎来赛点,甚至有点乍暖还寒。在刘波看来,整个行业还在破晓阶段:方向清晰赛道清楚,但改变需要很长的过程。“快消是一个上万亿的市场,容得下多条大江大河,一家企业无法改变整个行业的供应链效率,多家竞争对于行业来说是好事。”他预测,2018年各家平台会逐渐沉淀下来,整个行业也将在2019年进入巨头领跑阶段,“未来这个行业不会只有大佬,区域性的平台在特定市场也会有很好的表现。”刘波告诉小编,快消B2B的本质不是电子商务化,而是商务电子化,比如让合同、供应商结算等实现无纸化完成。“B2B最大的问题是渠道成本高、回款慢,一直靠压货的供应链是不健康的,需要一个信用体系去约束。但是,没有数字化的情况下,信用体系也就不存在。”他指出,只有同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和高度集成的供应链服务网络的企业,才真正具备行业价值。
3月1日消息,不同于B2C电商的发展,B2B由于自身特点,对于线上支付、先付款再发货的交易形式一直难以普及。日前,创立4年,面向夫妻小店的快消品B2B平台店商互联终于实现了“无现金进货”。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旗下订货宝商城正式开通“线上支付”。据介绍,2018年2月28日24:00起,店商互联全国所有城市均开通“线上支付”功能,此后,其将全面实施“线上支付”结算功能。开通线上支付后,仅支持“先支付后发货”,不再支持“货到付款”结算方式和“收货后线上支付”结算方式,提交订单2个小时后未支付者,该订单系统自动取消。事实上,服务于赚取“五毛、一块”蝇头小利的夫妻小店并不容易,改变他们的进货习惯、结款方式也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为他们大多还停留在“拿到货才肯付钱”的阶段。或许这也是为何店商互联用了4年时间才彻底走通“无现金交易”和“先支付后发货”。根据公开资料,店商互联全称为店商互联(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前身为无忧蚂蚁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快消品B2B采销渠道、交易平台及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系统服务商。2016年3月,店商互联获1.3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重庆德同投资、长江国弘、先锋金融、爱施德四家机构。同年11月,又获7亿元B轮融资,由光大瑞华中国机会基金领投,先锋集团跟投。今年1月,完成3.5亿元B+轮股权融资,投资方为北京真如投资,官方表示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升级,为品牌商做好数据和营销服务,接入上下游供应链金融服务通道。目前,店商互联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分公司,旗下有四大产品——订货宝商城、店付宝金融、无忧蚂蚁物流、店商大数据。其在北京市场份额占到80%以上,在全国已覆盖超过25万家夫妻便利店用户,同时与1000多家上游品牌商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2月28日消息,小编获悉,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上海试点启动会已经在上海举行,会上公开了入选的试点企业,并提出了对试点企业的要求。据悉,在超过300多家申请企业中,最终有37家企业入围,其中涉及快消品产业链的企业超过三分之二,包括上海申美饮料(可口可乐)、雀巢饮用水、联华、家乐福、麦德龙、华润乐购、全家、京东、苏宁等,怡亚通实利、中外运冷链运输、西郊国际、必胜食品等。此外,会议上明确了对不同类型企业试点的要求:在快消品领域重点做好整托下单、带板运输、信任交接;在农产品方面做好从田头到门店的“三次不倒筐”;在重点领域供应链平台建设方面要能掌握行业大数据等。可口可乐物流总监缪秋琦透露,公司的先进物流方式已在太古系统的多家可口可乐装瓶厂开始推广,预计今年4月上线货物跟踪系统,10月上线电子签收电子结算系统;而通过标准化运输,大桶水的运输效率已经提升80%。京东公共事务总监陆晶晶则表示,2018年京东将新增租赁7万块标准托盘;通过绿色通道、免检计划影响上下游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体系建设中。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刘敏表示,试点目的是降低行业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竞争力,并在全国起引领作用。她希望,在国家层面最终可以筛选出的100强供应链试点先进企业中,上海试点企业能占到10%以上。资料显示,2017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在天津、上海、重庆、深圳、青岛、大连、宁波、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郑州、苏州、福州、长沙、成都、西安市(以下称首批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
商城大快消事业群消费品事业部合作伙伴大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京东商城消费品事业部总裁冯轶表示,未来京东超市的战略是以品牌为中心,通过全方位赋能带动品牌商实现全渠道销售增长,在2020年携手品牌实现年交易额破5000亿目标。据介绍,这一目标不仅包括品牌在京东平台的交易,也涵盖了京东通过数据技术、金融、物流等能力赋能品牌商,为品牌商在线下、微信等其他场景创造的增量。这一战略将助力品牌商打造面向快消品市场未来5-10年核心竞争力。京东超市将与合作伙伴在产品研发、新品上市、仓储配送,一体化生态链赋能等方面进行更广泛的深入合作。比如在“新品加速计划”中日益成熟的“七星伴月”产品,京东超市为品牌商新品上市提供了平台、资源、大数据分析等解决方案,加速推进上市进程。产品联合开发方面,京东超市提供了C2M联合定制包销模式,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驱动力,帮助合作伙伴最大程度地提升库存周转率。仓储配送方面,京东与沃尔玛的合作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创新力,依托京东的供应链优势,沃尔玛可以在实体店之外,触及更多消费者;同时,双方还将库存信息共享,打通存量商品,实现线上线下一盘货,用户包裹直接从“协同仓”发出,进入分拣中心并进行配送。在场景聚合力方面,京东超市将与众多品牌伙伴进行模块化组合,优势互补,更大范围地撬动多元化、垂直化场景,实现“无边无界的无穷场景”的全面覆盖。冯轶表示,京东提出无界零售的理念,对消费者来说是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对合作伙伴所在的产业生态来说,“品牌价值共同体”是推动无界零售加速落地的全新商业价值观。而“四大引擎”是方法论,通过与合作伙伴形成模块化协作的关系,提高协作效能,将京东的一体化开放战略落到实处,为品牌合作方带来更高效的赋能。可以预见,随着全新系列举措的落地,零售行业将真正被推向无界无边的无穷场景。
1月30日消息,近日,苏宁经历了一次人事调整,原苏宁北京易购大区负责人卞农调任总部任副总裁,负责新建立的大快消核心业务模块,主要分管超市、生鲜、母婴以及苏宁小店等业务。对此,“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卞农阐述了苏宁大快消业务的发展方向,并重点介绍了未来苏宁小店以及生鲜、冷链方面的布局。第一把火——重点发力生鲜业务近年来,随着“智慧零售”概念的普及,生鲜市场正进行着“拉锯战”。国内零售巨头们开始布局线下,其中生鲜市场更是成为巨头试水的跑马场。零售巨头生鲜份额之争背后,反应了在线上流量趋于饱和的当下,各巨头对线下资源的渴望。面对盒马生鲜、京东7-Fresh等新零售生鲜超市,苏宁生鲜在北京市场的压力不小。卞农认为生鲜市场是大快消领域竞争的关键,“核心在供应链+仓储物流”。根据公开数据,在供应链方面,苏宁生鲜拥有100多个海外直采基地,买手团队遍布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果蔬、海鲜水产、休闲食品、酒饮、滋补保健、美妆等众多品类。而在物流仓储方面,苏宁凭借其冷链物流体系,超过80%的订单能在24小时内送达。另外,用户通过线上下单,苏鲜生店周围可实现3公里范围内半小时配送。“这些都是苏宁生鲜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对于苏鲜生的未来发展,卞农表示,“2018年初要新建8个冷链仓,还要新开100家苏鲜生店。”第二把火——增开1500家苏宁小店近日,苏宁小店宣布将在2018年增开1500家店计划,并增设5万个无人货架。结合卞农“未来苏宁将重点发力生鲜业务”的说法,或许能看出这一系列动作背后,苏宁在大快消领域的战略目的。卞农介绍到,苏宁推出“供应链+小店”互为支撑模式,所有苏宁小店将依托苏宁供应链体系发展。据了解,苏宁小店的商品分为快消品和生鲜两类,由线上与线下两部分构成。线上拥有日常便利性商品为主的一小时送达、生鲜产品为主的生鲜预定、苏宁易购的精选商品。线下则为100-200平的社区便利店,线下销售生鲜占比约30%。此外,苏宁小店依托苏宁的自建物流体系,可做到2公里范围内1小时急速配送。与传统的便利店不同,苏宁小店宣策通过生鲜切入,方便了周围居民的生活需求,打通了从线上到线下,从社区生活到服务的社区消费链条。另外,卞农对记者强调,“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快速复制。谁更快的将小店开进社区,谁就掌握了社区场景消费的入口。”据了解,苏宁小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快速复制模式,卞农介绍,“今年春节前,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将有数百家苏宁小店、苏鲜生店开业。”第三把火——新八大冷链仓生鲜产品具有保质期短、易腐性、损耗大等特点,对温度控制要求高,需完善的冷链保障。对此,卞农要加快苏宁冷链仓的建设速度。据了解,近期,苏宁将新开广州、南京、上海、北京、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八座冷链仓。新开的八座冷链仓均采用B2B店配和B2C客户包装发货模式,满足苏宁生鲜、苏宁小店、苏鲜生超市的冷链物流需求。据了解,苏宁冷链仓进行分区模式,包含冷藏、冷冻以及常温三大温区,满足不同生鲜产品的贮藏需求,商品覆盖新鲜蔬果、海鲜水产、禽蛋肉类、低温奶制品、进口食品等品类。
1月26日消息,小编获悉,日前,苏宁易购北京大区新帅郝嘉对外表示2018年北京地区将新开189家智慧零售门店,其中苏宁小店65家,为消费者提供覆盖社区生活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和体验。1月26日,刘家窑桥东和西马厂两家苏宁小店同时开业,这也是继苏宁“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发布会后首批在京开业的小店。去年12月19日,苏宁在南京举行了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暨合作伙伴签约大会,张近东正式对外宣布未来三年门店扩张计划:实现1.5万家店、2000多万平方米商业实体落地,届时苏宁旗下各种业态门店总数将达2万家。其中2018年将新开苏宁小店1500家。据了解,苏宁小店是苏宁“社区O2O”领域的重点项目,“在经过南京试水之后开始走向全国连锁化布局。苏宁小店定位于社区服务,采用“便利店+APP”由实体门店和独立APP结合而成,构建在最后一公里基础上,满足消费者购物、餐饮、闪送等生活购物和日常服务需求。“苏宁小店依托苏宁大生态链,快消品与苏宁易购和苏宁超市采购体系共用。”苏宁小店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其他便利店不同之处,苏宁小店的核心诉求是解决消费者的一日三餐,其主营产品品类包括早餐、生鲜、奶制品、食品饮料等。生鲜品类占比远远高于便利店,达到30%左右。在线上可以通过苏宁小店APP下单购买,同时提供2公里范围内一小时闪送服务;在线下,货架旁设置二维码,自助收银、移动支付十分便捷。店内还设置了虚拟货架,展示苏宁易购的线上产品,并设下单区,方便用户在线购买和提货。“除了消费者在现场体验购买,我们依托我们强大的物流能力,提供线上下单一小时闪送服务。”苏宁小店负责人表示,例如消费者下班的时候进行APP下单,下班到家的时候东西也到家了。此外,作为苏宁生态圈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业态,苏宁小店除了社区店,还将有CBD店和大客流店等模式,为不同客群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好邻居的大股东鲜生活,最初被大家认识是因为做跨境进口电商,那时,整个行业火得一塌糊涂。到2016年跨境电商新政出台,逐渐冷静下来的行业也让玩家们开始思考新的征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鲜生活把目光放到了线下零售市场,并选中了便利店这条赛道。创立自有社区便利品牌、牵头成立“中国便利店直采联盟”、把便利店业态与跨境O2O融合……这一系列摸索让鲜生活最终把自己确立为“为便利店赋能,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社区新零售模式”。不过,鲜生活创始人兼CEO肖欣并不愿意把这理解为“转型”。“鲜生活虽然是从跨境电商切入的,但我们的目标一直是‘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不管跨不跨境,不管线上怎么做、线下怎么做,初心就是要成为一个有品质的零售平台。只不过这个零售平台要怎么来做必须与时俱进,找到更合理的突破点,获得足够的资金和资源。”他向小编强调。“尝试了各种线下模型、各种资源组合后,我们摸索出了新型社区便利店的突破口。简单说,就是从单纯的跨境电商生意变成一个更贴近用户的零售模式。”拿什么押宝新赛道?肖欣认为,线下零售业大量的机会存在于对存量资源的改造,核心是怎么把原来的东西在新零售模型里面进行重构,以满足于升级了的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有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又能在零售业态中打出一个明确的用户心智,比如有人押海鲜赛道,有人押水果赛道,我们就是押‘社区+便利’这条赛道。”在其看来,传统的社区便利店有很大的改造和价值提升空间,但他们对这种升级改造心有余而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出身的鲜生活,只要有好的运营团队和好的改造能力,对线下零售有包容性理解,对存量的便利店网络或者存量物业入口资源进行整合,就可以迅速做起来。鲜生活所做的帮助社区便利店赋能升级的事,按照肖欣的话,是为其输出一整套新零售逻辑。具体来看,其解决方案包括:一、全渠道流量运营。将各种线上流量(包括天猫1小时达(与易果合作)、饿了么、美团等)和门店流量融合,用一体化的商品组合去满足线上线下用户的需求。也就是说,用线上流量反哺线下门店,增加线下门店坪效。“这不是单纯的一个系统,一套SOP,一套培训体系,而是各个方面都要融入进来的一个完整体系。”肖欣向小编解释道,这种流量运营不是给个订单就完事,而是要考虑到重新盘货、重新配置人员和操作流程、履约等,是一整套运营系统的重构。在其看来,以前O2O阶段行业的做法是零散式的,把线上订单给到夫妻老婆店,想送就送,不想送就打个电话跟用户说没货了、送不了。但鲜生活是要把它变成一种便利店自营的、对服务品质有很高要求的专业运作,商品要新鲜、履约要快、客户体验要有保障、线上数据要准确、后续会员运营也要做精细。二、商品供应链的升级。鲜生活作为一个供应链整合者,既有自己的进口商品供应链,也有合作方易果的生鲜供应链,还有部分天猫的供应链资源。其将基于各种数据重新优选商品,为便利店运营商提供商品结构重组的解决方案。“新的商品组合要让便利店变得更有品质,同时,它作为线上流量的前置库存,还要能满足线上用户的需求。”肖欣指出。三、引入黑科技。与国内知名AI和大数据团队旷视科技(FACE++)、函数空间(FX)深度合作,在便利店内引入自助购设备和人脸识别技术,帮助提升店面运营效率。好邻居的改造计划2017年10月29日,香港上市公司绿城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鲜生活、安鲜达(易果集团旗下)与绿城服务共同成立合资公司ChinaCVS,以8400万美元(约和5.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资收购好邻居便利店,其中,鲜生活持股50%。两个月后,一个升级版的好邻居便利店新样本出现在了北京农科院大院。这个店在优化传统便利店快消品的同时,增添了生鲜产品;接入淘鲜达、天猫超市、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的线上流量,并实现3公里范围内1小时送达;设置自助购物机和扫码购复核机,并植入一些简单的AI智能应用元素。通过这样的改造升级,实现线上单店高峰日单600单,销售额大幅增加。(商品结构重组)(门店配送)(自助扫码购)总体而言,线上线下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这个好邻居店的关键动作。鲜生活负责技术和流量对接,以及线上运营,好邻居则依托自己15年线下运营的经验,进行商品结构的重组优化。双方共同进行大仓和店面的数字化改造、商品的数字化改造以及打通线上线下的技术中台,从而实现线上流量的统一管理和门店实时调配,基本达到“线上线下一盘货,一个用户会员体系”的目标。“对于这家店的改造结果,我们认为还有可提升的空间。”肖欣坦言,这只是与好邻居合作融合的第一个样本,未来双方还会在此基础上从视觉、产品、运营模型等各方面继续提升改造店的品质。与此同时,鲜生活还将自己现有的社区便利店并入了好邻居品牌体系,与好邻居一体化运营和管理。接下来,其将按照社区店型和写字楼店型两种大模型去升级改造。预计2018年双方在北京会有150家左右的好邻居门店实现升级改造,并且还会再开出新店,做到更好的网点密度。“好邻居是鲜生活做为便利店赋能的一个样板。我们先打好这个样板,把一个15年的老品牌,升级成符合现代社区需求、有很高运营效率的新型便利店,才能有更多合作伙伴进入到我的体系中来。”肖欣解释道。规模化之路刚刚开始鲜生活所拥有的商品组织能力、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流量获取和转化,正是便利店可以借助的优势。但鲜生活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肖欣告诉小编:“我们只做连锁便利店,即有连锁网络、有后台系统、能够配送、可以强控的便利店,而不打算去做那些零散的夫妻老婆店。”因为,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夫妻老婆店已有阿里零售通、京东新通路等大玩家在做,鲜生活作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要做去这种店很难,它们没有线下零售网络,无法强控,“一家一家去‘洗脑’,很难寻求规模化。”以好邻居为例,它在北京拥有300多家门店,在北京便利店市场份额排名第一。鲜生活入股好邻居之后,可以借助其原有的门店网络把试验成功的新零售模型快速复制、推广。但怎样把业务拓展到更大的市场去呢?肖欣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啃。”在中国便利店市场,除了7-11、全家等大品牌和各种零散的夫妻老婆店之外,大部分是区域性便利店品牌,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连锁便利店。他们仍在用传统思维做生意,虽然在本地已有一定规模,但很难跨区域扩张。而他们正是鲜生活的服务目标。目前,北京之外,鲜生活已在杭州施展拳脚。据悉,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鲜生活和好邻居把一体化门店运营模式输入到杭州市场。通过与好邻居的另一股东绿城服务合作,三方共同打造了一种以小区物业为依托的“有人+无人”便利店业态。这种业态的特点是在一些封闭小区内,客流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采用无人值守便利店的形式,而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客流较多的时候,再切换成有人值守的便利店。该模式其中的一个核心技术点,就是要实现消费者的数字化,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无人技术实现消费者的识别和自主结账。(目前,好邻居在北京的一些学校、社区和写字楼也在尝试这种无人便利模式。)
摄像头、智慧POS、数据银行、云屏、蓝牙、AR\VR……虽然还只是探索阶段,2017年线下门店正在吸纳更多的、更加炫酷的新武器,高客单、重体验曾让家居建材在上一波电商大潮中掉队,却使其在2017年实体零售改造的东风中一点点消磨与互联网的“次元壁”。比零售终端人货场关系重构更厚重的是,全屋定制的壮大也让整个家居产业看到了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全链条数字化的可能与前景,撬动、重整上游的制造厂商,让新老从业者都意识到线上线下一体化是不可忽视的肥沃土地。岁末年尾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左右家私总裁汪小康回顾大家居行业的2017年并展望2018年,力图在繁杂的新闻事件中梳理清行业脉络。在汪小康看来,2018年行业变革的画卷将进一步展开,新技术、资本、产业的力量将持续推动行业的规模扩张、上下游整合与品质提升。汪小康是最早期的家居行业互联网化探索者之一,早在2011年就试水家居O2O,曾亲自经历过天猫爱蜂潮的落地。2016年加入左右家私,2017年带领公司把500多家门店纳入O2O体系,占经销商网络的20%;今年双11中左右家私在天猫和京东上均从住宅家具榜的二三十名开外冲到七八名。以下为汪小康自述:一,家居行业O2O的时机已经成熟注:2016年底左右家私设立了电商事业部,目前全国20%的门店、即近500家已加入O2O体系,2017年双11中线上B2C和O2O业务收入分别占到80%和20%。)两年之前,我们推广O2O很有难度,但现在顺利得多。2017年下半年我们调整了方法,大概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有500家门店加入了O2O体系中。现在我们有的经销商已经专门建立了互联网团队,负责线下的体验店和O2O业务,承接线上分来的流量,自己也做本地化的营销和引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一方面,对经销商来说,不管怎么样,只关心能不能引流,能不能带来线上的客户。线下人流越来越敏感,经销商压力越来越大。线下卖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开的卖场越来越多,分流越来越严重;全屋定制崛起,家装行业日益壮大,网购增速加快;精装修房地产公司要房地产和装修一体化。这几个因素造成分流越发严重。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发展,大环境越来越成熟,对互联网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第一,在多年的互联网教育下,现在市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拥抱互联网,只是在怎么做上,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明白,或者还没亲眼见到切实的利益;第二,整个行业的技术和工具的成熟度前所未有地得到提升;第三,整个行业里从事互联网相关的人越来越多;第四,产业互联网迅速发展,使从前端到后端的打通成为可能,让传统产业看到了直接的好处。比如,定制家居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其数字化实现前后端的打通,带来效率的提升,符合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的追求,给全行业带来了示范,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从业者认识到,与互联网结合不仅仅是卖东西,还会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二,做O2O之前一定要走B2C(注:整体来看,线下贡献仍占据左右的九成销售额。线上线下有两套不同的产品体系,线上O2O产品卖的是引流爆款,今年双11专门推出了70多款O2O专供,线上线下同款同价,用户既可以选择在实体店购买又可以选择线上购买。)各个公司对线上想法的成熟度不一样,打法也有分歧。有的品牌做B2C遭到经销商反对,因为经销商认为B2C产品会与之形成竞争,利益分配不合理,有的认知是品牌只做O2O就好,可以让线上线下产品一体化。所以有就放弃了B2C,专心做O2O,有的把B2C交给经销商。在我看来,O2O远远还没有成熟,现在必须靠B2C创造影响力。原来O2O想让线上线下的商品一致、完整,但后来发现那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选择采用单品战略,只在线上推两款有热度、有影响力的产品。一方面,O2O店改造还不完善,有一些经销商没接入,数量不够,线上流量消化不了。在O2O的布局、发展、长大之前,B2C绝对不能放手。另一方面,经营B2C,借助天猫、京东这样大平台的优势资源支持,在线上打出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去构建O2O。三,家居是新技术最好的应用场景?整个家居建材行业和所谓的新零售的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其他品类对线下体验的要求度不是那么高。新零售往后其实就是产业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它是建立在数字化平台运作的基础上,以数据为中心驱动管理,一切都是数字化、可流动、评价可分析、可跟踪。新零售的新技会让原有的线下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当然,各种所谓的高科技一定要跟场景结合,否则没有意义。比如,人脸识别的本质是身份的确认,形成一个数据化的ID进行确认,从而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与之结合最紧密的就是支付,人脸识别支付很方便,也有人脸验证之后可以通过门禁的应用。关键在于场景化,有些场景OK,而有些场景不OK。比如说,在无人售货的场景下就很有必要。为什么?用人脸识别更加方便,更加精准,快消品零售的频率很高,掏卡或者输密码都很麻烦。再比如,家具店未必就有这种关联,因为频率不高,支付上不会带来很大的便捷性,可能是噱头。既然人脸识别的本质是身份确认,就像账号登录网站,识别后可以迅速和数据库匹配,判断是老用户还是新用户,之前是否来过,是否购买过。如果是再次出现的客户,说明这是对该店有倾向性的精准用户,通知导购员加紧转化。我个人认为,未来它可能是一个无处不在的验证。实际上,说白了,它的实质是在线下实现像线上一样掌握个人浏览的偏好,从而实现对人货场,特别是货和人之间关系的调整,甚至动线设计。这一整套最优先应用的或者最优先的一批可能就在家居行业,因为成本高的,必须应用在高客单价的或者是高平效的门店,否则承受不了。四,早早抓住新入口,不然就晚了目前整个家居行业的入口包括卖场、精装房(工程业务)、家装、全屋定制、电商等。今年,除了电商以外,我们也加大了新渠道的布局:其一,今年专门新设了工程部门,以前完全没有工程业务,而2018年目标收入不低于1亿;其二,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定制项目组,招了专业的人,贴牌和自己制造两条腿走路,调整和增加一些工厂原有的设备,把生产线做出来。我们要完成产业互联网的端到端的打通,必须要做,逐步地实现,等整个行业全面实现就来不及了。另外,家装这个入口也越来越重要。家装公司不管是否与互联网结合,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公司,从这个入口处能找到流量。那么怎么布局家装入口呢?形式可以多样化,或收购,或合作。比如说,瓷砖等建材类适合参股、并购、收购;对于我们来说要积极拥抱,作为渠道之一深度合作。建材行业有点特殊,未来更多是和家装公司合作。因为它属于硬装的一部分,入口还是在家装公司。用户有房要装修的时候,线上入口就是一个装修公司,看看什么效果,再选择材料。相比之下,软体家具相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单独售卖,也可以走家装。五,2018年可能有这些趋势第一,就行业整体而言,依靠电商、工程、门店几大渠道的拓展,以及新品类的发展,持续增长是必然的,未来几年保持10%增长不会有问题。第二,二手房的装修和置业会对家装市场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尽管新房会放缓或者是进入到正常态势增长,二手房交易则会加快增长。第三,资本对这个行业的追逐会越来越强:资源整合、上市、投资、并购的步伐加快。第四,产业互联网越来越深入,从而得到广泛的认同。定制家居已经OK了,下一步会向整个行业去延伸。第五,品牌的强化,对于设计、品质和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第六,线下、线上的这种双向融合的趋势会越来越强,比如线上往线下开店,线下和线上平台的深度融合。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零售圈内出现了很多新名词,无人零售自然是其中之一。在整个无人零售业态中,相比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行业的热度可谓是“后来居上”。短短半年时间,在资本助推下,玩家混战、巨头入场,抢地盘占地盘的大戏轮番上演。在经历了半年的野蛮生长后,无人货架行业仍没有出现清晰明朗的战局,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每一个入局者都不敢掉以轻心。“无人货架的本质还是零售,所以未来谁能掌握商品品质、供应链、用户运营、优质点位布局和智能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将决定着谁能在最后主宰市场。”京东到家Go总经理江军说道。靠智能柜玩全场景今年9月份,小编曾发表过京东到家进军无人货架行业的相关文章。在当时,京东到家无人货架和市面上常见的开放式无人货架并无太大差异,其可摆放在公司茶水间内,向员工提供零售饮料等商品。但在随后的11月份,京东到家就宣布新一代智能货柜——京东到家Go已正式对外运营。京东到家Go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开放式货架,除了卖货功能外,这台货柜自带人脸识别、重力感应、智能库存管理和智能广告牌等功能。据了解,消费者在京东到家Go智能货柜购物,共需要四步:人脸识别→扫码开门→自主取货→关门付款。在人脸识别成功后,消费者可使用京东到家App、京东App或微信进行扫码。官方信息显示,京东到家Go是京东到家与京东无界零售实验室共同研发的智能货柜,目前已经覆盖了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全国10个以上主要城市,拥有了近万个优质点位,进驻腾讯、平安金服、58同城、DHL、中软国际、京东等企业,预计服务人群已超过百万。和常见的开放式无人货架相比,京东到家Go明显更具科技感,同时它的成本也不像普通货架那样“亲民”了。在行业仍处于占点位拼规模的阶段,京东到家缘何盯上成本更高的智能货柜呢?江军表示,普通的无人货架只能布置在办公室等封闭式场景中,但京东到家从一开始就想覆盖全场景,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京东到家Go覆盖场景可以延伸至楼道、电梯口、社区、商场、加油站、娱乐场所、培训机构等有流动人群的开放空间内。在他看来,全场景覆盖可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也可以长期培养和改变用户消费习惯。“当京东到家Go的规模足够大后,用户会习惯用京东App和京东到家App扫码购物。如果我们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想到要通过京东和京东到家买东西,这可能是比为京东引流更重要的事情。”背靠京东打硬仗据京东到家方面介绍,京东到家Go将与整个京东的供应链体系进行协同,并共享京东到家平台上沃尔玛、永辉超市等商超资源,从而拓展商品品类和控制成本。同时,京东商城积累的消费数据也可以向京东到家Go提供指导,“我们可以通过京东商城的数据初步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消费密集,用户更需要哪些东西。在现在我们也在铺设初期,规模扩大后,这个协同效应会更加明显。”江军介绍称。其实,如果我们放眼整个线下零售,在过去一年出现的零售新业态中,似乎都还没有规模足够庞大的独角兽。在整个无人货架行业里,根据各家公司的官宣资料,布局点位最多的也仅有几万家,这个数量在业内不少玩家看来都是远远不够的。江军也认为:“从整个零售行业来看,目前线下还没有哪个公司有大规模的店铺数量,这也导致线上线下的联动并不容易。但是具有规模之后,会自然而然的联动起来,甚至可以通过线下完善线上的数据,使得用户画像更加精准。”某零售业内人士向小编表示,无人货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第一是深度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在铺设大量点位后,如何保持运营效率的提高将成为每个玩家绕不过去的问题,正是所谓的“占江山易,守江山难”;第二,地面部队的BD能力,要在扩张阶段保持点位的铺设速度;第三,品类的差异化拓展,在快消品毛利低的情况下,通过扩展生鲜品类可以拉升利润等等。“京东到家Go可以利用京东和达达的物流能力,实现快速上新和精准补货。”江军向小编说道,“京东在全国的配送站点未来都可以作为京东到家Go的前置仓,这能够减少配送距离,提高补货效率。目前,京东到家铺设的部分无人货架点位,已经可以实现一日两配。”行业乱战不靠砸钱在整个无人货架市场中,有些玩家已进入产品迭代、快速扩张、抢占更大市场的阶段,有些玩家则在技术、运营、选点等不同维度寻求差异化。据估算,第四季度无人零售行业的融资总额已达到近17亿元,美团系、阿里系等多个派系的创业者相继进场。在无人货架的多个派系中,京东到家、顺丰等公司的参战都被看做是巨头力量的代表。在这场混战中,虽然背靠京东的供应链和资金优势,但京东到家并不打算靠“砸钱”取胜。“砸钱绝对不是取胜的最好方式,纵观历史,有太多砸钱失败的案例了。我们研究和铺设智能设备,就是想在成本和门槛提高之后,大家不会在随便摆放货架,盲目抢占点位。再加上低成本的供应链和物流配送优势,将线上线下能力打通,让线下数据线上化,都会帮助我们建立一定的壁垒。”江军说道。此外,前文提及过的全场景布局也是江军眼中的优势之一。不止一位零售从业者向小编表示,无人货架行业的新入局者将没有机会了。无人货架的办公室场景过于单一,行业天花板相对较低。放眼全行业,一年的GMV规模大致仅为500~600亿元。达达-京东到家CEO蒯佳祺曾表示:“京东到家Go是京东到家全场景消费战略的重要一环。未来,我们将融合京东到家平台、智能货柜、线下门店三种业态,构建完整的全场景、全时效、全品类的消费者购物需求解决方案。”在江军看来,京东到家Go正在寻找零售市场中的新增量。传统商超到用户的距离大致是3-5公里,便利店是500米,但用户在0-500米区间的需求也应该被满足,智能货柜是可以添补这个空白的。和传统的自动售货机相比,京东到家Go采用扫码开门的取货方式,取消了传统自动售卖机的投币系统、抓手、货道等复杂的机械结构,使其在同样占地空间下可以摆放更多商品。谈及明年的铺设目标时,江军表示京东到家Go会在2018年开始大规模铺设。“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字目标,因为我们现在以铺设智能货柜为主,而智能货柜在2018年的产能会快速爬坡,届时,我们的优质点位的数量也会大规模增加。”
“总部不管了!”这是近期从河南爱便利总部传出的一条消息,其影响范围是包括西安在内的几家直属分公司。原因在于,爱便利正收缩B2B业务,优化部分经营业绩不达预期的区域市场。据知情人士透露,除河南、北京区域外,其他分公司市场或有可能成为“优化对象”。据爱便利官网显示,爱便利将其自身定位为一套基于扁平化供应链(B2B)+连锁便利店(CCS)+社区深度服务(O2O)为核心的社区零售生态业务体系,目前已有1600多家直营+加盟门店。目的是帮助传统夫妻老婆店等相关业态减少进货成本解决多级经销商层层加价的问题,从而链接厂家直供零售门店。借着B2B平台的风口,爱便利分别于2016年与2017年拿到两轮融资,共计3.1亿元人民币。前期为拓展市场,爱便利通过免费加盟、进货补贴等方式吸引夫妻老婆店,同时搭建B2B平台,计划以规模优势向上游赚取利润。据其相关负责人表示,“简单来说,这就是爱便利的商业模式。”虽然爱便利用商业模式说服了资本方,但从市场反馈来看,B2B业务的盈利模式却不清晰。据相关人士透露,翻牌商户忠诚度低,手机内同时装有两、三家B2B平台订货APP;单店订单量较少,最低月度进货总额接近1万元;物流仓储成本较高,约为单笔订货款的5%至8%等问题,是爱便利短期内难以解决的三个痛点。为此,爱便利要开辟新的盈利模式,选择将西安等地直属分公司暂停,收缩B2B业务规模,也就不难理解。小编通过爱便利官网给出的西安分公司加盟热线核实后发现,该公司电话目前无法接通。对此,爱便利公关部负责人回应称,“总部不管了的说法不准确,我们正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调整业务框架等方式继续服务加盟门店。”可以确认的是,这家以快消品B2B平台起家的新兴品牌,正在“放弃”其主营业务,意图转变为主打紧密型加盟的连锁便利店品牌。据爱便利公关部负责人表示,爱便利已经完成其总部的组织架构调整,此前由陈涛担任的CEO一职,目前由三位副总裁分担,分别负责运营支持、政商关系以及销售业务(拓店+开设分公司)三大板块。爱便利此次主营业务变化,是单纯的发展战略调整,还是B2B平台面临洗牌,使得以爱便利为代表的新兴品牌,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不得不“更换赛道,及时止损”?小编认为,这是整个快消品B2B平台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在野蛮生长之后,一批依靠资本助推,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品牌正被逐步淘汰。两年间三次调整爱便利的“赛道”在哪?不到两年时间,爱便利先后推出了三种主营业务模式。有观点认为,爱便利经历两轮融资,是资本助推使其加速迭代,不断寻找最大的盈利可能。相比较传统零售企业来说,机会点更多。但也有零售高管分析称,“零售商优化业务模式本来无可厚非,但很少有企业多次改变其主营业务结构。”2016年3月,爱便利拿到了由锴明投资领投的1.1亿A轮融资。当时,爱便利抓住了B2B平台兴起的机遇,以翻牌便利店的名义做“批发”,不设直营店,采用全部加盟的方式迅速占领市场。例如在一天时间内,爱便利分别于西安、天津两地开出50家和88家加盟店。由于免收加盟费,且对于加盟店进货的补贴力度较大,其联合创始人陈盈州在接受小编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前期对商品订单的补贴力度较大,但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只有当下游的加盟商聚集到足够规模,我们才能利用这些基础,从上游盈利。”陈盈州所说的上游即是指品牌方,由此可以看出,爱便利当时是一家“不碰货”的B2B平台。查阅爱便利的招商手册可以得知,爱便利总部会抽取电商平台利润的3%。也就是说,加盟商每在爱便利集采平台上订购一批商品,爱便利总部就会抽取3%的纯利。但鉴于爱便利承诺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采购价格,且不面向加盟商抽成。因此可以推测,所谓3%的抽成是由供货商额外承担。河南的一位零售业内人士向小编分析称,“这应该就是爱便利在面对上游时,获利的闭环所在。”但在2017年前后,爱便利开始铺设直营店,并获得2亿元B轮融资。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做B2B供应链其实不容易接触消费者,商户的忠诚度也不是特别高,因为商户需要的是怎么增加销量,怎么来赚钱,而不是单纯省钱。”他认为,“要实现逆转,必须得提高对便利店的服务能力,甚至需要重塑很多夫妻老婆店,做自己的品牌加盟,从而形成竞争壁垒。”为此,爱便利将其业务模式逐步调整为“直营店+加盟店+B2B供货平台”并行发展,并开始收取加盟费用。据了解,爱便利在直营店中加入果蔬肉蛋等生鲜品类,意图塑造核心竞争力。针对加盟店,爱便利基于商圈特性,给出几组商品结构组合方式,供门店选择。同时输出商品促销、运营指导、品类管理等运营支持。但问题在于,由于爱便利未强制性要求门店统一采购,且补贴力度有所降低,使得加盟店订货量较小,且外采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爱便利总部来说,上述问题产生的直接影响便是物流、仓储成本较高,使得爱便利目前以租借第三方生鲜仓、常温仓等方式应对。这样一来,相比美宜佳等采取紧密型加盟的便利店品牌,爱便利对于门店的运营支持即相对减弱。举例来说,多数便利店商品为鲜食品类一日一配,常规商品两日一配,甚至有便利店总部能够做到及时补货,拆零配送。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爱便利针对其直营店也只能做到一周三配,加盟店则拉长至一周两配,甚至一周一配。对此,爱便利公关部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收缩B2B业务,未来的主要经营方向将是服务于C端用户,具体运营模式还在调整。”有相关负责人告诉小编,“爱便利在郑州开设的8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的直营店中,目前单店日均销售可以做到5000元至8000元,这为总部带来的盈利可能或许大于B2B业务。”资本市场“降温”B2B平台开始洗牌爱便利调整盈利模式,缩减B2B业务规模,实际上并非个例,而是快消品B2B平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不少前期大规模扩张,但区域密度较低的B2B品牌长期无法自我造血,逐步面临淘汰。从资本市场来看,投资方对于B2B平台的态度也逐渐“降温”。据统计,2016年是B2B企业倍受资本推崇的一年,共有159家B2B电商获得总计超过150亿元融资。相比较2015年,其融资项目数量增长54.4%,获投金额总数增长近3倍。但据托比网统计,在2017年内,目前有89家B2B企业获得融资,同比下降44%。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对小编分析称,“资本市场对B2B企业还在关注,但投资态度已经十分慎重。原因在于,大部分快消品B2B平台都是在资本补贴下跑马圈地,采用翻牌夫妻老婆店等方式获取市场占有率。实际上,他们相当于二批商,对于商户来说缺乏差异化竞争力。举例来说,部分匆忙上马的B2B平台,其商品数仅有几十个至数百个SKU,根本无法满足夫妻老婆店的进货需求。”目前来看,B2B平台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轮改变。此前,快消品B2B平台有两大模式,一种是整合供应信息,服务于大范围门店的撮合模式,也称平台模式,另一种则是经手货物的自营模式。区别这两种模式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看交易双方的开票主体是谁,是货主开发票即是撮合模式,是平台开发票,则说明是自营模式。鲍跃忠表示,由于撮合模式缺乏对商品的把控,如今大部分B2B平台都在自建供应链,这相当于B2B企业的第一次自我迭代。但是,即使自行控货,B2B平台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鲍跃忠告诉小编,价格问题,一站式供货问题、经常断货问题、配送速度问题以及其他服务等问题,是造成小店不会向一家B2B平台长期稳定订货的主要原因。例如在以京东新通路为支持的京东便利店体系中,某接受京东翻牌的夫妻老婆店经营者表示,其门店每月进货总额在30万元至35万元之间,但从京东平台上产生的订货量仅有1万元左右。一位夫妻老婆店经营者说,“以前有补贴的时候,我们从B2B平台订货,但长期来看,经销商的价格优势更大,而且服务品质较强。举例来说,经销商一般是车销模式,即一个业务员同时负担业务推、及时送货、陈列维护、市场服务等多种职能。而且业务员会固定拜访路线,对于重点客户,甚至能做到一周拜访两到三次。反观B2B平台,我们甚至会经常遇到地推人员临时辞职,无人对接的问题。”重密度,强服务全国性B2B平台或为“伪命题”对比目前发展较快的几家B2B平台来看,深耕区域市场,强调品牌输出、管理输出等服务,是他们提升终端商户黏性的重要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经销商、品牌商依托其原有市场渠道,整合订单资源、发力统仓统配,逐渐在B2B平台中显露头角。小编了解到,在湖北荆门就有三家经销商结合联盟,并引入一家资本机构,以当地市场为半径,共建B2B平台。这样一来,他们相当于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进行分离,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原因在于,商品流通的目标是通过多层级的分销体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把商品卖的更远,更多,从而创造价值。但物流的多环节、多层级运作就会增加无效成本,据相关数据显示,一个商品从生产源头到达消费者手中,平均需要搬倒7次,使商品成本增加10%左右。有零售高管认为,松散型的B2B平台正在萎缩,但以统仓统配为发力点的企业将有可能获得核心竞争力。鲍跃忠举例称,“河南省快消品经销商大约拥有50000辆物流车,如果实现统仓统配,大约10000辆物流车即可满足配送需求。”在此基础上,一些经销商与品牌商在拓展B2B业务的过程中,显的后劲十足。他们大多以区域市场为服务范围,注重提升商户密度,从而摊薄其运营成本。其次,在面对夫妻老婆店经营者时,他们通常设置相对较低的加盟费用,同时进行管理输出。这使得一部分B2B平台建立起商户黏性,并且与主打紧密型加盟的便利店品牌在投资体量上做出差异。以当下的市场环境为参照,一些意图在短期内布局全国市场的B2B平台,大多面临用户黏性低、运营成本高企以及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例如北方某B2B平台,近期便传出了资金链紧张,延发管理层薪资的问题。可以说,资本热潮褪去,使得大部分B2B平台开始面临急需自我造血的压力。小编多方采访后发现,不少零售高管认为,“此前野蛮生长的B2B企业,将会在2018年死掉一大批。”
12月18日消息,今日,“互联网+渠道批发管理”服务商订货宝宣布获得中国数码1.5亿元B轮融资。据了解,本轮融资将用于用于公司的全国销售体系拓展、产品体系完善、客户成功体系及人才体系培养等。据订货宝创始人蒋韬介绍,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的订货供应链环节,存在着业务效率较低、客户链接脆弱、渠道招商困难、资金流动缓慢等诸多问题。而订货宝则致力于改变这一系列顽疾,让渠道分销业务实现电商化、移动化、数字化。据小编了解,订货宝主要为企业链接线上线下,提供商贸流通管理服务。2015年,订货宝曾获得“易一天使投资”投资的数千万投资。目前,订货宝已累计服务近100万家用户,涵盖包括快消品、餐饮连锁、服装鞋帽、数码电器、装饰建材等多个行业。在产品上,订货宝主要分为管理端和订货端两个模块。在管理端供厂商或者经销商使用,客户可以在系统上批量上线相应产品,供下游浏览、订购,角色类似于淘宝卖家,随后也可进行相应的发货、库存管理等工作。在订货端商家利用PC端、移动端登录订货宝订货系统,获取商品信息、查询订单进度、物流情况,并能及时获取新品、促销、活动等信息。作为本轮融资的投资方,中国数码一直致力于IT和知识产业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中国数码方面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将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基于云和大数据的SaaS平台是实现大数据升级的关键路径。因此,中国数码将持续专注于推动中国企业的互联网与数字化进程,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据蒋韬介绍,目前通过搜索引擎广告、地推等方式,订货宝平台上已经入驻了40万家厂商、经销商和零售门店,代表性的客户包括阿姆斯壮、两面针、汇洁等企业。目前订货宝将其目标市场瞄准了快消以及母婴育童两个行业,在蒋韬看来,这两个传统行业的分销渠道受线上影响小,比较符合订货宝给传统行业提供“IT武器”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