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墙脚
去年末,美团和滴滴展开跨界厮杀,前者首先发难上线打车业务,后者依样画葫芦推出外卖。苦无补贴久矣的用户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两家独角兽财大气粗烧起钱来从不眨眼,预想用不了多长时间,消失很久的各种红包、折扣又要塞满手机。可惜,还不到一年时间,两个小巨头的跨界竞争就进入了僵持阶段,大家苦等的补贴只覆盖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截至目前,美团打车只是上线了上海和南京两个城市,滴滴外卖也只是在无锡、南京、泰州、成都运营。几个月前还像死敌一样小巨头为何如此默契?曾万试万灵的烧钱补贴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烧钱补贴为啥不灵了?中国特有的烧钱模式是全球创新中独特一景,而美团和滴滴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团购、外卖、出行这个赛道上,凭借烧钱的效率,美团和滴滴一路狂奔熬死了不少对手,其中不乏背靠BAT有钱、有流量的重量级选手。去年,美团和滴滴爆发跨界竞争时,大家眼中的未来景象是两个小巨头席卷全国的疯狂撒钱。几个月过去了,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失望。去年末美团一出手就把北京、上海、杭州、厦门、成都、福州和温州等列为第一批扩张城市的名单。然而,只是在上海和南京推出打车业务之后,美团就停滞了发展步伐。近日,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明确表示“美团打车近期肯定不去其他城市了。”原本计划在2018年底之前开百座城市,将外卖业务覆盖全国的滴滴外卖,也迎来大调整。据内部消息,滴滴外卖“年底开百城”计划被搁浅,开城数量降至了九城。从有关报道来看,美团和滴滴的跨界竞争放缓原因并不是打不起补贴战。去年10月,美团刚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的融资,滴滴也在12月完成一轮超4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在没有大的并购,且核心业务造血稳定的情况下,两个小巨头开启几个季度的全面消耗战还是没什么问题(如果值得的话)。所以说,双方不是不烧钱,而是发现烧钱不灵了。用美团王慧文的话说“跟奖励(补贴)相比,美团目前更注重的或许是产品体验的打磨,以及内部业务的协同。”至于美团打车何时重新加速,王慧文并没有回应。另一边,滴滴外卖的节奏放缓,也不是因为补贴流血过多,而是前期积累不够,造成外卖服务不佳。从上线以来,滴滴外卖一直受“品牌商户不足”、“服务体系不善”、“骑手交通违章”等问题困扰。缓一缓扩张节奏,恐怕也是为了“打磨”产品体验。红利结束烧钱模式已成过去时烧钱兴起于PC时代的团购,大规模化出现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几年。我们熟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红包大战,滴滴快的的打车大战,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的补贴大战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发生。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的结束,烧钱模式似乎也迎来了终点。据“互联网女皇”上月发布的《2018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53亿,同比增长8%。从2009年智能手机爆发之后,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就持续下滑,随着用户达到7.5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已经见底。为何用户红利结束,烧钱模式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用户红利结束,烧钱模式效益被腰斩。我们所熟悉的移动支付、打车、外卖等烧钱大战,它们发生的时间正对应行业从0到1的过程,因此,烧钱不仅仅可以对竞争对手形成压力,而且还是很好的营销作用,大量的小白用户进入到平台,利于培养忠诚度。用户红利的结束,烧钱拉新的功能丧失,单纯的挖墙竞争对手的用户投资收益比大大缩减。以前几十块就能获取一个忠诚客户,现在成本或高达几百元,显然很不划算。第二,用户习惯下,钱并非万能。以刚获得腾讯领投的趣头条举例,凭借“补贴+收徒”的模式日活超过了800万,然而它并没有动摇今日头条的用户根基,只不过是在今日头条薄弱的三四线城市挖掘出新的市场。烧钱补贴虽然看似百试不爽,如果放在行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因为各个产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用户们忠诚度尚未养成,烧钱很容易把用户拉到自己的平台。然而,一旦用户对某产品产生使用习惯甚至依赖,再想小成本的挖墙脚将很艰难,若大投入又得不偿失。第三,人均收入增高,价格因素影响力衰减。烧钱模式前几年大行其道,同大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也有很大的关系,钱包里的钱不多,用户消费选择中就会更重视价格因素,补贴和红包可以很好的拉新。然而,人均支配收入的增长,价格因素随着大环境变化而衰减,服务价值也成为消费选择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即使靠补贴拉来用户,竞争对手只要把服务做好,仍然不能阻止用户流失。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10046元,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八年时间翻了1.5倍。当然,补贴对拉新的价值依然存在,但是个人消费能力的提升,对价格的敏感就会降低,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正是因为这三方面原因,国内创业竞争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虽然补贴烧钱依然是快速圈地的不二法宝,但决定企业竞争最终胜利的天平将进入多元化。从美团打车、滴滴外卖的当下困境可以看出,只是靠烧钱抢用户的作用已经大幅度下滑,把服务做好才是跨界竞争的决胜的真正砝码,认识到这一层的双方开始沉下心来打磨产品,不正是最好的佐证。要知道,商业上唯一不变得就是变化本身,烧钱时代已经结束了,你准备好了吗?
曾参与微信国际化的产品经理丹·格罗夫(DanGrover)已从腾讯离职,加入Facebook。今年以来,Facebook一直在采取措施,希望在部分功能上追赶上微信。Facebook近期为其Messenger应用推出聊天机器人,并发布新功能加强用户与食品链、新闻机构、服务等领域的聊天机器人沟通体验。不过,微信在使用聊天机器人,对话式商务以及使用二维码进行移动支付、获得信息方面依旧占据优势。早些时间格罗夫就在Twitter上发表推文称自己将从腾讯离职,但具体去向却并未表明。7月15日Uber员工Chenyu发布推文透露了他的去向——格罗夫被FB挖走了。目前还不清楚Facebook是否会让格罗弗从事Messenger聊天机器人业务,但是考虑到他的经验以及微信在对话式商务领域的优势,格罗弗应该会负责这一方面的业务。据LinkedIn的信息显示,格罗夫于2014年1月加入微信团队,担任微信Mac应用的产品经理。过去两年,他在广州从事与微信相关的工作。在加入微信之前,格罗夫曾是教育创业公司Udacity的产品经理。
商业竞争往往比我们看到还要黑暗与惨烈。美团外卖的员工小W、小Z在吃饭的时候碰见了饿了么的小Y、小X,寒暄了几句后,四人聊上了,吧啦吧啦……一不小心聊到了工资,互相吐槽了一番。隔了一天,小W、小Z被美团开除了,小W很不甘,去找领导问了原因,被告知是因为向竞争对手透露了工资。接着剧情开始反转,饿了么的小Y电话小W,要挖刚从美团离职的小W去饿了么。这桥段虽然狗血,但却不是偶然事件。尤其是美团、饿了么及大众点评网之间,从基层员工到高层,从大打出手到语诛笔伐,从挖墙脚到补贴,打打杀杀成为常态,外卖O2O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不亚于当年电信运营商抢用户。尤其严重的是,这些公司竞争背后是大笔烧钱,但在热钱可能冷却的未来,谁来为这些大肆花钱的促销和竞争买单?恶性竞争:明争+暗斗对于O2O公司来说,地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外卖O2O及团购等本地生活服务的推广,都是从地推开始抢用户,争夺地盘的事件频繁发生。去年12月,媒体曝光饿了么和美团外卖业务人员大打出手,甚至被送去医院急诊。仅仅在今年6月,大众点评和美团员工打人事件就有3起。最新一起暴力事件发生在6月12日晚7点,江苏常州一家餐厅的楼梯口处,2名大众点评员工跟8名美团员工打起来了,双方拳打脚踢,据传美团员工甚至穿着钉鞋踩踢大众点评员工。频繁发生此类暴力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外卖O2O公司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是线下商家为了扩大销量,都不愿意签署独家合作,同时与多家外卖平台签约,非常容易引发冲突。恶意挖墙脚就更加普遍,类似文章开头的例子随时发生,而因泄露工资被美团开出的小W,并没有接受饿了么的橄榄枝,因为这些公司处于攻城略地状态,格局未定之下还会不断有恶性事件发生,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她觉得工作环境太险恶。无论暴力事件还是恶意挖墙脚,对于这些外卖平台来说都是品牌伤害,他们自身也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而拓展更多流量来源就是解决思路之一。美团向新浪科技表示,随着推广渠道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团购业务将给外卖引入大量流量,如果形成多渠道的流量来源,未来暴力冲突及恶意挖墙角事件将会减少。表面的冲突虽然可能会减少,但暗地里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不久前,美团被曝光Android版APP封杀竞争对手:使用高深技术判断长期不运行的APP并进行清理,而这4款遭殃的APP分别是饿了么、大众点评、淘点点以及百度外卖,全部都是竞争对手。负责美团外卖业务的副总裁王慧文回应称是“前员工”所为,目的是方便商户联接蓝牙打印机器打印美团外卖小票”。虽然美团就此事进行了道歉,但从PC端延续下来的“流氓式”竞争在外卖领域悄然蔓延。拼融资的补贴大战这些外卖O2O的用户,不一定会看到上述恶性竞争,但一定会感受到各家平台强大的补贴大战。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各家外卖公司关键指标,意味着是否能存活下来及进一步融资,“便宜”则是吸引用户的杀手锏,但这背后烧的投资投资人的钱,竞争也变成了一场融资大战。近日几家外卖O2O平台都在与投资人接触。有消息爆出百度外卖已经接近敲定一笔2亿美元的融资,并且可能会从百度集团分拆出来。美团方面,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美团正计划新一轮融资,金额超10亿美元。美团内部员工向新浪科技证实了该融资计划,并透露阿里可能出资2亿美元,红杉资本及源码资本会跟投。实际上,美团网今年1月份已经完成7亿美元融资,背靠美团的外卖业务自然不愁钱。饿了么方面,自2008年创立以来至今已经累计融资近5亿美元,在饿了么CEO张旭豪看来,如何占领核心资源非常重要,因此融资以后要迅速把钱花掉,花的时候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高速成长。于是,本着花钱圈用户的目的,这些外卖O2O平台都是隔一阵就来一阵补贴大战,“1毛钱吃大餐”、“霸王餐专场”、“吃喝玩乐0元,不要钱”促销此起彼伏,还天天发送优惠券。“补贴”成为行业标配的时候,最开心的是用户,而如果这些公司希望继续用这一模式扩大市场,就需要不断融资,由资本来为这一行为买单,而最为严峻的问题是,资本很有可能进入冬天,热钱冷却后谁将来为这些促销买单?同质化中的差异化互联网历史上有很多次价格大战,其中以电商领域最为惨烈,尤其是B2C电商公司在京东低价促销的影响下,纷纷加入不计成本促销大战,但在金融寒冬来临时倒下一大批。在亿欧网创始人兼CEO黄渊普看来,外卖O2O中,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竞争最为激烈,这是因为二者业务同质化严重,厮杀重点都在校园领域,城市扩张和竞争策略也都比较类似。而同质化的业务,在经济形势下行时,往往生死就在瞬间决定。有电商行业分析师认为,现在的外卖O2O领域基本上是在复制当年的电视以及团购大战,而差异化的思路则成为最后活下来的关键。比如所有B2C都在以京东为厮杀对象时,唯品会用尾货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而资本方面也表示,在平台化竞争激烈的现在,他们更看好一些专注垂直类的商业模式。比如针对白领市场的百度外卖以及服务高端人群、自己掌握物流的到家美食会等。外卖O2O竞争的关键,也是如何更便宜的获取流量,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BAT继续投入资金混战,而如果行业一旦持续处于胶着状态,着急的投资人们很有可能撮合几家并购成为一家公司。
全年交易额突破460亿元,较去年增长180%;团购市场份额占60%,较去年提升7个百分点;覆盖城市近1000个,较去年增长400%;全国范围内合作商户数量超过80万家,较去年增长300%——刚刚过去的2014年,美团网交出了这样一份业绩答卷。美团官方表示,美团走完了高速增长的一年,团购领域的721格局基本形成。“721格局”指的是,2011年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在接受网易科技专访时称,团购市场最终排名第一的市场份额大约占到70%,第二名可能占到20%,第三及其他分享剩下的10%。这样看来,“基本形成”的描述基本属实。除此之外,还有两项数据值得注意。截至目前,美团网激活用户超过2亿。得益于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美团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达90%。按流量计算,美团网已经成为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移动电商。2015年,美团网预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在电影、酒店、餐饮、外卖等本地生活O2O垂直领域将全面发力。联想到一周前传出的美团获7亿美元D轮融资消息,不难看出,团购已经不是美团的未来,与主要竞争对手大众点评在O2O业务上的拉锯战才是美团接下来的业务重心。如果说资本市场押注美团能够成为“下一个千亿元生意”,一大原因想必是O2O平台的想象力。不过,去年11月份,虎嗅网曾撰文《美团四面受敌》写道,在团购端,糯米获得百度流量导入,大众点评进军三四线城市,美团面临被蚕食的地步;酒店业务则遭遇去哪儿等公司的挖墙脚,导致高层离职人才流失;外卖业务的竞争则更是惨烈,线上与饿了么、淘点点等补贴战不休,线下与饿了么打人事件频频;而在向商家推出的商用Wifi和CRM系统方案则举步维艰,遭遇迈外迪的围追堵截。恐怕,最乐观的只有美团的电影业务。以电影《心花怒放》独家预售平台的身份切入电影发行业务,猫眼电影开始变得不仅仅是一家电影团购平台,而是要进入电影产业链的上游,做现有电影销售体系的一大补充。看起来,要想成为“千亿元O2O平台”,美团的2015年依然任重而道远。至少,最急迫的事情应该是确定融资传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