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
2013年,谷歌和苹果相继进入音乐流媒体领域,Pandora和Spotify价值攀升。业界称,在线听歌将会取代下载,成为主要的音乐消费模式。日前传出消息,美国四大互联网巨无霸之一的亚马逊,也在筹备自家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实际上,包括电影电视剧在内的数字内容,已经从下载向流媒体转型。亚马逊之前已经提供了影视点播服务,音乐流媒体,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短板。美国科技新闻网站Recode预测,今年年内,亚马逊将会推出类似Spotify的流媒体服务,将会和包邮会员服务Prime捆绑。行业消息人士称,亚马逊已经开始和音乐行业进行“严肃”的沟通,希望获得版权。其中的一位消息人士表示,亚马逊迄今还没有获得一家音乐公司的支持,原因之一是亚马逊也希望音乐公司提供类似Spotify、Rhapsody和Beats等服务商类似的授权费折扣。消息人士称,亚马逊和音乐行业的谈判,已经进行了“数个月”。在数字内容产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是订户规模越大,内容商提供的版权授权费也越低。亚马逊在音乐流媒体领域是新手,没有用户,想要获得优厚的版权费政策,存在难度。之前,英特尔网络电视项目夭折,原因就是空无用户,未能获得版权商的支持。Recode认为,之前亚马逊面向包邮会员推出了影视点播的增值服务,推动付费会员增长,而在线听歌服务,将成为新的增值服务。亚马逊目前的Prime会员收费标准,是每年79美元,今年初,亚马逊对《华尔街日报》表示,会员费可能会上调40美元,到119美元。费用上调,亚马逊势必需要增加服务内容。之前,亚马逊也在陆续招募数字音乐行业的高管加盟。2012年10月,索尼音乐公司高层Michael-Paull加盟亚马逊,负责数字音乐业务。亚马逊还挖到了曾在流媒体服务商Rhapsody和MOG负责业务拓展的高管DrewDenbo,去年,亚马逊再次挖到了在Rhapsody负责版权引进的AdamParness。科技媒体指出,如果亚马逊要进入音乐流媒体领域,其必须反省数字内容服务的营销。虽然亚马逊每年花费10亿美元,购买Prime视频服务的版权,但是业界的一个共识是,亚马逊的播出效率并不高,未能充分利用版权视频,许多用户,在亚马逊杂乱的主页上,难以寻找到视频点播的入口。目前还不清楚亚马逊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到底是采取苹果的电台随机播放模式,还是谷歌的点播特定歌曲模式。去年,谷歌和苹果相继进入了被Pandora、Spotify等厂商主导的音乐流媒体市场,舆论称,巨头的转身,标志着数字音乐已经开始从下载时代向流媒体时代迈进。
这个夏天,智能音箱火了。一方面是巨头摩拳擦掌,国外有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国内有京东、阿里巴巴、搜狗、喜马拉雅、科大讯飞等等,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期盼能分到一杯羹,深圳南山区的创业者星罗棋布。这是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还是伪繁华的泡沫,抑或一次行业整体的升级换代?小编接触到的专家、从业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一种产品形态,智能音箱不排除有昙花一现或者改弦更张的可能性,但这背后代表着真实而日益逼近的交互方式的变革,迎合了人类的对于简单、便捷的本性追求。同时,语音又是连接物联网的桥梁,家庭场景的价值将被更深挖掘,家居产品的制造、销售环节呗打散、重构,带来全新的品牌机会。因此,智能音箱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高地。小编梳理了关于该产品的十个关键问题,特别适合初入门者服用。1.看起来是音箱,实际是语音交互在Sugr创始人兼CEO宋少鹏看来,智能音箱代表了人机交互的最先进成果——语音交互,这一方式符合人类对降低与物理世界交流所需成本的历史趋势。人机交互演进的方向很简单:使得交互成本的降低,即人完成交互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或者说人完成交互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如果大家沿着历史的规律,键盘——鼠标——触屏——语音,如果你想算2的10次方减1,在这四种交互环境下,大家可以算一算完成这个交互需要多少时间,答案是显然的。人类解决声音产品的历史迭代,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两百年以前,可以想象一下,热爱音乐的人去欣赏音乐,需要驾着马车,到音乐厅或者歌剧院,才能欣赏音乐。留声机的发明,使得音乐第一次进入了家庭,我可以躺在家里面去欣赏音乐,是不是我付出的能量减少了?沿着这个思路一路迭代,到了iPod,我可以把1000首歌装在我的口袋,手指一滑,就可以欣赏我喜欢的音乐。能量的消耗就更少了。2014年,亚马逊Echo发布了智能音箱,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音乐,能量的消耗进一步减少了。因此,从音乐产品的迭代,恰恰印证了以上的规律——降低了人跟物理世界交互所需的能耗。(Sugr创始人兼CEO宋少鹏)2.还有人工智能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认为,智能音箱是虚拟个人助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后者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最近人工智能特别火,大家可能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人工智能的报道,比如说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这其实很多都是一些2B的应用,而在2C领域有一个大家经常听到的类别,那就是虚拟的个人助理。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过去这几十年,人类尤其是计算机的科学家,一直都在想象我们是不是能够创造一个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跟人进行自然的对话,然后帮助你处理很多事情。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产品,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产品或技术,但这可能是大众关注比较多的。在1956-2011年,即在Siri出现之前,可能更多是算法,主要是政府或者学术界在研究算法,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各种各样算法的框架搭起来。在2011年的时候,Apple发布了Siri,这可能一下子激发了大家对语音助手的讨论或者期待。我相信,当时所有人买了一个iPhone拿回家,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调戏一下Siri,显示一下自己的智商比Siri要高,然后就再也不用了。确实,在过去很多时候都是这么一个场景。但是,不管怎么样,大家确实看到了大众对于这种虚拟语音助手的热情。所以,后来无论是Google还是微软,还是Amazon,他们都发布了自己的虚拟助理,或者语音助手这样一个产品。其实在Siri之前,无论是IBM还是微软,还是Google,他们在语音交互的技术上做了很多很多尝试,也做了很多产品的尝试,只不过从来没有像Apple一样把Siri包装成一个类似于人的助理,然后引起大量的讨论。但是,确实Apple的用户教育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在这之后基本上引起了整个虚拟个人助理的热潮。另外一个时间点我觉得比较关键,2014年Amazon发布智能音箱Echo。早期虚拟个人助理都是在手机上的体现,但是其实很多人只是调戏一下,显得自己的智商比机器还高,很放心,基本上就不再用了。而现在可以看得到,智能音箱可能是继智能手机之后一个唯一超过一千万量的产品,有比较高频的人机交互产品。。在那之后,大家其实就看到了,Google也发布了音箱,中国已经,或者说正在进入“百箱大战”,最后谁能胜出?谁也不知道。我认为单一的一个设备是很难承载所有的交互的,未来无论是交互的方式还是交互的设备,都会是多元化的。交互的方式除了语音、手势、图像、视觉、表情各种各样的方式可能都会是综合性的。语音可能比今天变得更重要一点,但是它绝对不会成为80%都靠语音交互方式。设备无论是耳塞也好,还是车载的设备也好,还是未来的AR、VR的设备也好,可能都会是虚拟个人助理硬件的载体。3.为什么音箱最先引爆热点?宋少鹏指出,智能音箱这样的产品形态最早在美国出现,这与当地的音乐消费习惯密切相关,极高的用户粘性使人工智能技术不用多完善就得以商用。美国的第一批广大流行音乐消费者是成长于汽车上的黄金一代,汽车上都配备收音机。在北美,大家习惯了背景式的、实时存在式的播放,在任何一个生活场景里面都会有音乐的存在。落实到家庭场景里面,音箱几乎就是刚需。有了这样的刚性需求,有了流媒体这样的播放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在智能音箱为大家提供语音交互的时候,其实用户对于语义理解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音箱本来就是被动播放音乐的产品,人工智能和语音助手的植入使它成为一个主动获取信息、获取音乐,成为一个流量的入口。慢慢地,技术的迭代使得它开始加入了家居其他产品的控制功能,逐步成长为家居的中控,这样就有了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包括Google、亚马逊、微软、苹果都进入了这样一个产品竞争的赛道。巨头的进入使得产业的升级就会加快,服务的完善就会加快。所以,智能音箱在今年夏天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产品。4.为什么玩家都要来抢占智能音箱的高地?有种传闻,在深圳市南山区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超过100家智能音箱制造商。为什么大家一股脑都挤进来了呢?李志飞从技术和商业的角度阐述了其中的门道。从技术角度说,智能音箱是一个语音交互特别有意思的产品。我们在语音交互以及在语音交互硬件商落地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手机、Googleglass、智能手表、车载、音箱、耳塞,我们发现,如果你要使语音交互有用,要具备几个条件:条件一:硬件的载体本身有一定的用户需求。因为Googleglass当时很大的问题,很快没人用了。条件二:使用的场景是比较私密的。智能手机现在在公共场合很难用语音交互的,但家里是一个比较私密的场景,自然用户可能愿意用语音进行交互。条件三:语音交互可能是你最好比较方便的形式,可能没有更好的方式,比如Googleglass就很难用别的方式。我们当时看DAU(日活跃用户数量),比如手机语音交互的DAU小于1%;手表小于10%;车载大于60%,也就是100个用户有60个用户会用语音进行交互;Googleglass是80%,因为它没有别的交互方式。总结起来,我觉得这三点是语音交互能不能得到应用一个基本的判断:1.硬件本身要有黏性。2:使用空间比较私密。3:语音交互可能是唯一的或者少有的一个好的交互方式。这三个条件都很重要,Googleglass单独看DAU很高80%,但是这个硬件本身没有刚需,使得它的语音交互作为上面的一个软件也没有用。为什么家居这么重要?我认为家居第一是私密的,第二我认为它有一定的使用场景。在技术层面,它代表不同的维度。举个例子,我们讲语音识别的远场近场,可能手机和手表,可能大于30厘米的距离,实际上一般你的后视镜也好,你的距离可能都在这里,所以这个基本上也是1米的距离。但是,音箱现在大家宣称最大是5米。这确实技术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以前所有的语音识别收集数据都是离麦克风这么近或者更近,可能很少有人那么远的,而且需要远场唤醒,因为你不能手去弄它。而且在家里有多轮对话,家里小孩可能喜欢对话,而且你们没有屏幕,可能没有别的方式。所以,在技术上,它是语音交互独一无二、非常重要的练兵场。从商业角度来说,大家生活空间不就家里、车里、路上、办公室,这基本上覆盖了每天的空间。所以,家里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未来搜索,我们首先用PC、键盘到手机上,已经很多开始用语音,未来家里可能直接用对话进行搜索,所以肯定是入口的一个东西。包括内容消费,比如现在很多音乐、音频,这种内容可能未来都收费,这个是智能音箱可能是很重要的消费场景,所以也是一个内容的入口。还有就是智能家居控制的入口,因为你很难想象,每个空调本身自己放远场识别的语音识别系统跟它交互,或者每一个电视、音箱,每一个电饭煲、扫地机器人都配备远场的语音交互非常智能的服务。我觉得智能音箱可能是从一个中心,它背后去控制各种设备。5.百箱大战竞争点在哪里?(李志飞)有的人拼性价比,硬件供应链能力比较强,打低价,把市场搞的很乱,或者说别人都没路可以走;有的拼智能,语音交互做的不错,全部都是自己的系统,可以更快、更准、对话更深,这个可能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个点;有的人是说,有内容生态,有音乐、FM、相声各种东西,这个打内容;有的可能是打渠道。所以现在确实没有一个选手全都具备了,当然市场上确实可能有那么3-4家,每一个都有自己稍微比较强一点的地方,可能拿着这个点不停地打。6.有了语音,我们还需要屏幕吗?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音箱不带有屏幕,依靠语音交互,据外媒报道,Facebook正在研发一款更加注重视觉画面交互的音箱,配置一块15英寸的触摸屏幕。(李志飞)从产品的角度,我一直觉得智能音箱这种100%靠语音交互的产品是很难做好的,一定得有一个屏幕的出现。但是屏幕是跟电视绑定,还是自带,或者必要的时候把手机打开,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反而相信,智能音箱可以上智能手机的屏幕,在有必要的时候,还是打开手机做一些操作,这可能是比较渐进式、现实的解决方案。智能电视作为智能音箱的屏幕,我觉得是不太靠谱的。电视是一个很重的设备,我打开它会觉得,把这么大的一个屏幕一打开,就是为了控制一个空调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个事情完全不makesense(没有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互方式,所以我不认为它会成为最主要的音箱屏幕的辅助形式。当然,音箱可以跟智能电视交互没什么问题,但是更多是以使用电视场景的时候,我通过音箱控制。而不是说我为了控制空调,我跟智能音箱说了一句话,智能音箱把电视打开,电视显示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最后我看到什么东西,这个是不太现实的。7.入口是唯一的吗?很流行的设想是,智能音箱将控制整个家,难道真的只有这一个入口吗?(李志飞)从软件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入口是统一的。只不过硬件的载体是什么?是单一的音箱还是两三个音箱,或者在各处有不同的设备?首先,我认为,不会是唯一的设备,但我也不同意每一个设备都会有自己远场语音交互的能力。因为成本方面不合理,比如加50元或者100元给空调做远场语音交互,就为了控制开关温度,我觉得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事情。这是现在亚马逊、Google都在思考的问题。可以就选小设备,在花盆里,无处不在,有很多的模组。然而,是一个新的设备形态,可能就贴在面板上,放在花盆里、卧室的墙上,这种有一个特色,其实我们今天定义的屋里(远场语音交互)是不是有必要?因为可能房间有8个设备,我走到哪都有。8.国内智能音箱的需求量大吗?(李志飞)首先,短时间内达到什么千万级别的量,很难。今年整个市场差不多能达到100万的出货量。我觉得智能音箱这种形式要分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从软件的角度来说,无论智能电视还是路由器、空调或者墙上的一个钟,成为一个入口设备,我觉得都比较类似。每个房间可能形式都会不一样,在厕所有可能现在像梳妆镜一样的魔镜成为最主要的载体,在客厅是音箱,在卧室可能是钟或者是挂灯有关的这种,所以这种是有可能会变化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尤其对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说,我们还是把这个软件、交互AI作为最核心的东西。所以,市场硬件更多是我们的一个载体,我们找到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一种形式。9.智能音箱能在国内普及吗?宋少鹏认为,中美音乐欣赏以及家庭环境的差异,导致智能音箱在国内的发展路径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我们身边的消费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音箱?中美消费者对于音乐消费的DNA是不同的。美国音乐消费从听收音机开始的。收音机是什么呢?收音机是电台、radio,一个一个电台播放的是按照曲风、曲目、歌单所排列的音乐,所以我们认为北美的音乐消费DNA是源于流媒体。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最初接触音乐源于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港台的音乐以盒带、卡带的形式大量流入内地。大家首次接触音乐是精美的盒带、完美的印刷,包括封面、歌词,打开之后、欣赏完这些内容,才去把它放到收录机里面听音乐。听的内容是一般是一个歌手的完整专辑,里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曲风,还很少有合集和混编,记忆深刻的是某一个歌手或者某一首歌。所以,我们认为中国音乐消费者的DNA是源于那个时候的盒带式的播放,是一种点播式的。我们认为这就是两地音乐消费的DNA根源上的不同。这样的不同在我们两地的音乐APP上就有了体现,我们以Spotify为例子,还有QQ音乐(用户量最大的中文音乐播放器),很大的不同:1、搜索在QQ音乐始终是一级菜单,在最显眼的地方,最方便用户搜索。为什么?因为用户要点播。在Spotify上你要到二级菜单才能完成搜索的功能。2、封面、歌词我们都在非常显著的位置,非常多的视觉信息,而在Spotify这边没有。总的俩说,北美的音乐消费是流媒体式的,他们的生活中的场景处处都有音乐,音乐就在那里放着,并不需要太多地去改变它、更换它。而我们的音乐消费DNA是点播式的,需要实时确定我要听这个、我要听那个。由此导致两地的消费者对于音乐播放硬件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在中国点播会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将会是一个常态,点播会带来技术上的需求,它包括更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更丰富、更深入的音乐知识图谱,以及更完善的音乐版权和曲库。同时,中美两地的消费者消费的场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挑两个例子来跟大家分享。1、在美国,用户使用的空调通常都是中央空调,通过每个房间的温控来控制空调的温度。而在我们家里,通常都是壁挂式或者是落地式的空调,每一个空调都有单独的摇控器,这就决定了如果音箱作为一个智能家居的中控,它对于空调的接口、控制场景和体验是不同的。2、在北美消费者的厨房是开放式的,跟客厅融入一体的厨房,这也是亚马逊Echo最最常用的一个使用场景。而在我们身边,大家都知道,厨房为你完成的是煎、炒、烹、炸,这个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还可以推出很多不一样的场景,大家可以去思考,这些场景所带来的用户需求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国做智能音箱,一定不能复制亚马逊Echo的路径,而是要找到我们真正消费者的需求,落实消费者的场景,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10.距离一款电影Her那样的产品有多远?科幻片电影《她》(Her)其中的“女主角”——一款虚拟个人助理产品,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但是李志飞强调,从技术实现的难度上看,它真的还只是科幻片。1、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如果说我们去看整个技术的发展,在四年前,语音识别本身就是整个瓶颈,如果语音识别都不准,后面的理解、内容都没有有什么用?但是到今天,语音识别的技术本身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成为这个虚拟个人助理是不是能够被使用起来的瓶颈。而今天最大的瓶颈就是自然语言的理解。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经验,当你去调戏SIRI或者是调戏各种音箱的时候,第一轮没什么问题,当你跟它进行一个对话,你把句式换一换,或者说你再特意调戏一下它,基本上两、三轮就把它问死了,它是答非所问,或者纯粹就是“呵呵”的那种。所以这个确实是自然语言理解以及对话是我们未来两、三年遇到的特别大的瓶颈。在那之后,可能才是推荐、推理、背后的思考、理解和自己能够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再之后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悖论,一方面计算机可以创造一个程序,可以打败世界上最牛的下棋的,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的棋手,表现计算机非常聪明。但是另外一方面,计算机都不能像一个5岁的小孩一样跟你进行一个正常的对话。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我们今天计算机没有对物理世界和常识有建模、理解。2、用户场景角度。因为虚拟个人助理或者是语音交互要得到使用,其实就是看你有什么样的场景,用户是调戏一下就走,还是说真正有活跃度。当用户打开这个机器,每天有多少比例会用语音交互,也就是说语音交互的DAU。智能车载可能是我们未来看到最先普及的语音交互的,其次还是无线耳塞或者是智能家居,最后才是手机。
3月1日早间消息,本周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出现了较高的错误率,影响了数千个在线服务,包括项目管理工具和费用报告工具等。昨晚受到影响的网站服务有Airbnb、Netflix、Slack、Spotify等。亚马逊AWS报告称,S3服务出现了“高错误率”。亚马逊将S3定位为“简单存储解决方案”,可用于储存数据,管理网络应用,以及提供用户可通过互联网下载的软件。根据SimilarTech.com的数据,S3被近15万家网站使用,包括ESPN和AOL等。SimilarTech营销总监丹尼尔·巴楚科(DanielBuchuk)表示:“由于此次事故,互联网的很大一部分无法正常工作。在互联网最大的网站中,有1%使用S3,包括Soundcloud、Quora、Giphy和Slack等。”本周二,亚马逊一直试图解决该问题。美国太平洋时间14:08,亚马逊在网站上宣布,S3恢复正常。AWS是亚马逊增长速度最快、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第四季度营收为35亿美元。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其数据中心遍布全球,为许多大公司提供计算能力,例如Netflix和CapitalOne。许多客户发现,相对于传统计算和存储硬件,云计算服务的效率更高,因此亚马逊,以及竞争对手微软和Alphabet正在大力发展云计算业务。不过,这样的转变也意味着,如果这些云计算服务发生故障,那么将产生巨大的影响。Atlassian报告称,AWS故障导致其在线项目管理工具Trello和员工通讯工具HipChat的问题。Expensify则表示,其费用报告系统受到了AWS故障的影响。芝加哥轨道交通系统Metra向乘客表示,AWS问题影响了该公司电子服务的更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表示,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正在解决网页加载的问题。
苹果也要开始摊大饼了,即将加入原创电视和电影的混战。《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苹果公司正计划打造原创电视和电影内容,进军好莱坞,同时抵消iPhone、iPad等硬件设备销售下滑所造成的影响。据悉,这项原创内容新业务将针对每月花10美元订阅苹果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Music的用户开发。目前,AppleMusic只推出了数量有限的音乐人纪录片风格片段,苹果的电视、电影商店也只是充当此类文化商品的第三方数字商店平台,而没有自制的原创电视、电影内容出售。《华尔街日报》称,苹果方面人士表示,公司正在考虑制作原创电影。尽管相关计划尚处于较为初步阶段,但苹果高管已向好莱坞人士表示,希望在2017年年底前开始提供原创内容。另外,近几个月来,苹果还在与资深制片人讨论购买电视节目版权,并与制片公司和广播电视网拥有丰富经验的营销人士接洽,希望聘请他们来做内容推广。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尚未从外部制片方购买剧本,目前正在考虑购买的电视和电影也与音乐并无任何特殊关系。苹果向AppleMusic用户推出原创影视内容,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苹果早先启动音乐流媒体业务就已经晚了一拍,导致它很难在早就被Spotify、SoundCloud和Pandora等应用瓜分的市场上分到一块大蛋糕。但苹果加入原创影视的混战,也不见得能有多大胜算。目前,美国最大的几个在线影视流媒体播放平台主要是Netflix、AmazonPrime的视频频道、HBO和Hulu等。这几个大站都已经有自己的原创内容,而且口碑、订户量双丰收。苹果此次只计划推出少数经过仔细挑选的电视节目和电影,不与这些流媒体“大佬们”正面较量,或许是明智之举。苹果进军原创影视市场,不仅对于好莱坞而言可能意味着变革时刻到来,也标志着苹果公司本身战略的一个重大转折——公司正开始变得更像一家媒体公司,而不仅仅是其他公司媒体内容的分销商。随着硬件越来越卖不动,苹果近几年来一直在考虑是否要正式进军娱乐业,以此抵消传统业务的冲击。去年,随着iPhone6S销售量不及预期,公司在7年来首次未达到营收预期,导致包括库克在内的数位高管集体降薪。与此同时,AppleMusic开始成为公司的关键业务,截至2016年9月24日,营收同比上升22%。到刚刚过去的12月,苹果表示,该业务订户数已经超过2000万。但这跟直接竞争对手、音乐流媒体Spotify的4000万订户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当地时间本周四,星巴克方面宣布现任的CEO霍华德·舒尔茨(HowardSchultz)将在明年辞去CEO一职,届时星巴克现任的首席运营官凯文·约翰逊(KevinJohnson)将接替CEO职位。而在晚些时候,星巴克在投资者关系网站上也发布声明确认了这一信息,并明确了霍华德的CEO工作到2017年4月3日结束。不过霍华德在星巴克的历程当然没有结束,只是工作重心进行了转移,明年4月之后的霍华德仍然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而工作将集中在星巴克臻选品牌(StarbucksReserve)以及其它新兴业务的开拓上——事实上在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人去聚焦最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不过在消息传出之后星巴克股价还是应声大跌,最大幅度超过10%,这显然体现的是霍华德之于星巴克无法形容的重要性。作为目前市面上仅存不多的集「精神领袖」和全权操盘的企业领导人(类似的比如已经离开的乔布斯,或者「现存的」特斯拉的马斯克或者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等等),霍华德在星巴克的故事堪称传奇,自从1987年霍华德收购自己曾经供职过的星巴克开始,霍华德在这30年间带着星巴克一路扩张,全球开店、纳斯达克上市,推动星巴克成为全球标杆——即便最近几年全球经济不景气,星巴克仍然在去年创下营收(190亿美元)和利润(2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当然,霍华德的精神也深刻影响了星巴克的历届员工。2000年,霍华德曾经离任过CEO,不过在2008年,因为星巴克在金融危机当中陷入困境,霍华德选择了回归,并最终带领公司走出困境。而这次业界也对「霍华德离职,星巴克会不会重蹈当年覆辙」表现出同样的质疑,不过霍华德最近几天在接受采访时都明确否定了这一点。凯文·约翰逊是在去年1月被任命了COO的岗位,他当时接替的是选择休「一年无薪长假」的前COOTroyAlstead的工作,后者在一年休假结束后直接选择了离职,凯文·约翰逊正式转正至今。作为一个技术向的运营者,凯文·约翰逊是拥抱新技术的代表,和Spotify合作提供流媒体音乐、快速布局移动支付等等都是凯文·约翰逊在任当中的成绩,这些和星巴克一贯的态度非常契合。凯文·约翰逊(左)和霍华德在一起霍华德对凯文·约翰逊的接任表示了期待,两人一直是工作的伙伴也有着不错的私交。不过业内对「过于技术流」的凯文·约翰逊是否有足够的商业能力来全盘运作这个咖啡帝国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不过说实在的,现阶段怎样的怀疑都非常正常,人们表达的更多只是对霍华德时代落幕的惆怅,那属于无可替代的部分——不过,「我不会离开星巴克啊,我每天还是会去上班的」,霍华德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亚马逊进军流媒体音乐市场,宣布推出新的音乐流媒体服务AmazonMusicUnlimited,欲与AppleMusic和Spotify一决高下。AmazonMusicUnlimited为用户提供数以千万的音乐资源,亚马逊Prime会员每月仅需付费7.99美元,非会员用户每月付费9.99美元。此外,亚马逊还推出了一个“面向Echo设备(Echo-only)”的专属订阅计划,每月收费仅3.99美元,是AppleMusic、Spotify和其它竞争性音乐服务商收费价格的一半。虽然用户只有在亚马逊的Echo设备(Echo、EchoDot或AmazonTap)上使用该服务才能享受这个价格,但如此低廉的价格无疑会对AppleMusic和Spotify造成冲击。亚马逊之前在家庭智能设备的投入为本次AmazonMusicUnlimited的推出可谓是做足了准备工作。亚马逊Echo设备自2014年11月推出至今年4月份,售出总量已达300万套,并计划在明年将销售量提升至1000万套。本月底,亚马逊还将推出一款EchoDot改进版,售价将由原来的89.99美元降至49.99美元。此外,亚马逊今年年底还将推出最多六人的多设备家庭订阅套餐计划,包月14.99美元,包年149美元,Prime会员用户包月费用为6.58美元,包年79美元。该项家庭套餐服务支持包括离线收听等标准功能,并且免广告。亚马逊任何音乐兼容设备,包括Echo设备、Fire设备、iOS、安卓、网页、Sonos和Bose等都能使用上述功能服务。对于本次推出的新服务,亚马逊采用了一些智能计算技术来提升用户体验,例如Echo用户可以通过其内置AI助手“Alexa”发出“播放Adele最新歌曲”这样类似的指示,或者是按照歌曲情绪(欢快、悲伤、舒缓等)、类型(流行、古典、摇滚等)和时代进行播放。此外,AmazonMusicUnlimited订阅用户可以使用Alexa来根据歌词识别歌曲,用户只需唱出或说出自己记住的歌词片段,Alexa就能搜索歌词数据库来识别歌曲并播放。即便用户所提供的歌词有一两个词的错误,系统也能识别并且找到相关歌曲进行播放。亚马逊音乐副总裁SteveBoom表示,亚马逊认为,这种智能家居设备将是音乐行业增长的重要来源。“音乐流媒体增长的第一阶段几乎完全是由智能手机驱动的,”他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坚信,下一阶段的流媒体增长将来自家庭。”而亚马逊音乐总监RyanRedington也指出,让流媒体音乐跨出智能手机,走向其它设备的时机已经成熟。亚马逊认为下一波流媒体市场的大发展应该是聚焦在家庭领域,家庭将成为流媒体音乐的下一个发展前沿。所以公司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发展家庭智能语音设备,来争取抓住这一发展的机遇。亚马逊的创始人和总裁JeffBezos表示,“AmazonMusicUnlimited为数以百万计的Prime会员带来了真正的价值。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声控音乐,直接询问Alexa,申请一次免费的MusicUnlimited试用,在Echo设备上玩转音乐吧。”这项流媒体服务无疑是一项额外的优待,这同两日到货免运费以及AmazonVideo一样,其目的都是吸引顾客加入Prime项目并刺激他们在亚马逊旗舰店上进行消费。据了解,亚马逊Prime会员已经享有AmazonPrimeMusic的免费服务,只是该服务仅囊括了200万首歌曲,而亚马逊音乐列表中有数以千万的歌曲。现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音乐播放器进入了市场,而且大多数流媒体服务的音乐目录和价位都大致相同。所以说只能通过用户界面区别服务。为此,亚马逊还期望通过Echo或是其它亚马逊设备上的Alexa语音控制服务占得先机。AmazonMusicUnlimited已经在美国亮相,今年还会相继在英国、德国和匈牙利等国推出。
近日,音乐产业消费者调查服务提供商MusicWatch发起了一项关于流媒体歌单的调查。他们在线访谈了500名AppleMusic和Spotify的用户,详细了解了音乐流媒体用户的使用模式、歌单偏好、搜索习惯和歌单创建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在AppleMusic和Spotify的用户当中,超过90%的人曾经收听、创建过歌单;而在收听过歌单的用户中,有90%在过去三个月内自己创建过私人歌单。在付费订阅的用户中,超过80%每天都会使用音乐流媒体服务,而其中超过半数每次都会通过歌单来收听歌曲。“歌单正成为用户使用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MusicWatch的主理合伙人RussCrupnick表示,“听歌单、创建歌单对于用户来说已经变得和听专辑一样重要。”最受用户欢迎的歌单类型是基于歌曲流派创建的歌单,有68%的受访用户表示曾收听过此类歌单;榜单类(“Top-40”、“年度最佳”等)和心情类歌单并列成为第二受欢迎的歌单类型,收听比例都占到了将近50%。而超过24%的受访用户在每次使用音乐流媒体服务时都会听歌曲流派类歌单。而在用户选择歌单时,大部分人的首选是“相似歌单推荐”里的内容。调查显示,AppleMusic和Spotify的付费订阅用户有着相似的使用习惯。比如关于流媒体服务商创建的歌单,超过60%的用户都会去试听流媒体网站上的“当前热门”,比如AppleMusic上的“Today’sHits(当日最热)”和Spotify上的“Today’sTopHits(当日热门榜单)”;也有44%的用户会去收听每周的排行歌单,如AppleMusic上的“DiscoverMix”和Spotify上的“DiscoverWeekly”。调查也发现,AppleMusic的付费订阅用户要比Spotify的付费用户活跃度稍高。29%的AppleMusic付费订阅用户每次登陆时都会收听“Today’sHits”,而Spotify“Today’sTopHits”的收听率约为22%;同样,AppleMusic付费订阅用户对于“DiscoverMix”21%的收听率也高于Spotify“DiscoverWeekly”的15%。即使流媒体歌单越来越流行,仍然有近80%的流媒体用户会同时选择收听传统的AM/FM广播电台。“简单、方便”和“利于发现新歌”是这些流媒体用户选择收听传统电台的主要原因。“我们最需要研究的是,对于听众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RussCrupnick说,“关于人工选荐歌单和智能匹配歌单哪个更合适,明星定制歌单是否受欢迎,能否把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的音乐做成歌单这些问题,都有着很多可以探讨、研究的地方。但是,听众最关心的、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定还是歌单里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这份歌单能不能让自己发现更多好听的音乐。”
也许你在逛商场时并不会比看电影时更在意背景音乐,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就在这不知不觉之间,靠着不同风格的店铺音乐,品牌们已经从你的腰包里偷偷赚了好多钱。一家店应该放什么歌?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决定的。所以,首先请大家看看这个「广告」这是优衣库营销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制作于2007年,在次年的戛纳广告节上获得金狮奖。准确的说,它是一个可以嵌入在博客和用作电脑桌面的时钟插件「UNIQLOCK」。www.uniqlock.jp/电脑端打开这个网址依旧可以体验以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和舞蹈展示演员们身上的优衣库当季新品,同时又把这些视频素材融合进时钟插件里,每过5秒,这些舞蹈演员们就将和你见一次面……它在当时获得了来自76个国家超过27000的插件使用者,被誉为「顶级传播」。这个想法最初为了宣传2007年春天上市的POLO衫,而「UNIQLOCK」带来的效应却远远超过了这个初衷,柳井正对此的解释是,「UNIQLOCK」的意思是Music×Dance×Clock,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之所以无法沟通是因为语言不通,但音乐、舞蹈和时间是可以超越任何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正像柳井正说的,音乐不存在障碍,故此也是不用翻译的营销语言。「UNIQLOCK」尝试用舞蹈和音乐来展示服装,从零售业的角度来说,伴随人们消费的背景音乐,同样也是商品的一部分。在国内,众多快时尚品牌中,优衣库门店的背景音乐无疑最被大家津津乐道,在某音乐网站随手搜索,便能得到不少非官方歌单,其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命名:「迪厅」、「蹦迪」这样的关键词频繁出现,而实际上许多歌单的内容并不是优衣库真实的playlist,「类优衣库音乐」意指与优衣库背景音乐相似的Techno、TechnoHouse类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也为这些音乐做了一次大众普及。于此同时,在笔者和身边人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发现,不少人对优衣库的好印象居然是从它的音乐品味开始的。外地来京新媒体编辑,朝阳区的余小姐表示,每次过年回老家忍受不了商场里的三线城市背景音乐就会赶紧去逛新开的优衣库,虽然在北京的时候可能不会太注意,但比较之下区别真的太明显了。家住北京的音乐专业学生孙同学说,如果要说列举出几个喜欢优衣库的理由,除了有便宜的白T恤,就是他们店里放的歌了。有时候觉得比起在耳机里听,店铺的空间感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作为迅销品牌的优衣库使用Techno或House这一类节奏冷峻的音乐在同类竞争对手中可以算是别有用心,相比Forever21或H&M更喜欢Billboard排行榜里的歌来显示对消费者的友好态度。容易让人察觉到隔离感的音乐似乎更多出现在时装周的秀场里,原因很简单,人们从音乐里收到产生距离的讯号,也理所应当能把这种感受嫁接到价值不菲的服装上,从而认同它的高级感。瑞典的techno制作人SebastianMullaert的作品也许不被大众熟知,但你如果常常逛优衣库,不如找来《WaWuWe》这张专辑听听不过,商业场所的音乐并非都来自品牌自己,最近国内部分优衣库的playlist又换回了最初的J-pop,有人猜测是优衣库发生了什么人员流动,其实国内优衣库门店的音乐都是由一家上海的专业背景音乐公司制作的。据说为优衣库制作店铺背景音乐的2muse的合作版权方列表背景音乐制作公司简单来说就是扮演了音乐版权代理的角色,因为即便是优衣库这样的公司,也承担不了自行播放他人音乐作品带来的高昂版权费用,而类似的代理公司则通合作的唱片公司等等版权方,通常能拿到更为优惠的「打包价格」,市面上大多数快时尚品牌都是根据代理公司的正版曲库来制作店铺音乐的。目前市面上主要的代理公司有muzak、Storever等等。而在品牌自己制作店铺背景音乐的行列里,除了像Gucci、Burberry一样财大气粗的角色,MUJI也算是做得有声有色,至今已经出版了20张的《MUJIBGM》系列囊括了从1980年开始,MUJI在全球各个门店播放过的背景音乐。20张专辑收录了世界各地富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作品,大部分都在当地录制,也堪称日本最值得收藏的一系列轻音乐唱片。《MUJIBGM》的首张唱片,一套共三张,收录MUJI1980开业至2000年间门店所播放过的歌曲,由细野晴臣监制第16张北京篇,由刘索拉担任制作,启用了北京本地音乐人参与创作,以公元前的传统中乐为主轴,混合巴洛克式风格及现代曲风对于在店铺里放什么歌,每个品牌都有他们自己的算盘,这些歌不光是为了好听,还要最大程度上让逛街的消费者赶快花钱,对于这个终极目的,几乎每一家的策略都有所不同。Hollister在门店里昏暗的灯光下播放WildBeasts、Timeflies这些性感的男声兜售他作为Abercrombie&Fitch副线所要宣扬的审美。这些富有精力和荷尔蒙的声音,就像在顾客耳边说悄悄话一样,让他们获得来自品牌的认同感,以激发自信和消费冲动。Victoria'sSecret通常也有姣好的音乐品味,门店的播放列表里有SkyFerreira、FrankieRose和LustforYouth等等,从民谣、合成器音乐到流行电子,包括许多独立音乐人的作品,听起来更像是张个人歌单。除此之外,Victoria'sSecret还在全球最大的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拥有自己的官方页面,为人们制作出了官方正版的各场景Playlist。需要健身房歌曲?派对背景乐?都能在上面维密风格的解决方案。法日合作的人气潮牌MAISONKITSUNE则在服装和音乐两种介质间做了更酷的事情,他们同时是时装厂牌也是唱片厂牌,2013年他们还把自己的秀做成了一场现场音乐演出。线上零售弱于实体的购物体验一向是被人们诟病的地方,但是创造出独特电商模式的Frank&Oak(我们曾经介绍过这个以会员试穿制出名的男装电商)对音乐也很重视,在每个Frank&Oak编辑的个人页面里,都有一个介绍各种音乐人的专门播放列表,以个人口味出现,从播放量来看,人气都很可观。关于背景音乐,还有一个听起来有点悬乎的案例,据说久光百货给商场背景音乐赋予了更多功能,比如只要外面下起雨,滴答滴答的音乐就会配合着在商场内响起,直到雨停为止;一旦商场怀疑进了小偷,就会放起急促的音乐……前者为了提醒顾客,后者则为了提醒工作人员。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哪家店的音乐最合你的口味,欢迎告诉我们。
7月14日消息,据CNN道,Line是在泰国、印尼、中国台湾和日本流行的一款消息应用的运营商,该公司将于周四在纽约、周五在东京上市,可能是今年最大的一次科技公司IPO。在上述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Line有2.18亿月活跃用户,但在其他地区和国际该应用很容易被视为替代型聊天服务。在这4个市场,Line是一切:打电话、发消息、看新闻、娱乐、移动支付、玩游戏、听音乐。Line开设了零售店、提供乘车服务和杂货、销售数亿美元的贴纸。Line的吸引力来自,结合了WhatsApp、Skype、Twitter、Zynga、Spotify和Uber等服务的功能。问题是,正如Line在申请上市的文件中所称,除了这4个地区,其他地方的使用“大幅下降”,而Facebook的WhatsApp和微信却在全球快速增长。但这些增长担忧似乎并未影响投资者的兴趣,Line预计可从IPO获得10亿美元以上的收益,部分得益于科技公司IPO的稀少。2014年Line搁置了上市计划,RapidRatings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盖勒特(JamesGellert)称,这次“受益”是“因为上市数量太少”。Line只是今年上市的第五家科技公司,而2015年此时有14家科技公司上市。很多最大的科技新创公司选择避开股市的动荡,从私募投资者融资。BessemerVenturePartners风投资本家伊桑·库兹韦尔(EthanKurzweil)表示:“一家公司无法造势,但2家可能会。如果它非常成功,其他公司将以此为例并跟进。”除了缺乏其他科技公司上市外,投资者从Line身上看到了Facebook和Twitter的影子:用户很多很忠实,似乎可以从这些用户中赚无穷的财富。盖勒特称:“很像Facebook和Twitter,这是过去2年很多IPO中未见的。”Line是韩国互联网公司Naver的部分职员在2011年初创办的,开始只是为了应对日本大地震而开发的通讯工具。但1年后该应用有了5000万用户,比Facebook都快,又过了不到1年达到1亿。现在Line接近Twitter的规模,虽然与Twitter一样用户增长也在放慢,迫使Line寻求新途径赚钱。对于科技行业的人来说,Line就是其他关注消息应用的大科技公司和新创公司的预报者。加拿大消息应用新创公司Kik的发言人罗德·麦克劳德(RodMcLeod)表示:“聊天在美国开始热起,我们只是实现这里的可能机会。Line上市预示着聊天竞争的又一个篇章。”贴纸和虚拟商品能否成为长期可行的收入流,消息应用真的可以作为支付、打车和流体音乐中心使用,某些消息应用主导某些国家,如同Line在日本一样,还是像口袋妖怪席卷全球?Bessemer的投资人库兹韦尔称,Facebook、Twitter、谷歌和Snapchat将密切关注Line,从而了解下一个社交媒体时代应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5月27日消息,日前,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一项支持消费者进行跨境网购的提案,规定该地区在线零售商必须支持消费者的跨境网购行为,即让欧盟国家消费者可以便利的从任何一个欧盟国家站点进行购物。欧盟委员会指出,这项提案旨在终止一些在线零售商根据用户所处位置来锁定网站入口的现象,这使得消费者只能登陆对应的自己国家版本的网站,而很多时候同一个在线零售商在不同国家站点所销售的同一产品的价格不一样。“消费者想要跨国网购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提到,“但这种地域歧视不应该存在于一个统一的市场中。”据了解,该提案不仅将对Amazon、eBay、Zalando等销售实物商品的欧洲电商企业发挥效力,同样也会制约提供其他服务的在线商家,比如租车平台、订餐平台、票务平台等。不过,现阶段该提案不适用于有版权保护性质的在线交易项目,比如电子书、音乐、游戏等。但欧盟委员会表示,不排除今后会覆盖这些领域。也就是说,比如,一个德国居民想在线订阅Spotify,他只能在德国站点购买,而不能在售价更便宜的爱沙尼亚站点购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提案虽然规定了电商网站不得阻止消费者从别国站点购物,但却没被强迫其提供跨境运输服务。因此,如果一个意大利居民从德国电商网站购买了一台电视机,要么需要自己找物流服务商帮忙运输,要么只能自己到商家那里去提货。此外,根据欧盟委员会的陈述,其希望这项提案能够增加消费者跨境网购的比例(目前该比例为15%)。但不少商家却指出异议,表示该提案没有考虑到在线零售商之所以设定地域限制的深层次原因,比如不同的增值税税率和消费者保护规则。“这就像用胶棒来粘合折断的腿一样。”从外媒的报道中获悉,目前,欧盟委员会已向欧洲议会和国家政府提交了该方案,希望能形成立法,但最终结果仍需进一步追踪。
据外电报道,投资专家罗伯特卢纳(RobertLuna)周五称,亚马逊现在是市场上最好的可长期持有的股票。他甚至预测,这个电商巨头的股价将会在2017年底达到1000美元。作为Surevest财富管理公司的CEO兼首席投资官,卢纳在接受全球性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CNBC采访时称,“这家公司基本上统治了它的市场,彻底打败了它的竞争对手。作为长线投资人,我认为人们应该现在就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在周五,亚马逊股票的收盘价上涨了2.25%,增长到了673.95美元。卢纳估计,到今年底,它的股价可能会达到800美元。此前,在纽约举行的Sohn投资大会上,风投资本家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ChamathPalihapitiya)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帕里哈皮蒂亚是投资公司SocialCapital的创始人兼CEO,他认为在未来十年内亚马逊的价值将会达到3万亿美元。“我们认为,我们眼皮底下就有一个身价将会达到数万亿美元的公司。”他说,“这家公司就是亚马逊。”这位风投资本家预测,在未来十年内,仅亚马逊的零售业务就会达到1万美元。本周,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JeffBezos)出售了100多万股亚马逊股票,价值6.71美元。据说,销售这些股票的时机是之前就确定了的。亚马逊拒绝对此发表评论。卢纳称,他没有从贝索斯此举中解读出任何负面的信息。但是,数字媒体公司TheStreet.com的研究主管杰克莫尔(JackMohr)则认为,亚马逊的价值被高估了。“在公司发展的某个时刻,成本将会随着营收增长。我认为,人们真的夸大了它的云服务能力。”他说。他指出,很多公司如苹果和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已离开了亚马逊的云服务平台。莫尔还称,零售业并不是什么好的投资对象。
三星电子不再单一专注于硬件产品,而是向一家软件公司过渡。该公司开始这方面的调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日前更换智能手机负责人的举措似乎将这一转变推向了高潮。很多媒体将这一改变的原因归于硬件产品销售不佳。由于来自高端产品以及中国厂商低端产品的双重打压,三星电子近期的日子并不好过。不过,一些分析师认为媒体的这一判断存在问题。市场研究机构IDC的分析师苏珊娜桑托斯(SusanaSantos)表示:“我认为三星电子目前的情况非常好。即使面临挑战,但因为市场在增长,该公司的处境也不会差。”2015年初对于三星电子而言颇为艰难,连续两个季度的营收出现下滑,但在第三季度,也就是GalaxyS6发售后的第一个季度,其业绩出现积极迹象,利润增长至64亿美元。而使用双侧曲面屏的GalaxyS6Edge因独特外形也成为一款热销的产品。桑托斯表示:“在Android手机阵营,虽然三星电子像HTC和索尼公司一样遭受业绩下滑,但其能够保持市场份额。”彭博社则表示,三星电子新晋负责手机业务的总裁高东真(KohDongJin)将带来全新的关注点,其将把该公司移动部门从创造全部营收的硬件业务转移至软件,例如移动支付。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师罗伯塔科扎(RobertaCozza)认为:“三星电子已经成为了全球移动设备的大佬之一,但是他们需要可持续性的差异化,并赋予设备特有的价值,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只能向软件和服务转变。”投资机构HMCInvestmentSecurities驻首尔分析师格雷格卢(GregRoh)表示:“基于高东真的职业背景,表明三星电子将更加专注软件而非硬件。这种改变也表明,单一的硬件产品更新不能为增长注入动力。新的领导将尝试大幅提升软件实力和培养新的创新点。”与三星电子相比,苹果已经不再单一依靠硬件,其所提供的产品目前呈现多元化,例如新的iPhone升级计划,用户每月最低支付32美元(约204元人民币),就可以享受每年免费更换一部无锁版新iPhone。此外,消费者还可以享受手机支付功能ApplePay以及类似Spotify的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Music。高盛的分析师认为,这一细微的调整可以帮助苹果每月轻轻松松增加76亿美元的收入。这也是三星电子想要得到的结果。高东真此前则负责SamsungPay的研发。在他的领导下,三星电子可能推出更好的软件产品,而且大部分都会以会员的方式推出,这将使得每台设备都能创造营收。目前,苹果已经从每部iPhone上赚得约200美元。此外,AppStore、iTunes以及ApplePay等其他产品也为苹果带来收益。在2015年第四财季,苹果的软件和服务部门为公司创造了破纪录的50亿美元营收。桑托斯表示:“三星电子的最大威胁当然是来自低端产品的竞争,一些本土品牌已经成功进入当地市场。”桑托斯称,三星电子将在2016年离开这些市场,降低公司暴露在这些风险之下的几率。科扎表示:“向软件转移是必要的,但也存在挑战,三星电子将需要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技术投入到这一领域,而一个真正的转型战略将能够提升软件的性能,并将用户体验切实置于他们工作的中心。”三星电子的未来之路充满艰辛,但该公司的新重点则是要通过设备创造收入,而任命高东真表明其有意进行改变,即使出现批评之声也在所不惜。
8月11日消息,印度最大的移动广告公司InMobi将推出移动电商导购应用Miip,目标是吸引1.2亿用户(印度人口12.1亿),每月为移动电商带来50亿次推送。目前亚马逊、Paytm等电商及服务商已签约入驻。InMob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行政官NaveenTewari表示:“现在,印度卖家们,不管大的小的,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怎样让消费者发现他们的产品。Mipp可以创建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将更多卖家带入消费者视野。我们相信,以后80%的新产品推广都可以通过Miip来完成,在一到两年内Miip将占据移动电商一半的交易。”为了帮助几千个印度本土app增大曝光度,Miip还拉来了电商巨头助阵。据悉,目前,亚马逊印度站已经和InMobi达成合作关系。“现在亚马逊印度站上超过60%的流量都是来自移动端的。当我们致力于改变印度商业和消费方式的时候,也看到,像Miip这样的平台既可以为我们带来几百万的用户,还能改善跨App的购物体验。”亚马逊印度负责人KishoreThota说。据悉,除了商品选购外,Miip的服务还涵盖了移动支付,其页面上设有“使用Paytm”的按钮。“InMobi网络上每天有超过1.2亿的活跃智能机用户,所以提供App快捷支付和交易的能力也一定很强大。”Paytm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VijayShekharSharma说,“我们现在90%的交易都是来自智能手机,‘使用Paytm’这个按钮将会多提供10亿次电商推荐,也会极大增加我们的市场渗透率。“据了解,APP开发商可以按照模板创建相关内容,然后放到Miip平台上,供消费者选择。业内人士认为,Miip将大幅提高移动端的货币化率,为印度app开发商带来新的增长浪潮。据了解到,Miip即将推出测试版,参与合作的电商及app开发商包括亚马逊印度、Magzter、Moneyview、Nestaway、Paytm、Shopclues、Swiggy、UrbanLadder、Voxpop、Wooplr和Zimmber。此外,7月14日,InMobi还在美国旧金山宣布了6个合作伙伴,包括JustFab、Joyus、Rhymeo、Spotify、TheRealReal和Vidzy。公开资料显示,InMobi于2007年在班加罗尔建立,2011年获得软银集团2亿美元的投资,现是印度最大的移动广告公司、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公司、全球最大的独立的移动广告网络。到2011年8月,它的移动广告已覆盖到了3.32亿个独立手机用户。
3月12日编译消息人士周二透露,亚马逊当前希望向其“亚马逊金牌会员”(AmazonPrime)用户提供点播流媒体音乐服务,不过亚马逊可能会限制每位用户收听任何一首歌曲的次数。据悉,亚马逊目前正在同唱片公司和音乐发行商洽谈,寻求为这一服务获得他们的音乐授权。不过截至目前,亚马逊与部分唱片公司尚未就交易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在亚马逊可能把金牌会员服务年费上调至119美元之后,音乐服务将是亚马逊为金牌会员服务增加的新功能之一。当年,用户缴纳79美元年费,便能够不限次数的使用亚马逊快递服务,以及类似于Netflix的流媒体视频点播服务。消息人士透露,尽管如此,亚马逊当前仍在考虑通过新的途径,来支撑其音乐商店的下载收入。从理论上讲,限制次数的点播流媒体音乐服务,会鼓励用户购买喜欢的歌曲。消息人士透露,随着Pandora、Spotify和其它一些流媒体音乐服务在过去几年的崛起,亚马逊一直在考虑是否推出流媒体音乐服务的问题。消息人士透露,亚马逊在与唱片公司谈判时表示,该公司将向他们支付一笔固定资金,而不会根据用户收听歌曲的次数支付补偿;但是唱片公司方面则坚持不把新歌授权给亚马逊的流媒体音乐服务。此外,亚马逊还向唱片公司表示,该公司将会限制用户收听任何一首歌曲或专辑的时间,但是具体的时间限制目前仍不得而知。几周之前曾有消息称,亚马逊曾向一位音乐版权持有人表示,该公司计划向唱片公司总共支付2000万美元,从而让公司获得向金牌会员提供流媒体音乐服务的许可。不过最新的消息称,亚马逊将会向唱片公司提供3000万美元,其中2500万美元将会被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和华纳音乐等三大唱片公司瓜分;剩余的500万美元则归属独立唱片公司。不过消息人士称,几家唱片公司已经拒绝了亚马逊的这一提议。消息人士称,数家唱片公司和音乐发行商此前一直游说亚马逊,希望该公司把金牌会员服务和音乐服务进行捆绑。亚马逊推出免费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将会给该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因为包括Spotify、谷歌(微博)AllAccess以及BeatsMusic,当前推出的服务均为收费服务。过去数年,亚马逊聘请了多名有数字音乐从业经历的高管。2012年10月,亚马逊聘请索尼音乐业务高管迈克尔·保罗(MichaelPaull)负责数字音乐业务;亚马逊还聘请了曾在音乐流媒体服务Rhapsody和MOG负责业务开发的杜鲁·邓波(DrewDenbo);去年亚马逊还聘请了在Rhapsody负责许可业务的高管亚当·帕尼斯(AdamParness)。亚马逊在今年1月份表示,该公司可能会把金牌会员服务年费上调20美元至40美元,从而帮助弥补快递和流媒体视频版权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