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
“这个消息对于我来说也很突然,我入职刚一个月。”一名正在办理离职手续的邻家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杂志。对于绝大多数员工来说,邻家的倒下过于突然,“我们前一天还在正常运营中”。8月3日,记者走访邻里家(北京)商贸有限公司发现,与之前各大媒体所报道的不同,除不断有员工前来办理离职手续外,出现在办公现场更多的是全时、苏宁小店等不同企业的招聘人员,与此同时,各招聘广告也早已贴满了邻家的LOGO形象墙。现场一名邻里家同行的HR吴俊(化名)告诉记者,8月2日上午,场面还一度“热闹”,办公室坐满了前来“讨说法”的供应商与被迫辞职的员工,“今天上午(8月3日)还比较乱,不过逐渐就恢复了秩序”。8月3日晚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微信公众号也同时发文,称协会已对邻家便利店近日出现的情况高度关注。文中表示,此次关店系邻家唯一出资方善林金融受上海警方调查,资金账户被冻结,无法继续注资,同时邻家受供应商诉讼,账号资金已被冻结所致。此外,协会认为此次事件属于个例,并不会影响便利店行业的发展,同时组织北京市便利店企业商讨协助。据悉,好邻居、全时、7-Eleven北京、罗森北京、超市发、便利蜂、苏宁小店等多家企业皆表示愿意吸纳因邻家解散赋闲的门店员工。而据《中国企业家》了解,苏宁小店8月份将在北京开设60家门店,目前60家门店都已进入装修阶段,有大量人员招聘需求。目前,北京邻家便利店的门店基本都处于停业状态。员工“维权”仍在继续据吴俊了解,邻家便利店的员工分为三类,除有五险一金待遇的正式员工外,还有由邻家方聘用的“小时工”以及由第三方聘用的“管培生”,而就算是“管培生”,也经过邻家的正式培训,并承诺三个月后正式转正。8月2日,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由于邻里家公司的银行账户已全部被冻结,预计不能顺利发放7月员工工资”。该报道称,邻家的员工在办理完离职后,会得到一份解除劳动关系的通知书,这份文件代表员工离职的责任在于公司,属于被动离职,之后员工可以拿着这份文件去申请仲裁从而争取到赔偿,公司现在能做的只有这么多。8月3日,《中国企业家》走访发现,办公室各会议室已结束“水泄不通”的局面,第二会议室还成为全时便利店的招聘“标间”,现场更多未散去的,是与邻家合作的、通过第三方招聘外包人员的。记者现场了解到,因没有签署相关合同,大部分外包员工对于自己能否顺利拿到所拖欠工资表示担忧。“虽然考勤记录已有统计,但我们并没有与邻家或是第三方公司签署过劳动合同,这件事让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但我们培训是在邻家总部,之后很快在门店上岗,所做的工作也与正式员工无二,所以起初非常放心”,邻家一位“管培生”周铭(化名)告诉记者。而从周铭提供的“三方关系确认书”来看,邻家的外包方为寰球亿人(北京)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的确于2018年3月发布数条24小时便利店的招聘信息。此外,有外包员工向记者透露,包括寰球亿人在内,邻家便利店还另与其它俩家外包公司有合作。目前,三家外包公司已委托相关人员就此事宜与邻家方面进行沟通,其中有考勤记录的70余位“管培生”,每位员工所欠工资从一千到几千元不等。“不过现在还没有给出结果,我们只能选择相信邻家。”周铭告诉记者。实际上在绝大部分员工看来,邻家的运营一直做的不错,很多门店的日流水也较为可观,而大部分媒体对于该事件的态度也是“惋惜”的,一名业内人士曾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在他看来,邻家的现任CEO王磊也是受害者之一。截至发稿前,王磊未对媒体做出回应。邻家做错了什么?一方面是邻家的轰然倒塌,另一方面其他便利店品牌仍在不断扩张。正因此,各大品牌都将目光投向邻家遗留的大量人力与门店资源。“这几天邻家的破产引起一阵惋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但“实际上除非是超级有耐心、钱特别多的股东,不然像邻家这样的公司早晚会出问题。”资料显示,邻家便利店成立于2015年5月5日,为早前7-Eleven北京高管王紫创立,后因与投资方产生分歧,王紫带领团队转而创立便利蜂。也就是说,自成立以来,邻家就自带7-Eleven的影子,邻家早期更是被媒体冠为“最像7-Eleven”的本土品牌。便利店是舶来品,单纯依靠经验经营很难实现规模化,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市场层级分明,且就算是一个城市,也存在“江南、江北”消费者口味、需求不同的情况。就算是有一定威望的从业人员,对于便利店行业本身,也从未表现得过于乐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便利店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高昂租金与人工费用,而随着新零售概念的提出,更多电商巨头转战线下,被资本搅热的行业更容易出现泡沫。资本都愿意投资新奇的项目,但是便利店行业本身并不性感。在一些投资人看来,便利店行业的技术革命还远远不够,阿里、腾讯等巨头都希望能够借助数据赋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但就算是盒马鲜生,也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在打破技术壁垒的同时,首先要解决的还是生存”,从业者必须在规模效应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也必须在“新零售”的大环境下,选择更经济的运营模式。早前,零售专家鲍跃忠曾表示,一个便利店品牌,如果能够做到1/3的店面盈利,1/3的店面持平,1/3的店面轻微亏损,就已经是非常正常的状态了。
据凤凰科技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ofo涉及的收购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14亿美金收购,并承担ofo2亿美元的债务。报道称,目前滴滴与蚂蚁金服已经与ofo签署框架协议。对此,TechWeb向三家进行确认,截至发稿,三方均暂未回应。7月底,市场即有消息称,滴滴对ofo的收购已经接近尾声,但未最终达成收购协议,滴滴方面的收购价格一再下降,只有美团收购摩拜的一半,现在还在不断降价。当时,滴滴方面对此不予置评,ofo方面对此予以否认,ofo联合创始人于信直言,“不存在的事”。自从摩拜被美团收购,ofo的坏消息就没有停止过。先是ofo撤出海外市场的消息时有传来,根据公开报道,近一个多月以来,ofo被曝撤出或暂停部分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7个,包括印度、以色列、中东、澳洲、德国、美国、西班牙等。有业内分析指出,接下来这份名单可能还会加长。然后7月26日又传来了300万小黄车即将“失联”的消息,原因是ofo连续半年以上没有支付智能锁通信服务费。此前,北京、上海相继就共享单车管理办法草案征集意见:禁止在共享单车车辆上设置商业广告一旦草案最终确定,ofo的商业化也将遇阻。如今摩拜已经被美团收购,哈罗背靠阿里,共享单车行业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孤身奋战的ofo如果没有及时拿到资金补充弹药,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会很不利。
从国内到国外,“无感知购物”推动零售行业不断变革作为东南亚首家基于AI技术打造的智能消费体验超市,同时也是京东X无人超市海外落地的首个门店,京东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面积达到270平米,包含服饰、家居、美妆、日常快消品等多个商品品类,超过2000个SKU,是目前所有京东X无人超市中面积最大、SKU最丰富的一家。和国内一样,在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完成消费只需刷脸进店、智能购物和无感知结算三步走,消费者进店时,通过刷脸绑定个人身份和支付信息,因超市采用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消费者选完商品只需走过智能化结算通道就可以完成结算。与国内不同的是,京东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更加注重线下零售和互动体验相结合,270平米的无人超市内,消费者可以根据丰富的商品随心“逛”、“购”,真正了解无人科技带来的无感知购物新体验。此外,基于京东在印尼丰富的SKU储备以及庞大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在提供大量独家SKU的基础上,将定期对SKU品类做出更新,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购物需求。京东X无人超市印尼PIK店面积达到270平米,包含服饰、家居、美妆、日常快消品等超过2000个SKU。据了解,尽管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识别等京东自研技术的X无人超市在海外属于首次亮相,但在国内,京东X无人超市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已经在北京、天津、西安、济南、雄安新区等不同城市落地20余家门店,为消费者带来无感知购物体验的同时,也成为增加城市科技感的新潮元素。从国内到国外,借助不断进行的技术研发和场景开拓,京东X无人超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成熟、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推动着当地零售行业不断变革。用科技创新零售基础设施,助力无界零售服务全球消费者将X无人超市首个海外门店落地印尼,与京东在印尼当地的业务发展息息相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印尼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京东集团海外战略第一站。自2016年3月京东印尼站运营以来,京东在印尼迅速发展,商品已发展到19个品类、127个子品类,SKU超过35万,服务超过2000万用户,创造了超过2000个就业职位。京东印尼大部分出售商品均存放在自有仓库,配送服务覆盖7大岛屿、483个城市和6500个区县,随着更多仓库投入使用,85%的订单可以在1天内收到。在电商、物流、就业等相关方面,京东为印尼当地发展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除了完整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世界级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更智能的物流和零售体验也成为京东在印尼开展业务的重要方向。此前,代表京东智能物流先进技术的无人机、配送机器人已在印尼展出亮相,此次X无人超市的落地则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购物体验和商业模式。京东X无人超市使用的RFID标签为印尼当地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购物体验。今年618期间,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谈到京东的“未来十年”时表示,“希望通过以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服务全球的消费者和品牌商,通过降低社会化成本,提升人们的美好生活水平。”在开放共生的理念下,京东物流先后与日本乐天市场、美国沃尔玛、越南Tiki等电商和零售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与DHL、雅玛多、UPS、德迅等物流企业强强联合,以海外商流+跨境物流+本地配送+售后为核心,提供一站式进出口解决方案。京东还与谷歌就无界零售在全球落地展开合作,服务全球的消费者和品牌商。从让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到把智能供应链带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无人科技与无界零售深度融合的无人超市落地海外,京东正朝着技术和创新驱动的国际化企业迈进。未来,随着京东将更多创新的零售基础设施能力带到全世界,京东将服务全球消费者,成为世界领先的智能商业体。
7月31日,获悉,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黄峥发布题为《坚持本分,即使是恶意的攻击,也要善意的解读》的全体员工信,表示“一边倒的正面不是我们追求的,一边倒的负面也从来不是真实的拼多多”。要坚持本分,面对质疑先求责于己,要拥抱公众和竞对的监督,忽略股价的波动,拿出钉钉子的精神,一个一个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黄峥在信中表示,要消费者导向,不要竞争导向。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甚至被扣帽子。我们自己不要慌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试图一蹴而就。不能竞争导向,别人指什么我们才做什么,要牢牢的抓住消费者导向,从消费者最最切身的利益点开始抓,开始改,持续的改。黄峥强调,大家聚在一起是缘分,能遇上拼多多是我们的幸运,要勇于承担起责任,持续承受质疑甚至冤枉。整个公司都相信——没有一个伟大的变革和创造会来得那么容易,那么显而易见。所有员工的期权将锁定三年,继续埋头苦干,准备迎接关注,赞扬,诋毁甚至攻击。以下为全员信全文:坚持本分,即使是恶意的攻击,也要善意的解读刚刚和大家开完员工大会,讲完所有人一起期权锁定三年,继续埋头苦干,准备迎接关注,赞扬,诋毁甚至攻击。没想到,第二天就来了。来得如此强烈。在这里我想对大家说两句。1,我们要团结,要坚信过去一起开创的模式。虽然今天离Costco+Disney还很远,但过去的实践表明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前景。我们要坚信为最广大的消费者创造价值才有未来。2,要坚持本分,面对质疑先求责于己,要拥抱公众和竞对的监督,忽略股价的波动,拿出钉钉子的精神,一个一个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3,要消费者导向,不要竞争导向。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甚至扣帽子。我们自己不要慌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试图一蹴而就。不能竞争导向,别人指什么我们才做什么,要牢牢的抓住消费者导向,从消费者最最切身的利益点开始抓,开始改,持续的改。大家聚在一起是缘分,能遇上拼多多是我们的幸运,要勇于承担起责任,持续承受质疑甚至冤枉。没有一个伟大的变革和创造会来得那么容易,那么显而易见。一边倒的正面不是我们追求的,一边倒的负面也从来不是真实的拼多多。我们要扎到最最实处,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地推动拼多多实实在在的进步。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黄峥2018年7月31日
ofo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独立发展?还是单独上市?“背靠大树好乘凉”成为大部分共享单车的选择,比如阿里巴巴通过旗下的上海云鑫成为同时成为永安行单车和哈罗单车两大共享单车品牌的实际持有者。滴滴旗下拥有小蓝单车以及自营的青桔单车,美团通过并购将摩拜单车收入麾下。ofo小黄车是个例外,一直坚持独立发展。2018年7月30日,据36氪消息,ofo和滴滴近期就收购一事有过多次接触,谈判已经接近尾声,双方就收购的价格在持续拉锯。该消息称:本月ofo获得的一次出价是接近30亿美元,与此前美团收购摩拜单车的价格较为接近。ofo随后回应称,该消息不属实,ofo将在众多投资方支持下,保持长期独立发展。阿里、滴滴抢食ofo在2016年10月ofo的C轮融资中,滴滴出行对ofo进行了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随后滴滴跟投了ofo的D轮以及E轮。2017年7月,滴滴派驻了一批高管到ofo任职,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加入ofo担任执行总裁,市场负责人南山、财务总监Leslieliu则分别出任ofo市场负责人及CFO。据自媒体“互联网随笔”报道,4个月之后,一些高管就被曝出“开始休假”,另外,付强等高管重新回到滴滴工作。“互联网随笔”称:这被外界解读为“磨合不顺利”。ofo与寻求滴滴之外的投资人。AI财经社在《ofo救命钱到位,滴滴拒绝签字》一文中透露:2018年3月,ofo创始人戴威已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先后两次将其资产共享单车作为质押物,换取了阿里巴巴共计17.7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阿里参与了ofo的E2-1轮融资、并领投ofo超7亿美元的E轮融资。ofo对于阿里巴巴的意义是,最大的线下支付场景,最高峰的时候,摩拜、ofo都曾宣称其日单量超过2000万,甚至3000万,这对阿里集团旗下的蚂蚁金服意义重大。据阿里巴巴已公开的投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7月20日,进行了52起集团层面的投资事件,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已逼近其去年全年投资总和。其中包括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13.8亿美元战略投资中通快递、150亿人民币战略入股分众传媒等,以投资的方式获取更多线上、线下流量无疑是为新零售大战略做铺垫。据艾媒5月最新数据显示,ofo月活跃用户规模达2937.7万,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规模达2526.6万;ofo日均活跃渗透率占比为0.87%,摩拜日均活跃渗透率占比为0.74%。阿里已有哈罗单车,但在用户数据方面哈罗单车则还与ofo、摩拜有不少差距。36氪报道称:同样有收购需求的蚂蚁金服近期也对ofo报出了收购价格,但要低于滴滴所报出的价格。ofo独立发展是否可行?不依附巨头资源独立生长,ofo成为下一个今日头条?2018年5月,ofo创始人戴威发起了一项名为“胜利”的项目——当ofo的利润达到1元人民币时,该项目将取得成功,这个项目的名称借用于丘吉尔的标志性V型手势,用于表示胜利。共享单车市场经过快速发展,已经结束了市场规模扩张阶段,行业格局逐渐稳定。再加上各地政策禁投新车,导致现有格局进一步稳固,ofo、摩拜的先发优势愈发凸显。共享单车行业进入到比拼运营效率、探索商业化盈利模式的阶段。据央视财经报道,国内多个城市实行限投政策后,小蓝单车在北京、广州、深圳、南京和成都五个城市的投放资质。滴滴想要进入这几个城市的共享单车市场,接管小蓝单车是唯一的选择。ofo在各大城市的投放资质上有先天优势,ofo还有不错的市场基础和品牌知名度,城市覆盖、车辆投放、线下运营队伍、供应链资源。ofo收缩战线,优化商业模式,精细化运营,实现盈利的难度可能没有那么大。ofo独立发展的想法受到了来自资本方的压力。据此前自媒体“长庚小报”消息,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在美团收购案中套现金额为1亿元左右,只是传闻金额的十五分之一。此外,除了早期投资人愉悦资本之外,大多数摩拜的投资人获得的收益只有10-20%。该自媒体“长庚小报”称:有投资人调侃说,过去1年来互联网领域最明星的创业项目,投资回报只是比余额宝高一点。从公开数据统计,截止至2018年3月,ofo已经获得融资超过20亿美金,外加通过质押单车获得的阿里17.7亿元人民币的融资。ofo自身目前尚未盈利,共享单车行业也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投资人为了尽快获得回报,或者获得更高回报,途径是被巨头收购或者IPO。拒绝巨头收购,又不能尽快上市,如何说服投资人是ofo面临的压力。
变,是整个时代发展最不变的法则。过去十多年,借助线上购物的红利,成就了阿里以及京东等电商巨头,也衍生出诸多垂直领域的电商平台。与此同时,线上电商的快速成长,也带动了快递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更是推动了顺丰等多家公司的成功上市。不过,随着传统电商平台发展遇到瓶颈,阿里京东们开始寻求转型变革之路。近年来,新零售成为行业最热的词语,京东和苏宁还分别提出了无界零售和智慧零售,但意思几乎是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电商行业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新零售的变革的同时,顺丰等快递企业也都在扩展布局相关业务,进军新零售。不过,新零售严格意义上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仍是跨行,在多次尝试之后,相比较电商平台,顺丰等物流公司仍少了新零售的基因,走了一些弯路,做起来太难。顺丰上线“同城急送”新零售的又一次尝试在国内主流快递企业中,顺丰可以说是老大哥的地位,不仅代表着业内最优质的服务水平,也是快递界转型革新的标杆。日前,在多次尝试线下门店难有突破后,顺丰上线了“同城急送业务”,承诺3公里平均30分钟送达,5公里平均60分钟送达,10公里平均90分钟送达。根据顺丰官网的介绍,目前该业务仍处于前期推广阶段,只在一二线城市提供。如果单从物流角度来看的话,顺丰此举可以完善其物流配送业务,并且进一步推动营收的提升。当前,即时配送服务很受欢迎,尤其是对于北上广这种用户需求多的地方,他们对于时间更为看重,也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闪送在2016年4月已经实现盈亏平衡,并在2017年的半年时间内进行了三次融资,可见即时配送产业的关注度之高。其实,对于顺丰来说,这也不是第一次推出即时配送业务。去年,顺丰上线“即刻送”产品,与肯德基、麦当劳以及天虹等合作,当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财报数据显示,顺丰同城配送收入达到3.66亿元,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0.09%上升至0.51%。同时,顺丰投资者关系总监陈希文当时在业绩说明会上称,2018年公司会大力发展行业解决方案的业务,针对不同行业的痛点去制定个性化的物流方案。“同城急送”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不同于去年的“即刻送”,“同城急送”受众对象更广,并且更偏向于C端用户,是顺丰在配送领域重要的补充之一。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同城速递已经成为物流行业增速最快的子行业,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现如今,在“闪送”以及“点我达”等即时配送平台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顺丰此时入局能够获取多少市场份额还是未知。不过,除了布局即时配送市场外,“同城急送”也是顺丰在新零售领域的又一次尝试铺垫。对于新零售,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前端,忽视了后端配送环节。所谓新零售的“新”并不只是指线上线下结合而已,更是一种供应链链条服务的提升。而这一切,都需要配送服务的支撑。此次,顺丰上线“同城急送”,不仅仅是对自有物流业务的完善,也是为商业化版块铺路搭桥。摆脱依赖性物流企业跨界零售求突破上文说到,快递企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电商,而这就导致各家快递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毛利率会下降,进而影响快递企业的收入,对股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除了顺丰之外,包括圆通以及百世快递等多家快递企业也都在跨界新零售领域以寻求突破。据悉,顺丰早在2009年便开始跨界布局零售业,推出“顺丰E商圈”。之后,2012年,“顺丰优选”上线;2014年5月,顺丰线下门店“嘿客”在全国启动。而在今年六月份,顺丰旗下跨境电商平台“Wow哇噢全球首家精选店”落户重庆解放碑商圈。据了解,Wow哇噢精选店店铺融入人脸识别、自助付款、行为分析等技术,市民可在“无人”模式下自助下单购买。百世快递这边,2015年成立了百世店加,宣称是一个打通厂家、便利店、消费者的商业通道,一个实现批发、仓储、配送、营销一体化的服务中心。根据百世集团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百世店加本季度收入为5.45亿元,同比翻一倍。另外,去年七月份,圆通首家“妈妈菁选”生鲜便利店在普陀新湖明珠城正式亮相。门店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快件、家政、干洗、家电维修等多项服务,同时也充当着社区生鲜店的作用,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家庭餐桌和日常用品高频刚需。表面上来看,快递企业们跨界新零售是热情满满,并且落地速度很快。但是,具体到业绩和影响力方面,却还差得很远。其中,顺丰“嘿客”在布局2000家门店之后,便因为扩张速度过快而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目前也已经改名为“顺丰家”。除了便利店之外,顺丰和中通还入局无人货架。不过目前来看,影响力也都一般,远不及当初的预期。对于快递企业来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寻求变革,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总给人感觉是力不从心,什么都做了,但是却什么也都没做好,比较中庸。可以肯定的是,“快递+新零售”的服务模式正在成为业内的趋势,只是不断试错之后,找到适合顺丰们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多次“试水”失败顺丰为何还在频频布局?跨界转型不是那么容易,即便是和新零售最为紧密的快递行业。从近几年的布局表现中可以看出,相比较传统电商以及新零售创业公司,快递企业总是给人慢半拍的感觉,即便是有钱有末端配送支持,也很难实现突破。一位顺丰快递小哥告诉TechWeb,“不是不希望公司拓展别的业务,但是那么多次了,感觉都是小打小闹,还不如好好发展物流快递业务,多给我们涨点钱。”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年七成左右的快递包裹都是由电商业务产生。面对有量的市场,多家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导致企业的毛利率在下降。同时,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7年快递行业业务量增长28.0%,业务收入增长24.7%,均较2016年增速相比有所下降。而除了传统快递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外,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以及新兴力量也在不断加速入局快递物流行业,使得市场竞争更激烈。为了寻求新的盈利点,快递企业不得不转型。新零售时代,盒马鲜生等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末端配送服务,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商品送至用户的手中,这也是新零售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快递企业经过长年的发展,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上有着较大的优势,新零售进而也成为转型的最大突破口。此次,顺丰推出同城急送业务,也是给新零售添砖加瓦做好末端支持。只是,这一次顺丰的布局,结果如何也是充满未知。跨界新零售顺丰缺了点“互联网基因”根据顺丰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顺丰营收为710.94亿元,净利润为47.71亿元。从体量上来看,顺丰转型在资金和渠道上都有优势。但有意思的是,我们翻看顺丰跨界新零售的道路,发现其并没有比其它互联网巨头慢多少,但却总是火不起来,还亏损较多。相关数据显示,顺丰商业版块在2013~2015年的三年里,亏损累计达到16亿元。此前,在谈及新零售的话题时,王卫表示,新零售是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结合,商家对客户的感知、对时效的要求会更高,拥有庞大的地面网络、行业领先的航空资源以及超过2000名研发人员的顺丰科技正为全国品牌商打造一站式服务,其中包括线上的电商配送以及线下供应链服务。但是,从顺丰的诸多新零售业务来看,更像是一种跟风,跟着互联网企业后面走,传统行业的作风太重,缺乏一定的互联网思维。2017年就有消息称,顺丰计划未来一年要达到4500家线下店,2~3年内建立上万家线下店。但是,顺丰忽略了一点,大范围布局线下的战略,还需要末端配送服务的支持,还需要产业链上每一个节点的通力合作,需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服务优势,而不仅仅是店面数量。或许,这也与顺丰做快递起家有着一定的关联。对于顺丰来说,在拓展新业务之前,还要保证快递业务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之后才能集中力量进行转型布局。这就导致整个转型的执行不够坚决,一些项目最后都不了了之。新零售给了快递物流企业新的方向和新的想象空间,顺丰作为整个行业的领头羊也在积极地进行转型。只是缺乏互联网基因的顺丰在过去几年走了很多弯路。未来,在面临多重突破压力的挑战下,顺丰不仅仅是要改变自己的战略,更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近日,大量小红书用户投诉大众点评,称其批量建立小红书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对此,大众点评作出回应,并向小红书致歉。抄袭无处不在,也让人防不胜防。7月27号,有多位小红书用户发微博称,自己的账号被盗了,自己的评论怎么会跑到了大众点评上,朋友圈都快炸了,大众点评难道就不怕被告吗?对于此次侵权事件,小红书官方微博28号作出回应:一亿用户和我们一起建造了这座小红书之城,小红书非一天建成,更不可能一键复制。小红书已受到用户相关授权委托,将采取法律手段,全权处理维权事宜,我们要求大众点评立即采取删除所有侵权链接、关闭侵权账号等相应措施。有网友称,大众点评也曾经被百度抄袭过。在2016年,大众点评曾一纸诉状将百度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在百度地图或者百度知道上搜索某个商店,会出现大量属于大众点评的商家信息和用户评论,而这件事并没有经过大众点评和当事人的同意。对于抄袭相信每个平台都是嗤之以鼻的,就在事情发生的第三天,7月29号,大众点评官方微博也作出了回应:承认相关存在违规转载,并在7月27日第一时间完成所有内容排查与全部清理下线,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该类问题不再出现。对于事件发生是因为大众点评新上线试运营的推荐栏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违规转载,大众点评给小红书用户发生了道歉声明。大众点评盈利模式感觉类似黄页,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消费者,以此向商家收费,对消费者的服务完全免费,所以,消费者对于点评而言既是用户也是产品。但是,自从和美团合作后,用户指标上出现了疲软状态,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大众点评的活跃用户数也从今年3月的2613万下滑至2479万。作为跨境电商进口平台小红书,截至2018年5月,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一亿年轻用户,小红书的业务主要分两块,UGC内容生产和跨境电商,而小红书用B2C自营电商模式,直接与品牌商或代理商合作,再由保税仓发货给用户,而跟其他电商平台相比,小红书联合创始人瞿芳曾表示,内容是公司重中之重的核心产品。无论是经营APP或者是视频平台,如果只想着不劳而获,只想着抄袭,最终也将会得不偿失。所以,平台要尊重原创,只有这样,源源不断的用户才会不请自来。
7月28日消息,海关总署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海关进出口货物整合申报将于8月1日实施,报关单、报检单将合并为一张报关单。据悉,整合申报项目是关检业务融合的“第一枪”,是关检融合标志性的改革举措,因其改变了企业现有报关流程和作业模式,广大进出口企业感受最直接。经过梳理整合,原报关、报检共229个申报项目合并精简至105个,统一了国别(地区)、港口、币制等8个原报关、报检共有项的代码,其中7个采用国家标准代码或与国家标准建立对应关系。海关简化整合进口申报随附单证,将原报关、报检74项随附单据合并整合成10项,102项监管证件合并简化成64项。据了解,海关已针对1万多家进出口企业、报关代理企业开展了业务、技术培训和相关宣传,相关信息化系统也已完成开发、改造和更新,实现“一张大表”货物申报。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国表示,关检融合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如联合办公、统一标识、一支队伍等,更体现在把关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是否得到提升。他进一步介绍,整合申报项目作为新海关落实中央改革任务、优化营商环境、应对复杂外贸形势和服务外贸企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重大,也对接下来的一系列的关检融合举措起到引领作用。更完整的报关单数据,为接下来的统一作业系统、统一风险研判、统一指令下达及统一现场执法奠定基础,不断完善监管与服务。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有趣的新闻,有人打车打不到,于是找了个同城货运的货拉拉。或许这只是个偶然事件,并非货拉拉的营销策划。但这份机智在博人一笑的同时,也让货拉拉以及它所处的同城货运行业走入了更多人的视线。事实上,这个看起来非常低调的领域已经发展多年,在经历早期的争议和探索后已经有一些稳定运行的玩家。例如刚刚提到的货拉拉,而在7月12日,58速运也宣布完成第一期2.5亿美元的融资,这也说明了经历资本寒冬、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多方面考验后,同城货运已经实现了“去伪命题”标签,关于行业现阶段核心要素以及未来竞争方面,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左手规模化,右手精细化:审时度势的折中之术才是王道对于同城货运行业来说,虽说已经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也有了类似货拉拉、58货运等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但终究一直都没有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这也使得对于同城货运的行业特征值得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研究。烧钱大战一贯是互联网的拿手好戏,那么这个行业是否按照以往网约车、团购大战、共享单车一般打起“规模”战?在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同城货运行业确实是按照互联网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去做,那就是“痛并快乐”的发展。一面规模化快速扩张,一面投入大、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事实上,唯快不破的竞争理论下,规模决胜理论在过去很多领域都已经得到证明,滴滴、美团的成功就是如此,在笔者看来,凡是可以以规模取胜的行业都有着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方面,不易于快速复制扩张的领域往往更强调扩张速度。不容易的往往最具价值,以网约车为例,网约车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地域性明显,不符合边际成本的递减规律,基本上每到一个新地方都是一个从零到一的过程,每到一个新地方都需要靠烧钱推广市场,尤其是在行业规范化之后,相关许可的获取也成了快速扩张的门槛。一个空白市场,率先进去的玩家往往具备抢占用户心智的价值,这一壁垒的建立往往很难被攻克,因此,轻装上阵,快速枪战市场就成了建立优势的不二法门。而同城货运行业明显具备这一特征,用户需求的培养、司机货车的招募等都是极具本地化特征的要素,如今的货拉拉、58速运等平台能发展到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之前抢占规模化先机。一个简单、门槛低的商业模式,谁先到达规模优势,谁就有行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具备劳动力密集型特征的互联网公司更强调服务网络的规模。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过去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几年受到了冲击,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O2O、新零售等理念的先后涌起,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的互联网服务形式开始不断创造价值。基于懒人经济下的新经济特征,外卖也好,网约车也好,骑手或者司机的抽成都是有限的,人口密度较高和人力成本却异常的低,打造出来一个规模化的有效服务网络才是其商业价值的体现,而同城货运正是如此,对城市服务网络往往比较重视。通过前面两点,同城货运似乎是个规模导向的领域,然而通过对现在行业竞争格局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烧钱战、规模战当中,同城货运领域的玩家依旧不少,蓝犀牛、一号货车、速派得、咕咕速运等,市场上一度出现大量同质化的平台。而盈利模式、定价规则、司机的培训、货损问题等基本要素一直都没能实现标准化。如此看来,同城货运行业靠烧钱打出的规模化是很难杀死竞争对手的,走向精耕细作似乎也成了必然,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热词。但“运货”,长期需要的人群往往都会自备运货工具,临时使用的人群,很久才会用一次,这与吃喝住行等其它生活服务还是有很大不同,具备过于低频的特征,行业很难建立起“用户粘性”,不像其它规模取胜的行业快速建立起用户习惯,基于规模化很难实现用户心智的占领,这就需要从效率、体验等其它方面入手进行精耕细作。在这一方面,同城货运行业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在风口退去以后,通过一点点试错建立起的服务体验壁垒确实比用优惠券燃烧起来的火墙要更加牢固。其次,产业本身规模化到达一个瓶颈期。不同商业形态所需要的土壤肥料各有差异,外卖的滋生土壤可以是各级城市;打车的滋生土壤同样也可以是各级城市。但同城货运的话,在一二线城市,还有部分三线城市需求往往会更大些,但低线城市的需求量明显不足。因为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更快,目标用户数量大,用户时间碎片化特征明显,互联网思维浓重,对于同城货运这种互联网服务形式更容易接受。而且这些城市的面积比较大,更容易产生货运的服务需求。而底线城市则正好相反,这也使得同城货运玩家在经过规模扩张后,很难进行接下来的下沉攻击,这也是行业瓶颈期的由来。而规模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则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提高效率,解决之前野蛮发展时期留下的后遗症。最后,正如当初马化腾朱啸虎朋友圈争论共享单车时所说的:“再便宜、再性价比高的功能机在智能化浪潮下必然不堪一击。”在智能浪潮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任何行业都不能置身事外。对于同城货运行业来说,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是行业精细化运作的必要手段。由此可见,同城货运似乎又是一个应该精细化运营的行业。而在以往的经验中,效率与规模很多时候都会形成一个“二律背反”,毕竟资源本身是存量的,一方的多了,对另一方就会造成挤压。加大精细化运作往往牺牲规模,重视规模也很难全身心进行精细化运作。事实上,对于同城货运来说完全可以打破这个“二律背反”。在行业初期,以规模主导,但现如今更强调两方面的协同实力。它不像共享单车那样数量庞大,在取得规模进行个体智能升级容易造成重复投放和资源浪费,货车的个体数量较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其实不影响已经投入使用的货的。而且前面我们讲过,行业受地域方面影响颇深,瓶颈期很快就会达到,即便规模上慢了半拍也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规模和精细完全可以同步进行。因此,在行业早期快速扩张的货拉拉、58速运等平台如今都放缓了前进的步伐,改为“两条腿”走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大幅大加强对产业经营方式的精细化运作。智慧物流不是决胜利刃:推倒边界的壁垒重组才是最终的胜负手在互联网领域创投圈,投资人经常会问创业公司这样一句:“如果BAT想抄你的产品,你怎么办?你的壁垒是什么?”。事实上,关于壁垒的思考问题是任何一个行业每一家公司不同的阶段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同城货运领域而言,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的智慧化进程,因此不少人提出智慧物流会是决定最终结果的胜负手,但这真的是事实吗?我们先看一下理想蓝图中,智慧物流推动下的同城物流形态。不断提升运营效率这是基于新零售理念下智慧物流的最终理念。而同城货运,解决的其实就是“车”与“货”的信息匹配问题,具体来讲其实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底层架构,进行全自动调度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将配送信息货物、时间、地点等与车辆运载能力、位置、任务等以及路况信息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匹配,根据配送员位置、用户位置、目的地进行合理规划路线,减少配送时间,从整体优化入手实现系统的高效运作。那么做到这些的难度很高吗?都是处于积极向上阶段的创业公司,都有大的投资人背景,谁比谁的眼光会差很多?智慧物流的大背景下,行业各路玩家都会加大这些领域的布局,而且创新不易,技术研发本身其实是个持续性的进程,试错成本很高,即便在技术上真的处于领先,但在具体实施阶段是否采取也是个未知数,毕竟技术越高,价值越大,投放成本也越高,但具体的效果上却不一定会有多大差距。就像过去很多手机厂商都把跑分作为手机的一个重要卖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为了突出其“发烧友”的定位,同时也是营销方面的需要。但是用户直观感受却并没有那么强,只要达到心理预期的基础分就可以了,性能的极致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适合大众消费。同城货运领域,除非真的有绝对性的技术领先优势,能够给予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极大的提升,否则,在体验没有太大差距的情况下,那么用户决策的主要驱动则要回归到了价格上来,如此一来,技术价值高的企业反而不占优势。以往几次工业革命一样,技术的进步更多地是充当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整个行业的进步,绝不是一家的独大。就最近几年科技公司的表现来看,曾经很多壁垒颇深的行业,如今都将被“开源”的重拳打破,最终受益的也将是整个科技行业,而人工智能方面,无论是谷歌、亚马逊等世界科技巨头,还是国内的BAT,都曾有过技术开源对外输出的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城货运原先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征明显,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但随着行业“智慧升级”的深入,行业的进入门槛在不断地提高。水涨船高,但同一片水域不会厚此薄彼,船与船之间不会因为“水涨”就能判断彼此之间谁的“船身”更加坚固,因此,技术不足以成为行业间竞争的决胜因素。那么行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取决于八个字:推倒边界,壁垒重组。规模和效率在很多时候都被人们称作是行业竞争的壁垒,但你有的,别人也有,那就称不上了,如何在拉锯战中获得更多的认可,从而在规模上吞噬对手成为核心问题,在现阶段,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尽可能的提供更多服务,占据更多的用户时间,这不仅仅是行业内部竞争的需求,同时也是规避“野蛮人”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使得行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只是在行业内部,更多的可能还来自于外部势力的侵入,很多领域的独角兽都在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优势从单一或少数支点上升到生态系统层面。例如美团,主营业务一定是团购和外卖,但现在又涉足到了旅行、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多个生活服务领域,看似它在四处树敌,但与此同时这背后也有一定的商业逻辑。其扩张速度以及各个业务的稳定性暂时不论,但出发点是没错的,它攻击的就是用户生活的刚需性场景,每个用户手机上的APP是有限的,时间又是那么的碎片化,因此类似于综合类电商挤压垂直电商的逻辑,一站式服务平台战胜单一垂直类服务平台也是一定的。对于货拉拉们来说也是如此。真正的优势应该建立在多个堡垒上,而不是一个堡垒,应该以主营业务为同城货运为基础,以此作为担当整个平台生态赋能的前端流量入口,对其它细分市场进行渗透。如此一来,一方面规避了周边行业的野蛮人偷袭,先发制人抢占先机;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同城货运在生活场景中过于低频,但如果能渗透其它相对高频的场景这将在行业竞争中绝对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平台服务矩阵的相互转化上。因为通常情况下,流量转化的前提是要拥有较短的转化路径。用户在使用平台上某个高频服务时,潜移默化的会对其它暂时不就需要的服务功能留下印象,这就打入了用户心智,一旦需要,往往会成为首选。这其实就形成了业务之间流量转化的网络协同,形成了一个具备强大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生态体系,可以掌握更加详细的相关用户数据画像,这在未来也是极具想象空间。而在具体业务扩张的选择方面,货拉拉们其实也有着多重选择空间,例如开篇那则新闻提到的网约车,当前滴滴打车难的问题已经愈演愈烈,这也使得行业风口过去之后依旧会有曹操专车、美团等玩家们的加入,老玩家易到的卷土重来。本身主打与“车”有关的城市服务网络,货拉拉们与网约车市场有着很多相似的运营逻辑,涉足网约车市场不失为一种业务拓展的有效路径。除此之外,就整个同城物流服务而言,同城货运终究只是个细分领域,而其它各项业务,例如新零售兴起的同城即时配送、快递服务、跑腿服务等项目,货拉拉们其实也有着涉足的“基因”,同时也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和长远价值的城市物流服务网络,随着新零售的不断深入,在B端服务方面也有着很大想象空间。运货是核心,围绕运货积累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做服务品类的横向扩张,然后再反哺运货业务,同时在垂直方向上精耕细作、扩张规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打造拥有多个堡垒的生态组合拳,而这或许才是货拉拉们发展和竞争的正确姿态。
从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对于这个业态的争论就从未停息。2017年,各种号称新零售的企业开始大量涌现,大的有阿里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中小业态包括无人零售、无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诸多的形态。后面,我们又看到互联网巨头对线下商超的大量并购,以及新型便利店的崛起。综合一年多线上线下实体与商业构想的不断变化,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何来界定?什么样的商业体是新零售的核心驱动?在现阶段以及未来几年,针对创业者,新零售不同层面的具体机会在哪里?本文专访了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零售资深观察家翁怡诺,让我们一起来听他解析新零售下的流量逻辑,不同业态扮演的角色,以及新零售下多样化的新机会。-------------流量是新零售的核心要素1.新零售的两种界定现在新零售的概念非常火,创投圈对新零售的构想有很多,每个人对于新零售都有着不同的解读,认知上也都有差异。我将新零售分为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上,在零售上进行创新的都可以称为新零售;狭义上的新零售,我在最近出版的《新零售的未来》中做了标准的定义,就是在技术驱动效率提升下,双向流量的服务性零售。对于狭义零售的解读可以从三方面来讲。首先,不论新零售怎么发展,它在本质上依然是零售,而零售就需要售卖大量不同种类的商品,需要是一个大杂烩式的平台。20个SKU那不是零售,那是连锁业态,所以新零售一定真的是零售。其次,什么是双向流量,其实就是O2O。但不论是Online还是Offline,都要在原来的逻辑上进行更深的演化,关注线上线下的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流量。第三,服务性零售,就是指业态融合。比如我们卖货的时候,流量达到了瓶颈,想要继续增流,就可以通过增加服务性流量,将体验、娱乐、教育都放在一起,用那些流量来为我们的零售负责。现在新零售延伸出来很多概念,比如阿里巴巴叫新零售,京东叫无界零售,苏宁叫智慧零售,叫法不同,但逻辑和内核都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想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获取流量,提升成本效率。线上连接线下后,它变现的渠道就可以通过供应链延伸。2.新零售的核心是对流量的获取流量成本的提高是新零售产生的根本原因。新零售的产生与技术发展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流量成本不断提升,旧的业态模型破裂,B2C流量成本快速提升,电商流量红利也逐渐枯竭。为了进一步挖掘流量红利,就出现了新零售,来打通融合线上线下。所以在新零售里,流量是核心。其实零售的本质就是两个端口,一端是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即场景端;另一端是对接更高效的供应链。从场景端来说,不论是提升效率,还是加深体验,其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流量。而零售平台获得了充足的流量后,它就可以对供应链进行调整,压缩成本,获得利润。从流量思维出发,真正获取流量,要突破的核心就是对品类的区分。我们要把高频和低频的消费品类区分开,把高频作为核心,着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优化。因为零售的核心就是争夺流量,高频消费品类才是新零售平台的价值所在,低频没法做成新零售。具体来讲,在新零售搭建的平台上,高频品类流量高、再加新零售自带的业态融合,对流量吸引就有叠加效应;而低频消费品类流量太低,是没有办法带来流量增量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低频的产品利用新零售平台推销产品,但它自己不太可能成长为一个平台。现在大家拼命投生鲜,就是因为生鲜产品是高频消费。线下超市对生鲜产品越来越关注,也是因为这类商品可以吸引人群,保证流量。有些人担心对流量的关注忽视了消费者的体验。但实际上,体验本身就是流量,这两者不矛盾。其实就是人的纯购买需求满足了,然后才开始考虑体验。零售业是要争夺消费者注意,争夺消费者时间的。因此,我们第一步要对实用时间进行争夺,第二步才是对娱乐和体验时间进行争夺。比如早上饿的时候人想要吃饭,谁能第一时间把饭送过去,谁就赢了;在大家速度都很快的情况下,才开始考虑谁提供的服务好这种体验上的事。这都是流量竞争已经极致化,要额外抢流才做的。3.利润是流量获取后的结果高流量能不能带来最后的利润,是大家经常会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利润不是消费者提出的,它是企业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作为消费者,他本身不会考虑你企业赚不赚钱。但是企业的利润来自消费者,没有消费者的话,企业是没法赚到钱的。所以利润可以说是消费者带来的副产品。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最大程度创造它的用户。而创造用户不就是获取流量吗?所以可以说,企业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挣钱,企业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获取用户。利润是获取用户后的一个结果,不是原因。而且现在,由于资本的推动,获取利润的时间点后移了。过去利润很高的时候,是开一个店,挣到钱就再开一个店。而现在,微信不赚钱,但它连接了数十亿的流量,它想什么时候变现就能什么时候变现。2014年微商大爆发的时期,通过简单的人与人之间介绍的方式,不少微商品牌在短短一两年内就可以做到十几亿。之后,以云集为例,通过一层分销,降低产品价格,也获得了极大成功。现在比较火的拼多多,其实也是微信流量的受益者。它们都是通过对接微信庞大的流量,通过低价销售等手段,吸引了并未被传统电商吸纳的流量。拼多多崛起的空间就是那闲置的4亿流量。新零售业态需要大平台驱动1.互联网、流量碎片化对零售业的冲击零售业本身就是一个煎熬的生意,它的成长过程非常痛苦,本质是抢占更多的流量,形成规模效应。互联网的加入,使得零售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极致了。互联网做的最多的就是延伸跨界、跨地域以及转化更新。对零售业来说,互联网增加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原本消费者购买一个东西,他得跑到门面店里。但是现在,他可以通过手机APP下单,可以通过好友分享下单,也可以到店消费。所以即使零售业背后的供应链没有变化,不同零售平台间的竞争却更极致了。而且随着互联网不断的深入发展,流量碎片化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现在我们能发现流量很难集中在某个特定的零售平台上,它们是分散在很多平台上的。我之前做过大卖场,大卖场作为主要流量时,只要做好两个省的卖场,就可以取得不错的业绩。这时,需要做的就只是经营好卖场,让竞争者拿不到流量。通过在大卖场做广告,做促销,做终端拦截,就可以精准地取得大量流量。但是今天我们看,618搞得很累,双11搞得疲惫不堪,因为有太多卖货的平台了,大家都要争流量。而且今后巨头也在被新的巨头流量更迭,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蹭的拼多多。越靠近新零售,就越有新的平台崛起,而崛起的平台又将继续分散流量,于是流量就更加碎片化。流量碎片化将会对所有的商业组织造成冲击。对零售业来说,它们吸引消费者,打动消费者,刺激流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品牌商来说,它们需要重新设立组织结构,应对更加多元的渠道变革。因为不同的销售渠道所需的销售策略完全不同,在卖场中和在拼多多上售卖产品,方法完全不同。品牌商的难题在于,如何组合各种渠道,设定销售策略。这可能还需要慢慢演化,需要它们不断计划,再根据流量调整,在不同阶段选出这个时间段里流量最佳的渠道,抓住流量红利,这样一些商业组织才可能崛起。2.新零售创新需要大平台驱动现在零售业态有两类,一类是相对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一类是有强大资源和资金支持的新零售业态,比如说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做新零售,前提是需要一定的规模基础。规模对于所有业态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没有规模,供应链都很难保证。所以对于大多数零售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区域称王,有了区域称王的基础,我们再讲第二步,比如怎么做供应链整合,怎么把线上线下的流量打通。所以只有区域的独角兽,大的平台企业才能带动行业的变革。中型的业态其实很难自身变革,因为智能、云计算很多工具对它直接效益的提升是有限的。比如盒马,未来它的速度加快,遍布全国后,我们就可以依靠盒马的速度引导整个行业发展,但不能指望整个零售支撑变革。在商业中没有群体效应,它是丛林法则。零售业里一个牌子能不能成,或者说要做成新零售,首先要看规模,规模到了之后再说模式,模式只是一个可复制的基础。真正的零售是要像野草那样,不是像玫瑰花,你要在最短的时间把每个地方占满了,每个地方能挣一点点钱就对了,这样玫瑰花就熬死了,这就是零售。此外,一家零售公司能不能成品牌,还要看竞争格局。竞争激烈的地方,就很难做起来。因为你形成不了规模,在博弈过程中成不了那个龙头。要么就是你不差钱,前期可以一直补贴,一直往里投钱。广义新零售下的机会1.新品牌的阶段性流量红利从广义新零售来讲,现在有一批新品牌企业崛起,比如说三只松鼠、周黑鸭、江小白、喜茶等,它们占据了细分品类先期巨大的流量红利。一个时段的流量红利对品牌的崛起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品牌商都是流量阶段性红利的受益者。当下,新品牌的产生也与其品类对应的渠道流量红利有关。比如小米生态链的的品牌成功与小米网的流量红利不无关系。产品的品类特质会决定品牌的流量,从而决定这一品牌的长期发展。当前一些茶饮品牌,如现在很火的日本新式茶饮,通过在营销上的做法和对茶饮产品的创新得到了巨大的网络效益,拥有极大的流量。但是我对它未来的长期发展还存有疑虑。因为对茶饮品牌的思考还需要回归茶这个品类本身。我认为像茶这样的品类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它的变换是有穷尽的,而消费者本身又是喜新厌旧的,它得不断改变它的姿势才可以维持流量。同时,我也不赞同用咖啡品牌推导茶饮品牌的发展,因为两者还是不同的,最基本的,茶的上瘾性就不如咖啡。一个大的品牌,它的根基就是品类的特性。在几十年间可以维持品类特性不变的产品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好产品。一个品牌如果可以穿越多个周期,保持自己的产品特性,大众就会对这个品牌形成独特的记忆,这种独特的产品记忆可以转化为长久的流量。品牌就是一定流量条件下消费者的信任和彰显。比如我拿出茅台说喝茅台,这叫彰显。2.围绕新人群变化成为一种核心能力现在很多新品牌都在提以消费者为中心,其实核心关注点是新的人群。我们得明白,人群和业态的关系是业态因为人群变化而变化,而人群是不会为业态变化而变化的。现在90后、00后的消费者逐渐崛起。这些年轻人其实是更理性的消费者,因为他们什么都见过,不会像我们当年那么盲目,没见过才会疯狂。现在的年轻人什么都见过,所以某种程度上,90后往后的年轻人对事物就是一瞬间有那么点兴趣。所以现在商家获取注意力越来越难,商业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难持续。这给商家带来的考验就是,变化成了一种核心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刺激,制造话题,才能吸引人。现在一些IP化的品牌以及做产品内容化、社交化的品牌比较火,它们本质上都是增加了体验,吸引了人群,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所有的商家都在寻找更好的办法吸引人群,一些品牌很火,说明在这个时间节点,他们做了对的事情,找到了刺激人群、吸引流量的办法。3..微信生态中有可能长出大平台在新消费业态中,我们看到一端是新品牌的不断推陈出新,但另一端,比如一些不是那么新的商品,通过渠道和价格优势,也在支撑一些线上平台快速发展。简单来说,这是个人群切分的问题。电商层面,天猫和京东两家切分了大量的流量,但依然有流量是闲置的,拼多多崛起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利用微信,对接了还未被吸入的那4亿流量。如果未来,它可以继续演化,形成一种自洽的逻辑,那它是有机会成为一个大平台的。我认为未来三五年,微信生态里会延伸出很多新的流量玩家,这些玩家都是特别值得关注的。而且不论是细分领域还是垂直方向,只要流量足够,都能做。至于流量维持,能否转化成好的商业模式都是之后才要考虑的事。首先他能在那个时间点内获得充足的流量,就说明至少那个时候他已经做对了。我能看到的一点是,现在所有线下零售连锁都想把数据留存下来,而不是急于利用各种工具去经营它。未来我认为也会是这样,微信生态导出的客流很多是线下获客,它们未来发展和原来的会员制不会有太大区别,还是会想各种办法把产生的客流留下。4.便利店等线下中小业态的机会对于线下的中小业态,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便利店是有机会的,这个业态的机会和整体的商业进化是有关的。之前中国便利店发展的速度比较慢,但这两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融资认可。从宏观层面说,便利店的崛起和人口有关。首先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其次是城市化、中心化的人口居住结构。现在便利店和资本、技术有一定的整合,它们属于广义的新零售,但是也不用看得那么玄乎,还是那句话,便利店的崛起是和人口相关的,资本只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助力一下。技术层面上,便利店现在利用的主要还是IT系统,在这个时间点上,IT系统是有一定先进性的。其他技术,现在还没有大的应用。技术本身有多先进、多时尚,不会引起零售人太大的注意,大家还是从结果考虑,假如这些技术可以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带来很多商业利益,那这些技术自然就会受到欢迎。现在线下还是有很多机遇的,因为现在线上基本被巨头垄断,出来的东西最后也要依附于它。但是线下还没有被整合,还是区域割据的状态,所以还有机会。我们投资了一个主要在威海和烟台经营的上市公司“家家悦”,它在这两个总人口加起来不过500万的三线城市,零售收入就能达到85亿人民币。中国像这样的城市有多少个呢?在区域性占有率特别高的企业,机会一定是特别大的。而像农村,现代化的零售可能还没有形成,现在谈的电子商务、智慧城市都还没影。在未来,谁能够在非一线级城市,在四五六级城市,把那边的供应链,消费者服务好,实现消费升级,这会是最大的机会。
北京时间7月26日晚,拼多多在上海、纽约同时敲钟,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易撮合,晚10时59分左右,拼多多股票正式开盘,开盘价26.5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涨39.5%,总市值超过290亿美元。一片质疑声中上市的拼多多,似乎打破了保守者对其股价的预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国内电商股普遍上市即高涨是大概率事件,比如曾经的唯品会和聚美优品。因此,创立三年便奔赴上市的节奏,不免令外界担忧拼多多快速进场反而会后劲不足。纵观以往,阿里、京东皆经历过漫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最终决定上市,如今成为电商两极,而唯品会和聚美优品这两个曾经熠熠生辉的新秀,创立将近4年匆匆上市,最初虽也经历股价暴涨、资本看好的高光时刻,但如今却早已不复往日荣光。面对电商“前辈”们高开低走的前车之鉴,拼多多虽近期大涨,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依然风险缠身,同时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而今的是非缠身、质疑高峰时期,拼多多为何选择在此时上市?资本输血,拼多多到底缺不缺钱?2018年4月,拼多多获得13.69亿D轮融资,由腾讯、红杉资本投资,自腾讯入股拼多多以来,按常理来推测,黄峥短时间内基本不会有资金顾虑。据悉在这轮融资之前,拼多多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额高达86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拼多多上市以前已经囤积了百亿元资金。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拼多多上市传闻传出,使得外界对其积压许久的质疑瞬间达到一个顶峰,一时间所有媒体的焦点都指向了这一尚未满三岁的电商新人,围绕其商业模式、供应链困境、假货云集等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剖”,可结论总免不了消极。资金尚无顾虑的情况下,拼多多明明可以选择经历多一些时间的市场验证,来平复质疑之声,可为什么还是执着于今年上市呢?或许黄峥也认为现在不缺钱,不代表以后不缺钱。首先最表面的一点就是亏损问题。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净利润为-2.92亿元,净亏损率-57.83%,2017年净利润-5.25亿元,净亏损率-30.11%,而2018年仅第一季度就亏损了2.01亿元,净亏损率-14.52%。当然,和京东相比,拼多多一直以薄利多销为优势,这种亏损面积算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现有的资本储备依然能够支撑其亏损数年。但这种情况成立的前提是,未来一段时间公司亏损不会突然暴涨,可目前来看这一可能性很大。简单拿销售费用举例,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69亿元、13.45亿元、12.17亿元,与之对应地,拼多多2017年营业收入为17.44亿元,2018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3.85亿元。也就是说,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将近九成的收入被用于做营销。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获客成本已达49元,远高于2017年的11元,显然获客成本逐渐提高是必然。所以拼多多为了维持之前的用户增长速度不至于下滑得过快,很可能会继续加大营销支出,想想今年世界杯抢夺广告位的疯狂,可见一斑。不过更大的持续性投入在于拼多多转型,当拼多多通过上市和阿里、京东等老牌电商站在了同一竞争层面,为了和巨头争夺市场话语权,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其扩张和改革。尤其是上市后,公司带有的商业原罪将会逐渐放大,也逼迫拼多多不得不改。如此一来,一级市场出现“钱荒”的情况下,拼多多不能再靠现金储备和融资过活。命系腾讯,拼多多“受宠”背后的忧虑顶着社交电商第一股的头衔,拼多多上市即涨,说明资本对社交电商存有较大想象空间。但反过来想,拼多多过早上市,其实有一部分也是考虑到避免社交电商的商业模式以后遭受更大质疑,从而错失最佳的上市时机。尤其是目前来看,腾讯对拼多多未来发展趋向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示出一些潜在的危机,这可能也是激发拼多多着急上市的因素之一。在一次专访中,黄峥曾直言,“我死了腾讯不会死,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进而否认腾讯对拼多多的扶持,指出被腾讯封杀过很多次。封杀不假,但微信生态圈对拼多多的扶持也是众多用户有目共睹,更直白地说,若是没有微信的社交流量,拼多多也会不是如今的拼多多。不过这也决定了在流量方面,腾讯所拥有的绝对控制权,长远来看,则成了拼多多上市后独立发展的限制。一方面,如果微信流量无法转化为拼多多的真实用户,拼多多很难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据招股书披露,拼多多用户2017年人均GMV约在600元左右,而阿里电商平台买家年贡献GMV在7000-8000元之间。两者的差距表明拼多多亟需提升客单价,这就不得不依赖于平台对用户画像、信息匹配、社交场景的把控,而前提就是用户资产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拼多多不仅需要导流至app,防止微信断流的风险,更关键的是提高流量的自我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微信的生态流量中,京东和拼多多同为依附者,上市前,拼多多的高速增长已经被质疑给京东带来严重冲击,如今上市后双方的直面对抗可能会加剧。虽然一般情况下,腾讯并不参与旗下投资标的的竞争,可在面向阿里这同一个敌人时,腾讯不得不防止拼多多和京东走向恶性竞争。而与京东不同,尚未成熟的拼多多显然更容易左右。如果说流量尚可引导,那么社交生态却很难模仿。日前,拼多多在主站内上线了游戏“多多果园”,通过赠送免费水果的方式刺激用户邀请好友、浏览商品,并尝试将从微信获取的流量导向拼多多App。值得注意的是,该游戏仅出现在App端,并未出现在拼多多小程序中,很显然,拼多多在流量上已经尽可能减少对微信的依赖。可是这种老用户拉新的过程依然只有微信这一个转发渠道,换句话说,即使未来拼多多流量不再依靠微信,但其商业模式得以维持的社交关系还是只能发生在微信,除非拼多多将用户社交也独立出来,不然无法割裂腾讯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拼多多上市既能从资金上减弱对腾讯的依赖,也提供了去腾讯化的更多可能性。拼多多还能继续幸运下去吗?对拼多多的成功,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而黄峥则将其归功于运气。他坦言,“它背后是一个大势,我们是上面开花的人,只要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就会有爆发式的增长。”社交电商的“势”,推动拼多多实现了电商行业不曾有过的商业奇迹,但以上市为起点,拼多多的运气还能否持续下去,又或者说,拼多多如何从靠运气转变为靠实力,这是其维持现有股价涨势的关键。虽然黄峥乐观地将上市表示为接受市场监督的机会,可是更直白地讲,上市后拼多多原来的质疑将会在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大,不知黄峥是否做好了应对之策。比如假货问题,当拼多多兴致冲冲地赴美上市,我们看到,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令其倍显尴尬。一家名为Daddy’sChoice的纸尿裤制造商向纽约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称拼多多在知情的情况下允许销售带有Daddy’sChoice名称的仿冒产品。该品牌去年首次向拼多多投诉时,平台删除了相关产品,但是很快这些仿冒产品换了个名字又再次出现。时至今日,淘宝网还时不时地被美国拉入“恶名市场”名单,导致阿里形象大为损伤,而黄峥则言道拼多多要沿着阿里走过的路重新来过,可想而知拼多多的假货问题到了何种程度。而核心问题在于,不同于淘宝打假的留有余地,拼多多若是治假,将会动摇到其社交电商的根本,即性价比。一则,据消费者投诉事件可看,越是低价商品越是制假的集中地,尤其是电器商品充斥着各种小厂组装货。这说明拼多多拼团模式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依赖山寨商品的低价吸引力,一旦扫清制假,拼多多商品单价可能普遍上涨,越拼越低的玩法也就不一定成立。二则,拼多多若想提升产品质量,是否会波及到其本身薄利多销的爆款逻辑。黄峥曾向媒体坦承,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而最现实的模式就是C2M,实现从用户到制造商的直连,将代理商、经销商等排除在外,去除所有流通和加价环节。只是这对拼多多的供应链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尤其是它在大型供应商面前依然没有话语权,故而只能依赖中小厂商的剩余产能,但他们对商品质量的把控显然不甚理想。至于跟随京东和天猫走品牌路线,对拼多多来讲更是难于登天,稍有知名度的品牌都不会自降身价来拼多多走销量。由此,治假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拼多多从根本上转型。在整个电商概念股被资本普遍看好的背景下,上市从来都不是拼多多的一道坎,真正的坎在于上市后避之不及的问题。
在成田机场一过海关,秦先生一家人就在电梯和城铁站通道看到了微信支付的广告牌,全中文的广告语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中国游客,我们在日本准备好了。在酒店楼下的HomeMart里,操着生疏英语的店员看着结账的秦先生,指了指收银台上小指示牌,“AlipayOK!”而在新宿和秋叶原的一些小超市和商店里,这一句简单的英文也可以经常看到。对于类似秦先生这样的中国游客而言,只带手机逛街购物逐渐成为可能。这些场景似乎都在向当地的中国游客传递着一个信息: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已经在当地商家扎根,盯着你的荷包了。不仅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在北美市场这样的景象也在悄然蔓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海外市场发力:视游客为“导游”,潜力巨大7月18日,CNBC刊文报道:腾讯正在加快将微信支付拓展到美国的步伐。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会有更多美国商家接受中国游客使用微信支付方式进行付款(中国游客将手机微信上的条形码展示给海外商家,等待商家扫描二维码之后,便可以使用国内银行账户为商品或服务买单)。在中国拥有超10亿用户、且其中约8亿在使用支付功能的微信,已在一些海外市场暂停开发当地版本微信功能的尝试。取而代之的是,专注于与接受微信付款的海外商户签约,使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时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微信付款。让游客当“导游”,让自己的移动支付渗透到当地商家的视野中,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目前扎根海外市场最优雅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仅在2018年春节期间,便有约650万名中国游客赴海外旅游。平均每人花费1500美元。相当于总计97.5亿美元的可寻求的业务和机会(仅仅是在这十几天之内)。而北美地区,在2017年就吸引了超过400万名中国游客。不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都面临一个最大的挑战——将其支付平台与当地的银行系统整合。应对当地政策及商业生态挑战的海外落地模式:合作伙伴先行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海外商家希望使用这两家移动支付平台来促进旅游消费,会是好事。但如果在其交易过程中,账号不能和当地的银行或交易系统连接起来,一切都会变成未知数。通常各大公司在自家地盘以外的国家或市场扩张时,偏好低风险或资金准备较少的早期公司会倾向于选择低端的许可证/经营模式,而口袋中比较充裕的公司则会走合作模式或合资企业及并购路线。这一次,基于用户黏性已经很高的消费者基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平台都选择了在全球并购或寻找合作伙伴来开发当前用户基础的路线。支付宝先后在美国与多个利益方如银行业巨头、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集团、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Verifone、美国首家华人超市iFresh及其它多家零售商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以扩大足迹进入北美地区。其中iFresh零售连锁店在今年接受消费者在其线下零售店和线上超市使用支付宝进行付款。而美国移动支付平台Citcon则在去年宣布与微信支付合作,以将其带入北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伙伴的关系不是排他的。微信支付跨境运营部门负责人7月在采访中提到,“在美国,微信支付想要从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商店,比如大型商场及奢侈品商店入手。当让微信支付在这些地点落地成功以后,便会有好的案例展示来进行下一步的商家拓展。”有趣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在2018年初与退税公司签订了合作关系,使中国游客不需要在机场排队,直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便可以进行消费退税。微信支付还计划为国外游客提供店内实时退税。所有这些协议都集中于使尽可能多的国外商家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方式。这样无论中国游客在哪里,都可以依赖他们最喜欢的移动支付平台。可以看见,在海外市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合作伙伴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借助合作伙伴与美国商家已有的连接,鼓励更多的美国商家参与。同时,这些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助力于两大平台在市场和商家前阐明各自的全球战略。除此之外,由于中国外汇管理局的规定,海外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款项需要被确保用于合法消费。因此在海外,这些作为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如Citcon会负责对商户进行背景调查,以确保其业务性质合法。海外商家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方式的初始成本则取决于其是想要安装一个独立的POS终端(适用于小型商家),还是想要将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整合到其支付系统软件中(通常大型商家会需要)。海外落地:有成功,也有失败,支付技术及市场营销经验是关键一年以前,亚洲金融顾问机构Kapronasia的研究显示,在1000名接受调查的中国消费者中,21%的人从未在国外使用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而61%的人则说自己不知道可以使用这两种支付方式或者商家不提供这两种选择。而一年以后,截止到2018年3月,微信支付已经可以在25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3种不同币种的交易。在美国以中草药品著称的TS零售商场的营销经理文森特·熊说:“自从2017年开始接受支付宝付款方式以后,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5%。尽管不能将这种大规模的跳跃仅仅归功于移动支付,但移动支付方式就是未来,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像TS这样的零售商,其某些稀有药草和药品如燕窝的价值超过数千美元。此时,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移动支付的选项是有利的。“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更容易,因为这些金额会直接从他们的中国账户中划取。”文森特说,“让客户从中国转大数额的资金到美国,不是很方便。如果可以直接使用中国账户的钱,他们更愿意用这些钱来购买商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我们将更多的市场营销预算从桌面转移到移动端。”文森特说,“因为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发现大多数用户更愿意使用移动支付,而不是桌面端支付。不过,移动支付只是人们使用智能手机购物的大趋势之一。移动端的技术对商业更友好,因为它允许商家直接向消费者推送通知和促销信息。然后这些消费者可以直接快速方便地点击到站点进行购买。”Citcon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查克·黄则以成功使用微信作为支付方式及其小程序作为市场营销手段的DFS环球免税店为例。在过去,DFS环球免税店有大约八家机场商店。即使这八家商店以24小时*7天的方式全年无休地营业,可能也无法达到一年百万级别的游客量。但是现在通过小程序,它们向接近十亿的中国消费者打开了大门。而这体现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平台的强大市场营销能力。代表商家向消费者推送促销信息,鼓励用户使用其移动支付服务。这对商家有利,因为商家的品牌被推广给更多的消费者。文森特还认为,“移动支付在中国很流行。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它们会给我们优惠。比如在微信支付上消费超过300元人民币时,便可以打九折。它们使用市场营销来促使人们选择自己,而不是其对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面对更多挑战:除了适应还是适应中国的移动支付巨头在海外市场拼杀的这几年,交了很多学费也汲取了宝贵的经验。首先是要改变商户的使用习惯。美国认证协会全球消费者支付领域的解决方案实践负责人卢·祖劳夫斯基说:“对习惯处于银行卡市场的我们来说,并不希望改变自己的习惯,然后去学习接受另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而同样可以作为商家代表的出租车司机也有一定代表性。以香港出租车行业为例,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进入北美市场前,已先进入中国香港市场。但截止到今年5月,并不是所有的当地出租车司机都愿意接受电子付款。大多数乘客还是得用钱包代替智能手机来结算出租车费用。去年12月底,有超过1000辆出租车注册了微信支付,同时有超过1500辆出租车选择支付宝。到今年5月初,香港通用电子收费系统八达通宣布超过1000位司机注册了其应用软件。但即使将这些数字全部加起来,也只占据了香港所有18163辆出租车中的一小部分。而要说到香港出租车司机为什么不太愿意接受电子付款,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老龄化的出租车司机不像乘客那样精通科技。根据香港立法委员会最新公布的一份蓝图报告,香港出租车司机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次是要提高海外商户对两大支付平台的了解。支付服务提供商Cancan的管理总裁坎迪斯·库表示:“西方国家品牌对中国的移动支付方式接受较慢,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内地的移动支付市场有多大。”“低渗透率也部分来自于中国游客在国外购物时,没有意识到他们可以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此外,在海外的移动支付方式中,对安全问题的担心排名也相当高。有超过37%的人承认“不确保其是否安全”。最后要应对可能的政策干预。今年初,阿里的蚂蚁金服公司尝试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转账公司速汇金的计划,由于美国华盛顿政府方面在国家安全顾虑上的原因的介入,最终被撤回。如果这笔交易被通过,阿里将有机会连接全球35万个货币兑换点。而今年五月,越南政府也出于避免非法线下交易的原因,禁用了部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交易。对于两大巨头而言,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还有很多,而应对政策干预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了解当地政府的需求,主动掌握与政府机构的交流机制。【结束语】自从2000年移动支付行业开始出现以来,市场份额的争夺战是无情的。最开始中国市场充斥着支付宝、微信支付和其它小玩家。强劲的国内竞争阻碍了更进一步的增长,但同样的努力却可以在国外获得更多的利益。基于这些因素,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战争继续着,并在2015年扩张到了海外。这一次,它们瞄准的是每年去国外旅游的1亿多位中国游客。和以往开拓任何一个新市场一样,阿里和腾讯面对的是目标市场不同的国情、民情及支付生态背景。不管其海外拓张进展是快还是慢,我们仍庆幸看见它们在不断前行。在新市场中的试错,对这些科技巨头来说不会第一次。但试错后对全球市场脉络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的精准把握、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的用户和地理位置等数据,都会成为两大公司各自的宝贵经验。或许在这场看起来毫无尽头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大战中,二者有无数个理由继续前进,已没有一个理由要后退。至于何时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可以出现在全球的每家商店里,又或者在那之前,它们是否会被目标国家的政府或市场“拒绝”,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据国外媒体Fortune报道,作为行业先锋和世界上最大的共享单车独角之一,ofo当前却在大大缩减其全球业务,包括减少在美国的服务。这一举动是全球移动出行市场战争的一个最新转折——中国两大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美国两大打车服务Uber和Lyft都是这场战争的主角。ofo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初创企业,去年夏天进入美国市场,先是在西雅图的街道上推出了1000辆小黄车。自那以来,该公司已在30个大城市部署了4万辆自行车。就在今年6月,ofo还表示希望在今年年底前覆盖100个美国城市。因此,当ofo上周宣布它的美国业务将转而进入“休眠模式”时,很多人都惊讶不已。随着它在多个城市停止服务,估计它的100名美国员工中将有70人失去工作。该公司的三名美国高管已经离职。该公司将其撤退举动归咎于地方法规。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ofo已开始重新评估那些阻碍新型绿色交通解决方案的市场,优先在支持替代性交通方案,以及可让我们持续地为用户服务的可行市场谋求增长。”在中国,ofo和摩拜单车当初能够在一个相对不受监管的环境中迅速扩张,它们采取向各地街道大量投放自行车的策略来争夺市场统治地位。地方政府起初没有实施干预,但没多久,城市街道上的共享单车泛滥成灾,政府不得不出来干预。来自中国的自行车堵塞人行道或堆积成山的图片给人留下了十分糟糕的印象。在拥抱风靡中国的“无桩式”共享单车模式的问题上,美国国会议员一直以来都比较审慎。在美国,大多数已经推出无桩式共享单车的城市都是在试点计划下让它们运营的,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部署的自行车数量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华盛顿特区,ofo只能投放400辆单车,它声称这种限制阻碍了它实现规模经济。事实上,美国的共享单车历史比中国更为悠久。当地的官员也对传统的单车租赁服务更加熟悉,该类服务相比之下更加井然有序,属于有桩式共享单车,即用户需要在指定的停靠点取车和还车。Uber和Lyft的布局在美国,行业领先者是一家名为Motivate的公司,该公司最近被Lyft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归门下,将更名为“Lyft单车”。该公司占据美国约80%的自行车租赁市场份额,且经常通过与企业赞助商合作来获取收入。在纽约,它的自行车是由花旗银行赞助的;在旧金山,它的自行车则是福特赞助的。总部位于纽约的Jump公司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自行车共享模式,未来或许能够与Motivate的模式分庭抗礼。它是第一家从旧金山获得许可证的无桩式共享单车服务商。而在此之前,该市政府多年来一直都是给Motivate提供独家许可证合同。Jump带踏板辅助的电动自行车(在海湾地区的山丘上使用很方便)有一个集成的车轮锁,但是也提供了U-lock锁选项,这样自行车就可以被固定在诸如栏杆之类的固定物体上。这个特性让Jump能够避免触犯芝加哥的监管机构,因为当地的监管机构规定自行车在非使用状态需要固定在栏杆上——这一决定迫使ofo在7月早些时候退出城市。今年4月,Uber以大约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Jump。该举表明,Uber对Jump受到普遍认可的竞争优势很有信心:与Jump提供的无桩式单车相比,Motivate的有桩式单车要昂贵得多,另外还不清楚在归入Lyft以后Motivate能否延续它的那些富有价值的赞助合作。Uber和Lyft也在寻求扩张到电动滑板车市场——过去一年里美国刮起了一股电动滑板车热潮,行业领头羊是加州共享单车公司Lime。Uber最近也参与了Lime的一轮融资,后者是首批将无桩式共享单车模式移植到美国的公司之一,在ofo或者摩拜单车入驻前几个月便推出服务。Lime已经获得了4.67亿美元的融资,号称是美国领先的无桩式共享单车提供商。共享单车独角兽资本毫无疑问在ofo和摩拜单车的迅速扩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家公司的激烈争斗背后是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之间的战争,ofo有阿里巴巴投资,摩拜则背靠腾讯。今年3月,阿里巴巴大举押注ofo,领投了后者的一轮8.66亿美元融资,成为它的主要投资者。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和网约车巨头滴滴也参与了该共享单车公司的前几轮融资。ofo去年的估值为20亿美元,但摩拜似乎更具价值:它在今年4月被美团(同样背靠腾讯)以27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同月,ofo首席执行官戴威拒绝了来自滴滴的类似收购要约。戴威表示他已经认定ofo应该保持独立品牌地位,但目前的形势看起来很糟糕。5月,戴威发起了一项名为“胜利”的项目,试图以此提升员工士气。该项目的目标是让ofo的利润达到1元人民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ofo匆忙撤出了除美国以外的许多海外市场,其中包括以色列、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大部分地区和英国的多个地区。就像Uber发现同时拓展亚洲市场和美国本土市场野心太大一样,中国的共享单车公司也可能无法同时占领东西半球。
继韩国大型零售商乐天玛特谋划逐步撤出中国内地市场后,该事件再有进展——乐天集团旗下高端百货连锁乐天百货(LOTTEDEPARTMENTSTORE)也计划出售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门店,可能逐步撤出中国内地市场。一位韩国流通行业的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透露,因受到在中国内地市场业务亏损的影响,乐天着手评估乐天百货在中国内地市场撤出的可行性。这也就意味着,继易买得之后,又一家韩国零售连锁很有可能将告别中国内地市场。或撤离中国内地市场有接近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实在乐天玛特积极寻求买家将麾下中国市场的门店出售的同时,乐天系也在考虑将中国内地的乐天百货项目出售。第一财经记者与韩国乐天集团公关团队取得了联系,针对第一财经记者要求核实该消息的请求,该集团公关团队的崔女士首先表示:“从公司的立场来看,暂时没有可以正式透露的消息”,但同时以“个人名义”承认乐天百货在中国市场的运营确实遭遇了一些困难,并表示“为了解决这种状况,我们内部正在针对包括转让部分店铺在内的所有可行的方案进行商讨。”崔女士同时也表示:“不过,具体的应对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我们也不排除包括撤出在内的所有可能。”公开资料显示,乐天百货于1979年在韩国首尔创建,此后于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与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在北京王府井成立北京乐天银泰百货,此后在天津、威海、成都及沈阳先后成立店铺。知情人士称,现阶段乐天在华共有5家百货店,若乐天百货选择撤离中国内地市场,将首先处理位于天津的两个店铺、以及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店铺。“这主要源于,这三家店铺所在的商业地产属于租赁地产,时间拖得越久,损失就将会更多;而位于成都及沈阳的百货则属于自有地产,若贸然出售将影响所在商业地产,由此乐天方面也会有所顾忌。”对此,乐天公关团队的崔女士也未否认这种猜测,并表示“具体集团将会如何处理在华的百货门店,暂时还没有定论,集团方面不排天津除任何的可能性。”而针对具体的撤离方式,业界人士则指出:“现阶段,乐天方面仍在考虑如何撤离,其中包括将营业财产整体、或直接解除租赁地产的租赁合同。”水土不服的乐天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乐天百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该人士指出,2006年乐天宣布与银泰成立百货店的时候,乐天曾多次表态“将在上海及东北三省依次开设分店,并计划在未来10年开设20家百货门店”,不过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与成长,乐天的布局很快便受到了巨大挑战,以至于作为高端定位的流通店,许多高端品牌却拒绝进入乐天百货,最终乐天百货关闭了位于北京王府井的店铺。曾经在不少韩国大型企业任职管理层的张先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和易买得类似,乐天在中国市场长期水土不服,比如策略不够本地化却并不改变,造成成本高企,收益低下。“比如乐天在中国市场的百货项目,面积不大,招商和模式也不行,其在中国市场采取店中店模式并不适合,过小的面积也不适合如今需要体验感的市场,所以业绩非常不好。”张先生透露。同时,上述知情人士还表示,即便是在韩国市场,虽然乐天百货仍占有业界第一的位置,不过随着韩国内需状态不振、来自竞争对手新世界百货的不断追击、以及位于永登浦等部分繁华地带的店铺面临无法续期等尴尬因素。“乐天在韩国本土的状态也同样不容乐观。”运营战略的缺失,外加业务的不稳定性尚未消除,作为乐天集团流通部门的“主心骨”之一,乐天百货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状况并不理想,甚至有损失急剧上升的趋势。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到乐天集团旗下百货部门在华的财务报告,这份报告显示,乐天百货在华业务于2016年销售额为970亿韩元,但亏损达700亿韩元;2017年销售额为760亿韩元,亏损额仍高达700亿韩元。2018年第一季度,乐天百货在华销售额200亿韩元(预计),亏损额为160亿韩元(预计)。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5月,乐天玛特以鲸吞北京万客隆8家门店为标志,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最初发展不错,在2009年底将门店数量提升至100家。当时的乐天玛特希望到2018年能在中国内地市场将门店扩至300家。可惜一系列麻烦接踵而来,和另一家韩国零售巨头易买得一样,在中国市场遭遇水土不服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没有实现300家店的雄心壮志,反而关店频频。各种业绩压力和纷扰之下,乐天玛特意图出售中国内地市场的门店。在业界看来,此番乐天百货若也逐步撤出中国内地市场,则完全是乐天系的止损之举。
“从3C业务到B2B、B2C等,京东发展的核心还是用户体验。”在京东全球购天津保税仓中,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京东全球购总经理杨叶这样强调。7月26日,京东全球购发布了35项“安心购”举措,其中有对原有举措的升级,也有新增举措。举措具体分为品质管控和售后服务两个方面,按照实施环节包含售前6项品质管控举措、售中7项品质管控举措和售后服务22项举措。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经营管理部总经理王哲透露,35项举措对标行业整体情况,其中有12项举措是京东全球购独创,相比其他平台更为规范和严格。那具体来看,其中京东全球购在品质管控和售后服务两个环节又是如何操做的?售前:六道标准,入仓严检售前,京东全球购在遴选商品环节设立了六个标准,所有的商品需要经过国外政府机构认可、品牌官方授权、原产地直采、买手甄选、海关监管和入仓严检。在这六道门槛中有任何一环不合标准,商品都不能够上架销售。京东全球购位于天津滨海新区保税区津滨大道的保税仓,涵盖存储区、分拣区、收货区、发货区等,其中分拣区总面积1400平米,收货区面积630平米,亿欧现场观察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售前作业。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亿欧看到商品在通过海关后会进入待验货区,之后到达验货区。在验货部分,京东全球购和英国质量安全服务机ITS(IntertekTestingServices)合作,所有商品必须接受拆箱检验的入库检查,检验后会被划分为合格品或不良品两类,其中瑕疵品一律做退货或销毁处理。以兔子玩具为例,质检师拿到商品后会观察其外观是否存在瑕疵,内部是否含有硬物,同时会徒手揪玩具零件或凸起部位,以防因玩具零部件不牢固导致儿童玩耍时误吞咽的情况发生。在通过外观检查后,商品会被送到实验室检测是否含有不良化学成分。此外,每个品类的商品平均需要经过50多项的检验指标才能最终完成检查。对于新引入的供应商,京东全球购初期会查验每一批次商品。当和供应商建立起分级管理和信用互信后,则改为抽验。在不良品区域,亿欧看到有因包装破损、脏污而待退还给供应商的牛奶。工作人员表示,检验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检验商品真伪,另一方面在于保证用户体验。在较长的国际物流链路中,商品的安全性和性能很可能会受到外界影响。经过检测的商品随后进入存储区,仓库按照货物分为机油区、个护区等,拣货工作在这里完成。与此同时,商品入库后检测工作仍然没有停止。仓库日常检查由京东内部人员进行,第三方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检查,比如商品是否在日常储位上、仓库内摄像头是否正常作业、货物码放是否合规、消防环境是否正常等。这一环节,京东全球购和瑞士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SGS进行合作。目前,京东全球购与美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政府机构合作,与数百个如达能纽迪希亚、雀巢集团、美赞臣、Lotte等的国际一线品牌、行业巨头达成直接采购的协议。同时,京东全球购借助“买手团”提升商品入驻门槛;升级“原产地直采”模式,在日韩美法泰等地设立办事处,直接对接品牌方、工厂、大型商超和全球顶级供应商,从源头保证商品质量。最后,在出库时,拣货人员会根据手持终端中系统规划的最优路径到对应的储位前,拿到正确的商品,再交到生产区域,进行复核和打包。打包人员则会根据商品易损易碎程度选择填充气柱、气枕或气泡垫。售中:区块链溯源,第三方抽检在销售过程中,除了有自营保税仓、自建物流体系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背书之外,京东全球购还通过其他辅助措施来把控品质。京东搭建"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商品原材料过程、生产过程、流通过程、营销过程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写入区块链,相当于为每件商品配备一张身份证。用户只要下单后扫码就可以看到商品全程的流通信息。工作人员告诉亿欧,截至目前,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已实现超过10亿件商品可追溯。同时,对于在售商品,京东全球购利用“溯源检查”进行质量二次把关。由鉴定专家、审核专家、专业买手、普通消费者、媒体等组成的溯源检查团,深入原料种植区、生产现场、仓储物流场所进行检查,确保品牌商按标准从源头把控商品品质。此外,在售商品将进行不定期抽检,由第三方机构人员充当“神秘买手”模拟真实消费者匿名下单,收货后送往检测机构,从下单起到送往检测机构全程公证。另一方面,京东也与天祥集团、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华测检测认证集团成立“安心购”质检联盟,由联盟成员单位对京东全球购商品进行第三方抽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售后:侵害用户,或罚百万在售后环节,王哲介绍道:京东全球购实施了13项名为售后无忧的保障举措和9项特色服务项目。前者主要针对售后中的普遍痛点和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包括设置专属客服团队、对侵害用户权益的商家罚款百万等;后者则是针对用纸尿裤过敏、安全座椅出故障等某类产品的售后服务举措。此外,京东全球购一并推出“神灯管家”、“闪电退款”等服务,并且配有由外部的多位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三方独立调查团协助消费者维权。很多时候,用户在平台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商品只有到了交付环节,用户才能够亲自检验货品质量。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平台有意识地在检验环节和信息透明上下功夫,并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放大。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京东公布京东全球购2018战略规划时便宣布了要用区块链全程溯源,保证用户体验。由此不难看出,杨叶口中的用户体验,对于京东全球购而言无疑是一切举措产生的根源。
用了10年,京东上市;8年,唯品会、小米上市;5年,淘宝上市。而拼多多,则是用了两年3个月。26岁那年,黄峥受段永平邀请,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随后不久,与段永平忘年交的黄峥,就自己的职业选择咨询段永平,段永平建议他去Google,也正是因此,黄峥成了李开复的同事。如此经历,让黄峥对商业、对技术、对模式创新有了更多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这次让消费者替代自己在两地敲钟,实际上,正是体现了拼多多的用户第一、消费者至上的价值观。从沃尔玛时代开始,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都是对的就成了各行各业的服务信条。但是,更多的企业是将这种精神当做一种口号去宣传。而拼多多,从其此次两地敲钟者来看,是真正将消费者当做了一家人,让家人替自己敲钟,黄峥的决定其实是拼多多两年多来对消费者的重视和需求的强满足使然。强需求,超越品牌的消费体验拼多多走的是品类聚焦路线,家居日用、服装、生鲜等以新鲜度和品质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以品牌知名度作为标准,这种在拼多多上主打的商品,可以理解为功能驱动型商品。即,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品牌为判断和选购标准,而是更看重商品本身的质量和价格,是性价比和质价比的混种,这种混种,带给消费者的,是此前单一品牌标准下被购买力限制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也是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的合二为一。以此次上海敲钟者为例,来自北京的杨靓婧一家五口,家庭每一位成员都是拼多多的忠实用户,经常拼团购物,也是拼多多“砍价免费拿”活动的爱好者,六岁的女儿喜欢哼唱拼多多的主题曲。再以纳斯达克现场敲钟人张怡为例,她同样是拼多多的忠实用户,2016年底,因为一次朋友的群发链接,她成为拼多多的用户。那之后,家里的日常所需,张怡基本上都在拼多多购买,“反正家中百货,都被拼多多承包了”。最近,她刚刚买了一条30元左右的毛毯,觉得特别实用,比去商场买划算多了。不仅如此,张怡还推荐身边朋友,甚至为国外朋友“代购”拼多多上的物品。“我身边的外国朋友都喜欢MadeinChina,便宜、实用。”可以说,拼多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电商平台,而是能带给消费者购物的愉悦感和精神层次的满足和体验。过去,品牌是人们选购商品的单一标准,但是拼多多的突起,则为更多消费者带来了新标准,要么是品牌,要么是拼多多,在农产品这样的非标商品的选购上,更是将拼多多作为唯一选择标准。而上海敲钟者六岁的女儿喜欢哼唱拼多多的主题曲的同时,还喜欢在多多果园种树,这实际上是从精神层面对消费者的多维度体验赋能。像多多果园,基于拼多多的电商优势,能直接将用户种出的水果以真实水果送给用户,这种体验可以说是很到位的。用黄峥的话说就是,如果以传统企业类比,拼多多应该是“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它不光提供超高的性价比,更将娱乐性融入每个环节。深覆盖,反向定制只是开始拼多多上的产品模式,反向定制比较多,很多商品都是平台定制的,就是定制1万件商品在平台上卖,然后打造一个爆款。这种反向定制实际上是一个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生态重构,通过反向定制,拼多多可以为工厂赋能,让工厂按需生产,既能减少损耗和积压,也能根据拼多多的用户反馈和大数据去反向指导生产和研发,如此,实际上是盘活了线下的制造端资源,同时又能通过拼多多的赋能,让消费者买到的是价格便宜但是品质又超出预期的商品。如此反向定制,既可以看作是拼多多爆款逻辑的胜利,但是又应该跳出爆款思维,去从更大的层面看拼多多的未来。如,自有品牌+严选。前者是沃尔玛在线下零售勃兴的时候打造的产品模式新变种,后来成为各大综合商超的一致路径。而后者则是以网易严选为代表的精选电商模式。拼多多既不是前者,也非后者。但是,从其反向定制的成功来看,拼多多却完全有实力将自有品牌+严选模式进行模式再造,进而基于拼多多的平台属性和消费需求,实现更大尺度的创新。拼多多的用户更多的来自于四五线城市,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拼多多能试水比如自有品牌、严选模式等,在稳定四五线城市地位的同时,发力一二三线城市也不无可能。从边界上来看,京东和淘宝的用户都是有边界的,而拼多多的用户则是没有边界的。有边界的用户会有使用习惯的限制,而无边界用户随时可能因为需求而被打动,这就是无胜于有的境界,也是拼多多的想象力所在。招股书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GMV达2621亿元,活跃买家平均消费额从674元增至763元。此外,拼多多平台的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全年佣金及广告收入为17亿元,2018年Q1季度佣金及广告收入则达1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37倍。由此不难看出,拼多多的整体业绩已经超过了如唯品会这样的垂直电商,也仅次于淘宝、京东。而关键的一点是,大家的距离缩小,其他平台用了N年,而拼多多只用了不到3年。以淘宝为例,有人爆料说淘宝的增速在20%左右,而拼多多GMV增速则达到了851%,是淘宝的43倍。而拼多多更是仅用时2年,GMV便突破千亿大关,相较之下,京东用时15年,而淘宝用时5年。拼多多的深覆盖,一方面是对C端用户的覆盖,因为只有足够量级的用户规模,才能形成反向定制,才能做到规模效应,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而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活跃买家数达3.44亿。Q2季度,拼多多的平均月活用户达1.95亿,较Q1增长17%。深覆盖的另一方面,则是对M端的赋能。针对M端(Manufactory),拼多多“少SKU、高订单、短爆发”的模式,被认为最匹配工厂的转型升级。过去3年,拼多多平台上已经诞生了近千家工厂品牌。可以说,这种对C端、M端的赋能和模式创立,让拼多多不仅仅是一家贩卖商品的电商,也是融合了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平台,无论是反向定制还是自有品牌亦或是未来更大胆的模式创新,说拼多多已经成为电商一极并不为过。黄峥将拼多多看做是“新空间”——如果我们畅想未来,拼多多将成为一个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融合的“新空间”:这个“空间”里,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有机结合,用户可以用最划算的价钱买到理想的商品,更在过程中收获快乐;这个“空间”里,供给两端的链条被压缩,批量定制化大规模实现,社会资源的无谓损耗持续降低。而黄峥进一步憧憬的模式未来则是——如果以传统企业类比,这个“空间”应该是“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它不光提供超高的性价比,更将娱乐性融入每个环节。尽管黄峥很谦虚的称拼多多距离这个目标仍有相当远的距离。但这也决定了,拼多多将是一家立足长远,持续挑战自我的公司。而在懂懂笔记看来,拼多多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同于电商、娱乐的新空间、新平台,而随着上市,拼多多得以有更多的资金、资源去从源头研发设计和创新模式,譬如针对线下新零售,拼多多不仅会颠覆传统的2元店,而且还很大可能会掣肘阿里京东。由此,拼多多带给用户的将是更新的体验、更强的需求满足和更深入的覆盖。【结束语】让消费者当敲钟人,拼多多算是头一遭。而这样一个说电商不是纯电商、说社交不仅仅是社交的平台,正如一头“小怪兽”,让我们得以看到消费需求本质和真实的一面,也有机会以此管窥商业社会价值的缔造和释放是一个怎样的创新。拼多多的上市,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关注和参与,其实也藉此让拼多多得以在镁光灯下打开自身更大的想象空间,不是“网红店”,不是“旧电商”,而是融合了电商+社交+新零售+新制造+新空间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正在与更多的可能元素进行化学反应。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拼多多,其实只是模式革命早期的面孔而已。
7月26日,拼多多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首日收盘价为26.70美元/ADS,较发行价19美元/ADS上涨40.53%。根据招股书,拼多多此次发行8560万股ADS(美国存托股票),代表3.424亿股A类普通股。结合股价推算,拼多多当前市值达295.78亿美元。拼多多的进击,揭开了存在于互联网投资领域的“空间折叠”。成立三年即上市,看不懂的人质疑它急功近利,认同者欣赏它的速战速决。“五环内人群”说它是“上市的地摊儿”,客单价提升空间有限。但在下沉市场,它却算是实打实的消费升级。股权结构显示,IPO后,拼多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峥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其相关附属实体持股比例为46.8%。第二股东腾讯持有17.0%(相似的是,2014年京东上市前,腾讯的持股比例为17.6%),高榕资本持有9.3%,红杉资本持有6.8%。黄峥“持股多,主要是因为公司时间短,还来不及摊薄”。在IPO前夕的媒体沟通会上,他解释道。从融资情况看,拼多多自2015年以来一共经历了ABCD四轮融资,融资规模合计17.02亿美元。除了天使投资人段永平,支持拼多多的投资人还包括光速资本创始合伙人宓群、红杉中国合伙人郭山汕、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等。至此,近几年里资本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也逐渐清晰起来:快手、趣头条、拼多多构成的“下沉三巨头”身后,有投资巨擘腾讯、阿里巴巴的身影。而在新基金矩阵,高榕资本押注虎牙直播和拼多多,源码资本则手握趣店和今日头条。如果说2011年是属于一二线城市5亿互联网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元年,那么2018年,则是属于另外5亿下沉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下半场。下沉市场资本之争被问及怎么看待拼多多的时候,刘强东在美国《财富》杂志的头脑风暴科技会议上说,自己“更在乎用户体验,只要在中国有过几次购物经历,或许只要三次就能得到答案”。他的观点也影响了今日资本的总裁徐新。徐新觉得,要想理解拼多多,得和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一起混一阵才有可能。不过,处于野蛮生长期的互联网公司,人们是否看得懂它的商业模式,和资本市场是否认可它的表现,是两回事。拼多多和2012年唯品会流血上市时的处境如出一辙。当时,很多人觉得唯品会是一家处理尾货的公司,怎么可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但在上市一年后,唯品会最高涨幅达60倍。拼多多也上演了一场极速进击。拼多多IPO定价19美元/ADS。IPO发行价格区间为16-19美元,由于获得13倍超额认购,黄峥有权在价格区间上限的基础上再上调20%至22.8美元/ADS,这相当于拼多多2019年预计净利润的37倍市盈率。但拼多多放弃了这一权利。但在上市当日,这家公司就冲上了中概股排行榜高位。截至7月27日,如果抛开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三家“中字头”企业,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中,拼多多市值排名第五,稳坐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的位置。提交招股书时,想要迎合美国资本市场的拼多多,给自己找了“Costo+Disney”的梦幻组合作为对标。目前看来,美国资本市场买单了。美国投资咨询网站SeekingAlpha的专栏作家加里·亚历山大表示,拼多多从名字上就揭示了团购业务的本质:相约一起购买特定商品的人越多,商品的优惠力度就越大,价格就越便宜。拼多多得益于团购,“随着收入的攀升,将逐渐成为阿里、京东两大巨头的有力竞争者”。讲究盈利的美股市场,对拼多多的喜欢并不出乎意料。和大量处在烧钱阶段的互联网公司不同,拼多多的融资能力远超过它的烧钱速度,现金流状况也不错。据招股书显示,拼多多自2017年第一季度起全面转型为平台电商,来自在线平台的广告和佣金收入取代自营收入。从现金流量表看,拼多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始终为正:2017年和2018年Q1分别为3.15亿元、6.29亿元。数字报表上的拼多多,流量获取成本低,库存压力小,现金流表现好,融资能力强。2017年和2018年Q1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0.58亿元和86.34亿元。这些现金为公司2017年、2018年Q1分别带来了8078.3万元、5016.3万元的利息收入。拼多多的业绩表现,让黄峥的身价完成了从百万美元到百亿美元的“跃龙门”一跳。2007年,黄峥曾因为Google上市而获得百万美元身家。而目前,根据黄峥持有股份测算,他拥有138亿美元的财富。2018年7月26日晚上,人们突然发现,黄峥的身价已经超过刘强东了。五环内外的消费折叠拼多多业绩越好,对其商业模式和口碑的争议之声也就越大。拼多多的投资人都分别肯定过黄峥的判断力和思维格局。他站在“五环内”,重新评估并一手开创了“五环外”互联网的价值与未来。人们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在市场预判电商战争已迎来终局的时候,拼多多以高渗透率和日订单数量第二的成绩,完成逆袭。“五环内人群”到现在也无法理解微信群拉人头的拼团模式,如何刷新了电商格局。但黄峥说过,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从用草纸到用卫生纸,也是消费升级。“中国的新中产阶级人数太少了,虽然他们占据了绝大部分话语权,但如果一味追求他们的物质升级,就只会让中国火车头更往前,尾巴更往后。中国有大量的人在平均线以下,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26日,拼多多APP安装渗透率已达26.5%,已经超越京东的23.52%,在所有电商APP中排名第二,紧随淘宝之后。且从目前渗透增长趋势看,拼多多APP的增长斜率仍然领先其他电商平台。无论理解与否,资本市场对拼多多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抛开目标用户群体谈消费升降级,无异于抛开剂量谈药物毒性。在下沉市场,拼多多确实有所成就。参与拼多多B轮融资的光速资本创始合伙人宓群说,“拼多多通过深度洞悉用户消费需求,把社交关系和产品的颗粒度打磨到极致,拼单模式让商品通过社交的方式来获取用户,促成了高效的信息匹配,在满足用户实际且有效需求的同时,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从经营状况看,拼多多在2017年和2018年Q1的GMV分别为1412亿元、662亿元。截至2018年Q1,拼多多平台年活跃用户已经到达2.95亿。此外,拼多多在小程序方面的表现也很抢眼。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拼多多小程序累计用户已达2.33亿人,远高于同期京东的0.86亿人和唯品会的0.53亿人。在拼多多IPO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说了这样一句话:“拼多多既有创新性,又有规模性”。但也有投资人坚持认为拼多多不值得投资。有趣的是,不同的判断,基于同一种理由。同样是售卖低价商品,在不看好的投资人眼里,拼多多商品廉价的特色过于鲜明,几乎把自己钉死在了低价区间。未来,如果拼多多想要提高客单价,用户的接受度未必高。廉价商品平台的认知,很难抹去了。“拼多多和唯品会一样,现在争议很多,股价暴涨,但风头一过,怕是会一地鸡毛”。一位不看好拼多多升值空间的投资人对投中网表示,唯品会是拼多多的“前车之鉴”,随着流量吃紧,尾货特卖模式迎来瓶颈,活跃用户增长速度很快就会放缓,“神话破灭也不过是三年时间”。属于拼多多的用户高速增长红利期即将逝去。据艾瑞统计,进入2018年以来,拼多多APP端MAU规模相对稳定,而其依托生存的微信,自身用户增长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在2.95亿活跃用户背景下,黄峥需要探索如何增加用户留存率,增加商户规模,提升用户体验。对拼多多来说,IPO是个新起点。新一轮的投入期即将到来。能否扭转悖论,抚平“空间折叠”,拼多多接下来一年的表现至关重要。据招股书披露,拼多多计划将40%的募资款用于增强和扩大公司现有业务,40%用于技术研发,剩余资金会用于日常公司运营和潜在投资项目。
7月26日,拼多多正式挂牌纳斯达克,股票代码:PDD,成为国内首个两地敲钟上市的公司。拼多多敲钟仪式现场直击记者在上海陆家嘴的敲钟仪式上第一时间获知,拼多多开盘报价26.62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上涨40%,盘前竞价超25美元。截止发稿前,市值近三百亿美元。值得提及的是,拼多多这次完成了16.3亿美元的融资(官方表示,16.3亿美元是没有行使超额认购之前的融资额,行使超额认购权后融资18.7亿美元)。黄峥在敲钟仪式现场发表了感言:拼多多植根于中国和上海,希望未来新电商的模式能覆盖全球,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选择纽约、上海两地同步敲钟仪式的原因。拼多多致力于成为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平台上不光提供超高性价比,同时也富有娱乐性的产品及服务,黄峥再次坦诚目前公司离此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距离。黄峥还透露,未来拼多多将在农业上进行重要布局,进一步打通农产品流通环节。2017年度,拼多多共计催生9亿多笔扶贫订单,销出183万吨农货,覆盖90%国家级贫困县。据了解,2018年,拼多多将投入100亿元资源,加速进入500个产地,扶持1万名新农人,帮助更多农产品产地解决货源与交付难题。不知这是否暗示着未来拼多多平台上生鲜会是其核心业务之一。IPO后,黄峥也将捐出其拥有的2.3%公司股份成立私人慈善基金;按IPO发行价计算,黄峥此次捐出的资金约为4.47亿美元。此外,黄峥还计划另建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以支持科学和医学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回过头来看,拼多多赴美IPO一事颇有“一波三折”的风味,递交给SEC的招股书更新了两回,从起初募资不超过10亿美元到调升至最终的18.7亿美元。显然这在近期资本市场钱荒的大环境里实属难得了。同时,腾讯和红杉资本拟在此轮IPO中分别增持2.5亿美元。有趣的是,拼多多的发行价也一直有所变化,从媒体爆料的22.8美元到最后黄峥坚持的19美元,或许黄峥还是保持着冷静,以求稳为主。由此看来,社交电商第一股这个故事,看起来倒是符合向来深谙社交密事的美股市场的口味。光芒万丈:3.44亿人背后的真相在今年6月第一次正式提交招股书开始,外界对拼多多的揣测就没有停止过。止血上市,流血上市等词不断出现在媒体头条。最早成立于2015年4月,3年后IPO,黄峥这一番跃进就是为了“割外国的韭菜”?拼多多招股书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个月间,拼多多GMV达2621亿元,活跃买家数达3.44亿,活跃买家平均消费额从674元增至763元;跃升为继淘宝、京东之后的电商第三股势力。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报告,截止2018年6月,综合电商行业用户规模直逼8亿,行业渗透率突破70%;而在新增的用户中,三四线城市用户占比过半41岁以上用户同比增加35%。据报告分析,“拼团”、“砍价”、“分享立减”等社交裂变的模式的出现和迅速扩张正是吸引大批三四线城市用户的主要原因。以拼团、低价为公司主打旋律的拼多多已经吸引了3.44亿人次,这些人背后三线以下城市占据达到57%,女性用户占比70.5%,25-35岁用户占比57.8%。在品途商业评论看来,黄峥创建的拼多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超乎寻常的增长,最大还是得益于该公司真正抓住了中国消费大环境不均衡发展的市场必然需求;也就是三四线甚至以下城市的用户消费需求。创业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社会实践,以创业浪潮为巅的今天,实业经济面临迫切转型,新零售时代下,一份深度创业何尝不与国民经济挂钩?深耕三四线城市,依托社交生态进行裂变,核心亮点是拼团和低价,拼多多在电商被淘宝和京东垄断的格局下找到了一条不曾被人走过的路,引领了一波新的潮流。不妨衍生想一想,19大报告中被俨然提出的我国新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拼多多在其中扮演了多大的革命角色?有网络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省份占2/3;在消费构成中,用于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等消费型需求的开支仅占10%左右。较低的可支配收入,仅占10%的消费型需求,一方面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这也凸显了这类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极高敏感度。钟鼎创投合伙人孙艳华在一次品途商业评论采访中也分享过一个基于底线城市的调研发现: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懒了,他们花在抖音等社交app、游戏上的时间变多,在商品供给剩余的今天,面临着极其多选择的消费者花在电商上的时间愈发呈缩减趋势,如何帮助消费者花最少的时间买到最好的产品是所有电商平台需要考虑的问题。回到上面那个问题,品途商业评论亦认为,全民社交已经风靡,这种现象早在近两年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火爆四五线城市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而大环境使然,拼多多以电商角色抓住了“农村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改变了这数亿群体的购买场景和习惯。曾有一名拼多多投资人对记者透露,决定投资拼多多的主要因素来源于拼多多的极致模式,它最大化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执行力。资本催熟:然后呢?除了流血上市被许多人评断之外,拼多多是否只是一场资本游戏也是另一个热议。这种看法并非无理取闹。成立3年,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腾讯、高榕资本、红杉资本的股份最高,占股比例分别17%、9.3%、6.8%。在不少人眼里,拼多多是一个资本催熟的典型案例。极度依托于微信生态,腾讯给予了拼多多最自由的发展空间。这空间有多大?微信有10亿用户。这意味着拼多多拿到了一张10亿流量券,获客成本大大降低;实际上也就是众人口中的社交电商红利。已然地,社交电商的红利已经兑现在拼多多身上。据招股书,拼多多2017年和2018年Q1GMV分别为1412亿和662亿元人民币,总订单量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在营收方面,2018Q1到2016年分别为13.85,17.44,5.05亿元人民币;2018Q1实现了37倍的增长。甚至有一个数据是,拼多多2017Q4的营收为2.448亿元,京东同期营收为2.925亿元,相差无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电商红利并非拼多多一家独享。事实上鼓吹新零售的今天,基本上没有一家零售企业不试图在“社交电商红利”上分一杯羹。说白了,大家都在啃微信生态(包括小程序)罢了。资本的投入加快了拼多多的发展,壮大了拼多多的市场份额,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模式。那么然后呢?一位业内人士对品途商业评论表示,社交电商红利估计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记者颇认可该观点。遥观往日阿里京东电商之路,电商红利何不明显?如今呢?流量又何其贵也。现在的社交电商企业在拼命吞噬微信生态下的红利,利用的是消费者社交空间的压榨,甚至由于社交电商企业的“骚扰式”营销模式,很大程度上它们也在透支消费者的社交欲望。但当红利不再,当消费者和市场变得更成熟,社交电商企业何以为继?这也是拼多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换句话说,资本让拼多多在短短3年内就赶上了京东电商的流量,这也暗指了未来几大平台之间对用户的新一轮争夺将会多么激烈。到那个时候,流量又会多贵呢?为什么是此时此刻?拼多多为何选在此刻上市?其实这才是最深刻的问题。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Q1季度,拼多多流动资产中仍有86.34亿元现金。也就是说,拼多多并非被迫上市。上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要受到公众监督,一切事物相比上市前都要更透明许多,也更受限制;意味着股价的波动很可能会导致公司的生死,而股价波动又深受蝴蝶效应营销,任何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司股价;意味着由于市盈率的出现,诱惑变得实体化了,上市前颇虚的股份在上市后变成了实打实的美金。资本没有威逼,是黄峥亲手把拼多多推上了生死之境。是为钱?为名?还是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亲手改变拼多多的未来?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拼多多上市后必定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而清醒的黄峥很可能早有计划。向来富贵险中求,名利与否就看你敢不敢殊死一战。因此,品途商业评论推测,选在此刻上市很可能是黄峥意识到对以“社交电商”名头起家的拼多多来说当下是IPO的最佳时机。一是这个时间点讲社交电商这个故事最恰当;二是拼多多不可能永远依赖社交电商,若红利消失后再谋求IPO,想必不会造成今天的吸金和估值效果;三是黄峥敢于在最好的时机内做最冒险的事拿到最多的钱给公司补充弹药。曾经唯品会同样差不多3年的时间登陆纽交所,也实现了22个季度的持续盈利,但似乎股价却不太被美股市场看好,市值从最高时200亿美元缩减至今天的66.9亿元美元。这一点可以看出,盈利不是投资人对股价的唯一衡量标准,唯品会背后因用户数量和营收的缩减而导致的无法更大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或许是导致市值流失的原因。接下来黄峥会带领拼多多怎么走,未来拼多多会变成什么样,是继续做一家电商平台,还是如阿里京东一样布局物流、供应链、金融、云计算等领域,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和拼多多一起在成长、变化的是中国所有的零售企业,当然包括阿里京东美团点评这些巨头,拼多多的成长很可能不会再如刚成立时那般肆意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品途商业评论分析,拼多多的新模式如果是追求品质化,那很可能需要面临品牌形象定位的转型,短期这样的可能性不大。但试想,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回流和资本回流,三四线如同国外的中小城镇那般的商业建设趋势下,拼多多必然要面临“大家都不傻了,你该怎么玩儿的问题”。那个时候,拼多多不能再以信息不对称的模式收割市场,唯有沉下心来做渠道、做供应链、做产品、做品牌……这些零售消费市场的细活儿,拼多多必须要去面对。不过招股书中倒是提到,公司计划将40%的募资款用于增强和扩大公司现有业务,40%用于技术研发,剩余资金将用于日常公司运营和潜在投资项目。前路未明:悬在拼多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代蹴就了拼多多的庞大体量,时间却是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拼多多已经成功圈层了属于自己的用户,那么接下来如何挖掘价值才是重要的。品途商业评论总结悬在拼多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不止一把。第一,如上文所提,社交电商红利不会一直持续,拼多多需要思考下一步的可能性。第二,确定要一直依托微信生态吗?当拼多多增长到一定体量,包括腾讯在内,阿里、京东等平台会带给拼多多多大的竞争压力?第三,确定要一直以低价、拼团为核心发展策略吗?不可否认,这种极致的商业模式成就了今天的拼多多,但品途商业评论认为单一低价的模式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当消费者和市场环境愈加成熟,消费者的需求将会更加苛刻和细分化,低价和低价带来的产品低质不可能再轻易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第四,确定要一直主打三四线城市消费群体吗?拼多多带起了底线城市的消费需求,拉动了这些城市的消费经济。但随着消费群体的成熟和固定,除了要进一步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之外,拼多多势必需要考虑“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而如果要进行消费群体升级的话,随着而来的是不是拼多多模式、渠道的升级?这其中转型难度可想而知不会小。第五,平台监管制度和商家管理的矛盾该怎么解决?今年6月上海拼多多总部爆发了一场商家维权活动,商家因认为拼多多平台“非法冻结商家资金”而维权。据了解,这并不是第一次商家集体维权,而对一家商家的冻结金额最高达数百万。曾有商家告诉品途商业评论,拼多多以一家他完全不认识的涉假店铺关联为由,冻结了资金,之后平台拒绝沟通,也同样没有告知他哪里违规。这样的事情在拼多多平台并不少见。拼多多收入主要来自在线广告和交易佣金,2017年,拼多多全年佣金及广告收入为17亿元,2018年Q1季度佣金及广告收入达1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37倍。显然管理好平台上的商家对拼多多至关重要,当商家对平台失去信心,拼多多也自然会面临生死之困。除此之外,假货难题也同样是悬在拼多多头上的一把刀。或许不止以上等方面,拼多多需要考虑到更多,包括资本市场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升级,竞争环境的压力等等,留给如今还依旧保持单一模式的拼多多的时间并不多了。
近日智慧视通宣布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深圳中天防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据悉,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快产品升级、扩大销售渠道,引进各类人才等方面。智慧视通自2016年重组后,主要致力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依靠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打造AI超级引擎。核心技术包括形体识别,以视频搜视频,模糊人脸重构,三维视频融合等技术,已形成多个产品系列,应用于多地公安警务实战中。智慧视通将自主研发的“基于形体识别的检索追踪技术”独特应用在警务视频研判产品中,目前聚焦于“AI+新警务”。深圳中天防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军工基金投资公司。本次融资后,双方也将在军工安防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核心产品之一:“鹰眼”警用视频侦查分析系统在警务实战中,由于单一摄像头不能持续跟踪、人脸的模糊遮挡以及密集人群难以识别等问题,获得精确的人脸识别并不容易。对此,智慧视通打造了以形态识别为核心、可实现跨摄像机“以视频搜视频”追踪检索的“鹰眼”警用视频侦查系统,成为警务人员实战办案中的“利器”。1、跨摄像机“以视频搜视频”与其他智能视频检索系统采用的“以图搜图”的检索方式不同,智慧视通研发的“鹰眼”系列警用视频侦查分析系统可实现“以视频搜视频”。通过框选视频中的搜索目标,可直接提取出所有目标相关视频,以视频搜视频,并输出目标的动态轨迹。“以视频搜视频”还突破了市场上常见的静态比对瓶颈,能将所有目标按照动态和静态相似度概率碰撞形式推送出来,检索结果自动生成案件汇总文件包,含证据视频、地图轨迹、嫌疑目标图片、档案文件,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提交给办案人员。目前,该系统在对人、车等目标的快速检索方面系统检索速度可达140FPS,目标检测率高,稠密人流的检测率可达到95%以上,车辆检测率高达98%以上,为警务人员提供了AI+研判的新办案模式。2、模糊人脸重构模糊人脸重构采用生成式神经网络,利用模糊人脸的关键信息作为先验条件,根据其关键特征因素,生成较高质量的相似人脸图片。所生成的人脸图像不一定与真实图像完全一致,但在关键特征、视觉感知上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再根据该人脸图像在数据库中进行人脸识别。3、形体识别在普通安防视频中,目标成像尺寸较小,不易识别人脸特征,通过人的形体信息进行综合检索,不受人脸遮挡、人脸化妆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完成密集人群检索。该技术可以解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实现追踪检索。尖端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为保持技术的超前性,智慧视通一直不遗余力,随着智慧视通杭州研发基地的建成,智慧视通更是如虎添翼。智慧视通依靠自身多年在视频智能分析、三维可视分析领域的技术积累,善于把前沿技术与应用场景相结合,将自身打造成“技术+应用”的生态平台。
就在红星美凯龙上市前的5个月,居然之家宣布正式启动上市进程。家居流通行业的发展方向变得太快了,在一二线家居卖场扩张、盈利纷纷受限之际,包括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企业早已开始向外扩张,以寻求更多的突破之机。红星美凯龙搞投资疯狂“买买买”,被称“一身匪气”,居然之家似乎背靠大树好乘凉,但阿里联投130亿元背后的目的是对居然之家的“重新改造”。而改造后的结果,谁也不知道。只不过,不知道居然之家的“五年600店”和“十年千店”,未来还能不能实现?红星美凯龙1000亿身价减半,居然之家的上市捞金之路会顺畅吗?今年1月17日,红星美凯龙在上交所敲钟上市,发行价为10.23元每股,成为家居零售行业“A+H股第一股”。上市首日股价报收14.73元每股。值得注意的是,在几个涨停板之后,红星美凯龙最高的市值曾逼近1000亿元。就在红星美凯龙上市前的5个月,居然之家宣布正式启动上市进程,也开始走向了一条上市“捞金”的路。不过,亿欧家居发现在半年之后,红星美凯龙的A股股价迎来了大幅下滑。截至发稿前,红星美凯龙A股市值只剩500多亿,这还是当初那个曾经逼近过“1000亿”A股市值的红星美凯龙吗?等待着居然之家的上市之路将充满艰险。换个角度思考,从两家企业目前的多条主营业务线来看,以他们为代表的家居流通企业正在下一盘大棋,目标并不仅仅限于家居大卖场。01路子野、广撒网,野心勃勃的红星美凯龙频繁投资“互联网+家居”近年来,红星美凯龙在泛家居行业布下了不少点位,但也并不止步于“互联网+家居”行业。不难看出,红星美凯龙近两年来在定制家居行业、智能家居以及人工智能行业的落点较为频繁,在泛家居以外的行业里,它还注资了体育、交通出行、文娱影视等行业的创业公司。难怪有业内人士称红星美凯龙已经成为了“买买买”的家居企业代表之一了。红星美凯龙方面曾指出,企业的频繁“跨界投资”的目的是满足更多中产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打造完整的家居生态链。02打造行业孵化器,红星美凯龙用“买买买”开启想象空间另一方面,红星美凯龙还提出了“家居行业孵化器”。从红星美凯龙早前提交的回A招股书来看,红星美凯龙给自身的定位除了原有的“国内领先的家居装饰及家具商场运营商”以外,还多了一项自我定位,那就是——“家居行业孵化器”,并有志于成为拥有家居装饰及家具生态系统中最具价值的主要第三方平台。从红星美凯龙最新的官方定位来看,它的服务内容除了卖场自营和销售、委托经营与管理,还包括“装修供应链”、“卖场的轻资产扩张(星艺佳)”、“家装业务(家倍得装饰)”、“消费金融”、“O2O”和“物流配送”等等。另一方面,在红星美凯龙于招股书提到的“新业务事业群”中,亿欧家居发现它的新业务单元板块内容多样,分别覆盖了电商、家装、物流、金融、地产采购、投融资、物流产业园、基金管理等领域。这些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全渠道泛家居业务平台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了。这家企业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的连锁品牌家具商场,正想借助收购并购、孵化新业态的方式,幅射上下游产业链并扩大市场份额,为中产消费群体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实现自己的“孵化梦”。但根据部分业内人士的反馈来看,红星美凯龙的不少投资案例走的都是“野路子”模式,以控股的方式帮助创业企业获得发展。只不过,若业内人士的描述确有其事,假设长期以这种模式介入到企业的发展中,还会有更多的创业公司希望与之共度“美好时光”吗?毕竟投资市场是开放的,钱谁都能给,但优秀的创业公司对投资人或投资机构的选择权也会更大。至于浮动较大的市值波动情况,只能说市场信心不足,红星美凯龙得加把劲才行了。03扩大业务布局,居然之家要从“大家居”转向“大消费”如果说“买买买”是业内人士对红星美凯龙的评价,那么居然之家则被看作是“卖卖卖”的代名词。半年间,居然之家就变相“卖身”了好几次。在2018年初,阿里联合一众投资机构及企业给居然之家带来了130亿人民币的投资,居然之家因此释放了36%股权。而在这轮巨额投资的热度尚未消退之际,居然之家又迎来了顾家家居的新一轮融资。2月26日,顾家家居发出公告,将出资1.98亿元成立投资基金,并宣布投资的唯一对象是居然之家,投资完成后,顾家家居将间接持有居然之家0.54%的股权,未来将获得居然之家IPO上市投资收益外,并与居然之家在业务方面保持战略合作。除此之外,惠达卫浴也加入了居然之家的阵营。惠达卫浴于3月8日宣布与居然之家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北京居然之家联合投资管理中心”,并以自有资金参与认购投资基金3000万元基金份额。在达到30亿元的该基金规模中,顾家集团又认购出资5亿元,乐华恒业出资2亿元。除了“卖卖卖”,居然之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向“大消费”方向的转型升级。在2018年初,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喊出了一个口号,到2022年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经营格局,实体店数量要超过600家、市场年销售额过千亿人民币,并在2027年之前力争完成由“大家居”向“大消费”的转型升级,实体店数量超过1200家,也就是实现“十年千店”的目标。从居然之家现有的业务格局来看,居然之家正在建设的“大消费平台”涵盖的内容很多。它覆盖了室内设计和装修、家具建材销售、智慧物流、商业会展、金融服务、跨境电商、食品超市、院线餐饮、儿童娱乐、体育健身、数码智能、居家养老、城市综合体开发等领域。不过,其布局的行业类别看上去似乎没有红星美凯龙来得“专注”。在亿欧家居看来,由于家居建材行业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中产消费群体的崛起和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让家居建材这个“土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2017年,一大堆家居公司成功上市,到2018年,获得IPO或正在寻求IPO的企业也有不少,比如已经成功登陆港股的齐家网(齐屹科技)、试图登上创业板的顶固等,居然之家也是正在寻求IPO的企业中的一员。从居然之家的布局来看,无论是健康养老还是儿童娱乐、运动健身,它都将矛头对准了当代中产阶级群体的普遍消费需求,并试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开辟出一条“新商业”的光明大道。04获投130亿元,居然之家是借力新零售造势还是等着被阿里改造的“羔羊”?在这些战略合作及股权投资与收购的事件中,最受关注的是居然之家与阿里的合作,这将为居然之家“新零售”的落地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今年3月底,它与阿里盒马鲜生的“组cp”式合作,也让业内人士看到了居然之家从“大家居”转向“大消费”的新机遇。但这些摆在台面上讲的话可能隐含着另外的一种可能性。可以说,为同一批消费群体提供更多层次、更优质的专业化服务已经成为了家居企业普遍的思路,家居流通行业如此,定制家居行业也是如此。居然之家从“大家居”转向“大消费”的发展道路大概率是对的,但走不走得通就得看今后的发展了。居然之家缺钱吗?2017年市场销售额超600亿的它其实并不缺钱,投入的成本远低于总营业收入。所以,钱并不是吸引居然之家接受阿里联合投资的唯一理由。有从业者告诉亿欧:居然之家看中的是阿里庞大的线上数据量,这将是有助于居然之家转型大消费的重大推力。但从阿里的角度来看,就不这么简单了。不只一位从业者告诉亿欧,居然之家很可能被改造成新零售卖场,还有人说它有可能延伸成为新的“万达商业广场”。虽然这两种想象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但改造这件事情拥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反正,中国缺不缺家居卖场很难说,但不缺少另一个万达广场。05家居卖场快速扩张的“不光鲜”:绑定一二线品牌并签下3年开500店的协议,是霸王条款还是战略合作?撇开上面的这些猜测与议论,对于红星美凯龙与居然之家来说,布局未来泛家居产业链、并在其中搭建起生态体系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目标。回归到家居流通行业的本质,对家居卖场数量扩张的要求也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但在这一点上,家居卖场的扩张还会跟前十年一样顺风顺水吗?如上图所示,截至2017年底,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的家居卖场总数均已超过了200家,两家家居流通行业巨头全年新增的商场数量相近,其中绝大多数新增的家具卖场是委管卖场。但是,在一二线城市,目前家具卖场所处的市场环境并不好。虽然红星们纷纷开启了大店模式,让主材商在卖场开大门店,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家居产品解决方案,但是在线上线下零售模式暂未真正打通的情况下,家居行业急需开拓新的营销方式和获客渠道。也就是说,家居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家居卖场开线下店和开自营店了。我们可以看到,大型商城比如家乐福超市旁边,已经入驻了一些家具品牌,他们的店面不一定是大店模式,可能店面并不大,成本也不低,但这种新的消费场景也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获客途径。亿欧家居在撰写此文时无意间听闻了一个消息:家居卖场的扩张背后其实是有“盟约”做基础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都已经纷纷绑定了不少家居建材行业的一二线品牌,和他们签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是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要求他们三年内在红星或居然之家内开500家店。有行业人士告诉亿欧,在现有卖场流量逐步衰减的基础之一,如果红星和居然们不这么做的话,卖场的人流量只会更少。甚至,如果他们不绑定那些一二些品牌的长期合作,红星们、居然之家们每年的关店数量就远远不止2家或3家了,可能会翻个很多倍。因此,对于形势严峻的家居流通行业,亿欧家居认为,包括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在内,应该提前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一二线城市卖场占有率低,陷入价格战,竞争相对来说十分激烈。在家居建材企业纷纷寻求获客新通道、不再主要依靠家居卖场和自营店带来流量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难道真的只能依赖一二线品牌的广泛开店带来流量?二是三四线或五六线城市相对一二线城市来说,市场竞争更偏良性。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除了要PK当地品牌,还有一点要比拼的是谁比谁熬得住、谁比谁跑得快,应该怎么比拼?这是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我们作为行业观察者并不能提供解决方案。但结合与很多行业人士的交谈,在未来家居消费场景更加多变、用户的家居消费需求更加突出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先看清楚家居建材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企业将占据发展的先机,而这个“方向”将与零售有关,更与如何将“零售下沉”有关。目前,摆在红星们、居然们面前的是一道难题,而答题的钥匙就握在市场的手里。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谁能够及早地发现行业的机遇并且快速改变航向,谁能够看到势头后及时将服务下沉、趁势上岸,谁就能更早一些看到未来,届时,活下来的,才是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