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
近年来淘宝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淘金币做为淘宝一个重要的玩法,可以在有些商品的购物的时候做为金额抵扣,来为客户节省一小部分的开支哦。所以,淘金币小游戏是我们获取淘金币的重要途径之一哦。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淘金币小游戏赚取金币的小技巧吧。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怎么进入小游戏页面,只要打开淘宝,然后点击进入领金币,然后往下拉就能看到玩游戏,就能进入游戏页面开始玩小游戏啦。当然,小编在这里温馨提示一下,由于小游戏是第三方开发的所以一定要进行授权才可以领取淘金币哦。新人第一次进入还有新人大礼包,首次完成任务就能领取20金币啦。接下来小编来说说淘金币小游戏里都有些什么游戏。到目前为止,一共有25款小游戏。分别为猫咪咖啡屋、疯狂切水果、连连看、黑洞大乱斗、萌鱼消消乐、五子棋、成语大师、俄罗斯消除、消水晶以及三维蹦蹦跳等。我们以其中疯狂切水果为例,进入游戏以后我们会发现有四个模式。新手场花费2个金币赢取4个金币,初级场花费5个金币赢取10个金币,中级场花费10个金币赢取20个金币,高级场花费20个金币赢取40个金币。简单来说就是花费越多赚的越多,当然游戏的难度也会越高。每天可以玩二十场,用完场数后就只能去免费场玩了。开始游戏后,对战类的游戏会进行匹配,而单机类游戏则是进行游戏加载。在这不得不说一句,在大家还不熟悉新游戏的时候,还可以点击免费试手进行练习。这样就能增加赢取小游戏获得淘金币奖励的机会啦。当然,有些玩家们可能并不擅长淘金币里的对战类小游戏。那么可以试一试闯关类的萌鱼消消乐,还有类似于猫咪咖啡屋的单机游戏哦。虽然没有对战类游戏的高收益,但是每日完成对局也是可以领取奖励的。分别为1局10金币、5局10金币、10局15金币和每周50局50金币。每天的积累也是不小的收入哦。最后小编还忘记告诉大家,每天登陆的时候也是有登陆奖励的。虽然领取淘金的方法很多,但是只有小游戏板块能让大家在体验游戏的之余还可以赚取淘金币哦。攒金币是个漫长的累积过程,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近期,社区拼团成为了新的“香饽饽”赛道,一时间,创业企业、线下生鲜企业、传统零售巨头、资本相继进入。社区团购是以社区为节点,寻找“团长”(通常是宝妈),由团长在微信群里组织销售,由平台提供供应链、物流仓储及售后支持。目前,社区拼团的方向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社区拼团这波浪潮会给“拼团老大”拼多多带来什么?就此系列问题,果联科技创始人余金华向一起惠给出了他对社区拼团风口的判断。果联科技是一家专门为终端门店、连锁超市、社区拼团、二级市场等提供水果代采服务的采购团队,合作供应商数量超过500家,服务的客户包括百果园、欧亚超市和众多社区拼团企业等500余家。“这一波社区拼团浪潮是以小程序为载体的行业垂直机会。”余金华说。更多走向单品类垂直化据一起惠了解,目前社区拼团模式,按有无门店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纯线上以微信社群小程序为主的轻模式;一种是有线下社区门店,把线上微信社区作为销售拓展手段的重模式。对于社区拼团目前存在的两种模式,余金华认为,他们最终一定会走向融合。他表示,越往后融合就会发现社区拼团这个模式,技术不是问题,线下物流仓储不是问题,最后比拼的是企业各自在品类上的优势。余金华举例称,比如A公司做的是以水果为主的拼团,B公司做的是以蔬菜为主的拼团,C公司做的是以海鲜为主的拼团,D公司做的是以肉为主的拼团,那最后比拼的是谁能够把各自品类的东西采购得更便宜,质量还更好。“所以,社区拼团最后就会发展为重度垂直的品类竞争,而品类竞争实际上还是供应链竞争。”余金华说道。既然社区拼团企业未来更多偏向垂直,那是否能跑出像拼多多一样的多品类聚合平台?对此,余金华给出了他的观点:社区拼团平台不太可能像拼多多一样,发展聚合成综合平台。“社区拼团未来一定会做成单品类的拼团,而不是综合很多品类。比如一个社区拼团做水果很厉害,另外一个做蔬菜的拼团很厉害,最多出现生鲜几个细分品类综合,而各种大品类综合可能性不大。”余金华认为,未来社区拼团方向更多的是细度垂直,而不是大品类聚合。此外,余金华觉得,未来社区拼团企业单个品类做好了之后,肯定会拓品类,但品类拓展也是跟生鲜强相关的。他举例道,比如A拼团公司做海鲜起来后,它可能会拓展肉的品类,一种办法是它自建肉的供应链,另一种就是走并购的方式。“品类一定会细分,会拓展。但是拓展的方式不见得一定是自己来做,壮大起来的单品类社区拼团公司可能更多选择兼并收购。”余金华说道。供应链是最大的“坑”“社区拼团的命门就在供应链。”余金华告诉一起惠,强的供应链可以支撑业务和用户量的大规模扩张,而供应链建设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是个苦活,得一步一步来。有电商分析师表示,从模式上看,社区拼团的获客成本低,进入门槛低,但它也会深度介入社区服务。由于社区拼团模式里的团长都是社区居民认识的,因此他们会更卖力地运营和服务好社区用户。所以对社区拼团创业公司来讲,让终端的服务和消费者体验更好,这是比较容易的。“那企业一时做不了的难事,就是供应链了。”“这个模式最大的坑就在供应链。”其分析道。对此大“坑”,余金华向一起惠解释道,比如小丽是一个社区拼团的团长,一个月赚3万5万挺舒服。如果她要做大做成规模化,就必须要有一个复杂的供应链来支撑,这样才能服务很多社区。而由于团长和社区居民之间是熟人生意,产品价格往往卖不到很高。“她又不能卖很贵,又要服务好,那自然供应链就必须是小型化的。她从二手渠道商里拿货,链条变长,毛利会变低;如果要做大型供应链,就要从源头来采,要建总仓、建分仓,还要考虑物流配送等因素。自建供应链都是大投入,这么一来,利润就被完全吃掉了,支撑不了发展。所以将来社区拼团最大的挑战,实际就在供应链。”余金华说道。如此一来,传统的区域性社区生鲜企业,或者永辉、百果园这种全国连锁型巨头,很早就建立起了很强自己的供应链,是否会更有优势?对此,余金华表示,具有很强供应链的传统生鲜大企业做社区拼团肯定是很有优势的。比如永辉各地的社区店,团长们把各个社区的团购订单聚集起来,就可以直接去永辉店里采购。而永辉强大的供应链既可以支撑自营的社区拼团业务发展,也可以为第三方的团长提供订单和供应链服务。“社区拼团的生鲜供应链如果要做到标准化,就要开店,而大规模的线下开店会导致整个模式变重,而且不是件容易而且马上见效的事。然而以生鲜起家做了十几年生意的零售企业就会很有优势,因为它的强大的供应链是现成的。”余金华说道。余金华判断,未来强的供应链公司可能会共享自己的供应链,也就是说把自己的供应链开放出去,供各地没有供应链能力的社区拼团公司使用。未来是效率和集约成本的竞争据一起惠了解,2016年,社区拼团模式开始逐步露出头来,2017年初开始,该模式在全国落地开花。长沙、杭州、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南昌、扬州、贵阳等地争奇斗艳,出现同一个城市涌现数十或上百个小区同时开团的现象。而拼团创业公司,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数据显示,光长沙就涌现出二三十家社区拼团公司。除了创业者,包括红杉、GGV、IDG、金沙江创投、真格等一大批投资机构也在相继进入这个赛道。社区拼团玩家厮杀大战似乎正在酝酿。对于社区拼团的未来,余金华认为,社区拼团发展会有三波浪潮:第一波是互联网年轻创业者进来,先死一拨,留下来一两拨;第二波就是大小零售巨头进入赛道,传统的大型生鲜便利店、各地的生鲜零售企业、传统的大型零售企业包括百果园、永辉超市等,以及互联网巨头包括每日优鲜、拼多多、甚至美团等都会进来,并购、厮杀一通;第三波留下来的会是巨型供应链企业,或者有超强供应链能力的企业和超多用户的企业,他们之间会厮杀兼并重组一波,最后还是会回归到供应链的竞争。“社区拼团厮杀到最后就是效率和集约成本的竞争。所以社区拼团竞争到最后是一个十分惨烈的局面,线上、线下、已上市、未上市的都会全参与。目前互联网的年轻创业者都是凑热闹的,半年左右时间,该死掉的都会死了。”余金华表示。任何领域竞争到最后都会出现巨头企业。社区拼团领域也不例外。余金华向一起惠分析称,如果按照生鲜市场规模来讲,几乎铁定会出现美团这样的巨头,单单果蔬两项市场规模就是三万亿人民币。“比如出现一个聚合了两三个生鲜细分品类的市场老大,占到30%的市场份额,就是9000亿人民币,而美团目前的GMV差不多也就是3000亿。差不多就是3个美团,都快顶上半个阿里了。再从利润来看,比如按2个点的利润,那这个社区拼团巨头也有1800亿的利润。”余金华分析道。值得注意的是,余金华认为,在这一波社区团购的浪潮中,拼多多如果抓不住机会就很危险了!“拼多多如果有十个品类做得好,现在出来了社区拼团这样一种模式,把拼多多每一个品类单独拿出来去做,这就分割了拼多多的流量,那这个深度垂直的模式必然会打击拼多多。所以从这个趋势来看,最危险的就是拼多多。”余金华举例说道。对此,其表示,拼多多、每日优鲜必须进入社区拼团领域,最终的结果就是跟传统供应链企业打,和物美、永辉、百果园等企业打,打到最后就剩下供应链牛逼的企业。终极是供应链超强企业一统天下。
其实饿了么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外卖平台,有不少的小伙伴都喜欢在上面点外卖,不管是早餐、中餐或者是晚餐,甚至还有下午茶和夜宵,都是大家最喜欢的外卖平台,可是双十一快到了,大家知道饿了么双11红包要怎么用吗?领取的优惠券请在饿了么的个人账户中查看;红包仅限在线支付使用,每张订单仅限使用一张,红包不找零;红包有有效期限制,请在有效期内使用。有哪些活动?11月1日起,用户通过饿了么APP以及淘宝饿了么外卖入口,都可以进入“外卖双十一”主会场,参与优惠活动。本次“外卖双十一”基本上覆盖饿了么平台所有品类,精选美食高额满减、品质餐厅折扣优惠、11.11元抢购人气美食等促销活动随着11月到来同步开启。用户可七折订购品质餐,下午茶、夜宵可享第二份五折优惠。饿了么早餐也推出2.33元品质早餐、1.1元抢购水果等活动,“双十一”当天更是会送出10万份免费早餐。除此之外,饿了么还设计了“双十一”亿元狂欢池,11月1日至10日,所有用户下单金额都会经过换算注入狂欢池。狂欢池中的金额会在11月11日至13日期间开启领取模式,用户可领取狂欢池红包,还有机会赢得免单红包。活动期间,平台上还会推出“解救大胃王”等休闲小游戏,用户游戏的分数也将换算成对应金额,注入狂欢池。其实双十一本身是一个电商节,让大家可以在网上大肆抢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而饿了么也是淘宝平台的一个版块,当然也会有双十一活动了,大家赶紧去抢红包吧!抢到之后便能够使用哦!
回顾本周重要电商新闻,一起惠整理如下:1、淘宝小程序开始内测淘宝酝酿已久的小程序终于开始内测了。不同的是,官方将淘宝小程序命名为轻店铺,并称轻店铺是淘宝提供的一种新开放模式。目前轻店铺支持个人和企业入驻,要求账号完成实名认证。因仍处于内测阶段,开发者可将姓名、联系方式、公司名称、职务发送邮件至taolite@service.taobao.com申请成为内测用户。未获取内测资格的用户将无法进行入驻。此前,淘宝中加入了品牌号功能,但和微信公众号一样,功能有限。可以猜想淘宝是希望借助小程序将商业化与新零售紧紧结合在一起,巩固自己的电商定位。从根本来看,淘宝的使用场景也越来越碎片化,所以小程序即用即走的场景,将会进一步促进品牌商家的新零售升级。(阿拉丁指数)2、拼多多投资“虫妈邻里团”一起惠独家获悉,拼多多通过投资上海虫妈邻里团入局社区拼团。“虫妈邻里团”位于上海浦东,2012年8月由夏宁、“虫妈”夫妇等创建。采取社区拼团的模式,复购率达到90%。其主打产品为“手工产品+蔬蛋肉类”,此外还包括新鲜水果、坚果零食、米面粮油等各类日常食用产品。据一起惠了解,“虫妈邻里团”从农场或一级批发市场采购产品,采取先预定后采货的C2F(consumertofarm)模式,订单产品运送到小区自提点,2015年3月,设立联洋第一个提货点。这与通常意义上的“团长”模式略有差别。3、杭州对代购商户进行“营业执照核实”日前,有知情人向一起惠透露,杭州已经提前对代购商户进行“营业执照核实”。法律法规的完善正加速代购商户的规范化过程。据上述知情人透露,从本月9日开始,杭州部分代购商户被执法人员上门查核电商营业的规范性。规范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电商营业执照和是否合规缴纳相关的进口税。“执法人员会直接到代购的家里或仓库进行查核。看完营业执照后还会查关税,查到有漏税行为就必须补税。这表明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代购行业的合法合规性了。”该知情人士说道。4、Wish要求新店铺及不活跃卖家缴纳2000美元Wish发布通知,称自2018年10月1日0时(世界标准时间)开始,新注册的店铺须缴纳2000美元的店铺预缴注册费。该通知指出,这项政策将适用于2018年10月1日0时(世界标准时间)以后完成注册流程的所有商户账户。同时,自2018年10月1日0时(世界标准时间)起,非活跃商户账户也将被要求缴纳2000美元的店铺预缴注册费。Wish方面表示,店铺的“非活跃”状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其建议商户专注于店铺管理,并随时监控店铺表现,以避免被判定为“非活跃”。5、美团点评上市9月20日,港股第二家同股不同权公司——美团点评上市,发行价69港元,总市值约4000亿港元(510亿美元)。这一市值超过了网易、京东、小米等公司,在中国互联网股上市公司中市值仅次于BAT,位居第四。美团点评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前四个月,美团实现营业收入158.24亿元。美团的收入主要来自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新业务及其他三个部分。截至2018年的前四个月,各项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2%、27.5%、11.3%。王兴在演讲中感谢了员工、外卖骑手和投资人,还特别提到感谢乔布斯,他称如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移动互联网,就没有美团点评现在的一切。(券商中国)6、天猫奥莱频道将于9月26日关闭有多位商家向一起惠爆料称,天猫奥莱频道将在9月26日正式关闭。同时,天猫OUTLETS(奥莱)官方旗舰店也发布官方声明表示,由于公司业务调整,店铺将于9月26日结束前关闭,全店商品都将在此之前下架。目前天猫Outlets秋季品类上新促销的时间也截止到9月25日就将结束。天猫官方对外宣布,将全面战略升级奥特莱斯业务,升级后,天猫奥特莱斯业务将迎来更多的国际大牌和奢品进驻,也将不断丰富和创新营销玩法,推出专属定制的KOL+直播模式,更将全面与阿里新零售结合。奥莱店铺形象也将全面升级,天猫将为品牌奥莱官方店进行统一的店铺装修设计和形象标识。全面升级的天猫品牌官方Outlets店将覆盖服装服饰和童装等领域。
9月19日,一起惠获得消息,每日优鲜已于近日推出每日一淘一起拼小程序,截至发稿前已在试运营城市石家庄招募到了超过100位“团长”,正式入局社区拼团。一起惠看到,目前一起拼只有7款产品,其中6款水果,1款榴莲蛋糕。定价在25元以内,划线价的5-7折。“社区拼团如今正在风口上”多位行业人士如此告诉一起惠。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在起源地长沙市目前已经汇集了至少25家的社区拼团企业,竞争激烈。长沙由于传统的水果生意做的非常优秀,芙蓉兴盛的项目兴盛优选目前已经做到每天30万-40万单,目标是年底实现每天100万单的交易。你我您的社区也已经布局了长沙、成都、广州等地2500个社区。据悉,在全国其他二三线城市,如苏州、扬州、镇江、武汉、成都、济南、南宁、南昌等城市,中小创业者正在紧锣密鼓地迎接这一风口。如之前一起惠《社区拼团资本局未来半年或“血流成河”》所分析的:百果园、每日优鲜、拼多多这样的企业,距离生鲜社区团购只有一步之遥。“社区拼团门槛并不高,这些企业做一个小程序就可以开展业务,或者收购一个小团队也可以。”而据一起惠了解,目前拼多多已经通过投资入局社区拼团,美菜网美家优享已在济南开团,食享会正在北京招募团长。每日优鲜被业内人士称为“腾讯系”代表性企业。(文/秦川)
9月19日,一起惠独家获悉,拼多多通过投资上海虫妈邻里团入局社区拼团。一起惠曾分析,在社区拼团风口期,大概率的竞争对手是已经完成O2O化的电商企业,如拼多多、每日优鲜等。而拼多多这类企业,距离生鲜社区团购只有一步之遥。“社区拼团门槛并不高,这些企业做一个小程序就可以开展业务,或者收购一个小团队也可以。”果联科技创始人余金华曾如此表示。据一起惠消息,每日优鲜旗下每日一淘一起拼已于近日入局社区拼团。“虫妈邻里团”位于上海浦东,2012年8月由夏宁、“虫妈”夫妇等创建。采取社区拼团的模式,复购率达到90%。其主打产品为“手工产品+蔬蛋肉类”,此外还包括新鲜水果、坚果零食、米面粮油等各类日常食用产品。据一起惠了解,“虫妈邻里团”从农场或一级批发市场采购产品,采取先预定后采货的C2F(consumertofarm)模式,订单产品运送到小区自提点,2015年3月,设立联洋第一个提货点。这与通常意义上的“团长”模式略有差别。“虫妈邻里团”目前是浦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电商社区平台,服务的都是房价每平方米6万元以上的中产社区,涵盖联洋大华、源深、滨江、陆家嘴、洋泾、碧云、花木等地区100个小区。一位业内人士向一起惠表示,社区拼团与拼多多社群拼团的差异主要有三点:一、前者是通过小程序下订单而后者以APP为主;二、前者是基于城市社区进行的拼团,而后者是离散的客户;三、前者配送上采取配送至“团长”处然后消费者自取的方式,而后者采取传统的配送到家的快递模式。社区拼团模式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是迄今为止难得的生鲜盈利方法,如社区拼团的代表性企业食享会,日交易额突破2000万人民币,在每个城市均可实现盈利,净利为5%-10%。因此,众多的资本均已入局,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GGV纪源资本、金沙江创投等众多创投机构。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上线小程序,小程序服务商市场竞争态势也愈渐激烈。在头部服务商,如有赞、微盟,喊着要做开放平台背后,是他们知道这门生意已经大到一家公司难以满足全部市场需求。众多中小商户也存在拥有个性化小程序的需求,而小程序服务商旭晶科技正是为这个群体提供服务。一起惠获悉,旭晶科技的主要业务包括SaaS以及社交广告投放。SaaS业务方面,旭晶小程序提供模块化的小程序搭建服务,商户可以根据提供的行业模版,制作自己的小程序。由于不同行业的商家,对小程序的功能要求也不同。旭晶小程序开发了多个套餐,最基础的白银套餐价格在两千元左右,随着套餐价格的升高,小程序附带的营销工具也会增多。周洁洁表示,这样的设置是考虑到很多商家对于小程序的使用缺乏经验,太多营销工具摆上去,反而难以有很好的应用。同时低价套餐扮演着“试用品”的角色,商家用过基础服务,觉得好之后会下单更高价功能更全的产品。目前,旭晶科技签约商户数超过5000家,以中小商户为主,大部分集中于水果零售、美业以及餐饮领域,其中水果零售门店占了较大的比例。服务这些中小商户时,周洁洁发现,很多商户拥有了自己的小程序却不知道该怎样运营,怎样获取流量,对于拼团、折扣这些营销功能也不知道怎么使用。于是,旭晶科技开始制作相应的课程,用线上视频课程、直播的方式,教商家怎么用营销工具,如何获客。就这样,小程序相关的知识付费成了旭晶科技增值服务中的一环。一起惠了解到,除上述知识付费产品外,旭晶科技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中还包括社交广告业务以及小程序定制。公司会帮助订购增值服务的客户用天天快报、QQ、微信公众号以及朋友圈广告的形式吸引流量。目前,增值服务提供的收入占到了公司营收的30%,代理商费用占据了旭晶科技营收比例的50%。由于旭晶没有自己的地推团队,线下触达商户的过程主要由代理商来完成。在收取代理费后,旭晶将向代理商开放小程序相关技术,并对代理商团队进行培训,由代理商为商户提供小程序的咨询以及开发服务。目前平台活跃代理商大概有300位。周洁洁告诉一起惠,目前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收银系统。这套收银系统在商户端将有独立的APP,支持消费者在小程序上下单,到店核销,并且提供包括拼团砍价、分享抽佣在内的社交电商玩法,帮助商家实现快速高效的获客。而生鲜行业将是公司未来重点关注的领域,“这个场景的消费频次较高,而且不用直面美团这类巨头”。周洁洁谈道。在他的蓝图里,旭晶科技将成为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未来还是想做一个开放平台,提供很多的模版,把我们开发的插件也放上去,那么我的平台就有人气了,人家都收钱我免费,干嘛不用我的呢。收割流量后,平台的变现方式将是多样的,广告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峰瑞报告第13期,我们来聊聊当下火热的消费升级,并试着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太阳底下无新事,消费升级也并不是什么新风口。中国当下抢占新街口的便利店业态、家居杂货行业的精彩纷呈、时不时掀起波澜的咖啡创业,以及开始成为流行词的柔性供应链,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都发生过。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化消费品公司的崛起。1972年,日本十元店连锁品牌大创生活馆创立。同年,东京有了第一家全家便利店。两年后,东京开了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1980年,日式连锁咖啡店罗多伦Doutor在东京开业,现罗多伦成长为日本仅次于星巴克的连锁咖啡馆。1980年代,宜家在多个国家所向披靡,唯独在日本,败给了本土家居品牌宜得利。此外,消费升级超级物种无印良品、优衣库分别诞生于1980年和1984年。峰瑞资本持续看好消费升级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研究邻国日本40年前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而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消费升级不等于贵;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性价比”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希望能带来启发。欢迎在文末分享你的看法。留言最走心、最能让报告作者产生共鸣的那位朋友,将收到峰小瑞搜遍全网能买到的唯一一本全新的《下流社会》。书中展现的是1990年代及之后的日本社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消费升级过后,日本人并不是都买贵的。社会是分层的,我们始终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国家的消费趋势,不论这个词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消费发展趋势可能会有帮助。1970s-1980s日本消费升级对中国当下的启示/01/为什么对标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创业和投资是近20来年的事,消费升级要古老得多。它已经存在了40年甚至更久。中国当下正经历的、被视作新鲜事物的消费升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发生过。美日两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大国,之后成为消费大国。从微观上看,经济发展到相似程度,会有相似的公司出现。这是我们研究其他国家消费升级发生过程的意义。在这篇报告里,我们总结、归纳日本七八十年代的消费升级,希望能对当下的消费升级有所启发。为什么选择日本,而非美国?相比美国,在消费升级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等方面,中国与日本有更多相似性。中日两国的城市结构很像,车多道窄,餐厅等商业体密集,能够给消费相关的商业模式提供机会。美国地广人稀,开车外出很方便,商业体的密度也不够大。中日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也有相似度。以峰瑞投资的抹茶品牌关茶为例。抹茶最先发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如今又在中国热起来。除了人文地理上的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趋势上也有相似之处。两国都经历过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GDP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左右。日本从5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超越德国之后一直稳坐GDP世界第二的席位。直到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随着GDP的增长,日本和中国相继举办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积极地融入全球化体系。打开国门的另一重意义是,许多国外品牌迅速涌入日本和中国,两国本土消费品牌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消费者告别物质匮乏时代。相比之下,美国在消费升级中基本上没有外来品牌的“入侵”。经历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两国又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速增长阶段。日本从高速到中速的转折点在1975年。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在当年负增长。从1974年到1990年,日本的年化增长率从10%左右跌到5%左右。中国则在2012年之后,经历“新常态”,GDP增长率在6%、7%左右。中国现在和日本1975年到1985年的经济增速相近。当经济进入中速阶段,消费升级才真正开始。从匮乏到拥有不能叫消费升级,只能叫做“我刚刚吃饱”,“我刚刚用过好的东西”。物质丰富之后,消费者从当初的眼花缭乱变得“处变不惊”,对很多事物失去了新鲜劲儿,消费审美需要升级,支出结构也有必要优化。我们现在熟知的日本的消费品公司,大多成立于1970年至1980年。1972年,全家便利店、大创生活馆、宜得利成立。1974年,东京开设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1980年无印良品成立。1984年优衣库成立。人均GDP是我们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经常讨论到一个经济指标。人均GDP达到8000美金之后,商业领域会发生很多神奇的变化。日本大概在1978年达到人均GDP8000美金,中国在2016年。日本70年代末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在55%—60%,中国现在大概在35%—40%,可见我们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在一个高速发展、欣欣向荣社会,民众的消费取向相对统一。经济增速放缓后,阶层差距增大,需求开始分化。有人消费低价产品,有人购买奢饰品。消费者的地域分布、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举例来说,日本卖得最好的方便面有两类,第一类是700日元(约42元人民币)以上价位的方便面,卖给爱好健康的用户。还有一类是300日元(约18元人民币)以下的方便面,销售给中产阶层以下的人群。这两类产品打的是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人群,都能赚到钱。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当时日本的消费者和当下中国的消费者,但有意思的是,日本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和中国的90后非常类似。他们出生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间时期,自出生起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因此,他们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消费上更加大胆,也更加追求个性化。插播一道思考题Q: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走轻奢路线的公司和主打便宜的公司,哪一种有机会做大?峰瑞观点(freesvc)根据对日本消费品行业以及日本社会的观察,我们总结出来四个关于日本消费升级方面的规律:第一点是本土化。日本社会受西方影响很深,但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本土品牌涌现,它们在与国际大牌的较量中胜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第二点是个人化。日本的消费单位从家庭变为个体,消费风格从追求一致到彰显自我,便利店兴起。第三点是“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消费品的性价比增高。第四点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慢慢转变成社会消费的主导性力量。这表现在,消费者追求“小确幸”:1970年代初,大型商品如家电等已基本普及,商品逐步趋于小型化,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即时愉悦。此外,商品的精神属性增强:消费者开始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02/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消费品公司的崛起。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洋品牌大量涌入本土市场的阶段。过去十年,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联合利华这些品牌曾经在中国市场高速增长。近年来国内的洋品牌增长放缓,本土消费品公司崭露头角。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日本发生过一起本土公司打败国际化巨头的典型案例。宜家1974年进入日本市场,由于产品不符合日本市场需求,在与日本本土品牌宜得利(NITORI)的竞争中渐处劣势,1986年,宜家退出日本市场,直到2006年,宜家才重新进军日本市场。宜家在日本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日本家居行业有很强的本土属性。从销售渠道来看,日本大多数家具店是小型店面,因为城市格局紧凑,土地资源有限。宜得利在上海的几家店面,开在购物中心不起眼的地方,大概四五层,500—1000平米。而宜家在欧美地区会开设几万平米的大店,大店面延长了顾客的消费时间,仅餐饮就占据宜家约10%的销售额。宜家以大卖场为主的销售渠道形态历史悠久,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海外市场就彻底改造这种销售形态,于是给竞争对手留下突破口。此外,从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来看,日本家具公司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海外公司。曾经,日本传统手工生产模式和宜家在供应链管理上有差距,但日本家具公司借鉴宜家管理供应链的方式,降低成本,赢得价格优势。从产品风格来看,宜家和宜得利虽然同属于简约风格,但北欧简约风格大多是深蓝色、深灰色,日本以木色为主。根据宜得利打败宜家的方法,本土公司能够从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产品风格中找到机会。宜家在中国是否会有同样的遭遇?20年前,宜家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企业家团队、资金格局等等不足以组建一家公司向宜家发起挑战。如今宜家已经在中国扎根20年,被打败的可能性更小。不过,国内的家具市场体量至少能够达到万亿。宜家2017年中国的销售额为132亿,只占家具市场1%左右的销售额。因此,本土公司还有大块的剩余市场可以争夺。除了家具之外,中国还有诸如饺子、肉夹馍、米酒、茶等本土化品类。特别是茶。基于中国的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可能会出现有影响力的本土茶品牌。优秀的消费品牌会有较长的窗口期,不会像互联网风口期那么短——一般就3到6个月。如果现在去投直播产品或者出行应用大抵已经没机会了,仗打完了。但在消费领域,可能还会有5—10年的窗口期。日本已经走过消费升级的窗口期,但在窗口期诞生的公司仍然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保持高速增长,它们的发展上限非常高。峰瑞观点(freesvc)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日本在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本土化品牌的崛起,我们相信中国也会出现,且这个时间窗口就在当下。/03/瞄准单身人士的钱包日本消费升级第二个值得借鉴的点是个人化。从1970年代起,日本社会个人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日本,1亿人口中有将近2000万人过着独居生活。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催生了少量、高频的个人化消费行为。个人化的趋势促使很多新的消费公司诞生和发展。第一个体现是便利店的兴起。1970年代初,日本从美国引入便利店的发展模式,以本土品牌全家(1972)和美国品牌7-Eleven(1974)为代表的便利店业态迅速崛起。在日本,便利店从1970年代兴起到成为核心零售业态,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如今便利店的零售额占日本的零售市场的10%左右,接近中国电商占零售总额的比例。便利店在日本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主要为家庭卖产品的超市相比,便利店做的是个人的生意,人们习惯于少量、多次地购买。除了个人化的视角之外,数据显示,从1973年到1995年,日本便利店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的人均GDP发展是同步的。1973年,第一家7-Eleven成立。1987年,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金,7-Eleven突破3000家。1995年,日本人均GDP达到高峰,4万美金左右,7-Eleven突破6000家。个人化的第二个体现是自动售卖机大受欢迎。自动售卖机在日本70年代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外卖,都是满足消费者快速就餐的需求。日本自动售卖机迎来爆发始于1970年大阪举办世博会。那年世博会参观人数达6422万,突破世博会历史纪录。在解决数量庞大的参观人群的饮食需求方面,会场里的自动售卖机功不可没。当年,全日本还只有100万台自动售卖机。1975年,这个数量高达300万台。这种增长持续到1990年,自动售卖机的数量达到500万台后增速趋于平稳。日本大概有1亿人,相当于每20人拥有1台自动售卖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20人拥有一台自动售卖机是合理的密度,那中国有13亿人,是否应该有5000万台以上的自动售卖机?日本便利店于1973年起步,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跟日本七八十年代有一定的相似性,便利店在中国的天花板有多高?峰瑞观点(freesvc)便利店作为一种满足个人少量多次消费特征的零售业态,在中国肯定有空间,但中国的便利店以及自动售卖机大概率上不会像日本一样,成为如此高密度的业态。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太强。如果开一个5000平的O2O生鲜店,保证3公里内半小时送货,基本上能够替代便利店和自动售卖机。此外,个人化的消费趋势会深刻影响餐饮业。现在日本最大的餐饮公司是7-Eleven,它在日本买了不计其数的盒饭,做便利店的同时做了餐饮。1975年,日本餐饮业的市值大概不到10万亿日元,1990年左右接近30万亿日元,增长了3倍。当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餐饮业进入平缓期。2017年,日本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5万亿日元左右,接近1.5万亿人民币。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3到15倍,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大概是3万亿人民币,只是日本的2倍。峰瑞观点(freesvc)从宏观上讲,中国未来10到15年很有可能出现非常优秀的餐饮公司。但是,宏观的美好与现实的困难并存,餐饮创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它本质上是服务业,从0做到100亿美金的过程非常艰难。/04/更好更便宜,如何可能?日本消费升级第三个重要的趋势是“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性价比增高。消费升级的本质是把更好的东西卖得更便宜,而不是更贵。“便宜”指的是,跟我们心里预期价位相比,价格更低或者说可以承受。打个比方,消费者本来要在饮食上花费20%的开销,但现在只花15%,消费的品质却更好。国内目前也有不少“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名创优品有一个爆款产品是9块9的零钱包。“90分”使用和美国品牌新秀丽同等品质的材质,但便宜很多。喜茶给顾客提供有新鲜水果和鲜茶调制的饮品,比国外咖啡品牌售卖的饮料价格低。日本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以大创生活馆、无印良品为代表的低价格、高品质的品牌在1980年代开始出现,并于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持续逆势崛起。另一个符合更好、更可承受价格的典型品牌是优衣库。优衣库把控品质和价格的关键在于它所使用的SPA(SpecialityRetailerofPrivateLabelApparel,从商品策划、生产到零售一体化控制的销售形式)模式把线下零售效率提升到极致。SPA就是品牌商从头到尾把控生产流程,从上游的采购原料、控制生产质量,到下游的销售、库存控制、在线销售、客服等环节全部自己做。SPA模式高效,但建立的过程比较复杂。优衣库、宜家、ZARA、网易严选、小米这些品牌都属于SPA模式。我们来分析下SPA模式的特征:第一,SPA模式中供应链链条延伸至材料制造商。优衣库经典的Heattech系列,穿起来很保暖,这种在原材料上的创新只有端到端的公司才能做到。小米也在把控产品的零部件,以满足小米整个产品生态链的发展。第二,SPA模式下的品牌很少打广告。宜家、ZARA、优衣库这些端到端零售的公司开设的门店本身就是广告。营销费用低,所以品牌能够把更多的盈利返还给消费者,形成正向循环。第三,SPA模式中数据全链条打通。ZARA一个门店产品的销量可能第二天就会传到西班牙总部。当一个零售品牌能够做到能够做到打通整个生产链条和信息链条,库存管理这种零售中的核心难题会迎刃而解。SPA模式用可控的价格,给消费者提供有品质的产品,获得很高的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消费者的实际支付量)。SPA模式在家居和服装行业产生的效果显著,但是成功难度大,一旦做成了说不定就是一国首富。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多次登上日本首富之位,欧洲首富很长一段时间是ZARA的创始人。SPA模式下的品牌很有生命力。人们会开玩笑说“百万年薪优衣库”,即使消费者的收入增长,也还是会选择优衣库。除了SPA模式之外,基本款这种模式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优衣库做到“更好更便宜”,提升商业效率。基本款能让单个SKU有更多销量,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使得品牌商在原料商面前有更大的议价能力,更容易管理库存。另外,基本款容易产生线上购买,因为它意味着fitsall,品质稳定,与时尚趋势关联小,百搭,不太需要试穿。这能部分解释优衣库在天猫的销量要远远高于ZARA。在中国,能够做到SPA模式的公司很少。中国的很多消费品牌是“经销商品牌”,它们从经销商手上收钱,而不是直接向消费者收钱,本质上它的客户是经销商。信息反馈不够通畅,导致品牌商在管理SKU时,不能够很快响应消费者的需求。SPA模式中,是没有经销商这个角色的。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叫做“红星美凯龙模式”。它作为零售终端,收取品牌的场地租金,但是不直接把控产品。简单地说,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上,经过了多层中间商,花几万块钱买一张床是常事。红星美凯龙盈利很好,作为商业模式本身可行,但是它没有把效率提升到极致。峰瑞观点(freesvc)创立于1980年代初的优衣库,是优质低价的典型。优衣库成立时,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金,比现在中国高两倍。但中国的消费升级叠加了移动互联网这一加速利器,所以中国消费品公司的崛起将比日本来得更快。/05/“性价比”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日本在消费升级方面第四个重要的趋势,是重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这其实很好理解。正如很多人对品牌的认知,就是情感附加值。1970年代初,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大型家电商品在日本已经普及。当物质过于丰富之后,纯粹物质属性的产品的重要性会下降,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小型产品或者精神属性强的产品。中国目前也处于这样的阶段。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能让自己愉悦的产品,追求“小确幸”,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如果我们从心理和感性诉求来分析基本款,它之所以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原因是基本款是一种生活主张,表达着一种普世的生活态度或者价值追求,随性、不张扬、安静,不“自以为是”,容易引起白领或者中高学历的人群的共鸣。日本七八十年代消费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品类是家居杂货,十年间大概增长了10倍。无印良品、大创生活馆、东急手工店都属于这个品类。家居杂货品类低价、不占地方,能给消费者带来“小确幸”式的心理满足。一个小相框,一束花就会让家里变得很温馨,很有调性。除了“小确幸”之外,消费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心理诉求。产品的品牌定位和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息息相关,比如,三只松鼠的品类定位是坚果,情感定位是萌、可爱。江小白的品类定位是白酒,情感定位是“生活很简单”。无止尽的个性化、追求自我是一种情感定位。比如,大家都穿耐克,我穿PARTICLEFEVER(粒子狂热),展现我的个性和风格。但我的个性是什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凸显自我?这类话题本质上是社会学问题或者哲学问题,不一定能够通过购买消费品获得答案,但是很多人会试图通过消费来寻找答案。其次,消费者追求永恒性的品牌。很多奢侈品牌通常会有几百年的历史,能营造一种永恒高贵的感觉。消费者容易被高级品牌的永恒性吸引,所以时常会有“复古热”、“怀旧热”。另外,消费者会有焦虑感,有自我改造的心理诉求。消费者购买健身课程和使用知识付费品牌是两种最典型的想要缓解焦虑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很多,一个产品不需要满足消费者所有的心理诉求,但必须能够击中某一点心理诉求才能发展得长远。需要注意的是,“性价比”不是一种心理诉求,而是一种模式,每个品牌都可以复制。但如果消费品牌突然从“性价比”转换成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心理诉求,可能会把没有这种心理诉求的消费者拒之门外。不过,每一种定位的选择,不可能影响所有人。所以,当品牌的用户体量变大时,反而可能会在品牌上处于弱势,不敢轻易定义品牌的情感召唤或者界定要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心理诉求。但是像“纳谷”这样的新品牌,可以大胆选择维护忠实用户,让口碑传播最大化。无印良品是一个很好的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和情感需求的品牌。它背后的情感召唤是什么?第一点,关注环境问题。喜欢无印良品的消费者喜欢返璞归真的美,不喜欢过度工业化的产品。第二点,对日本文化的萃取和认同。无印良品成功地把日本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比如无即是有、留白等等提取出来,变成品牌核心DNA。它呼应了日本消费者本土化的心理诉求,其它国家很难复制。峰瑞观点(freesvc)无印良品成立初期的口号是“提高商品的品质,降低商品的价格”,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低1/3。但它在中国比在日本本土卖得贵,因为它在中国主打中高端市场,和在日本本土的定位不同。我们需要区别清楚产品的本土定位和海外市场定位。性价比和对消费者的情感召唤共同铸造了无印良品,两者缺一不可。目前无印良品在中国有情感召唤,但缺少性价比,本土品牌可以从中寻找发力点。/06/总结最后,我们用日本家居杂货行业来做总结,分析它的发展如何印证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我们能够借鉴的经验。在日本,家居在1980年代复合增长率极高,在所有行业中排第二,仅次于保险。家居杂货源于日本本土文化。家居杂货体积很小、价格不高,满足了独居人士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增添生活情趣、表达个性。我们分析历史上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一个在消费升级中能够快速发展十年以上的行业,必然在某一方面呼应了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希望日本消费升级的发展过程,能够对我们有所借鉴。
2018年夏秋之交,无人零售从业者记忆中的那份狂热已经褪去──他们不再是媒体追捧的明星,不再如盘旋于风口之上时有恃无恐,不再7乘24小时地奔赴天南海北的会场……一年时间内,有人打磨企业,学会了沉淀;有人亦步亦趋,试着走出新路;有人习惯了舞台,故事涌动如喷泉;有人则早已退场,回望徒留四壁萧条。百果园也是其中一员,其“大百果联盟”也曾引发行业热议。如今,百果园另起炉灶,继续自己的无人零售业态探索,一起惠密切关注,并在近期与百果园无人零售事业部总经理党玮进行了交流,试着为读者解读百果园的无人零售密码。“大百果联盟”浮沉记2017年夏天,党玮来到杭州,考察了几家当时已经颇有名声的无人货架企业。在看完经营方式和销售数据后,他确信这是一个可以跑通的模式,一场跨品牌的联姻开始酝酿。2017年9月,百果园宣布联合无人零售头部玩家发起了“大百果联盟”,以供应链赋能的姿态进军无人货架行业。由于生鲜品类特殊,这个领域的玩家大多有着成熟的生鲜供应链和前置仓布局,新兴的无人货架企业则无此基础。此时,在百果园的计划中,依托其源头供应链优势和全国2600多家门店网络,以及覆盖41个城市的仓储配送中心,联盟内的无人货架公司可以最方便地获取生鲜水果,百果园则获得了一个广阔的全新渠道,称得上一举两得。百果园也曾在当时给出运营“大百果联盟”的细则及意义:将水果供应链体系全面开放到运营层面,增强成员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粘性;通过水果经营为联盟成员带来更高的客单价和毛利率;丰富消费者的可选择品类,满足联盟成员的用户需求,做到一日一配;依托数据为联盟成员提供精细化的运营;在机场、火车站等流量区域,加持百果园开放供应链,带来更好体验。……在公布“大百果联盟”之前,百果园和合作的无人货架企业做了一些试点,发现办公室场景对水果的需求确实存在。由于水果商品的客单价相对较高,在一些百人以上的公司内,甚至有效提升了单点100%的销售额。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合作伙伴规模铺开了。资本在下半年纷纷加码,一副盛世画卷似乎将要展开。有钱了是好事,但资本的深入再度改变玩法,也曾党玮感到困惑。此前,无人货架的损耗一般由入驻企业所承担,因为可以满足员工的办公室消费需求,许多企业愿意为这件事买单。资本加码后,玩法变成了货损由运营货架的企业买单,被入驻的企业不是不想花钱,而是不需要花钱了。几个月里,百果园参与合作的无人货架最终入驻了大约500家办公室。随着运营的深入,百果园发现同样的货架、同样的水果,摆在在不同的位置销量呈现显著的差异,部分座落偏僻的货架始终入不敷出。但货架在办公室的摆放位置,并不由百果园及其合作伙伴决定。随着跑马圈地升级,铺设成本激增;规模不断扩大,供应链和运营成本同样水涨船高,许多仅靠想象空间融资的企业疲态尽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让这些企业在飘上天后难以着陆。今年上半年,无人货架行业陷入“关店潮”,最终只剩下了一批在运营、供应链、融资方面各有优势的企业。行业持续洗牌,百果园也顺势从无人货架行业中转身。即便如此,党玮依然看好无人零售的模式,只是这一次,他换了一种方式。“精准打击”的生鲜数字化今年1月开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居民楼内,陆续出现了一种专卖水果的智能冰柜“百果盒子”。这是百果园最新的无人零售探索,截至发稿前,“百果盒子”共投放了约200台。党玮向一起惠介绍,目前投放的“百果盒子”,使用的是RFID的识别技术。关注过一起惠去年报道的读者知道,相比于时下流行的视觉识别,RFID天生有着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已经有许多无人便利店放弃了RFID,转身投入了纯视觉的怀抱。与视觉识别的柜机相比,RFID的标签需要成本、贴标也需要人力成本,这两项成本还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大而递增。在成本更高的情况下,百果园为何依然选择RFID作为自己的识别技术呢?原来,视觉识别锁定的是一类货品,或者说锁定的是某个SKU。但对于水果来说,只能识别出这里面是哪类水果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这盒水果的最佳食用期、供应链批次和溯源信息,然后才能根据临期信息做出更精准的运营。将先放进来一天的水果打折出售,远比等水果腐烂后丢弃好得多。RFID可以精准地锁定一件商品,方便进行运营上的“精准打击”。同时,生鲜行业本身就有一个PC中心(生产加工中心)进行标准份的生产,在这个把非标转化为标品的过程中需要打包和贴上品牌商标、信息标等标签,人力成本天然存在,贴RFID标自然也不在话下。党玮表示,未来百果园将尝试把商标、信息标等与RFID整合,提高贴标效率。此外,RFID的成本也在下降。去年夏天,在一起惠发布一连串无人零售文章的同时,RFID标的价格约为六毛五一张,现在则已经降到了四毛以内。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未来,同类RFID标签的价格可能降到三毛以内,超高频的还会更便宜。尽管行业毛利率并不高,但生鲜行业的客单价却是相对较高的。“百果盒子”里SKU的均价大概是15元,RFID标所占成本会在3%以下,与其提供的便利相印证,处于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平。目前,“百果盒子”需要印证的是这个市场的受教育和接受程度。同样的水果,走远一点到门店去买是10元一份,在楼下的“百果盒子”里买可能是10.5元一斤。如果用户愿意买单,这多出的5毛钱成本就是有价值的;如果大部分用户宁可走更远到门店里买10元一份的水果,RFID标在这个点位的成本就失去了价值,但显而易见的是,便利性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因素。如今,百果园的线上渠道销售额占全线销售额的20%左右。党玮对一起惠表示,目前还很难预测未来“百果盒子”将在整个渠道内占多大的比重,但这个上限可能非常高。“无论是做门店还是做货柜,百果园的首要目的是盈利,因此会先通过试点和运营找到盈亏点,充分了解了市场,拿到消费者的行为数据,才能大规模铺开。在规模化之后,才谈得上占比问题。”在此前的数据中,一群典型的被“百果盒子”和百果园门店双重覆盖的价值客户,大概有60%在门店消费,40%在“百果盒子”消费。“掌握更多的精确数据,才能更好地对规模化后的情景做出先知。”百果盒子的运营之基:供应链和智能化智能商业不仅仅技术之争,也是方法论之争。视觉和RFID等技术是底层,不影响全局,却是数字化的基础。前文提到,RFID的使用,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在准确地标注出产地、品种、重量、“食用日期”等数据背后,则牵扯着一条完整的生鲜供应链。在供应链的种植、采摘、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数字化的记录,最终才能做到数据的环环相扣。这也是在党玮看来一个很大的优势:和别家的无人零售店相比,百果园的优势恰恰在于供应链。当年因为没有合适的供应链服务商,百果园只好自建供应链,却意外地构筑起了自己的竞争壁垒。据百果园介绍,其已在全球布局了230多个水果基地,并预计2020年海外基地直采比例做到60%。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曾表示,百果园源于对商业本质的一些认识,判断产业创新有三大方向。第一个就是大数据的运用:本质是通过深度地发现和挖掘,发掘满足顾客需求。第二个方向就是机械化+智能化:机械化的本质是替代简单劳动,智能化的本质是替代复杂劳动,这两者合起来,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三个方向就是产业互联网:本质和核心就是全产业链高效协同。“百果盒子”的设计初衷,实际上是想通过锁定的一些高流量商品,加一些少量的长尾产品,服务一个比较固定的人群。党玮认为,过去的商超逻辑都是抢占流量最大的地方,覆盖更多的人群,让消费者集中到这个区域来买更多的东西。经营者只需要把商品提供到里面,不需要很精准的数据,就可以做零售。今天,百果园想把用户的消费数据整合到一起,通过一些行为的对照分析,做出精准的推荐,引导其下单。百果园开店是有基本条件的,单位面积户数少于一定数量,百果园不会进驻这个区域,“百果盒子”同理。但由于“百果盒子”的运营相对较轻,可以随时调整,这给了党玮更多的时间去验证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让原本进驻了就亏钱的区域也做到盈亏平衡,这对百果园的经营方法论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党玮眼中,“百果盒子”看重的运营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和货的对应关系,另一个则是上文提到的供应链能力,包括最后的物流能力。由于和门店的选址有所重合,百果园在全国的20多个初加工中心和近8万平方米的配送仓,加上遍布在全国40多个城市的超过3000家线下门店,都可以成为“百果盒子”的配送基地,减免了物流基建的成本。而在人和货的关系上,党玮更乐于把“百果盒子”布局在社区和居民楼中,而非机场、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他把前者称为固定区域,后者称为流量区域。党玮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固定区域的消费者更值得教育,教育完成后就不会离开,这种留存将更为长远,也更适合目前所需要的精准运营。而流量区域的消费者更像是过客,目前这套先开通免密支付再购物的流程也在这个场景下带来了太多的门槛,从需求上看,生鲜也是更靠近居民楼而非机场,水依然是更适合摆放在流量区域的商品。生鲜行业的智能商业尝试,在做与不做、怎么做、在哪做这些事上,百果园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也许已经领先了。
如今,服务“超级变态”的“火锅界之王”——海底捞也即将赴港上市。餐饮界的“航空母舰”海底捞已不仅仅是一家火锅店,而是中国餐饮界的一艘“航空母舰”。海底捞有多个关联公司,包括颐海集团、蜀海集团等,分别负责仓储物流及食材供应等。△海底捞产业布局从海底捞分拆出来的独立子公司——颐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早于2016年7月1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并且在香港股价表现不俗。从挂牌起算,2016年登陆港交所,营收接近17亿元人民币(+50%),2017年纯利2.6亿元人民币(+40%)。△颐海国际(HK.1579)颐海股价至今也大涨了6倍有余,市值超190亿港元,堪比去年牛市港股中的内房。即便是港股今天步入熊市,其股价的支撑力度也相当厚实。同样,2017年4月18日挂牌新三板的优鼎优(871375.OC)也与海底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海底捞2014年成立的一家专门做冒菜的餐饮公司。不管是做火锅底料的颐海,还是做冒菜的U鼎,海底捞正在把自己整个火锅产业链分拆独立出来,从而在餐饮行业诞生了一大批独角兽。从营收情况来看,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是106.37亿,日单店1500人就餐,是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其收益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净利润增速为营业收入增速的两倍,可以看出海底捞仍在快速发展阶段。海底捞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都在国内中式餐饮市场排名第一,三年稳坐餐饮头把交椅。2017年海底捞在中国火锅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但由于市场高度分散,比例仅有2.2%。收入构成方面,主要收入来自餐厅经营、外卖业务及销售调味料及食材,虽然海底捞这几年在大力推广外卖服务,但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餐厅经营,2017年所占比例达到97.6%。△数据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2018年海底捞预计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门店。从门店的区域分布上来看,二线城市是海底捞的主要战场。2017年海底捞一线城市门店数量为65家,营业收入为29.59亿元;二线城市门店数量为120家,营收收入为52.3亿元;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为69家,营收收入为15.18亿元。从诸多方面来看,海底捞上市前景应该非常可期。△数据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海底捞在不同城市的布局和经营情况人类已经不能阻止海底捞了关于海底捞,有一个著名的段子,“人类已经不能阻止海底捞了”,讲的就是顾客在海底捞所享受的各种“超值”服务。因为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这种“服务至上”的精神已经深入到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网上有各种真实的例子,除了等位时的免费水果、饮料、零食,免费美甲、擦皮鞋,以及用餐时无微不至周到的服务,海底捞还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只打了一个喷嚏,服务员就吩咐厨房做了碗姜汤送来”、“如果有小孩,服务员还会帮忙喂食,甚至准备婴儿床“、“孕妇会得到海底捞的服务员特意赠送的泡菜”、“如果某位顾客特别喜欢店内的免费食物,服务员也会单独打包一份让其带走”……这也是海底捞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甚至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前,就参观学习了海底捞,还总结道,“向海底捞致敬,它真的教会我了很多”。海底捞教会雷军的肯定不是怎么做火锅,而是一种服务文化。当然,服务也只是海底捞成功的一部分。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海底捞没有被复制或模仿?”如果只有服务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它的餐饮品牌都可以竞相模仿取得成功,然而现在看来并没有相似的案例。黄铁鹰老师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来探究海底捞成功的“秘诀”。因为海底捞做到的不仅是让顾客感到舒心,更重要的是让员工乐于这么做,并积极主动的去做。张勇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只有当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真正快乐地工作,用心去做事,然后再透过他们去传递海底捞的价值理念。”海底捞为员工租住的房子全部是正式住宅小区的两、三居室,且都会配备空调;还有专人负责保洁、为员工拆洗床单;公寓还配备了上网电脑;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每个月会给大堂经理、店长以上干部、优秀员工的父母寄几百元钱…所以有人说,“把人当人看,是海底捞最大的创新“,员工都把海底捞当作家了,还能不积极工作吗?正如黄铁鹰曾经这样写道,“海底捞员工与富士康员工来自同一群体,主体是80后或90后,在农村长大、家境不好、读书不多、见识不广、背井离乡、受人歧视、心理自卑。而且相比富士康的环境,在海底捞工作的待遇更低、地位更低、劳动强度更大。可海底捞就是做到了,员工没有跳楼,还能主动、愉悦地为客人服务。”而且随着快速发展,海底捞管理中甚至去掉了硬性的KPI指标,转而采用柔性指标。海底捞对每个店长只有两项考核指标:一是顾客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据国信证券分析,美日韩等国餐饮业的发展历程均表明,当一国的人均GDP处于5000-10000美元时,该国餐饮业将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速(一般高于同期GDP增速)。1970年,当美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自此美国餐饮业迎来了长达二十年的高速发展期。而中国自2011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海底捞无疑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赛道。
8月20日,百人讲课堂邀请果乐乐CEO陈功伟分享他对生鲜电商的最新思考,期间他谈到,拼多多应该是中国农产品最大的交易平台,上面的农产品便宜是因为省掉了统一分拣、打包、集约式仓储、物流,以及经销商的各种分销成本。陈功伟认为,拼多多的崛起没有大家想那么简单,它不仅是踩中了四、五、六线人群的风口,还有一个为人忽略的原因是农产品的作用。“拼多多应该是中国农产品最大的交易平台,在上面,每个农户作为卖家都可以根据自己商品的产量、质量、成熟时间等发起不同的拼团,然后平台会利用不同的产品、物流、价格等算法,来匹配不同的消费群。”陈功伟如此表示。“如果从模式上来讲的话,它是一个点对点的交易:不同的人买不同的货,用不同的价格。而且这省去了中间的批发市场、二级批发等果商,包括大量的仓储流通的成本。”他打比方说,有二十亩地,一亩地三千斤水果,总共是六万斤,如果做十斤的包装,也就是六千个包裹。根据季节时间,连续发起五百单、一千单的团购,这些包裹可能一个星期基本就会拼团结束。这跟电商平台京东天猫等完全不一样,是把所有商品统一定价面对所有的消费者,统一销售,统一的物流与服务,“但是在农产品行业统一很难完成,因为投入资源太大,拼多多用自己的平台特征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有很多人认为拼多多上面的货质量不怎么样,“其实大家买到货的时候收到包裹的时候也不会说,这个比我想象的要差,因为它的价格比你在水果店购买,比在超市购买要低了很多,而且可能会更新鲜。”“其实我们自己去想,每年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不会变化太大,拼多多为什么便宜?因为它省掉了统一的打包、分拣、集约式仓储、物流,以及经销商的各种分销成本。”黄峥在接受提问时曾说,美国的农庄特别大,一望无际,而且完全工业化,美国农产品运和运玉米,和运一瓶矿泉水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但是中国很不一样,中国到今天农业人口在人口比例还是比较大,中国的土地现象导致中国的农庄是比较分散的。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农庄是标准化程度是不行的,每个果园划分很清楚,成熟的时间也不一致,A园子水果这个月长好了,B园子下个月才好,这种非标准化的东西与工业化运营脱轨,并且流通和分发的效率很低。因此,“拼”模式契合了目前中国农产品的非标准化现状。而陈功伟的思考,与之不谋而合。
这场零售业的变局中,物美选择联手多点,走一条自己的路。腾讯阿里迈进实体零售战局,掀起AT之争,站队还是不站队?似乎无人知道正确答案,再或者,这就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和投向阿里怀抱的大润发银泰、站在腾讯身后的步步高家乐福等企业比起来,物美选择相信自己和多点。日前,独家对话物美集团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许少川,深度了解物美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这家已经成立24年的老牌零售企业内部,清楚地认识到“变”将是永远的主题,故步自封将没有出路,哪怕走的慢,也要坚决且踏实地走出去。“物美持有开放的态度,不排斥任何合作。但是在走新零售这条道路时,物美还是有自己的想法。”许少川笑道。物美集团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许少川痛,更要变去年10月,北京物美联想桥店和金宝街店在经过全面改造后重新开业,这两家店的升级改造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翻新装修,因为物美将其视作新零售的示范门店,更是2017年最重要的项目。其中,物美联想桥店曾是物美亏损最严重的门店之一。在升级的过程中,物美大刀阔斧地将联想桥店的经营面积先从1.2万平方米缩减至6000平方米,随后再次缩减至4500平方米,同时SKU数量也从1.8万品精简到9000品。收缩面积,精选SKU,以此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物美的目的十分明确。但让许少川出乎意料的是,在调整之后,联想桥店的交易次数和销售总额并没有降低。“我们收缩门店面积、降低成本时,已经做好了销售额下降的准备,所以销售额持平的结果确实在意料之外。我认为,原因在于物美对商品结构的调整,因为销售额不取决于你的商品有多少,而是取决于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有多少。”此外,物美联想桥店和宝洁合作,在清洁区放置了智能货架。据悉,该货架上搭载了自动摄像头、显示屏等硬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互动屏点选,了解产品性能和商品介绍,可以通线上线下双渠道订购。获悉,在改造后,物美联想桥门店生鲜产品的占比由原来的30%-40%增至50%,蔬菜、水果、肉品等产品原本就是物美的优势所在,在改造过程中,物美也再次在生鲜产品的占比面积到品项选择上,下了不少功夫。盒马鲜生在2016年横空出世,带来了“餐饮+超市”的新模式,传统超市如何扬长避短也成了新的问题。许少川坦言,物美超市内现场制作和加工产品的能力还需要加强,例如主食、烘焙、堂食等部分仍是物美的能力短板。得知,未来物美会把社区服务和餐饮作为超市门店最优先配置的项目。“原来超市配备的商户,大多是服装鞋帽类。但现在我们最关心两类,一是社区服务,包括理发店、药店、眼镜店、洗衣店等等,这是最核心部分;二就是餐饮类,这部分业务相对专业,物美会与合作商户共同完成,要囊括正餐、快餐、品牌餐饮、特色餐饮以及外卖等等,来弥补目前的不足之处。”许少川认为,联想桥店代表了一种数字化门店的发展方向,而物美会继续大量且快速地推进这种模式,现在已经有十家左右的门店在准备和升级中。“在未来1-2年内,北京物美的所有门店都要准备进行数字化升级和门店标准形象改造,而且只会比联想桥更好,不会更差。”变,要彻底行业和市场的迅速变化,物美无法回避。物美集团内部坚信“唯改革创新者胜”,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都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了解到,2017年4月份,物美联手多点在超市门店全面推行“自由购”,支持用户用手机自主扫码结账,减少排队等待时间。目前已经有将近35%的会员会直接用手机购物、结帐,而物美便利店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自助购会员占比从3%上升至30%。在推行手机扫码自助购一段时间后,物美和多点考虑到,当用户购买商品数量过多时,使用手机扫码的体检不佳,又开发了台式的自助结账机器。用户使用台式结账机扫描条形码,再使用手机扫码支付,这样既可以提升效率又可以降低盗损。而整套台式自助结账机的成本可以控制在3000元,而在十年前,一台传统的立式自动结算机的报价可高达30万元。同时,物美和多点合作,全面推行电子价签,目前还在研究新型的电子显示屏。据介绍,新款LED显示屏的内容可以实时改变,除了显示价签外还可以增加和顾客的互动内容、广告内容等等。不言而喻,物美数字化转型中,多点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会员系统打通、自助收银推广到供应链效率提升、物流配送等环节,多点都深度介入其中。许少川举例称,在多点帮助下,目前物美的电子会员占比已经超过70%。同时,物美供应链的周转天数已缩短至20天以内,而零售业的平均标准周转天数在30天左右。“20天的周转天数,国内的任何一家零售商都不太容易做到。”转型,但别妄自菲薄经过电商几年的洗礼后,传统零售在“新零售”的概念来临时,动作和反应都更加迅速。创新、求变、数字化、新零售、智慧零售,成为了越来越多实体零售企业谈论的关键词。如何做真正的新零售?传统零售没有大数据积累和基因实现不了,电商没有全景数据和线下多元化立体的供应链布局也实现不了,打破框架重建思维,或许才是最难的。“物美要做的创新是接地气的创新,我们不会在亏损的基础上,盲目地去扩大规模和发展。现在很多零售企业的创新,是不计成本地注重开店、关心流量,但是能够走到哪天还不知道。物美要做有质量的新零售,要保证可复制性和成长性。”许少川谈道。他曾多次表示,目前行业应该更看重O+O,而不是过去的O2O。“这一字之差却有本质不同,O2O是线上到线下,代表实体门店不行了,需要赋能和帮助。但O+O是线上和线下,是通过双向沟通和相互赋能,达到1+1>2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单向赋能。”许少川解释道,传统零售不能妄自菲薄,多年的实战积累丰富经验,这能够帮助互联网企业学习和了解行业。零售最关键的仍是商品和顾客体验,再炫的科技都是辅助作用。其实,和不少迅速跑马圈地的行业相比,零售行业更像是跑马拉松,绝不是昙花一现。许少川坦言,物美愿意在长跑中不断学习进步,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地前进。不过,物美深知,长跑并不代表可以忽略短期的成效,只讲故事不落地永远行不通。“如果短期没有实质性成果,总是在讲故事,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实践才会发现问题。物美一定要有短期产品让大家体验和看到。例如物美超市推出生鲜品牌“每日鲜”,只卖当天菜不卖隔夜菜,涉及供应链等很多环节。但是喊出来了,就一定要做到,不能砸自己的招牌。”零售业变革这条道路似乎只有起点。终点在哪里,终极形态是什么样子还无人知晓。在数字化革命来临的同时,AI浪潮也在不断催生新技术,帮助零售业提效降本成为很多智能商业创业公司的宏伟目标。但对于传统零售来说,数字化和智能化究竟谁会先到一步?“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会引起新的变化。我认为,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是相辅相成。通过智能化的工具应用,获得更好的数字化的结果。而数字化程度高,也可以加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两者无法分割开来。”许少川在最后说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升级以及人口结构的变迁,“便利”的需求不断被催生,在大卖场和百货关店潮下,便利店凭借着与消费者亲密的距离,在疲软的零售行业中表现亮眼,一直保持着客观的增长速度。不过,虽然增长势头良好,但对照日本的便利店,国内的便利店在产品结构、门店布局与渠道拓展、盈利能力等方面仍有所欠缺,有数据显示,日本的便利店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超市,两者占比约为54%:46%,而在中国,这个比例是8%:92%。电商巨头们显然已经嗅到了这一迹象,在线上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焦虑的京东、阿里、苏宁都纷纷喊出“智慧零售、新零售、无界零售”等口号,深入布局线下战场,意图利用自身供应链与物流实力,占领线下零售这一巨大的市场,而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便是布局便利店。天猫小店、苏宁小店、京东便利店在短时间内的快速扩张,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不难看出,在经历了猩便利、缤果盒子类的无人货架等概念性业态的泡沫之后,市场和资本逐渐变得理性,重新审视便利店作为传统业态的价值点,2018年的便利店,注定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便利店成风口?电商巨头的高歌猛进传统的便利店算得上是一个“慢行业”,像7-11、罗森等知名的便利店进入中国市场已超过20年,但仍在“千店级”规模,平均算的话,一年的开店数仅有10家左右,一直在不紧不慢的稳步发展。而最近两年,阿里、京东的“百万便利店”计划和苏宁年开1500家苏宁小店的目标可谓打破了这一稳定的格局。以罗森、7-11、全家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和本土便利店们明显感觉到了危机感,纷纷加速外延式扩张,开始修炼“快功夫”,势必要守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在笔者看来,看似不怎么起眼的小便利店之所以能够突然间受到各大电商巨头的青睐,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从发展趋势来看,便利店所蕴含的能量无可限量。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整体的市场已经不是以往的大众化市场,变为了分层化、小众化、个性化的市场。这是一个市场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淡化了价格敏感度,加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于品质和便利的需求,而便利店能够很好的顺应这一趋势,从而在萧条的零售行业中“屹立不倒”,并展现出强大的增长趋势。而且,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便利店行业便会逐渐步入成熟期。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十分接近这一数字,可见便利店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市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电商巨头们能够为之所动的主要因素。从自身的角度来说,线上红利渐衰、获客成本越来越贵,纯电商的模式已经即将触碰天花板,零售市场线上与线下的整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特别是对电商巨头们而言,线下市场的争夺已然成为了新的战场,利用自身供应链与物流优势来向便利店领域扩张似乎在合适不过了。而电商便利店在追求品牌曝光的同时,更多的是充当一个流量和数据的引流入口,来吸引还未在淘宝或者京东等平台上有过购物经历的老年人和儿童,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流量来引流线上。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便利店尚存多面顽疾表面光鲜的便利店的未来虽有着十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在当下,仍然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行业危机。首先是便利店行业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单店的低收益和小体量,在房租和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的面前,运营成本不断飙升,而资本和新零售概念的介入也并不能改变这个行业的生存规律。有数据显示,内资便利店的平均日销售额为4,727元,不足日本7-11的1/9,仅为罗森日均销售额的1/7。在盈利水平方面也存在显著差距,国内大多便利店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显著低于日本系便利店。而就算是已在中国深耕几十年的三大日系便利店,也只有全家开始盈利,可见,提高盈利能力是所有便利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鲜食餐饮被视为便利店引流、提升毛利率的关键,但售卖鲜食前提是高投入,从鲜食工厂、选品、物流、设备等等,便利店的后端链条长度和复杂程度有时甚至高于大型零售,其中还要承担一定的货损风险,大多数便利店的店主为了减少损失,索性将鲜食餐饮拒之门外,导致利润率上涨缓慢。如此,便陷入了“不做鲜食等死,做了鲜食找死”的恶性循环。包括便利店+生鲜的商业模式也是一样,由于生鲜产品损耗率较高,在保管、品控、物流运输等方面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成本,使得很多便利店商家望而却步,长此以往,也就造成了那些看似高大上的便利店却在亏损中挣扎的处境。除此之外,其他较为垂直的店铺也在不断瓜分着便利店的市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市场拥有者极为丰富的餐饮业态,社区附近大街小巷的餐饮多如牛毛,随着中式快餐品牌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标准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便利店涉入较浅的鲜食餐饮完全无法与之抗衡。加上百果园、良品铺子这样的水果类、零食类的专业小业态店铺的快速发展,更能满足在消费升级下人们对商品品质的高质量要求,百果园官方数据则显示,2017年百果园门店总数为2645家,增长54.6%,盈利情况尚佳。并且品类还在不断扩展,这对便利店而言,无疑又是从自己身上割了一块肉。还有,现在大部分较为成型的社区附近基本都会设立一些社区超市,与便利店相比,商品的SKU更加丰富,也没有了便利店中商品10%的溢价,甚至于选址也优于便利店,更加贴近消费者。如此看来,便利店的优势荡然无存,能够勉强生存下去就已经是万幸了。而曾经那些辉煌一时的便民服务,也已经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成为了鸡肋,水电煤气费用、订火车票甚至家政服务等增值服务,完全可以通过手机解决,想要以此带来业务上的改观无异于痴人说梦。那么,看似已经走投无路的便利店,究竟该何去何从,电商巨头的加持究竟能否助其焕发第二春呢?从自身优势出发,打造全新生态便利店如今,便利店想要得以生存,必须打造差异化发展,利用电商平台自身的优势,在终端模式、商品组合、业务延伸、数字化、供应链及业务拓展等方面发力,不断满足日益分化的消费者需求,才能真正在零售市场中占据一席地位。具体来说,无论商业规则如何改变,其本质都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购物问题将是零售企业和资本市场抢占的重要阵地。而便利店作为天然的前置仓,结合电商平台物流的优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30分钟的便利到家服务能够将以往零售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失联状态变为实时链接、形成一种更紧密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减少供货负担和库存的压力,保证了新鲜食品的质量。再者,一定抓住消费者的碎片化需求,未来便利店大概率会并呈现出“千店千面”的特征。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来不断开发不同的细分商品、店群或子业态,比如“便利店+生鲜+干洗+书店+茶饮”等各种便民服务,打造多业态的有机复合体,在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和特色的同时,也建立起了商品组合差异的优势。最后,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通过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赋能来实现对便利店行业的全方位升级。在高租金、高人工成本的重压之下,想要探索出能够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还是要将便利店的无人化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无人便利店在常规便利店面前遭遇过低谷,但其技术的应用可以作为一种补充而存在,用有温度的人加上无人化的智能设备,比如智能取货柜、电子价签、智能大屏、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等等,诸如此类的组合形态能够很好的让消费者获得更有品质和个性化的服务,提升便利店与消费者之间的温度。而且,基于电商平台上庞大的用户数据和消费数据,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深对消费者行为的认知,用技术与数据推动便利店人、货、场的关系重构。更加精准地看清细分客群的产品偏好、价格偏好,从而优化产品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精益性、运营效率和销售质量。特别是在生鲜供应链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库存优化和损耗控制,解决其盈利难的困境。可以预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改变便利店市场格局的重要催化剂。总的来说,线下零售水很深,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便利店更是一个要耐得住寂寞的领域,变革的深水区才刚刚到来,想要靠短期的噱头来吸引眼球套现或通过资本盲目扩张只会导致自取灭亡。只有创造出全新的业态,更加准确的切入目标消费者的生活,为消费者创造更加便利、快捷、时尚、休闲的生活价值,才是新零售环境下便利店变革的方向。未来,新零售便利店必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甚至能够服务于城市社区信息的连接,要知道,多元化创新永无止境,不管是传统便利店还是电商便利店都需要抓住转型的核心,稳步前行,才能真正得以健康的发展。而作为消费者,也更加希望能够享受到便利店所提供的更多便利。
上市在即的美团向外界展示出其在新零售领域的野心。继在北京开店后,无锡成为美团旗下新零售品牌“小象生鲜”落地的第二个城市。作为首家登陆无锡,集生鲜食品、餐饮、电商和即时配送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生鲜超市,针对无锡市场,小象生鲜也进行了升级。相较于北京方庄店,无锡双店在面积上显著扩大。以广益店为例,面积约为4500平米,是北京方庄店的两倍多,商品区和餐饮区占比约2:1,生鲜类商品的占比超过60%。不仅是小象生鲜,美团在近日还依次推出了新零售闪购业务和无人配送开放平台,诸多信息显示,美团在新零售方面的布局正在加强。无独有偶,美团在外卖市场的头号竞争对手饿了么也开始在新零售领域频频发力——在进入阿里体系后,饿了么的角色显然已经不仅局限于外卖,其配送团队蜂鸟将全面融入阿里新零售,即时配送不再仅服务餐饮外卖,而是计划向各路新零售纵队输出运力。可以看到的是,美团与饿了么的角逐已经从外卖延伸到新零售的新战场中。美团闪购与无人配送组合拳以满足消费者便捷购买、商家提升经营效率、骑手在各个时间段配送的需求,美团近日上线了新零售品牌“美团闪购”。一位美团内部人士对《深网》透露,美团闪购并非新的业务,实际上是此前美团跑腿业务的升级。美团跑腿是美团推出的同城帮买帮送服务,曾在2017年3月上线,用户通过美团或美团外卖App代购下单,指定物品就可在1小时内完成全城送达。海澜之家是美团跑腿的初批尝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美团开始将配送品类覆盖更多的领域,全面发力新零售。《深网》了解到,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将全面负责闪购业务。王莆中表示,从去年及今年上半年来看,美团通过配送网络送出去的零售产品达到2.6倍增长,非餐品类的增长率是最快的,尤其是生鲜、水果;商家数量翻了一番。背后的驱动力在于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王莆中表示,目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达到156个,城镇化人口达到8.1亿;零售行业线上化率的增长,电商主力品类增速放缓,食品生鲜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食品生鲜的线上化率在6%,有很大增长空间。美团在过去几年铺开的配送能力成为有望覆盖这些品类的基础。据美团官方数据显示,该平台覆盖全国2800个城市,年度交易用户3.1亿,拥有53万日活跃骑手,平均配送市场为30分钟,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人群。除了将配送更多新零售的品类,美团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在无人配送这件事上下了很大功夫。实际上,美团发力无人配送已久,在无人机、无人车领域已已经过多轮实验。据《深网》了解,其无人配送事业部的前身即为此前的项目组“W”。同王兴一样毕业于清华的夏华夏,曾先后担任Google高级工程师,百度主任架构师。2014年6月,夏华夏加入美团任美团首席科学家及配送部总经理,负责基础架构及大数据等相关工作。夏华夏对《深网》表示,“不仅限于外卖,比鲜花、蛋糕这些品类,或者是以后的闪购里面的一些物品,我们都希望用无人配送的方式或者是地面、天空的方式,用机器来配送。”“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人车混送的方式。”夏华夏说,无人配送车是对骑手的有效补充,它可以持续工作,比如承担更多的夜间配送工作;骑手更为灵活,可以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场景,骑手与无人配送车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效率,优化用户体验。据《深网》了解,自2018年3月至今,美团无人配送已经完成了在朝阳大悦城的B端测试运营、深圳联想大厦的C端试运营,并有选择性地在上海松江大学城实现了从B端到C端的完整闭环运营。夏华夏对《深网》表示,松江大学城内由无人车配送的美团外卖订单已经超过1000单/天,这也印证了美团无人配送规模化运营的可行性。相比于饿了么,美团目前披露的无人配送的计划显得更加完备。美团近日正式宣布推出无人配送开放平台计划,希望将软件(如仿真系统、视觉感知)、网络(如通讯、运营商)、器件(如计算芯片、激光雷达)、整车(包括设计生产)、实业(地产、园区、物业)综合到一起,实现从餐厅到目的地的全程无人配送。不过,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王慧文认为,目前美团无人配送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仍有许多难点有待攻克,他们希望在2019年实现规模化运营。饿了么与阿里生态全面打通美团在外卖及新零售领域的头号竞争对手饿了么,也显示出其在加入阿里体系后的首个计划落地,即饿了么为阿里的新零售提供物流基础。6月22日,在阿里收购饿了么两个月之后,饿了么新CEO王磊表示饿了么将不再局限在餐饮外卖上,包括水果、生鲜、药品、鲜花等非餐饮品类亦纳入到饿了么的配送范围里,正式成为阿里生态的一部分。而随后美团闪购的出现标志着二者围绕新零售的激战正式打响。为此,饿了么将于今年夏季投入30亿元。“饿了么与阿里生态之间的协同力量,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企及的。未来竞争的核心不是比谁钱多,而是以餐饮为起点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新零售大升级。”王磊作出判断。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705.8亿元人民币,但环比增长仅为4.2%。该数据报告还指出,预计互联网外卖市场在未来三年内仍将维持增长的态势,但同比增速将持续走低,同时外卖业务也已经成为生活服务类别下的第二大消费场景,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服务综合平台。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外卖市场之争正在向更广泛的市场的延伸。在这样的背景下,饿了么透露,其在上海7月以来平台的新零售交易额环比6月增长40.1%,订单量环比增长30.3%。其中,百果园在平台夏季果蔬大促第一天日订单量即突破10万单,环比增长3倍,全家便利店交易额环比增幅更接近两倍。2017年,阿里巴巴联手蚂蚁金服曾以10亿美元入股饿了么时,就对外明确表示“口碑专注到店,饿了么专注到家”的业务分工。在今年4月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饿了么之后,来自阿里阿里新零售体系的赋能,将为饿了么的配送提供更强的能力和更广的平台,比如支持盒马鲜生、天猫超市以及其他品牌商先下单的三公里、半小时配送服务。与此同时,饿了么内部孵化的无人货架项目“饿了么Now”则在今年3月在其首个入驻的城市上海实现运营盈利。在凭借无人配送行驶改善配送成本和效率这一点上,饿了么也迈出了其“未来物流”战略的重要一步。7月26日,饿了么宣布获准开辟中国第一批无人机即时配送航线,送餐无人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无人机试运营期间,用户从下单开始,平均仅需20分钟即可收到外卖。饿了么方面称,其送餐机器人也在取得突破性进展,适应不同楼宇场景的二代机器人将于近期面世,除送餐外,还将承担流动无人货架等角色,预计今年覆盖范围扩大至多个城市超过500座楼宇。据了解,未来还有更多新零售服务将通过蜂鸟的本地即时配送网络落地,触达3公里半径内的用户,包括智能调度系统、外卖无人机、机器人等产品,都将适配新零售复杂场景进行更新迭代。激战新零售外卖市场,或者说生活本地服务正在进化出一个全新的格局,如果说此前是美团与饿了么的一对一决战,那么在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美团需要面对的则是饿了么、百度外卖、口碑与阿里的协同作战。为了更快速争抢到更大的市场份额,饿了么将在今年7月至9月期间投入30亿元人民币以应对市场越发激烈的竞争,他们希望能够将市场份额提至50%以上。同时彭博社还称饿了么正在寻求新一轮金额为20亿美元的融资,对此王磊给出的回应是,预计阿里未来会继续为饿了么的发展投入数亿资金,所以资金并不是现在的核心问题。他还强调,饿了么目前并没有寻求除阿里巴巴集团以外的新资金注入。一边是准备赴港上市的美团,一边是有阿里傍身、不缺资金的饿了么,最终谁才会成为收割新零售市场的玩家,这在短期内将会是个疑问。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加码布局新零售的美团与饿了么势必将把战火重新燃起。
大家都知道生鲜产品具有其特殊的性质,是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那天猫水果不支持拒收怎么处理,很多人就会问天猫水果能拒收吗?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做详细介绍。天猫生鲜如果是因为快递运输的原因,买家是可以选择拒收,但需要和商家及时沟通,但生鲜类运输其实是有很严格的时效规定的。较为正规的公司或者有经验的商家会根据不同生鲜的种类划分出不同储运条件下的保鲜时效。快递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出保鲜时效内的运输范围。这个时候就要求商家有一定的权衡,运输范围会直接影响到销售数据以及生鲜品质,售后处理等方面。天猫水果出现问题是商家的还是快递公司的,是很难判断的,那么天猫生鲜不支持拒收怎么处理?天猫水果赔偿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如果商家严格按照顺丰给的运输范围去售卖发货,正常情况下超出时效,是可以要求顺丰赔偿的。但也看与顺丰如何签合同,大公司可以谈的条件也挺多的。如果商家卖出去超出时效内的运输区域,顺丰是免责的,自己承担。超出时效,用户拒签,其实算是快递公司的过失,确实是应该快递公司赔偿,但是一般用户对于生鲜都是验货没问题就可以收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没有那么一两个小时的耽误,最重要的是货,是否还是新鲜的。当然客户不是品控,无法按照出货严格品质去做质检。在超出时效的前提下,不管生鲜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你都可以选择要或者不要。以上只是最简单的生鲜赔偿涉及到快递可能会遇到的两个方面,实际上生鲜的运输和运营售后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挺难做的。快递公司对待生鲜产品,要不然是单独的与普通产品分开的冷链运输以保障时效和储运条件等生鲜必须的快递要求,要不然是商家自己准备冰袋等保鲜措施,但是快递公司对生鲜产品优先配送。天猫水果如果不能拒收,记得及时和商家沟通,看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好是和商家心平气和沟通,这样的结果双方都不想看到,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商家赔款居多,但是作为消费者也不要讹诈哦!
不管是淘宝店铺还是拼多多店铺都是有各自的客服,拼多多也是这样,不管是店铺客服还是官方客服,客服的作用就是帮助买家解答问题和售后的处理,那么拼多多的售后怎么样呢?为了提高优质的服务,让客户感觉到在拼多多平台购买产品的满意度,不管是咨询买的时候还是收到以后都要感觉到不错,所以拼多多设置了售后规则,售后规则对于所有入驻拼多多的商家都应该了解的非常清楚,规则如下:1、商家应按照本规则规定的流程处理用户的退款申请,提供售后服务。拼多多有权对商家的售后服务情况进行监测、数据统计,并依据商家与拼多多签署的《拼多多平台合作协议》及平台规则,对售后服务不符合本规则要求的商家作出处理。2、本规则所称退款包括仅退款和退货退款,仅退款流程适用于所有订单,退货退款流程仅适用于已发货的非特殊商品订单。特殊商品包括但不限于水果、生鲜及虚拟商品。3、订单未发货,且尚在承诺发货时间内的,用户应向平台申请退款,由平台审查后作出处理,如平台需要向商家核实订单有关情况的,商家应配合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证据等。4、在售后规则中,在买家提出仅退款/退货退款申请后,商家的响应处理时间改为48小时,若超时未处理,则系统默认为同意直接退款,且新增了介入率与介入量两项考核指标。制定一切售后规则以后,对售后服务进行考核来提高售后的服务质量,发现售后的不足,才能提高售后退款问题处理的速率,拼多多平台将以近30天介入率和近30天介入量作为店铺考核指标,并以近30天作为一个考核周期,对店铺售后服务情况进行监测、统计,针对售后服务不达标的店铺,将做相应的处理。售后服务对于每一个网上开店卖家来说,是提高销量的一大重点,许多拼多多的卖家可能会十分关注售后补贴这一环节,商家都在尽力做到最好,但是事实上拼多多的售后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还是希望拼多多更加完善自己。
北京时间7月26日晚,拼多多在上海、纽约同时敲钟,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易撮合,晚10时59分左右,拼多多股票正式开盘,开盘价26.5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涨39.5%,总市值超过290亿美元。一片质疑声中上市的拼多多,似乎打破了保守者对其股价的预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国内电商股普遍上市即高涨是大概率事件,比如曾经的唯品会和聚美优品。因此,创立三年便奔赴上市的节奏,不免令外界担忧拼多多快速进场反而会后劲不足。纵观以往,阿里、京东皆经历过漫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最终决定上市,如今成为电商两极,而唯品会和聚美优品这两个曾经熠熠生辉的新秀,创立将近4年匆匆上市,最初虽也经历股价暴涨、资本看好的高光时刻,但如今却早已不复往日荣光。面对电商“前辈”们高开低走的前车之鉴,拼多多虽近期大涨,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依然风险缠身,同时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而今的是非缠身、质疑高峰时期,拼多多为何选择在此时上市?资本输血,拼多多到底缺不缺钱?2018年4月,拼多多获得13.69亿D轮融资,由腾讯、红杉资本投资,自腾讯入股拼多多以来,按常理来推测,黄峥短时间内基本不会有资金顾虑。据悉在这轮融资之前,拼多多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额高达86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拼多多上市以前已经囤积了百亿元资金。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拼多多上市传闻传出,使得外界对其积压许久的质疑瞬间达到一个顶峰,一时间所有媒体的焦点都指向了这一尚未满三岁的电商新人,围绕其商业模式、供应链困境、假货云集等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剖”,可结论总免不了消极。资金尚无顾虑的情况下,拼多多明明可以选择经历多一些时间的市场验证,来平复质疑之声,可为什么还是执着于今年上市呢?或许黄峥也认为现在不缺钱,不代表以后不缺钱。首先最表面的一点就是亏损问题。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净利润为-2.92亿元,净亏损率-57.83%,2017年净利润-5.25亿元,净亏损率-30.11%,而2018年仅第一季度就亏损了2.01亿元,净亏损率-14.52%。当然,和京东相比,拼多多一直以薄利多销为优势,这种亏损面积算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现有的资本储备依然能够支撑其亏损数年。但这种情况成立的前提是,未来一段时间公司亏损不会突然暴涨,可目前来看这一可能性很大。简单拿销售费用举例,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69亿元、13.45亿元、12.17亿元,与之对应地,拼多多2017年营业收入为17.44亿元,2018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3.85亿元。也就是说,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将近九成的收入被用于做营销。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获客成本已达49元,远高于2017年的11元,显然获客成本逐渐提高是必然。所以拼多多为了维持之前的用户增长速度不至于下滑得过快,很可能会继续加大营销支出,想想今年世界杯抢夺广告位的疯狂,可见一斑。不过更大的持续性投入在于拼多多转型,当拼多多通过上市和阿里、京东等老牌电商站在了同一竞争层面,为了和巨头争夺市场话语权,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其扩张和改革。尤其是上市后,公司带有的商业原罪将会逐渐放大,也逼迫拼多多不得不改。如此一来,一级市场出现“钱荒”的情况下,拼多多不能再靠现金储备和融资过活。命系腾讯,拼多多“受宠”背后的忧虑顶着社交电商第一股的头衔,拼多多上市即涨,说明资本对社交电商存有较大想象空间。但反过来想,拼多多过早上市,其实有一部分也是考虑到避免社交电商的商业模式以后遭受更大质疑,从而错失最佳的上市时机。尤其是目前来看,腾讯对拼多多未来发展趋向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示出一些潜在的危机,这可能也是激发拼多多着急上市的因素之一。在一次专访中,黄峥曾直言,“我死了腾讯不会死,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进而否认腾讯对拼多多的扶持,指出被腾讯封杀过很多次。封杀不假,但微信生态圈对拼多多的扶持也是众多用户有目共睹,更直白地说,若是没有微信的社交流量,拼多多也会不是如今的拼多多。不过这也决定了在流量方面,腾讯所拥有的绝对控制权,长远来看,则成了拼多多上市后独立发展的限制。一方面,如果微信流量无法转化为拼多多的真实用户,拼多多很难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据招股书披露,拼多多用户2017年人均GMV约在600元左右,而阿里电商平台买家年贡献GMV在7000-8000元之间。两者的差距表明拼多多亟需提升客单价,这就不得不依赖于平台对用户画像、信息匹配、社交场景的把控,而前提就是用户资产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拼多多不仅需要导流至app,防止微信断流的风险,更关键的是提高流量的自我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微信的生态流量中,京东和拼多多同为依附者,上市前,拼多多的高速增长已经被质疑给京东带来严重冲击,如今上市后双方的直面对抗可能会加剧。虽然一般情况下,腾讯并不参与旗下投资标的的竞争,可在面向阿里这同一个敌人时,腾讯不得不防止拼多多和京东走向恶性竞争。而与京东不同,尚未成熟的拼多多显然更容易左右。如果说流量尚可引导,那么社交生态却很难模仿。日前,拼多多在主站内上线了游戏“多多果园”,通过赠送免费水果的方式刺激用户邀请好友、浏览商品,并尝试将从微信获取的流量导向拼多多App。值得注意的是,该游戏仅出现在App端,并未出现在拼多多小程序中,很显然,拼多多在流量上已经尽可能减少对微信的依赖。可是这种老用户拉新的过程依然只有微信这一个转发渠道,换句话说,即使未来拼多多流量不再依靠微信,但其商业模式得以维持的社交关系还是只能发生在微信,除非拼多多将用户社交也独立出来,不然无法割裂腾讯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拼多多上市既能从资金上减弱对腾讯的依赖,也提供了去腾讯化的更多可能性。拼多多还能继续幸运下去吗?对拼多多的成功,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而黄峥则将其归功于运气。他坦言,“它背后是一个大势,我们是上面开花的人,只要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就会有爆发式的增长。”社交电商的“势”,推动拼多多实现了电商行业不曾有过的商业奇迹,但以上市为起点,拼多多的运气还能否持续下去,又或者说,拼多多如何从靠运气转变为靠实力,这是其维持现有股价涨势的关键。虽然黄峥乐观地将上市表示为接受市场监督的机会,可是更直白地讲,上市后拼多多原来的质疑将会在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大,不知黄峥是否做好了应对之策。比如假货问题,当拼多多兴致冲冲地赴美上市,我们看到,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令其倍显尴尬。一家名为Daddy’sChoice的纸尿裤制造商向纽约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称拼多多在知情的情况下允许销售带有Daddy’sChoice名称的仿冒产品。该品牌去年首次向拼多多投诉时,平台删除了相关产品,但是很快这些仿冒产品换了个名字又再次出现。时至今日,淘宝网还时不时地被美国拉入“恶名市场”名单,导致阿里形象大为损伤,而黄峥则言道拼多多要沿着阿里走过的路重新来过,可想而知拼多多的假货问题到了何种程度。而核心问题在于,不同于淘宝打假的留有余地,拼多多若是治假,将会动摇到其社交电商的根本,即性价比。一则,据消费者投诉事件可看,越是低价商品越是制假的集中地,尤其是电器商品充斥着各种小厂组装货。这说明拼多多拼团模式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依赖山寨商品的低价吸引力,一旦扫清制假,拼多多商品单价可能普遍上涨,越拼越低的玩法也就不一定成立。二则,拼多多若想提升产品质量,是否会波及到其本身薄利多销的爆款逻辑。黄峥曾向媒体坦承,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而最现实的模式就是C2M,实现从用户到制造商的直连,将代理商、经销商等排除在外,去除所有流通和加价环节。只是这对拼多多的供应链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尤其是它在大型供应商面前依然没有话语权,故而只能依赖中小厂商的剩余产能,但他们对商品质量的把控显然不甚理想。至于跟随京东和天猫走品牌路线,对拼多多来讲更是难于登天,稍有知名度的品牌都不会自降身价来拼多多走销量。由此,治假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拼多多从根本上转型。在整个电商概念股被资本普遍看好的背景下,上市从来都不是拼多多的一道坎,真正的坎在于上市后避之不及的问题。
用了10年,京东上市;8年,唯品会、小米上市;5年,淘宝上市。而拼多多,则是用了两年3个月。26岁那年,黄峥受段永平邀请,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随后不久,与段永平忘年交的黄峥,就自己的职业选择咨询段永平,段永平建议他去Google,也正是因此,黄峥成了李开复的同事。如此经历,让黄峥对商业、对技术、对模式创新有了更多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这次让消费者替代自己在两地敲钟,实际上,正是体现了拼多多的用户第一、消费者至上的价值观。从沃尔玛时代开始,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都是对的就成了各行各业的服务信条。但是,更多的企业是将这种精神当做一种口号去宣传。而拼多多,从其此次两地敲钟者来看,是真正将消费者当做了一家人,让家人替自己敲钟,黄峥的决定其实是拼多多两年多来对消费者的重视和需求的强满足使然。强需求,超越品牌的消费体验拼多多走的是品类聚焦路线,家居日用、服装、生鲜等以新鲜度和品质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以品牌知名度作为标准,这种在拼多多上主打的商品,可以理解为功能驱动型商品。即,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品牌为判断和选购标准,而是更看重商品本身的质量和价格,是性价比和质价比的混种,这种混种,带给消费者的,是此前单一品牌标准下被购买力限制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也是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的合二为一。以此次上海敲钟者为例,来自北京的杨靓婧一家五口,家庭每一位成员都是拼多多的忠实用户,经常拼团购物,也是拼多多“砍价免费拿”活动的爱好者,六岁的女儿喜欢哼唱拼多多的主题曲。再以纳斯达克现场敲钟人张怡为例,她同样是拼多多的忠实用户,2016年底,因为一次朋友的群发链接,她成为拼多多的用户。那之后,家里的日常所需,张怡基本上都在拼多多购买,“反正家中百货,都被拼多多承包了”。最近,她刚刚买了一条30元左右的毛毯,觉得特别实用,比去商场买划算多了。不仅如此,张怡还推荐身边朋友,甚至为国外朋友“代购”拼多多上的物品。“我身边的外国朋友都喜欢MadeinChina,便宜、实用。”可以说,拼多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电商平台,而是能带给消费者购物的愉悦感和精神层次的满足和体验。过去,品牌是人们选购商品的单一标准,但是拼多多的突起,则为更多消费者带来了新标准,要么是品牌,要么是拼多多,在农产品这样的非标商品的选购上,更是将拼多多作为唯一选择标准。而上海敲钟者六岁的女儿喜欢哼唱拼多多的主题曲的同时,还喜欢在多多果园种树,这实际上是从精神层面对消费者的多维度体验赋能。像多多果园,基于拼多多的电商优势,能直接将用户种出的水果以真实水果送给用户,这种体验可以说是很到位的。用黄峥的话说就是,如果以传统企业类比,拼多多应该是“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它不光提供超高的性价比,更将娱乐性融入每个环节。深覆盖,反向定制只是开始拼多多上的产品模式,反向定制比较多,很多商品都是平台定制的,就是定制1万件商品在平台上卖,然后打造一个爆款。这种反向定制实际上是一个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生态重构,通过反向定制,拼多多可以为工厂赋能,让工厂按需生产,既能减少损耗和积压,也能根据拼多多的用户反馈和大数据去反向指导生产和研发,如此,实际上是盘活了线下的制造端资源,同时又能通过拼多多的赋能,让消费者买到的是价格便宜但是品质又超出预期的商品。如此反向定制,既可以看作是拼多多爆款逻辑的胜利,但是又应该跳出爆款思维,去从更大的层面看拼多多的未来。如,自有品牌+严选。前者是沃尔玛在线下零售勃兴的时候打造的产品模式新变种,后来成为各大综合商超的一致路径。而后者则是以网易严选为代表的精选电商模式。拼多多既不是前者,也非后者。但是,从其反向定制的成功来看,拼多多却完全有实力将自有品牌+严选模式进行模式再造,进而基于拼多多的平台属性和消费需求,实现更大尺度的创新。拼多多的用户更多的来自于四五线城市,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拼多多能试水比如自有品牌、严选模式等,在稳定四五线城市地位的同时,发力一二三线城市也不无可能。从边界上来看,京东和淘宝的用户都是有边界的,而拼多多的用户则是没有边界的。有边界的用户会有使用习惯的限制,而无边界用户随时可能因为需求而被打动,这就是无胜于有的境界,也是拼多多的想象力所在。招股书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GMV达2621亿元,活跃买家平均消费额从674元增至763元。此外,拼多多平台的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全年佣金及广告收入为17亿元,2018年Q1季度佣金及广告收入则达1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37倍。由此不难看出,拼多多的整体业绩已经超过了如唯品会这样的垂直电商,也仅次于淘宝、京东。而关键的一点是,大家的距离缩小,其他平台用了N年,而拼多多只用了不到3年。以淘宝为例,有人爆料说淘宝的增速在20%左右,而拼多多GMV增速则达到了851%,是淘宝的43倍。而拼多多更是仅用时2年,GMV便突破千亿大关,相较之下,京东用时15年,而淘宝用时5年。拼多多的深覆盖,一方面是对C端用户的覆盖,因为只有足够量级的用户规模,才能形成反向定制,才能做到规模效应,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而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活跃买家数达3.44亿。Q2季度,拼多多的平均月活用户达1.95亿,较Q1增长17%。深覆盖的另一方面,则是对M端的赋能。针对M端(Manufactory),拼多多“少SKU、高订单、短爆发”的模式,被认为最匹配工厂的转型升级。过去3年,拼多多平台上已经诞生了近千家工厂品牌。可以说,这种对C端、M端的赋能和模式创立,让拼多多不仅仅是一家贩卖商品的电商,也是融合了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平台,无论是反向定制还是自有品牌亦或是未来更大胆的模式创新,说拼多多已经成为电商一极并不为过。黄峥将拼多多看做是“新空间”——如果我们畅想未来,拼多多将成为一个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融合的“新空间”:这个“空间”里,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有机结合,用户可以用最划算的价钱买到理想的商品,更在过程中收获快乐;这个“空间”里,供给两端的链条被压缩,批量定制化大规模实现,社会资源的无谓损耗持续降低。而黄峥进一步憧憬的模式未来则是——如果以传统企业类比,这个“空间”应该是“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它不光提供超高的性价比,更将娱乐性融入每个环节。尽管黄峥很谦虚的称拼多多距离这个目标仍有相当远的距离。但这也决定了,拼多多将是一家立足长远,持续挑战自我的公司。而在懂懂笔记看来,拼多多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同于电商、娱乐的新空间、新平台,而随着上市,拼多多得以有更多的资金、资源去从源头研发设计和创新模式,譬如针对线下新零售,拼多多不仅会颠覆传统的2元店,而且还很大可能会掣肘阿里京东。由此,拼多多带给用户的将是更新的体验、更强的需求满足和更深入的覆盖。【结束语】让消费者当敲钟人,拼多多算是头一遭。而这样一个说电商不是纯电商、说社交不仅仅是社交的平台,正如一头“小怪兽”,让我们得以看到消费需求本质和真实的一面,也有机会以此管窥商业社会价值的缔造和释放是一个怎样的创新。拼多多的上市,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关注和参与,其实也藉此让拼多多得以在镁光灯下打开自身更大的想象空间,不是“网红店”,不是“旧电商”,而是融合了电商+社交+新零售+新制造+新空间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正在与更多的可能元素进行化学反应。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拼多多,其实只是模式革命早期的面孔而已。
大家都知道拼多多这个购物app价格可谓是相当便宜,拼多多依靠着微信的庞大人脉迅速占领了市场,大家在登陆拼多多app的时候会发现可以直接用微信账号登录,并且可以从微信进入拼多多商城,进去之后和app商城界面一样,那么微信拼多多商城靠谱吗?其实拼多多商城是真实的,它的创立为这个膨胀的市场带来了新的购物形式,主要通过与邻居、朋友或是家人等人一起拼团,就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但即使这样,拼多多商城的管理并没有淘宝那样有序以及安全,根据了解,拼多多商城经常存在联系不到客服,商家不愿接受退货等现象,因此拼多多的东西是否是正品,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拼多多的东西是不是正品这个问题从它的管理上看,对拼多多商家上的要求以及拼多多入驻条件都相对要低很多,因此拼多多商城上的商家也是鱼龙混杂的场面,至于拼多多的东西是正品吗,有不少参与过拼团的用户纷纷表示,有些商品扫码过后发现是真的,而有些商品拿回来之后发现是坏的,就比如水果都坏掉了的商品也常出现,纵使这样的情况,退货退款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到目前为止,虽然网上拼多多的质疑很多,但是依然和淘宝京东并立,可见拼多多还是有一定的保障的,大家本来就很清楚这么便宜的价格能够买到什么样质量的东西,所以一分钱一分货,对于这个价格来说,拼多多的东西还是挺靠谱的。
收银台上一个被翻烂的本子,里面记着各种电话,康师傅方便面、旺仔牛奶、农夫山泉、百事可乐等等,随手翻翻,有时同一款产品甚至能看到几个不同的电话号码。这大概是全国数百万家夫妻小店的真实情况,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称呼,叫做蚂蚁雄兵。手机玩的溜,互联网化却只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全国有近700万家小店,1-3线城市数量占比约50%,呈现出强集约化效应。一线城市拥有全国6%的人口,共有53万家小店,占比7%;二线城市拥有全国19%的人口,共有114万家小店,占比16%;三线城市拥有全国21%的人口,共有181万家小店,占比25%。”星瀚投资总监魏坤告诉锌财经。别小看这些小店,他们几乎贡献了整个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其中约30%夫妻店盘踞在乡镇、农村,46%在三线城市、县级市。有意思的是,夫妻小店这个“硬骨头”,早就被无数创业公司反复啃食过,但无论是供应链赋能,或者无人零售,都没有拿出过漂亮的成绩单。店商互联的突然倒闭和宣告破产,曾获雷军投资,红极一时的B2B快消品供应链电商平台店达,也在去年的低调借着盐改转型。“夫妻店的经营,一般就是两口子,真再雇个人,账算不过来。”果小7CEO万晓莉说,大部分夫妻店的店面都是自己的,但很难实现拓展和扩张。然而,从2015年开始,电商巨头们就不约而同地打起了“夫妻店”的主意。“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自刘强东去年高调宣布这一消息,已经过去1年多。随后,“天猫小店”的快速跟进,证明了阿里零售的同样重视。去年锌财经曾有多篇文章报道过,那么,这个被阿里和京东,视为线下流量最后入口,权利鏖战的新战场,新零售的最后一块硬骨头,究竟有什么魔力?1、铁公鸡身上如何拔下一根毛?“他们精明的很。”鲜世纪创始人廖川跟锌财经分享了,有天他刚到老朋友王老板的夫妻小店,正好碰到一个年轻人打听隔壁店铺情况。“你打电话给这个中介,这一代房子都是他在负责。”老王一边嗑瓜子,一边拿出一张中介名片,小伙子道了谢就走了。眼看小伙子走远了,廖川问老王,隔壁店铺明明也是他的,为何要多此一举。老王风轻云淡的回答道。“中介是我弟弟嘛,这样他能多业绩。”其实,存活下来的夫妻小店或者社区便利店,比平台更理解周边用户的需求,民间智慧,加上一点点土地红利,他们就可以活得很滋润。而在选品和摆放之中,他们有更大的学问。“鲜食作为全家、7-11的主要盈利产品,一来因为毛利率高;二来这类的商品力,并不依赖于品牌,更多依赖技术和和口感,赋予的渠道品牌力。”零售业资深人士万德乾表示,夫妻小店和便利店不同,但增加商品毛利率,或是增加商品销售的预期是相同的。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夫妻小店中,经常有不知名品牌的洗发水、纸巾等的出现,因为毛利率更高。靠着这些“民间智慧”,夫妻小店依然能在电商的冲击下活下来,但巨头不会无聊到去做现在或者未来都不能赚钱的事情。以杭州的社区生鲜店Mr.please为例,店主老张告诉锌财经潘越飞,商品算平均毛利率在20%-30%之间。“6月份开张试营业,9月份大概掌握了的这个小区的消费规律,控制住了货损,就开始盈利了,现在每天能卖6000-8000左右。”开业当天的日营业额近2万,是相隔30米的鲜丰水果店日理想销售额的2.5倍。但传统的互联网模式,似乎这块“硬骨头束手无策”。据前京东O2O业务部高管分享,当年京东曾对到家物流做过很多MVP实验,当时发现送餐有极大的需求但是不赚钱,而后对到家服务的许多研究成果,在后续物流中也有应用。O2O大战之后,生活服务类的项目大多悟出了一个道理,除了省钱没有什么是刚需。这对客单价可能不超过20块的夫妻小店来说,尤其适用。拿店达app来说,当时在苏州做地推,靠着比传统渠道价格更低的爆款产品红牛作为切入点,地推团队一次又一次地拜访商家,说服其安装店达的app,第一天推了530多家店,7天一共推了3000家小店。转载自网络:干线物流示意图但问题是,夫妻店的快消品是十分透明的生意,当优惠和补贴过去,老板还是会拿起电话,找到经销商的号码,然后下一批订单。“就是因为利润低啊,稍不注重效率一两个点就没了。”店达董事长芮赟表示。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传统互联网规模+流量的打法在这里无法试用。传统夫妻小店商品的毛利率大概在10%,而且通常是和县市级的代理商直接拿货。转载自网络:生活服务模式的配送示意图假设服务商越过地区代理商,找到源头供应商,中间的差值就成了服务商的利润率,所以,去掉中间商,直接服务夫妻小店和供应商,仿佛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按照互联网思维,这时候服务商只需要做三件事情:第一,研发连接双方的APP;第二,在各地区建大型仓库;第三,拉上四通一达做好配送。可问题是,连京东和阿里都无法保证盈利的快消品供应链,一个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平台,又应该通过什么盈利?靠全国性的供应链规模?转载自网络:物流系统比看起来的复杂的多店商互联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但在店达的采访中,芮赟并没透露供应链实现整体盈利的迹象。单个地区供应链无法实现盈利,推向全国只会亏的更多。而另外一个无法忽视的点在于,在夫妻小店的场景中,店主拒绝只接受一家供应商服务,他们的担心很简单,未来有一天垄断会带来成本的提升。据万德乾透露,目前阿里零售通为夫妻小店供应的商品比例,平均占比在30%。看起来,仅靠供应链盈利并不太靠谱。2、要的多,不如挖的深“我们占了跨境商品客单价高的优势。”海拍客COO徐虹分享,海拍客平台上的商品都通过京东物流配送到三四五线城市的母婴店,一罐奶粉的配送成本,从保税仓到中部地区,大概在15元左右,如果走大货贸易的物流成本会再低一些。但这些成本在,夫妻店的快消品中是不敢想象的,即便和饿了么或者美团这样的众包平台的配送成本比,快消品的利润也实在是太低了。一瓶洗发水售价才20块,更别说2块钱一罐的可乐了。“区域代理商的模式这么多年一直存在,就证明其供应效率依然是最高效的。”万德乾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这一点,他认为,如果没有提供其他增值服务,互联网平台光靠类似传统的供应链,实现整体盈利是几乎不可能的。但不同的快消品适合不同的供应链,以可乐这类短供应链为例,虽然在全国的生产厂超过10个,但上海地区的厂就只负责上海地区,出了上海,所有的条件都需要重新谈过。鲜世纪零售B2C系统“根本没有总部一说。”廖川说,很多平台和品牌的签约都是胡扯,开个会合个影,宣传一做,还是要一个个代理商不停的跑。如果说B2C的生意,用户规模化效应大于供应链规模化的效应;那么B2B的生意,就是供应链效应大于用户规模化效应。“饮料即食在便利店的效率远高于B2C电商,在饮料类、即食类品类的供应链效率方面,到店的供应链效率大大优于B2C。”魏坤特别提到这一点。“深度和广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财报的天壤之别,”廖川告诉锌财经,2B的生意不适合烧钱和补贴,鲜世纪整体供应链上是几乎可以打平,甚至能够微弱盈利。商品流和现金流示意图“RetailisDetail。”这也是廖川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源自细节,商品毛利率,拆分到仓库、人员、物流,然后再一级级往下扣。“任何事情超过三步就会变得复杂和容易出错,但是借助信息化和外部设备,员工只需要跟着提示做不会出错。”廖川补充,大到仓库位置,仓库形状,小到商品摆放,如何拿货,如何打包,都是一门学问。“丢框还是分拣,是要看商品的。”不同角色对科技的需求而物流也是件复杂却不好挣钱的事。“如何节约费用,其实路线非常重要。”掌上快销COO王璐,在之前的采访中表示,当用户下单后,系统会根据店主位置,智能排线。就像外卖订单一样,假如一辆车有18个地点,那么系统自动规划好路线。司机在装货时,也是按照先后顺序来装。最后一个装上车的一定是最先送达的,这样能节约卸货时间。效率依然是这件事情的关键,除了之前提到的仓库,在物流和配送体系中门道也不少。这也和传统互联网公司想的不一样。品牌方的地区供应商,在地区的物流体系中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物流末端的进销能力特别差。“因为单品的原因,通常供应商不会为了2、3箱可乐就配送,但是如果2箱百事可乐,2箱可口可乐,再加上几箱农夫山泉或者营养快线,那我就送了。”廖川补充。据说,在最新的仓库中鲜世纪对仓库做了升级对品牌方来说,鲜世纪和掌上快销就好像一个第三方服务公司,不仅帮着卖货,还解决物流和仓配的问题,真正的化零为整。把上千种SKU,分类,规整,设计自己的体系,然后和品牌商已有的物流系统进行磨合,从而取代从前的第三方服务公司,而非经销商体系。平台需要自下而上的去和品牌方的物流磨合,创造效率,从而产生价值。“他们并不太需要科技。”在有赞CEO白鸦看来,单独为夫妻店做小程序或者SaaS或者做一个小程序,都不是一个可行的生意,原因是他们不需要,或者他们根本用不到。对这样的小店,金融和科技还略显奢侈对于科技,这些夫妻小店们似乎也并不太感冒,而无人就更是奢侈。但金融的需求,却是存在的。比如支付宝之前推行的收款码和多收多贷计划,就是能够通过线下的扫码支付,让这一部分店主也能够享受金融服务,甚至还能在1688上赊货。而大部分B2B平台最后都切了供应链,比如找钢网。但这些事情,可能还没有那么快发生在如鲜世纪或者掌上快销这样的平台上。商业模式取胜的O2O,遇上了规模化效应的B2B,终于要在新零售的时代中,找到出路。问答鲜世纪创始人|廖川Q:全国性的复制有没有可能性?运营数据有哪些可以分享?A:区域先做深再做广,这还涉及到管理极限的问题,也涉及到是不是已经有了模型再去拷贝。我们正在拷贝已有模式,逐渐进行全国性扩张。整个运营成本控制在5.0%左右,实现了运营盈利。覆盖了20000个便利店,30个品牌商,平台上共有3000-4000个SKU。从上海开始,向苏州、宁波、无锡等地拓展,已经建立了五个信息化的物流营运中心。星瀚投资总监|魏坤Q:有哪些数据和细节,在投资机构的眼里,认为这个赛道正在处在风口上?A:众所周知,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的不断渗透,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走到末期,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各类电商增长趋势都开始放缓,零售、快消等行业的线上线下交易比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而线下消费仍有极大的市场空间。零售业资深人士|万德乾Q:日本便利店虽然单店盈利能力非常强,但是整体依然处在亏损或微利状态,这是为什么?A:总部管理成本的问题,因为目前的三大日系便利店,在中国市场依然处在初期拓展阶段。在确保单店盈利(即保障加盟者盈利)的情况下,总部运营成本依然无法得到利润的整体正向指标。●规模化确实能够带来成本的下降,但如果模式本身无法盈利,亏损只会越来越大。●一个瓶子塞满乒乓球,还可以放巧克力豆,然后还能放下很多的沙子,排列和组合很重要,用更少的车,跑更多的店,送更多的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