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
【编者按】这些判断的背后,是电商人对未来的思考,也是电商行业某种层面的映射。1.别迷恋O2O,O2O是传统零售商的负隅顽抗,除非你的线下店体验足够好。——当当网CEO李国庆:O2O,我跟某个超市老总吃饭,我说你不要O2O,线下店有什么体验?我指着超市说,你这个体验太差,所以现在O2O实在是传统零售给自己找话题,当然,我们永远不做O2O。希望电商能找到真正的颠覆传统零售的因子,让自己健康的活着,又能有高速的发展。2.传统企业做电商自建门户是走不通的。——苏宁云商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把实体商店搬到网上去,这个在早期的时候,很多的实体零售企业都会采取这样的做法,未来是走不通的,现在我们实体零售企业在全国大大小小差不多有400多万家,现在在网上上面已经形成了综合性购物的门户,目前已经有不少家了。赢家多吃这是肯定的。在互联网综合购物门户上面,绝对不可能像实体店面中能够允许这么多购物的门户存在。所以说对于实体的连锁企业来讲,不管你多大的规模,可能把商店搬到网上这条路是不现实的。3.酒类电商市场增长空间很大,电商行业更有尊严。——中酒网网董事长赖劲宇:酒水电商市场份额尚不足1%,增长空间很大;酒水行业总体电商规模才34亿多,但保持每年200%以上的增长。我是做传统渠道的,在北京做酒类供应,做了有两三年,做传统行业非常生气,各大酒厂需要公关,酒类经销权是非常难拿到的,比如说江苏的洋河,我拿着钱去找洋河就给我。拿到经销权以后,我要把这个酒卖进超市,超市又是一笔费用,占用资金非常大。现在做酒类电商,相反是人家给我送礼,各个厂家来找我们谈生意,谈合作。4.消费者应该能够随意切换自己的交易行为,并不是说从线上到线下才叫O2O。——居然在线总经理汪小康:所谓的O2O,消费者所有交易行为,想发生在线下就发生在线下,想发生在线上就在线上,随意切换,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并不是说从线上到线下才叫O2O。我们希望O2O是以移动为中心,实现在支付、会员、促销、线上线下导流最终的融合。5.双十一不是一成不变的,做双十一要量力而行,一个月、两个月的准备是不够的。——茵曼创始人兼CEO方建华:还没有到网上来,或者在网上刚刚起步的,要根据你的现状,你的双11大概是做多少,你的供应链情况是怎么样的,一定要量力而行,这是第一。第二,做好双11是要做很长时间准备的,一个月两个月是不够的,我们明年双11都已经做好了解决方案。双十一能够检测你的物流、供应链等等所有的环节问题,对团队也是一次大的历练。6.通过红海淘汰以后,剩下的代运营商应该不超过10家。——创维酷开/新七天总裁左英杰:每一个领域里面都要从蓝海到红海,那么剩下的,我相信不管是服务能力上面,还有他本身对供应链的理解上,我相信能够带来价值。未来一定是大浪淘沙,我希望生下来的10家是优秀的,每一个运营商面对一个400个客户,你想这个市场有多大。7.开放平台的商家喜忧掺半,分享完初期红利之后,平台流量的成本在逐步上升。——亿玛总裁柯细兴:开放平台对所有电商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系,将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但商家却是喜忧掺半,初始阶段可以享受红利,但随着商家越来越多,后期将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开放平台的广告收入增长是远超过平台自身的销售增长。这意味着电商平台的流量成本是逐步在上升的。8.数据一定要“从看到用”,如果所掌握的数据没有到运用的阶段,那就算不上“大数据”。——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在数据运用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在核心的决策点上,这样企业才能得到大数据的价值。“比如在广告领域,我们要给一个价。‘在什么时间点给予什么价,可以得到最好的回报’就是一个核心的决策点,大数据就要放在这个地方。”大数据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的最高层直接负责、下达命令。这是因为,一方面,公司内部可能对于大数据本身没有信心;另一方面,数据安全性是大多数人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企业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大家都不一定能够相互信任。你要把我的数据给另外一个分公司,拿着我的数据,我不放心。”9.移动一定是做传统零售企业做电商的杀手锏——银泰网COO林琛:我们半年前经历了一个传统卖场脱离开来做一个纯电商的过渡。在PC互联网的时候,流量的获取,对于我们一家这样背景的企业来讲,是有多么的困难,在这个方面我们获取流量的成本远远要比一个纯电商公司要高。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用户的行为会以触点的方式跟我们进行接触。在我们的卖场里面行走,会在我们卖场里面跟我们发生接触,通过wifi的方式获取用户的购买行为,最终转化为购物决策。在座好几位都是我的同行,都是做百货卖场,在百货卖场如果有可能逆袭现在一些纯电商企业的话,我觉得移动会是一个最大的机会。10.营销方式从跟传统媒体、展会变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用一个很简单的移动工具,就把原来复杂的多人对多人的交互变成一个人和人之间的交互。——科通芯城营销副总裁刘宏蛟:必须抢占移动入口,因为对所有B2C电商来讲,我们会有数据,会尝试怎么样更好地挽留企业客户,更好的维护关系,更好的做精准化营销,更好地用大数据来进行服务。影响一个企业做采购决策的,可能就是三五个关键的人,所以把营销思路,从漫天遍地的打广告,跟传统媒体、展会,变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科通云助手,这是我们今年做的非常好的尝试,是移动营销和服务的工具。如果你通常去理解它是一个公共帐号,产品和库存,你可以及时查询,你也可以及时发放通知。所有原来企业对企业的沟通,人和人的沟通,企业和企业之间发货、查询、库存,包括交互包括打电话,我们用一个很简单的移动工具,科通云助手,就把原来复杂的多人对多人的交互变成一个人和人之间的交互。
【一起惠返利网讯】11月26日消息,一起惠返利网获悉,支付宝钱包(手机支付宝)最新版本添加了余额宝信用卡账单代扣功能,用户可用余额宝中的资金对绑定支付宝的信用卡完成还款。余额宝方面指出,用户只需把接收信用卡账单的邮箱与支付宝关联,就可将账单导入到支付宝,到期自动提醒,还可用余额宝还款。关于余额宝还款,用户只需开通相关信用卡支付宝自动还款功能,并在设置中选择余额宝作为支付方式,即可直接通过余额宝对信用卡进行还款。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到,打通余额宝与信用卡之间的关联,旨在为用户提供可更多的余额宝充值资金,从而实现信用卡购物付款,余额宝还款的交易闭环。据悉,今年9月份起,支付宝已开始对电脑端给他人信用卡还款收取2-25元/笔的手续费。不过,在手机、Pad端使用支付宝钱包为信用卡还款,一律免收手续费。支付宝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信用卡还款数据显示,用户通过支付宝缴纳信用卡还款的笔数同比增长了近6倍。2013年上半年所有信用卡还款金额中,约17.2%的资金流向招商银行,还款额位居第一;交通银行占16.3%,位居第二;广发银行以9.7%的占比排第三。而作为余额宝后端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其规模突破1000亿元,开户数超过2900万户。从成立至11月13日,该基金为投资者实现了7.88亿元收益。
为了应对来自移动端的竞争,京东商城正在加速O2O进程。昨日,京东商城方面表示,将与山西太原唐久便利店进行O2O试点合作。一旦合作顺利,京东便会在全国范围内与各个地区的龙头便利店进行模式推广。目前,京东的O2O项目由京东物流团队负责推进。京东首席物流规划师侯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京东的O2O合作模式是:京东主要为线下便利店提供在线流量平台,便利店负责货品、仓储和配送;此外,京东也会对接便利店的物流仓储系统和会员系统,以便实时了解便利店的货品情况并共享用户。而双方合作的收费模式,则类似于京东开放平台的入驻费和销售分成。侯毅表示,由于便利店的地缘属性比较强,服务能力更为本地化,货品也更多表现为生鲜、零食等京东不擅长涉足的品类,因此,从配送服务以及货品品类的角度,与便利店的合作对京东属于业务互补。而京东能够给便利店带来的就是流量资源。“互联网往线下走叫O2O,线下商户往线上走叫‘全渠道’,现在很多便利店都希望与电商合作。”侯毅称。但由于便利店的地缘属性很强,京东也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为太原唐久提供流量,而是按照IP的访问地区来进行针对性的入口开放。比如,一名用户在山西访问的京东网站,便能看到京东首页的太原唐久专题页;而如果用户在北京访问京东,便看不到这个页面。侯毅表示,京东未来会与各个省市的优秀便利店达成合作,按照IP区域来投放不同的合作页面。而京东选择便利店的标准,除了在该地区的开店规模和市场份额优势外,也会重点考虑该连锁便利店IT化的建设情况。侯毅强调,京东并不只是给便利店提供简单的流量,仓储数据库的信息服务对接也是个复杂的事情。一方面,数据对接的技术复杂度较高;另一方面,要看合作伙伴是否愿意对你开放这些数据。仓储数据与京东打通的好处是,用户不但可以购买便利店所陈列的商品,还能通过京东网站购买便利店仓储库存的商品。侯毅表示,由于单个便利店的空间并不大,所陈列的商品品类极为有限,往往都是畅销商品,否则会导致便利店单个面积的销售成本增大。但用户往往不会满足便利店所呈现的商品。事实上,早在一年前,京东便已尝试过与便利店合作。只不过,此前的合作模式为便利店自提。但合作下来后,双方对结果并不满意。侯毅对此总结称,电商与便利店开展自提合作,是把便利店当成一个配送站、自提点来使用,但在这个模式之下,如果没有很大的销量作为支撑,便利店自提的成本就会很高。电商分析人士李成东表示,之所以天猫、腾讯、京东等各大电商都在加紧布局O2O,一是,国内PC互联网的电商市场份额已趋于稳定,呈现“两大+三小”的局面,“两大”是指天猫和京东,“三小”是指腾讯电商、苏宁和亚马逊中国;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而PC互联网电商只占整个零售总额的不到10%,这说明大量的机会在线下和移动。此外,与天猫、腾讯O2O简单输出流量相比,京东的O2O还加强了物流供应链的对接,借用了京东在物流信息化上的优势。而对于京东自身来讲,其规模增长逻辑是品类的扩张和地域的开拓,但京东不可能精通所有品类的管理、营销与采购,也不可能将其自建的物流网络铺设在全国每一处。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京东的增长率已经放缓。因此,与具有本地化属性和以生鲜、零食品类为主的便利店合作,即是对京东原有扩张逻辑上的弥补。
来自尼尔森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传统渠道仍然占据94%的中国零售市场,但传统零售渠道增速缓慢已成事实,电子商务正高歌猛进。网购规模中,数码产品、家电、手机,服饰、箱包、鞋帽,以及母婴用品,居于前三类。从2005年开始,尼尔森开始监测60个国家消费的消费者信心状况、关注热点及意愿。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董沛德介绍了这份三季度调查报告显示,他表示,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上涨主要表现在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这归功于居民收入提高和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等因素。同时,与线下销售相比,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零售渠道增长迅速。电商渠道对整体零售市场的贡献率在过去5年中增长了9倍多,从2007年的0.6%增长到2012年的5.6%。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电商渠道来说,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去了解客户是谁、他们在网上购买的是什么。据尼尔森调查研究显示,服饰、箱包的网购渗透率为最高,达到88%。日用品位居第二,吸引了大约73%的网购消费者。尽管只有约30%的受访者称他们曾经网上购买母婴用品,但在尼尔森调研的8项网购产品类别中,母婴用品的网购规模在电商市场中排名第三,紧随数码产品/家电/手机和服饰/箱包/鞋帽之后。智能手机在消费者中的普及率已达66%,电子商务正向移动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尼尔森大中华区副总裁许丽平表示,如何通过正确的市场战略,与不同的手机用户实现互动,是制造商、零售商快速增长的关键。
【一起惠返利网讯】11月21日消息,据一起惠返利网了解,淘宝网已经公布了1212大促六大玩法,和双十二划分的26个会场。淘宝网表示,只要是集市卖家,无论所属什么类目或者规模大小都享有均等的报名机会。淘宝网同时正式公开了今年双十二的六大玩法:橱窗商品、店铺红包、购物车、秒杀、拉熟、优惠券。卖家将橱窗商品的价格设定为30天最低一口价,商品就可以成为双十二的基础活动产品。卖家设置了产品的30天最低成交价,商品就成为了双十二大促的活动产品。双十二期间,卖家可以从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等不同面额的红包中选择一种发行。卖家在双十二主会场、详情页面、收藏夹、无线端、红包养成游戏等环节都可以进行发放。在双十一当天,卖家还可以选择3种不同面额的优惠券进行发放。淘宝网表示,大促期间,卖家的商品被用户加入购物车之后,卖家就可以以商品为维度进行营销设置,其中的营销手段包括打折、减价、包邮、买送(实物、优惠券)、换购等五种项目。据悉,淘宝网将把官方使用的秒杀工具开放给卖家,在双十二当天,卖家可以自主设置、编辑秒杀产品。双十二的新玩法“拉熟”是指通过各种朋友的联系方式给客户朋友赠送彩票,相关用户即可查看卖家的店铺。这里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旺旺、微博、彩票客户端、千牛。今年双十二,淘宝网从以前按照类目划分会场变为以生活场景为标准划分会场,此次一共划分了26个会场。新增了淘星愿、音乐众筹、淘女郎、优站、站外、理财等会场。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活动没有设置门槛这种过于平均主义的做法会使受益面很广,但同时也会造成活动效果不突出的后果。双十二最终的活动结果取决于淘宝的支持程度和流量的倾斜程度,但是卖家仍然要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积极参与。
支付宝宣布从12月3日起,支付宝将对个人用户支付宝账户间转账服务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支付宝钱包转账推广期不收费,电脑上使用支付宝转账将收取费用,原有优惠额度不再保留。支付宝转账费用的增加意味着很多用户会流向竞争对手,很可能会导致支付宝市场份额的下降,然而笔者猜想,马云做出一些动作绝非简单思路,背后可能有一些大的想法。1、增强支付宝盈利能力支付宝通过增加收费业务,也扩大自己的营收水平。众所周知,支付宝推出之初是为了支持淘宝更好的业务开展,支付宝本身不是一个主要盈利工具。而随着电商业务扩展,以及其他网上第三方支付公司业务开展,支付宝开始盈利需求非常迫切。当用户网上支付习惯培养完成之后,马云开始收网,开始向用户收费了。因此,明年支付宝将会出现较大盈利增长。2、布局移动端支付宝此次收费没有涉及移动端。因此,支付宝可以把一些网上用户都赶到移动端进行转账,从而培养用户在移动端支付习惯,抢占其移动端用户份额。移动端现阶段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支付宝在移动端的市场份额虽高,但是由于移动端支付相对较新,一旦不留神,就容易被竞争对手抢占上风。支付宝收费不包括移动端在情理之中。3、避免垄断?支付宝通过收费,赶走一些用户,把这部分用户让给竞争对手。根据艾瑞数据,2013年三季度,支付宝占网上第三方支付的总体份额为48.8%,远远甩开第二名财付通(18.7%)。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引起某些利益团体的嫉妒,导致在政策上或者其他方面对他的打压。与其这样,还不如让点用户给人家,自己坐着多收点钱。4、创建支付宝银行?支付宝作为网上支付的领头羊,发起支付转账的收费后,势必会引起其他支付企业的逐渐跟进。逐步培养用户网上支付转账收费的习惯。把支付宝的功能向银行化去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一个看点: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给支付宝带来大规模发展的最好机遇。支付宝通过申请银行牌照,把支付宝业务形态与银行业务直接结合,可以线上直接揽储和贷款,也可以线下营业厅办理,实现银行业的O2O,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抢占线下金融大市场,实现营业额翻几倍的扩展。
提起“华为”二字,人们的第一印象还是通讯设备供应商。这家1987年在深圳成立的公司,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象征。在传统运营商市场,华为给人的印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低调”、“可靠”,这在B2B市场是很好的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让华为把自己的通信设备卖到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1/3的人口。不过,当一个品牌需要直接面向消费者时,“低调”就成为了一个障碍。华为开始在手机终端业务发力之后,如何从一个B2B品牌转为大众接受的B2C品牌,成为华为终端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经过几年的摸索,华为手机在品牌塑造上已经有了自己的方向,也有了自己的专属粉丝群体——“花粉”。通过一次次的产品发布,华为在逐渐让自己的手机产品往中高端市场集中,而不再去拼低端手机的出货量。事实上,这样的转型对于华为来说,挑战是多重的。首先是从传统B2B品牌向B2C转型,思维和心态都要转变。其次是由国产品牌的低端印象,向中高端转型。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华为还要适应社交媒体以及电商等新渠道的崛起。面对这么多的挑战,华为终端品牌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据记者了解,华为内部对于品牌的打造有着自己的长期规划,短期的销量并不是他们所看重的。比如说之前市场热炒的P6,华为更关注的是,这样的产品完成了它的生命周期之后,究竟能给华为终端的品牌加多少分。华为终端中国区CMO杨柘认为:“我更愿意把每一个华为产品上市,看作是华为攀登品牌高峰的一级台阶。现在说某级台阶具体起了多少作用,还很难说。但站在峰顶回身去看时,就能知道曾经踩在脚下每一级台阶的意义。”试错如今在华为终端的脚下,已经踏过了很多“台阶”。其实华为很早就涉足终端市场,不过最初华为是依靠为运营商定制机起家,早期华为熟悉的套路是:根据运营商提出的需求,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控制成本,造出尽可能低价的手机。有些手机甚至都没有打上华为的logo,而是直接以运营商的品牌出售。本质上说,这依然算不上B2C,因为采购方是运营商,华为依然是对运营商的需求负责。“竭尽所能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华为的强项,也是华为多年服务于运营商所积累的经验。但是,当华为开始在手机上打上自己的品牌,并希望这样的手机能被消费者认可卖出高价时,问题就出现了。华为面对的不是某家运营商的明确定制需求,而是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消费者。在纷繁复杂的手机终端市场,消费者的“口味”也总是变幻莫测。某款产品现在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但也许几个月之后,大家就又有新欢了。看看曾经手机市场的王者们如摩托罗拉、黑莓、诺基亚都风光不再,就能理解这个市场有多么残酷。作为“新兵”的华为,可以说已经付出了不少学费。除去赞助足球等投入的巨额营销费用,在产品层面,华为手机经历了很多试错。以2012年发布的P1为例,这可以算是华为手机进军高端塑造品牌的首个尝试。P1是在2012年1月举行的国际电子消费展(2012CES)上正式发布的。但在此之前,为了最求更薄的效果,华为内部已经毙掉了很多方案,付出了大量的研发成本。最终全部推倒重来才有了P1的问世。而一些已经发布的产品,也给华为带来了不少经验教训。比如P1发布不久之后推出的D1,产品上市时间被推迟了大半年,宣传时机和消费者关注度早已错过。其原因就在于,与海思芯片的磨合出现问题,导致产品必须修改。类似这样的“波折”在竞争对手看来也许是闹笑话,就像看一个小学生自己在那瞎折腾。但在华为内部看来,这些都是难得的实战经验。华为终端营销副总裁邵洋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这个过程对我们很重要,虽然失败我们却磨合了几样东西。”比如通过D1的失败,华为内部进行了手机终端与旗下海思芯片的磨合。而之后的D2,华为磨合了材质,积累了在手机中运用金属工艺的经验。新的“价格战”在经历了智能机大潮初期的比拼之后,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们发现,大家陷入了“用规模换利润”的困境之中。由于没有品牌溢价,产品局限于低端,大家互相杀价的结果就是,赢得了庞大的出货量,利润却寥寥无几。事实上,从今年开始,国产品牌们希望在中高端站住脚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什么样才叫中高端?在产品品质和体验难以一言概之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为区分高中低端产品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望打造品牌的国产厂商们,正在经历一轮新的“价格战”。只不过这场战争比拼的不是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谁的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提到高端旗舰手机,人们想到最多的品牌还是苹果和三星。在苹果发布iPhone5S,三星发布GalaxyNote3的同期,国产品牌们也集中发布了一批“旗舰”产品,但是在价格上依然存在差距。华为终端中国地区部总裁王伟军注意到,国际品牌在分食高端市场的同时,其实也在逐步下探价格,进一步挤压国产厂商的生存空间。“一些国外品牌的厂家把价格由高往下降的时候,其实导致了很多国内厂家把价格进一步往下下沉,其实这对整个产业链来讲是一种不健康的状况。”王伟军说,一些国内厂商被迫把价格不断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厂商如果不能往高端突围将更加危险,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将被进一步压低。王伟军表示,根据市场调查机构赛诺的统计数据,“在今年上半年,仅有少数两三家终端制造厂商的价格是往上走的,华为是其中之一。”“这是这个行业很可悲的事情,并不是说价格越低越好,还是给消费者体现出性价比,质量有保障的产品。”王伟军表示。对国产厂商们来说,从低端走向高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当然比一些国际品牌从高端切入低端市场要困难很多。但是,这也是大家在即将到来的4G时代能否活得更好的关键。王伟军告诉记者,他认为4G对国产厂商来说是一个机会,“我对华为在4G来临实现品牌弯道超车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改变营销思路华为今年力推的P6,为其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王伟军表示,7月份P6手机的单月超过30万部,“根据赛诺统计,在2500-3000元的机型里头,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的规模。”这为华为终端内部对于冲击中高端精品机型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我们也希望能够不断的做出精品,三千以上,甚至到四千以上的机型。”王伟军说,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性价比和使用体验。P6对于华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第一次在2500-3000元的价位段中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更重要的是品牌营销理念的变化。在杨柘看来,P6营销手法确实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华为的广告宣传可以总结为:我有好东西,你买吧。但是P6反其道而行之,做到了说‘我这里有您要的东西,您要的东西在我这里’。”如果说从前华为只知道一味地往外推产品,现在则是把推产品加上拉用户结合在了一起。这其实是在提升价格之外,华为营销思路最大的改变。虽然价格依然是区别一个品牌是属于高端还是低端的最直观表现,但是杨柘认为,要想让这一个品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价格仅仅是品牌的一方面,更多地还是要谈论价值。而怎么样才能让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是真正有价值的?这需要一个综合的提升,“包括我们公关呈现,广告呈现,渠道呈现,产品呈现,服务呈现,以及甚至包括我们人员的整体素质的精神面貌对外的呈现。”杨柘说,“给予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品牌自然而然就会往上走。”但是,要真正完成这样的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款款的新产品,为华为的品牌进行背书。杨柘认为,每一款产品在走完了研发、上市、退市的生命周期之后,如果给华为的品牌带来的是加分,那就证明它是成功的。
消息称,原库巴网副总裁、现任国美在线高级副总裁彭亮可能将于近日离职,目前开始工作交替,接替彭亮的为一位刚到任的人士,身份不详。国美在线的一位管理人士称,“在高翔(现任国美在线CEO)的引领下,目前该到任的人士已于彭亮下属接洽并融合”。看看那些年,离开国美在线的高管们:2012年,王治全卸任库巴网CEO。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进行了二次创业,创办了垂直家纺电商“大朴网”。2013年,原国美在线CEO、国美在线的元老级人物韩德鹏离职,目前去向不明。随同韩德鹏一同离职的还有原国美在线另一位元老级人物高级副总裁张冰。削减广告支出,盈利艰难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烧向了花钱的部门。据一位接近彭亮的人士称“高翔很不满国美在线之前的营销ROI,故彭亮每次上报新的营销预算后,高翔总会砍去一半预算“。或许这也是彭亮离开的原因之一。另从国美在线的ALEXA排名(第三方流量监测)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今年下半年国美在线削减广告支出后,其alexa排名从7月的1000名内下降到现在的46000多名,下降幅度近50倍。alexa排名的下降也侧面反映了其销量规模的下降。国美电器中期的发展报告中曾提到”以盈利性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在这个电商平台都在“自杀”、“亏本”的竞争格局下,国美电器居然要实现盈利,这实在令人费解。众所周知,零售业的盈利点主要来源于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而国美在线削减广告支出、以及多品牌运营的举动与扩大规模都是背道而驰的,难道这是要走小而美的电商之路。战略摇摆不定,致被边缘化与苏宁电器对电商坚定的态度不同,国美电器对电商的定位总是摇摆不定。一会是独立发展的平台,一会又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一会是双品牌围剿竞争对手,一会又是单一品牌聚焦竞争,即使完成了对旗下两个电商品牌进行了资源整合,但是库巴网却依旧独立运营,仅供应链进行了整合。当然了,这也与2008年黄光裕出事有关。黄光裕出事后,国美电器内部经历多番派系斗争、高层变动,这也直接阻碍了国美电商的发展。相对于2012年44亿元的总营收,今年国美在线的目标是100亿并且实现盈利。相比起他的老对手苏宁的目标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与京东的目标更是差之千里。甚至于今年的双十一大战中似乎少了国美在线的身影,或许国美系电商已经慢慢的被市场边缘化。
【一起惠网讯】11月11日消息,刚过今日13点,天猫双十一成交额已经达到191亿,彻底抹平了去年双十一全天的成交额记录,接下来将继续不可思议的攻城掠地。2012年双十一所创造的191亿曾被称为中国网上零售业的一个巅峰,也是整个中国零售史上单平台、单日最高销售额记录,创下了N个第一。不过,这个数字又被刷新,天猫今年仅用了约13个小时。在今年整个零售业一片惨淡、电商环境恶劣的背景下,天猫2013年双十一数字堪称“逆天”。伴随着天猫平台销售总额破记录,众多品牌商也创下单日销售额记录。在过去的半天时间内已经有多家品牌过亿,包括小米、绫致、骆驼、茵曼等,而小米在今天凌晨就以最快的速度闪电跨越3个亿销售额的惊天门槛。不少特殊类目卖的也极其火热,如网络品牌三只松鼠暂列零实类销售第一,截至目前的双十一销售额已经突破1700万;其他值得注意的是,搭载阿里系统的互联网电视也成交火爆,11小时成交超过八千万;茵曼集团销售额过亿,暂列女装第一;而骆驼旗下店铺在今天凌晨开始后,1小时就突破了1亿规模。无线端的成交量也十分惊人,手机淘宝八小时成交额突破20亿,已经是去年无线端单天成交总量的2倍之多。根据一起惠返利网采集的数据,天猫的双11大促起自2009年,当年单日总金额达到5000万元,一共27个品牌参加,单店最高销售额记录是杰克琼斯的500万;2010年,基于淘宝商城进行双十一大促,711家店铺参与,总销售额达到9.36亿,单店最高达2000万;2011年在淘宝商城和淘宝网联合促销,共吸纳老2000家品牌商参加,创下52亿(淘宝18.4亿+天猫33.6亿)的记录,其中497家过百万,3家过4000万,38家过1000万;2012年,天猫双十一单天斩获191亿,刷新零售业多个第一。
【一起惠返利网讯】11月4日消息,一起惠返利网从消息人士处获悉,今年天猫双十一商家参战热情空前高涨,与之相应的还有商家大跃进式的亢奋情绪,不惜制定了高于去年实际销售额10倍的目标。敲锣打鼓下的数据狂飙随着规模和影响力的逐步放大,天猫双十一不仅是商家扩大市场份额、比拼业绩的机会,也是变相掠夺平台资源的战场。一位箱包类电商人士告知一起惠返利网,在天猫内部组织的商家动员会上,不少商家群情激昂,先后报出远高于去年同期业绩的销售目标,5倍、10倍,令人瞠目结舌。“去年卖几百万的,今年就敢报几千万;去年卖几千万的,今年销售预期肯定破亿。”在这位电商人士看来,这种“打鸡血”“放卫星”式的虚报数字,把动员会简直变成了拍卖会、招标会,让人浮想联翩。更有某女装品牌私下向一起惠返利网透露,不少服装类传统品牌很早就开始筹备“双十一”,誓将在当天拿下四五亿的销售额。这种“豪赌”的劲头与天猫总裁张勇(逍遥子)面对媒体时所流露出的冷静沉着显得有些南辕北辙。“每当有人报出了较高的销售标的,旁边就会响起锣鼓声,好像已经捷报连连。”据另一位化妆品类目的卖家介绍,天猫双十一几乎把原先阿里巴巴销售的那套办法照搬了过来,在这种热闹的、甚至是狂躁场面下,商家很难保持理智。一起惠返利网在与近百个品牌商交流过程中也发现,多数传统品牌表现得更加兴奋,态度也相对乐观。一起惠返利网掌握的前期备战情况来看,天猫双十一商家的销售目标过亿者比比皆是,较去年同期翻两番、翻三番的也不在少数。诸如秋水伊人这样敢于坦承销量不及预期,注重利润空间的品牌商凤毛麟角。放卫星是无奈和焦躁实际上,“放卫星”似乎已经成为商家应对双十一的惯用营销手段。但这种大跃进的思维,暴露出商家在面对流量高峰时的焦虑与浮躁。一起惠返利网了解到,2012年双十一前期,也曾有很多商家信誓旦旦地宣称将冲击亿元销售目标,但呐喊并没有如期转化成销量,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根据天猫方面公布的数字,2012年双十一真正销售过亿的品牌只有杰克琼斯、骆驼和全友家居三家旗舰店。“虽然天猫双十一期间流量、转化率都是通常的几倍,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商家利益均沾。相反,真正的赢家只可能是少数派,其他人枉做炮灰。”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很难说天猫是原罪,但天猫的商业模式注定了它会诱发商家豪赌的心态。”上述人士坦言,天猫其实就是一个流量漏斗,每次迎来促销旺季,它都会鼓励数以万计的品牌商想尽办法,为平台吸引的数以亿计的用户,然后再将这种高价值流量兜售出去。最终能够享受到流量红利的通常都是可以实力雄劲的大品牌和大卖家。为了成为“少数俱乐部”中的一员,商家只能假扮“土豪”,报出超高的销售预期,来换得天猫侧目。“天猫和淘宝完全是两种玩法,两个世界。天猫从创立之初,就是为了吸引线下传统品牌入驻的。所以,越是到后期,中小卖家、网络品牌越是没得玩,可以获得的资源也便越稀缺。”上海一家代运营商表示,生态环境的变化,加速了中小卖家的淘汰,而大品牌则也愈发财大气粗,无所畏惧。一起惠返利网注意到,在天猫预热的多个会场中,几乎被那些线下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一线品牌覆盖,而曾几何时呼风唤雨的淘品牌则只能在夹缝中求得一隅。好大喜功的中国式零售超大销售额对于中国的零售市场意味着什么?一个神话还是一场荒诞的闹剧?在去年天猫破天荒的创造了191亿元单日成交记录以来,这个将破坏力和建设性融为一体的“怪物”就让好大喜功的中国零售业界在寒颤中不断反思。显然,超大销售额对于很多商家都心知肚明。在他们看来,“刷单”已经成为双十一的另外一种隐晦称呼。这也是为何那些亢奋的品牌商会放出10倍于去年的“卫星”,“只要刷得再猛一切也便迎刃而解”。但无法解决的是双十一所带来的通胀式的巨大库存压力以及畸形的物流后遗症。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双十一某备货过亿的家纺品牌,实际销售只有7000万,留下的库存只能慢慢消化,但彼时整个国内零售消费能力已经被双十一一天透支完毕。而创造单日1.27亿惊天数字的杰克琼斯,几近达到了零售业单店销售的极致,却在事后短短12天内遭到了超过日常9倍的退款重创。另一方面,催化出来的超大销售额引起社会资源的损耗和效率的下滑。从去年数据来看,虽然几大快递公司出动了80万名快递人员备战,但7800万个包裹却让第三方花费了超过一周的时间才恢复正常运力。然而,这样一个如同怪物般的双十一,正是由那些好高骛远的众商家共同创造,又从众人中汲取养分,迅速成长,令无数商家既爱又怕。
【一起惠返利网讯】11月1日,一起惠返利网独家获悉,电商行业的一对“老冤家”京东、当当正在秘密洽谈图书合作一事。知情人士向一起惠返利网爆料称,近期京东与当当两大“冤家”正在就图书业务的合作进行秘密洽淡,并且双方负责具体业务的高层也就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据悉,今年下半年开始,京东图书推出了第三方的开放平台,新华书店等图书商家相继入驻。而根据上述知情者透露,当当网也在近日与京东接洽合作,准备入驻。不过,一起惠返利网联系了当当网公关部,但当当网方面表示,并没有此项合作计划。当当网创建于1999年,以图书零售起家,在图书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并在随后的若干年里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图书地位。但近年来随着资本逐渐加码综合B2C平台,当当网的整体运营受到了外围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分析人士看来,借助自身在图书领域的优势多点开花或许会给当当网注入二次活力,从去年的入驻天猫就能发现,当当在合作上更加的开放一些。据悉,此前当当入驻天猫时,CEO李国庆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应该早点入驻”。媒体资料显示,京东图书成立三年,而年度增幅也在200%,挤近了网上图书零售商前三。“京东的变化,可能吸引了原来的老竞争对手当当网的合作洽谈。”知情人士称。在其看来,近两年的电商发展趋势中,电商的互相入驻或合并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而对于京东、当当两家曾经打得热火朝天的老冤家,化干戈为玉帛进行合作,或许是一次双赢之举。而据透露,如若消息属实,这将成为多年疯狂竞争以来,京东、当当首次大规模合作。
当阿里、腾讯将重头转向移动时,京东仍然在PC战场攻城略地,对于仍在捍卫“老二”地位的京东来说,还要拿多少成本去应对未来?目前的京东,正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面对腾讯、苏宁的追击,在主战场PC领域不敢懈怠,仍需积极拓展市场份额以应对“追兵”者的增速。另一方面,在较大的市场份额下,阿里的资本帝国已瞄向移动,这个被视为下一个用户流量的主战场,而京东的追赶者腾讯也早已有了微信这个移动“门神”。而在这一系列变化中,腾讯电商未来会否凭借微信在移动的流量优势“弯道超车”,也将拷问着京东以及京东CEO刘强东。当京东在PC战场应对苏宁、腾讯的直面竞争时,苏宁、腾讯以及阿里已在移动领域展开布局。“今年双11,阿里最大的亮点在移动”,一名阿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阿里会将大量地促销资源导入阿里旗下的手机应用微淘产品。而微淘由手机淘宝的团队孵化而来。目前,手机淘宝累计用户下载达3亿以上,平均每用户每日停留时间达30分钟。艾瑞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天猫在国内B2C电商交易规模占比达50.8%,而京东为17.1%。之后三名分别为腾讯、苏宁和亚马逊,占比分别为5.6%、5%和2.2%。阿里布局移动有其自身的考虑。与京东不同,阿里的模式本身就是广告中介平台,通过搭建流量生态,将线下卖家、买家资源“摆”到网上,于是有了B2B、淘宝。而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迁移,未来最主要的流量来源将会从PC转向手机。移动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阿里最大的对手已由京东转成了腾讯。如果说,阿里与京东是不同电商模式之间的竞争,以及用户对电商服务偏好转移的竞争;那么腾讯对阿里的威胁,是出于未来流量的压迫,而用户流量是阿里构建一切商业模式最核心的组成基础。目前已能看到的是,有大量的淘宝平台卖家在腾讯的微信上获取流量,也就是说,如果不改变现状,淘宝最大的外部流量未来可能受制于腾讯。阿里对腾讯的恐慌,也同样敲打着京东。京东从卖货开始,通过品类和地域扩张不断冲击规模,通过投入物流满足更好的购物体验以寻求与阿里业务的差异化,但要突破自营的规模瓶颈不能不发展平台业务,也由此,京东走向了自身与淘宝的融合模式。借助微信在移动领域的入口优势,腾讯电商会否“弯道超车”?今年8月,一封京东内部邮件透露了来自京东最高层对微信的忌惮,宣布京东所有员工不得在工作期间将工作内容在微信上发送。此外,京东也取消了与腾讯财付通的合作。目前,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注册用户分别为8亿和2亿,摒弃支付宝和财付通,京东的增量用户获取也会受到影响。而暂停合作,京东却缺少腾讯、阿里在移动领域和网络支付上的资源。尽管目前京东的移动流量较去年提升4倍,占京东整体流量的25%,但京东依然缺乏在移动端与腾讯、阿里抗衡的产品。也许,“京东会通过收购来弥补其在移动和支付体系上的不足”,电商分析人士李成东认为,在支付上,京东已经收购了网银在线,手握支付牌照;而在移动端,京东也不排除通过收购来展开布局。但在时间的争夺上,京东显然会花费一笔较大的成本。京东在应对“追兵”上也遇到了尴尬。尽管京东仍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但京东的毛利率承受能力也在逐步降低。一方面是,多数投行判断京东可能将在明年上市,过低的毛利率不太有利于京东在今年年底实现盈利。另一方面是,京东的大量资金仍质押在物流建设上,要进行大型的价格战的储备,在现有资金上腾挪的空间相对苏宁、腾讯并不大,而只能通过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来将成本转嫁给供应商,而这种局面并不长期有利于京东与苏宁、腾讯在供应商资源上的竞争。而今年以来,天猫、苏宁、腾讯电商在家电领域频繁发力,通过低价策略瞄准京东的家电品类进行冲杀。一名腾讯电商公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腾讯电商的策略很简单,盯住京东,只要腾讯电商的家电比京东贵,腾讯就敢赔。一个事件是,苹果公司今年并没有将新兴产品iPadAir授予京东首发,而与腾讯电商旗下易迅网、苏宁进行了签约。有知情人士称,苹果公司对京东延缓账期的行为较不满意。
【一起惠返利网讯】10月28日消息,轰轰烈烈的双十一备战阶段,最忙的除了淘宝天猫的卖家,还有其背后的服务商,比如店铺视觉设计人员。一起惠返利网日前联系到杭州的“夜行人电商视觉”销售经理李晓磊,对方描述了其团队在双十一前夕空前繁忙的工作状态。李晓磊告诉一起惠返利网,双十一的预热不单单包括备货和引流,店铺的整体设计、商品的拍摄等视觉设计环节也将直接关系到最终的销量和用户体验。对立足于视觉设计的策划团队来说,双十一的备战几乎将其带入了年度最忙时刻。很多卖家从7月份就开始准备,且对效率的要求比平时更高,夜行人团队的业务量和工作量都明显增大,周末加班和深夜加班是常有的事。这种忙碌状态会持续到11月中旬才会告一段落。“不过,真正到了双十一当天,我们就是最闲的。”李晓磊笑道。双十一对视觉设计团队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据李晓磊介绍,夜行人的核心定位是“广告公司”而不仅仅是店铺装修或美工设计,其要做的是基于视觉设计塑造品牌、促进销售。目前,夜行人的主要业务包括店铺整体策划(包括首页策划、详情页策划等)、视觉改善(在店铺原有美工基础上进行加工)、活动策划(如双十一)、产品拍摄、美工等。“在店铺有限的空间里,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有独特的逻辑,对销售也有不同的效果。”李晓磊告诉一起惠返利网。尤其在双十一期间,夜行人的设计会有更强的销售指向性,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购买,提高访问深度、页面转化率是其主要目标。图为夜行人的页面模块策划案例为了能让视觉更有效地为销售服务,前期的调研非常关键。李晓磊透露,其团队在双十一前期会进行1~2个月的市场调研,包括客户竞品的情况、客户自身的优劣势,然后进行定位分析,做整体的视觉策划方案。不过,目前在淘宝、天猫愿意为“视觉设计”做大投入的店铺并不多。夜行人的客户大多集中在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品牌,如休闲服品牌森马、童装品牌巴拉巴拉、剃须刀品牌超人、丝绸品牌万事利等天猫旗舰店,这类品牌有两个大的特色:1、有品牌和视觉意识;2、舍得花钱。“现在很多淘宝天猫卖家还处在简单的卖货阶段,对品牌、视觉的认识不够,有的卖家简单地将视觉设计等同于美工,所以舍得在这方面花钱的卖家并不多。”李晓磊告诉一起惠返利网。据他介绍,目前夜行人的收费方式是包年,价格在100万/年左右,有的甚至高达300/年。这也是很多小卖家承受不起的。而除了在PC端店铺的视觉设计,夜行人也正在尝试拓展移动端的业务。据了解,夜行人已经与某传统品牌合作进行品牌App的视觉策划和设计,以跟上阿里巴巴甚至整个互联网的移动化步伐。据了解,夜行人总部位于杭州,另外在义乌、宁波、绍兴等地设有分公司。其中,杭州本部员工在50人左右,义乌分公司有100人左右。据李晓磊透露,夜行人目前正在筹备广东地区的分公司。
昨天,中兴商业公布前三季度业绩报告,相比此前业绩预期下滑10%,公司1-9月实现净利润653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34%。此外,记者在三季报重大事项中发现,公司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中兴云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进入仓库装修阶段,这意味着这家零售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开始试水电商。记者登录中兴云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网站发现,中兴云购已经启动招商活动,欲将其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百货、生活服务类最大的门户网站。据介绍,中兴云购网是中兴商业旗下新一代B2C网上购物平台,开创中兴百货和中兴优选两大特色板块。其中,中兴百货在线销售品牌服装、鞋品皮具、家具百货等;中兴优选则主推生鲜果蔬、节日礼品及进口食品。一位接近中兴商业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兴商业有一个独立部门负责中兴云商的相关工作,当前在沈阳地区已经展开相关广告铺垫,但并未开展大规模的营销活动。预计中兴云商在12月初上线,公司会考虑先于此时间点的半个月内加大宣传力度。截至目前,中兴云商的招商情况比较乐观。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苏宁云商、红旗连锁等传统零售业企业纷纷加入电商大军,其股价也随即起飞,苏宁云商自今年6月最低点4.56元起的最大涨幅已超过210%。金融界资深分析师马小东向记者表示,随着百姓消费习惯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商业模式的线下转向线上已经成为企业必然选择,这一概念在二级市场上也得到了各路资金认可。不过,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电商大战之中,意味着行业仍面临着混战,未来还存在一次激烈的洗牌,只有真正具有实力的公司才能成为行业龙头。
【一起惠返利网讯】当面对利益的时候,多数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当即获利,而智者看到的是长远的价值。亚马逊中国正是国内最典型的孤独而又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亚马逊做的事情就像我们在股票市场上看到的高手常常做的,在机会大于风险的区间里,孤独并且不断买入市净率、市盈率都很有吸引力、被严重低估的“大盘蓝筹”,看起来短期难以获利,一旦价值在恰好的时机释放,将一飞冲天。对手融资的时候在改造系统2005年,亚马逊中国一年销售额不过1亿左右,如今,亚马逊中国的年销售额也达到了百亿级别。亚马逊在中国平均每年超100%的增速,已经跑赢了美国市场。只是与一些国内竞争对手相比,这组数据变的顿时失色。从2007年—2012年上半年,京东商城的年销售增长率依次为350%、267%、203%、155%、105%、120%。同样是“净利润为负”,规模和增长率京东则更加吸引眼球。京东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在合适的时间幸运地拿到了融资,而在此之后,电商界启动了一轮疯狂的投资热潮,包括当当网、麦考林、易迅网、唯品会等大型电商平台都开始吸引融资,而垂直电商也借热点拿风投。很短的一段时间,整个行业在热钱的快速驱动下,步入了并不太健康的快增长通道,不过当时听到的最多的字眼便是,融资、招兵买马、扩张、烧钱、倒闭等。当时的环境下,亚马逊按兵不动,只是在做着一件外界看来缺少投机意识的枯燥项目,即改造系统和搭建数据库。一位曾参与了亚马逊当年改造的IT技术老兵这样告诉一起惠返利网:“当时对卓越的改造,就是利用数据来优化购物感受、利用数据分类客户资源、利用数据匹配最佳供应链整合方式,进而优化消费体验。”亚马逊中国当时的负责人王汉华也曾具体谈及到其IT系统的优势和作用,“经过多年的累积,亚马逊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数据库和IT系统,系统根据数据库可以大概预测某个产品的某一型号在某一个地区一天能有多少订单。以某一款畅销书为例,系统会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出这本书在上海当天的销量,而供应商备货、发货时间在系统中也有记录,假定为三天。那么,在亚马逊的采购部门,十天前就会将这个订单发给供应商。即,在消费者还没有下订单的时候,这本书就已经备在库房里了。”其实类似的优秀细节还有很多,覆盖到亚马逊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上,亚马逊超出同行很多距离,触及到了很多被同行所忽视的价值神经末梢。正是如此,亚马逊中国在对手们纷纷融资抢占市场先机的时候,低调地在修炼内功,而这样的修炼恰恰反映了亚马逊长远价值投资的性格类型。所以在价值区间的底部运行阶段,很少看到亚马逊中国如天猫、京东一样的风生水起,但也从来没有步入8848、搜易得一样的厄运通道,亚马逊一直在沉着并孤独的埋伏着。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过去的几年时间,亚马逊在资金、流量、技术、数据各个方面都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完全可以与天猫、京东做主要战场的正面冲击并搏出位,但亚马逊却选择的是“只做该做的事。”仓储和物流向极限效率优化一位在传统零售和互联网零售领域具有很强话语权的资深供应链人士告诉一起惠返利网:“亚马逊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不同是,孤注一掷般地在优化供应链,也真正将美国亚马逊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精髓复制到了中国。”仓储和物流向极限效率优化看似简单,其实正是亚马逊最核心的另个价值投资手法。“优化消费体验的关键是快速反应的供应链,而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货物随机摆放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也能使理货员将这一段流程的效率最大化。”某国际零售巨头物流总监这样说道。与一些其他电商平台加大仓储物流资金并集中增加大量人手不同,亚马逊第一步仍旧是以系统为基础去匹配仓库。乍一看来,很多公司仓库物流部门的迅速增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亚马逊的价值投资让两者在遇到单量变大的时候,利用先进系统支撑的可以更加的从容。一位业界人士在微博上利用配图做了含蓄的对比:当面临爆仓单量的时候,亚马逊货架堆积很满,但整齐有序,某知名快递公司则包裹堆积如山,乱作一团。亚马逊的优势在于可以由系统来匹配最佳的仓库,亚马逊在全国有15个运营中心,分别位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总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而每个仓库没有从属关系,任何订单都会由系统进行自动匹配到发货成本最低、到达效率最高的仓库。亚马逊的价值投资就是在不断的优化各个环节的配合效率。因此,亚马逊管控供应商方面也有独特的办法,美国亚马逊后台系统可以和供应商直接对接,以确保产品从供货仓储到配送的效率最优。在国内,亚马逊正积极引导供应商系统与亚马逊进行对接。供应商看到每种产品的库存或市场需求,都可以很迅速的做出反应,进而优化效率。再看货物在货架上的存放,亚马逊采用打乱式存放,看似品类上有大量交叉,而实际上货物在仓库中依靠其长宽高可以达到最大化存储,也有利于理货员走流程的速度。有数据显示,这种存放方式,每个订单要比按类目存放节约不少时间,整个运营效率甚至会提高2-3倍。不少参观过亚马逊仓库的业界人士也曾提到过亚马逊仓库中几个优秀的细节:图书音像类商品会放在书架上进行存储,以防止折页和磨损;高价品将放置于指定区域单独保管和发货,防止丢失;保质期商品将根据生产日期,以先进先出的原则发货;而食品放在空调间,以保证有适合食品保存的温度和湿度。对内管理如此严苛的标准,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可以适当“松绑”。业内人士认为,“步子豪放点可以走的更快”,暗指亚马逊每一步都过于谨慎。不过,亚马逊方面曾明确表明,现在的严苛是为之后的更加高效,而其实也是其典型的价值投资的主要一步。积蓄力量从开放平台单点突破2011年7月,就在业内人士均以为天猫、京东等平台已经把开放平台的发展机会全部占尽时,亚马逊宣布正式推出“我要开店”服务,这一动作被当时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称为“10年里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行业人士看来,在当时的节点,电商再介入开放平台已经徒劳,而应该去转攻其他方向。但亚马逊中国当时传达出来的态度则是:过去多年已经在IT系统、仓库、物流、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基础建设,现在是时候发力开放平台。并且亚马逊方面传达出一些可以提供给第三方卖家的重要优势。仅以上述仓库为例,卖家无需投入仓储、物流等耗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无需投入人力进行库存管理,订单分拣,配送和客服等繁杂的日常工作,可以有更多时间、人力、资金去拓展和优化其产品线,专注战略决策。现在,亚马逊更是支持多渠道配送,很容易满足跨平台运营需求,而商户可以使用储存在亚马逊运营中心的库存,配送来自亚马逊以外的其他销售渠道的订单。更加凸显其人性化的是,针对不同需求(配送时间点、配送包装等)又有不同配送方法再让其增益。事实上,两年后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综合电商加入开放平台队伍,包括苏宁、QQ网购、1号商城等,甚至已经有很多垂直领域B2C宣布走开放平台路线。这样的现象证明,至少当时的亚马逊坚持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最终得到了市场验证,所以还有如此之多对商业价值的跟随。不过,有冷静的互联网零售人士看来,对于亚马逊而言,现在也存在一些风险。天猫平台已经做到了年交易额2000亿,且原先完全保持平台中立的策略正在转移,阿里已经在物流、搜索、本地服务、移动等领域展开了紧锣密鼓的投资、收购或其他布局;京东集团2013年在扶植第三方平台商户方面研究了多个方案,涉及了物流、IT、互联网金融、电商营销等方面;就在9月中旬,苏宁宣布推出苏宁开放平台3.0版本苏宁云台,以自贸区模型重新规划和构建开放平台生态模型。当越来越多的大平台都开始转攻开放平台阵地时,这个市场变的更加纷扰,竞争也变的不可避免。不过,就像亚马逊全球总裁贝索斯此前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所说:“如果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围绕三年规划展开,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就太多了;但如果你愿意投资一个七年期的规划,你的竞争对手就少了很多——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这样干。”因此,亚马逊中国凭借其长线投资的战略已经去掉了大量的竞争威胁,冷静的价值投资将逐渐发威。
【一起惠返利网讯】10月10日消息,一起惠返利网获悉,双十一当天,天猫仅向商家开放5款官方营销工具,而非官方指定的第三方促销工具则不会生效。据商家透露,天猫双十一期间,天猫方面推出“店铺优惠”“搭配宝”“优惠券”“用户限购”和“特价宝”五款官方应用,帮助商家完成店铺或商品在当日的满减、满折、满送、满邮等促销设置。除了上述五款促销工具外,11月11日当天,包括淘宝官方在内的限时折扣、搭配套餐、满就送、淘宝VIP、店铺VIP及各种第三方优惠工具等优惠设置将不生效。相反,在天猫营销中心中的工具,则会正常生效。与此同时,根据天猫的规定,在2013年11月10日22时到2013年11月11日4时,为保证流量高峰期间系统的稳定,还将暂停各工具的新增、修改、删除等功能。为此,天猫特别提醒商家注意,需在11月10日22点前完成所有工具设置。虽然天猫免费向商家开放使用上述营销工具,但仍有不同的声音指出,天猫有借双十一兜售自有产品之嫌。“作为平台方和规则制定方,天猫有权在特定时间要求卖家使用谁的软件,也有权间接屏蔽其他软件。”某积分促销的软件提供商表示,双十一不仅大大刺激商家的销售热忱,对于软件服务商而言,也是一次营销良机。一起惠返利网注意到,在天猫官方推荐的五款产品中,特别强调了与其他促销工具的对比差别。以即将上线的“特价宝”为例,无论是促销方式的丰富度,还是优惠力度上,均显示要强过其他第三方应用。“让人可发一笑的是,这张对比表格关于是否支持双十一的选项里,天猫只为特价宝打上了对勾,其他的一律是打叉。先用政策约束卖家的选择权,再用带有明显倾向性手法的‘黑’掉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就是淘宝典型的‘神逻辑’。”上述积分促销软件服务商说道。此外,天猫官方的宣传也格外留意引导商家使用官方软件。无论是在淘宝论坛中,还是各种公告中,都明确告知卖家“现在开始,全部使用天猫官方营销工具设置营销活动”“尽快掌握5个天猫官方营销工具的操作使用”,并提醒卖家需及时注意相关产品的优化升级。“虽然双十一之后就会解除对其他应用的限定,但商家的习惯一旦建立,对第三方服务商而言同样会造成冲击。”有商家认为,天猫指定商家使用官方营销工具,与第三方服务商存在利益冲突还将体现在双十一结束之后。由于双十一期间天猫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必然导致双十一后部分商家继续使用这些工具,而造成第三方提供商客户流失。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2012年,淘宝开放平台上聚集的第三方服务商达到49万家,共服务于900多万家免费用户和100万家收费用户,依托淘宝平台的衍生服务营收规模约152亿元。随着淘宝卖家对于细分市场需求的增多,围绕着“直通车”等淘宝营销工具的专业服务商发展迅猛。而在一起惠返利网日前展开的一次调研中显示,商家对电商服务市场的需求中,有21%的投票选择营销类工具或应用,仅次于数据挖掘类。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0月5日早间消息,美国财经网站MarketWatch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阿里巴巴集团将要到明年才会进行IPO(首次公开招股)。消息人士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聘请银行家。”根据这名消息人士的说法,阿里巴巴集团到目前为止尚未做出最终决定,即在纽约还是在上海上市。不过预计阿里巴巴集团将很快做出这一决定。阿里巴巴集团到明年才进行IPO的决定有可能不利于雅虎股价,雅虎目前持有阿里巴巴集团的约1/4股份。雅虎的许多投资者此前预计,阿里巴巴集团将很快进行IPO。7月17日,在雅虎发布中国市场投资的财务数据后,股价大涨9%。今年以来,雅虎股价已上涨超过70%,而雅虎市值的很大一部分都在于所持的阿里巴巴集团股份。雅虎今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集团的营收和利润均大幅增长。对阿里巴巴集团业绩的预期通常会推动雅虎股价上涨。本周早些时候,花旗集团上调了雅虎的目标股价,并表示阿里巴巴集团的估值提升是这一上调的关键原因之一。如果阿里巴巴集团推迟IPO,那么这些投资者将要等待更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不过,这为Twitter的IPO让出了道路。Twitter本周公布了IPO招股书,有可能在未来1个月内完成IPO。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专业投资者将不必对投资Twitter和阿里巴巴集团进行二选一。《南华早报》此前报道称,阿里巴巴集团将在纽约上市,并将选择纽交所或纳斯达克(3807.75,33.41,0.89%)市场。不过该报纸的消息人士拒绝透露更进一步的信息。阿里巴巴集团的规模远大于Twitter。在7月份公布财报时,雅虎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在截至今年3月底这一季度的营收为138亿美元,利润为6.69亿美元。在周四公布的招股书中,Twitter表示,截至6月底这一季度的营收为1.21亿美元,净亏损4220万美元。阿里巴巴集团此前与香港股票交易所的高管发生争论,这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已经很低,这也表明其上市之路并不平坦。如果阿里巴巴集团明年上市,那么融资总额将达到Twitter的数倍。雅虎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集团的营收同比增长率达到71%。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可能将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美国投资者青睐大型互联网公司,例如LinkedIn(244.99,-0.08,-0.03%)、Yelp、Groupon、Zynga(3.76,0.09,2.45%)和Facebook(51.04,1.86,3.78%)。这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均在过去2年半中上市,市值总和约为1500亿美元,而IPO融资额则达到数十亿美元。不过这些公司在上市后的表现好坏参半。
【一起惠返利网讯】10月8日消息,日前,美国时尚设计产品闪购网站Fab宣布缩减101个工作岗位,减少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分析称,作为设计类电商初创公司,Fab的裁员之举是公司实现盈利目标的具体措施。一起惠返利网获悉,根据Fab公司的报告,此次裁员是由于公司的业务重心将由限时“闪购”交易向更传统的电商业务转变,Fab将发力商品销售业务。Fab公司的CEO表示:“裁员是一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我们取消这些职位一方面是因为此前闪购业务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用革新技术管理的工作流程不需要那么多员工。”Goldberg指出,裁员是Fab立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公司业务将转变为以库存为基础的模式。此外,今年11月,Fab还将推出新的网站和移动APP。据一起惠返利网了解,这是Fab今年的第二轮裁员计划。今年7月,融资1.5亿美元后,Fab还在柏林裁员100人,缩减了欧洲职员的规模,而此次裁掉的101名员工,有84人来自纽约总部。Fab.com成立于2011年,专门销售设计师产品,被私人投资者估值为10亿美元。Fab的在线零售路线类似于UrbanOutfitter的在线策略,即销售独特的、以设计为中心的家具、服装、配饰等。Fab成功地获得了来自重量级硅谷公司的风险投资,为公司筹集了3亿美元的资金。
【一起惠返利网讯】10月8日消息,日前,一起惠返利网从国家邮政局获悉,顺丰速运在内的4家快递公司向国家邮政局提交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牌照申请,这似乎与其之前推出的海淘网站“海购丰运”的莫大关联。国家邮政局网站对顺丰速运、山东迅吉安国际货运、北京宇迅国际运输和扬州启航货运代理四家申请国家快递业务的四家企业进行了公示。其中,除顺丰速运申请的是国际快递牌照外,其他三家均申请代理国际快递业务。据一起惠返利网了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门到门服务的国际快递公司主要由EMS和四大国际快递巨头(DHL、TNT、FEDEX、UPS)。而据报道称,后者已经垄断国际快递业务超过70%的业务量。顺丰速运自1993年成立以来,也不断开拓国际件服务。其官网称,已开通了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日本和美国快递业务。今年9月份,顺丰速运上线了另一家电商网站“海购丰运”(SFbuy.com),宣告正式切入海淘转运市场。其操作流程为:消费者在注册后将免费获取海外地址以及专有储物箱号,可使用该地址和箱号在eBay、Groupon、Amazon等国外网站购物。顺丰美国站工作人员将负责在当地验货签收,在货物入仓后将自动触发电邮通知。顺丰还将提供跨境运送和清关服务,并负责国内配送。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顺丰申请国际快递牌照,或许与“海购丰运”的转运业务有很大关联。毕竟从代购到转运,市场上始终缺乏正规、上规模的公司来运营整合。而此前,也有媒体质疑顺丰,称转运业务实则存在很多不透明的“灰色地带”。在这种情况下,营业执照则可以让其转运业务变得名正言顺。不过,进军国际快递业务并非轻而易举。多为物流方面的人士向一起惠返利网透露,跟UPS、DHL等国际速运公司相比,顺丰国际快件的价格并不低廉,相反更高。此外,一向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顺丰是否能适应国际快递业务的政策和标准,有待考验。上述人士指出,国际快递市场对快递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与国内市场有所不同,计费依据、计费标准、服务时限、售后服务等均与国内大相径庭。因此,顺丰需要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以小博大,将价格战火燃烧到京东商城的自留地;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游戏,他破釜沉舟,以企业盈利为代价换取极致般的用户体验;电商江湖,什么才是最有效的破敌利器?大浪淘沙,谁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英雄?本期《财经面对面》对话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于刚。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于刚人物简介于刚,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士,康乃尔大学物理硕士,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决策科学博士。曾任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亚马逊全球供应链副总裁。实时监控竞争对手用系统确保低价2013年,电商江湖硝烟再起,就在大佬们宣称“休养生息”之际,历来低调的1号店异军突起,7月,1号店借五周年店庆之际频频擎起降价大旗,推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优惠促销;8月,1号店又以“D50计划”发力手机市场,贴身比价京东商城,直接将价格战火引到京东的自留地。新浪财经:你挑战的是一个非常擅长或者是善于价格战的京东,你的底气在哪里?为什么会主动地去挑战京东?于刚:其实我们没有挑起任何的价格战,我们只是用一个很好的价格策略去管理我们手机这个价格品类,我们用系统去管理,保证我们手机品类可以很健康很快速地去发展,这个管理后面的价格策略和价格模型全是系统去管理的。新浪财经:7月份是我们5周年店庆,也推出了优惠促销的措施,也有数据说,我们在7月份当中有27%的商品是达到1号店历史最低价格的,这算是属于一个价格战的类别吗?于刚:我们认为我们给顾客提供的是价值,而且是个长期的价值,当然价格非常重要。你可以到网上去查,基本上我们所有的价格指数,我们用系统管理保证在业界都是排在前三位。我们有一个价格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每天监控我们60多家竞争对手的1700多万商品的价格和库存,后面有我们公司的价格策略和价格模型。而且我们每个星期在周商业回顾的时候,中间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回顾价格,就是我们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比较,保证我们的价格时刻有竞争力。价格我们是靠系统去管理。新浪财经:中国有个习惯就是大家都很喜欢模仿。于刚:你像前端的这些都很容易被模仿的,你新推出一个商业模式,你的营销方法,营销手段这都很容易被模仿,不容易模仿的更多的是那些系统。也许正是因为1号店有了这套强大的价格管理系统,于刚才有了大规模扩张商品品类的底气。一直以“网上超市”为定位的1号店,从2011年开始,更多地向“百货商场”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全品类”化的扩张策略也已成为各大电商企业的发展趋势。1号店会否陷入同质化的尴尬局面,成了于刚面临的新挑战。于刚:从商务模式上我们经过很多的思考,其实当时我们是以快速消费品切入的,我们知道快速消费品它确实存在着很多的这种大、重,有短的保质期,还有易漏易损等等的一些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半径比较短。新浪财经:毛利也比较低?于刚:毛利其实也不怎么低,我觉得比3C数码电子消费品高多了,但是它有不适合电子商务短半径的特征,所以我们迅速地开始扩张到服装,扩张到电子消费品,母婴保健等等。所以说让我们迅速地,一个是丰富我们品类,让我们整个这种商品的综合性,让它商务模式化变得更健康,我也可以有黏性很强的快速消费品,我也可以有很多可以为公司盈利的包括服装、服饰、珠宝、箱包,还有一些保健品等等这类商品,让我们整个的商务模式更健康。新浪财经:你这个拳头分开打总是没有你往一个方向打有力量,怎么扬长避短呢?于刚:我觉得我们的聚焦始终不变,我们聚焦在顾客体验上面,和我们核心竞争力上面。顾客体验它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商品的丰富度,因为你必须要有顾客想要的东西他才会来,然后才是商品的价格,系统整个界面的友好度和售后的服务等等。我觉得我们不管是从最早三千个商品,从快销品切入电子商务,后来不断引入3C数码、服装、图书,包括最近引进的生鲜,我们都是真正地实现我们最早的梦想,就是让顾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这种优质的现代化生活。将用户体验指标与员工薪酬挂钩得用户体验者得市场,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优质服务更为关键,这或许就是1号店在硝烟弥漫的电商战场中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将用户体验细化到极致,需要完善供应链、信息系统、客服、产品等一系列前后端的系统,于刚为此找到一套独特的方法。新浪财经:所有的电商企业,其实不光是1号店,大家都会说顾客体验度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的,那为什么1号店可以保持这样的速度或者市场更多的认可,他们就没有做到呢?于刚:因为顾客体验这个事很容易把它喊成一个口号,很多企业都这样说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我觉得这个东西一喊就变成口号了,我们不希望成为一个口号。所以说我们采取了很多具体的做法。比如说我们找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给我们每个星期做顾客体验调查,它要调查数千个顾客,然后得到一个顾客体验指标。我们同时把这个由三方公司调查的顾客体验指标,和我们所有员工的薪资、奖金、提升挂钩起来,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他做的事情是会影响到顾客体验的,让每个人都去关注顾客体验,比如说你做采购的,你采购来的商品是不是顾客要的商品;然后你是仓库里面的,每个商品的质量能不能保证,到时候有没有破损,出去的时候有没有灰尘;然后当然配送就不用讲了,还有很多客服售后,能不能真正实时地解决顾客的问题,顾客打电话来不是想听你说一声抱歉,这个没有用的,我们希望解决顾客问题。所以说我们考核客服怎么考核呢?考核他四个小时之内完整地解决顾客(问题的)比例,也就是说顾客问题解决率。新浪财经:但是我当时也听说你们推这个具体的考核也是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推(的时候)也遇到很多大家的不理解或者说阻力。于刚:很大的阻力,当时我们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新浪财经:最大的让你印象深刻的阻力后来是怎么样的?于刚:当时最大的阻力,很多部门就说顾客体验跟我有什么关系,都是配送员的事情,他们跟顾客直接打交道,也就是客服的问题,他们对顾客态度好一点就行了,所以说我们遇到巨大的阻力,最后两个月的时间,我和峻岭召集我们所有的高管二十多个人说今天是最后一次会议,你有选择,你可以离开1号店,但是这是我们的理念,你必须接受,你要留在1号店你就必须接受这种理念。推出来之后我发现效果非常好的。我们刚推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顾客满意度是84.4%,等我们过了一年我再回头看,我们已经做到了92%。新浪财经:其实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是非常地不容易。于刚: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解决顾客体验问题并不是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我们是专门有一套分析,叫Paretoanalysis(帕累托分析),怎么做分析呢?把顾客各种各样的反馈从线上的反馈,电话的反馈和线下各种各样社区里的反馈归纳起来,总结起来,把它分类,每次解决最大的几类,把最大的几类解决,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然后再解决那些问题,做一个问题清单,每个星期的问题每个星期解决,这个没有magic(魔法),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把它一天解决的,我们是通过五年多的时间,每一天点点滴滴地做到现在。对1号店有深刻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我们这么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一直是中国电商里面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2011年的时候我们还被德勤评为全亚太地区成长最快的企业,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我们聚焦不是在成长上面,我们全部放在顾客体验上面。你可以看到我们周回顾的时候,两个小时的时间有半个小时全是放在顾客的反馈上面,叫聆听顾客声音,我们所有的六十几个公司的各部门的负责人全部一起来看看顾客对我们有什么反馈,我们怎么样去把顾客所提出的问题系统化地及时地去解决。还有一个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要求所有的高管必须定期地要做一日客服,一日配送和一日仓储,我自己也全都做过,到仓库里去入库、上架、检货、包装、配送,包括最后的分捡和做配送,我也做过客服,而且我每天都去看所有顾客的一些反馈,这样就让我们所有的高管有第一手的资料,知道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服务顾客。新浪财经:大家也会称1号店为电商的黑马,大家就想,这个逆袭的故事它接下来会怎么延续,我们如何再进一步保持我们黑马的速度一直往上走?于刚:其实我们认为,将来区分一个优秀电商和平庸电商的分水岭还在于它的顾客体验。所以说我们认为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纲举目张,这个纲就是顾客体验,这个成长、发展和它的盈利都是目,如果把顾客体验做好了,是不会担心你的发展盈利的。不盈利是战略选择现在规模和速度最重要尽管于刚可以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暂时牺牲盈利的空间,但是任何商业的本质和核心都是“盈利”,持续的亏损绝非发展的长期驱动力,在中国电商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的今天,选择主动“盈利”还是被动地“不盈利”,成为考验企业家们智慧与决策的难题。新浪财经:但是对于电商来说盈利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词,对于盈利是怎么样的一个考虑?于刚:我们是非常重视这点的,因为电商不管是哪个企业它最后都是要盈利的,我们从最初怎么样去设计我们的商务模式,我和我的搭档刘峻岭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不断去讨论怎么样让这个商务模式真正可行的,我们希望我们是成熟的一次创业,而不是一次拍脑袋,脑袋一热就出来创业,商业模式里面很多的数据,很多财务的一些分析我们都做过大量的工作,做了很多的市场调查,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这个商务模式它具有盈利的可能和将来具有这种可扩性。比如说,我们认为电商全场免运费它是不可行的,因为它的商务模式是不对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不管有多么大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压力,我们从来没有过免运费,它并没有减缓我们前进的步伐,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刚才讲了我们开发了大量的系统,做了大量的优化,光去年一年我们运营成本就降了37%,我觉得在这些,我们还有很多BIPBusinessImprovement(业务改进)一些项目,让我们的运营成本和我们的商务模式可行,运营成本下降。新浪财经:到今天1号店已经开始盈利了吗?于刚:1号店还没有盈利,但是这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因为如果要盈利这个不难,因为我们知道有些品类是盈利的,有些品类是不盈利的,有些服务模式是盈利的,有些服务模式是不盈利的,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最早的vision(愿景)我们一定要提供,让顾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所有的商品和服务,我觉得在这个道路上我们不会偏移的,我们不会因为短期要盈利的这种压力或者怎么样来改变我们的商务模式,一定要给顾客提供丰富的商品,所有顾客想要的服务和商品我们都提供。新浪财经:我相信在和团队或者和我们股东在聊的时候,应该给大家一个预期说,有没有设置一个时间点?于刚:我们实际上对盈利的要求,我们内部也是有目标的,包括时间目标和我们整个进程也是不断地去审核,新浪财经:哪一年的时候?于刚:但是这个我们对外是不公布的,你可以看到,我们不断地在做什么事情呢?一个是优化我们的供应链,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我们的利润是在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自己的运营成本也是在不断下降的,我刚才提及的,光去年一年我们运营成本降了37%,我觉得这个速度还是非常可喜的。我们认为在这个时候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速度是非常重要的。电商是个规模游戏决策速度比决策质量重要中国电商行业的集体亏损正是受制于这种“以速度换规模”的行业大环境,电商企业以牺牲盈利为代价大打“价格战”,寄希望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扩大规模,并将所有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然而在一轮轮残酷的大浪淘沙之后,谁会有希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新浪财经:有没有发现现在互联网创业就是“唯快不破”,如果电商没有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就容不得你慢慢地去做着一些东西吗?就是必须要这么快吗?最根本的对电商来说就是快速?于刚:必须的。因为你知道互联网就是把整个全世界变成平的,大家都联系起来,然后信息的传播它是光速的。所以,这个时候决策速度的重要性超出了决策质量的重要性,有时候太追求一次就把决策做对,这往往失去了战机。我和刘峻岭我们搬了五个办公室,我们永远都是在一个办公室里面分享。所以,决策起来非常快,有时候即使我们两个人有些冲突,认为这个事情意见完全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迅速地把决策团队一起带进来一起讨论马上做决策,有时候不做决策比做一个错误决策还糟糕。新浪财经:但是在追求快的时候,快不是最重要的,刹车才是最重要的,1号店怎么做到我快马上就快的起来,慢我也可以随时调整我的步伐?于刚:实际上我们的快并不是我们去追求的快,它是水到渠成的,我们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聚焦在顾客体验上,把顾客体验做好了,顾客口碑好了,一传十,十传百,这样让你自然的发展很快。实际上你看好几次因为速度太快了,我们仓储、配送跟不上,我们爆仓了,然后我们订单跟不上了,配送不出去了,我们在今年周年庆7月的时候,前几天我们都还要截单,也就是我们到下午五六点就停止接受订单了,我们还是把关注点放在顾客身上,让“快”成为一个副产品。新浪财经:这个行业的洗牌对你来说,认为是一个行业正常的?于刚:我觉得是正常的,实际上这种大浪淘沙让整个行业更健康,真正地让那些能生存下来的,真正的可以做好所有这一切的,包括商品的丰富度、价格、服务等等,最后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新浪财经:但这个行业洗牌你觉得到一个什么程度可能就是一个阶段?于刚:它肯定最后是有几家生存,然后大多数都会被淘汰掉,我觉得这个东西就看谁做得更好,因为顾客是有选择的,尤其电子商务化他的选择更容易。线下你从一个超市到另外一个超市还有具体的一些距离,怎么去。但是线上它随时就可以转,你做得不好,他做得更好随时可以转,价格也是透明的,服务也是透明的,我觉得这一点让电子商务对广大的消费者来讲它是一个福音,让他真正的有选择。新浪财经:那你这么说的话小电商就都没有生存的余地了,全都要被淘汰掉,如果说你觉得有一些小电商它可以生存下来,你觉得它应该有哪些必须要做到的地方?于刚:小电商将来假如要生存的话,它恐怕得有它的一些核心竞争力,比如说它有一些政府政策上的壁垒或者一些很专业的品类,但是一般来讲电子商务它就是个规模游戏,你必须要有巨大的规模,因为这些投入不管你是仓储物流,还有技术,IT上的投入,还有人才,现在竞争这么强,人才投入都是巨大的,你规模太小实现不了规模效益。新浪财经:垂直电商还有空间吗?于刚:觉得垂直电商如果是自有品牌的话,它是有空间的,如果它是标准化的品牌,竞争确实蛮难的。因为电子商务它是有这个特征,它是一个规模游戏,它不受时间、空间、货架的限制,如果你一个垂直电商你可以做的品类我也可以做的话,顾客他希望一站式购买,他希望在一个地方我把我所有的都搞定,而且这种规模越大的电商如果也非常重视顾客体验的话,可以跟顾客产生情感的交流和为顾客个性化的服务的话,那么对于这种小的和垂直化电商挑战确实很大的。新浪财经: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你认为电商是一个规模游戏,所以,你才会有现在这样的一个追求发展速度,然后尽快地圈好地?于刚:可以这样讲,但是我们的关注点还不是在发展上面,还是在顾客体验上面,因为发展是一个副产品,我们顾客口碑做好了,顾客体验做好了,你整个成长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新浪财经:你觉得1号店离电商第一阵营还有多远?于刚:我们并不是去那么看重这个究竟是第几名,我们流量,刚周年庆的时候日流量过了千万,也就是一天有一千多万的用户上1号店来逛、来买,我觉得这个是,在中国B2C电子商务里面是排在前三位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究竟它排名是怎么样的,我们更关注的还是顾客怎么看我们,我们怎么为顾客服务好,创造更大价值,我人生中间的一个哲学就是我们一定要创造价值,如果我们创造了价值我们就会有自己的价值。新浪财经:电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你觉得到今天来说,它未来的趋势是怎么样的?大概你觉得会存活几家?于刚:我觉得电子商务再往前的发展还会这样继续地集成化、平台化和规模化,我觉得具体是几家很难预测,我觉得会有那么三五家。新浪财经:包括1号店吗?于刚:肯定会有1号店的。企业要常革自己的命做对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新浪财经:你们创业的时候起点还是比一般的(创业者)会比较高一些,因为你们从跨国公司的高管出来,当时你们有做过swot分析吗?于刚:我们当时还是做了很多的分析,我们叫做成熟的创业,我们想都将近50了,四十好几了,这次创业的话风险还是很大的,我们不想拍拍脑袋就出来做一件事情,我们想要做就做轰轰烈烈的事业。所以我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中间好几次我们又回头来把以前的推翻掉,又重新设计商务模式,又出去做市场调查,我们去了很多的超市,也去了很多的卖场,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保证每个数据我们都是正确的,而且有些商务模式中一些假设我们要多次求证,现在看起来我们早期的这种谨慎和这种思考还是非常有用的。我觉得我和刘峻岭的价值观非常非常一致,这就是为什么很快就走到一起决定一起合作创业,我们非常透明,当然这么多年有众多别的一些机会,但是我们从来都是对对方透明,都是全身心地承诺在这个事业上。再就是我们对所有的问题。新浪财经:你们不吵架吗?于刚:我们有很多争论,非常多的争论,但是我们争论有个非常重要的一致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争论的最后只是对这件事的真理在哪,而不是说你对还是我对,你对我对没关系,大家都一致地去找到这个真理,大家都认为一定要做诚信的企业,因为这是企业可以长久地去发展,顾客绝对是放在第一位的,然后要非常强的执行力,还有就是不断地去创新,经常要革自己的命才行,如果不革自己的命,别人会来革我们的命。新浪财经:你们吵得最凶的时候,最大的一次分歧是什么样的一个事情?于刚:我们很多次,早期的时候对商务模式,我们有时候甚至拍桌子的这种,都认为我不认同,他也不认同,但是没关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我们更多讨论这个事情本身是不是个正确的事情。新浪财经:有没有谁也说服不了谁?于刚:有,经常有。我有一个字叫1+1>10,因为我们两个人互补非常强,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所有的问题都摊在桌面上谈,我们不怕冲突,我们有很多解决冲突的方法,我们追求真理,而不追求是你对还是我对,这个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甚至每两周的时间,我们就会坐下来关在屋子里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回头看看过去的两周我们做了哪些正确的决策,做哪些错误的决策,而且我们两个人这种性格的互补,我觉得还是和我们本身思考方法的互补还是非常强的,刘峻岭是一个直觉非常好,感觉非常好,马上看到有很多机会,我需要处理很多的信息、数据,然后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考,去真正理解了这件事情,我才能够往下再走一步,才愿意推动一步,我觉得我们这种互补的关系让我们避免了很多的错误,让我们也很快地去做出决策。新浪财经:因为你在创业之前,本来就是教授出身,而且你是拿到物理学的硕士,还有决策学的博士,后来又是在跨国公司的高管工作,凡事有正反面的,正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但是如果从反面来看的话,你觉得它带给你哪些弱项的地方?于刚:一个就是以前我学术的背景太追求完美,所有东西都是要求他的,所有的证明都一丝不苟,我觉得实际上,创业过程中很难一次把所有东西都考虑那么周全,考虑到位,实际我在不断地纠正这一点,咱们先把事情先做出来,然后再去完善它。所以,有时候把一件事情先推出来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机变的很重要。这是一点。还有一点,以前在戴尔、亚马逊做高管,见识过全球最顶尖的一些人才和团队,我当然希望我的团队也那么优秀,对整个1号店的发展,那肯定是更急一些,看到很多不满的,执行力不到位的,就会更严厉一些,其实有时候发现,我们得一点点做起,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来讲的话,我们的起点还是很低的,我们一步一步地提高所有团队的素质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