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
这个夏天,智能音箱火了。一方面是巨头摩拳擦掌,国外有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国内有京东、阿里巴巴、搜狗、喜马拉雅、科大讯飞等等,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期盼能分到一杯羹,深圳南山区的创业者星罗棋布。这是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还是伪繁华的泡沫,抑或一次行业整体的升级换代?小编接触到的专家、从业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一种产品形态,智能音箱不排除有昙花一现或者改弦更张的可能性,但这背后代表着真实而日益逼近的交互方式的变革,迎合了人类的对于简单、便捷的本性追求。同时,语音又是连接物联网的桥梁,家庭场景的价值将被更深挖掘,家居产品的制造、销售环节呗打散、重构,带来全新的品牌机会。因此,智能音箱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高地。小编梳理了关于该产品的十个关键问题,特别适合初入门者服用。1.看起来是音箱,实际是语音交互在Sugr创始人兼CEO宋少鹏看来,智能音箱代表了人机交互的最先进成果——语音交互,这一方式符合人类对降低与物理世界交流所需成本的历史趋势。人机交互演进的方向很简单:使得交互成本的降低,即人完成交互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或者说人完成交互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如果大家沿着历史的规律,键盘——鼠标——触屏——语音,如果你想算2的10次方减1,在这四种交互环境下,大家可以算一算完成这个交互需要多少时间,答案是显然的。人类解决声音产品的历史迭代,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两百年以前,可以想象一下,热爱音乐的人去欣赏音乐,需要驾着马车,到音乐厅或者歌剧院,才能欣赏音乐。留声机的发明,使得音乐第一次进入了家庭,我可以躺在家里面去欣赏音乐,是不是我付出的能量减少了?沿着这个思路一路迭代,到了iPod,我可以把1000首歌装在我的口袋,手指一滑,就可以欣赏我喜欢的音乐。能量的消耗就更少了。2014年,亚马逊Echo发布了智能音箱,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音乐,能量的消耗进一步减少了。因此,从音乐产品的迭代,恰恰印证了以上的规律——降低了人跟物理世界交互所需的能耗。(Sugr创始人兼CEO宋少鹏)2.还有人工智能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认为,智能音箱是虚拟个人助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后者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最近人工智能特别火,大家可能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人工智能的报道,比如说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这其实很多都是一些2B的应用,而在2C领域有一个大家经常听到的类别,那就是虚拟的个人助理。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过去这几十年,人类尤其是计算机的科学家,一直都在想象我们是不是能够创造一个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跟人进行自然的对话,然后帮助你处理很多事情。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产品,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产品或技术,但这可能是大众关注比较多的。在1956-2011年,即在Siri出现之前,可能更多是算法,主要是政府或者学术界在研究算法,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各种各样算法的框架搭起来。在2011年的时候,Apple发布了Siri,这可能一下子激发了大家对语音助手的讨论或者期待。我相信,当时所有人买了一个iPhone拿回家,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调戏一下Siri,显示一下自己的智商比Siri要高,然后就再也不用了。确实,在过去很多时候都是这么一个场景。但是,不管怎么样,大家确实看到了大众对于这种虚拟语音助手的热情。所以,后来无论是Google还是微软,还是Amazon,他们都发布了自己的虚拟助理,或者语音助手这样一个产品。其实在Siri之前,无论是IBM还是微软,还是Google,他们在语音交互的技术上做了很多很多尝试,也做了很多产品的尝试,只不过从来没有像Apple一样把Siri包装成一个类似于人的助理,然后引起大量的讨论。但是,确实Apple的用户教育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在这之后基本上引起了整个虚拟个人助理的热潮。另外一个时间点我觉得比较关键,2014年Amazon发布智能音箱Echo。早期虚拟个人助理都是在手机上的体现,但是其实很多人只是调戏一下,显得自己的智商比机器还高,很放心,基本上就不再用了。而现在可以看得到,智能音箱可能是继智能手机之后一个唯一超过一千万量的产品,有比较高频的人机交互产品。。在那之后,大家其实就看到了,Google也发布了音箱,中国已经,或者说正在进入“百箱大战”,最后谁能胜出?谁也不知道。我认为单一的一个设备是很难承载所有的交互的,未来无论是交互的方式还是交互的设备,都会是多元化的。交互的方式除了语音、手势、图像、视觉、表情各种各样的方式可能都会是综合性的。语音可能比今天变得更重要一点,但是它绝对不会成为80%都靠语音交互方式。设备无论是耳塞也好,还是车载的设备也好,还是未来的AR、VR的设备也好,可能都会是虚拟个人助理硬件的载体。3.为什么音箱最先引爆热点?宋少鹏指出,智能音箱这样的产品形态最早在美国出现,这与当地的音乐消费习惯密切相关,极高的用户粘性使人工智能技术不用多完善就得以商用。美国的第一批广大流行音乐消费者是成长于汽车上的黄金一代,汽车上都配备收音机。在北美,大家习惯了背景式的、实时存在式的播放,在任何一个生活场景里面都会有音乐的存在。落实到家庭场景里面,音箱几乎就是刚需。有了这样的刚性需求,有了流媒体这样的播放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在智能音箱为大家提供语音交互的时候,其实用户对于语义理解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音箱本来就是被动播放音乐的产品,人工智能和语音助手的植入使它成为一个主动获取信息、获取音乐,成为一个流量的入口。慢慢地,技术的迭代使得它开始加入了家居其他产品的控制功能,逐步成长为家居的中控,这样就有了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包括Google、亚马逊、微软、苹果都进入了这样一个产品竞争的赛道。巨头的进入使得产业的升级就会加快,服务的完善就会加快。所以,智能音箱在今年夏天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产品。4.为什么玩家都要来抢占智能音箱的高地?有种传闻,在深圳市南山区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超过100家智能音箱制造商。为什么大家一股脑都挤进来了呢?李志飞从技术和商业的角度阐述了其中的门道。从技术角度说,智能音箱是一个语音交互特别有意思的产品。我们在语音交互以及在语音交互硬件商落地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手机、Googleglass、智能手表、车载、音箱、耳塞,我们发现,如果你要使语音交互有用,要具备几个条件:条件一:硬件的载体本身有一定的用户需求。因为Googleglass当时很大的问题,很快没人用了。条件二:使用的场景是比较私密的。智能手机现在在公共场合很难用语音交互的,但家里是一个比较私密的场景,自然用户可能愿意用语音进行交互。条件三:语音交互可能是你最好比较方便的形式,可能没有更好的方式,比如Googleglass就很难用别的方式。我们当时看DAU(日活跃用户数量),比如手机语音交互的DAU小于1%;手表小于10%;车载大于60%,也就是100个用户有60个用户会用语音进行交互;Googleglass是80%,因为它没有别的交互方式。总结起来,我觉得这三点是语音交互能不能得到应用一个基本的判断:1.硬件本身要有黏性。2:使用空间比较私密。3:语音交互可能是唯一的或者少有的一个好的交互方式。这三个条件都很重要,Googleglass单独看DAU很高80%,但是这个硬件本身没有刚需,使得它的语音交互作为上面的一个软件也没有用。为什么家居这么重要?我认为家居第一是私密的,第二我认为它有一定的使用场景。在技术层面,它代表不同的维度。举个例子,我们讲语音识别的远场近场,可能手机和手表,可能大于30厘米的距离,实际上一般你的后视镜也好,你的距离可能都在这里,所以这个基本上也是1米的距离。但是,音箱现在大家宣称最大是5米。这确实技术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以前所有的语音识别收集数据都是离麦克风这么近或者更近,可能很少有人那么远的,而且需要远场唤醒,因为你不能手去弄它。而且在家里有多轮对话,家里小孩可能喜欢对话,而且你们没有屏幕,可能没有别的方式。所以,在技术上,它是语音交互独一无二、非常重要的练兵场。从商业角度来说,大家生活空间不就家里、车里、路上、办公室,这基本上覆盖了每天的空间。所以,家里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未来搜索,我们首先用PC、键盘到手机上,已经很多开始用语音,未来家里可能直接用对话进行搜索,所以肯定是入口的一个东西。包括内容消费,比如现在很多音乐、音频,这种内容可能未来都收费,这个是智能音箱可能是很重要的消费场景,所以也是一个内容的入口。还有就是智能家居控制的入口,因为你很难想象,每个空调本身自己放远场识别的语音识别系统跟它交互,或者每一个电视、音箱,每一个电饭煲、扫地机器人都配备远场的语音交互非常智能的服务。我觉得智能音箱可能是从一个中心,它背后去控制各种设备。5.百箱大战竞争点在哪里?(李志飞)有的人拼性价比,硬件供应链能力比较强,打低价,把市场搞的很乱,或者说别人都没路可以走;有的拼智能,语音交互做的不错,全部都是自己的系统,可以更快、更准、对话更深,这个可能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个点;有的人是说,有内容生态,有音乐、FM、相声各种东西,这个打内容;有的可能是打渠道。所以现在确实没有一个选手全都具备了,当然市场上确实可能有那么3-4家,每一个都有自己稍微比较强一点的地方,可能拿着这个点不停地打。6.有了语音,我们还需要屏幕吗?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音箱不带有屏幕,依靠语音交互,据外媒报道,Facebook正在研发一款更加注重视觉画面交互的音箱,配置一块15英寸的触摸屏幕。(李志飞)从产品的角度,我一直觉得智能音箱这种100%靠语音交互的产品是很难做好的,一定得有一个屏幕的出现。但是屏幕是跟电视绑定,还是自带,或者必要的时候把手机打开,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反而相信,智能音箱可以上智能手机的屏幕,在有必要的时候,还是打开手机做一些操作,这可能是比较渐进式、现实的解决方案。智能电视作为智能音箱的屏幕,我觉得是不太靠谱的。电视是一个很重的设备,我打开它会觉得,把这么大的一个屏幕一打开,就是为了控制一个空调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个事情完全不makesense(没有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互方式,所以我不认为它会成为最主要的音箱屏幕的辅助形式。当然,音箱可以跟智能电视交互没什么问题,但是更多是以使用电视场景的时候,我通过音箱控制。而不是说我为了控制空调,我跟智能音箱说了一句话,智能音箱把电视打开,电视显示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最后我看到什么东西,这个是不太现实的。7.入口是唯一的吗?很流行的设想是,智能音箱将控制整个家,难道真的只有这一个入口吗?(李志飞)从软件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入口是统一的。只不过硬件的载体是什么?是单一的音箱还是两三个音箱,或者在各处有不同的设备?首先,我认为,不会是唯一的设备,但我也不同意每一个设备都会有自己远场语音交互的能力。因为成本方面不合理,比如加50元或者100元给空调做远场语音交互,就为了控制开关温度,我觉得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事情。这是现在亚马逊、Google都在思考的问题。可以就选小设备,在花盆里,无处不在,有很多的模组。然而,是一个新的设备形态,可能就贴在面板上,放在花盆里、卧室的墙上,这种有一个特色,其实我们今天定义的屋里(远场语音交互)是不是有必要?因为可能房间有8个设备,我走到哪都有。8.国内智能音箱的需求量大吗?(李志飞)首先,短时间内达到什么千万级别的量,很难。今年整个市场差不多能达到100万的出货量。我觉得智能音箱这种形式要分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从软件的角度来说,无论智能电视还是路由器、空调或者墙上的一个钟,成为一个入口设备,我觉得都比较类似。每个房间可能形式都会不一样,在厕所有可能现在像梳妆镜一样的魔镜成为最主要的载体,在客厅是音箱,在卧室可能是钟或者是挂灯有关的这种,所以这种是有可能会变化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尤其对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说,我们还是把这个软件、交互AI作为最核心的东西。所以,市场硬件更多是我们的一个载体,我们找到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一种形式。9.智能音箱能在国内普及吗?宋少鹏认为,中美音乐欣赏以及家庭环境的差异,导致智能音箱在国内的发展路径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我们身边的消费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音箱?中美消费者对于音乐消费的DNA是不同的。美国音乐消费从听收音机开始的。收音机是什么呢?收音机是电台、radio,一个一个电台播放的是按照曲风、曲目、歌单所排列的音乐,所以我们认为北美的音乐消费DNA是源于流媒体。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最初接触音乐源于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港台的音乐以盒带、卡带的形式大量流入内地。大家首次接触音乐是精美的盒带、完美的印刷,包括封面、歌词,打开之后、欣赏完这些内容,才去把它放到收录机里面听音乐。听的内容是一般是一个歌手的完整专辑,里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曲风,还很少有合集和混编,记忆深刻的是某一个歌手或者某一首歌。所以,我们认为中国音乐消费者的DNA是源于那个时候的盒带式的播放,是一种点播式的。我们认为这就是两地音乐消费的DNA根源上的不同。这样的不同在我们两地的音乐APP上就有了体现,我们以Spotify为例子,还有QQ音乐(用户量最大的中文音乐播放器),很大的不同:1、搜索在QQ音乐始终是一级菜单,在最显眼的地方,最方便用户搜索。为什么?因为用户要点播。在Spotify上你要到二级菜单才能完成搜索的功能。2、封面、歌词我们都在非常显著的位置,非常多的视觉信息,而在Spotify这边没有。总的俩说,北美的音乐消费是流媒体式的,他们的生活中的场景处处都有音乐,音乐就在那里放着,并不需要太多地去改变它、更换它。而我们的音乐消费DNA是点播式的,需要实时确定我要听这个、我要听那个。由此导致两地的消费者对于音乐播放硬件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在中国点播会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将会是一个常态,点播会带来技术上的需求,它包括更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更丰富、更深入的音乐知识图谱,以及更完善的音乐版权和曲库。同时,中美两地的消费者消费的场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挑两个例子来跟大家分享。1、在美国,用户使用的空调通常都是中央空调,通过每个房间的温控来控制空调的温度。而在我们家里,通常都是壁挂式或者是落地式的空调,每一个空调都有单独的摇控器,这就决定了如果音箱作为一个智能家居的中控,它对于空调的接口、控制场景和体验是不同的。2、在北美消费者的厨房是开放式的,跟客厅融入一体的厨房,这也是亚马逊Echo最最常用的一个使用场景。而在我们身边,大家都知道,厨房为你完成的是煎、炒、烹、炸,这个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还可以推出很多不一样的场景,大家可以去思考,这些场景所带来的用户需求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国做智能音箱,一定不能复制亚马逊Echo的路径,而是要找到我们真正消费者的需求,落实消费者的场景,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10.距离一款电影Her那样的产品有多远?科幻片电影《她》(Her)其中的“女主角”——一款虚拟个人助理产品,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但是李志飞强调,从技术实现的难度上看,它真的还只是科幻片。1、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如果说我们去看整个技术的发展,在四年前,语音识别本身就是整个瓶颈,如果语音识别都不准,后面的理解、内容都没有有什么用?但是到今天,语音识别的技术本身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成为这个虚拟个人助理是不是能够被使用起来的瓶颈。而今天最大的瓶颈就是自然语言的理解。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经验,当你去调戏SIRI或者是调戏各种音箱的时候,第一轮没什么问题,当你跟它进行一个对话,你把句式换一换,或者说你再特意调戏一下它,基本上两、三轮就把它问死了,它是答非所问,或者纯粹就是“呵呵”的那种。所以这个确实是自然语言理解以及对话是我们未来两、三年遇到的特别大的瓶颈。在那之后,可能才是推荐、推理、背后的思考、理解和自己能够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再之后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悖论,一方面计算机可以创造一个程序,可以打败世界上最牛的下棋的,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的棋手,表现计算机非常聪明。但是另外一方面,计算机都不能像一个5岁的小孩一样跟你进行一个正常的对话。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我们今天计算机没有对物理世界和常识有建模、理解。2、用户场景角度。因为虚拟个人助理或者是语音交互要得到使用,其实就是看你有什么样的场景,用户是调戏一下就走,还是说真正有活跃度。当用户打开这个机器,每天有多少比例会用语音交互,也就是说语音交互的DAU。智能车载可能是我们未来看到最先普及的语音交互的,其次还是无线耳塞或者是智能家居,最后才是手机。
昨天,主打“所见即所购”的亚朵严选酒店在杭州正式开业了,而这一场体验盛宴的载体——亚朵,其实早就开始了打造“场景购物”的征程,严选只是它合作的头部IP之一。(亚朵严选酒店)严选的第一次亚朵的一步棋据悉,亚朵严选酒店是严选首次试水线下消费新零售的样本,不过它却并不是亚朵的第一家IP主题酒店。此前,亚朵与吴晓波联合推出的“亚朵吴酒店”,还有联合开始吧推出的戏剧主题TheDrama,都是小众但很有调性的代表,而第三家正是亚朵严选。亚朵市场VP郑晓波表示,亚朵和严选的合作不涉及股权,是在资源层面的合作,可以很好地丰富客户的体验。“虽然严选房间1199元的价格看起来已经比其它房间更高了,但并不是严选的品牌溢价,这种房型的定价本来要1499元。”而亚朵给出这样的定价,正是为了配合严选“好的生活没那么贵”的主张。小编查询发现,无论是与TheDrama还是吴晓波、网易严选的合作,亚朵的“IP房”价格普遍高于普通的房型。TheDrama、吴酒店最贵的房型分别为2197元、1655元,严选房的1103还算“亲民”,当然,与亚朵其他七八百元的定价不可相提并论。据透露,目前亚朵还有几个主题酒店都在“排队中”,未来的主题都会和生活息息相关,还有更多趣、新潮的品牌会加入到和亚朵的合作中来。小编了解到,亚朵风格的灵感来源于云南,其所有酒店也都延续着高品质和个性化的风格。目前,亚朵正运营着124家酒店,其中23家为直营,其余均为加盟,房间定价基本会高于同等商圈中酒店约200元。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高品牌溢价、加盟模式为主的酒店品牌,其复购率已经超过60%,毛利达65%,获得了26.8%的投资回报率,4.95(满分5)的第三方点评分数。而据统计,五星级酒店的毛利在35%左右,经济型酒店约为50%;五星级酒店投资回报率仅有约5%,行业平均水平约15%。这背后的秘密是什么?亚朵的造物学又是什么?这家酒店有啥不一样“始于酒店,不止于酒店。”这是亚朵创始人耶律胤经常提及的理念,将存量市场——酒店的基础部分做好,将增量部分——场景化以创造增量价值不断进行拓展。“场景化是需要产生价值的,亚朵前两年都在逐渐改变用户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改变很多酒店给用户带来的酒店里的东西又贵又不好的印象。”亚朵酒店CEO凯歌表示,亚朵近年来一直不断增加让用户觉得很满意的东西,甚至小到一个纸卷都是无磷无漂白的。不过,电商并不是亚朵的重点,只是在核心能力的能力之上,根据用户诉求而创造出来的新业务。郑晓波介绍,亚朵生活馆目前只定制了床垫、裸棉四件套、洗护用品,其余商品都是和阿芙、穷游品牌的合作产品,严选也是合作品牌之一。(亚朵生活馆页面截图)场景归场景,卖得出去吗?目前,严选已经有约200个SKU的商品进入了亚朵生活馆,合作酒店也成了严选的线下渠道。可是,住一晚酒店,真的就能带来转化吗?凯歌告诉小编,亚朵在打造场景购物时对可行性做了充分的考虑,深知这个场景下的消费者必须要必备两点:消费力和时间,而亚朵的中高端定位酒店刚好可以让这两点有效结合,为创新的效果留下想象空间。目前,陈列在亚朵中地严选商品是动态更新的,会根据运营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用户可以在体验区挑选,直接在酒店前台付款带走,也可以在严选房间内扫码购买。而丰富、大量的备货、商品运营还是由经验丰富的严选负责,亚朵会在销售中获得一小部分“渠道分成”。销售不是第一要务耶律胤表示,销售并不是亚朵引入商品体验的第一要务,未来亚朵想成为一个生活体验平台,创造“房+X”的结合,引入更多场景。如和吴晓波频道合作,为的是聚合知识型人群。在亚朵CEO凯歌眼中,做IP酒店和场景合作是加法,而未来亚朵合作更多IP要达到的效果是乘法,“比如让亚朵的粉丝会成为严选的粉丝,严选的粉丝会成为亚朵的粉丝,IP价值共创会发挥更大的价值。”而为了精致地结合每一个IP,亚朵也会非常用心。以亚朵严选酒店为例,在试运营的一个月中,双方一直在琢磨三层体验区应该如何调整,包括布局、商品陈列、灯光等。“如果你第一目标就是赚钱,很难做成一个好的体验。”亚朵方面并没有将转化和盈利当成创新的重点,这和亚朵一直以来对体验式服务的要求也是契合的。郑晓波笑称,亚朵内部有一个准则,是“把员工当爷”,他们坚信,只有充分满意的员工,才能提供让用户满意的服务。目前,亚朵酒店的很多服务已经成了标配,如员工会为在前台逗留超过一分钟的用户奉茶,夏天会给长发的用户提供头绳,会为高跟鞋的女性提供足贴等。据透露,有很多贴心的服务,还在面向VIP用户测试,如为有跑步习惯的用户提供慢跑路线等。在这样的理念下,亚朵对亚朵严选酒店的经营非常有信心,预计未来三年的平均入住率可以达到90%,三年左右收回投资。(注:严选房每间的投资在约为15万。)亚朵的赚钱机器亚朵酒店成立于2013年,集团品牌旗下拥有四大产品——亚朵酒店AtourHotel、A.T.House轻居、THEDRAMA、中长租公寓,去年12月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据了解,亚朵生态圈中已经包含购物、金融、旅游等多个部分。其中,城市旅行方面今年会上线两条新的线路,包括亚朵村朝圣之旅、尼泊尔不丹;亚朵旗下的分散式长租公寓品牌ATLive也已经在北京开始试水,据介绍,新开出的公寓在24天内都可以出租掉。此外,亚朵今年计划再拓展180~200家酒店,3~5年内会完成1千家酒店的目标。“亚朵不会追求大而全,只会做高品质。”耶律胤明确表示,亚朵不会涉猎票务等单纯追求GMV的业务,体验永远会是亚朵的独特价值。“如果你有十天时间,愿意出十万块钱,亚朵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完美旅程。”
1886年,大卫·麦可尼在美国纽约创立了“加州香氛公司”。1939年,麦可尼以故乡一条河的名字“AVON”重新为公司命名,也就是现在的“雅芳”,而大卫·麦可尼也被称为“雅芳之父”。1990年,雅芳以直销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传销比较猖獗,不少国人觉得直销就是传销。因此雅芳初到中国并没有什么起色,只能改变营销渠道转而以专卖店的方式进行销售。直到2005年直销开始逐渐解禁,雅芳在中国市场拿到了业内第一张直销牌照,才开始做起了直销。然而却因为直销人员和专卖店的利益冲突,雅芳又没能拿出合理的应对政策。在此之后,雅芳在中国区的业绩开始一落千丈。如今,雅芳已经卖掉日本和美国业务的多数股权,并退出了韩国、越南、爱尔兰等市场。那么,在亏损数额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曾经作为世界领先的美容化妆品直销公司,还能扭转颓势重新拿回“世界直销第一人”的称号吗?业绩每况愈下,SheriMcCoy引咎辞职?2012年麦考伊正式接管雅芳集团,并成为董事会成员。当时麦考伊也是临危受命,刚刚进入雅芳就面临着海外贿赂案、抵御科蒂的收购等一系列任务。然而,麦考伊自接任雅芳CEO之后业绩却连连下滑,关于麦考伊因为业绩持续亏损而卸任的传闻也一直不绝于耳。近日,雅芳发布了Q2财报:销售额同比下降3%至13.96亿元,运营利润为316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63%,净亏损达到4550万美元。其股票在第二季度调整之后每股收益为3美分,低于去年的7美分;营收同比下降了3%至13.5亿美元。从财报来看,雅芳的业绩还在持续下跌。发布财报之前,雅芳被传了很久的高层动荡传闻也被证实了,其首席执行官SheriMcCoy(谢琳·麦考伊)因为业绩持续亏损,迫于投资者的压力将于明年三月份正式卸任雅芳CEO一职。目前,雅芳公司已经委托机构寻找新任CEO。麦考伊自从2012年开始负责运营雅芳集团以来,其集团的净亏损已经达到了18亿美元。雅芳的激进合伙人BaringtonCapitalGroupLP和他的合伙公司NuOrionPartnersAG两家共持有雅芳3%以上的股份。其实,在雅芳发布第一季财报之后,Barington就要求驱逐麦考伊,并声称“雅芳在麦考伊的管理之下,股东价值遭到了重大破坏”,认为麦考伊没有能力以适当的方式管理这家公司。据知情人士透露:麦考伊在此之前就离开雅芳公司的时间和条件等问题与董事会进行商讨,不仅如此,雅芳在最近几个星期已经任命了一些重要高管。本以为去年推出的复兴计划可以缓解投资者的忧虑,没成想今年的第一季度雅芳意外的蒙受了季度亏损,其财报显示:雅芳报告期内的净利润亏损为0.37亿美元。看到这样的业绩单,麦考伊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也就不意外了。不可否认,麦考伊在化妆品产品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毕竟曾多年在强生负责Neutrogena、Aveeno等护肤品的市场营销工作,但是对雅芳的直销模式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麦考伊在管理雅芳期间业绩持续亏损的事实并不能抹去,而她本次卸任的原因可能不只是迫于投资者的压力,还有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责任。断臂求生,错失新零售,雅芳依然一蹶不振自2012年,雅芳董事会拒绝全球日化巨头科蒂向其抛售的橄榄枝后,雅芳股价已经下跌了85%,而最近3个季度的业绩增长也是负数。那么,是什么让雅芳一步步走向衰落呢?首先,雅芳受大环境影响,颇有时运不济的意味。以中国市场为例,雅芳进入中国市场至今27年,初入中国市场的雅芳因为其直销模式而受传销连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直销行业都处在灰色地带。直到2005年,《直销管理条例》出台之后,直销行业才得以迅速发展。那时,安利、玫凯琳等直销品牌也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在直销开始发展的时候偏偏雅芳又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据了解,雅芳刚在中国发展直销时,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没有销售技巧,只能上门推销。但是这种销售方式对企业形象并没有好处,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得不偿失。而雅芳的竞争对手安利则与之不同,他们会组织直销员定期培训,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等。此后,雅芳在中国市场有经历了多次高层管理变动,从2010年到2016年初,五年时间先后经历了五任掌门。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中,雅芳连续业绩想要保持业绩上升并不容易。其次,麦考伊接任雅芳CEO以来,对雅芳扭转颓势的策略一直是断臂求生。尤其是在去年推出复兴计划之后,先是出售了旗下的英国天然护肤品牌IizEarle,然后又在年底宣布分割北美业务,将80%的北美业务以1.7亿美元出售给了私募股权公司博龙资产管理公司(CerberusCapitalManagement)。此前,麦考伊一直不肯放弃雅芳的生源地美国市场,一直把资金砸在拯救本土市场方面,而不考虑处在直销上升时期的墨西哥和巴西市场。直到2015年年底,雅芳公司才决定出售美国业务,使得此前拯救美国市场的资金都打了水漂。不仅如此,随着新零售的发展消费者开始进入数字化购物时代,受电商的冲击和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的挤压之下,加之实体店租金、人工成本大幅度的上涨,雅芳越来越吃不消。由此可见,雅芳从行业巨头亏损到CEO下台并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在大环境的冲击下选择断臂求生或许是对的,但是其策略的时机可能有所偏差。若在2012年接受日化巨头科蒂的橄榄枝,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但这都是雅芳自己选择的路。复兴计划可能遥遥无期,雅芳再寻他路?目前,雅芳正处在业绩持续下跌的窘境之中,传言为麦考伊续命的JamesScully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在交付了新一季的财季亏损之后还是被宣布下台,但是麦考伊的下台似乎并不能改变雅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麦考伊卸任之后雅芳在去年开始推出为期三年的复兴计划,此项计划是雅芳管理层与北美接盘侠博龙资产携手推出。复兴计划包括:裁员、大力投资技术和服务升级以及寻求中国业务的替代,当时中国区业务约占其销售总额的1%。雅芳复兴计划具体表现在:为了在计划期间完成削减3.5亿美元成本的目标,削减全球IT部门员工;在技术方面与科技巨头惠普合作;在商业模式领域,雅芳集团依然维持为人诟病的直销模式为主打,目前并没有升级转型。而这时,雅芳中国区业务的亏损状态已经连续三年之久。有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雅芳中国的销售额逐年递减。2014财年,雅芳收入88.51亿美元,比2013财年的99.55亿美元减少11%;净亏损从100万美元增加至3.85亿美元。2015年9月,雅芳负债累计已超过20亿美元,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雅芳领跌。复兴计划是雅芳陷入业绩谷底之后的拼死一搏,然而在新一季财报出来之后,复兴计划就受到雅芳激进投资者以及合伙公司的批评,而在麦考伊卸任之后这项复兴计划再次实施恐怕就无限延期了。总而言之,雅芳从日化巨头企业发展到现在的窘境,更多的可能是在环境和转型时机的影响下所造成。在众多人眼中,雅芳也只能是曾经了不起的集团,而麦考伊也是雅芳复兴计划里的牺牲品。现在,业界更好奇的可能是:雅芳下一任掌门人会是谁?
8月9日消息,从日本麦片卡乐比7月24日重返中国市场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两周的时间了,它在天猫国际表现如何呢?昨天是天猫国际8·8年中大促的日子,小编浏览了天猫国际卡乐比海外旗舰店的情况。虽然这次的大促显得有点低调,但卡乐比的旗舰店倒是挺热闹。大概就是这样的画风:为了配合天猫国际的8·8大促,卡乐比海外旗舰店也是举行了相应的促销活动,比如领券啊、礼包啊什么的,还是那些套路。今年3·15期间被曝产自核灾地区的卡乐比麦片,产地改为日本北海道后,仍有不少中国消费者对其持担忧态度。对此,卡乐比和天猫国际引入了第三方中国检验认证集团(CCIC),消费者可以通过商品上的二维码进行溯源,查看产品原料生产记录、制造工序等信息。卡乐比希望通过此举消除消费者的部分担忧。在不久前的发布会上,卡乐比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会长兼CEO松本晃与卡乐比株式会社执行董事?富果乐水果麦片事业本部本部长藤原かおり一起回答了关于卡乐比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以及溯源计划的相关问题。小编将其整理如下:问:卡乐比方面在介绍当中提到了现在“富果乐水果麦片”每年的营业额是18亿人民币,下一个目标是30亿人民币,这个30亿元我们现在计划将会在哪一年实现呢?松本晃:最晚我们会在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在日本国内每年增幅达到20%,在海外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当中,我们的增长的速度还会更快,最晚我们会在2020年实现500亿日元,也就是3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问:卡乐比在日本的消费人群有哪些?进入中国后有目标消费人群吗?松本晃:在日本,最初销售时,我们并没有明确目标消费群体,所以销售并不理想。2012年我们确认了目标受众:职业女性。她们早上非常繁忙没有时间,很多职业女性是不吃早餐的,比如人口不多的横滨,横滨人基本都在东京工作,早上会坐1小时到1.5小时的电车到东京,36%的职业女性到现在为止还不吃早餐。我们的产品特点之一是省时,所以目标受众锁定在这些人群。藤原かおり:在中国的目标人群也是职业女性。我们在中国通过电商来进行销售,所以在中国的目标受众比日本的消费者更加年轻。问:卡乐比有没有根据中国人的口味做一些调整?藤原かおり:起初我们只是把日本的产品搬到中国,这些产品得到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我们正在研究中国消费者追求什么样的口感。问:今年在3.15的时候,卡乐比麦片受到了一些影响,我想问一下,今后卡乐比麦片如何看待整个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如何?松本晃:3.15的时候,我们确实也是受到了影响,卡乐比现在是完全遵守中国政府的方针,我们知道在污染地区生产的产品不能出口到中国。我们会遵守中国的制度和方针。三年前,我们就对日本的代理商销售我们的“富果乐?水果麦片”,其中一部分代理商可能通过某种渠道把我们的产品出口到了中国。要禁止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们作为制造商是做不到的,因为日本的反垄断法规定制造商不能指定销售到哪里去,所以我们也无法干预代理商的行为。对于3.15晚会上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也表示理解。因此,我们决定要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用我们自己建立起的销售渠道来销售我们的产品,我们在北海道建一个新工厂,生产面向中国出口的产品。问:“富果乐?水果麦片”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或者竞品产品是哪些,如何看待在中国竞争的场面?松本晃:富果乐从产品品类来说是属于麦片市场,麦片原是美国、欧美的品牌,还有桂格、雀巢这些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但他们还成不了我们的直接威胁、竞争对手。现在有澳大利亚的公司也在生产类似的产品,中国国内的厂商也在不断地生产开发这种麦片,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个不断扩大的麦片市场当中,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麦片这个市场当中,在日本原来有一家美国的公司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现在通过努力,我们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占到了53%,所以说我们的这种优势不仅仅是在日本市场,而且我们在中国在海外的其它市场也会不断地地运用我们的优势。
8月7日消息,1药网宣布与九州通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在采购渠道、互联网联合营销、物流配送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据了解,首先双方在商品采购渠道合作上将互享“最惠待遇”。九州通集团将与1药网实现医药产品价格优惠共享,产品覆盖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等品类。同时,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还将与1药网尝试互联网联合营销,实现互相引流。另外,双方还将共同探索“网订店取”、“网订店送”模式。1药网将依托九州通自营及其三方平台合作的线下共10万家门店,以及九州通在全国强大的物流配送网络,为顾客提供6小时配送服务。顾客通过1药网下单后,订单将由顾客所在城市就近的门店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据了解,目前九州通在全国设立了约30个省级医药物流中心,同时向下延伸并设立了54家地市级分销物流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国大部分县级行政区域的物流配送网络,是目前1万多家医药流通企业中,营销网络覆盖区域最广的企业之一。双方透露,首期合作区域将先从以下7个城市开始,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天津,未来将逐步向全国推广。虽然市场已经不再提“O2O”的概念,但各家企业似乎并未放弃送药上门这个业务。今年,快方送药获得步长制药投资后,宣布联手百度外卖、美团外面、饿了么、京东到家、平安好医生成立“快方送药联盟”,提供一小时送药到家业务。现联盟对北京5家传统药店进行赋能,北京酒仙桥仙店自上线后,短短一周时间订单已达到273单,是同期传统药店单量的7倍。叮当智慧药房完成对北京、上海、深圳等七大城市的覆盖,2016年11月,叮当快药对外宣布北京市场日订单突破2万单,并已经实现盈利。
周末的北京依然忙碌、喧嚣,我们去了最热闹的互联网活动,在深夜里跟你分享一点收获。会场上有熟面孔,比如,这个满面油光、体态丰腴且风趣幽默、大胆直言的男人。(罗永浩)也有新玩意儿,比如,这台会调戏妹子、会成语接龙的机器人。(搜狗机器人)当然,也不乏振聋发聩的见地。今天,与你分享的是知名智能家居企业Broadlink创始人兼CEO刘宗孺在极客公园大会上对于智能家居行业的剖析。智能家居突然火起来了?百箱大战虚火有点旺?只会手机控制的就敢叫人工智能?刘宗孺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这一看似年轻行业二十多年间的几个里程碑,并展示了基于亲身探索所归纳的未来的可能性。智能家居发展的演进史大概在1995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把他的豪宅盖完了,里面是集尽了智能化。你想想得到的豪宅的顶尖智能化,都在这个科技豪宅里面体现到了。它是什么呢?它底下铺了大概有84公里的光纤电缆,全部是用他的X86PC机做一些控制,我们把这个叫做PC机时代的智能家居。这个时代,一直延续了有十几二十年。在这之前,大家可能都没有机会去享受,或者接触到智能家居,它都是成套系统在一些豪宅里面、在一些大平层里面,才有可能会装这样的系统,价格也非常贵。2014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大家应该都记得很清楚,Nest被Google用32亿美金收购了。突然之间,就点爆了一个新的时代,智能家居的单品时代,或者叫智能硬件的时代。我们把它定义魏翊东互联时代的智能家居。层出不穷的智能硬件,大家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硬件,无论是穿戴的设备,还是我们家居里面的插座、插排、遥控、安防套装,层出不穷。但这股风也没火多久,大概也就两年,马上我们的媒体一天到晚都在说“智能硬件集体踏空”,有这么一些文章,确实有很多智能硬件公司也死(倒)了。这次的单品智能,实际上教育了很多普通用户,让他们有机会能通过一个非常便宜的产品接触到智能家居。亚马逊Echo怎么火起来?它是从一个早期只是购物和控制音乐的音箱,逐步发展。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它在亚马逊首页的banner上可以看到,成天都是它的Echodot,据说primeday一天据说就卖了几百万Echodot。在这种强力的推广下,他的banner大概一天要18万美金吧(没记错的话),一年365天这样去推广,才把这个市场推起来的。但是,大家满意度可能高一些的还是点歌、音乐,包括使用频率高的设一个提醒,比如5分钟以后提醒我,等等这样的功能。大家关注度很高的是什么呢?智能家居。也就是说,音箱到了家里面以后,当大家对它点了一会儿歌,问了一些问题,聊了几次天以后,后来发现频率就降低了。就跟我们当时玩Siri的道理是一样的。大家发现,我要通过它和家居互动,它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高,而且确实数据也表明,智能家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7月份和它们做的一个产品套装,确实很可怕,我们第一批给他们备了几千台的货。亚马逊跟我们合作以后干什么呢?用语音去控制你的电视,我们现在做的是存量的设备。第一天上线,就卖空了。这就是因为亚马逊的Echo力量已经在这儿了,它的用户群已经足够大,有足够多的强烈需求,也就导致了我们愿意去花精力对接它的系统。谁能复制亚马逊的成功?这么多的音箱,谁最有可能去复制亚马逊的成功呢?Echo在美国市场或者在全球其它市场的成功呢?国内谁会成为一个Echo级的产品呢?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判断,我觉得是这样3点:1、它必须有完整的内容生态,无论是音乐的生态还是新闻的生态,包括地图的信息、外卖的信息,等等等等,它要有完整的生态。2、当然,它还必须有非常强的销售渠道和流量,才能像亚马逊一样把这个事情……因为它是一个新增的事物,中国人听音乐的习惯又没有那么多,才能够强行的让大家能够接受这样的习惯,包括价格、渠道。3、中文环境和英文环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英文很简单,单词基本上我说什么它表达的意思是非常直接的,而且没有那么多的口音。当然除了印度口音啊,但是印度我要给你们讲个故事,印度口音的英语它们有一个专门的设置,叫印度英文。你跟它无论是用标准的英文口音还是用印度口音跟它讲,它跟你回话的时候都是带着印度口音的英语,专门有这么一个设置。包括UK,英国有一个UK的英语设置。但是总的来说,它不像中文会有这么多的口音、同音字、多义词,我们人和人说话,包括中国各种各样的方言,哪怕你说的是普通话,经常还会有听不懂,或者听不明白的时候。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音箱到了我们家里面,它很难满足我们大部分用户的预期。还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数据,我们早期收的这些语音数据基本上都是从手机APP端来的,无论是讯飞、百度还是搜狗,等等,每天能够收到大量语音的数据,做了训练以后才能把准确值做的越来越高,语义的理解越来越好。但是,我们缺什么呢?远场的数据。当这个音箱变成了一个远场交互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变了,它的SNR就不一样了。这时候,其实要重新有大量的数据帮我们训练,能够让我们的产品体验越做越好。但是,其实后面这些问题我觉得都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可以解决。但是,谁会成为Echo呢?我觉得前面这个问题是最大的,大家可以自己想这个生态里面谁有这样完整的生态和强硬的销售渠道,我觉得它们是最有可能的。名字我就不说了,怕得罪其他人。最终极的智能家居是什么样?大家可能会听说很多智能家居的场景,比如说某巨头他们都会在宣传的时候说,我推开门了,窗帘打开了,灯开了,热水器开了,等等这一系列所谓联动的场景。这是设定好的规则。你说我要睡觉了,这个灯关了,窗帘关了,那个电器关了,也是人为提前设定好的规则。每次你跟它说“我睡觉了”,它做的事情都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同样的,你家里不是你一个人,你在卧室睡觉了,说不定还有人在你的客厅看电视,你帮他把灯、电视都关了,尴尬不尴尬?所以说现在的智能家居跟智能没有任何关系,哪怕是到了现在的时代,我们以前用面板来控制,后来用手机来控制,移动时代有一个超级APP可以控制家里的一切,很酷吧?现在更酷了,我们可以用Echo、音箱来控制,包括拿我们的“魔法棒”来控制,它离不开是个可控式家居。怎么样的智能才叫智能呢?这是我们的理解。我们先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先做了一件机器学习的模型,给到空调,为什么?因为我们服务的空调厂家最多,每年出货的模组里面空调是1000多万,我们希望让这些空调不光是联网,联网了拿手机控制,我们希望它变得更聪明,能够为你真正做到一个很好的服务。厂家把他们历史的数据给到我们,我们根据当前温湿度情况,包括室外的天气情况,以及地点、时间、用户的历史使用习惯,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让空调做一个当下条件下最好的决策。没有用到任何深度学习,非常简单,就是相对来说可能没有那么Sexy的算法,但是它能解决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让空调能够帮你做最好的决策。干什么用呢?你晚上睡觉了,你还是告诉它“我睡觉了”,空调马上就会把机器模型跑起来。该停机的时候停机,该除湿的时候除湿,该送风的时候送风。总之让你的环境最舒服,还节能,因为压缩机没有一直运转,也不会把你冻醒。空调只是我们第一个尝试,我们的理想是这样的,你告诉我“我睡觉”了,我把这个意图广播给家里所有联盟的设备,每个设备根据他的情况用他自己的模型做当下他最好的决策。我明明知道有人在看电视,但是主人要睡觉了,好吧,等他把电视关了,回去了,没人了,当然还有传感器,我再把灯关了。
继各大电商试水实体零售后,微商平台也开始走向线下,将实体店开进商场。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北京银座和谐广场新开了一家名为全球时刻的微商实体门店,店内主要销售进口美妆、零食、母婴用品、保健品等。但蹊跷的是,店内商品以展示为主,店主建议顾客添加个人微信并发送微商城链接,劝顾客在网上下单,并拉拢顾客成为下线代理赚取提成。微商价格反而贵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在北京银座和谐广场一层,一家名为全球时刻的跨境商品折扣店正在试营业。店铺面积约26平方米,店内置有十余列货架,摆放了200多种商品,包括进口的美妆、零食、母婴用品、保健品等和少量国产商品。商品标价较其他渠道并无优势,举例来看,保健品中180粒装的swisse葡萄籽精华标价166元,该商品在swisse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价格为139元,店内价格贵了19.4%;护肤品方面,125ml的倩碧润肤乳(清爽型)标价321元,该商品在倩碧官网价格为295元,比官网贵8.8%;食品中1Kg的德运全脂成人奶粉标价95元,该商品在天猫超市价格为69元,店内比线上价格贵37.7%。门店店主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商品来源为厂商、总代理和保税仓库,保证所售是正品,假一罚万。记者观察到,工作日的下午,半个小时内步入该店铺的顾客达10人次以上,实际购买人次约为2-3人。店员告知顾客,实体店商品价格比同名线上商城高出20%,建议顾客添加店长私人微信购买,并提出如果注册成为店主将会有额外收益。据了解,全球时刻线上商城约有3000多种商品,店里仅展示热销商品,供顾客了解或购买少量进行体验,最终目的是把顾客引到线上。据向商家了解,开一家类似线下店需成本约20万元,在获得总部授权后,公司会给出指导意见,所有开店成本由店主承担。据该店主透露,他目前需要承担的月租金费用在8000元以内,约有12万元的资金主要用在门店铺货上。据悉,全球时刻在2016年4月正式上线,2016年11月在浙江义乌开出了第一家线下门店,目前在浙江、陕西等地有门店。“拉人头”销售提成15%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该店的模式与此前火过的环球捕手、云集微店等微商平台基本相似。首先有“大佬”背书,店员不止一次向顾客强调,全球时刻是大品牌,在央视、时代广场等媒体平台都做过广告,“公司总部就在阿里巴巴旁边”,“马云是股东”等。记者通过天眼查企业信息调查工具查阅发现,全球时刻背后的企业为杭州介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企业法人为陈科强,企业类型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法人独资)。店内大多是顾客熟知的品牌,顾客具有日常购买需求,再利用进口商品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吸引消费。另外,全球时刻还是没有走出“拉人头、扩下线”模式。据了解,全球时刻目前对顾客提供会员店、创业店两种加盟选择,分别需要顾客购买价值688元、1688元的商品。成为店主后,可享受两部分收益,一是零售奖金,会员店店主销售商品可获得基础返利,创业店店主可获得基础返利乘以系数1.2。二是推荐开店奖金,会员店店主成功推荐一个新会员店或创业店可获得180元的奖金,创业店店主成功推荐一个新的会员店或创业店可分别获得180元、680元的奖金。当创业店店主直推店铺数在15个以上,直推与二级店铺数在50个以上时,即可成为旗舰店主,旗舰店主可分得旗下所有店铺的零售及推荐开店奖金收益。据全球时刻北京和谐广场门店店主透露,会员店主销售一件商品的提成大概是商品价格的6%-40%,平均约在10%-15%。在开始阶段,卖货的收益比不上拉人开店带来的收益更丰厚,当推荐的店铺达到一定数量后,旗下店铺销售商品所带来的奖励才会很可观。店主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开实体店的主要目的不是想在零售上挣钱,销售利润刚开始并不会很高,实体店铺的主要作用是推广、拉人。添加了店主私人微信后,店主会将顾客拉进微信交流群里,分享商品和注册开店相关信息。“传销”擦边球?“卖货”与“拉人”的两部分奖金是店主收益的来源,但当拉人、扩下线顶替销售商品,成为店主们的主要任务时,就很容易与“传销”模式擦边。据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划定:“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三、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属于传销行为。此前,云集微店、环球捕手等微电商平台,都曾因涉嫌传销而受到行政处罚。国家工商总局也早在2016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查处网络传销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网络购物、跨境电商等网络概念和营销方式的发展,打着所谓“微商”、“电商”、“多层分销”、“消费投资”、“爱心互助”等名义从事传销活动的屡见不鲜。网络传销活动因其主体和标的虚拟性、行为跨地域性等特点,与传统传销相比更加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网络传销案件往往具有蔓延速度快、涉及人员多、波及地域广、涉案金额大等特点,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无论是线上商城还是线下实体店,正常的商业模式其核心一定是将销售性价比高的商品作为收益来源,若发展下线获取佣金所占的比重过高,则难逃传销的嫌疑,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鉴定。知名电商分析师、上海万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鲁振旺指出,网络传销与强制人身自由的恶性传销不一样,其以销售产品为载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消费者往往觉得即使损失几百块,也还买到了一堆商品,便不会计较太多。事实上,鉴别传销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设置加入门槛,二是允许拉下线,三是层级超过三层。一旦满足这三点,基本就可判定其具有传销属性。
据沃尔玛旗下英国子公司Asda(阿斯达)超市指出,其在2016年全年的销售额下降了3%,利润则下降了1/5,表现低于预期。为此,Asda日前公布了最新多渠道发展策略。未来,Asda将加强门店表现,发展可信赖的在线销售渠道以及以低成本模式来运营等。另外,Asda还计划对其实体店铺实行降价策略,也将改善自有品牌产品的种类质量,同时对在线商店以及门店的购物体验进行投资。截至2016年12月31日,Asda营收共录得217亿英镑,同比上年下降3%;税前利润达7.92亿英镑,同比上年的9.75亿英镑下降了19%。在2016年,该零售商共新增8家超市。据了解,Asda、Tesco、Sainsburys以及Morrisons被并称为英国四大超市品牌,而Asda的颓势在2015年就已初显。面对德国廉价超市Aldi和Lidl的低价竞争,几家大佬都有些措手不及,不过有分析人士称,其中当属Aada的境况最糟糕。据Aada2015年财报显示,其在第一季度下降3.9%的基础上,在截止到7月30日的11个周里,Asda的同比销售额又下滑了4.7%。有分析师认为,业绩一直走低的Asda太需要一个重大转型了。不过,Asda还是抱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状及未来发展。Asda称,目前的低成本运营策略已初显成效,通过这种运作模式,集团可以向商品价格、商品质量以及用户服务等方面投入更多。未来,其还将继续寻找新的方式来改善门店及在线商店的商品供应,帮助消费者节省资金。该集团方面还表示,目前,消费者可自由支配收入正在稳步增长,但消费环境并不乐观,多数仍保持谨慎的消费态度,而价格也依旧是关键的购买因素。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中,成功的关键便取决于是否能满足一直在变化的消费者。另外,这家英国超市在今年4月时选择以全球购官方旗舰店的方式入驻京东,这也是ASDA首次大规模进驻英国本土以外的市场。据了解,ASDA于1956年正式成立。1999年,沃尔玛通过收购将当时拥有230家门店的ASDA变为旗下品牌之一。目前,ASDA在英国共设有600余家门店,周客流量达1800万人次。另外,ASDA还曾多次在英国杂志TheGrocer的超市行业价格排名中名列前茅,并被称为英国人心目中的“国民超市”。
过去十多年间,零售业的两大阵营——线上和线下,经历了从完全对立到逐渐融合的转变。线上零售因价格更低、库存更大而抢走了线下零售大批顾客,实体店沦为电商的“样品间”。但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线上零售所带来的冲击“逼迫”着实体零售企业进行一场升级变革,而电商的倒闭潮也证明了单一的销售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这时候,“新零售”概念的诞生似乎为大家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归宿,尤其是那些已被逼到角落的线下零售商因此看到了绝地反击的希望。“新零售对线上零售而言,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业态。而对线下零售而言,它是传统模式的一种创新,对线下商店进行改造,立足于数字化、数据化、平台化、智能化就有未来。”海航集团旗下全渠道新零售系统方案解决服务公司购信董事长陈鸿彬谈道。数字化是一切想象的基础事实上,从两三年前开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已经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的管理和运营思维。随之蔓延开来的便是一股“转型”风。具体到零售行业,新一轮革命也是围绕“数字化转型”展开的。被视为阿里新零售“一号工程”的盒马鲜生是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范本。从公开信息来看,它以线下体验店为基础,并将之作为线上平台盒马APP的仓储、分拣及配送中心,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来满足周边3公里范围内消费者对生鲜食品采购、餐饮以及生活休闲的需求。消费者既可以在门店采购商品,也可以在APP下单,然后由盒马鲜生与合作伙伴提供30分钟送达服务。不难发现,其核心是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线上线下融合。这也正迎合了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新网商峰会”上所言:“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标志是,要完成消费者的可识别、可触达、可洞察、可服务。每个企业都要走向数据公司,才有可能走向新零售。”另外一个例子是大型国有商贸流通产业集团百联。为了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百联制定了“互联网+全渠道营销”的战略思路。百联商圈门店通过植入科技元素探索跨界融合,包括推进车库改造、Wi-Fi及室内导航、电子屏配置、餐饮娱乐信息化接口、POS收银系统、网店定点自取点等门店数字化改造,并在旗下数十家门店启用百联通卡,打通线上线下会员体系。可见,数字化是所谓的新零售业态与传统商超最大的一个区别。但这种“数字化转型”绝非仅仅是全新的店铺形态、新颖的促销手段这样简单。传统零售数字化转型从哪儿着手?在研究了传统零售行业的痛点以及它与新零售之间的差距后,陈鸿彬给出一个结论:传统零售的数字化转型应该从六个方面着手,即全业态的融合、新技术的研发、高效供应链整理、会员的打通、支付的互联以及物流的协同。首先,传统零售往往是多个门店多套系统并行,互不关联、数据无法共享,造成运营复杂、管理压力大。而解决方法就是建立数字一体化的云中台,即把线下ERP系统和线上系统二合一,进行云化。“未来,无人店是不是主流的解决方案,我们还不好下结论。但如果说‘无人’是一种体验的话,那么‘有人’就更是一种体验了。况且无人技术在当前还尚未成熟,没有一套强大的云中台系统做支撑,是无法跟智能前端相匹配的。”陈鸿彬表示。供应链方面,传统零售是以生产商为核心,生产了多少,再通过各种渠道卖到消费者手里。但未来的零售供应链应该是协同模型,以消费者为中心,由消费者决定生产多少货,下游驱动上游。而且高效的供应链一定是智能化的,比如SKU同步、库存同步、价格同步等。“此外,传统零售孤立的会员体系也使得他们无法做到精准营销。”陈鸿彬解释道,“因为传统门店的客户是没有画像的,你不知道该给他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线上线下、各渠道之间、各个门店之间要实现会员体系统的打通。你便利店的会员,走到你的精品商超时,应该让他感受到一样的认知和服务。”在其看来,线下零售的“翻身”机会并不是去把电商的流量抢回来,而是要维护好自己固有的流量,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系统,保证对店铺运营、消费者、员工、资产与库存、装运货物和收据,每个环节之间“信息互通”、处于“能够看得见的管理”之中。系统服务商怎样适应新零售时代?有了上述这些对传统零售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作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购信也找到了自己在新零售时代的发展方向。“去年,AmazonGo的出现给大家描绘了一个未来的零售场景,紧接着国内各种无人商店模型也开始出现。但当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前端的酷炫体验时,也应该看到它背后是线下零售数字化转型对IT技术以及整个后端系统支撑提出的更高要求。”陈鸿彬谈到,商店要成为一个智能的前端、要有整体良好的体验,没有一个后端强大的中后台解决方案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此,购信的定位是为线下零售门店(包括各类商超连锁、便利店)提供智能商业全渠道系统(RetailTechSystem,简称RTS)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和研发“全渠道新零售大中台系统+智能商业零售终端+SaaS云服务+零售大数据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物流”的一体化云交易系统。(购信的产品结构及用户类型)而作为海航集团下属企业,目前购信已将自己的解决方案应用在了海航供销大集的10万家门店当中。“供销大集是中国城乡商品流通综合服务运营商,提供线上、线下、物流、到家以及B2B服务平台,包括线下市场终端零售平台酷铺、电商平台大集商城、为终端便利店提供货源及物流服务的B2B电商平台掌合天下等。购信的整套系统将这些业务整合在一起,把原有成员企业相互分离、信息不共享的局面彻底打通,使之实现统一的数字化管理。”陈鸿彬解释道。(购信的全渠道新零售解决方案图解)“集团内部的这种合作算是我们前期的摸索、打磨,接下来我们会开始更多的市场化运作。而且,我们很明确的一点是,未来还要从系统服务上升到参与门店运营。而有了与供销大集的成功合作基础,我们会更有底气。”
8月4日消息,母婴电商的新玩法一向层出不穷,跨境进口、社区电商、线下生态、知识分享,几乎所有的电商领域新概念都会被母婴电商所用,妈妈们也是非常捧场。而这次的新花样来自贝贝网。贝贝网App近日上线了“闲置社区”,与“闲鱼”类似,用户可以在这里发布不用的二手闲置用品,供其他用户选购。贝贝网方面称,闲置社区是母婴圈的第一个二手闲置交易平台。先来看看贝贝网版的“闲鱼”长啥样吧。“闲置社区”入口比较醒目闲置交易区就坐落在贝贝App的首页,点击进入后可以看到,它的界面还是比较清爽的。专区分为“推荐”和“附近”两大板块。两大板块推荐部分的商品,是由App通过一定的算法,结合商品的综合时效性、卖家信誉等级以及买家画像等因素进行选择的。其中的商品,留言数和收藏数都比较高。“推荐”中的商品会随时变化附近部分则会根据App使用者的定位,推送附近用户想要出售的闲置物品。“附近”的商品闲置专区的商品品类则覆盖了奶粉、纸尿裤、玩具、童装、保健品、家电、美妆等在内的全部主流品类。买纸尿裤顺便来个电烤箱,没毛病!那么,用户对二手母婴用品的接受度有多少呢?征集了周围一些年轻妈妈们对闲置区的看法:条件较好的家庭,母婴用品基本都会选择全新商品。现在跨境电商及海淘渠道发达,买到正牌的海外商品是相对容易的。二手闲置商品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也缺少可靠的售后渠道,贴身使用的纸尿裤及奶粉辅食等更是涉及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妈妈们没有必要冒风险购买二手母婴商品。家庭条件有限的妈妈们则表示,会适当考虑闲置的母婴商品,尤其是玩具、早教类的商品。闲置区的部分商品来自海外,在国内难以通过正常渠道买到,这也给这些家庭提供了低价买到海外商品的机会。一些妈妈还表示,“逛”和“淘”本来就是她们的爱好,在浏览孩子常用的商品时,也会顺带逛逛闲置区的女装、家居、美妆、配饰类的商品,有时会有意外收获。贝贝网方面表示,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的高估值已经证明了二手市场的潜力,母婴是闲置经济的重要场景。贝贝闲置业务是社群战略的一环,上线以来的频道活跃率和交易量都证明了改业务的必要性。当然,贝贝并没有透露上述具体数据。而妈妈们普遍关心的商品质量问题自然也无法回避。对此,贝贝网相关负责人表示,贝贝网的商品质检团队会通过日常检测、神秘购买、消费者的反馈等方式进行最大力度的监管,出现问题会严肃处理。由于二手交易市场具有其特性,贝贝网更多的时候会以仲裁方角色出发处理分歧,确保买卖双方利益。发现一只代购上述负责人还表示,为了闲置板块的健康发展,贝贝网将利用社群思路引导用户分享传播并建立关系,未来还将为闲置业务附加轻社区、轻社交的属性,甚至可能会与贝贝网旗下育儿App“育儿宝”进行关联。“借助社群力量是贝贝网上线3年多就实现半年盈利一个亿的重要因素之一,社群的裂变属性会大程度地推进一个平台的爆发,社群力量将是未来10年整个母婴行业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6-2017年度中国跨境进口电商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交易规模为12000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33.3%,意味着中国跨境进口电商交易规模跨入“万亿时代”。近年来,我国跨境进口电商市场规模增速迅猛。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2016年跨境进口电商在激烈竞争中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扩展平台商品种类,完善售后服务,未来中国跨境进口电商市场交易额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目前,中国跨境进口电商平台在行业洗牌下,逐渐显示出不同层次阵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相对规模较大平台旗下的跨境进口电商;第二梯队是一些综合性的电商平台;第三梯队大多是母婴类产品平台。报告认为,跨境进口电商历经多年发展,从个人代购到海淘再到规范化的跨境网购,是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也是消费者对商品品质、品类追求的提升。随着消费者跨境网购需求愈发旺盛,跨境网购正走向常态化。网易考拉海购首席执行官张蕾表示,中国消费升级正为全球企业与品牌带来新机遇,跨境电商已成为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新通道。当前,在跨境进口电商领域,业界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是税收监管政策。2016年4月8日相关主管部门发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要求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不再按物品征收行邮税,而是按货物征收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后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5月11日起,我国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有关监管要求给予一年过渡期,后来过渡期延长至2017年底。曹磊表示,跨境电商税改目的一是维护全国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执行中的统一性,尽可能减少国家进口税款流失;二是降低线上线下进口消费品价差,维护传统进口贸易、商品流通渠道的合法利益,减少因政策不到位引起的对当下实体零售业的冲击;三是规范过去几年一直“野蛮生长”的跨境进口电商行业,尤其是个人海淘代购行为。洋码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曾碧波认为,税收新政明确了跨境电商的监管标准按照个人物品进行,不再受制于通关单,意味着从检验检疫上为跨境电商松了绑,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通过门槛降低,流通效率提高,消费者也将受益于市场竞争,享受到更低的价格。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跨境进口电商行业表面繁荣背后也存隐忧。报告显示,随着用户消费升级,近年来跨境海淘类投诉占比上升明显,疑似售假、物流速度、客户服务是跨境进口电商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
8月2日消息,今天上午有读者反应称,在天猫国际搜索Blackmores(澳佳宝),搜不到Blackmores官方海外旗舰店了。登陆天猫国际确认后发现,旗舰店目前已经下架了所有商品。Blackmores官方海外旗舰店公告表示:“店铺于2017年8月1日起暂停营业,店铺产品将做暂时下架处理,给亲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据知情人士透露,Blackmores在今年7月份与天猫国际签下了更加深度的合作,为了继续在中国市场做大,Blackmores计划更换更为合适的服务商以应对业务发展。因此天猫国际官方旗舰店的经营受到一定影响,暂时停业。该人士表示,内部调整结束后,Blackmores官方海外旗舰店会以更好的面貌继续营业。今年7月20日,Blackmores全球CEOChristineHolgate、Blackmores亚洲区总部董事长PeterOsborne及Blackmores中国区总经理张杰等一行人来到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就在华业务合作的战略升级进行了探讨。双方将在“BlockChain区块链”方面展开合作,来应对食品供应链中的欺诈现象,以此把控商品质量。同时,天猫国际今年5月发起的“全球原产地溯源计划”也是此次探讨的重点。此次旗舰店暂停营业和服务商的更换或许也是双方业务深化的一部分,但下架店铺全部商品也会对天猫国际用户体验造成一定的影响。Blackmores(澳佳宝)是中国消费者熟知的澳洲保健品品牌。2016年下半年,Blackmores的销售额为3.22亿澳元,在中国大陆产生的销售额达到了6400万澳元,其中跨境电商是其在中国市场的主要销售方式(不包括代购、海淘及其他渠道)。
天猫奢侈品虚拟AppLuxuryPavilion——即天猫奢侈品频道上线,实行品牌定向邀约制,限量对品牌开放,天猫表示,该频道未来将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品牌自营奢侈品线上平台。这是天猫针对奢侈品的全套营销方案。据了解,该虚拟APP针对精准目标消费者做定向展示,目前仅部分88超级会员和奢侈品消费者定向可见。天猫将基于奢侈品牌的目标用户画像,做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展示。品牌词的搜索体验也完全根据品牌要求进行定制化。“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希望通过新零售的技术和大数据,带来商业模式创新并触达年轻消费者。”天猫服饰事业部总裁刘秀云表示,奢侈品品牌将利用阿里大数据和技术支持在全域用户精准营销、品牌数字创新营销、全渠道打通等新零售场景中获得年轻用户。曾被奢侈品牌抗拒的电商,如今已成为其重要的渠道。近期财报显示,中国市场尤其是线上,正成为burberry、LVMH等品牌的新增长点。麦肯锡咨询联合意大利奢侈品协会FondazioneAltagamma发布的《奢侈品数字营销观察年度报告》预测,线上奢侈品销售市场份额将在2020年翻倍至12%,2025年这一比例将升至18%。阿里希望通过品牌营销和内容运营,使天猫不仅成为销售平台,也成为奢侈品牌营销和消费者运营的主阵地。
8月2日消息,继盒马鲜生、百联RISO等新零售业态面世之后,日前,杭州世纪华联也推出了自己的新零售样本——“世纪联华·鲸选”未来店。据悉,鲸选未来店定位为面向年轻人的一站式消费综合业态,特色是集购物、餐饮、娱乐、健身等于一体。店铺以联华鲸选App作为核心载体,并通过闪电购的实施,搭建一套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体系,集成智能拣货、无人收银等技术,承接点餐、直播、停车等服务,将原先的线下零售业态变为全渠道的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目前,其首家店铺已进入试运营阶段。通过以下剧透照,我们先来做个直观的了解:
自今年5月份梁军接替贾跃亭任乐视网总经理一职后,短短两个月,乐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当下,大乐视正处于快速分裂之际。乐视网CEO梁军表示,乐视网将对组织架构重新进行调整,将电视端的运营团队与乐视网的团队做整合,未来整个上市公司的业务全部以电视大屏为主。他坦言,目前市场对乐视产生的质疑大多源于乐视的资金问题,造成乐视资金不足的主因是,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在业务上拓展太快,同时公司扩张战略和节奏出现问题。在外界看来,孙宏斌、梁军、张昭为新乐视的“铁三角”。而对于三者在新乐视的定位和分工,梁军表示:“孙宏斌对外,帮我们找钱,他上任董事长给大家信心。再给我们一段时间。孙宏斌一出手肯定会有一系列动作。”电视和影业将成上市体系“火车头”在乐视在危机之中越陷越深之际,孙宏斌、梁军、张昭组成的新高管团队,正试图将乐视上市体系的优质资产往外“拉”,并将其逐个复盘。梁军表示:“未来新的乐视就像一个哑铃,一头是电视,一头是自制。电视不会死、乐视影业也不会死。电视和影业,这两块资产在未来将是带动乐视网的‘火车头’。乐视网相当于是哑铃的棍儿,乐视视频的黏合剂效应将把影业和电视业务粘在一起,共同运营。这是一个真正值钱的业务。”对于新乐视而言,在核心管理层成员到位后,一场由里而外的彻底整合极为重要。梁军表示,乐视网将对组织架构重新进行调整,将电视端的运营团队与乐视网的团队做整合。而乐视影业将与乐视上市体系业务充分结合,为上市公司解决独特的内容需求。“我们需要重整组织、优化流程、精简产品线、实现渠道网格化、调整产品定价。这次调整的结果是,未来整个上市体系的全部业务将以电视大屏为主。我们不追求未来乐视网有多少营业额,但要实现现金流的改善。”对于这一调整的时间,梁军透露:“调整需要一个周期,可能需要3到6个月。”在孙宏斌看来,乐视的两个最重要资产是电视和影业。“既然乐视网在移动端没有办法赢爱奇艺、腾讯,就把重心放在大屏,让乐视网在电视端挤进前列。”梁军说。战略、融资节奏将调整不过,摆在乐视新团队面前的,不仅仅是调整业务和注入资金那么简单。梁军坦言,造成乐视资金不足的主因是乐视在过去一段时间业务拓展太快,同时公司扩张战略和节奏出现问题。“从电视、手机、汽车、体育到易到,这些产业和公司的投入都需要大量烧钱。在大环境收缩的时候,我们在扩张,节奏踏错到了一定时候,问题一下就爆发出来了。由于资金缺乏、业务操作失误,非上市公司只能慢慢卖掉业务或找新的投资人,上市公司宏观的资金面也收紧了。”回顾乐视一直以来的融资情况,梁军认为,从宏观的战略角度讲,不是乐视生态本身架构出了问题,而是乐视在融资上的节奏与宏观经济发展没有对上。“到现在,我也认为老贾这套东西是对的。”他说,“乐视网的股价从2015年开始飞涨,当时乐视的融资环境非常宽松,但到了2016年上半年,融资市场开始出现了不好的苗头。去年下半年,我们感觉(资金)非常紧张,要找投资人不太容易。随着今年金融趋紧、资金量收缩,我们恰恰采取了扩张的措施,以致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乐视的资金链就极为紧张。”“该变革的变革,该调整的调整,该优化的优化。”在梁军看来,乐视在战略和融资节奏上,都会一一调整。与新团队建立信任是最大挑战今年5月21日,乐视网突发公告称,梁军担任乐视网总经理,负责上市公司达成规模化盈利的目标。而此次人事变动,被视为是乐视内部分裂的讯号。此后,贾跃亭逐渐退出乐视网,孙宏斌为首的新乐视团队加速组建,乐视上市体系与非上市体系开始切割。对于上任总经理以来,做了哪些事,梁军称:“乐视在过去一段时间面临诸多问题,我做的无非是应对和解决(乐视)当前遇到的这些问题。”谈及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梁军表示,如何跟新团队成员建立起配合关系、信任,仍需时间。在困境之下,如何让调整后的团队稳定,同时让这两家公司(乐视网、乐视致新)在未来盈利,让他压力很大。“在6个月-12个月以后,我们得让公司业绩有明显改善。等业务趋稳的时候,我们要把新的核心团队成员培养起来,建立起信任和合作关系。”“做了变革、有了新的资金进来,(乐视)的业务慢慢会重新恢复。有了新的乐视管理层、新的战略、新的节奏,外界对乐视的信心才会回来。”梁军如是说。
在最近跟大小跨境电商企业的几次沟通中,不少跨境人都认为,跨境进口电商已经进入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时期。深耕业务、修炼内功、找寻新的增长点已经取代炒概念、玩噱头、讲故事,成为跨境进口玩家们当前的必修课。虽然早已脱离了那个野蛮生长的时期,但当时留下的一些后遗症今天仍在困扰着跨境电商企业。除此之外,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陷阱,需要玩家们时刻警惕与防范。今天,一起惠就来梳理一下跨境进口电商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这些“坑”的普及率可谓相当之高,有的甚至如天猫国际这样的“大佬”级玩家也没有办法。那么,你又中了几招呢?注:本文总结的问题不代表全部,如果你在业务运行中遇到了文中没有列出的问题,还请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惠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新政遗毒:2000与20000的双重枷锁4·8新政中最令人头疼的几个问题大多已经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通关单在试点城市暂时免除,对个别品类的诸多限制也暂时放开,进口商品的定性甚至有了重新考虑的空间,可谓是皆大欢喜。但仍有一个巨大的障碍横卧在所有跨境电商的面前,甚至天猫国际也无法幸免,那就是2000元的单笔订单限额和年度20000元的消费上限。据天猫国际副总精灵邢悦介绍,目前天猫国际2000元以上订单的增长率已经大大超过了2000元以下订单的增长率,说明用户对高客单价商品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同时,用户对高档次和高度个性化商品的需求也让跨境进口订单的客单价不断提高。美容仪、扫地机器人、奢侈品鞋服包等商品的消费频次也在增加,这些商品的价格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单笔订单金额限制在2000元,意味着在这之上的高客单价产品只能通过海外直邮的方式进境。国家收不到税,商家要补贴物流成本,用户的体验降低,可以说是一个“三败”的局面。3000多的包包,除了直邮别无他法同样,20000元的年额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跨境进口电商的发展。一些跨境进口商家告诉一起惠,今年6·18年中大促相较往年更加火热,“有的消费者在此次活动中就已经买到了20000元的限额,双十一的时候要怎么办?估计只能换个其他家人的身份信息继续购买了。”不过,用换身份来对付20000元的限额,终究不是最好的办法。据接近相关部门的人士介绍,关于限额,接下来的政策可能会有所放开,但目前有关政策还在研究与制定中,暂时没有定论。正面清单:看不懂的大类名称在随新政诞生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清单中共有1000余个税号,每个税号对应了一个商品大类。这些商品大类名称的画风是这样的:这些名称对没有外贸经验的人来说,还是有些门槛的。跨境电商火了之后,前来的掘金的创业者很多,即使是在行业逐渐趋于稳定的现在,也不断有新入局的玩家和传统领域的转型者。新企业想不在这方面吃亏,还是需要下不少功夫的。清单、税号和大类,只是跨境电商知识门槛中的小小一环而已。有苦难言:纠缠不休的职业打假人自打电商诞生之日起,就有一批人打着法律的擦边球,赚起了不怎么光明正大的钱。这些职业打假人近几年盯上了法律更不健全、索赔更加容易的跨境电商。被职业打假人投诉的重灾区集中在进口母婴用品、保健品、食品及美妆产品等几类,投诉理由主要是没有中文标签、无检疫检验证明、添加剂不符合国标等。遭到投诉的主体有淘宝全球购卖家、品牌代理商、平台商户等,而唯品会、网易考拉海购等大型电商平台也曾中过招。每次诉讼的索赔金额由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为了规避职业打假人风险,跨境电商平台也建立了一些对策。比如建立海外公司作为平台的主体(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避险方式)、在商品详情页张贴“消费者告知书”来进行免责声明、商品入库时自行粘贴中文标签(如网易考拉部分商品)等。京东全球购的消费者告知书在早期,此类诉讼中职业打假人胜诉的案例较多,但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跨境企业应对水平的提高,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电商平台胜诉的案例。比如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唯品会胜诉的案例中,法院认定,唯品会在消费者告知书中已经做出“在唯品会消费等同于境外购买、境外商品相关标准与国标不同、可能无中文标签”等相关提示,履行了提示、告知义务;此外,跨境电商交易是用户与境外销售商进行的交易,用户与唯品会并非直接的销售关系,而是服务合同关系;打假人也未能举证涉案商品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不予支持打假人的主张。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都可以成为跨境电商企业学习的样本。假货疑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说了职业打假人,也就不得不说说真正意义上的假货。奶粉、纸尿裤、保健品等跨境爆款容易仿制,销量巨大,容易产生高额利益;而阿玛尼、LV、CHANEL等高价奢侈品在中国也有较为完善的制假链条。几十块几百块的成本,动辄卖到上千上万元,自然吸引了一批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平台模式的跨境电商,平台对入驻商家疏于监管,防范不严,就免不了有假货流入;自营模式的电商平台,如果合作供应商的产品有问题,自然也无法幸免。其实,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的商品质量是有保障的,假货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坊间传闻那样夸张。但消费者在交易中处在弱势地位,跨境商品的售后较内贸商品来说难度较大,媒体经常放大个别假货事件等等因素,都让消费者对假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跨境电商们也没少下功夫。比如,平台模式的天猫国际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非常严格,对商品页面描述、物流售后服务等也做了详细规定;而C2C模式的洋码头则通过强制使用官方物流(部分地区)、买手评分等方式来提高监管力度。此外,一些平台还将质量监管上升到行业的层面,试图净化进口电商的行业环境。比如天猫国际就和国家质检总局旗下的跨境电商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合作发布了跨境进口奶粉质量标准,此后还在日本东京宣布了“全球原产地溯源计划”。网易考拉海购也与国家检测中心签署了共治合作备忘录,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质量共治等方面进行合作。但是,要增强消费者对跨境进口商品和跨境电商平台的信任,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天猫国际与国家检测中心一起搞的事情孰对孰错:商标仿冒与代理权纷争跨境进口商品都来自海外,自然也少不了代理与授权的环节。由于进口商品的代理与引进在流程和渠道方面都比较复杂,因此常出现不同代理商为同一品牌争夺代理权的事件发生。涉事方往往都能拿出真实合法的授权文件,只是授权时间有先后不同而已。很多品牌的授权并不是海外品牌商直接授予,而是由境外的代理商或经销商来授权的。所以出现国内代理纷争后,品牌商并不能出面进行说明,诉讼或和解往往是最好解决方法。争端之外,市场上也时常出现“极为相似”的品牌与产品。今年4月份,就有人爆料称“淘宝天猫出现与日本DoctorBetta极为相似的奶瓶”。而DoctorBetta是日本株式会社ズーム?ティー(Zoom-T)旗下的婴儿喂养用品品牌,1995年开始在日本销售。株式会社Zoom-T方面称,天猫“betta旗舰店”销售的Betta奶瓶是类似品而非正品,与Zoom-T无关。而天猫“betta旗舰店”则表示其“贝塔”、“betta”品牌被人仿冒,公司品牌利益受到了侵犯。双方可谓是各执一词。人去楼空不久前,天猫对“betta旗舰店”启动了大众评审,请消费者就“Betta”是否容易与DoctorBetta混淆做投票。七成以上消费者认为,“Betta”极易被误认为日本品牌DoctorBetta,为易混淆品牌(俗称“山寨”)。目前,天猫已经对“Betta旗舰店”做摘牌处理,并下架了全部商品。结语以上只是跨境进口电商的“坑”当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坑”还在路上。这些“坑”有大有小,有的在“新手区”多见,有的连巨头都没有幸免。但这些“坑”也不是不能绕过的。有的需要跨境电商企业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有的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杜绝。由于篇幅有限,今天的文章先列举这么多。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列出遇到的跨境进口电商的“坑”,也可以对这些问题献计献策。一起惠会在未来的文章中对这些“坑”进行探讨。
在电商特卖模式迅速蹿红后,当当、凡客、天猫等纷纷入局,作为特卖模式的NO1,唯品会并没有受到明显冲击,股价更是扶摇直上。在这个烫手的领域,京东似乎姗姗来迟。消息称,京东会在1月初上线闪购平台“红”,杀进品牌特卖,这对于唯品会来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影响?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特卖模式的持久性和长期发展来看,即使唯品会上市后表现坚挺,但也一直在低调地进行模式上的“改良”,并补齐物流、技术上的短板。面对京东的来势汹汹,唯品会的“防火墙”在哪里?又在哪些指标上需要“补课”?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特卖不仅仅是“销售”几年前,乐淘网的毕胜曾经下了一个结论,长期看,垂直电商模式是一个伪命题,结果必然是死路一条,当时这个死刑的判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如今回过头来看,鞋服、运动、3C、家电、母婴等垂直电商领域哀鸿遍野,综合性的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大平台将垂直电商挤出了舞台。所以说,垂直于某一品类的电商模式,以同样的竞争力抗衡大平台,越跑到最后越难维系。为什么提垂直电商呢?唯品会虽说走的是特卖模式,算是差异化的一条路,但在品类上也主要定位在服装服饰、鞋类等上面,也会面临同样的瓶颈。那么,唯品会的特卖“基因”里必然有高壁垒的因子,就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专业买手团队和商品、品牌的精选策略,这是当当、天猫等短期内难以建立起来的,也是面对网购的区隔所在。当然,也有人说,唯品会与全球5800个品牌有合作关系,与900个品牌有独家合作关系,这也是“门槛”。事实上,这一点并不足以站住脚。供应商关系都是逐利的,是利益捆绑的结果,一旦大平台建立更完善的生态和诱惑力,投诚或脚踏几只船是必然的。那么,来看一下,京东高调打造的“闪购”在这方面如何出牌?显然,如果仅仅是像凡客、当当、天猫那样当“清仓甩货”的角色,可能也很难撼动。京东并没走这条路。目前京东的闪购平台还未上线,但可以推测,今年的11月份,京东开放平台上线了“青春”页面,以“青春,是每个人的事”为主张,传递出来的信号是什么?京东开始有调性了,为平台的气质注入了高端、时尚的味道,这大大超出了京东其他品类上模式的框框,在探索优质的购物体验和精神、情感上与消费者的共鸣。相信,在马上上线的闪购平台上,由于覆盖服装服饰、奢侈品品类,一旦这种打法,就与唯品会的商品精选撞正怀了。仓储、物流和O2O的较量唯品会流血上市却迎来了股价10倍增长的奇迹,营收和利润也持续飙升,但究竟能走多远呢?资本市场向来是绞肉机,也是双刃剑,向投资者妥协,就必须要做大规模和利润,换取好的成绩单。唯品会也不会例外,如果仅仅是走“正统”的特卖模式,瓶颈早就存在了,所以看到唯品会的商品品类在不断扩充,最初的奢侈品证明是个小池塘,中高端品牌的特卖,是将唯品会推倒资本市场的后盾。想必,规模扩张和成长的烦恼,是唯品会一直所忧虑的。但从最近的动作来看,这是唯一的路径。天价购买Vip的域名,更换LOGO和口号,到一掷千金独家赞助乐视网的《我是歌手》热播节目,也能看得出,唯品会的特卖模式,面对京东、天猫、当当等的围剿,并不安全,打的仅仅是一个“时间差”,如果只走特卖,很容易碰到规模成长的天花板,但探索差异化的竞争模式,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大的短板在仓储、物流、配送环节上,与京东等的体量比,唯品会只能算是个“轻量级”的选手,特别是当扩充规模时,仓储、物流上就容易掉链子,直接影响购物体验。而且特卖模式的受众大多在二、三线城市,物流基础设施比一线城市弱很多,所以也看到唯品会开始投资16亿元全国建物流中心,消除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相比,京东发力“闪购”的话,物流、配送的优势就明显很多。京东自建的物流体系由7大物流中心、近1,400个配送站、300个自提点组成,覆盖全国1,300个行政区县。这是唯品会短期内追赶不上的,也没有这个资金实力。从了解到的内部消息看,京东2014年的“渠道下沉和O2O”的策略,更会把物流配送的优势凸显出来,特卖模式在城镇化、网购普及的大潮中,会是下沉后的一个重点通路,唯品会必然在三四级、县级等市场遭遇拦截。
尽管国内手机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但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余承东还是对内下达了更高的销售目标。在刚刚结束的华为终端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他表示,希望五年内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上的份额再上一个台阶。在二季度中,华为以超过20%的份额位居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榜首,抛离苹果将近12个百分点,但从实际来看,竞争压力仍非常强烈。比如说苹果虽然在份额上下滑严重,但其实体零售店每平方米达到了61622美元的销售额,这远远高出了其他零售业同行。“尽管挑战很大,但是我们的机会也很多,尤其在消费升级、技术升级以及各种新趋势出现的时候。”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朱平在业绩发布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如是说。在过去三年,担任大中华区一把手的他见证了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崛起。朱平告诉记者,华为正在进行对传统零售模式的改革。据他透露,目前华为在地市级的体验店达到了531家,县级体验店已经达到1556家,计划在2017年完成“千县计划”,而下一步则将布局基于智能生活的综合体验场所。年内完成“千县计划”扩张的渠道是华为手机业务在二季度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半年报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5月,华为消费者业务全球零售阵地数量达到4.23万个,同比增长19%,其中中国区增长迅猛,地级市体验店达到531家,县级体验店达到1556家,合作专区专柜达到12500个。朱平对记者表示,预计2017年华为将会覆盖到中国将近2000个县和镇,完成此前制定的“千县计划”。源于智能机替换和消费升级驱动市场结构升级,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华为大中华区启动“千县计划”,余承东当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地级市500个左右,县级市2100多个,乡镇4万多个,而华为2016年的目标只是覆盖了县级市的一半,这个目标还不够,他提出华为要在17年完成2000个县的覆盖目标。事实证明,低线市场确实成为了过去两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多的区域。GFK通讯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金瑞兆对记者表示,乡镇市场的竞争力体现为“以门头为代表”的圈地上,在线下零售中,通讯独立店已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这个业态占据着线下零售47%的份额。朱平认为,手机店的数量不是华为的终极目标,零售阵地建设的重心应该从“量”转为“质。“销售人员正在升级成为体验顾问,除了卖手机还需要解答产品使用技巧、软件安装、售后等问题。”朱平对记者说。改造传统零售模式对于接下来的竞争,朱平认为,全场景下的智能生活将成为华为终端未来争夺的焦点。“目前人工智能芯片的使用主要是以手机为核心,但华为的目标是要拓展在智能产品以及智能硬件上的更多应用。”朱平向记者介绍,智能终端全场景时代的到来,将围绕着工作、生活的全场景来展开,这个领域华为采取的是开放的心态,希望可以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合作,以打造智能手机、PC、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以及VR、AR等全场景智能生活体验。在半年报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将于秋季发布人工智能芯片,而未来将会围绕智能生活建立智能硬件生态,即以手机为核心向智能硬件、智能生活进行延展。言外之意,华为将通过终端体验场所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且除了华为自身的产品外,还有更多合作伙伴的产品展示。从行业来看,苹果、三星等产生也在构建类似的生态模式。以苹果为例,直营的零售店一直是苹果公司的一个特色,成为其面向普通消费者介绍产品、销售以及提供售后服务、培训的一个中心。而就在今年,苹果零售店再一次进行了重大转型,变身为“社区活动中心”,并且为感兴趣的人提供摄影在内的丰富课程。从产品上看,从智能音箱到智能家居,苹果也在智能领域有不小的动作。但从效益上看,硬件的销售依然是苹果效益最高的部分。根据科技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最新的报告,苹果实体零售店每平方英尺能获得5546美元的销售收入,这相当于每平方米获得了61622美元的销售额,这远远高出了其他零售业同行。所以,对于华为来说,当务之急依然是在高端市场上对苹果发起冲击。
未来,京东在自营方面可能会继续完善线上零部件品类,扩大线下合作门店的覆盖范围。在汽车电商和汽车金融方面打通上下游企业,目前来看,新车、二手车电商租赁已初见规模,下一步,京东有可能会发力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主机厂。京东也开始玩儿概念了。继7月13日京东在汽车用品节专场期开幕当天宣布上线直播修车的“透明车间”之后,在7月20日联想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刘强东又首次谈起京东的无人卡车概念模型:“无人卡车行驶的时候会不断地释放配送机器人,是个流动的配送站。”实际上,这不是京东第一次对汽车行业出手了。在2010年,京东就成立了汽车用品采销部,从熟悉的3C类产品GPS单品类入手,后来逐步扩充到电子电器、改装配件、坐垫脚垫、车饰精品、安全应急、自驾装备、系统养护、汽车美容等品类。2013年,京东上线了汽车后市场的垂直频道——京东车管家,其定位是一站式汽车养护平台。京东车管家不只经营线上电商业务,同时与线下过万家汽车维修店合作。在京东上购买了汽车配件之后,可以选择合作店面预约安装。除此之外,京东车管家平台上可以预约购买汽车维修美容等服务,相当于搭建起了一个汽车后市场O2O平台,为之后在此领域的布局打下了基础。而这只是个开始,京东之后在汽车行业的布局环环相扣,基于电商渠道,借助流量优势,慢慢形成规模。自营布局——扫货零部件品牌2015年以来,京东通过与海拉门店、马牌轮胎、3M汽车以及博世的合作,以电商零售+O2O的方式跑马圈地,着手布局汽车后市场。在博世与京东联手之前,博世也与天猫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此,博世方面表示两个平台覆盖的人群不同。数码电器产品起家的京东平台上男性用户居多,同时关注汽车的也多为男性人群,在覆盖的用户群体方面就有了更多交集,这可能也是京东选择入局汽车行业的原因之一。投资布局——汽车电商与汽车金融2015年1月,京东和腾讯以现金和独家资源的形式投资易车,金额约13亿美元。其中,京东以认购新股的方式投资易车约11.5亿美元,其中包括4亿美元现金和7.5美元资源。而京东所谓的价值7.5亿美元的独家资源主要指京东WEB及移动端新车、二手车频道的五年独家运营权,以及其他电商方面的支持。易车的主营业务是新车导购,2014年之后开始尝试汽车电商模式。与京东合作后,京东商城的新车、二手车频道对其开放,两者之间实现了流量的互转化。对于3C产品起家的京东来说,与易车合作涉足汽车电商,也弥补了自身平台的客单价低的短板。不止易车网,此次京东与腾讯、百度向易车网旗下的易鑫资本(现已更名为易鑫集团)注入了5.5亿美元资金。易鑫资本主要经营汽车金融类业务,提供汽车贷款和汽车保险服务。8月,京东与易鑫资本的合作项目落地,京东金融-车贷频道上线,易鑫开始负责独立运营京东的车贷频道。至此,可以说易车与易鑫资本在购车和汽车电商的串联业务,京东都参与其中。除了与易车的战略合作,京东在汽车金融领域还发展了其他小伙伴。2016年4月,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美利金融宣布获得京东金融集团投资,双方将在二手车消费金融方面合作,京东金融在自有App上的汽车白条专区接入美利车金融,为其开放美利车金融客户专属入口。今年7月26日,美利金融向亿欧表示,其与京东金融、华泰证券合作的“京东金融·华泰·美利车金融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募集成立,项目发行中引入了京东金融Pre-ABS资金参与资产生成,并将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发行并进行交易,资产总规模1.89亿元。2016年12月,京东金融战略入股汽车融资租赁平台花生好车,但具体交易金额一直没有披露。双方合作后,京东金融会在大数据风控和消费金融领域给予花生好车支持。京东在汽车行业多年来零零散散的布局,也终于初现端倪,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电商O2O的汽车全产业链服务。从投资易车网和花生好车入手新车、二手车电商销售和融资租赁业务,再由京东金融联合易鑫资本、美利金融和花生好车加持购车、租车时的汽车金融服务,海拉、马牌轮胎和博世的零部件生意贯穿始终,加之京东车管家与线下合作门店辅助,京东已经形成了从汽车电商、汽车金融到汽车后市场的格局。未来,京东在自营方面可能会继续与更多的零部件厂商和线下门店合作,逐渐完善线上零部件品类,扩大线下合作门店的覆盖范围。在汽车电商和汽车金融方面打通上下游企业,目前来看,新车、二手车电商租赁已经初见规模,下一步,京东有可能会发力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主机厂。眼下,京东宣布明年双十一之前无人仓库投入使用,作为“移动配送站”的无人卡车也提上了日程,是否可以由此判断,汽车后市场生态已经进入到平稳发展阶段,京东接下来也要走技术流,通过无人车的方式开始着手优化智能物流了?
【编者按】直邮在中国跨境电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出口电商,性价比高的直邮服务,让中国产品获得了更好的价格优势。了解跨境电商直邮的趋势,则是把控供应链及物流的基础。而中邮则占据出口直邮绝大部分份额。据统计,2016年中国邮政国际基地业务量完成9.1亿件,同比增长41.3%,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市场超六成的轻小件产品是通过中国邮政的渠道。对此,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丕征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阐述了未来中国邮政的发展战略以及对跨境电商的看法。世界邮政物流在跨境电商中的特性李丕征指出,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为全球邮政包裹业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虽然全球邮政传统业务不断的萎缩,但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交易规模快速提升。“以中国跨境电商为例,2012年到2016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3%,2016年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同比增长23.5%,预计2018年整体交易规模将达到8.8万亿。”他说道。跨境电商这一新业态催生了大量的邮政包裹,为全球邮政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李丕征看来,各国各地区邮政主动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融入电商产业链成为邮政发展的战略重点。各国各地区邮政调整战略发展方向,聚焦包裹业务,并渗透到了电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由中美日、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邮政部门组成的卡哈拉邮政组织,紧紧围绕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市场需求,在持续稳定邮政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力提升跨境产品研发和产品附加值。二、提升全球网络能力,成为邮政服务电商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国各地区邮政加强合作,推进全球基地网络建设,在万国邮联与世界海关组织联合工作机制框架下,各国各地区邮政纷纷与全球各大跨境电商平台对接。为实现进出口邮件的电子预报关作了大量的工作,大大提升了网络处理能力,也加快了邮件处理时限,万国邮联携手世界行协打造了新型邮件国际运输体系。三、应用新技术成为邮政提升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在内部处理环节,各个国家和地区邮政研发使用新技术,比如机器人分捡,简化装卸流程,并缩短装卸货时间,在投递环节各国各地区邮政组织积极推广智能包裹,使用无人机投递邮件,同时各国邮政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和管理策略。四、在万国邮联的框架下加强多边合作,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邮政基地网络。目前全球共有邮局66.1万个,邮政员工524万名,投递人员140多万人。邮政包裹业务具有通达全球,通关能力强,价格经济等优势,国际邮政公司2017年报告显示,72%的跨境网购包裹通过邮政渠道递送到消费者手中,邮政渠道成为跨境电商卖家的首选。据统计,2016年中国邮政国际基地业务量完成9.1亿件,同比增长41.3%,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市场超六成的轻小件产品通过中国邮政基地,成为主渠道。跟上跨境电商风口邮政如何铺路实际上,在各国都开始参与跨境电商这股浪潮时,2010年,中国邮政也开始积极开拓跨境电商基地市场,充分发挥邮政优势,加大能力建设和投入的力度,开办了多渠道、多层次、多附加值的进出口基地服务。李丕征表示,在扩展跨境电商的过程中,中邮主要通过模式试点、丰富产品体系以及积极参与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建设和仓储舱底的建设等方式去实现转型。第一,开办跨境电商业务模式试点。首先,中国邮政利用了全国60多个邮政国际互换局和边贸口岸,通过万国邮联体系和商业渠道网络介入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邮已经在27个口岸同时提供邮政和商业两个清关服务,满足多渠道的需求。在9个口岸建立了报税仓库,提供仓储、清关、配送一体化服务,在美德英澳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试点方面,中邮搭建了中国邮政跨境综合服务平台,在23个重点城市实现了退税结汇;进口试点方面,利用海外仓和27个口岸开办了中邮海外购业务和进口B2C直购业务,利用和澳大利亚邮政合资的公司在试点城市建立了报税进口仓库,提供清关和配送一体化物流服务。第二,丰富中国邮政国际产品体系。李丕征指出,为了应对跨境电商市场多样化的基地需求,中邮一直在持续丰富产品体系。在提供商业渠道的服务上,除了有满足中低端轻小件业务的国际小包,E邮宝等产品,也有服务中高端市场的国际EMS等产品,以及中速快件易速宝等产品。据其介绍,按内容划分目前中邮拓展的产品有如下:1.出口产品方面,中邮也与多家国际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国际小包,E邮宝,易速宝等服务,通过加入多边组织,已经在16个国家成功实现挂号小包信息跟踪和上网查找物流。2.利用海外仓网络为卖家提供仓储+网络+落地配送一体化服务,中邮还开办了中哈欧国际小包陆用业主。3.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产品,解决3C产品航空运输难题,中邮还开辟中俄班列、中欧班列等运邮新渠道。4.商业出口渠道方面,中邮主要是优化了澳洲E邮宝业务流程,开发了新西兰及东南亚转递产品,推出了中速GHL产品。第三,积极参与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建设和仓储舱底的建设。目前,中国邮政在全国21个省区市建立了130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和82处跨境电商仓储场地,为客户提供仓储+配送+供应链金融等一体化服务,提供电商贷小额短期贷款业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邮政本身有自己的银行体系,吸引了1.1万个入驻企业,如河南郑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电商卖家22家,在各大平台上运营店铺超过五百个,日均国际小包业务单量近两万单,河南邮政针对信阳、光山羽绒服、漯河舞蹈鞋、周口毛刷以及许昌假发等河南本地产业采取培育孵化+跨境带运营的模式,推动了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而为了助推跨境电商发展的大平台,中国邮政也将进一步整合内外部资源,为用户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基地产品,提供保税仓、海外仓等多模式仓配解决方案,为跨境电商服务提供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一体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