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
美国零售巨头亚马逊近日首次对外发布了第一款针对卖家和商户的客户端,帮助他们更加高效的管理商品和销售数据。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Mashable报道,之前亚马逊在商户移动客户端方面一直空缺,许多商户不得不依靠第三方软件,来管理自己的帐户和商品。亚马逊在官方论坛中表示,希望通过这款客户端(首先推出的是iOS版),让商户实现更简单的商品和销售管理。商户可以跟踪价格,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互动,可以和亚马逊的客服进行联系。卖家也可以跟踪各种商品的销售数据,网购消费者的评价,同时寻找可以进货的新商品。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客户端还可以帮助商户分析每一种商品的盈利情况。在使用这一功能时,商户可以用智能手机对商品实物的条码进行扫描。这款名为“亚马逊卖家”(AmazonSeller)的客户端目前已经在苹果的移动应用商店上架,暂时只面向拥有活跃的亚马逊商户账号的美国居民提供下载。目前还不清楚亚马逊是否会开发安卓版的客户端,或是面向美国以外的卖家提供这一工具。
据分析师称,亚马逊将在3-6个月内推出自有品牌智能手机,配备六个摄像头及手势控制功能。该款手机2014年下半年出货量预期在30万至60万部之间。专注于研究苹果和三星公司的KGISecurities分析师郭明池(Ming-ChiKuo)在其最新报告中谈到了神秘的亚马逊手机,并且科技资讯网BGR也都确认了他所提及的大部分功能。据郭明池爆料,亚马逊手机将配备六个摄像头,均来自索尼,除了主副摄像头用于拍照和视频会议之外,剩下的四个摄像头用于捕捉用户手势以操控手机。另外,该机还搭载了高通骁龙801四核处理器,4.7英寸PPI在300-320之间的屏幕,屏幕分辨率大概在720P,1300万像素主摄像头,2000-2400毫安时电池。亚马逊将在手机内置一系列服务,包括自家的电子商务体系,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据他称,亚马逊将在3-6个月内推出自有品牌智能手机,采用与平板类似的硬件策略——低价卖硬件,靠后期服务盈利。他还预期供应链将在2014第二季度为产品做准备。郭明池表示:“我们预期,亚马逊将在未来3-6个月之内发布其自主品牌智能手机,该手机策略将延续亚马逊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相同的策略。供应链将开始在今年下半年为这款手机提供零部件。我们预期,所需的零部件数量在70万至120万之间,加工成品后的数量在30万至60万之间。相关供应链将开始在2014年下半年获得盈利。”郭明池称:“鉴于目前高度竞争的智能手机市场,亚马逊必须向用户提供区别于其他品牌的用户体验。亚马逊将可能通过整合自家服务(如电商服务)来达到此目标。如果亚马逊智能手机是一款重磅产品,我们预期,凭借其硬件特色和业务模式,这款设备的出货量将大幅增长。在目前的阶段(市场接受度还不清楚情况下),我们预期2014年下半年这款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在30万至60万部之间,2015年全年出货量在200万到300万部之间。”这也就意味着,亚马逊将不会对这款智能手机进行大规模生产,期初只是通过小量生产来满足消费者的“兴趣”。
据国外媒体报道,亚马逊周二与世界顶级杂志公司康迪纳斯特(CondeNast)达成合作。根据合作协议,亚马逊将负责康迪纳斯特旗下《Vogue》、《连线》和《名利场》等杂志的纸质订阅和数字订阅。康迪纳斯特也是首家与亚马逊在此服务领域达成合作的杂志出版社,双方的合作将有利于简化康迪纳斯特杂志订阅程序,使其覆盖到亚马逊全球超过2亿用户群。亚马逊消费者可以通过KindleFire平板、苹果iPad和谷歌安卓平板电脑和手机,借助其亚马逊账号购买、管理和续买这些杂志的数字订阅。康迪纳斯特总裁鲍勃•苏尔伯格(bobsauerberg)表示:“通过与亚马逊的合作,我们将会使旗下杂志的购买和订阅渠道变得非常便捷。”康迪纳斯特为《Vogue》、《Glamour》、《BonAppetit》、《Lucky》、《GolfDigest》、《连线》和《名利场》杂志的纸质版和数字版订阅价格统一定为6美元/半年。此外,康迪纳斯特还将在今后年底推出包括《纽约客》在内的11本杂志的纸质和数字订阅。根据AllianceforAuditedMedia提供的数据,康迪纳斯特杂志总发行量(包括纸质和数字版)在1850万份左右,其中4%为数字订阅。由于越来越多用户选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数字阅读,以及广告主在数字广告方面投入逐渐增加,增加数字发行量对杂志行业的未来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移动设备制造商对媒体内容(包括杂志)也是垂涎欲滴,因为“内容”也是促使人们购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动力之一。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Bezos)前不久自掏腰包,斥资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外界纷纷猜测,贝佐斯将会把报纸转化为可以在平板电脑、PC和手机上推送的流媒体新闻服务。亚马逊KindleContent副总裁格兰迪莱蒂(Grandinetti)并未就《华盛顿邮报》的未来发表评论。他表示,这家报纸为贝佐斯一人所有。目前,一些内容出版巨头和媒体公司与硅谷科技巨头关系比较紧张,因为他们看到消费者涌入iTunes以非常便宜就能够买到歌曲。比如,时代华纳旗下杂志出版社TimeInc到现在还在跟苹果虚拟数字报摊“死磕”,原因就是苹果公司不愿与出版社分享他们订阅数字信息。订阅信息对于杂志出版社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需要向广告主展示——“我们有足够多的读者”。康迪纳斯特也是少数大胆试水的杂志出版社。比如,它是第一家通过苹果虚拟数字报刊提供旗下《纽约客》杂志数字订阅的出版商。在跟亚马逊的合作中,当读者通过亚马逊订阅杂志后,亚马逊将向康迪纳斯特提供订阅信息。亚马逊将会从订阅收入中获得分成,但具体数字,双方还未透露。不过,亚马逊一般情况下会抽走30%的订阅收入。
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智能音箱这样,在市场还没启动的时候就吸引了所有科技巨头的注意力。美国的谷歌、微软、亚马逊、苹果,中国的天猫、京东、小米、酷狗、喜马拉雅、科大讯飞,韩国的三星,日本的索尼,都在抢占入口。而它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所代表的远场语音交互想象空间极大。有人说智能音箱可能是未来网购的下一个流量入口。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智能音箱的出现,现在,人们可以躺在沙发上不动一根手指就完成网购下单。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和零售公司加入语音购物领域,这一场景变得越来越普遍。在美国,亚马逊、苹果、谷歌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语音设备,它们可以放在你家里的某个角度,等待语音指令,然后帮你网购下单、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规划路线、阅读邮件等等。根据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数据,具备人工智能并联网的声控音箱市场将从2015年的3.6亿美元规模增长到2021年的35.2亿美元。Technavio最近发布的2017-2021年美国智能音箱市场报告也告显示,美国智能音箱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38%。eMarketer的预测则显示,在美国,今年智能音箱的月活跃用户将会达到3560万人,比去年增长128.9%。尽管目前没有相关数据统计到底有多少人使用智能音箱进行网购,但这的确是一个趋势。“通过智能音箱进行网购还在早期阶段,目前消费者还不能完全信任这个科技产品。”CreativeStrategies的分析师CarolinaMilanesi指出,“它可能会进展得比较慢,不会一夜之间爆发,但趋势是不可挡的。”在其看来,尤其是亚马逊的Echo以相对便宜的价格面世之后,智能音箱越来越普及,语音购物的门槛也逐渐变低。当人们的生活慢慢被智能手机占据,没有时间坐在电脑前网购,那么,语音购物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了。你可以想想一下它的应用场景:如果你是正在电视机前看比赛的球迷,你只需要发出一个语音指令就能快速订个披萨,而不用打断你看电视;如果你烹饪时发现食用油快用完了,那你立马就可以通过智能音箱在网上订购并等待送货上门,避免一回头又把这事给忘了。“便捷性可以驱动很多行为,人天生是愿意偷懒的。”Milanesi指出,语音指令甚至可以免去你在打开手机应用的过程。据悉,亚马逊2014年发布了第一款Echo后,到目前销售量已经超过3000万台。Echo配备有亚马逊独立开发的Alexa人工智能交互语音系统。根据eMarketer的数据,目前,亚马逊占据了美国智能音箱市场70%的份额,而排在第二位的GoogleHome占24%的份额。值得一提的是,收购全食超市(WholeFoods)的举动可以让亚马逊Echo的用户用语音订购超市商品了,同时,亚马逊的智能音箱还可以放在全食超市售卖,这相当于给了亚马逊一个实体世界的零售点。而就在前几日,亚马逊又宣布与微软合作,双方的智能语音系统Alexa和Cortana将可互相唤醒。Echo用户可以通过Alexa唤起Office应用,Windows10用户也可以通过Cortana让Alexa控制智能家居或者进行网购。苹果公司今年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HomePod”,并表示将在12月上市。与此同时,来自韩国的三星、来自日本的索尼,都对外宣布正在研发智能音箱。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前段时间还宣布和谷歌联手,正式进军语音购物领域。“事实上,语音购物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购物方式,最终企业还可以通过智能音箱推送商品广告。”市场调研机构J.GoldAssociated的分析师JackGold评论道。在早期的这个时候,抢占入口可能远比产品有多牛更为重要。此外,也有分析指出,巨头都在入局,很多小玩家也在跟随,因此可能会造成这个市场过热的状态。可以预测,站在风口浪上的智能音箱或者语音购物,在不久后会出现一批被“拍死”在沙滩上的企业。“但无论如何,只要它本身存在价值,市场就会存在并且最终回归理性。”
传统零售业升级如火如荼,实体店内的收银效率问题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成为了首要改造目标,“自助结算”便应运而生,同时也促进了无人零售商业模式的发展。在国内,无人值守零售店已然异军突起,从淘咖啡到缤果盒子、TakeGo、天虹WellGO等都是无人商店最具代表性的一代产物;而在海外市场,不少巨头玩家也已入局各种无人零售模式。日前,美国食品杂货零售商KeyFoodMontague通过与商业解决方案服务商ToshibaGlobalCommerceSolutions以及STCR合作,在其店内推出无现金自助结算系统。据悉,该零售商在店铺中心设置了一条配备4个自助结算装置的快捷结算通道。这些自助设备目前已经解决20%以上的用户结算问题。KeyFoodMontague方面指出,自助结算设备不仅改善了用户消费体验,还节省了店内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相当于节省零售环节20%至30%的薪水支出。其表示,投入这些自助结算设备后,可在18个月内回本。当然,不仅仅是KeyFoodMontague,使用这种自助结算设备的零售商越来越多。据咨询公司RBR研究发现,去年,美国自助结算终端设备在市场上的使用量已创下历史新高。而除了自助结算终端之外,探索其他无人工收银环节购物体验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沃尔玛就在研究并推广各种可避免消费者排队结账的购物方式。据了解,沃尔玛于今年8月在店内推出一项新技术,可以帮助消费者通过沃尔玛的Walmart’sScan&Go应用扫描商品条形码,以一键支付的方式完成结算,离店时向店员展示消费电子收据即可。整个过程消费者无需排队,而沃尔玛也无需在店里设置收银员。而没有携带智能手机的用户也可通过沃尔玛提供的手持扫描仪使用类似的功能。另外,沃尔玛还在6月和8月分别推出了自动售货亭和自助取货塔,也都免除了用户到店排队结算的麻烦。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无人零售产物是AmazonGo。它的运作原理是消费者在进入超市的入口处会有人脸识别,货架上的摄像头、红外传感器和压力感应装置来判断顾客拿走的商品以及放回多少商品,店内的麦克风可以根据环境声音判断消费者的位置,这些信息会传输至AmazonGo的信息中心,离店时传感器扫描用户所购商品并进行自动结算。整个过程无需导购员以及收银员,同时也不需要消费者排队结算。尽管目前AmazonGo还未公开投入使用,但它的出现无疑为无人零售奠定了一定基础。其于去年年底推出后便掀起一股热浪,目前中国国内各种无人便利店也都或多或少是受它启发。此外,正在践行转型策略的梅西百货事实上也已投身于无人零售模式的探索中。早去年年初,梅西百货便针对其鞋类部门推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销售方式,也是一种自助试穿服务,即不在鞋靴销售区配置任何销售人员,尽量把同一款式不同尺码、不同颜色的鞋都放在货架上,让消费者自行按需挑选来试穿,这样就不需要销售人员不停奔往仓储室给客人找尺码。目前,这一运营方式已经由最初在一些小型商店测试扩大到不少梅西百货的中型商场。而为了与美妆连锁零售商丝芙兰、Ulta相竞争,梅西百货还计划不久后将类似的自助服务推广至其美妆部门。在快节奏、高度碎片化的时代,消费者都在追求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购物体验,这是无疑的。但是,目前国内追捧的完全无人的零售门店是否可行,我们还要打个问号,而像上述几个案例针对购物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取消人工而用自助服务代替,似乎是更加实用而有效的方式,它不仅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还在人力成本上省了一笔。你怎么看呢?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敏锐察觉到农村的新变化新需求,曾经的农村娃用自己聪明才智实现了成功,也回报了农村。1.他发现农村仍像信息闭塞的“孤岛”今年40岁出头的胡伟,来自河南驻马店史庄村。少年时,家里穷得没电视他就听收音机获得信息,那时他听着收音机,对里面讲的国外互联网发展十分着迷。1995年,这个争气的农村娃考上了吉林工业大学(2000年合并至吉林大学),报考的就是计算机系。“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帮着凑钱,没钱的端来一盘饺子。”后来他回忆,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发誓,将来要为落后贫穷的乡村做些什么。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到联想待了两年。但是进入一家大公司当一颗小小螺丝钉,并不是他的志向。2001年,他一咬牙离开联想打算自己创业。在那之后,他倒腾了好多生意。彼时,国家推行“家电下乡”政策,中影集团每个月都在全国各地64万个行政村放一部露天电影。胡伟的公司接了部分这些业务。从2009年做到2012年“家电下乡”政策结束前,胡伟他们一共到农村放了320万场电影,也走遍了全国的几个重点省份的农村。这过程中,他发现尽管城镇里的娱乐休闲、生活方式已因互联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却仍然像一个个信息闭塞的孤岛。2.农村网站初始:养猪、种植、婚恋、寻人他决心把互联网引进农村,让农村人也能享受互联网的便捷。说干就干。2010年,胡伟仿照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建了针对农村地区的社交平台“村村乐”。在这个网站上,有全国各地各个乡村的主业,供网友交友、晒照片、写日志、发布供求信息。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兴起,农村网民还没有很多。为了打开知名度,胡伟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从农村出去的第一批成熟网民熟悉论坛,再通过他们口口相传,网站的名气渐渐大起来。一开始,各地村民在网站上分享猪怎么养、荔枝怎么种,还有交友的、婚恋的、寻人的。2013年,一名90多岁台湾老兵抱着试试的心态,在“村村乐”上寻找他在大陆的弟弟,一个多月后竟然奇迹般地找到了。网站的人气越来越旺,这时有一个家电的企业找到胡伟,问他能不能帮忙做一个市场调查,了解下电视机在农村的销售情况、村民的购买喜好等。胡伟接下单子后,发动那些在农村的网民们,按计件付款的方式,让他们帮忙做问卷调查。很快这个单子就完成了,不仅那些帮忙的网民赚到了钱,胡伟的公司也开始有了第一笔收入。看到胡伟在农村的执行力这么强,这家电企业又找到他,问能不能在农村做广告。在农村,广告通常是刷在墙上的。“一般是刷在小卖店对面的墙上。”胡伟说。他将这份“刷墙”的工作发布在“村村乐”上,村民可以自己报名来“接活”。为此,胡伟和他的团队还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接了活的村民要定期拍照反馈,看墙上的广告还在不在,如果不在了就补上。3.每个村选个“站长”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深入农村,胡伟在网站设立了站长制度。从村支书、大学生村官和在外的农民大学生体中,每个村选取一位负责人来管理该村上网用户,同时承接“村村乐”发放的刷墙、拉横幅等“任务”。“这群人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口碑和可信度,同时也更了解那个村的情况。”每个村有一个站,每个站都有站长管理。这些站长通过承接上游下派的任务获得双重收益:一是经济利益,在河南一些大的县城,一个站长一个月获得的额外收益可以达到七八千元;二是心理上的满足,因为借助网站帮本村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不少站长渐渐成了本村的意见领袖和信息集散中心,这让站长们都觉得很是兴奋。4.300元一面广告墙阿里京东都找他胡伟认为,比起城市写字楼动辄数万元一个月的广告,农村平均300元一面墙,广告可以投放3个月,农村里的“墙体”价值显然更大,宣传效果显然更好。许多的品牌也开始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据说“三株口服液”最鼎盛的时候,都把广告都刷到了农村的猪圈上。对胡伟来说的重要转折是在2014年。当年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上市,马云高喊“未来的行业爆发点在农村”。几乎与此同时,阿里、京东、苏宁都亲赴农村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刷墙大战,农村刷墙广告一家比一家厉害……巨头们的战争,反而给在农村市场深耕多年的胡伟带来机会。“我们在村儿里有人。”胡伟说,当巨头们要在农村投广告时,“村村乐”比起一般的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站长和庞大的农村网民。“我们直接向企业提供详细的乡村名单,再将客户想要投广告的区域发布到网站,并通知这个区域的网络‘村官’来完成任务。”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胡伟的“刷墙”生意越做越好,客户络绎不绝找上门来做广告。5.每年已上千万营收估值达10亿现在,胡伟的业务已经从刷墙,渗透到了“三农”领域的各个毛细血管,如化肥直销、招工信息和农村金融等业务。村村乐与小卖部的合作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为小卖部提供免费WiFi、让村民与互联网连接;小卖部使用村村乐品牌,帮忙发张宣传页、门口放场电影、联合上游厂商做一些免费试用品;门口竖广告牌……现在,村村乐每年约有上千万元的营收,业务能覆盖全国64万个村庄,门户站长共计32万人。近几年,村村乐一度受到资本的追捧,甚至被VC估值10亿元。而通过“村村乐”网站接任务赚到钱的村民,大概有10万人,利用农闲时间他们接任务“刷墙”等,平均每人每年最少赚1000元,最多的一年赚了10万元。除了创始人胡伟,后来加入进来的运营总监陈吉峦、齐得钧,他们都是地地道道农村孩子,分别来自浙江农村,福建农村和河南农村。“我希望把它建成农业的阿里巴巴。”胡伟说。毛主席说过:“得农村者得天下。”这句话放在胡伟的身上同样适用。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敏锐察觉到农村的新变化新需求,曾经的农村娃用自己聪明才智实现了成功,也回报了农村。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印刷版刊登题为《我们承诺,没有利润》(Noprofits,wepromise)的评论文章称,虽然京东商城至今没有盈利,甚至还作出了不盈利的承诺,但该公司的IPO还是有可能引发投资者的关注。不过,京东商城仍然面临着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竞争对手等不可忽视的挑战。以下为文章全文:在商业社会,一家公司的老板承诺几年内不赚钱似乎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这的确是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制定的战略。一年半以前,他宣称这家中国电子商务公司的电子产品将在三年内保持零毛利,而这类产品却为该公司贡献了多数销售额。更有报道称,他甚至威胁要解雇所有试图创造利润的销售员。然而,刘强东还是通过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Al-WaleedBinTalal)和红杉资本等大牌投资者获得了20多亿美元的早期投资。他现在还希望通过即将在纽约的IPO(首次公开招股)再向外国投资者募集15亿美元资金。对于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来说,这似乎有些厚颜无耻。2012年,该公司的净亏损超过17亿元人民币(约合2.83亿美元),一年前的亏损额也接近13亿元人民币。去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确实现了60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但其中很多都源自利息收入。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4亿美元,而应付账款却高达17亿美元。考虑到刘强东还准备继续扩张,该公司的财务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真的会有投资者认可一家缺乏明显利润的公司的前景吗?或许有。京东商城的增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美国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一样(由于二者都同时涉足自营产品和第三方平台业务,因此也经常被分析人士拿来比较),京东商城同样在追求“重资产”商业模式,将规模和市场份额置于短期利润之上。从某些指标来看,这的确收到了成效:京东商城已经在这个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市场成为了第二大电商企业,仅落后于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去年前三季度,京东商城的交易额超过860亿元人民币,高于2011年全年的330亿元。该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的活跃账号也从2011年的1250万增长到3580万。京东商城目前在全国拥有82个仓库,配送人员超过1.8万。该公司的未来还面临两大问题。首先,这种“重资产”模式能否收到回报?中国很多地方的物流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因此,要在中国实现亚马逊那样可靠而及时的配送服务,京东商城必须大幅增加投资。亚马逊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益于美国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京东商城还面临两大财力雄厚的本土竞争对手。一个是凭借虚拟商品赚取多数营收的腾讯。该公司早期对电子商务的投资已经失败,但现在却重新关注起这一领域。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广泛普及。腾讯显然希望利用这款免费聊天服务渗透进用户的智能手机,以此吸引用户到该公司的网络平台购物。另外一个当然就是阿里巴巴,该公司目前控制着中国80%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并且正在向周边领域扩张,以加强自身地位。该公司已经投资了社交信息平台,推出了网络理财服务,还收购了打车应用。阿里巴巴本周甚至全资收购了高德地图。尽管没有盈利,但京东商城的上市计划并不出人意料。阿里巴巴也在筹划自己的IPO,而且规模可能十分巨大:本周的一次私募股权交易对该公司的估值约为1300亿美元。看来,想要避开巨人的阴影成为中国的亚马逊,绝非易事。
目前,共享充电行业覆盖的场景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是大场景下的大柜机,例如来电等;第二是小场景下的小柜机,例如街电等;第三是小场景下的桌面型充电,例如小电等单体充电宝。零售渠道观察按照这三类场景对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及其融资情况进行了盘点。获投时间投资机构地点细节/投放情况来电科技2000万美元袁炳松2014.8小斑充电1500万元李毅敏2017.1小宝充电数百万元韩迪2017.1搜电科技160万元唐茂松2015.9畅冲科技一亿元米更2014.11小场景下的小柜机型2017.4.1IDG资本、欣旺达资本领投,海翼股份跟投深圳街电有大小两种机柜,分别包含12个和6个共享充电宝,可支持苹果、安卓等多种接口的手机。街电已经进入了全国70多座城市,共投放了30多万台设备,近140万个充电宝,日订单量达到22万单。3亿元云充吧2500万元雷云2015.1掌充数百万元薛刚2015.12非常电数百万元王磊2017.5小场景下的桌面型2017.3.31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北京将在今年5月份开通10个直营城市、15个渠道城市,1个月内完成30个城市的市场布局。近亿元2017.5由红杉资本和高榕资本联合领投,腾讯在本轮融资中对小电进行了加持2017.8.20由唯猎资本、龙帆传媒集团和分众传媒集团高管等银行信托机构及政府引导基金联合融资北京第一代产品主要面向餐厅、咖啡厅、机场、高铁等场景,已在北京地区铺设了500多个线下点位。第二代产品采取桌面模式,并且在基座上配置了相应的电子屏。2017.4.5志拙资本、非同凡响创投上海桌面型单台充电宝,线机一体、无需押金未透露河马充电未透露王润2016年底怪兽充电数千万元蔡光渊2017.42017.7.27除了天使投资方高瓴资本、顺为资本、清流资本进一步加持,本轮投资方还包括蓝驰创投、广发信德、云九资本等机构。伏特+1000万元丁明磊2017.5滴滴充电数百万元薛刚2015.12魔宝电源数百万元欧阳扬2017.12017.5.10水木资本2017.8.18仁和实业北京“黄金战甲”是首款集三个接口充电线于一体的共享充电宝,可以匹配当前所有的智能手机机型;同时,“黄金战甲”的覆盖面与适配性也大大增加,大、中、小机柜三个系列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与投放,其自动适应电流的功能更可以满足复杂场景内各类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4G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在中移动等运营商牟足劲儿发力的同时,牌照究竟何时发放正在成为业界追逐的焦点。针对有媒体昨日“4G牌照有望9月28日发放”的报道,工信部新闻处有关人士接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消息基本属于误传,90%是虚假的。目前工信部正在征求相关司局的意见,何时发放还没有确切消息。早在今年年初的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曾表示,4G牌照发放的时间安排取决于客观条件和进展情况,预计2013年将发放牌照。此话一出,业内对4G发牌的时间节点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发放,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苗圩话中的“客观条件和进展情况”主要是针对中移动TD-LTE试验网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就目前最新的进展情况而言,要想完全4G商用还未到最佳时间。网络仍需深度覆盖首先网络基础建设。中移动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TD-LTE4G网络已基本实现了16个试点城市、完成2万个基站的建设目标,并开展各类业务体验。到今年底将进一步覆盖到100个城市、建设完成20万个基站、采购100万部终端。从腾讯科技记者实地走访的多个实验城市来看,目前覆盖区域的网络基本稳定,且无线网络速度表现优异。年初港深广三地实测TD-LTE速率基本在40M至50M之间,刚刚在辽宁结束的大运会上实测速率在34M至41M,北京实测速率在26M左右。理论上4G的速率是上百兆,但实际网络使用当中会有所损耗,以目前TD-LTE的实际测试速率来看,已是3G实测速率的10倍之多,在线高清视频非常流畅。简单说,下载一首7M大小的高品质歌曲只需要一秒的时间,1G的视频也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前文说到这是在已实现覆盖的区域。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中移动面前,局部覆盖虽优,但要实现快速、大规模覆盖还需要一定时间,尤其是室内覆盖。从腾讯科技在北京实测情况来看,截至目前中移动4G网络北京市的覆盖范围包括:东西北三环、南至两广路以内的地区,清华北大、国贸CBD及园博会等地区。言外之意,除了这些地方之外的区域你想使用4G,目前暂无可能。在北京之外的已试验城市及拓展城市中,整体覆盖范围同样有限,深度覆盖更谈不上,这样的网络商用结果只会遭到用户骂街。从起初的16个试验城市一年间扩展到100个城市覆盖,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基站选址、搭建方案(F频段或D频段)、施工难度等,这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中移动急切要推出4G的意愿业界都清楚,无非是扭转TD-SCDMA时期的落后局面,但急功近利必然会重蹈覆辙。产业链只欠东风在中移动不遗余力的推动TD-LTE4G建设情况下,产业链要比3G时期更为积极,大家也都不想再过TD-SCDMA时期的苦日子。一位厂商人士私下对腾讯科技透露,“TD-SCDMA时期的网络建设远没达到商用条件,各家又不愿得罪中移动,很多时候是被逼无奈才推出相应产品。不成熟的网络搭配应付式的产品,以及成为笑柄的视频通话主打应用,不被用户骂才怪。”相比之下,TD-LTE网络层面的建设要比之前扎实了很多,也与产业链的沟通更多,至少在终端层面中移动要求比以往更严格,例如是在品牌引入上,要求有一定知名度,产品质量过硬。当然相关各方也是看到中移动TD-LTE的稳步推进而逐步改变了以往对TD-SCDMA被动支持的态度,转而主动配合TD-LTE。说到终端,工信部近日发放的国内首批4G手机入网许可,业界解读TD-LTE4G商用近在咫尺,就连苹果最新发布的新款iPhone5s和iPhone5c也均支持TD-LTE网络。这样来看,向来傲慢无视一切、拒中移动引入iPhone手机达六年之久的苹果公司都已转变态度,可见中移动在4G上的决心与力度。据IDC预计,随着4G牌照的发放和苹果移动版的上市,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4.5亿部,支持4G功能的智能手机为1.2亿部,其中采用中国移动TD-LTE制式的智能手机则将超过3200万部,这将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大发展。无论是上游的4G芯片和屏幕厂商,还是中游的手机厂商和APP开发者,乃至渠道商和配件厂商都会从中获益,并加速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产业的再次革新。不过,这一切依然取决于基础网络的建设,没有优质的网络覆盖再好的终端也只是一部通话的座机。工信部副部长尚冰曾建议,中国加快发展4G网络,要努力提升TD-LTE产业整体水平,完善语音解决方案,推动网络技术演进,推进技术的创新应用,发挥TD-LTE平台的关键作用,但这些都需要TD-LTE全面稳定的网络。此外,我国4G牌照颁发不仅对国内通讯业产生革命性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全球的4G格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75个国家拥有194个商用的LTE网络,其中18个是TD-LTE,已推出TD-LTE终端166款,其整体情形依然不乐观。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在我国商用,并由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来运营,将对全球通信业的走向产生直接影响。可以说,TD-LTE在中国的商用已是世界瞩目的焦点。其实现在不是差一张牌照,而是差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网络。要知道4G牌照的发放是工信部常规工作中的一环,充其量只是一个信号,如果你还记得3G发牌的情形,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运营商才开始陆续宣布3G商用。所以真正4G何时商用在于运营商的整体发展情况,如果中移动真的汲取了TD-SCDMA的经验教训,那么网络建设要比牌照更重要。
2013年,亚马逊的很多创新都让我们眼前一亮。这一年,亚马逊推出了Mayday客户服务按钮;在最新款KindleFire上加入了特有的marquee文字图片无缝滚动功能;与UPS合作推出了星期天递送服务;在购物季来临之前提出了将无人飞机用于下一代递送服务的概念。亚马逊在2013年已经很让人感到惊喜了吧?那么请对亚马逊的2014拭目以待吧。亚马逊以眼光长远而著称,在获得投资收益之前亚马逊通常都会经历过好几个大的投资周期。市场研究公司NPD分析师马绍尔•科恩(MarshalCohen)表示,2014年将是亚马逊的又一个播种年。科恩说,“你能感觉到,亚马逊在未来的一两年里会推出一些非常大的东西。”当然,亚马逊还会继续进行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增量改进。但是,把眼光放在更为长远的大目标上是一件更有趣的事情。下面是cnet对亚马逊在2014年的5项大胆预测,无人机可没包括在里面哦:1.最终,亚马逊手机来了我们很可能会目睹早有传闻的亚马逊智能手机的问世。目前,高端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亚马逊要想出彩并不容易。和KindleFire平板电脑一样,亚马逊也可以非常迅速的完成智能手机的货品陈列。亚马逊网站上的单击功能(1clickfeature)很便捷。亚马逊也很可能会让这个功能成为移动端用户体验的完整组成部分。亚马逊手机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移动的媒体平台,只要你是亚马逊的Prime客户。通过亚马逊手机,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观看视频、电影以及收听付费音乐。这款手机很可能还会进行应用预装,以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例如Goodreads,Zappos,Audible,和Kindle应用。另外,亚马逊手机很可能也会采用和KindleFire一样的低价策略。尽管免费赠送手机的传言已被证明不实,但亚马逊很可能会在出售手机时采用一个比较激进的折扣政策。类似的策略已经被谷歌用于了Nexus5手机,这款手机的售价为350美元。亚马逊可以推出一款比Nexus5性能更加但售价更低的手机,售价可能为300美元甚至250美元。亚马逊可能希望通过薄利多销来缓解手机低价销售所带来的盈利压力。由于目标定价较低,所以硬件配置不会由于市面上的同等机型。但是,电池续航能力和手机尺寸一定都是有保障的,用户一定能看到高品质的视频节目。2.让Kindle成为你的家庭教师多亏了Mayday客服按钮,你的KindleFire能够告诉你如何调整平板的显示亮度或者如何订购一本电子书。那么,它有什么理由不能向你的孩子教数学呢?从亚马逊对TenMarks(十分)公司的收购中,我们可以认为亚马逊意在教育。TenMarks是一种能够创建数学习题的学习工具。当亚马逊在10月份完成对TenMarks的收购时,亚马逊称TenMarks将针对Kindle平板开发新的教育应用。未来,TenMarks的教育资源和Mayday自助服务很可能会被整合为一体。这可能会让家庭教师通过单向视频向学生提供数学解题指导变得十分便捷。听上去很疯狂?也许。但对于亚马逊来说,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嘛?亚马逊最近还在其平板上推出了一个“自由时间”的功能,家长们可以以此来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这么看,Kindle还真是适合孩子使用呢。3.会有一部亚马逊自制剧获得艾美奖提名今年Netflix的自制剧《纸牌屋》获得艾美奖的提名标志着流媒体服务自制内容已经进入了娱乐业的主流。在竞争对手获得电视行业肯定的之后,亚马逊自然也不甘落后。目前,亚马逊工作室主要专注于情景喜剧,要想染指艾美奖并不是容易的事。其他制作方的同类别剧集包括ABC的《摩登家庭》,NBC的《公园与休憩》(ParksandRecreation)。这些剧集在传统电视渠道中获得了很多观众,但并没能在艾美奖上有所斩获。亚马逊所需要的推出的是由大牌明星主演的一线剧集。类似的剧集包括AMC的《绝命毒师》(BreakingBad)和《国土安全》(Homeland)。亚马逊的工作室制作中的两个剧集可能会发起对艾美奖的冲击。一部是由《火线》(TheWire)编剧根据一部畅销侦探小说改变的剧集(据传,《火线》演员兰斯•里迪克(LanceReddick)也有望加盟该剧);另一部是由曾获艾美奖提名的《X档案》导演ChrisCarter执导的惊悚片。亚马逊在2014也可能会发起进军好莱坞的尝试。4.亚马逊机顶盒将统治你的电视亚马逊正在平板、手机、好莱坞类型的电影、剧集上全面推进。因此,其对于电视机的直接介入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传言中的另一款产品是一款互联网流媒体电视机顶盒。和KindleFire与可能的智能手机一样,对于亚马逊而言电视机顶盒也是其战略的自然延伸:尽量让所有的智能设备都成为亚马逊的商品虚拟陈列橱窗。尽管电视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无论是电视机还是机顶盒,但是亚马逊需要介入这个领域以获取尽量多的用户体验时间。亚马逊机顶盒应该比Roku或者AppleTV机顶盒的价格更低而不牺牲性能。谷歌的Chromecast目前的售价已经低至35美元。当然,亚马逊所有的剧集都会通过Prime流媒体服务提供。但是,其他机顶盒上已经纳入了亚马逊的Prime和Netflix、Hulu等视频平台的服务。亚马逊机顶盒的用户界面可能会和KindleFire保持一致,这样亚马逊就可以将所有的设备都纳入一个生态系统中来。亚马逊已经开始让尝试各种方式让用户得以将平板上的内容方便的转移到电视上去。5.亚马逊Prime将成为主流服务2014年,亚马逊将不再会为用户不注册Prime服务而担心了。Prime用户已经享受到了免费的2日内快递和收看视频流媒体以及Kindle电子图书馆借书服务。非Prime用户方面,亚马逊最近将免费快递的最低消费额从10美元提高到了35美元。因此,我们预计Prime用户数在2014年将出现快速的增长。明年,亚马逊的在线生鲜配送服务AmazonFresh将会实现快速扩张。这意味着,亚马逊的Prime用户将会享受到当日下单当日送达的待遇。介于在线生鲜配送和当日送达服务都是非常复杂的业务,用户将会倾向于在亚马逊平台完成所有日常所需的购买。无论亚马逊推出何种新服务,无论是音乐流媒体付费还是高端购物服务,Prime用户都将能获得无限的使用权。亚马逊的Prime客户数一直以来都在稳步增长,很多客户来自于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当然也有来自其他类别的普通客户。Prime服务是亚马逊很好的盈利点,用户在支付年费的同时还会为网站贡献更多的收入。在提供了诸多福利的情况下,亚马逊是否会对Prime服务提价呢?目前Prime的年费是79美元,CEO杰夫•贝佐斯可能会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提供年费价格以此来测试客户的忠诚度。对于很多忠实用户而言,提价可能是最无法接受的。无论以上的这些预测将会成真与否,亚马逊在2014年一定会继续书写那些令人惊奇的故事。
从去年的PokemonGo开始,AR(增强现实)技术便不断出现在各行各业,但却一直未迎来一个爆发点,还有声音指出AR就是技术泡沫,它已经冷了,甚至指出现有落地的AR功能也只是一种营销噱头……尽管如此,苹果在今年6月份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发布了AR开发平台ARkit,同月确认收购一家在AR技术上积累颇多的德国技术公司;而Facebook也今年推出了其AR平台CameraEffects,并且扎克伯格在其F8开发者大会上用一张加了AR滤镜的照片暗示这一技术会是今年Facebook发展的重点。所以,我们搜集了来自各个领域的AR实际应用,从这些案例中了解AR落地现状,究竟是不是噱头、是否为技术泡沫,我们一看便知。美妆在美妆市场,仅在近几个月,就不断有美妆巨头在AR试妆应用上下功夫,包括欧莱雅、丝芙兰、雅诗兰黛、资生堂等等。然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这些品牌使用AR的套路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在AR应用推出产品对应的妆容供消费者体验,目前这一应用覆盖产品包括口红、睫毛膏、眼影、眼线、粉底液、腮红、染发、眉毛等等,几乎涵盖所有美妆类产品。另据加拿大AR技术公司ModiFace方面介绍,化妆品公司用试妆技术不仅可以吸引80后、90后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样也能拉动销售额,当前已经有150多个化妆品牌和ModiFace自己开发的美妆APP合作。可见美妆品牌对于AR的热情程度。的确,试妆应用为这些品牌的消费者带去了一定便利。以往,消费者在实体店内需要在挑选、试妆和卸妆之间不断徘徊,过程繁琐不说,就连试装产品的卫生安全问题也不能完全保证;而线上用户则触摸不到实物商品,仅凭图片以及文字描述也难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感。另外,美妆品牌还可以借此手机后台数据,分析用户喜好同时判断产品市场反响。纽约数字情报公司L2联合创始人MaureenMullen还认为,AR技术将会于未来2-3年内在美妆行业中大范围普及。所以,AR在美妆市场的应用目前来看还算是顺风顺水。鞋服根据AlertTechnologies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消费者在零售店里购物时,如果他们进了试衣室,就有67%的可能性会实际购买。所以,与美妆界的试妆应用类似,鞋服市场通过AR也衍生出了一种新物种——“虚拟试衣”。据了解,英国快时尚品牌Topshop曾推出过AR试装应用(TopshopVirtualRealityDressingRoom),并且在用户转身时还能看到背部效果;优衣库曾在美国旧金山联合广场店推出了UniqloMagicMirror(优衣库魔镜)只需简单地按动按钮,就能变换衣服的颜色;鞋类零售商匡威也推出的AR试鞋应用TheSampler,用户只需将将摄像头对准脚,就可以看到自己穿匡威鞋的样子……而奢侈品电商Yoox、鞋品牌Nike、Vans、服装品牌C&A、艾格、电商巨头亚马逊、天猫、京东等都在近年来推出过AR试装技术另外,美国服装零售店Moosejaw为了获取更多关注并让更多消费者参与黑色星期五的活动,曾做了一款AR应用MoosejawX-Ray,让用户可通过该应用看到宣传册模特穿内衣时的样子。据Moosejaw表示,也是这个应用,让其在黑色星期五的销量上涨了62%,同期增长37%。家居今年6月,苹果宣称宜家将会成为其AR领域的可能合作者之一;7月,美国家居建材连锁零售商Lowe’s发布了一款融入AR技术的手机应用Lowe’sVision,它是一款店内导航应用,可帮助顾客在店里快速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8月,美国家居电商Wayfair宣布将旗下AR应用WayfairView嵌入购物应用Wayfair内,首次将AR体验与购物场景进行融合;而美国家居零售公司PotteryBarn也有自己的AR应用,能让用户于购买家具前对这个家具在家中的实际摆放效果有个初步判断……家居零售,线下店铺面积过大,用户找起商品时吃力,而线上由于无法感受真实商品的尺寸以及匹配度等问题,会导致大部分潜在用户流失或消费体验不佳,然而通过AR技术则可以很大程度解决这些问题。也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家居行业是最适用AR技术的一个领域。娱乐&艺术除了PokemonGo,还有上线5年来一直处于AppStore上营收排名前十的游戏“部落冲突”。日前,这款游戏的开发商Supercell宣布正与Facebook合作,通过智能手机增强现实体验来推广这款经营策略游戏。有Facebook的ARStudio加持的“部落冲突”,其玩家可以扮演建筑工人,以他的视觉感受一切。当把摄像头指向自己,屏幕会显示自己穿着建筑工人的衣服,当翻转摄像头的时候,他们可以把建筑工人放在现实世界中。另外,去年年底的支付宝AR红包、腾讯QQAR红包以及日本广告公司电通推出的手机应用iButterfly(将商家发放广告和优惠券的营销活动制成蝴蝶待用户捕捉)等,都是将营销活动做成了带有一定趣味的小游戏。当然,还有我们大众用户最常用的拍照应用,如美、Faceu等。在艺术方面,曾有技术团队推出过名为街道博物馆的App,其将老照片、历史资料和现实街景结合,走在伦敦街头,打开App即可在屏幕中体验古老与现实场景交织的感觉。教育据了解,专注于AR产品开发的团队Daqrl曾在2013年6月获投1500万美元。该团队聚集了艺术家、科学家以及设计师,开发了一款解剖教学AR应用,并且可iOS以及Android用户可同时使用。Daqrl团队表示,有了它,你就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复杂的人体结构,以一种新的方式学习解剖学。另外,“Chemistry101”是一款教育类的AR应用,它可以对准写有化学元素名或化学式的卡片,手机或平板界面就可以显示出立体的分子结构。而“口袋动物园”则是一款结合AR的早教类应用,它可以通过卡片或马克图识别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帮助儿童学习。医疗日前,美国的“受伤战士计划”(TheWoundedWarriorProgram)和可穿戴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CyberTimez以及智能眼镜制造商Vuzix合作,使用VuzixM300智能眼镜,和CyberEyezAR软件平台帮助175000名视力受伤的退伍军人恢复其视力水平。据了解,这个增强现实系统可以提供以下功能:放大物体(最大15倍)100多种语言的文本到语音对象识别超过160亿个识别数千种颜色的能力通过条形码扫描识别产品面部情绪检测其他有外媒报道,苹果公司在iOS11系统的地图应用中增加了对AR技术的支持,当用户使用步行导航功能时,将iPhone竖立于面前并调用相机功能时,3D箭头便会出现在实景中。图片来源:环球网根据IDC最新报道指出,AR和VR市场的收入预计将会在2021年翻倍或更多。而Facebook全球游戏合作伙伴总监里奥·奥莱贝也曾表示:“AR只会变得更火,因为摄像头将你的现实变成了幻想。”的确,通过AR技术帮助许多零售商提升用户参与度、消费体验,并且也能在娱乐、教育、医疗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加之业内技术大佬的踊跃参与,或许AR技术还不完善,但它看起来并不像技术泡沫。
一、亚马逊公司简介亚马逊公司(纳斯达克代码:AMZN)是一家财富500强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它创立于1995年,目前已成为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和全球第2大互联网公司,在公司名下,也包括了AlexaInternet、a9、lab126、和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nternetMovieDatabase,IMDB)等子公司。亚马逊及其它销售商为客户提供数百万种独特的全新、翻新及二手商品,如图书、影视、音乐和游戏、数码下载、电子和电脑、家居园艺用品、玩具、婴幼儿用品、食品、服饰、鞋类和珠宝、健康和个人护理用品、体育及户外用品、玩具、汽车及工业产品等。2004年8月亚马逊全资收购卓越网,使亚马逊全球领先的网上零售专长与卓越网深厚的中国市场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并促进中国电子商务的成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网上零售的领先者。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亚马逊可以提供的图书目录比全球任何一家书店的存书要多15倍以上。而实现这一切既不需要庞大的建筑,又不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亚马逊书店的1600名员工人均销售额37.5万美元,比全球最大的拥有2.7万名员工的Barnes&Noble图书公司要高3倍以上。这一切的实现,电子商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关键。它工作的中心就是要吸引顾客购买它的商品,同时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二、亚马逊公司发展历程1、成立亚马逊公司是在1995年7月16日由杰夫·贝佐斯([2]JeffBezos)成立的,一开始叫Cadabra。性质是基本的网络书店。然而具有远见的贝佐斯看到了网络的潜力和特色,当实体的大型书店提供20万本书时,网络书店能够提供比20万本书更多的选择给读者。因此贝佐斯将Cadabra以地球上孕育最多种生物的亚马逊河重新命名,于1995年7月重新开张。该公司原于1994年在华盛顿州登记,1996年时改到德拉瓦州登记,并在1997年5月15日时股票上市。代码是AMZN,一股为18美元(截止2012年10月12日收市,股价为242.36美元)。2、现状在2004年1月,亚马逊更推出总统候选人特别活动,鼓励顾客捐赠从5到200美元给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做为竞选活动经费。1999年贝佐斯因经营策略得法、成为了时代杂志的年度人物。2009年7月8日,亚马逊官方网站曾被封锁。政府没有对封锁给出任何理由说明。如今可登录,亚马逊旗下网站IMDb如今可以登录。2010年3月15日,已拥有23大类、超过120万种商品的网上商城卓越亚马逊发布了“网络购物诚信声明白皮书”,主要就消费者网购普遍关心的“正品”和“退换”问题,针对售前和售后的诚信保证做出具体阐释。卓越亚马逊认为,网购诚信主要分为“售前诚信”和“售后诚信”。售前诚信指消费者对于网络商城品牌的信任度以及每件商品是否是“正品”。对此,卓越亚马逊对消费者推出了“天天低价、正品保证”的承诺。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解释说:“作为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亚马逊在中国的站点,卓越亚马逊在软件数码、家电3C、玩具礼品等各类商品都有正品保证。”亚马逊中国发展迅速,每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用户数量也大幅增加。已拥有28大类,近600万种的产品。2012年9月6日,亚马逊在发布会上发布了新款KindleFire平板电脑,以及带屏幕背光功能的KindlePaperwhite电子阅读器。2013年3月18日,亚马逊已经制作了一系列大预算的电视剧集,这些剧集仅可通过互联网观看,原因是这家公司正在与Netflix展开“战争”,竞相利用人们对于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互联网电视上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以扩大自身在流媒体播放服务这一领域中的占有率。三、亚马逊中国亚马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在中国的网站。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亚马逊中国承诺“天天低价,正品行货”,致力于从低价、选品、便利三个方面为消费者打造一个百分百可信赖的网上购物环境。作为中国电子商务领袖,亚马逊中国为消费者提供图书、音乐、影视、手机数码、家电、家居、玩具、健康、美容化妆、钟表首饰、服饰箱包、鞋靴、运动、食品、母婴、运动、户外和休闲、IT软件,等29大类、上千万种的产品,通过“购物满29元免运费”服务以及“货到付款”等多种支付方式,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便利、快捷的网购体验。李岩川2011年10月加入亚马逊中国,现任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全面负责公司消费电子产品线,包括手机、电脑、相机、数码电子、办公等品类的产品引进、销售与管理等业务。在越来越激烈的中国电商市场大战中,亚马逊中国如今逐步改变了以往低调的作风,无论在线下推广方面,还是线上促销、营销方面,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激烈的短兵相接中。继2012年4月底颇具中国特色的店庆大促之后,亚马逊中国又在5月发布了中国手机分地区购买情况报告,开始发力传统电商最重视的消费电子品类。如今线上商家的双十一促销活动愈演愈烈,11月11日的“光棍节”已经变成了公众的“网购狂欢节”,惊人的成交量、销售额一次又一次被刷新。2012年双十一期间,向来在价格战上行事低调的亚马逊中国也开启了促销活动。2012年11月5日,亚马逊中国宣布正式启动“Z省周”全场促销活动,该活动为期七天,直至11月11日晚24点整。覆盖3C数码,家电家居,服饰箱包,美容化妆,母婴用品以及图书音像等数十个品类;苹果、三星、索尼、阿迪达斯、耐克、兰蔻、雅诗兰黛、贝亲等众多顶级品牌,数十万件商品联合特卖促销。同时,每天早9点至晚10点,还有13万件商品时时滚动Z秒杀,其中2万件商品低于半价秒杀。这次活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同时在0点开拍,巨额交易量让服务器苦不堪言。
作为最先尝试AR(Augmented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的零售商之一,美国家居电商Wayfair恐怕又要领先竞争对手一步了。日前,其宣布将旗下AR应用WayfairView嵌入购物应用Wayfair内,首次把AR体验与购物场景进行了融合。不过,消费者目前只能在支持AR算法处理的华硕ZenFoneAR以及联想Phab2Pro智能手机设备上使用这一融合后的App。WayfairView研发团队工程主管ShrenikSadalgi表示:“我们希望能给予消费者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以前,使用AR应用浏览商品的消费者如果需要购买商品,还要回到Wayfair购物应用。现在,他在一个App上就可以实现先用AR功能挑选家具再完成购买这一连贯动作了。这也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小编了解到,其整个体验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消费者需要先下载Wayfair应用,开始浏览商品后,他可以在Wayfair共计800万的SKU中挑选其中支持3D效果的40000个SKU来进行AR体验。当消费者想要通过AR效果挑选商品时,他可以在产品细节页面按下“3DViewinRoom(3D视图)”按钮,随后程序会启动相机应用,几秒后产品图片也会下载至手机屏幕中。此时,用户便可直接通过手机摄像头对准家中想要放置产品的位置来测试效果,在查看过程中用户可用手指触摸屏幕调节商品方位。若最终选中这件商品,那么消费者便可点击“Add-to-Cart(添加到购物车)”,最终在App内完成购买。至于为什么目前只有两款智能手机支持Wayfair新版AR购物应用,是因为该公司采用的AR购物技术对硬件有一定门槛,需要手机内置支持谷歌的AR软件系统Tango才可操作,而目前市面只有联想的Phab2Pro以及华硕的ZenFoneAR配备了该技术。不过,Sadalgi也指出,未来只要是支持这类AR技术的智能手机,就都可以使用Wayfair的ViewinRoom功能。据悉,Tango可以整合全球范围的空间信息,这种空间的信息可以帮助设备和周围的空间进行交互。它赋予智能手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虚拟空间设计、进行虚拟测量以及AR游戏等。对于Wayfair来说自然是利用了虚拟空间设计这一属性。该功能可帮助配置Tango系统的手机摄像头识别周围空间的大小,将各种虚拟的家具以真实的尺寸摆放到现实环境中。据了解,Wayfair于2016年推出上述AR应用WayfairView。起初,该公司只上线了3000件3D商品,但在今年第一季度将商品数量扩至25000个,而截至目前Wayfair已将其3DSKU数量增至40000个。另外,据Sadalgi表示,Wayfair的AR应用中还设置了3D模型产品库功能,可帮助用户在不进行实拍的情况下生成一张装饰家具的房间图片。此外,2016年,Wayfair还研发了另一款AR应用IdeaSpace,不过这个应用的目的更纯粹些,主要是为了展示Wayfair的产品。据悉,该应用内置10个不同的虚拟房间,包括卧室、厨房以及休息区等。房间内的全部家具都为Wayfair旗下产品,共包含75个SKU。用户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观看效果,但不能移动画面内的家具。值得一提的是,除了Wayfair之外,利用AR技术来提升购物体验、刺激销售的零售商还有不少,包括一些Wayfair的同行。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家居行业是最适用AR技术的一个领域。比如,早在2013年就曾利用AR来展示产品的瑞典家具巨头宜家(IKEA),最近还搭上了拥有AR软件系统ARKit的伙伴——苹果。宜家方面表示,其将在今年秋天推出AR应用,内置购买功能并包含500至600个宜家产品的模型。而未来宜家的每款家具都会在登陆实体店的同时在这款app上现身。另外,美国家居巨头Lowe’s在今年7月也发布了一款融入AR技术的应用Lowe’sVision。但与Wayfair和宜家不同,Lowe’s发布这款应用的初衷是帮助消费者在偌大的实体店内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据悉,消费者在将商品添加至购物车后,应用会为消费者导出一条最便捷的路线,直到手机摄像头识别到确定商品便会提醒消费者。那么,率先将AR体验与购物打通的Wayfair能不能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呢?如果它把AR技术实实在在用于商业转化的尝试成功了,恐怕又将引领一股热潮。
这个夏天,智能音箱火了。一方面是巨头摩拳擦掌,国外有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国内有京东、阿里巴巴、搜狗、喜马拉雅、科大讯飞等等,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期盼能分到一杯羹,深圳南山区的创业者星罗棋布。这是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还是伪繁华的泡沫,抑或一次行业整体的升级换代?小编接触到的专家、从业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一种产品形态,智能音箱不排除有昙花一现或者改弦更张的可能性,但这背后代表着真实而日益逼近的交互方式的变革,迎合了人类的对于简单、便捷的本性追求。同时,语音又是连接物联网的桥梁,家庭场景的价值将被更深挖掘,家居产品的制造、销售环节呗打散、重构,带来全新的品牌机会。因此,智能音箱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高地。小编梳理了关于该产品的十个关键问题,特别适合初入门者服用。1.看起来是音箱,实际是语音交互在Sugr创始人兼CEO宋少鹏看来,智能音箱代表了人机交互的最先进成果——语音交互,这一方式符合人类对降低与物理世界交流所需成本的历史趋势。人机交互演进的方向很简单:使得交互成本的降低,即人完成交互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或者说人完成交互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如果大家沿着历史的规律,键盘——鼠标——触屏——语音,如果你想算2的10次方减1,在这四种交互环境下,大家可以算一算完成这个交互需要多少时间,答案是显然的。人类解决声音产品的历史迭代,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两百年以前,可以想象一下,热爱音乐的人去欣赏音乐,需要驾着马车,到音乐厅或者歌剧院,才能欣赏音乐。留声机的发明,使得音乐第一次进入了家庭,我可以躺在家里面去欣赏音乐,是不是我付出的能量减少了?沿着这个思路一路迭代,到了iPod,我可以把1000首歌装在我的口袋,手指一滑,就可以欣赏我喜欢的音乐。能量的消耗就更少了。2014年,亚马逊Echo发布了智能音箱,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音乐,能量的消耗进一步减少了。因此,从音乐产品的迭代,恰恰印证了以上的规律——降低了人跟物理世界交互所需的能耗。(Sugr创始人兼CEO宋少鹏)2.还有人工智能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认为,智能音箱是虚拟个人助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后者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最近人工智能特别火,大家可能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人工智能的报道,比如说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这其实很多都是一些2B的应用,而在2C领域有一个大家经常听到的类别,那就是虚拟的个人助理。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过去这几十年,人类尤其是计算机的科学家,一直都在想象我们是不是能够创造一个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跟人进行自然的对话,然后帮助你处理很多事情。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产品,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产品或技术,但这可能是大众关注比较多的。在1956-2011年,即在Siri出现之前,可能更多是算法,主要是政府或者学术界在研究算法,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各种各样算法的框架搭起来。在2011年的时候,Apple发布了Siri,这可能一下子激发了大家对语音助手的讨论或者期待。我相信,当时所有人买了一个iPhone拿回家,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调戏一下Siri,显示一下自己的智商比Siri要高,然后就再也不用了。确实,在过去很多时候都是这么一个场景。但是,不管怎么样,大家确实看到了大众对于这种虚拟语音助手的热情。所以,后来无论是Google还是微软,还是Amazon,他们都发布了自己的虚拟助理,或者语音助手这样一个产品。其实在Siri之前,无论是IBM还是微软,还是Google,他们在语音交互的技术上做了很多很多尝试,也做了很多产品的尝试,只不过从来没有像Apple一样把Siri包装成一个类似于人的助理,然后引起大量的讨论。但是,确实Apple的用户教育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在这之后基本上引起了整个虚拟个人助理的热潮。另外一个时间点我觉得比较关键,2014年Amazon发布智能音箱Echo。早期虚拟个人助理都是在手机上的体现,但是其实很多人只是调戏一下,显得自己的智商比机器还高,很放心,基本上就不再用了。而现在可以看得到,智能音箱可能是继智能手机之后一个唯一超过一千万量的产品,有比较高频的人机交互产品。。在那之后,大家其实就看到了,Google也发布了音箱,中国已经,或者说正在进入“百箱大战”,最后谁能胜出?谁也不知道。我认为单一的一个设备是很难承载所有的交互的,未来无论是交互的方式还是交互的设备,都会是多元化的。交互的方式除了语音、手势、图像、视觉、表情各种各样的方式可能都会是综合性的。语音可能比今天变得更重要一点,但是它绝对不会成为80%都靠语音交互方式。设备无论是耳塞也好,还是车载的设备也好,还是未来的AR、VR的设备也好,可能都会是虚拟个人助理硬件的载体。3.为什么音箱最先引爆热点?宋少鹏指出,智能音箱这样的产品形态最早在美国出现,这与当地的音乐消费习惯密切相关,极高的用户粘性使人工智能技术不用多完善就得以商用。美国的第一批广大流行音乐消费者是成长于汽车上的黄金一代,汽车上都配备收音机。在北美,大家习惯了背景式的、实时存在式的播放,在任何一个生活场景里面都会有音乐的存在。落实到家庭场景里面,音箱几乎就是刚需。有了这样的刚性需求,有了流媒体这样的播放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在智能音箱为大家提供语音交互的时候,其实用户对于语义理解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音箱本来就是被动播放音乐的产品,人工智能和语音助手的植入使它成为一个主动获取信息、获取音乐,成为一个流量的入口。慢慢地,技术的迭代使得它开始加入了家居其他产品的控制功能,逐步成长为家居的中控,这样就有了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包括Google、亚马逊、微软、苹果都进入了这样一个产品竞争的赛道。巨头的进入使得产业的升级就会加快,服务的完善就会加快。所以,智能音箱在今年夏天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产品。4.为什么玩家都要来抢占智能音箱的高地?有种传闻,在深圳市南山区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超过100家智能音箱制造商。为什么大家一股脑都挤进来了呢?李志飞从技术和商业的角度阐述了其中的门道。从技术角度说,智能音箱是一个语音交互特别有意思的产品。我们在语音交互以及在语音交互硬件商落地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手机、Googleglass、智能手表、车载、音箱、耳塞,我们发现,如果你要使语音交互有用,要具备几个条件:条件一:硬件的载体本身有一定的用户需求。因为Googleglass当时很大的问题,很快没人用了。条件二:使用的场景是比较私密的。智能手机现在在公共场合很难用语音交互的,但家里是一个比较私密的场景,自然用户可能愿意用语音进行交互。条件三:语音交互可能是你最好比较方便的形式,可能没有更好的方式,比如Googleglass就很难用别的方式。我们当时看DAU(日活跃用户数量),比如手机语音交互的DAU小于1%;手表小于10%;车载大于60%,也就是100个用户有60个用户会用语音进行交互;Googleglass是80%,因为它没有别的交互方式。总结起来,我觉得这三点是语音交互能不能得到应用一个基本的判断:1.硬件本身要有黏性。2:使用空间比较私密。3:语音交互可能是唯一的或者少有的一个好的交互方式。这三个条件都很重要,Googleglass单独看DAU很高80%,但是这个硬件本身没有刚需,使得它的语音交互作为上面的一个软件也没有用。为什么家居这么重要?我认为家居第一是私密的,第二我认为它有一定的使用场景。在技术层面,它代表不同的维度。举个例子,我们讲语音识别的远场近场,可能手机和手表,可能大于30厘米的距离,实际上一般你的后视镜也好,你的距离可能都在这里,所以这个基本上也是1米的距离。但是,音箱现在大家宣称最大是5米。这确实技术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以前所有的语音识别收集数据都是离麦克风这么近或者更近,可能很少有人那么远的,而且需要远场唤醒,因为你不能手去弄它。而且在家里有多轮对话,家里小孩可能喜欢对话,而且你们没有屏幕,可能没有别的方式。所以,在技术上,它是语音交互独一无二、非常重要的练兵场。从商业角度来说,大家生活空间不就家里、车里、路上、办公室,这基本上覆盖了每天的空间。所以,家里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未来搜索,我们首先用PC、键盘到手机上,已经很多开始用语音,未来家里可能直接用对话进行搜索,所以肯定是入口的一个东西。包括内容消费,比如现在很多音乐、音频,这种内容可能未来都收费,这个是智能音箱可能是很重要的消费场景,所以也是一个内容的入口。还有就是智能家居控制的入口,因为你很难想象,每个空调本身自己放远场识别的语音识别系统跟它交互,或者每一个电视、音箱,每一个电饭煲、扫地机器人都配备远场的语音交互非常智能的服务。我觉得智能音箱可能是从一个中心,它背后去控制各种设备。5.百箱大战竞争点在哪里?(李志飞)有的人拼性价比,硬件供应链能力比较强,打低价,把市场搞的很乱,或者说别人都没路可以走;有的拼智能,语音交互做的不错,全部都是自己的系统,可以更快、更准、对话更深,这个可能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个点;有的人是说,有内容生态,有音乐、FM、相声各种东西,这个打内容;有的可能是打渠道。所以现在确实没有一个选手全都具备了,当然市场上确实可能有那么3-4家,每一个都有自己稍微比较强一点的地方,可能拿着这个点不停地打。6.有了语音,我们还需要屏幕吗?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音箱不带有屏幕,依靠语音交互,据外媒报道,Facebook正在研发一款更加注重视觉画面交互的音箱,配置一块15英寸的触摸屏幕。(李志飞)从产品的角度,我一直觉得智能音箱这种100%靠语音交互的产品是很难做好的,一定得有一个屏幕的出现。但是屏幕是跟电视绑定,还是自带,或者必要的时候把手机打开,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反而相信,智能音箱可以上智能手机的屏幕,在有必要的时候,还是打开手机做一些操作,这可能是比较渐进式、现实的解决方案。智能电视作为智能音箱的屏幕,我觉得是不太靠谱的。电视是一个很重的设备,我打开它会觉得,把这么大的一个屏幕一打开,就是为了控制一个空调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个事情完全不makesense(没有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互方式,所以我不认为它会成为最主要的音箱屏幕的辅助形式。当然,音箱可以跟智能电视交互没什么问题,但是更多是以使用电视场景的时候,我通过音箱控制。而不是说我为了控制空调,我跟智能音箱说了一句话,智能音箱把电视打开,电视显示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最后我看到什么东西,这个是不太现实的。7.入口是唯一的吗?很流行的设想是,智能音箱将控制整个家,难道真的只有这一个入口吗?(李志飞)从软件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入口是统一的。只不过硬件的载体是什么?是单一的音箱还是两三个音箱,或者在各处有不同的设备?首先,我认为,不会是唯一的设备,但我也不同意每一个设备都会有自己远场语音交互的能力。因为成本方面不合理,比如加50元或者100元给空调做远场语音交互,就为了控制开关温度,我觉得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事情。这是现在亚马逊、Google都在思考的问题。可以就选小设备,在花盆里,无处不在,有很多的模组。然而,是一个新的设备形态,可能就贴在面板上,放在花盆里、卧室的墙上,这种有一个特色,其实我们今天定义的屋里(远场语音交互)是不是有必要?因为可能房间有8个设备,我走到哪都有。8.国内智能音箱的需求量大吗?(李志飞)首先,短时间内达到什么千万级别的量,很难。今年整个市场差不多能达到100万的出货量。我觉得智能音箱这种形式要分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从软件的角度来说,无论智能电视还是路由器、空调或者墙上的一个钟,成为一个入口设备,我觉得都比较类似。每个房间可能形式都会不一样,在厕所有可能现在像梳妆镜一样的魔镜成为最主要的载体,在客厅是音箱,在卧室可能是钟或者是挂灯有关的这种,所以这种是有可能会变化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尤其对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说,我们还是把这个软件、交互AI作为最核心的东西。所以,市场硬件更多是我们的一个载体,我们找到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一种形式。9.智能音箱能在国内普及吗?宋少鹏认为,中美音乐欣赏以及家庭环境的差异,导致智能音箱在国内的发展路径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我们身边的消费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音箱?中美消费者对于音乐消费的DNA是不同的。美国音乐消费从听收音机开始的。收音机是什么呢?收音机是电台、radio,一个一个电台播放的是按照曲风、曲目、歌单所排列的音乐,所以我们认为北美的音乐消费DNA是源于流媒体。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最初接触音乐源于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港台的音乐以盒带、卡带的形式大量流入内地。大家首次接触音乐是精美的盒带、完美的印刷,包括封面、歌词,打开之后、欣赏完这些内容,才去把它放到收录机里面听音乐。听的内容是一般是一个歌手的完整专辑,里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曲风,还很少有合集和混编,记忆深刻的是某一个歌手或者某一首歌。所以,我们认为中国音乐消费者的DNA是源于那个时候的盒带式的播放,是一种点播式的。我们认为这就是两地音乐消费的DNA根源上的不同。这样的不同在我们两地的音乐APP上就有了体现,我们以Spotify为例子,还有QQ音乐(用户量最大的中文音乐播放器),很大的不同:1、搜索在QQ音乐始终是一级菜单,在最显眼的地方,最方便用户搜索。为什么?因为用户要点播。在Spotify上你要到二级菜单才能完成搜索的功能。2、封面、歌词我们都在非常显著的位置,非常多的视觉信息,而在Spotify这边没有。总的俩说,北美的音乐消费是流媒体式的,他们的生活中的场景处处都有音乐,音乐就在那里放着,并不需要太多地去改变它、更换它。而我们的音乐消费DNA是点播式的,需要实时确定我要听这个、我要听那个。由此导致两地的消费者对于音乐播放硬件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在中国点播会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将会是一个常态,点播会带来技术上的需求,它包括更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更丰富、更深入的音乐知识图谱,以及更完善的音乐版权和曲库。同时,中美两地的消费者消费的场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挑两个例子来跟大家分享。1、在美国,用户使用的空调通常都是中央空调,通过每个房间的温控来控制空调的温度。而在我们家里,通常都是壁挂式或者是落地式的空调,每一个空调都有单独的摇控器,这就决定了如果音箱作为一个智能家居的中控,它对于空调的接口、控制场景和体验是不同的。2、在北美消费者的厨房是开放式的,跟客厅融入一体的厨房,这也是亚马逊Echo最最常用的一个使用场景。而在我们身边,大家都知道,厨房为你完成的是煎、炒、烹、炸,这个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还可以推出很多不一样的场景,大家可以去思考,这些场景所带来的用户需求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国做智能音箱,一定不能复制亚马逊Echo的路径,而是要找到我们真正消费者的需求,落实消费者的场景,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10.距离一款电影Her那样的产品有多远?科幻片电影《她》(Her)其中的“女主角”——一款虚拟个人助理产品,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但是李志飞强调,从技术实现的难度上看,它真的还只是科幻片。1、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如果说我们去看整个技术的发展,在四年前,语音识别本身就是整个瓶颈,如果语音识别都不准,后面的理解、内容都没有有什么用?但是到今天,语音识别的技术本身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成为这个虚拟个人助理是不是能够被使用起来的瓶颈。而今天最大的瓶颈就是自然语言的理解。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经验,当你去调戏SIRI或者是调戏各种音箱的时候,第一轮没什么问题,当你跟它进行一个对话,你把句式换一换,或者说你再特意调戏一下它,基本上两、三轮就把它问死了,它是答非所问,或者纯粹就是“呵呵”的那种。所以这个确实是自然语言理解以及对话是我们未来两、三年遇到的特别大的瓶颈。在那之后,可能才是推荐、推理、背后的思考、理解和自己能够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再之后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悖论,一方面计算机可以创造一个程序,可以打败世界上最牛的下棋的,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的棋手,表现计算机非常聪明。但是另外一方面,计算机都不能像一个5岁的小孩一样跟你进行一个正常的对话。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我们今天计算机没有对物理世界和常识有建模、理解。2、用户场景角度。因为虚拟个人助理或者是语音交互要得到使用,其实就是看你有什么样的场景,用户是调戏一下就走,还是说真正有活跃度。当用户打开这个机器,每天有多少比例会用语音交互,也就是说语音交互的DAU。智能车载可能是我们未来看到最先普及的语音交互的,其次还是无线耳塞或者是智能家居,最后才是手机。
北京的六月,艳阳似火。再度见到唐彬,已经时隔四年时间。唐彬,国内首批第三方支付平台——易宝支付首席执行官及联合创始人。时间蜕化成气质,与四年前相比,他变得更加沉稳、坚定。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迅猛吞食了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监管收紧导致行业发展遭遇“寒冬”,众多中小第三方支付公司为求生存炒作牌照的声音甚嚣尘上,当浮躁、焦虑、功利等心态充斥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时候,唐彬与他的易宝支付依然在坚守,因为他相信,“中国经济的希望在互联网,而中国金融的希望则在支付。”唐彬易宝支付CEO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俱乐部(IFC1000)轮值主席“我为什么挺中国”在采访中,易宝支付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为了促进易宝支付进一步的发展壮大,硅谷创业起家的唐彬毅然放弃了美国绿卡,“领取了一张身份证”。为什么挺中国、挺支付,唐彬有着自己的一套思路。互联网在两个国家发展得最好,一个是诞生地美国,另一个就是中国。吴晓波在《互联网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文中谈道,“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也许还是今天的美国,但是中国肯定不是今天的中国。”对于这点,唐彬深表认同。吴晓波在书中称,互联网是罕见的阳光产业,为中国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商业进步和社会空间开放,同时也正在造成新的混乱和遭遇更具技巧性的管制。在他看来,“这显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博弈正在进行,没有人猜得到它的结局。”对此,唐彬比吴晓波更乐观,他的理由是,“因为互联网和中华文明的根基是相通的,互联网让中国人超越器物层面,重拾文化自信,发自内心地拥抱互联网的新思维和新技术,推动中国引领信息文明时代!”唐彬分析认为,互联网之所以在中国发展得如此蓬勃,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互联网通过信息透明,促成了统一的大市场,大大提升了市场的规模和效率;二是互联网打破垄断,释放思想、金融、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力,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激发市场经济最宝贵的企业家精神;三是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结构与中华文明君子和而不同的根基相通。“互联网始终围绕人性展开,因为互联网本来就是通过平等的自由连接来让人性得到更好的展示和服务;它提供了一个连接人人的开放、分享、自由、协作、充分尊重每一个体的和谐平台,让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尽可能活出他的精彩和意义。无独有偶,和谐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人与人之间推崇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人与自然间崇尚天人合一;国与国之间讲究王道。”唐彬表示,互联网让中华文明的根基打通了时代的脉搏。如今,在中国,互联网的触角已经伸至各行各业,不过,其中表现最亮眼的非支付莫属。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充满互联网精神的主流第三方支付企业在零售支付领域已全面超越了国有银行,在助力中小企业互联网升级的同时为用户带来了众多的便利和实惠。“在今天,每10张远程的机票购买中,有8到9张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支付服务的,其中3张以上由易宝支付提供。”唐彬为此倍感自豪。厮杀在B端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最早兴起于2000年左右,以银联、首信易为主,于2003年开始步入快车道,支付宝、易宝支付、快钱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主流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是2016年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全年总交易额达到38.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5万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200%。近些年,央行前后共批了270张支付牌照,不过,随着整合步伐延续,现在还剩258张。按照市场份额,整个第三方支付领域形成了界限鲜明的三大梯队,其中,支付宝、财付通组成第一梯队,占据了近八成的市场份额;包括易宝支付在内的8家深耕垂直行业的支付企业组成第二梯队,分食余下不到二成的市场份额;而剩下的240多家有牌照无业务或少业务的企业为第三梯队。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当道,中小第三方支付公司如何突围?唐彬给出了这样的回答:“B端支付才是未来趋势。”据他分析,发展至今,国内第三方支付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基于账户的担保模式,以C端为核心,其代表为支付宝;二是网关型模式,主要企业包括银联、网银在线等;三是以易宝等为代表的行业模式,针对行业推出支付解决方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到来,互联网已经从比特回归到原子,进入深水区。”唐彬分析认为,这对支付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支付不再只是搬运工的概念,未来五年左右,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第三方支付将深度改变它的中后台,再造传统行业的商业流程,而不仅仅是前端的销售层面。也就是帮助企业实现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两大巨头在C端的霸主地位已经难以撼动,未来行业洗牌的突破口一定是在B端。”深耕行业支付,服务B端企业,正是易宝支付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的核心战略。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如今易宝支付已经成为了中国行业支付领军者,打开它的合作者名单,航空旅游、网络游戏、电信、行政教育、保险、基金、快消连锁等众多行业皆已上榜。选择行业,唐彬有着自己的标准,首先是规模要够大,至少上千亿规模;其次要处于行业电子化转型时期。而易宝支付的核心竞争优势则可归结为四个字——量身定制。为一个行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并不容易。用唐彬的话说就是,“不了解行业特点根本不可能切入行业用户。”近期,面向网贷行业,易宝支付正在力推一个名为“银管通”的产品。今年是网贷行业发展的第十个年头,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逐步深入,银行存管成为P2P平台是否合规的硬性指标。应银监会要求,P2P平台必须在今年8月份之前满足包括银行存管在内的许多合规要求。但从目前看,对接银行存管仍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不仅平台在技术门槛上望尘莫及,而且银行在技术方面的储备、双方的技术对接以及后期的调试中都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在此环境下,易宝支付充分研究P2P行业商户要求,评估潜在交易风险,细读存管细则的基础,提出了协助网贷平台与银行双方共同实现高效银行存管对接的“银管通”快速解决方案。“‘银管通’可以助力网贷平台快速接入银行资金存管系统,起到平台资金和投资人资金分离的作用,限制了P2P对资金的操作,对有效提升平台风险控制的水平有一定帮助。”对于银管通这一产品的市场前景,唐彬非常看好,“要想切入一个行业,必须直击行业真正的痛点。”下一站,支付+在采访中,唐彬多次强调,易宝支付不仅是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更是一家交易服务平台。据唐彬透露,早在2013年9月27日,在“易宝十年创变——互联网金融峰会”上,易宝就已正式提出了“支付+金融+营销”的升级战略,跨入了“支付+”时代。“易宝支付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点对点的支付服务,而是将产业链的上下游打通,将支付、分账、资金归集管理、营销增值和授信服务等融为一体。”支付如何+金融?易宝支付的做法主要有两个:一是面向商户端的理财服务。不同于余额宝主要做C端客户,易宝的理财服务主要基于使用易宝支付的B端企业,引入财务管理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二是面向垂直行业的供应链融资。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做供应链金融不同,易宝深耕航空、保险、旅游、游戏等行业,对行业链条的交易信息非常清楚,便于风控与快速审核,从而可以联合银行为代理商提供授信服务。“易宝是一条线,淘宝、京东它们是一个面,两家模式不同,各有各的优势。”支付+营销,易宝支付则是通过帮助商户改进POS机的软件设计,从而达到采集用户交易数据、沉淀管理用户的目的。2013年,易宝支付推出一款餐饮支付+营销类产品——哆啦宝,帮助商家在支付过程中获得客户,并管理好客户。消费者首次在商家刷卡消费时,只要在POS机上输入手机号,便可短信接收商家的红包信息,同时将手机号与其银行卡绑定。再次刷卡消费时,POS机内置系统将自动识别红包信息,扣掉相应优惠金额,同时再生成一个红包,依次循环。易宝在此过程中则可以获得商户返点。另外,随着支付数据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征信开始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2015年,易宝支付与大北农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投资了天创信用。天创信用着力打造“数据+风控+金融”的模式,打通金融服务价值链,为客户提供反欺诈、信用评估、贷后管理、精准营销等产品与服务。据唐彬介绍,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天创信用已经在农业、园区、消费金融、网贷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专业领先的解决方案,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哆啦宝,还是天创信用,均为易宝支付内部孵化的创业公司,目前均为独立运营状态。如此安排,其中暗含着唐彬对互联网创业的深刻思考,“这些公司肯定不可能全部成功,但我们的观点是,如果完全就是一个中心,以易宝支付来做所有的这些事情,那肯定不会成功。一个中心反映不了所有的市场、政策信息,也无法对所有的变化做出灵活应对。去中心化也许意味着一些节点的力量会变得薄弱而无法抗拒风险,但同时也意味着能更加灵活地发现机会和创新点,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从而获得成长机会”。唐彬强调称,“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其采用传统的控制的观点,不如采用生长进化的观点。”对话CEO《小康》:您怎么看支付的价值?对众多互联网公司而言,它的意义就在于一个接口吗?唐彬:你问到的是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很多人理解并不透。一般人理解支付,包括传统银行,都认为它就是一个搬运工具,安全地把钱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以前搬银子,后来搬钞票,现在搬数据,快速安全地搬运。某种程度上讲,这个理解没错,就像诺基亚说手机就是一个可靠的通讯工具一样,它也没错,但是为什么后来没落了,因为智能手机来了之后,手机除了做通讯工具以外,它还成为了一个非常智能的个人信息消费终端,以及个性化的可靠的个人助理。同样支付也是如此。到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不再是简单的搬运工,我们更看到了支付背后更大的视野和丰富的内涵。首先,支付作为中立的平台能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支付平台能聚合用户需求,提高谈判砝码。第三,支付平台可以通过各种交易数据的挖掘,来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第四,支付可以利用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数据库,帮助我们建设一个更加诚信的社会。第五,支付还可以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满足我们的爱心需要,所以我说支付和公益是一对孪生兄弟。经过十来年发展,人们会发现,整个支付行业已经彻底改变,今天,在中国金融领域,支付这个细分领域特别有活力、特别接地气,特别能与用户的需求相契合。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希望在互联网,中国金融的希望则在支付。《小康》:目前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和财付通是两大巨头,占据了整个市场八成的份额,对此您怎么看,中小支付企业的突破口在哪里?唐彬:对于这个问题主要看你是如何定义和区分的。如果按照总量,个人消费领域确实如此,两家公司就能拿走8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聚焦包括2B的大支付领域的话,你则会发现,其实财付通和支付宝的份额还非常小。中小支付企业突围,在个人用户领域,我认为,未来五年之内都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抗衡。反而是B端,行业支付、服务企业,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挖掘。《小康》:据了解,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小支付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了B端市场,对此您有什么切身感受吗?唐彬:现在市场竞争确实非常激烈。不过只要大家按照统一的规则,公平竞争,就不是件坏事。《小康》:公司上市是一条出路吗?易宝支付对于上市有什么打算?唐彬:这肯定是出路之一。我们也在准备中。《小康》:上市的意义在哪里?是资金的问题吗?唐彬:主要不是资金问题,因为易宝支付早已规模盈利。主要是因为,第一,支付行业是一个公共市场,涉及到千家万户和这么多商家,上市有利于我们的品牌;第二,上市之后,公众监督,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三,也可以让员工获得一些股票变现的机会,适当改善生活。这都在我们的考虑之内。《小康》:提到支付问题,现在大家对第三方支付还有一个特别大的顾虑就是安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唐彬:我们对安全的理解,就像大家对飞机失事的理解一样,大家觉得飞机很不安全,但是从数据上看,交通工具中飞机其实是最安全的。所以,对于安全问题,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看数字,用数字说话。现在网络支付行业的正常情况下,像易宝这样的公司,我们完全能够把风险损失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内。什么概念?就是假如你有100万元,可能就是10元钱出问题,比银行卡刷卡还要安全。《小康》:去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多项政策,确立了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对易宝支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您怎么看如今的监管政策走向?唐彬:这项政策确实对我们影响很大。易宝支付的模式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有海量用户资金沉淀的公司有很大区别,资金在我们这里基本不沉淀,资金进来后马上就要进行结算,我们这个叫做在途资金,只是一个流水而已。按照政策要求,拿出一定比例资金存放在人民银行指定账户,我认为,对用户沉淀资金而言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商户在途资金,这样做会影响到对商户的及时结算,给支付公司和商户本身都带来不便,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引发不稳定事件,其合理性值得商榷,因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划到指定账户的资金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时效性也远不够。政策不能一刀切,毕竟我们加强监管的目的还是为了推动行业更好、更良性的发展。《小康》:对于易宝支付下一步发展,您最头疼的是什么?唐彬: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因为现在有很多公司跨界收购了一些支付牌照,它们要发展就要挖人,伴随着人才流失,我们的成本也在逐渐增高。二是监管的问题。目前监管政策的整体方向,易宝都认可,都是希望行业更良性,但是行业变化比较快,行业的模式之间差距也比较大,尽量不要一刀切,而是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市场,抓住模式的差异点,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尽管国内手机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但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余承东还是对内下达了更高的销售目标。在刚刚结束的华为终端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他表示,希望五年内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上的份额再上一个台阶。在二季度中,华为以超过20%的份额位居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榜首,抛离苹果将近12个百分点,但从实际来看,竞争压力仍非常强烈。比如说苹果虽然在份额上下滑严重,但其实体零售店每平方米达到了61622美元的销售额,这远远高出了其他零售业同行。“尽管挑战很大,但是我们的机会也很多,尤其在消费升级、技术升级以及各种新趋势出现的时候。”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朱平在业绩发布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如是说。在过去三年,担任大中华区一把手的他见证了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崛起。朱平告诉记者,华为正在进行对传统零售模式的改革。据他透露,目前华为在地市级的体验店达到了531家,县级体验店已经达到1556家,计划在2017年完成“千县计划”,而下一步则将布局基于智能生活的综合体验场所。年内完成“千县计划”扩张的渠道是华为手机业务在二季度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半年报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5月,华为消费者业务全球零售阵地数量达到4.23万个,同比增长19%,其中中国区增长迅猛,地级市体验店达到531家,县级体验店达到1556家,合作专区专柜达到12500个。朱平对记者表示,预计2017年华为将会覆盖到中国将近2000个县和镇,完成此前制定的“千县计划”。源于智能机替换和消费升级驱动市场结构升级,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华为大中华区启动“千县计划”,余承东当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地级市500个左右,县级市2100多个,乡镇4万多个,而华为2016年的目标只是覆盖了县级市的一半,这个目标还不够,他提出华为要在17年完成2000个县的覆盖目标。事实证明,低线市场确实成为了过去两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多的区域。GFK通讯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金瑞兆对记者表示,乡镇市场的竞争力体现为“以门头为代表”的圈地上,在线下零售中,通讯独立店已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这个业态占据着线下零售47%的份额。朱平认为,手机店的数量不是华为的终极目标,零售阵地建设的重心应该从“量”转为“质。“销售人员正在升级成为体验顾问,除了卖手机还需要解答产品使用技巧、软件安装、售后等问题。”朱平对记者说。改造传统零售模式对于接下来的竞争,朱平认为,全场景下的智能生活将成为华为终端未来争夺的焦点。“目前人工智能芯片的使用主要是以手机为核心,但华为的目标是要拓展在智能产品以及智能硬件上的更多应用。”朱平向记者介绍,智能终端全场景时代的到来,将围绕着工作、生活的全场景来展开,这个领域华为采取的是开放的心态,希望可以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合作,以打造智能手机、PC、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以及VR、AR等全场景智能生活体验。在半年报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将于秋季发布人工智能芯片,而未来将会围绕智能生活建立智能硬件生态,即以手机为核心向智能硬件、智能生活进行延展。言外之意,华为将通过终端体验场所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且除了华为自身的产品外,还有更多合作伙伴的产品展示。从行业来看,苹果、三星等产生也在构建类似的生态模式。以苹果为例,直营的零售店一直是苹果公司的一个特色,成为其面向普通消费者介绍产品、销售以及提供售后服务、培训的一个中心。而就在今年,苹果零售店再一次进行了重大转型,变身为“社区活动中心”,并且为感兴趣的人提供摄影在内的丰富课程。从产品上看,从智能音箱到智能家居,苹果也在智能领域有不小的动作。但从效益上看,硬件的销售依然是苹果效益最高的部分。根据科技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最新的报告,苹果实体零售店每平方英尺能获得5546美元的销售收入,这相当于每平方米获得了61622美元的销售额,这远远高出了其他零售业同行。所以,对于华为来说,当务之急依然是在高端市场上对苹果发起冲击。
7月26日消息,开实体书店、推出无人便利店AmazonGo、收购全食超市(WholeFoods),亚马逊这头猛兽正在将自己的触角从熟悉的线上战场伸向线下。而它要在线下做的也不是光卖东西这么简单。据外媒报道,亚马逊近日推出了新的支付服务AmazonPayPlaces,这将使得它可以更广泛的触及实体零售业。据悉,有了这项支付服务之后,手机里装有亚马逊App的用户,可以在线预订餐厅座位,也可以在店里用它进行手机支付。其首批合作对象主要是餐饮类商家(如T.G.I.Fridays),但后续会逐渐将应用场景扩展至其他更多类型的实体门店。目前,该支付服务首批已在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里士满、威尔克斯-巴里等城市推出。“增加AmazonPayPlaces功能后,亚马逊的用户不需要下载另外的App来完成线下消费的支付,还可以实现在线预订的体验。”亚马逊发言人表示,“对于T.G.I.Fridays这样的连锁餐厅商家而言,AmazonPayPlaces将亚马逊简单、方便的购物体验延伸到了实体店,可以帮助他们刺激业务增长,并加强他们与用户之间的连接。”也就是说,亚马逊并没有单独做一个支付应用,它只是通过在现有的购物App上新增一个功能,便做了PayPal等其他移动支付服务商所做的事。而且,亚马逊原本海量的用户直接就转变为AmazonPayPlaces的用户。对此,有评论指出,虽然在美国,线下支付的主流方式还是信用卡而非用智能手机支付,但以PayPal为首的支付服务商一直在努力向实体商店渗透。今后,AmazonPayPlaces将直接与PayPal正面对抗。据了解,在此之前,PayPal已先后与Visa、万事达卡以及谷歌的AndroidPay合作,强化自己的线下门店支付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在成千上万个实体零售店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支付。近日,三星也宣布与PayPal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PayPal作为付款方式添加到SamsungPay中,所有在美国的SamsungPay用户都可以在实体店、网页和应用内使用PayPal进行支付。值得注意的是,看似一个简单的支付功能,背后却隐隐透着亚马逊更大的谋划。众所周知,美国是亚马逊最大的市场,为其贡献了超过60%的收入,但这个市场已经开始面临需求的饱和。按照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针对亚马逊2016年财报的估算,其会员数(Primemember,可视为中高端客户人群)全球大约有6500万,美国市场有近4000万会员用户,可以估算为覆盖了4000万家庭。美国总人口3.2亿,按一个普通家庭平均2.5个家庭成员计算,4000万家庭覆盖1亿人口,即接近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那么,开拓中低收入客户市场以及深挖掘现有客户市场成了亚马逊在美国本土求增长的两大主要手段。拓展新用户方面,今年开始,亚马逊已经瞄准了中低收入客群。年初亚马逊参与了美国农业部SNAP在线项目,作为7家生鲜零售点企业之一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使用食品券的在线生鲜购买。4月,亚马逊推出线下充值服务AmazonCash,方便没有银行账户和信用卡的低收入用户使用现金对自己的亚马逊账户进行充值。6月,亚马逊针对政府资助的低收入家庭提供Primemember年费打5折的优惠。而在深挖现有客户方面,除了增加购买频率之外,涉足更多用户消费场景也是绕不过的环节。不管是送餐业务,还是开便利店,亚马逊都是在尽可能多的接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有了这个移动支付功能,亚马逊不仅解决了用户的线上购物问题,还把这些用户的线下消费也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并借此打入餐饮业及其他线下零售行业。想象空间极大。”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电商来到下半场,仅仅做好网站、应用、客服、物流、仓储这些早已不够了,找到下一个流量入口似乎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PC时代,消费者网购通常是在网页上完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直接通过一个App下单;而进入智能商业时代,电商的下一个入口又在哪呢?早在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首款智能音箱Echo,它在今年还成为PrimeDay迄今最为畅销的商品。京东也紧跟亚马逊的步伐,在2015年推出了首款智能音箱“叮咚”。天猫也刚刚宣布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就这样,电商巨头将可以实现购物的智能音箱推向了一个高潮,而答案也似乎就在这里。亚马逊:电商做智能音箱的开山鼻祖亚马逊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一家技术公司。它在硬件方面,除了智能手机Firephone、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之外,就要数智能音箱Echo了。2014年发展至今,Echo已经有了多个版本,包括入门级的Dot、标准版的Echo、便携版的Tap以及近期发布的添加触摸屏的EchoShow。另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Engadget报道,亚马逊目前还在设计开发一款相对“更高端”的智能音箱。EchoShow在功能上,Echo已经更新至15000种左右,包括购物、控制智能家居、阅读Kindle、预约Uber、跟踪(亚马逊)快递、订披萨、计时、算术、放音乐、找手机、模仿雨声等等。Echo的火热程度从它这几年的销量便可以瞥见一二。据国外研究机构统计,2015年Echo的销量是170万台左右,2016年则增长至650万余台,而截至2017年1月,亚马逊Echo的全球销量已超过700万台,预计今年将突破1100万台。另据eMarketer的一份报告,在美国智能音箱市场,亚马逊Echo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70%。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Echo,而它相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购物方式的的优势也更清晰。智能音箱的出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可以不必再手握鼠标或手机来操作整个在线购物过程,腾出双手去做其他的事情,从挑选商品到很支付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成。当然,智能音箱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语音助手才是其中的灵魂所在。据了解,Echo所搭载的语音助手Alexa是免费且开放的,开发者可将Alexa系统接入到他们自己的产品中,而亚马逊也希望能与第三方进行合作以扩展其功能。目前,Alexa已与不少服务商进行合作,包括欧美地区和中国的一些大品牌厂商,涵盖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手机等产品。显然,亚马逊推出搭载Alexa的Echo,并非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卖硬件的厂商。Alexa资深架构师TravisGrizzel表示,开放Alexa的意图并非让开发者将Alexa仅仅作为产品的附加功能,而是希望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有发挥智能语音实际价值的产品。未来,Alexa还会更加开放,Echo内部使用的组件也会逐渐开放给亚马逊的合作伙伴。AmazonEcho另外,这个集成了如此多功能的智能音箱在售价方面似乎也颇有良心。有业内人士透露,亚马逊作为一个平台商,所推出的Echo音箱销售价格已经逼近成本。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亚马逊目前无意赚这个AI语音助手技术的钱,盈利重心也不在于卖Echo这个硬件,而是想让更多的产品搭载Alexa,同时通过智能音箱让更多用户感受语音助手带来的便利。所以说,真正帮助亚马逊获得更多数据以及培养用户习惯的,是Alexa而非Echo,但Echo是亚马逊为Alexa找到的一个最合拍的载体。京东:已占国内市场70%份额亚马逊的Echo目前还只支持英语和德语,无形之中拉远了其与中国用户之间的距离。所以,国内智能音箱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包括国内电商巨头。京东叮咚(DingDong)A1京东是国内电商巨头当中最早跟随亚马逊脚步的。它在2015年时便搭载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系统,推出了首款智能音箱设备——叮咚。据京东方面的数据显示,目前京东推出了6款叮咚系列音箱,用户数量突破百万。而且,与亚马逊相同的是,京东也在打低价策略,其前不久刚推出的最新产品叮咚TOP,预约价定为299元。叮咚TOP据了解,京东的智能音箱接入了百度音乐、喜马拉雅FM、考拉FM等音频资源;同时可提供京东购物、天气预报、中通快递、e袋洗等生活服务;在智能家居控制方面,叮咚TOP已经接入了京东微联、美的、智米等智能家居系统。另外,叮咚应用平台不久后还将上线近百个第三方服务。京东与科大讯飞共同成立的灵隆科技CEO魏强此前曾表示,目前叮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在70%左右。阿里:首创声纹购物本月初,阿里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阿里给它的定位是购物音箱。天猫精灵X1据了解,它采用的是阿里自家团队研发的AliGenie语音交互系统,功能包括购物、控制家电、找手机、查物流信息等。天猫精灵X1而它的购物功能和上述两家大同小异,需要一个唤醒词以及商品名称,随后它会自动根据销量、售价等参数推荐排名靠前的商品,不过最后支付时需要用户说出声纹密码,识别系统将会自动进行身份校验,确认是本人后才会完成交易,否则将拒绝请求。虽然出世最晚,但天猫精灵据说是业内首款声纹购物AI音箱。声纹识别类似于指纹识别,可以辨别不同的声音。据了解,天猫精灵最多可以识别6个人的身份,而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更具吸引力。Echo、叮咚、天猫精灵对比图智能音箱改变购物方式可能不远了总的来说,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方式让购物的变得容易了,也让它成为电商巨头们都在争夺的一个入口。语音是最自然的交互方式,能够解放用户的双手,并且随时随地工作,给我们反馈和信息支持。搭载了AI语音助手的音箱让一些不太了解这些数码设备的人群更加便利的进行在线购买,这也要比操作App容易操作的多;它除了购物还能带来更多附加价值,比如追踪物流、找手机、放音乐等等;同时,它的售价相对其成本来讲也并不算高……所以,通过语音交互的购物方式很难不成为主流。灵隆科技CEO魏强也表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大厂商都在做智能音箱,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智能语音产品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代交互入口。虽然目前手机带给了人们很多方便,但诸如App太多等痛点依然存在。当然,有利必有弊,信息安全可能就是许多用户担心的问题,而这种担心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据外媒报道,前不久,国外一对情侣吵架,男方拿出一把枪威胁要杀死女友,并大喊“你是不是报警了?”,而这也让他们家中的智能音箱误认为是一个指令,并向警局发出了警报,最终男方被拘留。这是一个事实,很幸运结局是好的,也不得不佩服这个智能音箱的功能。不过,也是因此,不少网友对智能音箱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质疑。此前也有媒体报道过,每次和Echo的对话都会记录并上传到云端,可以对其进行删除,但删除后的每一句话还会被记录。所以,找到入口后,如何让更多的用户了解、相信并习惯这种方式,恐怕是我们进入“智能音箱”时代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从莫迪政府“废除旧币”政策在一夜之间废除了绝大部分正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印度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简直坐上了火箭。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行业内的玩家如Paytm、Mobikwik等直到现在仍然享受着发展的蜜月期。据印度商业和工业协会(AssociatedChambersofCommerceandIndustryofIndia)和市场研究机构RNCOS共同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5-2016年度的印度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为15.4亿卢比。但得益于政府支持、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等众多因素的推动,到2021-2022年,印度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会达到3000亿卢比。一时间,在印度发展的大型企业如Amazon、Uber、Flipkart、Airtel、Hike、WhatsApp等无不发展自己的移动钱包业务或者收购一个移动支付企业,每个人都想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里占有一席之地。经过半年的催熟,现在的印度移动支付产业又发展得怎么样呢?相关企业已近百家,但市场仍有进一步增长空间印度第一个电子钱包产生于2006年,由印度媒体巨头TimesGroup和最大私人银行之一的YESBank合作推出。而十年后,印度市场上则涌现了80-90家电子钱包企业(印度国家银行RBI数据),其中发展得比较好的有Paytm、FreeCharge、Mobikwik、Oxigen、PayU等。以下为印度国家银行RBI官网上记录的全部移动钱包名单本图片来自于Techinasia在莫迪政府废除旧币前,也就是2016年11月前,印度约有1亿电子钱包用户(印度工商业联合会Assocham数据)。但自从废币政策出台以后,仅Paytm一家移动支付企业的用户数就已经达到了2.25亿人(Paytm公布的最新用户数量)。据摩根史丹利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4月这一个月里印度的移动支付交易量就已经达到90亿美元,比2年前同期翻了9倍。预计2017年全年印度移动支付交易总量会达到3500-4000亿美元。目前的印度城市人口数已经达到4.44亿,城市地区的网络渗透率已经达到60%,77%的城市人口把手机当做最重要的上网工具(印度网络和移动协会IMAI和市场咨询调研就够IMRB共同发布的调研报告)。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不断增长,这些人也将成为移动支付的潜在用户群体,相信随着移动支付的便利性优势不断凸显,移动支付产业在印度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行业产品出现同质化倾向,差异化发展才能生存一个行业里有80-90个玩家,可以想象竞争的激烈程度。目前,印度市场上大多数移动支付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在没有明确盈利模式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目前仅能依靠收取交易服务费盈利。但印度移动支付交易的金额普遍不高,服务费带来的收益相当有限。移动支付企业们又都在烧钱买量,很多企业甚至免费提供服务,这种背景下亏损在所难免。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新加入的企业在已经取得支付牌照的情况下,迟迟不敢展开业务。因为他们在经过计算发现,在线支付行业的资金门槛非常高,而只有用户数和交易量达到非常大规模的情况下才能盈利。如今,要想在行业内存活必须在尽量避免烧钱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增加收入来源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普华永道印度业务负责人VivekBelgavi就指出,移动支付企业想要赚钱就必须提供更多种类服务,同时扩大销售领域和交易额度。简而言之,就是一定要形成差异化发展。这让竺道想到了Paytm,他们目前正在申请金融产品的经营许可,希望将业务延伸到保险、财富管理等领域,以扩大业务范围。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ItzCash,他们是少有的几家实现盈利的移动支付企业之一。ItzCash的负责人NaveenSurya就认为:“要赚钱,就必须实现多样化同时进入细分市场(NicheMarket)。”除了支付业务,他们还插足金融服务领域,ItzCash已经和非银行机构达成合作,向小企业提供贷款。他们还计划进入汇款市场。有的玩家则将目光转向了竞争相对缓和的2B市场,比如iKaaz最初也是从事电子钱包业务。但该公司的CEOSomaSundaram发现竞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而且基于UPI的支付应用正在颠覆整个支付行业。近日由印度媒体报道称,Paytm计划从8月开始转向UPI,行业内的最大巨头Paytm都要转向UPI,可见UPI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挣钱变得十分困难。“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认为发展其他支付方向比钱包业务更有利可图,所以我们转去发展TapandGo支付(拍即赏支付,近场支付的一种)。”Soma表示。竺道观点:印度有10亿手机用户,3亿多智能手机用户,也就是说还有数以亿记的用户未有机会接触到移动支付。尽管这部分人群的购买力还不高,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消费的能力仍然具备,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这些人都是移动支付的潜在用户群,其市场体量也足够巨大。最重要的是,移动支付是印度政府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只要企业能切实帮助民众解决问题,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是不用发愁的。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印刷版刊登题为《我们承诺,没有利润》(Noprofits,wepromise)的评论文章称,虽然京东商城至今没有盈利,甚至还作出了不盈利的承诺,但该公司的IPO还是有可能引发投资者的关注。不过,京东商城仍然面临着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竞争对手等不可忽视的挑战。以下为文章全文:在商业社会,一家公司的老板承诺几年内不赚钱似乎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这的确是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制定的战略。一年半以前,他宣称这家中国电子商务公司的电子产品将在三年内保持零毛利,而这类产品却为该公司贡献了多数销售额。更有报道称,他甚至威胁要解雇所有试图创造利润的销售员。然而,刘强东还是通过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Al-WaleedBinTalal)和红杉资本等大牌投资者获得了20多亿美元的早期投资。他现在还希望通过即将在纽约的IPO(首次公开招股)再向外国投资者募集15亿美元资金。对于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来说,这似乎有些厚颜无耻。2012年,该公司的净亏损超过17亿元人民币(约合2.83亿美元),一年前的亏损额也接近13亿元人民币。去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确实现了60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但其中很多都源自利息收入。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4亿美元,而应付账款却高达17亿美元。考虑到刘强东还准备继续扩张,该公司的财务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真的会有投资者认可一家缺乏明显利润的公司的前景吗?或许有。京东商城的增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美国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一样(由于二者都同时涉足自营产品和第三方平台业务,因此也经常被分析人士拿来比较),京东商城同样在追求“重资产”商业模式,将规模和市场份额置于短期利润之上。从某些指标来看,这的确收到了成效:京东商城已经在这个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市场成为了第二大电商企业,仅落后于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去年前三季度,京东商城的交易额超过860亿元人民币,高于2011年全年的330亿元。该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的活跃账号也从2011年的1250万增长到3580万。京东商城目前在全国拥有82个仓库,配送人员超过1.8万。该公司的未来还面临两大问题。首先,这种“重资产”模式能否收到回报?中国很多地方的物流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因此,要在中国实现亚马逊那样可靠而及时的配送服务,京东商城必须大幅增加投资。亚马逊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益于美国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京东商城还面临两大财力雄厚的本土竞争对手。一个是凭借虚拟商品赚取多数营收的腾讯。该公司早期对电子商务的投资已经失败,但现在却重新关注起这一领域。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广泛普及。腾讯显然希望利用这款免费聊天服务渗透进用户的智能手机,以此吸引用户到该公司的网络平台购物。另外一个当然就是阿里巴巴,该公司目前控制着中国80%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并且正在向周边领域扩张,以加强自身地位。该公司已经投资了社交信息平台,推出了网络理财服务,还收购了打车应用。阿里巴巴本周甚至全资收购了高德地图。尽管没有盈利,但京东商城的上市计划并不出人意料。阿里巴巴也在筹划自己的IPO,而且规模可能十分巨大:本周的一次私募股权交易对该公司的估值约为1300亿美元。看来,想要避开巨人的阴影成为中国的亚马逊,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