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
从国内到国外,“无感知购物”推动零售行业不断变革作为东南亚首家基于AI技术打造的智能消费体验超市,同时也是京东X无人超市海外落地的首个门店,京东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面积达到270平米,包含服饰、家居、美妆、日常快消品等多个商品品类,超过2000个SKU,是目前所有京东X无人超市中面积最大、SKU最丰富的一家。和国内一样,在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完成消费只需刷脸进店、智能购物和无感知结算三步走,消费者进店时,通过刷脸绑定个人身份和支付信息,因超市采用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消费者选完商品只需走过智能化结算通道就可以完成结算。与国内不同的是,京东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更加注重线下零售和互动体验相结合,270平米的无人超市内,消费者可以根据丰富的商品随心“逛”、“购”,真正了解无人科技带来的无感知购物新体验。此外,基于京东在印尼丰富的SKU储备以及庞大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在提供大量独家SKU的基础上,将定期对SKU品类做出更新,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购物需求。京东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面积达到270平米,包含服饰、家居、美妆、日常快消品等超过2000个SKU。据了解,尽管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识别等京东自研技术的X无人超市在海外属于首次亮相,但在国内,京东X无人超市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已经在北京、天津、西安、济南、雄安新区等不同城市落地20余家门店,为消费者带来无感知购物体验的同时,也成为增加城市科技感的新潮元素。从国内到国外,借助不断进行的技术研发和场景开拓,京东X无人超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成熟、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推动着当地零售行业不断变革。用科技创新零售基础设施,助力无界零售服务全球消费者将X无人超市首个海外门店落地印尼,与京东在印尼当地的业务发展息息相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印尼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京东集团海外战略第一站。自2016年3月京东印尼站运营以来,京东在印尼迅速发展,商品已发展到19个品类、127个子品类,SKU超过35万,服务超过2000万用户,创造了超过2000个就业职位。京东印尼大部分出售商品均存放在自有仓库,配送服务覆盖7大岛屿、483个城市和6500个区县,随着更多仓库投入使用,85%的订单可以在1天内收到。在电商、物流、就业等相关方面,京东为印尼当地发展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除了完整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世界级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更智能的物流和零售体验也成为京东在印尼开展业务的重要方向。此前,代表京东智能物流先进技术的无人机、配送机器人已在印尼展出亮相,此次X无人超市的落地则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购物体验和商业模式。京东X无人超市使用的RFID标签为印尼当地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购物体验。今年618期间,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谈到京东的“未来十年”时表示,“希望通过以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服务全球的消费者和品牌商,通过降低社会化成本,提升人们的美好生活水平。”在开放共生的理念下,京东物流先后与日本乐天市场、美国沃尔玛、越南Tiki等电商和零售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与DHL、雅玛多、UPS、德迅等物流企业强强联合,以海外商流+跨境物流+本地配送+售后为核心,提供一站式进出口解决方案。京东还与谷歌就无界零售在全球落地展开合作,服务全球的消费者和品牌商。从让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到把智能供应链带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无人科技与无界零售深度融合的无人超市落地海外,京东正朝着技术和创新驱动的国际化企业迈进。未来,随着京东将更多创新的零售基础设施能力带到全世界,京东将服务全球消费者,成为世界领先的智能商业体。
8月1日消息,手机淘宝App首页的“外卖”入口切换为“饿了么外卖”。饿了么成为手淘首页10个默认入口之一,标志着其再次加快融入阿里新零售生态的步伐。现在,手机淘宝用户已可通过APP首页新入口使用外卖服务,应用内的订餐系统由饿了么提供。饿了么产品负责人透露,入口切换后,双方将进一步在会员体系、营销系统等板块打通,手淘用户将能使用饿了么红包等优惠,同时会员服务也将升级为饿了么超级会员。未来在手淘搜索框搜索美食,用户还能获得附近相关外卖餐厅推荐。据悉,8月饿了么还将推出面向手淘用户的促销活动。了解到,今年4月阿里巴巴联合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布局,已将饿了么与口碑共同列入本地生活版图。
这几天,相信大家已经被“8月起,一批新规将影响你的生活”刷屏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微信信用卡还款要收手续费了”。中新经纬客户端注意到,有不少网友表示,将转而选择支付宝或者银行App信用卡还款。此项收费会否使腾讯大量用户分流?专家分析表示,与同类第三方支付平台相比,腾讯并未在信用卡还款功能上做太多宣传推广,用户流失的可能性不大。今起微信信用卡还款将收费7月1日,微信发布公告宣布,自2018年8月1日起,除了理财通铂金、黄金会员以及“爱定投计划”固定转入500元以上的用户可享受免费还款服务外,所有理财通用户的每笔信用卡还款都将被收取0.1%的费用,最低0.1元钱。微信钱包界面对此,微信方面解释称,每一笔还款背后都会产生支付通道手续费,为了使广大用户享受部分免费的产品体验,腾讯财付通一直在投入成本进行手续费补贴。近年来,随着信用卡还款业务的快速发展,通道手续费成本也在迅猛增长。事实上,这并不是微信第一次调整收费规则。早在去年12月1日,微信就对该业务进行了收费调整,对每个自然月累计还款额超出5000元的部分按0.1%进行收费,但当时很多用户对此新规没有产生多大反应。腾讯一季报披露数据显示,目前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10亿,达10.4亿。而当中有多少人会用信用卡还款这个功能呢?企鹅智酷发布的报告显示,有13.6%的用户会使用信用卡还款。据此测算,至少1亿以上用户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10个用户里大概率有1个人使用此功能。得知微信信用卡还款要开始收费,不少人一开始有些懵,尤其看到“铂金”“黄金”更是一头雾水,这说的可不是王者荣耀的段位,而是理财通的会员划分标准。去年理财通上线会员等级制度,共分为普通会员、白金会员、铂金会员和黄金会员四个等级。而会员等级由又“理财值”决定,需要通过资金量、资金持有的时长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来决定。以理财值区间为准,四个会员等级分别为:铂金会员:理财值≥50万;黄金会员:理财值10万~50万(不含50万);白银会员:理财值1万~10万(不含10万);普通会员:理财值1~1万(不含1万);也就是说,若想继续享受微信信用卡还款免手续费,除了使用“爱定投计划”固定转入500元以上的用户以外,需要通过腾讯理财通购买至少10万元的理财产品。影响大不大?评论尬Skr人与两年前微信宣布提现收费舆论几乎“一边倒”的现象不同,中新经纬客户端通过采访和梳理网络主流观点发现,对于此次微信调整收费的评论呈现两极化。部分人认为,因不使用微信信用卡还款功能而对自己影响不大;但也有使用该功能的网友表示,在银行App等还款功能不收取费用的情况下,自己多花钱并不划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表示,从未使用过微信信用卡还款功能。“怎么在微信上还款?没用过啊!”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康晨(化名)表示,他都是在建行APP上直接还款,并且还是经过提示才知道有微信信用卡还款功能。林静(化名)目前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在谈到为何不使用微信还款时,她表示,由于工资卡统一是在招行办理的,所以用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直接还款很方便。此外,一位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也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我一般都用支付宝还款。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不能进行各类投资,我所有的积蓄都会存在余额宝里做理财,所以基本所有的支付还款都会用支付宝完成。”当然,在腾讯宣布此项收费后,网络上也有一些不淡定的网友发声,场面一度尬Skr人:@Py秦二爷:不好意思和我无关,我用的是支付宝。@废掉的一颗葱:原来好像多少内不用,现在全面收费了。挺好,该现金现金,该网银网银,该信用卡信用卡。@猫的夏目和我的你:以后直接用银行App转账还款,啥费用都没有!@沙特4297:手机网银免费转账,为啥要花这个钱?还有一位网友吐槽:“这个月我信用卡刷了2万多,如果用微信还款的话,就要支付20多块钱的手续费。”他说,20多块钱够我吃一顿外卖了,花这点钱来还信用卡,还不如直接转到支付宝来还。查询支付宝官网发现,支付宝信用卡还款确是不收手续费的。支付宝官方介绍,目前,通过支付宝电脑端为自己还款免费,为他人还款则需要支付0.2%的手续费,最低每笔2元,最高25元。同时,银行App直接还款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以工行融e联App为例,点击“信用卡”一栏选择立即还款即可。专家:腾讯不怕被分流两年前微信宣布提现收费动了所有用户的“奶酪”,这次的信用卡还款收费波及面较小却还是引发了一些争议,转而投入支付宝怀抱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微信是否考虑过这些影响?难道不怕被其他平台分流吗?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腾讯希望让资金更多在自有体系内流通,而减少投入大量成本支出。而微信信用卡还款收费最直接原因就是支付通道费太过高昂。需指出的是,自打央行实施“断直连”后,用户通过微信给信用卡还款,是通过腾讯财付通发起转账交易,然后再通过网联转账到银行处理的。特别是通过一家银行的储蓄卡给另一家银行的信用卡还款(交易过程来看,是跨行转账服务),银行会向腾讯收取通道费,正如腾讯方面所言,其“一直在投入成本进行手续费补贴”。单从个体用户来看,这个费用并不高,但摊在腾讯身上就是一笔大钱。数据显示,微信财付通的用户已经达到8亿以上,结合央行去年的数据来看,国内信用卡信贷总额为5.56万亿元,其中绝大多数都采用移动支付还款(主要是微信和支付宝),即使抛开其他还款方式来计算,微信可能会承担几十亿的通道费用。此前,亦有业内分析人士对媒体表示,微信支付因为其强社交属性,支付用户数、交易额已经稳定,这也坚定了微信要收费的底气和信心,已经不害怕用户流失。“通过收费和减免激励等方式,既降低微信支付团队运营成本,又通过差异化服务、引流到理财投资服务中,让微信生态内的老用户离不开。”该分析人士称。同时,付亮也指出,“与阿里巴巴、京东相比,腾讯在信用卡还款功能上投入的宣传并不大,也不存在所谓用户流失的说法。”在他看来,所谓使用“微信信用卡还款功能用户达1亿以上”的说法不一定准确,实际用户数可能要远远少于1亿,因为还有大量不使用微信支付功能的用户被算在内了。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有趣的新闻,有人打车打不到,于是找了个同城货运的货拉拉。或许这只是个偶然事件,并非货拉拉的营销策划。但这份机智在博人一笑的同时,也让货拉拉以及它所处的同城货运行业走入了更多人的视线。事实上,这个看起来非常低调的领域已经发展多年,在经历早期的争议和探索后已经有一些稳定运行的玩家。例如刚刚提到的货拉拉,而在7月12日,58速运也宣布完成第一期2.5亿美元的融资,这也说明了经历资本寒冬、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多方面考验后,同城货运已经实现了“去伪命题”标签,关于行业现阶段核心要素以及未来竞争方面,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左手规模化,右手精细化:审时度势的折中之术才是王道对于同城货运行业来说,虽说已经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也有了类似货拉拉、58货运等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但终究一直都没有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这也使得对于同城货运的行业特征值得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研究。烧钱大战一贯是互联网的拿手好戏,那么这个行业是否按照以往网约车、团购大战、共享单车一般打起“规模”战?在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同城货运行业确实是按照互联网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去做,那就是“痛并快乐”的发展。一面规模化快速扩张,一面投入大、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事实上,唯快不破的竞争理论下,规模决胜理论在过去很多领域都已经得到证明,滴滴、美团的成功就是如此,在笔者看来,凡是可以以规模取胜的行业都有着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方面,不易于快速复制扩张的领域往往更强调扩张速度。不容易的往往最具价值,以网约车为例,网约车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地域性明显,不符合边际成本的递减规律,基本上每到一个新地方都是一个从零到一的过程,每到一个新地方都需要靠烧钱推广市场,尤其是在行业规范化之后,相关许可的获取也成了快速扩张的门槛。一个空白市场,率先进去的玩家往往具备抢占用户心智的价值,这一壁垒的建立往往很难被攻克,因此,轻装上阵,快速枪战市场就成了建立优势的不二法门。而同城货运行业明显具备这一特征,用户需求的培养、司机货车的招募等都是极具本地化特征的要素,如今的货拉拉、58速运等平台能发展到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之前抢占规模化先机。一个简单、门槛低的商业模式,谁先到达规模优势,谁就有行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具备劳动力密集型特征的互联网公司更强调服务网络的规模。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过去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几年受到了冲击,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O2O、新零售等理念的先后涌起,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的互联网服务形式开始不断创造价值。基于懒人经济下的新经济特征,外卖也好,网约车也好,骑手或者司机的抽成都是有限的,人口密度较高和人力成本却异常的低,打造出来一个规模化的有效服务网络才是其商业价值的体现,而同城货运正是如此,对城市服务网络往往比较重视。通过前面两点,同城货运似乎是个规模导向的领域,然而通过对现在行业竞争格局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烧钱战、规模战当中,同城货运领域的玩家依旧不少,蓝犀牛、一号货车、速派得、咕咕速运等,市场上一度出现大量同质化的平台。而盈利模式、定价规则、司机的培训、货损问题等基本要素一直都没能实现标准化。如此看来,同城货运行业靠烧钱打出的规模化是很难杀死竞争对手的,走向精耕细作似乎也成了必然,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热词。但“运货”,长期需要的人群往往都会自备运货工具,临时使用的人群,很久才会用一次,这与吃喝住行等其它生活服务还是有很大不同,具备过于低频的特征,行业很难建立起“用户粘性”,不像其它规模取胜的行业快速建立起用户习惯,基于规模化很难实现用户心智的占领,这就需要从效率、体验等其它方面入手进行精耕细作。在这一方面,同城货运行业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在风口退去以后,通过一点点试错建立起的服务体验壁垒确实比用优惠券燃烧起来的火墙要更加牢固。其次,产业本身规模化到达一个瓶颈期。不同商业形态所需要的土壤肥料各有差异,外卖的滋生土壤可以是各级城市;打车的滋生土壤同样也可以是各级城市。但同城货运的话,在一二线城市,还有部分三线城市需求往往会更大些,但低线城市的需求量明显不足。因为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更快,目标用户数量大,用户时间碎片化特征明显,互联网思维浓重,对于同城货运这种互联网服务形式更容易接受。而且这些城市的面积比较大,更容易产生货运的服务需求。而底线城市则正好相反,这也使得同城货运玩家在经过规模扩张后,很难进行接下来的下沉攻击,这也是行业瓶颈期的由来。而规模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则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提高效率,解决之前野蛮发展时期留下的后遗症。最后,正如当初马化腾朱啸虎朋友圈争论共享单车时所说的:“再便宜、再性价比高的功能机在智能化浪潮下必然不堪一击。”在智能浪潮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任何行业都不能置身事外。对于同城货运行业来说,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是行业精细化运作的必要手段。由此可见,同城货运似乎又是一个应该精细化运营的行业。而在以往的经验中,效率与规模很多时候都会形成一个“二律背反”,毕竟资源本身是存量的,一方的多了,对另一方就会造成挤压。加大精细化运作往往牺牲规模,重视规模也很难全身心进行精细化运作。事实上,对于同城货运来说完全可以打破这个“二律背反”。在行业初期,以规模主导,但现如今更强调两方面的协同实力。它不像共享单车那样数量庞大,在取得规模进行个体智能升级容易造成重复投放和资源浪费,货车的个体数量较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其实不影响已经投入使用的货的。而且前面我们讲过,行业受地域方面影响颇深,瓶颈期很快就会达到,即便规模上慢了半拍也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规模和精细完全可以同步进行。因此,在行业早期快速扩张的货拉拉、58速运等平台如今都放缓了前进的步伐,改为“两条腿”走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大幅大加强对产业经营方式的精细化运作。智慧物流不是决胜利刃:推倒边界的壁垒重组才是最终的胜负手在互联网领域创投圈,投资人经常会问创业公司这样一句:“如果BAT想抄你的产品,你怎么办?你的壁垒是什么?”。事实上,关于壁垒的思考问题是任何一个行业每一家公司不同的阶段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同城货运领域而言,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的智慧化进程,因此不少人提出智慧物流会是决定最终结果的胜负手,但这真的是事实吗?我们先看一下理想蓝图中,智慧物流推动下的同城物流形态。不断提升运营效率这是基于新零售理念下智慧物流的最终理念。而同城货运,解决的其实就是“车”与“货”的信息匹配问题,具体来讲其实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底层架构,进行全自动调度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将配送信息货物、时间、地点等与车辆运载能力、位置、任务等以及路况信息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匹配,根据配送员位置、用户位置、目的地进行合理规划路线,减少配送时间,从整体优化入手实现系统的高效运作。那么做到这些的难度很高吗?都是处于积极向上阶段的创业公司,都有大的投资人背景,谁比谁的眼光会差很多?智慧物流的大背景下,行业各路玩家都会加大这些领域的布局,而且创新不易,技术研发本身其实是个持续性的进程,试错成本很高,即便在技术上真的处于领先,但在具体实施阶段是否采取也是个未知数,毕竟技术越高,价值越大,投放成本也越高,但具体的效果上却不一定会有多大差距。就像过去很多手机厂商都把跑分作为手机的一个重要卖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为了突出其“发烧友”的定位,同时也是营销方面的需要。但是用户直观感受却并没有那么强,只要达到心理预期的基础分就可以了,性能的极致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适合大众消费。同城货运领域,除非真的有绝对性的技术领先优势,能够给予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极大的提升,否则,在体验没有太大差距的情况下,那么用户决策的主要驱动则要回归到了价格上来,如此一来,技术价值高的企业反而不占优势。以往几次工业革命一样,技术的进步更多地是充当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整个行业的进步,绝不是一家的独大。就最近几年科技公司的表现来看,曾经很多壁垒颇深的行业,如今都将被“开源”的重拳打破,最终受益的也将是整个科技行业,而人工智能方面,无论是谷歌、亚马逊等世界科技巨头,还是国内的BAT,都曾有过技术开源对外输出的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城货运原先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征明显,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但随着行业“智慧升级”的深入,行业的进入门槛在不断地提高。水涨船高,但同一片水域不会厚此薄彼,船与船之间不会因为“水涨”就能判断彼此之间谁的“船身”更加坚固,因此,技术不足以成为行业间竞争的决胜因素。那么行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取决于八个字:推倒边界,壁垒重组。规模和效率在很多时候都被人们称作是行业竞争的壁垒,但你有的,别人也有,那就称不上了,如何在拉锯战中获得更多的认可,从而在规模上吞噬对手成为核心问题,在现阶段,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尽可能的提供更多服务,占据更多的用户时间,这不仅仅是行业内部竞争的需求,同时也是规避“野蛮人”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使得行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只是在行业内部,更多的可能还来自于外部势力的侵入,很多领域的独角兽都在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优势从单一或少数支点上升到生态系统层面。例如美团,主营业务一定是团购和外卖,但现在又涉足到了旅行、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多个生活服务领域,看似它在四处树敌,但与此同时这背后也有一定的商业逻辑。其扩张速度以及各个业务的稳定性暂时不论,但出发点是没错的,它攻击的就是用户生活的刚需性场景,每个用户手机上的APP是有限的,时间又是那么的碎片化,因此类似于综合类电商挤压垂直电商的逻辑,一站式服务平台战胜单一垂直类服务平台也是一定的。对于货拉拉们来说也是如此。真正的优势应该建立在多个堡垒上,而不是一个堡垒,应该以主营业务为同城货运为基础,以此作为担当整个平台生态赋能的前端流量入口,对其它细分市场进行渗透。如此一来,一方面规避了周边行业的野蛮人偷袭,先发制人抢占先机;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同城货运在生活场景中过于低频,但如果能渗透其它相对高频的场景这将在行业竞争中绝对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平台服务矩阵的相互转化上。因为通常情况下,流量转化的前提是要拥有较短的转化路径。用户在使用平台上某个高频服务时,潜移默化的会对其它暂时不就需要的服务功能留下印象,这就打入了用户心智,一旦需要,往往会成为首选。这其实就形成了业务之间流量转化的网络协同,形成了一个具备强大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生态体系,可以掌握更加详细的相关用户数据画像,这在未来也是极具想象空间。而在具体业务扩张的选择方面,货拉拉们其实也有着多重选择空间,例如开篇那则新闻提到的网约车,当前滴滴打车难的问题已经愈演愈烈,这也使得行业风口过去之后依旧会有曹操专车、美团等玩家们的加入,老玩家易到的卷土重来。本身主打与“车”有关的城市服务网络,货拉拉们与网约车市场有着很多相似的运营逻辑,涉足网约车市场不失为一种业务拓展的有效路径。除此之外,就整个同城物流服务而言,同城货运终究只是个细分领域,而其它各项业务,例如新零售兴起的同城即时配送、快递服务、跑腿服务等项目,货拉拉们其实也有着涉足的“基因”,同时也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和长远价值的城市物流服务网络,随着新零售的不断深入,在B端服务方面也有着很大想象空间。运货是核心,围绕运货积累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做服务品类的横向扩张,然后再反哺运货业务,同时在垂直方向上精耕细作、扩张规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打造拥有多个堡垒的生态组合拳,而这或许才是货拉拉们发展和竞争的正确姿态。
北京时间7月26日晚,拼多多在上海、纽约同时敲钟,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易撮合,晚10时59分左右,拼多多股票正式开盘,开盘价26.5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涨39.5%,总市值超过290亿美元。一片质疑声中上市的拼多多,似乎打破了保守者对其股价的预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国内电商股普遍上市即高涨是大概率事件,比如曾经的唯品会和聚美优品。因此,创立三年便奔赴上市的节奏,不免令外界担忧拼多多快速进场反而会后劲不足。纵观以往,阿里、京东皆经历过漫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最终决定上市,如今成为电商两极,而唯品会和聚美优品这两个曾经熠熠生辉的新秀,创立将近4年匆匆上市,最初虽也经历股价暴涨、资本看好的高光时刻,但如今却早已不复往日荣光。面对电商“前辈”们高开低走的前车之鉴,拼多多虽近期大涨,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依然风险缠身,同时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而今的是非缠身、质疑高峰时期,拼多多为何选择在此时上市?资本输血,拼多多到底缺不缺钱?2018年4月,拼多多获得13.69亿D轮融资,由腾讯、红杉资本投资,自腾讯入股拼多多以来,按常理来推测,黄峥短时间内基本不会有资金顾虑。据悉在这轮融资之前,拼多多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额高达86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拼多多上市以前已经囤积了百亿元资金。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拼多多上市传闻传出,使得外界对其积压许久的质疑瞬间达到一个顶峰,一时间所有媒体的焦点都指向了这一尚未满三岁的电商新人,围绕其商业模式、供应链困境、假货云集等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剖”,可结论总免不了消极。资金尚无顾虑的情况下,拼多多明明可以选择经历多一些时间的市场验证,来平复质疑之声,可为什么还是执着于今年上市呢?或许黄峥也认为现在不缺钱,不代表以后不缺钱。首先最表面的一点就是亏损问题。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净利润为-2.92亿元,净亏损率-57.83%,2017年净利润-5.25亿元,净亏损率-30.11%,而2018年仅第一季度就亏损了2.01亿元,净亏损率-14.52%。当然,和京东相比,拼多多一直以薄利多销为优势,这种亏损面积算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现有的资本储备依然能够支撑其亏损数年。但这种情况成立的前提是,未来一段时间公司亏损不会突然暴涨,可目前来看这一可能性很大。简单拿销售费用举例,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69亿元、13.45亿元、12.17亿元,与之对应地,拼多多2017年营业收入为17.44亿元,2018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3.85亿元。也就是说,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将近九成的收入被用于做营销。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获客成本已达49元,远高于2017年的11元,显然获客成本逐渐提高是必然。所以拼多多为了维持之前的用户增长速度不至于下滑得过快,很可能会继续加大营销支出,想想今年世界杯抢夺广告位的疯狂,可见一斑。不过更大的持续性投入在于拼多多转型,当拼多多通过上市和阿里、京东等老牌电商站在了同一竞争层面,为了和巨头争夺市场话语权,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其扩张和改革。尤其是上市后,公司带有的商业原罪将会逐渐放大,也逼迫拼多多不得不改。如此一来,一级市场出现“钱荒”的情况下,拼多多不能再靠现金储备和融资过活。命系腾讯,拼多多“受宠”背后的忧虑顶着社交电商第一股的头衔,拼多多上市即涨,说明资本对社交电商存有较大想象空间。但反过来想,拼多多过早上市,其实有一部分也是考虑到避免社交电商的商业模式以后遭受更大质疑,从而错失最佳的上市时机。尤其是目前来看,腾讯对拼多多未来发展趋向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示出一些潜在的危机,这可能也是激发拼多多着急上市的因素之一。在一次专访中,黄峥曾直言,“我死了腾讯不会死,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进而否认腾讯对拼多多的扶持,指出被腾讯封杀过很多次。封杀不假,但微信生态圈对拼多多的扶持也是众多用户有目共睹,更直白地说,若是没有微信的社交流量,拼多多也会不是如今的拼多多。不过这也决定了在流量方面,腾讯所拥有的绝对控制权,长远来看,则成了拼多多上市后独立发展的限制。一方面,如果微信流量无法转化为拼多多的真实用户,拼多多很难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据招股书披露,拼多多用户2017年人均GMV约在600元左右,而阿里电商平台买家年贡献GMV在7000-8000元之间。两者的差距表明拼多多亟需提升客单价,这就不得不依赖于平台对用户画像、信息匹配、社交场景的把控,而前提就是用户资产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拼多多不仅需要导流至app,防止微信断流的风险,更关键的是提高流量的自我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微信的生态流量中,京东和拼多多同为依附者,上市前,拼多多的高速增长已经被质疑给京东带来严重冲击,如今上市后双方的直面对抗可能会加剧。虽然一般情况下,腾讯并不参与旗下投资标的的竞争,可在面向阿里这同一个敌人时,腾讯不得不防止拼多多和京东走向恶性竞争。而与京东不同,尚未成熟的拼多多显然更容易左右。如果说流量尚可引导,那么社交生态却很难模仿。日前,拼多多在主站内上线了游戏“多多果园”,通过赠送免费水果的方式刺激用户邀请好友、浏览商品,并尝试将从微信获取的流量导向拼多多App。值得注意的是,该游戏仅出现在App端,并未出现在拼多多小程序中,很显然,拼多多在流量上已经尽可能减少对微信的依赖。可是这种老用户拉新的过程依然只有微信这一个转发渠道,换句话说,即使未来拼多多流量不再依靠微信,但其商业模式得以维持的社交关系还是只能发生在微信,除非拼多多将用户社交也独立出来,不然无法割裂腾讯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拼多多上市既能从资金上减弱对腾讯的依赖,也提供了去腾讯化的更多可能性。拼多多还能继续幸运下去吗?对拼多多的成功,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而黄峥则将其归功于运气。他坦言,“它背后是一个大势,我们是上面开花的人,只要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就会有爆发式的增长。”社交电商的“势”,推动拼多多实现了电商行业不曾有过的商业奇迹,但以上市为起点,拼多多的运气还能否持续下去,又或者说,拼多多如何从靠运气转变为靠实力,这是其维持现有股价涨势的关键。虽然黄峥乐观地将上市表示为接受市场监督的机会,可是更直白地讲,上市后拼多多原来的质疑将会在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大,不知黄峥是否做好了应对之策。比如假货问题,当拼多多兴致冲冲地赴美上市,我们看到,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令其倍显尴尬。一家名为Daddy’sChoice的纸尿裤制造商向纽约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称拼多多在知情的情况下允许销售带有Daddy’sChoice名称的仿冒产品。该品牌去年首次向拼多多投诉时,平台删除了相关产品,但是很快这些仿冒产品换了个名字又再次出现。时至今日,淘宝网还时不时地被美国拉入“恶名市场”名单,导致阿里形象大为损伤,而黄峥则言道拼多多要沿着阿里走过的路重新来过,可想而知拼多多的假货问题到了何种程度。而核心问题在于,不同于淘宝打假的留有余地,拼多多若是治假,将会动摇到其社交电商的根本,即性价比。一则,据消费者投诉事件可看,越是低价商品越是制假的集中地,尤其是电器商品充斥着各种小厂组装货。这说明拼多多拼团模式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依赖山寨商品的低价吸引力,一旦扫清制假,拼多多商品单价可能普遍上涨,越拼越低的玩法也就不一定成立。二则,拼多多若想提升产品质量,是否会波及到其本身薄利多销的爆款逻辑。黄峥曾向媒体坦承,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而最现实的模式就是C2M,实现从用户到制造商的直连,将代理商、经销商等排除在外,去除所有流通和加价环节。只是这对拼多多的供应链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尤其是它在大型供应商面前依然没有话语权,故而只能依赖中小厂商的剩余产能,但他们对商品质量的把控显然不甚理想。至于跟随京东和天猫走品牌路线,对拼多多来讲更是难于登天,稍有知名度的品牌都不会自降身价来拼多多走销量。由此,治假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拼多多从根本上转型。在整个电商概念股被资本普遍看好的背景下,上市从来都不是拼多多的一道坎,真正的坎在于上市后避之不及的问题。
在成田机场一过海关,秦先生一家人就在电梯和城铁站通道看到了微信支付的广告牌,全中文的广告语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中国游客,我们在日本准备好了。在酒店楼下的HomeMart里,操着生疏英语的店员看着结账的秦先生,指了指收银台上小指示牌,“AlipayOK!”而在新宿和秋叶原的一些小超市和商店里,这一句简单的英文也可以经常看到。对于类似秦先生这样的中国游客而言,只带手机逛街购物逐渐成为可能。这些场景似乎都在向当地的中国游客传递着一个信息: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已经在当地商家扎根,盯着你的荷包了。不仅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在北美市场这样的景象也在悄然蔓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海外市场发力:视游客为“导游”,潜力巨大7月18日,CNBC刊文报道:腾讯正在加快将微信支付拓展到美国的步伐。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会有更多美国商家接受中国游客使用微信支付方式进行付款(中国游客将手机微信上的条形码展示给海外商家,等待商家扫描二维码之后,便可以使用国内银行账户为商品或服务买单)。在中国拥有超10亿用户、且其中约8亿在使用支付功能的微信,已在一些海外市场暂停开发当地版本微信功能的尝试。取而代之的是,专注于与接受微信付款的海外商户签约,使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时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微信付款。让游客当“导游”,让自己的移动支付渗透到当地商家的视野中,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目前扎根海外市场最优雅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仅在2018年春节期间,便有约650万名中国游客赴海外旅游。平均每人花费1500美元。相当于总计97.5亿美元的可寻求的业务和机会(仅仅是在这十几天之内)。而北美地区,在2017年就吸引了超过400万名中国游客。不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都面临一个最大的挑战——将其支付平台与当地的银行系统整合。应对当地政策及商业生态挑战的海外落地模式:合作伙伴先行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海外商家希望使用这两家移动支付平台来促进旅游消费,会是好事。但如果在其交易过程中,账号不能和当地的银行或交易系统连接起来,一切都会变成未知数。通常各大公司在自家地盘以外的国家或市场扩张时,偏好低风险或资金准备较少的早期公司会倾向于选择低端的许可证/经营模式,而口袋中比较充裕的公司则会走合作模式或合资企业及并购路线。这一次,基于用户黏性已经很高的消费者基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平台都选择了在全球并购或寻找合作伙伴来开发当前用户基础的路线。支付宝先后在美国与多个利益方如银行业巨头、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集团、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Verifone、美国首家华人超市iFresh及其它多家零售商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以扩大足迹进入北美地区。其中iFresh零售连锁店在今年接受消费者在其线下零售店和线上超市使用支付宝进行付款。而美国移动支付平台Citcon则在去年宣布与微信支付合作,以将其带入北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伙伴的关系不是排他的。微信支付跨境运营部门负责人7月在采访中提到,“在美国,微信支付想要从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商店,比如大型商场及奢侈品商店入手。当让微信支付在这些地点落地成功以后,便会有好的案例展示来进行下一步的商家拓展。”有趣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在2018年初与退税公司签订了合作关系,使中国游客不需要在机场排队,直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便可以进行消费退税。微信支付还计划为国外游客提供店内实时退税。所有这些协议都集中于使尽可能多的国外商家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方式。这样无论中国游客在哪里,都可以依赖他们最喜欢的移动支付平台。可以看见,在海外市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合作伙伴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借助合作伙伴与美国商家已有的连接,鼓励更多的美国商家参与。同时,这些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助力于两大平台在市场和商家前阐明各自的全球战略。除此之外,由于中国外汇管理局的规定,海外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款项需要被确保用于合法消费。因此在海外,这些作为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如Citcon会负责对商户进行背景调查,以确保其业务性质合法。海外商家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方式的初始成本则取决于其是想要安装一个独立的POS终端(适用于小型商家),还是想要将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整合到其支付系统软件中(通常大型商家会需要)。海外落地:有成功,也有失败,支付技术及市场营销经验是关键一年以前,亚洲金融顾问机构Kapronasia的研究显示,在1000名接受调查的中国消费者中,21%的人从未在国外使用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而61%的人则说自己不知道可以使用这两种支付方式或者商家不提供这两种选择。而一年以后,截止到2018年3月,微信支付已经可以在25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3种不同币种的交易。在美国以中草药品著称的TS零售商场的营销经理文森特·熊说:“自从2017年开始接受支付宝付款方式以后,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5%。尽管不能将这种大规模的跳跃仅仅归功于移动支付,但移动支付方式就是未来,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像TS这样的零售商,其某些稀有药草和药品如燕窝的价值超过数千美元。此时,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移动支付的选项是有利的。“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更容易,因为这些金额会直接从他们的中国账户中划取。”文森特说,“让客户从中国转大数额的资金到美国,不是很方便。如果可以直接使用中国账户的钱,他们更愿意用这些钱来购买商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我们将更多的市场营销预算从桌面转移到移动端。”文森特说,“因为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发现大多数用户更愿意使用移动支付,而不是桌面端支付。不过,移动支付只是人们使用智能手机购物的大趋势之一。移动端的技术对商业更友好,因为它允许商家直接向消费者推送通知和促销信息。然后这些消费者可以直接快速方便地点击到站点进行购买。”Citcon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查克·黄则以成功使用微信作为支付方式及其小程序作为市场营销手段的DFS环球免税店为例。在过去,DFS环球免税店有大约八家机场商店。即使这八家商店以24小时*7天的方式全年无休地营业,可能也无法达到一年百万级别的游客量。但是现在通过小程序,它们向接近十亿的中国消费者打开了大门。而这体现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平台的强大市场营销能力。代表商家向消费者推送促销信息,鼓励用户使用其移动支付服务。这对商家有利,因为商家的品牌被推广给更多的消费者。文森特还认为,“移动支付在中国很流行。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它们会给我们优惠。比如在微信支付上消费超过300元人民币时,便可以打九折。它们使用市场营销来促使人们选择自己,而不是其对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面对更多挑战:除了适应还是适应中国的移动支付巨头在海外市场拼杀的这几年,交了很多学费也汲取了宝贵的经验。首先是要改变商户的使用习惯。美国认证协会全球消费者支付领域的解决方案实践负责人卢·祖劳夫斯基说:“对习惯处于银行卡市场的我们来说,并不希望改变自己的习惯,然后去学习接受另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而同样可以作为商家代表的出租车司机也有一定代表性。以香港出租车行业为例,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进入北美市场前,已先进入中国香港市场。但截止到今年5月,并不是所有的当地出租车司机都愿意接受电子付款。大多数乘客还是得用钱包代替智能手机来结算出租车费用。去年12月底,有超过1000辆出租车注册了微信支付,同时有超过1500辆出租车选择支付宝。到今年5月初,香港通用电子收费系统八达通宣布超过1000位司机注册了其应用软件。但即使将这些数字全部加起来,也只占据了香港所有18163辆出租车中的一小部分。而要说到香港出租车司机为什么不太愿意接受电子付款,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老龄化的出租车司机不像乘客那样精通科技。根据香港立法委员会最新公布的一份蓝图报告,香港出租车司机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次是要提高海外商户对两大支付平台的了解。支付服务提供商Cancan的管理总裁坎迪斯·库表示:“西方国家品牌对中国的移动支付方式接受较慢,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内地的移动支付市场有多大。”“低渗透率也部分来自于中国游客在国外购物时,没有意识到他们可以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此外,在海外的移动支付方式中,对安全问题的担心排名也相当高。有超过37%的人承认“不确保其是否安全”。最后要应对可能的政策干预。今年初,阿里的蚂蚁金服公司尝试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转账公司速汇金的计划,由于美国华盛顿政府方面在国家安全顾虑上的原因的介入,最终被撤回。如果这笔交易被通过,阿里将有机会连接全球35万个货币兑换点。而今年五月,越南政府也出于避免非法线下交易的原因,禁用了部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交易。对于两大巨头而言,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还有很多,而应对政策干预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了解当地政府的需求,主动掌握与政府机构的交流机制。【结束语】自从2000年移动支付行业开始出现以来,市场份额的争夺战是无情的。最开始中国市场充斥着支付宝、微信支付和其它小玩家。强劲的国内竞争阻碍了更进一步的增长,但同样的努力却可以在国外获得更多的利益。基于这些因素,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战争继续着,并在2015年扩张到了海外。这一次,它们瞄准的是每年去国外旅游的1亿多位中国游客。和以往开拓任何一个新市场一样,阿里和腾讯面对的是目标市场不同的国情、民情及支付生态背景。不管其海外拓张进展是快还是慢,我们仍庆幸看见它们在不断前行。在新市场中的试错,对这些科技巨头来说不会第一次。但试错后对全球市场脉络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的精准把握、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的用户和地理位置等数据,都会成为两大公司各自的宝贵经验。或许在这场看起来毫无尽头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大战中,二者有无数个理由继续前进,已没有一个理由要后退。至于何时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可以出现在全球的每家商店里,又或者在那之前,它们是否会被目标国家的政府或市场“拒绝”,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星巴克于美东时间7月26日盘后发布三季度业绩,其全球营收增11.5%至63.1亿美元,利润增23.3%至8.5亿美元,均超过华尔街预期,但中国市场的同店门店销售额则下降2%,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2017财年,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增长7%,2018财年的前两个季度则分别增长6%和4%,本季度出现负增长,下滑趋势明显。瑞幸咖啡等本土品牌的快速发展对星巴克形成了挑战。为增强竞争力,星巴克宣布将在中国启动外送业务。管理层表示,随着中产阶层日渐兴起,中国市场将非常广阔,但这个市场还远未成熟,给咖啡文化的培育也留下了想象空间。目前,星巴克在中国140多个城市的闹市区、办公区及商场入口处拥有3400家门店。“花高租金把店开在核心地段,这是星巴克贴近消费者的方法,也是这家公司曾屡试不爽的快速占领中国市场的秘诀。”研究中国新零售的北京大学教授陶迅(JeffreyTowson)向《财经》记者表示。然而下滑的同店销售似乎说明,这些门店快速拉动消费的魔力正在退却。但星巴克表示,公司关注的是长期机遇和长远发展,并不只盯着销售额。“在中国,我们70%的增长来自新店。”星巴克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王静瑛在业绩发布后的网络会议中向媒体和投资者表示。她同时说到,中国市场近三年的核心战略是加大投入扩张,用开新店的方式培育中国咖啡市场,与从未喝过咖啡的人分享咖啡体验。她同时表示,华东区的业务也尚处于理顺过程中。2017年,星巴克花费13亿收购华东合资企业后,其在中国大陆的所有门店转为直营店。中国市场的挑战中国的咖啡市场正在出现打破星巴克一家独大的现状。咖啡新锐瑞幸用半年的时间开了600家店,这是星巴克入华19年在中国开店总数的近1/6。瑞幸咖啡重点发力外送业务,与星巴克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此外,瑞幸咖啡的单杯售价比星巴克便宜十元到几十元不等,陶迅认为,瑞幸的低价策略会给星巴克带来猛烈冲击。星巴克管理层在发布三季报时确认,为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数字化变革,星巴克也将于年底在中国开展外送服务。此前,星巴克的线上业务一直局限于用数字化产品吸纳更多会员,促进实体店咖啡购买。“在中国,外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星巴克来说,外送服务将是对咖啡门店的有力补充。”王静瑛说。不过,星巴克和瑞幸等中国新兴咖啡品牌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家老牌咖啡连锁依然看好咖啡馆在中国作为“第三空间”的角色。今年,星巴克选择把全球最大的门店开在了中国:2017年底,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了该公司全球最大的烘焙工坊,借助阿里巴巴的AR技术将其打造为“智慧门店”,今年6月底在北京开设了全球第二大门店,混合售卖咖啡、茶和酒类饮品。星巴克还计划在2018年底前开200家带吧台的咖啡店,现场展示咖啡制作。中国依旧是星巴克门店数量增长最快的市场,星巴克的中国计划是一年开600家,到2022年再拓展100个城市,将中国门店数量翻番至6000家,五年内中国区营收增至2017年的三倍,运营利润增长超过两倍。舒尔茨多次表示,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规模会超过美国。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营销学教授、副院长陈歆磊向《财经》记者表示,与西方以咖啡为主要饮品的国家不同,中国消费者喝咖啡也是对品牌和门店环境的追求,而星巴克依旧是品牌价值最高的咖啡公司之一,其门店不俗的格调和统一服务依然具有竞争力。在实体门店、外送业务以外,即饮咖啡也是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力点。未来五年,星巴克将与康师傅合作,将即饮咖啡业务扩展至中国400个城市。咨询公司英敏特数据显示,2017年星巴克在中国餐饮咖啡场所的渗透率为76%,依然稳坐市场领先地位。CEO凯文?强森(KevinJohnson)表示,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将继续保持星巴克的长期投入市场地位。“星巴克的中国之路又宽又长,盈利性和战略性将无可比拟。”王静瑛说。全球范围的挑战星巴克的客流增长数据能说明市场竞争正在加大。彭博社曾发布数据显示,经历了2015年第四季度的较快客流增长后,星巴克在中国和亚太、美国、欧非中东几大市场的客流增长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减缓,美国和欧非中东甚至时而落入负增长。美国是星巴克最成熟的市场,美国、加拿大和南美地区贡献了星巴克70%左右的营收额,但6月星巴克宣布将于2019年关闭美国市场150家,分析认为星巴克的美国市场已趋近饱和,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的原因。从竞争态势上看,在美国本土,咖啡巨头JAB旗下PaneraBread、麦当劳等快餐咖啡,以及蓝瓶咖啡、PhilzCoffee等精品咖啡正在抢夺星巴克的顾客。从全球来看,星巴克将三季度业绩的增长归功于新顾客增加,且这些顾客的消费水平提升了。三季度星巴克增加190万活跃会员,增幅为14%,客单价增长3%。“我们的业绩至少在走上正轨,对这点我们感到欣慰。”星巴克COO罗滋?布鲁尔(RozBrewer)说。星巴克还表示,与雀巢建立的咖啡联盟将于第四季度完成融合。星巴克于今年5月宣布与雀巢建立咖啡联盟,希望借力与雀巢建立的咖啡联盟关系,将包装咖啡等产品销往更多国家和地区,并扩大这些产品的销售渠道。上半年星巴克曾一度陷入种族歧视风波;6月以来,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HowardSchultz)辞去职务,紧接着CFO思考特?莫(ScottMaw)将退休等消息也给市场带来震动。星巴克年内股票跌约10%。
昨日,2018未来交通峰会在北京举办,高德地图易行平台迎来全面升级,并接入哈罗单车、小鹏汽车等出行服务商。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在接受新浪科技等媒体采访时表示,高德希望做一个基础平台,和所有与出行相关的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把产品体验做好让更多人使用,赚钱并不是目的。布局网约车不为商业化去年7月,高德地图易行平台上线,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等成为首批合作伙伴,高德由此走向了布局网约车的第一步。今年3月,滴滴深陷“杀熟”争议,美团打车入局一周,高德带着以公益为名的顺风车杀进市场,不抽取分成,也不提供补贴。近日,“高德叫车”业务来袭,一键打车,货比三家。2014年俞永福为高德地图争取了三年时间,三年之内,高德不考虑任何商业化目标,单纯靠产品驱动。现在三年已过,不免引发这样的猜想:高德会自己做网约车吗?对此,刘振飞对新浪科技回应称,高德也是一个参与者,希望能够发挥作为国内最大移动出行平台的优势,将需求和供给进行更好匹配。“这个市场一定有很多玩家,包括滴滴、曹操、神州,我们起到一个撮合作用,一方面做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另外给合作伙伴提供更多技术、流量、调度能力。”他同时表示,高德不会考虑商业化,“高德是一个用户产品,是一个工具,把产品体验做好,让更多人用就行了,赚钱不是我们的目的。”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也很直接地向新浪科技表示,不会考虑自营,盈利并不是主要考量。“高德不会直接做出行服务,出行服务还是由滴滴、首汽等来做的,我们给它流量,给它更多科技赋能,让很多中小企业的玩家,也能达到滴滴那样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这是我们的使命。”高德不存在所谓对手服务进入支付宝、并借助芝麻信用推行免押金战略的哈罗单车,成为继摩拜、ofo后第三家接入易行平台的共享单车企业。关于与哈罗单车的协同,刘振飞认为,哈罗单车在南方应用得很多,而且与支付宝合作密切,希望支付宝能扫的高德也能扫。而除了哈罗单车,小鹏汽车、58速运也是易行平台的新成员,易行平台的不断升级,将信息服务立体化和出行服务全域化进一步推荐,但也有可能使得高德的角色像是一个竞争对手。刘振飞认为,对高德来讲不存在所谓对手,而是作为基础平台,与所有和出行相关的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都是好伙伴,好兄弟,我们把平台打开,来的都是客人,不管是出行、信息服务各个方面,只要我们谈好合作方式就可以”。那么面对用户呢?今年5月,有网友发文称,在高德App的叫车服务中使用了首汽约车,产生纠纷,高德告知其应联系首汽解决,首汽则称用高德打车需要去找高德,双方均推卸责任,最终不了了之。在刘振飞看来,高德作为平台,对投诉有完善的追责机制,接入的服务商要为品质负责;当然,如果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高德也会和合作伙伴一起面对。解决交通问题的优势进入雨季以来,多地出现打车难,投入多少车辆才能满足需求?高德地图现有的数据能否帮助缓解当前状况?这些都成了用户们关注的问题。高德面对的方式是发起“拯救堵点”计划,无偿提供数据、平台和能力,协助入驻实验室的科学家团队和项目组进行联合研发,并面向全民征集脑洞方案,让治理拥堵不再只是一个话题。其实在2016年,杭州市政府就已联合阿里巴巴等企业提出建设“城市大脑”项目,其中“城市大脑-智慧交通”由高德地图与阿里云联手推出,主要应用于交通领域,目前已正式落地。而滴滴出行CEO程维曾表示,希望成为全球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在滴滴的战略中,智慧交通同样举足轻重。对此,刘振飞的态度很乐观,在他看来,高德是从阿里巴巴的生态出发,而有生态的企业很少;其次,做好智慧交通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阿里云在这方面优势明显;此外,高德还在交通出行领域有多年的积累,完全有信心做好。“这个市场有很多玩家,很正常,有更多人进来当然好,但最终还是要看结果。”刘振飞对新浪科技说道。
7月26日,拼多多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首日收盘价为26.70美元/ADS,较发行价19美元/ADS上涨40.53%。根据招股书,拼多多此次发行8560万股ADS(美国存托股票),代表3.424亿股A类普通股。结合股价推算,拼多多当前市值达295.78亿美元。拼多多的进击,揭开了存在于互联网投资领域的“空间折叠”。成立三年即上市,看不懂的人质疑它急功近利,认同者欣赏它的速战速决。“五环内人群”说它是“上市的地摊儿”,客单价提升空间有限。但在下沉市场,它却算是实打实的消费升级。股权结构显示,IPO后,拼多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峥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其相关附属实体持股比例为46.8%。第二股东腾讯持有17.0%(相似的是,2014年京东上市前,腾讯的持股比例为17.6%),高榕资本持有9.3%,红杉资本持有6.8%。黄峥“持股多,主要是因为公司时间短,还来不及摊薄”。在IPO前夕的媒体沟通会上,他解释道。从融资情况看,拼多多自2015年以来一共经历了ABCD四轮融资,融资规模合计17.02亿美元。除了天使投资人段永平,支持拼多多的投资人还包括光速资本创始合伙人宓群、红杉中国合伙人郭山汕、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等。至此,近几年里资本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也逐渐清晰起来:快手、趣头条、拼多多构成的“下沉三巨头”身后,有投资巨擘腾讯、阿里巴巴的身影。而在新基金矩阵,高榕资本押注虎牙直播和拼多多,源码资本则手握趣店和今日头条。如果说2011年是属于一二线城市5亿互联网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元年,那么2018年,则是属于另外5亿下沉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下半场。下沉市场资本之争被问及怎么看待拼多多的时候,刘强东在美国《财富》杂志的头脑风暴科技会议上说,自己“更在乎用户体验,只要在中国有过几次购物经历,或许只要三次就能得到答案”。他的观点也影响了今日资本的总裁徐新。徐新觉得,要想理解拼多多,得和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一起混一阵才有可能。不过,处于野蛮生长期的互联网公司,人们是否看得懂它的商业模式,和资本市场是否认可它的表现,是两回事。拼多多和2012年唯品会流血上市时的处境如出一辙。当时,很多人觉得唯品会是一家处理尾货的公司,怎么可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但在上市一年后,唯品会最高涨幅达60倍。拼多多也上演了一场极速进击。拼多多IPO定价19美元/ADS。IPO发行价格区间为16-19美元,由于获得13倍超额认购,黄峥有权在价格区间上限的基础上再上调20%至22.8美元/ADS,这相当于拼多多2019年预计净利润的37倍市盈率。但拼多多放弃了这一权利。但在上市当日,这家公司就冲上了中概股排行榜高位。截至7月27日,如果抛开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三家“中字头”企业,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中,拼多多市值排名第五,稳坐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的位置。提交招股书时,想要迎合美国资本市场的拼多多,给自己找了“Costo+Disney”的梦幻组合作为对标。目前看来,美国资本市场买单了。美国投资咨询网站SeekingAlpha的专栏作家加里·亚历山大表示,拼多多从名字上就揭示了团购业务的本质:相约一起购买特定商品的人越多,商品的优惠力度就越大,价格就越便宜。拼多多得益于团购,“随着收入的攀升,将逐渐成为阿里、京东两大巨头的有力竞争者”。讲究盈利的美股市场,对拼多多的喜欢并不出乎意料。和大量处在烧钱阶段的互联网公司不同,拼多多的融资能力远超过它的烧钱速度,现金流状况也不错。据招股书显示,拼多多自2017年第一季度起全面转型为平台电商,来自在线平台的广告和佣金收入取代自营收入。从现金流量表看,拼多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始终为正:2017年和2018年Q1分别为3.15亿元、6.29亿元。数字报表上的拼多多,流量获取成本低,库存压力小,现金流表现好,融资能力强。2017年和2018年Q1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0.58亿元和86.34亿元。这些现金为公司2017年、2018年Q1分别带来了8078.3万元、5016.3万元的利息收入。拼多多的业绩表现,让黄峥的身价完成了从百万美元到百亿美元的“跃龙门”一跳。2007年,黄峥曾因为Google上市而获得百万美元身家。而目前,根据黄峥持有股份测算,他拥有138亿美元的财富。2018年7月26日晚上,人们突然发现,黄峥的身价已经超过刘强东了。五环内外的消费折叠拼多多业绩越好,对其商业模式和口碑的争议之声也就越大。拼多多的投资人都分别肯定过黄峥的判断力和思维格局。他站在“五环内”,重新评估并一手开创了“五环外”互联网的价值与未来。人们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在市场预判电商战争已迎来终局的时候,拼多多以高渗透率和日订单数量第二的成绩,完成逆袭。“五环内人群”到现在也无法理解微信群拉人头的拼团模式,如何刷新了电商格局。但黄峥说过,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从用草纸到用卫生纸,也是消费升级。“中国的新中产阶级人数太少了,虽然他们占据了绝大部分话语权,但如果一味追求他们的物质升级,就只会让中国火车头更往前,尾巴更往后。中国有大量的人在平均线以下,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26日,拼多多APP安装渗透率已达26.5%,已经超越京东的23.52%,在所有电商APP中排名第二,紧随淘宝之后。且从目前渗透增长趋势看,拼多多APP的增长斜率仍然领先其他电商平台。无论理解与否,资本市场对拼多多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抛开目标用户群体谈消费升降级,无异于抛开剂量谈药物毒性。在下沉市场,拼多多确实有所成就。参与拼多多B轮融资的光速资本创始合伙人宓群说,“拼多多通过深度洞悉用户消费需求,把社交关系和产品的颗粒度打磨到极致,拼单模式让商品通过社交的方式来获取用户,促成了高效的信息匹配,在满足用户实际且有效需求的同时,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从经营状况看,拼多多在2017年和2018年Q1的GMV分别为1412亿元、662亿元。截至2018年Q1,拼多多平台年活跃用户已经到达2.95亿。此外,拼多多在小程序方面的表现也很抢眼。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拼多多小程序累计用户已达2.33亿人,远高于同期京东的0.86亿人和唯品会的0.53亿人。在拼多多IPO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说了这样一句话:“拼多多既有创新性,又有规模性”。但也有投资人坚持认为拼多多不值得投资。有趣的是,不同的判断,基于同一种理由。同样是售卖低价商品,在不看好的投资人眼里,拼多多商品廉价的特色过于鲜明,几乎把自己钉死在了低价区间。未来,如果拼多多想要提高客单价,用户的接受度未必高。廉价商品平台的认知,很难抹去了。“拼多多和唯品会一样,现在争议很多,股价暴涨,但风头一过,怕是会一地鸡毛”。一位不看好拼多多升值空间的投资人对投中网表示,唯品会是拼多多的“前车之鉴”,随着流量吃紧,尾货特卖模式迎来瓶颈,活跃用户增长速度很快就会放缓,“神话破灭也不过是三年时间”。属于拼多多的用户高速增长红利期即将逝去。据艾瑞统计,进入2018年以来,拼多多APP端MAU规模相对稳定,而其依托生存的微信,自身用户增长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在2.95亿活跃用户背景下,黄峥需要探索如何增加用户留存率,增加商户规模,提升用户体验。对拼多多来说,IPO是个新起点。新一轮的投入期即将到来。能否扭转悖论,抚平“空间折叠”,拼多多接下来一年的表现至关重要。据招股书披露,拼多多计划将40%的募资款用于增强和扩大公司现有业务,40%用于技术研发,剩余资金会用于日常公司运营和潜在投资项目。
7月26日,拼多多正式挂牌纳斯达克,股票代码:PDD,成为国内首个两地敲钟上市的公司。拼多多敲钟仪式现场直击记者在上海陆家嘴的敲钟仪式上第一时间获知,拼多多开盘报价26.62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上涨40%,盘前竞价超25美元。截止发稿前,市值近三百亿美元。值得提及的是,拼多多这次完成了16.3亿美元的融资(官方表示,16.3亿美元是没有行使超额认购之前的融资额,行使超额认购权后融资18.7亿美元)。黄峥在敲钟仪式现场发表了感言:拼多多植根于中国和上海,希望未来新电商的模式能覆盖全球,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选择纽约、上海两地同步敲钟仪式的原因。拼多多致力于成为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平台上不光提供超高性价比,同时也富有娱乐性的产品及服务,黄峥再次坦诚目前公司离此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距离。黄峥还透露,未来拼多多将在农业上进行重要布局,进一步打通农产品流通环节。2017年度,拼多多共计催生9亿多笔扶贫订单,销出183万吨农货,覆盖90%国家级贫困县。据了解,2018年,拼多多将投入100亿元资源,加速进入500个产地,扶持1万名新农人,帮助更多农产品产地解决货源与交付难题。不知这是否暗示着未来拼多多平台上生鲜会是其核心业务之一。IPO后,黄峥也将捐出其拥有的2.3%公司股份成立私人慈善基金;按IPO发行价计算,黄峥此次捐出的资金约为4.47亿美元。此外,黄峥还计划另建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以支持科学和医学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回过头来看,拼多多赴美IPO一事颇有“一波三折”的风味,递交给SEC的招股书更新了两回,从起初募资不超过10亿美元到调升至最终的18.7亿美元。显然这在近期资本市场钱荒的大环境里实属难得了。同时,腾讯和红杉资本拟在此轮IPO中分别增持2.5亿美元。有趣的是,拼多多的发行价也一直有所变化,从媒体爆料的22.8美元到最后黄峥坚持的19美元,或许黄峥还是保持着冷静,以求稳为主。由此看来,社交电商第一股这个故事,看起来倒是符合向来深谙社交密事的美股市场的口味。光芒万丈:3.44亿人背后的真相在今年6月第一次正式提交招股书开始,外界对拼多多的揣测就没有停止过。止血上市,流血上市等词不断出现在媒体头条。最早成立于2015年4月,3年后IPO,黄峥这一番跃进就是为了“割外国的韭菜”?拼多多招股书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个月间,拼多多GMV达2621亿元,活跃买家数达3.44亿,活跃买家平均消费额从674元增至763元;跃升为继淘宝、京东之后的电商第三股势力。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报告,截止2018年6月,综合电商行业用户规模直逼8亿,行业渗透率突破70%;而在新增的用户中,三四线城市用户占比过半41岁以上用户同比增加35%。据报告分析,“拼团”、“砍价”、“分享立减”等社交裂变的模式的出现和迅速扩张正是吸引大批三四线城市用户的主要原因。以拼团、低价为公司主打旋律的拼多多已经吸引了3.44亿人次,这些人背后三线以下城市占据达到57%,女性用户占比70.5%,25-35岁用户占比57.8%。在品途商业评论看来,黄峥创建的拼多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超乎寻常的增长,最大还是得益于该公司真正抓住了中国消费大环境不均衡发展的市场必然需求;也就是三四线甚至以下城市的用户消费需求。创业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社会实践,以创业浪潮为巅的今天,实业经济面临迫切转型,新零售时代下,一份深度创业何尝不与国民经济挂钩?深耕三四线城市,依托社交生态进行裂变,核心亮点是拼团和低价,拼多多在电商被淘宝和京东垄断的格局下找到了一条不曾被人走过的路,引领了一波新的潮流。不妨衍生想一想,19大报告中被俨然提出的我国新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拼多多在其中扮演了多大的革命角色?有网络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省份占2/3;在消费构成中,用于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等消费型需求的开支仅占10%左右。较低的可支配收入,仅占10%的消费型需求,一方面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这也凸显了这类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极高敏感度。钟鼎创投合伙人孙艳华在一次品途商业评论采访中也分享过一个基于底线城市的调研发现: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懒了,他们花在抖音等社交app、游戏上的时间变多,在商品供给剩余的今天,面临着极其多选择的消费者花在电商上的时间愈发呈缩减趋势,如何帮助消费者花最少的时间买到最好的产品是所有电商平台需要考虑的问题。回到上面那个问题,品途商业评论亦认为,全民社交已经风靡,这种现象早在近两年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火爆四五线城市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而大环境使然,拼多多以电商角色抓住了“农村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改变了这数亿群体的购买场景和习惯。曾有一名拼多多投资人对记者透露,决定投资拼多多的主要因素来源于拼多多的极致模式,它最大化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执行力。资本催熟:然后呢?除了流血上市被许多人评断之外,拼多多是否只是一场资本游戏也是另一个热议。这种看法并非无理取闹。成立3年,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腾讯、高榕资本、红杉资本的股份最高,占股比例分别17%、9.3%、6.8%。在不少人眼里,拼多多是一个资本催熟的典型案例。极度依托于微信生态,腾讯给予了拼多多最自由的发展空间。这空间有多大?微信有10亿用户。这意味着拼多多拿到了一张10亿流量券,获客成本大大降低;实际上也就是众人口中的社交电商红利。已然地,社交电商的红利已经兑现在拼多多身上。据招股书,拼多多2017年和2018年Q1GMV分别为1412亿和662亿元人民币,总订单量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在营收方面,2018Q1到2016年分别为13.85,17.44,5.05亿元人民币;2018Q1实现了37倍的增长。甚至有一个数据是,拼多多2017Q4的营收为2.448亿元,京东同期营收为2.925亿元,相差无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电商红利并非拼多多一家独享。事实上鼓吹新零售的今天,基本上没有一家零售企业不试图在“社交电商红利”上分一杯羹。说白了,大家都在啃微信生态(包括小程序)罢了。资本的投入加快了拼多多的发展,壮大了拼多多的市场份额,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模式。那么然后呢?一位业内人士对品途商业评论表示,社交电商红利估计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记者颇认可该观点。遥观往日阿里京东电商之路,电商红利何不明显?如今呢?流量又何其贵也。现在的社交电商企业在拼命吞噬微信生态下的红利,利用的是消费者社交空间的压榨,甚至由于社交电商企业的“骚扰式”营销模式,很大程度上它们也在透支消费者的社交欲望。但当红利不再,当消费者和市场变得更成熟,社交电商企业何以为继?这也是拼多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换句话说,资本让拼多多在短短3年内就赶上了京东电商的流量,这也暗指了未来几大平台之间对用户的新一轮争夺将会多么激烈。到那个时候,流量又会多贵呢?为什么是此时此刻?拼多多为何选在此刻上市?其实这才是最深刻的问题。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Q1季度,拼多多流动资产中仍有86.34亿元现金。也就是说,拼多多并非被迫上市。上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要受到公众监督,一切事物相比上市前都要更透明许多,也更受限制;意味着股价的波动很可能会导致公司的生死,而股价波动又深受蝴蝶效应营销,任何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司股价;意味着由于市盈率的出现,诱惑变得实体化了,上市前颇虚的股份在上市后变成了实打实的美金。资本没有威逼,是黄峥亲手把拼多多推上了生死之境。是为钱?为名?还是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亲手改变拼多多的未来?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拼多多上市后必定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而清醒的黄峥很可能早有计划。向来富贵险中求,名利与否就看你敢不敢殊死一战。因此,品途商业评论推测,选在此刻上市很可能是黄峥意识到对以“社交电商”名头起家的拼多多来说当下是IPO的最佳时机。一是这个时间点讲社交电商这个故事最恰当;二是拼多多不可能永远依赖社交电商,若红利消失后再谋求IPO,想必不会造成今天的吸金和估值效果;三是黄峥敢于在最好的时机内做最冒险的事拿到最多的钱给公司补充弹药。曾经唯品会同样差不多3年的时间登陆纽交所,也实现了22个季度的持续盈利,但似乎股价却不太被美股市场看好,市值从最高时200亿美元缩减至今天的66.9亿元美元。这一点可以看出,盈利不是投资人对股价的唯一衡量标准,唯品会背后因用户数量和营收的缩减而导致的无法更大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或许是导致市值流失的原因。接下来黄峥会带领拼多多怎么走,未来拼多多会变成什么样,是继续做一家电商平台,还是如阿里京东一样布局物流、供应链、金融、云计算等领域,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和拼多多一起在成长、变化的是中国所有的零售企业,当然包括阿里京东美团点评这些巨头,拼多多的成长很可能不会再如刚成立时那般肆意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品途商业评论分析,拼多多的新模式如果是追求品质化,那很可能需要面临品牌形象定位的转型,短期这样的可能性不大。但试想,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回流和资本回流,三四线如同国外的中小城镇那般的商业建设趋势下,拼多多必然要面临“大家都不傻了,你该怎么玩儿的问题”。那个时候,拼多多不能再以信息不对称的模式收割市场,唯有沉下心来做渠道、做供应链、做产品、做品牌……这些零售消费市场的细活儿,拼多多必须要去面对。不过招股书中倒是提到,公司计划将40%的募资款用于增强和扩大公司现有业务,40%用于技术研发,剩余资金将用于日常公司运营和潜在投资项目。前路未明:悬在拼多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代蹴就了拼多多的庞大体量,时间却是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拼多多已经成功圈层了属于自己的用户,那么接下来如何挖掘价值才是重要的。品途商业评论总结悬在拼多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不止一把。第一,如上文所提,社交电商红利不会一直持续,拼多多需要思考下一步的可能性。第二,确定要一直依托微信生态吗?当拼多多增长到一定体量,包括腾讯在内,阿里、京东等平台会带给拼多多多大的竞争压力?第三,确定要一直以低价、拼团为核心发展策略吗?不可否认,这种极致的商业模式成就了今天的拼多多,但品途商业评论认为单一低价的模式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当消费者和市场环境愈加成熟,消费者的需求将会更加苛刻和细分化,低价和低价带来的产品低质不可能再轻易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第四,确定要一直主打三四线城市消费群体吗?拼多多带起了底线城市的消费需求,拉动了这些城市的消费经济。但随着消费群体的成熟和固定,除了要进一步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之外,拼多多势必需要考虑“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而如果要进行消费群体升级的话,随着而来的是不是拼多多模式、渠道的升级?这其中转型难度可想而知不会小。第五,平台监管制度和商家管理的矛盾该怎么解决?今年6月上海拼多多总部爆发了一场商家维权活动,商家因认为拼多多平台“非法冻结商家资金”而维权。据了解,这并不是第一次商家集体维权,而对一家商家的冻结金额最高达数百万。曾有商家告诉品途商业评论,拼多多以一家他完全不认识的涉假店铺关联为由,冻结了资金,之后平台拒绝沟通,也同样没有告知他哪里违规。这样的事情在拼多多平台并不少见。拼多多收入主要来自在线广告和交易佣金,2017年,拼多多全年佣金及广告收入为17亿元,2018年Q1季度佣金及广告收入达1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37倍。显然管理好平台上的商家对拼多多至关重要,当商家对平台失去信心,拼多多也自然会面临生死之困。除此之外,假货难题也同样是悬在拼多多头上的一把刀。或许不止以上等方面,拼多多需要考虑到更多,包括资本市场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升级,竞争环境的压力等等,留给如今还依旧保持单一模式的拼多多的时间并不多了。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Waymo周三表示,未来Waymo将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展开一项测试服务:使用Waymo自动驾驶汽车,往返接送那些在沃尔玛商店购物的客户。Waymo表示,住在凤凰城地区的沃尔玛购物客户,通过Walmart.com下单订购食品后,在商店为他们准备订单的同时,Waymo自动驾驶汽车会把客户接到商店,取货完毕后再把他们送回家中。Waymo还与美国购物中心DDR公司展开合作,让购物者和用餐者乘坐Waymo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往返亚利桑那州钱德勒市(Chandler)的阿瓦图基(Ahwatukee)山麓小镇中心。此外,Waymo还扩大了与美国最大的汽车零售商——AutoNation公司以及汽车租赁服务商——艾维士·巴吉集团(AvisBudgetGroup,Inc.)的合作。AutoNation将提供Waymo车辆;而艾维士·巴吉集团将面向购物者提供自动驾驶汽车服务的“最后一英里”的解决方案。全球汽车制造商、供应商和诸如Waymo和Uber在内的科技公司,正投入大量资源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并推出测试车队网络,从而推动这项技术向前发展。因自动驾驶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研发成本高企,已令汽车制造商、供应商和其他公司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就在红星美凯龙上市前的5个月,居然之家宣布正式启动上市进程。家居流通行业的发展方向变得太快了,在一二线家居卖场扩张、盈利纷纷受限之际,包括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企业早已开始向外扩张,以寻求更多的突破之机。红星美凯龙搞投资疯狂“买买买”,被称“一身匪气”,居然之家似乎背靠大树好乘凉,但阿里联投130亿元背后的目的是对居然之家的“重新改造”。而改造后的结果,谁也不知道。只不过,不知道居然之家的“五年600店”和“十年千店”,未来还能不能实现?红星美凯龙1000亿身价减半,居然之家的上市捞金之路会顺畅吗?今年1月17日,红星美凯龙在上交所敲钟上市,发行价为10.23元每股,成为家居零售行业“A+H股第一股”。上市首日股价报收14.73元每股。值得注意的是,在几个涨停板之后,红星美凯龙最高的市值曾逼近1000亿元。就在红星美凯龙上市前的5个月,居然之家宣布正式启动上市进程,也开始走向了一条上市“捞金”的路。不过,亿欧家居发现在半年之后,红星美凯龙的A股股价迎来了大幅下滑。截至发稿前,红星美凯龙A股市值只剩500多亿,这还是当初那个曾经逼近过“1000亿”A股市值的红星美凯龙吗?等待着居然之家的上市之路将充满艰险。换个角度思考,从两家企业目前的多条主营业务线来看,以他们为代表的家居流通企业正在下一盘大棋,目标并不仅仅限于家居大卖场。01路子野、广撒网,野心勃勃的红星美凯龙频繁投资“互联网+家居”近年来,红星美凯龙在泛家居行业布下了不少点位,但也并不止步于“互联网+家居”行业。不难看出,红星美凯龙近两年来在定制家居行业、智能家居以及人工智能行业的落点较为频繁,在泛家居以外的行业里,它还注资了体育、交通出行、文娱影视等行业的创业公司。难怪有业内人士称红星美凯龙已经成为了“买买买”的家居企业代表之一了。红星美凯龙方面曾指出,企业的频繁“跨界投资”的目的是满足更多中产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打造完整的家居生态链。02打造行业孵化器,红星美凯龙用“买买买”开启想象空间另一方面,红星美凯龙还提出了“家居行业孵化器”。从红星美凯龙早前提交的回A招股书来看,红星美凯龙给自身的定位除了原有的“国内领先的家居装饰及家具商场运营商”以外,还多了一项自我定位,那就是——“家居行业孵化器”,并有志于成为拥有家居装饰及家具生态系统中最具价值的主要第三方平台。从红星美凯龙最新的官方定位来看,它的服务内容除了卖场自营和销售、委托经营与管理,还包括“装修供应链”、“卖场的轻资产扩张(星艺佳)”、“家装业务(家倍得装饰)”、“消费金融”、“O2O”和“物流配送”等等。另一方面,在红星美凯龙于招股书提到的“新业务事业群”中,亿欧家居发现它的新业务单元板块内容多样,分别覆盖了电商、家装、物流、金融、地产采购、投融资、物流产业园、基金管理等领域。这些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全渠道泛家居业务平台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了。这家企业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的连锁品牌家具商场,正想借助收购并购、孵化新业态的方式,幅射上下游产业链并扩大市场份额,为中产消费群体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实现自己的“孵化梦”。但根据部分业内人士的反馈来看,红星美凯龙的不少投资案例走的都是“野路子”模式,以控股的方式帮助创业企业获得发展。只不过,若业内人士的描述确有其事,假设长期以这种模式介入到企业的发展中,还会有更多的创业公司希望与之共度“美好时光”吗?毕竟投资市场是开放的,钱谁都能给,但优秀的创业公司对投资人或投资机构的选择权也会更大。至于浮动较大的市值波动情况,只能说市场信心不足,红星美凯龙得加把劲才行了。03扩大业务布局,居然之家要从“大家居”转向“大消费”如果说“买买买”是业内人士对红星美凯龙的评价,那么居然之家则被看作是“卖卖卖”的代名词。半年间,居然之家就变相“卖身”了好几次。在2018年初,阿里联合一众投资机构及企业给居然之家带来了130亿人民币的投资,居然之家因此释放了36%股权。而在这轮巨额投资的热度尚未消退之际,居然之家又迎来了顾家家居的新一轮融资。2月26日,顾家家居发出公告,将出资1.98亿元成立投资基金,并宣布投资的唯一对象是居然之家,投资完成后,顾家家居将间接持有居然之家0.54%的股权,未来将获得居然之家IPO上市投资收益外,并与居然之家在业务方面保持战略合作。除此之外,惠达卫浴也加入了居然之家的阵营。惠达卫浴于3月8日宣布与居然之家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北京居然之家联合投资管理中心”,并以自有资金参与认购投资基金3000万元基金份额。在达到30亿元的该基金规模中,顾家集团又认购出资5亿元,乐华恒业出资2亿元。除了“卖卖卖”,居然之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向“大消费”方向的转型升级。在2018年初,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喊出了一个口号,到2022年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经营格局,实体店数量要超过600家、市场年销售额过千亿人民币,并在2027年之前力争完成由“大家居”向“大消费”的转型升级,实体店数量超过1200家,也就是实现“十年千店”的目标。从居然之家现有的业务格局来看,居然之家正在建设的“大消费平台”涵盖的内容很多。它覆盖了室内设计和装修、家具建材销售、智慧物流、商业会展、金融服务、跨境电商、食品超市、院线餐饮、儿童娱乐、体育健身、数码智能、居家养老、城市综合体开发等领域。不过,其布局的行业类别看上去似乎没有红星美凯龙来得“专注”。在亿欧家居看来,由于家居建材行业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中产消费群体的崛起和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让家居建材这个“土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2017年,一大堆家居公司成功上市,到2018年,获得IPO或正在寻求IPO的企业也有不少,比如已经成功登陆港股的齐家网(齐屹科技)、试图登上创业板的顶固等,居然之家也是正在寻求IPO的企业中的一员。从居然之家的布局来看,无论是健康养老还是儿童娱乐、运动健身,它都将矛头对准了当代中产阶级群体的普遍消费需求,并试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开辟出一条“新商业”的光明大道。04获投130亿元,居然之家是借力新零售造势还是等着被阿里改造的“羔羊”?在这些战略合作及股权投资与收购的事件中,最受关注的是居然之家与阿里的合作,这将为居然之家“新零售”的落地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今年3月底,它与阿里盒马鲜生的“组cp”式合作,也让业内人士看到了居然之家从“大家居”转向“大消费”的新机遇。但这些摆在台面上讲的话可能隐含着另外的一种可能性。可以说,为同一批消费群体提供更多层次、更优质的专业化服务已经成为了家居企业普遍的思路,家居流通行业如此,定制家居行业也是如此。居然之家从“大家居”转向“大消费”的发展道路大概率是对的,但走不走得通就得看今后的发展了。居然之家缺钱吗?2017年市场销售额超600亿的它其实并不缺钱,投入的成本远低于总营业收入。所以,钱并不是吸引居然之家接受阿里联合投资的唯一理由。有从业者告诉亿欧:居然之家看中的是阿里庞大的线上数据量,这将是有助于居然之家转型大消费的重大推力。但从阿里的角度来看,就不这么简单了。不只一位从业者告诉亿欧,居然之家很可能被改造成新零售卖场,还有人说它有可能延伸成为新的“万达商业广场”。虽然这两种想象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但改造这件事情拥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反正,中国缺不缺家居卖场很难说,但不缺少另一个万达广场。05家居卖场快速扩张的“不光鲜”:绑定一二线品牌并签下3年开500店的协议,是霸王条款还是战略合作?撇开上面的这些猜测与议论,对于红星美凯龙与居然之家来说,布局未来泛家居产业链、并在其中搭建起生态体系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目标。回归到家居流通行业的本质,对家居卖场数量扩张的要求也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但在这一点上,家居卖场的扩张还会跟前十年一样顺风顺水吗?如上图所示,截至2017年底,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的家居卖场总数均已超过了200家,两家家居流通行业巨头全年新增的商场数量相近,其中绝大多数新增的家具卖场是委管卖场。但是,在一二线城市,目前家具卖场所处的市场环境并不好。虽然红星们纷纷开启了大店模式,让主材商在卖场开大门店,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家居产品解决方案,但是在线上线下零售模式暂未真正打通的情况下,家居行业急需开拓新的营销方式和获客渠道。也就是说,家居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家居卖场开线下店和开自营店了。我们可以看到,大型商城比如家乐福超市旁边,已经入驻了一些家具品牌,他们的店面不一定是大店模式,可能店面并不大,成本也不低,但这种新的消费场景也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获客途径。亿欧家居在撰写此文时无意间听闻了一个消息:家居卖场的扩张背后其实是有“盟约”做基础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都已经纷纷绑定了不少家居建材行业的一二线品牌,和他们签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是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要求他们三年内在红星或居然之家内开500家店。有行业人士告诉亿欧,在现有卖场流量逐步衰减的基础之一,如果红星和居然们不这么做的话,卖场的人流量只会更少。甚至,如果他们不绑定那些一二些品牌的长期合作,红星们、居然之家们每年的关店数量就远远不止2家或3家了,可能会翻个很多倍。因此,对于形势严峻的家居流通行业,亿欧家居认为,包括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在内,应该提前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一二线城市卖场占有率低,陷入价格战,竞争相对来说十分激烈。在家居建材企业纷纷寻求获客新通道、不再主要依靠家居卖场和自营店带来流量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难道真的只能依赖一二线品牌的广泛开店带来流量?二是三四线或五六线城市相对一二线城市来说,市场竞争更偏良性。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除了要PK当地品牌,还有一点要比拼的是谁比谁熬得住、谁比谁跑得快,应该怎么比拼?这是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我们作为行业观察者并不能提供解决方案。但结合与很多行业人士的交谈,在未来家居消费场景更加多变、用户的家居消费需求更加突出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先看清楚家居建材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企业将占据发展的先机,而这个“方向”将与零售有关,更与如何将“零售下沉”有关。目前,摆在红星们、居然们面前的是一道难题,而答题的钥匙就握在市场的手里。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谁能够及早地发现行业的机遇并且快速改变航向,谁能够看到势头后及时将服务下沉、趁势上岸,谁就能更早一些看到未来,届时,活下来的,才是胜者。
花钱成了饿了么的夏季主题。据路透社近日报道,饿了么计划在7-9月暑假期间投入30亿元人民币在用户补贴及市场营销上,目标将市场份额提升至50%以上。本月初时饿了么就宣布了将在这个夏天投入数十亿亿元对商家、消费者和物流三端进行升级。上周又有消息称饿了么在找新一轮20亿美元的融资,不过饿了么CEO王磊称公司并没有寻求除阿里以外的新资金注入。而饿了么的高调砸钱刚好都发生在6月25日美团在港交所正式披露招股书之后,原因除了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要尽快提高市场份额外,恐怕是想借着美团上市的节点,影响其估值。根据美团点评披露的招股书,去年餐饮外卖业务贡献了美团62%的收入,可以说外卖是撑起美团估值的关键业务。昨日,自媒体“独角兽早知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美团点评IPO估值区间已经从原来预期600亿美金,下调至350-400亿美金。对此,美团回应称不予置评。之后,经济观察网援引接近美团的消息人士称,目前美团处于聆讯前的准备阶段,尚未进入确定估值的阶段,因此有关估值的任何传言和讨论不具参考性。虽然去年饿了么成功拿下百度外卖,但市场份额仍不敌美团点评。今年3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美团外卖国内市场份额高达62%。在外卖市场呈现饿了么与美团的双寡头局面下,饿了么想要把自己的市场法份额提升到50%,这意味着要饿了么要直接切走美团外卖的蛋糕。背后有阿里的资金加持,饿了么似乎有很大的底气重打补贴战,这场夏日补贴站饿了么粮草齐备、资金充沛。“我们预计阿里会为饿了么的发展继续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饿了么CEO王磊称,“资金现在不是我们的核心问题。”饿了么内部人士告诉36氪,这一轮30亿的补贴将以每个月10亿的节奏,重点投向饿了么市场份额明显较低的城市。“一半以上重点城市饿了么是落后的。”该人士称。对于外卖这个尚未形成足够门槛和品牌差异化的领域,补贴的作用可能立竿见影。据饿了么官方公布的数据,一些城市的补贴已经取得明显效果:截止7月15日,长沙7月前半月交易额环比提升15%;杭州新增10万付费用户;南京整体份额提升5%。饿了么昨日还宣布,平台在上海日交易额突破1亿元——上海是饿了么订单量最大,也是市场份额最占优的城市。另有接近美团点评的人士告诉36氪,美团不会跟进这一轮补贴。临近上市,美团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不难理解。事实上,随着竞争对手减少,过去三年外卖市场的整体补贴下滑,美团招股书中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一栏,占比就从2015年的177%,急剧下滑到2017年的32%。但是如果饿了么持续发起补贴战,上市融资后的美团很难不跟进,毕竟外卖是美团的主营业务和生命线。但另一方面,补贴战带来的资金消耗可能影响美团的报表,令股价在二级市场承压。对于阿里而言,饿了么的战略地位可能正在上升。一方面,饿了么补齐了阿里在新零售生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让天猫小店、盒马、大润发等实体店发货,乃至天猫超市1小时达的服务能力得以全面铺开;另一方面,在5亿多月活的淘宝之外,阿里要进入另一个规模巨大的本地生活市场,迫切需要抓住外卖这个高频入口。美团的生意已经证明了,餐饮消费是串联起吃喝玩乐的关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滴滴进入外卖市场,正如美团进入打车市场,说明两个领域既有的竞争壁垒都不足够高,整个市场还处在早期,格局未定。也许这一轮30亿,只是更大战役的开始。
西班牙全境共计8家授权小米合作店;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Canalys统计,小米手机在第一季度欧洲出货240万部,位居西班牙市场份额第三、欧洲第四。昨天借着新机小米A2全球发布的机会,小米又秀了一把西欧市场近况;而这一切,距离小米香港上市不过两周。至于小米是如何在正式登陆西欧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样的数据增长,我们在发布会后请来小米公司高级副总裁、如今的海外事业部掌门人王翔,聊了聊各方面的“小细节”。1、定义“新AndroidOne”在西班牙发布的小米A2是小米旗下第二款AndroidOne智能手机,其对应的是小米6X国行版,原生安卓系统+骁龙660AIE+中端产品定价,都是它的特色。而在去年9月,这家公司曾以5X为原型打造了首款主推国际的产品A1,随后在11月宣布全面进军西班牙线下市场。记为小米在西欧市场迈出的第一步。不过反过来说,这对于谷歌的AndroidOne或许也是一次新尝试。“谷歌最早找到我们的时候并不确定小米会考虑做AndroidOne设备,毕竟早期AndroidOne走的是超低端迅速普及的策略。而小米有着多年做硬件的经验,还是希望能带给用户更好的一些体验。不过最后双方敲定,产品部分“由小米全权负责”——“基于这样的合作态度才有了如今的A系列产品,我认为这也是目前最成功的AndroidOne系列设备”对此,王翔颇为兴奋的说。2、和印象里不太像的一样的目标用户产品之外则是用户,伴随每年巴展,西班牙和西班牙人似乎化作了这么一个符号:他们每逢MWC就闹罢工、全年有好几个月都在假期、不太喜欢科技互联网;他们热爱生活,但可能不怎么热爱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然而对于目前的小米西班牙授权店,事情似乎又不太一样。“我们的用户对物联网产品非常感兴趣,至少是现阶段非常感兴趣。手环、滑板车的热情都很高。”不过这可能也和小米在西班牙的“群众基础”有关。王翔现场举了个例子“早期MIUI前100名核心米粉里面,有2个是西班牙米粉”。而在发布会现场,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当地米粉的身影。从价格段分析,西欧地区用户的构成更复杂,也是区别于印度市场的地方。出色的购买力让这个市场在旗舰机上有不少需求。同样,不太热衷数码产品,但是赶上4G升级的用户也不在少数。对此,才有了如今A2和A2Lite并行的策略。3、关于授权店产品的选择谈到小米进军欧洲,授权店开设往往带有着些许象征意味;再进一步,把哪些生态链产品放到店里更能代表小米?这乍看是在谈论“卖什么”,但背后自有他的门道。以积木机器人为例,“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目的,主要还是想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我们,比较极客也比较好玩。去年我们推出的滑板车也是这个想法,而且滑板车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都非常受欢迎。”而抛开“选择”,更大的问题是“移植”,王翔说“这是个工作量相当大的任务”。“尽管我们都说欧洲地区,但实际上每个国家的标准都不太一样;不同的语言、插座、包装,我们也是头疼了很长时间才搞定了这些。而这只是挑战之一;包括产品的售后问题,我们也是尽量选择自己搞定”举个例子,小米笔记本目前就在西班牙有售,但是你看键盘首先就要替换成西班牙语。4、知识产权的老话题“我们在过去申请的两万多件专利当中,已经获批了七八千件;其中有一般是海外的”作为小米过去几年知识产权方面的负责人,王翔在谈到这个所有厂商进军海外的共同难题时这样说。“知识产权的问题在我们这个行业,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熟知的国际品牌每个月处理的相关纠纷就有几十件,我们自然不例外。当然这是一个持续投入的问题,你必须有更多的技术用于和其他品牌交换”在未来两年,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下,“怎么样提高知识产权资产的质量”则成了小米的新课题。5、再提2019年进军美国此前王翔曾对外称会在2019年进军美国市场,至于这个时间点是怎么来得,现场我们有了更详细的解答。“美国市场的度特性在于运营商主导,网络频段和国内比更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网络工程师;这跟小米以往熟悉的模式并不相同的。我们习惯设计一款产品,能针对越多的用户越好。另外同时间段里我们的精力也有限,并不能全球全部市场同步前进。”从本质看“运营商模式不是小米的舒适区”才是关键。以如今西班牙市场为例:虽然线上各渠道电商、线下授权店、线下公开渠道都有小米的身影。但谈到运营商市场,目前仍旧处于探索期。写在最后:上市之后看小米的欧洲之旅在月初的公开信中,雷军曾经总结了小米未来的成长空间,并将之总结为三大策略。其中两条分别是:小米要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尽早实现国际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未来十年,小米公司的IOT(物联网)业务预计达到40%~50%显然,在欧洲市场的拓展无疑是两件事的交汇点。王翔坦言“是机遇但也有压力”。我们我们前面谈了那么多机遇,但压力仍旧存在。“我们去年五六月份看西欧市场,很多机型卖400多欧元,但其实也就国内千元机的水准。不仅手机包括生态链产品,我们小米的产品也更有设计感”这种降维打击给了小米迅速扩大市场的机会,“新市场最早总会有一波冲量的高峰期”,不过目前AndroidOne最多也只能上探到中端价格。所以,如何验证其在高端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是快速增长期过后,小米马上要面临的问题。
作为中国二手车电商行业第一股,优信二手车在上市之后一直受到市场的关注。不过,与高关注度和期待度相反的是,优信的股价没过多久便跌破发行价。截至美股昨日收盘,优信股价报收于7.66美元,总市值22.4亿美元,相比较上市之初的27.61亿美元,已经跌去18.9%。值得注意的是,优信上市首日涨幅为7.44%,在当时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表现比较抢眼。但是,好的开头并未能延续下去,优信在6月29日盘中一度破发,7月2日收盘报收于8.15美元,首次收盘跌破9美元的发行价。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上市既是最重要的节点,也是新征程的开始。在上市首日,优信集团董事长&CEO戴琨表示,“上市对于公司发展来说,既是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履行使命,让消费者拥有好车变得更简单。”在登陆美股之前,优信二手车还曾于2016年尝试借壳步森集团实现上市,但是在半年时间的运作之后,最终因为“重大资产重组条件不够成熟”未能实现。之后,优信多次被传出赴美IPO的消息,但官方一直对此不予置评。坎坷的上市之路也算是对优信的考验,不过,何时能够盈利成为摆在优信面前的难关。数据显示,2017年优信营业收入为19.514亿元,和2016年相比大幅增长136.7%。2017年、2016年运营亏损分别为18.23亿元、12.5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7.48亿元、13.92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在2017年为37.73亿元,2016年为17.75亿元,亏损额都在扩大。与此同时,优信在招股书中还坦然表示,“2011年成立以来,我们并未盈利。”不同于美国市场,中国二手车市场发展速度比较慢,规模比例上还有差距,而这也让国内二手车未来的潜力更大。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1240.09万辆,同比增长19.33%,交易额8092.72亿元,同比增长34%。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18年,国内二手车交易量有望接近1500万辆。到了2020年,国内二手车交易量将超过2900万辆。在如此大的增量市场下,二手车电商要想突破线下渠道商实现突破,提高品牌认知度以及用户信任度,砸钱投广告补贴用户看起来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次,优信上市之后,也将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营销。戴琨表示,融资将用于提升供应链水平,加大售后服务的投入,同时还会对营销和品牌进行持续投入,让消费者建立在线买二手车的观念。但是,烧钱营销也不是办法,何时能够盈利是投资人看重的事情。而优信则在招股书中表明,集团将持续扩大投资及业务运营方面的资金投入,目前暂没有盈利或产生正现金流的打算,甚至将继续承受重大损失。从近段时间的股价表现来看,优信在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二手车市场潜力足够大。不过,对于优信等二手车电商来说,规范自己的业务,完善服务链,尽快实现扭亏为盈,才能在之后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为洛杉矶和萨克拉门托的家庭提供超高速5G电信服务。而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Verizon正在寻求与谷歌YouTube或苹果合作,将在推广5G的同时推出电视服务。消息人士说,这项新服务的细节——如时间和价格——目前仍在讨论中。最终合作未必一定能达成。YouTube和苹果拒绝对此消息置评。Verizon近期着手开发自己的在线电视服务,并将向消费者销售5G互联网和在线电视套餐,以便在全美范围内与AT&T和康卡斯特(Comcast)的有线电视和固定电话服务展开竞争。而合适的合作方可以帮助Verizon今年年底前在四个城市提供5G产品。谷歌的YouTubeTV可提供超过60个频道的直播电视,每月订阅费用为40美元。苹果不提供直播电视流媒体服务,但一直在开发替代产品,例如点播节目,以及通过自己的App应用访问第三方内容。直播电视合作可能不是永久性的。首席财务官马特·埃利斯(MattEllis)在5月份的一次投资者会议上表示,Verizon正在对外界帮助加以选择,直到该公司基于互联网的视频服务“令人感到舒适”为止。此前,Verizon缩减了在电视上的投入,将市场让给Netflix或Sling电视等提供商。上个月,该公司下马了go90项目,因为后者未能如期完成吸引青少年观众的目标。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又搁置了一项在线电视直播业务,因为这一市场竞争太激烈。但如果没有在线电视,Verizon可能会落后于它的竞争对手。美国电信运营商AT&T也在专注5G的发展,同时还斥资850亿美元收购了时代华纳公司,希望进军传媒领域。作为DirecTV的所有者,AT&T还是美国最大的付费电视提供商。Verizon创建了Oath作为移动媒体和广告业务的平台。通过这一细分,该公司可通过雅虎体育提供在线视频。Verizon还与NFL和NBA达成协议,直播体育赛事。5G移动技术激发了超连通未来的梦想,每年的开发支出高达2000亿美元,足以引起经济震荡,但5G也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来自自然因素的干扰。Verizon预计将在本周二公布第二季度业绩时,对外发布5G推广计划。
还记得拉手网吗?“CEO先于员工离职、员工被拖欠两个月工资无人问津。”没想到七年前曾经辉煌一时的团购网站拉手网,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说告别。7月11日,隶属于北京拉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拉手网)、北京天下拉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天下拉手)、北京拉手科技有限公司(拉手科技)的100多位员工即将失业,许多人几乎一夜无眠,他们与三胞集团派来的领导在会议室“谈判”到第二天凌晨。“三胞集团可能资金遇到困难,想清退这100多名员工。”拉手网员工告诉蓝鲸TMT。统称上述三家公司为拉手网,这三家公司财务、HR、法务、行政等职能部门的员工是共用的,财务总监的汇报对象一个是三胞集团的财务、另一个是拉手网的CEO,其余同理。变相裁员,拖欠工资成为被离职筹码“拖欠2个月工资和绩效,6月份社保还没交,想要工资就必须签离职协议(无任何补偿),否则什么都没有。”拉手网多名员工对蓝鲸TMT说,因为都是老员工,即便是拖欠这么久的工资大家也都没怎么闹,然而,没有按时下发的工资,却成为签署离职协议的筹码。7月9日,以三胞集团CTO、副总裁李磊为代表的“四人小组”突然降临拉手网,与少数几个人提出离职的事情,当时大部分员工还都不知情。两天后所有拉手网的员工被告知面临离职问题。尽管拉手网2个月没有发工资,但之前并没有传出裁员消息。“会尽最大努力筹到两个月的工资发给大家,不过需要签一个离职协议,签离职协议的话争取能拿到2个月的工资就不错了。”在拉手网员工提供的一份音频中,李磊对拉手网员工说,“公司(指三胞集团)现在不是让大家离职,我们现在把公司的现状和大家做个沟通,由大家自己商量去做选择,如果大家不愿意离职,就这么继续经营,像HOF(英国百货商店HouseofFrase)一样清算破产的情况就可能会发生,如果真走到清算那一步的话,员工的权益可能更得不到保障。”不过,在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看来,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可以以未及时足额发放工资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其次,用人单位因为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或者经营方式调整,而需要一次性裁员20人以上的,属于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经济性裁员,需要履行严格的程序: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同时,用人单位还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第三,企业申请破产清算的话,应当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这几个月工资发不了的时候,集团说要有一波裁员,但是说按照正常程序走,那会还想着要赔偿。现在可能因为集团资本市场遇到问题,弄得他们现在也没有底气了,赔钱也赔不起来,每个月发工资也发不起。”拉手网员工表示。7月17日,蓝鲸TMT致电天下拉手CEO石鑫,他表示已于近日从天下拉手离职,其他不方便说。同一天,蓝鲸TMT拨通李磊的手机号,是另外一位三胞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听的电话,其对关于清退拉手网员工一事似乎有些不愿意接受采访,截至发稿他并没有发给蓝鲸TMT约定好的接收采访提纲的邮箱号。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里,早已经在大众视野销声匿迹的拉手网,最终也没能逃脱被彻底清退的命运,只是这种清退方式让曾经的拉手人为之寒心。天下拉手部分员工签署了“离职薪金结算支付协议书”据蓝鲸TMT了解,已经有部分员工签署了“离职薪金结算支付协议书”,该协议书显示,天下拉手与员工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合同,考虑公司实际7月已经停摆,双方协商同意未付薪金结算到2018年7月13日止,双方就薪金等进行核算,并达成共识。“如果确实存在以支付拖欠的2个月工资逼迫员工签订离职协议,则明显违法劳动法的规定,不仅需要支付拖欠的工资还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在赵占领看来,签署上述协议的目的就是看起来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进而避免支付经济补偿金。没有签署“离职薪金结算支付协议书”的员工,还在继续上班。“现在能负责的人就是三胞集团的人了,基本没有人出来管事,领导级别的暂时谁也没来(上班),都是员工在这上班呢。”一位拉手网员工在17日表示,“已经有人仲裁了。”从辉煌到被收购,一个失败者的身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从2008年团购模式在美国诞生到2013年底,短短五年时间内,全国共诞生团购网站6246家,而到了2014年1月,全国团购网站数量仅为213家,倒闭率超过九成。拉手网也是九成中一家依然艰难活着的团购网站,目前拉手网只有20人左右进行简单维护,吃着曾经辉煌时留下的“老本”。拉手网官网显示的媒体报道最后一条新闻停留在2014年5月,不难想象,这家2010年3月成立的团购网站,曾经起步、辉煌、衰落也不过经历短暂三、四年时间。“目前,拉手网自身仍具有流量,品牌、口碑在一些城市还存在,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用户自动会在上面消费,拉手网每个月也有大几十万、一百多万的收入,养活现在拉手网的20多个人没问题。”拉手网现员工说到,包括商家以前的一部分欠款也是可以追回来的。经历了“千团大战”洗礼、IPO失败,拉手网在2014年10月被三胞集团收购。但收购似乎并没有给拉手网带来转机,反而让拉手网失去互联网企业的战斗力,在一轮轮裁员中,无奈地等到了“关门大吉”的命运。据了解,三胞集团要裁掉所有拉手网所谓剩余扫尾员工,以及内部孵化新业务天下拉手、拉手科技的全部员工,人数过百。与拉手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国内团购起家的美团,6月25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受到高度关;而团购网鼻祖Groupon的处境似乎也不妙,十年八亏,7月9日Groupon被传正在寻求被收购,阿里巴巴成为潜在购买者之一。不同的发展路径带来不同的命运。财务数据显示,无论是美团还是Groupon,二者亏损收窄但还是亏多赚少。目前Groupon估值约27亿美元,美团估值约400亿美元,拉手网在2011年最为辉煌的时候,估值曾一度在当时高达11亿美元。同样作为Groupon国内模仿者,拉手网上线之初就创新不断。2010年6月,推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Groupon与Foursquare(团购+签到)相结合的混搭团购模式;2010年9月,首创了一日多团的新型团购模式,被贴上国内团购网站创新型选手的标签;2010年11月,拉手网推出团购2.0模式,添加了“拉手网生活广场”的功能版块,商户可以通过该版块自助发布团购信息,拉手网再创团购新模式。一系列的创新让拉手网位列美团、大众点评等之前,一度跻身团购网站之首。2011年9月,拉手网向美国证交会(SEC)提交上市申请,拟融资1亿美元。然而,临近敲钟之日,具体应该是在确定上市时间不到24小时,拉手网因竞争对手举报财务造假,上市时间被迫延迟,业内人士无不为之惋惜。一位拉手网员工回忆,当时因为有人举报,说存在各种数据问题,开始还为上市的事熬夜加班,后来就上市失败了。伴随上市得失败,拉手网2011的辉煌也一去不返。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拉手网饱受裁员、资金链断裂等质疑,并不断出现类似二、三线城市全体核心骨干近200人集体递交辞呈、员工大批量被裁撤现象,而这些只是个开始。直至2012年8月,那位三个月前曾为“资金链断裂”辟谣拍案而起的拉手网创始人兼CEO吴波,宣布离职。拉手网陷入更加风雨飘摇的境地。到现在为止,拉手网仅剩约20名员工维护网站业务,这与7年前4300名的员工总数相比,基本上算是清零了。从结果倒推来看,这些年“裁员”成为拉手网发展的主旋律,拉手网花在裁员补偿的钱恐怕也不是小数目。去年11月份,拉手网仍在进行裁撤分站,比如拉手网北京分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各个分公司当时都被撤了,“销售走的时候都是合理赔偿的”。“当时我们还做了负面应对,因为是N+1补偿,所以都没有负面(新闻)。”负责殿后的拉手网员工说,留下的人负责后面的扫尾工作,“去年裁员的时候说,后期会以最优的方式优化我们,给我们赔偿,都答应的很好,但是现在拿我们当没用的人。”赵占领表示,N是指工作年限,工作满N年就有N个月补偿金,如果每个人工作三五年,相当于每个人三五个月的工资,企业裁员的成本会很高。线上线下故事难讲,过得越来越像国企当人们在质疑美团IPO后的未来,想想曾经的拉手网,有时候或许活在当下就是对企业自身最好的证明。依靠大量广告烧钱吸引用户、扩大规模的模式,对于团购网站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面对没有太多忠诚度的用户,一旦烧不起钱,用户就会毫不留情地向竞争对手递出橄榄枝。这或许也是美团主打外卖业务,并不断扩展自己的业务边界,将触角伸向旅游、酒店、共享单车、新零售等新业务。在团购网站纷纷寻求BAT庇护的时候,2014年10月,拉手网也结束了单身状态,下嫁给江苏三胞集团,最终收购价格至今未向外界公开。这样的选择最终将拉手网带向了消亡。从拉手网的融资额来看,在计划赴港上市前,拉手网共完成合计1.67亿美元的三轮融资,估值一度高达11亿美元,这个数字在七年前应该不算小。不过对于收购,拉手网在职员工至今依旧耿耿于怀,他们觉得拉手网被三胞集团收购相当于贱卖。时任三胞集团新闻发言人、副总裁邹衍表示,“三胞集团结合拉手网的优势,提出’天上拉地下、线下拉线上、供应链拉客户、吃喝玩乐拉商品、团购拉定制’的’五拉’协同方式,意图将拉手网的线上资源与三胞集团丰富的线下实体资源结合起来,在持续发展团购业务的基础上,打造全球最大的O2O电商平台。”众所周知,三胞集团收购拉手网,看中的是其在O2O领域的线上资源、入口、流量、互联网人才等。三胞集团投入资金和资源,拉手网投入互联网技术和人才,辅助三胞各个子公司,与他们互相协同作战。三胞集团进而可以补足线上渠道、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增强其在O2O领域的竞争力。公开资料显示,三胞集团是一家以信息化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集金融投资、商贸流通、信息服务、健康医疗、地产开发五大板块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三胞集团现拥有宏图高科(600122.SH)、南京新百(600682.SH)、麦考林(NASDAQ:MCOX)、金鹏源康(新三板430606)等多家上市公司,以及宏图三胞、宏图乐语、宏图滚石、宏图地产、广州金鹏、中国新闻周刊、商圈网、英国HouseofFraser、美国Brookstone、以色列Natali等国内外重点企业,下属独资及控股企业超过100家,全球员工总数近8万人。其中电商物流板块拥有拉手网、美西时尚、国采支付、万商玺卡、万事得等电商及物流企业。拉手网与三胞集团的互动,拉手网属于线上,三胞集团的业务很多都在线下,所以互相协同,与集团各个子公司做一些促销活动。拉手网在职员工介绍,比如南京新百有什么活动,可以提前在拉手网做一些宣传,卖一些代币券,利用拉手网的互联网资源和优势,提前造势。“相当于利用自己集团内部的资源造势,早些时候,拉手网自有流量带来的销售可能不止一百万,上千万都有。”“三胞没有互联网基因,它特别希望借助拉手网以前的名气和线上流量,打造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基因。”拉手网员工说。然而,被收购之后,“拉手网发展的还没有之前好,甚至可以说越来越差。因为之前会有做互联网的职业经理人为主,后来我们做所有业务都要集团来操纵。在传统行业出身的三胞集团操纵下,各种都跟不上点,后来我们过得越来越像国企。”拉手网现员工有点哭笑不得。奋力一搏,无造血功能的天下拉手终夭折国企的日子过了没有多久就进行不下去了,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拉手网的“剩余价值”还可以好好利用一番。2017年06月,作为三胞集团内部孵化的新业务,天下拉手诞生,其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天下拉手运营的各个基础还是借助了拉手网的声望、知名度,流量、员工专业度等。”拉手网员工说,天下拉手人员一部分是原来拉手网的人,一部分是新招聘的人。天下拉手官网的介绍,天下拉手是以场景为中心的数据化商业运营平台。天下拉手通过将实体和虚拟场景数据化,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通路,将多种类型的业务打通,挖掘多元场景下的客户资源价值。上述概念理解起来似乎有些空洞。天下拉手的官网显示,其合作伙伴包括三胞集团、宏图Brookstone、麦利达、凡迪基因、Natali、FUJITSU、妙健康、乐语、东方福莱德,这几家无一不是三胞旗下企业。天下拉手CEO石鑫曾介绍,天下拉手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三胞集团体系内打通业务版块,第二条就是在集团体系外找到突破口。从合作伙伴来看,天下拉手的第二条腿显然还处于缺失状态。拉手网员工也证实,天下拉手之前做的好多业务都是集团内部的技术服务,比如南京新百,宏图高科,实际上对外部企业没有一点效果。“天下拉手的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做大数据、场景服务。因为做了一年了什么都没做出来,量也没上来,钱也没来,所以集团要把这个业务直接砍掉。可以说,天下拉手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三胞集团相当于爸爸,天下拉手一直在吃集团的。”拉手网员工说道。“天下拉手作为初创公司,还处于烧钱阶段,前期不可能自己带来利润。”这也是三胞集团要裁撤“拉手系”根本原因。拉手网员工告诉蓝鲸TMT,三胞集团“四人小组”表示,三胞集团遇到资金困难,天下拉手一直靠三胞输血,自己造不了血,三胞集团给拉手网发工资是情谊、不是义务。就在去年12月,石鑫向媒体介绍,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的规划方针是,三胞集团未来将成为一家“数据公司”。三胞集团具有独特的线下资源优势,孵化天下拉手,就是要用互联网基因打通线上线下数据,在场景中搞事情。今年1月,天下拉手宣布获得5000万元的首轮天使轮融资,但这笔投资也仅仅停留为一串数字。据拉手网员工说,投资方预计投资2000万元,只是对外宣布5000万元,尽管虚报融资额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即便是数目少了的救命钱,也迟迟没有到账。“据说,双方可能有什么赌协议,天下拉手有很多量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对方觉得不值得投了。再加上去年年底资本市场收紧,钱就没打过来。”天下拉手的员工说道。
2018年3月,京东金融高达130亿的B轮融资的消息就“引爆投资圈”,据称领投的是中金、中粮等巨头,并于3月底签署法律文件、4月完成打款,投后估值1650亿~1900亿。2018年7月12日,京东金融正式宣布: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签署了涉资130亿的《增资协议》,9月底之前完成打款,投后估值1330亿。时间拖了四五个月,估值缩水20%,说明投资圈对京东金融存在较大分歧,即便估值降至1330亿也只获得部分投资人认可。京东金融“脱胎”始末京东金融成立于2013年10月,年末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属于“池保理业务”名为“京宝贝”。所谓“池保理业务”,是指供应商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获得资金融通。“京宝贝”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京东自营业务的供应商。例如京东欠某供应商100万,供应商资金周转困难,通过申请“京宝贝”可以获得50万~80万贷款,按日计息。2014年10月,京东又推出了面向开放平台第三方供应商的“京小贷”业务,最高额度500万元,放款到京东钱包。京东2015年报披露,与金融产品相关应收账款余额为64亿元,相当于营收的3.5%。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完成A轮融资。红杉中国、嘉实投资、太保合共投入66.5亿、获得14.26%股权,投后估值466.5亿。2016年末,与金融产品相关应收账款余额为143亿元,相当于营收的5.5%。2017年3月,京东金融被彻底剥离,对价为143亿现金。京东不再持有任何股权,但京东金融的实际控制人仍为刘强东。相当于用143亿元买下一个内有143亿元的钱包。一年后这“钱包”值1200亿!假如国有企业一把手这么干,性质就严重了。京东股东对此无动于衷,说明2017年京东金融对他们而言轻如鸿毛。大洋彼岸的他们可知如今,与京东没有股权关系的京东金融值200亿美金,比京东的三分之一还多?2018年3月开始的B轮融资,7月份最终落实全部投资者,133亿资金将于三季度结束前到账,投前估值1200亿。此间有投资机构声称“京东金融市价1200亿,8折拿货,按960估值进场”,但真实性无法确认。等京东金融提交招股说明书时,才能真相大白。曾经是“温室里的花朵”京东金融的支柱业务至今仍是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两大主要产品是“京宝贝”和“京小贷”,它们的规模、成因与京东应付账款有“微妙关系”。2014年~2017年京东应付账款平均账期分别为41天、44天、52天和59天。截至2017年末,京东应付账款743亿,为2013年同期的67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1.1%。应当注意的是,京东只有在收取消费者货款之后、支付供应商之前才会形成“应付账款”。但对供应商而言,把商品放到京东仓库之时就已开始面临资金压力了。2014年~2017年京东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34.8天、36.4天、37.6天和38.1天。截至2017年末,京东存货417亿,为2013年同期的65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9%。综上所述,截至2017年末,京东应收账款及存货合计1160亿,为2013年同期的667%,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0.7%。按2017年的平均数据,一批货物进入京东仓库后38天才能卖完,京东确认应付账款后供应商还要等59天,总共要等97天才能收回货款!供应商资金紧张与京东压货、压款存在因果关系;供应商资金张是京东供应链金融增长的驱动力;供应商从京东贷到的钱,本质上就是京东欠供应商的!截至2015年末,京东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已经覆盖了10%的商家。京东消费金融始于2014年2月上线的“京东白条”。京东金融投资建议书提供了4个季度的白条交易金额(GMV)。其中2015年Q2的白条GMV达到50亿,占同期GMV的4.4%。而2014年Q3的“白条渗透率”仅为1.5%。2015年12月的这份《投资建议书》显示,2015年Q2白条活跃用户约为160万个。平均每位活跃用户贡献了3000元白条交易金额,而同期京东商城活跃用户一个季度的花销约950元。可以推测:白条用户主要是那些购买“大件”3C(特别是手机)的消费者。(摘自2015年12月《京东金融投资建议书》)把上面这个图表中的“白条季末余额”与“季末消费者预付”对比,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客户预付远大于白条余额。理论上讲,京东不需要融资就有钱向消费者“放贷”。“放贷”为啥打引号,因为可能根本不需要放贷。根据“京东白条”业务流程,从用户消费之时就开始计息,但京东并没有立即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假如账期是60天,只要用户在60天内还清欠款,京东金融可以不出一分钱白赚利息。假如用户12个月还清,京东金融也能省2个月的资金成本。(摘自2015年12月《京东金融投资建议书》)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三个“命门”是获客难、资金成本高、资产端缺少靠谱的项目。每获得一个注册用户的成本高达数百元;承诺给投资者的年化利息很少低于12%,18%、20%也很常见(这是互金平台的资金成本);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项目哪里找?别的不说,假设京东金融4亿注册用户300元一个地去拉,要花1200亿,B轮投前估值可能就来自这道简单的算术题。孕育于京东生态圈中的京东金融,至少在获客成本和资金成本方面,较其它互金公司有极大优势,资产端的风险也小得多。但坏帐率高于蚂蚁金服。假如不看拼多多与微信的寄生关系,成立第三个年头交易金额做到1400亿、用户接近3亿,这家电商真神了。同样,单看2013年底才成立京东金融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但压着供应商的款向供应商放贷,收了一部分客户的无息预付款向另一部分客户放贷,不立即向供应商付款却立即向白条用户计息。这些都不是正大光明的商业模式,而且离开京东生态圈根本玩不转。京东金融这株“温室里的花朵”还是“妖花”。本文无意做任何道德评判,但“温室”是有天花板的,京东商城规模扩张已经放缓,京东金融必须“走出去”,这是拆分的首要原因。个人资产水涨船高、200亿私募到手、有机会到A股“割菲菜”,这是拆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离开“温室”与其它互金公司一样高成本获客、一样高成本融资,一样到资产端寻寻觅觅……京东金融能否继续“茁壮成长”有待观察。“去金融化”只争朝夕2013年10月京东金融成立时的定位就是“一站式在线投融资平台”,宗旨是“为用户创造更多消费”以及“陪伴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其实就是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2014年1月提交招股文件中称:“我们的业务规模无疑会令我们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活跃参与者。我们已经推出多种金融产品,包括为供应商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百度“京东金融”获得的第一条结果就是“京东金融_互联网专业投资平台_风控严格_安全放心。”第二条是“京东金融-中国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能赚闪借会花!”第三条是已经修正的“百度百科”,上来一句“京东金融“定位为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但第二句便露了马脚:已建立起十大业务板块——企业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众筹众创、金融科技、海外事业。2015年12月《投资建议书》对京东金融业务布局归纳如下:2018年京东金融重组为“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两大群组,11个业务版块,但其中只有“金融科技业务部”算是“服务金融机构”的部门。好比走进“XX科技公司大厦”,看到各间办公室门上挂着“XX金融”、“证券”、“保险”这样的牌子,会以为进错大厦了。京东金融试图“去金融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定位为金融公司将面临严厉的监管,并且把自己放到与强大的传统金融机构竞争的位置,九死一生。再说想干金融也得有牌照呀,看看京东金融拿到什么牌照、没拿到什么牌照。自己做不了金融机构只能“服务金融机构”。二是估值。金融机构估值水平远低于互联网公司。以众安在线为例,2016年人保财险已赚保费和净利润分别为众安的84倍和1923倍。众安在线上市后,市值一度达到人保的二分之一!中国不缺巨型金融机构,最新世界500强中有10家中资金融机构,京东金融们没来由往它们堆里扎。因此对外宣示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能力”成为风潮。京东金融原本是B2C,B是京东金融,C是中小企业或个人消费者。2018年初CEO陈生强在博鳌亚洲论坛称,京东金融的核心商业模式是B2B2C(中间多出来的B是金融机构),盈利模式也要从资产方式获利变成服务方式获利。将来要输出给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从何而来?当然要在实际研发与运营中逐步积累,需要真实场景下的海量经验和数据。闭门造车的“金融科技”很难被金融机构所接受。京东金融2017年活跃用户仅1800万,100多亿营收主要来自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收入“上亿”,也就是1%左右。截至2018年3月31日,支付宝已经服务了约8.7亿活跃用户,其中国内活跃用户数已达5.52亿。目前技术服务已经与金融收入相当,预计2020年后者将跌到10%左右。相比之下,尽管京东金融从善如流,方向感和路径都对,但起点低、起步晚,搞不好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在京东金融分拆过程中,与投资者签署的协议包含赎回条款。主要内容是假如京东金融未在约定期限内上市(QualifiedIPO),需要在180天内向投资者赎回股权并按年息8%支付利息。据悉协议规定的最后上市限期为2020年(未经官方证实)。A股远不如香港好混,众安的“金融科技”概念和小米的“互联网公司”定位,并未被香港监管机构质疑,致使部分投资者入瓮,小米市盈率甚至比腾讯还高一大截。但小米想在A股获得“互联网公司”标签却被证监会“84问”撅了回来。2020年,京东金融要证明自己不是金融机构而是金融科技公司,只有拿营收结构说话,打不了马虎眼。2017年才1%,2020年要高于50%,难度非常大。套用一句非常俗的话——留给京东金融的时间不多了。
小米上市后,雷军在公开信中还有很多增长点没有说出来,比如IoT,再比如汽车。上市后,企业会有更多资金;有了更多资金,就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或者自己做,或者买买买,以求不断突破边界。小米上市后,股价先是破发,后是上涨,在资本市场呈现出不错的气象。那么,小米未来新的战略机会在哪里?雷军在公开信中谈到了小米的增长潜力:第一个是智能手机可继续增长进入世界三强;第二个是进行品类拓展进入更多千亿级市场;第三个是国际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国际业务收入会占到收入一半以上。“仅这三条策略,就保障了小米未来的成长性。”其实,还有很多增长点雷军没有说出来,比如IoT,再比如汽车。雷军考察小鹏汽车7月18日,雷军到访小鹏汽车位于广州的新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还对小鹏汽车量产版G3进行了试乘试驾,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坐在副驾驶亲自为其讲解。小鹏汽车新基地位于广州岑村,是小鹏汽车7月16日启用的新研发总部,雷军造访有祝贺乔迁之喜的意思。何小鹏是UC联合创始人之一,他创办的小鹏汽车与蔚来汽车、威马汽车并列为中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三巨头,均意在对标中国版的特斯拉,只是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略所不同。雷军视察小鹏汽车,在很多人看来是因为私人原因。何小鹏与雷军的关系圈内人都知道。梁捷和何小鹏创办了UC,后来邀请时任联想投资副总裁的俞永福加入并担任CEO,俞永福帮助UC与雷军搭上了线,雷军投资了UC,还长期在其董事会里面,甚至一度担任董事长一职。雷军的加入让UC从一个App成长为一个小巨头,不只是给其带来了业务发展所需的核心资源,还引入了大量资本。在微信尚未成为今天的超级App时,Web类内容在移动互联网还有着很大的市场,手机浏览器作为Web内容的入口级应用,被BAT倚重,百度和腾讯投入许多资源自己做,阿里则对UC进行了收购,阿里接盘,让UC团队获得丰厚回报,雷军获利超过一千倍。被并入阿里的UC不再主攻浏览器方向,而是转型内容平台,对标今日头条,在自媒体、短视频等业务上布局。俞永福先是担任阿里大文娱主席,后又成为eWTP生态投资基金操盘手,帮马云在全球看项目。跟大多数创业者被巨头收购后选择离开一样,何小鹏在去年也正式从阿里离职,创办小鹏汽车,跟雷军40岁办小米一样,何小鹏离职时也刚过不惑之年。做小鹏汽车时何小鹏就表示,将以雷军为目标:“下一段事业继续以你为榜样,努力做些不同的事情。”而在许多场合,何小鹏都不忘对雷军致敬,将雷军视作人生的导师、创业的贵人。何小鹏对雷军的致敬不只是言语之间,而是拿出了真金白银,在小米IPO后,何小鹏曾高调宣称,“昨天和今天通过二级市场,买了和拥有超过一亿美元的小米(股票)。”其中,何小鹏也分享了自己的投资心得,透露其还持有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股票。不过,雷军对小鹏汽车进行一天的考察,恐怕不只是“祝贺乔迁之喜”这么简单,IPO后的小米,对于汽车的兴趣将日益浓厚。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小鹏汽车最近被传正在寻求融资,预计本月将从阿里巴巴等投资方处筹集超过6亿美元,其估值接近40亿美元,何小鹏在前几天给员工的内部信中提到,“很快会和大家报告下一步的融资信息”。在这个的关键时刻,雷军出现在小鹏汽车新基地,难免会让人猜测,小米或者说雷军系的资本如顺为资本,可能会对小鹏汽车进行加持。而小米此前对汽车就表示出一些兴趣。去年小米与北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一款纯电动的小型汽车,价格仅为3.9万元,小米主要提供基于MIUI的车载系统,雷军与北汽集团总裁徐和谊共同出席签约仪式。此外小米生态链中也有一些与汽车相关的产品,如车载空气净化器、车载充电器、智能行车记录仪,对于小米来说,这些设备是其IoT网络中的一部分。上述动作都只是浅尝辄止,小米还没有深入到汽车行业,相对而言,BAT三大科技巨头已经成为“老司机”。百度瞄准自动驾驶汽车,Apollo平台立志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的Android系统,李彦宏冒着收罚单的风险坐无人车上五环,百度还投资了蔚来和威马两大明星新车品牌;阿里力推互联网汽车操作系统AliOS,与上汽联合成立斑马,不造车,而是为汽车全行业提供互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阿里也是小鹏汽车的重要投资者;腾讯在汽车布局上相对保守,与百度一起投资蔚来,去年拿出18亿美元,通过公开市场收购特斯拉5%股权成第五大股东,由于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投资更像是财务投资。马化腾表示此举原因是“因为特斯拉象征着未来科技,腾讯希望能够离未来科技更近。”小米是中国事实上的独立于BAT外的第四极,自然不会忽视智能手机后的又一个超级蛋糕。雷军本人对于汽车也兴趣浓厚,早在2013年,他在俞永福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给后者送了一辆特斯拉。IPO前,或许是怕重蹈乐视覆辙,小米对于造车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尽管外界一直呼声不断但小米并无大的动作;IPO后,小米有了充足的弹药,而且前面的玩家已给小米铺好了路,各家新能源和互联网汽车的量产时间正好是这几年,路上的坑都被他们踩得差不多了,小米造车的时机已经很成熟。而且正如我此前所言,小米核心能力是面向其用户群打造极具性价比的产品,从手机复制到更多品类,汽车同样是一个需要性价比的品类,且传统汽车体验很是糟糕,小米可以作为的空间不少。如果小米造车,将是一个比做电饭锅,或者签字笔,性感百倍的故事。不过,造车也比造手机等硬件复杂一百倍,小米不可能自己上手,而是会像BAT一样从投资开始,从系统切入(MIUI),先上车再造车,上车已经开始,造车只是时间问题。小米不会直接做技术门槛很高的自动驾驶,这不是它擅长的事情。而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小米很可能先通过投资押注小鹏汽车来深入汽车行业。小鹏姓雷还是姓马?小鹏汽车官方介绍是“小鹏汽车致力于应用新的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造年轻人喜爱的智能化电动汽车,改变用户使用、体验,购买和维护汽车的模式。”,从定位来看,与小米定位如出一辙。在三大新锐汽车品牌中,蔚来汽车定位高端SUV,ES8基准版补贴前售价44.8万元;小鹏汽车旗舰产品G3的价格区间将在20万-28万,补贴后售价稳定在14-22万元左右,跟小米一样主打性价比。“企业的业务市场规模要足够大,用户需求足够强烈,产品与小米用户需求契合;具备强大的团队;且价值观一致。”这是小米生态链选择企业的标准。不难发现,小鹏汽车完全负责这些标准,只不过后者不会愿意成为小米生态链一员,但要拿小米或者雷军的钱,应该是不会介意的。何小鹏此前也说过,以前以为造车100亿太夸张,跳进去才发现200亿都不够花。事实上,小鹏汽车目前已经拥有了一个豪华的投资军团。雷军是小鹏的天使投资人之一。UC创始人何小鹏、YY创始人李学凌、猎豹移动CEO傅盛、腾讯高管吴霄光,经纬创投张颖构成的天使投资团也基本等于雷军兄弟团,A1轮还出现了顺为资本的身影。此前小鹏汽车就已经很小米走得很近,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是长城会主办的年度大会,雷军曾有一个title是长城会董事长,事实上GMIC基本上也等同于雷军系的半个圈子聚会,今年北京车展期间,小鹏汽车将重点展位放在了GMIC上来吸引互联网人群的目标,而不是像蔚来汽车等品牌聚焦到北京车展上。小鹏汽车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持者,就是阿里巴巴。从去年5月到今年1月,小鹏汽车已完成多轮融资:A轮22亿元由神州优车旗下的优车产业基金领投,A+一共有三轮,A0轮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和何小鹏本人;A1轮由纪源资本、晨兴资本、IDG、经纬资本、顺为资本和光控众盈资本联合投资;A2轮投资方包括新鼎资本、昆仲资本和光速创投;今年1月规模为22亿元的B轮来自于阿里巴巴、富士康和IDG。完成B轮融资后,小鹏汽车筹得的资金超过50亿元。可以看到,A+三轮累积资金不到6亿元,都算小投资,神州和阿里领投的A/B轮才是大笔融资。即将完成的融资大概率会有阿里巴巴的身影,会不会出现小米系的钱?答案很快就会公布。小鹏汽车究竟是阿里系还是雷军系?前段时间,财务自由的何小鹏大手笔买入小米股票,同时旗下公司又去拿阿里的融资,因此有人说何小鹏是把阿里锅里的饭,往小米的碗里盛。创业者和企业家的个人财富和企业资本是分开的,互联网大佬个人投资收益颇丰的不少,比如车和家CEO、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就曾多次炫耀自己的投资心得,他通过购买微博和奇虎两支股票赚了5000万美元。创业者只需要对创业项目本身负责,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钱来创业。他们也有投资的权利,个人财富就是个人的,像贾跃亭那样将个人股票套现后再承诺“无息贷款”给公司,也没什么意义。而且,阿里投资苏宁,苏宁也投资阿里,这样的互相投资现象也越来越多见,小米上市前夕雷军也邀请马云、马化腾等大佬给钱站台,如今的科技圈,玩儿的就是圈子。
去哪儿CEO陈刚发布内部邮件,宣布多项高管人士变动,多位高管得到晋升。邮件显示,去哪儿原VP、机票事业部CEO刘连春被晋升为SVP,继续负责机票事业部的整体管理和运营,并将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公司地面交通业务的整体发展与创新。晋升度假、玩乐及攻略等事业部CEO高兴为公司SVP,继续负责旅游度假、玩乐、攻略等事业部的整体管理和运营,同时高兴还将协同CMO孙波推动公司市场业务的发展。晋升何伟平为公司CTO。另外,还晋升马骥骁为公司VP,继续负责公司人力资源与大住宿、市场等部门的人力管理;晋升郭毅萌为高级产品总监,继续负责大住宿海外酒店业务的拓展与体验升级。自2015年被携程合并后,去哪儿高管层经历了多次变动。2016年,在携程将去哪儿收入囊中后不到两个月,1月4日,去哪儿网宣布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调整:去哪儿网联合创始人庄辰超将不再担任去哪儿网首席执行官,赵轶璐不再担任首席财务官。去哪儿网原执行副总裁和无线事业群负责人谌振宇被任命为去哪儿网首席执行官,去哪儿网原执行副总裁和目的地事业群负责人张强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去哪儿网原战略及投资者关系高级总监朱小路被任命为首席财务官。这是携程去哪儿合并后的第一次高管大换血,该次调整后,去哪儿元老基本离开,而新接任的去哪儿高管承担了与携程整合的重任。2016年11月,在梁建章宣布卸任携程CEO一职的同时,携程新任CEO孙洁发布内部邮件,一批去哪儿高管得到提拔:时任去哪儿网首席执行官谌振宇同时担任携程集团创新人才委员会主席;原去哪儿网总裁杨海俊(杨子)晋升为携程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集团公关关系和政府关系;原去哪儿网平台事业部CEO甘泉晋升为携程集团首席技术官,负责集团的技术建设。2017年12月6日,去哪儿网宣布,任命陈刚为公司CEO,原CEO谌振宇将升任去哪儿网董事长。陈刚现任携程集团高级副总裁、地上交通CEO,拥有多次从0到1的互联网创业经历,对在线旅行行业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入的研究了解,同时也是互联网产品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专家。该番调整被认为是携程整合去哪儿的后续,而携程方面派驻年轻高管任去哪儿CEO一职意味着,双方的整合已经基本结束,接下来在携程大的布局下,去哪儿将基于更加细分的目标人群发展业务。此次高管调整,意味着自去年陈刚上任去哪儿CEO后,去哪儿高管层已经搭建完毕。附详细晋升信息:晋升刘连春为公司SVP,继续负责机票事业部的整体管理和运营,并将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公司地面交通业务的整体发展与创新。刘连春于2008年9月加入Qunar,负责机票业务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2013年机票事业部成立起,先后组建创新研发和服务平台,招聘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工程师,产生了大量优秀项目成果,使得机票业务的服务能力和自动化大幅度提升。2015年晋升为机票事业部CSO同时协管无线和国际机票。2016年晋升VP同时任机票事业部CEO,任职内在服务保障和用户体验上加大产品技术投入,发展了机票自营、辅营、旅行交通等业务,始终致力于机票领域的业务和技术创新。晋升高兴为公司SVP,继续负责旅游度假、玩乐、攻略等事业部的整体管理和运营,同时高兴还将协同CMO孙波推动公司市场业务的发展,共同探索新的市场增长点及营销策略。高兴曾服务中软国际、雅虎中国、淘宝网等企业,拥有10余年互联网从业经验。于2010年加入Qunar,先后管理竞价广告、团购、度假、玩乐等业务。2014年率先带领度假业务成功升级为公司BU级业务,现任度假、玩乐及攻略等事业部CEO,任职期内一直致力于整合拓展各类度假产品资源,优化提升度假类、周边游等旅游项目的整体客户体验与产品创新。晋升何伟平为公司CTO,将全面负责提升公司技术品牌影响力,推进公司技术体系的建设和推广,促进技术效率、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技术人员的整体培养。何伟平曾服务于雅虎中国,负责管理平面搜索和垂直搜索的技术、算法与运维团队。2010年加入Qunar,先后负责旅游信息搜索,建立搜索团队(后升级为攻略事业部),并创建团购业务研发团队(后升级为目的地事业部)。2012年起,负责度假业务技术,完成度假所有产品的研发架构创建与协调,有效支撑度假业务成功升级为事业部。2013年起,推进公司数据团队的组建充实及运维团队的扩充。2018年起,同时全面管理大住宿BU技术团队。何伟平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开源数据库和开源开发语言perl的资深用户和布道者,译有《Perl编程第三版》,并且为开源数据库Postgresql的长期文档维护人员、长期的自由软件的推广人员。晋升马骥骁为公司VP,继续负责公司人力资源与大住宿、市场等部门的人力管理,并将继续推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服务体验的发展与提升,促进公司人才管理和培养的整体打通与优化。马骥骁先后就职于Global500强外企及百度、拉手等一线互联网公司从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丰富。于2015年加入Qunar,先后负责无线、平台事业部人力管理工作。17年10月以来担任CorpHR与大住宿HR团队负责人,重塑Corp与BU的工作流程与协作模式,并同时有效的推动了酒店等多业务线的人力资源供给与团队效能提升。晋升郭毅萌为高级产品总监,继续负责大住宿海外酒店业务的拓展与体验升级。郭毅萌于2013年加入Qunar,先后负责无线火车票、无线旗舰店,从0到1搭建无线国际机票、大住宿增值业务,期间带领团队不断攻克业务难题,完成各阶段业务目标。目前作为海外酒店业务负责人,带领团队在产品竞争力深耕细作,致力于为预定海外酒店的用户提供全流程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