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起惠资讯>驱动>文章列表
驱动
“苏宁2018年要新开5000家门店。”日前,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接受笔者专访时确认了外界传言。据张近东透露,苏宁将采取更开放的心态,可能合作的不仅有恒大,也可能与绿地、万科等携手。张近东表示,国家领导人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阐述让他印象深刻。“针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深化智慧零售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落地。”在张近东看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也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指南。过去五年,正是苏宁按照党的指导方针转型创新的五年。2013年苏宁电器改名“苏宁云商”,张近东主动带领苏宁从线下拥抱线上,进行O2O零售商的全面转型。2017年张近东更是提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创新的智慧零售,而背后则是苏宁已然形成的零售、地产、金融、文创、投资和体育六大产业布局。自驱式创新一直以来,张近东都将自己视为一个创业者。他将苏宁云商走到今天总结为三次脱胎换骨的自我变革:1990年张近东离开事业单位,在不足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始了专业零售的创业;第二次创业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大多数企业都忙于收缩业务,张近东却决定从专业零售转型综合连锁零售。经历了第二轮创业,苏宁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综合连锁零售企业之一;第三次创业则是从2009年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上线苏宁易购,开始探索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零售模式。而过去五年成为苏宁全面转型O2O零售商的关键时刻。2013年,“苏宁电器”这个已经使用15年的名字改为苏宁云商,张近东确定了苏宁“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新定位。201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张近东谈到了他主动拥抱变化的原因,“前二十年的转型都还只是在实体经济范围内,现在十年的转型创新却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张近东说,一场由实体到虚拟再到虚实融合的大变局正在酝酿中,新技术也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将当时已是中国零售业庞然大物的苏宁带向转型并不容易。彼时阿里巴巴还没上市,但已经在线上有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有人质疑苏宁的转型来得有点晚,有互联网商业观察家指出,苏宁的转型面临多重挑战。苏宁的转型不是一次简单的营销革命,而是涉及供应链、管理、消费者关系的全面生态革命。财经作家吴晓波说张近东选择在自己业绩最好的年份,主动陷入“转型效率症”。张近东却说:“趋势取代优势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逃脱不了的宿命。”或许正因为这种宿命观,让张近东在每一次变化来临时选择主动变革。更名只是苏宁转型的表象,伴随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过去五年间,苏宁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改变。2013年,苏宁美国研发中心暨硅谷研究院揭幕,苏宁全球首家海外研究院开始运行,同时集团明确发布“一体两翼互联网路线图”。2014年,提出“用户体验讲效果,经营创新讲效益,制度优化讲效率”的“三效法则”,推动互联网零售战略的创新执行和全面落地。2015年,苏宁O2O成效凸显,互联网转型落地,CPU核心能力对外开放。据苏宁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苏宁易购线下连锁网络覆盖海内外600多个城市,形成了苏宁云店、苏宁生活广场、苏宁易购直营店、苏宁超市、红孩子门店、苏宁小店等多业态近4000家自营门店和网点。“双线融合”到“智慧零售”2015年苏宁和阿里巴巴以入股形式开启全面战略合作,从一个侧面暗示着苏宁的线下资源在转型后开始释放价值。早在2013年,同样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上,张近东畅谈了对未来零售趋势的判断,“纯电商模式只能是一种过渡模式”,在他看来,O2O才是未来很长时间零售业转型的方向。2016年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2017年各大电商都开始迅速推进线下布局。在业内人士看来,恰恰印证了张近东当时在斯坦福大学的预判。张近东给苏宁提出了新的转型方向。2017年3月,张近东在全国两会发言,基于O2O零售的应用成果,提出智慧零售的新模式。智慧零售不是概念,究其本质就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感知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苏宁的智慧零售体系里,零售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来线下各种各样的连锁、百货、超市、电器等,称之为实体连锁;第二阶段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旺发达起来的电商,叫虚拟经济;第三阶段则是当前正在经历的虚实融合的智慧零售。苏宁云商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曾谈道:“智慧零售是把数字技术和业务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如何在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落地智慧零售。”在智能制造层面,苏宁走出C2B反向定制+独家专供模式;智慧采购层面,主要表现在苏宁的智慧补货系统;智慧营销层面,研发出了千里传音、V购等多个营销工具;智慧金融层面,苏宁与银行合作,科技赋能打造智慧金融;而在智慧物流上,苏宁自主研发出天眼平台、WCS指南针系统、AGV机器人、无人机“两网一平台”等多项黑科技。值得注意的是,苏宁首家无人店“苏宁体育BIU”于2017年8月在南京落地。据笔者探店体验,消费者通过苏宁金融的APP实现身份认证,即可在无人店通过人脸识别进入店内购买苏宁体育的周边产品,选购商品后自助进行扫码和扣款,全过程实现无人自助式购物。据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透露,苏宁无人BIU店已经形成“可复制商业业态”,2017年“双11”期间会在全国重点城市新增4家门店。未来之路伴随着苏宁O2O零售转型和智慧零售的提出,苏宁更为深远的布局是零售、地产、金融、文创、体育、投资六大产业的形成。未来的苏宁不是亚马逊不是阿里巴巴,会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孙为民谈道:“苏宁定位很清晰,一定是一个门户型的零售公司。”这一底层设计也来源于张近东对党中央精神的准确领会,聚焦消费升级,抓住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机遇,是近年苏宁转型布局的思路。孙为民认为,苏宁从来不会盲目多元化,轻易跨界涉猎不熟悉的领域。“零售是发展的核心,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零售业的市场风口足够大,苏宁从空调跨界到家电3C后,就面临上万亿元的市场。而未来这个市场的服务业也将给苏宁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苏宁的六大产业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将产生协同效应。张近东谈到,以苏宁进入体育产业为例,让娱乐明星能够深度参与顶级体育赛事,企业通过体育赛事和话题得到海量的曝光度,并迅速扩大体育受众群体数量。同时,体育赛事也成为苏宁链接全球资源的契合点。虽然体育板块未被装入上市公司,但正是苏宁在该领域的布局,让其品牌效应迅速蔓延。而体育也已与苏宁零售、金融等板块形成高度互动。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布局,张近东也强调应当将自身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张近东表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企业要积极参与扶贫攻坚,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户脱贫,走向富裕之路”。据苏宁农村电商发展负责人介绍,围绕电商精准扶贫,苏宁在全国农村市场已布局2000多家苏宁易购直营店、400多家线上中华特色馆,带动回乡创业就业青年超过1万人,为1500多万农民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全渠道实现农产品销售超50亿元,每个特色馆可向全国消费者提供当地的农副产品、特色工艺品、中华老字号产品,累计惠及200多万农民。苏宁正开创着一条独有的零售创新之路,这条零售之路在全球商业史上亦没有先例。2017年全球电商拥抱线下的风潮似乎呼应了张近东当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他说他没有感到压力,而是信心满满。
一起惠2017-10-23 10:13:32379 次
美国零售巨头Target(塔吉特)正在加速其改造门店的计划,并将把门店更多地开在市中心。这也是Target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抵御来自沃尔玛和亚马逊威胁的一条新路径。据悉,Target计划在2020年以前将1000家门店“换新装”,包括全面改造门店的运营方式。其改造门店的策略包括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费城等地开设一批更小型的门店,同时在这些门店配上线上订单当日送达这样的网络友好型服务。本周四,Target公司CEOBrianCornel就对外公开了位于曼哈顿先驱广场的一个新型门店。该店正好离梅西百货旗舰店不远。“这家新型门店的客流量非常大,这些客流驱动了我们销售额的增长。”Cornell指出,“这给了我们继续实施新策略很大的信心。”据悉,Target位于曼哈顿先驱广场的这家门店改造成了两层楼,专门迎合当地游客和上班族的需求。店铺中,美妆区域和食品区域的面积非常大,并且店里还展出了来自本土艺术家以及MoMA博物馆的独家供应产品。该店总共设置了16个自助结算台和6个传统的人工收银台。住在曼哈顿的消费者在逛店购物后,还可以选择由Target将货物在当日配送大家,而不用自己大包小包拎回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周一周之内,Target已在全美新开了11家小型门店,使得目前该类新店的数量达到了55家。而根据其计划,到2019年年底,全美要开出130家这样的小型门店。与此同时,该公司从明年起还将在全美推行“Restock”项目。该服务可以让消费者享受生活必需品(如牙膏)次日送达的服务。此外,下个月,Target还将上线一个新的门店品牌——Hearth&Hand,销售一系列家居装饰用品,这些产品都是和真人秀节目“FixerUpper”(专门研讨改善居家环境)里面的明星ChipandJoannaGaines合作设计的。事实上,去年11月,Target就宣布,集团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入70亿美元用于翻新600余间门店、推广“小型概念商店”(small-formatconceptstores),并将推出十多个新独家品牌。其官方指出,小型门店的一大特色是本地化运营,其将根据用户数据、消费需求、地域特色等方面做千店千面形式的店铺,而这类商店形式要比大型商店灵活得多。在其小型商店的团队中,Target还成立了一个专门做用户洞察及研究的小团队。Target官方并未公开提到这些小型商店的经营数据,但其曾表示,这些小型门店每平面英尺产生了更高的销售,也迎来了更高频次的客流。此外,有公开资料显示,尽管这些新门店的运营成本更高(的部分原因就是他们需要在配送生活必需品上投入很多,而且,门店开在市中心,租金也会更高),但Target的小型门店的坪效至少提高了2倍。
一起惠2017-10-23 10:03:19334 次
零售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革,消费升级和数字化趋势愈发明显,零售商们纷纷从“产品导向型”的销售策略转向“场景导向型”的新型零售策略。阿里巴巴研究院今年3月公布了一份新零售研究报告,其对新零售的定义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的形态”。阿里研究院将“消费者体验”作为新零售的中心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怎样的消费者体验才能达到新零售的标准?消费升级不是“价格升级”,而是“体验升级”。传统电商模式初期,消费者更关注商品的性价比,电商大幅抹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地区价格不对等,可以直接购买原产地的平价商品成为电商初期用户选择下单的原始动力。传统电商模式成熟的今天,减少去实体店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成为不少人选择电商的潜在心理要素。如今,以消费带体验的传统电商逻辑即将耗尽弹药,以体验带消费的零售思路逐渐成为方向。依托互联网打造的线上购物便利已经成为电商标配,个性和体验作为新的突破口,成为电商从业者们亟需打造的竞争力。凯度的“2017中国城市新消费者趋势完整报告”显示,中国的主流消费者已经是更加自信的个体。西方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和物质的丰富已经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这催生了以下三个消费者心理的变化:更注重品牌自我的表达:大品牌已经不足以成为产品大卖的保证,新生代消费者需要足够独特的品牌,这也给精品小品牌突围带来了机会;更注重生活品质:新生代消费者追求生活的品质,也愿意为真正好的产品买单,往往可以接受更高的溢价;更注重自己的时间价值:新生代消费者愿意花钱买时间,把自己从无聊、重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投身于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其他热爱的活动。在这三种消费心理变化的背景下,新零售尝试从以下几点构建消费者体验:多渠道无障碍的购物体验:以小米之家为例。小米之家有大约200个SKU,覆盖最普遍的生活场景,可以让消费者最大程度体验到小米产品的质感。同时,实体产品阵列也能强化消费者心中小米的品牌形象,让更多不参与电商活动的消费者也能建立起品牌认知。除了卖货,小米之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线下往线上引流,向用户介绍更丰富的小米产品系列。店员会引导到店消费者在手机上安装小米商城的APP,鼓励消费者通过手机完成购买。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小米之家做到了便捷性和体验感的统一。到店一次的用户,就有机会成为小米的粉丝,产生惊人的复购率。另外两个例子:去年双11,优衣库在天猫的旗舰店投放的货品迅速售罄,消费者可以在优衣库400多家各大门店24小时快速提货。盒马鲜生的“超市+餐饮+店仓一体”模式,集购物、餐饮、高效配送于一身,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到店体验消费,也可以选择线下快速送达,同样体现了新零售多渠道无障碍的购物体验。多元化产品组合及沉浸式场景体验:以MUJI为例。无印良品线下店与咖啡餐饮、文化艺术、时尚美容等跨界融合,试图打造一种新型体验的社交化场所。为配合书店和商品陈列,上海无印良品淮海755旗舰店推出了一系列与设计有关的活动,如设计师做讲座、讨论会、读书会等,配合无印良品本身的品牌调性,更加吸引有个性表达诉求的目标消费者。与此类似,专注潮流的YOHO!以潮流时尚为主题打造的“YOHOSTORE”几乎在单一空间内汇聚了与其相关的所有场景和共同价值。在YOHO!STORE,很大一块面积被划出给品牌提供服务和活动的空间。一方面,品牌会提供类似球鞋清洗、潮流课堂、理发造型等潮流服务;另一方面,也会有艺术展、品牌展和livehouse等活动不定期举办。YOHO!STORE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将强调品牌个性凸显到极致。基于仓的极度便利体验: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消费者不再会为了省钱而“自找麻烦”,更愿意为了方便而多花钱。“提高供应链效率、把消费场景做得离用户更近”成为零售商的共同选择。各色场景在写字楼、社区和街道多点开花:无人货架,无人超市、天猫小店、京东便利店、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等大小场景纷纷涌现。广义上,无人货架和盒马鲜生等都属于前置仓的范畴,而便利店则可被视为“社区仓”,凭借自身聚客能力将覆盖半径内的订单集约到店,通过B2B的物流模式降低成本。基于新型仓储模型,消费者可以在最小的机动成本下到店消费,完成订单。极度便利的极致是无仓,这一点,共享单车做到了。数字化会员管理带来的精准推送体验:传统会员管理一般只能记录消费金额、消费频率、姓名、手机号、消费偏好等结构化数据,很难通过这些浅显的维度勾勒精准用户画像,且大多未能联通线上线下。结合全渠道的数字化会员管理则会通过更多维度的数据对消费者进行刻画。消费者的线上线下记录和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将其审美取向、性格特点和价值观等和盘托出,这些感性维度的标签对消费者最终的购买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精准推送往往能“搔其痒”,非但不会让消费者厌烦,还能获得较高的转化率,在营销上带来体验的提升。基于视觉的无人便利店简24会通过记录用户的购买行为来对用户标签,以特价或赠送的方式精准推送临期商品,达成供应链流通的优化,做到了承诺“不对供应商退货”。社群电商带来消费信任体验:小编特约零售专家叶志荣认为,社群具有商业社会所必需的稀缺品:信任。社群具备“自迭代”的能力,以信任螺旋的方式累积稀缺的社会资本。个体在连接中创造互动,社群中的互动增进信任,信任的增长促进交易的增长,交易反过来又是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信任螺旋上升。在叶志荣看来,新零售的数据手段可以完整的记录、沉淀“社群”运营过程中的所累积的“社会资本”,进而创造、创新出服务于社群零售的新产品、新服务。云集、拼多多、大V店等社群零售平台的成长速度很快,社群数量、交易额增长、复购率等指标让电商同行感到惊讶,这是“信任螺旋”释放出的作用。更多的线下新零售场景都在打造社交空间,在武汉的YOOYA,专门开辟有与顾客交流活动的YOOYA空间,定期组织与顾客的交流与互动。零售店变成为社交化的零售。中正国际品牌管理机构总裁周珺认为,“以心为本”和“零售物种大爆发”是新零售实现的途径。所谓“以心为本”,指的就是在掌握数据和技术的技术上满足消费者需求。DT技术带来的巨大创造力将无限逼近消费者的内心,围绕终极需求重构人货场,最终实现“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新零售图景。
一起惠2017-10-17 09:31:28408 次
华兴资本聚焦“家装”行业,发布了家装行业研究报告,从市场规模及主要参与者、行业格局演变、海内外家装市场及上市、创业企业情况等多重维度,解析了行业趋势。报告指出,家装行业集中度分散的行业格局,一方面是由于地域和城市需求差异造成,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模式下管理和生产的半径都非常短,项目的管控和周转能力都十分有限,品牌溢价困难,龙头的规模天花板显著。总结而言,家装行业集中度低的根源性原因有:1.产品和服务非标准化,难以实现高效快速复制2.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无法调和,市场覆盖度有限3.施工质量不稳定,信任感建立困难,品牌溢价难度高为突破目前的行业格局,整体行业需要进行至少三层次的变革:首先,商业模式变革实现产品标准化对原有不透明不规范,通过吃差价和增项收费的盈利模式进行变革,只有标准化的产品和定价才具备复制的可能性。同时将分散在设计师和施工队手中、不标准不确定的利润获取方式变为集中的大规模采购,去除中间环节,使盈利模式更标准可控。从2013、2014年开始兴起的互联网家装就是在解决这一问题,大量新型标准化家装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展现了更快的规模增长能力,多家新创业在一两年内都纷纷突破20亿的规模瓶颈,这是传统家装企业通过10年才达到的水平。其次,在产品标准化基础上实现生产工艺的工业化这一层次的变革将会使家装这个产品脱离第一层次仅仅是营销层面的标准化,而在实际的生产层面实现工业化。通过技术手段对装修工艺的模块化拆分和组装,使需求的多样化在保持标准化效率的前提下得到满足。这需要利用技术对供应链体系和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提效。这将使家装公司从以往的人力和手艺驱动变成技术改造驱动。具备强大供应链体系的公司将会有能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拥有更完整产品的交付能力。最后,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施工机器化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施工机器化将会彻底补上行业人工短缺,手艺质量不稳定的最后一块短板,使口碑的积累变得更有可能。从而使品牌的溢价变得更有价值,产业向大公司、大品牌集中。商业模式变革:标准化产品从2014年开始,家装行业互联网化风起云涌,出现大批创业企业以互联网为切入点进入家装大市场,传统家装行业也纷纷发展旗下的互联网业务,使得装修这个传统行业一下子又走上了新的风口浪尖。目前来看,互联网对行业最大的改变在于对前端产品进行了标准化和透明化处理,这使得营销阶段的客户订单转化率提高,降低了获客成本。传统模式下获客由于主要靠人海战术,客户到店订单转化率在15%-30%之间,单客成本约占合同金额的30%,按客单价10万计算,获客成本约为3万。而互联网模式下由于将产品进行了标准套餐化和价格透明化,到店订单转化率提升到40%-60%,获客成本降低到700元/单。生产模式变革:内装工业化即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进行内装。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体系是将传统现场施工的模块通过工厂智能化、机械化、系统化生产,经过进一步打磨处理之后,将成品搬到现场进行组装。瑞典新建住宅中占装配化装修的比例已达到80%。日本也是装配式装修技术成熟的大国。在我国,装修的工业化发展首先遇到的瓶颈是建筑装配化程度不高,其次是房屋精装修交付比例也不高,这二者占总体新建房屋的比例都不到20%。目前虽然装配化装修由于在环保、生产效率等各方面显而易见的优势得到了政策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但实操层面仍然只是在一些公租房和写字楼等领域进行试点。施工技术革命:未来尤可期国外工业机器人龙头鲜有开发装修领域家装行业实现生产工艺工业化后已经可以大幅度提升行业整体的出品品质,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施工机器化可以将过程质量再次提升。对于家装这样一个面临人工成本上升,手工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的行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机器化将是改变行业竞争格局的终极武器。从目前国际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来看,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和电子领域。欧洲及日本领先的四大工业机器人公司主要产品也大都分布在汽车、医疗和金属加工领域。海外领先工业机器人公司在装修领域并未见大力的布局,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在生产阶段的工业化、装配化已经非常成熟,集约化装修的效率非常高,对施工阶段标准机器化需求偏弱,这导致施工的机器人开发因为需求的不足而进步缓慢。全球机器人销量行业占比政策扶持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家装龙头加速布局未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人口占比持续降低,而劳动力工资则出现超于GDP增速的增长态势。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在人力上的优势在逐渐消退。因此发展国产工业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被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层面。国家在政策上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联合对外布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0万台,复合增长率约为29%。国内家装领域由于市场的差异导致国际巨头对装修机器人的开发投入不足,反而成为企业有利的突破口。装修机器人在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上的显著优势已经吸引了国内家装行业龙头公司的注意,全筑、广田等都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家装机器人的研发,对行业的未来进行布局。随着产业巨头的资金投入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装修机器人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装修机器人经济效益显著目前国内装修机器人的开发应用领域集中在墙面喷涂,长沙万工机器人公司2016年开发出第一款墙面施工机器人,可以实现墙面的喷涂和造型。施工机器人除了在操作的标准化上有显著的优势,大规模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在经济上也可以起到节省人力节约成本的作用。在海外家装市场方面,跟我国有两个突出的不同点:新房精装修比例高:欧美国家新建住宅的精装修比例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大约不到20%。人工成本高:大部分家庭在二次装修时自己动手参与率高。这两点特性使得海外市场中装修的业务大都合并在建筑公司里作为一个部门存在,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装修行业的大型上市公司都是以家居及建材卖场的形式出现,而没有独立成规模的装修公司。美国创业市场上家装领域的公司主要为网络平台撮合型,而非垂直执行型,代表公司有Houzz和Porch。日本市场则由建筑商和开发商主导装修领域,大集团下多种业务并存,覆盖全产业链,装修只是其中的一个子业务,大和房建和积水建筑的家装业务占比分别为2.8%和6.6%。美国家装领域创业公司以网络撮合为主
一起惠2017-10-16 09:32:33306 次
国内大宗商品交易自2016年起呈牛市,螺纹钢、热轧卷板、焦煤、铁矿石等商品价格涨幅居全球商品市场前列。按资本市场常规判断,当市场供不应求时,B2B平台业绩会因上下游依赖程度降低而受到较大下行压力。但是,B2B平台钢银电商(股票代码:835092)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上升90.96%,净利润同比上升61.78%,公司整体营收与利润均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持续盈利六个季度。小编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研究分析。一、钢银电商基本面营收放量净利润涨幅超60%。数据显示,钢银电商营业收入同比上升90.96%,达到317.68亿元,净利润同比上升61.78%,达到1581.08万元,寄售结算交易量达946.17万吨,同比增长12.80%。钢银平台的单日寄售结算交易量最高达15.07万吨,日交易额达5.2亿元,寄售结算交易量创下单日和单季度“双新高”。供应链服务收入占比大幅增长。钢银电商自2015年底起布局供应链服务,2016年以来,供应链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上半年钢银电商供应链服务营业收入达53.05亿元,同比上年同期收入翻两番,去除钢材价格上涨因素,仍保持倍数增长,供应链服务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6.5%增长至16.7%。二、B2B寄售模式宣告“成年”B2B寄售模式得到实例验证。分析发现,钢银电商寄售结算交易量达946.17万吨,同比增长12.80%,且有如下三项重要“成年”特征。一是寄售佣金收入稳中有升。钢银电商寄售业务从零佣金起步,后平均佣金约1元/吨,现已上涨至平均3元/吨,基本证明了“寄售”对上下游的价值。二是通过寄售转化的供应链金融GMV占比越来越大,显示寄售有能力带动供应链金融拉大平台盈利空间。三是在钢铁价格大幅上涨,市场供不应求的形势下,钢银电商B2B平台交易额已经保持稳健的上涨态势。“成年”三段历程的参考。钢银电商平台的探索钢铁B2B的商业模式之路历经了三个阶段。阶段一:流量撬动交易。2014-2015年,处于起步阶段的钢银电商需要尽快加入市场,撬动钢铁电商交易。流量在该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自营吸引客户,推动客户形成交易习惯,当规模交易逐渐形成后加快向“寄售”转型,2015年寄售交易量即达1089.06万吨,寄售交易季度复合增长率达38.23%。平台注册用户数5万多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1.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7.69%。截至2017年上半年,平台注册用户已超过7万家,增长明显。阶段二:供应链服务驱动交易。抓住钢贸环节先天的资金需求,2016年钢银电商应用低成本资金,提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服务,驱动交易规模放量,溢出供应链金融交易服务价值空间。2016全年钢银供应链交易收入达55.54亿元,另有寄售交易额355.37亿,交易量1799.97万吨。阶段三:效率驱动交易。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平台供应链协作效率优势被逐步释放,“卖得快、买得快、低成本高效率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价值逐步被上下游客户认可接受,平台交易服务对应的交易额和交易佣金表现为稳步升高。钢银电商2017半年报显示,员工人数891人,钢银在2017上半年人均效能达10619吨,同比增长7.99%,平台围绕“效率”加速实现系统化、自动化、标准化,提高人均效能。三、营收结构优化为何毛利率下降营收结构呈优化态势。2016年上半年,钢银电商寄售交易服务收入超过155.43亿元,营业收入占比达到93.5%;供应链收入超过10.81亿,占比仅占6.5%,寄售与供应链收入之比约为14:1。2017年上半年,寄售收入达到264.62亿,占比下降至83.3%,供应链收入达到53.05亿元,占比上升至16.7%,寄售与供应链收入之比约为5:1。收入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高利润空间的供应链收入占比大幅度增加,确立了钢银电商逐步走高的盈利能力。毛利率因行情大幅上扬而微调。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实现毛利润0.33%,与上年同期0.41%相比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与去年同期钢材价格上涨(以螺纹钢为例,2016年8月螺纹钢价格2500左右,2017年8月螺纹钢价格4200元左右),所收取佣金增长幅度无法对冲行情高波动影响,导致了营收大幅增长,但毛利润额低于营收增长。又因为营收结构优化之后,佣金和供应链金融收入双提高,支撑毛利率微降低。分析认为,钢银电商的常规毛利率已呈持续增长态势,将视行情波动幅度在1%以内波动攀高。四、入场供应链金融的两个关键前提“低成本资金”获取能力。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B2B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必须拥有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或者接受高风险业务。B2B交易金额巨大,首选路径自然是建立快速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钢银电商将整个供应链嵌入到生产过程当中,提供基于钢铁交易场景的供应链金融,已获得银行的广泛认可。目前,钢银电商除自有资金外,还与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等十余家银行达成合作,并与多家互金机构协作互动。“高效率”风控能力。在钢铁采购过程当中长期存在购不到货、购到假货等风险,拥有强风险控制能力成为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关键前提。钢银电商在风险控制上,一是选择拥有供应能力的供货商;二是所有采购必须由钢银提供,由钢银组织采购,确保货物符合客户要求,通过采购的全程参与保证销售能力。此外,钢银供应链平台上真实交易信息数据也为形成用户动态数据监测、建立信用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五、B2B在线交易仍然是行业留白1995至2015约20年时间内,我国B2B电子商务平台一直在主要服务企业营销推广,该价值空间已经被综合、垂直和搜索引擎三类互联网服务平台分食,营收和利润增长日趋艰难,除通过信息付费破局外已经很难找到高增长创业企业。也因此,B2B2.0以推动“营销在线”转化为“交易在线”受到产业和资本各界广泛关注。但通过钢银电商案例及诸多企业分析,小编认为,B2B从“营销在线”到“交易在线”阶段,还须经过一个重要阶段,即数据在线(即交付在线)阶段。当前的B2B2.0,实质上是通过交付在线,实现交易数据线上化,并通过数据线上化整合金融、物流等各类供应链服务资源,规模发挥供应链效率提升价值的阶段。寄售是“交付在线”阶段提升供应链效率的代表性模式之一,该阶段在若干垂直细分领域都有数百亿市值B2B电子商务平台机会。完全实现交易双方自主竞争下单的交易在线,仍旧是行业留白,若一旦完成交付在线阶段,进一步完全实现交易在线,B2B平台就会迸发强大的市场平台价值,出现千亿级市值企业。
一起惠2017-10-13 09:19:36242 次
在中国,微信是当之无愧的应用之王,它整合了几乎所有用户日常需要的功能,如与朋友聊天、预约医生看病和购物支付等。现在,Snapchat也要向微信取经了。本周二,Snapchat经历了一次大的版本升级,整合进了大量新功能。现在,Snapchat用户可以直接在应用上寻找好玩的地方、看评价、订票然后约车前往,完成这一条龙的工作根本无需切换应用。成为微信可不只是Snapchat的梦想,它的老对手Facebook已经走在了这条路上,社交巨头旗下的Messenger应用已经成了连接普通用户和企业用户的“根据地”。当然,这也不是Snapchat第一次向微信学习了,此前它们就整合了音乐识别、杂志阅读、明星八卦和朋友间互相转账等功能。不过,经历了这次升级后,Snapchat才真正成为一个超级流量入口,这绝对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豪赌。如果Snapchat能尽可能长时间的让用户留在自家应用上,它不但能从广告商那里分得一杯羹,还能通过用户转账赚到不少手续费。IPO之后Snapchat过得并不顺,Facebook对它的打压从来就没停过,因此Snapchat创始人兼CEO斯皮格尔最近也经常在公开场合大谈公司的使命。“想要给用户提供完美的体验你必须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里不但能给用户提供大量内容,还能让用户舒服的表达自己。”斯皮格尔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道。“我们正在努力搭建这种全新的体验。”说服人们留在Snapchat上并不容易,因为它们每推出一个新功能,Facebook马上就会跟上。不过,与Facebook、Twitter和谷歌(微博)等入口不同,Snapchat主要靠图片来驱动。对伴随着摄像头长大的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个吸引力十足的方法,也是Snapchat的杀手锏。此外,总是有人抱怨Snapchat不重视基数更为巨大的安卓用户,不过这一问题就要改变了,因为Backchannel发现斯皮格尔已经开始换用三星手机了。现在说Snapchat一定会获胜还为时尚早,因为智能手机未来能否占尽先机还不好说,毕竟Facebook正在大力开发VR,而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则在加码AI语音助手。不过,如果它能成为美国版微信,肯定能在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起惠2017-10-12 09:34:02473 次
据CNBC报道,阿里巴巴股价涨逾1%,市值升破4700亿美元,超过了亚马逊。截至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1:21,阿里巴巴股价上涨1.22%,报184.32美元/股,市值达到4721亿美元。与此同时,亚马逊股价下跌0.87%,报982.35美元/股,市值为4719亿美元。今年阿里的股价翻了一番多,华尔街一些分析师依旧看好阿里,上调了阿里股价的目标价,认为其云营收能力增加、投资者对蚂蚁金服和菜鸟网络估值增加等,都是促使其股价上涨的因素。全球投资界两大权威风向标——富国银行、FTSE富时罗素指数先后发布报告追捧阿里巴巴股票。富国银行对阿里巴巴给出“跑赢大盘”的评级,目标价225美元。富时罗素指数也首次将阿里巴巴纳入基准指数,以指导投资者关注这只中国科技股。在外界看来,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阿里巴巴称霸中国电商市场,而亚马逊在美日英法德的市场份额居首位。接下来两者会将争夺印度或者东南亚其他国家,阿里开始在印度投资,有种种迹象表明亚马逊在印度电商市场动作频频,可能会在明后年成为该国家电商市场第一。阿里巴巴和亚马逊早已不是单纯的电商公司,两家在电影娱乐行业等都有涉足。不管是业务驱动,还是资本逐利的原因,阿里和亚马逊正在双双挺进5000亿美元市值俱乐部。至于阿里和亚马逊今后会不会出现正面硬碰的情况,马云近期接受彭博社采访,有被问到和亚马逊的竞争问题,他的回答是:花很少时间研究怎么和亚马逊竞争,而是研究能从亚马逊身上学到什么。而分析人士也认为,尽管两者存在很有同质竞争,但两家的商业模式并不一样。第四财季,阿里巴巴集团收入为385.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创下自IPO以来最高季度收入增幅;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为10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整个2017财年,阿里巴巴营收为人民币1582.73亿元(约合229.94亿美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为人民币412.26亿元(约合59.8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12.89亿元下滑42%。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578.71亿元(约合84.0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427.91亿元增长35%。
一起惠2017-10-11 09:35:06331 次
近日,美国零售咨询研究公司AppliedPredictiveTechnologies(以下简称APT)联合经济学人智库(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简称EIU)共同发布《零售业反击:电子商务时代的致胜策略》报告。报告以全球256位零售业高管(主要来自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的调查结果为基础,总结出零售业者在面对在线竞争对手时最普遍采用的应对策略,以帮助全球零售商实现向“新零售”的转型。根据报告内容,84%的受访者认为电商崛起为其带来竞争压力,其中47%的受访者表示已感受到“显著”竞争压力;61%的受访者曾在过去3年内因在线竞争对手的崛起而关闭部分门店。价格、交货速度和成本被认为是传统零售商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方面,电商有效的营销及品牌认知亦为传统零售商的发展带来巨大威胁。报告认为,传统零售商的“电商防御反击战”已经打响,他们主要从增加在线投资、提升员工能力、增加商品的选择、顾客忠诚度计划、降低价格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该报告还提出了传统零售业向新零售转型的五大策略建议:一,让店员成为提升店内体验的关键;二,洞察消费者行为驱动获利,而非一味依靠优惠;三,有针对性地优化定价策略;四,精准改装或关闭门店;五,认真评估跨渠道中的每一因素。除此之外,APT副总裁张孝卉还在日前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对中国市场传统零售商抵御电商激烈竞争的重要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当前关于新零售、无人零售的几个热点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小编整理的张孝卉关于五个话题的观点:话题一:关于全渠道发展全渠道发展是必然的未来,企业希望能够藉由服务或商品的推出培养一群忠诚的顾客,当黏着度高时,企业可趁势推出建基于原先服务之上的加值服务,而这些加值服务又进一步增强了顾客黏着度,并且吸引了更多顾客群,形成一个正面的死循环,这便是于访问中提到生态系的概念。以微信为例,自通讯应用起家,当用户数够多,黏着度够高后,微信便能推出其他应用服务。现在,微信已充斥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还无所不包,包括支付、信息获取、小程序等。当获取的顾客逐渐培养忠诚度,并透过不同的商品服务以加深对于品牌的依赖,同时透过口碑营销与群众效应,便让生态系更为稳固,更加确保企业长期的获利。在新零售时代中,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目标与上述是相似的。过去微信着重于在线渠道的获客,但在线获客成本与日俱增,因此企业便转移焦点至线下渠道的获客。举现在非常普及的共享单车为例,要享用骑乘脚踏车的服务,就得要下载APP。而顾客为图脚踏车便利,便会提高下载APP的意愿。而办公室无人货架也是同样的思维逻辑,要想买商品的顾客便会下载APP。对于零售业者而言,由于使用场景多,顾客黏着度相对高。顾客可能每天都会在家附近的便利店消费。而在线巨头们便是看中能够更好地在确保顾客黏着度的同时,掌握顾客消费习性与提供更完整的顾客体验,于是从在线跨足到线下。而传统零售商想做的也是一样的事情。只是从线下转攻到在线,并且透过更好的顾客体验,包括更好的服务、更好的硬设备、更好的价格等等,来让顾客的黏度增加,进而更愿意使用其他服务。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零售商推出了自己的APP,然后这些APP的服务往往超出传统零售商的范畴,例如金融服务。话题二:传统零售商如何执行所谓的“新零售”?如果目标是建立生态系,那么让用户黏着就会是最大的关键,也就是如何提供“更好的顾客体验”。就像过去企业拼在线获客时,会比较APP的接口友不友善、文案好不好、优惠给得够不够力。线下零售所做的事情也是类似的,但是更为困难。因为在线环境相对单纯,但线下环境却有很多变量,例如天气、门店位置、店员服务,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接触点都会是变量。变量太多,非常难以衡量,要找出好的决策其实并不容易。例如,生鲜现煮现在非常火红,但是不会每一个门店的顾客群都是同质的,可能某店多数顾客爱吃牛排,另一店的顾客则多偏好龙虾等。顾客偏好差异在地区之间不尽相同,那么门店备料应该怎么准备,生鲜区配置该怎么优化,才能够符合各地特色,极大化满足每个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透过不断的小规模实验并持续调整。过去,零售业把自己做小了,往往都是和同业竞争。但阿里和腾讯、亚马逊让大家看到了跨界竞争的可能性。零售业未来不应该继续和同业比拼“折扣战”,而应该是“价值战”,提供更独特的服务、更好的体验,从而增加顾客黏着度,而这些加值服务往往是纯电商或是无人商店无法做到的。话题三:线下数据是否够用?尤其在中国,零售产业的增长还是很迅速的,若看同比数据,往往无法排除市场杂音,特别需要做小规模的实验。常有说法是收集越多数据越好,其实不一定。收集的数据如果对企业做决策没有帮助,那就是无用数据。小票数据只要经过妥善处理,其实就能够发觉相当多的顾客洞见,并辅助做出可获利的决策。以一个APT的实际案例来讲。有一家知名的零售业者针对特定品项进行降价,期待能够抗衡电商的价格优势,并引入更多人流入店购买,来带动销售与毛利的提升。但实际上,它的销售额虽然如预期提升,但总体毛利却没有显着变化,甚至于数个月后毛利持续下降。经由实验学习分析发现,顾客针对此品项的需求并未因为降价而有显着提升。顾客只是将需求提前实践,也就是说,趁价格低廉时预先购买未来的需求。由于不懂得善用小票数据,又缺乏灵活快速的实验学习能力,许多零售商往往陷于数据不够的迷思。而在线数据往往是断点的,一般人不会每天在同一家电商消费,购买的品项也往往很类似,数据量累积起来并不够。但线下实体零售的顾客黏着度非常高,顾客可能在同一天内就会去某一家便利店两三次,数据积累起来不一定比在线数据少。像阿里、京东那样拥有如此庞大购物数据的企业毕竟是少数。现在的商业环境变迁很快,尤其在中国,过去几个月的数据不一定能够再用。透过实验学习,同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这样才能够实时应对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策略,小步快跑。话题四: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的举动意味着什么?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代表的是电商转往线下。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最深的原因是亚马逊也想要打造完整的生态系。亚马逊不会只推出实体超市,将来肯定还会推出相因应的电子货币包,而有了电子货币包之后,亚马逊就可以掌握更多的消费数据。线上跨足线下,与消费者有更多的接触点,这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五:为何AmazonGo及很多无人商店迟迟不能落地?其实这和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无人超市虽然可能省下人事成本,但至少就目前为止,技术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谈到无人超市必须有的三个领域的技术支持:顾客辨识(判别谁执行了交易行为的方法)、商品辨识(判别顾客买了什么商品的方法)、付款机制。在顾客辨识领域,某些零售业者(如快猫)使用指纹生物辨识系统来确认顾客身分,阿里巴巴则使用面部辨识科技判别顾客。然而,这些投资十分昂贵,而且安全性仍然有疑虑。指纹生物识别技术较易被破解,面部辨识技术虽然安全性较高,但因为数据存取于云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正确辨识,技术门坎更高。而为了在结算过程中辨识商品,业者可能必须引进RFID(射频识别)系统或是发展图像辨识系统。制作RFID的卷标是一大笔无可避免的开销,而图像辨识系统则又牵扯到技术问题与高昂的云计算费用。根据之前媒体披露的讯息,AmazonGo目前就只能支持同时二十人在店购物,所以这肯定是还不能落地的。同样的思量也见于无人商店的付款机制当中。若顾客不愿将电子货币包与门店数据绑定,以达成自动辨识顾客及扣款,那么业者就必须仰赖移动支付客户端或第三方服务,才能使顾客完成付款。在国内,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付款机制可能不是太大的麻烦,但对于外国零售业者来说,光是要让顾客愿意使用移动支付,可能就要花另外一大笔预算。就算这些困难都能克服,无人零售还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弹性。举例来说,天气因素就是个问题,早前一家无人商店险些吃上官司,原因是热天小吃变质。在一般便利店中,只需店员巡视一下就能排除的问题,最后却让业者必须得加装空调才能解决。而在冬天,许多北方城市可能又会需要时常铲雪,这又是一个无人商店无法克服的痛点。最近掀起的办公室无人货架领域也面对同样难题,即使顾客可以自行消费,但品管、困难排除甚至到补货都还是需要人工解决。
一起惠2017-09-30 09:17:33547 次
跨境电商崛起、订单变得更“小批量”碎片化、低端制造业往东南亚等地转移……特殊的土壤正驱动更多改革创新的发生,各种改革创新也正让中国从制造中心和消费大国逐渐升级为全球贸易中心——不仅能实现货物进出口,还能让全球货品实现全球买卖。前海湾保税港区“全球中心仓”模式正是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模式的尝试之一。日前,小编与蛇口海关副关长林陞、前海湾保税港区管理局跨境电商事业部主任张万兴、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健、深圳保宏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CEO吴东蒴进行了交流并实地参观全球中心仓,希望借此来向大家还原“全球中心仓”的创新内容。“一区多功能、一仓多形态”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中心仓是指主要将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的相关政策,在前海湾保税港区内设立全球集拼分拨中心,实现保税与非保税货物同仓存储、进口与出口贸易同仓调拨、小额交易(2C)与大宗贸易(2B)同仓交割、内贸与外贸同仓一体,通过“一区多功能、一仓多形态”的监管创新,使原来需要存储于多个地区、多个仓库的多种物流及贸易形态的货物可以在自贸区内的一个中心仓内一站式完成,企业因此得以更加灵活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自贸制度创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的带来的便利。(全球中心仓模式示意图)而在去年,海关总署公告2016年第72号(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有关问题的公告)也成了该模式的基础,该72号文表示,允许非保税货物以非报关方式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保税货物集拼、分拨后,实际离境出口或出区返回境内。(非保税货物存放区)(保税货物存放区)(海关综合作业区海关在该区域进行检查)贸易和生产类型企业的四大场景那么根据这个全球中心仓模式,企业可以实现什么样的作业场景呢?作为前海湾保税港区内最先应用全球中心仓模式企业之一的保宏,其公司负责人给小编分析了全球中心仓在贸易上的三个重要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出口货物与内贸货物同仓存储。比如同一批货物可以以非保税货物的形式放在特殊监管区内,同时面向海外和国内两个市场,只需要用一个仓库就可以服务于多个业态。据前海湾保税港区管理局跨境电商事业部主任张万兴解析,在这个模式中,出口卖家把货物向海关申报后,数据记录在非保税账册上,当海外有订单时,卖家就能从保税区往外发货,发出去后再补办入区和出境手续,最后汇总成一份报关单。而对于没卖出去的产品,因为属于非保税货物,所以可以发回国内进行销售,而不需要进行“复进口”。从而减少了出口货物“复进口”所要重新报关缴纳的税。第二个场景是多种进口方式转换。进口商品时,企业可以选择跨境电商方式(1210)进口也可以选择一般贸易进口(0110),但两者的进口模式和缴税是不同的。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实施的是跨境进口综合税,是按照零售价来定税额;一般贸易是按批发价缴税,但进口产品需完成相应的商检手续。所以不少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来试探商品是否在国内市场受欢迎,当产品变成爆款后就转为一般贸易模式,因为进口成本更低。而当企业对进口产品完成商检等操作后,通过全球中心仓模式,就能实现跨境电商业态和一般贸易业态互转,借此解决货物灵活性问题。第三个是场景是全球买卖。即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产品存放在全球中心仓,当海外有订单时,货物属性从保税进口变为出口,然后发货到海外去。比如一个越南的产品、一个德国的产品和中国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存放在全球中心仓,当一个英国人下单后,即能将这些产品打成包裹,发送到英国。这对于类似阿里和亚马逊这种国际电商平台的意义在于,可以将全世界的产品都放在全球中心仓,而不需要在每个地区建一个仓储。因此,对于贸易类型的全球中心仓,主要适用于阿里、亚马逊、京东等基于全球贸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这些企业“买全球,卖全球”和内外贸一体化的愿景。与此同时,该模式也满足企业同时供应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同时存在多种贸易方式的需求,创造内贸电商与跨境电商、进口电商与出口电商并存的一体化电商的新模式。而对于生产类型的全球中心仓,主要适用于华为、中兴、小米等需要进口、国产料件的生产性企业及其供应链配套公司,支持VMI配送实现从“厂边VMI”到“线边VMI”的飞跃。(编者注:VMI即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根据海关提供的资料小编了解到,实际上类似华为和华硕这种大型生产企业,是需要在国内购料,也需要加工贸易保税料,也需要海外进口料。在过去,因为特殊监管区不能实现保税货物和非保货物的打通,所以进口料、零配件等在特殊监管区域内做了集聚后,在区域外还需要设置厂边仓,在仓库内跟国内料做个混拼。但当全球中心仓模式实现后,这个厂边仓就能移到特殊监管区域内,实现线边VMI配送。“形象地说,比如茶杯是国产的,杯盖是进口的。如果没有全球中心仓,杯盖要放特殊监管区域内要做出口手续,在区内组装成杯子后要复进口缴税。而现在就能让国内料和国外料在特殊监管区域内进行集拼,再供给国内或者全球。”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健举例说道。两项改良措施和一个配套服务当然,仅仅有一个改革模式是不够的,要实现这个改革还需要整个监管的创新。根据海关提供的资料显示,这是整个管理理念的创新,在过去,仓库是有物理围墙,有物理账册,有边界的。而现在通过创新后,蛇口海关提出一个云仓的管理概念——通过云的构造把仓的边界围墙拆掉。而为进行云仓改革,全球中心仓目前已实现配套了两项主要改良措施。第一项措施是账册互转。所谓账册互转就是用电子围网拆墙的方式,把账册之间的围墙拆掉。目前共有6大账册,包括电商进口账册、电商出口账册、保税展示业务账册、一般贸易出口账册、一般贸易进口账册和非保税货物业务账册。这些账册是互转是有规则的,比如保税跟非保税是可以实现双向互转的,但跨境电商进口和跨境电商出口是单向的,即进口可以转出口,出口不能转进口。互转规则是按照特定原则来规定的,首先是要保证税收应收尽收,也就是税收到位。然后要保证监管要求的证件由高到低,比如一般进口贸易的货物账册中是有监管证件要求的,有进项类监管要求的,所以在贸易过程中会要求提供相关证件。而跨境电商进口目前是暂时免通关单,所以跨境电商货物是不能转成一般贸易进口的货物属性,除非配齐所需的监管证件,但一般贸易进口的货物可以转成跨境电商货物的属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六大账册可以实现互转外,企业间的同类账册也是可以实现互转,所以企业间的货物是可以进行调拨的。第二项措施是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用一句话说明就是非保税货物可以按非报关方式入区。这个非报关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记账方式。这是海关申报制度的一种进步,是一种贸易便利化。目前中国实施报关备案制中,申报项数是37项。因此,未来实现自贸改革创新,所以开辟了一条以非报关单方式入区的申报制度,解决普通货物如何便捷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跟保税区形成集拼、分拨和混存的问题。除了上述两个措施外,蛇口海关还设立了一个辅助配套手段——让海关接入企业WMS(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指仓库管理系统)数据来辅助海关监管。在过去因为海关和企业监管库存的方式不同,因此企业需要按照海关要求建立一个账册向海关申报,而为了自己的高效管理,则另设一本账册来作为日常管理。现在,海关建立一个中间体,企业之间把数据映射到这个中间体上,或者开放一个端口,海关去抓取所需要的数据。这样就可以让海关真实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而企业也不再因为要设立两边账册应对海关和本身需求,而导致低效或者发生数据错漏。升级成全球贸易中心新机遇对于企业来说,全球中心仓的实现让很多业务都得以实现,那对于中国贸易来说,整个全球中心仓模式创新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在与蛇口海关、前海湾保税港区管理局、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和深圳保宏等多方进行交流后可以了解到,全球中心仓模式瞄准的是协同香港去跟新加坡进行差异化竞争。目前,全世界自由港国际贸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新加坡,新加坡一年大概有接近90%的贸易都是国际中转的。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这种高效运作以及其地理位置带来的贸易价值。运送到东亚的货物从新加坡做了中转后会来的香港,在香港进行中转集拼,可能会转至韩国也可能转到国内。香港能做到这么便捷服务于整个大中华圈也是得益于货物在香港进出境的便利化。但实际上香港跟深圳的地理位置是很相近的,所以其实香港跟深圳是可以协同的。但因为制度的差异,变成了只能将全球货物在香港进行中转集拼,然后再发到深圳和商户,再做一个仓储中转送到全国。而蛇口海关方面认为,要实现跟香港协同与新加坡做竞争,关键在于改变申报制度以及“一区多功能一仓多形态”的模式。全球中心仓的创新实践就是在利用互联网的思维破解原来思想上的框框线条,在原来的系统上去繁就简。
一起惠2017-09-29 09:19:17377 次
近几年,“网络医院”(含“云医院”、“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等类似概念,下同)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6年,有533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总计获得了33.21亿美元的投资,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额约为623万美元。尤其在2015年下半年后,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导向的刺激下,“网络医院”在2016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生长壮大。尽管如此,这绝不意味着“网络医院”的发展已经是一片坦途。在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国家和部分地方的卫生主管部门却并没有显示出相应的积极态度。2017年5月,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国家卫计委就《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非公开征求意见的文件规定,“允许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仅限于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同时要求在《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前设置审批的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络医院等“应当在办法发布后15日内予以撤销”。但随后在5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金小桃在公开场合又回应称,国家卫计委正在征求意见,“会支持这一新生事物走向更高境界”。主管部门这一暧昧的态度,让是否上马网络医院成为无数投资人纠结不已的问题。网络医院,在资本市场和观众一片叫好的情况下,到底存在哪些法律障碍?◆◆◆网络医院:边界在哪里?1.网络医疗就是“轻问诊”吗?事实上,何谓“网络医疗”在法律上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这也导致早期大多数试水“网络医疗”的项目仅限于“轻问诊”而不敢真正去触碰只有线下医院才有资格从事的“诊疗”活动。除一些地方主管部门积极支持或者默许的特定项目以外,大部分所谓的“网络医院”其实更偏向健康信息咨询一类的平台,线上的医生通常仅能给予不涉及诊疗的健康保养建议或者建议访客去线下医院做进一步确诊。2.网络医疗就是“远程医疗”吗?从国家政策来看,与“网络医疗”最直接相关的概念是“远程医疗”,但相应的正式文件却是凤毛麟角。其中,引用率最高的文件莫过于2014年颁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远程医疗意见》”)。《远程医疗意见》指出,“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同时其又补充,“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从字面上来看,《远程医疗意见》中提到了两种模式的“远程医疗”,一种是作为邀请方的医疗机构与作为受邀方的医疗机构之间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患者提供诊疗的医疗活动,另一种是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而我们通常理解的“网络医疗”,似乎更像是第二种情形。正当我们认为“网络医疗”终于有政策可循之时,国家卫计委随后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关于《远程医疗意见》的解读中却又指出,《远程医疗意见》“明确了远程医疗服务的定义和内容”,即“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并没有提到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诊疗服务的情形。在实践操作中,国家卫计委认可并推行的“远程医疗”项目也属于医疗机构之间(尤其是医疗条件和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的医疗机构作为邀请方,并由医疗条件和技术较为先进的地区的医疗机构作为受邀方)开展的远程医疗服务。我们注意到,部分省市(例如江苏省)在其地方性的规定中也明确限制“远程医疗”目前仅限于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服务,暂不涉及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不过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地方在网络医疗的道路上先试先行,走在了前列。例如,宁夏银川市自2016年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互联网医院的地方政策,其中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银川互联网医院,是指在银川市注册,与银川智慧城市实现数据对接、融合,以互联网为载体,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向患者提供健康咨询、问诊、导诊、远程医疗等服务的机构”,同时在其实施细则中明确互联网医院分为“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医院”以及“医疗机构+互联网技术模式的互联网医院”。与《远程医疗意见》相比,银川市的地方政策显然更能受到目前大多数“网络医院”的热烈欢迎。根据公开的新闻报道显示,自2016年12月10日,作为第一家落地银川的互联网医院——好大夫在线的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正式开业以来,已有前后数十家互联网医院落地银川。◆◆◆相关配套服务:网络医院还能做什么?除了通过互联网给患者看病,网络医院能够引起众人关注的焦点还在于其他相关的互联网配套服务,例如大多数项目希望打造的让患者足不出户实现看病买药的一站式服务,或者在大数据概念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将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及商业化利用。不难理解,在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和高度垄断的历史背景下,民间资本近年来终于可以通过有限的渠道进入医疗市场,其对于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医疗资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利益驱动。然而,鉴于医疗服务本身的敏感性以及相关法规的滞后性,真正能够开发出的商业化项目仍然微乎其微。1.互联网药品交易:谁来卖?谁来送?看病和买药通常是紧密相关的两件事。网络医院在提供网上看病服务的同时,也自然会触及网上卖药的需求。然而,药品销售目前在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对高度管控的领域,无论是线下卖药还是线上卖药,涉及众多资质上的要求和条件上的限制。比如,由于我国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只能在网上销售本企业经营的非处方药,而不能销售处方药。在“网络医院”的模式下,通常会由一家非医疗机构的第三方平台公司(比较常见的是普通的IT公司)在其互联网平台上展示和销售药品。在此情况下,该第三方平台公司可能会需要取得不同的证照,例如药品交易相关的资质。然而,随着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结束了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的试点工作,第三方平台公司已经无法再通过其自身网站作为平台方向个人消费者销售药品。在此情况下,第三方平台公司只能基于现有的法律框架调整相应的商业模式。此外,通常意义上的药品零售模式中,个人消费者直接到药店购买药品,一般不存在药品配送的需求。在现有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也仅对药品批发过程中的药品运输与配送做出了具体要求。然而,如上述“网络医院”的基本合作模式图中所示,当患者通过互联网购买药品后,通常会由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药品配送的功能。在此情况下,该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否必须作为一家药品经营企业取得GSP证书?尤其在针对无需冷链运输的一般药品时,是否对其配送商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问题也有待立法进一步明确。2.医疗大数据分析:患者的隐私信息谁来保护?患者前往线下医院就诊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就诊数据,例如各种病历记录、化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在“网络医院”的模式下,提供平台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公司作为一家非医疗机构客观上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医疗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商业化目的(例如根据某位患者近期的就诊信息向其推送相关的医药产品),那么对于整个医疗行业而言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但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针对医疗领域中的数据使用,立法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普遍采取了严格控制的监管思路,原则上要求相关医疗数据仅能用于针对该患者的诊疗活动,禁止以非医疗、教学、研究目的泄露患者的相关资料。同时,在今年《网络安全法》出台的大背景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网络医院”模式下涉及的患者信息,应当如何保护和使用,也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谁来给网络医院正名?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在法律上并不存在“网络医院”这样一个概念,而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和地方对于“网络医疗”的内涵外延似乎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纵观目前市面上号称“网络医院”、“云医院”、“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的实例,采用医院借助第三方平台通过互联网直接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这种模式的不在少数,通过“网络医院”模式延伸开展相关互联网服务的尝试也层出不穷。然而,鉴于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任何政策文件明确支持“网络医院”这种模式,据部分地方主管部门透露,各地开展起来的“网络医院”普遍是在当地主管部门默许的态度下进行的试点,甚至都没有取得任何书面许可或者批复,也鲜有如银川市政府出台专门的地方规定进行积极推动的情况。这似乎让名声大噪的“网络医院”处于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加上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前不久流传的国家卫计委起草的两份非公开文件中对于互联网诊疗活动的保守态度,也让这种模式今后的发展道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本文首发于金杜研究院KWM_China;作者:张运帷李凌碧黄中斌;
一起惠2017-09-26 09:11:31469 次
阿里巴巴的手快摸到亚马逊的背脊骨了。截至美东时间9月22日收盘,亚马逊市值4565亿美元,阿里巴巴4507亿美元,二者的市值仅仅差了1.3%。而在差不多两个月之前,二者市值的差距一度达到了1000亿美元。这之后,阿里追赶的脚步越来越快。不得不说,全球的投资人对于这两家公司都给予了厚爱。今年,阿里的股价翻了一倍,而亚马逊上涨了27%。此前高盛公布的一份最受对冲基金欢迎股票名单中,阿里和亚马逊均在列。高盛投资组合策略研究表明,2017年注定是低波动性和低回报的一年。因此,很多对冲基金都在涌入这些受欢迎的股票中,以保证回报率。在股价翻倍之后,华尔街的一些分析师仍然上调了阿里股价的目标价,认为其云营收能力的增强、投资者对蚂蚁金服和菜鸟网络估值的增加、B2C市场份额的增多等等因素,将促使股价的继续上行。而对于亚马逊,有分析师认为,亚马逊的云计算业务正在迅速增长,该项营收在未来八年时间里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会达到20%。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之后,再把AmazonGo的模式嫁接进去,他们的增长速度会非常迅速。不管是业务驱动,还是资本逐利的原因,阿里和亚马逊正在双双挺进5000亿美元市值俱乐部。战争不只是在资本上,无论是市场和业务层面,二者的战场都已经硝烟四起。2016年,来自调查公司Euromonitor的数据,阿里巴巴以47%的份额位列中国电商市场第一,京东20%排名第二,而亚马逊仅剩1.3%。但是,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上,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6年的数据,亚马逊在美日英法德的市场份额都是首位。如果想要甩开对手,二者必须要争夺下一个高成长性的市场。童士豪认为,战场可能会在印度或者东南亚其他国家。阿里在印度投资了Paytm、Snapdeal,而亚马逊已有迹象可能在今、后年成为印度电商市场的第一。在业务层面,亚马逊和阿里都认为自己不再是单纯的电商公司,除了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的云计算业务,在电影娱乐行业,两家也都有涉足。根据二者最新的财报,电商业务在目前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均超过了85%,亚马逊略高几个百分点。而在双方都极为看重的云计算业务上,亚马逊AWS在2017财年第二财季营收为41亿美元,在总营收中的比重达到13.48%;而阿里云2018财年第一财季的营收为3.59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重接近5%。在娱乐业方面,阿里的核心战略在优酷土豆。而从小众电影起家的亚马逊电影工作室近年来获奖无数,此前有消息称,他们正在和苹果竞购007电影系列版权,转战大制作。尽管拥有如此多的同质竞争,但分析师们认为,两家的商业模式并不一样。特别是对未来的成长进行分析时,必须要看到二者的差别,同时要考虑到中美经济环境的不同。近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接受彭博专访时也问及与亚马逊竞争的问题,马云称花很少时间研究怎么和亚马逊竞争,而是研究能从亚马逊身上学到什么。阿里巴巴的工作“是鼓励更多公司成为亚马逊”。
一起惠2017-09-25 09:29:14423 次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消息,趣店今天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招股书。据招股书显示,趣店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QD”,拟议的最高筹资额为7.5亿美元。招股书显示,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花旗集团、中金公司及瑞银投资银行将担任承销商。趣店集团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大数据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根据招股书,截至2017年2季度,趣店集团注册用户数约4790万,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达2890.6万人,2017年第二季度实际交易用户数558.8万人。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12个月中,公司累计向约700交易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交易笔数接近7千万笔。
一起惠2017-09-19 09:12:04332 次
新零售的概念提出还不满一年,零售行业已经进入自我改造和快速更迭的快车道。在这个赛道上,有人想一骑绝尘,有人想弯道超车,有人想当追风少年……有人说新零售注定是巨头的游戏,因为零售全链方方面面牵扯的太多;也有人说新零售是传统零售的福音,给线下注入了新的活力。零售渠道观察从三个切面进行了观察,希望可以带来一些思考。密度和规模是战争的入场券以无人店和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零售将在规模化的胡同里血战到底。共享单车格局已定,摩拜单车和小黄车凭资本攻城略地,迅速撬开全国市场,成为该领域的两座高山。免费的公共道路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对缴纳押金次数的容忍也是有限的,现在政策也是有限的(多地禁止共享单车投放新增车辆),最早最快地掠夺资源的玩家往往才能笑到最后。共享经济是一门资源生意,它们所完成的交易几乎都依赖现有场景,现有场景成了宝贵资源。共享单车先行者在前,其他更依赖场景的共享生意也都深深意识到抢点布局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单车几乎算得上共享模式中共享效率最高的品种。凭借与生俱来的交通工具属性,共享单车可以做到随用随停,无桩带来的无牵挂感极大增强了用户体验和使用欲望,短距离出行使用共享单车的心理成本几近于零。而使用者本身就充当了物流机器,保证了单车在城市的流动性。而以共享充电宝为例,不管是大机柜型还是桌面型都需要使用者在用完充电宝后找到附近的布点放回去。由于按时计费,使用者对下一个场地是否仍有布点的不确认感增加了心理成本,间接导致不少非刚需人群放弃使用共享充电宝。对于共享充电宝的入局者来说,模式并非致命要素,快速抢市场、分地盘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布点密度够粘稠、把贡献充电宝塑根植于极为普遍的生活场景,才能给潜在消费者足够的安全感,同时把对手逼出场景区。不针对消费者的补贴大战或许即将打响。人们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往往因为刚需或不安全感,对价值相对没那么敏感,更看重的反而是取还的便利程度。据了解,一些共享充电宝品牌已经开始在高流量和高换桌率的零售店等场景交付“入场费”。共享充电宝在已有的生活场景里进行排他性布局,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亦然。高端小区、办公楼同一公司内公共资源有限,加上排他协议,几乎不可能出现两个相同业态进场的情况。起量和圈地将成为新零售玩家们的首场战役,其背后是资本和执行力的对垒。天猫小店和京东小店各自的百万计划,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有反对声音认为,靠资本力量抢市场还是移动互联网玩剩下的老一套,新零售在比拼流量的同时也应该保持精细化运营,前端呈现和后端效率依然可以影响生死。他们可能忘了,能选择生或死也是一种权利。在那之前,还需要一个战场的入场券。场景+品类结构是新零售的护城河共享经济和无人零售的逻辑很简单:抓住痛点,提供方便。除了小、轻、简,新零售也可以大、重、全,关键要有能力聚客。组织新商品、发展新业态、打造新环境、应用新技术……这些商业的新逻辑和新方式在被所有闯入新零售战场的新兵和正在努力转身的传统企业积极尝试。与小场景新零售业态陷入死亡厮杀不同,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空间则因其融合多场景的特点被奉为新零售典范,这些新零售综合体正在试图搭建一个基于场景定位的销售空间。餐饮与超市的融合是盒马鲜生颠覆传统零售业的法宝,这种融合业态满足了用户随买随吃的一站式体验。需要用餐的消费者可以近距离自行挑选食材,新鲜品质和卫生情况得以保证,已经在超市内购买了生鲜的顾客顺便用餐也顺理成章;无需就餐的消费者作为旁观者,也更容易对超市食材质量更加信赖,进而推动消费。对于这些零售综合体来说,餐饮不单是体验中心,更是流量中心。盒马鲜生改变了传统超市、卖场的品类组合原则,使整体的品类组合更浅且更加扁平。它们不提供简单商品,而更多是把以往家庭完成的事情放到店里完成,为顾客提供可以直接食用的成品、半成品,改变了传统超市的商品结构,也把传统的厨房场景搬到店内,把消费留在了店内。除了专注于“吃”场景的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世纪联华“鲸选未来店”、上品折扣“上品+”……等销售空间也都集中了多元场景,餐饮、科技、家居、书店等无一缺席。场景搭配带来1+1>2的效果,而价值聚合也进入了新零售的视野。盒马生鲜创始人侯毅指出,盒马模式的核心就是依据新消费环境,重构新消费价值观。基于当前消费的需求特点,它们重新设计了一套包含“新鲜一刻”、“所想即所得”、“一站式购物模式”、“让吃变得快乐,让做饭变成一种娱乐”四个组成部分的消费价值观,并贯彻进店。通过构造价值观,盒马鲜生让对这份价值感认同的消费者更加依赖自己提供的服务,增强了留客能力。与此类似,专注潮流的YOHO!以潮流时尚为主题打造的“YOHOSTORE”几乎在单一空间内汇聚了与其相关的所有场景和共同价值。在YOHO!STORE,大部分的品牌被以品类和风格来进行货架划分而不以单店形式出现,个别品牌会根据潮流风向和生意逻辑设立独立店中店但数量极少。此外,YOHO!STORE划出了很大一块面积给品牌提供服务和活动的空间。一方面,品牌会提供类似球鞋清洗、潮流课堂、理发造型等潮流服务;另一方面,也会有艺术展、品牌展和livehouse等活动不定期举办。这些同类场景和价值的集合对潮流人士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差异化、场景化、价值化、社交化、便利化……在零售渠道观察看来,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玩法背后的逻辑都是:锁住消费者,新零售的护城河里才有水。供应链没插上翅膀,风口再高你也容易掉下来前端万店大战,后端的供应链也要跟得上节奏。无人值守货架很火,但猩便利CEO司江华认为“一个货架加几袋零食”就入局追风口是妥妥的炮灰思路。“当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发现壁垒很高,风口没那么好追。”在诸侯瓜分中原后,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是强大的基本功。除了数据驱动,还需要供应链能力、运营能力、商品研发等能力。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对零售渠道观察表示,后端运营是玩好无人值守货架的保障,包括货损、供应链和流量转化在内的种种保障都缺一不可。有一环没有做好,都是在给自己挖坑。哈米科技创始人赵文强曾指出,无人值守货架行业的设仓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理论上,一个仓在它覆盖半径内的客户密度越高,成本效率就越好。但现实是半径内客户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可能很分散,如何去搭建一个动态的仓配模型,让成本效率尽量最大化才是竞争的核心壁垒。这就对企业的大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办公室场景少不了生鲜品类,但生鲜供应链的成本不是人人都承担得起的,拥有成熟供应链和门店网点的生鲜电商则具备先发优势。生鲜电商+无人货架的联姻因此成为热门。今年6月,每日优鲜推出的“每日优鲜便利购”项目正式宣告了生鲜电商和无人货架行业的结合。8月,哈米科技宣布将与易果生鲜从生鲜供应链、冷链配送、企业福利等角度进行合作。易果也会将自己的生鲜供应链体系、1小时送达的服务体系、B2C服务等能力全面开放给哈米。昨天(9月15日),百果园与七只考拉、好品、领蛙等无人值守货架公司进行合作,成立“大百果联盟”,向合作伙伴全面开放水果供应链体系。……无人值守货架的本质是更微型的“前置仓”模式,仍是一种规模化效益。U掌柜CEO祝鹏程认为,要实现盈利,最终靠的是规模化效益下的高效运营,和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综合运营能力。从数字化的角度看,新零售语境下的供应链强调“多位一体”。供应链不再只是被动的等待前端信息的传递,而要主动的参与到更加前端的服务消费者的工作中去,完成商品选择、销售预测、动态定价、自动补货、计划采购等多种职能。马云在5月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指出,新零售时代的物流必须要靠数据。未来的物流公司要成长,要靠数据,靠技术,靠人才和高度投入技术研发。马云对物流行业的预言呼唤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技术化变革,供应链同样需要变得更加智慧。线下零售的数字化正在反推新零售时代下的供应链变革。许多商家使用电子价签实现线上线下的数据同步,将包括SKU、库存、价格、促销等数据完全打通,为供应链可视化打下了基础。新零售语境下,供应链追求精确和效率的结合。和传统电商相比,新零售场景凭借自身聚客能力将覆盖半径内的订单集约到店,以B2B物流大面积代替B2C物流,小部分B2C作为短程补充(3KM内半小时配送等),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看似剩下了由店到家的300米,其实省下了十倍百倍的物流分拣、配送浪费,供应链效率提升,运转和调整的节奏就能更快;和传统便利店相比,数字化管理对供应链的反推作用会更明显,当人们能更容易地从店里买到自己喜欢和需要的商品时,这盘生意就成了。誓要做百万家的京东小店和天猫小店把供应链和线下仓储的能力开放给传统便利店经营者,其显现的潜力充分表明了新零售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深切需求。新零售玩法无限,却万变不离其宗。数字化全渠道运营和全新场景沟通了线上线下,使线上线下同样好玩,同样高性价比,同样高品质,对消费者同样了解。迅速布点抢占场景的规模战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获客手段和打破效率桎梏的供应链管理都是基础建设,保证不掉队的同时,不同的营销方式、产品力甚至品味取向等都会成为每个新零售从业者独有的亮点。新零售,会把未来的中国打磨成全世界羡慕的样子。
一起惠2017-09-18 10:28:28849 次
9月12日消息,京东集团(JD.COM)今日宣布,申元庆于即日正式加盟京东,出任京东云事业部总裁,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汇报,全面负责京东云计算等相关业务。申元庆此前担任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申元庆加入京东称“希望能真正做一番自己的事业”。刘强东表示:“相信申元庆一定能帮助京东在云计算等业务方面快速发力,将京东云上个台阶并成为京东集团各项能力的输出平台,以京东全产业链的能力向全行业和社会提供更为广泛且更具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京东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兼法律总顾问隆雨女士表示:“申元庆不仅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还拥有丰富的销售运营经验。申元庆的加盟除了对京东提升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业务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磁场效应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京东热诚地欢迎申元庆,并期待他为京东的技术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做出重要贡献。”据悉,近期还将有一批海内外顶级技术人才加入京东,这一方面源于京东技术驱动的策略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京东提供了广袤而肥沃的应用土壤,也吸引着技术人耕耘与收获。申元庆(SamuelShen)于1993年加入微软,服务24年,曾先后领导过Windows服务器操作系统全球产品开发、中国Windows产品市场等核心业务。2012年,申元庆被任命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及大中华区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负责人。同年,申元庆在北京创立了微软云加速器,并连续四年获投中集团颁发的中国最佳孵化器称号。2015年申元庆接任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并被晋升为Azure云中国区总经理,负责微软Azure云在中国区从战略、工程、运营、运维与客户服务的端到端全链条管理。Azure云也是全球4大云服务厂商中唯一在中国有落地产品运营的厂商。申元庆还全权负责微软Azure在全球认知服务及关联性数据库的开发运营及运维管理。
一起惠2017-09-13 09:33:30775 次
“我大概只听懂不到30%,感觉就是不明觉厉,所以是很厉害,”在今日由清华经管学院举办的“科技·驱动成长”论坛上,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开始自己的演讲前说道。在几分钟之前,他正坐在台下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ainK.Kobika讲解他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应用。对,就是因为下面这张图引发的一系列探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ainK.Kobika在讲他的学术成就Brain教授的研究确实让人不容易理解,而他的演讲不由的带我们对一些前沿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值得一提的是,Brain除了是一名诺贝尔获奖者外,他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的这种双重身份,在国外的学术和科技领域是非常常见的。而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的身份也非常多元,他同时也是投资人并创办有自己的企业。马化腾讲道,前段时间曾祝贺张首晟教授发现了“天使粒子”。而且他还发现,张教授在朋友圈直播了美国的日全食并非常有兴趣的讲解了日全食原理。对此,马化腾调侃道,“不想成为科学家的投资人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马化腾坦言,自己也曾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没有实现。不过,腾讯通过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合作,在用另一种方式探讨和研究科学技术。在他看来,斯坦福大学是创新的源泉,商业和科技方面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这都是值得中国学习的。未来,中国应该在产学研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于腾讯来说,公司怎么看商业与科技的结合呢?马化腾表示,过去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全球市值前10的公司,大部分都是金融和能源公司。如今,前10大公司中,有7家是科技公司。就在这一两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腾讯和阿里也有幸进入了Top10。这种变化确实会给人一些触动。他说道,听说高盛这家投资银行也开始说自己是科技公司,说他们超过1/3的员工是研发人员,而且其研发人员已经超过Facebook(待求证)。他对此调侃道,投资银行都如此努力,所以腾讯更没有什么理由推脱的了。所以说,科技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这波浪潮中,腾讯可以做什么呢?腾讯以前在社交、通讯、金融、数字内容方面有所积累,未来公司可以从AI、云和大数据这三大基础方面出发与产业界和学界合作。马化腾认为,未来所有的企业都会在云端处理大数据,这基本会是一个很普遍的模式。很多企业不愿意将数据放在外网,但这种狭隘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就好像以前大家都不愿意接入电网,而是自己在家建一个发电厂。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过去用电量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的指标,未来这个衡量指标将是用云量。除了在这几方面的探索外,马化腾还谈到了公司的CXO网大为,他目前所看的产品和投资的方向都不是腾讯当下在做的事,包括太空、阿根廷的卫星公司、医疗、基因等。腾讯在关注科技的方方面面,当然腾讯还投资了特斯拉5%的股权。对此很多人都看不懂,但马化腾认为,特斯拉象征着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而且还会涌现很多源源不断的黑科技,这样做腾讯会更接近未来科技。腾讯紧追各种科技,从近几年公司的频繁投资便可知一二。不过,这种四处撒网以及站队式的投资却让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有一点不满。当着马化腾的面,他坦言这使得创业公司的发展颇为艰难。对此,马化腾表示,腾讯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做出改变,比如建立开放平台、众创空间等。而且做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烦恼,也会被排斥。比如因为一些原因,腾讯不能投资张首晟的基金。另外,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经遍及大街小巷,其实腾讯并不排斥另一家,但另一家并不是这样想的。马化腾还表示,腾讯目前遵循”半条命“战略,另外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在腾讯内部,目前公司很多业务都不做,而是发挥核心优势;而且腾讯的投资可以只占小部分股份,不必要非得控股。他还坦承,目前的状况不完美,但是公司有时候也没办法。
一起惠2017-09-09 08:58:30372 次
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智能音箱这样,在市场还没启动的时候就吸引了所有科技巨头的注意力。美国的谷歌、微软、亚马逊、苹果,中国的天猫、京东、小米、酷狗、喜马拉雅、科大讯飞,韩国的三星,日本的索尼,都在抢占入口。而它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所代表的远场语音交互想象空间极大。有人说智能音箱可能是未来网购的下一个流量入口。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智能音箱的出现,现在,人们可以躺在沙发上不动一根手指就完成网购下单。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和零售公司加入语音购物领域,这一场景变得越来越普遍。在美国,亚马逊、苹果、谷歌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语音设备,它们可以放在你家里的某个角度,等待语音指令,然后帮你网购下单、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规划路线、阅读邮件等等。根据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数据,具备人工智能并联网的声控音箱市场将从2015年的3.6亿美元规模增长到2021年的35.2亿美元。Technavio最近发布的2017-2021年美国智能音箱市场报告也告显示,美国智能音箱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38%。eMarketer的预测则显示,在美国,今年智能音箱的月活跃用户将会达到3560万人,比去年增长128.9%。尽管目前没有相关数据统计到底有多少人使用智能音箱进行网购,但这的确是一个趋势。“通过智能音箱进行网购还在早期阶段,目前消费者还不能完全信任这个科技产品。”CreativeStrategies的分析师CarolinaMilanesi指出,“它可能会进展得比较慢,不会一夜之间爆发,但趋势是不可挡的。”在其看来,尤其是亚马逊的Echo以相对便宜的价格面世之后,智能音箱越来越普及,语音购物的门槛也逐渐变低。当人们的生活慢慢被智能手机占据,没有时间坐在电脑前网购,那么,语音购物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了。你可以想想一下它的应用场景:如果你是正在电视机前看比赛的球迷,你只需要发出一个语音指令就能快速订个披萨,而不用打断你看电视;如果你烹饪时发现食用油快用完了,那你立马就可以通过智能音箱在网上订购并等待送货上门,避免一回头又把这事给忘了。“便捷性可以驱动很多行为,人天生是愿意偷懒的。”Milanesi指出,语音指令甚至可以免去你在打开手机应用的过程。据悉,亚马逊2014年发布了第一款Echo后,到目前销售量已经超过3000万台。Echo配备有亚马逊独立开发的Alexa人工智能交互语音系统。根据eMarketer的数据,目前,亚马逊占据了美国智能音箱市场70%的份额,而排在第二位的GoogleHome占24%的份额。值得一提的是,收购全食超市(WholeFoods)的举动可以让亚马逊Echo的用户用语音订购超市商品了,同时,亚马逊的智能音箱还可以放在全食超市售卖,这相当于给了亚马逊一个实体世界的零售点。而就在前几日,亚马逊又宣布与微软合作,双方的智能语音系统Alexa和Cortana将可互相唤醒。Echo用户可以通过Alexa唤起Office应用,Windows10用户也可以通过Cortana让Alexa控制智能家居或者进行网购。苹果公司今年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HomePod”,并表示将在12月上市。与此同时,来自韩国的三星、来自日本的索尼,都对外宣布正在研发智能音箱。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前段时间还宣布和谷歌联手,正式进军语音购物领域。“事实上,语音购物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购物方式,最终企业还可以通过智能音箱推送商品广告。”市场调研机构J.GoldAssociated的分析师JackGold评论道。在早期的这个时候,抢占入口可能远比产品有多牛更为重要。此外,也有分析指出,巨头都在入局,很多小玩家也在跟随,因此可能会造成这个市场过热的状态。可以预测,站在风口浪上的智能音箱或者语音购物,在不久后会出现一批被“拍死”在沙滩上的企业。“但无论如何,只要它本身存在价值,市场就会存在并且最终回归理性。”
一起惠2017-09-08 09:08:58333 次
数字化时代,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越来越难以把控,这对于商家们而言将充满挑战。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购物体验、提高运营效率变得越来越紧迫。日前,美国牛仔服品牌Levis(李维斯)便在这方面又迈出了一步。据悉,Levis推出了一个在线“虚拟造型师”来帮助消费者挑选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服。它是一个智能聊天机器人,目前已在Levis官网和FacebookMessenger上线。它结合了实体店员工的时尚知识以及人工智能,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机器人可以向用户提问“你希望你的牛仔裤在臀部和大腿处贴身吗?”这个功能可以帮助Levis理解用户对裤型、裤子弹性等方面的偏好。通过跟用户对话获取用户的偏好之后,机器人会整合尺码、布料偏好、颜色等信息,然后为用户推荐最适合他的裤子。另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分享”功能让朋友帮忙投票决定选择哪一款商品并发表评论。与此同时,Levis还配合智能聊天机器人推出了“看效果”(“SeeItStyled”)功能,它运用到了图像识别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体型和外貌生成用户穿着这件衣服的样子,让用户在网上购物也能看到衣服的上身效果。对此,Levis副总裁及全球电商业务总裁MarcRosen谈道:“我们在正面解决当今社会所有零售企业都会面临的挑战,即如何创造一个无缝连接的、个性化的购物体验,而虚拟造型师这样的新技术只是这场革命的一部分。”据了解,Levis的智能机器人由mode.ai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而它只是Levis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购物体验、驱动销售增长的一个小举动。此前,Levis还曾强调过运用技术革新来提高库存管理效率的重要性,并表示公司一直在于英特尔(Intel)等公司合作,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库存的精准度。此外,去年4月,Levis还联合科技界大亨谷歌推出一件名叫“evi’sCommuterTruckerJacket”的智能衣服。据悉,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融入了谷歌ATAP项目计划核心科技的商业产品。制造材料方面,这件夹克所用织物拥有导电性,可以向手机传送指令,例如,通过不同的手势,你可以选择播放或者暂停你手机上的音乐。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方面一直努力着的Levis,今年似乎已经见到了成效。根据其7月份公布的财报,母公司LeviStrauss&Co.第二季度业绩呈现出当下零售业难得的积极景象。集团收入总计10.67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涨5.6%,涨幅比一季度的4.3%有所提高,其中,零售业务按年大增13%。不过,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ipBergh却表示对品牌现阶段的情况并不满意,称他与集团正在共同经历产品更新换代和公司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ChipBergh指出,电商在品牌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Levis已正式入驻亚马逊。亚马逊除了拥有广大的客户群体外,他们的数据也是Levis所需要的。“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亚马逊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或许会比我们还了解Levis的消费者。”
一起惠2017-09-06 09:18:48433 次
马云称2017年是阿里巴巴的新零售元年。2017年以来,阿里用零售通涉足便利店、用盒马和百联涉足超市、用银泰私有化涉足百货,用口碑玩本地生活,在整个线下零售业态中唯独还没有尝试购物中心MALL。近日,一起惠获悉,阿里正在建设第一家完全属于阿里的购物中心,新的购物中心名字叫做“moremall”“猫茂”。一起惠了解到,首家”猫茂“开在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淘宝城三期,总面积4万平米,整体结构为5层,目前正在装修阶段,预计2018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同时有知情人士告诉一起惠,“猫茂”具有以下几个特色:阿里独家操盘:上述知情人士告诉一起惠,“猫茂”目前筹建由阿里巴巴智慧建筑事业部操盘,而招商团队是由阿里自己组建的团队。另有业内人士告诉一起惠,该项目最初的运营团队确定的是南京水游城的运营方鹏欣,后来才改成阿里自己的招商团队,目前鹏欣仍留有一小部分团队协助。不过,有知情人士透露了实情,他说,目前鹏欣已经和阿里解约,有一部分人从鹏欣离职后,阿里录用。新零售技术落地:“猫茂”将会植入一系列阿里推出的新零售技术。一起惠了解到,6月17日,天猫在杭州嘉里中心和城西银泰城开设了“新零售体验馆”,批量展示了AR天眼、未来试妆镜、虚拟试衣间等一系列技术驱动的新零售产品。当时,天猫营销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刘博表示,这只是一个开端,很多东西并未成熟,天猫的目标就是将这些技术常态化,让线上线下的链接更顺畅。该知情人士表示,这里很多相关技术已经成熟,“猫茂”将会让这些技术正式大规模商用,同时天猫的一些玩法也会落地。淘品牌与传统品牌共存:淘品牌依托淘宝天猫而起,随着互联网流量触顶纷纷寻求线下机会。据该知情人士介绍,在品牌上,“猫茂”将会引进一批淘品牌,同时也会有很多有影响力的传统品牌。事实上,今年阿里与众多品牌达成新零售方面的意向,如8月30日,天猫宣布与海澜之家正式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未来,海澜之家线下5000多家门店将与天猫深度融合,成为新零售“智慧门店”。盒马鲜生旗舰店:“猫茂”的主力店将引入阿里新零售急先锋盒马鲜生。同时一起惠了解到,这家店将是盒马在杭州的旗舰店。正如之前一起惠所报道的,盒马鲜生今年下半年进驻杭州,第一家店将于近期在拱墅区开业,目前已经开始了人员招聘,配送骑手培训工作。太平洋影城:该知情人士介绍,在电影院等娱乐业态方面,“猫茂”将引入峨眉电影制片场旗下的太平洋影城。随着“猫茂”的建成落地,阿里完成线下便利店、超市、百货、购物中心等主要业态的样本建设工作。而今年7月份,阿里巴巴宣布成立“五新执行委员会”,成内部组织构架向新零售方向的调整。那么,阿里在新零售方向基本完成理论和框架建设,在今后的3-5年,将是新零售的大规模试验和扩张期。那么,阿里的第一个购物中心“猫茂”开业后到底怎么样,是否能让我们耳目一新,一起惠将会持续关注报道。
一起惠2017-09-04 09:44:19403 次
此前网上曾有消息传出,生鲜电商平台每日优鲜内部孵化“无人零售”项目——每日优鲜便利购。据最新消息,每日优鲜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了这一点,其无人零售货架“每日优鲜便利购”早于今年6月开始在北京的商业办公区铺设网点。据悉,每日优鲜便利购主要由常温货架、冷藏柜和冷冻柜三部分组成,提供水果、零食等多种商品。消费者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货架上的二维码,选择所需的商品后自主支付。据每日优鲜方面透露,每日优鲜便利购目前在北京写字楼集中区域均有覆盖,比如国贸、望京和中关村等,短期内聚焦北京,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渗透,拓展大企业业务。对于每日优鲜入驻无人零售领域的目的,每日优鲜方面回应,每日生鲜便利购对应的是线下的场景,完成线下流量回收。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线上引流成本越来越高,线下引流成本反而较低,所以线上电商进军线下,拓展新的流量来源。无人零售领域在今年下半年持续火热,仅在办公室无人零售货架领域,目前已有成都的果小美、北京的哈米科技、上海的猩便利等相继入局。在防盗方面,无人值守的零售货架因放置在办公领域,故无防盗措施。正因此,货品的损耗尤其值得关注。此前曾有报道,武汉的用心点吧运营六个月后,公司发现开放式货架导致货损率居高不下,普遍突破10%,最严重的货架达到39%。在商品供应方面,大部分企业的无人值守零售货架采用的是常温货架,更多提供的是零食等常温商品。但因部分企业配备冷冻柜,故能提供冷饮。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每日优鲜便利购,其冷冻柜能提供生鲜类产品,而这得利于北京多个前置仓以及生鲜电商的基因。对于无人零售,行业内一直争议不断。曹磊认为,技术上的成熟给无人零售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此外,风投对无人零售的关注也让相关平台获得更好的估值。但同时无人零售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无人零售将中老年群体以及无法移动支付的学生群体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因无人零售是数字化驱动,一旦出现程序上的问题,容易造成秩序上的混乱。
一起惠2017-08-30 09:23:35462 次
这边在杭州办“零售通”大会,那边就是一连串刷屏的天猫小店demo宣传。再加上前两天卫哲“我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以及曾鸣教授“S2b2c”的前哨,明眼人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来,这是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的延伸,也是通往未来智能商业方向的关键连接点。天猫小店,可以说是阿里巴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一步好棋。似乎所有人都看到了阿里巴巴和京东通过百万便利店的方式,决议杀入线下的决心,但似乎没有人注意到阿里巴巴还留了一手,就是钉钉。钉钉显然已经不是社交软件,也不是普通的办公OA,而是一个打破公司墙壁的终极在线协作工具,即曾鸣所强调的S2b的本质——社会化在线协作平台。当然,所有的串联都是有并联衍生的。和微信在腾讯的境遇相似,一个在阿里内部孵化而一度被边缘化的产品,能够成长为今天的规模,除了坚忍不拔,其可塑性也决定了其没有通常意义所理解的“人设”概念。钉钉的演变也更符合阿里一直强调的“拥抱变化”。从传统电商业务向新零售倾斜的今日,毒眼认为,钉钉所扮演的角色远大于天猫小店的横空出世。天猫小店其背后是阿里链接供应商和渠道商的决心。这其中除了老对手京东,也包括掌合天下、中商惠民等一些B2B平台参与其中。大家都抱有一种想法,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重塑整个大流通。此前就曾阐述过全时便利店B2B平台全时汇是如何兵败一招的。大流通的环节对于下游采购而言,在标品为主的快消品领域中,价格敏感是十分难搞的一件事。特别是小本经营的商家,对经营成本还是非常看重。因此,如果价格不是十分有杀手锏,通过互联网化的方式去采购的必要性就没有这么强。因此,平台补贴基本上是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说道烧钱补贴,谁也不是巨头的对手。就算有风投给你十几个亿去烧,可能也是一时燃眉之急。夫妻店的老板老板娘是势力的,他们没有理由使用在线化的工具,何谈让大流通的数字化?又何谈有一天还要来个人脸识别、人工智能这么不接地气的“噱头”?也就意味着商品的在线化并不得以解决真正的流通效率问题。这也是过去零售通也好、新通路也好,以及其他那些数字化线下门店的项目都没有得到很好爆发的原因。不过,这次阿里巴巴想了一个更好的招数,就是前面说到的钉钉。目前大多数公司只把钉钉理解成为一个打卡工具。殊不知,钉钉在很早之前就上线了“天猫企业采购”。这个看上去只是一个2B的企业级采购需求的产品,在毒眼看来实际已经为打通上下游之间,玩转S2B2C做好准备。向内看,钉钉在帮助企业自身提升管理效率,向外看,钉钉正在连接无数企业,更重要的是,钉钉在连接企业的人与人。卫哲曾经说过,B2B的本质不是企业对企业,而是人对人。而卫哲最新又提到了“四个在线化”,第一步就是员工的在线化。这是卫哲眼光过人之处。对于大企业来说,员工就是从老板到高中基层的每一个人。对于夫妻店来说,员工就是夫妻俩。决定采购权本身的还是夫妻,他们势利也好,务实也罢,终归搞定生意的背后是搞定经营者,甚至是经营决策者本身。小店的好处是决策者就是经营者,也是员工,扁平化到机制,非常容易管理。这也决定了其人的在线化(数字化)比SKU的在线化更切合实际。按照卫哲的说法就是:“想象一下开一个线下传统店,开门后里面不能没有店小二,第一个应该到的是店小二,店小二来了以后店里面不能空空荡荡,要把商品放进去,然后再人走进去,然后再进行管理。传统零售四个到位的次序也是员工到位,商品到位,客户到位,管理到位。只不过今天你再去想象一下拥抱互联网,要去改造自己成为新零售,就把四个到位变成四个在线。”再来关联曾鸣教授的S2b2c,很多人很多阐释。这个念头概念满天飞,毒眼不做一一过滤,只讲自己的理解:S2b的核心是去中心化,连接一起生产力和生产要素。说的具化一点。未来商业生态应该是绝对开放,而不是今天的相对开放。试想,哪家电商公司没有几个牛逼的设计师,这些人有独到的审美和快速的成稿能力,年薪几十万几百万。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设计师的能力开放出来,面向全业界?同理,哪家公司没有自建仓库,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仓库的冗余释放出来?哪家公司不养着几个做新媒体业务的做内容营销,为什么不能把他们共享给其他公司?云设计、云仓库、云供应链、云客服……也就是说,未来的个人和机构都不在只服务于自身的产业链条本身,而是开放协作,跨界连通。每个个体都不只是为原有的公司服务,也不再向上级和老板汇报,他本身就是一个机构,也是一个连接点。他所需要做的就是解放生产力,放大自己的能力,贡献更大的价值。公司这层墙壁被打破之后,公司也就被重构。整个商业生态会重新自有组合,形成一个社会化协作的在线化生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在线显然是第一位的。扯回来,当有了夫妻店的老板和老板娘在线使用采购工具,而另一端则是供货商源源不断的发促销,整个产业链才能真正的在互联网上跑起来。至于说仓储物流客服这些,统统由更具有协作能力的第三方来提供专业服务,或者像中央厨房一样提供高度标准化的服务,让店主可以拿来即用,用完就赚到钱。钉钉在这一点上,已经悄无声息的在布局。只是今天的钉钉还是在企业端,更多的使用人群是白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楼下小卖部颜值犹在的阿姨也“钉”了你一下,请不要受宠若惊,她不是约你跳广场舞,而是开始拿你当做一个客户了。这就是商业社会的社交。而未来,智能商业的社会,在大数据的驱动下,说不定,阿姨还没来及念挂,智能终端就已经提醒你,该去店里看看阿姨,给她送货了——如果你真的是去送货的话。
一起惠2017-08-29 10:22:50373 次
181-200/374 记录10/19 页首页上一页1...78910111213...19下一页尾页
每周热门资讯更多
推荐商家更多
京东商城
最高返利56%
苏宁易购
最高返利5.6%
京东商城wap端
最高返利56%
荣耀商城
最高返利3.5%
拼多多
最高返利35%
考拉海购
最高返利7%
华为商城
最高返利3.5%
当当网
最高返利4.2%
万表网
最高返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