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起惠资讯>最好>文章列表
最好
【一起惠讯】8月13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近日阿里巴巴联手奢侈品集团大力清理天猫平台上的奢侈品售假行为,天猫已经成为众多奢侈品牌不能忽视的市场。今年奢侈品牌Burberry和高端化妆品牌雅诗兰黛都在天猫开设了官方店铺,但是仍有很多品牌面对天猫的大幅度打折销售策略望而却步。不过分析师认为,照天猫目前的情况来看,众多奢侈品牌入驻天猫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Burberry天猫旗舰店来自巴黎银行的奢侈品分析师LucaSolca表示,奢侈品想要进入到网络销售的领域,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平台来做支撑,而天猫正是这一领域的专业玩家。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这些奢侈品牌都会进入到第三方平台进行销售。此外,目前阿里巴巴也正在清理奢侈品的“灰色市场”,希望能将这些仿冒品清理掉之后把真正的大牌卖家吸引过来。对于品牌来说,打击仿冒品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天猫开始官方店铺。YipitData的数据显示,开设了天猫旗舰店的品牌能够很好地控制仿冒品的泛滥。例如Burberry和雅诗兰黛开设了官方旗舰店之后,天猫上的其他卖家几乎就已经消失了。据了解,阿里巴巴为了吸引大牌的入驻还新建了天猫品牌街,专门为了吸引国际大牌的入驻,同时也将这些国际大牌与其他的普通品牌区分开来。虽然天猫一直在对国际大牌示好,但是这些大品牌也都有自己的顾虑。一方面这些大牌不愿意与天猫分享自己的顾客数据,另一方面大牌也担心自己不能像做自己的官网一样的去装饰天猫店铺。尽管奢侈品牌认为进入天猫以折扣价销售有可能会损害品牌形象,但是也有特例。法国护肤品牌Clarins自2013年10月入驻天猫来,商品以全价销售仍然取得了销量的增长。Clarins的亚太地区电商负责人JulienChiavassa认为,未来18个月之内将会有大批的高端护肤品入驻天猫。但是也有人对天猫持质疑的态度,认为虽然天猫的模式能够适用于Burberry的经营,但这还只是一个特例,不能够作为国际品牌入驻天猫的范本。
一起惠2014-08-13 11:38:24632 次
【编者按】正如雷军与董明珠年初的赌局,排除作秀因素,时至今日,的确悄然进入第三波变革周期:移动互联网、O2O、去中心化、传统零售转型等核心话题正逐步占据从业者的视野。电商职业经理人更加关注未来还有哪些暗藏的机遇。对此,资深零售人士、知名电商高管、投资人黄若以“座谈老中医”的视角,对现今电商行业把脉,并针对性地就接下来电商领域的几个核心趋势做了一一解读。提问一:在去中心化的时代里,再看电商,它留给了哪一类企业机会?平台式的电商是否还适合在去中心化的时代里生存?黄若:其实这个问题很好。首先,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追求去中介化?因为在移动互联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前,在PC端,卖家制造一个拥有三千万、五千万用户的机会非常小。下一个机会,应该寻找一个有几十万、几百万用户量级,甚至更小的创业项目。小也可以做大项目。屈臣氏的体量比沃尔玛千分之一不到,他的生命力难道没有价值了吗?屈臣氏的优势表现在哪里?第一,复购性很强,商品天然有很强复购性,使小的用户群变大。第二,品牌性比较强,不一定是多大的品牌,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认可度比较高。例如保健品、营养品、药妆,都非常典型。第三,用户定位很清晰,比如说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有很强的购物需求,例如母婴类的产品。这些都是有可能产生去中介化。当然,去中心化不是非此即彼。现在自媒体的出现也是去中介化的一个表现。以前在没有微博、微信时,媒体人想做这些事情其实是很难的。但是因为有自媒体诞生,就非要说所有媒体人都得下岗,也不见得。所以电商要先看,先看3年5年之内,是否有很多去中介化的电商存在,仍待观望。提问二:有些电商企业面临的尴尬,有人说他像互联网公司,有人说他是零售公司,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联系?黄若:所谓的传统和电商的人才组合,电商比较年轻,强调创新,传统行业强调持续,其实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在强调创新的同仁面前,细节显得很多余;在强调执行的所谓线下的这些同仁面前,他们觉得机会永远就是做出来的,不是靠标新立异想出来的。这个是最大的一个冲突。我的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团队搭配一定要兼顾两边,如果团队中的一把手自传统行业,他的副手,或是下面的骨干必须是来自互联网;反过来,如果一把手来自互联网,那么底下的一定要来自传统行业。你记住我下面这句话:既然碰撞不可避免,就让碰撞在最基层的那个细胞单元去发生,而不要到上层去发生。到上层去碰撞就完了。比如,做运营的老大是互联网人士,今天一早起去找传统背景的做推广的老大,然后你们去碰撞。假如我是这家公司的总裁,你们到我这里来碰撞,这个公司就完蛋了。所以,我们需要明白,在一定程度上,传统企业出生的背景的人和互联网出生背景的人一定会有碰撞,让这个碰撞越在底下吸收越好,越在越底下震动会越小。提问三:电商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如何看待一个上市公司的财报,一打眼最注重哪些指标?黄若:我去看一家公司财务报表最在意什么问题?其实我最在意的是用户构造,就是用户的表现,对这个的关注度会搞过销售的增长和利润的增长。这种用户表现包括:用户的活跃度、平均购买频次、购买转化率,获得用户的平均成本,然后拿来去行业比较。我觉得,电商行业中,最能体现一家公司的能力往往是用户的成本。至于说商品的采购、租两个办公楼之类的,都是次之的。提问四:京东在过去一个阶段经营策略有所摇摆,从最早的自营,到后来的开放平台。但近期部分品类,诸如母婴,开始收缩,转做自营。刘强东也在多个场合称,自营才是京东未来的核心。如何看待B2C平台如何平衡自营和联营呢?黄若:我们先把这个话题抛开,跟大家做个一般分享。如果你在管理一家企业,更多的时候我们讨论这是个该不该做的事。其次,我们还要关心什么时候做?“Timeisanything.”即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就是在企业战略定位的时局中,时间点的划分非常重要。当当网当年犯了江湖大忌,就是从一个商品类别试图扩充到N多个商品类别。因为图书是一个小类别,所以一定要把握节奏。那时候,我一直在讲,当当扩充品类是从“onetofew”,就是从1到有限的几个,而不是从1到多。因为一个很小的图书类别支撑不了30多个商品。同样的道理,京东一定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京东从数码电器发展而来,毫无疑问,体量一定要远远大于当当网的体量。但是,它从一个品类杀手要往外面扩充,时机选择很关键。它同时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从一个品类扩展到N多个品类;另外一个是从直营扩展到联营。这两个战略发展,任何一个都是正确的。从一个品类扩展到多个品类,它要解决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用户能够给它的新的品类带来几乎免费的客户资源;第二,一个低毛利的商品类别上,京东很难实现盈利,所以它往高毛利方向发展,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它往这个平台上面的突出,我们也能看出这其中的缘由,第一点,和从数码网往百货扩充一样,它是用户的输出,用户的进一步地获取;第二,它有这么多的仓储配送系统,能够支持第三方商家的服务,而这种服务恰恰是天猫、淘宝在短期内很难和它竞争和抗衡的。但我还是觉得它在节奏感上出了一些问题。所谓的节奏感,我非常喜欢说“oneatatime”,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你只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它这两者,从数码向其它商品类别的扩充和从直营向联营的扩充,这两个时间点没有把握好,所以会导致几个混乱:第一,普通消费者的心目中,京东品牌的识别特征被弱化了,最终顾客会觉得上京东到底要买什么?京东也有平台,京东的平台跟淘宝、天猫的平台有什么不一样,是因为它价格比淘宝低吗?不见得。是因为它的产品比淘宝丰富吗?也不是。是因为京东能统一配送吗?好像也不是。第二,每个商品类别的规划没有做到那么好。从长远来讲,我会觉得平台应该是对自营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更多的是边缘的商品类别,核心主体还是自己的主打商品。提问五:如何看待看拍拍网以后的前景?黄若:关于拍拍和京东的合作,坦率地说,我非常看好这次联姻。京东模式强于后端的供应链和商品的配送,但是前端的表现形式上一直是落后于别的竞争对手。与腾讯的合作,不仅给京东理论上带来了流量,更多可能是带来了拍拍、QQ网购在前端表现方面的技能,包括他们的技术团队。另一方面,这种结合使得京东有可能从原先“淘宝和其它电商公司”,变成“淘宝、京东和其它电商公司”。京东成了第一集团。而且,加上拍拍,京东已经进入了淘宝的领地,相反,淘宝进不了京东的领域。所以,不管你这个平台做得怎样,但是你已经在别人的土地上,你可以跟他抗争。淘宝没有自营,进入不了京东的供应链。从战略上讲,这毫无疑问肯定是占据了主动优势。但是,这次的结合,我最大的担心其实是两家公司文化的碰撞。在业界这么久了,我也知道陆陆续续有很多核心人员离开拍拍。当时的结合本身想追求1+1>2,但如果这些人陆陆续续地离开,会导致1+1<2。我个人愚见,京东有些过早地去斩断了拍拍和腾讯的血缘。通常来讲,合并一家公司最好的做法,是合并之后,让它自己乱一乱,一年半、两年以后,慢慢再收编。如果我是收购方的操盘手,我不会这么快地去把它收编。它已经是收为我的旗下了,给它换个台子,早一点晚一点,何必那么匆忙呢。举个例子,亚马逊当年收编卓越,过了三四年,才把名字换成Amazon公司。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问六:流量是电商主要的成功因素,新电商都用低成本来吸引流量,那么在移动端有没有吸引流量的创新方法?黄若:总体上我们现在看到,移动在流量上还是洼地,它的流量获取成本还是比较低的。移动流量获取的趋势跟PC有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移动是非常典型的SNS获取流量的渠道。我们在PC端人为地进行SNS来获得流量,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方法。到现在为止PC端更多的流量还是靠广告,硬广推广。虽然有微博,但是微博还是始终没有占到PC端流量获取的主力。所以,你打开任何一家大的PC电商公司,它的流量来源排名要不是硬广、要不关键字、要不中小联盟;在移动端就不一样,移动端更多的是通过SNS,比如微信账号,相互之间的互粉,更像是一个自媒体驱动的流量。提问七:目前的传统零售企业,诸如万达、王府井、银泰做电商,能否看到代表未来的趋势?黄若:其实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传统零售,在电商领域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可能唯一的一家公司算是苏宁传。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传统企业已经是一个现有秩序的的既得利益者,这种群体,它要逼到角落才会反抗。这是中国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对于美国,社会相对稳定相对成熟,年增长率也相对缓慢的经济形态,传统零售如果不做电商的话,是负增长。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虽然说有受到电商的冲击,但是传统零售照样能够维持每年10%—20%的正增长,所以,这种危险还没有到来,它还没有感受到所谓的切腹之痛。为什么中国的十大零售企业只有苏宁一家是做电商的,其实快速增长的中国社会给了传统零售很大的空间。往前看,有两个不一样的地方,传统零售有两种,一种是所谓“二房东”,像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第二是买卖式,像苏宁、国美。我觉得前面那种情况,它受的冲击会非常的强烈,这里面就包括各地的百货公司。作为任何一个入驻的商家,一定会评估性价比。那么,传统百货业的性价比跟那些网上的“房地产公司”——电商平台相比,是没有什么优势的,无论是成本结构或是顾客资源,都比较令人担忧。相反,传统零售的买卖模式,因为掌握强有力的采购、库存管理能力,暂时收到的冲击还有限。提问八:如何看待小米的雷军和格力董明珠的赌局?黄若:这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马云和王建林的赌局、雷军和董明珠,谁也不能证明谁比谁厉害。可能我活到50岁了,我看事情就是比这些意气风发的人看得要淡一点。现在的革命者,可能三步五步以外,有新的革命者一直在瞄准你。五十步笑百步吧,我其实更看好的是,未来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未来的商业形态一定是一个多元的商业形态,不是说谁吃掉谁。以前的电商形态有一点很不好,就是非此即彼,你一定要战胜谁,一定要冲过去。其实顾客本身是多元的,我们做零售也是多元。我喜欢说这一句话,顾客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作为零售的提供者必须给顾客多元的选择。同样是做零售商,你买一个东西送老丈人、送太太、送朋友,还是自己用,选择的标准就是不一样的。顾客喜欢多元化,所以不存在这个东西一定要战胜另一个东西,这个行业本来就不存在垄断性。
一起惠2014-08-11 09:53:32613 次
【一起惠讯】2014年已然过半,一边是京东、聚美接连上市,却爆发假货丑闻;一边则是魅力人格体裹挟着互联网思维,在激进后萧条沉寂。两种商业模式尚未碰撞就相继触礁。在平台、PC格局书写已毕,移动互联网随时准备接下王位之际,用市场说话的电子商务,还存留哪些机会?零售实战派领军人、电商骨灰级操盘手黄若则给出了五条锦囊妙计,但在一起惠看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那就是:创新!创新!创新!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亦是电商创业从仿美到超美的关键之匙。以下为黄拓自述:从革命者到反革命电商既得利益者开始恐惧早期进入行业的人,已经成为既得利益之王。他们放出的最大声音就是,这是一片红海,99%的人都会死掉,不要进场。十年前八年前他们是起义军,是革命者,如今坐了江山,坐拥良田,成为地主,非常害怕后来者的革掉他们的命。这种趋势,对于众多创业者而言是件好事。为什么?这种声音的背后透露着他们的固步自封、不再进步。BAT里某个大佬说过的一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距离破产只有30天。当你从革命者的姿态,变成捍卫者的姿态,其实已经走向创新的对立面。目前电商占社零总额的8%,还很微不足道。你用10年时间创造了8%,为什么后面的兄弟不能用5年时间再创造一个8%出来呢?从别人碗里捞鱼要创新而非沿袭老路下一轮的创业者最忌讳的,是用上一轮的路数去做今后五年的电商创业。前一轮创业者是在开疆辟土,靠烧钱、融资教育市场,获得顾客。那个时候的顾客好比公海里面的鱼,但现在创业是从别人的池塘里把鱼捞过来,你是在捞京东的鱼、淘宝的鱼、亚马逊的鱼。所以,如果重复过去10年不断烧钱的做法一定坏事。下一波的发展寄希望于有没有新的玩法,特别是新的获客路径,以及新的载体,比如SNS、大数据给新的电商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些机会是前辈所没有的。去中心化时代来临用几十万用户养活一个企业下一个电商热点可能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这个道理好比上学时,老师往杯子里放小石头,再放碎石,接着撒沙子,都以为装满了的时候,再倒进一杯水。所谓的去中心化,就像线下零售,先有沃尔玛、家乐福这种大型的卖场,接下来一定会有专卖店、品类杀手、品牌旗舰店。同理,作为下一轮的创业者,一定特别关心去中心化的方式。去中心化的时代是建立在有几十万的用户就可以维持公司存活的基础上,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要两千万注册用户,八百万产生购买。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再去做一个超大规模的电商平台,比如万达,为什么大家都不看好?如果换做五年前,万达用类似做规模、跑马圈地的方式做电商,会获得市场份额,因为它资金雄厚。但如今没有模式创新,靠烧几轮钱去搞定,绝对痴心妄想。当然,去中心化也不算是“小而美”,小和大是相对的概念。还拿沃尔玛和屈臣氏作比较,屈臣氏的体量不到沃尔玛千分之一,但不代表没有生存价值。去中心化的价值将表现在:①商品复购能力很强,小的用户族群即可拉动,手机数码这样的大类目肯定不适合;②品牌性比较强,用户认可,忠诚度高,比如像保健品、营养品、药妆,用户驱动性很强;③用户族群定位清晰,比如母婴场景,这个阶段消费很强。不过,去中心化不能过于极端理解。就像自媒体也算一种去中心化式生存,但不意味着有了自媒体,传统媒体人就都要下岗。电商的去中心化是未来三五年不断诞生新的电商模式,但不代表非此即彼,不再有大的电商平台存在。PC向左移动向右PC上的电商基本上等同于实物电商,移动电商则趋向生活服务领域。所以,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再展望三五年,会发现,两者的分化会越来越明显。买书、电脑、订两箱可乐,都会在电脑上完成;找咖啡厅、买电影票、做按摩通过手机端下单会越来越多。包括微信,其实做得最好的就是生活服务类电商。我家附近卖烧烤的大叔,80%的生意都来自于微信。PC端做电商要讲究牌照、抠图、装修各种繁琐的事情,移动端获客成本极低,可能就是看到我在买羊肉串时也在玩微信,他就加上我为好友。需要购买时,提前10分钟预约就可以了,把互联网和生意的结合变得非常简单。消费决策因素重新排序从便宜到便利两年前我就曾经提过,过去10年,在谈论电商时,我们都愿意说便宜、低价。虽然这两者是零售永恒的主题,但是随着这个行业不断走向成熟,它的重要性在降低。相反,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在慢慢显现,消费者从追求便宜、低价,到追求便利、服务、品质。这一点和顾客年龄发展、收入水准有关。淘宝平均用户年龄大致在20岁-27岁,天猫大致在25岁-30岁,绝大多数B2C的用户年龄则在27岁-27岁。随着年龄增长,用户会从C2C向B2C靠拢。我们仍然同意,买东西最便宜的地方在淘宝,但带来的另一面是购物时间长,一个熟练的淘宝用户,在淘宝上不花个二三十分钟,是卖不到东西的;但在京东、亚马逊可能五分钟就下定消费决策,效率更好。除了节省时间,还能提供稳定的服务体验。这是10年前同一批用户所不会考虑到的。
一起惠2014-08-01 16:16:54673 次
【一起惠讯】上市和将要上市的电商企业没有一个消停的。聚美、京东被媒体指摘存在售假,阿里巴巴则被媒体描述成为垄断帝国的既得利益者,罔顾商家利益,马云更是成为眼里只有金钱的当代“土豪”。对此,马云终于打破沉默,在上市前夕的缄默期奋起反击。在昨天流传出的一份内部邮件中,马云直言阿里负面报道毫无根据,无理指责。但马云乐观地指出,遇到媒体轰炸,重点是如何调整,而不是情绪失常。“公司小的时候,就如同小孩子,创新会被称为可爱,但公司大了以后,任何创新,一举一动,都会触及利益,这个时候没人觉得这种创新可爱,会被认为是‘破坏’。今天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进入任何领域都可能引起争议之声。”马云在2011年“淘宝商城事件”中也曾感受到不被外界理解的苦楚同时,马云还将外界对阿里巴巴的不解理解为一个民营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引发的连带反应,其他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实属正常。“当年西雅图有了微软后,城市一度也不适应这么大一个企业的诞生,去年硅谷都对谷歌和Facebook都有不适应。阿里也肯定会有这么一天的。”马云说道。当然,马云一如既往地强调了阿里巴巴的美好愿景,特别是“阿里在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的使命注定我们将不会被人轻易的理解”等一系列表达,让人耳熟能详,从而在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商人一定是唯利是图”的前提下,突出阿里巴巴的使命感。以下为马云邮件全文:发件人:马云发送时间:2014年7月29日17:21收件人:阿里人主题: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各位阿里人,很久没有和大家交流了,最近是阿里特殊时期,想和大家分享和交流一些我最近的心情和看法。最近几个月来,围绕着阿里巴巴的各种各样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毫无根据的谣言,无理的指责,甚至是恶意的中伤和攻击。由于公司现在是处于缄默期,我们不能对外回应,很多真相无法及时澄清。虽然我们对于恶意的造谣和攻击已经寻求司法介入,但接下来的时期,类似的报道和攻击可能依然会很多。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和心里准备。几个月前我提醒过大家,在IPO期间,我们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媒体轰炸,我自己是有准备的,但即使有准备也一度有过愤怒,郁闷和难过,所以大家有情绪都很正常。关键是如何调整过来。前一星期,我在海外,一个专门研究中国企业的海外人士对我说他特别吃惊,他原话是这是么说的:“一个那么出色的中国公司会在国内外遭受那么多的指责和批评,实属罕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心理和现象了。”其实,认真想想,倒也不奇怪。一方面,任何东西小的时候,都是可爱的,公司小的时候,就如同小孩子,创新会被称为可爱,但公司大了以后,任何创新,一举一动,都会触及利益,这个时候没人觉得这种创新可爱,会被认为是“破坏”。今天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进入任何领域都可能引起争议之声。另一方面,阿里十五年的发展,公司幸运的走到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我们自己都还没完全适应,国内外社会的各个方面可能也没有准备好突然接受一个迅速长大到如此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以前做到这么大的从来都不是民营企业。我们一直在提“企业要做强做大”,但一个民营企业真的做强做大到这样规模时,很多人的心理没有准备好。大家觉得国企大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但民营企业那么大是不正常的;硅谷企业的高速增长是自然的,而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背后就可能有“权贵势力”的帮助。其实想想也正常,中国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是第一个“享受”这种不适应,但今后的中国,我们这样的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多。未来中国互联网要做的事很多,能做和可以做的事更多。公司大了,责任就应该大,责任大了期望值一定高,期望值高了,批评指责失望自然就大,这是规律,我们要承认和接受这样的规律。我们还必须有心理准备,几个月以后我们的周围环境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看我们的眼光会不一样,包括你的亲人和朋友。我们的城市生态也有可能变化。快速发展的大企业在给城市带去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带去房价,区域物价,生活费用增加。。。当年西雅图有了微软后,城市一度也不适应这么大一个企业的诞生,去年硅谷都对谷歌和Facebook都有不适应。阿里也肯定会有这么一天的。以目前的体量、规模和影响力,今天的阿里巴巴和之前的阿里巴巴不一样了,社会、公众甚至政府对我们的看法、期望、要求也完全不一样了。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击,我们要客观的看待任何批评,因为大多数人在批评你的时候,尽管措词让你受不了,但他们是善意的,对我们是抱有期待的,很多人讲的是有道理的;社会上有很多的不理解和误解,说明我们对外的沟通和表达不够。至于那些存心制造的谣言和毫无根据的指责,就当是人类的情绪排泄物罢了。虽然我们从来就不是为了外界的舆论而活着,但面对批评,我们可以平心静气,用心体味,学习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始终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这个世界肯定对我们也是充满善意,更何况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得更好。我最常想起的是一个智者和我说的一句话:“任何时候要想清楚,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放弃什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阿里在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今天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商人一定是唯利是图”的前提下,我们的使命注定我们将不会被人轻易的理解。改变是需要时间的!过去,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自己推动商业社会进步发展的正面积极效应,但是对于可能带来的反作用力,我们关注的不够,沟通的也不够。这也正是我们今后必须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这是风浪,但更是阿里人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是一种福报,一种修炼。我们离完美还太遥远,确实需要面向未来,审视自我;确实有很多的东西有待提高,确实需要为社区、为城市、为社会付出更多;确实需要坚持阿里一直以来的使命感。证明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做得更好,担当的更多。坚持坚持,相信相信。当别人没有适应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如先学会适应别人的不适应。最后唠叨一句,我们这么辛苦,可不是为了变成一群土豪。:)马云
一起惠2014-07-30 10:01:53632 次
【编者按】从隐匿到浮现,从不被重视到获得大量关注,中国跨境电商走出了一条逐渐光明的道路。不过,随着行业热度的上升以及更多玩家的涌入,蓝海慢慢变成红海,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摆在眼前:邮政小包弱点凸显、发展模式受到质疑、本土化成烫手山芋,大玩家的兴衰都引起业内的恐慌,尤其是速卖通的崛起似乎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那么,跨境电商的发展空间真的被挤压得越来越小了吗?作为最早一批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玩家之一,大龙网跟随行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进化着,对自身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困境和前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期待。日前,一起惠就跨境电商的几个热点问题与大龙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昆进行了一场对话。一起惠:大家都在倡导跨境电商“本土化”,建海外仓、设本土分公司、推当地语言网站、与当地零售商合作,你认为本土化是打入市场的关键吗?大龙网王昆:做跨境电商一直以小包出口为主,邮路上没问题,但小包出口没有售后、没有服务。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不能提供售后服务就很难建立品牌,不管是产品品牌还是渠道品牌都很难。“本土化”可以从销售方面是给客户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比如海外仓可以让客户更快收到货,可以提供退货、换货、维修等服务,也可以用当地的人员去与客户进行沟通。不管是平台还是自营B2C,都很难做好人工服务,也很难通过纯粹的网络来建立品牌。本地化的售前服务有利于促进销售,售后服务提高了客户的认知、增加回头率,即提高用户增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回头率,不光要把客户拉进来,也要把客户留得住。要不要做“本土化”主要取决于一个企业对自身发展的诉求,看他想要的发展时间以及是否在意回头率等因素。比如婚纱对回头率的要求就不高,但是日常用品、电子产品就非常重视回头率,本土化的意义就比较大了。但从整个行业来看,想要把生意做大,本土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过程,只是把中国的地摊货、便宜货卖出去,不是长远发展的道路。一起惠:大龙网已经在俄罗斯建立了分公司,正在走本土化路线,目前来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龙网王昆:我们的本土化工作比预期好很多。最明显的表现是营销效率更高了,俄罗斯分公司与客户在语言沟通上好很多,内部沟通也很顺畅。总公司只需管控KPI,剩下的都由分公司内部去分配、操作。一起惠:第三方平台和自营B2C这两种跨境电商模式,你更看好哪种?大龙网王昆:对厂家来说,自营B2C有利于品牌建设,第三方平台有利于快速进入市场,两种模式都可以做,没必要去选择。从跨境电商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很难说两种模式好还是不好,两种模式都广泛存在,也都有不少成功案例,选择哪种模式取决于团队本身的能力和已有的资源。我个人觉得,不存在模式的好不好、有没有发展前途、先不先进。比如,阿里的模式是第三方平台,盘子做得最大,但盈利不是最好的,远不如很多做垂直的网站利润率高。所以,选择哪种模式是看企业追求利润还是规模,还要看你有什么样的资源、擅长什么。大龙网现在有自营也有开放平台,但模式不是最重要的,服务、销售我们都做,目的就是解决如何让商家把东西卖出去的问题。一起惠:大龙网在做开放平台,兰亭集势也在做开放平台,你觉得转型开放平台是自营B2C做大规模的最好出路吗?大龙网王昆:转化率效应对网站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网站一天有一万个流量,那肯定是希望用这些流量形成尽可能多的订单。产品的数量越多,就越有利于客户挑选到自己喜欢的产品,最终产生购买,也就是说大量的产品才能提高流量的转换率。然而,一个企业集成的产品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自营B2C的集成商品能力肯定不如平台。从自营到平台的开放几乎是任何一个电商企业都会自然而然选择的道路,因为产品越多,流量转换率越高,增加产品数量、提高转换率才能形成规模。一起惠:不少行业大玩家都反应速卖通的崛起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速卖通不断壮大,不仅抢食了市场份额,也改变着原来的行业格局。你怎么看?大龙网王昆:很多做跨境电商的同行认为速卖通给自己形成的压力其实是一种错觉。与其说是速卖通的加入给他们形成的压力,还不如说是越来越多的商家涌入这个行业,包括厂商和大型分销商,使蓝海变成红海而形成的压力。不是某一家企业、某一个平台的出现或加入造成的压力,而是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多所带来的冲击。整个中国外贸出口两万多亿的盘子下面,某一家企业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淘宝在国内市场占有75%以上的份额,它的变化可能对行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在跨境电商市场上,阿里的份额还非常小,不足以影响整个行业。目前,多数跨境电商的发展是有问题的。邮政小包裹的物流方式就存在致命问题,通常情况下是没在对方国家报税的,冲击着对方国家的税收和制造业,也占据了邮政资源。从长远看来必然遭到对方国家的抵制,近期俄罗斯对跨境网购的限制政策就反应了这个问题。真正的跨境电商应该是通过互联网来提高传统外贸出口的效率,小包裹始终是做不大的。一起惠:你认为未来几年跨境电商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大龙网王昆:目前,在2.3万亿的外贸出口业务中,公开数据显示跨境电商出口大概只有三四亿的规模,但不一定准,因为有很多统计不到的地方。未来五年,跨境电商出口可能占到整个外贸出口行业的60%至70%,市场很大,潜力也很大。一起惠:跨境电商出口行业目前面临的瓶颈和困境是什么?你最希望在哪方面得到突破?大龙网王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首先还是邮政小包问题。邮政小包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反对,在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最明显。其次是服务相关的问题。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本土化就无法落地,回头率低、营销效果差、利润率越来越低,除了价格低之外没有其他的核心竞争力。但我们都知道,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关键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如何形成高层次的竞争、建立品牌,而不是价格的竞争,这才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最大的瓶颈。
一起惠2014-07-16 17:14:36718 次
【一起惠网讯】7月3日消息,一起惠获悉,德国运动服装用品品牌Adidas决定,将开放其产品在类似eBay和Amazon这样的平台上销售的权限,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德国反垄断组织的通过。周二时,Adidas官方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提到:Adidas将拓展电子商务的销售指导方案,开拓新的电商平台市场。只要Adidas的零售合作伙伴符合其指定的标准,那么Adidas将允许这些零售商在任何渠道进行售卖。据了解,Adidas之前曾表示希望自己的商品只在除了eBay和Amazon之外的专业性零售渠道进行销售,以保证用最好的方式和在最好的环境中呈现自己的商品。Adidas之所以做出转向电商零售渠道的决定,是因为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已经越来越占据到市场销售的重要部分。德国反垄断组织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运动品牌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需要进行严格的调查才能决定品牌是否适合在电商网站上进行售卖。他们表示,禁止Adidas等品牌在电商平台的销售可以控制产品间的价格竞争,但是这终抵不过电商的潮流。
一起惠2014-07-03 09:37:18609 次
【编者按】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中,海淘行业被人为地被炒得很热,从政府到媒体,从企业到资本,俨然从去年被人人喊打、走私代购、见光死的灰色角落,瞬间被提升到了光明正大的跨境进口电商正规军的腔调。但作为跨境进口电商行业的先行者,洋码头CEO曾碧波认为,产业链和企业人才的发展节奏并没有因为政府关注、媒体炒作、各种资本注入而瞬间全部到位。“海淘”的前世今生大家习惯将跨境进口电商称为海淘。事实上,“海淘”这个词最早于2011年下半年出现在一个名叫“海外E购”(letsebuy.com)的小论坛。论坛创始人的初衷是教一些论坛上的朋友如何去国外网站购物,然后在国外找家物流公司将包裹运输回国这样一件事。所以,“海淘”的原始狭义解释是特指国内买家自行访问海外电商网站,下单订货到国外仓库,然后自己找国际快递转运回国的购物形态。而随着去年9月份上海自贸区“跨境通”平台上线,以及天猫国际的加入,再加上各大媒体的轮番炒作。到今天为止,“海淘”这个词俨然升级为描述所有可以帮助中国消费者从海外购物的产业,也就是跨境进口电商产业。但无论叫什么名字,号称中国电子商务最后一片蓝海的进口电商产业,现今存在着以下三个“一头热”的特点。第一个“一头热”:政策比市场热代购、海淘、转运这些字眼在去年上半年还都和走私、灰色、逃税这些字眼有着强烈关联,而不管有意无意,把之前这个看上去不那么性感的行业推到“风口浪尖”的恰恰是政策。2012年底,国家发改委联合海关总署推出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批准了5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本意是基于出口外贸不振背景下鼓励跨境出口电商。但实际上,我觉得出口电商的最大瓶颈现阶段并不在于国内政策,而在于国外市场。所以,最后几个试点都开始聚焦进口电商。在进口电商试点开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是,目前中国进口电商产业根本还没有形成,只有一大堆水客倒爷,是一个只有下游没有上游的产业。所以在前期进行需求调研和企业访谈时,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暂时只能找到一些转运公司和代购网站。上述政策出台背景直接导致了今天进口电商产业里政府比市场热的现象。这个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表现是,相关监管方案的出台或许超前。根据我们的观察,进口电商产业发展迭代至少还需要2-3年的周期。而目前各个试点口岸推出的监管方案,主要是基于保税区的备货和集货进口监管体系,这可能已经远远跑到了产业发展的前面。我曾反复强调,进口电商产业真正的上游是国外出口商,而不是中国进口商。对比下出口电商,大家就会明白。今天出口电商在国外还存在所谓的“境外进口商”么?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短路”——缩短产业链,上游直接对接下游。因此只要还存在中国进口商,这个链条就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优化。今天监管方案中保税备货的进口模式是不错,但对于国外出口商来说可能还是太早了,因为今天他们连怎么做中国生意都还没弄懂。我什么都还没开始卖,就让我囤一吨货到中国保税区?有点不太现实。所以,我认为,目前的备货模式解决的不是国外商家的烦恼,而只是徒增中国境内进口商的烦恼。另一个表现是,试点口岸很多,扶持力度很大,但实际业务量很少。为了推动跨境进口电商试点发展,几个口岸试点单位都推出和提供了非常给力的政策和资源,比如绿色通关通道、备案产品免检、二线行邮税通关等,地方政府甚至提供各种费用补贴,外管局也特意配套颁发了17个跨境支付牌照以降低购汇成本。但从过去的一年效果来看,做的最好的一个口岸一年也不过七万票的规模,而淘宝全球购频道一天的成交量可能就不止七万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无论是备货还是集货模式,都缺少真正针对进口电商产业上下游的形态分析,尤其是上游出口商形态的分析。而上游的出口商根本还没开始打算做中国市场生意,所以不管政策如何给力,行业里玩来玩去的始终是一堆水货倒爷。很多人会问我,如果洋码头全部采用试点口岸的保税进口模式,是不是试点口岸的业务量就会大起来?我实话说,洋码头也没什么量,一天几千单,放在哪个口岸都起不了什么作用。洋码头辛苦做了几年,现在销售额也不过区区过亿,而随便几个大的淘宝店年销售额都过亿了。第二个“一头热”:下游比上游热海淘最大的兴奋点就是中国消费者的痛点。国内外物价的巨大差距以及国外产品品质正驱动着中国消费者成为发达国家眼里“走动的钱包”。国内越来越多的中产消费者开始意识到这个差距,更多的人开始尝试海淘,虽然很艰辛、很麻烦,但依然孜孜不倦、热情十足。海淘、代购、水货,这都是中国消费兴起过程中老百姓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和产物。但需要正视的是,不管中国消费者如何有需求,如何有钱,不管中国有多少倒爷,在今天这个产业链条里,上游还远未兴起。这中间,海外商家既存有不了解中国市场的信心壁垒,也有怕得罪现有代理商利益格局的原因。国外商家可能会拥抱前去旅游购物的中国游客,但是谈到通过电子商务对中国直销出口,到今天为止,真正采取行动并且有成效的不会超过个位数。以奶粉为例。中国妈妈对国外奶粉的需求很热。但国外又如何呢?各种禁售、限购、产能限制,上游真正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完全对此无动于衷。有的更多是国外当地的黄牛倒爷到门店里扫货拿货,然后倒卖到国内。再举一例,最近新冒出各种海淘网站的普遍特点是只做下游,不做上游,即做信息抓取提供内容服务的多,实实在在做销售的少。即使要做销售,也都是找黄牛进的货。据我所知,某海淘网站订单量很大,但是取消订单比例超过60%。做互联网和做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区别就是纯互联网青年不懂零售产业链,不知道下游眼球多没有用,烧钱也没有用,烧的越大,骂的越多。第三个“一头热”:资本比企业热虽然洋码头不缺钱,但打年初以来,我们接待了不下20家投资机构。纵观行业里其他新兴的各种海淘网站,只要像点样子,故事讲的清楚,项目轻易拿几千万投资毫无悬念。按照雷军的名言:“站在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现在跨境进口电商,也绝对成为资本市场的风口,电商大佬也都纷纷出手。不过可悲的是,即使是风口,能算的上是猪的也少的可怜。风一阵阵吹过,飞起来的是满地黄沙,一头猪都看不到。由于产业沉淀不足,去年底之前,行业里正儿八经做海淘,做进口电商的少的可怜,多的都是一些代购和转运网站,以及一些折扣导购论坛,远谈不上跨境电子商务。等到今年资本突然热起来了,风吹起来了,才突然冒出一大堆项目,很多都是深信雷军的名言冲着资本成立的项目。但是这些创业者们都忘记了:其实“风过之后,最先掉下来的就是猪”。今天的产业形态里面,主要有三拨人在玩进口电商。一拨是境内电商大佬,比如天猫、京东、1号店,这拨人玩的模式很重,走的也慢,基本资本是投不进去的。一拨是政府或者和政府有牵连的国企,比如各个口岸试点城市的各种交易服务平台,这部分资本根本不敢投进去。最后一拨人是各种互联网人士做的海淘导购代购网站,做的很轻,提供资讯导购等内容整合。说良心话,这些服务真心不需要太多资本,“北美省钱快报”这些内容服务商做导购,没有资本进入活的也很滋润。“美国购物网”、“毕德代购”这些代购网站也给中国消费者提供代购服务很久了,一直也都活的很自在。其实还有一拨人远在国外,但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不该拿钱。这帮人就是那些海外的倒爷黄牛,他们手里优势就是有货,能搞定货源,台面上台面下的都可以搞定。但是拿风险投资貌似对他们来说还比较遥远。我的直觉是:可能还需要再等待半年到一年时间,这一批新成立的项目经过市场洗礼后,在真正一起推动整个产业链整合升级之后,市场上值得投资、也需要资本注入的项目才会更多。实际上,天猫国际在真正带动整个产业进行升级迭代。我建议,众多新成立的项目应该多跟随天猫的节奏进行垂直深度整合,建立自己的产业价值和壁垒。否则轻飘飘地随风而起、只会烧钱,等天猫产业链整合结束,你会连北都找不到。真正的威胁不是政策而是走私上面三个“一头热”,是我近期对整个产业的观察和思考,其实现在我很担忧。因为在繁杂的市场里、噪音太多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心态都会很浮躁,最终大家会忽略产业链里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忽略进口电商健康发展的真正威胁其实不是政策而是走私。我一直担忧的最差情况就是大家忽略产业发展周期和节奏,毫无底线的竞争下去,最终逼良为娼、水货泛滥,政策监管没有信心,来个紧急刹车,那大家就都没得玩了!到今天看来,我这个担忧自然是杞人忧天,我非常欣慰地看到国家对这个产业的重视和支持,这个对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也一直觉得各个监管部门不轻易下结论,不随意给行业戴上一个走私的帽子就已经很好了。事实上,相关部门只要基于现有的监管体系和政策进行局部微观的改良,比如提高入境清关效率,扩大无纸化通关范围,加大力度打击走私水货,对于今天这个产业阶段来说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一起惠2014-06-24 17:05:20611 次
【编者按】日前,药监局发文,为处方药在线销售打开了一扇窗,这让苦候已久的医药电商企业守得云开见月明,寻觅到爆发增长的新机。对于相对后端的制药企业而言,则怀揣不甘人后的心态,也想搞出点动作,分一杯羹。处方药究竟给整个医药在线销售带来的是市场增量,还是换汤不换药,业内人士有着自己的见解。以下为一起惠与某制药品牌电商负责人(深喉)的对话:一起惠:制药电商这些年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好像风头都被医药B2C抢了。深喉:制药电商不太好做,就是没有什么方法。不像医药电商,(医药电商分两种,一种制药电商,一种药店电商。)制药电商没有零售权,没有零售权就没有货权。没有货权严格来说不算电商,只是通过药店手段来进行销售。制药厂这些年电商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思路,它只是这么简单的制药,可操作的东西少,可规划的东西也很少。制药电商跟传统的药店差不多。所以我们也一直在琢磨这块到底该怎么做。我看到一起惠的新闻说,医药电商政策要放开,特别是准许线上销售处方药,这对制药电商可能是个机会。公司在网上做一个小的平台就把中介商直接就甩了,直接对药店。一起惠:制药企业打算通过自建电商去中介化?深喉:制药电商原先建立渠道和传统渠道没有什么分别,现在反而有机会真正进入电商模式了。而且到时候就是B2B,而不是B2C了。一起惠:为什么会是B2B?深喉:制药公司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把OTC(非处方药)变成单独的公司,把非处方药这块剥离出去,成为一个B2B平台,而不是在原有的公司体系架构内。很多传统企业做电商的配置是电商放在销售下面,但有些制药公司把它放在市场下面。在市场部,拿到的费用都是市场费用,投放的定位都是市场定位。对于电商目前的情况来说,我认为不太正确。电商还是接地气的,偏零售的东西多一些。一起惠:制药企业做电商的春天到了吗?深喉:我觉得药店可以发展,制药发展的机会不大。以后竞争也挺厉害。药店资源就那么点,谁家药都想卖。而且网上卖药不是所有药品都好卖。天猫主要靠那十几家药店,排在后面的销量都很有限。一起惠:但处方药的开放会带来市场增量。深喉:按照行业内的每年100%的增长,去年40个亿,今年整个市场估计得到一百个亿。其实买药的用户就这么大群体。假如线下占90%,线上只占10%,以后发展可能线下变成60%,线上变成40%,或者90%+40%等于130了。处方药开了之后肯定会增加销量,但是处方药安全是一个挑战。因为销售端的药店国家监管上很难万无一失。一起惠:除了天猫、京东这些综合大平台,医药电商谁做的相对好一些?深喉:现在几个B2C中,广州康爱多可能是平台销售最好的。上海华源也不错。健一网拿到风投,我估计它可能慢慢会做大。但是说严谨一点,整个医药B2C药品销售占的很少。主要还是围绕医疗器械、保健品、成人用品。其实大的药品在网上买是有好处的,不受仿制品的干扰,没有店员强制的促销。但是区别在于如果要增量的话,大的药品一般一线、二线城市生成率比较高,如果电商卖的比较多的话,就会抢他的线下市场。假如真的要增量,就要做更往下级的城市。但是城市越往下上网的人越少,去药店买药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这么看,三四线城市机会也不大,就是依托平台,看它们怎样去发展三四线城市网上购药。一起惠:京东很早就开始尝试O2O的方式做医药,今年京东的拓展方向也是三四线城市,医药电商可以在这方面多去尝试。深喉:主与京东、天猫O2O发展医药,要向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下沉,这种逻辑理论上其实是能带过去一些销量,但是要看下级城市总体的量能不能赶超一二级城市的总体的量。毕竟中国下级城市比较多此外,如果做O2O,线下药店肯定是哪个赚钱卖哪个,都愿意卖利润高的。一起惠:传统药厂想要在线上推广自己是不是挺难的?深喉:天猫有个品牌站,做一个小的健康平台,通过一些健康的知识,还有一些专家的问答,来拢住消费者,同时,药厂也能在这里做一些品牌宣传。比如仁和、同仁堂,可能都在规划医药馆,但是具体规划成什么样还不清楚,品牌站也是没有零售权的,顶多在上面做链接,链接到药店。你可以在这里有些投入,对整个消费者的购买转化还是有所提高的,对单个药店转化不会很高。因为天猫购物习惯还是要搜索,药品的搜索,病症的搜索,所以即使有些投入,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影响。还是要消费者了解你的药才能增加购买力吧。一起惠:微信是个机会吗?微信建立了品牌对用户直接的链接。深喉:微信是建立了品牌和用户直接的链接,但是固定的用药群体每年是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唯一机会是抢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你要通过这种病症的搜索来抢市场份额。一起惠:像什么寻医问药这种健康咨询类的APP是否是一种营销通路?深喉:逐渐会投一些广告,这类APP的目的是,消费者有购药的需求,上网去查,看完以后需要一个引导。一起惠:这种投广告相对于原先天猫内种是不是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原先主要投天猫,现在会分流。深喉:也不是,像制药公司会先考虑投一些大的视频网站,还有电商平台,这种投放是面对整个市场。如果有特定需求的,就会很难精准投放。
一起惠2014-06-23 16:27:09657 次
【编者按】多年以后,当刘强东回顾“电商编年史”时,准会想起2014年他去美国纳斯达克敲钟时那个遥远的清晨。电商史上没有哪一年比2014年更应该被深刻铭记,至少到现在是这样:聚美优品、京东在这一年接踵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六家B2C型电商企业圆了“上市梦”。而在后面虎视眈眈的,还有万人瞩目的电商“银河战舰”——阿里巴巴,即将浮出水面。相比5年前电商第一股麦考林的弱不禁风,京东、阿里巴巴个个膀大腰圆、来势汹汹。在投资者眼里,他们是最后一波平台故事的硕果,是黄金期、涨潮期的宠儿,但身后也是万丈悬崖——六家公司超过一半不盈利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不由得让业界心生疑虑:上市成功之后,平台电商是否会为了在二级市场把故事继续讲得动听,而让商家贡献更多利润?平台故事说破收割期开始什么是最好的时代?一起惠粗略计算,上述七大上市电商公司(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总市值已接近2000亿美元,这几乎是一支可以闯入硅谷并肆意横行的“军团”。单是独当一面的阿里巴巴,其市值就有望超过Facebook。什么是最坏的时代?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一窝蜂追逐平台模式的效仿者,早已一命呜呼。即使是上市的六家公司中,仍有一半在亏损中苦苦挣扎。以昨日上市的京东为例,其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净亏损800万美元,2014年第一季度净亏损额竟然达到52.9亿人民币。(Q1亏损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创始人刘强东的股权激励,二是优先股赎回价值增值产生了大约14.94亿元的支出。这一侧面也反映出,多数平台资本赎回期将至,亏损加剧,逼迫电商上市融资。)一起惠核算这六家上市公司2013年财报,在累计创造728亿美元营收的同时,整体总利润仅为0.29亿美元。即使是年度盈利的唯品会,其净利率才仅为3%。显然,平台模式正在成为上市公司一袭“皇帝的新装”,它非但没能带来更多的毛利空间,相反,在过去几年的电商演义中,同质化竞争、价格战,逼迫平台坠出一道无节操、无底线的反方向弧线。在投资者眼里,平台电商的故事已经接近尾声,摒弃利润的上市公司,会遭到资本市场惩罚性的反击。当当网曾是冰火两重天的典型代表,从发行价17美元,最高一路暴涨到32美元,作为当时唯一盈利的电商,几乎书写了中国电商海外上市的资本神话。但好景不长,在资本追捧下,跟京东抢份额,跟淘宝拼规模,陷入亏损泥沼,股价险些跌穿。当当网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回升到200万人民币。“但这种‘做’出来的利润,根本不值一提,好比我跟朋友借200万,只够在北京五环边上买套房。”某位投资界大佬直言。“京东也是一样。自营业务效率虽然很高,但长期依赖存在天花板,且始终未能盈利;POP虽然在增长,但前面有淘宝和天猫,日子不会好过太多。”一位特卖商城类B2C电商高管告诉一起惠。即使强悍如阿里,近来也被摇晃得厉害。有不少商家反映,天猫、淘宝的流量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天猫管理层在今年的战略会上,明确释放出信号,要追求品牌调性,可以忽略规模。但需要注意的是,放弃规模不代表放弃利润。”某女装品牌电商人士向一起惠解读,天猫对零售市场的控制力在减弱,在规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保证利润显然是当务之急。而来自唯品会的几家品牌商则异口同声,称“苛政猛于虎”。“唯品会从流血上市,到而今的股价百倍疯长,拐点就在于效率和毛利的提升。”一位福建男装品牌商告诉一起惠,如今上一期唯品会,要为其贡献品牌毛利的40%。无独有偶,刚刚声称要忽略股价、把JMEI从手机的股票软件删去的聚美优品,也被商家爆出扣点从上市前的18%悄然抬升至20%。在商家眼里,上市的光辉并无法掩盖平台们“生意人”的本质。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起惠官方微信(iebrun)近期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阿里巴巴、京东上市后,超过六成商家对平台各种费用、扣点的飙升感到忧心忡忡。一起惠官网微信投票:商家最担心平台上市后的各种费用上涨问题“上市电商公司一旦将注意力转移到二级资本市场,做出漂亮财务报表,对商家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某男鞋品牌负责人感慨道。平台红利结束品牌商趁早觉悟不可回避的是,电商行业正在迎来重要的转折点。早期野蛮竞争、圈地运动的时代正在远离,取而代之的,是在投资人的注目下“裸泳”,更加透明化、规范化的操作。随着增速放缓形势的咄咄逼人,电商对经营指标、投入产出和利润也更加关注,平台红利彻底宣告结束。某大型垂直B2C电商CEO表示,电商平台为了攫取利润,一方面培养新生意,不断哄新玩家进场,且最好个个是“土豪”;另一方面则把手伸向现有商家口袋里,让老商家贡献力量。“一到大活动就让你掏钱,平时让别人进来,拿你做案例。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文明。”分析人士认为,平台故事之所以无法继续演绎,在于平台模式本质是反效率的,平台把自身的成本社会化,只会为成功者授勋,不为失败者买单。“电商不断通过规模扩张来弥补自己的亏损,违背了零售业通过提升效率来抬高收益的本质规律。”当平台模式走到尽头,总要有人来买单,其“生意人”的本质也便暴露无遗。“天猫过去几年利用‘双十一’这样的营销节日,不断以各种免费广告资源的形式树立品牌标杆,但很快,这些品牌成熟、稳固之后,免费午餐将结束,关系再‘铁’的品牌也要花钱置换资源和位置。”某女装一线操盘手向一起惠透露,几大平台上市之后,倾向性的重点扶持政策会逐步收紧,聚焦到投入产出比更大的品牌身上,甚至不会超过20家。即便在上市之后仍然可以在POP上为商家创造局部流量红利的京东,其未来仍然会面临规模化效应的问题。“5-6年前,淘宝的卖家也很爽,没有太多费用,但当卖任何商品都遭遇100个商家同质化竞争的时候,就要拼价格或者拼广告位,成本无疑会剧增。”黄若坦言,以前商家就像漂在西湖水上,有天然的曝光机会;现在几十万个商家,跳到湖里,就浮不到湖面上。在平台游戏中,品牌是被绑架的,必要时候是要妥协的。据粗略计算,现在每杀出一家女装小额盈利电商,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上,利润300万左右,要挤死三家才能实现。茵曼CEO方建华也在2013年双十一之后曾直言,对于传统品牌来说,想做大电商的话,少于1个亿,“搞不动”。“阿里巴巴2013年全年总营收79.52亿美元,所有商家净利之和是多少,有心人不妨算算,更能看清自己是不是肥料一枚?”上述女装操盘手人士提醒,需要留意平均每个买家在天猫淘宝上购物一单的广告消耗,和购物产生的商家净利,到底谁大谁小。至于那些还在平台外围观望乃至犹疑不决的线下品牌商,几乎与这些已经上市的电商平台绝缘,再难享受平台红利。“品牌商需要重新定位,新经济形势下,品牌积淀本来有限,过度爱惜羽毛,定会失去机会。”后“裸奔时代”:谁的春天来了?显然,在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们的舞台上,再上演“屌丝”传奇的故事几无可能。上市公司的集体“裸奔”,极有可能成为品牌“触网”的分水岭,也让互联网创业者、亟待变更的传统企业、投资人将视线锁定在新的蓝海之上。据一起惠了解,如茵曼、韩都衣舍这样的铁杆淘品牌也开始四处布局通路,平衡淘系电商与非淘系电商的格局,以便进可攻、退可守。“两家公司去年在天猫的的销售占还在80%左右,今年已经将这一比例降至60%。”对于那些尚未进场的线下品牌而言,在第二、第三梯队的电商阵营中,仍然还存在短暂的红利期。比如一如既往沉稳的亚马逊中国,虽然一直不温不火,但当市场整体降温之后,其平台价值则会显现。再比如用手机贴膜来“勾搭”客流的苏宁易购,其传统渠道通路正在全面互联网化,为那些有意进军O2O的品牌商提供了条件。而且,从这两家公司过去两年对电商的投入来看,从来“不差钱”。此外,一直对电商有所觊觎的百度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参与这场战争,试图重新布局,利用“微购”、钱包、糯米等撬动未来轻应用购物的上游流量供应商。而在移动端,不少独立品牌都开始思索自建通路,寻求增长红利。“2012年年底时基本上没有任何一家电商移动销售占比能超过20%,但在2013年,行业迎来爆发增长。”据业内人士透露,2014年仍然是移动快速增长的一年,特别是在细分市场里,有些移动端年底销售占比达到50%并非天方夜谭。最后,对于那些熬过了一个又一个资本寒冬、仍然跟在大部队后面、继续活着的垂直电商,在大平台上市结束之后,似乎终于盼到了春天。这些具有高粘性用户、集合特定人群的电商平台,将向唯品会、聚美优品一样,在更多的细分领域中深耕细作,并重新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一起惠2014-05-23 10:00:43782 次
“我觉得餐饮业务已经基本做到头了。”作为民营餐饮A股第一股,湘鄂情创始人孟凯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感慨让外界唏嘘不已。与此同时,停牌近一个月的湘鄂情昨天终于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增发36亿元转型拓展互联网行业。受中央八项规定影响,湘鄂情的高端餐饮业务急转直下,去年巨亏5.6亿元,为求转身,湘鄂情曾先后进军环保业和影视业。对于此次进军互联网,有专家称其“病急乱求医”。公告孟凯个人9.6亿元认购昨天,湘鄂情一口气发了13份公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36亿元的定增公告。根据公告,湘鄂情本次非公开发行对象为孟凯、孟勇、泰达宏利基金、盛达国兴、中金君合、中金通合、波巴贸易、富德昊邦和魏耀辉共9个。其中孟凯出资不低于9.6亿元认购不少于1.6亿股;孟勇出资3亿元认购5000万股;泰达宏利基金、盛达国兴、中金君合、中金通合、富德昊邦均出资3.6亿元认购6000万股;波巴贸易出资3亿元认购5000万股;魏耀辉出资2.4亿元认购4000万股。孟凯为湘鄂情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孟凯持股比例将上升为26.54%,仍为本公司控股股东。湘鄂情此次36亿元的募集资金中,2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4.8亿元备付公司债券回售,29.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称,资金安排主要是为公司拓展互联网业务,以尽快扭转公司经营不利的局面,同时避免如发生债券违约对社会公众产生不良影响。在新的定增预案中,公司表示,由于在餐饮业务转型过程中举步维艰,未来几年,公司将重点拓展互联网产业。公司主营业务将转变为新媒体、大数据、环保的主业结构。终止收购江苏中昱环保昨天,湘鄂情还公告宣布放弃收购江苏中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昱环保”)51%股权。原因是在对中昱环保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存在股权的历史沿革、财务核算和资质等多方面问题,且中昱环保未能就上述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2013年7月,湘鄂情公告,拟以2亿元收购江苏中昱51%股权,湘鄂情还因此支付了5000万元意向定金。但是该起收购当时就遭到外界质疑:“中昱环保并不从事具体经营活动,在宜兴当地无实体厂房,并且2009年至2011年的营收均为零。”湘鄂情昨天表示,本次拟收购中昱环保股权事项尚处于洽谈阶段,双方未签署具备法律效力的正式股权收购文件,双方将通过协商方式,解决股权收购意向协议终止相关事项。不过,对于能否全额收回5000万元意向定金,以及中昱环保是否要赔偿湘鄂情相应的违约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现状34家门店近一半被关闭湘鄂情的转型从中央的八项规定一出台就启动了,2013年年初,湘鄂情宣布向大众餐饮发力。然而时隔一年,湘鄂情称:由于“湘鄂情”已在消费者心目中构建了高端餐饮消费的品牌形象,使得公司在由中高端餐饮业务向大众餐饮业务转型过程中举步维艰。去年,湘鄂情陆续关停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部分酒楼门店,但仍巨亏5.6亿元。湘鄂情相关负责人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确认,湘鄂情门店数最多时达到34家,而如今仅剩下18家;其中曾有13家门店的北京市场目前仅有9家还在营业。对于餐饮业未来走向,孟凯似乎也很无奈地表示:未来餐饮业务逐步从上市公司剥离之后,仍然会继续发展,员工有兴趣转变的也跟随企业转型,没有兴趣的还可以继续做餐饮。“只要发得起工资,店就会继续开,但只能做成这样。”孟凯说。未来餐饮逐步剥离上市公司“我觉得餐饮业务做到头了,已成为上市公司的拖累,它也不会再成为我孟凯这一生再去追求努力做到最好的主业,未来餐饮逐步剥离上市公司,湘鄂情也迟早会改名字。”孟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湘鄂情的这次转型令世人震惊,但不管是被动也好,主动也好,餐饮业务的经营已经完全陷入困境,必须突破自己。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决定了世界的经济命脉,孟凯将此作为他的二次创业来做。就在5月5日,湘鄂情公告称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网络新媒体及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公司在未来三年将投入不低于1亿元的资金,作为联合实验室研发运营资金,正式进军大数据领域。8日,湘鄂情又公告称主管餐饮的董事、副总裁万钧辞去董事及副总裁职务,为新晋负责人让路。昨天,湘鄂情公告选举中国科学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学旗为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此前转型环保、影视之时,并未相应调整董事会。”孟凯表示,这次在进军大数据、新媒体的同时,也对董事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可以看出对这些业务的重视。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隋雪青表示,湘鄂情此前对环保、影视的布局看上去很随意,但如果能将这些业务同大数据真正融合起来,同样会产生较好的前景。据了解,联合实验室将基于大数据产业生态环境,围绕新一代视频搜索、云搜索平台以及新媒体社交三个方向。双方将于近期推出基于移动客户端的“视频搜索”产品。分析未来发展可能会一蹶不振“从表面上看湘鄂情是在断腕自救,但其实是希望找到最后的救命稻草。”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起表示,一方面,湘鄂情创始人果断放弃餐饮业务,说明高端餐饮业务恶化超过了外界的想象,这也是湘鄂情的悲哀;但是另一方面,做生意最可怕的就是病急乱求医,但湘鄂情迫于上市公司业绩压力,从环保到影视文化,再到互联网,到处出击,恰恰说明其战略上的迷茫,方向的缺失。“很显然湘鄂情收购中昱环保纯属概念炒作,当收购中昱环保的利好已经释放殆尽,湘鄂情转而又提出终止收购。投资者不应被这一系列概念收购迷惑住了,需要理性看待湘鄂情的未来发展。”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认为,湘鄂情是哪些行业热门就往哪里钻。然而环保行业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行业技术尚不成熟;影视行业则已经进入成长期,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竞争非常激烈;而互联网行业目前已经进入寡头垄断时期。湘鄂情作为一家餐饮企业在这三个行业中根本无竞争优势可言,即便收购一些公司,但是往往规模较小,难以产生大气候。湘鄂情欲搭乘这三个业务的“顺风车”难度有点大。“互联网肯定不像站在岸边看上去想象的那么美,只有到水里真正游泳才知道水深水浅。”李志起认为,湘鄂情已经到了关键的拐点,其对餐饮以外的行业完全没有积淀,包括团队、人才的积累等;另外,互联网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其程度比餐饮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以后湘鄂情极有可能会一蹶不振,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与专家分析对应的是,湘鄂情的信心满满并未赢得市场的看好,昨天,沪指、深指收报均大涨超过2%,但湘鄂情却逆势大跌3.94%。湘鄂情的跨界投资转型2013年1月14日孟凯披露未来6个月拟套现11.77亿元,后被发现套现是为投资其父开设的铁矿。2013年7月27日宣布拟以2亿元收购江苏中昱环保51%股权,正式进军环保产业。2013年12月16日出资5100万元持有合肥天焱51%股权。当月24日,以4000万元收购江苏晟宜环保有限公司51%股权。2014年2月11日宣布收购控股子公司合肥天焱剩余49%股权。合肥天焱成为其全资子公司。2014年3月7日宣布收购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公司51%股权,正式进军影视传媒。2014年3月13日宣布收购笛女影视传媒(上海)有限公司51%的股权,加码影视传媒。2014年5月5日宣布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网络新媒体及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一起惠2014-05-13 19:39:36577 次
【一起惠讯】“传统的广告投放都是一次性烟花,而社会化媒体营销则是存钱罐,你要不断往里面存,不断做好服务,做好粉丝的沟通,才能产生效果。”这是时趣科技CRO高浩涛对社会化营销的总结。日前,高浩涛向一起惠讲述了时趣科技操刀小米、褚橙、宝洁等产品社交营销的经验。三大痛点高浩涛认为,社交化营销的痛点在于找对人、说对话、管理粉丝。其中,找对人就是要对互联网用户进行标签、分类,并与产品做好匹配。他以ROI达到30:1的褚橙的营销案例讲到,时趣科技接到案子第一步做的就是人群分析,“看到底哪些人对褚橙这个品类感兴趣”。时趣科技确定了三个方向的褚橙目标用户群:一是爱吃水果的人,购买水果频率高;二是喜欢高品质生活的人,喜欢吃有机食品;第三是认可褚时健,被褚时健激励的创业者。人群定位清晰后,时趣科技再根据这几个方向,做不同方式的营销,这也就是“说对话”。例如对喜欢买水果的人,做优惠营销;对创业者做励志营销;对品质生活人群呈现水果的生产过程。粉丝管理对于“管理粉丝”这一点,高浩涛例举了最典型的小米案例。他分析,小米在社会化营销上对关键的三点分别是:全社交平台覆盖、建立核心粉丝群、服务式营销。“每一个产品要占据大家的心智,前期必须有一个最核心的粉丝群跟我说话。”高浩涛表示,小米品牌扩散的前提就是核心粉丝群和社区的建设。也是因为如此,户外品牌探路者会在近期收购户外旅游论坛绿野网。而抓住核心粉丝群以后,最好的营销就是服务。“服务即营销。”高浩涛引用这句话。他指出,小米有好几千人的后端服务团队、客服团队,每天基本上都在和网友互动,互动量每天最少是3~4万次。服务式营销的结果就是用户会替品牌说话,形成“同心圆”式的扩散型营销,事半功倍。两大平台至于社会化营销的渠道,高浩涛表示,时趣科技目前采取的是多平台策略,微博、微信、QQ空间等都会覆盖。尽管新浪微博的效果在近期开始受到质疑,但高浩涛认为微博仍然有机会,尤其是新浪微博上市以后。“微博仍然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帮助企业在社交网络中发现客户、维护客户。”高浩涛表示。相比于微信的个人化,微博更加像一个人群众多的广场,因此更加利于从中寻找新客户。而在微信上,时趣科技目前的态度是:1、要存在;2、要服务。“肯定先得有一个账号,占好坑位,然后再通过微信向用户提供服务。”高浩涛表示。他透露,目前时趣科技也在拓展微信上的基础功能,例如帮助客户搭建微信官网、提供模板和工具,解决基本的门店寻找、客服问题,搭建简单的微信会员体系。另外,一直与腾讯广点通有合作的时趣科技在微信上也正在逐步通过广点通系统来进行广告投放。高浩涛表示,有的品牌商在做做全年营销规划的时候,会主动提出投放微信方面的广告。
一起惠2014-04-24 10:34:59643 次
“没有迟到的企业,只有落伍的企业。”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家电厂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谁转型的步伐慢了,谁的日子就会很难过。“家电厂商光靠硬件盈利已经不可取了,服务、运营都是盈利的模式。未来传统电视厂商和互联网运营商一定是并存的局面,双方合作是最好的办法。”海信集团副总裁王志浩告诉记者。海信与11家视频网站结盟近日,海信推出VIDAA2产品,同时推出视频集成应用“聚好看”。这是一款集合了11家主流视频网站内容的应用,该应用的内容供应商包括爱奇艺、搜狐、PPTV等视频网站。至于双方的合作,王志浩告诉记者,“海信只提供平台,把腾讯视频、乐视等聚在一起,播放器是统一的。内容是对方的,我们只提供接口。二者是不矛盾的,视频网站要的是用户,我们需要把电视机卖出去”。然而,现实情况是看电视的人群越来越少,电视机也越来越不好卖。部分互联网企业也在卖电视机,价钱甚至还低于传统家电厂商。“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和乐视一样在积累用户,后者卖的电视机价格低,那就看看它能支撑多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你的用户必须支撑到你拥有商业价值的那个时候,但在此之前,你需要赔很多钱。假如用户积累到1000万户时才有广告价值、插播价值,算一算,从现在到1000万用户,你需要赔多少钱?”王志浩反问道。对于海信来说,他强调,海信的模式是一边积累用户,一边做产品。“我们有办法把这11家视频网站聚在一起是关键。至于选择观看哪一家的视频,让消费者自己选择。”光靠硬件盈利时代远去周厚健认为,目前,电视机处于强化与取代的交错期。“我们仍然相信电视机会继续成为家庭成员娱乐与社交的中心,但需要电视厂商以及内容提供商的共同努力。同时,传统电视机也面临被多样化的视频终端所取代,从根本上退化电视机家庭娱乐中心地位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光靠硬件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服务、运营都是盈利的模式,对于海信来说,用户观看需要付费的视频,目前还是主要由11家互联网运营商自己来定,海信不会通过分成方式收费。现在还处于培养用户阶段,以后海信会考虑收费,毕竟我们给运营商提供了服务。”王志浩表示。的确,在智能电视方面,海信已经尝到了甜头。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2月份,海信电视销售额占有率为18.09%,智能电视销售额占有率达到21.31%。“我相信长虹等其它企业也会逐渐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个行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把别人封闭在外,能做到领先其它企业已经了不起了。”王志浩表示。
一起惠2014-04-21 10:05:40668 次
昨日,OpenSSL(为网络通信提供安全及数据完整性的一种安全协议)爆出本年度最严重的安全漏洞。利用该漏洞,黑客坐在自己家里电脑前,就可以实时获取到很多以https开头网址的用户登录账号密码,包括大批网银、知名购物网站、电子邮件等。对于这则“毁灭性的”安全漏洞,多家安全厂商表示发布紧急预警,提醒各大互联网服务商尽快修复该漏洞。“目前淘宝、微信、雅虎都出现了这样的敏感信息泄露。”昨日,网上一则传言让不少网友心惊肉跳。这则传言所指的漏洞就是OpenSSL存在的安全漏洞。据了解,OpenSSL是为网络通信提供安全及数据完整性的一种安全协议,目前正在各大网银、在线支付、电商网站、门户网站、电子邮件等重要网站上广泛使用。360安全专家石晓虹博士告诉记者,OpenSSL此漏洞在黑客社区中被命名为“心脏出血”漏洞,堪称网络核弹,网银、网购、网上支付、邮箱等众多网站受其影响。无论用户电脑多么安全,只要网站使用了存在漏洞的OpenSSL版本,用户登录该网站时就可能被黑客实时监控到登录账号和密码。石晓虹提醒广大互联网服务商,尽快将OpenSSL升级至1.0.1g进行修复,同时建议广大网友在此漏洞得到修复前,暂时不要在受到漏洞影响的网站上登录账号。腾讯电脑管家表示,本次爆出的OpenSSL漏洞涉及范围广泛,腾讯电脑管家呼吁各网站尽快升级系统、修复漏洞,保障用户账号安全。另外,管家也提醒用户这两天谨慎登录各类网站,在线支付时要格外小心,近期最好修改一下自己的密码。云安全平台百度加速乐则表示,在昨日该漏洞被公布后,百度加速乐已率先对防御策略进行了升级,目前所有使用百度加速乐服务的SSL站点不受影响。对此,支付宝方面昨晚对北京晨报记者回应称,目前没有发现任何数据泄露。支付宝称:“这个是一个加密传输协议的漏洞,包括百度、腾讯在内,国内所有厂商都在用,支付宝也用了,但是我们用的这个版本是没有漏洞的,所以不受影响。”
一起惠2014-04-09 14:43:57736 次
受电商冲击,实体店持续遭受着沦为体验店的阵痛,也就是说,许许多多顾客走进实体店,试好衣服,然后用手机在网上找到同款商品,用更低的价格购得。沦为体验店是实体零售商现在这个阶段的痛处所在。面对越来越多的顾客在网上购物,实体零售商的机会在哪里?最近,一份来自BIInetlligence的研究调查报告中称,有点出人意料的是,目前还出现了“网上体验店”的现象,也就是,不少顾客在网上浏览商品,了解商品参数,然后再到实体店购买的一种现象。其实,网上体验店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早期的网购阶段,很多消费者都是在网上搜索商品,然后到实体店购买。而现在有所改变的是实体零售商们开始利用这个趋势和现象,在实体零售颓势下抓住这个机会,为顾客提供额外的服务,并且提升实体门店的销售额。在这份研究调查报告中,研究了实体门店体验店和网上体验店的比例,以及其他问题。是什么现象驱动了这种趋势?不同的实体门店体验店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实体零售商有什么优势?面对网上体验店趋势,实体零售商做了哪些努力去提升销售额?实体门店体验店VS网上体验店1、“体验店”曾经被认为是实体零售商最大的威胁,但是现在看来,网上体验店的现象比实体体验店更加普遍。调查表明,美国有69%的人把网店当成购物前的体验店,在网上搜寻资料,然后去实体店购物,而仅有46%的人把实体店当成体验店,然后去网上购物。2、和大部分人预想不一样的是,实体门店体验店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事实上,年轻人更喜欢把网店当成体验店,比如他们在买电子产品、鞋子、运动装备、化妆品等物品时,更喜欢在网上浏览了解商品特性,然后再到实体店购买。3、亚马逊是那些把实体零售店当体验店,试完商品后,再去购物的首选网站。但同时,亚马逊也是顾客在其网站查看商品的性能和参数后,转而去其他地方购物的人数最多的网站。4、社交媒体已经不仅仅是网上商品推广的最好资源,也将成为实体零售商最好的推广渠道和资源。5、仅有一小部分实体零售商抓住了“网上体验店”这个趋势的机会。实体零售商意识到他们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可以利用实体门店的真实购物体验和新技术,与网上的对手竞争。他们可以利用各种策略,比如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在门店可取线上订单、门店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智能手机优惠等方式,去推动这些在实体店体验的购物者消费。6、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提升购物体验。智能手机系统可以用来维护客人信息,机器手可以把衣服递进更衣室,无线技术可以标注门店的位置,智能手机能完成线上支付。7、以上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是:成功的实体零售商不仅仅把自己当成“供应商”,而是要把自己当成顾客周边随时可供调用的商品资源。零售家语:网店和实体店的“暧昧”关系正如研究调查报告中所提到的一样,网上沦为体验店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而是从网购一出现就伴随着存在的。虽然报告主要针对的是美国零售,但对比中国国内的零售业发展,其情形基本相近。从时间上看,网店和线下实体店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网店是实体店的体验店。网购刚兴起的时候,消费者对于网络上的商品的态度更多的是怕被骗,怕东西不如照片中的好,而更愿意相信实体门店的信誉和商品质量。但是在购物前如果能够更加了解商品特性就更能够买到自己中意的产品,所以消费者利用网络零售商了解商品,进而在线下商店购物。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网络零售商渗入消费者生活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实体门店沦为网络零售商的体验店。随着网络电商的迅猛发展,如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因为没有店铺租金等费用,网上的商品价格优势凸显,再加上无条件退货、当天送达等各种配套服务逐步完善,图片也越拍越精致,商品参数越来越完善,而随着网络零售商品牌的树立,消费者对网购商品的信心大增。点点手指商品就能送到家,不仅省去了糟糕天气出门购物的麻烦,最主要的是商品价格占优绝对优势,这也是消费者在实体店试好商品,再在网上下单的最主要原因。在此过程中,实体店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完善自身的购物体验,通过有效方式降低自己的成本开支,而是选择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封闭式竞争。以零售家家人自己购物体验为例:去年冬季我去实体门店购买大衣,因为价格较高,犹豫不定,想要发给朋友看看是否合适。我刚想要拍照,店员就厉声说:我们门店是禁止拍照的。其实,本来我是蛮中意那件大衣的,如果朋友说合适,我立马就会下单付钱。但是经店员这么一说,我购物兴趣全无,感觉自己做错了事情,也就放下大衣,从此不再光顾那家实体门店。另一方面,实体门店商品的价格也一直降不下去,也成为这轮竞争中完败的主要原因。在此阶段,网络购物完胜实体门店,线下的门店逐步沦为体验店。去年开始,就涌现大量实体门店关闭的消息。第三阶段,同生共荣阶段,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线上线下相融合(O2O,顾客为尊)的过程。实体零售商抱怨门店租金太贵,价格降不下来。可是殊不知,网络零售商也遇到了自己的阵痛。虽然没有门店租金压力,但是仓库的租金压力、工作人员的工资压力、物流的压力、甚至是包装的成本。除掉这些外,网络零售商还面临着顾客信息外泄、假货不断等种种的指责。其实,这是一些新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产物,问题不断暴露。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为了竞争对手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成为了行业洗牌的主要原因。在次过程中,不仅实体店成为体验店,不少网店也重新成为体验店,顾客变得更加敏锐,他们发现网购的不一定带来最大的实惠,他们渐渐觉得,无论网购还是在实体店消费,购买到价格公道、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才是符合“初心”的需求。这也是,在实体零售商进军线上的线上的同时,纯电商们也在不断设法走到线下的原因。最终,我们必须用两只脚走路,才能走得更远,只用一只脚走路而且走得好甚至成为运动会的冠军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所以,不管是实体零售商还是网络零售商,问题和威胁都存在,机会却也都存在。与其抱怨自己的困境,不如放开自己的心胸,接纳竞争对手,学习竞争对手,用更良好的购物体验来吸引消费者。比如网上的商店可以借助线下的门店,让消费者感触到实物,而线下的门店可以提供送货上门等网上零售商提供的服务。互相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服务好消费者,才是零售商的天职。
一起惠2014-03-31 09:58:03811 次
O2O已经成为云计算、大数据之后又一个热到不行的关键词。相对应的是许多公司上市或者拿到新一轮融资,摩拳擦掌走上全国开站的征程。据栗子简单了解,近期打算开拓分站业务的O2O公司大把大把,去哪儿、齐家网、e代驾……还有各大团购网站正在紧锣密鼓地扩张。一二线城市已经是厮杀多年的红海,而三四线城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总部们,如何搞定分站你知道吗?栗子通过自己在一线工作了解到少量经验和大量教训,来给大家提个醒。一、总部与分站的定位师出要有名。总部首先要定位好总部和分站的关系。一种总部定位是指导,战略、执行相关的工作内容,总部必须是指导甚至是命令。一种总部定位应该是服务,比如内部使用的CRM后台、行政、人事等功能。还有一种是需要平等沟通,结合双方意见,如本地化内容的运营、当地特色的市场推广。一味的服务和一味的指导都是不对的。要针对不同的业务做不同的分类。栗子举几个例子给大家说。某网站一位分站负责人去总部跟一个产品端运营沟通一个涉及到几百元费用的活动,总部一位入职不到一年的小姑娘说,你们分站各项工作做得这么差,也好意思来要钱?这是典型的总部定位过高的结果。总部所有人都认为,总部对分站就是指导,因此导致了这种极端的事情发生。质疑分站负责人的工作的应该是片区总监,是VP,而不是总部一个普通职工。还有个极端的,某团购网站的大跃进时期,要求一个中部省会城市每个月花完30万的市场预算,总部市场的定位是服务,没太多决策干预权限,只要分站提交上来的市场预算,基本都需要审批。最后实在不知道怎么把市场费用花出去,市场专员开始考虑收购个本地比较活跃的BBS网站。这样疯狂的做法,想想也不会有好结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理想的总部和分站关系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结合双方的长处来做好本地推广。总部可以从大局把握,而分站也可以因地制宜。这个需要在实际工作的磨合中来逐渐找好这个度。二、新手还是老鸟?选人向来是个大问题。尤其在总部拿到一笔融资需要在某个时间节点迅速把多少个分站开起来这样这样紧张的时候。选人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分站负责人未必能带领公司走向辉煌,但一个糟糕的分站负责人浪费掉公司的几百万人民币还是可以的。更坏的是,有些时机错过了就不会再有。在招人的时候,总部经常会陷入一个困局。招有闯劲的新人?还是有经验的老鸟?有个事情总部需要考虑清楚,自己将要在分站拓展的是什么业务。执行和决策哪个权重比较高。如果单纯是执行,需要拼体力的,那最好找新人。新人有冲劲、有激情,如果总部可以保护这种积极性,并且分站的任务不涉及太多决策的工作,那性价比就非常高。老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一个区域里,有几个老鸟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老鸟基于对本地的深刻认识,不仅可以做好当地的工作,还可以协助片区总监来对其他分站进行管理。因此,理想的片区搭配是有几个“老鸟”,其他的可以是新人。不能都是老鸟,这会给片区总监增加管理难度。但如果都是新人的话,总部要准备好足够的学费让新人学习成长。三、矩阵还是垂直?分站要矩阵式管理还是垂直条线管理?矩阵式管理就是,分站运营归总部运营管,分站市场归总部市场管,分站销售归总部销售管。垂直条线是,这些人都归分站负责人管,和总部只是业务指导的关系。垂直管理的坏处是分站负责人权限过大,如果分站负责人更换人选,将给分站造成不小的动荡。矩阵管理的坏处是内耗,分站负责人不仅不能起到凝聚分站全部力量发展,还有可能人为制造内耗。举个例子:某团购分站的市场人员有审批权,运营人员有内容上线权,而城市负责人什么权限都没有,成了摆设。还有一个网站,为了防止分站负责人坐大,城市负责人采用轮岗制,一年之内换两拨。结果城市负责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挑起分站内讧,采用让员工站队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话语权。而一些在当地工作多年的大客户经理之类的老员工则采用官网态度,反正城市负责人也不会呆很久,大客户经理为自己收入负责就够了。而另外一个极端是,分站负责人有充分的权力,组建、磨合团队,并为分站整体工作负责。这样的坏处有两个,分站负责人如果工作很出色,那他一个人走了就能带走一个团队。这个之前团购行业的多次组团跳槽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一个无能的城市负责人也可以毁掉整个个分站,重新建设一个分站也比整顿一个士气涣散的团队来的容易些。理想的方式肯定是二者结合。跟政府管理公务员一样,把“权力关到笼子”里,矩阵与垂直相结合。授权和放权要因人制宜,随时跟进分站发展情况并做调整完善。片区总监需要跟踪几个关键数据并知晓这些数据的来龙去脉,来确保分站走在总部希望其走的路上。同时,分站和分站之间的工作也可以采用“云计算”的方式,把同片区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比如某个分站的运营休假了,邻近分站的运营可以迅速接起来相关的工作。四、如何制定绩效所有互联网销售人员都经历过绩效反复变更的状态。有人这样描述“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因此阿里巴巴文化中提到相当重要的一点“拥抱变化”。这里栗子想说的是,如何在变动中寻找合适的绩效激励方法。总部请一定记住,你希望的分站做的事情在哪里,就把钱放在哪里。绩效可以有多个指标,但最好不要太多。栗子需要一个手表来确定时间,但如果同时给我三个表来看时间,栗子只得抓狂了。千万不要用绩效来鼓励人犯错误,然后试图用文化或者道德来修正。这是典型的“老实人吃亏”的模式,老实人吃亏一两天问题不大,大问题是公司整体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具体点说,O2O的两大核心,商户+套餐。商户数量上一个考核维度,套餐质量是一个考核维度。二者应该加权平均来考核。如果阶段性任务是需要数量,那可以加重数量比例,如果一个阶段考核盈利,那就应该在套餐质量和用户喜好程度上来下功夫。其他行业请根据自己的业务维度自行转化。请总部一定牢牢记住,绩效就是给夜行者指路的灯塔,是鼓励山羊前进的那束青草。因此,千万不要让你的灯塔在熄灭或者闪烁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前线队伍已经迷失了方向。五、文化和士气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把文化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栗子接触过很多快速发展的公司,即使是VP也不能迅速说明白自己公司的文化是什么。这个状态是正常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公司正在全力以赴跑马圈地,没精力专门做文化建设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为了跑得更远一些,企业文化是相当重要的。栗子个人坚定不移认为企业文化打造的最好的无疑是阿里巴巴,没有之一,因为栗子接触到的阿里巴巴的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健康向上的正向状态。卡耐基的《如何影响别人》的要义就是,想让别人做什么,最好让他心甘情愿、主动积极的去做这件事情。而企业文化就是这种工具。通过文化灌输,可以让员工有非常好的士气,可以主动努力去完成任务。绩效、道德、人情约束不了的东西,文化可以。如果实在是来不及做一个全方位的公司文化推进,那么快速发展的公司至少可以建立内部宣导途径。高层讲话、业内声音、公司发展的一点点进步,这些都需要不断传到分站内部去。有条件的见面说,没条件的开电话会议也可以,再想省事的,发一些全员邮件也行。分站需要总部的信息是真诚的、热情的,即使未必客观。分站需要总部的关注和信任,而不是质疑和指责。质疑和指责不是不可以,私下沟通就够了,不要公开。最糟糕的状态是,分站员工需要从网站上、从竞争对手那边了解总部发生的事情。如果公司确实状态不佳,那么只能建议总部,要么真诚的请求大家跟总部一起共度难关,借机对团队来进行一次筛选。要么去深度研究《演员的自我修养》,不管你内心有多么绝望,请继续扮演好领袖角色,把正面积极的力量传导下去。否则,分站士气的消散比你想象的快。而且,一旦信任崩塌,就无法重建。
一起惠2014-03-31 09:51:18567 次
【编者按】平邮是外贸电商最普遍的物流方式,简单、便宜、适合2C业务,但问题也比较多,比如速度慢、差评率居高不下等等。最近,跨境电商平台eBay卖家就“该不该使用平邮”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平邮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爱?恨?还是一边牙痒痒一边无奈地不忍抛弃?支持者:存在既有道理!对平邮是该爱的。中邮小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用的,价格合理,时间有快有慢,发货也方便。反对者:想要控制中华地区的BBE,就必须禁止平邮。速卖通能接受侵权、能接受低价,但就是不能接受平邮,对于平邮也是严打,就是因为明白对于BBE的控制,难道eBay不要BBE了么?支持者:便宜就是硬道理,省到就是赚到!平邮的确帮了我不少忙,受用面积广,利大于弊,应该支持。平邮除了比挂号少了无法跟踪外,在某些方面还有些许优势,比如节源、处理环节少。反对者:中国邮政在国际邮政里本来就是三级邮政,意思就是价格便宜但是速度慢。对于这样的邮政,不能指望他为你做什么,只能指望通过客观方法来自保。没有追踪号,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发货,没有跟踪就没有说服力。支持者:要做大必须靠跑量,要跑量就必须拼价格!现在中邮挂号费用基本是全价了,也就是8元,对比各国小包价格,挂号费只会高不会低。扣除ebay费用PP费用,同样的商品如果你挂号,那就要比不挂号的卖家多收1.5至2美元。反对者:在国际邮政体系中,每个邮政根据级别不同,每发一个货到其他国家需要交的费用不一样。这些是国家邮政的内部问题,而不是国际邮政问题。发平邮被很多卖家搞得乌烟瘴气,大家一起受累。除了支持和反对,也有很大一部分卖家是持中立态度的。他们指出,卖家可以灵活运用,各有各的好。对于一些价值比较低的东西,可以使用平邮,价格便宜、渠道多,是跑量最好的选择,但是也造成价格战。总之,平邮有利有弊,对于卖家来说,怎么用好才是关键。
一起惠2014-03-19 09:24:52674 次
【编者按】一个多月以前,阿里巴巴重金收购中信21世纪,引发医药电商界震荡。有人说马云相中了中信21世纪持有的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资质;亦有人说,阿里将本属于国家的药品监管码变作“私有”。而始终未发声的中信21世纪则似乎有自己看法。马云的“底牌”是什么?在这场资本游戏之后,中信21世纪暗藏的野心又是什么?一位医药界资深人士向一起惠解读了其中的奥秘。医药大数据非阿里巴巴独属一起惠:中信21世纪与阿里巴巴合作之后,有哪些深度合作?业界深喉:我相信阿里注资以后,一定会体现出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马云最近提出了一个DataTechnology的观点,我觉得非常认同。他是把一个非常抽象的计算机术语用一种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除了当所有人都在讨论的云计算、大数据,马云还说明了这些东西到底落地到什么地方。我觉得阿里提出这个想法,首先对阿里云的技术架构非常有信心,它的应用层也是非常完善的。中信21世纪有医药行业、药品行业全方位的数据。从另一角度来说,这同阿里以数据来驱动的理念不谋而合。阿里巴巴如今把数据提高到整个集团的高度上来,依靠技术支撑,能够实现对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挖掘、管理,切入点非常理想,未来阿里会在数据行业有更多的想法。所以,基于数据的一些商业模式能够自然而然的做出来,有别于一些传统的模式。一起惠:行业数据是非常核心的话题,包括药品信息的监管和运用。据了解,中信21世纪在被收购之前,已经将数据放在阿里云当中了。业界深喉:对,使用它的存储系统。一起惠:被收购之后,数据的调用权限上会发生哪些变化?业界深喉:医药大数据其实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药品监管信息。中信21世纪和阿里巴巴合作之后,业界有很多猜测,但真正如何,还要看几方的态度。作为围观者,最好静观其变,拭目以待。医药监管数据仅是起点一起惠:在技术层面上,规划是怎样的?如何让药品监管系统变得更加完善?业界深喉:电子监管码技术体系一直在提升,这次跟阿里云的合作估计是希望可以通过它的云平台技术还提升中信21世纪对于码的处理能力,进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所以,整个体系的建设、监管是不断的提高的。这也是随着社会发展技术不断前进的。包括电子监管码从16位到现在的20位,从一维到二维等等;也包括码的印刷的方法都在不断的提升。一起惠:目前市场流通的药品中,监管码的覆盖率有多少?业界深喉: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到2015年,要实现对药品的全品种、全链条的覆盖。这可能就包括所有的药品吧。至于具体的数据,中信21世纪会对药品品种、药企入网率,流通企业入网率等相关数据建立一套分析系统。这期间需要运用新的存储手段来更高效的管理和分析数据,从而能在系统中看到这些数据,并逐步向政府去推广这款系统的运用。一起惠:关于入网率,是否方便透露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业界深喉:数据本身不断的在变化。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对于老百姓的医药安全是非常关注的,“两会”也是一直在说。所以企业本身入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入网率、药品覆盖率都会加快。只不过这个数据是动态的,我不能给你一个抽象的。(笑)一起惠:未来电子监管码的想象空间是怎样的?业界深喉:如果电子监管码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来,我猜中信21世纪不仅在药品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完全可以推广这种技术和产品,做到的是全程追溯。一起惠:其他领域有没有界限,比如服装品类是不是不太适合?业界深喉:目前,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中信21世纪是最关注的。对于有些企业来讲,对于他们产品的真实性也是非常关注的。消费者也需要知道产品的来源体系,才会对产品的真实性更有信心。所以说这个不仅仅是对于食品、药品,对于其他高附加值的产品都会带来一些应用的。一起惠:这对于阿里来说,或许是个好事情,因为它是做综合平台的,能看到的市场更大。业界深喉:对,电子码监管的不只是某一个行业的,某一个药品行业,还监管其他的行业。阿里自身可能也是看到了这么一个架构和市场前景。医药O2O核心是大数据流通一起惠:通过打码,推动食品、药品发展是一种市场行为,还是政府在主导和推动?业界深喉:我觉得这可能是三方面的,一个是政府的推动、第二个是企业的整改,第三个是最总要的就是消费者需求的方向促进。如果中信21世纪的系统做的好,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接受,会有认可,同时也可拉动生产企业的需求。这三方面是互相配合,去推动电子监管码的发展。同时,技术手段的提升也推进了这项技术朝着朴实应用发展,大数据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天衣无缝的配合。一起惠:医药行业做O2O把整个链条打通同样需要大数据技术,但很多传统“土豪”可能还领会不了其商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会不会是目前医药电商的痛点?业界深喉:中信21世纪很有技术底蕴,且理念是超前。以前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当时没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跟分析能力。现在云技术和大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对电商行业和线下行业来讲都是致命的,谁能够理解这个重要性,谁能够生存。有的传统零售行业提出线上线下价格一致。价格就是个数据,为什么只能做到价格一致而不能做到其他服务或者信息也一致呢?这背后反映的就是信息流不匹配,线上线下能否无缝衔接(seamlessintegration),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你的数据能够匹配了,那么流程就能够顺畅了。如果数据都不能打通的话,你的业务流就不能够走得通的,最终变成数据的孤岛、信息的孤岛,数据不能交互,企业血脉不畅,这个企业怎么能够活得起来?怎么会有生命力?所以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整合,让线上线下数据交流,并且要用同样的一套KPI体系去关注你的数据。如果指标体系都不一样的,那线上线下团队交流的时候他没有共同语言的,业务不可能有很好的沟通。这个可能是一个底层的根本性的问题。马云提出的DataTechnology站在一个制高点,所以人家说他不是人嘛,是外星人。
一起惠2014-03-13 09:56:57760 次
去年底,美国第四大零售商塔吉特百货(Target)发生了信用卡数据泄露事件,导致约4000万张信用卡及借记卡信息曝光。为了应对信用卡数据外泄的问题,上周五,全球知名信用卡品牌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联合发布声明表示,他们为改善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成立了一个跨行业组织,并希望借此向美国零售商及银行施压,迫使他们在2015年最后期限之前,采用更加安全的信用卡技术。这个组织成员包括银行、信贷联盟、零售商以及行业贸易协会等。根据声明,该组织将会首先关注EMV芯片技术的普及。相较于将信息存储在磁条的传统银行卡,EMV卡将信息存储在计算机芯片中,增强了卡片被复制的难度。EMV是Europay(Europay后被并入MasterCard组织)、MasterCard、VISA三个信用卡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银行芯片卡借记/贷记应用的统一技术标准,代表着新一代银行卡(IC卡)。另外,Visa和万事达卡在声明中,要求用户最好在进行交易时,键入个人识别号码(PersonalIdentificationNumber,PIN),为卡片安全性再额外增加一层保护。不过,美国零售联合会(NationalRetailFederation,NRF)表示,其并未加入该组织,因为他们不打算立刻采用PIN,这是个“不成熟的解决方案”。NRF总顾问马洛里·邓肯(MalloryDuncan)表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减少信用卡诈骗,除了在卡上加入一个接口之外。”邓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仍然坚持认为,美国零售商的客户们如同那些在信用卡和积极卡中同时采用芯片和PIN安全码的80多个国家的消费者一样,享有同级别的安全性保护。”Visa和万事达卡拒绝提供更多关于信用卡所采取技术具体提议以及跨行业组织成员等方面的信息。美国全国信贷联盟协会(CreditUnionNationalAssociation)发言人帕特里克·基弗(PatrickKeefe)则证实,信贷联盟确实加入了该行业组织。美国银行家协会(TheAmericanBankersAssociation)并未就置评请求作出回应。Visa公司总裁莱恩•麦金尼(RyanMcInerney)在声明中表示,“近期发生备受瞩目的信用卡数据外泄事件,促使零售商和金融服务行业在支付安全性这个问题上进行更多合作。”趁热打铁万事达卡和Visa已经向美国的零售商们设置了最后期限,要求他们在2015年10月之前,采用最新的支付技术。支付行业核心期刊《尼尔森报告》(NilsonReport)的出版人大卫·罗伯森(DavidRobertson)表示,“大约80%以上的大型零售商都能够在最终期限之前采用最新支付技术。”他表示,该组织的形成将能够推动中小型零售商采用新技术。在技术更新换代方面,银行和零售商们一直步伐拖沓,总是在成本支出方面争执不休。NRF曾表示,若将设备、培训及软件支出计算在内,美国零售行业将会因为信用卡技术更新而花费近300亿美元。美国券商WedbushSecurities分析师吉尔·卢瑞(GilLuria)表示,“银行和零售商想要确定的是,投资新的基础设施确实能够较少信用卡诈骗。”万事达卡和Visa表示,该组织还将解决移动和在线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他们建议,将传统的账户数字换为一个独特的数字支付密码。塔吉特曾在上月表示,公司正在加快1亿美元芯片智能卡使用计划,以抵御网络安全威胁,计划在2015年初完成。罗伯森表示,“在塔吉特数据外泄事件的影响下,安全性又重新成为了各企业高管心中的头等大事。这是趁热打铁的典型例子。”
一起惠2014-03-10 09:54:24856 次
【编者按】腾讯入股京东,躺枪的反而是易迅。没有人想到,曾被腾讯视作最犀利电商武器的易迅,非但未能阻击京东,反而成了这场资本游戏的陪嫁。据各方面消息显示,腾讯将于下周一(3月11日)公布最终的合并方案,而在此之前,易迅员工正在大厦将倾的风雨飘摇中,面临又一个抉择。以下是一起惠收到的一封信,来自某易迅员工内心的真实写照:最开始听到消息说腾讯入股京东还是在微博上,当时想这个是有可能的,毕竟腾讯电商从拍拍到QQ网购再到易迅,做了有七八年,但是体量一直上不去。缺少了电商这一环,下面一系列的O2O服务全都无法踏踏实实地落地。入股京东就代表着腾讯提供的服务不仅限于娱乐、社交,还有日常消费,从虚拟到实物,从线上到线下,想象的空间还有很多。真正实现一个大的生活圈闭环。同时,可以对阿里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强有力的挑战。从消息传出来的时候,腾讯股票从五百多每股狂飙到现在六百多每股就是最好的证明。市场认为这是个利好消息。当然另一方面,这件事也并不是水到渠成,腾讯能不能满足仅仅持有6%左右的股票,腾讯电商这个品牌如何作价,电商部门人员怎么处置都是问题。前几个星期都还是将信将疑,不过这周一就有部门传出消息说已经开始裁员。另外腾讯电商部门的人事转岗确实已经全部冻结了。自愿离职的补偿六个月薪水,愿意去京东的全部和京东重新签工作合同。最新的消息是腾讯电商部门(QQ网购、拍拍、易迅)并入京东加五亿美元现金换取京东16%股份。腾讯的人普遍是不愿意去京东的,担心待遇福利不好。也有谣言说会裁员或者必须去北京京东工作。所以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安。这周开始基本上所有人都没啥工作热情,除了前期已经排下来的工作,已经都不安排新的计划,知道腾讯入股京东几成定局,都在等着最后的细则。会不会裁员,怎么补偿,留下来的又如何安排,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今天听说易迅会有高层会议,估计就是就一些细则进行通气。这件事情对高层的影响是以后的位置在哪,对普通员工来说就是福利待遇的变化,以及生活压力变大——毕竟不少人还有孩子、房贷。以前大家都像上紧的发条一样工作着,现在反而放松了下来。大家都是挺平静的,反正怎么担心都改变不了事实。该干嘛干嘛,该花的团队经费赶紧花。估计周一就正式通知喽!
一起惠2014-03-07 10:21:401025 次
周三,电子商务及在线支付公司eBay披露,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Icahn)买入了公司大量股权,并要求公司拆分在线支付部门PayPal。昨日,eBay发布了2013财年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PayPal部门净营收18.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5.41亿美元增长19%。毫无疑问,eBay拒绝了伊坎的要求。有很多人都认为,支付和商务的关系并未渐行渐远而是变得日益紧密。但如果eBay同意拆分,大家长久以来的信念就会因此被打碎。就这一次来说,eBayCEO约翰·多纳霍(JohnDonahoe)或许应该谢谢竞争对手亚马逊和移动支付初创企业Square。周三晚间,多纳霍在接受科技资讯网站Re/code采访时表示,“你将会注意到,无论规模大小,商务企业都在尝试向在线支付领域扩张。而且现在还有一些在线支付公司正在尝试跨入市场,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我想说的是,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正在融合,而不是相互背离。”单就这点来看,亚马逊是站在eBay这边的。由于对在线支付业务的关注度不够,亚马逊在电子商务市场的力量未能全部体现,但是,这种情况即将改变。去年秋天,亚马逊推出了“LoginandPaywithAmazon”的在线支付解决方案。亚马逊将其现有的两款产品混搭,开发出了该在线支付解决方案。通过该在线支付产品,用户利用自己的亚马逊账号,就能够在第三方网站简便快捷的进行购买。行业消息人士表示,由于亚马逊的支付系统也打入实体商场,2014年对这家电子商务巨头而言,会是很重要的一年。亚马逊此举有可能是为了通过商场的销售数据,为亚马逊网站用户提供更好的目标产品,并吸引实体店商家加入亚马逊的物流服务。除了亚马逊,Square或许是多纳霍口中“电子商务与在线支付相互融合”的代表。Square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JackDorsey)所创立,推出了信用卡信息读取器和基于销售点技术(POS)的应用。借由Square的产品,小型企业主只需要借由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够接收用户信用卡付款。而去年夏天,Square也进军电子商务市场,推出了SquareMarket网络集市服务。Square称,即便在电子商务市场没有很强的影响力,本地企业也能够借助该服务向几百公里之外的消费者兜售自己的产品。加之,Square还为客户处理在线商店的支付信息,因此,该服务,不仅帮助Square的客户增加销售,同时每家客户为该公司所带来的营收也随之增加。面对来自这两家公司的竞争,多纳霍表示,现在不是一个拆分公司的好时机。毕竟,PayPal还是eBay最好的资产,因此也难怪eBay的管理层和董事会不想失去该部门。目前,在eBay的总营收中,有40%来自PayPal。券商R.W.Baird的分析师科林·塞巴斯蒂安(ColinSebastian)认为,eBay的市场价值,有一大部分都应当归功于PayPal。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伊坎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将向eBay董事会提交一份无约束力拆分提议。通常,类似的拆分投票决议都会在企业年度股东大会上进行。eBay的股东大会通常在4月举行。伊坎并未提供关于其提议的具体细节,只表示这是一份无约束力提议。伊坎表示,“我认为,(拆分能够让PayPal的)市盈率大幅增加,并让公司变得更加健康。”也就是说,伊坎认为,若作为一家独立的企业,PayPal的价值将更高。但多纳霍认为,eBay最终将能够免受伊坎提议的影响,因为“eBay的数据让PayPal变得更加聪明,帮助其实现增长。”
一起惠2014-01-24 11:23:04668 次
781-800/814 记录40/41 页首页上一页1...373839404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