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起惠资讯>生鲜传奇>文章列表
生鲜传奇
如果数据成为企业的大脑,如何持久地保持这个大脑的开放性和学习性,将成为考验企业的新问题。行业正在觉醒。当很多企业还在纠结是否数字化、下多大力气数字化时,已经有先行者将看似纸上谈兵的理论落地,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数据大脑。一路走来,苏春园和他创办的观远数据既是冷静的旁观者,又是切身的参与者。在谈起“数据”相关话题时,苏春园似乎可随时随地进入状态,他想深入观察和参与零售业的数字化历史进程,也想让数据大脑真正地变成零售企业的标配。行业认知的升级和变革,使得扎根零售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企业和平台一波又一波涌出,看似炫酷又高大上的“黑科技”不断地给行业注入强心针,但是在这场漫长的零售业升级进程中,数据究竟将扮演何种角色?行业是否真的迎来了得数据者得天下的时代?精耕细作是前提此前,一起惠曾独家对话观远数据创始人兼CEO苏春园,详细了解其提出的5A战略。点击此处了解5A战略观远数据将自己定位于智能数据分析平台,5A战略是其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具体落地途径,即AI+BI(BusinessIntelligence)。根据介绍,5A战略可拆分为5个部分进行理解:1、Agile-敏捷化,从核心场景切入,构建基础数据分析体系。2、Accurate-场景化,梳理监控指标,对商品、营运、市场营销、进销存等数据监控和运营。3、Automated-自动化,对全链路进行自动处理与监控,分析业务变化。4、Augmented-增强化,用算法帮助企业进行复杂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5、Actionable-行动化,分析异常产生的原因,提供可行动的建议。而这五个阶段好比建楼和打地基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必须循序渐进。企业要从积累数据开始,再到分析数据,最后将所有数据“为我所用”。其实,数据好比一座半掩埋的金矿,只能看不能用的数据并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而观远想帮助行业真正地挖掘出这座金矿的价值。“目前核心抓手就是数据,大家应该先来挖掘数据金山,把现有的数据有价值地利用起来,再开始重点考虑创新。”苏春园表示。苏春园向一起惠反复强调了精细化运营的重要性,这可能会成为零售业数字化的分水岭之一。“过去几年中,所谓的数字化大多停留在粗放地管理经营。从今年开始,零售企业一定要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开始精细管理。通过数据去监管到单店、单品、单客、单SKU和单时,这是真正要做的事情,其他都是概念,企业一定要把精细化管理作为重中之重。”能一蹴而就的变革并不能称之为变革,零售业数字化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零售漫长的发展史,也使得数字化阶段不可能做到一次到位,这将经历一个过程,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来说,速度或快或慢,但都是必经之路。苏春园判断,随着企业内部业务的不断调整,管理体系和数据分析体系也需要不断变化。按照目前的经验和情况来判断,对于企业内部的单一业务来说,经过3~6个月可以初步形成一个精细化管理的体系。务实+创新是过程在交谈过程中,苏春园向一起惠谈及了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不少零售企业正在面对并亟待解决的。例如:在每一次大促结束后,该如何自动进行效果分析与评估?如何从海量SKU中快速定位和匹配到本季度门店内最热销的关联商品搭配?在下午三点,门店某主力SKU商品销售不及预期时,如何在第一时间预警?数据要如何追踪,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正确建议?新品推出后,如何做到快速反应,将实时数据和历史规律相结合,判断新品销售情况并响应市场节奏?企业该如何基于历史经营数据和公共数据,预测不同品类甚至SKU的销售情况?又要如何进一步指导订货、促销、生产和物流?和立即应用起各种“黑科技”、AI技术比起来,先务实地解决这些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苏春园和观远对行业提出的建议。“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发现很多传统零售企业的数据基础差、底子薄,可能没法直接使用一些数据分析的工具,观远会先帮助其做数据梳理,夯实数据基础,基础不好真的会拉后腿。除了底子薄的问题比较棘手外,很多企业的负责人被AI‘洗脑’,希望直接运用AI技术,全面AI化,就好比地基还没打好,就想直接盖到五层楼。”苏春园向一起惠表示。经过AI风口的洗礼,和有关数字化的激烈讨论,行业正在逐渐回归到理性阶段。“如果说企业有两只手,那一只手已经开始理性地打基础,监控数据细节。但另一方面,大家对科技的热度还在,在务实的同时,另外一只手也会去尝试更多可能和创新。”苏春园认为,这种状态非常好,“该务实的地方要务实,该尝试新的东西也要去尝试。”和一些传统零售企业相比,部分发迹于互联网和注重数据的零售公司在基本功上更具先发优势。相比较之下,数据积累充分、技术好、预算多的企业,已经可以从精细化运营进入到更高阶段的尝试——单场景的智能化落地,例如在某个场景下做到智能预警,预测发现问题,并进行自动诊断。数据决策是结果在苏春园看来,找到可以智能化的第一个场景很重要,有第一个应用场景后才能进一步“开枝散叶”。“数据分析和应用相对成熟的企业,可以挑选一两个场景优先落地进行尝试,随着数据不断完善,再探讨可复制性,做更多的落地尝试。例如先做销量预测预警、再到客户流失的预警以及智能订货等。”和传统BI不同,观远数据希望根据不同企业的数据基础,帮助其进行整体的数字化发展规划。这家企业笃定,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势必在于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在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allin在建造数据决策大脑这件事上是最佳策略。在新零售、智慧零售和无界零售等各种新名词的加码下,概念辨析和争论已经变得意义微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巨头的吹风和推动下,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人货场”三要素间的多维互动更为频繁和复杂。在这种背景下,让数据代替人的经验的说话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苏春园认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则是深度应用。观远一些客户企业中,已经可以把单个场景进行智能化运营,例如对销售进行智能预测,从靠经验决策改为用算法决策。以前需要等老板拍板决策的问题或者反馈问题较慢的刘亮程,现在都可以托管给算法。“算法要结合人的经验共同发挥作用。算法不知疲倦地运转和发现问题,而人是要验证规律,然后告诉算法,基于这个规律去不断地发现问题。但现在一般只能做到某个场景的智能化运营,我们离全面智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大概可能在3至5年。而且我们要不断提高智能化的精准程度,从70%、80%、90%到99%……智能化是没有止境的。”苏春园向一起惠指出。从2016年9月成立至今,观远数据已经服务于联合利华、百威英博、冈本、生鲜传奇、NOME诺米家居、喜茶、Lily、IFS、上蔬永辉、小红书等多家零售企业。结合两年多的垂直行业经验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在面对新的竞争对手、新的渠道和新的环境时,苏春园总结了三点建议:第一,极度的精细化管理,到单品、单SKU、单客。第二,快速反应,实时响应外部或者内部各种经营环节异常。第三,智能决策,一层层纵深,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从数据分析到更智能的决策。数字化改革如火如荼,服务商战场群雄逐鹿,在零售业这场深刻的变革中,观远数据试图把看似冰冷数据描绘得更加性感。无论其构想的这幅蓝图能否如期实现,能参与和见证一个时代的迭代都已经足够幸福。
一起惠2019-04-24 09:23:39280 次
日前,在高榕资本CEO年度峰会上,其知名的投资合伙人、前沃尔玛中国CEO陈耀昌重点围绕生鲜零售趋势和做法等进行了演讲。他提到,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中国将有年销售额1000亿人民币的直营生鲜电商平台出现。对此,一起惠与多位生鲜行业从业者及观察者进行了辩论,试图探讨1000亿的生鲜电商平台是否真的会诞生吗?如果有可能,它又将花落谁家?买菜生意难度更大“百果园到2018年底拥有超过3000家门店,线上渠道营收20亿左右,从线下到线上的新零售探索堪称楷模。这么一个标杆性的水果企业,经历了17年的发展,才实现了去年全年销售额100亿的规模。作为生鲜中标品性质较强的品类,水果尚且如此,其他生鲜非标品更慢就不难想象了。”一位多年研究生鲜零售的观察者向一起惠表示。而这一轮生鲜零售爆发点的一个特征就是蔬菜品类的价值被发现,比如兴盛优选、美家优享、钱大妈、谊品生鲜、生鲜传奇、叮咚买菜等等。根据多位生鲜从业者的反馈,蔬菜等一日三餐用的农产品相比于水果(进口水果)整体具有如下特征:1、单品单价较低。无论是客单价低到10元左右的社区拼团(蔬菜为主的企业),还是主打好生活不贵的谊品生鲜(客单价20元左右)都证明这一点。2、非标属性强。叶菜类的产品、活鱼活虾、易碎的豆腐、未包装的牛腩等等,对时效的要求或者冷链运输的要求更高。3、存储要求更高。现在能供应活鱼的叮咚买菜在“货栈”有鱼缸、打氧机等设置,以保障用户体验,兴盛优选日前大量招募冷库和冷链车合作伙伴,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这些特点决定,无论是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等、社区拼团模式的兴盛优选,还是社区门店模式的谊品生鲜及钱大妈等,都需要更慢的速度去与菜品打交道。”某生鲜电商从业者谈道。正如上海五角场联华超市的一名猪肉切割档口老板对告诉一起惠所言:“菜市场的生意向来是一分钱一分钱扣出来的。”社区拼团的100亿目标2018年,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环境压力引起的资本寒冬如期而至。这是生鲜社区拼团崛起的时代背景。2018年8月,随着你我您和食享会公布融资,社区拼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生鲜作为引流品成为众多社区拼团的标配。大多企业的做法是:生鲜作为刚需,高频的品类带动小程序上其他产品的销售,而后以“爆品”策略解决毛利问题。与大多数企业的选品策略有所不同,发源于社区拼团“策源地”长沙的兴盛优选的“发心动念”并非“爆品”。美妆、日百等相对高毛利产品也非其重点方向。兴盛优选的重点在于生鲜,而核心在蔬菜、肉制品、豆制品、蛋品和水产这些相对非标的菜品,并在小程序端专门设置了“生鲜馆”,馆内现有110个左右SKU,未来还将上线数倍于此的产品。据一起惠了解,2019年1月份兴盛优选的GMV达到3.7亿,环比增速120%以上,其2019年全年目标是100亿人民币。你我您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2019年的GMV目标是100亿。按照月GMV排名,两家企业分别在第一和第三的位置。“100亿将成为社区拼团企业一个具有节点意义的数字。”一位社区拼团创业者对一起惠指出,可以肯定的是,明年上半年之前,1000亿的目标不可能落在社区拼团企业身上。最有希望的社区生鲜门店社区拼团成为风口之前,资本就在关注社区生鲜门店。有业内预测称,2019年社区生鲜门店业态很可能遇到“马太效应”。那么,“马太效应”的头部企业是哪些?有没有可能爆发?日前,成立于2016年5月的谊品生鲜获得腾讯领投的20亿B轮融资,投资方还包括美团龙珠资本、今日资本和钟鼎资本。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投资女王”徐新第三次加注。这一投资受到众多关注,生鲜+社区的概念接社区拼团的风口继续飞扬。谊品生鲜的数据值得关注。据行业观察人士表示,虽然并没有公布估值信息,但20亿投资带来的估值应该有百亿。据了解,在合肥、重庆等11个城市,谊品生鲜现有400家店以上,其2019年目标是2000家店。谊品生鲜在托店方式上采取“合伙人制”——一种类似加盟制的连锁方式。而这种方式在快速扩张过程中产生的管理问题也是行业人士所担心的。如此看来,承载着资本众多期待的谊品生鲜,有希望成为高榕资本投资合伙人陈耀昌所预判的那个千亿的生鲜头部企业。同在合肥,还有一家生鲜传奇。它模仿波兰最大零售企业——瓢虫超市的生鲜折扣店,在早期就被资本看好,B轮估值达到30亿。而模式跑通之后,生鲜传奇跨出合肥走向南京,而且开放加盟,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其目标是2023年开店数达到1400家,年交易额达到百亿。社区生鲜市场庞大,在广东省还有个钱大妈。它身上的两个标签为众人所知:1、不卖隔夜肉。在其门头上的几个赫然大字——品牌承诺,反映了其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也代表其产品销售速度。深得消费者之心。2、营销。19点之后打折,每半小时多打一折,23点30之后免费送,巧用心理学的营销方式,最终的结果是,相当于九折的时候人们把菜品抢光,而且广东的消费者对钱大妈的卖菜方式乐此不疲。钱大妈官网显示,2018年9月21日,钱大妈迎来了第1000家门店的隆重开业,单销售额等数据信息尚未对外公布。不过,可以看到的是,钱大妈店数虽多,但平均店铺面积在几十平米,SKU数也只有50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钱大妈继承了广东企业低调和本地化的传统。广东的一些企业往往不轻易北上,比如快消品黑马1号生活,不做到1个亿坚决不出广东;起自广东东莞的“中国便利店之王”美宜佳也是数年深耕才向北而去,经过21年的沉淀,2018年美宜佳才在零售之城——上海开店。“基于小店特点和公司文化,冯冀生(钱大妈创始人)恐怕不会对明年就能实现1000亿目标的言论表示认可。”某华南生鲜企业高管对一起惠指出。风口浪尖上的前置仓模式2018年最火的企业莫过于叮咚买菜。一年之内,叮咚买菜于5月、7月、9月、10月、12月,连续完成5轮融资,投资者包括今日资本、红杉资本中国、高榕资本、老虎基金、达晨创投、琥珀资本和红星美凯龙等。叮咚买菜之火在于“货栈”——即前置仓,其在沪上布局了超过200个前置仓,覆盖上海3000多个小区。而其“0元起送费,29分钟送达”的体验让众多生活在上海的小区居民给出好评。与此同时,连普通消费者都特别担心:“这肯定没法盈利,千万别倒了才好!”叮咚买菜的前置仓带来的良好体验及模式创新让错过它的投资人表示后悔。但是,高频、刚需的背后是高成本和令人担心的资金链断裂问题。据了解,叮咚买菜2018年底达到月订单15万单,客单价按照CEO梁昌霖的说法是50多元,如此计算,月GMV约750万元左右。“连续五轮融资,叮咚买菜进入‘舍命狂奔’的阶段,但在跑通模式之前,叮咚买菜都适合埋头做事。”前文提及的生鲜零售观察者表示。以叮咚买菜为代表的第二代前置仓依然在奔跑,而第一代前置仓的集大成者——每日优鲜会不会是明年1000亿目标的实现者呢?据公开报道,2018年每日优鲜的销售额超过100亿,而其重点项目每日一淘发展迅猛。有知情人士曾指出,每日一淘GMV已与每日优鲜体量相当,即销售额在百亿左右。但多数行业人士分析称,2018年11月取消398的会员门槛之后,每日一淘的发展可能会减慢。而且,更为行业诟病的是第一代前置仓的“烧钱”。甚至有业内人士测算,前置仓要达到3000单/天才能盈亏平衡。不管这是不是真相,每日优鲜明年上半年之前达到1000亿是不可想象的。结语资本与产业之间常常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两者利益冲突的情况,比如资本更重视ROI(投资回报率)。拼多多式的消费互联网“奇迹”让包括投资人在内的众人对互联网思维“顶礼膜拜”,遂可见很多资本熟悉的2C“烧钱”玩法。而产业互联网时代,慢的主题可能会对投资人们形成不小的挑战。
一起惠2019-04-17 09:13:46351 次
美家优享在社区拼团行业一直以低调神秘著称,而线下多个城市均可见其攻城掠地的团队。这样一个“誓要成为第一”的企业如今又有了新动作。4月13日,美家买菜商城正式在美家优享小程序开业。一起惠看到,美家买菜主打“便宜”的价格,直指菜市场,品类上包括蔬菜、海鲜、水果和鸡蛋等(目前每天在变化中)。官方宣传中指出,买菜价格比市场便宜20%—40%。美家优享还在小程序首页上线了“天天便宜”的板块,16款产品。在美家买菜的宣传中,这被列为一个重点。美家买菜的小程序页面值得注意的是,买菜频道的购买方式强调的预售而非拼团,商品页面的拼团字样取消。01美家优享为何对菜如此热衷?美家优享sku数330个左右,包括水果、蔬菜、速食、粮油干活、肉蛋水产、零食、酒饮、个护和日货。主导投资过多家社区项目的德同资本投资总监郑凯还曾表示,这一轮社区拼团谁能胜出关键在于谁抓住菜这个品类。菜品是围绕厨房场景的消费类目,品类繁多,生鲜(除水果)和干鲜的初高级食用农产品均可罗列在内,包括蔬菜、水产、豆制品、蛋类、肉禽、乳制品、粮油、调味品等等。菜品具有高频和刚需的特点,除此之外,非标是其重要属性,因为非标属性带来的相对高毛利给互联网新模式提供了空间,所以“买菜”生意成为资本寒冬之下业界的又一个关注热点。1月美团买菜app上线,3月底挥师北上,在北京天通苑和北苑两个社区开始地推;3月底盒马新业态“盒马菜市”首家店在上海五月花广场开业;3月召开的2019阿里本地生活生鲜伙伴大会上,口碑饿了么与叮咚买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口碑饿了么买菜业务已在全国100个重点城市铺开,2018年业务量同比增长10倍,并将迅速扩张至500个城市。巨头们入局菜场让买菜成为小风口,而在此之前,经备受关注的买菜模式已有三类:前置仓模式(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社区生鲜门店模式(谊品生鲜、生鲜传奇、钱大妈等)和社区拼团模式(兴盛优选、食享会、你我您等)。社区拼团中以买菜为核心卖点而备受关注的头部企业有两家——兴盛优选与美家优享,在一起惠接触的投资人中,对二者表示最为看好的不止一个。社区拼团+买菜,无疑是现在最火热的组合。美家优享此前已经是这两个关键词可以概括的的模式,此次上线美家买菜到底意欲何为?对此,一起惠咨询美家优享创始人兼CEO陈士龙,截至发稿对方尚未回应。02对标兴盛优选生鲜馆?兴盛优选在一开始即上线了品牌馆,3月1日其新版小程序上线,品牌馆正式更名为生鲜馆。生鲜馆现有110个sku左右,包括肉禽、豆制品、蛋品、水产四大类。据兴盛优选CEO周颖洁介绍,未来生鲜馆将上线数倍于现有sku的产品。兴盛优选小程序生鲜馆对于兴盛优选的生鲜馆,行业观察者解释称,“因为生鲜馆是品牌馆演化而来的,可以类比于淘宝业务之外又做了个天猫。”据了解,兴盛优选的生鲜馆是以其四层物流体系为依托的。第一层,部分供应商送货到分享仓,蔬菜的加工、包装等在仓内完成;第二层,中央仓,也即B2C仓,大部分供应商的商品送至中央仓,由中央仓负责调拨,目前兴盛优选正在部分湖南地市招募中央仓合伙人;第三层,服务站,众包给社会完成配送;第四层,门店,也即客户自提的夫妻店。这套由芙蓉兴盛创始人岳立华等打磨出的物流体系是保障兴盛优选生鲜菜品及时送达门店的重要前提。那么,相比自己下,美家优享的配送体系是如何支撑自己的卖菜生意的?据了解,在配送体系方面,美菜的配送司机是能够用到2C的业务中去的。在回答一起惠的提问时陈士龙曾经表示,美菜的司机送货时间是上午十点之前,常集中在7到9点,接下来的时间就可以送美家的产品到团长手里。据悉,目前美菜网已覆盖全国200个城市。而兴盛优选上线生鲜馆之后做了一系列相关动作,如招募生鲜馆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之后的供应商获得某一产品的独家供应权,同时,这款产品也需要独供兴盛优选。用这种方式“拉拢资源,形成竞争壁垒”。除此之外,围绕社区居民一日三餐服务,兴盛优选在小程序中上线了网红教做菜的视频,通过这种形式带动某一类农产品的销量。如果对标兴盛优选生鲜馆,那么美家买菜接下来的动作如何将成为看点。03对标美团买菜?美家优享是美菜网的2C业务,成立于2018年7月,三个月后即被爆出巨额融资,其后发展迅速,DAU等数据在社区拼团头部企业中也属于领先水平。一位接近美家优享的供应商如此分析美家买菜的上线:美菜在和美团、饿了么等的竞争中优势在于深度挖掘了农业供应链资源,缺的是线上2C的流量,美家优享作为美菜网获取C端流量的一个入口,选择买菜作为主打正是流量的要求。该供应商指出,从美菜的角度来讲,上线美家买菜“更多可以看做是对抗美团的一个措施”。二者在餐饮B2B领域的竞争已经不是秘密,现在2C的美团买菜在北京开张,是采用前置仓模式进攻居民买菜市场的一个措施,“而美菜网相应地利用美家优享模式抢占菜市场也算是对对方的一个回应”。美团买菜APP首页不过,该供应商认为,美家买菜“更像是打了一个概念而已,大概率是因为现在买菜是个风口,买菜和社区团购其实没什么区别。”在美菜网的配送体系方面,这位供应商还透露,现在美菜是每个地方都有带车司机,司机在送货APP美鲜送上注册账号之后就可以在美菜接单,司机比较固定,今天跑这个线路明天接着跑,固定客户固定路线。值得注意的是,美家买菜的上线意味着美家优享供应链的进一步整合,“2C的供应链必然进一步整合到美菜的供应链中去。”上述供应商表示,“而且也可以看出,美家优享的商品在逐渐切入美菜网的商品体系。”当然,美菜和美家优享商品结构不完全一致,比如,美菜网2B的产品到店还需二次加工,而美家优享2C产品要加工完善再配送。社区拼团战事胶着,“买菜”备受关注的当下,本身兼具社区拼团和买菜两种属性的美家优享如今又向前跨出一步。这一步你看好吗?
一起惠2019-04-15 09:08:11456 次
原来业界普遍认为,超市、大卖场在与线上的竞争中,生鲜将成为对前者非常有力的一块阵地,受制于“最后一公里”和生鲜产品的特性,线下显然能提供比线上更为积极和稳妥的商品与服务。然而,事实并不如想象般乐观。线上零售商不约而同地在生鲜上大做文章,京东、天猫设置了专门的生鲜频道,经常发放大额优惠券,使用优惠券后消费者不光能以更优的价格购买到同品质商品,还能享受到送货到家的服务。除此之外,还有每日优鲜等生鲜类电商,也在不断蚕食生鲜市场,他们除了精耕生鲜品类,还在周边品类上下了功夫,围绕消费者的餐食做足了功课。线上显然摆出了要在生鲜品类上一争高下的架势,仓储与送货条件的具备让最后一公里变得更加顺畅。除了线上的围剿,传统商超与卖场在线下也遭遇到了围攻。仿佛一夜之间,各种社区生鲜小店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种生鲜小店的主营范围是水果、蔬菜、生鲜肉等,品类大致与超市重合。小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更具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店所需的经营面积不大,大都在社区周边,他们离消费者更近,在超市与消费者之间,他们大量布店,成功截留了一部分消费者;二是生鲜小店的商品大都是统一配送,一天一送,保证了生鲜产品的鲜度及品质,与大卖场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具优势;三是因为统一配送和采购,价格也具优势。这些小店成功地吸引了一些顾客,培养了顾客的消费习惯,也成为大卖场和超市生鲜品类的有力竞争者。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竞争者外,生鲜品类还要面临潜伏竞争者的竞争。一些以社群营销为主体的经营者正在入侵生鲜领地。这类经营者大都以组建社群为基本推广单位:把相近地理位置的人组建成为一个群,定期发布商品信息,根据成员的定购情况由组织者负责送货,因为群成员都在一个地点收货,降低了送货成本;还有一种是不以地理位置为目标,以喜好的产品为集合点,比如专门定购海鲜的社群,群成员自行定购由组织者单向发货。不管哪种方式,最终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传统卖场的生鲜品类受到了来自“海陆空”的夹击,现在看,最后一公里的优势几乎消失殆尽。仅凭最后一公里试图取得战略上的优势成为明日黄花。但生鲜品类重要的战略地位却是不争的事实,早年业内曾流传得生鲜者得天下,如果无法在生鲜品类上取得突破,恐怕很难再取得更为显著的经营优势。传统卖场在这场生鲜突围战中,如何保持并扩大优势,或许以下方面值得深入探讨。一是挑战供应链,这决定了生鲜品类走多远。供应链决定了商品的质量、价格,对生鲜产品尤为重要。生鲜产品因产品保质期短、鲜度要求高的特性,对供应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经营方式是利用代理商的资源,由代理商做中间商。代理商作为缓冲,超市避免了损耗、规避了一些经营风险。但风险与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成正比,风险虽然降低,却牺牲了经营质量:首先,经营的品种受制于代理商。代理商为了最大化满足自身利益,经营品种选择大多保守、同质化严重,传统卖场难以实现差异化经营。其次,经过代理商的加价,敏感商品如普通蔬菜,根本没有价格优势,给顾客留下了高价的印象。最后,由代理商代理经营,相当于把主动权交到他人手里,就像一个人习惯接受他人的投食,逐渐丧失了主动进食的能力,能力的缺失其实比流失顾客还可怕。在代理商的温暖怀抱里,传统商超渐渐失去了主动生存意识。由代理商经营生鲜品类的劣势显而易见,但许多零售商仍依靠代理商,归根结底是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害怕损失、失败,不愿意尝试独立行走。供应链的优化需要在源头上找到解决方案,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如有可能最好到产地直接采购,既能获得第一手的货源,也能保证商品的新鲜品质。产地采购,不光要有销量的保证,还有要配套的物流体系,两者缺一不可:销量不足增大采购成本,物流跟进不到位,商品的鲜度则大打折扣。为了降低经营难度,传统商超可先选取几个重点品种或品类进行供应链优化的尝试,逐步建立生鲜品类优势。在一个海鲜社群里,群主与海边的渔户建立合作关系,渔户定期发冷链物流送货,旺季时每天一送或隔天一送,海鲜产品从打捞起到送到消费者手中,经历了最短的时间,产品新鲜有保证,虽然价格比农贸市场略高,但仍有大量忠实顾客。鲜活产品是超市经营的痛点,许多超市都把鲜活产品经营成了“观赏品类”,量少不新鲜,这当然无法获得顾客认同。生鲜品类如果不下力气在供应链上解决问题,所有的方法都是隔靴搔痒,看似解决方式很妙,其实只是为了掩盖不想花力气而已。二是商品品质与价格的平衡,鱼和熊掌的兼得。消费者无疑是在乎价格的,也喜爱购买更低价的产品——这里的逻辑关系是,在保持同等品质下更喜欢购买价格更低的商品。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如果以牺牲品质获取低价并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上面介绍的海鲜产品社群里,因为商家要承担一定损失,并加上物流等费用,价格略高于同类产品,但高价格根本阻挡不住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每到了鲜货,都会引来大量的购买者。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品质,新鲜产品带来的优质口感令人无法拒绝。要想保持海产品的品质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生鲜传奇为了让消费者买到新鲜的刚刚预处理的鱼,晚上在物流中心宰杀、包装,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商品的新鲜度。并让顾客看到红色的鱼鳃,以证明是活鱼宰杀。原来生鲜传奇在卖场现场处理鲜鱼,会留下腥味,调整后,不仅保证了鲜鱼的鲜度,还保持了售卖现场的整洁。要想获得新鲜的品质,零售商需要想尽办法找到完美或尽量完美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大致完成。用应付的心态,最终也只能收获应付的回报。随着消费者优质生活愿望的提升,在生鲜品类,只想通过价格吸引消费者显然是低估了日益提升的消费水平。如何在兼顾品质的前提下获得更优的价格,这才是超市生鲜品类重点思考的命题,顾此失彼都是权宜之计。要想取得品质与价格的优势,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供应链。只有优质的供应链才能保证品质与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超出预期的生鲜商品无疑是重要的经营目标。传统商超在品质与价格的博弈战中,只有勇于挑战的卖场才有机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三是场景的摸拟与构建,提供美好生活的提案。生鲜产品归根结底与消费者的餐桌有关。“民以食为天”,食物给消费者带去了综合的独特感受,因此消费者对食物也更有一份额外的情感。从消费者看到一种食材、引发购买欲望,到食材真正出现在餐桌,这其间消费者的心路历程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超市经营者详细解读,分解出每一个步骤,查找消费者的哪些需求还可以更好的得到满足。这需要预设消费场景和食用场景。在消费场景里,需要考虑消费者最在乎商品的哪方面特质,对生鲜产品而言,新鲜度无疑最能打动消费者。并不是每一种商品的新鲜度都能恰到好处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比如前面讲到的鲜鱼,卖一整条活鱼给顾客,顾客不仅要自己宰杀,还有运送的麻烦,像生鲜传奇那样,在最短时间内把预处理过的鱼销售给顾客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还如,叶菜类的商品保鲜最难打理,一些蔬菜上市半天就焉得失去颜值,也难再讨消费者喜欢,这需要超市经营者在上货时间、护理蔬菜方面有一定的措施让蔬菜持续保鲜。生鲜消费,消费者除了是“颜值爱好者”,还是“懒惰省事者”。许多生鲜商品的预处理需要技巧,而且处理过程较为复杂,许多消费者面对可能出现的庞大处理或加工过程,首先冒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大多望而却步。怎样把消费者做的工作更多放在超市里面实施,尽量向消费者提供加工过程简单的食品,这需要在消费场景里解决。许多商家如美团新近开业的小象生鲜、沃尔玛的社区店惠选超市都推出了一些只需回家简单加工的菜品,如酸菜鱼、金针肥牛、五彩虾仁等,消费者拿回家简单烹饪就可做完一道菜肴。还有的超市,售卖加工过的净菜,减去了消费者择洗的麻烦。在消费场景里,尽量减除消费者可能面临的麻烦,尽可能多地替消费者多做一点工作,替消费者想得越多,就越能增加消费者的黏性。在食用场景里,要考虑消费者在食用前会遇到哪些问题,哪些细节值得再去探究与深入。现在许多超市都会把菜品或水果放在一个简单的包装盒里售卖,但菜量最好一餐就可以吃完,水果量最好不超过两天。量越大消费者食用时间越久,就越影响品质,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家的品质印象。选取大小合适的包装盒是一门学问。当天不食用的食材,有哪些存储技巧,相应技巧如果在购买时或在商品上附带介绍,同样会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感。从商品被带出卖场到被端上消费者的餐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如何尽可能减少消费者的麻烦,让消费者更关注食材本身,把细节做到极致,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大有文章可作。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生鲜经营,如果能让他联想到生活场景、触动某一兴奋点、畅想到一些生活期许,无疑是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当下,传统商超的生鲜品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如果还固守传统的经营方式、拘泥在传统思维里,不肯跳出舒适区,那么只能被时代抛弃、被消费者抛弃。
一起惠2018-07-02 09:56:59296 次
近日,资本投资生鲜传奇融资已做实,生鲜传奇以现有34家店,年销售2亿元,获得资本市场10亿元的估值。最终以稀释20%股份的代价,获得2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告诉《联商网》:“与资本方的协议早就签订,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未来在做透合肥市场后,进军南京等周边城市。”生鲜传奇这一由安徽乐城投资的生鲜小业态,自2015年6月诞生以来就备受业界关注。与以往的社区超市和生鲜专卖店不同,生鲜传奇立足生鲜及厨房周边商品,利用精准的货架管理和同城最低的价格,聚焦消费者家庭厨房的核心品类,为满足消费者一日三餐所需而努力。盘点生鲜传奇成功的三个核心要素生鲜传奇之所以成功,是非常精准的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三个核心要素:饮食习惯、购物习惯、居住和交通习惯。第一:饮食习惯。生鲜传奇定位就是做好居民的厨房帮手,没有脱离生鲜。王卫在接受《联商网》采访时曾透露,生鲜传奇第四代店肉禽占比22%,蔬菜占比18%,水果占比20%,三大品类占比达60%。没有做全品类生鲜,而是强化了中国居民饮食习惯的总抓手,而生鲜传奇则牢牢的围绕一日三餐做好文章。第二:购物习惯。中国消费者素来有冲动消费的特征,就像德国消费者特征注定阿尔迪和麦德龙商场装饰简洁一样。生鲜传奇从创建之初不论是门店的装饰还是商品陈列,意境打造都在迎合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生鲜传奇升级后的第四代门店给消费者留下的就是陈列有序、错落有致具有田园风格的门店,其商品、陈列、装饰和服务共同向消费者传递着“好货不贵”经营理念。第三:居住交通习惯。生鲜传奇抓住中国消费者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居住出行习惯,中国的居民小区显著特点就是封闭,同单位同层次为主要居民,同时小区门口周边都不会存有面积大的物业。一个小区即便是经营一个面积稍大的社区店同样会遇到浪费问题。现在城市交通拥堵严重,购物的时间成本在增加,而生鲜传奇却简单快速的解决居民一日三餐和生活所需,这样的门店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追捧。而生鲜传奇从品类挖掘是电商无法取代的,而购物便捷性则是大卖场望尘莫及的。细品生鲜传奇给行业带来三大变化在言必称新零售的今天,生鲜传奇却以务实作风带给中国零售三个显性变化:第一:中国消费者会成为第一受益人。便捷、高性价比的商品提升着居民的饮食品质。第二:中国零售的竞争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电商冲击已经让中国实体零售的品类发生重大调整,而生鲜传奇具有的顾客吸引力会让大型超市的吸客品类再受重创,未来零售格局的调整是必然的,综超和大卖场业态一定要有转型升级的忧患意识。第三:中国小区门口商业发展空间会大幅提升。中国小区的封闭式模式,物业面积受限等不利因素会随着生鲜传奇这一业态的出现发生根本改变,而王卫创办的生鲜传奇却像“锚”一样会牢牢锁住小区汇聚顾客,而生鲜传奇的集聚效应会为小区其他商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面对今天生鲜传奇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陈立平教授在接受《联商网》采访时认为:“生鲜传奇抓住了中国社区零售的本源,大家都在谈社区商业,但是中国的社区是由一个个小区组建而来的,而每个小区由院墙而自我封闭,小区与小区之间很难做到交流互通,做社区商业太宽泛,而做小区商业会更具体。王卫以生鲜传奇为蓝本不断迭代升级,在生鲜市集不仅增加了餐饮,同时增加了更多生活内容。未来生鲜传奇这个“锚”作用会越来越显现。”经营好生鲜传奇四个关键点第一:选址。生鲜传奇的门店距离小区门口不宜超过60米,以30米内为最佳。忌讳开在小区里面,尽管是针对小区开设的门店,从辐射范围上并无二样,但小区内部开店不易形成人流。第二:商品。生鲜传奇的门店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小区拥有5000户居民即可达到开店条件,大量快速的复制需要商品的标准化,而这样的标准化并非单指生鲜商品包装的标准化,而是包括商品品种(定编)、陈列(道具)和售卖方式等一系列的标准化。第三:人员。生鲜传奇是一种新型零售业态,门店员工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并不重要,因为生鲜传奇在经营上与其他业态玩法不同。对员工的管理简单化,具体操作规范不要求高深。实行看板管理,要让员工一看就会,一学就对。员工易学易操作的才是最好的规范,不要搞出一大堆高大上的管理,只会让员工产生自卑感,并无其他好处。第四:营销。生鲜传奇营业面积300平左右,入选单品1600个左右。在营销上如何让消费者清晰知道门店的亮点是什么?生鲜传奇与大卖场的不同是什么?随着生鲜传奇门店进入4.0版本,王卫给生鲜传奇新的定位“好货不贵”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简单就是好生活。生鲜传奇的面积和品项尽管不比大卖场,但是商品性价比却要高于大卖场。在生鲜传奇有限的空间内,门店在装饰上突出的田园风格更是打造营销上的一种意境。因其卓越的表现,生鲜传奇曾经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在联商网主办的全球零售创新峰会上获得“中国好门店大奖”,生鲜传奇店长陈超荣获2017“黄山岩松杯”卓越店长社区店组冠军。今天生鲜传奇在资本市场上一绝红尘。当媒体问及是否还有料可爆,王卫笑称:“没料,就是最大的料。”此时距离王卫离开红府创业已经5年,而创业伊始的那句“赢则举杯同庆,败就击掌再来”,此时,相信乐城团队在美酒相庆后又再攀高峰。
一起惠2017-11-22 09:20:23291 次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更能贴切表达中国零售浮躁与喧嚣的本质。10月中旬,零售行业同时举办两场零售盛会:2017联商风云会和云栖大会。两场业内瞩目盛会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零售已经进入跑马圈地加速扩张的2.0阶段。新零售概念的提出仅仅一年,在资本与技术助推下各种新零售模式应运而生:超市+餐饮、无人商业、智能商业等等。如此生龙活虎的场面再次表明,中国零售从未画地为牢,不刻意创造和追求一种模式。对于业界而言,不要把新零售“搞得”过于神秘我们撇开各路专家对新零售纷繁复杂、长篇大论的解读。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基于两点:第一、基于电商所谓的流量即线下零售所说的客流发生了变化,之所以出现变化,是因为支撑零售组成的品类其作用发生变化。以超市为例:在电商之前,超市是以生鲜不计利润来吸引客流,用食品和非食品赚取利润。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原来赚取利润的食品和非食品的销售份额被电商打劫,这一变化无疑是抢了超市的钱袋子,线下零售举步维艰,甚至出现一些零售老板六神无主,诚惶诚恐。当然这几年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市场不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二、电商在强大的资本力量助推下,经过疯狂烧钱来培育新的消费习惯养成。但线上规模经过迅速发展后也遇到了瓶颈期,流量增速放缓。科技与技术的发展,新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养成,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互补。实际上新零售诞生是趋势必然,是线上线下同样遭遇瓶颈后的一次发自本能的突破,不存在谁拯救谁的问题。即使是新零售,依然绕不过零售“三段论”一个企业只有实现盈利才能可持续发展,对于零售企业来讲赚钱是分层次和多样化的,线上线下道理相通,本质依然。第一段:通过商品销售赚取利润,这是零售最本真的阶段。第二段:在前一段的基础上,经过量的积累,进一步打通上下链,实现平台化运作。例如供应商账期、联营、代销、柜台出租或平台出租,打造线上或者线下“地产商”。第三段:零售的终极目标实现资本化、金融化,以钱赚钱。吸引风投、上市、并购、重组等资本手段,通过各种支付方式进行类金融运作,线下零售企业多涉足银行和小额信贷等,都是这一阶段常见的做法。我之前在文章曾经提到:实体零售多数“走步梯”,脚踏实地一步步来,滚雪球式的发展壮大;而电商企业更擅长“乘电梯”,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实现目的,为了能博眼球吸引融资,个个成了“表演高手”,因为没有钱后面就一定没有故事。当然“三段论”不存在绝对的逐级迭代,在强大的资本力量推动下,一些零售企业从第二段开始,甚至有些企业跨界打劫直接从第三段开始。当线上线下遭遇流量瓶颈时,怎么做才能改变颓势?拥有流量才是生存根本,所以需要再次调整品类组合。诸如“零售+餐饮”等各种零售+模式的出现,其本质就是调整吸客品类,实现黏性流量升级。以“超市+餐饮”为例,增加餐饮,压缩食品和非食品,由原来的生鲜吸客转变为餐饮吸客,因为吃是人的本性,进而继续实现流量增长,满足零售三段的可持续性。如此以来,以移动互联网(APP)为载体,以“零售+餐饮”等跨界模式为基点,满足周围一定公里商圈消费者生活需求,可使用各种支付方式,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到家和到店两种购物途径。首都经贸大学陈立平教授最新观点认为,这一模式更加符合中国未来国情,实现“商养结合”模式。超级物种、盒马鲜生、天虹SP@CE、步步高鲜食演义、物美+多点以及小业态新锐生鲜传奇四代店等,都实现了线上线下互通,满足消费者到店和到家的立体式消费场景。今天,零售已经没有线上线下的渠道之分,只有在线不在线的状态区别;没有实体和虚拟的对立,只有互联物联的场景差异。在这一场景下,新零售门店所到之处极大的方便了周边居民,带动了周边房价的提振和热炒,实际上传统型门店开业也带来周边房价热炒,但与今天的新零售门店所具有的便捷优势已不可同日而语。新零售门店辐射到的社区被称为“APP生活小区”。随着新零售门店扩张,商圈的不断重叠,未来消费者手机中会出现N个不同零售企业的APP。当这一情况出现以后,各个门店之间拼的依然是最根本的商品和服务,再次回到商业竞争的根本上来。每家零售企业经过上一阶段新零售门店测试,都找到自己发展的脉搏,按照自己的模式可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新一轮跑马圈地成为必然。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曾说:“新零售时代,是资本狂欢和舍命狂奔的时代,在新零售的超级蓝海中,速度是第一位的,快速占领全国是最重要的战略,新零售本质还是电商的一种模式,赢家通吃的规律同样存在。”尽管新零售喊得响彻云霄,但与2012年马云的“实体店必死”论抛出不同,经过五年市场厮杀的实体零售企业,已经看清这场商业战的本质,内心已经没有彷徨感,建立于自身供应链优势和周边商圈顾客数据基础上的实体零售,他们做新零售并非没有基础和自己的优势。我的这一认识也从一些零售老板那里得到验证,他们说有新零售企业找他们谈合作,都被他们婉拒,因为他们看清楚这场新零售浪潮的本质,对所谓神化了的大数据更是一笑而过。其实这些老板说的无非还是零售三段论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次大家心如明镜。结束语零售行业没有成功,只有成长,没有模式,只有尝试。永远围绕顾客需求在变,就像一朵鲜花永不凋谢,始终娇艳夺目需要不断的养料供给:水、阳光、空气……都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在变,市场容不得你停下脚步,不管何种零售企业和模式。有人提出在价值观上,实体零售是股东第一,电商是客户第一,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实在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关系中定位不一样的。一方是过程,另一方是结果。只有实现“客户”和“员工”价值最大化这一过程,才能得到“股东”最大化这一结果,至于宣传上把谁放在第一位并不重要。口号怎么喊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因为想要的结果其实大家都是一致的。
一起惠2017-10-24 09:39:24284 次
过去几多辉煌,当下就有多少唏嘘。曾经销售额增幅连续五年超过20%,被称为实体店“最后一个创新样板”,如今却难逃被收购的命运。6月16日,亚马逊以137亿美元收购美国食品连锁超商WholeFoods(全食超市)。全食超市对于国内零售商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这从近年来数量激增的各色高端超市就可以看出。尤其是2015年之前,实体零售业在电商冲击下一时间理不出头绪,以价格优势与商品丰富度取胜的大卖场业态遭遇“寒冬”。而全食超市却以高出沃尔玛等普通超市40%至175%的商品定价,出售“高价、高质量”的有机、天然食品。这一独特卖点使得其业绩连续5年增长,门店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多地,甚至有媒体报道称,“平价超市已经走向末路,以全食超市为代表的的高端超市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业态。”在此背景下,国内零售企业效仿者众多,既有绿地集团在2015年前后开出的精品超市绿地G-super、沃谷农业旗下的“果蔬好”等没有零售业经验的“外行”纷纷试水,也有众多实体零售商发力精品超市,例如永辉开出bravo精标店、金鹰百货打造的GMart超市、华润旗下的ole’和blt,以及北京华联的BHG精品超市和上海城市超市等老品牌。全食超市面临被收购,昔日的“教父”走下神坛,这对于国内零售企业造成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但早在两年前,全食超市的困局已经有迹可循。2015年5月,据BusinessInsider报道,在过去的3个月中,全食超市的股价下跌25%,原因是投资者认为,该品牌无力再吸引新的顾客。其竞争对手也是如今的潜在买家——超市连锁品牌克罗格超市预计赶超全食,成为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超市,而Traderjoe’s连锁店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量是全食超市的两倍。发展至2016年,全食超市股价下跌50%,销售额同步下滑,其母公司更是于当年9月份宣布将在年底之前裁掉员工数的1.6%,共计1500人。全食超市遭遇经营危机,已然呼之欲出。那么,是全食超市不行了,还是高端超市业态有待考证?全食超市的现状就如同中国自有品牌联盟执行董事张智强所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以精品超市为代表的高端定位业态,已经到了两极分化、迭代整合的阶段。经济下行,核心客群遭遇分流回顾全食超市的发展路径,其大肆扩张的几年恰好符合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段,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等高品质商品的追求为全食超市的“高价、高品质”定位奠定了基础。如今遭遇困局,与呈现出“U”型曲线的美国经济同样紧密相关,使得全食超市的核心客群逐渐分裂为两大阵营,一边是消费能力得到提升的顾客被更为高端的创新业态吸引,另一边则是受到影响的部分中产阶级,在有机食品日渐普及的情况下选择了价格更为低廉的同类型超市。据美国2015年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除了继续疲软的制造业之外,其零售销售总额也于2015年12月起出现“意外性”下滑。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6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预估从2.2%调降至2.1%,并且下调了201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8%降至3.6%。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全食超市的目标客群具有消费高端商品的能力,但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这些人逐渐分化为两大阵营,一部分是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乃至高端客群,在有机食品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全食超市提供的卖场环境、购物体验以及高品质商品将此类人群吸引至卖场之中。但发展至今,美国已经出现了不少比全食超市更为高端的创新型业态。举例来说,美国加州地区近年来出现多家区域性零售商,他们的门店数量相对来说较小,但因为其创新概念而备受高端客群追捧。一家名为gensler的区域企业,主打“location”概念,门店内销售的所有商品皆来自于周边农场,甚至于巧克力也是从原料种植到加工乃至销售都由gensler主导完成。而最近两年兴起的“零售+餐饮”概念实际上在美国也早有典范,怡食家超市总经理安利英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在美国调研时发现了一家主打豪华夜宴附带食材销售的门店,商品价格昂贵,且有专业厨师策划相应主题上门烹饪,在当地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例如SKP的高管就为其家庭定制了一年的晚宴服务。”另一阵营则是消费水平受到影响的部分中产阶级,尤其是当美国社会中的有机食品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其市场规模早在2014年就已经达到390亿美元。也就是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涉足有机食品领域,包括traderJoe’s(乔氏超市)、克罗格超市甚至是阿尔迪等平价超市。据Dcist.com网站的数据显示,全食超市一包藜麦的售价为9.99美元,而乔氏超市则是4.99美元;无麸奶酪披萨在全食超市的售价为7.49美元,而克罗格超市则是4.99美元,为此,一些对有机食品有消费需求,但经济能力受到冲击的客群则倾向于相对来说更具性价比的平价超市。转型失败,双线发展难以兼顾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全食超市并非后知后觉,在国内零售商还将其奉为高价值商品代言人之时,全食超市已经悄然降低了部分商品价格,并且开出其针对80后、90后推出的新业态——365超市,主打有机、环保、低价等强调性价比的创新概念。但从目前来看,双线并行非但没有为全食超市吸引来新进客群,甚至无法保证主线业态的持续增长,全食超市的转型可以说收效甚微。曾经有消费者评价称,去全食超市消费要做好“花光月薪”的准备,当此类看法影响到全食超市的股价时,全食做出回应称,“将降低某些商品的价格。”但是,据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摩根大通银行分析师称,“该企业并没有尽力推销特价商品。”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甚至没有意识到全食超市的价格正在下调。但客观来讲,全食超市一旦大幅度下调价格,必定在与沃尔玛、阿尔迪等平价超市的“价格战”中败下阵来,可谓进退两难。再看曾经将全食超市推向神坛的有机食品,随着沃尔玛等其他超市也开始出售此类商品,消费者去全食超市购物的欲望就被大大减弱。虽然全食超市也有主打差异化的自有品牌,但大都是基本商品,而乔氏超市则有超过80%的自有品牌,在该超市公布的最后欢迎商品排名中,就有辣椒柠檬鸡肉汉堡、曲奇黄油、玉米、辣椒酱等其他地方买不到的独家商品。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全食超市于2015年5月开出其副线品牌365bywholefoolsmarket。365超市可以理解为低价版的全食超市,其中90%的商品选品与定价都由全食超市德克萨斯总部制定,这与全食超市地方销售团队可以直接对当地货品定价的运营模式明显不同。可以说,为了留住被乔氏超市、阿尔迪以及沃尔玛等平价超市抢走的客群,全食超市不得不从精品有机超市延伸至中低端超市,但从其业绩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受到新开门店的影响,其在2015财年的销售额上涨了8.4%,达到153.9亿美元,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分别下滑了7.8%和7.4%。尤其是同店销售在2015年第四季度和2016年第一季度分别下降了0.2%和1.8%,可以说颓势逐渐明朗。复盘高端超市性价比或成重要卖点遭遇困局的不只是全食超市,盘点国内仿效全食的众多精品超市,面对有限的市场空间,却有众多试水者不断涌入,早已沦为一片红海。就拿国内市场份额相对占比较大的华润ole’和blt精品超市以及北京华联旗下的BHG来说,前两者开店增速不达预期,后者更更是在2016年第三季度爆出了净利润下滑320%的惨淡业绩。某资深零售高管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目前国内的高端超市实际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首先是某大型零售企业为提升品牌定位、吸引高端客群做出的补充业态,例如BHG、G-super以及华润V+等精品超市,这些品牌实际上占有其母公司的大量补贴,究竟赚不赚钱,很少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其次是以高溢价进口商品为主打的精品超市,类似于citysuper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等企业。最后还有一些典型的小众超市品牌,例如主打日式商品的APITA。”这些大中型连锁超市实际上基本划定了高端超市的市场份额,无论是它们想大幅度扩店,还是新进者想要分一杯羹,目前来看都不太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其主流客群的流失,例如上海城市超市早年间主要针对外籍人士,但受到外籍人士归国的影响,城市超市开始将其目标客群定位为具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中产阶级。然而,城市超市近年来很少扩店,最近更是被天天果园收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消费者已经走出了对进口商品盲目崇拜的阶段,取而代之的是对“高价值”商品的追求,也就是在日常消费中不易获得,品质较高的差异化商品及体验。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些体量相对较下的新兴零售企业反倒容易创新,例如安徽乐城旗下的生鲜传奇,盒马鲜生等。“当一些小企业成功创新之后,便会有大型连锁零售商利用资本进入,这是一个渐趋成熟的零售链条。”北京某深耕精品超市业态二十余年的零售高管评价称。为此,《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高端超市业态未来或许将会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此前为进口商品附加三倍以上溢价空间的“高端定位”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商品性价比的精品超市,另一方面则是创新性业态将会成为定位“高端”的新属性,就如同美国加州分割了全食超市大量高端客群的gensler等企业。这实际上是消费升级的必然挑战,就好像十年前被视为“高档洋快餐”的麦当劳,如今却成为多数家长眼中的不健康食品。高端超市的经营者们或许该打破对于“高价格”商品的依赖,转而从区别于日常消费的品质商品以及与高端定位相符的卖场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
一起惠2017-06-18 09:06:06451 次
7月27日消息,今日,永辉超市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未参与洽谈收购北方某省最大连锁企业,也未获悉媒体所述收购信息。日前,据“生鲜传奇”的公众号称,北方某省最大的超市连锁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亏损较多,资金吃紧,拟整体出售超市业务。永辉超市、华润等巨头参与收购洽谈。据了解到,目前,永辉超市的门店分布,在华东地区有185家,在西南地区有141家,华北地区只有50家。除去北京的31家,华北地区其他地区的门店较少。而筹建中的183家门店中,华东西南占133家,华北地区只有13家。在永辉超市2015年的财报规划中,提到“山西和河北围绕省会城市圈层递进”,但其筹建的门店中,华北地区集中于河北地区;已有的门店中,在山西亦只有一家分布。
一起惠2016-07-28 08:47:44774 次
推荐商家更多
京东商城
最高返利56%
京东商城wap端
最高返利56%
苏宁易购
最高返利5.6%
荣耀商城
最高返利3.5%
拼多多
最高返利35%
考拉海购
最高返利7%
华为商城
最高返利3.5%
当当网
最高返利4.2%
爱奇艺
最高返利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