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
在国内,微信支付宝已经基本统治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数据显示,支付宝支付宝的活跃用户达4.5亿,微信支付的活跃用户超6亿,用户规模几乎已经达到天花板,两者都将未来增长目标放在海外。不过截止到目前,微信支付宝进军海外市场的时间其实也不短了,但从数据来看,目前在海外支付市场,可能要被苹果三星统治了。根据来自JuniperResearch的一份最新预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使用移动设备制造商提供的非接触式支付服务用户数量将增加至4.5亿人次。其中,苹果ApplePay的用户数最多,ApplePay将独占全球50%市场,按照用户数推断,ApplePay到时会拿下2.25亿的用户数。而目前,ApplePay支持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截止到2017年底ApplePay用户数就已经超过了1.27亿。最近库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ApplePay上个季度的交易额远超10亿笔,是去年同期的三倍。目前,ApplePay支持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超过4,000家发卡机构支持ApplePay,其中包括美国境内几乎全部的银行。按照这个速度发展,ApplePay的后劲还很大。ApplePay在中国台湾地区也相当成功,据台湾北富银特别针对富邦卡友2018年上半年的交易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有超过60%的支付交易是通过ApplePay完成。台湾《ETtoday新闻云》指出,ApplePay在台上线一周年,其全家非接支付占比达70%。JuniperResearch的报告认为,虽然智能手环厂商FitbitPay和中国厂商华为支付(HuaweiPay)等新竞争者也在入场,但他们认为,这些厂商的业务可能不会增长太多,移动支付业务的领头羊将是苹果三星。海外支付市场由NFC支付主导而非第三方支付应用主导因此,从数据来看,在国内被微信支付宝主导的第三方支付应用模式在海外面临苹果三星等巨头的强势竞争,这意味着在海外有大量用户使用的是硬件厂商提供的钱包支付服务,即由NFC支付主导而非第三方支付应用的二维码支付主导。其实苹果的ApplePay从用户体验来看,它并没有绝对优势,甚至在体验操作上还不如二维码支付方便快捷。某种程度上,国内用户放弃ApplePay而更青睐微信支付宝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信用卡消费习惯不如西方国家那么成熟,二是国内微信与支付宝在国内强大的地推能力,加之它更符合国民消费习惯与体验,在国内,信任价值更高。而在海外,ApplePay的推广其实也不顺利,自从ApplePay发布之后,它的操作便捷性与各方面的用户体验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多大的口碑与正面舆论效应。但苹果为了让ApplePay普及做了很多努力。不断的去拉拢各大银行、零售商去建立合作。到2017年底,ApplePay占领了全球NFC移动支付90%的市场份额,击垮了其他同类平台。说到底,ApplePay在海外市场拿下许多市场份额,某种程度也是依赖强运营、强地推能力与市场拓展、营销能力来完成的。其实第三方应用支付还是NFC支付,在体验层面很难说有碾压性优势,只能说是半斤八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胜出必然要看谁的线下推广能力与商户拓展能力更强。线下拓展能力与市场铺设速度,支付宝微信在全球的市场动作没有苹果那么快。微信支付宝虽然在国内知名度很高,但在海外却并非如此,早前亚洲金融顾问机构Kapronasia的研究显示,在1000名接受调查的中国消费者中,21%的人从未在国外使用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而61%的人则说自己不知道可以使用这两种支付方式或者商家不提供这两种选择。微信支付宝海外业务拓展关键难题在哪?从支付宝、微信支付来看,目前出海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其支付平台与当地的银行系统整合起来,这是国内第三方支付成功打入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如果账号不能和当地的银行或交易系统连接起来,那么很难将业务更加深入的推进下去。微信支付宝在国内更多是契合了国内信用卡消费尚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因为国内移动支付潮流兴起的时候,国内还处在现金社会,多数国民还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移动支付恰恰踩中这个空档,以一种更为便捷的支付方式迎合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相比较信用卡高度普及的美日欧洲国家,微信支付宝得以跨过信用卡阶段,直接弯道超车。但在国外,恰恰难题就在这里,如果在西方国家普遍是信用卡消费,那么这种消费习惯其实跟NFC的支付模式契合度更高,说到底,支付宝微信要面临与当地的消费生态体系融合、以及破除监管难题和使用习惯上等一系列问题。因为在西方许多国家,对于第三方支付应用从银行账户划账是受到监管限制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当地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规则,此前支付宝在台湾等地也曾遭到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的警告,其当面付产品有触及监管的嫌疑。近日也有不少媒体报导,越南宣布禁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而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国家至今没有账户能实现实时直接从银行账户的划账。而NFC支付模式由于它本质上是从银行划账的,是让银行卡直接与商家的支付系统对接,而非经过第三方应用,是契合这些国家的监管政策因素的。当然在海外业务上,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也在与当地银行以及零售商、支付机构进行大量合作。比如支付宝先后在美国与多个利益方如银行业巨头、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集团、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Verifone、美国首家华人超市iFresh及其它多家零售商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而美国移动支付平台Citcon则在去年宣布与微信支付合作,以将其带入北美。另一种方式是入股当地的支付公司。我们看到,支付宝主要是通过投资或者结盟当地的支付公司来推动业务落地。比如投资印度的支付公司Payt、韩国互联网银行K-Bank,结盟日本乐天、欧洲退税机构环球蓝联等。而微信支付则是将目标放在中国游客身上,包括在美国与Citcon合作,在机场,免税店等地推行微信支付,在日本推出富士急乐园小程序,提供在线购票等服务。当然,针对中国游客,微信支付宝的做法大同小异,即往往是与当地支付公司合作,接入一些当地折扣店和免税店等中国游客光顾的商家,满足中国游客出境游的需求。但与海外银行合作推进往往并不容易,因为本质上,在海外,除了信任这一层面需要破冰之外,本质上微信支付宝与银行也是有一定的竞争关系。而苹果ApplePay与银行合作会更加顺畅。比如即便在中国,当年苹果支付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中国银行以及大量商业银行的合作支持,在美国也拉拢了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等美国大型银行,以及万事达、Visa和美国运通等信用卡公司。而苹果ApplePay也将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登陆奥地利,同时奥地利银行将会成为苹果ApplePay在奥地利的合作伙伴之一。因为苹果ApplePay本质上是通道工具,而不是支付账户,本质上只是将银行卡绑定在这个工具上——NFC支付等同于用户把银行卡放在手机上用指纹当密码付款而已,不会分流银行的用户,跟银行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而且是帮着银行抢这些第三方支付应用的市场,所以ApplePay更契合许多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因此在与银行合作以及与零售商合作推进上更为顺利,而NFC支付也契合许多西方国家的政策。软硬件生态、品牌认知度、市场拓展,苹果支付优势更强对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而言,苹果ApplePay与三星支付的一大优势在于其硬件品牌优势。三星的优势在于其硬件品牌铺路。三星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很高,平均每年全球三星手机的销量至少3亿台。因此三星之所以能在支付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作为全球市场份额最高、普及率最高的手机硬件设备制造商,可以借助自己的手机开拓为商户服务的支付业务板块,场景落地自然。数据显示,目前三星至少在22个国家开展支付业务,欧洲也有6个国家接入SamsungPay。再看苹果。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iPhone则是人尽皆知的主流手机品牌,而且苹果手机的全球市场也为其奠定了用户基础,因此,苹果胜在可以依赖硬件的超高品牌知名度与软硬件生态优势强推ApplePay。曾有苹果用户表示,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WalletApp发送的通知、添加信用卡的请求等等,虽然我曾不想用,但一天发五条通知真的很烦人,所以不得已下绑定了信用卡。据说ApplePayCash推出后,苹果Message软件曾经还提醒某位未绑定ApplePay的iOS用户手机已遭受病毒软件袭击。于是不得已的情况下,许多用户就这样在苹果的骚扰与推动下,半推半就的,成为了ApplePay的用户。你可以不屑苹果的这种手段。但市场竞争往往有时候就是讲丛林法则,需要将自身的优势完全利用起来。苹果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品牌文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接近——文化环境、支付习惯、经济环境、用户习惯与消费方式均比较接近,在西方国家,信用卡消费习惯已经非常成熟,数据显示在日本,20岁以上的成年人人均2.6张信用卡,欧美的情况也差不多。而在信用卡消费成熟的地方,转换二维码支付往往存在诸多习惯与心理上的障碍,因此更容易接受NFC支付方式。苹果作为一个全球化非常成熟知名度非常高的品牌,更容易获取用户信任,NFC支付在许多海外用户看来更加安全,用户也基本上不会担心其安全问题。安全与隐私问题障碍这也是微信支付宝的难题所在,所以支付宝微信在海外拓展的重点市场在东南亚地区华人多的区域,而非欧美日本美国等市场。海外的许多用户与商户对微信支付宝依然存在不信任问题或者担心安全问题,或者说微信支付宝并没有将它的本土化优势与用户体验优势进行很好的文化输出与包装,让更多的海外用户知晓。在一份海外的调查中,有超过37%的人承认“不确保其是否安全”。美国的支付服务提供商Cancan的管理总裁坎迪斯·库曾表示:“西方国家品牌对中国的移动支付方式接受较慢,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内地的移动支付市场有多大。”早前阿里的蚂蚁金服尝试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转账公司速汇金的计划,由于美国华盛顿政府方面在国家安全顾虑上的原因的介入,最终被撤回。另外,隐私问题也是一大障碍。曾有熟悉海外市场的支付界人士表示,有些中国走出去的支付企业会遇到“水土不服”,比如在日本和欧洲遭到用户的排斥,主要是因为会记录用户的行为轨迹,这对注重隐私保护的国家来说犯忌了。这是在中国市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拓展业务的一大需要注意的难点。Facebook谷歌等公司都在曾经在隐私问题上栽跟斗。而在中国,隐私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欧盟,个人隐私保护法案——《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已经正式付诸实施。它们需要针对会收集哪些数据、如何使用这些数据以及与谁共享数据作出清晰且全面的解释,这些支付公司在走出去的时候需要对于尤其注重各地的隐私法案,基于如何收集的消费端的数据需要给出公开透明的授权与解释,去赢得当地监管机构与用户的信任。微信支付宝海外争夺战,眼里的竞争对手不应只有彼此我们当然也需要看到微信支付宝今天的成就。数据显示,目前超过10亿的微信用户中8亿都在使用微信支付功能。而根据支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个暑期,支持线下移动支付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有40个,支持手机退税的机场也增至了80个,创历史新高。但我们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微信支付宝在海外的拓展,互相都将重心放在如何争夺华人市场与游客市场,两者似乎并没有过多思考如何从苹果与三星支付手里抢市场。这从侧面反映出,微信支付宝到了海外也只是将彼此当成竞争对手,但本质上,你如果仅仅是从游客或者华人身上入手来抢市场份额,那说明你的国际化视野还不够开阔,野心还不够大,毕竟去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说到底还是中国用户,如何说服越来越多的非华人消费者成为用户,才是海外运营的重中之重。但其实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它们面临的共同的难题在于是如何取得海外市场的信任,如何说服教育当地市场,让其更认可第三方应用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不下于NFC支付,如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海外互相对攻,互相诋毁,则更难在海外市场彰显其品牌的气量与格局。总的来看,微信支付宝是国内互联网公司国际化最有利的一张王牌,但难点在于如何获取非华人消费者群体与银行等机构的信任,让这些用户越过心理障碍的门槛愿意体验这种新的支付方式。在今天来看,只有16%的iPhone用户使用ApplePay,苹果的增量空间很大,但同时也意味着苹果尚未构成垄断,微信支付宝的发展速度也不慢。ApplePay也面临着SamsungPay还有谷歌支付的竞争,微信支付宝还有进一步抢夺非华人市场的机会。这关键是需要各自能放大眼界与格局,这或许也是走的更远的关键。
坐网约车,大家关注的一是能否叫到车,二是是否安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有用户发现滴滴出行的手机App上出现了一个选项“是否开启车内监控”,这意味着会有一双“眼睛”在你乘坐网约车时盯着你。对此,滴滴表示,车内监控目前正进行小范围试点,如果用户叫到了可监控的网约车,也可以在设置中把这个功能关掉。其实,在深圳等城市,出租车、网约车上已经装上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全程运营视频监控。对于这种方式,司机们反响如何?对乘客来说,真的更安全吗?“现在说得清了”深圳市交委表示,希望通过车载终端,实现营运全过程车内车位两路视频实时监控,加强对驾驶员行为监管;并实现驾驶员上岗签到智能化,从根本上解决驾驶员远端智能实名认证问题。2018年6月底前,深圳巡游出租车已经全部装上智能终端设备。董师傅是深圳的一名出租车司机,他的车子在深圳推行新能源出租车后换新了,车内也因此装上了车载终端,“车载终端主要是个摄像头,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还原真相,但是无法阻止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是事后回看。”在董师傅看来,装上车载终端后,对于监督司机运营的确有帮助,但对于即时保护司乘的安全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装了车载终端后,徐师傅每次发车前多了一道程序——人脸识别,“系统设置了深圳交通委认可的司机照片,每天上班都要扫脸,这其实是一种打卡。”徐师傅告诉《IT时报》记者,人脸识别功能主要是针对司机的。对于车载终端的功能,曾遇到过恶意投诉的徐师傅较为赞成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前是有理说不清,现在有监控就可以说得清了。视频监控通过网络上传到交通委,公司和交通委可以监控车内情况。如果发生安全事件,司机报警后,他们也会全程监控。”深圳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告诉《IT时报》记者,从目前来看,司机如果碰到安全性事件,较多地选择110报警,“虽然车上有报警装置,但连的是交通委及各企业系统,直接打110出警更快。”只能“事后回看”根据《深圳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对网约车车辆的规定中有一条就是“安装符合国家、广东省、本市技术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具有行驶记录、车辆卫星定位、应急报警等功能的车载终端”。所谓技术标准和规范,是指车载终端要有图像采集、行驶记录、车辆卫星定位、应急报警等功能。“如果是私家车做网约车,一般都没有装车载终端,需要车主花成本安装,价格近4000元。”在一个近300人的深圳网约车QQ群中,群主告诉《IT时报》记者,如果安装了车载终端,就算完全合规,但由于有成本和门槛,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暂时不装。《IT时报》记者从深圳市交通委了解到,截至目前,深圳已核发了近3万多辆网约车车辆运输证,这些车辆均安装了车载终端。林先生是深圳一家租车公司的员工,在他们公司提供的比亚迪等适合做网约车的车型上,已经安装了和深圳出租车一样的车载终端,对于后台是否会实时监控每一辆车的车内情况,林先生告诉《IT时报》记者,主要还是事后回看,且车上没有紧急装置,“监控内容保存在设备里,需要时可以上传。”深圳一家做车载终端公司的工作人员曹先生告诉《IT时报》记者,现在市场上提供的车载终端基本都只能“事后回看”。在泛宇智能创始人赵弘毅看来,从技术上来说,要车载设备做到主动实时监测并不难,但关键在于是否有必要这样做,“最关键的就是用户隐私问题,如果后台一直有一双眼睛盯着,司机和乘客都会感觉‘被监控’,有点矫枉过正。如果只是把数据存在设备中,只有到要用的时候才调出来,对司机和乘客的感知会好一点。”在杭州,出租车上也装上了两个摄像头,一个是对准司机,一个是对准乘客,但也不具备后台实时监控功能,赵弘毅表示,在杭州推得并不算很好,司机不愿意安装,就是因为涉及自己的隐私。
已知有RosenLawFirm、PomerantzLLP、LawOfficesofHowardG.Smith、Faruqi&FaruqiLLP、TheSchallLawFirm和Bronstein,Gewirtz&GrossmanLLC六家律师事务所宣布代表投资者们展开对拼多多的集体诉讼,以追回投资者们因此蒙受的损失。作为社交电商平台代表之一,拼多多在上市之后受到了诸多质疑和指责。在上市的第五天,拼多多股价盘中一度跌破发行价。而在今天美股开盘前,截至发稿时,拼多多股价盘前下跌4.23%至19.45美元。昨天,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消息称,7月31日,市区两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已经约谈拼多多平台经营者,要求其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对媒体反映的以及消费者、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问题进行整改,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此,拼多多发表声明并回应称,将全力配合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进一步严厉打击平台上侵权假冒商品,努力达到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期望。另外,对于外界的质疑,拼多多方面表示,善意的批评拼多多都会接受进行整改,但真相是正在受到罕见的波次网络舆情攻击,并在网络上有专门的团队和人员在维护。据此,拼多多已经向国家互联网中心发起举报,详细材料在合适的时候也会向全社会公布。
据国外媒体报道,路透社看到的一份政策文件草案显示,印度正在考虑设立一个单独监管机构并进行立法,以解决该国所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问题,消除目前监管该行业的法律不成体系现象。这份政策文件即《国家政策框架草案》中提出的一些措施包括:本地数据存储、强制使用国内用卡支付网络Rupay进行网上交易,以及推动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提供网上零售服务。该文件还表示,印度还将采取措施,发展数据存储能力,并鼓励在印度国内存储数据。这份文件还称,将给予时间让电子商务行业“在本地化成为强制性要求之前进行调整”。该政策草案表示,“在遵守隐私、许可等相关规定情况下,印度政府将有权让数据存储在印度国内,以实现国家安全和公共政策目标。”该文件表示,印度反垄断监管机构将考虑改变外资投资的进入规则,以便对可能扭曲竞争的电子商务市场的并购行为进行强制审查。Flipkart是印度重要电子商务公司之一。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Walmart)、电商巨头亚马逊旗下印度子公司,以及由日本软银(SoftBank)支持的Snapdeal,目前正在展开对Flipkart的收购。
7月28日消息,海关总署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海关进出口货物整合申报将于8月1日实施,报关单、报检单将合并为一张报关单。据悉,整合申报项目是关检业务融合的“第一枪”,是关检融合标志性的改革举措,因其改变了企业现有报关流程和作业模式,广大进出口企业感受最直接。经过梳理整合,原报关、报检共229个申报项目合并精简至105个,统一了国别(地区)、港口、币制等8个原报关、报检共有项的代码,其中7个采用国家标准代码或与国家标准建立对应关系。海关简化整合进口申报随附单证,将原报关、报检74项随附单据合并整合成10项,102项监管证件合并简化成64项。据了解,海关已针对1万多家进出口企业、报关代理企业开展了业务、技术培训和相关宣传,相关信息化系统也已完成开发、改造和更新,实现“一张大表”货物申报。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国表示,关检融合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如联合办公、统一标识、一支队伍等,更体现在把关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是否得到提升。他进一步介绍,整合申报项目作为新海关落实中央改革任务、优化营商环境、应对复杂外贸形势和服务外贸企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重大,也对接下来的一系列的关检融合举措起到引领作用。更完整的报关单数据,为接下来的统一作业系统、统一风险研判、统一指令下达及统一现场执法奠定基础,不断完善监管与服务。
据国外媒体Fortune报道,作为行业先锋和世界上最大的共享单车独角之一,ofo当前却在大大缩减其全球业务,包括减少在美国的服务。这一举动是全球移动出行市场战争的一个最新转折——中国两大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美国两大打车服务Uber和Lyft都是这场战争的主角。ofo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初创企业,去年夏天进入美国市场,先是在西雅图的街道上推出了1000辆小黄车。自那以来,该公司已在30个大城市部署了4万辆自行车。就在今年6月,ofo还表示希望在今年年底前覆盖100个美国城市。因此,当ofo上周宣布它的美国业务将转而进入“休眠模式”时,很多人都惊讶不已。随着它在多个城市停止服务,估计它的100名美国员工中将有70人失去工作。该公司的三名美国高管已经离职。该公司将其撤退举动归咎于地方法规。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ofo已开始重新评估那些阻碍新型绿色交通解决方案的市场,优先在支持替代性交通方案,以及可让我们持续地为用户服务的可行市场谋求增长。”在中国,ofo和摩拜单车当初能够在一个相对不受监管的环境中迅速扩张,它们采取向各地街道大量投放自行车的策略来争夺市场统治地位。地方政府起初没有实施干预,但没多久,城市街道上的共享单车泛滥成灾,政府不得不出来干预。来自中国的自行车堵塞人行道或堆积成山的图片给人留下了十分糟糕的印象。在拥抱风靡中国的“无桩式”共享单车模式的问题上,美国国会议员一直以来都比较审慎。在美国,大多数已经推出无桩式共享单车的城市都是在试点计划下让它们运营的,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部署的自行车数量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华盛顿特区,ofo只能投放400辆单车,它声称这种限制阻碍了它实现规模经济。事实上,美国的共享单车历史比中国更为悠久。当地的官员也对传统的单车租赁服务更加熟悉,该类服务相比之下更加井然有序,属于有桩式共享单车,即用户需要在指定的停靠点取车和还车。Uber和Lyft的布局在美国,行业领先者是一家名为Motivate的公司,该公司最近被Lyft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归门下,将更名为“Lyft单车”。该公司占据美国约80%的自行车租赁市场份额,且经常通过与企业赞助商合作来获取收入。在纽约,它的自行车是由花旗银行赞助的;在旧金山,它的自行车则是福特赞助的。总部位于纽约的Jump公司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自行车共享模式,未来或许能够与Motivate的模式分庭抗礼。它是第一家从旧金山获得许可证的无桩式共享单车服务商。而在此之前,该市政府多年来一直都是给Motivate提供独家许可证合同。Jump带踏板辅助的电动自行车(在海湾地区的山丘上使用很方便)有一个集成的车轮锁,但是也提供了U-lock锁选项,这样自行车就可以被固定在诸如栏杆之类的固定物体上。这个特性让Jump能够避免触犯芝加哥的监管机构,因为当地的监管机构规定自行车在非使用状态需要固定在栏杆上——这一决定迫使ofo在7月早些时候退出城市。今年4月,Uber以大约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Jump。该举表明,Uber对Jump受到普遍认可的竞争优势很有信心:与Jump提供的无桩式单车相比,Motivate的有桩式单车要昂贵得多,另外还不清楚在归入Lyft以后Motivate能否延续它的那些富有价值的赞助合作。Uber和Lyft也在寻求扩张到电动滑板车市场——过去一年里美国刮起了一股电动滑板车热潮,行业领头羊是加州共享单车公司Lime。Uber最近也参与了Lime的一轮融资,后者是首批将无桩式共享单车模式移植到美国的公司之一,在ofo或者摩拜单车入驻前几个月便推出服务。Lime已经获得了4.67亿美元的融资,号称是美国领先的无桩式共享单车提供商。共享单车独角兽资本毫无疑问在ofo和摩拜单车的迅速扩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家公司的激烈争斗背后是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之间的战争,ofo有阿里巴巴投资,摩拜则背靠腾讯。今年3月,阿里巴巴大举押注ofo,领投了后者的一轮8.66亿美元融资,成为它的主要投资者。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和网约车巨头滴滴也参与了该共享单车公司的前几轮融资。ofo去年的估值为20亿美元,但摩拜似乎更具价值:它在今年4月被美团(同样背靠腾讯)以27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同月,ofo首席执行官戴威拒绝了来自滴滴的类似收购要约。戴威表示他已经认定ofo应该保持独立品牌地位,但目前的形势看起来很糟糕。5月,戴威发起了一项名为“胜利”的项目,试图以此提升员工士气。该项目的目标是让ofo的利润达到1元人民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ofo匆忙撤出了除美国以外的许多海外市场,其中包括以色列、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大部分地区和英国的多个地区。就像Uber发现同时拓展亚洲市场和美国本土市场野心太大一样,中国的共享单车公司也可能无法同时占领东西半球。
过去几年,无桩共享单车是中国科技行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这些公司被称作“单车版Uber”。用户每次只要花几美分的费用,就可以使用带GPS功能的单车,并随时随地停车。然而,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中国城市街头到处都是各家创业公司的单车。根据《时代》的报道,在中国的街道上,大约60家公司投放了1600万到1800万辆单车。而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其中两家最大的公司摩拜和ofo去年每年要处理5000多万个订单。摩拜和ofo正在国际范围内大举扩张,将这些共享单车带到全球其他地区。到2018年年中,摩拜已进军15个国家和200座城市,而ofo则拓展至20个国家和250座城市。它们的市场遍及英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当然还有美国。然而在进入美国市场的过程中,这两家公司都面临着此前没有料到的挑战。在美国市场的发展一直存在问题。截至今年3月,摩拜只在美国5座城市开展业务,ofo进入了30个市场。然而上周,摩拜和ofo均宣布将撤出华盛顿特区,ofo还宣布将关闭大部分美国业务,从而“优先在有竞争力的市场中推动增长”。在中国期间,我有机会深度使用摩拜和ofo。在对比中美两国国情的基础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为什么这些公司会遇到麻烦。共享单车依靠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地区和用户的频繁使用来实现盈利。对于骑行时间超过5到10分钟的路程,这样的交通方式并不舒适。因此,人口密度低、分布广的美国城市并不需要此类服务。此外,美国人不太能容忍让大量自行车停放在人行道和小街小巷里,而便捷的停放对于这些服务来说必不可少。当我在深圳打开ofo应用时,可以看到地图上到处都是单车。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共享单车服务是纽约市的有桩单车Citibike。尽管该公司拥有1.2万辆单车,但在城市偏远地区几乎一辆车都看不到。即便是在EastVillage这样的热门社区都很难找到车。然而,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共享单车的便捷性来自两方面重要原因:庞大的自行车车队和劳动力大军,将自行车投放到需求量最大的地方。这在中国可以做到,这里有着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城市人口,人们也喜欢骑单车。中国有100座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到2025年这个数字还将增加至221个,但美国这样的城市只有10个。数据可以证明这点。中国政府部门报告称,中国有4亿已注册的共享单车用户,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日单量达到7000万。美国缺乏这样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直到最近,中国政府部门对共享单车的管理规定还非常宽松,让共享单车可以挤满人行道。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城市里划出了专门的共享单车停车点,就像在深圳一样,美国人也不太可能适应这样的城市街道和人行道。例如,当今年春季Bird的单车出现在加州几座城市里时,人行道上一片慌张。共享单车行业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形式包括税收减免和免费的办公室等。官方媒体将共享单车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而互联网巨头,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也提供了大量风险投资。不过,共享单车的狂飙猛进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中国城市中出现的“单车坟场”。美国市场的另一个障碍在于,美国人习惯开车。如果不能提供更方便的替代方案,那么说服他们放弃汽车几乎毫无可能。今年3月,共享电动车创业公司JumpBikesCEO瑞安·雷泽佩奇(RyanRzepecki)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在有着超过20万辆共享单车的达拉斯,大部分自行车并没有被经常性使用。那么原因是什么?在中国,我遇到的共享单车的车况都有些糟糕。我找到的大部分单车不是生锈,就是车把松脱,或是座椅很低。无法想象用这样的单车去穿越旧金山的山坡地形。不过在北京,从地铁站到酒店只有几百米距离,这样的骑行是可以的。过去一年,美国市场出现了多家无桩共享单车创业公司,例如Bird、Uber旗下的JumpBikes,以及Lime。这3家公司提供的都是助力车,而非普通单车。Bird主打电动车,Jump提供电动助力车。尽管Lime最初提供的是普通单车,但现在也越来越关注电动车和电动助力车。这样的转变是由于美国城市丘陵起伏,而电动车更能吸引用户。很明显,上述一些问题正是ofo上周宣布将关闭大部分美国业务的原因。ofo前员工对《华尔街日报》表示,许多城市的用户量远低于实现盈亏平衡所需的水平。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该公司还曾宣布,到2018年底将在美国投放30万辆单车。ofo的声明也令人关注,摩拜是否随后会跟进这样的策略。总而言之,摩拜和ofo在美国遇到的问题包括监管、规模经济,以及美国人无法容忍人行道上到处都是单车。
“从3C业务到B2B、B2C等,京东发展的核心还是用户体验。”在京东全球购天津保税仓中,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京东全球购总经理杨叶这样强调。7月26日,京东全球购发布了35项“安心购”举措,其中有对原有举措的升级,也有新增举措。举措具体分为品质管控和售后服务两个方面,按照实施环节包含售前6项品质管控举措、售中7项品质管控举措和售后服务22项举措。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经营管理部总经理王哲透露,35项举措对标行业整体情况,其中有12项举措是京东全球购独创,相比其他平台更为规范和严格。那具体来看,其中京东全球购在品质管控和售后服务两个环节又是如何操做的?售前:六道标准,入仓严检售前,京东全球购在遴选商品环节设立了六个标准,所有的商品需要经过国外政府机构认可、品牌官方授权、原产地直采、买手甄选、海关监管和入仓严检。在这六道门槛中有任何一环不合标准,商品都不能够上架销售。京东全球购位于天津滨海新区保税区津滨大道的保税仓,涵盖存储区、分拣区、收货区、发货区等,其中分拣区总面积1400平米,收货区面积630平米,亿欧现场观察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售前作业。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亿欧看到商品在通过海关后会进入待验货区,之后到达验货区。在验货部分,京东全球购和英国质量安全服务机ITS(IntertekTestingServices)合作,所有商品必须接受拆箱检验的入库检查,检验后会被划分为合格品或不良品两类,其中瑕疵品一律做退货或销毁处理。以兔子玩具为例,质检师拿到商品后会观察其外观是否存在瑕疵,内部是否含有硬物,同时会徒手揪玩具零件或凸起部位,以防因玩具零部件不牢固导致儿童玩耍时误吞咽的情况发生。在通过外观检查后,商品会被送到实验室检测是否含有不良化学成分。此外,每个品类的商品平均需要经过50多项的检验指标才能最终完成检查。对于新引入的供应商,京东全球购初期会查验每一批次商品。当和供应商建立起分级管理和信用互信后,则改为抽验。在不良品区域,亿欧看到有因包装破损、脏污而待退还给供应商的牛奶。工作人员表示,检验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检验商品真伪,另一方面在于保证用户体验。在较长的国际物流链路中,商品的安全性和性能很可能会受到外界影响。经过检测的商品随后进入存储区,仓库按照货物分为机油区、个护区等,拣货工作在这里完成。与此同时,商品入库后检测工作仍然没有停止。仓库日常检查由京东内部人员进行,第三方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检查,比如商品是否在日常储位上、仓库内摄像头是否正常作业、货物码放是否合规、消防环境是否正常等。这一环节,京东全球购和瑞士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SGS进行合作。目前,京东全球购与美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政府机构合作,与数百个如达能纽迪希亚、雀巢集团、美赞臣、Lotte等的国际一线品牌、行业巨头达成直接采购的协议。同时,京东全球购借助“买手团”提升商品入驻门槛;升级“原产地直采”模式,在日韩美法泰等地设立办事处,直接对接品牌方、工厂、大型商超和全球顶级供应商,从源头保证商品质量。最后,在出库时,拣货人员会根据手持终端中系统规划的最优路径到对应的储位前,拿到正确的商品,再交到生产区域,进行复核和打包。打包人员则会根据商品易损易碎程度选择填充气柱、气枕或气泡垫。售中:区块链溯源,第三方抽检在销售过程中,除了有自营保税仓、自建物流体系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背书之外,京东全球购还通过其他辅助措施来把控品质。京东搭建"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商品原材料过程、生产过程、流通过程、营销过程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写入区块链,相当于为每件商品配备一张身份证。用户只要下单后扫码就可以看到商品全程的流通信息。工作人员告诉亿欧,截至目前,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已实现超过10亿件商品可追溯。同时,对于在售商品,京东全球购利用“溯源检查”进行质量二次把关。由鉴定专家、审核专家、专业买手、普通消费者、媒体等组成的溯源检查团,深入原料种植区、生产现场、仓储物流场所进行检查,确保品牌商按标准从源头把控商品品质。此外,在售商品将进行不定期抽检,由第三方机构人员充当“神秘买手”模拟真实消费者匿名下单,收货后送往检测机构,从下单起到送往检测机构全程公证。另一方面,京东也与天祥集团、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华测检测认证集团成立“安心购”质检联盟,由联盟成员单位对京东全球购商品进行第三方抽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售后:侵害用户,或罚百万在售后环节,王哲介绍道:京东全球购实施了13项名为售后无忧的保障举措和9项特色服务项目。前者主要针对售后中的普遍痛点和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包括设置专属客服团队、对侵害用户权益的商家罚款百万等;后者则是针对用纸尿裤过敏、安全座椅出故障等某类产品的售后服务举措。此外,京东全球购一并推出“神灯管家”、“闪电退款”等服务,并且配有由外部的多位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三方独立调查团协助消费者维权。很多时候,用户在平台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商品只有到了交付环节,用户才能够亲自检验货品质量。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平台有意识地在检验环节和信息透明上下功夫,并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放大。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京东公布京东全球购2018战略规划时便宣布了要用区块链全程溯源,保证用户体验。由此不难看出,杨叶口中的用户体验,对于京东全球购而言无疑是一切举措产生的根源。
7月26日,拼多多正式挂牌纳斯达克,股票代码:PDD,成为国内首个两地敲钟上市的公司。拼多多敲钟仪式现场直击记者在上海陆家嘴的敲钟仪式上第一时间获知,拼多多开盘报价26.62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上涨40%,盘前竞价超25美元。截止发稿前,市值近三百亿美元。值得提及的是,拼多多这次完成了16.3亿美元的融资(官方表示,16.3亿美元是没有行使超额认购之前的融资额,行使超额认购权后融资18.7亿美元)。黄峥在敲钟仪式现场发表了感言:拼多多植根于中国和上海,希望未来新电商的模式能覆盖全球,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选择纽约、上海两地同步敲钟仪式的原因。拼多多致力于成为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平台上不光提供超高性价比,同时也富有娱乐性的产品及服务,黄峥再次坦诚目前公司离此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距离。黄峥还透露,未来拼多多将在农业上进行重要布局,进一步打通农产品流通环节。2017年度,拼多多共计催生9亿多笔扶贫订单,销出183万吨农货,覆盖90%国家级贫困县。据了解,2018年,拼多多将投入100亿元资源,加速进入500个产地,扶持1万名新农人,帮助更多农产品产地解决货源与交付难题。不知这是否暗示着未来拼多多平台上生鲜会是其核心业务之一。IPO后,黄峥也将捐出其拥有的2.3%公司股份成立私人慈善基金;按IPO发行价计算,黄峥此次捐出的资金约为4.47亿美元。此外,黄峥还计划另建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以支持科学和医学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回过头来看,拼多多赴美IPO一事颇有“一波三折”的风味,递交给SEC的招股书更新了两回,从起初募资不超过10亿美元到调升至最终的18.7亿美元。显然这在近期资本市场钱荒的大环境里实属难得了。同时,腾讯和红杉资本拟在此轮IPO中分别增持2.5亿美元。有趣的是,拼多多的发行价也一直有所变化,从媒体爆料的22.8美元到最后黄峥坚持的19美元,或许黄峥还是保持着冷静,以求稳为主。由此看来,社交电商第一股这个故事,看起来倒是符合向来深谙社交密事的美股市场的口味。光芒万丈:3.44亿人背后的真相在今年6月第一次正式提交招股书开始,外界对拼多多的揣测就没有停止过。止血上市,流血上市等词不断出现在媒体头条。最早成立于2015年4月,3年后IPO,黄峥这一番跃进就是为了“割外国的韭菜”?拼多多招股书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个月间,拼多多GMV达2621亿元,活跃买家数达3.44亿,活跃买家平均消费额从674元增至763元;跃升为继淘宝、京东之后的电商第三股势力。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报告,截止2018年6月,综合电商行业用户规模直逼8亿,行业渗透率突破70%;而在新增的用户中,三四线城市用户占比过半41岁以上用户同比增加35%。据报告分析,“拼团”、“砍价”、“分享立减”等社交裂变的模式的出现和迅速扩张正是吸引大批三四线城市用户的主要原因。以拼团、低价为公司主打旋律的拼多多已经吸引了3.44亿人次,这些人背后三线以下城市占据达到57%,女性用户占比70.5%,25-35岁用户占比57.8%。在品途商业评论看来,黄峥创建的拼多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超乎寻常的增长,最大还是得益于该公司真正抓住了中国消费大环境不均衡发展的市场必然需求;也就是三四线甚至以下城市的用户消费需求。创业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社会实践,以创业浪潮为巅的今天,实业经济面临迫切转型,新零售时代下,一份深度创业何尝不与国民经济挂钩?深耕三四线城市,依托社交生态进行裂变,核心亮点是拼团和低价,拼多多在电商被淘宝和京东垄断的格局下找到了一条不曾被人走过的路,引领了一波新的潮流。不妨衍生想一想,19大报告中被俨然提出的我国新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拼多多在其中扮演了多大的革命角色?有网络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省份占2/3;在消费构成中,用于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等消费型需求的开支仅占10%左右。较低的可支配收入,仅占10%的消费型需求,一方面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这也凸显了这类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极高敏感度。钟鼎创投合伙人孙艳华在一次品途商业评论采访中也分享过一个基于底线城市的调研发现: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懒了,他们花在抖音等社交app、游戏上的时间变多,在商品供给剩余的今天,面临着极其多选择的消费者花在电商上的时间愈发呈缩减趋势,如何帮助消费者花最少的时间买到最好的产品是所有电商平台需要考虑的问题。回到上面那个问题,品途商业评论亦认为,全民社交已经风靡,这种现象早在近两年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火爆四五线城市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而大环境使然,拼多多以电商角色抓住了“农村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改变了这数亿群体的购买场景和习惯。曾有一名拼多多投资人对记者透露,决定投资拼多多的主要因素来源于拼多多的极致模式,它最大化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执行力。资本催熟:然后呢?除了流血上市被许多人评断之外,拼多多是否只是一场资本游戏也是另一个热议。这种看法并非无理取闹。成立3年,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腾讯、高榕资本、红杉资本的股份最高,占股比例分别17%、9.3%、6.8%。在不少人眼里,拼多多是一个资本催熟的典型案例。极度依托于微信生态,腾讯给予了拼多多最自由的发展空间。这空间有多大?微信有10亿用户。这意味着拼多多拿到了一张10亿流量券,获客成本大大降低;实际上也就是众人口中的社交电商红利。已然地,社交电商的红利已经兑现在拼多多身上。据招股书,拼多多2017年和2018年Q1GMV分别为1412亿和662亿元人民币,总订单量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在营收方面,2018Q1到2016年分别为13.85,17.44,5.05亿元人民币;2018Q1实现了37倍的增长。甚至有一个数据是,拼多多2017Q4的营收为2.448亿元,京东同期营收为2.925亿元,相差无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电商红利并非拼多多一家独享。事实上鼓吹新零售的今天,基本上没有一家零售企业不试图在“社交电商红利”上分一杯羹。说白了,大家都在啃微信生态(包括小程序)罢了。资本的投入加快了拼多多的发展,壮大了拼多多的市场份额,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模式。那么然后呢?一位业内人士对品途商业评论表示,社交电商红利估计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记者颇认可该观点。遥观往日阿里京东电商之路,电商红利何不明显?如今呢?流量又何其贵也。现在的社交电商企业在拼命吞噬微信生态下的红利,利用的是消费者社交空间的压榨,甚至由于社交电商企业的“骚扰式”营销模式,很大程度上它们也在透支消费者的社交欲望。但当红利不再,当消费者和市场变得更成熟,社交电商企业何以为继?这也是拼多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换句话说,资本让拼多多在短短3年内就赶上了京东电商的流量,这也暗指了未来几大平台之间对用户的新一轮争夺将会多么激烈。到那个时候,流量又会多贵呢?为什么是此时此刻?拼多多为何选在此刻上市?其实这才是最深刻的问题。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Q1季度,拼多多流动资产中仍有86.34亿元现金。也就是说,拼多多并非被迫上市。上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要受到公众监督,一切事物相比上市前都要更透明许多,也更受限制;意味着股价的波动很可能会导致公司的生死,而股价波动又深受蝴蝶效应营销,任何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司股价;意味着由于市盈率的出现,诱惑变得实体化了,上市前颇虚的股份在上市后变成了实打实的美金。资本没有威逼,是黄峥亲手把拼多多推上了生死之境。是为钱?为名?还是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亲手改变拼多多的未来?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拼多多上市后必定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而清醒的黄峥很可能早有计划。向来富贵险中求,名利与否就看你敢不敢殊死一战。因此,品途商业评论推测,选在此刻上市很可能是黄峥意识到对以“社交电商”名头起家的拼多多来说当下是IPO的最佳时机。一是这个时间点讲社交电商这个故事最恰当;二是拼多多不可能永远依赖社交电商,若红利消失后再谋求IPO,想必不会造成今天的吸金和估值效果;三是黄峥敢于在最好的时机内做最冒险的事拿到最多的钱给公司补充弹药。曾经唯品会同样差不多3年的时间登陆纽交所,也实现了22个季度的持续盈利,但似乎股价却不太被美股市场看好,市值从最高时200亿美元缩减至今天的66.9亿元美元。这一点可以看出,盈利不是投资人对股价的唯一衡量标准,唯品会背后因用户数量和营收的缩减而导致的无法更大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或许是导致市值流失的原因。接下来黄峥会带领拼多多怎么走,未来拼多多会变成什么样,是继续做一家电商平台,还是如阿里京东一样布局物流、供应链、金融、云计算等领域,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和拼多多一起在成长、变化的是中国所有的零售企业,当然包括阿里京东美团点评这些巨头,拼多多的成长很可能不会再如刚成立时那般肆意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品途商业评论分析,拼多多的新模式如果是追求品质化,那很可能需要面临品牌形象定位的转型,短期这样的可能性不大。但试想,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回流和资本回流,三四线如同国外的中小城镇那般的商业建设趋势下,拼多多必然要面临“大家都不傻了,你该怎么玩儿的问题”。那个时候,拼多多不能再以信息不对称的模式收割市场,唯有沉下心来做渠道、做供应链、做产品、做品牌……这些零售消费市场的细活儿,拼多多必须要去面对。不过招股书中倒是提到,公司计划将40%的募资款用于增强和扩大公司现有业务,40%用于技术研发,剩余资金将用于日常公司运营和潜在投资项目。前路未明:悬在拼多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代蹴就了拼多多的庞大体量,时间却是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拼多多已经成功圈层了属于自己的用户,那么接下来如何挖掘价值才是重要的。品途商业评论总结悬在拼多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不止一把。第一,如上文所提,社交电商红利不会一直持续,拼多多需要思考下一步的可能性。第二,确定要一直依托微信生态吗?当拼多多增长到一定体量,包括腾讯在内,阿里、京东等平台会带给拼多多多大的竞争压力?第三,确定要一直以低价、拼团为核心发展策略吗?不可否认,这种极致的商业模式成就了今天的拼多多,但品途商业评论认为单一低价的模式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当消费者和市场环境愈加成熟,消费者的需求将会更加苛刻和细分化,低价和低价带来的产品低质不可能再轻易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第四,确定要一直主打三四线城市消费群体吗?拼多多带起了底线城市的消费需求,拉动了这些城市的消费经济。但随着消费群体的成熟和固定,除了要进一步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之外,拼多多势必需要考虑“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而如果要进行消费群体升级的话,随着而来的是不是拼多多模式、渠道的升级?这其中转型难度可想而知不会小。第五,平台监管制度和商家管理的矛盾该怎么解决?今年6月上海拼多多总部爆发了一场商家维权活动,商家因认为拼多多平台“非法冻结商家资金”而维权。据了解,这并不是第一次商家集体维权,而对一家商家的冻结金额最高达数百万。曾有商家告诉品途商业评论,拼多多以一家他完全不认识的涉假店铺关联为由,冻结了资金,之后平台拒绝沟通,也同样没有告知他哪里违规。这样的事情在拼多多平台并不少见。拼多多收入主要来自在线广告和交易佣金,2017年,拼多多全年佣金及广告收入为17亿元,2018年Q1季度佣金及广告收入达1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37倍。显然管理好平台上的商家对拼多多至关重要,当商家对平台失去信心,拼多多也自然会面临生死之困。除此之外,假货难题也同样是悬在拼多多头上的一把刀。或许不止以上等方面,拼多多需要考虑到更多,包括资本市场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升级,竞争环境的压力等等,留给如今还依旧保持单一模式的拼多多的时间并不多了。
7月26日消息,微信小程序“腾讯安心计划”开通了问题疫苗查询入口,方便用户查询和了解疫苗安全。用户进入“腾通讯安心计划”小程序后,点击“疫苗查询入口”手动输入接种证上的疫苗批次号,即可查询该批疫苗是否被监管部门列入“无效疫苗”。此外,用户也能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检验产品是否为正品。用户通过查询信息,可以了解到包括疫苗批次号、状态、生产企业、有效期、信息来源等信息。另外,用户也可以在QQ浏览器中直接搜索疫苗批号,查询疫苗相关信息。据了解,本周内“腾讯安心计划”还将开通疫苗共享预警通道,为同批次问题疫苗注射用户提供查询和提醒功能。用户也可以披露疑似问题疫苗信息。一旦有用户接种某批次疫苗后出现异常情况,如全程接种后仍未检测到抗体或感染病毒等,则可上传正规医院机构开具的抗体检验报告、病毒感染报告等信息,反馈该批次疫苗问题。同时,腾讯将开放“腾讯安心计划”的服务系统,供疫苗生产企业、疾病控制预防相关机构、政府监管部门接入,第一时间获取用户上传的问题疫苗信息。
五年前,电商正规军是不屑与微商为伍的。彼时,微商以一种矛盾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诸如俏十岁凭借微商异军突起,一年卖出了超过4亿元的面膜,并冠名央视、湖南台等多个综艺节目;另一方面,假货、层层代理、吹嘘洗脑、付钱后不发货直接跑路等乱象屡屡发生。这使得微商逐渐与传销、骗子划了等号。妖风之下,大胆者如韩束在2014年9月进军微商渠道,成为首支微商正规军。韩束之后,号称数量2000万的微商们,越来越渴望登堂入室。但转年,央视给泼了一桶冷水。2015年4月,央视新闻曝光微商面膜天价荧光剂和激素,有的超标6000倍成为毒面膜。此事令“微商”形象彻底黑化,整个行业面临灭顶之灾——以微商起家的俏十岁面膜,几乎一夜之间痛失80%的销量,后退出微商,转型实体店,其他品牌更是对“微商”的帽子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几年过去,画风再度突变。所有平台都在做微商这个月刚过半,两家在微信上做服装库存分销的公司接连宣布融资。7月2日,爱库存完成5.8亿人民币B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钟鼎创投及建发集团跟投。7月17日,好衣库完成数亿人民币B轮融资,腾讯领投,IDG、险峰长青、元璟等机构跟投。就在6月,好衣库刚刚宣布由IDG资本领投的1亿人民币A轮融资。两家公司区别不大,本质上都是借助微信进行分销。平台与品牌方谈合作,分销给微商,微商在朋友圈里卖货。当微商一词蒙上贬义色彩后,媒体们爱用“社交电商”来形容这一类电商,但随着营销术语的升级,现在出了个更加专业的名词——S2b2C,上游对接品牌方库存,下游为职业微商代购提供正品低价库存,再由微商将商品分销,形成品牌方——平台——小b(微信代购)——消费者的交易体系。S2b2C模式简图,虎嗅据公开资料绘制在爱库存、好衣库之外,运用这一模式更被人所知的是云集。2015年5月,做淘品牌起家的安徽人肖尚略转型做综合电商,上线云集微店App。2018年4月,云集宣布完成1.2亿美金B轮融资。肖尚略向媒体表示,云集日销售额最高超过2.78亿元,2017年全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这家成立三年的创业公司已经长成微信生态中估值第二高的电商公司,仅次于接连拿到腾讯投资的拼多多。这套模式打破传统电商中的天价流量困境,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的传播低成本获客,并且有裂变效应,使得平台体量飙升。于是苦于流量压力的中小型平台纷纷转型。去年7月,母婴电商贝贝网推出“贝店”,当时贝店负责人如此描述这一业务:“第一个关键词是共享,即将贝贝的供应链体系开放给用户,让他们在自己的社群当中做分享和分销,从中产生效益。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分享,很多家庭都会在妈妈群里面,妈妈群一定会有少数的两到三个核心人士,她能够影响到社群的价值和定位,我们希望赋能到对应的人,让她们为妈妈群体服务。”几乎在同一时间,做海淘的达令宣布品牌升级为“达令家”招募会员,成为会员后可以销售达令家提供的产品。此后,诸如楚楚街上线楚楚推,以及洋葱海外仓、好物满仓、有好东西等创业项目跑步入场。电商巨头如阿里、京东等对微商分销也有所涉及。支付宝界面中一度出现微商进货入口去年一段时间支付宝主页上曾出现“微商进货”标签,给其微商业务引流。阿里的微商属于一级分销模式,用户使用阿里巴巴一款“微供”系统筛选商品、供销商,再使用App“采源宝”一键铺货到微信、朋友圈。今年1月份,京东和美丽联合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微选”,入口在微信—发现—购物中。微选初始形态有些像淘宝头条,经过几次产品更新,现在来看像是微商分销平台。在首页,所有产品都注明返佣金的字眼,点击进入具体店铺,均在显眼位置挂有“合伙人招募”的广告,申请成为合伙人后同样可以一键转载铺货。网易在去年6月推出网易推手,网易旗下拿来分佣的产品将全部来自网易直营商品——网易严选、网易考拉。唯品会则在近期上线类似的产品云品仓。与创业企业不同,电商巨头们大都严守“一级分销”模式,避免政策风险。于是到最后,无论是做平台的还是做自营的,最后都成了做微商的。为什么微信分销遭追捧微商分销模式神不知鬼不觉地遍地开花。参与其中的既有电商巨头也有成立四五年模式已经成熟的第二梯队玩家,更有不计其数叫都叫不上名字的创业公司。为什么这一模式受到追捧?首先,流量成本高企依然是电商不能承受之痛。新产品获客要投广告,无论是低价补贴,还是百度关键词竞价,抑或做应用商店推广亦、找明星代言,说到底都是花钱买流量的模式。在创业热潮最火爆的2015年,做奢侈品二手生意的“胖虎”,把线下门店砍掉开始做线上交易平台。创始人马成曾透露,由于二手奢侈品单价高,当时获得一个下单用户的成本是1500元到2000元,主要渠道是百度关键字竞价和应用商店优化。“用户的忠诚度很低,哪边便宜就去哪边,而且获客成本这么高,就算他来你的平台下单,获客成本也赚不回来。”用户在胖虎平台上达成交易,它收取2%的佣金,而平均6000元的客单价,远不够支付流量成本,在线上尝试了两个月就停止购买流量。2016年后,流量价格对创业者来说已经贵到难以承受。有创业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购买流量,最多时一个月要花掉五六百万元人民币。“如果一家公司只拿到了几百万的天使轮,那他们融的钱还不够投广告”。2016年,海淘电商蜜淘倒闭。它在2014年获得B轮融资后,用补贴打价格战,耗费千万元买广告,以获取流量以及用户。但当更强的对手入场,同时遭遇互联网寒潮,最终兵败如山倒。相比较之下,通过微信群裂变、朋友圈传播而产生的社交流量,处于价格洼地。做跨境食品电商的格格家,在2017年同时做微信分销。创始人李潇另设团队上线一款新App,环球捕手。据一位接近李潇的人士透露,两者运营成本相同的情况下,环球捕手完成的订单数几乎是格格家的10倍。各个电商平台微信分销产品其二,电商增长放缓的大背景,要求玩家找新出路。从唯品会发布的2018年Q1财报来看,该公司总净营收为人民币199亿元(约合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60亿元增长24.6%;净利润为人民币5.297亿元(约合84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519亿元下降4%。无独有偶,京东的第一季度财报,也呈现出了疲软的态势。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在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3.1%,而2017财年Q2、Q3、Q4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43.6%、39.2%、38.7%。增速放缓,既有季节因素,也有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的原因。唯品会CEO沈亚在分析师会议上说:“我们正积极推进如何从货架电商转型到社交电商,从提高转化率转变为提高裂变率,从引流思维转变为裂变思维。”其三,微信天然适合做分销。“42章经”的曲凯曾经问过白鸦对社交电商的看法,当时白鸦说如果五年以后人们复盘近几年的互联网,有两件大事是一定要提的:第一个是vivo和OPPO的销量超过了小米;第二个是微信红包,让拿到vivo和OPPO的人手机里都有钱了。这两点,其实打通了四五六线城镇青年及中老年人群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此外,微信扩大了交往范围,从之前手机通讯录中数十个熟人关系扩展到几千个半数人关系,并且从之前的点对点通讯,扩展到可以通过群和朋友圈点对面通讯。机遇与风险在搜索引擎中,无论以“云集”、“环球捕手”、“贝店”还是“达令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最下方的相关搜索中都会出现一条联想词条“XX到底是不是传销”。官方对于传销组织的认定,通常有几个判断标准:“人员在30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以及“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诸如阿里的微供、京东的微选、网易推手等大平台都是以一级分销来规避风险,即直接从平台分销出售给C端用户,不能再发展下线。而云集、环球捕手等平台则因分销层级不清陷入争议。2017年7月,云集微店接到一张958万的“迟到”的罚单。CEO肖尚略在公开信中承认“2015年下半年,云集微店采用的地推模式引起了一些外界争议,监管部门认为部分推广形式与《禁止传销条例》冲突”,但他强调,早在2016年2月,“在有关部门和法学人士的帮助下,云集就对地推中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了整改”。公开信息显示,起初云集的店主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缴纳398元平台服务费后,就能一键成为普通云集店主,通过自购优惠、用户CPS和邀请新店主得到报酬。在店主通过直接邀请和间接发展100名新店主以后,就成为云集主管,之后邀请的每一位新店主,他都能得到150元/位的培训费和15%的销售佣金;团队人数达到1000人后,主管就可竞聘服务商(经理)。整改之后,用户花398元购买一套自营化妆品后赠送店主资格,邀请新人购买化妆品后会获得商城代金币。主管和经理仍能获取培训费和销售佣金,但会与云集签订兼职劳动合同,从而规避风险。云集CEO肖尚略反对把云集比做微商的说法。“微商——微小的商业,这一概念非常值得推广,可是微商的层层代理、层层抽成,把原本100元的商品卖到了1000元,客户和底层微商的商业价值都没有得到尊重,是不健康的商业模式。”他认为云集与微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级分销的结算模式。“云集的财务收支都由总部统一结算,每一件商品的收入汇总至云集后,分别向供应商、品牌商支付商品成本,向物流商提供物流、仓储成本,向每一位店主、经理、主管分配利益,我们店主的利益由上往下划分,而非由下往上。”环球捕手等平台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今年6月份《新京报》的一篇报道直指环球捕手疑似传销,其中提到,环球捕手会员用户分店主、服务商、优秀服务商三个等级。新用户在平台上购买399元的指定产品,即可开通“捕手会员”,同时成为“环球捕手店主”,可以分享销售商品获取佣金;获直属下级会员省钱额度和销售佣金收益的25%;每邀请一位下级会员可收益100元。CEO李潇回应《新京报》称,目前外面流传的一些规则并非环球捕手官方制定的,而是一些服务商曲解了规则。“环球捕手的会员体系中确实存在店主、服务商、优秀服务商三种概念,但并非所谓的‘上下线’关系,分销体系也并非多级。会员邀请一名新会员时会获得奖励以及新会员消费的佣金,是仅有的一级。”他进一步解释,当会员邀请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或新会员消费总额超过一定额度时,平台会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会员,邀请其成为服务商;优秀服务商更是服务商中的佼佼者。服务商和优秀服务商将承担管理统筹和服务会员的职责,基于其团队人数和销售额会获得相应奖励。对于创业者来说,微信分销模式的风险在于,如果做多层分销,虽然能带来爆发式增长,但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如果只有一级分销,又要以牺牲增长速度为代价。为了避开微商所留下的骗子等固有印象,他们又以社交/社群电商等概念对这一模式进行包装。2006年,在经历了与监管层的漫长博弈和转型后,安利终于获得象征合法身份的直销牌照。十年后,这些在社交电商中掘金的创业者们,在对产品进行不断的升级变更后,不知道是否能迎来同样的好消息。
2018年3月,京东金融高达130亿的B轮融资的消息就“引爆投资圈”,据称领投的是中金、中粮等巨头,并于3月底签署法律文件、4月完成打款,投后估值1650亿~1900亿。2018年7月12日,京东金融正式宣布: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签署了涉资130亿的《增资协议》,9月底之前完成打款,投后估值1330亿。时间拖了四五个月,估值缩水20%,说明投资圈对京东金融存在较大分歧,即便估值降至1330亿也只获得部分投资人认可。京东金融“脱胎”始末京东金融成立于2013年10月,年末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属于“池保理业务”名为“京宝贝”。所谓“池保理业务”,是指供应商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获得资金融通。“京宝贝”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京东自营业务的供应商。例如京东欠某供应商100万,供应商资金周转困难,通过申请“京宝贝”可以获得50万~80万贷款,按日计息。2014年10月,京东又推出了面向开放平台第三方供应商的“京小贷”业务,最高额度500万元,放款到京东钱包。京东2015年报披露,与金融产品相关应收账款余额为64亿元,相当于营收的3.5%。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完成A轮融资。红杉中国、嘉实投资、太保合共投入66.5亿、获得14.26%股权,投后估值466.5亿。2016年末,与金融产品相关应收账款余额为143亿元,相当于营收的5.5%。2017年3月,京东金融被彻底剥离,对价为143亿现金。京东不再持有任何股权,但京东金融的实际控制人仍为刘强东。相当于用143亿元买下一个内有143亿元的钱包。一年后这“钱包”值1200亿!假如国有企业一把手这么干,性质就严重了。京东股东对此无动于衷,说明2017年京东金融对他们而言轻如鸿毛。大洋彼岸的他们可知如今,与京东没有股权关系的京东金融值200亿美金,比京东的三分之一还多?2018年3月开始的B轮融资,7月份最终落实全部投资者,133亿资金将于三季度结束前到账,投前估值1200亿。此间有投资机构声称“京东金融市价1200亿,8折拿货,按960估值进场”,但真实性无法确认。等京东金融提交招股说明书时,才能真相大白。曾经是“温室里的花朵”京东金融的支柱业务至今仍是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两大主要产品是“京宝贝”和“京小贷”,它们的规模、成因与京东应付账款有“微妙关系”。2014年~2017年京东应付账款平均账期分别为41天、44天、52天和59天。截至2017年末,京东应付账款743亿,为2013年同期的67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1.1%。应当注意的是,京东只有在收取消费者货款之后、支付供应商之前才会形成“应付账款”。但对供应商而言,把商品放到京东仓库之时就已开始面临资金压力了。2014年~2017年京东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34.8天、36.4天、37.6天和38.1天。截至2017年末,京东存货417亿,为2013年同期的65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9%。综上所述,截至2017年末,京东应收账款及存货合计1160亿,为2013年同期的667%,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0.7%。按2017年的平均数据,一批货物进入京东仓库后38天才能卖完,京东确认应付账款后供应商还要等59天,总共要等97天才能收回货款!供应商资金紧张与京东压货、压款存在因果关系;供应商资金张是京东供应链金融增长的驱动力;供应商从京东贷到的钱,本质上就是京东欠供应商的!截至2015年末,京东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已经覆盖了10%的商家。京东消费金融始于2014年2月上线的“京东白条”。京东金融投资建议书提供了4个季度的白条交易金额(GMV)。其中2015年Q2的白条GMV达到50亿,占同期GMV的4.4%。而2014年Q3的“白条渗透率”仅为1.5%。2015年12月的这份《投资建议书》显示,2015年Q2白条活跃用户约为160万个。平均每位活跃用户贡献了3000元白条交易金额,而同期京东商城活跃用户一个季度的花销约950元。可以推测:白条用户主要是那些购买“大件”3C(特别是手机)的消费者。(摘自2015年12月《京东金融投资建议书》)把上面这个图表中的“白条季末余额”与“季末消费者预付”对比,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客户预付远大于白条余额。理论上讲,京东不需要融资就有钱向消费者“放贷”。“放贷”为啥打引号,因为可能根本不需要放贷。根据“京东白条”业务流程,从用户消费之时就开始计息,但京东并没有立即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假如账期是60天,只要用户在60天内还清欠款,京东金融可以不出一分钱白赚利息。假如用户12个月还清,京东金融也能省2个月的资金成本。(摘自2015年12月《京东金融投资建议书》)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三个“命门”是获客难、资金成本高、资产端缺少靠谱的项目。每获得一个注册用户的成本高达数百元;承诺给投资者的年化利息很少低于12%,18%、20%也很常见(这是互金平台的资金成本);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项目哪里找?别的不说,假设京东金融4亿注册用户300元一个地去拉,要花1200亿,B轮投前估值可能就来自这道简单的算术题。孕育于京东生态圈中的京东金融,至少在获客成本和资金成本方面,较其它互金公司有极大优势,资产端的风险也小得多。但坏帐率高于蚂蚁金服。假如不看拼多多与微信的寄生关系,成立第三个年头交易金额做到1400亿、用户接近3亿,这家电商真神了。同样,单看2013年底才成立京东金融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但压着供应商的款向供应商放贷,收了一部分客户的无息预付款向另一部分客户放贷,不立即向供应商付款却立即向白条用户计息。这些都不是正大光明的商业模式,而且离开京东生态圈根本玩不转。京东金融这株“温室里的花朵”还是“妖花”。本文无意做任何道德评判,但“温室”是有天花板的,京东商城规模扩张已经放缓,京东金融必须“走出去”,这是拆分的首要原因。个人资产水涨船高、200亿私募到手、有机会到A股“割菲菜”,这是拆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离开“温室”与其它互金公司一样高成本获客、一样高成本融资,一样到资产端寻寻觅觅……京东金融能否继续“茁壮成长”有待观察。“去金融化”只争朝夕2013年10月京东金融成立时的定位就是“一站式在线投融资平台”,宗旨是“为用户创造更多消费”以及“陪伴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其实就是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2014年1月提交招股文件中称:“我们的业务规模无疑会令我们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活跃参与者。我们已经推出多种金融产品,包括为供应商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百度“京东金融”获得的第一条结果就是“京东金融_互联网专业投资平台_风控严格_安全放心。”第二条是“京东金融-中国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能赚闪借会花!”第三条是已经修正的“百度百科”,上来一句“京东金融“定位为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但第二句便露了马脚:已建立起十大业务板块——企业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众筹众创、金融科技、海外事业。2015年12月《投资建议书》对京东金融业务布局归纳如下:2018年京东金融重组为“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两大群组,11个业务版块,但其中只有“金融科技业务部”算是“服务金融机构”的部门。好比走进“XX科技公司大厦”,看到各间办公室门上挂着“XX金融”、“证券”、“保险”这样的牌子,会以为进错大厦了。京东金融试图“去金融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定位为金融公司将面临严厉的监管,并且把自己放到与强大的传统金融机构竞争的位置,九死一生。再说想干金融也得有牌照呀,看看京东金融拿到什么牌照、没拿到什么牌照。自己做不了金融机构只能“服务金融机构”。二是估值。金融机构估值水平远低于互联网公司。以众安在线为例,2016年人保财险已赚保费和净利润分别为众安的84倍和1923倍。众安在线上市后,市值一度达到人保的二分之一!中国不缺巨型金融机构,最新世界500强中有10家中资金融机构,京东金融们没来由往它们堆里扎。因此对外宣示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能力”成为风潮。京东金融原本是B2C,B是京东金融,C是中小企业或个人消费者。2018年初CEO陈生强在博鳌亚洲论坛称,京东金融的核心商业模式是B2B2C(中间多出来的B是金融机构),盈利模式也要从资产方式获利变成服务方式获利。将来要输出给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从何而来?当然要在实际研发与运营中逐步积累,需要真实场景下的海量经验和数据。闭门造车的“金融科技”很难被金融机构所接受。京东金融2017年活跃用户仅1800万,100多亿营收主要来自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收入“上亿”,也就是1%左右。截至2018年3月31日,支付宝已经服务了约8.7亿活跃用户,其中国内活跃用户数已达5.52亿。目前技术服务已经与金融收入相当,预计2020年后者将跌到10%左右。相比之下,尽管京东金融从善如流,方向感和路径都对,但起点低、起步晚,搞不好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在京东金融分拆过程中,与投资者签署的协议包含赎回条款。主要内容是假如京东金融未在约定期限内上市(QualifiedIPO),需要在180天内向投资者赎回股权并按年息8%支付利息。据悉协议规定的最后上市限期为2020年(未经官方证实)。A股远不如香港好混,众安的“金融科技”概念和小米的“互联网公司”定位,并未被香港监管机构质疑,致使部分投资者入瓮,小米市盈率甚至比腾讯还高一大截。但小米想在A股获得“互联网公司”标签却被证监会“84问”撅了回来。2020年,京东金融要证明自己不是金融机构而是金融科技公司,只有拿营收结构说话,打不了马虎眼。2017年才1%,2020年要高于50%,难度非常大。套用一句非常俗的话——留给京东金融的时间不多了。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软银集团将于2018年底和印度初创公司Paytm合作,在日本启动移动数字支付业务。具体计划将在几天内公布。消息人士称,目前已有数十名Paytm员工目前正在东京工作,为启动服务做准备。未来,该服务将广泛采用人工智能(AI)为移动支付和其它金融业务提供服务。消息人士还说,软银希望通过在日本的支付服务,可以为该公司将支付服务推向全球提供平台,因为软银总裁孙正义(MasayoshiSon)希望从全球消费者减少现金消费的趋势中获得一定份额。软银发言人拒绝置评。Paytm没有回复置评请求。日本近期的监管改革在未来两年内生效,预计有助于日本加速转向数字支付,这就引起包括银行在内各方参与者的巨大兴趣。目前,日本最大的即时通讯AppLine和跳蚤市场AppMercari都在推动数字支付的发展。放眼国际,该行业尚未出现全球领导者——尽管PayPal、蚂蚁金融、腾讯和Paytm的规模都很庞大,但服务地域有限,而苹果和三星的尝试没有获得显著的市场份额。软银集团总部设在东京,旗下拥有日本第三大无线运营商,目前该公司准备扩大支付系统,以增加诸如贷款、保险和其他服务等金融服务。孙正义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投资基金,目前正寻求在数字支付领域攻城略地。孙正义通过近1000亿美元的软银愿景基金和软银公司参与了数百笔交易,并成为美国Uber、东南亚Grab、中国滴滴出行和印度Ola等公司的全球最大投资者。One97通信是Paytm品牌的所有者,去年他们通过出让20%的股份,从软银筹集14亿美元。自从印度政府于2016年11月宣布废除大面值纸币后,该公司的业务量开始激增。
7月17日,北京持续暴雨。早上10点,在打了2小时滴滴未果后,李尹(化名)坐上了闪送小哥的车。李尹家住通州,在朝阳区大望路上班。从早上8点,她就开始用两个手机在滴滴上同时打车,出租车、快车、拼车,挨个尝试了一遍,但APP界面显示的永远是让人绝望的等车排位。眼看就要迟到,一位停在路边、骑着电动车的闪送小哥给了她“灵感”,“第一次尝试运这种货物。”小哥打趣道。不到1公里的路程,他们足足花了十多分钟,最后李尹给了小哥20块钱“意思意思”。在这个叫车难的雨季,与李尹类似的奇葩打车故事特别多。7月16日,有人在朋友圈分享了打车“妙招”:给老婆打滴滴排号70,我直接打了一辆货拉拉让她上班。“机智如我”,该网友在文末加上捂脸哭的表情,之后网络上让货拉拉进军网约车的呼声不断。暴雨笼罩下的北京,关于打车的一幕幕荒诞剧在上演,其背后,是日趋严苛的监管新政下,网约车的艰难生存之路。在这场无人应答的民怨中,居于头部位置的滴滴自然成为口诛笔伐的靶子。处境尴尬:出行这活儿越来越难干“滴滴一下,无人应答”“快车不快”,成为近段时间乘客调侃的段子。事实上,叫车难的直接原因是7月1日发布的《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根据《规定》,“在北京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或者组织从事巡游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的,京车京人平台证三证不全,都将被扣押车辆。”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将展开为期半年的“非法客运专项治理行动”,打击非法客运行为,机场、火车站重点点位检查24小时全覆盖。由于非京牌车辆在之前的排查中多已陆续清出,这次受影响最大的是非京籍司机和“双证”不全的网约车。“双证”一是指司机要有网约车驾驶证,二是指车辆需变更为营运车辆。一旦查到不合规的,会被责令停运、扣押车辆、处以罚款。北京市交委披露,仅7月1日半天,北京全市就检查了1800余辆车,查扣各类“黑车”54辆。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行政处罚结果信息公示的数据显示,进入7月以来,因使用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车辆,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每天被处罚的人数从此前的个位数上升至几十人。仅7月16日、7月17日两天就有将近100人被处罚,这两天也恰好是北京大范围受暴雨影响的时间。一边是司机离场导致的运力不足,一边是乘客的抱怨,“一夜回到五年前”的打车难处境伴随着北京的暴雨集中爆发。事实上,随着各地相继出台网约车管理细则,政策旋风下,大批不合规的网约车正在被清理出局,严格的执法力度直接减少了司机出车量。不仅是滴滴,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易到用车等平台均受到运力上的强力冲击。尽管从体量上看,滴滴稳坐头号玩家宝座,但觊觎这块蛋糕的大有人在,仅今年上半年,网约车领域就加入了不少新玩家,开启新一轮烧钱大战。今年3月上线顺风车业务后,高德大力推广叫车业务,已经接入了滴滴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专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可为用户提供出租车、快车、新能源车、专车等多种不同价位的出行选择;4月,携程宣布旗下携程专车获得天津市交通委代交通部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线上服务能力认定》(俗称“网约车牌照”),该牌照全国通用。传统车企也正伺机加入这场狂欢。5月,有媒体报道称一汽、上汽集团(31.880,0.08,0.25%)内部正在尝试做网约车业务,已有数名网约车业内从业人士收到上汽的工作邀约。除了尝试搅局的新手,老玩家也毫不松懈。其中,易到用车今年4月在全国47城开启车主免佣金,首批24个城市47万名司机报名早已满额;嘀嗒发展也很凶猛,今年1月升级为嘀嗒出行,从专注顺路拼车升级为出租车、顺风车兼具的移动出行平台,通过高额补贴快速切入市场,如今也成为出租车司机的大平台。不断拓展边界的美团开始向滴滴开炮。今年3月,美团投入铁血部队强势进攻上海,在“补贴”策略下一度豪取三分之一市场份额,不过进攻节奏在政策阻挠后陷入停滞。现在回头看补贴停止后的美团,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去年登陆的南京,平台用户、车主数量均双双回落。尽管竞争对手火力不足,但在前有政府监管,后有各路追兵的战况下,老大哥的日子并不好过。感受到压力的滴滴并未选择正面对抗,一哄而上后的一地鸡毛,是价格战战术下,网约车遭遇的尴尬处境。与此前声势浩大的闯关局面形成反差的是,补贴战落幕后,美团打车几乎已经回到原点。据2018年上半年网约车报告,94.6%的用户选择滴滴,而美团则降至12.8%;同时,随着平台补贴力度的收缩,网约车司机对平台的选择上,也更加倾向滴滴出行,5月司机端常用滴滴出行平台占比达89.4%,而美团降至13.2%。依循历史路径来看,网约车平台是靠着烧钱补贴做大的,此后“免费出奇效”的打法也被视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不过,美团上海一役说明,风向在改变,在互联网步入下半场的背景下,C端用户带来的流量红利几乎告尽。破局之路:押宝汽车后市场在网约车业务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下一个护城河在哪儿?出行霸主滴滴选择押宝在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事实上,滴滴早已在网约车之外给自己铺好了多条路。此前滴滴已搭建“洪流联盟”,通过与零部件、整车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通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包括进入汽车制造领域联合为共享出行场景定制生产智能电动车,加大自动驾驶研发力度推动智能出行等。更重要的是,滴滴看上汽车服务这块万亿级的大蛋糕。4月16日,滴滴宣布成立成立汽车服务平台,整合了原汽车后市场、运力中心、海浪(租车业务)和优步等多个部门人员,业务包括加油、维保、汽车开放平台和分时租赁等汽车服务与运营。这被看作是滴滴在出行以外第二大具有想象空间的业务。据Analysys易观分析预测,2017年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达到10600亿元(不包含汽车金融),同比增长约21.4%,预计到2019年将突破1.2万亿元。京东、阿里巴巴等巨头已经通过各种形式在汽车后市场进行了业务布局。滴滴对车服业务也寄予了厚望。此前滴滴曾透露,旗下汽车租售、加油、维保、分时租赁等多项汽车服务与运营业务目前已经覆盖200多个城市、5000多家合作伙伴和渠道商,年化GMV超过370亿元,准备在2018年年底完成900亿元年化交易额目标。滴滴、腾讯合计持股25.5%的汽车交易服务平台灿谷赴美提交IPO申请书。根据招股书,其盈利从2016年的1.34亿元增加161.5%至2017年的3.49亿元。以此来看,滴滴汽车服务平台也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布局车服业务也是滴滴试图借助平台优势在打造交易闭环,与滴滴此前与汽车厂商合作把第三方租赁公司接入滴滴共享汽车平台,以实现资源互通,是同样的布局考虑。一方面,通过车服业务将平台司机顺势导流到保养、加油等线下服务,给司机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还能增加用户粘性;另一方面,线下的服务用户也可导流到线上平台。概括来讲就是,围绕车主和汽车深耕服务,纵向延伸。当然所有这都些线上线下交易都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增长点。滴滴出行汽车出行服务平台总经理陈熙曾表示,以汽车租赁、分时租赁以及后市场为基础的汽车服务平台,将成为一个很好的纽带和催化剂,帮助“洪流联盟”顺利落地。早在三四年前,汽车后市场领域就曾迎来一波资本追捧热潮,不过好景不长,包括博湃养车、车蚂蚁、云洗车等一批新入局者相继倒闭。由于线下运营成本较高,汽车后市场服务需要经历漫长的培育期。滴滴在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探索出一条破局之路并不容易。滴滴有意将车服业务与滴滴原有品牌作出区隔,目前推出的小桔加油、小桔养车,均以“小桔”命名。据《财经》报道,刚刚成立三个月的滴滴车服业务将被分拆独立,准备以约30亿美元的投前估值,融资10亿-15亿美元,软银是意向投资者之一,但最终方案尚未完全敲定。滴滴对此不予置评。有分析称,拆分车服业务一方面是为了未来独立融资,另一方面可为滴滴接下来的上市收获更高的估值,因为尚在起步阶段的车服业务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剥离亏损业务也能美化滴滴的财报。目前滴滴尚未公布上市具体时间节点,据三名业内人士称,滴滴可能不会选择今年上市,大概率是明年下半年,现在市场变数非常大,不排除有其他变化。放缓上市节奏也意味着滴滴目前的融资需求并不紧迫。就在7月17日,滴滴宣布获得BookingHoldings5亿美元战略投资,这笔钱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亏损业务带来的资金压力,借此滴滴也将其出行版图扩展至酒店+旅行领域。BookingHoldings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旗下APP将提供滴滴叫车服务接口,而滴滴的乘客也将可以直接通过滴滴APP上的入口,预定Booking或Agoda平台上的服务。借助BookingHoldings在海外市场的优势,滴滴将更容易布局海外业务。在主营业务尚未整体盈利的情况下,滴滴也在试图实现从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到汽车全产业链服务提供商的定位转变。无论是稳固出行业务生态、扩张海外市场,还是在汽车产业链寻求新的突破点,都是滴滴在为即将到来的上市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百度外卖代理商近日再一次聚集在百度总部进行维权,对此百度集团发布声明称,其仅是百度外卖的投资方之一,不参与百度外卖的日常运营,百度外卖与代理商之间的关系,与百度集团无直接关系。据公开信息显示,百度外卖于2014年5月20日推出,次年7月28日百度宣布百度外卖将进行独立发展和开放融资,同月百度外卖获得了百度投资部、汉能投资、中金甲子共计2.5亿美元的战略融资,以及味千拉面7000万美元的融资,2016年7月,百度投资部又再次跟投了百度外卖24亿美元的B轮融资,直至2017年8月24日被饿了么以8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从2015年百度宣布百度外卖独立发展以及18日百度集团的声明可以看出,百度外卖确实为独立经营的法律主体,并购之前,百度为百度外卖最大股东。按百度说法,百度外卖与饿了么的合并交易,为两家公司股权层面的变化,而代理商和百度外卖无任何股权关系,因此要求分享合并交易所产生的股权转让对价,的确于法无据。那为何代理商在百度总部进行了长达八个月时间的聚众维权事件?记者梳理百度外卖代理商维权诉求发现,代理商维权原由主要集中于:百度不承认百度外卖代理商存在,合并后过河拆桥;合并后各地代理商遭裁撤,获取的市场份额,被饿了么占有;在与友商竞争阶段,百度外卖代理商曾跟进投入补贴,但合并后,代理商并未获得补偿,受此影响代理商亏损从几十万到几千万。百度外卖被并购后,虽然一开始宣传百度外卖将在饿了么的资源扶持下保持双品牌运营,但事实是,百度外卖资源被并入饿了么之后,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百度外卖接连被爆高管离职且员工被饿了么变相裁员。艾媒数据显示,6月百度外卖月活人数为809.65万人,与饿了么月活人数8611.69万人相差甚远,因此,就百度方曾对代理商诉求称因没有法律依据,希望通过以后的长期合作实现共赢的说法,实现可能较小。据在百度总部维权的代理商称,目前他们已向国家市场监督总局提交了举报百度方的违法材料,执法机关也承诺将对百度集团和拉扎斯集团(饿了么)进行约谈,代理商们集体诉讼的标的是4.6亿元人民币,但结果如何或需待监管部门的评定。
转转接入微信钱包近日,二手交易平台转转正式接入微信钱包入口,进一步向微信用户开放。值得注意的是,本就属于腾讯生态圈一员的转转,现在也和京东、美团一样,终于正式拥有微信10亿量级的用户流量资源。打开微信“我的钱包”,在第三方服务板块,微信用户可以清楚看到“转转二手”的新图标,点击即可进入转转官方小程序页面,卖二手、淘好货,交易二手物品。转转此次入驻微信钱包“九宫格”,为新用户直接提供二手交易的服务的同时,为微信生态补充了二手电商领域的关键拼图,转转将基于和腾讯的战略合作,持续在提升用户体验、丰富场景服务上,和微信一起探索创新的服务方式,强强联合赋能二手行业。正如转转CEO黄炜表示,“微信钱包入口是腾讯最高级别的入口支持,非常稀缺。从战略意义上,我们希望微信钱包入口能让更多人通过更低门槛,逐渐了解二手、了解转转。”创立于2015年的转转,近两年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在2016年11月12日一周年时,转转曾宣布交易额达到70亿元,一年后增两倍,增至210.64亿元。同时平台交易订单量达5698万单,较2016年增长了269.76%。另外,据速途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18年Q1二手交易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转转二手App已经以5288万的下载量成为二手交易平台行业第一,而其在3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2022.36万人,环比增长19.09%。事实上,微信和转转的合作早在2017年便开始展开。去年4月,微信投入2亿美元,同时给予转转业务层面的资源优势。同年6月,转转微信官方小程序也正式上线,目前已经获得了超过2000万的用户。可以预料的是,随着转转正式入驻微信钱包第三方服务,转转与腾讯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得到全面升级。闲鱼转转终有一战7月10日,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公布了其新业务的最新数据。据《电商报》了解,闲鱼上线了一周的新业务闲鱼租赁订单数量已超2万,其中68%的用户为“90后”。闲鱼租赁目前主要围绕着租房、租衣服和租数码三大品类,租赁方式包括日租、月租等模式。闲鱼负责人谌伟业称,闲鱼租赁业务由淘宝租赁演化,接入了包括衣二三、估吗等在内的租赁品牌商,提供服装、手机、家电、玩具等在内的全品类租赁服务。上线一周以来,大多数闲鱼用户在闲鱼租赁上租房、租衣服、租数码。从区域来看,广东、江苏、山东使用租赁业务居多。对此,阿里方面称,淘宝租赁业务合并到闲鱼租赁,当前两个页面分别保留。整合完成后或将搅动租赁行业的格局。早在今年5月,就有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将会针对旗下不同平台中有所重合的租赁业务进行调整,有消息称阿里将会优先整合闲鱼与淘宝租赁业务,闲鱼租赁的上线也正验证了这一消息。但实际上,淘宝尚保留着淘宝租赁频道,包含租相机镜头、游戏电玩、智能设备、手机、办公电脑等品类,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整合暂不得而知。值得注意的是,自阿里推出闲鱼以来,就一直将其视为集团发展新零售主力之外的补充。去年11月,阿里更直接投入10亿元,将闲鱼的线上社区“鱼塘”打造成线上线下结合的真实社区。种种迹象显示,闲鱼将会成为阿里布局二手市场、与腾讯转转互不相容的主力先锋。但对于转转和闲鱼而言,二手交易平台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似乎都扔困扰不断。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发布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在使用二手交易平台的过程中,56%的受访者认为最大的顾虑是产品质量难保证。此外,对可能遇到欺诈骗钱和物品掉包情况存在顾虑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45.6%和43.3%。显然,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在担心二手交易平台购买的商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二手市场上提供的商品说白了都是二手旧商品,但由于买卖双方都要通过线上交易,无法真实直观的感知鉴别商品的质量优劣,更难以对商品做出准确的估价。这种情况之下,交易过程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买房很可能购买到无法使用的商品。此外,平台上的商品信息如何甄别、买卖双方的信誉度又如何保障?不同如同城交易,买卖双方可以面对面交流,展现商品面貌。但基于二手交易平台上更多的是跨区域的交易,用户很难对信息的真伪性做出判断。而且实际上,在交易过程汇总,卖家在平台上的主导权远远大于买家。消费者很难进行透彻的售后维权。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此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便表示,“B2C模式下,企业法人的比例、售后服务的承担能力相对规范,比如能要求卖方出具进货凭证。但是作为个人处理闲置物品的平台,首先,用户不是专职经营者,另外只要为合法取得,在处理过程中,不需要出具产品合法渠道,大部分人也没有这样进货的凭证。”换而言之,C2C二手交易一方面存在需求,另一方面监管上确实有很难绕过去的障碍,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实际上,消费者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到假货、空包裹甚至被卖家收钱后拉黑的新闻层出不穷。去年3月以来,阿里严厉打假为淘宝清退大量卖家,殃及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曾驻扎淘宝网的假货大量涌入门槛低、监管松的二手市场,假货引起的二手交易投诉剧增。尽管闲鱼通过数据手段监测用户的交易行为,也建立了客服介入机制,但每天海量的交易信息却让数据监控部门无从下手,新型售假者得以浑水摸鱼。更有二手交易平台客服在公开采访中表示,每天都会接到消费者投诉,买卖双方各执一词,每笔交易的双方都是个人,客服也要由人来处理,压力非常大。
消息人士周五透露,因为对新融资的需求不那么紧迫,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可能会放慢融资计划,并可能考虑在明年下半年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部分原因是对新融资的需求不那么紧迫。该消息称,滴滴出行在今年年初曾积极寻求通过发行美元可转换债券筹集新资金。但随着竞争对手美团点评放慢了网约车业务的扩张,滴滴出行也随之放缓了融资步伐。滴滴出行的融资计划虽然不确定,但会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截至目前,滴滴出行发言人对此拒绝置评。随着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在香港上市,美团点评和滴滴出行成为中国估值最高的两家独角兽公司。上述两家公司去年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分别达到300亿美元和560亿美元。上月,美团点评已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准备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消息人士称,投资银行正在为滴滴出行和美团点评制定融资计划。因为上述两家公司是竞争对手,投行成立了独立的团队,确保对两家公司的信息保密。美团点评和滴滴出行都是为服务建立在线平台,寻求让应用对用户更具粘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一。由《南华早报》、新媒体平台Abacus和500Startups联合编纂并于本周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报告》指出,这种建立中国互联网巨头无所不在的日常应用已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趋势之一。美团点评和滴滴出行在创办之初并不是直接竞争对手。美团点评由王兴创办于2010年,模仿的是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前高管程维创办了滴滴,模仿的是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在2016年之前,美团与滴滴从未在业务上开展过竞争。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滴滴忙于在中国网约车市场攻城拔寨,并收购了竞争对手快的及Uber中国业务优步中国。滴滴出行借此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龙头,去年处理了超过70亿份网约车订单。在这段时间内,美团不断扩张业务,开始涉足送餐、餐饮、本地列表和在线旅游等业务。美团在2016年与大众点评网进行合并,并获得了新公司50%的股权。美团点评最近提交给港交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美团创始人王兴、穆荣均和王慧文合计持有美团点评59%的表决权。到2016年年底,当王兴个人参与共享单车公司摩拜单车的C轮融资时,美团点评和滴滴出行才开始正面交火。在王兴对摩拜单车感兴趣几个月之前,滴滴出行向摩拜单车的主要竞争对手ofo投入了数千万美元。去年2月,美团点评开始在南京试点网约车业务。今年3月,美团又宣布将在上海开展网约车业务。美团点评表示,在上海开展网约车业务的前三天,该公司已获得上海网约车市场30%的份额,日最高接单30万份。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受大量的网约车和司机补贴支持。当时,乘客通过美团点评约车的价格不会不会超过人民币5元(约合0.75美元),而打的最少要花费人民币14元(约合2美元)。美团点评拒绝透露为南京和上海的网约车业务投入了多少补贴。该公司发言人表示,涉足网约车业务的动机,是“本地交通是我们客户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核心服务/我们正在评估网约车服务可以为我们的平台带来的协同效应,包括更高的用户粘性。”该发言人还称,网约车业务不会仅仅是“基于补贴的竞争。”不过部分美团点评的潜在首次公开募股投资人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美团点评极大的依赖于补贴维持和扩大网约车、送餐、在线旅游和其他业务,”香港对冲基金AlphalexCapitalManagement经理亚历克斯-欧(AlexAu)对此表示。“如果新的竞争出现,美团点评将需要更多的资金来保持市场份额。这家公司能维护多少粘性用户仍然是一个无人能回答的问题。”美团点评支持运输业务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该公司在今年4月斥资27亿美元收购了摩拜单车。在此之前,滴滴出行在去年年底接管了规模更小的共享单车初创公司小蓝单车的业务。美团点评目前尚未把网约车业务扩展至其他中国主要城市。“美团点评可能面临的阻力之一是来自运输监管部门,尤其是在经营许可方面,”市场调研公司IDC的分析师薛玉(音译:XueYu)说。今年4月,滴滴出行宣布进军被美团点评和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饿了么主宰的外卖业务。分析师薛玉认为,此举是滴滴出行的“防御之举”。滴滴出行表示,在无锡推出外卖业务的首日,该公司送餐平台接到了33.4万份订单。滴滴出行目前在无锡、南京、泰州和成都推出了外卖业务,并通过巨额补贴把送餐费降低至每单最低2元(约合0.3美元)。“当有新玩家进入送餐业务时,对顾客来说总是更好的结果。而滴滴出行的加入将为该行业提供更多的制衡,”行业分析人士对此表示。无论是滴滴出行还是美团点评,目前都处于亏损之中。美团点评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去年调整后的净亏损为人民币28.5亿元;2016年为人民币53.5亿元;2015年为人民币59.1亿元。虽然美团点评近年来的净亏损幅度开始收窄,但与美国证券市场不同,香港市场可能不会强烈追捧此类亏损的公司。AlphalexCapitalManagement的亚历克斯-欧表示:“香港投资人更相信那些能够实现盈利的公司。”因为滴滴出行的首次公开募股还有一段时间才会进行,投资者在当前阶段估计该公司上市时的估值和规模可能为时过早。无论如何,它都将接受与香港精明的首次公开募股投资人现在给予美团点评的同样的仔细审查。
有巨头们在的科技金融领域一直都很热闹,融资消息和上市传闻从未间断。而从年初就被传正在寻求融资的京东金融,终于有了新进展。有消息称,京东金融近日已融资至少130亿元(约20亿美元),估值1200亿元。较去年的600亿元估值已经增长一倍。消息人士称,此轮融资的主要投资者包括中金公司(CICCCapital)、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券商中国证券(ChinaSecurities)、私募股权公司中信资本(CiticCapital)和中国银行(bankofChina)投资部门BOCGI。京东金融对外的回应称,此轮融资尚未完成,拒绝置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的融资中的投资机构,都有着国资的背景,如果融资消息坐实,它们将成为京东金融正需要的有力“背书”。刘强东曾经说过,京东金融有望在2020年之前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TOP3。但是目前相比其他家的金融业务,京东金融的实力着实还差了点,最明显的短板还是牌照。虎嗅作者杨舒芳在文章《撕开科技的外衣,京东金融还是那家“牌照荒”的金融公司》中就有提到,在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的金融科技阵营里,京东所拥有的牌照数量不及BAT,而且对比阿里的网商银行、腾讯的微众银行、百度的百信银行,京东是四家中唯一没有银行牌照的。此外,京东金融还缺失保险、证券、消费金融和个人征信等牌照。究其原因,很大的可能是监管方面对其实际能力还存在质疑,故而银行、保险、基金等几个行业内所谓的“大牌照”,一直没有获得监管机构的放行。如果这次的融资结束,有了投资者的助力,京东金融拿下牌照的难度系数应该会小很多。虽然在牌照的问题上捉襟见肘,京东金融却似乎从来都没有表现出对牌照的渴求,因为它对自己的定位从来都表达地十分清晰:一家全球领先的数据驱动型科技公司。京东金融官方曾经向外传达过,公司的核心资产是数据能力和技术能力。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也多次表示过,京东金融未来的定位将不再做金融。对于金融平台的监管,只会趋严,而不直接触碰金融业务,向科技业务转型,是避免触线的前提。“未来京东金融的收入,将来源于服务金融机构产生的服务性收入,而不是拥有资产所获得的收益。”陈生强在接受《财经》杂志的采访时如此说过。京东金融果真可以做到“不如其名”吗?恐怕对依然以“金融”命名的公司们来说,“去金融化”更像是一个伪命题。去金融化是京东金融正在做的事,但是目前来看,略有难度。因为现实的状况还是,京东金融目前一半以上的营收,都来自于消费金融。今年5月份,自媒体“开柒”曾曝光出京东金融的融资推介材料。资料显示,京东金融2017年四个季度的收入分别为18.1亿元、24.2亿元、27.7亿元和33.3亿元,总收入为103.3亿元。而京东金融的四大核心业务板块(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支付业务、财富管理)中,消费金融(京东白条、金条)的收入占比正在持续上升,2017年第四季度,消费金融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55%。有京东金融公司人士向《财经》杂志透露,现在京东金融的估值是按业务条线单独估值之后再融合到一起的,所以京东金融不可能“放弃”已有的业务,毕竟服务性收入总量较低,利润率再高也支撑不住整体。而且如果没有一线的金融业务经验,科技类公司很难真正具备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而且,想要做世界第三的京东金融,还有着比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高出不少的消费贷和现金贷不良率。2017年,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的现金贷不良率分别在0.7%、0.6%,而京东金融达到了1.3%;蚂蚁金服的消费贷不良率为1.8%,京东金融则达到了3.4%。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京东目前拥有拆分后的京东金融约40%的收益权。但是,京东金融和京东的业务挂钩并不明了,目前所看到的仅有关联,是在上述融资推介材料中显示的,京东金融的支付业务收入有85%来自于京东体系内的交易。当然,关于京东金融的盈利状况,外界更不得而知,但在年初刘强东给京东全体员工的一封内部信中有透露,京东金融已经实现单季盈利。自从京东金融分拆出来之后,“即将单独上市”的消息就源源不绝,最新的说法是,融资顺利的话,京东金融计划于2019年~2020年在A股实现上市,到时候只怕还是会脱下“科技”的外衣,露出扭捏的“金融”本质,而能不能更加体面地走上上市之路,还是要看这两年,京东金融的“去金融化”能进行到哪一步了。
7月9日消息,获悉,近日,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出意见。对此,国务院表示该意见已经国务院通过,并转发该意见原文,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需认真贯彻执行。根据意见,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在稳定出口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支持关系民生的产品进口,增加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增加农产品、资源性产品进口,创新进口贸易方式,且坚持进出口并重。以下为意见全文:商务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际发展合作署、能源局、林草局、外汇局、药监局、知识产权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决策部署,更好发挥进口对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自由贸易,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稳定出口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促进国内供给体系质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实现优进优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以制度、模式、业态、服务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以扩大进口增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动力。二是坚持进口出口并重。在稳定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进口对提升消费、调整结构、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重要作用,推动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发展。坚持内外需协调、内外贸结合,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对外援助互动协同发展,遵循市场化原则,内外资一视同仁,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四是坚持互利共赢战略。将扩大进口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紧密结合,增加自相关国家和地区进口,扩大利益融合,共同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二、优化进口结构促进生产消费升级(三)支持关系民生的产品进口。适应消费升级和供给提质需要,支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落实降低部分商品进口税率措施,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清理不合理加价,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免税店政策,扩大免税品进口。(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外汇局、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调整《鼓励进口服务目录》。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促进建筑设计、商贸物流、咨询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增加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结合国内产业发展情况确定进口重点领域,充分发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作用,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化鼓励进口的成套设备检验模式。(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增加农产品、资源性产品进口。配合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总体布局,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和有利于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农资、农机等产品进口。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农产品检验检疫准入议定书,推动重要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准入。鼓励国内有需求的资源性产品进口。(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七)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的作用,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作为重点开拓的进口来源地,加强战略对接,适度增加适应国内消费升级需求的特色优质产品进口,扩大贸易规模。(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定不移支持全球贸易自由化。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加快建设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协定优惠安排,积极扩大进口。加大促贸援助力度。(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落实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货物及服务优惠安排。继续落实有关给予同我建交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的承诺。继续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给予最不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优惠措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财政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积极发挥多渠道促进作用(十)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化经营,努力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发展成就、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公共产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商务部牵头负责)(十一)持续发挥外资对扩大进口的推动作用。完善外商投资相关管理体制,优化境内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领域,进一步发挥外资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化进口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推动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有效互动。加快推进签订高水平的投资协定,提高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农林业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带动相关产品进口。(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能源局、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创新进口贸易方式。加快出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过渡期后监管具体方案,统筹调整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正面清单。加快复制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研究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积极推进维修、研发设计、再制造业务试点工作。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十四)大力培育进口促进平台。充分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区域,不断推进监管创新、服务创新,培育形成一批进口贸易特色明显、贸易便利化措施完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优化进口通关流程。加快实施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海关预裁定制度,开展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国际互认,推动检测报告和认证证书的国际互认,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降低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进一步规范进口非关税措施,健全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加强进口行政审批取消或下放后的监管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收费。(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加快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加强外贸诚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推进以缺陷进口消费品召回体系为核心的进口消费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进口消费质量安全投诉平台。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规范和完善国内市场秩序。(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国务院还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扩大进口工作,根据本意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抓紧制订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推进政策落实。商务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指导,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医疗的数字化在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了大趋势,一方面是移动医疗日益发展,以已经IPO的平安好医生为例,光这一款App就拥有1.9亿用户;另一方面是传统医疗整个工作流程正在加强信息化程度,尤其是引入AI技术之后,利用医疗大数据辅助诊断和利用计算机视觉分析医疗影像图片也被证实了可以提升诊疗效率。在理想状态下,目前医疗数字化是解决世界范围内医疗资源分配效率低下的最好方法。通过医患之间的远程沟通,节省就医时长途迁徙的成本。这样即使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一线城市,那些生活在三四线和乡镇的人们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但医疗数字化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有益处,它的阴暗面——数据泄露,正在带给这个世界意想不到的结果。医疗数据泄露有多可怕?在暗网上可以买到你的孕检信息数据泄露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合规合理的。比如同一企业旗下的多款软件可以共享会员体系,从而共享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数据。举个例子来讲,让电商平台知道我们叫了什么外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像没什么感觉。但如果让除了医院和药店之外的任何企业知道我们挂了什么号、血压有多高,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有种被侵犯隐私的不适感。但随着移动医疗、AI医疗影像、电子病历等等数字化程序的普及,医疗数据被泄露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去年九月,我们过就出现过7亿公民信息遭泄露的事件,其中就包括某部委的医疗服务信息,有大量的孕检信息遭到暴露并在暗网进行交易。几乎是同一时间,美国一家为患者提供家庭医疗服务的企业PatientHomeMonitoring由于云端配置错误,导致47.5G的数据泄露,曝光了美国15万名患者的病历。这些医疗数据为何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泄露事件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原因:1、医疗数据太值钱,引起了黑客的密切关注在互联网产业里,医疗这个关键词,总是和钱有着隐秘而又不道德的关系。医疗数据自然也会拥有比其他数据更高的价值,从而引起大量黑客关注。同时在此前《财经》对医疗数据泄露相关事件的报道中,有医院信息科工作人员表示,类似协和、华西、301等医院中有很多政要和明星的就医信息,有不少人渴望获得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医疗数据的诱惑性2、传统医院IT建设能力太太太差了,漏洞多的像渔网作为传统医疗机构,要突然组建一套IT系统实际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尤其现在随着线上挂号系统、医疗大数据收集等等机制的实行,人们的医疗数据开始从内网转移到公网之上,给医疗机构的信息部门增加了更多的难度。16年一年,在乌云网上被白帽子们上报的医疗机构漏洞就有600多条。而这些漏洞大多都十分低级,与今天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安全水平完全不是一个世界。可见被传统医院被黑客攻击要有多么容易。3、移动医疗产品正在成为隐患今年年初比雷埃夫斯大学研究人员对安卓生态中20款最受欢迎的医疗、健康类产品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是80%的产品涉嫌擅自传播用户数据。例如这些产品中有50%都和第三方共享用户文本、多媒体甚至医疗影像方面的数据。而且有20%的应用没有推出包含隐私问题的用户须知文件。移动医疗App真的值得信任吗?至于在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等移动产品中,即使不把数据向外透露,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可以放心把自己的医疗数据交给这些企业吗?首先我们要明白以下的逻辑:第一,移动医疗是一项非常烧钱的项目。第二,在中国医疗的市场化、商业化水平是非常之低的。在平安好医生发布招股书时,曾有人根据招股书中7亿元市场推广费用、1.92亿总注册量、2100万平均月活和1.9%付费比例这些数字得出,平安好医生获取一个付费用户要花费400元左右。这一数字已经接近当年一些P2P软件的用户获取费用了,但和P2P操控资本获利的模式比起来。移动医疗产品的获利模式通常是以下几项——家庭医生服务、付费/免费的问诊和药品/保健品售卖。所谓的家庭医生和问诊服务,大部分价格范围都在几十元一次——毕竟现如今自费挂个专家号也就50元左右。比起这些“走量”的服务,真正能让产品获利的通常是两方面。一方面是VIP服务,概念和保险类似以包年为期限,帮助用户安排名医电话咨询、面诊、甚至承诺几天内可以住院。另一方面就是产品内电商入口所售卖的药品、保健品、中成药等等。当我们把自己的医疗数据交给这些刚刚尝试医疗商业化的创业企业时,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很多了。比如创业企业是否真的值得信任,如果未来出现了变现压力,是否会通过夸张患者病情、推荐高价药品的形式获利?同时在移动医疗这一丰富流量入口入驻的药品(保健品)厂商、合作医院等等,是否存在一个准入标准?一位前春雨医生员工表示,在移动医疗产品中,人们更愿意去询问男科、妇科、生殖等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由于其隐秘性和难以界定的症状,也是“莆田系”的重灾区。同时这位前员工告诉我们,比移动医疗产品数据更应该让人担忧的,是孕期记录、女性经期记录、医美等等产品的数据,很多用户只看到了这些产品的工具属性或平台属性,却没人在意这些数据最终流向哪里。想安全的享受医疗数字化,或许以下几点会有效我们更关心的,当然是如何改善医疗数字化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让人们更放心的享受医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第一,增强对传统医疗机构信息安全的监督并加以惩罚措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医疗数据有着相关监督法规,在几年前国家卫计委出具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版)》也提出了采用统一设备采集数据、分布式离散储存等等安全保障措施。但《指南》中提到的安全措施仅仅是浅尝辄止,像是提出了统一采集数据的想法,却没有对数据采集设备的制式制定标准。同时《指南》仅作为参照执行作用,没有完整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具体执行时发生了数据泄露应该如何追责更是一笔糊涂账。但美国在90年代就制定了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提出对医疗数据进行倒卖、故意泄露和利用会导致25万美金的罚款和十年监禁。这一法案至今对很多医疗健康产业都有监督作用。第二,制定有关移动医疗的准入门槛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做移动医疗产品,目前这一规则似乎是由应用商店制定的。但医疗毕竟属于民生建设范畴,以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如果移动医疗是大趋势,完全的市场化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公权力的介入可以对移动医疗产品产生的数据形成监管,也能避免民生资源和市场化发展之间的冲突。像美国早在2011年就发布了针对移动医疗产品的监管指导草案,其中包含了严密的审批流程。第三,利用新技术保障信息安全这一点貌似是目前看来最实际的解决方法,一方面阿里云、腾讯云等等云计算企业都开始关注医疗云领域,把标准化的服务和先进的技术带给医院。另一方面区块链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在医疗信息流通过程中加入基于加密技术的身份认证。不管是几家医院联合建立私链,还是置于公链之上,都可以加一层保险。萌芽之中的医疗数字化,一定会成为改善医疗产业现状的重要工具。想要让这颗幼苗茁壮成长,清除害虫与杂草一定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