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起惠资讯>怎么>文章列表
怎么
【编者按】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中,海淘行业被人为地被炒得很热,从政府到媒体,从企业到资本,俨然从去年被人人喊打、走私代购、见光死的灰色角落,瞬间被提升到了光明正大的跨境进口电商正规军的腔调。但作为跨境进口电商行业的先行者,洋码头CEO曾碧波认为,产业链和企业人才的发展节奏并没有因为政府关注、媒体炒作、各种资本注入而瞬间全部到位。“海淘”的前世今生大家习惯将跨境进口电商称为海淘。事实上,“海淘”这个词最早于2011年下半年出现在一个名叫“海外E购”(letsebuy.com)的小论坛。论坛创始人的初衷是教一些论坛上的朋友如何去国外网站购物,然后在国外找家物流公司将包裹运输回国这样一件事。所以,“海淘”的原始狭义解释是特指国内买家自行访问海外电商网站,下单订货到国外仓库,然后自己找国际快递转运回国的购物形态。而随着去年9月份上海自贸区“跨境通”平台上线,以及天猫国际的加入,再加上各大媒体的轮番炒作。到今天为止,“海淘”这个词俨然升级为描述所有可以帮助中国消费者从海外购物的产业,也就是跨境进口电商产业。但无论叫什么名字,号称中国电子商务最后一片蓝海的进口电商产业,现今存在着以下三个“一头热”的特点。第一个“一头热”:政策比市场热代购、海淘、转运这些字眼在去年上半年还都和走私、灰色、逃税这些字眼有着强烈关联,而不管有意无意,把之前这个看上去不那么性感的行业推到“风口浪尖”的恰恰是政策。2012年底,国家发改委联合海关总署推出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批准了5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本意是基于出口外贸不振背景下鼓励跨境出口电商。但实际上,我觉得出口电商的最大瓶颈现阶段并不在于国内政策,而在于国外市场。所以,最后几个试点都开始聚焦进口电商。在进口电商试点开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是,目前中国进口电商产业根本还没有形成,只有一大堆水客倒爷,是一个只有下游没有上游的产业。所以在前期进行需求调研和企业访谈时,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暂时只能找到一些转运公司和代购网站。上述政策出台背景直接导致了今天进口电商产业里政府比市场热的现象。这个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表现是,相关监管方案的出台或许超前。根据我们的观察,进口电商产业发展迭代至少还需要2-3年的周期。而目前各个试点口岸推出的监管方案,主要是基于保税区的备货和集货进口监管体系,这可能已经远远跑到了产业发展的前面。我曾反复强调,进口电商产业真正的上游是国外出口商,而不是中国进口商。对比下出口电商,大家就会明白。今天出口电商在国外还存在所谓的“境外进口商”么?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短路”——缩短产业链,上游直接对接下游。因此只要还存在中国进口商,这个链条就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优化。今天监管方案中保税备货的进口模式是不错,但对于国外出口商来说可能还是太早了,因为今天他们连怎么做中国生意都还没弄懂。我什么都还没开始卖,就让我囤一吨货到中国保税区?有点不太现实。所以,我认为,目前的备货模式解决的不是国外商家的烦恼,而只是徒增中国境内进口商的烦恼。另一个表现是,试点口岸很多,扶持力度很大,但实际业务量很少。为了推动跨境进口电商试点发展,几个口岸试点单位都推出和提供了非常给力的政策和资源,比如绿色通关通道、备案产品免检、二线行邮税通关等,地方政府甚至提供各种费用补贴,外管局也特意配套颁发了17个跨境支付牌照以降低购汇成本。但从过去的一年效果来看,做的最好的一个口岸一年也不过七万票的规模,而淘宝全球购频道一天的成交量可能就不止七万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无论是备货还是集货模式,都缺少真正针对进口电商产业上下游的形态分析,尤其是上游出口商形态的分析。而上游的出口商根本还没开始打算做中国市场生意,所以不管政策如何给力,行业里玩来玩去的始终是一堆水货倒爷。很多人会问我,如果洋码头全部采用试点口岸的保税进口模式,是不是试点口岸的业务量就会大起来?我实话说,洋码头也没什么量,一天几千单,放在哪个口岸都起不了什么作用。洋码头辛苦做了几年,现在销售额也不过区区过亿,而随便几个大的淘宝店年销售额都过亿了。第二个“一头热”:下游比上游热海淘最大的兴奋点就是中国消费者的痛点。国内外物价的巨大差距以及国外产品品质正驱动着中国消费者成为发达国家眼里“走动的钱包”。国内越来越多的中产消费者开始意识到这个差距,更多的人开始尝试海淘,虽然很艰辛、很麻烦,但依然孜孜不倦、热情十足。海淘、代购、水货,这都是中国消费兴起过程中老百姓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和产物。但需要正视的是,不管中国消费者如何有需求,如何有钱,不管中国有多少倒爷,在今天这个产业链条里,上游还远未兴起。这中间,海外商家既存有不了解中国市场的信心壁垒,也有怕得罪现有代理商利益格局的原因。国外商家可能会拥抱前去旅游购物的中国游客,但是谈到通过电子商务对中国直销出口,到今天为止,真正采取行动并且有成效的不会超过个位数。以奶粉为例。中国妈妈对国外奶粉的需求很热。但国外又如何呢?各种禁售、限购、产能限制,上游真正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完全对此无动于衷。有的更多是国外当地的黄牛倒爷到门店里扫货拿货,然后倒卖到国内。再举一例,最近新冒出各种海淘网站的普遍特点是只做下游,不做上游,即做信息抓取提供内容服务的多,实实在在做销售的少。即使要做销售,也都是找黄牛进的货。据我所知,某海淘网站订单量很大,但是取消订单比例超过60%。做互联网和做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区别就是纯互联网青年不懂零售产业链,不知道下游眼球多没有用,烧钱也没有用,烧的越大,骂的越多。第三个“一头热”:资本比企业热虽然洋码头不缺钱,但打年初以来,我们接待了不下20家投资机构。纵观行业里其他新兴的各种海淘网站,只要像点样子,故事讲的清楚,项目轻易拿几千万投资毫无悬念。按照雷军的名言:“站在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现在跨境进口电商,也绝对成为资本市场的风口,电商大佬也都纷纷出手。不过可悲的是,即使是风口,能算的上是猪的也少的可怜。风一阵阵吹过,飞起来的是满地黄沙,一头猪都看不到。由于产业沉淀不足,去年底之前,行业里正儿八经做海淘,做进口电商的少的可怜,多的都是一些代购和转运网站,以及一些折扣导购论坛,远谈不上跨境电子商务。等到今年资本突然热起来了,风吹起来了,才突然冒出一大堆项目,很多都是深信雷军的名言冲着资本成立的项目。但是这些创业者们都忘记了:其实“风过之后,最先掉下来的就是猪”。今天的产业形态里面,主要有三拨人在玩进口电商。一拨是境内电商大佬,比如天猫、京东、1号店,这拨人玩的模式很重,走的也慢,基本资本是投不进去的。一拨是政府或者和政府有牵连的国企,比如各个口岸试点城市的各种交易服务平台,这部分资本根本不敢投进去。最后一拨人是各种互联网人士做的海淘导购代购网站,做的很轻,提供资讯导购等内容整合。说良心话,这些服务真心不需要太多资本,“北美省钱快报”这些内容服务商做导购,没有资本进入活的也很滋润。“美国购物网”、“毕德代购”这些代购网站也给中国消费者提供代购服务很久了,一直也都活的很自在。其实还有一拨人远在国外,但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不该拿钱。这帮人就是那些海外的倒爷黄牛,他们手里优势就是有货,能搞定货源,台面上台面下的都可以搞定。但是拿风险投资貌似对他们来说还比较遥远。我的直觉是:可能还需要再等待半年到一年时间,这一批新成立的项目经过市场洗礼后,在真正一起推动整个产业链整合升级之后,市场上值得投资、也需要资本注入的项目才会更多。实际上,天猫国际在真正带动整个产业进行升级迭代。我建议,众多新成立的项目应该多跟随天猫的节奏进行垂直深度整合,建立自己的产业价值和壁垒。否则轻飘飘地随风而起、只会烧钱,等天猫产业链整合结束,你会连北都找不到。真正的威胁不是政策而是走私上面三个“一头热”,是我近期对整个产业的观察和思考,其实现在我很担忧。因为在繁杂的市场里、噪音太多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心态都会很浮躁,最终大家会忽略产业链里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忽略进口电商健康发展的真正威胁其实不是政策而是走私。我一直担忧的最差情况就是大家忽略产业发展周期和节奏,毫无底线的竞争下去,最终逼良为娼、水货泛滥,政策监管没有信心,来个紧急刹车,那大家就都没得玩了!到今天看来,我这个担忧自然是杞人忧天,我非常欣慰地看到国家对这个产业的重视和支持,这个对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也一直觉得各个监管部门不轻易下结论,不随意给行业戴上一个走私的帽子就已经很好了。事实上,相关部门只要基于现有的监管体系和政策进行局部微观的改良,比如提高入境清关效率,扩大无纸化通关范围,加大力度打击走私水货,对于今天这个产业阶段来说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一起惠2014-06-24 17:05:20636 次
【编者按】三人可以成虎,也可能成“屎”。一个再好的商业概念,被咀嚼千遍,也变得乏味。O2O就在2014年遭遇了这样的经历。当平台模式被说尽、传统行业亟待互联网改造的时候,O2O似乎成了所有零售企业的不二法门。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从业者看清了其中门道?抑或只是拾人牙慧?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以下这篇文章,来自宝胜国际——国内最大运动服饰零售商——电商发展事业部总经理邢科春的思考,算是为那些走在O2O路上、即将成为“肥料”而不知的先行者们道上警世恒言。O2O铺天盖地,各种总裁班,呐喊着颠覆;各种所谓成功和不成功案例,好不热闹。仔细看看,除了口号,除了呐喊,似乎什么实质性动作都没有。作为一个苦逼的O2O探路者,我只想说:少喊颠覆,多想服务!通常是无知者无畏,唯一不缺的就是口号。但革命不是吹牛扯淡,而是要踏踏实实,一点点的推敲和改善。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下:1、颠覆,请问你要颠覆谁?2、你懂得被颠覆者的实力吗?他强大还是你强大?3、你看好了他的哪块肥肉?4、你用什么来颠覆人家?你尝试了吗?扩大规模和范围了吗?5、凭什么是你来颠覆?你的竞争对手是谁呢?6、假设你颠覆了之后,你怎么赚钱?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知道身后又有谁要颠覆你吗?如果你没有影响到利益格局,那么你连成功的门儿在哪里都不知道;如果你影响到了利益格局,拜托你能够真的强大,可以颠覆,而不被对方打死。O2O里没有排山倒海式的颠覆,只有蹲下身子,倾听消费者的需求,一点点的微创新,顺应消费者的习惯,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产品,提供更温心的服务。我们习惯了“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式的竞争模式,我们忽视了“润物细无声”的服务思维。O2O不是消灭谁,而是要思考更好的服务:1、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消费者的痛点是什么?消费者能说出来的需求是需求,消费者自己觉察不到的需求,才更有价值。2、罗列了一大堆需求和痛点,如果让你做减法,只选择其中一个,你选择哪一个呢?3、如果这个需求被服务的更好,消费者愿意多付一块钱吗?4、你怎样做,你的目标消费者才会哭着喊着追着,拿着钞票来买你的产品?O2O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万能钥匙,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地域,以“消费者主权”为思考原点,利用你的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谈恋爱。什么叫成功?对于传统产业来说:1、产品开发更加符合会员粉丝的核心需求,投放市场的节奏更加精准,不早,也不晚。2、由于前置的需求调研和预定,生产的数量/配比,交付的节奏,交付的地点,交付的方式,刚刚好满足会员/粉丝的预期,加上一点点的惊喜尖叫。3、消费者吃了喝了玩了爽了,帮助商家口碑传播了;然后还想要你的产品。4、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净利润,也清楚的知道下一波需求和利润预期。此时,请你说“我成功了”。而在此之前,都是做梦,因为你随时会被市场打回原形。O2O是温水煮青蛙的渐进式,2014年不可能有什么过于成功的案例,大家都忙于技术闭环和系统打通,能够出来公开讲成功案例的,除了“叫兽”,除了阿里京东,又有多少实干家?所以,2015年会陆陆续续冒出端倪,暴露冠军相;2016年之后,才可能是成功案例一箩筐,而那时,大家忙着巩固地盘赚钱,谈成功有意思吗?春华秋实,就如农民伯伯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卖了粮食数钞票,你若问他,他只会憨厚的笑笑,继续数钞票。【关于宝胜】国内最大的运动品服装零售商,是nike、adidas、reebook、nautica、converse等诸多国际品牌在国内的总代理商。
一起惠2014-06-24 17:01:34567 次
【编者按】日前,药监局发文,为处方药在线销售打开了一扇窗,这让苦候已久的医药电商企业守得云开见月明,寻觅到爆发增长的新机。对于相对后端的制药企业而言,则怀揣不甘人后的心态,也想搞出点动作,分一杯羹。处方药究竟给整个医药在线销售带来的是市场增量,还是换汤不换药,业内人士有着自己的见解。以下为一起惠与某制药品牌电商负责人(深喉)的对话:一起惠:制药电商这些年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好像风头都被医药B2C抢了。深喉:制药电商不太好做,就是没有什么方法。不像医药电商,(医药电商分两种,一种制药电商,一种药店电商。)制药电商没有零售权,没有零售权就没有货权。没有货权严格来说不算电商,只是通过药店手段来进行销售。制药厂这些年电商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思路,它只是这么简单的制药,可操作的东西少,可规划的东西也很少。制药电商跟传统的药店差不多。所以我们也一直在琢磨这块到底该怎么做。我看到一起惠的新闻说,医药电商政策要放开,特别是准许线上销售处方药,这对制药电商可能是个机会。公司在网上做一个小的平台就把中介商直接就甩了,直接对药店。一起惠:制药企业打算通过自建电商去中介化?深喉:制药电商原先建立渠道和传统渠道没有什么分别,现在反而有机会真正进入电商模式了。而且到时候就是B2B,而不是B2C了。一起惠:为什么会是B2B?深喉:制药公司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把OTC(非处方药)变成单独的公司,把非处方药这块剥离出去,成为一个B2B平台,而不是在原有的公司体系架构内。很多传统企业做电商的配置是电商放在销售下面,但有些制药公司把它放在市场下面。在市场部,拿到的费用都是市场费用,投放的定位都是市场定位。对于电商目前的情况来说,我认为不太正确。电商还是接地气的,偏零售的东西多一些。一起惠:制药企业做电商的春天到了吗?深喉:我觉得药店可以发展,制药发展的机会不大。以后竞争也挺厉害。药店资源就那么点,谁家药都想卖。而且网上卖药不是所有药品都好卖。天猫主要靠那十几家药店,排在后面的销量都很有限。一起惠:但处方药的开放会带来市场增量。深喉:按照行业内的每年100%的增长,去年40个亿,今年整个市场估计得到一百个亿。其实买药的用户就这么大群体。假如线下占90%,线上只占10%,以后发展可能线下变成60%,线上变成40%,或者90%+40%等于130了。处方药开了之后肯定会增加销量,但是处方药安全是一个挑战。因为销售端的药店国家监管上很难万无一失。一起惠:除了天猫、京东这些综合大平台,医药电商谁做的相对好一些?深喉:现在几个B2C中,广州康爱多可能是平台销售最好的。上海华源也不错。健一网拿到风投,我估计它可能慢慢会做大。但是说严谨一点,整个医药B2C药品销售占的很少。主要还是围绕医疗器械、保健品、成人用品。其实大的药品在网上买是有好处的,不受仿制品的干扰,没有店员强制的促销。但是区别在于如果要增量的话,大的药品一般一线、二线城市生成率比较高,如果电商卖的比较多的话,就会抢他的线下市场。假如真的要增量,就要做更往下级的城市。但是城市越往下上网的人越少,去药店买药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这么看,三四线城市机会也不大,就是依托平台,看它们怎样去发展三四线城市网上购药。一起惠:京东很早就开始尝试O2O的方式做医药,今年京东的拓展方向也是三四线城市,医药电商可以在这方面多去尝试。深喉:主与京东、天猫O2O发展医药,要向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下沉,这种逻辑理论上其实是能带过去一些销量,但是要看下级城市总体的量能不能赶超一二级城市的总体的量。毕竟中国下级城市比较多此外,如果做O2O,线下药店肯定是哪个赚钱卖哪个,都愿意卖利润高的。一起惠:传统药厂想要在线上推广自己是不是挺难的?深喉:天猫有个品牌站,做一个小的健康平台,通过一些健康的知识,还有一些专家的问答,来拢住消费者,同时,药厂也能在这里做一些品牌宣传。比如仁和、同仁堂,可能都在规划医药馆,但是具体规划成什么样还不清楚,品牌站也是没有零售权的,顶多在上面做链接,链接到药店。你可以在这里有些投入,对整个消费者的购买转化还是有所提高的,对单个药店转化不会很高。因为天猫购物习惯还是要搜索,药品的搜索,病症的搜索,所以即使有些投入,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影响。还是要消费者了解你的药才能增加购买力吧。一起惠:微信是个机会吗?微信建立了品牌对用户直接的链接。深喉:微信是建立了品牌和用户直接的链接,但是固定的用药群体每年是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唯一机会是抢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你要通过这种病症的搜索来抢市场份额。一起惠:像什么寻医问药这种健康咨询类的APP是否是一种营销通路?深喉:逐渐会投一些广告,这类APP的目的是,消费者有购药的需求,上网去查,看完以后需要一个引导。一起惠:这种投广告相对于原先天猫内种是不是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原先主要投天猫,现在会分流。深喉:也不是,像制药公司会先考虑投一些大的视频网站,还有电商平台,这种投放是面对整个市场。如果有特定需求的,就会很难精准投放。
一起惠2014-06-23 16:27:09681 次
【编者按】对于传统行业来说,O2O平台是一个更加高效的撮合交易,O2O其实是一个完成电商化的过程,而电商化的过程就是产生更好的交易和服务的体验。但是,目前电商行业O2O陷入“怪圈”——中介机构占有了大量的信息等资源——如何去中介化,成了整个行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栾义来,原凡客副总裁,移动创新事业部负责人,日前出现在“亿邦疯人会”上。这篇演讲阐述了他对于移动互联网和O2O的一些思考,点出了O2O交易通道和利益格局的痛点,绝对值得一读。同时,感谢笔记整理者王清童鞋。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民主化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持续的去中介化—信息不对称生意模式的逐渐终结;②平台的隐性化—让真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链接;③消费者的接触-转化-维护的成本持续下降。2.O2O的所有细节内容,无非是为了吸引用户,再到最后的转化率。3.交易通道问题是传统企业存在非常难的一个问题,它对于线下的加盟商的管控力非常弱。管控力弱带来的问题就是库存无法统一。4.要做O2O首先要做的是打破利益格局。从商品生产一直到交到消费者手里有很多的利益环节,批发是第一的;在一个零售店里,导购是第二的,商场收益是第三的。如果要改变这个利益格局,让客户到网上买,那么加盟商怎么办?导购怎么办?商场的收益怎么办?5.所有的中介型行业超过85%都是营销机构。所谓的营销机构,传统的叫做集客,集客能力很强又把聚集的客人发放到那些和自己有松散的雇佣型关系的真正提供服务的人手里,自己再提供一个平台管理,这就是它做的所有的工作。6.中介型行业的第二个特点叫做集中采购优化成本,比如旅行社可以集中采购机票成本是比较低的。第三个叫做规范化的服务管理,所有的中介型机构都是有一套流程在管理的比如你去小区周边的我爱我家等等,你会发现是有管理流程的。第四个叫做交易信用的担保。7.大部分的中介行业都是以损害用户体验的灰色收入来赚钱的。8.生活服务类行业相比实物电商或者标准电商所存在的问题是它比不了价。9.所有的中介机构本身都是很低效的,却拿走了这个行业大部分的毛利。10.做O2O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建立一个可以评价的信用平台,这样才能让专业的服务提供者通过简单的平台来提供服务。11.线上机构包括O2O面临着很大的难题,因为中介机构掌握着很大的资源,甚至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源。本来你是想取代他们的,但最后你不得不与他们合作。12.要想在O2O平台上完成交易的话需要精确的库存,如果有一天我们做到SKU化做到库存化,我们就可以在网上做到一个公平的购买链接。13.避税,回扣这些中国特色的问题都是阻碍线上电商和O2O发展的问题。
一起惠2014-06-18 11:58:55605 次
正所谓地铁一响,黄金万两。而地铁的出现,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格局,还有商业的版图。昨天,华润万家正式宣布,VanGo便利店再次成功取得地铁2号线东南路段、4号线首通路段的23个站点12家站厅商铺经营权。这些地方都将开设VanGo便利店,截止目前,华润万家VanGo便利店在杭门店数为39家,2号线、4号线的门店开业后整体规模达到52家,其中地铁店38家。华润万家一号线抢占先机积累经营经验随着杭州地铁1号线运营至今,杭州人的生活跟着发生很大改变。从最初的地铁乘客担忧的便民服务问题“今后坐地铁,没吃早饭怎么办?渴了,想买瓶水有地方买吗?”,到现在杭州地铁乘客与VanGo已形成默契。“地铁乘客渐渐习惯地铁便利店的服务,早餐标配蒸包、现磨豆浆或是鲜奶面包,买了直接奔地铁;中餐一份性价比极佳的便当都是地铁乘客或是周边写字楼消费者的选择。”VanGO便利店高级经理许焕旻说,“VanGo便利店经过1号线的经营经验,更了解杭州地铁顾客的诉求,更多地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顾客。”VanGo地铁便利店面积小所以直接决定了商品要做精,“所有的商品都是经过我们专业的买手精准筛选过的,因为地铁乘客更多是需要满足临时性需求,我们依托华润万家强大的采购渠道,在优质产品的引进更替上比行业更有优势、快速。如今,VanGo更是增加鲜食商品新品系列,应季性商品颇受好评,前段时间新推出的卤味、凉面现在更是火爆销售。”地铁,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同一条日夜流动着的金脉,因此而形成商圈更是被业内人所看好。华润万家相关人士认为,商业的生命力源于客流的聚集,之所以拿下这些地铁店,无疑是看中地铁里的集聚效应,不仅可以吸引顾客驻足,更是企业实力和形象方面的一种展示。VanGo在杭发展迅猛2周之内开店3家杭州VanGo便利店于2012年的11月与地铁1号线同期开业25家店后,在杭开店扩张迅速。目前拥有14家地面店,26家地铁便利店。在本月2周之内开店3家,杭州武林府店已在上周开业,在本周又有2家门店VanGo岳家湾店、天运店将开业。据华润万家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预计在杭城迅速发展35家便利店地面店,加快布局。华润万家便利店经营面积为10—100平方米,风格简洁、时尚,经营近3000种商品,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考虑地铁消费者的需求,便利店将以强大的鲜食热食经营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为搭乘地铁的市民提供多层次服务。同时,便利店还将配置金融服务终端,代缴电话费、水电费,信用卡还款、余额查询,支付宝充值等便民服务,为往来的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一起惠2014-05-27 09:55:18809 次
春末夏初的北京午后,干燥无风,格外闷热。刘晓辉和几十位同行坐在中关村某写字楼前的广场台阶上,神色焦虑,一筹莫展。这一天是5月23日。两天前,刘晓辉所服务的互联网租车平台“易到用车”在北京著名艺术区“798”召开发布会,宣布与沃尔沃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汽车与移动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但刘晓辉此刻没有心情玩味这种“高大上”的宣传口号。作为一名司机,他更关心易到用车何时能够发放4月份的工钱。这笔钱有一万多元,是他唯一的收入来源。门前的静坐据了解。按照与易到用车加盟时的约定,每月15日至25日,易到用车会把上个月的收入转到与之合作的汽车租赁公司账上,由后者向司机们发放。以往,这笔钱常常在15日前后即已发放完毕;但直到5月23日,刘晓辉仍然未能领到4月的报酬,这让他有些着急。与刘晓辉一起来到易到用车公司楼下“讨说法”的有七八十位司机,涉及金额从三四千到一万四五不等。他们还打出了几个横幅,其中一个颇有黑色幽默:“易到,亦盗,且行且珍惜”。但不一会儿,两辆警车赶到现场,并要求他们收起横幅,保持秩序。司机们顺从地把横幅卷起来收好,安静地席地而坐,等待己方代表与易到用车的谈判结果。易到用车的解释是,这些司机的账单存在“疑议”。其中争议最大的是“一口价”活动,该活动规定用户只需支付固定金额,即可在一定时间和公里数范围内随意用车,十分实惠。从今年1月起,易到用车及其合作方携程开始推广“一口价”,希望通过让利抢占市场。司机们起初对此并不抵触,因为易到用车会按照实际产生的费用给予补贴。但到了5月,他们被告知本月将推迟结账,因为要加强对单子的审核。司机们认定,易到用车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故意拖着不发钱。“比如,客户ID码不对,行车轨迹不对,GPS定位不准等,都能成为借口。”在场的一名司机对新浪科技表示。5月中旬,几十位司机已经与易到用车展开交涉,上周三又进行了第二次谈判,但都未能解决问题。这一次,他们打出横幅,试图通过这种弱势群体的常用手法引起更多关注,但迅速被警方制止。“再这样下去,我只能站在楼顶上往下跳了。”一位在场司机半开玩笑地说。他透露,劳动仲裁部门已经介入了这起纠纷;但参与谈判的易到用车人士随后表示,并无政府人员在场。激辩:如何界定刷单行为?易到用车严查刷单行为,但也存在“误杀”现象整个中午,刘晓辉站在建筑物的阴影下,与同伴们猜测今天的交涉将如何收场。几十米外,几位易到用车的工作人员也在低声议论。双方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敌意。而在旁边的咖啡馆二楼,司机代表正与易到用车车源部主管刘建宇等人激烈辩论。狭小的会议室内,双方的声调都有些高亢,争论焦点则是“何时发钱”和“发多少钱”。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易到用车市场部品牌总监胡续雷感到十分委屈。他表示,该公司绝不会蓄意拖欠司机薪酬,也完全没有这样做的必要;此次延迟发放,是由于发现部分司机存在“刷单”行为,必须予以甄别。所谓“刷单”,是指司机通过另一部手机,自己给自己下单,以骗取易到用车发放的“一口价”补贴。胡续雷称,“如果没有刷单行为,易到用车会百分之百结账;如果有疑似情况,会先与司机和租赁公司沟通,要求对方拿着单据来公司核对,没问题后方能结账”。目前,易到用车的后台系统不仅能够监控乘客上下车的时间、地点和轨迹,还能判断某一路段是否拥堵等交通状况。在胡续雷看来,一些单子存在明显的刷单嫌疑,而对于任何一家在线租车平台而言,这种行为无可避免,却又必须打击。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去机场,从市区过去可能有30公里左右,有的司机却跑了100公里。这多出来的距离,到底是顾客的要求,还是司机的行为?”如果发现司机刷单,易到用车会先把不存在作弊嫌疑的单子结清,然后在和司机及租赁公司协商处理。只有在屡次违规的情况下,易到用车才会考虑停止与司机的合作。但在司机刘晓辉看来,这种做法显然有失公平。“由于是一口价,有些客人会故意让司机到处跑,从早上7点上车,一直转到晚上,反正价钱是一样的。”他说。按照车型不同,易到用车执行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从经济型的每半小时15元外加每公里3元,直至奢华型的每半小时50元外加每公里10元。如果乘客选择了“一口价”活动的高端车型,那么一天内产生一两千元的费用并不稀奇。此外,由于工钱是每月一结,当易到用车在15日告知司机们上个月的订单存在问题、不能结算时,司机们往往已经忘记了那些天价单子的成因。“如果有疑议,你就应该立即告诉我,我就不会再接那样的单子了。现在都过去这么久了,却要求我说明原因,谁还记得清怎么回事?“司机彭女士抱怨称。另一方面,易到用车与合作伙伴的步调不一致,也成为司机们的“槽点”。刘晓辉告诉新浪科技:“对于‘一口价’,易到用车加了一个最远80公里、最长2小时的限制;而和他们一起推广‘一口价’的携程并没有做出这样的约束。”这种混乱让司机们更加无所适从。而那些老老实实按照易到用车的要求参加“一口价”活动的司机们也表示,这部分钱还没有发给他们。至于延迟发薪的范围,在场的司机们宣称“九成”以上的同行都还没领到工钱。而易到用车的胡续雷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夸张,“如果真的欠了那么多人的钱,易到用车早就黄了”。降价策略的副作用一位帕萨特司机抱怨说,降价后的收入还不如开黑车张磊是北京一家大型汽车租赁公司的员工。他没有参加上周五的抗议活动,依然按时上班,并在下班回家时顺道拉上一两位乘客。他向新浪科技透露,截至5月23日,尚未收到4月份的工钱。但他对此并不担心,因为这并不是主要收入来源。“我就是玩一玩,把油钱挣出来就行了。”他笑道。三个月前,在朋友的怂恿下,他下载了易到用车的手机客户端,正式成为易到用车的一名司机。这段时间里,具体挣了多少钱,他并不十分清楚,也不知道“一口价”活动引起的这场风波。然而,不久前易到用车大幅降价,司机们的收入明显减少,让张磊感到兴味索然。他的不少朋友因此退出了这个平台。“以前一个月能有六七千,如今也就三四千了,不值得折腾。”他说。4月底,易到用车宣布在其主要市场北上广深开展“起租价5折”活动,宣称要比出租车更加经济划算。虽然用户得到了实惠,但司机们对此并不“感冒”。以经济车型为例,此前易到用车的最低收费标准是“1小时30元”,里程费用另算。但在调价后,变成了“半小时15元”,这意味着司机将很难从短途服务中赚到钱。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司机马金勇举了一个例子:“有时候,你接了一个活儿,一共就两公里,赚了20块钱。但是你赶过来可能需要跑五六公里,还因为堵车耽误半小时,非常不划算。”对此,易到用车的胡续雷表示,该公司在今年初即已制定了降价方案,并与绝大多数司机进行了沟通。降价确实导致了客单价的略微下滑,但客流量的增长能够弥补这部分损失。他说:“降价后,订单大幅增长。比如一个司机之前每天只能接到三五单,如今甚至可以接到十单以上。”而对于超短途服务不再划算,他承认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这也是必须设定的门槛。但是,抗议现场的司机们普遍无法接受“最低消费”的大幅缩水。司机梁标开的是一辆帕萨特轿车,之前的收费标准是最低1小时80元,降价后收入剧降,“甚至还不如开黑车,没法干”。或被当成“黑车”加入易到用车后,依然有可能被交管部门认定为“黑车”除了延迟结账和降价外,更令司机们感到困惑和不满的是,在加入易到用车后,自己依然有可能被交管部门认定为“黑车”。此前,包括CEO周航在内的众多高管在不同场合坚称,易到用车只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与包括北汽在内的正规汽车租赁公司合作,绝非“黑车”。其司机均由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管理,与易到用车不存在雇佣关系。新浪科技实地调查发现,易到用车的司机中,确有一部分原先就在汽车租赁公司上班,并随着所属公司加盟易到;但大多数人都是直接找易到用车,然后由后者安排“挂靠”在某一家汽车租赁公司,就开始上路运营了。许多司机甚至连自己挂靠的公司名字都弄不清楚。司机马青半个月前经过朋友介绍加入易到用车。他白天照常打理自己的小生意,晚上和休息日把车开出来拉活儿,赚一点儿零花钱。据他透露,自己只和易到用车指定的劳务派遣公司签了一纸合同,与易到用车只是填了一份表格,而这两份文件均已被收走,他没能保留任何凭证。这些文件规定,司机如果出现违章,或是发生交通事故等,易到用车不负任何责任。而如果交管部门以“非法运营”为由扣车,易到用车也不可能出面解围,只是在培训时要求司机们把车开到停车场,以减少被查的风险。他们甚至为之专门教给司机一套话术作为应对。马青说:“易到用车和我们说,如果车被扣了,就和交警解释,车是租赁公司的,人是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的,并非私家车出来拉活儿。”但这种解释显然存在硬伤,因为司机的行驶本上写的是个人的名字,而非租赁公司。马青也承认,这套说辞很难有说服力;交管部门目前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想查,一查一个准。不过,新浪科技了解到,易到用车的司机被查“黑车”的情况并不多。“主要是有些人本来就是干黑车的,以前一直在机场、地铁口、商场门口等地点趴活儿,交警都认识了,告诉人家是易到用车的,根本没用。”马青说。也就是说,加入易到用车,并不能让交警认可此前的黑车司机已经“洗白”,只不过乘车过程中不用给现金,交警查处难度更大而已。如果被查,除了扣车外,还会有1万元的罚款,完全由司机承担。但马青并不十分担心,他的应对方法是:“你就低调一点儿,别趴活儿,也别老在警察眼前晃悠,没事儿。”司机的担忧:“被”洗牌无论是公司楼下的举牌抗议、降价导致部分司机退出,还是始终存在的“黑车”争议,都没有影响到易到用车CEO周航的好心情。5月24日,他出席某小型行业论坛,畅谈“未来汽车怎么做”,表情轻松,语调愉快。随后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周航称周五的抗议活动已经得到彻底解决,并认为这只是一桩小事,“也就是那么几十个人,他们想把事情搞大”。他表示,这些人明显是在刷单,易到用车会严厉打击。从去年底开始,易到用车急速膨胀,试图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司机马青所挂靠的汽车租赁公司最初只有十几个人,到了上月底已膨胀至100多人。有司机表示,目前易到用车对于新司机的审核十分松散,基本上有京牌、“有四个轱辘”就行。其工作人员还会口头承诺高收入以吸引司机加入,这导致一些人特意贷款购置二三十万元的中高级轿车,以迈入起步价更高的“高端”车型行列。加入流程也十分简单。“开着车过去,带着驾驶本、行驶本,填个表就行了。其余的易到用车会帮你处理好。”兰若曦说。但是,司机们普遍没有拿到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结账完全依靠手机客户端;这意味着如果发生纠纷,他们将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野蛮扩张的后果是司机和车辆素质参差不齐,运营成本大大提升;而“一口价”等活动本身就存在漏洞,更为管理增加了难度。上周五的抗议活动,正是易到用车骤然收紧监管政策所致。司机兰若曦透露,易到用车此前已经通过司机客户端应用下达通知,称本月将延迟发放薪酬,以留出审核异常单据的时间。他说:“此前一直有人在刷单,但易到用车没怎么管;这回是动真格的了。”据他估计,存在刷单行为的司机约占10%至20%。目前,易到用车平台上的司机数量已达53000多人,仅在北京即已超过万人,且仍在快速增长中。也有人猜测,易到用车突然严查刷单,根本目的是想发动一次洗牌,清除那些容易给自己“惹事”的司机。与下班时间兼职拉活儿的人相比,那些由“黑车”转行的人更有意愿利用系统漏洞牟利,显然更不受易到用车的待见。根据新浪科技了解到的最新情况,在上周五的抗议活动中,谈判双方最终达成的协议是,涉事司机和租赁公司解除与易到用车的合作关系,钱款将于6月15日结算。在电话采访中,司机们对此的反应是“卸磨杀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司机称:“易到用车前期没有钱买车,就利用私家车资源开拓市场;之后就找携程、沃尔沃等合作方,并吸引投资。它现在已经步入正轨,有了合作伙伴,就把司机踢开了。”另一位司机的表达更加直白:“这帮司机的血汗把它的市场扩大了,它已经够吃了,有合作伙伴了,用不着这帮人了。你不干,新车有的是。”去年12月,易到用车获得携程和DCM的6000万美元投资。近期另一个在司机内部广为传播的消息是,百度即将在5月28日宣布投资易到用车,数额达数亿元。但易到用车坚决否认了这一传言。在快速膨胀的背后,资本之手正在悄然发力。通过打折、降价、大规模招人等一系列手段,易到用车能够吸引更多用户,占领更大市场份额,故事也能讲得更加动听。但扩张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有可能成为易到用车的航路暗礁。
一起惠2014-05-26 18:12:331397 次
【一起惠讯】5月9日消息,易迅网继传出清理第三方卖家之后,又有离职员工对一起惠透露,易迅网近日人事变动较大。“呼叫中心原本在扬州,现在还要把部分采购员工调到扬州去,这不是间接逼迫我们离职么?许多人不愿意变更工作地点。”采购部门对于自采自销平台来说至关重要,为什么易迅网会在关键时期弱化采购部门?据易迅网内部员工告诉一起惠,主要原因是易迅网与京东商城的主营品类一样,与京东融合之后采购部自然要“瘦身”。一起惠就此邮件易迅网,易迅网对此的解释是:易迅已经与京东形成战略合作,未来会结合双方的优势,共同努力为客户提供好的体验。目前易迅已和几乎所有商户的达成共识;我们会继续致力于提供良好的顾客体验,为商家提供良好的发展通道。而对于“是否把采购部搬到杨州”、“是否正在清理第三方卖家”,以及“易迅网未来怎么树立竞争壁垒”等疑问,易迅网公关部则以“尚在融合期”为理由,并未直接做出详细解答。相关业内人士对一起惠分析,京东商城与易迅网融合之后,势必会在物流、供应链上进行深度整合。“没有必要浪费资源,两家公司后端共享资源会更加节省成本。”易迅的8周年庆会不会迎来自己最后一个生日?后端急剧变轻3月10日,腾讯公布战略入股京东15%股权,将QQ网购、拍拍的电商和物流部门并入京东;易迅继续以独立品牌运营,京东会持易迅少数股权,同时持有其未来的独家全部认购权。此后,京东与易迅将如何整合,具体信息始终没有披露。但供应商已经率先感觉到变化。上述供应商告诉一起惠,自传出腾讯入股京东之后,他选择入驻多家平台分化风险。“易迅网不可能真正独立发展,采购量在往下走,硬性规定我们接受京东的物流协议,我肯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除了采购和物流有所变化之外,一起惠从易迅网内部员工了解到,融合期的易迅网正在大力度调整组织架构。“内部组织架构全部扁平化,总监这样的中层几乎砍掉,变成和普通员工差不多的级别。”对此,一位B2C平台资深从业者认为,上述调整动作明显表明易迅网在不断减轻后端,把自己变成京东的一个销售渠道。“物流、采购等后端可以借助京东的力量,易迅网只要维护好前端就行,这样会降低易迅网的亏损,腾讯不继续投钱,易迅网也没钱可烧了。”前端流量明显减少与后端相比,易迅网前端的变化更直观:流量快速下降。据上述商家对一起惠表示。从腾讯的流量输入来看,资源更加倾向于京东。“之前易迅最吸引品牌商的就是腾讯的流量支持,动不动就是几亿级别的曝光量,现在这个优势被京东抢走了。拿微信的来说,未来京东二级入口暂定为‘微信-发现’下,与朋友圈、游戏等并列。而易迅网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而据京东POP平台合作商家透露,目前微信“新发现”为京东打造入口铺路,在初始阶段招商目标以京东旗下的QQ网购和拍拍的商家为主。同时,由于易迅一直为早先的“精选”栏目输送商品,易迅的商家仅仅部分保留。因此,部分卖家选择退出易迅,理由是“销量太低了”。此外,腾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人心去留。据易迅网内部员工透露,为了能稳住必要的团队,易迅网给予了一些奖励政策,比如工作到六月底,额外奖励两个月工资,工作到年底,则多给三个月工资。“原先易迅网有两批员工,一批是与腾讯签雇佣合同,一批是与易迅网签雇佣合同。现在第一批人基本去了京东,第二批人士气涣散,下午六点办公室人走空空。”易迅的故事结束了吗如今的易迅还算主流电商网站吗?据上述员工透露,尽管背靠腾讯这棵大树,易迅的交易量却始终没上来。“易迅和京东的差距日益剧增,2010年全年销售额是京东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变成了十分之一。今年,差距就更大了。”对此,一位传统零售巨头高层分析,大卖场最终比拼的是规模与效益,类似易迅网这样销量与同行渐行渐远是非常危险的。“没有规模,就没有对供应商的话语权,也就没有定价权,最后就会被边缘化。”那么,易迅对于京东来说,还有利用价值吗?“对于京东来说,有没有易迅网区别不大,因为两者完全重复,没有互补。就连用户,几乎完全重复。”一位新蛋网前任高管预测,易迅的故事其实已经讲完了。如果与京东差异化,重新建立品类优势是否有可能?“市场上已有京东和苏宁,消费者为什么还要选易迅?易迅始终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再造一个品类优势也不太可能,毕竟易迅网的用户数量太小,而且基本是3C数码用户,带不动一个新品类的。”上述新蛋网前任高层认为,易迅网变革的空间不大。此外,也有部分易迅网员工认为易迅网仍然有做出特色的机会。“退回来做区域市场,抓纯3C发烧友,养活一个小型团队是没有问题的。但痛点在于,盘子已经扩这么大,从夹层楼里办公到高大上写字楼,团队从几十人到五千人人,再变成低成本运作很难。”在易迅网前途不定的状况下,一起惠从消息人士处获得可靠消息,易迅网的创业高管在腾讯注资后不久便退居幕后了。“易迅CEO卜广齐即将离职创业,原始创业团队早就退居幕后,目前是腾讯集团直接干预较多。”
一起惠2014-05-09 09:57:30824 次
【编者按】在电商行业里,有这样一个广受认同的观点:如果企业要做大规模,就必须做加法:或是铺更多的渠道、或是扩品类加SKU、或是代理更多的品牌。“立伟电子”也曾这样做,他们是一家专做蓝牙耳机的企业,内贸外贸、线下线上、批发零售均有涉猎,但仍是苦于规模无法做大。而在他们改变思路,变加法为减法之后,却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成为亚马逊明星卖家,并很好地为其耳机品牌Bluedio(蓝弦)树立了形象。那么,在危机与生机并存的夹缝中,他们如何“断舍离”?断:斩断繁杂业务线转型跨境零售从成立开始,广州立伟电子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公司,内外贸同时开展,线下在广州、深圳设有直接销点,线上则通过环球资源等外贸B2B平台拓展业务。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依托中国制造的优势,“小日子”过得不错。2012年,在全球经济经历数年持续低迷之后,传统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立伟电子也陷入了严重的发展瓶颈。在电子产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下,其外贸批发业务死气沉沉,订单量大幅下滑。“前方的路该怎么走?”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立伟电子的面前。“那时候我们观察到,国际采购的趋势正在从大订单转移到小订单,C端客户活跃起来。所以我们决定从B2B往B2C过渡。刚开始,经历了很长一段迷茫期,因为无法正确定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便到处开店、到处进驻,造成无主心骨的萧条局面,一度面临生存危机。”两年之后,立伟电子的一位高层向一起惠谈起那段迷茫的时光。最终,经过不断的摸索,立伟电子决定以跨境电商零售为未来的主攻业务,并逐渐减少批发和线下业务的占比。据一起惠了解,经过两年的发展,其电商零售业务已逐渐崛起,以每年成倍增长的速度发展到月销售过百万人民币,今年还有望再次翻倍。目前,立伟电子传统批发业务与电商零售业务的占比约为3:1,外贸业务占比约为60%。虽然从业务量来看,批发仍是大头,但批发的业务正在逐渐减少。而电商零售业务则增长迅速,体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并被定为立伟电子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回过头来看,其实很感谢那场危机,如果不是把我们逼到了绝境,我们也不会有当断则断的勇气。”上述立伟电子的高层这样说道。舍:砍掉上百SKU坚持自有品牌对立伟电子而言,从传统渠道转到跨境零售是一种比较迫切的心态,像是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每个渠道都有不同的特征,传统的经验有时候并不适用,在这个过程中立伟电子又走了不少弯路。其中一个大问题出现在供应链和产品线上。此前立伟电子产品线很长,光是小耳机就有一两百款,每一款产品的生产周期非常长,由于传统模式的运作流程较长,问题并不凸显。可一旦进入了以“小快灵”为主的跨境电商零售上,就会出现供应链脱节、服务跟不上等严重问题。立伟电子又一次面临着取舍:是坚持原来大而全的思路,还是改头换面、尝试细而精的新模式?经过思考和挣扎,其最终选择了后者,把一百多款产品一下砍到三十几款。表面上只是SKU的削减,但背后却意味着整个供应链体系和营销体系的巨大变革。“这几乎是完全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发展模式,砍掉那么多产品就意味着丢掉一大批老客户和订单,而重新凝聚客户需要很长的时间”。立伟电子市场部负责人称,在这一番调整之后,立伟电子度过了一个段十分艰难的时期。这种割舍虽然疼痛,但却有利于轻装上阵,最终留存下来的三十几款产品都成为了精华。此后,立伟电子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做自己擅长的挂耳式、头戴式及领夹式时尚耳机,从无线音乐的这个点去切入。在整理完产品线,确定核心产品之后,立伟电子做的下一个重要决定就是重塑品牌形象。电子产品有一个特征是对价格十分敏感,蓝牙耳机这个细分市场中同行竞争极大,价格战非常激烈,大家的生存空间都被压缩得很小。只有树立品牌,才能形成足够的用户粘性。但此前杂乱的产品线让用户对立伟电子的品牌认知非常模糊。于是,立伟电子只专心做一个品牌——Bluedio,并为之投入大量资源。公司十分注重Bluedio的产品研发,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工艺、功能都要求创新思维,外观设计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全力配合,力求每一款新产品一面世就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创新型产品的成功代表是业界第一款立体声道转换耳机AVF2,不仅拿到国家专利,还在批发市场引起了一股狂潮。一起惠了解到,立伟电子在走品牌路线的道路上相对慎重,主要依靠传统的展会形式做产品推广和品牌宣传。一方面由于展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分销商,对其来说是无形中的推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公司目前无能力投放大型广告,也无海外团队去做本地化推广,展会是相对保守和可靠的方式。而在竞争中,立伟电子尽量避免价格战、避开红海,在保持品牌高度的基础上调整价格策略,重视客户忠实度和口碑营销。由于注重产品创新,开发独特、新颖、个性化产品的思路很好地迎合了欧美消费者的习惯和爱好,Bluedio很快便打开了跨境零售市场。离:“离开”其他电商渠道专注亚马逊前两次的减法让立伟电子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专注和集中才能成功。于是他们开始酝酿第三次减法,而这一次他们瞄准的是线上渠道和目标市场。每一个渠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群体,立伟电子在分析了所有第三方渠道后发现,亚马逊对于品牌和品质的严格把控是最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于是,在跨境B2C方面,立伟电子将重点业务放在亚马逊平台,并选择美国市场作为突破点。目前,立伟电子在亚马逊的销量大约为每天500单,主要消费者来自欧美市场。其将亚马逊运营经验归纳为:认可平台的企业文化很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如果不按照平台的思路和节奏来走很难获得成功。除了亚马逊业务,立伟电子虽然也有涉足其他跨境电商零售平台,比如eBay、速卖通,但都不是重点。各平台的发展策略和玩法有区分,推广的产品线也不同。在亚马逊,其主打产品以新颖、时尚、品牌为关键词,单价在100美元左右,更注重品牌效应。选择美国市场,则是因为其以前的批发业务在美国有一些积累,Bluedio这个品牌在美国也有一定的客户基础,打开零售市场相对容易。如今,其在美国还设有线下客服点,解决产品的保修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此外,立伟电子市场部负责人还表示,其品牌在欧美市场算是刚能站住脚,还需要吃透,之后再慢慢拓展其他市场。除了欧美外,目前公司也在跟随亚马逊的步伐探索印度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很大,而且亚马逊在印度市场有资源基础,并给予卖家一定的支持。在企业发展道路中,所谓“断舍离”,其实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管理企业,除了不断贴标签和分类,不断地添置抽屉,“断舍离”也不可少,换句话说,这叫做“选择”。电商行业无数的企业案例都透露出一个事实:明白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哪里,选择专注于某一个方面,才有可能成功。而“立伟电子”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个。
一起惠2014-04-25 09:30:43781 次
便利店之所以受到京东、顺丰的热捧和便利店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有关。相较于超市、百货、卖场等业态,便利店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顺丰近日启动O2O战略,全新三代顺丰店启动,提供物流、广告展示、虚拟销售、预售、试衣鞋等服务,第一批300家门店启动,6月落地1500家,年底将达4000家,未来全国将落地30000家。就在上个月,京东商城宣布与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进行O2O合作,年底计划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在此之前,以7-11为首的实体便利店也抢先牵手EMS、DHL等快递巨头,拓展服务平台。便利店一时间成为巨头们的“优选”。顺丰、京东和便利店的合作会擦出什么火花?O2O模式有什么差别?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投资方式,不同的运营模式,未来的便利店将发生什么变化?便利店成为香饽饽?零售业专家康炳华认为,便利店之所以受到京东、顺丰的热捧和便利店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有关。相较于超市、百货、卖场等业态,便利店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便利化,年轻人不在意高一点的价格,重要的是便利。”正是因为便利功能的深化和提升,也使得便利店成为巨头眼中的香饽饽。“目前主要是在入口橱窗摆放样品,满足用户线下体验。同时,在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放置虚拟商品,通过手机扫码,直接跳转到品牌商的移动商城中。”这也意味着,一种基于线下扫码购买、商家发货、到店自提或送货上门的新型社区虚拟购物将就此诞生。业内人士分析,当顺丰打造的自有电商平台,商家可直接从线下返回线上,从而完成反向O2O的开放平台入驻模式。未来用户可以直接享受在顺丰电商平台下单,并享用顺丰配送,或者到顺丰便利店自提的便捷服务。京东商城O2O负责人候毅在2014联商网大会暨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按照京东计划,今年年底便利店业态将会覆盖所有的省会城市。在候毅看来,便利店企业和京东的结合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并相信这种商业模式在未来极有可能取代大卖场。“将便利店变成大卖场,我们通过互联网将它改造之后,是在跟大卖场竞争,不是跟互联网竞争,所以品类比大卖场多,价格也比大卖场便宜。大卖场最不能做到的是,我全部送到你家,这个我们可以做到。最后,我们还能做到随时随地到门店享受售后服务,也就是退货服务。”候毅表示。线下实体的华丽转身候毅认为,将来50%零售业将退出,不是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而是传统零售通过互联网改造后产生的。“线上销售跟线下销售本质是冲突的,是竞争的,线下认为线上抢他生意,因此很抵触,甚至说线上卖的都是假货,一到两年以后,线上部门都会成为一个公司内孤立的部门,很多大品牌做自己的官网,最后纯粹变成一个企业的网上宣传平台了。”而巨大的流量成本也决定了实体企业没有能力自建官网。“互联网链接很贵,如果是在百度,转化率有百分之几,如果你在新浪链接,凤凰网链接转化率只有千分之几,广告的投入以亿计算,所以实体企业承受不了这种流量。”候毅表示,因为要通过巨大的投入让利才能让消费者到这个网上来,实体企业自建官网的结局是“一定会死掉”。不自建官网,线下实体如何做线上,顺丰3.0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从线下引流。据了解,除了商品展示功能外,顺丰店还增设了更多的体验场所,如数码、电玩产品的互动专区,顾客在顺丰店里甚至可以打游戏。同时,顺丰新店还提供物流、广告展示、虚拟销售、预售、试衣间等多种服务。安徽乐城超市总经理王卫认为,线下实体最重要的是利用好电商,同时既做好和电商的错位,又做好对电商的替代。“有些品类电商不可能有优势。比如说食品、体验性的服务,小价值的商品,电商不管配送怎么好,都不可能消化成本。”电商冲击线下的声音虽不绝于耳,但经过两三年的沉淀与摸索,线下实体在转型过程中也日趋理性。康炳华表示,“国内线下零售之所以这么容易被线上冲击,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练就零售的核心能力。在国外,排名前十的只有一家主攻线上,而且零售并不是其主要业务。”B2C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如今京东布局线下,顺丰反攻线上,两种O2O的未来会走向何处?未来的便利店康炳华十分看好未来的便利店业态的发展。“台湾、日本的便利店逐渐社区化,国内便利店在过去各种服务的能力还不具备,但现在一些比较好的便利店在转化,外资也在进来国内市场,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两种模式都不容易。”康炳华表示,无论是对于京东还是顺丰,与便利店的合作前途多艰。“对于京东来说,它目前在太原找到了唐久,但在山东、河北、北京的便利店是否也愿意跟它合作,这需要一个共赢的基础。我将我的用户群体开放给你,你能够给我带来什么价值。而且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线上下单、线下拿货的这种形式,也是存在疑问的,有些产品和品类并不具备优势。”“对于顺丰来说,它毫无疑问是快递专家,有大量的用户和数据基础,也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它毕竟没有做零售的背景,在商品管理和运营商的能力方面还有待评估。”康炳华认为,最重要还是根据自身优势,补上短板。“做任何一门生意最重要的还是经营用户。零售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如果顺丰要做用户,那就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如果是做平台就提高招商能力,如果要做直营,就在商品供应链上下功夫。”
一起惠2014-04-24 10:37:45650 次
【编者案】O2O像拴上了马达,一发不可收拾的除了漫天飞驰的概念,还有令人“反胃”炒作。这有点像几年前的团购,仅是火了一把之后,便在漫长的实战中,化作肥料和春泥。如今,一头扎进这个市场的,是原先的零售大鳄,亦有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在这个从未被开采的新处女地上,一个新的巨型的流量入口正在慢慢汇聚。它究竟是阿里,还是腾讯,是万达,还是银泰,与这些玩家有深入接触的第三方大数据技术公司百分点,颇有话语权。以下为对话实录:一起惠:O2O为什么会火?柏林森:原来的O2O是指offline到online,只是把线下交给线上,作为一门生意,其实关心这么几件事:第一,我的客人从哪来?第二,我在哪给他提供体验?第三,他在哪支付?第四,他在哪得到货或者服务。后来出现了onlinetooffline,主要是针对服务体验性的行业,就是服务交付不能在线上完成,但是希望通过一个新渠道,于是大众点评成为一个流量入口。那么,现在因为有了智能手机,线下也终于成为一个流量入口了。一起惠:流量入口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柏林森: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你要有足够的量,人得来;第二,你得有办法调控、控制这个量。不能调控的话,就不能叫做一个入口。打一个比方,一个看门的大爷,每天从这经过好几千人,那能说这门是一个流量入口吗?不能,你只管看门,但是不能限制别人进出这个门。你要是能不让他进出这个门,那就是一个流量入口了。同理,到这个入口,你说去谁家店,他就去了。所以现在的O2O是onlinetooffline,还是offlinetoonline,都不一定,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大零售的概念。为什么说整个O2O、大数据的这件事,会变得这么迫切。作为标品,比如像京东那样,早上订货,下午就能收到,那我就没有必要去中关村跑一趟了,就算中关村在我旁边。但是,如果和人的身体固有性相关的体验是线上取代不了的,比如说,洗脚、按摩、吃饭、电影;另外,一个门口的便利店,我要买包烟,虽然这烟要比网上贵两块,比家乐福还贵1块,那我现在就要,还得买。那么基于此,shoppingmall将来将补充体验内容。包括品牌店的发展,更可能也成为一种品牌展示、试穿、体验,不再专业的承担一个销售的职能。一起惠:自从和传统零售展开合作之后,除了通过移动端和WIFI向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抓取数据之外,所谓的线下大数据还会在哪些新的领域出现突破?柏林森:大家对O2O内涵和外延都不是很了解,只存在于一个概念。我们做事,当然是从哲学到科学,再到工程。所以必须把这件事融入实践当中。首先强调两点:第一,大数据或者O2O一定是跟企业的KPI和效率挂钩的。它对一个企业有用。第二,大数据一定要和行业强结合,只有行业非常纵深,才能产生数据的精髓,不存在一个泛化的大数据的这样的一个观点。其次反言之,我们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客户所谓大数据意味着什么?第一,我们从数据源上来看,之前不能够得到或者量化的数据,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现在能够得到,或者可以量化了。线下消费数据的着力点在于,手机作为一个智能随身设备的普及,使得现在线下终于可以做得像我们为电商做的那样,定位并且追踪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轨迹。第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之前的那股零散的、不能打通的数据,可以把它汇在一个平台上来处理,观察之间有什么关联。第三,百分点这样的公司会提供第三方的、行业的外部数据,作为补充。一起惠:WIFI可以锁定用户在商场中的动线,但是无法像cookie一样,跟踪用户的浏览轨迹。比如,他看过哪些商品,试穿过哪些衣服。怎么办?柏林森:举个例子,迪卡侬,一个运动服饰品牌,他会在货品上放一个类似于RFID的设备,假设这件衣服被拿进试衣间了,他就知道衣服被拿进试衣间了。但是他不知道,是谁拿进试衣间的。但接下来,我们有可能这件衣服被谁穿过,评价过,然后和会员之间形成匹配。包括到后面的智能pos等,从营销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关心每一个用户触点。传统pos机在线下只是作为刷卡、收钱的工具,它没有作为用户营销的一个触点,没有大规模的发挥主动。智能pos这里,我会对用户进行关怀呵护和再营销。至于怎么实现,那当然是用智能的方法去实现,这肯定跟你的手机有强烈的关联。一起惠:大数据对传统零售的指导意义是否还存在于开店选址上?苏萌:当然可以。比如说从集团的层面会关注怎么对一个店进行评级。基本上核心层面最关心两个,一个是客流量,一个是销售额。之前就是按照这两个来评,但是事实上一个mall开在什么地方,其外部环境如何也会影响到销售业绩。比如,开到三线城市和开在北上广的中心地带,销售额说不定差一个数量级,但你并不能证明北上广的人就比三线城市的人做的好。所以,模型里面至少会拆开外部环境,这些都是要动用大量的数据的。比如会考虑到周围小区密度、房价、分布、交通,在建模时,我们把这些外部因素排除,剩下的就是内部能力所导致的店今年做的好不好。其实,除了选址,大数据甚至可以预测要在这开一个什么样的店,什么样的规模,预期的performance。当然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模型,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说有很多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当这个mall建成之后,周围的地价、人群都会往上涨,所以这是个动态的、交互的模型。一起惠:类似商超、便利店这样的业态在你们合作的考虑范围内吗?苏萌:便利店目前还不是。一起惠:这两个差别在哪?便利店是太分散了?实施成本过高?苏萌:便利店的核心主打点在于方便,而shoppingmall的核心主打点在于体验,这两是不一样的,整个运营策略都不一样。他核心满足的需求也不一样。一起惠:大平台越来越聚焦,第一梯队比较稳定,剩下的B2C日子很难受,百分点原有的线上合作伙伴是不是下滑很厉害,从而对业务造成影响?柏林森:这些客户会比较稳定的增长,但是基本上格局已定了。我们觉得将来能看到的就是垂直电商增长的速度,用户忠诚度的形成。比如说户外,可能就不上淘宝。另外一块就是线下传统品牌,他们的整个线下渠道、门店、体验等,这些可能与纯电商相比很好的竞争优势。一起惠:这也是一种O2O,新老业务在O2O上交叉。柏林森:是的。购物中心是一个商业地产的模式,核心是人流,它的核心用户群就是周边影响力覆盖范围的这些人。所以对于北京大悦城来说,上海的客户到这里毫无意义的,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雨点。所以,从引流的角度,我们帮助他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范围。从原来覆盖三个小区到现在覆盖五个小区。第二,需要丰富业态,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我这。任何一个人和家庭的支出预算中,有多少比例是在我这完成的。比如今年平均是百分之二十,明年能不能把它做到百分之二十五。
一起惠2014-04-24 10:27:571020 次
在券商停发牌照16年后,券商新牌照发放今年或真要成真。昨日有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称,证监会拟在今年批量发放几十张专业券商牌照,涵盖并购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自营和投资顾问等。多位券商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在收紧数年券商牌照后,证券公司牌照的发放今年有望重新开始,一批通过互联网经营或专门从事投行、资管等专项业务的特色券商或将涌现。齐鲁证券深圳地区的有关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表示,证券公司新牌照发放的具体消息在今年5月份券商创新大会上,应该会相对比较清晰和明了。券商牌照逐渐松绑在券商停发牌照16年后,今年以来,逐渐出现解冻迹象。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张晓军在2月底表示,今年证监会将明确新设证券公司的审批政策,支持民营资本、专业人员等各类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出资设立证券公司;同时研究明确证券业务牌照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机构申请证券业务牌照。之前,证监会因担心2004年的券商业风险再袭而一直严管牌照资源。昨日有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称,证监会拟在今年批量发放几十张专业券商牌照,涵盖并购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自营和投资顾问等。“证监会放开券商牌照,已经说了几年了,市场一直有着个预期。资本市场多数都是预期不断增强,最后都是一个个变成了现实。”昨日,安信证券相关人士对南都记者说,“的确是首先发专业券商牌照,不会一开始就发综合类券商牌照。”多位券商业内人士分析,在收紧数年券商牌照后,证券公司牌照的发放今年有望重新开始,一批通过互联网经营或专门从事投行、资管等专项业务的特色券商或将涌现。招商证券非银行金融研究员洪锦屏认为,证监会放开券商牌照是大势所趋,其对南都记者称:“中国进入WTO后,金融领域要对外放开。首先要对民营资本先放开。18大之后,奠定了整个金融改革市场化的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无论是考虑银行利率放开,还是设立自贸区对资本管制逐渐放开,都是在配合整个金融改革的大环境,目前也在鼓励银行对民营资本放开。现在民营资本当券商控股股东的也已经有了。”民营资本热衷对证监会将于年内向社会开放一批单项/专业证券公司业务牌照,海通证券非银行金融业首席分析师丁文韬表示,此项工作2013年曾接近突破,今年又重新进入日程表。综合性券商则将在《证券法》修订后降低新设和参股的准入门槛。新设券商主要不会是综合性券商,而是一些轻资产券商,以单一牌照和部分牌照为主,比如并购券商、投行券商等。齐鲁证券深圳地区的有关负责人士介绍说,目前证券公司95%左右都是国有控股。民营资本当然想进来。阿里想办民营银行的同时,一直也想拥有券商资源。“民营资本想进入金融领域,是事情的最核心的推动力。券商以后是一个很好的金融平台。尽管券商佣金下滑。但是,融资融券等业务,完全可以弥补下滑部分。目前在券商上市公司报告中可以看到,券商在2013年的利润,比2012年,增长很多。”此外,该负责人说,今年股市行情不佳,行业低迷,现在设立新证券公司,做好储备,阻力小很多。证券公司新牌照发放的具体消息在今年5月份券商创新大会,应该会相对比较清晰和明了。互联网公司开设新券商而目前对进入券商行业,最感兴趣的莫过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称,“网络金融对券商盈利冲击,短期实质性影响有限,但是,对国内经纪业务变革更具标志性意义。短期最悲观情形下,将引起证券业2014年经纪业务收入下降62%,行业净利润下滑11%,但若管理费用及时调整,则行业净利润有望实现1%左右的增长。随着券商牌照放开,网络技术公司(如BAT)、金融资讯服务商(东方财富网)、投资者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企业(苏宁)有望成为首批进军纯网络经纪商的企业。”“如果腾讯和阿里自己开设券商,关键是它们做什么。它们有技术,有客户群,但进来后,连个研究所都没有,怎么吸引客户?”昨日,他对南都记者剖析称,“目前来看,它们进来后的着力点肯定不是券商经纪业务。应该有更多其他的考虑。”“腾讯属于平台型的公司,有很多客户资源,如果做低风险理财产品销售,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未来能发展起来,但它不可能把所有的券商所有的业务都冲击掉。”刘俊分析称,“互联网公司不能把投行都干掉。券商牌照不是核心的黄金资源。更在于新入券商手里有哪些资源。怎么利用好这些资源。”“券商目前重资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融资动辄就是几十亿。新加入的券商,股东有资源更容易获得收益。”洪锦屏也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金融改革的环境加快了我国券商转型和分化的进程,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大体会沿着美国的模式,但单个的公司未必能完全对标得上,会初步形成全能投行、网络折扣经纪商、嘉信模式和社区经纪商。”洪锦屏表示,证监会新批一批新券商进入市场,可能会对行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因为,现在券商业内竞争也比较激烈,目前一共100多家证券公司。每家的市场份额都比较小。新证券公司,除非有互联网公司的背景,或者有特殊资源,才能个很快立足。而普通民营资本,现在单纯设立一家券商,其竞争能力非常有限。”[链接]券商空间广阔随着券商年报一一披露,券商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依然超出一些业内人士预期。券商行业代表之一的招商证券的2013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去年净利增长35%.2013年招商证券实现营业收入60.87亿元,同比增长30.45%。此外的券商年报显示:中信证券201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4%。海通证券201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3%。宏源证券201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1%。东吴证券201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6%。瑞银证券分析指,广发、宏源、长江、国元发布一季度业绩快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1.4%-26.6%、0.86%、204.61%。其中国元、广发、长江在高基数下仍维持同比正增长。“我们预期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将为证券行业中长期带来机遇。大型券商中我们看好最为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和证券行业创新的中信证券A股和海通证券A股;中小券商中看好更为受益IPO重启和并购的西南证券。”洪锦屏表示,目前我国A股两市共有账户1.74亿个,对应的客户人数为8700万,其中有效持仓的占比仅41%。从人口结构来看,20-60岁是参与证券市场的主力,占到A股个人账户的91%,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63%,按照7亿的城镇人口规模测算,假设一个家庭开设一个账户,未来可开户的潜力空间在2亿左右的规模,相对于当前8700万左右的个人账户,还有3倍的提升空间。
一起惠2014-04-22 10:04:27751 次
IPO前夜,京东需要给资本市场讲一些比卖数码家电更激动人心的故事,腾讯入股是一件,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件。3月底,刘强东在“中关村100”企业家俱乐部和李彦宏、雷军等大佬一起开研讨会时,曾放出豪言,称京东未来70%的利润都将来自金融;而今年以来,京东在金融方面确实是动作不断:京保贝、京东白条、网银钱包、小金库……基本上是阿里有的,京东要有,阿里没的,京东也要有。最新的一个动作是在4月15日,上线了一款叫京东8.8的基金产品,年化现金支付比率为8.8%,号称京东金融首款“超级理财”。京东金融,听上去,看上去,好像都很生猛的样子。可是,长期以货到付款为主,连网络第三方支付都没怎么玩过的京东,真能把金融做得这么牛逼啊?总归有点将信将疑。本文粗略解构下京东金融,上篇主要关于toC业务,下篇则是toB业务。双端皆有布局虽然从2012年开始,京东就和银行接触,开始谋划一些金融业务,并且通过收购网银在线拿下了一个第三方支付工具,但京东金融真正起步应该是2013年7月。当时,金融事业部从京东电商业务中正式独立了出来,而且连续申请了商业保理牌照、小贷牌照、基金支付牌照,还有财务咨询牌照;在金融这样一个强监管的领域,有牌照,才能正儿八经干活。从业务范围上看,京东金融在toB端和toC端,双端皆有布局。上篇:TOC业务很明显,京东toC端的业务就是全面向阿里看齐的节奏:网银在线类似支付宝,小金库类似余额宝,京东白条类似虚拟信用卡,京东8.8类似淘宝理财。虽然,互联网金融红成了辣子鸡,余额宝示范效应下,很多人跃跃欲试,但其实,这行门槛很高,赚钱很难,对于京东而言,我觉得,一个很大的掣肘,是规模问题。1)消费金融:数据不够,风控亚历山大京东白条,我身边没一个人申请到,门槛好像很高。一方面,业务刚上,要慢慢铺开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我相信也是京东风控压力比较大的原因。京东白条是类信用卡业务,原理是利用用户在电商平台上留下的数据来判断个人信用,并给予授信额度,商业模式也和信用卡类似,靠收取逾期利息和分期付款手续费盈利。用数据判断授信额度这件事,听着比较高大上,但实际上,这很难,且现阶段,效果很可能还不如银行。你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有多少收入、信用怎么样,这是给予用户授信额度时,机构需要借助信息、数据去反推的东西。别看银行的信用卡办卡好像很随意,实际上,银行会回去翻查你很多信息,在中国,银行是有很多特权的,能查到的东西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比如说判断你有没有房,银行会去查你的央行征信报告,如果你曾经在银行办过房贷,这条信息是很可能被银行写进央行征信报告,这个,京东查不了;还有可能,银行和市级房管局搞好了关系,接入了对方信息,你有没有房,也就一目了然了。电商怎么判断你有没有房?看你买了装修材料,估摸着你可能买房了。和银行比,各位觉得哪个准?阿里的虚拟信用卡喊了一年才姗姗来迟,其实不仅仅是监管原因,风控难度,也是一个因素。阿里平台上的数据可是明显多于京东的,无论是实名认证的用户量,地址库,还是活跃程度,支付宝对接的银行卡等等。阿里尚且犯难,京东的挑战应该更大。而且,某种程度上,京东的风控还必须做得比阿里更好,因为,京东白条的违约成本比阿里的虚拟信用卡要低。众所周知,支付宝推的“虚拟信用卡”,前一段被央行叫停了,而看着类似的京东白条却躲过了监管。原因是,京东白条不是一款金融产品,而是“赊销”模式。阿里是平台,不是直接的卖家,虚拟信用卡的授信由阿里的合作银行垫资,所以是金融产品,央行、银监可以监管;但京东自己是卖家,白条实质是个“赊销”凭证,而非金融产品,你去店里买东西,人家愿意晚两天收你钱,这事儿央行可管不着,非要找监管机构,那应该是工商局,然后,赊销这事儿不犯法啊,所以工商局也不会来取缔。赊销让京东白条躲过了金融监管,但是,也有弊端。监管,也不都是添堵,很多时候也是有红利的:如果虚拟信用卡你不还,你就是欠银行的钱,这事儿会被写进央行征信报告的,这个影响大家明白的,会影响你日后的各种借贷行为;可是京东白条你不还,你是欠京东钱,此事不会进征信报告,京东基本拿你没辙,甚至连封杀你在京东上购物都做不到,你重新申请个账号就好了,这又不用实名验证。京东只能去法院告你,问题是,就几千块钱的事儿,打个官司未免太劳师动众了。用户的违约成本太低了,京东要控制坏账率,就只有挑选更高质量的用户,此时,如果平台数据有限,风控就真的是亚历山大了。要知道,银行的风控能力并不弱,加上强约束力,网点催收能力,很多银行信用卡的坏账率仍然超过1%。为什么在京东白条上线后,大批用户吐槽申不到,其中很多甚至已经是京东的高级会员,还有人吐槽似乎只有用信用卡付过钱的才能申到。原因应该就在于京东没这么强的风控,万一坏账率太高,承受不起,而已经用信用卡付过钱的,这是银行已经把过关的客户嘛,质量自然高点。2)个人理财:潜在用户不够,产品不好卖小金库类似余额宝,对接的也是货币基金,不必多说。京东8.8,之前牛皮吹得挺大,高收益,创新啊啥的,但实际上,这就是一款锁定两年的定期支付混合型基金,怪只怪以前金融离我们太远,出个不一样的,大家就以为是创新,其实,在工行、交行等,同类产品已经卖很久了。京东8.8不保本,每个月支付比率为年化8.8%,年化收益率浮动,如果达不到8.8%,就会拿你的本金出来先给你。收益有可能比货币基金高,但风险性也会明显大于货币基金。在天天基金网上查了下,显示目前混合基金有251只,近一年,年化收益率为正的,是152只,比目前余额宝收益率高的大概是105只,占比42%。还不错对吧?但是,又看了下近6个月的收益,收益为正的,就只剩69只了,不足三成。汗。看来这半年国内投资环境是不行啊。而这当中,京东8.8的运营方国泰基金有7只,近一年,最赚钱的净值增长10.66%,最亏钱的跌了15.55%,近6个月,是全亏……所以,京东8.8收益有高于余额宝的可能,但可能性有多大呢,大家自己掂量。从销售效果看,京东8.8是4月15日上线的,京东连续两天,首页一直是置顶广告,我16日买了100元,18日登陆,还是可以买。这个基金统共也就是10亿的规模,卖两天都卖不完,除了产品本身风险高于货币基金这个因素(其实能接受高风险产品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关键,我觉得还在于京东能撬动的潜在理财用户规模不够。支付用户量——理财用户量(稳健性)——理财用户量(激进型),我感觉,这三种是形成金字塔形状的,支付是底层。仔细想想,有多少人在京东是在线支付的,有多少人熟悉网银在线,有多少人信任它是安全的?网银在线对接了多少银行,有多少支付场景?网银在线的移动客户端有多少装机量?支付宝积累了十年,8亿注册用户,3亿实名认证A类用户,移动端装机过1亿,且用户对其认知是偏金融属性的,这,是余额宝能卖得动的基础。此前支付宝卖预期年化7的保险理财产品,保本是2.5%,其实也有最终受益低于余额宝的可能,但是,8.8亿,5分钟售罄。目前,互联网金融要在产品层面创新,难度还比较大,主要还是渠道的优化,但即使是淘宝那么大的流量,卖理财产品,效果都很一般(因为这说到底是基金公司在卖,不是支付宝在卖),京东要做,难度更可想而知,而如果网银钱包用户量,对接银行,支付场景等等上不去,理财产品必然会很很难卖。C端的业务,对规模非常倚重,用户数据规模不够,风控会很难,潜在用户量不够,赚钱会很难。余额宝一年的管理费是0.3%、托管费是0.08%,销售服务费是0.25%,总共也就是0.63%,余额宝都卖成这样了,天弘基金去年还没扭亏呢。京东金融,是个好故事,可是,如果突破不了规模掣肘,那好故事要变成好生意,真心难,起码,靠C端业务为京东集团贡献利润,不太现实。那么,靠B端业务呢?下篇,来说说toB端的业务。京东ToB端的业务目前主要是向供应商放贷,理财方面虽有规划,但目前尚未启动。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京保贝的业务,属于“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其实是银行传统业务,挺复杂的,如果简单地根据供货商所处的不同阶段,大体可以如图所示分为四种:前三种从左到右,风控难度依次递减,授信额度一般也会依次提高;理由很简单,企业有订单,不代表一定能交货,交了货也不一定卖得掉,拿得到货款,所以通常订单不如入库单靠谱,入库单又不如应收账款靠谱。第四种,风控难度最高,因为此时供应链已结束,企业手里没有现成单据可以提供,只能告诉银行,我以前如何如何,我很有信用,属于纯信用贷款了。当然,在实操时,上述四种往往会有融合,因为企业手里可能会同时有订单、存货、应收账款,和信用。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协调供应链上对现金流的争夺问题。因为在现代商业中,很多时候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还有预付和赊销,现金会在强势的一方手里停留更长时间,引入供应链金融,可以缓解弱势一方的资金压力。京保贝:类沃尔玛模式在国外,供应链金融的标杆是沃尔玛,刘强东也是经常拿沃尔玛做榜样,据他说,沃尔玛净利润45%是来自金融业务,而京东目标是做到70%。京东金融toC的业务是向阿里看齐,toB的,我觉得确实更类似沃尔玛。原因在于,京东和沃尔玛都是零售商,要批量采购、建仓囤货,要和供应商结算货款;而阿里不是,阿里是纯平台,货是不经阿里的手的。某种程度上,京东和沃尔玛做供应链金融的底子是比阿里好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采购方、仓库、和应收账款的付款方,在这些单据的真实性认定上,他们会比银行、比阿里都更有优势;银行要靠人肉识别,阿里则要靠数据模型来猜,相对来说,京东的风控要更好做。不过,有意思的是,业内对阿里小贷称赞有加,对京保贝却一直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阿里不欠卖家钱,而京东压账期是出了名的,欠你钱再给你贷款,这事儿听着有点怪怪的。。供应商要么忍受账期,损失利息,要么付出利息让钱快点到账,以便再生产,横竖是被京东欺负了。其实,这和我说京东底子好并不矛盾。一方面,京东风控能力有限,京保贝此前只做了最简单的应收账款融资,欠你钱又借你钱的感觉特别明显,今年,京东已经扩大到了入库单;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强势一方得利是必然的,只是体现方式会不同,京东体现在了账期上,阿里账期很好,但是卖起直通车、钻展等各种营销工具,那也是不手软的。规模是掣肘在上篇分析C端业务时,我说规模是京东金融的最大掣肘,这一点放在B端业务,我觉得也是适用的。信贷本质上是和实体经济的规模强相关的,年化10%,或者更高的利率把钱拿去,要是产生不了更高的收益,这不亏了么,不如不借。京东2013年的销售规模,之前说1000亿,财报上的净营收写的是693亿,好吧,按1000亿算。淘宝天猫呢,去年大概是1.6-1.7万亿,掐掉刷单、卖理财产品一类的水分,再怎样,1万亿总是有的;知道沃尔玛是多少么?4692亿,注意,是美刀!换算成人民币,超过2.9万亿!沃尔玛能靠金融业务赚钱,和它背后的销量有很大关系,销量高,供应商的融资需求才越大,因为需要很多钱去生产和运输商品。阿里小贷目前的贷款余额大概是120亿,除去阿里巴巴B2B的20亿,淘宝平台大概就是100亿规模。万亿销量也就是催生出百亿贷款规模?为啥,因为有意愿借钱,并且有能力还钱的人,没那么多啊。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是可以从银行等别的渠道借到钱的,银行虽然动作慢,但在中国特殊的金融体制下,他们毕竟资金成本低啊,不是所有人借钱都是急吼拉吼,要当天就借出来的。。据我所知,在阿里小贷借贷量比较大的客户,有不少也是银行客户,如果急需,就从阿里借,不急,还是去银行。京东风控比阿里简单,但是,京东的供应商相对于淘宝卖家也比较大,这些企业从银行拿到钱会更容易。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很难做的,目前基本就是个从银行捡漏的活。回到京东,京东销量就算是1000亿,能支撑多大的贷款余额规模?此前,京东公布过一个数字,说京保贝上线一个月,累放10亿,累放这个说法参考价值不大,阿里小贷累放10亿大概需要两天。。借出去几天就还,可以算累放,借出去几个月,也是累放,但产生的利息收入会差很多,计算利息收入主要是看贷款余额。阿里100亿的贷款余额,资金成本大概7-8个点,贷出去是18个点,利差有10个点,粗略算,去年等于赚10亿利差(实际要更小,因为100亿不是均值,是年末的数字),这基本也就是养活自己的水平,还不能为集团贡献太多利润,因为这收益要覆盖坏账和运营成本(机器、人力、数据购买等),只有规模持续放大,到一定量级,那么运营成本被摊薄,才能开始赚大钱。同理,京保贝如果规模不够,也是赚不了钱的。金融,其实是个规模效应很强的产业,国内银行的净利差3个点都不到,比阿里小贷少多了哦,但为啥宇宙第一行可以一年吃出2630亿净利润,量大啊。。。京东金融,故事不错,起码比奶茶那个好,而且,这有可能从好故事成长为好生意,值得往下讲。但是,无论是toC的业务还是toB的,规模都是其面临的难题,无规模,不成活,量上不去,刘强东说的七成利润靠金融,可就是吹牛不怕事大了。
一起惠2014-04-21 09:59:57780 次
【编者按】当下思变的企业很多,只是行动快慢不同。宝岛眼镜2011年成立电商部,一年后总投资达一千万,董事长王智民亲自挂帅上阵。他说,看不清局势还可以乐观地死,知道变革在即,真的有些怕了。正是因为如此,宝岛眼镜从IT系统、呼叫中心再到管理层头脑风暴,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互联网。星创视界董事长王智民:星创视界旗下宝岛眼镜于1972年成立于台湾,在台湾具有一定知名度。1997年由王国胜开拓大陆市场,目前在大陆突破1200多家门店,成为华人眼镜界的翘楚。2001年至2009年,王智民担任中国宝岛眼镜全国总经理,2010年担任宝岛眼镜董事长兼执行长。三五年后企业竞争场地变了一起惠:一年前,电商新闻中没有宝岛眼镜。如今,宝岛眼镜与天猫、大众点评、微信积极合作,布局O2O。忽然大改变,原因是什么?王智民:看不清楚局势还可以很快乐,看得太清楚知道前面这么大危险,肯定会改变。去年年底,看到天猫光棍节的杀伤力、移动的杀伤力,我真的有点怕了——消费者永远在线的情况下,商业环境是不一样的。前不久我和一茶一座的老总聊天,一茶一座用微信支付刚好一个月,我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现在有了预知的能力,可以知道某些店铺一周后的卖座情况。再继续发展下去,假如一茶一座在上海有20家店,当知道A店座位满了,可以给其他客人20块钱优惠券,刺激他去B分店。所以,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你可以在一茶一座旁边开店,许多人从你眼前飘过但是没有人进来,因为决战不是在门店,他们已经在线上被截流了。所以我感觉,未来的商业竞争不是发生在线下,而是在线上就已经分胜负了。以后,IT实力不强的公司将很难生存,三五年后商业3.0时代到来,他们根本玩不动。一起惠:描述下你眼中三五年后的商业环境。王智民:现在谈论的的O2O还很粗浅,未来端的变化会比现在更丰富,除了手机之外,还有可穿戴智能设备,车子也会变得智能,我看了最新的报道说,美国人在车子上是1.2小时,比手机还要多,手机只有一个小时。实际上,汽车也是一个很大的应用场景,比如我快要到家的时候,告诉我家微波炉开始煮饭。所以我觉得,未来竞争的边界取消了,线上和线下不再隔离,只要可以接触到消费者的点都可以串联在一起。品牌实力比流量更有竞争力一起惠:在适应新的商业环境途中,宝岛眼镜有何经验分享给其他传统企业?王智民:IT系统只要花钱基本就可以打通了,最难的是打通管理者的思维模式。马上要进入移动商业时代了,这对眼镜行业的影响是什么?那个时候消费者会怎么买眼镜?眼镜又长成什么样?宝岛眼镜每个月会把高管集中在一起,选择一两个话题集中讨论,让每个人针对以上各种问题提想法,只有把管理层的思维整理好了,才有可能适应新商业时代。一起惠:宝岛眼镜没有力推自己的线上平台和应用工具,为什么?王智民:每一个渠道商都喜欢有一个自己的平台,但是争取流量入口太难了。每一个品牌商都想做一个APP,但是要可观的装机量也太难了。前不久遇到一个眼镜品牌商说要做自己的APP,我问他有多少装机量,他说4A广告公司答应至少5万。我说对啊,那是僵尸粉丝,不活跃有什么用?从我们的数据来看,眼镜有个消费特点,女性大概十一个月回来一次,男性三年才回来一次,我们做一个移动客户端,他们一年也不打开一次有意义么?所以说,产业很小,公司不大,找棵大树抱着就算了,这就是商业的现实。而且,我认为未来最强大的竞争力不是流量,而是品牌实力。比如,消费者一想到眼镜就想到宝岛,不管是从微信,还是从大众点评进去,直接找宝岛眼镜的官方平台,直接交易就行,这才厉害。很累但必须坚持前行一起惠:2002年宝岛眼镜上了一套ERP系统,2013年上CRM系统,现在又上了一套新的系统,为什么这两年系统更新较频繁?亮点在哪里?王智民:过去我们从管理层的角度关注系统建设,现在我们更加从消费者的角度关注系统建设。一起惠:在实施O2O战略中,IT部门最头痛的事是什么?王智民:不同平台的接口不一样,这就需要IT部门分别与天猫系统对接,与京东系统对接,与点评系统对接,与微信系统对接……IT部门快要忙疯了。未来,我觉得肯定有中间服务商出来,帮我们与各大平台系统对接,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一起惠:三五年后,宝岛眼镜长什么样?截至目前为止,宝岛眼镜试水O2O投入大概有多少?王智民:第一期投入到今年年底结束,大概是一千万,具体的商业形式到年底会公布。那个时候会有大数据,不管你从微信还是微博进来,我都可以收集数据。此外,我们还建一个新的呼叫中心,为了更多地了解消费者,他是多少度数,喜欢什么颜色,这些信息我们都要收集。有时候想,这一条路走下去真的很累,但不走又不行,否则当3.0真正爆发出来的时候,2015年之后你会跟不上。
一起惠2014-04-17 09:47:30978 次
爆料很可能加快了携程和去哪儿间的合并进程。据消息人士日前透露,双方已经达成初步协议,合并方式将为100%换股的方式合并,换股比例为1:2。按照现在的线索来判断,两家公司的合并方式将和2012年优酷土豆的经典并购案例相似。在优土合并案中,土豆股东完全转化为优酷股份,新公司改名优酷土豆,土豆网退市。这次,去哪儿或许也将退市,公司并入携程。至上一个交易日结束,携程市值70.4亿美元,去哪儿市值32.8亿美元,两者合并就将会成为一个百亿美元规模的公司。然而,这个交易还有很多的疑问等待一个个去解决,比如百度在新公司中持股的地位、携程分散股东架构对合并的影响以及双方业务的整合等,而关于携程CEO梁建章和去哪儿CEO庄辰超谁将主导公司也成为关注的热点。首先来看看两家公司目前的基本面。携程市净率5.35,到2013年年底公司管理层持股总和为7.3%。前三大持股股东均为机构,分别为13.72%、13.13%和5.41%。携程董事会设立7个席位,除了梁建章、范敏外,创始人季琦、沈南鹏均为独立董事,还有两位独董分别代表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每股普通股等于4份ADSs,总股本1.297亿份ADS。去哪儿市净率14.56,2013年IPO后,百度依然是最大股东,持有54.8%的股权和58.8%的投票权。而庄辰超在内的管理层持股在21%左右,剩下为公众持股和两家机构持股人。去哪儿公司董事会设立7个席位,同样是4位独董,其中主席为李彦宏。在去哪儿的股本中,每ADS等于3份B级普通股,总股本为1.14亿份ADS。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预测:1、按照传闻中“1:2的比例换股”合并,新公司中百度股份将在15%到20%之间,而携程最大股东的持股股份将在10%前后,百度将是新公司最大股东,但新公司将呈现的情况和携程现在一样,股权较为分散。这里1:2的兑换比例来自内部消息,具体兑换模式以及AB股的分配对投票权的影响,依然将关系到这个问题的结果。在这之前,百度收购携程、整合携程去哪儿这个的构想被抛弃。这个方案中,涉及多次的股权定价和置换方式,这会对交易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方案被放弃也合情合理。而现在的方案接近于携程用股票收购去哪儿,百度因为持股去哪儿而持股携程。但按照这样的股权结构,百度对携程去哪儿新公司的的控制力将远远不如91无线等公司,这样的并购模式更接近于腾讯入股京东和大众点评的结构。2、携程为新公司主体。两家公司管理层团队持股比例接近。携程CEO梁建章和去哪儿CEO庄辰超怎么组成新公司管理团队,这是交易中最受关注的;若按照消息中的合并方案,两人的结局并不会根据股权来决定,相对平等的地位或使问题的核心回到业务上。事实上,梁和庄的争夺可能比想象中更为激烈。合并案在谈判中被曝光,有可能是谈判者争取更有利条件的方式,也可能是第三方为了阻止交易所致。而在这个传闻流传两周的时间内,各个版本的消息源中最大的变化是:究竟是梁还是庄主导新公司。梁建章是携程创始人,2013年重回公司后成为CEO和董事长,并拿出2.6亿美元完成多次并购,同时带领公司在2013年全面靠拢移动App,自己还出席过两次App新版发布,2013年利润增长明显,多数内部消息也认为梁的回归给携程带来发展的利好。而庄辰超则一直是去哪儿的创始人,在百度收购后仍主导公司业务快速增长,不过在2013年实现上市后,4季度加大投资造成亏损增加,因而上半年亏损收窄的趋势更像是为IPO做文章。另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来自于合并的消息报道,多数消息在提及了双方将合并后,就将消息的主要笔墨花费在了梁和庄两人之间,这在外人看来更有悬念:两人不再是当初王薇和古永锵的角色关系。3、目前的价格对去哪儿有溢价按照1:2的换股来计算,整体交易对去哪儿的估值高于今天的市值。这在一定情况下有利于交易的完成。在之前的一个评论中称,消息被披露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谈判更艰难,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合并的价格不一定会得到每个股东的认可。在优酷土豆合并案例中,优酷的方案很顺利通过了股东大会完成合并,其股权结构和相对公允的价格是成功的关键。携程和去哪儿合并依然要面临这一关,携程的股权分散的现状依然可能存在一些小的挑战。但如果该价格成立,则意味着去哪儿股票的持有者将拥有一定程度的上涨红利。4、百度将维持不竞争协议并为新公司注入支持与消息一同传来的,是“携程和去哪儿合并计划已讨论多年”这样的内幕。只是在数年间,携程的市值变化不大,而去哪儿却从数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0亿美元。在这之前,去哪儿得到百度投资,并达成独家合作支持是去哪儿股价进一步快速增长的关键,这就是业务合作协议(BCA)和知心搜索合作协议(ZCA)。在这两个协议中,百度承诺对去哪儿的不竞争,并优先展示去哪儿的搜索结果,独家流量支持、激励性利益分配的方案,是去哪儿在2013年顺利IPO的一个保证。在合并后,新公司有望集成百度的全力支持,携程运营成本将进一步压缩。同时,这也被视为是百度主导在线旅游行业的最大行动,对于阿里和腾讯两家来说,百度对新公司的投资将在这个领域领先一大步。5、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塑造在线旅游巨无霸能想象电商B2C领域中京东和天猫合并了吗?去哪儿和携程的合并很可能就是这个结果。在报告数据中,2013年携程和去哪儿的用户数为市场的33.9%和22.1%,剩下的竞争者份额均在10%以下,两者合并后无疑将成为在线旅游市场的巨无霸。更大的不同在于竞争环境,在优酷土豆的合并案例中,优土合并是应对百度腾讯搜狐等金主支撑的视频网站的重要策略,独立视频网站存在的竞争压力促成了两家的合并。但在在线旅游行业,去哪儿和携程并没有这样的压力。即使在电商领域,京东和阿里做为销售额最高的两个领域来说,依然没有必然整合的理由。而携程去哪儿合并对他们的竞争对手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
一起惠2014-04-15 10:27:16681 次
【编者按】一家做移动电源、手机配件的硬件厂商在O2O上能做什么文章?品胜电子首席运营官曾小川近日向一起惠坦露了品胜涉足O2O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具体的试水方案。在他看来,做O2O是因为光靠门店已经很难赚到钱,而O2O光靠天猫、京东等平台方一头热也是做不成的,品牌商必须积极去推动,摸索出全新的游戏规则。以下是一起惠与曾小川的对话:卖充电器的为什么要做O2O一起惠:品胜为什么要考虑做O2O?最主要的驱动力是什么?曾小川:O2O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在于盘活线下资源,包括门店和店员。目前品胜在全国有接近400家门店,每个店四五个人。从趋势上来讲,传统单店的卖货模式是赚不了钱的。我们希望能通过服务来扩大占有率,同时与竞争对手区别开。移动电源、手机配件类目的市场存在一个问题是,消费者并不怎么关心品牌。大多数的消费者并不懂产品的参数和质量,购买的时候也会注意品牌,感觉用起来能正常使用就可以了,即便有更好地产品,他们也不一定会接触到。因此服务将成为我们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一起惠:品胜通过O2O能够提供的服务有哪些?曾小川:24小时到货,最快一小时,当然这需要消费者额外加价。(编者注:百城当日达是目前品胜已经尝试一年的“惠源提”服务,试图实现消费者线上下单、品胜送货上门并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品胜的惠源提服务已经基本覆盖国内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五环以内,成都三环以内。品胜今年在义乌建了一个很大的旗舰店,300平米,从传统的理念来看是没必要的,肯定要亏损的。但这个店对我们有另外的价值,只要义乌地区发生了线上订单,这个店就会承担物流配送业务。配送方面,目前我们的干线物流主要靠第三方,终端配送则由品胜门店店员提供。当然,除了送货上门,品胜还将提供更多的上门服务,例如上门安装,上门贴膜等。O2O时代的新游戏规则一起惠:O2O需要对品胜自身做哪些变革?曾小川:我们做O2O的基础是全国有400多家门店,且全部是直营,管理相对方便。但需要改造的东西也很多,从对店员O2O业务的培训,到整体着装的设计,到后端管理软件、整套考核机制都需要有本质上的调整。目前我们对店员的考核在以往单独销售业绩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佣金,店员每服务一位客户,都将获得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佣金。此外,24小时送达也一直在考验我们的物流系统,逼我们设计出最具效率的配送机制,这当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细节的因素,比如交通因素。在设计门店配送范围的时候,我们会综合考虑门店附近的交通状况,如果处在经常堵车的街道,我们会缩短这个店的服务范围。一起惠:品牌形象的推广方面呢?会跟以前有什么不同?曾小川:以前在实体店时代,品胜用了一招打掉了竞争品牌——少投放硬广,做展柜。有很多零售商提货的时候,品胜送他们送展柜,成本一千多块钱,给他陈列商品,展柜上面有品胜Logo。或者送他们桌子上摆的东西,一年花了五千多万。最后的结果是,消费者去买电脑买配件,到处都是品胜。而且其它品牌跟进这一招也难,因为商家不愿意换展柜了。而到了电商时代,我们就有点无措了,用户的注意力太分散,流量的抓取也更加多样化。与天猫京东合作的尴尬一起惠:目前品胜在各个电商平台的销售情况是怎样的?O2O是自己做为主,还是要与平台合作?曾小川:品胜在淘宝天猫一个月有4000多万销售额,其它平台1千万,所以一个月总共五千万左右。虽然从去年起天猫、京东等各个平台都在鼓吹O2O,但必须要说的是,没有品牌商的积极参与,光平台商一头热,O2O是玩不起来的。平台商的主要功能还是在导流量方面。从过去一年的尝试经验来看,我们的O2O最终还是会更多依赖于天猫合作。(品胜自己的平台“惠源提”呢?)自有平台会逐渐淡化,因为销售情况一直不太乐观。我们也试图与京东合作,但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不好调和。我们的O2O,需要自有配送团队,但配送实际是京东的长项。如果消费者在京东下了单,送货上门的是品胜的人,那京东的品牌形象就被弱化了。所以我们在考虑与天猫加深合作。不过,与天猫的合作并不是那么顺利。有一个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天猫一直不给我们开放配送接口。这导致的结果是,消费者在下单后选择配送服务商时,只能看到第三方快递,没有我们自有的惠源提。一起惠:那怎么保证消费者能够选择你们自己的服务?曾小川:目前的情况是,消费者在确认订单页面不能够主动选择我们自有配送,但其选购的产品如果在百城当日达范围内,将自动默认由惠源提工作人员配送。如果地址不在派送范围内,将使用第三方快递。一起惠:除了天猫、京东,是否考虑与微信平台合作?曾小川:很快也要在微信上线微信商城,是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的。但现在来看,上线微信也只是占个坑而已,属于“刷存在感”,多一个流量来源,不寄望能很快有大发展。微信主要还是朋友之间的通讯工具,要卖东西不一定靠谱。做本地化的生活服务应该更有价值。
一起惠2014-04-15 09:39:44701 次
【编者按】在一起惠举办的第九届跨境电商大会上,有人谈“走出去”,有人谈“引进来”,但很少有人像洋码头CEO曾碧波一样同时对比进口、出口的商业逻辑,并细数外贸市场正在发生的暗流涌动。他在演讲中透露了一些海淘行业的细节,比如对美国草根品牌的拉动,以及海淘低价背后的本质原因。以下为一起惠整理的曾碧波关于进出口的几个看法和观察:美国卖家看中国:“人傻钱多速来”?今天中国的绝大部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ebay走向世界。换个角度看,在美国的中小企业跟你们在座的是一模一样的形态,他也需要一个很好的服务走向全世界。因为美国的卖家往欧洲同门同种的国家一点问题没有,当他们一听到中国(市场)就很High:我该怎么到中国做生意?他们跟你们是一样的,(你们在想)我怎么赚老美的钱,他也在想我怎么赚中国人的钱,中国人是什么?中国人是走动的钱包,有钱。怎么做中国人的生意?他们是一样的问题。但是全世界目前范围之内真正在解决海外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目前是零。海淘让美国草根品牌受宠若惊我们觉得在2017年中国老百姓从国外购物的市场能占中国整个网络购物市场7%左右。7%数字不大,绝对值很吓人,870亿美金。我在2009年一直跟踪到现在,基本一年一倍,出口现在速度每年60%到80%已经很厉害。但是进口这一块一年要100%的增长。他们(指美国几家有海淘业务的零售商,如亚马逊)很莫名其妙,反正一大堆的人不停的往美国的某个仓库挤,一天几千个订单,几万个订单。这几个零售商很惊讶,不知道中国人在买东西,以为是在批发,最近才知道是中国消费者在通过互联网下单。所以说这个市场增长非常快,很多美国不知名的牌子也受益。进口价格远远不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分析中国人为什么国外购物的原因,这几年分析下来最核心的驱动力跟出口完全两码事。出口是成本驱动的,当然刚才几位嘉宾说做品牌,目前为止出口绝大部分是价格驱动。进口这一块我们的总结是说,在有品牌和品质以及价差三个缺一个都不行。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老外买没有牌子的中国电子元器件很多,但中国人海淘,没有听说过的牌子,再便宜也没有人买。还有品质这个东西,确实跟中国整体的品质安全问题相关,我们分析,这才是核心驱动力。海淘低价源自关税是胡说八道为什么中国产的东西中国更贵?都是东莞产的COACH包,为什么中国更贵?绝大部分媒体也好,行业也好,大家都会把脏水泼到谁身上?海关。说中国关税太高,这是胡说八道,中国海关平均税率10%,加上增值税17%、27%,有三四倍的差价吗?刚才记者问我,如果中国加大进口的监管,增加税负是不是亚马逊没得混了?错了,我不怕中国政府加大税负。再怎么加,价格差还在那里。我怕的是中国政府放水,任由深圳水货放进来,因为做真机的玩不过水货。那这个价格差到底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其实核心原因是国际零售市场的流通效率以及国内流通市场的流通效率的差异产生的。这张图(下图),橘黄色这个图代表中国产品的上市周期,新品上市定价很高,高端大气上档次,GUCCI一个新款三四千。进入打折周期比较慢,三四个季度。但美国市场不是这样的,美国市场流通体系高度发达,竞争压力非常大,上市根本不敢定四千块钱那么高的价钱,只敢定100美金或者150美金,因为他定400美金,终端市场马上被竞争对手抢走。同时,美国市场进入打折周期非常快,基本上一两个季度就进入奥特莱斯。这样好办了,同样一个产品,中国正在热卖,在美国已经开始进入打折周期——这个覆盖的区域就是今天海外购物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天做进口,新品牌、新产品、中国人不会买单,一定要是成熟的产品才有市场。所以没有听说过的产品碰也别碰,什么独家代理,把你养肥做四五年承诺一定量,做四五年做嫁衣品牌商自己进来,跟你一点关系没有,我身边很多朋友很苦命的告诉我这样。海淘模式将从B2B走向B2C今天中国对接国际零售市场这个管道只有一条线,就是传统进口代理制的贸易批发式的B2B形态的供应链,这个供应链在今天组织海外零售市场对接中国零售市场过程中是失效的,而且是成为改善这个流通过程中的障碍,是既得利益者,是反对改革者。因为他们原有的格局下的毛利,不希望有更多竞争对手进来。(在B2B贸易批发模式下,)如果进口GUCCI包,采用品牌授权、独家代理的模式,说好听是商业行为,说不好听是垄断。更可笑的是很多地方口岸的海关居然还保护这个所谓的品牌代理。就是说中国只能是GUCCI中国的代理商做,另外一家不能做,凭什么?他会遏制进口体系的高效率运作。2003年、2004年的时候,这个体系被易趣和淘宝打掉了,当时很多区域制、代理制,今天中国已经不存在了。很有意思的是,水货是当前市场环境下极其高效率的供应链形态,虽然上不了台面,但是做得很好。海外购物市场里面谁是老大?今天的淘宝全球购,全部都是大量的海外的倒爷从深圳进来,灰色地带,解决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做得非常大。当然水货也很苦逼,他拼不过假货,深圳华南有那么多造假基地在那里。跨境电商也一样,会从B2B供应形态向B2C走。中国消费者将从海外零售商手里直接购买产品,而不是找那些坑爹的所谓代理商、加盟商,被他们赚取极其高额的、无耻的利润。对比B2C和B2B两种模式,B2B供应链的问题在于模式很重,B2C供应链则很轻,它鼓励竞争,是自由市场经济,传统B2B供应链市场是贸易保护,是既得利益者,带来的是高物价。
一起惠2014-04-10 08:55:31754 次
我本低调,无奈高调刘强东的微博签名一度是他穿越沙漠的奋斗目标,价格战后,签名改了,变成了短短的七个字:“低调、低调、再低调!”在2012年8月份发动的那场价格战中,刘强东用不到140个字的微博引爆了大众的眼球,发动了那场震动电商行业、被称为“史上最惨烈”的价格战。但价格战的结果“有些在意料之内,有些却出乎意料”:不仅因苏宁没有跟进而导致价格战提早结束,还引来了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和罚单。微博约架的方式,在外界看来非常高调,以至于有人宣称为了惩治刘强东的狂妄,宁愿企业垮掉也要阻击京东。在价格战草草收场之后,针对京东的各种质疑更是数不胜数,刘强东和京东商城似乎一夜间成为千夫所指。面对外界所有的解读、评论、争议,刘强东沉默了下来,价格战之后的半个月,他没有再发过任何一条微博。在被外界非议的当口,有记者前去采访刘强东,对方想为他拍一张表情“凶狠”一点儿的照片。刘强东非常配合地扮出各种“恶狠狠”的样子,然而记者发现他怎么都改变不了“憨大叔”的造型,只得作罢。刘强东无奈地说:“我本来就不是凶狠的人,那都是被逼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刘强东还是那个小打小闹的“强子”时,没有人觉得他多么高调。有段时间他把公司设在了北京朝阳区甜水园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公司很忙,每天都有很多人和车在院子里进进出出。住户们对长着一张大众脸的刘强东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大家只知道他们的老板叫强子,都烦死了”,一位住户说。因为刘强东的公司没日没夜地忙活,搅得“四邻不安”,连防盗门都因为进出太多而坏掉了。直到京东从这个小区搬走几年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扔在人堆里辨识度很差的“强子”竟然是未来很可能成为“中国首富”的刘强东。刘强东和他的京东已经确立了江湖地位。京东已经不把当当网和卓越亚马逊看作等量级的对手,他已经开始挑战巨头苏宁和国美,已经开始布局从淘宝嘴里抢食。人们可以仇视他,却无法忽视他。对这个“突然”冒出的电商大佬,人们常常把他跟周鸿祎联系起来:无视行业规则,叛逆、高调。但对于刘强东来说,他的改变或许不大,他坚持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低调的人。也许随着人们关注程度的不同,他某些方面的个性被加倍放大,被聚焦在“观众”面前,才被一些人描上了“高调”的脸谱。生活中,刘强东远不像在价格战中表现的那样出尽风头,而是一个温和、低调、不急不躁的人,“如果一堆人坐在一起,我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掉的那个”。即使在有摄影记者在场的采访中,他一般也不会把自己“捯饬”得帅一点,一般都是一件简单的T恤,随意而低调,既不像暴发户,也不像正经八百的成功人士。价格战后的刘强东已经消停了很多,微博也不更新了,口水仗也不打了,也许在他看来,大众的围观实在有些“小题大做”。
一起惠2014-04-02 15:35:04847 次
O2O已经成为云计算、大数据之后又一个热到不行的关键词。相对应的是许多公司上市或者拿到新一轮融资,摩拳擦掌走上全国开站的征程。据栗子简单了解,近期打算开拓分站业务的O2O公司大把大把,去哪儿、齐家网、e代驾……还有各大团购网站正在紧锣密鼓地扩张。一二线城市已经是厮杀多年的红海,而三四线城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总部们,如何搞定分站你知道吗?栗子通过自己在一线工作了解到少量经验和大量教训,来给大家提个醒。一、总部与分站的定位师出要有名。总部首先要定位好总部和分站的关系。一种总部定位是指导,战略、执行相关的工作内容,总部必须是指导甚至是命令。一种总部定位应该是服务,比如内部使用的CRM后台、行政、人事等功能。还有一种是需要平等沟通,结合双方意见,如本地化内容的运营、当地特色的市场推广。一味的服务和一味的指导都是不对的。要针对不同的业务做不同的分类。栗子举几个例子给大家说。某网站一位分站负责人去总部跟一个产品端运营沟通一个涉及到几百元费用的活动,总部一位入职不到一年的小姑娘说,你们分站各项工作做得这么差,也好意思来要钱?这是典型的总部定位过高的结果。总部所有人都认为,总部对分站就是指导,因此导致了这种极端的事情发生。质疑分站负责人的工作的应该是片区总监,是VP,而不是总部一个普通职工。还有个极端的,某团购网站的大跃进时期,要求一个中部省会城市每个月花完30万的市场预算,总部市场的定位是服务,没太多决策干预权限,只要分站提交上来的市场预算,基本都需要审批。最后实在不知道怎么把市场费用花出去,市场专员开始考虑收购个本地比较活跃的BBS网站。这样疯狂的做法,想想也不会有好结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理想的总部和分站关系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结合双方的长处来做好本地推广。总部可以从大局把握,而分站也可以因地制宜。这个需要在实际工作的磨合中来逐渐找好这个度。二、新手还是老鸟?选人向来是个大问题。尤其在总部拿到一笔融资需要在某个时间节点迅速把多少个分站开起来这样这样紧张的时候。选人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分站负责人未必能带领公司走向辉煌,但一个糟糕的分站负责人浪费掉公司的几百万人民币还是可以的。更坏的是,有些时机错过了就不会再有。在招人的时候,总部经常会陷入一个困局。招有闯劲的新人?还是有经验的老鸟?有个事情总部需要考虑清楚,自己将要在分站拓展的是什么业务。执行和决策哪个权重比较高。如果单纯是执行,需要拼体力的,那最好找新人。新人有冲劲、有激情,如果总部可以保护这种积极性,并且分站的任务不涉及太多决策的工作,那性价比就非常高。老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一个区域里,有几个老鸟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老鸟基于对本地的深刻认识,不仅可以做好当地的工作,还可以协助片区总监来对其他分站进行管理。因此,理想的片区搭配是有几个“老鸟”,其他的可以是新人。不能都是老鸟,这会给片区总监增加管理难度。但如果都是新人的话,总部要准备好足够的学费让新人学习成长。三、矩阵还是垂直?分站要矩阵式管理还是垂直条线管理?矩阵式管理就是,分站运营归总部运营管,分站市场归总部市场管,分站销售归总部销售管。垂直条线是,这些人都归分站负责人管,和总部只是业务指导的关系。垂直管理的坏处是分站负责人权限过大,如果分站负责人更换人选,将给分站造成不小的动荡。矩阵管理的坏处是内耗,分站负责人不仅不能起到凝聚分站全部力量发展,还有可能人为制造内耗。举个例子:某团购分站的市场人员有审批权,运营人员有内容上线权,而城市负责人什么权限都没有,成了摆设。还有一个网站,为了防止分站负责人坐大,城市负责人采用轮岗制,一年之内换两拨。结果城市负责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挑起分站内讧,采用让员工站队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话语权。而一些在当地工作多年的大客户经理之类的老员工则采用官网态度,反正城市负责人也不会呆很久,大客户经理为自己收入负责就够了。而另外一个极端是,分站负责人有充分的权力,组建、磨合团队,并为分站整体工作负责。这样的坏处有两个,分站负责人如果工作很出色,那他一个人走了就能带走一个团队。这个之前团购行业的多次组团跳槽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一个无能的城市负责人也可以毁掉整个个分站,重新建设一个分站也比整顿一个士气涣散的团队来的容易些。理想的方式肯定是二者结合。跟政府管理公务员一样,把“权力关到笼子”里,矩阵与垂直相结合。授权和放权要因人制宜,随时跟进分站发展情况并做调整完善。片区总监需要跟踪几个关键数据并知晓这些数据的来龙去脉,来确保分站走在总部希望其走的路上。同时,分站和分站之间的工作也可以采用“云计算”的方式,把同片区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比如某个分站的运营休假了,邻近分站的运营可以迅速接起来相关的工作。四、如何制定绩效所有互联网销售人员都经历过绩效反复变更的状态。有人这样描述“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因此阿里巴巴文化中提到相当重要的一点“拥抱变化”。这里栗子想说的是,如何在变动中寻找合适的绩效激励方法。总部请一定记住,你希望的分站做的事情在哪里,就把钱放在哪里。绩效可以有多个指标,但最好不要太多。栗子需要一个手表来确定时间,但如果同时给我三个表来看时间,栗子只得抓狂了。千万不要用绩效来鼓励人犯错误,然后试图用文化或者道德来修正。这是典型的“老实人吃亏”的模式,老实人吃亏一两天问题不大,大问题是公司整体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具体点说,O2O的两大核心,商户+套餐。商户数量上一个考核维度,套餐质量是一个考核维度。二者应该加权平均来考核。如果阶段性任务是需要数量,那可以加重数量比例,如果一个阶段考核盈利,那就应该在套餐质量和用户喜好程度上来下功夫。其他行业请根据自己的业务维度自行转化。请总部一定牢牢记住,绩效就是给夜行者指路的灯塔,是鼓励山羊前进的那束青草。因此,千万不要让你的灯塔在熄灭或者闪烁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前线队伍已经迷失了方向。五、文化和士气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把文化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栗子接触过很多快速发展的公司,即使是VP也不能迅速说明白自己公司的文化是什么。这个状态是正常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公司正在全力以赴跑马圈地,没精力专门做文化建设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为了跑得更远一些,企业文化是相当重要的。栗子个人坚定不移认为企业文化打造的最好的无疑是阿里巴巴,没有之一,因为栗子接触到的阿里巴巴的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健康向上的正向状态。卡耐基的《如何影响别人》的要义就是,想让别人做什么,最好让他心甘情愿、主动积极的去做这件事情。而企业文化就是这种工具。通过文化灌输,可以让员工有非常好的士气,可以主动努力去完成任务。绩效、道德、人情约束不了的东西,文化可以。如果实在是来不及做一个全方位的公司文化推进,那么快速发展的公司至少可以建立内部宣导途径。高层讲话、业内声音、公司发展的一点点进步,这些都需要不断传到分站内部去。有条件的见面说,没条件的开电话会议也可以,再想省事的,发一些全员邮件也行。分站需要总部的信息是真诚的、热情的,即使未必客观。分站需要总部的关注和信任,而不是质疑和指责。质疑和指责不是不可以,私下沟通就够了,不要公开。最糟糕的状态是,分站员工需要从网站上、从竞争对手那边了解总部发生的事情。如果公司确实状态不佳,那么只能建议总部,要么真诚的请求大家跟总部一起共度难关,借机对团队来进行一次筛选。要么去深度研究《演员的自我修养》,不管你内心有多么绝望,请继续扮演好领袖角色,把正面积极的力量传导下去。否则,分站士气的消散比你想象的快。而且,一旦信任崩塌,就无法重建。
一起惠2014-03-31 09:51:18580 次
【编者按】运动品牌从10年到现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市场环境。据一起惠了解,目前国内一些主要的运动品牌库存基本得到控制。虽然品牌商可暂时喘气,但是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待。日前,一起惠联系了Kappa电商前负责人顾皓澜,对于运动品牌商如何利用好电商渠道、协调好线上线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一起惠:很多线下品牌商在抱怨电商难做,称投入很大但收益甚微,但是也不可能放弃电商市场,他们现在心里很矛盾。您认为品牌商对电商这种矛盾态度的原因是什么?顾皓澜:企业抱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缘于对电商渠道的一个巨大期待,期望电商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现状。但这是不现实的。电商只是一种销售渠道,任何一个渠道的建设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尤其是电商打价格战的现状,这也是不健康的,这也是影响电商渠道效益的一个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企业其实是需要做很多事情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很多地方需要改变。一些品牌商仍然把电商当做一个销售渠道,而且只是一个销售库存的渠道。换一个思路考虑,如果你线下所有的店面都放的是库存品,不超过5折。你怎么可能还希望高收益呢?两三年前还可以,那时候消费者对于网络的认知还是买便宜货的地方。现在,消费者变了,环境变了。一起惠:您认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企业怎样做才能真正让电商渠道的力量显现出来?顾皓澜:现在这种低价促销或者清库存的模式是否健康需要思考,看其他品牌是怎么做的。以淘品牌或者国外其他服装品牌为例,他们并不急于打折,他们更注重产品的价值和营销。比如淘品牌,他们注重消费者是否喜欢我这款产品,如果喜欢就多做,不喜欢就不做。他们非常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去年国内一款运动品牌的网络营销与慈善活动结合,做得很成功。虽然他们没有很低的折扣,但销量依然不错,平台也愿意提供更多支持,这样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品牌电商以后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塑造品牌的价值、强调产品的调性、改善营销方式……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模式。电商的掌舵人除了低头干活外,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抬头看路上。更应该多和老板沟通,让他们了解电商、认识电商。电商不是渠道,是一个生态环境。应该有适应这个环境的产品规划、设计、研发、供应链(很多品牌只解决了其中的物流)等等。当你有一款新品卖的还不错,你是否能20天补上?你的供应链有这个能力么?这些需要公司战略性的支持。一起惠:现在运动品牌商的库存都清理得差不多了,“电商清库存”的销售模式已经到了末路,您也提到低价促销模式是不健康的。那您认为品牌电商的路今后该怎么走?顾皓澜:线上可以做新品类的尝试。比如可以根据现在的一些流行趋势判断2015年的时候会流行什么款式、什么面料的衣服、鞋,14年可以在线上做短期尝试,让线上作为线下的前沿阵地。另外,现在库存虽然基本上清理得差不多了,但还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每个品牌每季的产品销售结束之后是会有一个TOP10的排名的。这个TOP10就是本季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但出于各种原因线下不能卖了。但在线上这部分商品是有优势的,因为消费记录已经有了,那线上就可以把这部分产品接手下来,继续卖,也是非常有市场的。概括地说,一方面可以做常青款。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优势品类,其中一定有更让网上消费者认知的产品。做一些小的调整,成为网络独特的产品,既有持续的销售,也可以形成你的网店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品牌的调性,结合网络趋势,尝试网络特供款。但这一点,对于产品的把控能力要求很高。一起惠:很多品牌商想要或者正在尝试O2O模式,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出现“抢单”的问题,让品牌商对O2O这个概念产生了困惑。请问您是如何理解O2O的?顾皓澜:很多传统企业是不具备网络运营基因的,现在看到的冲突、矛盾,都是在前端。但其实更多的冲突在后端,这涉及到品牌供应链的一整套东西。O2O未来是不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区隔的,会有冲突跟矛盾,但一定会有配合。线上下单、线下发货,我认为这是O2O的一个初级阶段,未来更多的应该是通过线上进行交流跟沟通以促进线下销售。线上可能会承担很多文化传播的功能,比如一款鞋,它的设计灵感、设计理念、它的各种功能,这些信息传播如果是通过传统的营销方式,信息到了一线销售员那里的时候已经衰减很多了。但这些信息在线上的展示就会非常直观和准确,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得理解品牌。产品销售方面,如果线上和线下款式分开也会减少冲突,有些线下品牌运营网上子品牌做得是很不错的。我们是品牌商,同时也是消费者。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是不需要知道什么叫O2O的。网上可以买你这个品牌的产品,线下实体店可以试穿、可以退换货,或者线下实体店看到不错的产品,结算是可以根据网上的会员身份享受折扣或者赠品等等。总之,消费者觉得受到尊重了,爽了,他的心就是你这个品牌商的了。一起惠:现在运动品牌竞争很激烈,国外有耐克、阿迪、彪马等侵入中国市场,国内有李宁、安踏、特步、361度等品牌混战。除了拼价格,您认为未来品牌商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发力?顾皓澜:不管是国外的牌子还是国内的牌子目前遇到的情况都有相似的地方,对电商的认识也都差不多。品牌在未来一定会更加注重差异化,会强调自身的特点。因为未来的市场一定是细分的市场,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会强调“我的”这个概念。不同的人买不同的产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来判断自己需要买什么。未来大家都会清楚自己要什么。将来每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是价格、可以是调性,但至少要有一个特点。整个产品体系会更清晰,那些在这方面不自知的产品可能会慢慢被淘汰。电商渠道也不可能一直是打价格战,一定会找到一个更加良性和健康的发展模式。
一起惠2014-03-27 10:42:47709 次
李开复曾表示,“O2O未来会改变中国,线上、线下一旦连起来,这是巨大的爆发式力量”。不过他也有些担心,“O2O的线下商家是否准备好了?”。本地生活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依靠团购和优惠券,帮助消费者解决了吃喝玩乐的问题,形成一个千亿市场,那么在未来,本地生活的侧重点将是如何实现平台与商家之间的无缝对接,完成O2O的闭环,让行业真正发生颠覆性的变革。O2O对于餐饮界而言既是导流工具,亦是服务工具,而终极价值在于优化提升效率,解决行业固有的瓶颈。纵观O2O运营模式,预订,优惠,点菜,外卖,团购,各种模式各有利弊,此前i黑马曾经专访了小南国负责IT业务的负责人,他认为餐饮O2O将解决瓶颈、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而更多餐饮商家是如何思考O2O的,他们又是如何做全渠道打通的。i黑马有幸被邀请淘宝点点3月24日餐饮商家活动。便宜坊,俏江南,嘉禾一品与陶点点展开合作,搭建一个比较长远的安全稳定的外卖平台,但合作初期也遇到如技术和数据等方面的很多问题。那么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以下内容为便宜坊副总经理刘玮,俏江南高级销售总监赵锡刚,嘉禾一品副总经理田鹏程在淘点点商家交流活动的口述:便宜坊总经理刘玮口述:为什么搭O2O外卖平台—全渠道打通为什么要做?我想有三点,这次淘宝跟便宜坊的合作,正是基于我们便宜坊三个战略实施当中起到的推动和关键的作用。我们第一个战略是全渠道大通贯穿的战略:淘宝点点这次给到了很大的技术和财力的支持,这点也是我们看重的,也是我们对于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的客群引流到便宜坊整体餐厅上来的。第二,对于我们年轻消费群体的培养的战略。这也是跟淘宝这次点点活动有契合的,我们便宜坊是一个老字号企业,有近600年的历史,主力消费群体50、60、70后,对于80、90甚至2000后的下一步培养是我们当务之急,是我们要去完成的。正好这次淘宝的合作也是基于这次对于更多年轻人在网上点餐的消费习惯相契合。第三是多品牌的打造。目前我们便宜坊有近11个品牌,便宜坊、独一处、功德林、力力豆花庄、还有北京小吃类的,这些多品牌在整体推广的战略,尤其在网上传播这么快的情况下是我们跟淘宝联合的活动,这是初步的想法。我们拿出我们便宜坊9家直营店,还有功德林素菜饭庄,还有力力豆花庄和两家独一处,这些企业在1点半、4点、5点半三个时段,因为我们从自身考虑,周六、三八节便宜坊是大众餐饮消费的品牌企业都非常忙,这三个节点是我们可以进行连夜操作,进行提前预定我们可以备货,提前做个准备工作去完成的。这个活动最后开展跟我们设想的也让我们很惊喜,我们拿出这三个时段还不是全部的餐位进行了在网上销售,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全部售空,给我们这几家餐厅的翻台率,我们原来是平均三台,现在平均是五台的翻台率,让更多的客户感受到老字号品牌这方面的体验,我们客群又进行了细分,也就是说我们发现60%是新客群。我们很看好淘宝点点这个渠道、这个平台,我们下一步要把我们品牌拿出来,以及我们品牌下面的产品进行更细的分类,进行品类管理,还有田总这边嘉和一品,我们老字号都是北京小吃类的,这个拿到网上消费也会引起火爆的反响,我们要进行整体的规划,以及我们不同的时间点推出的活动,怎么和淘宝进行合作,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嘉禾一品田鹏程口述:看中O2O什么——引流效果明显嘉和一品跟他们二位不一样,我们主要是做的外卖,我的店铺比较小,如果我再定位,你就站在我门口看到我餐厅里空着,但是不让进,这样给顾客的感受就不太好。我们跟淘点点实现的是系统对接,客户在淘点点定餐完了以后这个单子直接到呼叫中心,我呼叫中心就分配哪家店送,整个流程比较顺利,我在北京80家门店全部都并入到淘点点这个系统里,我现在电话定餐、网上定餐是两条线路,一条是我自有的线路,另一条是淘点点这边的补充,我现在的业务平时在20%以上的定单量的增长,到周末的时候基本接近八九十定单量的增长,特别每月月末我们一起搞一个活动,有时候弄的瞬间大家会感觉到惊心动魄,单子哗哗的全进来了,这种行动对商家和顾客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之前我跟淘点点还建议,在淘宝上直接加一个功能,到10点半直接弹出一个对话框“别吃饭”,然后把外卖就引进来,这边买东西,这边点着餐!这种合作方式在未来推动顾客把餐送到家这块是有很大提升的。俏江南赵锡刚口述:俏江南的淘点点O2O实践拉新百分之65新客户分享一下我们的数据,我们是69万通过淘点点带来的数据,5400人到店所有的客人,真正下单是1600人,65%我们把1600人数据倒入进来发现都是新人。餐饮门店北京是17家,上海4家,占门店的29%,占北京和上海总接待量15%,因为上海餐饮门店比较少。另外总的感觉是这样的,时间段它是第一天第一个三小时,几乎定了俏江南营业量30—40%,在第一个三小时之内,第二次就相对比较平稳了,我们最后一天定完到三月七号,我们很多友商的速度比我快,我特别担心,正好我在上海出差我还去了杭州,跟淘点点的产品部门还见了一下,是不是可以单独给点流量之类的,后来淘宝说你就看结果吧,结果还是挺好的。客户方面我们主要针对是白领,因为俏江南主要的门店在商区,我们跟淘点点合作之中,淘宝流量很庞大,我们在店内找一个客人,发展一个外乎成本是比较高的,我们在门店搜集用户信息的资本非常高,我们需要给他不断的优惠才能把信息收集全,跟淘宝合作之后他首先告诉你这人是谁,家住哪等等非常全的资料。我们跟淘宝产品合作,第一大收获是来自用户信息,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一千多个用户的信息。淘宝推广的时候比较容易出血的,是比较符合年轻的网络消费者,他愿意通过有趣的方式去获取服务,不是特别轻易拿到了,我们三八活动的只拿到21家店,我们都出现了正常就餐的客户排队的现象。我把我们俏江南全国70家门店尽量都在淘点点上先开了。我稍微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们跟田总业态有所不同,跟我们有点不太一样的感受,作为正餐企业来讲,预定、点菜、支付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所谓预定,我们抛开淘宝的产品不看,进到门店他们会问你们有什么位置,大概有多少人,在点菜过程中俏江南菜不是那么便宜,我们要去解释我们这个菜为什么不卖8块,我们卖几百的时候是通过销售人员跟用户的互动才能把这个菜推出去,在支付环节,正餐企业在支付的时候是最重要的跟客人反馈的机会,比如客人花了800菜,服务员先问问你对今天吃的菜有什么意见?我们要清晰自己做的客户群体。第二是我们做的哪些菜品?俏江南260道菜不是所有菜都能在网上点的,我们只是放一部分菜。淘宝这次三八节淘宝从点菜预定到结帐所有环节已经通了,客人通过淘宝产品可以自助完成所有的工作,对于田总来说这太好了,服务员少招点,效率很高,后台直接下单就可以了,但是对我们来说比较麻烦,客人直接吃,吃完就走,如果觉得不好吃投诉怎么办?或者我这个菜我点后悔了,我看到旁边点的很好,我想换一个菜,对我们店面来讲对我们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我觉得俏江南这种餐饮企业,O2O闭环是信息流的闭环,预点菜或者预下单,或者说到店可以更改的过程,因为他去店里服务员对他点菜肯定有一些他的评价,去到店里以后服务员要对菜品非常的了解,你要怎么销售给顾客,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它的提成,如果你发展了一个用户,或者发展了一个会员卡他会有提升,把很多环节全部在网上做,对俏江南这种企业来讲可能是一个补充,相互配合起来会更好。俏江南我们正在转型期,转型我们产品定位的时候,我们希望让用户知道把信息传递出去,俏江南是比较特殊的餐饮企业,跟一般的社会餐饮我们是分层不同,我们有很多自己的感触,我们坚信互联网对俏江南来讲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提升了效率,去年我们的财务报表2012年互联网体系占比是零,2013年占10%,所以互联网力量是非常大的,我们开放给所有的合作伙伴,包括像淘宝这种巨头。i黑马认为,O2O还处于行业最初期,只是通过团购和预订这样的方式切入,而O2O涉及的数据回流,真正成为闭环,最终形成大数据平台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
一起惠2014-03-26 10:04:22992 次
2201-2220/2263 记录111/114 页首页上一页1...108109110111112113114下一页尾页
每周热门资讯更多
推荐商家更多
京东商城
最高返利56%
苏宁易购
最高返利5.6%
京东商城wap端
最高返利56%
荣耀商城
最高返利3.5%
拼多多
最高返利35%
考拉海购
最高返利7%
华为商城
最高返利3.5%
当当网
最高返利4.2%
万表网
最高返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