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
随着智能手机行业在拍照功能上的不断增强,用户所追逐的“美”已不再是美图手机的专属,导致其产品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4月17日,据路透社消息,美图公司称正在进军线下护肤市场,将推出一款面部清洁仪meituspa,以抵消应用程序用户减少和智能手机业务亏损的影响。meituspa主要功能有声波洁面、深层导入、滋养导入和温感按摩,简单来说可以深层清洁和促进护肤品吸收,和市面上洁面仪的基本功能相似。除此之外,这款新产品强调AI测试肤质的“智能感”,用户可以通过拍照了解自己的肤质,自动识别出最佳的脉冲设置。价格可能是这款产品“智能感”之外的更大优势,按照“美图美肤管家”的微博抽奖内容推测,这款产品将于4月23日在美图官网正式开售,售价598元。市面上类似功能的产品FOREOLUNAmini2价格为1280元,科莱丽Mia2为1360元,相较于后两者,美图的价格也低了近一半。此外,美图4月12日在人工智能领域VALSE2019大会上启动了“AI开放平台”,依然是通过MTlab在医疗美容、美妆门店、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提供技术服务,比如AR试妆,目前的合作对象包括丝芙兰、屈臣氏等。MTface人脸技术2016年12月上市的美图(1357.HK)被誉为继腾讯(0700.HK)之后港股迎来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美图于2017年3月在港股通的助力下,市值一举暴涨至近1000亿港元,不过,单纯的炒作明显无以为继。上市一年多过后,金子还未挖到,矿山却出现倒塌迹象,目前公司股价早已跌破招股价,并不断下探。就在几天前,美图刚刚官宣关闭手机业务,一连串的业务调整,让美图正在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图。砍掉手机业务美图手机于2013年5月面世,自称为“国内第一部专注于自拍的手机“全球首款拥有前置800万像素摄像头的手机”,主打美颜功能,进攻女性市场。此后,美图以几乎每半年一款新机型的速度,不断更新。后来,美图还签约Angelababy作为代言人,并在2015年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婚礼上,为二人专门定制了手机,作为婚礼伴手礼。2016年6月,美图同时发布M6与V4s两款拍照手机,并请到多位明星、网红为其造势宣传,在网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刷屏。之后,美图手机又跟哆啦A梦、美少女战士等知名IP发布联名款,热度持续走高。美图上市之际,市值一度突破近千亿港元,当时美图的变现能力非常有限,智能手机业务功不可没。2015年美图总营收7.42亿元,智能手机营收就达到了6.59亿元,占比达88.8%;2016年财报显示,当年总收入同比增长112.8%至人民币15.79亿元,其中智能硬件(主要是手机)成为美图最大的收入来源,达到14.74亿元,较2015年增长120.9%,占总收入的93.3%。作为一家以美为业的互联网企业的产物,美图手机天生带有“美”的基因,尤其是在拍照方面,凭借着各式各样的美妆APP以及超级美颜等功能,快速赢得了一大批爱美用户的青睐。然而,随着智能手机行业在拍照功能上的不断增强,用户所追逐的“美”已不再是美图手机的专属,导致其产品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2018年,是众多手机品牌洗牌的一年,金立、360手机、锤子手机等均在走下坡路,美图手机亦不例外。2018年全年,美图仅推出了美图T9一款机型,全年手机销量72.17万台,仅为2017年的45.8%,其销量甚至低于2016年,这里面固然有美图手机单价提升的缘故,但是跟整个行业大环境也有关联。美图财报里也提到了这一点,2018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面临挑战,出货量同比下降15.5%。3月20日,美图公司发布转型后的首份年度财报。财报显示,美图公司2018年全年营收27.9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4.7亿元。全年净亏损12.5亿元人民币,调整后净亏损8.791亿元人民币。其中,互联网业务收入9.477亿元,同比增长26.3%,毛利率达51.9%;智能硬件收入18.438亿元,同比下跌了50.7%,毛亏损达率到3.4%。不过,美图的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快速增长26.3%至9.48亿元,占公司收入比例由2017年的16.7%增至33.9%;产生4.92亿元毛利,毛利率为51.9%,较2017年增长24个百分点。互联网业务增长迅猛总收入却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美图智能手机业务极度亏损,导致部分互联网业务26.3%的强劲增长被抵消。4月14日晚,美图手机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号发布告别信《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宣布将关闭手机业务,并将美图手机的业务转交给小米。4月15日,美图公司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不是真的关闭美图手机,而是未来美图会和小米合作推出全新的美图手机,美图手机将进入全新时代,和小米合作是技术提升、规模化发展的开始。”不过,为了不将“美图手机”品牌给彻底浪费掉,美图选择了跟小米进行合作,小米将获得美图手机品牌和相关影像技术,以及大部分智能硬件的30年全球独家授权(美图V7除外)。小米负责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和推广,而美图仍致力于开发下一代影像技术与算法。所以,即使将来市场上再度出现美图手机,那也是小米基因的美图,“带有纯正血统的美图手机产品”将不会再有。关闭手机业务对于美图而言,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够让美图轻资产模式运行,专注于互联网业务,比如广告、游戏、短视频等,至于目前的营收盘子不大问题,随着时间推移,想必是会越来越好的,而坏处是,当初美图上市的基因里,是包含着手机业务的,现在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图,资本市场又会如何看待美图呢?当初的近千亿港元市值盛况还会再现吗?答案还是得看美图互联网业务的成绩。在此前的2018年8月,美图宣布推出“美和社交”战略,其核心是将其影像编辑工具美图秀秀转型为社交媒体平台。从财报数据来看,2018年美图推广及广告开支为7.37亿元,智能手机制造设备相关的研发成本仅为0.17亿元,研发成本不及广告开支的一个零头。2018年的成绩单,也显示出美图的社交策略已取得一定进展。转型3个月后,美图秀秀图像及视频内容于2018年12月达约80亿的页面浏览量。月活跃用户数方面,美图2018年全年下降19.9%至3.32亿人,三大产品中,美颜相机、美拍分别下降18.2%和60.3%,仅美图秀秀的月活跃用户数增长0.3%。2019年2月,使用美图账号登陆的社交用户比例从推出时的17%增加至约50%,当月美图秀秀月活跃用户达1.19亿,为历史新高。转型开始走“美和社交”路线的美图公司,在剥离不盈利及重资产业务后,未来将更倚重轻资产的互联网业务。多渠道试水2008年10月,美图董事长蔡文胜和CEO的吴欣鸿联合创办了美图公司,并推出了美图秀秀电脑版,一款简单易用的软件产品,可以让用户方便地美化照片,并因此被视为“傻瓜式”的Photoshop。2011年2月,美图秀秀推出移动版;两年之后,美图又于2013年1月推出用来自拍及拍摄视频的“美颜相机”,同年5月,退出美颜相机海外版“BeautyPlus”;紧接着,2014年5月推出视频与直播社区“美拍”,2015年5月及9月又推出“美妆相机”及“潮自拍”。所有这些软件应用都积累了千万级以上的用户规模,但如何商业化成为难题。为了推进软件应用的商业化,美图萌发了做硬件的心思,于2013年3月1日成立美图移动,该公司是运营美图手机等智能硬件业务的载体。正如告别信所言:“有那么多女生喜欢自拍,可却没有厂商在意手机的前置效果,也没有人为女生的自拍需求考虑,我们希望让女生更简单地变美,拥有一款专属于她们的手机。”即为美图涉足智能手机等硬件业务的初衷。3年前,美图在招股书中踌躇满志地写道:“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变现策略是基于与我们用户相关联的产品及服务,我们将有极大优势为我们的业务、用户及业务伙伴创造价值。”美图公司董事长蔡文胜还说道,美图手机、电商、社交和广告都会尝试,最终会找到美图自己的基因,这需要时间。上市3年以来,美图很折腾。蔡文胜口中的“尝试”大部分无疾而终——电商业务试水一年就被放弃,走了近7年的美图手机也在昨晚宣布退场。就连美拍,似乎也岌岌可危。早期的美拍主打10秒MV功能,通过高品质的画质迅速吸引了一批美图秀秀的用户和其他有品质感追求的内容生产者过来,比如美妆和舞蹈类。他们基于兴趣在美拍聚集,也迅速形成了美拍的生产者社区氛围。据了解,美拍月活最高的时候达到1.52亿。当时,美拍被公认为内容最优质、原创度最高的一家短视频平台。但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崛起,滤镜、贴纸等玩法成为了各个平台的标配。同美图手机类似,美拍的核心竞争力不再,而且没能拿出创新的玩法。短视频行业如火如荼的情况下,美拍却越来越低调。不过,美拍也并不是没有努力过,比如请来了张艺兴当代言人、冠名综艺节目《中餐厅》等,但溅起的水花都不大。与大规模投放的抖音、快手及拿出巨额补贴吸引机构和达人入驻的新平台相比,美拍没能继续站在战场上。随着流量的积累,美图还曾短暂试水过社交电商。2017年3月,美图正式推出电商产品“美铺”。同年10月,被视为美铺升级版的“美图美妆”上线。但仅仅运营一年后,2018年11月22日,美图就宣布将“美图美妆”品牌授权予寺库控股有限公司的联营公司宜春踹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TryTry)经营,退出电商业务。此外,美图公司2019年1月曾宣布进军游戏业,但是2019年4月19日召开的例行股东大会上遭到了否决,不过美图方面表示,游戏业并没有放弃,未来还会继续沟通。美图公司董事长蔡文胜曾在2016年说道:“美图手机不是美图公司的重点,而是一个尝试。电商、社交、广告我们都会尝试,最终会找到美图自己的基因,这需要时间。”3年过去了,砍去手机业务和电商业务之后,美图似乎还没能找到自己的基因。如今,继手机业务被放弃、电商业务被砍掉,或许连美拍都有可能面临关停的情况下,美图手中的王牌产品似乎只剩下一个美图秀秀。
4月12日消息,一起惠获悉,在2019中国国际零售创新大会《数字升级,业绩倍增》智慧零售分论坛上,腾讯智慧零售战略合作部副总经理田江雪进行开场演讲。她表示,腾讯不仅仅想探索更有效率的人货场的传递方式,而是希望基于人货场融合趋势用崭新的模型重塑模型。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定于2019年4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举办。届时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零售行业组织机构,以及诸多连锁零售企业负责人、技术提供商,将共话中小零售企业的创新与突破。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以下为演讲实录:田江雪:大家下午好,非常容幸今天能够又来到这里,这里差不多是我们第三次来到CCFA的舞台,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去年三月份开始智慧零售的旅程,到现在差不多刚好一年,结这个机会回顾一下过去一年所想所感,也跟大家汇报一下接下来一年对自身的要求,怎么帮到行业更好的发展。第一张图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感想和反思。当我们说智慧零售的时候到底说的是什么?过去一年每一天每一周都在跟各位零售伙伴的领头人CEO做深度的沟通,做CEO的工程。大家想到智慧零售心理想法会有不太一样的预期。大多数是大家心里希望技术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现有零售商人、货、场各个流程上的提升,希望在既有的环节上面做的更好、更高效、更省时,这个有没有错,这个是当然,我们希望有很多的工具,不管是人脸支付、公众号、小程序都希望帮大家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可能期望更多,期望的不仅仅是在已做的事情上面帮大家做的更好,而是希望用技术开创全新的方法,这也是有可能面对的局面是零售从今天开始有一个从过去人、货、场割裂的状态,到真正融合、高效发展的状态。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个时代有可能来临呢?先看消费者在做什么?这是跟BCG一起做的研究,这张图很复杂,表示互联网对消费者做的每一步都有深刻的影响。举两个切实的具体的例子。这个是跟很多美妆品牌做的调研,差不多53%的消费者进店之前一定会在线上研究,很大程度不希望店员对他进行打扰,对所有品牌的喜好都在他的脑子里,他希望得到的交互跟以前是不一样的,有没有好好研究这部分人是一个挑战,是独立的。刚才大家有看到说我们请到很多头部导购,明星导购,分享怎么用导购实践业绩增长,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个导购分享的故事是,一个东北的大哥到店里面试了三千多块钱的衣服,导购精心服侍,觉得这单肯定没问题,但是大哥走了,还要在微信上继续保持联系。大哥回到东北,问了老婆,老婆同意了,马上跟导购说,现在下下单,导购说没问题,我们寄过来。这个故事很形象,从购买决策发生的每一步,互联网发生的连续性发生在每一步中,这个比过去发生的更快、更及时、更迅速。同时跟很多零售商的交流,大家对消费者的理解和洞察,很多时候是停留在一年读一两次报告,我的客群怎么样,做一点调研,大家心里面担心吗?我还是蛮替大家紧张的。在互联网的影响已经非常讯的情况之下,作为消费者,我自己的感受是,我坐在一片被信息海洋包围的时代当中,周围是来自同样品牌的一个割裂的信息包围。我作为消费者想看看周边去哪里逛街比较好,我熟悉的导购朋友圈、公众号、发给我的短信小程序和电商,所有的信息对我来讲都是割裂的,信息之间没什么关系,背后的原因做零售的同学都清楚、明白,这就是过去高度割裂的人归人,货归货,场归场,场会怪货说是你的置信不好,互相之间谁也不理谁,可能一年跟CEO报告一两次消费者有什么宏观的变化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这是我们的现状。为什么这个现状在今天有新的改变机会,这张图在很多不同的场景表述腾讯能干什么,今天想总结成两句具体的话,外面列举了很多不同的渠道,这是过去跟大家介绍腾讯是什么,腾讯在干什么。我一直跟大家讲,最简洁明了,最好理解的是,把我们看成电话线,在对消费者影响这么多的情况之下,我们是对懂得跟消费者对话的线,最懂得什么对它不是骚扰,什么是他有用的信息,你必须知道每条通知到达消费者的时候是骚扰的信息还是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纠结,腾讯过去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一直在想。我们心里非常自信的说,这时候在座每一位人,看看自己的手机,看看消费者的手机,唯一没有关掉通知系统的APP就是微信。外圈就是电话线的功能。搭了一层很复杂的电话线,帮你触达消费者,在线上某些场景下,建议用公众号的形式通知他,进行非常好落地转化,有时候有服务通知,告诉他你货有发出来了,订单还没有付款,或者订单是不是要评价。有的情况之下,是可以做到直接用扫的窗口很方便调取线下服务小程序。我们帮大家搭了七八根的电话线,最后我们数过,有四五十个触点,都可以帮你触达消费者,跟消费者对话。明白怎么跟用户说上话,被互联网深度影响的情况下,找到他跟他说上话。这个是希望第一步的价值,也是希望未来共创的价值。第二个是放了一个小程序,不仅仅是小程序,是腾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设计,跟用户每一次对话、交互,通过互联网数字化的能力真实、唯一、活跃的留存在里面,他在哪里,他是谁,他是扫码了还是做了微信支付的消费,在系统里面是唯一真实的。同时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大部分人是用手机号做流程、注册的,大家看看过去七年当中自己换过多少次手机号,你换了多少微信号,就明白这个ID的稳定性和其他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是腾讯最大的服务价值和最大的两份资产,能够贡献给大家,能够贡献给这个行业变革的。我们在这里想总结的一句话叫做,我们不仅仅想探索更有效率的人货场的传递方式,而是希望基于人货场融合趋势用崭新的模型重塑我们的模型。在这里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为什么感觉这个是有机会重塑这个业态的。我们跟线下有合作,当发现跟每个人的沟通,能够通过四五十根的电话线达到很通常的情况下,有什么效果呢?每个进店的客流线下的时候基本上知道这个人是谁,而每一次又有很丰富的线上触点,当用户再变的时候,都是能够有方法找到人,能够认识人,能够知道这个用户在哪里,它对它用户是有非常深刻、完整的理解。这个程度的用户跟踪以前是没有发生过的,上个星期跟日本罗森有深度的交流,他们在会员数字化推动有很多日本顶尖体系,他们也感觉会员真实性完整度是非常无奈的,即使精细的日本。如果我们信息很准确,这里我们能看到只有通过一整套工具箱能够实现每一个用户触点串联,你的业态就不一样的。它能够把我们合作的伙伴三个不同的业态做一个串联,会发现有的业态是一个标杆旗舰店,来它的客流是非常远的,十公里会有一个慕名而来的来看一次。这种人不希望每天来我的店,而是希望用别的业态做留存、吸引,你来我的店应该同样的商品在你家门口的便利店或者到配送到家也是可以完全一样的,商品也可以有完全一样的体验。这时候不能用同样的业态要求不同的业态做同样的指标、同样的频效。同样的增长指标,有的店要关心拉新的效果,有的店铺要求关心怎么接受其他业态的程度,这个是对整个业态的重构。这个是我们希望最后做到的一个,把它叫连接式增长,或者叫做分布式增长,我们感觉到过去零售增长的模式是总部驱动的模式,总部从上到下拍好我们今年做哪些事情、哪些目标,复印机一样复印到终端,其他部门做一些事情,最后导致我作为消费者,看到七八个孤岛砸给我的信息是这样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是不是最大化发挥到每一个,让看的到硝烟的人做决策,有没有把合适的炮弹,输送到每个毛细血管里面不确定。可能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希望做得到的是,第一个在多个符合新的业态上面,利用完整的之数字化资产做重构,每个终端下面,有我们刚才讲过的一整套筛选的电话线串联,我们叫触点的串联,让你有没有丰富的中断调度和增长动力和工具。最后我们希望每个终端能够为自己的用户资产而负责,每个导购,每个门店,每个大区经理,他需要每天看到都是我做的每一个行为,对业态的布局,是不是真的实现活跃的用户增长。我们希望通过完善的数字化,全渠道用户数字化高层次渗透,让每个终端可以看见硝烟,可以有连接式增长的能力。这个是我们的愿景,如果回到愿景,希望怎么样实现这个愿景,是两个比较大的步骤,也是去年跟合作伙伴挖掘的几条路径。一条路径是叫做对于你现有的业态,着重打造的是客流的数字化,用微信支付小程序、公众号等等一系列,都是帮你更好的更方便的识别,进店一百个人它是谁,它有没有一个合理的方式跟你沟通、交流,这样能够留存它的信息,实现对他链路的管理,这是第一层做客流的数字化。好的例子比如说在沃尔玛进行的扫码购,40%的人流不需要任何提醒,愿意用扫码购,这胜过省下60%的人工成本,它能够基本上每天活跃到店告诉他我来过,我喜欢什么。在右边这一部分,我们叫新增的业态,为什么着重这部分?就像刚才讲过的,消费者被互联网影响的太深太深了,就像线下门店一样的,要为它构建在线上的业态,强调了一个新的业态叫.com2.0,必须是基于私有流量而不是平台才能够做到,必须要知道每次用户的行为、链路,他是谁,他分别做了什么,来自哪里,而不是仅仅通过收获地址反馈他是谁。通过过去一年的摸索发现了几种初步的业态,帮我们实现相当成规模的私域流量的增量和业态。有可能是开一个官方旗舰店,往下下发的,有可能是导购非常重要的互联网化新业态的增长。也包括社群的聚集,社交的裂变,都是能够成规模实现私域流量的增长。这也是过去一年当中做了很多的工作,能够逐步实现的。我们希望通过线上成规模,通常能实现10到15私域增长的,占据你刚刚这些增量,包括线下的客流量增加,能够让每一个听的到硝烟和炮火的人实现完整的决策链。落到企业每一天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这里面也可以简单跟大家分享。具体的每一天能够帮大家需要做到的日常任务是什么,和我们怎么样帮助到大家。这里做一个三通工程,有点像搞西部大开发一样。第一点要通绩效,微信有一整套,超级连接有一整套跟用户通话的工具,五六十的触点,需要好好把路修好,同时这个场景与用户最合适的对话通路是什么,是一个旗舰店还是社群社交化的都是用打造新业态的决心、努力和资源做到通路点。修完路最大的挑战是教人开车,有了路之后通常的挑战还是来自这个触点是需要组织当中一整套线上线下运营能力的配合,调动全公司,跟过去时间完全不一样的流程,才能让路通常的跑上车。很多的导购,大家看到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这时候推不下去是为什么?很多情况跟经销商的利益无法匹配,跟线上线下的业绩无法互算,或者跟百货商场利益的分配都会导致没有办法分配。或者我们公众号非常非常好,带来的成交效益非常好,但是总有很多地方没有完全推下去,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愿意,市场部有市场部的考虑,销售部有销售部的考虑,中间每一环掉了链子都没法进行下去。下面还有通绩效,人能好好的开车,总体是希望车来车往,四通八达。有了这样的能力之后,才能很高阶的利用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的能力能够助推大家,把四通八达的道路实现多场景的调配,这样高阶的决策才能发生,为大家的业绩实现在A、B、C的时代实现真正业务模式的重塑和业绩的起飞。我们稍微分享一些高阶的案例一个是刚才讲过的,利用全盘用户场景的视图能够看出来在精细到每一个方格当中,用户资产是怎么样的,综合调度全场景自己多业态和全场景触点之后,怎么让渗透占比提高一点,怎么样是高流失区域,我们希望有一张整体的管理视图这个是可以介绍的能力之一。这个是我们另外一个在触点四通八达之后,我们能够利用个性化的能力、大数据的能力,能够实现对于消费者精细的体验,这是跟京东一起打磨的例子。过去京东是有一个超大的公众号,基本能够实现的都是对于非常庞大的基数推送一样的消息,找到我们说,触点、整个体系配套起来了,想跟进一个台阶怎么办?这是我们双方的数据,绝对保护用户隐私情况下我们做融通、做高阶的匹配,让每个消费者收到他喜欢的我们对人群、商品群做精细的匹配,这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几个项目。也有一些例子是说在人货场重新匹配之后,甚至可以看到业务模式的重塑。这里举个例子,讲到沃尔玛的扫码购,到线下渗透到很多人群之后,发现成为非常优质的广告流量,除此之外很难找到一个地方,用户高度集中,购买决策到店抓一个巧克力、口香糖是非常容易的,是之前很少有过的千人千面精准触达的能力。融合品牌方的能力之后,能够带来转化的效果是我们之前很少能够见到的。最后用一个简短的话语来总结。但总体回到我们讲过的,在接下来一年对大家总体的期望是实现三通工程。接下来的介绍会围绕怎么帮大家打造三通工程当中每一个触点有机制化的体验,我们专业的实战训练和专业的培训帮大家打造完整的触点,在全盘圈层的视图帮大家做好更好的管理工具、更好的云化服务工具,接下来是我们大数据的能力,更加的叠加到,也包括我们对每一个终端的更好管理,每个导购作为入口,行为在硝烟炮火当中的执行者可以怎样更好帮助我们势能,这是我们今天带给大家非常丰富的内容,谢谢大家。
现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民关心的问题。空气质量,十面霾伏,国内的空气净化器市场也被打开,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空气净化器销售市场。空气净化器的性能、外观、价格差异都很大,如何选购空气净化器?选购空气净化器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来看看以下这些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选购前明确两个选购目标不同的空气净化器有不同的性能,在选购前应该明确两个选购目标。一是确定家中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是花粉、灰尘、PM2.5、PM0.3、烟雾等物理污染物?还是甲醛、苯、甲苯、二甲苯、VOC等化学污染物?或者是细菌、病毒、霉菌、真菌、虫螨等生物污染物?二是明确使用空气净化器的房间的面积,然后根据主要污染源选择相应功能的空气净化器;根据房间面积选择空气洁净量与之相匹配的空气净化器。选购中需要参考的技术指南净化技术净化技术是选购空气净化器时应该考虑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净化技术包括以下四类:物理式过滤:以活性炭、HEPA网过滤技术为代表,是目前最安全和高效的过滤方式;化学式分解过滤:以光触媒、冷触媒技术为代表,在净化的同时能分解有害气体;离子技术:以负离子、银离子技术为代表,能杀菌消毒,有效净化空气;静电集尘:主要采取电子集尘的方式,会产生臭氧,带来二次污染小结:应该选择应用物理式过滤、化学式分解过滤、离子技术这三大类技术的空气净化器,物理式过滤技术为首选,为确保净化效果,尽量选择采用多重净化技术的空气净化器;避免选择使用静电集尘技术的空气净化器。滤网等级不同的滤网等级,净化效果天壤之别。HEPA网等级越高,能过滤的颗粒物直径越小,过滤效果越好。目前来说,市面上普通的空气净化器采用的是H10H9级别的HEPA网,中高端的空气净化器普遍采用的是H12级别的HEPA网,极少数高端的空气净化器采用H13级别的HEPA网,H13级别的HEPA网是顶级进口医疗级CleansingSoftHEPA滤网,过滤效果最好。因此,至少应该选择HEPA网级别在H12以上的空气净化器,有条件的尽量选择配有H13级别HEPA网的空气净化器。空气洁净量空气洁净量(CADR)越大的空气净化器净化面积也越大,净化循环次数也越多。国际标准为一小时循环5次。例如:有一台空气净化器,其洁净空气量为450m³/h,以房间高3米来算,该空气净化器所适用的面积为:450÷5÷3=30平方米。选购时,要考虑空气净化器的洁净面积是否与房间面积相匹配,若洁净面积小于房间面积,那么将达不到预期的洁净效果,因此,应该尽量选购空气洁净量大的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产品一次性净化效率=(进风口颗粒数−出风口颗粒数)/进风口颗粒数,一次性净化效果能直观的看出产品质量好坏与净化效果。消费者在选购时除了考虑一次性净化效率,还应考虑整机净化效率,也就是空气洁净量,否则容易陷入商家的陷阱:比如净化相同的体积的空气,两台净化器的一次性净化效率都为99%,但是净化器A花了1个小时,净化器B花了2个小时,很显然A的净化效率高于B,但是商家并未标注测试的参数,你看到的就都是99%的净化率。另外,空气净化器除PM2.5和除甲醛的效率分别不同,在购买时要综合考虑两者的数值。最后,要考虑到净化效率的数值都是在厂家特定的实验环境中测试得出的,由于室内空气环境不同于实验室环境,消费者在购买时不要盲目的听信厂家虚标数值,而是要看效果是否真的有效。PM2.5数值实时显示市面上有的空气净化器不能显示空气中PM2.5的含量,有的可以粗略的用“优、良、中、差”来显示,有极少数高端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实时显示空气中PM2.5的精确数值,用户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室内空气质量的变化。机体结构目前空气净化器的进出风方式主要分为:后面进风前面出风:这种方式容易将地板上的灰尘吹起来加重室内空气中的灰尘;下面或后面进风上面出风:这种方式可以将地板上的灰尘吸进空气净化器里净化后从上方吹出清新空气,起到“打扫地板”的作用,尤其是家里有宝宝的,宝宝喜欢在地上爬,更需要注意地板卫生。安全性——二次污染使用静电除尘与纯粹的负离子技术的空气净化器会产生臭氧,这就是常说的空气净化器二次污染问题。一定的臭氧能杀灭细菌、病毒,分解气态性污染物,但是过量的臭氧对身体有害,影响肺部,导致哮喘,严重能够致癌。目前来说,最安全、最高效的技术是HEPA网技术和活性炭技术,静电除尘和纯粹的离子技术都会产生臭氧,在选购时应该选择采用HEPA网过滤和活性炭技术的空气净化器。噪音问题噪音问题是在空气净化器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在选购时,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噪音问题:睡眠模式是否真的能够达到超静音;最大风量时产生的噪音是否能忍受;自动模式下的噪音是否能接受。有的净化器采用直流无刷超静音电机、附加静音棉技术,能使噪音有效降低。在购买时,可以优先考虑采取了这两种静音技术的空气净化器。耗电问题在相同的净化效果下,空气净化器的功率越小,耗电越少。除了功率以外,有的空气净化器设有自动模式,可以自动根据室内情况调整风量,从而达到节电目的,还可以延长滤网使用寿命,在购买时,应该尽量选择设有自动模式的空气净化器。选购时考虑的使用问题除了技术指标以外,在选购空气净化器时还应考虑到使用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首先要看设计是否人性化,操作是否简单便捷,有些人买空气净化器送给父母,结果父母不会使用,因此空气净化器的设计是否人性化也是在购买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的高端空气净化器设有可视化屏幕,直接可以看到PM2.5的数值,简单方便,还有童锁设计,防止小孩不当操作,很人性化。其次要考虑滤网更换、售后服务的问题。选购综合考虑问题在考虑了以上三大方面以后,选购一台空气净化器还应该从综合大的方面进行考虑,比如厂商是否是专业生产空气净化器的厂家,注意区别贴牌厂家;在真实的环境里是否真正有效果;是否安全没有二次污染。除此之外也需要考虑性价比、口碑、品牌实力和服务等因素。
最近一周,一个在“电商摇篮”杭州举办的“世界抖商大会”刷爆了电商行业的朋友圈,分享者既有深耕电商多年的品牌高管,也有社交电商的一线玩家,还有电商服务商以及培训组织……几乎电商行业中的每种角色,都在关注着这场有关抖音“涨粉、变现”的大会,即便抖音官方已经严正声明:抖音从未授权任何“抖商”相关活动,也从未与“抖商”活动有过合作,并提示企业和公众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抖商大会”火了“现场太火爆了,过道里都站着人。”一位参会的品牌电商高管语气里带着不可思议。原本他也是带着“随便转转”的心态去参与的,可到了现场,他发现与会人员几乎覆盖了整个电商圈:大淘客平台的高管、自带红毯的微商大佬、电商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各路品牌商高管……作为一个电商老炮,他觉得现场像是一个电商圈的大型聚会。“没想到会来将近5000人。”抖商大学联合创始人俞德全笑称,作为主办方,他也非常惊讶大会的火爆。“起初,我们只邀请了抖音生态链中的玩家,但结果却远超预期。”一位了解大会运作的人士透露,主办方原本为受邀的约100位嘉宾每人准备了10个邀请名额,这说明有近4000人支付了并不便宜的票价。而这样的号召力在电商圈也是罕见的。据了解,这场抖商大会的主办方是“抖商大学”,由几位深耕电商多年的老兵共同组建。他们组建抖商大学的动机很简单——“错过了微商不想错过抖商了”。他们认为抖音生态有很大的潜能,因此希望搭建通路,做相关的教育培训和资源匹配,如成立讲师联盟、开店联盟等。“我们本身是电商从业者,太了解电商人面临的问题了。”俞德全指出,传统电商已经进入精细化运营存量市场的阶段,品牌很难在业务量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因此抖音这样的新生态就成了不可忽视的新机会。“我们复盘了抖商大会的参会人员,其中50%是来自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的从业者,大概有30%是微商,其余的20%是生态内的服务商和传统零售行业的从业者。”俞德全表示,这样的人员结构其实已经说明了行业需求。而据一起惠了解,这已经不是第一场大规模的有关抖音的行业大会了。2018年4月,抖音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年度营销峰会,让抖音的商业化路径明确的走向了前台。会上,抖音奠定了自己是“拥有全新流量的价值洼地、有群体参与的口碑爆发地、有行为驱动的爆款孵化器”的设定,阐明了自己的营销价值。今年1月也出现了一场名为“2019首届抖商节暨全球抖商联盟成立大会”。不过这场大会并非来自抖音官方,而是由青山会联合多位“实战派高手”组织的,目的是与行业共同探讨2019年抖音流量新打法,包括细分品类占位、剧本策划、视觉呈现、微商吸粉变现等。这场大会的规模达到了2000人,受众更偏向于“品牌创始人”,也就是大家认知中的微商。五花八门的培训在面对“抖商”这个全新概念时,从业者的热情似乎走在了对事情本身的研究之前。因为,“抖商”究竟指什么、究竟指的是谁的问题,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时,大家已然对它趋之若鹜。“一直在交学费。”一位品牌高管向一起惠谈起了其运作抖音的历程。起初,他们找了一些培训机构,但操作的结果并不如意,甚至让他觉得是“被忽悠了”。而有这样感受的传统电商人并不止他一个。其中一位运营者指出,因为看到了行业中对学习抖音运营的需求,很多“不正规”的培训团队都开始了“收割”工作。一些是想趁着风口赚一把的“小商贩”,还有一些是换了门生意的微商培训组织,但其实他们根本不明白抖音的底层逻辑,“靠谱的培训机构太少。”公众号中搜索“抖商”的相关结果一起惠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栏目中键入“抖商”,出现了超过100个结果,几乎都与抖音的商业化操作有关:“抖商学习平台”、“抖商研习社”、“抖商笔记”、“微商抖商管家”……上述公众号起码还通过了微信平台审核,更为甚者是,还有一批野战军在通过“网络小招贴”的形式,宣传这自己的培训能力:打造100万粉丝、月赚5万……网络各处有关抖商的培训宣传另一位较早研究该如何运营抖音账号的品牌高管向一起惠表示,简单的培训根本解决不了实战问题。“培训和实操完全是两拨人,很多培训里讲的无法落地。很多实操工具,就像微商那样自动加人和涨粉的工具,运营的人往往比培训机构知道得更早,而培训讲的内容都是过去式了。”他透露,目前已经将品牌在抖音中的账号、投放等交由第三方机构运作,否则“入不敷出”。但也有参与了抖商大会的商家表示,对抖商运营培训充满期待。“关于抖音的培训发展确实还不健康。但很早做电商的人都知道,淘宝大学最初的讲师也不是官方工作人员,而是积累了一些规律和技巧的淘宝店主。我们希望能在相关的组织里找到这样的人,共同研究、共同进步。”不过,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乱象也好、信息更新慢也罢,市场中“大大小小上千家”的培训机构,似乎并不能满足大家对抖商的求知欲。抖音无形的吸引力连续两年,借助各台春晚,抖音制造了两波推广高潮,并坐实了自己“国民应用”的地位。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2月15日到3月7日,抖音持续保持着国内AppStore单日下载量冠军。而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抖音日活已突破2.5亿,月活突破5亿。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流量池,在传统存量平台中挣扎的电商玩家早已垂涎欲滴。而更吸引人的,是那些不胜枚举的在抖音完成惊人销售成绩的案例:*晨姸曾在淘宝的内容中担任“模特”的角色,转战抖音后,她只用了8个月,就将淘宝店“晨姸的小讨喜”从一个销量为0的新店打造成了月销售额破千万的4皇冠店,门店粉丝数46.5万。*果果家女装在2018年9月创建了抖音账号,一个月后粉丝量超过30万,当年10月的一个爆款视频就促成了260万的销售额。而后的双12单天,其抖音粉丝数就比前一周环比增加了30多万。而在抖音宣布企业蓝V计划的时候,品牌们对抖音的期待值再次被点燃——仿佛这些成功案例都可以复制在自己身上。抖音蓝V计划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面对压力,企业自媒体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简单地通过平台发布自己的促销信息、品牌广告、企业动态,就期望能获得销售业绩和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台,和用户持续交流、产生共鸣,进而引导、引发用户行为;而用户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认知企业的品牌、服务及产品,在认知中表达自己的喜好、情感及价值观等。”简单来说,抖音已经明确地告诉了大家:抖音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但怎么做要靠你们自己了。一位电商行业资深人士向一起惠描述了抖音对于电商的核心价值:更能够触达到“人”。具体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让用户更愿意接受商品的展示:通过视频的音乐、情节和调性,让品牌变得“拟人化”,让品牌账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用户建立起情感连接。2、捕捉用户在多种人设中的需求:如一个女孩关注减脂、宠物,抖音便捕捉到了同一个用户在减肥人士和铲屎官两中人设中的需求,进而也有更多机会帮商家找到目标用户。3、让内容更开放的触达更多用户:相较于基于社交圈的微商,以及单纯依靠买卖行为建立连接的传统电商,在抖音生产的内容会被开放的推荐给任何有匹配因素的用户。而正是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整个行业都想投身抖商的原因。热情背后的断层“整个行业都非常‘焦虑’,流量越来越贵,私域流量又难构建,新流量平台当然是所有零售玩家都不可能忽视的。但对抖商,只能说一知半解。”一位男装电商从业者如是说。而另一边,手握百万粉丝的抖音宠物账号运营者小唯(化名)也有苦恼。“你可知道,做出来一个一个能被你看到的视频,我得盯着它们拍多久。”她坦言,自己的时间都搭在了抖音里头,但能卖点啥、从哪儿进货,她都“不太知道”。显然,在抖音的商业化大门打开之后,原本已经存在的“内容+电商”领域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认知断层。而大量成功冲破断层的案例,更让上述充满焦虑的双方急于快速找到或者成长为对方。就目前来看,拥有粉丝的账号采用的方式是跳转带货,而传统电商玩家进行的尝试会更积极一些,如设置官方账号、投放广告、合作MCN公司或明星……“我的感受是,交由第三方去运营抖音生态中的业务,性价比会更高。”一位品牌高管坦言,即便知道抖音运营的内核是制造“爆款”,其不确定性也依然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电商、微商和抖商的运营难度是逐步递增的。”一位正在研究抖音生态的电商专家解释称,电商运营基于品牌和平台背书,微商在其基础上需要塑造品牌也需要运营更多的用户,而抖商触及的链条更长。“举个例子,抖商不仅需要电商中的零售运营能力,也需要微商对人的聚合和管理能力。从理论上讲,制作电影电视剧的团队,其实也是制作短视频的标准配置,包括编导、编剧、导演……”“抖音官方触及的生态玩家很少。”一位电商行业高管对抖音非常期待,但却没有感受到抖音官方的支持。但在他看来,抖音不过多操盘指导“抖商”是值得理解的。“抖音的商业化已经很严重了,它们不得不放慢些脚步,毕竟他们的口号还是记录美好生活,而不是让抖商更简单,过度商业化恐怕会影响其广告收入。”另外两位电商观察者则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其中一位认为,抖音对零售的把控能力有限,在彻底清理掉“三无产品”等破坏环境的营销账号前,不想再引入更多商业化因素。另一位看法则不然,他看到的是,抖音已经提供了很多商业化应用的工具,只是目前,抖音的电商生态链还在搭建之中,待搭建完毕,抖音官方组织指导也是必然。“抖音的设置很巧妙,一旦用户发现广告可以迅速滑过去,所以商业化几乎不会影响抖音的体验,到了存量市场的阶段反而会为DOU+等工具带来更多变现可能。”5G时代的生存法则几位具备抖音实操经验的玩家对一起惠分享了他们眼中的成功抖商需具备的特点:1、内容品质一流。视频质量是抖商的立身之本,看似相近的视频,观众可以一眼看出哪段的制作更用心,用心的视频才能得更忠诚的流量。2、用抖音的原生基因,培养人格化的KOL。以“军哥篮球”为例,淘宝中篮球的普遍售价为几十元钱,但军哥篮球在淘宝店中的篮球售价超过100元,月销超过2.5万,并已新增了篮球以外的同款健身服饰。3、不把抖音当入口,而当成新的生态。跳转交易的链条太长,抖音生态正在逐渐完善,应该把握先机在生态内运营。和积极投身社交电商一样,“人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已经成为整个行业解释自己积极参与新平台的通用理由,抖音也不例外。但是,不止一位电商品牌商向一起惠反映,其对抖音的期待其实并非销售。“抖音的转化链条太长了,我们更愿意把他当成一个营销阵地,借助第三方去输出品牌调性、推广适合年轻用户的新产品……”一位同时入驻了抖音和快手的品牌商透露,虽然抖音在2018年猛追快手甚至超越了后者,但它的带货能力却不及快手。“抖音带货的根本逻辑是靠产品带动销售,而快手是靠网红本身的粉丝效应带动销售。”他进一步解释道,“你会看到,在抖音上,网红会结合自己的特点认真介绍产品的特性,以此推荐产品。但快手里的网红会直接说,我今天要卖一个东西各位支持一下啊!认同一位网红的话,后者的形式转化会更高。”如果单纯的追求销量,品牌商显然会选择销售转化更流畅的快手。而这样的局面,其实也一定程度推动着抖音创造出更多商业化辅助工具。“抖音才刚刚起步,生态中的玩家结构还会大变。”一位电商资深专家指出,现阶段支撑抖音商业化运作的是MCN机构,但MCN机构是既得利益者,对抖音的依赖和忠诚度都非常有限。“他们本身就在运营一些微博、微信大号,抖音只是其中的一个渠道而已。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土生土长的、将流量留在抖音中的那批抖商。”按照该专家的预计,生态内运营的抖商占比会超过50%,而转换阵地而来的微商、外部引流占比不会过半。“抖音肯定也看得清这一点。”上述专家补充道,“有人可能认为抖音近期对抖商大会的严正声明是一种排斥,但这个排斥可能是针对蹭热度的行为,而非对抖商。”在他看来,抖商是所有基于新生态环境的玩家,包括电商品牌、电商平台、微商、网红等多元化角色。而生态内玩家越丰富,平台的盈利方式和可能也就越多。该专家认为,抖音未来的商业化场景非常有想象力,它可能颠覆目前的商业业态,甚至包括大众点评等相对垂直的服务,“以POI功能为例,抖音直接就连通了线下场景。而且展示给用户的是用户本身就喜欢的,这种消费是用户无法拒绝的。”另一位深耕电商多年的品牌商预测,未来成熟短视频运营者,其变现规模会远远大于电商和微商。其中的原因是电商产生的交易会局限于平台的流量,微商相较于电商增加了触动更多用户的可能,而现在抖音的流量池更加开放,理论上同一个产品是有可能触及所有用户的。因此抓住这波风口的人,一定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抖音只是未来5G时代的一个代表,一个起点。未来5G短时代孕育出的生态绝不止抖商一个,就像电商始于淘宝现在又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形态一样,5G时代的商业也会非常丰富。”他认为,“抖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风口,不该过度解读。“未来还有更多5G时代的商业角色会出现,而且会自成生态,绝非服务于电商或是为既有的传统零售寻找增量。”
“在资本寒冬里,我们不是死于缺钱,而是内部斗争。”杨晨是Roadstar.ai(下称Roadstar)一名接近创始团队的员工,近日向钛媒体透露,Roadstar在经历一系列管理层动荡之后,已经让投资人失去信心,上一轮投资方集体要求撤资,公司账户中近6亿元资金被冻结。原RoadstarCEO佟显乔也向钛媒体证实,确已收到仲裁通知,正聘请律师积极应对。Roadstar是一家自动驾驶明星公司,曾创下行业A轮融资额之最,也是本领域最被投资人看好的公司之一;如今却濒临倒闭,正在资本市场寻求低价出售。一位曾有意收购Roadstar的知情人士向钛媒体证实,如今这家公司“正四处寻找收购方”,除了车企,Roadstar还在接触香港资本机构,“作价数千万美元,还不到之前(估值)的十分之一。”“因资金被冻结,公司拖欠大量员工工资,所以公司现在一边面临投资人的撤资仲裁,一边是劳动仲裁。”杨晨说,“如果有人愿意低价接盘,已经是最好的结局。”Roadstar.ai是深圳一家自动驾驶明星创业项目,与谷歌旗下的Waymo一样,定位于研发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三名创始人分别是CEO佟显乔、CTO衡量和首席科学家周光,三人曾是百度北美研发中心的同事。2018年5月,Roadstar获得1.28亿美元A轮融资,由深创投和双湖资本领投,估值达到4亿美元,在当时创下自动驾驶行业同一轮次最高融资额。在去年11月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该公司也成为大会首次合作的初创无人车公司,在官方媒体下榻的酒店投放多辆自动驾驶车,提供接驳服务。2018年互联网大会上的Roadstar无人车但就在公司处于上升期时,一则罢免联合创始人的公告,暴露了Roadstar创始团队的内部纷争,也让这家明星项目骤然停摆。1月21日,Roadstar.ai发布公告,列举其联合创始人兼CTO周光私藏代码、数据造假、收受回扣等违纪行为,并宣布罢免联合创始人兼CTO周光在公司的一切职务,终止所有劳动合同。据钛媒体了解,本公告由Roadstar现任CEO衡量、原CEO佟显乔等管理层开会决议后发出,而戏剧化的是,在CTO周光被“罢免”之前,CEO佟显乔和首席战略官那小川已经被董事会免职。公司创始团队的动荡不断,让投资人失去信心。今年1月底,A轮投资人以“违反相关投资协议”为由,向Roadstar创始成员提起仲裁,要求撤回投资款。“现在公司人都走了,只有创始人在和A轮投资人打官司。”一名Roadstar的技术员工向钛媒体表示,初步的情况是,CTO周光被“罢免”后带领一批技术人员成立了新公司,还有一批人被分流进另一些同城自动驾驶项目Roadstar一位希望匿名的天使投资人向钛媒体确认了上述事实。“如果不是创始人斗争,公司新一轮融资还是比较狠的。”杨晨苦笑了一下说,“此前几个大型机构和一家全球头部车企都曾经给出过TS,投前估值达到8亿美元。”内斗“罗生门”Roadstar创始团队不和的消息早已通过不同版本在业内流传,而将矛盾公开化的则是一则官方公告。1月21日,Roadstar.ai官方公众号发出《深圳星行科技有限公司关于处理周光违纪行为的公告》,罢免联合创始人兼CTO周光在公司的一切职务,终止所有劳动合同。这则公告列举了列举了当事人周光私藏代码、数据造假、收受回扣3大违纪行为。公告发布当日下午,公司现任CEO衡量和原CEO佟显乔接受了钛媒体电话采访。衡量表示,“公告中所列举的周光的三大违纪行为都有相应证据,会在合适的时机公布。”就在衡量和佟显乔接受媒体采访时,在日本东京出差的周光得知被“罢免”的消息,随即向媒体发出回应:之前的消息为颠倒是非,董事会和我完全不知情,明天我、投资人、股东,所有技术TL会接受采访。但是第二天,周光助理发了一则采访取消的通知后,随即解散了媒体群。而对上述“罢免公告”作出公开回应的,是Roadstar天使轮和A轮投资方云启资本。云启资本向媒体发布了一则署名为“星行科技全体投资人”的声明:声明表示,解除周光职务的决定有损公司和股东的核心利益,并且程序上也违反了与投资人的相关协议,并不生效,建议团队成员充分沟通,消除分歧。据钛媒体了解,云启资本是Roadstar的天使轮和A轮投资方,持股17%,是公司最大机构股东,也和深创投、双湖资本一道是Roadstar的三位机构董事会成员。“在公司内部矛盾的处理上,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深创投、云启和双湖在参与,三家机构的行动也比较一致。”杨晨向钛媒体表示。但为什么投资人声明是站在周光的立场上?一位Roadstar早期投资人告诉钛媒体,“首先是因为周光在团队的技术贡献最大,之前他是首席科学家,现在是CTO,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来的CEO佟显乔和首席战略官那小川已经因为不少出格行为被fire,投资人没法再支持他们。”公开信息显示,Roadstar公司成立之初,三位创始人的职位划分是:佟显乔担任创始人兼CEO、衡量担任联合创始人兼CTO,而周光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曾在华兴资本从事创投服务的那小川因有融资贡献加入Roadstar,担任首席战略官,有少量股份,但不在联合创始人之列。Roadstar.ai即“深圳星行科技”股东持股图(来源:启信宝)钛媒体从多个信源处获悉,佟显乔和那小川是哈工大同学,2018年8月,投资人指责那小川在引进融资时隐瞒创始人内部矛盾,同时怀疑那小川未经董事会同意动用融资款项买入P2P理财产品,危及资产安全,因此要求那小川离开公司,遭到佟显乔反对。佟显乔和投资人之间产生矛盾,被要求一同出局。而投资人为防止资产流失,要求掌控公司公章和网银U盾,因此,佟显乔阵营与站在投资人阵营的周光之间发生了争夺公章事件。不过,亲历过该事件的Roadstar财务员工韦青不愿意称此为“争夺公章”。“先是周光去抢的,佟显乔当时就是公司法人,他保管公章和使用公章,不是他的权利吗?”韦青向钛媒体表示。另据媒体报道,双方曾发生肢体冲突,报警之后才得以平息。而据杨晨回忆,这次事件确实让各方的矛盾都被激化,“矛盾激烈的时候,投资人去公司要求佟显乔交权,被保安拦在门外。”9月份,Roadstar召开董事会,佟显乔和那小川因票数不敌,被解除职位,原公司CTO衡量接任CEO,而首席科学家周光则接替衡量成为CTO。CEO和首席战略官被免职,Roadstar似乎可以驶入正常轨道,但未想到,现任CEO衡量和CTO周光的矛盾又趋于白热化。“虽然投资人推举衡量担任CEO,但只让他负责市场工作,公司的日常运营由天使轮投资方贵邦资本派来的一名投资人负责。”杨晨透露。一位Roadstar早期投资人也向钛媒体表示,“安排衡量担任CEO,本来就是过渡性的,他CTO没当好,临时CEO也当的不好”。据钛媒体从多个信源处获悉,Roadstar公司约60名员工,有40多名技术员工,此前有10多名技术员工向衡量汇报,近30名员工向周光汇报,而衡量担任CEO之后,技术员工全部向周光汇报。原CEO佟显乔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周光曾令其下属给投资人写信,推荐其当CEO。多重威胁,让衡量无疑感到佟显乔的覆辙将在自己身上重蹈。2018年12月中旬,衡量将在美国度假的佟显乔召回,Roadstar的两任CEO在公司内部被称作“复仇者联盟”,联手发出了1月21日那则“罢免”周光职位的公告。而从多家媒体的报道来看,衡量和周光的矛盾在公司成立不久就已经出现,比佟显乔和周光的矛盾还要早。仓促创业,互信缺失2016年3月,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ruiseAutomation被通用汽车集团斥资10亿美元收购,掀起国内自动驾驶创业大潮。“早期的融资就是靠刷脸,我就说了下要做自动驾驶,团队和方向还没确定,就拿到了几百万美金融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自动驾驶项目AutoX创始人肖健雄,曾向钛媒体回忆起早期的融资经历。在百度北美研发中心供职的程序界大神楼天城和百度无人车首席架构师彭军,也于2016年中双双离职,同年年底成立Level4自动驾驶项目Pony.ai(小马智行),在种子轮即引入红杉中国基金和IDG资本两大明星机构。资本迅速涌入让同在百度北美研发中心工作的佟显乔、衡量和周光看到机会。衡量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坦言,“我们也是看到Pony(小马智行)创业之后,觉得这是个很大的机会,因此决定联合创业。”虽然没有楼天城和彭军的名气响亮,但佟显乔、衡量和周光都已经拥有自动驾驶行业的光鲜履历。Roadstar.ai三位创始人信息公开资料显示,Roadstar公司CEO佟显乔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无人车方向博士,曾就职于苹果特殊项目组、英伟达自动驾驶算法组,在百度硅谷团队负责无人车定位和地图,CTO衡量曾就职于特斯拉Autopilot组、谷歌地图街景组,在百度担任自动驾驶项目组技术委员会核心委员。相比于佟显乔和衡量,周光几乎没有其他工作经历,其从德州大学博士毕业后,即加入百度硅谷无人车团队,负责标定、感知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在公司中的职位稍弱,是首席科学家。从领英等平台信息来看,Roadstar三位创始成员的共事时间并不长。衡量是2016年4月加入百度,而佟显乔和周光都是8月份加入,而同年12月底,三人决定联合创业。不仅共事时间不长,三人在百度期间的职位相当,且都未担任过高级管理岗位。“虽然划分了CEO、CTO和首席科学家,但三个人心里谁都不服谁,因为都是技术入股,谁也没出钱,所以在股权分配上很难让步。“张池是参与过Roadsta早期融资的员工,其向钛媒体透露,之所以推举佟显乔当CEO,是因为佟显乔表现得相对成熟,曾垫付了不少差旅费和注册公司费用。张池对钛媒体讲述了该公司早期融资的一个插曲:三位创始人曾与顺为资本接触,希望获得雷军的投资。当时(创始团队)提出的股权分配是绝对平均(即三人按1:1:1分配),顺为方面认为“三人不成熟”,拒绝提供融资。而为了推进融资,三人勉强通过了CEO佟显乔持有更多股份的方案,CTO衡量和首席科学家周光的股份则保持一致。经过天使轮和A轮融资后,佟显乔持股16.8%,衡量和周光分别持股10.2%,差距并未拉开,也即,三个创始人没有一个拥有绝对控制性的股权份额。“佟显乔多持有的那一部分股份其实是口头承诺代持期权池。”张池说。据张池的观察,三位创始人之间缺少足够的信任。除了缺乏互信,三人的工作节奏也出现了龃龉。一位离职员工向钛媒体轮廓化地描述了对三位创始人的印象,“佟显乔像个国企领导,2018年中以后就不太负责技术工作,衡量像个大学教授,说话慢条斯理,喜欢科普,而周光更像个大哥,能和下属打成一片,和大家讨论技术。”多位Roadstar员工也向钛媒体表示,在工作当中,周光是最有创业节奏的一个,在Roadstar的技术贡献也很大。Roadstar曾经与丰田合作过自动驾驶大巴的技术定制项目。一位参与过该项目的员工向钛媒体表示,“周光做事情非常快,一个星期就把项目做完了”。此外,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合作,也几乎是周光一个人指挥完成。2017年底,Roadstar计划回国发展,那小川和佟显乔在深圳搭建总部,留在美国的衡量和周光则因工作节奏不同产生了矛盾。周光指责衡量“总是把论文上的东西传达一下,自己不执行,也不抓进度。”这位离职员工还告诉钛媒体,“一次投资人试乘出了问题,周光也将责任归在衡量负责的规划控制组。”因此,早在2018年3月,佟显乔和那小川就被周光说服,三人计划赶走衡量,理由正是衡量的“技术贡献不够、也不符合创业公司节奏”。钛媒体从多个信源获悉,A轮融资的股权变更中,三人让衡量多签了一倍的签字页。虽然这些签字页并未使用,但那小川在“赶走”衡量的计划中表现出的积极性,让周光不安。佟显乔和那小川是哈工大同学,两人加起来的股份远超过周光。2018年6月,周光转与衡量结盟,将矛头首先对准了那小川。而那小川作为负责引进投资的首席战略官,除了在投资人处落下了隐瞒管理层矛盾的口实,也在融资款的管理上违背了投资人的意愿。P2P理财之谜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5月,Roadstar宣布完成A轮1.28亿美元融资,双湖资本和深创投集团联合领投,老股东云启资本,以及招银国际、元璟资本跟投。2017年5月,Roadstar.ai在创立之初已获得千万美元天使轮投资,投资方为云启资本、松禾远望资本、银泰资本、耀途资本、贵邦资本等机构。据钛媒体获悉,两轮融资完成之后,Roadstar产生了七名董事会成员,即佟显乔、衡量、周光三名创始成员,首席战略官那小川,以及云启资本、双湖资本和深创投三名投资机构。“虽然深创投在三个机构董事会成员中持股比例最少,但其态度最为强硬,罢免佟显乔和那小川、要求撤回投资款的诉求,都是深创投先主张的,其他股东大部分是跟随。”杨晨告诉钛媒体。就上述评价,钛媒体向Roadstar其他相关投资人进行了求证,截止发稿均未获得回复。公开信息显示,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创投”)由深圳市政府1999年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钛媒体获悉的微信聊天截图显示,深创投的投资款到账之时,投资人向那小川推荐兴业银行作为打款银行,双方接洽之后,兴业银行方面建议Roadstar将这笔投资款以活期存款放在兴业银行,并为Roadstar申请了高出定期挂牌价的活期利率。同时,为了“凑一个考核数”,兴业银行还希望Roadstar将其他银行的活期资金归拢到兴业银行。钛媒体获得的一份财务审计文件显示,那小川不仅没有将其他银行的活期存款转入兴业银行,还将深创投的投资款从兴业银行取出,再加上公司的其他投资款,买入了年化利率5.8%的五矿信托产品和4%奇点金服等理财产品。Roadstar财务人员韦青告诉钛媒体,“公司把钱从兴业银行转走,就是觉得收益太低,贵邦资本的投资人后来考虑到理财,也觉得这个利率有点低。”虽然动机明了,但那小川在动用融资款的流程上犯了错,不仅未经过董事会同意,也未让周光和衡量两位联合创始人知悉。在团队之间本就猜疑横生的氛围中,买入P2P理财造成巨额亏损、收受回扣等消息很快传进投资人耳朵。“很多公司都在拿融资款做理财,天使轮我们就在做,投资人尽调都知道。而且公司的财务都是我管,周光和衡量负责技术,他们一般不过问。”那小川就此事向钛媒体回应。不过,财务审计在9月份开始,而在此不到两周之前,那小川的一系列理财举措似乎已经触动投资人的风险红线。8月下旬,投资方以隐瞒创始人矛盾和未经董事会同意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为由,要求那小川离开公司。同时,为避免后续的资产风险,投资人也要求掌管公司公章和网银U盾。这也是佟显乔和周光之间发生争夺公章事件的起因。接近管理层的人士还透露,此后双方被双湖资本劝和,公司和资方共掌公章和U盾。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来看,在2018年9月,Roadstar通过董事会对佟显乔和那小川进行停职,衡量接任CEO,财务权也移交给衡量,投资方对公司展开财务审计。“调查的结果就是:我买的不是P2P,也没有造成资产损失。”那小川向钛媒体表示,“如果像媒体报道的,亏了几千万,我早就去坐牢了。”韦青也告诉钛媒体,“公司买的肯定不是P2P理财产品,买的是五矿信托和奇点金服的理财产品,年化5%左右,不算太高风险那种。”最终在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公司某几项采购少了几张发票。”但为时已晚。在这个过程中,这批海归创业精英选择以一种草莽方式来应对丧失股权的风险,已经与投资人结下矛盾。Roadstar强制赎回理财产品,部分投资人表示可能要放弃收益钛媒体获悉,Roadstar的理财资金在9月下旬被要求强制赎回,佟显乔和那小川的离开也已成定局。“后面几个月,就是投资人与佟显乔和我谈论股权处理,但一直都没有妥善方案。”那小川对钛媒体说。直到今年1月份,衡量与佟显乔联手,计划利用创始人的投票权优势赶走周光,投资方对公司发展彻底放弃希望,决定通过冲裁,启动回购条款。为了“尚未产生的利益”“现在公司账上还有5.8亿元,都已经被冻结。”一位Roadstar的天使投资方告诉钛媒体,“这些钱还不够偿还A轮投资人,我们天使轮资人的钱就当打水漂了。”上述投资人透露,Roadstar的天使轮投资人几乎都去转向支持周光的新公司,希望在周光的新项目中止损。据公开信息,Roadstar在A轮融资1.2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6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投资人在仲裁中胜出,Roadstar除了要退还账户近6亿元资金,三位创始人还需要根据各自股权比例偿还剩余债务2.6亿元。杨晨对钛媒体透露,除了创始人的债务,Roadstar的账户资金在1月底被冻结之后,也已造成拖欠20多名员工2月份的薪水,劳动仲裁通知书接连向Roadstar发出。此外,Roadstar在“罢免联合创始人”事件后,突然开始裁撤员工,而被辞退员工也让Roadstar背负了不少n+1的赔偿债务。钛媒体从Roadstar内部获得的一份律师函显示,辞退员工的举措被指来自周光。钛媒体就此事向周光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除了离职和被辞退的员工,一些技术员工要么被分流加入其他的自动驾驶团队,要么加入周光的新项目,据钛媒体了解,加入周光新公司的Roadstar员工有20多人。疑似周光新公司的工商信息据钛媒体独家获悉,周光新公司的名称为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这一消息得到Roadstar投资人的确认。工商注册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今年2月18号,注册资本100万元,在3月25号做了名称变更,经营类目也由“计算机软硬件、信息系统软件的技术开发、销售等”变更为“自动驾驶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计算机系统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贵邦资本出资人韩帅,也是Roadstar天使投资方担任深圳元戎启行公司法人的正是韩帅。韩帅是Roadstar天使轮投资方贵邦资本的出资人。随着员工离散、周光组建新的公司、投资人走向支持周光和发起仲裁两个阵营,其他几位创始成员和股东也开始筹划自己的下一步。据钛媒体了解,那小川离职后,成立了一家个人FA公司,干起了在华兴的老本行;而衡量还留在国内应对投资人的仲裁。而对于接下来的仲裁,一位公司早期成员向钛媒体分析,“创始人的赢面不是没有,但即便官司赢了,投资人为了止损,可能还会找其他事由继续仲裁,所以最好的情况是,有人能投一笔钱进来,加上公司现有的资金,买掉A轮投资人的股份,然后再投点钱带着公司向前走。这笔资金不需要很大,1-2亿人民币就够了。”据透露,在这场仲裁上,投资人和创始团队都付出了不少代价,投资人已经花费了1200万元律师费,而创始团队的律师费用也已经支付600万元。原RoadstarCEO佟显乔告诉钛媒体,他已经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不便透露去向。钛媒体问及对Roadstar的未来走向有什么预期,佟显乔说,“我不预期也不care任何结果,反正是可惜了。”但佟显乔又忍不住对钛媒体总结道,“在我看来,rs(Roadstar)的核心问题是太多人在实际并没有利益的时候跳出来争利益,其实都是虚的。”
3月27日,比亚迪(002594)发布2018年年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0.55亿元,同比增长22.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80亿元。同时,比亚迪预计2019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7-9亿元,同比增长583.39%-778.65%。连续四年全球销冠今年目标65万辆2018年以来,国内汽车整体销量出现28年来的首个下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全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与2017年相比,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在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比亚迪的汽车销量却实现逆势高速增长。据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乘用车总销量500028辆,同比增长23%;新能源汽车销量247811辆,同比增长超90%,足迹遍布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个城市。反映到财务数据上,报告期内,比亚迪汽车业务收入约为760.07亿元,占营收比重58.44%,同比增长34.23%,实现逆势高速增长。对此,比亚迪方面表示,2018年,集团的燃油车业务整体维持平稳发展。同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及集团新产品周期的带动下,比亚迪集团新能源汽车销售实现高速增长。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比亚迪已连续4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而这种逆势增长的积极趋势态势仍在持续。根据公告披露,2019年1-2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3097辆,同比增长174.73%,市占率进一步攀升至约30%。销量加持下,比亚迪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颇有信心。近期比亚迪方面表示,2019年汽车销量目标锁定为65万辆,并将进一步加强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新车型的推出速度,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一季度超预期现金流大幅提升公告显示,比亚迪预计2019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7-9亿元,同比增长583.39%-778.65%,增幅超市场预期。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在车市预冷和补贴退坡的双重夹击下,比亚迪依旧保持持续增长的销售业绩,凸显了其在品牌、技术、市场开拓等多方面处于行业明显优势,在未来也能维持稳中向上的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投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2018年全年净利润27.80亿元,第一到第四季度,净利分别为为1.02亿元、3.77亿元、10.48亿元、12.63亿元,呈现逐季上升的态势。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看,比亚迪现金流自2018年第三季度由负转正,全年现金流量净额为125.23亿元,实现同比增幅90.35%,公司的资金压力逐步减少。综合来看,比亚迪实现了稳中向上的发展趋势。电池、轨道业务蓄势待发除了汽车业务外,电池、电子及轨道业务作为比亚迪的主要业务板块,也成为其不可小觑的潜力业务。就投资者关注的动力电池业务来看,彭博新能源预计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超1500GWh,动力电池在未来存在广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未来市场对于先入场的头部企业来说优势明显,比亚迪凭借长期的动力电池生产经验及持续的高研发投入维持技术领先。随着2018年的电池全产业链布局的完善,以及新投产工厂采取智能自动化生产,比亚迪预计2020年的动力池产能可达65GWh。不仅如此,比亚迪可以在电池业务实现外部和内部供应,并通过规模效应把成本分摊,成为公司未来盈利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而国家近年在政策上对于新型轨道制式的发展持续予以支持。各地也正在抓发展先机,推动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融合发展。
珠宝商Tiffany&Co.(NYSE:TIF)蒂芙尼周五发布低迷的假日季业绩,四季度集团全球同店销售录得1%的跌幅,远低于市场预期的0.8%增幅。财报发布后,蒂芙尼集团股价周五盘前大跌5%。早在1月中旬公布11、12月圣诞季销售数据时,该珠宝商就表示假日季因为中国游客在西方主要市场缺席,对美国和欧洲销售影响巨大。与此同时,集团核心的婚戒系列和设计师珠宝较平价系列珠宝要差,后者勉强录得正面表现,四季度平价珠宝录得3%的升幅,而婚戒和设计师珠宝销售分别下滑3%和8%。2018年,集团平价珠宝销售大涨11%,成为最大增长动力,远远跑赢婚戒3%的增幅,而设计师珠宝更是录得1%的跌幅。集团首席执行官AlessandroBogliolo表示,2018年是集团变革之年,公司做了很多改变,但是远不算完美,同时亦犯了一些错误,并且正在学习和改正。他同时称,2018年集团销售创2014年最好纪录,但下半年增长趋势有所减弱,主要反映了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最重要的是,公司仍然站在销售、毛利率和利润长期增长的早期阶段。四季度,蒂芙尼录得2.045亿美元纯利或每股收益1.67美元,好于市场预期的1.60美元,2017年同期为6,190万美元或每股收益0.50美元。季度收入13.206亿美元较2017年同期13.343亿美元下滑1.1%,固定汇率计算则有1%的增幅,略逊Refinitiv预期的13.32亿美元。2018年全年集团纯利由3.701亿美元或每股收益2.96美元增至5.864亿美元或每股收益4.75美元。WilliamBlair分析师DylanCarden周五表示,尽管销售下滑,但是蒂芙尼成本控制超预期,刺激EPS增长,因此整体来看缓解了市场对公司盈利不及预期的担忧。TelseyAdvisoryGroup分析师DanaTelsey则称,去年下半年负面的市场情况一直存在,但相信在新的营销措施、产品创新和对商店及数字体验的投资下,美国品牌的发展仍在积极改进中。LoopCapitalMarketsLLC分析师LauraChampine预计,蒂芙尼今年可以录得双位数EPS增长及中个位数收入增幅,尽管上半年可能遭遇宏观经济压力,但下半年将会加快增长步伐。该分析师同时将美国珠宝商目标价由100美元上调至105美元。四季度,蒂芙尼亚太市场固定汇率计算同店销售仅录得持平表现,但仍好于市场1.3%的跌幅,唯销售增2%,日本市场3%的固定汇率同店销售增幅则逊于市场预期的4.3%增幅。2018年全年,集团录得44.421亿美元的创纪录销售,较2017财年41.698亿美元增幅6.5%,主要因亚太市场13%的双位数增长贡献。NoAgency分析师唐小唐表示,尽管蒂芙尼四季度美洲同店销售固定汇率计算录得1%的增长,超出市场预期的0.1%,不过该市场放缓势头不减,显示中国游客的支撑作用正在减弱。该机构维持上年11月底的“卖出”评级和75美元目标价,认为与上年初的表现相若,鉴于该股长期跑输同行,预计将会长期围绕在80美元震荡。首席执行官AlessandroBogliolo在业绩会上表示,中国游客已经成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因素,他们在美国以及欧洲的消费力不仅仅冠盖全球,同样高于在本土的消费力。为了刺激中国市场,除继续在二、三线城市开设新店外,他表示今年晚些时候,会在中国市场开拓电商,而预计将会主卖银饰等平价产品,但又表示中国消费者对银饰不感冒,唯该系列毛利率更高。四季度,集团毛利率63.8%按年录得10个基点的跌幅,远低于市场预期的64.6%,而全年毛利率则改善70个基点至63.3%,主要受益于更低的产品投入成本和较低的钻石批发销售。扩张平价产品系列是蒂芙尼过去两年,AlessandroBogliolo自2017年上任以来的重点,但是该系列相对尴尬和矛盾,对于毛利率和吸引千禧一代,尤其是迎合当代独立女性消费习惯有利,但是对该品牌常年坚持的高价定位以及爱情、婚恋的价值观则有一定违背。该集团在中国市场至今未推出电商业务,也被分析师认为是想继续维持排他性。丹麦珠宝零售商PandoraA/S(PNDORA.CO)潘多拉和SignetJewelersLtd.(NYSE:SIG)在金融危机后,正是凭借蒂芙尼的陈旧价值观和高价问题,迅猛发展,但是丹麦集团在高速扩张之后,遭遇轻奢行业毕竟的急速放缓之路,过去两年将之前四年的股价巨大涨幅悉数抹平。NoAgency分析师唐小唐在此前的多份报告中持续抨击支持蒂芙尼的品牌价值观与时代相悖,是奢侈品行业的Victoria’sSecret维多利亚的秘密,后者作为全球最大的内衣品牌,在过去三年完全失去消费者支持,成为社会进步的反面教材和零售业的失败教科书。不过他表示,与维多利亚的秘密拥有巨量的竞争对手,尤其是来自运动行业的巨头抢夺市场份额不同,珠宝行业的格局较为稳固,门槛更高,因此以蓝色盒子著名全球的蒂芙尼才幸免滑铁卢,而该公司断断续续的改革成效,亦让股价持续剧烈波动中。由于遭遇不同的困难,潘多拉和蒂芙尼过去两年正在相互学习,潘多拉去年10月推出了精简风格的PandoraReflexions系列,而蒂芙尼则开始选用年轻明星作为代言人,并在社交媒体营销放飞自我的文化,同时部分锁链产品亦加重了装饰感。今年底在中国市场推出电商后,潘多拉和蒂芙尼必将在平价产品展开正面对捍。AlessandroBogliolo表示,目前整个奢侈品行业都在迎合千禧文化,同时亦展开了广告战,公司此前的6-7%的营销费率预计未来将会大幅提高200个基点至8-9%,也即意味着双位数增长。对于当前2019财年,蒂芙尼预计销售和同店销售有低个位数增幅,EPS有中个位数增长,唯上半年因高基数和汇率波动利润预计将下滑。周五全天Tiffany&Co.(NYSE:TIF)蒂芙尼股价逆势录得3.15%的大涨报103.21美元,将今年迄今的涨幅扩大至逾28%,大幅跑赢同期标普500指数,但过去12个月则表现相若。
近两年,由于行业竞争加剧和消费者偏好转移等因素,导致快时尚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日前,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公布了其2018财年业绩报告:在截至2019年1月31日的12个月内,集团净销售额同比上涨3%至261.4亿欧元,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同比提高3%至54.6亿欧元,净利润同比上涨2%至34.4亿欧元。这一数据显示,Inditex集团业绩下滑的趋势未得到改善,仍处在“低个位数增长”的阶段。对比过往财报数据,Inditex集团2015财年全年利润上涨14.9%,2016财年净利润录得10%,2017财年净利润增幅为6.7%,而最新的2018财年只有2%,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lnditex集团在报告中,还透露了对于2019财年的预期——集团预计销售额增幅将保持4%-6%,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然认同,至少在未来一年里,“低速增长”局面恐难以扭转。据《电商报》了解,Inditex集团董事长兼CEOPabloIsla曾表示要在2020年之前把集团旗下所有品牌通过电商卖到全球各个市场,之后会对线上平台平台进行优化,增加网购产品可以在线下店铺退货等服务。但报告期内,Inditex集团线上渠道销售额增幅为27%,占总收入的12%,约合32亿欧元,远逊于2017财年41%的强劲增长。而如果只算那些开通了电商的国家市场,电商贡献占比为14%,这比H&M14.5%的电商销售占比稍弱,也低于美国服装行业整体27%的渗透率。值得注意的是,主品牌Zara已在202个市场开通电商。Inditex打算在2020年前,将线下门店库存和电商库存打通。品牌来看,Zara和ZaraHome增长3.3%,创造了180亿欧元的销售额。增长最快的是Pull&Bear——销售增长约6.6%;MassimoDutti销售额增长2.1%;Stradivarius3.6%;Bershka销售增长几乎停滞。两个体量最小的品牌——Oysho增长2.6%,Uterqüe增长4%。事实上,目前全球快时尚行业都在面临寒潮,知名投行摩根大通就从去年开始唱衰快时尚行业,在2018年3月就指出Inditex集团的市值已经降低至2015年的水平。而纵观2018年,NewLook退出中国市场、Topshop宣布停止与中国特许经营合作伙伴的合作,以及最近传出Forever21全面退出中国台湾市场、可能退出法国市场的消息。因此,包括Zara在内,瑞典快时尚品牌H&M和英国快时尚品牌TOPSHOP、NewLook、Gap等都在不断寻找新出路。此次Inditex集团发布最新财报的同时就透露了一些改革新动向,比如,将逐步把ZaraHome并入Zara,Inditex集团主席兼CEOPabloIsla表示远期目标是让ZaraHome成为Zara的第四大业务。另外,Zara品牌下TRF系列将会提供牛仔定制服务。而另一快时尚品牌Gap集团的改革方向则是“分拆重组”。本月初,该集团发布公告称将分拆成两家独立公司,其中一家仅包含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OldNavy,还有一家尚未命名,但会包括现集团同名品牌Gap、BananaRepublic、Athleta等现有品牌;还公布了一些其他项目的改革举措,包括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关闭230家同名品牌Gap的门店,以进一步优化运营。目前来看,尽管各大快时尚品牌所采取的转型策略各有不同,但是在快时尚遭遇寒冬的情况下,都在不断调整业务布局、适应市场变化,这或许可以为将来的发展争取更多空间。
前段时间,余承东接受外媒采访时候曾表示,今年华为手机出货量要突破2亿台,按照目前的势头来看,他们要完全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第二,同时他们给三星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如果余承东口中强调的2020年完成3亿台出货量的话,那么华为就是真正的第一了。华为重磅新机支持5G还是折叠屏对于华为来说,今年发布的新机都是规规矩矩,不过平静下面暗藏的却是重磅新品。按照余承东的预告,明年年初华为要发布全球首款5G手机,这个速度领先其他手机厂商,之前他们已经展示了芯片端的方案,麒麟980和5G基带Balong5000搭配。这款5G手机在外形上也足够创新,因为用余承东的话来说,它是折叠屏,而且是真正利用OLED柔性的特点,实现的屏幕的对折,这样的好处在于,体验上可以更加纯粹。目前华为已经为这款折叠屏手机申请了不少名称,比如MateF、MateFlex、MateFlexi和MateFold,其中MateFlex作为最终的名称可能性更高,至此华为折叠屏5G手机也基本确定。华为折叠屏手机跟三星有何不同?汇总目前产业链给出的最新消息看,华为的折叠屏手机有两个方案,其中最可能的方案是用京东方的屏幕,展开方式类似于翻书,当你需要小屏的时候,这就是一款5寸屏的正常智能手机,而当你需要大屏的时候,可以像翻书那样,展开屏幕后得到8英寸屏幕。整体上来说,华为折叠屏手机的方案跟三星之前展示的折叠概念相似,但实际效果要比三星的4.6寸外屏/7.3寸内屏的视觉冲击力可能更大,毕竟屏幕尺寸更大,同时在推出时间也要比三星更早,华为预计在明年2月份就要发布这款新机。三星的小动作前十名手机厂商Q3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调研机构Counpoint之前给出今年第三季度统计显示,华为出货量是5200万部,相比去年同期的3910万,提升了33%,而三星手机Q3的出货量为7230万部(国内第三季度只有可怜的123万部,市场份额1.1%。),同期下滑13%。华为的增速还在继续加快,而三星的颓败也难以制止,所以双方在对阵上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不过变化最大的还是三星。之前韩国产业链给出的消息称,三星手机为了应对华为手机的追赶,向自家的三星显示器施加压力,要求其暂时停止向华为提供可弯曲折叠屏屏幕供应,也就是说三星手机已经开始在产业链对华为进行小动作了,虽然不清楚这个动作幅度日后会不会更大,但从现在来看,意义虽然有,但还不至于致命,毕竟LG和京东方都是折叠屏的供应方。华为手机新的野心之前任正非就曾表示,华为手机不应该只追求销量,更多的还要关注利润,这也是给余承东敲响了警钟,不要因为市场份额而放弃了利润,品牌只有越做越高端,才能越来越赚钱,而一旦低端化想要在恢复就难了。所以我们看到,华为今年发布的P20系列,就是秉承了创新推动售价的思路,比如P20Pro的后置三摄像头为它提供了不少加分项,而这款手机也是让华为站稳了4000元价格段,所以Mate20系列是他们新的突破,希望能够以此站稳5000元价格段。长期以往,让iPhone在国内越来越卖不出去。从目前产业链反馈的情况来看,性价比更足的Mate20系列,已经开始对iPhoneXR产生了影响,后者在国内销量低于苹果预期,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以Mate20为首的国产手机,对它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华为在5G网络上的进度如何?之前华为成功打出了全球首个基于3GPP的5G毫米波商用通话(firstcall),这也预示着他们的5G网络商用从技术上来已经没问题。在5G终端上,他们发布麒麟980的同时,还发布了适用于手机设备的5G基带Balong5000,明年第一季度就要推出支持5G网络的手机。总体来说就是,目前华为5G技术、终端、还有基站上都已经基本就绪,明年在国内开始试商用已经完全没问题,当然他们还在努力参与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5G网络搭建上。之前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给出的统计显示,各家在Polar码领域的研究上,其中以华为优势最大,他们已经获得Polar码专利,已经占到了整个专利的49.5%,比爱立信、英特尔和高通三者的专利加起来还要多,这也能看出他们在5G技术上的巨大优势(行业内为数不多可以提供5G网络端到端的全方位技术方案)。
母婴类社区平台宝宝树赴港上市风波再起。11月20日下午,据IFR,宝宝树指引IPO价格定在指导价区间的低端(其每股定价6.80美元至8.80美元),低于资本市场预期。早在11月13日,宝宝树就因推迟IPO新闻发布会,引发舆论关注。据彭博社消息,原定13日在香港举行的IPO新闻发布会,却在中午突然宣布取消了。宝宝树在邮件中表示,取消是由于技术问题,尚不得知何时重新开发布会。不过很快,猎云网获悉,仅1天之后,也就是14日下午,宝宝树于香港重新召开发布会,宣布将于11月27日香港上市。加之此前,宝宝树本计划通过IPO集资10亿美元,但最终仅集资约2亿至3亿美元,减幅最高达八成。这不禁让人产生质疑,作为国内母婴综合社区平台的佼佼者,宝宝树为何推迟IPO发布会,是否意味着其上市信心不足?IPO集资规模骤降,是否意味着资本市场不看好?此外,宝宝树已连续三年亏损,其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出现了什么问题?借资本上市的宝宝树,能否冲破财报危机,打一场翻身仗?危机一:连续三年亏损今年6月份,宝宝树申请在香港上市,对于任何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来说,招股书一直大家关注的焦点。11月13日,宝宝树向港交所提交了更新版招股书。然而,财报营收并不理想。招股书显示,2018年上半年,宝宝树总收入为4.1亿元,同比增长12.6%,账面亏损扩大至21亿。不过,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下优先股公允值计算标准不同,在经营上其实宝宝树在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经调整后净利润达1.38亿元,2018年上半年经调整后溢利超过1.2亿。过去三年,宝宝树的财务数据也不乐观,营收分别为2亿元、5.09亿元、7.29亿元人民币。年度亏损分别为2.86亿元、9.34亿元、9.11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143.2%、-183.3%、-124.9%。宝宝树陷入了“越增长,越亏损”的怪圈。更糟糕的是,宝宝树的总收入增长下滑严重,从2016年的154.9%,降至2017年43.1%,并于今年上半年跌至12.6%。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这都不是什么好消息。除了主要财务数据,招股书还披露宝宝树的一些关键运营数据,只能说“悲喜交织”。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内,宝宝树的平均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几乎减半,腰斩至8950万,而去年同期为1.77亿。这主要由于PC端及WAP端平均月活用户数量下降造成,该数据从2017年上半年为1.60亿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7200万。宝宝树表示,这主要是PC端热门搜索引擎采用的算法变更影响排名所致。不过根据最新招股书,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三个月内,宝宝树平均月活用户增长至1.75亿。危机二:移动端乏力,拉新能力不足目前,宝宝树移动端月活用户仅占2成,在整个市场All-in移动端的时候,宝宝树面临巨大挑战。虽说宝宝树是从PC端起家,PC及WAP端用户基数大,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宝宝树较难在移动端留住现有客户,无法快速吸引新用户。当移动端互动的用户减少,势必影响宝宝树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招股书显示,2018年上半年,宝宝树的平均月活用户为8950万,其中,手机应用程序端用户为1600万,PC及WAP端用户为7280万。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宝宝树的手机端月活用户占总用户的两成不到。如今,PC互联网几乎没有红利可言,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也在消失。宝宝树作为垂直电商,虽说早已进入移动互联网入口,但没有把握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早在2012年初,据宝宝树高层透露他们把80%、90%的人力物力资源放在了移动端,并于2012年中向移动端迁移。可以说宝宝树并没有错失移动互联网入口,甚至提前进行了布局。然而,即使早早入场,宝宝树也并没有充分将其庞大的宝妈数量迁移至移动端。如今对于各大电商,移动端消费占比早已过半,不少甚至高达八九成。现在宝宝树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提前让宝妈宝爸习惯在移动端消费,后期则很难从移动电商丛林中突围。不过,宝宝树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经营旗下微信公众号,定期登载相关文章和博客内容,吸引微信流量,并将流量再引导至WAP及移动端。只不过,在微信订阅号红利面临天花板时,宝宝树能否在微信上取得突破?这样的新模式又能否为其移动端导流,依然是个问号。危机三:现金流及盈利模式不稳定在营收构成上,宝宝树主要靠广告、电商(直销和平台)、知识付费三部分。其中,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少数主要广告客户,这使得宝宝树的现金流及盈利具有不稳定性。招股书显示,2018年上半年,宝宝树的广告及知识付费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77.8%,其中广告收入为2.98亿,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73.2%。电商收入在2018年上半年则缩水至半,从去年的营收主力“退居二线”。2018年上半年,宝宝树电商收入为9000万,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2.2%,去年同期为1.84亿,占总营收50.8%。宝宝树平台虽聚拢了大量宝妈宝爸,但平台变现能力不足。宝宝树给了新手爸妈一个类似于育婴百科一样的功能,从怀孕、生产到育儿这几个阶段上,宝爸宝妈们都能从中找到育儿道路上的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知识锦囊。可以说,宝宝树形成了一个育婴社区交流平台。在北京母婴服务协会会长李伟看来,宝宝树是一家数据公司,玩的是粉丝经济,“与其说宝宝树是一个母婴公司,不如说它更多地应该是一个数据平台,它解决的痛点就是宝妈在社区论坛的经验分享,进而形成粉丝经济,母婴类社区平台对母婴行业起到一定推广作用。”然而,玩粉丝经济的宝宝树通过电商变现的商业模式也在经受各方面的挑战。蜜芽、贝贝网这类垂直母婴电商早已布局,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也凭借其综合电商的口碑和实力,让宝宝树这样的垂直电商很难超越。不过上市前夕,宝宝树接下了阿里巴巴抛来的橄榄枝。今年6月,宝宝树获得来自阿里巴巴战略融资,投后估值约140亿元。据悉,双方将开展在电商、C2M(CustomertoMaker)、广告营销、知识付费、新零售、线上线下母婴场景等多个层面的大规模深层合作。如此一来,宝宝树庞大的母婴数据库不仅可以为阿里所用,弥补其在母婴社区、教育、知识付费等领域的空白;宝宝树也可以通过与阿里在电商业务方面的整合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其商业能力。除阿里巴巴外,宝宝树的明星投资者还包括复星集团。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曾直言,有两样事情最刺激消费:买房和生孩子,宝宝树无疑抓住了后者巨大的消费群体。宝宝树创始人兼CEO王怀南表示,在复星、好未来等一系列战略合作伙伴的推动下,宝宝树获得了高速发展,而引入阿里巴巴集团,则更好的释放了宝宝树的商业能力。策略调整:降低垂直电商比重,押注内容面对增长乏力的电商业务,宝宝树似乎已经意识到,在母婴电商领域,与综合电商正面硬扛,恐怕只有死路一条。有关垂直电商“生死”的讨论从2012年继续到2015年,再延续到了2017年。维棉网、品聚网、初刻等垂直电商早已淡出视线之外,成功IPO的聚美优品、唯品会等也成为讨论的焦点。早在2011年前后,平台型电商碾压垂直B2C的案例就在母婴市场发生。2010年京东、当当、1号店等上线母婴频道,并于当年先后宣布超过红孩子(京东和当当月销售额已过亿元);反观红孩子,2009年销售额20亿元,2010年和2011年均为15亿元(母婴用品约占55%)。2010年出现下滑,2011年勉强持平。这也不禁让外界质疑,在母婴这个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为什么这样一家营收数亿,用户数亿的母婴巨头,直到现在还是亏损?母婴电商看似繁荣的背后有什么问题?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和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家长舍得为孩子花钱,这也让母婴市场迎来了一个发展新高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母婴商品网络零售总额约3877.5亿元,环比增长32.3%,约占全年网络零售总额的5.4%。同时随着用户消费理念升级,和消费能力的增加,母婴行业发展越来越细分化,母婴商品网络零售总额将继续扩大,到2020年预测母婴商品网络零售总额达到6637.2亿元,增速15.2%。互联网母婴渗透率超全网网民增长速度,稳定增长,达5.8%。然而,即使市场潜力巨大,在高度标准化的母婴产品战场上,面对拥有流量、品牌、用户和资金优势的综合型电商,垂直电商几乎无力反抗,节节败退。宝宝树同样面临着用户群小、销量小的问题,这意味着其很难大幅缩减成本,只能“开源”提高毛利,进行自救。11月13日更新版的招股书也印证了宝宝树的战略改变——精简电商业务的营收。截至2018年9月30日,宝宝树电商部分收入占比较2017年同期减少28%,存货成本从2017年上半年的68.2%,缩减至2018年上半年的43.3%。对此,宝宝树表示,这是由于变现策略的调整。宝宝树目前专注于在数据及数据分析能力方面的新变现策略——通过进一步扩大广告业务,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效应和更强的新变现模式,如C2M及知识付费,同时精简总体电商业务,以降低后端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电商方面,宝宝树与天猫平台的合作已经从2018年10月12日开始正式启动,用户的宝宝树账号和天猫账号也进行了打通。通过后台数据分析,用户的转化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内容方面,宝宝树于2015年开始尝试知识付费,虽然目前收入占比较低,但呈增长态势,增速138%,符合当下的知识付费热潮。招股书显示,2018年上半年知识付费收入为1881万,占总营收比例为4.6%,去年同期为790万,占总营收2.2%。可以看到,宝宝树正试图在综合电商、母婴垂直电商巨头,甚至姑表亲家等“过来人”的经验中杀出血路。宝宝树尝试了很多新模式,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只是这种效果能持续多久,依然需要时间的检验。11月27日,备受关注的宝宝树就要赴港上市了。11年的创业之路最终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不仅是对宝宝树的检验,也是对整个母婴市场的考验。
京东服务市场新增【需求集市】新功能,解决商家在找代运营、流量推广、视觉设计、客服外包、整店全托管、内容营销、软件定制、及培训提升等方面的个性化外包需求。一起去了解一下具体的玩法吧!商家可在线直接发布竞标需求,第三方服务商自由参与竞标,双向匹配沟通更加精准。通过该项功能,已帮助沃尔玛、卡西欧、361°、Gopro、双星、惠普、伊利、本田、网易等众多品牌找到合适的服务商。01功能亮点1、更多个性化外包需求,可随时发布;2、双向选择更透明、更公正、更精准;3、优中选优,另有京东品牌服务官专属推荐。02操作指南1、登录:【商家后台】→【服务市场】→【我的需求】。2、发布需求:进入【我的服务】→【我的需求】→【发布需求】即可发布。3、编辑需求发布第一步:填写【需求名称】(20字以内)例1:某电动车品牌_京准通代投放需求例2:惠普打印机_内容营销_设计需求温馨提示:如不方便暴露品牌名称,可参考例1;填写品牌名称,可增加优质服务商报名机会。第二步:选择【服务类型】建议尽量选择需求类型标签,对应专业领域内的服务商报名更加精准。代运营:整店全托管、京东选品及店铺规划、活动运营;流量推广:京东快车托管、京准通代投放、站外引流推广、品牌聚效推广、京挑客;视觉设计:主图视频、京东详情页设计、产品拍摄、整店装修、美工包月、定制设计;内容营销:会员营销、内容创意、新媒体营销;培训管理:员工内训、客服培训;软件定制:CRM、OMS、WMS、ERP及其他个性化需求。第三步:填写【悬赏金额】,即需求预算金额。金额限制在0-10万,如暂不确定预算金额,填写心理预期投入即可。第四步:需求描述(请尽量详细列举至少1-3点)例3:①店铺新开2个月,需要协助选品及推广,除客服外其他全托;②要求具有行业经验,并操盘过同品类成功案例;③北京及周边地区优先报名。第五步:务必填写联系方式,点击【立即发布】,完成需求编辑。4、查看需求:可在登录后【查看】发布需求进度。5、品牌服务官专属推荐根据参与报名名单,品牌服务官通过类目经验、平台经验及匹配度等多维度,综合给出推荐名单,可供商家选择参考。除上文中列举的多种需求类型,原则上只要涉及外包的服务需求均可发布。参与报名的服务商,均为京东服务帮体系内签约服务商,包含以上发布需求的多种类型,其中代运营需获得A级及以上评级,其他类型需获得认证,资格名单每月更新并论坛进行公示。
1京东拥有15万名员工,2017年营业额557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亚马逊和Alphabet。2京东目前在中国经营着20家无人超市。这些超市配备了追踪购物者行动和监控产品筛选的摄像头。3京东的硅谷实验室雇佣了200名研究人员,另有10000名工程师负责全公司的机器人操作。4京东正在迅速扩大其无人机配送计划,预计在今年年底前推出100条新路线。在英国媒体RetailWeek探访全球零售业新兴力量系列报道的第一期中,外媒深入探秘京东,这个中国电商巨头拥有2.92亿客户,年营业额超过424亿英镑,并将英国囊括于其海外扩张计划之中。以下为文章全文:“你的房间号是多少?”一名京东的工作人员问我,一边在她的手机上飞速打字。我们正驾车穿越北京,在一天之初,我将花一些时间游览一些这座城市的实体店,并与几名中国电商公司的管理人员交流。“347号。“我说。“好的,刚刚购买的东西将在我们回来的时候送到,”她边说着边在她的屏幕上敲下最后一个字符,然后把它放回她的手提包里。长期以来西方零售商都未给予中国的电商业务以足够的关注,但自从刘强东发现中国电器市场的优质商品缺口(假冒伪劣产品一度充斥着中国市场)并于1998建立京东后,电商业务一直在中国悄然蓬勃发展。我不确定她刚刚下单购买了什么,但我坚信当天商品就可以被送达我们下榻的酒店。虽然在几个小时内向客户的酒店房间配送几乎任何产品对于许多零售商来说都是一项巨大挑战,但中国零售业巨头京东却轻松胜任。一直以来在京东的发展中刘强东始终强调质量重于价格的指导原则,因此消费者在京东上购买的大量产品都是由京东直接进货、存储和配送的,这使其与市场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区别开来。尽管确保产品质量这一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是京东立于不败之地的黄金原则,但创立初期的京东并没有显赫的背景。京东已彻底告别最初经营电器商店的历史,它在2004年SARS疫情之后选择退出实体电器商店领域,SARS疫情使焦虑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物而非冒着感染病毒的危险出门去实体商店。取而代之的是世界级的电商运营体系,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京东已占据中国电商市场高达33%的份额。微信所属的腾讯和美国日用品零售巨头沃尔玛均为京东的股东。如今京东拥有15万名员工,2017年营业额557亿美元(424亿英镑),就营业额而言它荣升2017年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亚马逊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洞察京东的战略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家中国零售商将是他们闻所未闻的最大零售企业——京东计划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京东的扩张计划十分全面。首先,它计划扩大其零售业务并增强其在包括食品和时尚等垂直领域的市场地位。京东在电子类商品市场地位稳固,但它在食品和时尚这两个其业务快速增长的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计划通过迅速扩大其线下店资源并在这些领域建立品牌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发展目标。将大型国际品牌引入平台是关键,因为京东希望依赖快速壮大的中国中产人群实现其发展目标,这些中产消费者拥有充裕的资金且有着从可信源头购买国际产品的消费习惯。京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销售的产品大量从品牌直接进货,并且对整个产品系列中的假冒商品采取零容忍政策——而阿里巴巴近年来一直挣扎于打击假冒伪劣的泥潭。目前京东已直销来自Iceland(英国超市品牌)、其乐、沃尔玛和戴森等品牌的产品,刘强东于今年早些时候向特蕾莎·梅承诺,京东将在未来三年内向中国消费者销售价值20亿英镑的英国商品。其发展计划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向其他零售商销售其技术和专业知识。京东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其零售即服务战略称将商品化其在供应链管理、配送货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营销方面的成熟技术。京东正在开发人类所能想到的每种未来零售技术的解决方案,包括自动结账超市、自动化仓库、无人机送货和区块链。为了推动这些技术进步,该公司于6月与谷歌公布了一项价值4.15亿英镑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旨在“探索下一代零售业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当我下午回到酒店房间时,收到京东配送的筷子和防空气污染的口罩时,觉得这些对京东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技术供应商京东首席技术官张晨表示,业务第一将帮助京东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优质的零售商家。他表示“我们会首先测试我们即将向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所有产品,只有在使用产品后感觉产品成熟才会向外部开放”。对于亚马逊的AWS云服务平台和Ocado来说,科技战略无疑实现了预期目标,该公司目前已经开发了自有品牌的高度自动化仓库,现在正将这项技术销售给包括Kroger和Sobeys等国际日用品零售商。如果京东可以建立一个零售合作伙伴体系,那技术销售额将成为京东的一个巨大的新收入来源——张晨称这也是京东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在于扩大规模。当你投资这项技术,你该关注的不是能赚多少利润,而在于是否可以扩大规模,”他解释。然而,深谙技术市场情况的Tofugear研究负责人PhilipWiggenraad认为京东的零售业作为服务战略在中国境外市场有限。他说:“他们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比如微信集成等,这些技术在中国至关重要,但在英国没有人使用微信。如果你不是来自中国或想进入中国的零售商,那你为什么不去找目标市场本地的技术合作伙伴呢?”WPP在欧洲、中东、非洲和亚洲的TheStore首席执行官DavidRoth认为,如果京东希望成为零售商首选的技术供应商,还需要建立更强的销售逻辑。海外扩张京东计划扩展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市场,而总裁刘强东表示希望在今年年底前进驻美国市场。在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世界零售大会上,刘强东告诉RetailWeek,他打算在英国建立一个配送中心,“将中国本土品牌带到英国,以便消费者能够享受我们的高效配送服务”。“放眼未来10年,京东无疑将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关键在于它扩张的速度、优先发展的国家以及他们将通过有机增长还是收购来实现扩张,”Roth表示。目前的战略困境是,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机遇并能够持续在未来几年内提供大量机遇,所以京东无法冒险将注意力从中国移开,把资源分散地投入到其他市场。”考虑到这种风险,对东南亚的逐步扩张似乎是明智之举,但京东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扩大其市场覆盖,因为它已经于年初在巴黎开设了第一家欧洲办事处。打造一个基于便利店的零售王国与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一样,京东正在大举进军便利店领域。去年,刘强东称京东的目标是到2022年在其旗下拥有100万家便利店。今年早些时候,他宣布了在2018年底之前日均开设1,000家便利店的果敢计划以逐步实现拥有100万家便利店的目标。京东表示它将通过与中国各地的特许合作伙伴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它着眼于为中国大城市以外的广阔城镇乡村地区经营夫妻店的600万独立商家提供资金。商店仍为特许经营合作伙伴所有,但他们需支付一定月度费用,以获得专业培训、品牌冠名和京东物流配送的商品。刘强东称每天收到来自潜在特许经营商的5万份申请,主要来自位于中国腹地的小城镇或村庄商铺的经营者。除了显著增加京东在更广泛的乡镇地区的线下销售潜力外,这些商店也将成为在线订购产品的当地购物者取货点,使位于偏远地区的取货点数量翻一番,大大增加了偏远地区消费者在线采购日用品的机会,而这些消费者以往极少网购。京东官方没有提供其特许经营网络中零售点的具体数字,因此目前无法了解京东是否在按计划实现它的雄心壮志。京东也开设了几种新店铺形式。其中第一家是7Fresh,这是一家技术型日用品零售店,京东称其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WholeFoods(美国超市品牌)”。7Fresh目前已开设两家分店,都处于实时测试之中,用于实时测试新的面向客户的技术和后端技术。这一点在我们拜访的北京分店中得到了证实,那里展示了大量技术,而这一战略也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自助结账允许购物者使用现金、卡、微信甚至面部识别进行支付。与此同时,传送带沿着商店的天花板将货物运送至店外的快递员,快递员将在网上或商店订购后30分钟内将日用品送到半径3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手上。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京东推出的能够在顾客购买商品时自行跟随消费者移动方便消费者放置商品的智能手推车。虽然便利店中张贴了QR码,但只有少数产品在扫描时显示了根据区块链提供的关于营养及产地等信息。7Fresh拥有传统高档线下店的元素,它还运营两间店内餐厅,提供东西方美食,以及24小时内从加拿大供应商运送到店内水箱的活龙虾。京东如何看待AmazonGo京东也在去年10月在北京总部开设了一家无人超市。与AmazonGo模式类似,这家名为京东X无人超市的商店允许购物者通过从零售应用程序中扫描位于门口的访问代码来进入商店。然后,购物者可以选取商品并离开,系统将自动在其JD帐户扣除商品费用。京东目前在中国经营着20家无人超市。这些超市配备了追踪购物者行动和监控产品筛选的摄像头,以优化从库存到产品陈列的所有工作。无人超市还利用包括面部识别在内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防止购物者使用其他人的账户或智能手机进入商店购物。“这些商店提供了由技术支持的零售体验,这些实体店可以像在线商店一样高效运作,”Roth说。无人便利店是京东在海外推出的首家分店。它于8月份在雅加达的PIKAvenue购物中心开设了一个270平方英尺的分店。它的最新分店货物种类更加丰富,包括美容和时尚产品,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试穿一条牛仔裤之后直接穿着这条新裤子离开商店。京东的实体体验店中有许多元素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灵感和前沿技术——而其他技术则与这些概念有偏差。这些商店是京东战略的最新补充,而有些商店的发展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零售商可以忽视它们。订单配送京东自有的完整供应链也是使其从众多电商企业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优势。在发现70%的客户投诉是关于其当时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配送服务后,京东于2007年开始发展其全国性物流网络。在第二年就推出了关于自主配送的提案,现在已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在京东的150,000名员工中,大约一半在其物流部门工作,从500多个仓库到配送站都可见他们的身影,无论是最后一英里配送还是客户自提货物,他们都会仔细整理订单,还有全职工作的最后一英里配送的快递员。京东在中国有7,000个配送站,它的配送人员在指定区域内配送由某一配送站发出的货物。这意味着配送人员能够与客户建立融洽关系并熟知居住在该地区的常客的姓名,反之亦然。这种模式为京东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特的机会,可以利用最后一英里配送来提高客户参与度和忠诚度,因为有时大家会笑称它缺乏个性化的服务。在一部由中国艺术家曹飞创作的关于京东的纪录片中,有一个客户十分认可她所在区域的配送员并且跑去摄像机前称颂他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大多数品牌都求之不得的绝佳宣传素材。而背后支持京东人性化的最后一英里配送的则是其深度创新的技术。京东拥有15个高度自动化的仓库,其中之一位于上海的一部分实现了完全自动化,除了仅有的四名员工,机器人以每天高达20万订单的速度处理订单。京东的物流总监包燕表示,其全自动仓库能够以其部分自动化仓库四倍的速度处理订单,并可以存储多达10倍的货物。因此,京东有着增强其自动化能力的雄心壮志,并于2016年开设了机器人实验室,后又在硅谷开设了机器人研究中心,来专门推动该领域的创新。京东的硅谷实验室雇佣了200名研究人员,另有10,000名工程师负责全公司的机器人操作。迄今为止,该团队已经开发出多样化的能够移动和处理产品的机器人手臂,包括一个可以每小时拾取和包装多达2,000件物品的吸盘式手臂,以及具有两、三个或五个手指且具有灵活抓力的机械臂。即使京东的500个仓库中的绝大多数尚未实现高度自动化,但其规模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一座位于上海郊区的仓库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英尺,从一端到另一端要走45分钟。虽然这个仓库雇佣了数百名员工,但订单处理流程仍然具有很高的技术性。产品的位置由人工智能确定,它们将销量好的产品放在相邻的区域-例如将红葡萄酒储存在靠近精品牛排的地方。奢侈品仓库京东最近推出的奢侈品网站TopLife拥有一个专用仓库,该仓库配备了一系列功能来确保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包括温度和湿度控制以及面向员工和访客的面部识别技术。其豪华仓库的口碑吸引了90%在TopLife上销售的品牌选择将其产品存放在这座高科技仓库中,并且所有品牌都选择使用其“白手套”配送服务。这些订单将由持有专业学位证书的司机穿着西装并且顾名思义-佩戴白色手套向顾客配送产品。负责TopLife网站的京东集团副总裁丁霞指出,京东发展在线奢侈品和配送服务的原因在于“大众普遍认为奢侈品牌擅长打造品牌和旗舰店,但技术和电商不是他们的专业领域,更不用说在中国。”TopLife的送货服务增加了它在消费者中的辨识度-其中60%的购买者要求订单在指定时间送达而非24小时内。“消费者希望配送人员在这个点抵达,所以他们可以向妻子展示他们为她买的昂贵的包。速度不是首要因素,服务和产品的呈现方式才是真正重要的,”丁霞说。京东的配送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在于它如何使用和开发自己的技术来提高效率,同时仍然优先考虑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在短短6个小时内完成订单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而配送人员能够在不看包裹的前提下就知道购买者的姓名则可以被评为十分卓越的服务水平。无人机配送在英国零售商可能对无人机颠覆最后一英里配送的潜力持怀疑态度,但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无人机配送的潜力无限。京东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成为世界上首家获得测试无人机配送的空中试航权的零售商,从那以后它有关无人机的计划不断增加。京东于2016年3月部署了第一架商用无人机。到目前为止,京东无人机已累计完成了30万次航行。京东开发了七种不同型号的无人机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配送。有200名京东员工致力于无人机开发计划,所有机器都在内部开发。京东表示,其在农村地区的无人机配送计划,如江苏和西安等偏远省份,已将配送成本降低了70%。京东正在迅速扩大其无人机配送计划,预计在今年年底前推出100条新路线。
Macy’sInc.(NYSE:M)梅西百货集团周三宣布,假日季将招聘80,000临时工,以应付在线订单激增和全渠道战略。正式招聘活动将于10月18日上午正式开始,临时工中的23,500人将被派遣至DTC配送中心,该岗位今年假日季较去年新增5,500个职位。梅西百货表示,大规模增聘主要为确保客户在一年中的重要时刻能够享受到他们所期望的服务和无缝连接的全渠道体验。临时工中的1,500人将负责客服工作,1,000人负责感恩节游行、圣诞老人和其他标志性节日活动。在即将到来的假日季,梅西百货将提供C(lick)&C(ollect)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线落订,门店取货。集团两大品牌Macy’s和Bloomingdale’s均有此服务。从感恩节开始,到新年后的假日季,是欧美百货行业一年中最重要的销售季,通常会负担行业全年三分之一的销售。梅西首席门店官JohnHarper在声明中称,梅西百货专注于为顾客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季节性员工在梅西百货的假日购物体验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商店、配送中心还是呼叫中心,梅西百货都很高兴能为季节性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商品折扣。梅西百货为代表的传统百货,曾经一度在Amazon.comInc.(NASDAQ:AMZN)亚马逊海量的Skus和便捷的物流服务和超低价格方面目瞪口呆,最终,在行业开始大举投资科技和在线渠道后,2017年感恩节开始获得回报。美国主流百货股TargetCorp.(NYSE:TGT)塔吉特百货、Kohl’sCorp.(NYSE:KSS)科尔士百货和NordstromInc.(NYSE:JWN)诺德斯特今年以来均有三至五成的涨幅,过去12个月涨幅更是分别达到四至八成,若从上年11月感恩节起计算,几大百货股基本都有翻倍甚至两倍涨幅的极佳表现。上月中的二季度业绩显示,截至8月4日前三个月,梅西百货集团自有产品的同店销售持平于去年同期,计入特约专柜产品后则有0.5%的微弱增长,自去年假日季以来已经连续三季取得增长,而此前则连跌11个季度,ConsensusMetrix对二季度同店销售的综合预期为下跌0.9%。由于上财年一季度举行的梅西百货Friends&Family促销落入了本财年二季度,因此上半年同店销售能更正确反映销售趋势——自有产品同店销售按年上升1.9%,计入特约专柜产品后增幅为2.3%。该美国百货巨头称,二季度期内,在线业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移动应用程序的销售额上半年同比增长超过50%。首席执行官JeffGennette预计电子商务下半年可维持上述增速。
峰瑞报告第13期,我们来聊聊当下火热的消费升级,并试着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太阳底下无新事,消费升级也并不是什么新风口。中国当下抢占新街口的便利店业态、家居杂货行业的精彩纷呈、时不时掀起波澜的咖啡创业,以及开始成为流行词的柔性供应链,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都发生过。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化消费品公司的崛起。1972年,日本十元店连锁品牌大创生活馆创立。同年,东京有了第一家全家便利店。两年后,东京开了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1980年,日式连锁咖啡店罗多伦Doutor在东京开业,现罗多伦成长为日本仅次于星巴克的连锁咖啡馆。1980年代,宜家在多个国家所向披靡,唯独在日本,败给了本土家居品牌宜得利。此外,消费升级超级物种无印良品、优衣库分别诞生于1980年和1984年。峰瑞资本持续看好消费升级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研究邻国日本40年前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而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消费升级不等于贵;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性价比”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希望能带来启发。欢迎在文末分享你的看法。留言最走心、最能让报告作者产生共鸣的那位朋友,将收到峰小瑞搜遍全网能买到的唯一一本全新的《下流社会》。书中展现的是1990年代及之后的日本社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消费升级过后,日本人并不是都买贵的。社会是分层的,我们始终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国家的消费趋势,不论这个词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消费发展趋势可能会有帮助。1970s-1980s日本消费升级对中国当下的启示/01/为什么对标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创业和投资是近20来年的事,消费升级要古老得多。它已经存在了40年甚至更久。中国当下正经历的、被视作新鲜事物的消费升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发生过。美日两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大国,之后成为消费大国。从微观上看,经济发展到相似程度,会有相似的公司出现。这是我们研究其他国家消费升级发生过程的意义。在这篇报告里,我们总结、归纳日本七八十年代的消费升级,希望能对当下的消费升级有所启发。为什么选择日本,而非美国?相比美国,在消费升级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等方面,中国与日本有更多相似性。中日两国的城市结构很像,车多道窄,餐厅等商业体密集,能够给消费相关的商业模式提供机会。美国地广人稀,开车外出很方便,商业体的密度也不够大。中日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也有相似度。以峰瑞投资的抹茶品牌关茶为例。抹茶最先发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如今又在中国热起来。除了人文地理上的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趋势上也有相似之处。两国都经历过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GDP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左右。日本从5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超越德国之后一直稳坐GDP世界第二的席位。直到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随着GDP的增长,日本和中国相继举办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积极地融入全球化体系。打开国门的另一重意义是,许多国外品牌迅速涌入日本和中国,两国本土消费品牌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消费者告别物质匮乏时代。相比之下,美国在消费升级中基本上没有外来品牌的“入侵”。经历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两国又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速增长阶段。日本从高速到中速的转折点在1975年。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在当年负增长。从1974年到1990年,日本的年化增长率从10%左右跌到5%左右。中国则在2012年之后,经历“新常态”,GDP增长率在6%、7%左右。中国现在和日本1975年到1985年的经济增速相近。当经济进入中速阶段,消费升级才真正开始。从匮乏到拥有不能叫消费升级,只能叫做“我刚刚吃饱”,“我刚刚用过好的东西”。物质丰富之后,消费者从当初的眼花缭乱变得“处变不惊”,对很多事物失去了新鲜劲儿,消费审美需要升级,支出结构也有必要优化。我们现在熟知的日本的消费品公司,大多成立于1970年至1980年。1972年,全家便利店、大创生活馆、宜得利成立。1974年,东京开设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1980年无印良品成立。1984年优衣库成立。人均GDP是我们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经常讨论到一个经济指标。人均GDP达到8000美金之后,商业领域会发生很多神奇的变化。日本大概在1978年达到人均GDP8000美金,中国在2016年。日本70年代末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在55%—60%,中国现在大概在35%—40%,可见我们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在一个高速发展、欣欣向荣社会,民众的消费取向相对统一。经济增速放缓后,阶层差距增大,需求开始分化。有人消费低价产品,有人购买奢饰品。消费者的地域分布、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举例来说,日本卖得最好的方便面有两类,第一类是700日元(约42元人民币)以上价位的方便面,卖给爱好健康的用户。还有一类是300日元(约18元人民币)以下的方便面,销售给中产阶层以下的人群。这两类产品打的是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人群,都能赚到钱。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当时日本的消费者和当下中国的消费者,但有意思的是,日本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和中国的90后非常类似。他们出生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间时期,自出生起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因此,他们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消费上更加大胆,也更加追求个性化。插播一道思考题Q: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走轻奢路线的公司和主打便宜的公司,哪一种有机会做大?峰瑞观点(freesvc)根据对日本消费品行业以及日本社会的观察,我们总结出来四个关于日本消费升级方面的规律:第一点是本土化。日本社会受西方影响很深,但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本土品牌涌现,它们在与国际大牌的较量中胜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第二点是个人化。日本的消费单位从家庭变为个体,消费风格从追求一致到彰显自我,便利店兴起。第三点是“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消费品的性价比增高。第四点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慢慢转变成社会消费的主导性力量。这表现在,消费者追求“小确幸”:1970年代初,大型商品如家电等已基本普及,商品逐步趋于小型化,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即时愉悦。此外,商品的精神属性增强:消费者开始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02/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消费品公司的崛起。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洋品牌大量涌入本土市场的阶段。过去十年,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联合利华这些品牌曾经在中国市场高速增长。近年来国内的洋品牌增长放缓,本土消费品公司崭露头角。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日本发生过一起本土公司打败国际化巨头的典型案例。宜家1974年进入日本市场,由于产品不符合日本市场需求,在与日本本土品牌宜得利(NITORI)的竞争中渐处劣势,1986年,宜家退出日本市场,直到2006年,宜家才重新进军日本市场。宜家在日本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日本家居行业有很强的本土属性。从销售渠道来看,日本大多数家具店是小型店面,因为城市格局紧凑,土地资源有限。宜得利在上海的几家店面,开在购物中心不起眼的地方,大概四五层,500—1000平米。而宜家在欧美地区会开设几万平米的大店,大店面延长了顾客的消费时间,仅餐饮就占据宜家约10%的销售额。宜家以大卖场为主的销售渠道形态历史悠久,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海外市场就彻底改造这种销售形态,于是给竞争对手留下突破口。此外,从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来看,日本家具公司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海外公司。曾经,日本传统手工生产模式和宜家在供应链管理上有差距,但日本家具公司借鉴宜家管理供应链的方式,降低成本,赢得价格优势。从产品风格来看,宜家和宜得利虽然同属于简约风格,但北欧简约风格大多是深蓝色、深灰色,日本以木色为主。根据宜得利打败宜家的方法,本土公司能够从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产品风格中找到机会。宜家在中国是否会有同样的遭遇?20年前,宜家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企业家团队、资金格局等等不足以组建一家公司向宜家发起挑战。如今宜家已经在中国扎根20年,被打败的可能性更小。不过,国内的家具市场体量至少能够达到万亿。宜家2017年中国的销售额为132亿,只占家具市场1%左右的销售额。因此,本土公司还有大块的剩余市场可以争夺。除了家具之外,中国还有诸如饺子、肉夹馍、米酒、茶等本土化品类。特别是茶。基于中国的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可能会出现有影响力的本土茶品牌。优秀的消费品牌会有较长的窗口期,不会像互联网风口期那么短——一般就3到6个月。如果现在去投直播产品或者出行应用大抵已经没机会了,仗打完了。但在消费领域,可能还会有5—10年的窗口期。日本已经走过消费升级的窗口期,但在窗口期诞生的公司仍然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保持高速增长,它们的发展上限非常高。峰瑞观点(freesvc)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日本在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本土化品牌的崛起,我们相信中国也会出现,且这个时间窗口就在当下。/03/瞄准单身人士的钱包日本消费升级第二个值得借鉴的点是个人化。从1970年代起,日本社会个人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日本,1亿人口中有将近2000万人过着独居生活。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催生了少量、高频的个人化消费行为。个人化的趋势促使很多新的消费公司诞生和发展。第一个体现是便利店的兴起。1970年代初,日本从美国引入便利店的发展模式,以本土品牌全家(1972)和美国品牌7-Eleven(1974)为代表的便利店业态迅速崛起。在日本,便利店从1970年代兴起到成为核心零售业态,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如今便利店的零售额占日本的零售市场的10%左右,接近中国电商占零售总额的比例。便利店在日本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主要为家庭卖产品的超市相比,便利店做的是个人的生意,人们习惯于少量、多次地购买。除了个人化的视角之外,数据显示,从1973年到1995年,日本便利店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的人均GDP发展是同步的。1973年,第一家7-Eleven成立。1987年,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金,7-Eleven突破3000家。1995年,日本人均GDP达到高峰,4万美金左右,7-Eleven突破6000家。个人化的第二个体现是自动售卖机大受欢迎。自动售卖机在日本70年代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外卖,都是满足消费者快速就餐的需求。日本自动售卖机迎来爆发始于1970年大阪举办世博会。那年世博会参观人数达6422万,突破世博会历史纪录。在解决数量庞大的参观人群的饮食需求方面,会场里的自动售卖机功不可没。当年,全日本还只有100万台自动售卖机。1975年,这个数量高达300万台。这种增长持续到1990年,自动售卖机的数量达到500万台后增速趋于平稳。日本大概有1亿人,相当于每20人拥有1台自动售卖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20人拥有一台自动售卖机是合理的密度,那中国有13亿人,是否应该有5000万台以上的自动售卖机?日本便利店于1973年起步,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跟日本七八十年代有一定的相似性,便利店在中国的天花板有多高?峰瑞观点(freesvc)便利店作为一种满足个人少量多次消费特征的零售业态,在中国肯定有空间,但中国的便利店以及自动售卖机大概率上不会像日本一样,成为如此高密度的业态。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太强。如果开一个5000平的O2O生鲜店,保证3公里内半小时送货,基本上能够替代便利店和自动售卖机。此外,个人化的消费趋势会深刻影响餐饮业。现在日本最大的餐饮公司是7-Eleven,它在日本买了不计其数的盒饭,做便利店的同时做了餐饮。1975年,日本餐饮业的市值大概不到10万亿日元,1990年左右接近30万亿日元,增长了3倍。当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餐饮业进入平缓期。2017年,日本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5万亿日元左右,接近1.5万亿人民币。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3到15倍,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大概是3万亿人民币,只是日本的2倍。峰瑞观点(freesvc)从宏观上讲,中国未来10到15年很有可能出现非常优秀的餐饮公司。但是,宏观的美好与现实的困难并存,餐饮创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它本质上是服务业,从0做到100亿美金的过程非常艰难。/04/更好更便宜,如何可能?日本消费升级第三个重要的趋势是“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性价比增高。消费升级的本质是把更好的东西卖得更便宜,而不是更贵。“便宜”指的是,跟我们心里预期价位相比,价格更低或者说可以承受。打个比方,消费者本来要在饮食上花费20%的开销,但现在只花15%,消费的品质却更好。国内目前也有不少“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名创优品有一个爆款产品是9块9的零钱包。“90分”使用和美国品牌新秀丽同等品质的材质,但便宜很多。喜茶给顾客提供有新鲜水果和鲜茶调制的饮品,比国外咖啡品牌售卖的饮料价格低。日本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以大创生活馆、无印良品为代表的低价格、高品质的品牌在1980年代开始出现,并于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持续逆势崛起。另一个符合更好、更可承受价格的典型品牌是优衣库。优衣库把控品质和价格的关键在于它所使用的SPA(SpecialityRetailerofPrivateLabelApparel,从商品策划、生产到零售一体化控制的销售形式)模式把线下零售效率提升到极致。SPA就是品牌商从头到尾把控生产流程,从上游的采购原料、控制生产质量,到下游的销售、库存控制、在线销售、客服等环节全部自己做。SPA模式高效,但建立的过程比较复杂。优衣库、宜家、ZARA、网易严选、小米这些品牌都属于SPA模式。我们来分析下SPA模式的特征:第一,SPA模式中供应链链条延伸至材料制造商。优衣库经典的Heattech系列,穿起来很保暖,这种在原材料上的创新只有端到端的公司才能做到。小米也在把控产品的零部件,以满足小米整个产品生态链的发展。第二,SPA模式下的品牌很少打广告。宜家、ZARA、优衣库这些端到端零售的公司开设的门店本身就是广告。营销费用低,所以品牌能够把更多的盈利返还给消费者,形成正向循环。第三,SPA模式中数据全链条打通。ZARA一个门店产品的销量可能第二天就会传到西班牙总部。当一个零售品牌能够做到能够做到打通整个生产链条和信息链条,库存管理这种零售中的核心难题会迎刃而解。SPA模式用可控的价格,给消费者提供有品质的产品,获得很高的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消费者的实际支付量)。SPA模式在家居和服装行业产生的效果显著,但是成功难度大,一旦做成了说不定就是一国首富。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多次登上日本首富之位,欧洲首富很长一段时间是ZARA的创始人。SPA模式下的品牌很有生命力。人们会开玩笑说“百万年薪优衣库”,即使消费者的收入增长,也还是会选择优衣库。除了SPA模式之外,基本款这种模式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优衣库做到“更好更便宜”,提升商业效率。基本款能让单个SKU有更多销量,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使得品牌商在原料商面前有更大的议价能力,更容易管理库存。另外,基本款容易产生线上购买,因为它意味着fitsall,品质稳定,与时尚趋势关联小,百搭,不太需要试穿。这能部分解释优衣库在天猫的销量要远远高于ZARA。在中国,能够做到SPA模式的公司很少。中国的很多消费品牌是“经销商品牌”,它们从经销商手上收钱,而不是直接向消费者收钱,本质上它的客户是经销商。信息反馈不够通畅,导致品牌商在管理SKU时,不能够很快响应消费者的需求。SPA模式中,是没有经销商这个角色的。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叫做“红星美凯龙模式”。它作为零售终端,收取品牌的场地租金,但是不直接把控产品。简单地说,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上,经过了多层中间商,花几万块钱买一张床是常事。红星美凯龙盈利很好,作为商业模式本身可行,但是它没有把效率提升到极致。峰瑞观点(freesvc)创立于1980年代初的优衣库,是优质低价的典型。优衣库成立时,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金,比现在中国高两倍。但中国的消费升级叠加了移动互联网这一加速利器,所以中国消费品公司的崛起将比日本来得更快。/05/“性价比”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日本在消费升级方面第四个重要的趋势,是重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这其实很好理解。正如很多人对品牌的认知,就是情感附加值。1970年代初,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大型家电商品在日本已经普及。当物质过于丰富之后,纯粹物质属性的产品的重要性会下降,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小型产品或者精神属性强的产品。中国目前也处于这样的阶段。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能让自己愉悦的产品,追求“小确幸”,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如果我们从心理和感性诉求来分析基本款,它之所以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原因是基本款是一种生活主张,表达着一种普世的生活态度或者价值追求,随性、不张扬、安静,不“自以为是”,容易引起白领或者中高学历的人群的共鸣。日本七八十年代消费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品类是家居杂货,十年间大概增长了10倍。无印良品、大创生活馆、东急手工店都属于这个品类。家居杂货品类低价、不占地方,能给消费者带来“小确幸”式的心理满足。一个小相框,一束花就会让家里变得很温馨,很有调性。除了“小确幸”之外,消费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心理诉求。产品的品牌定位和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息息相关,比如,三只松鼠的品类定位是坚果,情感定位是萌、可爱。江小白的品类定位是白酒,情感定位是“生活很简单”。无止尽的个性化、追求自我是一种情感定位。比如,大家都穿耐克,我穿PARTICLEFEVER(粒子狂热),展现我的个性和风格。但我的个性是什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凸显自我?这类话题本质上是社会学问题或者哲学问题,不一定能够通过购买消费品获得答案,但是很多人会试图通过消费来寻找答案。其次,消费者追求永恒性的品牌。很多奢侈品牌通常会有几百年的历史,能营造一种永恒高贵的感觉。消费者容易被高级品牌的永恒性吸引,所以时常会有“复古热”、“怀旧热”。另外,消费者会有焦虑感,有自我改造的心理诉求。消费者购买健身课程和使用知识付费品牌是两种最典型的想要缓解焦虑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很多,一个产品不需要满足消费者所有的心理诉求,但必须能够击中某一点心理诉求才能发展得长远。需要注意的是,“性价比”不是一种心理诉求,而是一种模式,每个品牌都可以复制。但如果消费品牌突然从“性价比”转换成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心理诉求,可能会把没有这种心理诉求的消费者拒之门外。不过,每一种定位的选择,不可能影响所有人。所以,当品牌的用户体量变大时,反而可能会在品牌上处于弱势,不敢轻易定义品牌的情感召唤或者界定要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心理诉求。但是像“纳谷”这样的新品牌,可以大胆选择维护忠实用户,让口碑传播最大化。无印良品是一个很好的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和情感需求的品牌。它背后的情感召唤是什么?第一点,关注环境问题。喜欢无印良品的消费者喜欢返璞归真的美,不喜欢过度工业化的产品。第二点,对日本文化的萃取和认同。无印良品成功地把日本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比如无即是有、留白等等提取出来,变成品牌核心DNA。它呼应了日本消费者本土化的心理诉求,其它国家很难复制。峰瑞观点(freesvc)无印良品成立初期的口号是“提高商品的品质,降低商品的价格”,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低1/3。但它在中国比在日本本土卖得贵,因为它在中国主打中高端市场,和在日本本土的定位不同。我们需要区别清楚产品的本土定位和海外市场定位。性价比和对消费者的情感召唤共同铸造了无印良品,两者缺一不可。目前无印良品在中国有情感召唤,但缺少性价比,本土品牌可以从中寻找发力点。/06/总结最后,我们用日本家居杂货行业来做总结,分析它的发展如何印证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我们能够借鉴的经验。在日本,家居在1980年代复合增长率极高,在所有行业中排第二,仅次于保险。家居杂货源于日本本土文化。家居杂货体积很小、价格不高,满足了独居人士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增添生活情趣、表达个性。我们分析历史上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一个在消费升级中能够快速发展十年以上的行业,必然在某一方面呼应了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希望日本消费升级的发展过程,能够对我们有所借鉴。
Tiffany&Co.(NYSE:TIF)蒂芙尼继续利用巨额广告投入刺激美国本土和中国的强劲需求,使二季度再次取得超预期的高速销售增长,首席执行官AlessandroBogliolo也在财报中对上季业绩的“强度与广度”表示满意,并上调了全年盈利展望,刺激集团股价在周二盘前急升接近8%。销售连续倒退两年的Tiffany&Co.蒂芙尼在2017假日季恢复增长后越加勇猛,二季度全球同店销售延续首季7%的同比增速,优于ConsensusMetrix的综合预期5.6%。拥有181年历史的该集团为重夺近年失去的关注、热度、顾客和销售重组管理层,在2017年连续任命了新首席艺术官ReedKrakoff、首席执行官AlessandroBogliolo和董事会主席RogerFarah。新产品系列、年轻和个性代言人以及具备千禧一代风格的广告宣传都体现了新管理层策略的转型,而近两季的表现亦证明转型正取得成功。在截至7月31日的二季度,欧洲的固定汇率计同店销售跌幅从首季的9%缩窄至4%,按销售计最大的三个市场美洲、亚太地区和日本三个则分别录得8%、10%和8%的增长,表现与一季度大致相若。管理层特别指出美洲大部分市场都有所提高,而且增长动力不再只是游客购买力,现在主要由本地客的较高消费驱动,亚太地区及大中华区也呈现相同的趋势。占集团15%业务的中国市场蓬勃的本地需求也成为CreditSuisseGroupAG瑞信分析师MichaelBinetti在财报前确信Tiffany&Co.(NYSE:TIF)可“跑赢大市”的原因之一。二季度净销售为10.759亿美元,基本符合市场预测的10.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9.597亿美元增加12.1%,固定汇率计增幅为11%。毛利率提高了150个基点至64%。得益于有效税率下降,净利润按年增加25.8%至1.447亿美元,EPS也从去年同期的0.92美元上升至1.12美元。经调整EPS为1.17美元,远胜市场期望的1.01美元。管理层把全年EPS指引从此前的4.50-4.70美元调高至4.65-4.80美元,净销售和同店销售增长预期则分别维持为高个位数和中至高个位数。本月初,该集团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每年花费相当于年销售1%-2%的金额对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旗舰店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工程总开支将达到1.26-2.52亿美元。拥有10层、面积共1.15万平方米(12.4万平方尺)的该店是Tiffany&Co.蒂芙尼旗下资产,每年能为集团贡献近一成的销售,为了减低装修对销售的影响,管理层已经租下隔壁隶属于美国总统特朗普房地产公司TrumpOrganization的原Niketown的门面。Tiffany&Co.蒂芙尼在财报后电话会议上表示,改造工程划对EPS会有0.07美元的负面影响。AlessandroBogliolo进一步透露集团在过去六个月仔细研究了每一层的用途,决定大幅缩减办公和行政区域,同时扩大目前仅4.5万平方尺的销售面积,并增加VIP专属空间。Instinet分析师SimeonSiegel指出Tiffany&Co.蒂芙尼已经确立将受益再投入业务投资以刺激复苏的计划,这是一项利好。二季度的SG&A开支同比大涨20%至近5亿美元,部分原因在于市场营销、科技、数字、门店和存货(同比增加7%至24.118亿美元)等多方面费用上升。不过AlessandroBogliolo在财报中指出消费者对集团新通信策略、产品设计和门店体验的初步反响积极,其中新营销手段起到最重要作用,他透露订婚珠宝系列的健康增长几乎全由广告推广刺激,而非产品创新。MorningstarInc.分析师JelenaSokolova相信现在正是Tiffany&Co.蒂芙尼增加品牌投资的好时机,因为中国和美国的需求正在提高。RBCCapitalMarketsLLC加皇资本市场分析师BrianTunick指出虽然旅客人流和外汇持续剧烈波动,但该集团全球业务和各个品类的势头令人鼓舞。AlessandroBogliolo今天对分析师的言论也缓解了市场对中美贸易战可能影响集团业务的忧虑。至于ReedKrakoff的首个大型产品系列PaperFlowers,管理层透露正吸引着更广年龄层的新旧顾客。AlessandroBogliolo称售价介于2,500-75,000万美元的这个铂金和钻石系列同时提振了同价位产品的销售。高开5.9%并录得6.6%的最高升幅后,周二早段Tiffany&Co.(NYSE:TIF)的升幅逐步收窄至不到1%,低见129.55美元。虽然集团上调了EPS预期,投资者仍然担心开支和投资大幅增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在该股截至周一今年至今累计上升21.9%后开始套现。集团在财报中表示,全SG&A开支会比2017财年大幅增高,预计三季度EPS很大机会将出现倒退,全年营业利润率也将下降。这些“短期”因素无阻瑞信分析师MichaelBinetti重申Tiffany&Co.(NYSE:TIF)142美元的目标价。
腾讯军团正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主业形成围攻。京东挑战天猫,拼多多蚕食淘宝,美团与美团外卖压制口碑、饿了么,微信支付也正在取代支付宝成为商家与用户的第一选择,腾讯视频、腾讯音乐、腾讯文学与腾讯体育更是完胜阿里大文娱业务。而阿里巴巴集团对腾讯的社交、游戏与内容主业没有构成任何威胁。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腾讯无疑已经抢先阿里巴巴集团一个身位。北京时间8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201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注:阿里巴巴财年与自然年不同步,从每年的4月1日开始,至第二年的3月31日结束)。2019财年第一财季,阿里巴巴集团营收为人民币809.20亿元(约合122.29亿美元),同比增长61%,但净利润只有人民币76.50亿元(约合11.5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40.31亿元大幅下滑45%。阿里巴巴集团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受其旗下蚂蚁金服业务高达112亿人民币的股权奖励开支影响所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用于员工股权激励的开支需要计入费用。我们剔除蚂蚁金服股权激励的因素影响,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阿里巴巴集团净利润也仅为人民币201.01亿元,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200.19亿元基本持平。收入同比增长61%,而净利润几乎没有增长,这并不合乎常理,在阿里巴巴反常的财务数据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1根据阿里巴巴集团201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里巴巴集团的营收构成主要划分为电子商务、云计算、数字传媒娱乐与创新业务四大部分,营收合计为809.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1%。其中,对阿里巴巴集团营收增长贡献最大的业务来自主业电子商务部分,营收为人民币691.88亿元,占集团整体营收的67%,其营收较去年同比增长61%。仔细分析电子商务业务61%的收入增长,发现在靓丽的增长数字中包含着较大的水分。阿里巴巴集团的主业电子商务业务又分为国内零售、国内批发、国际零售、国际批发、菜鸟物流与饿了么六大部分。其中,国内零售539.68亿人民币的营收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这部分收入包括客户管理、佣金与其他收入。其中,客户管理收入与佣金收入体现的是阿里巴巴集团最核心业务天猫与淘宝的平台收入,收入分别增长只有26%、55%;其他收入是指天猫进口、盒马鲜生及银泰百货等新零售业务的自营收入,同比增长高达344%。天猫进口、盒马鲜生及银泰百货等新零售业务的自营收入无疑大幅拉高了往常以平台收入为主的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体营收,这部分自营收入较天猫、淘宝的平台营收含金量低很多。抛开新零售业务自营收入的大幅增长,天猫、淘宝平台收入的真实增长只有45%。即使45%的平台收入增长,也远高于天猫与淘宝同期的GMV增长。根据财报显示,天猫2019财年第一季度实物成交GMV增幅为34%,淘宝成交GMV亦加速增长。阿里财报没有公布淘宝GMV的具体增长数字,但可以确定其增长速度远低于天猫。据此推算,天猫与淘宝GMV之和的季度增长已经回落到30%以下。另外,在电子商务部分,阿里巴巴集团还分别合并了菜鸟网络、饿了么33.27亿、26.12亿,合计近60亿人民币的收入。除此之外,国内商业批发与国际商业批发业务已经沦为阿里巴巴集团边缘业务,二者营收分别为人民币22.50亿元与18.37亿元,基数较小,对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业绩影响有限。来自国际商业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43.1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6.38亿元增长64%,这部分主要是合并速卖通与印尼电商Lazada业务营收所致。Lazada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桥头堡,其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除了亏损严重,市场份额在印尼本土也远逊于竞争对手。除了主业电子商务部分的收入增长,云计算营收同比增长93%至46.98亿元,数字传媒和娱乐业务同比增长46%至59.75亿人民币,创新战略和其他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64%至10.59亿元,虽然营收增长较为可观,但三个业务分别4.88亿、31.32亿与12.02亿,合计近50亿人民币的季度亏损更为惊人。数字传媒与娱乐板块主要包括优酷、土豆、UC浏览器、UC新闻、阿里音乐、阿里体育、阿里游戏与大麦网等业务,创新战略业务主要包括高德地图、钉钉、AliOS与天猫精灵等业务。这些业务均入不敷出。除了阿里云4.88亿人民币的季度亏损尚在可控范围,能看到较为清晰的盈利预期,数字传媒和娱乐、创新战略和其他业务的巨额亏损完全不可控,短时间内很难转亏为盈。如果简单以这些业务正处于战略投入期为缘由,已经远远不能解释它们的巨额亏损,这些业务都已经存在多年,但由于战略摇摆不定、组织调整频繁与战略执行不力而迟迟没有进入正轨。除了业务亏损之外,这些业务的综合竞争力也远输于腾讯视频、爱奇艺、腾讯音乐、腾讯文学、腾讯体育等主要竞争对手。2比财务业绩更为惨淡的是,阿里巴巴集团中国零售市场年度MAU(月活跃用户)为5.76亿,与上年相比增加2400万,同比增长只有4%。中国零售市场移动MAU(月活跃用户)在2018年6月份达到6.34亿,与2018年3月份相比增加1700万,环比增长只有2.68%。另外,截至2018年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员工较上季度增长20,412名,主要因整合饿了么所致,这已经大大违背了阿里巴巴集团坚持多年的轻资产业务逻辑。收购饿了么之前,阿里巴巴曾用66,421名员工支撑起了4.8万亿人民币的GMV,而饿了么不足1000亿的GMV,却增加了近20000名员工。穿透数字表象,我们可以从阿里巴巴集团第一季度财报中得到以下几个核心信息。第一,阿里巴巴集团最依赖的核心业务天猫与淘宝的GMV增长已经下滑至30%以下,未来还将进一步下滑。第二,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营收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并表银泰百货、高鑫零售与盒马鲜生等自营业务,这些业务目前还处于并购整合期,只是数字的简单叠加,含金量较低。第三,阿里巴巴集团除天猫、淘宝实现盈利之外,云计算、大文娱、菜鸟物流、口碑、饿了么、高德地图、钉钉等业务都出现巨额亏损,短期盈利无望,正在大量吞噬着淘宝与天猫产生的现金流。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发明过一个著名的管理模型,叫波士顿矩阵,波士顿矩阵将一个公司的业务分成四种类型:问题业务、明星业务、现金牛业务和瘦狗业务。阿里巴巴集团的各个业务正好可以用这四种业务去类比。其中,天猫、淘宝是现金牛业务,其增长速度开始大幅放缓,遭遇增长天花板;国内批发与国际批发业务是瘦狗业务,盈利微薄,但由于是阿里巴巴集团的起家业务而一直被保留;大文娱、饿了么、口碑、新零售与国外零售Lazada都是问题业务,业务战略摇摆不定,组织不断震荡,执行力低下,亏损严重;阿里云与蚂蚁金服属于明星业务,但二者分别在云计算与互联网支付领域遭遇到腾讯的狙击,情况并不容乐观。这才是阿里巴巴集团财务数字表象背后较为真实、客观的业务情况。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表示:“阿里巴巴再度迎来了一个卓越的季度,用户快速增长,不断壮大的生态系统中互动进一步加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武卫也表示:“我们又收获了一个出色的季度。很高兴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体量下,我们的业务依然能够展现优势、快速成长。”在业务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张勇、武卫竟然用卓越、出色之类的词汇来形容第一季度业绩,他们要不是对阿里巴巴潜在的危险没有任何觉察,要不就是自欺欺人。如果自欺欺人还好,如果作为首席执行官与首席财务官,张勇与武卫真的没有意识到阿里巴巴集团目前正在遭遇的问题,这将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巨大灾难。3财务数据只是企业现实业务的数字化表达,比财务数据更残酷的是现实业务的窘迫。除了内忧之外,阿里巴巴集团还面临着严峻的外患。天猫、淘宝是阿里巴巴集团最为依赖的核心业务,近些年,阿里巴巴集团借助二者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不断输血给其他业务,但这个局面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结束。因为天猫与淘宝自身也遇到了较大麻烦。天猫正陷入与京东的缠斗,并在3C、家电与图书等多个领域输掉了与京东的战役,过去以自营为主的京东也开始发力平台业务,将进一步进攻天猫在服装等领域的优势业务。淘宝则受消费升级影响,很多用户开始转移到产品品质更有保障的天猫与京东,另外淘宝还遭遇社交电商拼多多对其用户的分流,拼多多与淘宝的商家、用户高度重复,两者注定在竞争中此消彼长。口碑与饿了么是阿里巴巴集团在生活服务领域投入重金的重要布局,但在这个领域其更是成为美团点评的跟随者。美团、美团外卖分别在到店与到家业务上对口碑与饿了么形成绝对优势。另外,美团闪购的推出,也让行业专家看到了美团在新零售领域的潜力,美团闪购与京东到家将是阿里巴巴集团未来在新零售领域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大文娱业务作为阿里巴巴集团“Happy”与“Health”战略中快乐战略的业务载体,曾被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寄予厚望,但布局多年,收效甚微,亏损严重,正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最大业绩负担。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文学与阿里体育等业务,无论用户、流量、精细化运营还是商业化变现能力,都全面落后于腾讯视频、腾讯音乐、腾讯文学与腾讯体育。而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商主业之外的最大明星业务支付宝,更是面临微信支付对其市场份额的迅速蚕食,微信支付正在替代支付宝成为诸多商家与用户收付款的第一选择。在上述业务中,除了微信支付、腾讯视频、腾讯音乐、腾讯文学与腾讯体育是腾讯自身旗下的业务,腾讯还分别是京东、美团点评的第一大股东,拼多多的第二大股东。腾讯除了携京东、拼多多与美团点评对阿里巴巴的核心主业形成围攻,还掌握58同城,滴滴出行,同程艺龙等多路兵马为这些业务提供策应,阿里巴巴集团已经陷入腾讯军团的十面埋伏。在阿里巴巴核心业务陷入腾讯的包围而四面楚歌之时,其对腾讯在社交、游戏、内容与互联网工具等领域的核心主业却没有形成任何威胁。4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在近20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中,二者持续进化,最终甩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领跑互联网行业。二者在正面遭遇后,又各自相互扩展边界到对方的业务腹地,形成龙虎之争,成为既生瑜何生亮的竞争对手。但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腾讯无疑已经抢先阿里巴巴集团一个身位,并且腾讯相较阿里巴巴的领先优势将在未来几年更加凸显。主阵地遭受严峻的威胁,新业务突围遥遥无期,曾经的常胜将军阿里巴巴在面对腾讯时连连受挫,这是马云在2013年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时不曾预料到的。没有因就没有果,阿里巴巴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源于其自身犯下的诸多错误,这值得马云与张勇深刻反思并作出矫正。砺石商业评论也将在后续文章,为读者详细解析“为什么曾经的常胜将军阿里,输掉了与腾讯的这场瑜亮之争”。
8月23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4.1-2018.6.30)财报显示: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设立一家控股公司,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旗舰公司,持有饿了么及口碑。同时,阿里宣布为该公司进行独立融资,目前已经收到来自阿里巴巴、软银集团等投资者的超过30亿美元投资承诺。据悉,新控股公司执行主席将由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兼任,饿了么和口碑继续保持独立运营,从“到家”和“到店”两个场景分进合力,加速推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新零售升级。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新一轮爆发的核心力量正是阿里新零售。第三方数据显示,自4月阿里收购以来,饿了么借力天猫、淘宝、支付宝、阿里健康等生态资源,今年二季度App月活跃用户增速已经领跑全行业,新零售交易额更增长45%,增速远高于传统餐饮外卖市场。阿里Q1财报还显示:以进口业务、盒马鲜生和银泰百货为核心的新零售业务(中国零售业务-其他)收入增长超过340%,显示新零售所促进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业态以及新零售业务快速扩展的规模化效应,为阿里在业绩表现和业务增长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爆发式的动能。据此前报道,饿了么已成为手淘首页10个默认入口之一,其“超级会员”已经成为阿里“88会员”体系的一份子。入夏以来,饿了么在上海、杭州、南京、成都等十余座城市均取得了业绩的快速抬升。口碑则专注于“到店”消费场景的服务,以手机点单为核心,为消费者提供包括找店、领优惠、点单、支付、评价等全流程的服务体验。消费者通过口碑App可以扫码点餐或提前手机预点餐,减少排队。同时,口碑基于对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洞察,联合商家推出智慧餐厅的新模式,帮助商家实现数字化经营,重构门店服务体验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今年7月,口碑宣布将帮助100万餐饮商家通过新零售的方式完成智慧餐厅的升级改造。据悉,新的本地生活服务控股公司将专注于在本地生活场景长期地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在新框架下,饿了么丰富的本地生活服务资源和强大的即时配送能力,加上口碑的成熟商家服务体系和海量支付数据,将进一步有机融合。因此,此次融资标志着整个阿里新零售体系将以更大资源支持以口碑和饿了么为基础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而阿里新零售的更多前沿技术产品,也将借此进一步惠及中国8亿城镇居民。8月2日星巴克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的共创就被普遍认为将是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新零售升级的样板。本季度,阿里巴巴收入同比大增61%达到809.20亿元,连续6个季度保持超过55%的高速增长。收入增幅超出包括彭博、路透等机构分析师预期,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中,包括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与谷歌)在内,只有阿里巴巴的增速超过了50%,显示新零售战略的持续强劲推动力。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阿里巴巴将继续投资于战略业务机遇及创新,以保障竞争优势和长期增长。
8月20日消息,获悉,国际航空货运服务企业翌飞锐特电子商务(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翌飞锐特”)近日宣布,已于2018年6月获招商局集团下属创新投资基金“招商创投”(以下简称“招商创投”)千万级B轮战略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投入、品牌市场拓展和服务能力提升。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近30万亿元,同比增长14.2%。航空货运需求将持续保持增长。在时效化、精细化等维度对行业参与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翌飞锐特创始人兼CEO史鸣飞表示:“国际贸易延续强劲增长势头,航空货运业势必前景可观,但整个航空货运行业缺乏标准化信息通路及服务平台。基于行业痛点,翌飞锐特已推出数据交换平台、物流云应用平台、移动应用平台,可以提供电子运单、舱单管家、智能订舱、报关、一站式轨迹查询、指尖货运等智能服务产品,随着新产品陆续上线,有望为货主和航空货运业带来百亿美元成本的节省。”史鸣飞,翌飞锐特现已与80多家航空公司达成深度合作、覆盖10余个海关口岸、合作企业超500家。2013年3月成立以来,整合海关、航空公司、大中型货代企业等行业关键资源,基于互联网技术及对用户需求的判断,致力于建立一个产品驱动、行业协同的国际航空货运一站式数据服务平台,形成标准化信息通路,为国际航空货运产业链各参与方提供货物订舱、关务申报、货物轨迹追踪等一系列智能服务。据了解,截止到今年6月底,服务的企业用户已超500余家,预期2018财年营业收入过亿。
房租暴涨和长租公寓的扩张暂且无法直接划上等号,但长租公寓这种新的租赁模式正在给房屋租赁市场带来新的变数。长租公寓注定是重资产产业,在实现完全盈利前,长租公寓的存活必须依赖于外部“供血”。就盈利模式而言,长租公寓的主要收入依旧来自于租房租金,此外长租公寓企业也试图在其他形式上寻求新的盈利点。长租公寓先将房源集中签下再进行改造提高房屋品质、后进行租赁的模式,进一步拉高部分出租房价格,放大了当下的房源供需矛盾。“如果资本挟持了企业,一定会跑偏。长租公寓爆仓,一定比P2P爆雷更厉害。”硕大的白色背景墙,鲜红的地毯,一把黑色折叠椅。19日中午,风暴中心的胡景辉一个人坐在台上情绪激动,再次向在场的众多媒体表达了自己对近期房租市场暴涨的观点。三天前,时任我爱我家副总裁的胡景晖关于房租飞涨的言论,将矛头直指长租公寓蛋壳、自如,瞬时掀起国内房产中介市场的巨大风浪。在8月17日的一场电话会议中,胡景晖试图揭开近期房租上涨的“真相”:他认为以自如、蛋壳公寓为代表的长租公寓运营商,为了扩大规模,以高于市场正常价格的20%到40%在争抢房源,人为抬高收房价格导致租金暴涨。胡景晖称,一旦大规模的长租公寓资金链出现断裂,将会出现业主驱赶承租人的情况,后果严重。出人意料,一天后,胡景晖即在朋友圈宣布从我爱我家离职,而原因则是因为一通电话被公司夺权。“之所以被供职了十八年的我爱我家切割,原因是链家董事长左晖两次给我爱我家集团董事长兼CEO谢勇打电话,说你能不能管一下胡景晖,如果你管不住,链家将全面和我爱我家在舆论上开战。”一番火药味十足的言论把左晖、谢勇两位房产中介行业大佬也拉入舆论风波。对此,谢勇保持了沉默,但这番言论却迅速遭到了链家董事长左晖的否认,“我以人格担保,从来没有主动联系过谢勇,绝对没有说过威胁我爱我家的话。谁说我说了这种话,我可以和他对峙。”胡景晖的离职内幕演绎成一场罗生门,但风波并没有就此停止。核心话题在于:长租公寓平台究竟是不是近期房租暴涨背后的推手?在接受腾讯《深网》采访时,蛋壳公寓执行董事长沈博阳否认了长租公寓在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搅乱市场。他表示,“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讲,长租不是赢者通吃的行业,而且客单价极高,没人打得起价格战,拼的是效率和服务。”自如CEO熊林发给《深网》的回应也表示,不存在参与市场不良竞争、哄抬房价的行为。熊林发文称,自如对于收房价、出房价、配置成本等,从产品设计、运营规则、系统设置都有明确的管理。同时,熊林还表示六年来自如客户端的价格涨幅远低于市场整体涨幅。房租暴涨和长租公寓的扩张暂且无法直接划上等号,比如房源的供需矛盾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但无疑,长租公寓这种新的租赁模式正在给房屋租赁市场带来新的变数,在资本助推和发展空间巨大的背景下,抢占市场占有率和扩大规模是他们眼下的最紧迫任务,也导致自如、蛋壳最终成为这轮房租暴涨后舆论的众矢之的。资本助推长租公寓扩张今年以来,在一二线城市住房租赁市场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大量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将目光投向长租公寓市场,长租市场呈现竞争白热化,中国租赁市场机构化管理或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模式。长租公寓行业大热,背后是极具潜力的发展空间。链家研究院曾作出预测,2020年住宅存量将达2.75亿套,且将有8700万套房流入租赁市场,如此庞大的资产管理需求将极大利好机构出租企业。而就目前现状来看,房屋租赁市场仍以个体房东为主体,机构参与者数量有限。有数据显示,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机构出租房源往往能占到租赁总供给的25%—30%,但中国品牌公寓的规模市占不到2%。加之自2015年起,频繁发布的相关利好政策也推动了长租公寓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实早在八年前,以魔方、YOU+、优客逸家为代表的企业就已涉足长租公寓市场。2014年,雷军仅通过五分钟与团队的交流就决定投资YOU+1亿元A轮融资成为长租公寓市场里的经典谈资。贝壳(原链家)、我爱我家等传统中介出身的公司也都纷纷入局。此后几年时间,长租公寓企业数量快速增长。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全国范围内各类长租公寓品牌为1200多家,房源规模超过202万间。不仅是房产中介和创业型公司,各大房企也多通过长租模式扩展自己的新业务。据相关机构统计,2018上半年销售额前20的房企中已有16家企业开展了长租业务。其中,发展速度较快的万科、龙湖、旭辉等三家企业已运营近7万间长租公寓。而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长租公寓注定是重资产产业,由此可见其与资本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在实现完全盈利前,长租公寓的存活必须依赖于外部“供血”。于是,资产证券化成为长租公寓获得资本加持的解决方案。目前,新派公寓、魔方、蛋壳、自如等长租公寓企业均发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去年初,魔方发行首单公寓行业资产证券化产品“魔方公寓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募集资金总额达3.5亿元;今年3月,自如完成储架ABS首期产品“自如2号1期”的设立,未来一年,自如将在上交所完成共计20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所谓“短期拼规模,长期拼盈利”。在发展早期,规模仍是长租公寓发展的关键词。以魔方公寓为例,其在2014年底仅有39家门店,一年之后,便迅速扩张至100家,如今这个数字已变成300家。熊林曾对长租公寓的未来发展作出预判。他认为到2019年,中国公寓行业将进入深水区,2018年行业将迎来专业化分工、高效运营的时代,规模化、专业化的头部企业将加速成长,而小而全的运营模式将面临更严峻的市场考验甚至被淘汰。简而言之,房源才是企业壁垒。但在快速扩张的规模背后,盈利仍旧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熊林强调,作为提供城市核心基础居住与生活服务的民生行业,长租公寓的本质应该是一个维持低毛利、大规模、高效运营的行业,单体城市运营规模达不到20万间很难实现盈利,整体管理规模达不到100万间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即便是跑在长租公寓前列的自如,目前总规模也只达到60万间。就盈利模式而言,长租公寓的主要收入依旧来自于租房租金,此外长租公寓企业也试图在其他形式上寻求新的盈利点,例如自如推出的资管平台向委托者收取委托管理费(出租率大于70%时),魔方公寓收取的管理费和其他增值服务费用等等。市场发展早期,规模优势显然十分重要,长租公寓企业追求规模化扩张也在情理之中。对此,胡景晖给出警示,如果市场上各大机构不理性地发展下去,今明两年将会成为大批长租公寓死亡之年。但从此次房租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来看,难以一言而概之,简单扣在长租公寓资本竞争的头上并不准确。自如、蛋壳:我们拒绝“背锅”近日,北京等一线城市居民明显感受到房租上涨带来的紧迫感。根据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近日发布的《2018年7月中国城市租赁价格指数报告》,深圳、北京的租赁价格指数同比持续呈现上涨态势已经超过了19个月。贝壳研究院统计数据则显示,2018年前7个月,北京链家租金指数同比上涨10.7%。单月来看,7月北京每平米月租金为91.5元,环比上涨2.2%,租赁成交环比增加19.2%;新奥洋房、三义庙北和城华园三个社区的环比涨幅分别为36.1%、28.4%和24.5%;我爱我家研究院数据则显示,2018年7月,普租的租金均价环比上涨6.2%。但根据《财经》报道,所采访北京租户提供的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同期,单间月租涨幅高者达35%,低者也有20%。对于各家数据存在差异背后的原因,分析人士称房租价格数据主要掌握在各家中介机构手中,割裂分散,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掌握整个市场数据,而各自机构出于自己利益,倾向于公布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和结论,而统计局数据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亦不能全面反映北京的房租变化情况。就在胡景晖将自如、蛋壳等长租公寓认定为哄抬住房租赁价格的主要“罪魁祸首”之前,一封指责中介推高房租的帖子就已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缘起陈先生以网名“仙翩”在水木社区发布的一则著名帖子。该帖子称,“自家房子要出租,在天通苑,120平方米三居,心理预期是7500(元/月)很不错了。来了自如和蛋壳两帮人,自如报价提高到9500,蛋壳急了,说,要比自如高300元,最后几轮过后蛋壳给到10800每月。”对此,自如否认收录过天通苑西二区120平米三居室的户型,并表示目前该区域同户型房源普租价格均在万元以上,自如曾按照市场价委托期4年、5年给出9000元左右两种报价,可见自如从未对该区域给出高于市场普租价格的租金。自如认为,长租公寓首先不具备影响操作整个租赁市场价格的能力,其次从企业运营机理出发也不会哄抬租金折损出租率,影响企业及行业的长效发展。“舆论所指出,长租公寓哄抬租金价格的行为,即有悖企业长效发展的规律,也有悖市场运作机制,是任何长租公寓都将抵制和规避的行为。”自如方面称,长租公寓行业目前占整个房屋租赁市场的比例不足5%,是需要长期耕作的低毛利行业,通过规模化和相对稳定较高出租率支持企业长远发展。出租率与出租价格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只有收出房价格合理,甚至要保证相对较低的出租价格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相对较高的出租率。蛋壳负责人沈博阳则在18日通过微信朋友圈回应称,“租房关系到民生,不是儿戏,多一些科技驱动,少一些中介套路;多一些透明有序,少一些恶性竞争互相拆台。对于造谣抹黑扰乱市场的行为,蛋壳公寓一定会拿起法律武器。”风暴真相:被不断放大的供需矛盾尽管长租公寓平台自己觉得委屈,但随着胡景辉的炮轰引爆舆论,所有的指责都集中在了自如、蛋壳等身上。“资本急切想从烧钱模式进入到赚钱模式,房租上涨是必然结果”。恒大研究院副院长夏磊认为,长租公寓参与方为了竞争市场份额,疯狂地融资、抢占房源、抢占市场份额,争取房租的定价权。对房租价格的变动,自如CEO熊林给出解释,他认为,从过去十年来看,北上深的走势都是七八月最高峰,无一例外;租金与城市人口净流入、就业率、租房供应的总量、结构、质量最直接相关,以今天中国一线城市的租住供需看,已经完全进入市场化阶段。熊林的解释略为含蓄,链家旗下贝壳研究院提供的报告《北京租金上涨的真相》更为直白,把主要原因归于拆违行动导致房源供应的减少:“近来北京市集中清理与拆除违规公寓、群租房以及隔断房等不符合消防安全的租赁住房,导致市场上低端租赁房源减少,同时对“黑中介”“二房东”的打击导致部分不合规房源下架,挂牌房源总数下滑;此前低端房源的租客不得不转向收费更高的其他产品类型,需求端的增长推动了这部分产品租金上涨。”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北京市拆违面积分别是1818万平方米、3000万平方米、5985万平方米,而2018年前4个月拆违逾已经达到1641万平方米,拆除量是去年同期的3.8倍。从北京最近几年的实际新增住房面积来看,远不及拆除面积。《财经》报道称,2015年至2018年4月近三年多时间,北京12443万平米的拆违面积相当于177个北京像素。北京像素位于朝阳区和通州区交界,是北漂族居住密集小区,住了近3万人,是北京最大的商住楼盘。此外,还有房地产专家分析表示,购房成本的飙升、即将出台房地产税的传闻等因素,也加大了房租上涨压力。相比上述隐性原因,当长租公寓平台在资本加持下以疯狂争抢姿态进入,便成为最后一环可直接量化评估的拉高房租的“野蛮者”。长租公寓先将房源集中签下再进行改造提高房屋品质、后进行租赁的模式,进一步拉高部分出租房价格,极速放大了当下的房源供需矛盾。朝阳区亚运村某我爱我家门店中介告诉腾讯《深网》,传统租赁模式下公司赚的仅仅是中介费和部分服务费,但是长租平台中介从房东抢到房源两三年左右的代理权后包装转手,月租金差价往往达到五百元至上千元左右,预期利润十分可观。从这个角度看,在这轮房租暴涨的舆论风暴中,自如、蛋壳们并非无辜。17日,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集中约谈了自如、相寓、蛋壳公寓等主要住房租赁企业负责人,明确提出规范住房租赁企业,不得利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获取的资金恶性竞争抢占房源;不得以高于市场水平的租金或哄抬租金抢占房源;不得通过提高租金诱导房东提前解除租赁合同方式抢占房源等。但另一方面,如果仅仅靠监管规范上述长租公寓平台,显然已无法解决目前房租整体上涨过快的难题。
在经历了去年的股价狂奔之后,腾讯于今年迎来寒潮。而当暑热开始转向秋凉,这股寒潮达到了最猛烈的时刻。8月15日下午6点,腾讯发布第二季度业绩,其总收入为人民币736.75亿元,同比增长30%,不及市场预期。以非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润197.16亿元,同比增长20%。而上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为29%。若以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则腾讯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为178.67亿元,同比下降2%。引起腾讯业绩滑坡的,主要是游戏业务。第二季度,腾讯网络游戏收入为252.02亿元,同比增长仅6%,环比则大幅下滑12.4%。无论手游还是端游,均表现欠佳。实际在财报发布之前,外界已经做出预测。彭博报道称,自今年6月份以来,至少有11位分析师下调了对腾讯的目标股价。如果从今年2月的历史高位来看,腾讯市值已经蒸发超过1600亿美元。这个由社交和游戏支撑的互联网巨头,似乎正陷入险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支付业务和云服务为主的其他业务收入,一直以来高速增长,对公司整体营收的贡献,已悄然接近四分之一。游戏业务跳水,仍为营收重镇在截至6月30日为止的第二季度,腾讯的网络游戏业务营收为252.02亿元,同比增长仅6%,暴跌至个位数水平。环比来看,则大幅下滑12.36%。其中,手游方面营收为人民币176亿元,虽然同比增长19%,但环比则下降19%。在端游方面,腾讯营收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8%,为人民币129亿元。端游的表现主要受用户将时间向手游转移,以及游戏淡季的影响。而手游营收环比下降,腾讯总裁刘炽平给出了三方面原因:第一,用户不再喜欢战术比赛类游戏;第二,7款游戏中有5款新游戏是在5月中旬后上市;第三,第二季现有游戏的重点在运营和提高用户量,而不是货币化。游戏业务一直以来是腾讯业绩的核心,在早先的整体营收中,游戏的贡献一度超过50%。在上一季度,游戏业务占腾讯总营收的比重仍为38%,现在这一比例再次降低,也还占到三分之一。腾讯仍对游戏业务寄予厚望。马化腾称,尽管公司手机游戏收入受短暂因素影响,但是公司在中国和海外市场的手机游戏日活跃用户数仍稳健增长。为恢复游戏业务的生气,腾讯正想办法加强手机游戏收入的增长动力,其举措,包括加强现有主要游戏的参与度、商业化热门战术竞技类游戏、推出更多高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类游戏,以及提升国内自研游戏的海外发行收入。不过要达成目标,或许并不容易。近期,腾讯WeGame代理的《怪物猎人》因被大量举报,遭整改下架。此外国内暂停了新游戏版号的发放,也令游戏市场玩家的发展蒙上阴影。腾讯方面在业绩会上表示,手机游戏的许可证被暂停,有很多游戏都在排队等待许可。实际自今年以来,游戏市场整体已经放缓脚步。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与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18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050.0亿元,同比增长仅5.2%。视频订阅大幅增长,网络广告表现稳健在数字内容方面,腾讯的表现依然强势,尤其在长视频领域。腾讯表示,受益于视频及音乐订购服务,以及直播及网络文学产品的妥善应用及商业化,其数字内容收入录得同比大幅增长及环比高个位数增长。其中,腾讯视频服务的订购使用者数达7400万,同比增幅达121%。视频领域的竞争向来激烈。在2月初的电话会议上,李彦宏称爱奇艺“付费会员数第一”,3月17日,爱奇艺更新招股书,公布会员数达到6010万。但次日,腾讯视频便宣布会员数达到6259万。当时这两个会员数曾引起争议,如果就目前财报数据而言,截至6月30日,爱奇艺的总订阅会员人数为6710万人,与腾讯视频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腾讯视频的发展主要受其视频类独家内容的影响,像独播剧《扶摇》、自制综艺节目《创造101》等,均引起广泛关注。此外,腾讯称其国语动画流量同比增长逾一倍,按视频播放量计领先行业。在短视频方面,腾讯可能仍面临压力。据Questmobile报告,2018年上半年,用户在短视频上投入的时间占比达到8.8%,同比增长三倍,而即时通讯的时间占比则下滑5.8%。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马化腾提到了对短视频的注意。4月,腾讯将此前销声匿迹的微视“复活”。据《财经》杂志报道,腾讯派出了副总裁、即时通信负责人殷宇,以及做全民k歌的大将梁柱联合带队,在SNG(社交网络事业群)体系下另建算法、运营团队主攻短视频,同时给其开放QQ等短视频资源入口。一位与微视合作的OMG(网络媒体事业群)中层人士还向《财经》表示:“微视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不过四个月过去,腾讯财报中除了提到微视推出AI美颜工具等功能外,对更具体的数据表现未有提及,只模糊表述,包括QQ手机版、手机QQ浏览器以及微视应用本身等多个应用的小视频日播放量录得强劲增长,以及QQ看点和手机QQ浏览器合计的日页面浏览量、及每日短视频播放量分别同比增长55%及3倍以上。在网络广告方面,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达141.1亿元,在腾讯整体营收占比达19.2%。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55%至人民币93.80亿元,主要受微信、移动广告联盟以及QQ看点收入的增长所推动。媒体广告收入增长16%至人民币47.30亿元,主要反映因内容组合及广告商赞助活动为腾讯视频带来更多的贡献。小程序生态渐成,支付业务崛起在本季财报中,回顾过去数月的重大战略举措,小程序被腾讯首先提及。此前,通过将小程序与微信支付等其他数字工具整合,腾讯不断扩大小程序的功能与用途,为更广泛的垂直领域行业提供定制解决方案。腾讯认为,小程序是对原生移动应用的补充,并相信它将为用户体验、企业关系以及支付、广告与云业务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腾讯游戏业绩遭遇滑坡时,正是支付业务、云服务及网络广告助推了营收的增长。第二季度,腾讯除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之外的其他业务收入约174.96亿元,同比增长81%,占整体营收的比重达到23.7%。而这主要体现了支付及相关金融服务与云服务的发展。腾讯支付业务的用户基础持续扩大,六月末月活跃账户已超过8亿,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逾40%。受益于智能零售的举措及高频小额支付使用场景解决方案,腾讯线下商业支付笔数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80%。商业支付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首次过半。同时腾讯云服务收入同比翻倍,且相关投入仍不断增加。小程序的兴盛还进一步增强了微信的用户粘性。截至6月末,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达10.58亿,同比增长9.9%。其中,小程序及微信支付的使用场景迅速扩大,带动微信的日活跃账户的增速超过月活跃账户的增速,微信小游戏及朋友圈的用户活动继续增加,带动了用户在这些活动中使用时长的增长。此外,微信朋友圈和小程序等方面的广告资源增加,推动了腾讯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的增长。自2017年1月上线以来,腾讯不断提升小程序的功能,来方便用户发现小程序,以及开发小程序。现在这些投入正不断换来回报。腾讯表示,在小程序方面,目前已经建立一个具规模的开发者生态系统,拥有大量且仍在增加的外部开发者与软件集成商基础,以及逾2亿日活跃账户的消费者基础。据即速应用发布报告,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微信小程序总量已经达100万,累计用户总数突破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