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起惠资讯>科蒂>文章列表
科蒂
丁家宜成立20多年了算是老牌子了,但是在2010年卖给香水制造商科蒂集团,2015年士齐集团回购丁家宜品牌,因此丁家宜还算是国货品牌。
一起惠返利网2022-11-11 11:37:411689 次
睫毛膏是用来修饰睫毛的化妆用品,这样的好东西当然是爱美女性的化妆必需品,但是市面上睫毛膏的品种很多,究竟哪一款比较好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01、美宝莲是全球知名的化妆品牌,成立于1917年属于欧莱雅有限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其睫毛膏与矿物粉底为畅销全球成为很多女生喜爱的化妆品牌,享誉海内外。02、兰蔻属于欧莱雅集团旗下知名奢侈品牌,来自法国成立于1935年。其中小黑瓶系列产品风扉全球成为消费者喜欢的护肤产品之一,在睫毛膏全球品牌排行榜10强排名第二,睫毛膏防水能让睫毛卷翘纤长。03、HR赫莲娜属于欧莱雅公司旗下的知名彩妆品牌,成立于1902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业务遍及全球成为真正的美容王国。其中睫毛膏产品很好用,赢得消费者的好口碑。04、MaxFactor蜜丝佛陀成立于1909年在好莱坞创立,属于科蒂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化妆品牌。推出了很多好用的彩妆产品受到很多女生的喜欢和青睐。05、巴黎欧莱雅成立于1907年法国,是全国知名化妆品牌,主要以生产护肤品、美发产品以及皮肤病医药等方面的研究与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06、雅诗兰黛属于美国雅诗兰黛公司旗下知名化妆品牌,成立于1946年公司实力雄厚,以抗衰老而知名。其中推出的小棕瓶修护红石榴系列、多效智妍系列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好评和赞誉。07、FLAMINGO火烈鸟属于上海芮尚化妆品有限公司旗下知名彩妆品牌,公司成立于2005年,公司主要从事彩妆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以及销售服务等,睫毛膏系列产品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好评和赞誉。08、KissMe奇士美属于日本伊势半集团旗下知名彩妆品牌,成立于2005年推出的睫毛膏产品在全球卖得非常火爆,是一家集高品质化妆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09、菲诗小铺是韩国知名化妆品牌,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韩国隶属韩国LG生活健康旗下知名化妆品牌,以天然护肤和纯植物成分而知名,推出了卸妆乳液、防水睫毛膏、白泥鼻膜贴、毛孔修护水乳等多个产品。10、卡姿兰属于卡姿兰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知名彩妆品牌,成立于2001年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专业从事中高端化妆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服务,推出了睫毛膏和CC霜等系列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特别提示以上所介绍的这些品牌,在国内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当然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购。
一起惠返利网2020-03-10 10:00:01472 次
又到财报季,全球的公司都在赞美中国市场的强劲消费力,一个常在财报里出现的中国元素是“天猫”。雅诗兰黛、欧莱雅和H&M三家公司再次将天猫写入财报,同投资者和分析师分享了它们在阿里生态上的出色商业表现。2月5日,雅诗兰黛集团发布的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上显示,集团业绩优异,净销售额上升7%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40亿美元。亮点之一是,多个季度以来集团在线销售业绩猛增,中国电商渠道的总收入超过中国市场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据了解,这不是雅诗兰黛集团第一次在财报中肯定天猫对明星品牌的带动和对公司业绩的拉动。在雅诗兰黛2018财年第三季度分析师会议上。FabrizioFreda也谈到,由于集团在天猫上表现亮眼,成功拉动集团在整个亚太市场的销售增长。同样,持续将天猫业绩写入财报的还有美妆集团欧莱雅。欧莱雅集团曾在2018财年半年报发布时特意提到了“YSL和GiorgioArmani在天猫的成功入驻拉动了集团在线渠道的业绩增速。”2月7日,欧莱雅集团发布了2018财年年报,肯定了天猫双11对其整个亚太市场生意的提振。“销售额同比增长20.4%至74.06欧元,可比销售同比增幅高达24.1%。四大部门的市场份额都在增加,中国市场消费的需求强劲,高端品牌尤甚,东南亚其他市场也有有意表现。旅游零售也实现加速增长。得益于中国市场天猫双11的成功,四大部门在第四季度都有不俗表现。”欧莱雅集团2018财年年报写道。更早一点的1月30日,H&M发布了2018财年年报。H&M集团表现良好,净收入上升了5%达2104亿瑞典克朗,其中电商业务增长稳进,销售额上升了22%约300亿瑞典克朗,约占集团总销售额14.5%。据悉,虽然近几年快时尚巨头H&M集团在通过创造新品牌来吸引年轻消费者和抓住小众市场,但如何让成熟品牌持续焕发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H&M看重集团在新兴市场的扩张和数字化业务的转型,集团CEO在本次财报上数次提到了“艰难转型”。“全球的数字化扩张还在继续。H&M继续在现有市场和新兴市场全速扩张。2018财年,H&M的数字化渠道在更多新兴市场扩张,比如印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当然还有重要的中国市场的天猫。”H&M集团2018财年年报写道。2018年3月,H&M集团主品牌H&M登录天猫,也成为最后一个上天猫开店的快时尚品牌。在同年6月底发布的2018财年半年报上,H&M特意提到了爆发式接触到中国消费者的“激动”。“H&M在天猫上的表现非常好,刚上天猫的前2个月,就吸引了上千万的消费者去H&M天猫旗舰店。同时,H&M在天猫上的良好业绩也拉动了H&M在整个中国市场的销售。”2018年6月底,H&M集团发布的2018年财年半年报写道。据了解,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品牌财报上的常客,包括星巴克、耐克、蒂芙尼、科蒂、雅诗兰黛、欧莱雅、GUESS、RalphLauren等在内的很多品牌和公司,都把阿里巴巴写入自己的财报当中。星巴克在2018年12月的投资者日上,11次提到阿里巴巴对其数字化转型的价值;HugoBoss在2018年5月的投资者日上5次提到天猫和新零售;UrbanOutfitters在2019财年第三季度分析师会提了8次天猫。天猫和阿里巴巴,也是耐克和H&M财报季上高频出现的“明星”。
一起惠返利网2019-02-13 10:12:54492 次
美妆品牌新贵Hourglass在社交网站上的一个昵称,由于其有大理石般的细腻花纹,所以最早被一些时尚博主戏称为“五花肉”,这个花名很快就流传开来。诞生不过十来年,Hourglass在社交网站上迅速走红,目前每年销售额可达7000万美元(约合4.64亿元人民币)左右。作为一个美妆界的新手,它的表现不错。于是很快被行业巨头盯上。今年6月,联合利华宣布收购Hourglass,此后以惊人的速度将它引入中国市场。行业观察者认为,如今中国的彩妆销售飙升,联合利华此举是想要乘势占领一定市场,尤其是在金字塔尖的部分。化妆品牌的“买买买”非常热闹。仅联合利华,2017年截至目前的并购就已达到4次。就在最近,联合利华宣布收购一家名为SundialBrands的美国个人护理用品公司,后者创立于1992年,2017年的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4亿美元。而早前的9月,公司豪掷22.7亿欧元(约合177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韩国珂泊亚化妆品集团(CarverKorea)。磐缔资本创始合伙人、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王茁观察到了这样的趋势。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据他的团队统计,2010年至今,全球化妆品市场共有超过240起收并购案,近几年的收购数量和大型交易额度均显著上升。而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化妆品市场,在10年沉寂后,2017年成了日化企业的上市年。拉芳家化、珀莱雅、名臣健康等纷纷成功挂牌,目前还有多家知名企业在排队。但是,上市后的公司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在外资巨头的竞争下,上市后的公司压力更大。大公司“买买买”补充新鲜血液对于深陷发展瓶颈的巨头们来说,也许不断吃下新兴的公司是保持活力与不断扩张的唯一策略。这一招简单高效——新生品牌既能网罗更年轻的消费群体,又可以在市场中不断试探多变的流行趋势。去年,资深化妆品巨头雅诗兰黛甚至以1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新兴品牌TooFaced,创下了集团成立70年以来的收购金额纪录。究其缘由,是大公司的第一代企业家的年龄、内部创新流程、媒介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造成了内部创新效率越来越低。同时,当前大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合理也成为了创新的掣肘。很难想象成熟公司中有优秀人才会主动放弃利润可观的成熟品牌,去从零开拓新品牌。“公司就像我们生态圈里面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为了活下去就一定要采取最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曾在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任职的郝宇说。一个价值几百亿的品牌到底是应该不顾一切在市场里面往前冲,还是要稳扎稳打?他举了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如果冲得太快太盲目,万一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招致大规模的召回,最后百亿级的品牌毁于一旦该怎么办?“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看起来大公司创新力不足,或创新的产品不多。”郝宇表示。欧莱雅、雅诗兰黛这样的国际大公司“不差钱”,大多采用收购和并购的方式来补充新品牌。其中最成功的当数欧莱雅,该公司现有的40多个品牌中,超过90%都是通过外部收购得来的,拥有百年历史的欧莱雅在大量引入新鲜血液后,企业仍健康得像个小仙女。但目前看来,本土化收购成功的案例却非常少见。以法国科蒂集团为例,1996年,科蒂将美籍华人靳羽西女士创立的品牌羽西收入囊中,并借此进军中国市场,但到了2004年,又将羽西转手卖给欧莱雅。市场普遍观点认为,科蒂当时出售羽西是因为并不看好中国市场,但这个判断显然有所失误。2004年之后,正是中国护肤品市场飞速增长的时期。落空的科蒂重返中国市场是6年之后。这一次公司依旧循了“老套路”,收购国内本土品牌丁家宜的大部分股份。这起并购震惊了业界,但双方当时并未透露金额。直到2012年的6月,科蒂在美申请IPO(首次公开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这起并购总金额高达24亿元,科蒂持有丁家宜100%股份。但可惜的是,并购后科蒂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还是没有走上理想的路径。被收购后的丁家宜在2012年的销售额下降了50%,基层销售团队也深度调整,大部分原高管亦相继离职。2014年6月,科蒂宣布停售丁家宜系列产品。外资本土化的“水土不服”,在不少国内化妆品行业人士眼中看来是本土企业的机会。尤其是今年行业的最大变化是本土日化企业有了好的势头,那就是在2017年一年里有数家企业登陆了资本市场,而明年这个势头还会继续。本土企业更适合做孵化本土的化妆品企业近些年来上市一直不顺,先是相宜本草冲击化妆品第一概念股后终止了上市计划,此后则是广东丸美两次提交招股书至今未通过。但随着今年IPO的开闸,拉芳家化、珀莱雅相继登陆主板;而另一家在电商网站起家的“御家汇”则已过会,即将在创业板上市。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化妆品行业具有巨大的产业规模扩展空间,2017年将达到约3580亿元规模,未来五年我国化妆品销售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化妆品市场预计2014~201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3%左右。趁着这个东风,本土的化妆品企业都想要冲刺上市登陆资本市场。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提交招股说明书排队等待放行的分别有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丽人丽妆化妆品有限公司、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倍加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而三年前终止上市的相宜本草目前也放出风声,称有再上市的准备。此外,当年公司总裁严明在今年回归相宜本草,担任执行副董事长,被认为是预备再冲刺上市的信号之一。但是王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内消费品企业大多通过单一品牌做大,缺乏吸收新品牌的平台性能力。同样是因为这种能力缺失,海外品牌收购后的内容跨境再发展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经验表明,过去很多国内化妆品企业通过直接收购品牌的方式摆脱内部创新不足的“困境”,这种简单的收购方式不仅代价很大,而且其失败率越来越高。整体行情虽好,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上市并不意味着这些公司的未来一片坦途,无论是在渠道还是品牌经营上,这些企业都面临着市场挑战。记者注意到,上述已经上市的公司发展势头并不稳定。以拉芳家化为例,这家公司上市后公布的三季报遭遇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双下滑,公司2017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7.21亿元,同比下降1.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67.16万元,同比下降3.77%。实际上,在早前公布的半年报中,拉芳家化业绩下滑更甚,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11.65%和12.27%。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拉芳家化主营日用化学产品,旗下主要包括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香皂等洗护产品,先后推出了拉芳、雨洁、缤纯、美多丝等品牌。而在这一洗护领域的市场已相对稳定且竞争充分,外资企业诸如宝洁(旗下有海飞丝、潘婷、沙宣等)、联合利华(力士、夏士莲、清扬等)在这一市场优势明显。不只拉芳家化,实际上寻找可持续的新增长点几乎成为这一行业上市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王茁表示,相较之下,参与初创公司的孵化,定向培养有潜力的收购对象,与初创公司相互进行文化磨合,共同成长,不但能够节省成本,而且成功的概率会高得多。目前,磐缔与拉芳家化、珀莱雅、上美、丹姿等行业企业共同签署了《行业双创活动支持计划》,通过“投资+全方位服务”的模式,为相关企业挖掘并孵化早期项目,并定向输出品牌、产品、营销创意等一系列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刚上市的珀莱雅首席执行官(CEO)方玉友也透露,前两年公司准备上市(很多事情)不能动,也不敢做创新。但公司如今登陆资本市场,未来将会考虑先进入一些创新的项目,“大家一起沟通一起聊再慢慢做大做强。”方玉友说,“内部的生态圈很重要。”
一起惠2017-12-14 09:40:28252 次
1886年,大卫·麦可尼在美国纽约创立了“加州香氛公司”。1939年,麦可尼以故乡一条河的名字“AVON”重新为公司命名,也就是现在的“雅芳”,而大卫·麦可尼也被称为“雅芳之父”。1990年,雅芳以直销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传销比较猖獗,不少国人觉得直销就是传销。因此雅芳初到中国并没有什么起色,只能改变营销渠道转而以专卖店的方式进行销售。直到2005年直销开始逐渐解禁,雅芳在中国市场拿到了业内第一张直销牌照,才开始做起了直销。然而却因为直销人员和专卖店的利益冲突,雅芳又没能拿出合理的应对政策。在此之后,雅芳在中国区的业绩开始一落千丈。如今,雅芳已经卖掉日本和美国业务的多数股权,并退出了韩国、越南、爱尔兰等市场。那么,在亏损数额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曾经作为世界领先的美容化妆品直销公司,还能扭转颓势重新拿回“世界直销第一人”的称号吗?业绩每况愈下,SheriMcCoy引咎辞职?2012年麦考伊正式接管雅芳集团,并成为董事会成员。当时麦考伊也是临危受命,刚刚进入雅芳就面临着海外贿赂案、抵御科蒂的收购等一系列任务。然而,麦考伊自接任雅芳CEO之后业绩却连连下滑,关于麦考伊因为业绩持续亏损而卸任的传闻也一直不绝于耳。近日,雅芳发布了Q2财报:销售额同比下降3%至13.96亿元,运营利润为316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63%,净亏损达到4550万美元。其股票在第二季度调整之后每股收益为3美分,低于去年的7美分;营收同比下降了3%至13.5亿美元。从财报来看,雅芳的业绩还在持续下跌。发布财报之前,雅芳被传了很久的高层动荡传闻也被证实了,其首席执行官SheriMcCoy(谢琳·麦考伊)因为业绩持续亏损,迫于投资者的压力将于明年三月份正式卸任雅芳CEO一职。目前,雅芳公司已经委托机构寻找新任CEO。麦考伊自从2012年开始负责运营雅芳集团以来,其集团的净亏损已经达到了18亿美元。雅芳的激进合伙人BaringtonCapitalGroupLP和他的合伙公司NuOrionPartnersAG两家共持有雅芳3%以上的股份。其实,在雅芳发布第一季财报之后,Barington就要求驱逐麦考伊,并声称“雅芳在麦考伊的管理之下,股东价值遭到了重大破坏”,认为麦考伊没有能力以适当的方式管理这家公司。据知情人士透露:麦考伊在此之前就离开雅芳公司的时间和条件等问题与董事会进行商讨,不仅如此,雅芳在最近几个星期已经任命了一些重要高管。本以为去年推出的复兴计划可以缓解投资者的忧虑,没成想今年的第一季度雅芳意外的蒙受了季度亏损,其财报显示:雅芳报告期内的净利润亏损为0.37亿美元。看到这样的业绩单,麦考伊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也就不意外了。不可否认,麦考伊在化妆品产品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毕竟曾多年在强生负责Neutrogena、Aveeno等护肤品的市场营销工作,但是对雅芳的直销模式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麦考伊在管理雅芳期间业绩持续亏损的事实并不能抹去,而她本次卸任的原因可能不只是迫于投资者的压力,还有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责任。断臂求生,错失新零售,雅芳依然一蹶不振自2012年,雅芳董事会拒绝全球日化巨头科蒂向其抛售的橄榄枝后,雅芳股价已经下跌了85%,而最近3个季度的业绩增长也是负数。那么,是什么让雅芳一步步走向衰落呢?首先,雅芳受大环境影响,颇有时运不济的意味。以中国市场为例,雅芳进入中国市场至今27年,初入中国市场的雅芳因为其直销模式而受传销连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直销行业都处在灰色地带。直到2005年,《直销管理条例》出台之后,直销行业才得以迅速发展。那时,安利、玫凯琳等直销品牌也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在直销开始发展的时候偏偏雅芳又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据了解,雅芳刚在中国发展直销时,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没有销售技巧,只能上门推销。但是这种销售方式对企业形象并没有好处,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得不偿失。而雅芳的竞争对手安利则与之不同,他们会组织直销员定期培训,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等。此后,雅芳在中国市场有经历了多次高层管理变动,从2010年到2016年初,五年时间先后经历了五任掌门。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中,雅芳连续业绩想要保持业绩上升并不容易。其次,麦考伊接任雅芳CEO以来,对雅芳扭转颓势的策略一直是断臂求生。尤其是在去年推出复兴计划之后,先是出售了旗下的英国天然护肤品牌IizEarle,然后又在年底宣布分割北美业务,将80%的北美业务以1.7亿美元出售给了私募股权公司博龙资产管理公司(CerberusCapitalManagement)。此前,麦考伊一直不肯放弃雅芳的生源地美国市场,一直把资金砸在拯救本土市场方面,而不考虑处在直销上升时期的墨西哥和巴西市场。直到2015年年底,雅芳公司才决定出售美国业务,使得此前拯救美国市场的资金都打了水漂。不仅如此,随着新零售的发展消费者开始进入数字化购物时代,受电商的冲击和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的挤压之下,加之实体店租金、人工成本大幅度的上涨,雅芳越来越吃不消。由此可见,雅芳从行业巨头亏损到CEO下台并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在大环境的冲击下选择断臂求生或许是对的,但是其策略的时机可能有所偏差。若在2012年接受日化巨头科蒂的橄榄枝,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但这都是雅芳自己选择的路。复兴计划可能遥遥无期,雅芳再寻他路?目前,雅芳正处在业绩持续下跌的窘境之中,传言为麦考伊续命的JamesScully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在交付了新一季的财季亏损之后还是被宣布下台,但是麦考伊的下台似乎并不能改变雅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麦考伊卸任之后雅芳在去年开始推出为期三年的复兴计划,此项计划是雅芳管理层与北美接盘侠博龙资产携手推出。复兴计划包括:裁员、大力投资技术和服务升级以及寻求中国业务的替代,当时中国区业务约占其销售总额的1%。雅芳复兴计划具体表现在:为了在计划期间完成削减3.5亿美元成本的目标,削减全球IT部门员工;在技术方面与科技巨头惠普合作;在商业模式领域,雅芳集团依然维持为人诟病的直销模式为主打,目前并没有升级转型。而这时,雅芳中国区业务的亏损状态已经连续三年之久。有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雅芳中国的销售额逐年递减。2014财年,雅芳收入88.51亿美元,比2013财年的99.55亿美元减少11%;净亏损从100万美元增加至3.85亿美元。2015年9月,雅芳负债累计已超过20亿美元,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雅芳领跌。复兴计划是雅芳陷入业绩谷底之后的拼死一搏,然而在新一季财报出来之后,复兴计划就受到雅芳激进投资者以及合伙公司的批评,而在麦考伊卸任之后这项复兴计划再次实施恐怕就无限延期了。总而言之,雅芳从日化巨头企业发展到现在的窘境,更多的可能是在环境和转型时机的影响下所造成。在众多人眼中,雅芳也只能是曾经了不起的集团,而麦考伊也是雅芳复兴计划里的牺牲品。现在,业界更好奇的可能是:雅芳下一任掌门人会是谁?
一起惠2017-08-09 09:22:21258 次
美容业的疯狂并购趋势正在加剧,全球最大美容产品欧莱雅集团周二宣布,将以13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公司ValeantPharmaceuticalsInc.旗下CeraVe,AcneFree和Ambi三大美容品牌。欧莱雅美国公司总裁FrédéricRozé称,三个品牌的收购将使得集团活性化妆品部门在美国的销售翻倍,同时进一步加强集团的品牌组合。据悉,创立于2005年的护肤品牌CeraVe过去两年平均增幅20%,上述三个品牌年销售达1.68亿美元,交易完成后将并入集团活性化妆品部门,该部门同时还拥有LaRoche-Posay理肤泉,Vichy薇姿和SkinCeuticals等品牌。上述交易是法国美容集团近期疯狂并购中最大的一笔,与7月份收购美国化妆品集团ITCosmetics的金额相若,后者交易代价12亿美元,年销售1.82亿美元(截止2016年6月底)。除了上述两项较大交易外,7月份,欧莱雅集团还收购了新兴沙龙香水品牌AtelierCologne,1月份,公司收购专业沙龙产品批发分销商RaylonCorp.的主要资产。欧莱雅集团近期的收购只是过去三年美容业疯狂并购的一小部分,2015年,科蒂集团从宝洁集团手中接过43个美容品牌,125亿美元的代价为近年之最。2015年,CotyInc.科蒂集团还以10亿美元,约合38亿巴西雷亚尔收购巴西个人护理、美容集团HypermarcasS.A.旗下的美容业务。作为欧莱雅集团最大竞争对手,美国同行雅诗兰黛集团同样表现活跃,2016年11月份,该公司以14.5亿美元收购TooFacedCosmeticsLLC,该交易是雅诗兰黛集团历史上最贵一笔交易,同时是美容行业2016年最大交易。收购TooFacedCosmeticsLLC前,雅诗兰黛集团还完成了澳洲彩妆品牌BeccaCosmetics、高端香水品牌ByKilian的交易。全球第二大日化企业联合利华集团近期同样动作频频,12月底该公司刚刚收购LivingProofInc.,此前更是以10亿美元收购美国在线美容零售商DollarShaveClub,另外市场疯传该公司有意以同样甚至更高的价格收购35岁好莱坞明星JessicaAlba杰西卡·阿尔芭的创业公司HonestCo.。美容行业的并购日益活跃,主要源于全球市场的放缓,而交易则成为上述日化、美容巨头维持增长的优先级手段。疯狂的并购亦自然推高的交易的价格,DollarShaveClub、TooFacedCosmeticsLLC、ITCosmetics这新新兴公司的价格都令市场咋舌,不过无奈拥有一定用户的市场存货品牌较少,巨头亦甘愿为此付出溢价。
一起惠2017-01-11 09:30:50385 次
不管你以前知不知道,愿不愿意相信,这些曾经让我们名族骄傲的中国品牌,很多都已被收入国际外资巨头企业的麾下。现在,我们再回首看看这些“中国品牌”,命运各不相同,有的被边缘化被雪藏处理,直到消失;而有的却发展的越来越好,成为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的品牌,被收购也成了这些企业很好的出路之一。抛开这些感叹与背后的资本情况,小编君能帮忙做的就是,让大伙平时在各大超市货架、电商网站面前俳佪,不知道该不该买,不知道该买哪个牌子的时候,心里能对这些个品牌有个数。因为,有的人是支持、热爱名族品牌,用了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所以才买中国老品牌,尤其是爸妈那一辈的人;而有的人,也觉得这些老品牌用着确实不错,效果也好,但在现在这什么都是“国外的好”的时代下,用国产品牌又觉得太low了吧,但你们不造吧,其实这些“土老帽”的国产品牌早已摇身一变成为跨国巨头旗下的一员,成了真正“高大上的伪国货”了。美即图:唯美的美即面膜广告,俘获了不少有文艺情怀的型男靓女们美即面膜的广告确实深深地吸引了很多人,有点韩范儿,还挺文艺,唯美的画面走过一枚漂亮的女主角......这家创始人是佘雨原的中国本土企业,如今做的确实很好,走进超市面膜区、屈臣氏店里,他们家的面膜早已霸占整个货架。小编就经常贴他们家的面膜,不过偶更多的是通过网上购买。在2013年8月15日,法国欧莱雅集团宣布斥资65.38亿港元全面收购美即。在收购完成后的2014年4月9日,美即也宣布从港交所退市,这家中国面膜行业,位居市场份额第一的面膜品牌,正式成为全球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旗下的一员。苏泊尔图:包围了国民厨房的苏泊尔苏泊尔,多么熟悉的一个品牌呀,现在不管是是走进人们的家里,还是走进超市,到处能看到苏泊尔的锅、电饭煲、电水壶、微波炉等等厨房用品,苏泊尔几乎已充斥占据了很多家庭的厨房。但就在2006年8月,法国赛博集团通过收购持有苏泊尔52.74%的股权,获得了苏泊尔集团的控股权。这家由苏显泽与父亲苏增福创立的中国炊具和厨房小家电企业,正式被纳入法国赛博集团旗下。乐百氏家里的乐百氏桶装水、乐百氏矿泉水、乐百氏AD钙奶以及大家经常买的脉动,这些东西大家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能见到哈,同样,也没有免于被收购的命运。2000年2月,法国达能集团以1.4亿多美元的价格向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收购了乐百氏92%的股权。可惜收购之后,达能越来越弱化乐百氏这一品牌,在2009年11月30日,包括何伯权在内的5位创始人宣布集体离职。大宝图:大宝广告语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这几句经典的广告语几乎所有80后都耳熟能详,可以说是听着这句广告语长大的。这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护肤品品牌,在2008年的时候,被美国强生公司以23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不过,哎!强生目前对大宝所持的态度是边缘化处理与对待,也并没有对大宝的品牌形象着力去塑造。曾经在中国中低端市场风靡一时的大宝,市场情况已渐现疲态,我们也越来越少看到这个品牌了。这个儿时记忆的品牌,或许在许多年后,你想买也会买不到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大宝一直是又便宜又好用啊,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也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可能不仅仅他们自己不争气吧!哎,悲哀!丝宝(舒蕾、风影、顺爽和美涛)2007年10月,妮维雅护肤品的母公司德国日化巨头拜尔斯多尔夫集团,拿3.17亿欧元收购控股了丝宝集团旗下的丝宝日化。丝宝日化有舒蕾、风影、顺爽和美涛四大护发品牌。就在这几年,大家也时不时地能在电视上见到这些洗护品牌的广告。被收购之后,这四大护发品牌发展的也算还凑活,舒蕾的高端品牌本草优萃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美涛,很多喜欢造型定型的型男靓女们,是不是到现在也总买美涛啫喱水等定型产品呀,反正小编我就是其中一个啦,嘿嘿。统一润滑油很多开车爱车的人士都知道统一润滑油。也确实,这家在全球润滑油市场都排名靠前的中国润滑油品牌,确实受到很多司机朋友的青睐。旗下产品线涉及汽车用油、摩托车用油、工业用油、工程机械用油、润滑脂、刹车油、不冻液、汽车护理品等众多石油化工领域的产品。这么牛叉的中国品牌,怎能没被万恶的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盯上呢,哈哈,开个玩笑了!在2006年9月22日,由英国与荷兰联营的壳牌集团宣布,收购统一润滑油75%的股权,将统一润滑油整编进壳牌润滑油的大军。三笑2000年,高露洁与三笑共同出资成立了高露洁三笑合资公司,就在双方合作的3年后,高露洁又宣布以溢价3倍的高价收购了三笑集团在高露洁三笑公司的全部股份,高露洁三笑公司从而成为了外方独资公司。紧接着在2005年12月,高露洁又出资2100万美元彻底买断“三笑”品牌。至此,这家由中国企业家韩国平,在1989年的“牙刷之乡”江苏邗江县杭集镇创办的中国企业,已完全成为美国高露洁公司所拥有的品牌。哈尔滨啤酒2004年,百威啤酒的母公司美国AB公司,用55.8亿港元的价格将哈尔滨啤酒集团从港交所私有化,并持有哈尔滨啤酒90%以上的股权。不过,后来在2008年的11月18日,比利时英博集团又宣布耗资5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AB公司,我们的哈尔滨啤酒算是又被间接卖给了比利时英博集团。哎,被人卖来卖去的!不过资本市场嘛,这种情况算很正常啦。好在,现在的哈尔滨啤酒是越来越好喝,越来越受欢迎了。南孚电池“一节更比一节强,玩具车用完,还......"这则南孚电池的广告是不是映像非常深刻呀。很多人去买电池,虽然贵点但就只认准南孚电池。南孚如今也已远嫁洋企业了。2003年8月,美国吉列公司以1亿美元的价格,买走了香港中国电池公司的全部股权,而香港中国电池公司持有南孚电池72%的股份。不过,后来在2005年,吉列公司又被全球日化巨头美国宝洁公司以5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所以南孚电池又辗转成了宝洁旗下的品牌。南孚电池是成立于1988年的一家福建企业,是世界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之一,现在还是中国商务部重点扶持的企业。南孚电池可谓是一直风光无限,风头保持强劲,反正希望你以后能一直好好的吧。中华牙膏1994年1月,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资金入股,用占股60%的方式控股了由联合利华跟上海牙膏厂合资建立的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联合利华用品牌租赁的方式取得了“中华牙膏”的经营权。根据协议,只要中华牙膏每年的销量不低于1994年的数据,不管“中华”商标是谁的,联合利华都有权继续使用,不担心商标被收回。可以说,以联合利华的实力,几乎是拥有一份永久租赁“中华”商标的权利。后来,从2001年开始,联合利华也投入巨资逐步扩大对中华牙膏的品牌建设,在国内的市场市场份额也一直能保持在15%左右,每年为联合利华贡献的收入超过10亿元。除了上述说的这么品牌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伪国货”的品牌,命运各不相同,比如被肯德基母公司美国百胜餐饮集团收购的小肥羊火锅;被英国帝亚吉欧集团收购的四川水井坊白酒......甚至还有被拥有阿迪达斯护肤、香水业务的法国香水巨头科蒂收购三年后,在2014年又宣布全面停售的护肤品品牌丁家宜;被德国美洁时收购后又整停产的活力28......汗,一个个老品牌就这样消失了,真是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买,买了后就......资本市场往往就是这么残酷!整个看下来,除了惊喜欣慰之外,有些品牌的命运确实免不了会有些叹息。不过,对于对于有些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曾经让国人骄傲的品牌是不是被纳入洋企业的麾下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反正好用就行呗。反正,大家以后在买这么品牌的产品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吧,除了能心里有个数之外,即使以后出现问题维权了,也事先知道该去找谁。
一起惠2015-12-02 09:11:49657 次
推荐商家更多
京东商城
最高返利56%
京东商城wap端
最高返利56%
苏宁易购
最高返利5.6%
荣耀商城
最高返利3.5%
拼多多
最高返利35%
考拉海购
最高返利7%
华为商城
最高返利3.5%
当当网
最高返利4.2%
爱奇艺
最高返利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