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提起暴风,总会有人想到它登陆资本市场后创造的股价神话。2015年3月24日,暴风集团成功在A股上市,随后连续29个交易日涨停。当年5月21日,暴风集团的股价就飙升至307.56元/股,当日总市值达369.07亿元,也成为暴风集团上市后的最高收盘价。然而,此后暴风股价一路下跌,截至今年7月18日停牌,该股股价已跌至20.20元,市值跌至67.06亿元,相比2015年顶点时的369.07亿元缩水达82%!股价大跌,虽然与市场整体波动有关,但暴风自身经营情况恶化也是重要原因。7月14日,暴风集团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当期暴风集团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4269.11万元-89122.94万元,同比增加约50%-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1320.44万元-1886.34万元,同比下降30%-0%。期间,暴风集团还经历了二股东成功套现9.74亿元,7名高管套现9469.61万元,其背后是暴风集团上市两年多来在核心业务方面表现不如人意。1、暴风TV增收不增利2015年12月,登陆创业板不久的暴风集团发布暴风TV品牌,进军互联网电视行业。暴风统帅则主要从事互联网电视销售业务,该公司是暴风集团子公司。其中暴风集团持股27.31%。暴风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其全年销售商品收入9.17亿元,成本10.57亿元,毛利率为-15.29%,相比2015年进一步下滑。2016年暴风统帅营收9.29亿元,但净利润亏损3.58亿元。2016年是暴风集团互联网电视面向市场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暴风TV全年销量约80万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44%达到9.3亿元,占暴风集团总收入的56%。这也改变了暴风的营收构成模式。2013年暴风集团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95.4%,2015年上市后该数据降至70%。至2016年,暴风集团广告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已降为35.1%,硬件销售收入成为上市公司主要营收。靠着内容收费补贴硬件、低价销售的促销方式,乐视电视曾迅速占领市场。这一销售策略,被暴风用在其互联网电视业务上。不过,有分析指出,“采用内容补贴硬件、低价销售策略的暴风,陷入了电视越卖越多,公司利润越来越少的境地。”从暴风TV官网上可以看到,暴风目前在售的电视产品共有5个系列41款产品,售价从1499元到9999元不等。上述41款电视,有28款购买后附带赠送会员或其他硬件产品。如售价9999元的暴风人工智能电视65R6PRO,含499元12个月暴风会员;售价7999元的暴风人工智能电视65X5ECHO,赠送1099元人工智能外脑。不过,受电视业务尚处积累用户的投入期、上游电视面板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同期暴风集团硬件销售部分的营业成本高达10.57亿元,同比增长778.90%。并且,营业成本中,硬件销售即终端成本占整体营业成本的比重达88.03%,这也使得其2016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69.53%。暴风集团曾表示,未来3年暴风TV的销量要达到1000万台,但2015年底才进入互联网电视市场的暴风,面对的是一片红海的市场。暴风集团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其互联网电视销量为23.5万台,这与年初预估2017年暴风TV250万台-300万台的销售计划相差甚远。“从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品牌呈现出的塌方式下滑可知,互联网电视高速增长的时代即将过去,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传统电视品牌。”家电行业人士刘步尘表示。2、VR经历“寒冬”除了进军互联网电视市场,暴风集团在VR概念上也投下重注。自2014年9月推出第一代VR产品“暴风魔镜”后,暴风的虚拟现实之路就一发不可收,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暴风魔镜已经完成了5次迭代,期间还推出了VR一体机暴风魔王。2016年1月,暴风魔镜宣布2.3亿元B轮融资,融资完成后,暴风魔镜估值达14.3亿,一度成为国内估值最高的VR公司。2016年年报中,暴风集团称暴风魔镜经过2年半时间的发展,累计销量超过200万,在京东的份额为88%,在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处于第一阵营。今年一季报上,暴风集团披露暴风魔镜实现销量约60万台,同比增长229%。暴风魔镜在京东平台品牌销量占比达到90%。在暴风魔镜京东旗舰店上可以看到,暴风在售48款VR产品,包括一体机、盒子及配套产品。其中一体机的售价在3000元左右,两款一体机购买评价在500+。暴风VR盒子价格则多在100元以下,畅销产品购买评价在20万+以上。从现实情况来看,暴风魔镜主要聚焦低端市场,技术含量并不高,没有太大的市场竞争力,再加上用户体验不佳,暴风在这场竞赛中虽领先一个身位,但已被后来者迅速追上。有分析亦指出,暴风科技主要是做VR盒子为主,目前主要是针对国外出口市场,国内市场多以零售为主,销售数据较三星GEARVR差距较大,属于入门级VR技术。暴风集团年报数据显示,暴风魔镜2015年收入为1.24亿,净利润亏损2273万,净利率为-18%,净利率比乐视的“烧钱大王”致新电子-8%的净利率还低。由于亏损,2015年暴风魔镜被剥离出上市公司。经过资本催熟的VR产业,在经历了“2016年VR元年”之后,资本市场对VR的投资也变得更加谨慎。进入下半年,VR公司的融资记录大幅减少,曾经获得融资的VR厂商也陆续宣布倒闭。在VR产业泡沫横行、行业遇冷之际,行业内诸多公司均受到了影响,暴风也未能幸免。去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暴风魔镜公司启动了一轮新的业务调整,裁员近半;暴风魔镜团队几乎腰斩,有的部门甚至直接被裁掉。虽然暴风方面对此做出了解释,称此次人事变化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调整,但其未明确回应裁员一说,业内也开始对暴风的VR生态持观望态度。此外,暴风还在逐年增加投入的研发费用,但是资本化研发占比也仅为39.62%,说明研发项目的资本转化率依然不足,所以VR项目可能会成为公司长期投资的项目,真正实现带动公司业绩发展的目标还尚且言早。3、内容弱势在内容方面,暴风集团也有过尝试。2016年3月,暴风科技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作价31.05亿元购买甘普科技100%股权、稻草熊影业60%股权、立动科技100%股权。根据公告披露信息,三家标的公司甘普科技、稻草熊影业以及立动科技的增值率分别达到106倍、38倍以及60倍。然而,该交易并未获得证监会的通过,已被叫停。当年,暴风还先后成立了暴风影业、暴风体育,以图实现影视、体育等娱乐内容的全面覆盖和互动。但今年3月30日,冯鑫在投资人沟通会上承认,曾被集团寄予厚望的影业业务,自从收购稻草熊影业失败后便处于停滞状态。而暴风体育发展重心并不在赛事版权、转播上,而以运营APP为核心。暴风集团称,暴风体育不盲目追求版权的获取。暴风在版权购买和内容获取上的谨慎与暴风集团掌舵人的观念以及集团的资金链状况相关。冯鑫曾对外表示,希望通过不买版权、不自制内容,拥抱“信息流”来抄近道。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互联网电视业务基础的内容优势缺乏,将影响整个生态的布局。在PC时代向手机移动端迁移过程中,BAT凭借充足的现金流和完善的产业布局开始迅速抢夺视频平台及资源,优酷土豆、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在巨头的扶持下逐渐站稳脚根。对于迟迟未加入版权争夺战的暴风而言,想要获取优质版权就变得更加艰难。暴风在内容上的短板还可以从其被搅入的版权官司中得到印证。根据暴风集团招股书显示,暴风科技自2011年起至招股书签署日,涉诉案件174起,尚未结案的仍有22起,多为版权官司。根据2016年年报,公司2016年涉及侵犯版权的诉讼共4起。4、靠投资业务和政府补助支撑业绩Wind资讯数据显示,上市以来,暴风集团累计募资10.12亿元,其中IPO融资2.14亿元,债券融资2亿元,累计借款融资5.98亿元。而乐视网上市以来累计融资超过300亿元,远超暴风。在融资有限下,暴风资金链在2016年略显紧张。截至2016年年末,暴风集团期末现金由4.1亿元下降至2.42亿元。2016年,暴风集团营业收入16.47亿元,净利润亏损2.42亿元,但依赖于少数股东损益的存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81万元。真正支撑暴风集团近两年业绩的,或是投资业务和政府补助。暴风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其纳入合并范围的共有13家,此外还有9家由于持股比例被纳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5家合联营企业。上述企业中,半数以上是以投资为主的企业。2016年,暴风集团获得1902.8万元的政府补助,暴风旗下的上海隽晟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净利润9330万元,上述两项金额,是暴风集团2016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一倍左右。2015年暴风集团实现营收6.52亿元,归属净利润1.73亿元,但当年暴风转让子公司暴风魔镜股权以及对剩余股权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获得1.04亿元投资收益,同时获得政府补贴1024万元。5、结语没有一家企业的衰败是突如其来的,一切都有迹可循。仔细观察暴风的业务布局,看起来气势汹汹,雄心勃勃,但事实上后劲不足,各大业务捉襟见肘。业内人士评价暴风目前状态“硬件亏损,内容无望,体育没影”。急于求进的背后是暴风面对市场环境变革的躁动和不安。暴风业绩的下滑或许正预示着过去“讲故事”的模式正逐渐被投资者所遗忘。接下来,是成为风暴,席卷一切;还是被风暴席卷?看似平静的风暴眼中,暴风冯鑫正在等待结局。
独家获悉,阿里在家居行业的新零售项目将落地杭州,预计9月9日正式开业,目前正在装修阶段。家居类目成阿里新零售新宠小编拿到的资料显示,该门店叫“家时代”,定位家居品牌集合店,面积在500-1000平米,要做小而美的宜家,所有品牌主要来自阿里平台,前期以天猫上的品牌为主。“家时代由阿里零售+项目牵头,从前期的战略咨询、方案到品牌商、服务商的整合,阿里都在深度介入。”接近该项目的人士透露。据了解,家时代不单会有线下店,还将有独立的APP、微商城,线下门店将配备大屏幕、VR等,打通线上线下,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款同价。杭州舜尚为该项目的具体经营管理和落地主体。据了解,舜尚是为该项目新成立的公司,今年3月份才正式注册。该公司背景为线下经营服饰、餐饮等多个行业多年的实体零售商,欲转型新零售。阿里零售+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实践者,于去年9月正式上线,主要目标是帮助阿里系的线上品牌落地拓展全渠道业务。同时帮助线下零售渠道转型,使其具备线上数字化运营管理、引流的能力。阿里方面介绍称,零售+平台不仅仅是管理线下门店的交易通道,还与线上的对应淘宝企业店、自有APP等不同消费通道打通,最终实现的是线上线下全渠道会员数据化管理。目前,零售+平台入驻的品牌有阿卡、裂帛、茵曼、阿芙精油、妖精口袋、人本、宝家洁等,其中家居品牌可查的有一梦居、康尔馨家纺,大件家具品牌尚未看到具体入驻的品牌。已落地的项目有素型、生活选集、趣买Joybuy、谜秀等,主要以服饰类为主。其中,生活选集为阿里和银泰联合打造的第一个新零售家居项目,去年底在杭州武林银泰总店开业,总面积1200平米,集合了淘宝线上24个品牌,内设顾客体验区、场景展示区和商品精选区,展示方式与宜家相似,有客厅、卧室、儿童房、浴室、厨房和书房几个样板间,商品精选区则按客厅、厨房、卧室等具体使用场景陈列不同品牌和不同品类的商品。生活选集的每件商品都有二维码,通过扫码来实现线上线下商品信息、价格的打通。小编了解到,此次新落地的家时代为阿里零售+邀约的第三方零售渠道,通过在自家银泰试验后,阿里正在开放家居类目的新零售落地。阿里挖掘家居这座矿不只有一个手段家居建材品类是阿里和京东平台所剩无几的未完全开发地和希望田野。一方面,在总体流量遭遇天花板的时候,家居类目超高的客单价对需要规模的平台具有致命诱惑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用户逐渐进入家庭生活,消费从服饰向家居产品转移,但纯电商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用户对家居类产品的体验需求。为此,家居品类被业内人士称为最适合新零售的试验场。京东和阿里也在秘密试验适合的解决方案。除了零售+平台的方式外,天猫电器美家事业部也在围绕家场景,协同各个单品品牌、线下家居零售场景形成联盟,满足用户综合的整体解决方案需求。例如把美的家电、华日家具放在一个方案里,在百安居整体展示、销售。据此前天猫透露的消息,这个联盟已经在运作中,大概在8月份会看到很多线下的新型店面。小编了解到,TaTa木门在跟一些家电品牌进行线下场的融合。买家电、买木门或者布景墙是完全分离的,用户看到背景墙,只能凭脑子想象配一个什么样的电视比较合适,并没有一个场让人直观的感觉到。现在,家电和家装都融合在一个线下场景里,变成统一搭配,匹配到一个以家为场景的空间中,当用户进到这个环境中,会咨询整个空间多少钱。这套方案与当前家装领域的整装一样,按平米计价。2017年,天猫将推出叫场景库,场景库里全是一个个整体的空间解决方案。据了解,百安居计划要开的3000平米左右的标准店,就是和天猫线上完全打通,在线下主要以样板间的形式做主材的体验和展示。搭建完线下场景后,天猫将通过场复刻技术将线下完整的家装场景数字化到线上,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天猫首次亮相实景复刻技术——实景-GO)天猫实景复刻——“实景-GO”,通过对家装样板间的3D复刻,消费者可以在“家”里360°旋转、任意游走查看房间里的衣柜、冰箱、甚至花瓶摆件,体验商品放置在家中的实际效果,消费者逛天猫时可获得逼真的逛店体验,并可“所看即所得”在线购买。天猫方面透露,天猫提供终端设备,只需要半个小时时间,通过全景扫描,就可以将整个空间扫描到手机淘宝上。这个技术跟现在通过箭头点往前走的全景不同,可以任意角度、跟人一样的抬头往上看也是没有曲面,100%的还原线下场景。用户在线上选中一个场景后,可以在其附近的红星美凯龙、百安居等体验实体一模一样的线下场景。家居才是新零售的最佳试验场?天猫的新零售刚刚在家居行业展开,而红星美凯龙的新零售几乎已经宣告失败。上月,红星美凯龙的新零售掌舵人李斌卸任。此前,李斌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强推新零售,搭建了红星美凯龙APP,上线了直播、内容等功能,并强势让线下门店的经销商、品牌商入驻APP,试图将红星美凯龙的线上线下商品、客流打通。但该战略受到了来自红星美凯龙内部的多重阻力,最终以李斌的卸任落幕。“红星美凯龙的转型就像跨越太平洋的飞机,飞了三分之二坚持不了了,要返航,其实它返航的成本可能比坚持到彼岸的成本更高。”一位零售行业大佬认为,传统企业转互联网几乎都会遇到红星美凯龙的尴尬,但其实家居类是最适合线上线下打通试验新零售的场景。除了红星美凯龙,国美也在自己的卖场引入了爱空间、JAJAHOME这样的硬装、软装品牌,全面由“电器零售商”转向为以“家”为主导的方案服务商和提供商。线下做到顶级的宜家也于去年上线了官方网站,试验线上线下联动。“家居的款式要像女装一样丰富,匹配的物流支撑保障却要像大家电一样负重前行,而且要比大家电还复杂。大家电的物流基本是标品,产品虽重,但是装箱规格比较统一。家具产品不但重,规格还不统一,需要占用的运输空间更多。”零售专栏作家叶志荣认为,像买女装一样,大家居消费也是颜值消费,运输过程中还必须保护好,退换货也很麻烦。货架宽度和服务重度,决定了大家居电商的配置会是“天猫的款式多样性+京东的物流保障力”。事实上,除了家居品类的互联网化时机正在到来外,整个家居渠道多年来本身存在一个消费升级带来的供给断层,体现为80后、90后主流消费人群,受困于找不到符合自己审美、品质要求和价格期待的产品。这个断层即体现为价格上的也体现为离用户距离上的。壹间家居创始人谢青池告诉小编,市场现状是,传统家居卖场要六七倍加价率;淘宝这样的网购渠道一两倍加价就能卖,但质量千差万别。一个售价几千块的大品牌椅子,淘宝上仿品一百多块到几百块的都有,看着都一模一样,用一段时间螺丝掉了,才能感受到。在距离上,宜家只开在一二线城市的“近郊”,北京这样的城市也只有两家,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也是如此,离用户很远。渠道需要走近用户,增加触达用户的能力。为了填补这个空间,增强渠道辐射力,拉进与消费者的距离。此前宜家就已经开始布局小型门店,即宜家订货中心,门店仅1900平方米,面积是普通IKEA商场的十分之一。五星电器这样的传统家电卖场也推出了家居零售品牌星格玛,以“店中店”形式开在五星电器连锁直营门店,未来还计划开设独立店,预计今年将开20家店,3年内将开100家店。此外,像索菲亚这样的定制家具品牌,通过密集的小型门店快速渗透市场;野兽派这样的家居品牌集合店也正在崛起,成为一股新的势力。橙家这样的家装公司也正在将店开在商业中心,将家装和软体家具整合在一场景里,直接面向消费者零售。家时代无疑也是这些新势力中的一个。随着阿里零售+的开放,家居领域也将像服饰领域一样,不只有一个家时代来践行阿里的新零售梦想。对想转型新零售的零售商和品牌商来说,这无疑是个抱大腿的好机会。
这个夏天,智能音箱火了。一方面是巨头摩拳擦掌,国外有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国内有京东、阿里巴巴、搜狗、喜马拉雅、科大讯飞等等,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期盼能分到一杯羹,深圳南山区的创业者星罗棋布。这是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还是伪繁华的泡沫,抑或一次行业整体的升级换代?小编接触到的专家、从业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一种产品形态,智能音箱不排除有昙花一现或者改弦更张的可能性,但这背后代表着真实而日益逼近的交互方式的变革,迎合了人类的对于简单、便捷的本性追求。同时,语音又是连接物联网的桥梁,家庭场景的价值将被更深挖掘,家居产品的制造、销售环节呗打散、重构,带来全新的品牌机会。因此,智能音箱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高地。小编梳理了关于该产品的十个关键问题,特别适合初入门者服用。1.看起来是音箱,实际是语音交互在Sugr创始人兼CEO宋少鹏看来,智能音箱代表了人机交互的最先进成果——语音交互,这一方式符合人类对降低与物理世界交流所需成本的历史趋势。人机交互演进的方向很简单:使得交互成本的降低,即人完成交互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或者说人完成交互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如果大家沿着历史的规律,键盘——鼠标——触屏——语音,如果你想算2的10次方减1,在这四种交互环境下,大家可以算一算完成这个交互需要多少时间,答案是显然的。人类解决声音产品的历史迭代,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两百年以前,可以想象一下,热爱音乐的人去欣赏音乐,需要驾着马车,到音乐厅或者歌剧院,才能欣赏音乐。留声机的发明,使得音乐第一次进入了家庭,我可以躺在家里面去欣赏音乐,是不是我付出的能量减少了?沿着这个思路一路迭代,到了iPod,我可以把1000首歌装在我的口袋,手指一滑,就可以欣赏我喜欢的音乐。能量的消耗就更少了。2014年,亚马逊Echo发布了智能音箱,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音乐,能量的消耗进一步减少了。因此,从音乐产品的迭代,恰恰印证了以上的规律——降低了人跟物理世界交互所需的能耗。(Sugr创始人兼CEO宋少鹏)2.还有人工智能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认为,智能音箱是虚拟个人助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后者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最近人工智能特别火,大家可能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人工智能的报道,比如说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这其实很多都是一些2B的应用,而在2C领域有一个大家经常听到的类别,那就是虚拟的个人助理。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过去这几十年,人类尤其是计算机的科学家,一直都在想象我们是不是能够创造一个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跟人进行自然的对话,然后帮助你处理很多事情。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产品,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产品或技术,但这可能是大众关注比较多的。在1956-2011年,即在Siri出现之前,可能更多是算法,主要是政府或者学术界在研究算法,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各种各样算法的框架搭起来。在2011年的时候,Apple发布了Siri,这可能一下子激发了大家对语音助手的讨论或者期待。我相信,当时所有人买了一个iPhone拿回家,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调戏一下Siri,显示一下自己的智商比Siri要高,然后就再也不用了。确实,在过去很多时候都是这么一个场景。但是,不管怎么样,大家确实看到了大众对于这种虚拟语音助手的热情。所以,后来无论是Google还是微软,还是Amazon,他们都发布了自己的虚拟助理,或者语音助手这样一个产品。其实在Siri之前,无论是IBM还是微软,还是Google,他们在语音交互的技术上做了很多很多尝试,也做了很多产品的尝试,只不过从来没有像Apple一样把Siri包装成一个类似于人的助理,然后引起大量的讨论。但是,确实Apple的用户教育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在这之后基本上引起了整个虚拟个人助理的热潮。另外一个时间点我觉得比较关键,2014年Amazon发布智能音箱Echo。早期虚拟个人助理都是在手机上的体现,但是其实很多人只是调戏一下,显得自己的智商比机器还高,很放心,基本上就不再用了。而现在可以看得到,智能音箱可能是继智能手机之后一个唯一超过一千万量的产品,有比较高频的人机交互产品。。在那之后,大家其实就看到了,Google也发布了音箱,中国已经,或者说正在进入“百箱大战”,最后谁能胜出?谁也不知道。我认为单一的一个设备是很难承载所有的交互的,未来无论是交互的方式还是交互的设备,都会是多元化的。交互的方式除了语音、手势、图像、视觉、表情各种各样的方式可能都会是综合性的。语音可能比今天变得更重要一点,但是它绝对不会成为80%都靠语音交互方式。设备无论是耳塞也好,还是车载的设备也好,还是未来的AR、VR的设备也好,可能都会是虚拟个人助理硬件的载体。3.为什么音箱最先引爆热点?宋少鹏指出,智能音箱这样的产品形态最早在美国出现,这与当地的音乐消费习惯密切相关,极高的用户粘性使人工智能技术不用多完善就得以商用。美国的第一批广大流行音乐消费者是成长于汽车上的黄金一代,汽车上都配备收音机。在北美,大家习惯了背景式的、实时存在式的播放,在任何一个生活场景里面都会有音乐的存在。落实到家庭场景里面,音箱几乎就是刚需。有了这样的刚性需求,有了流媒体这样的播放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在智能音箱为大家提供语音交互的时候,其实用户对于语义理解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音箱本来就是被动播放音乐的产品,人工智能和语音助手的植入使它成为一个主动获取信息、获取音乐,成为一个流量的入口。慢慢地,技术的迭代使得它开始加入了家居其他产品的控制功能,逐步成长为家居的中控,这样就有了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包括Google、亚马逊、微软、苹果都进入了这样一个产品竞争的赛道。巨头的进入使得产业的升级就会加快,服务的完善就会加快。所以,智能音箱在今年夏天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产品。4.为什么玩家都要来抢占智能音箱的高地?有种传闻,在深圳市南山区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超过100家智能音箱制造商。为什么大家一股脑都挤进来了呢?李志飞从技术和商业的角度阐述了其中的门道。从技术角度说,智能音箱是一个语音交互特别有意思的产品。我们在语音交互以及在语音交互硬件商落地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手机、Googleglass、智能手表、车载、音箱、耳塞,我们发现,如果你要使语音交互有用,要具备几个条件:条件一:硬件的载体本身有一定的用户需求。因为Googleglass当时很大的问题,很快没人用了。条件二:使用的场景是比较私密的。智能手机现在在公共场合很难用语音交互的,但家里是一个比较私密的场景,自然用户可能愿意用语音进行交互。条件三:语音交互可能是你最好比较方便的形式,可能没有更好的方式,比如Googleglass就很难用别的方式。我们当时看DAU(日活跃用户数量),比如手机语音交互的DAU小于1%;手表小于10%;车载大于60%,也就是100个用户有60个用户会用语音进行交互;Googleglass是80%,因为它没有别的交互方式。总结起来,我觉得这三点是语音交互能不能得到应用一个基本的判断:1.硬件本身要有黏性。2:使用空间比较私密。3:语音交互可能是唯一的或者少有的一个好的交互方式。这三个条件都很重要,Googleglass单独看DAU很高80%,但是这个硬件本身没有刚需,使得它的语音交互作为上面的一个软件也没有用。为什么家居这么重要?我认为家居第一是私密的,第二我认为它有一定的使用场景。在技术层面,它代表不同的维度。举个例子,我们讲语音识别的远场近场,可能手机和手表,可能大于30厘米的距离,实际上一般你的后视镜也好,你的距离可能都在这里,所以这个基本上也是1米的距离。但是,音箱现在大家宣称最大是5米。这确实技术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以前所有的语音识别收集数据都是离麦克风这么近或者更近,可能很少有人那么远的,而且需要远场唤醒,因为你不能手去弄它。而且在家里有多轮对话,家里小孩可能喜欢对话,而且你们没有屏幕,可能没有别的方式。所以,在技术上,它是语音交互独一无二、非常重要的练兵场。从商业角度来说,大家生活空间不就家里、车里、路上、办公室,这基本上覆盖了每天的空间。所以,家里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未来搜索,我们首先用PC、键盘到手机上,已经很多开始用语音,未来家里可能直接用对话进行搜索,所以肯定是入口的一个东西。包括内容消费,比如现在很多音乐、音频,这种内容可能未来都收费,这个是智能音箱可能是很重要的消费场景,所以也是一个内容的入口。还有就是智能家居控制的入口,因为你很难想象,每个空调本身自己放远场识别的语音识别系统跟它交互,或者每一个电视、音箱,每一个电饭煲、扫地机器人都配备远场的语音交互非常智能的服务。我觉得智能音箱可能是从一个中心,它背后去控制各种设备。5.百箱大战竞争点在哪里?(李志飞)有的人拼性价比,硬件供应链能力比较强,打低价,把市场搞的很乱,或者说别人都没路可以走;有的拼智能,语音交互做的不错,全部都是自己的系统,可以更快、更准、对话更深,这个可能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个点;有的人是说,有内容生态,有音乐、FM、相声各种东西,这个打内容;有的可能是打渠道。所以现在确实没有一个选手全都具备了,当然市场上确实可能有那么3-4家,每一个都有自己稍微比较强一点的地方,可能拿着这个点不停地打。6.有了语音,我们还需要屏幕吗?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音箱不带有屏幕,依靠语音交互,据外媒报道,Facebook正在研发一款更加注重视觉画面交互的音箱,配置一块15英寸的触摸屏幕。(李志飞)从产品的角度,我一直觉得智能音箱这种100%靠语音交互的产品是很难做好的,一定得有一个屏幕的出现。但是屏幕是跟电视绑定,还是自带,或者必要的时候把手机打开,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反而相信,智能音箱可以上智能手机的屏幕,在有必要的时候,还是打开手机做一些操作,这可能是比较渐进式、现实的解决方案。智能电视作为智能音箱的屏幕,我觉得是不太靠谱的。电视是一个很重的设备,我打开它会觉得,把这么大的一个屏幕一打开,就是为了控制一个空调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个事情完全不makesense(没有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互方式,所以我不认为它会成为最主要的音箱屏幕的辅助形式。当然,音箱可以跟智能电视交互没什么问题,但是更多是以使用电视场景的时候,我通过音箱控制。而不是说我为了控制空调,我跟智能音箱说了一句话,智能音箱把电视打开,电视显示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最后我看到什么东西,这个是不太现实的。7.入口是唯一的吗?很流行的设想是,智能音箱将控制整个家,难道真的只有这一个入口吗?(李志飞)从软件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入口是统一的。只不过硬件的载体是什么?是单一的音箱还是两三个音箱,或者在各处有不同的设备?首先,我认为,不会是唯一的设备,但我也不同意每一个设备都会有自己远场语音交互的能力。因为成本方面不合理,比如加50元或者100元给空调做远场语音交互,就为了控制开关温度,我觉得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事情。这是现在亚马逊、Google都在思考的问题。可以就选小设备,在花盆里,无处不在,有很多的模组。然而,是一个新的设备形态,可能就贴在面板上,放在花盆里、卧室的墙上,这种有一个特色,其实我们今天定义的屋里(远场语音交互)是不是有必要?因为可能房间有8个设备,我走到哪都有。8.国内智能音箱的需求量大吗?(李志飞)首先,短时间内达到什么千万级别的量,很难。今年整个市场差不多能达到100万的出货量。我觉得智能音箱这种形式要分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从软件的角度来说,无论智能电视还是路由器、空调或者墙上的一个钟,成为一个入口设备,我觉得都比较类似。每个房间可能形式都会不一样,在厕所有可能现在像梳妆镜一样的魔镜成为最主要的载体,在客厅是音箱,在卧室可能是钟或者是挂灯有关的这种,所以这种是有可能会变化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尤其对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说,我们还是把这个软件、交互AI作为最核心的东西。所以,市场硬件更多是我们的一个载体,我们找到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一种形式。9.智能音箱能在国内普及吗?宋少鹏认为,中美音乐欣赏以及家庭环境的差异,导致智能音箱在国内的发展路径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我们身边的消费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音箱?中美消费者对于音乐消费的DNA是不同的。美国音乐消费从听收音机开始的。收音机是什么呢?收音机是电台、radio,一个一个电台播放的是按照曲风、曲目、歌单所排列的音乐,所以我们认为北美的音乐消费DNA是源于流媒体。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最初接触音乐源于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港台的音乐以盒带、卡带的形式大量流入内地。大家首次接触音乐是精美的盒带、完美的印刷,包括封面、歌词,打开之后、欣赏完这些内容,才去把它放到收录机里面听音乐。听的内容是一般是一个歌手的完整专辑,里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曲风,还很少有合集和混编,记忆深刻的是某一个歌手或者某一首歌。所以,我们认为中国音乐消费者的DNA是源于那个时候的盒带式的播放,是一种点播式的。我们认为这就是两地音乐消费的DNA根源上的不同。这样的不同在我们两地的音乐APP上就有了体现,我们以Spotify为例子,还有QQ音乐(用户量最大的中文音乐播放器),很大的不同:1、搜索在QQ音乐始终是一级菜单,在最显眼的地方,最方便用户搜索。为什么?因为用户要点播。在Spotify上你要到二级菜单才能完成搜索的功能。2、封面、歌词我们都在非常显著的位置,非常多的视觉信息,而在Spotify这边没有。总的俩说,北美的音乐消费是流媒体式的,他们的生活中的场景处处都有音乐,音乐就在那里放着,并不需要太多地去改变它、更换它。而我们的音乐消费DNA是点播式的,需要实时确定我要听这个、我要听那个。由此导致两地的消费者对于音乐播放硬件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在中国点播会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将会是一个常态,点播会带来技术上的需求,它包括更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更丰富、更深入的音乐知识图谱,以及更完善的音乐版权和曲库。同时,中美两地的消费者消费的场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挑两个例子来跟大家分享。1、在美国,用户使用的空调通常都是中央空调,通过每个房间的温控来控制空调的温度。而在我们家里,通常都是壁挂式或者是落地式的空调,每一个空调都有单独的摇控器,这就决定了如果音箱作为一个智能家居的中控,它对于空调的接口、控制场景和体验是不同的。2、在北美消费者的厨房是开放式的,跟客厅融入一体的厨房,这也是亚马逊Echo最最常用的一个使用场景。而在我们身边,大家都知道,厨房为你完成的是煎、炒、烹、炸,这个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还可以推出很多不一样的场景,大家可以去思考,这些场景所带来的用户需求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国做智能音箱,一定不能复制亚马逊Echo的路径,而是要找到我们真正消费者的需求,落实消费者的场景,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10.距离一款电影Her那样的产品有多远?科幻片电影《她》(Her)其中的“女主角”——一款虚拟个人助理产品,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但是李志飞强调,从技术实现的难度上看,它真的还只是科幻片。1、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如果说我们去看整个技术的发展,在四年前,语音识别本身就是整个瓶颈,如果语音识别都不准,后面的理解、内容都没有有什么用?但是到今天,语音识别的技术本身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成为这个虚拟个人助理是不是能够被使用起来的瓶颈。而今天最大的瓶颈就是自然语言的理解。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经验,当你去调戏SIRI或者是调戏各种音箱的时候,第一轮没什么问题,当你跟它进行一个对话,你把句式换一换,或者说你再特意调戏一下它,基本上两、三轮就把它问死了,它是答非所问,或者纯粹就是“呵呵”的那种。所以这个确实是自然语言理解以及对话是我们未来两、三年遇到的特别大的瓶颈。在那之后,可能才是推荐、推理、背后的思考、理解和自己能够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再之后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悖论,一方面计算机可以创造一个程序,可以打败世界上最牛的下棋的,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的棋手,表现计算机非常聪明。但是另外一方面,计算机都不能像一个5岁的小孩一样跟你进行一个正常的对话。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我们今天计算机没有对物理世界和常识有建模、理解。2、用户场景角度。因为虚拟个人助理或者是语音交互要得到使用,其实就是看你有什么样的场景,用户是调戏一下就走,还是说真正有活跃度。当用户打开这个机器,每天有多少比例会用语音交互,也就是说语音交互的DAU。智能车载可能是我们未来看到最先普及的语音交互的,其次还是无线耳塞或者是智能家居,最后才是手机。
外媒报道,上个季度,亚马逊悄悄以10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名为GameSparks的游戏引擎服务公司,其也被称作游戏开发商的“后端服务”商,可为游戏打造诸如排行榜的各种功能,并将数据整合到云端进行管理。游戏开发者可通过GameSparks的API和基于云端的编码工具打造游戏“服务器端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排行榜、实时和基于回合的多人游戏、通知和玩家保存数据。GameSparks拥有跨平台的兼容性,并支持所有主要的引擎和商店,包括Unreal、Unity、PS4、XBOX、iOS、GooglePlay和Steam等。其客户包括Rovio、育碧、SquareEnix和BandaiNamco等大型工作室以及一些独立开发者。PlayFab是GameSparks在该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游戏工作室提供后台支持,同时也提供数据储存、好友列表、排行榜、自定义游戏服务器托管和游戏内采购等,目前已融资1300万美元。而在被收购前,GameSparks仅获得82万美元的融资。迄今为止,GameSparks在游戏领域的成就非常契合亚马逊对游戏市场的兴趣,尤其是云端游戏。GameSparks方面指出:“平台提供了一个单一整合工具,可以用来构建这些服务器组件,提高玩家的留存率,实现收入最大化,而无需设置和运行服务器。在数据快速增长的环境中,用户也可以享受到灵活的、可动态扩展的云端容量和高质量的全天候基础设施管理。”目前,游戏仍然是应用收入的最大驱动因素之一,因此,亚马逊在游戏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也不足为奇。它不仅作为一个经销商(在自己的应用商店或流媒体视频平台Twitch,以及其它地方),也作为一个平台来帮助游戏的创建;另外,亚马逊的AWS部门还将游戏作为其垂直领域之一,为手机、游戏机、PC和在线游戏开发商提供了一系列后端服务器和主机服务。最近,亚马逊也在加强其在游戏开发领域的力量,比如开发了一款免费的AAA级游戏引擎Lumberyard,它可以与AWS和Twitch相结合,为多人游戏部署和管理服务器等等。如果亚马逊整合了GameSparks,后者将补充上述功能。据悉,亚马逊还在开发的一款通讯应用,可能会以一种向消费者提供游戏的方式,提升游戏库的吸引力。另外,AWS部门正在开发新的混合现实(AR和VR)服务,预计将于今年11月在其年度re:Invent大会上发布。
尽管国内手机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但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余承东还是对内下达了更高的销售目标。在刚刚结束的华为终端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他表示,希望五年内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上的份额再上一个台阶。在二季度中,华为以超过20%的份额位居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榜首,抛离苹果将近12个百分点,但从实际来看,竞争压力仍非常强烈。比如说苹果虽然在份额上下滑严重,但其实体零售店每平方米达到了61622美元的销售额,这远远高出了其他零售业同行。“尽管挑战很大,但是我们的机会也很多,尤其在消费升级、技术升级以及各种新趋势出现的时候。”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朱平在业绩发布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如是说。在过去三年,担任大中华区一把手的他见证了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崛起。朱平告诉记者,华为正在进行对传统零售模式的改革。据他透露,目前华为在地市级的体验店达到了531家,县级体验店已经达到1556家,计划在2017年完成“千县计划”,而下一步则将布局基于智能生活的综合体验场所。年内完成“千县计划”扩张的渠道是华为手机业务在二季度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半年报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5月,华为消费者业务全球零售阵地数量达到4.23万个,同比增长19%,其中中国区增长迅猛,地级市体验店达到531家,县级体验店达到1556家,合作专区专柜达到12500个。朱平对记者表示,预计2017年华为将会覆盖到中国将近2000个县和镇,完成此前制定的“千县计划”。源于智能机替换和消费升级驱动市场结构升级,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华为大中华区启动“千县计划”,余承东当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地级市500个左右,县级市2100多个,乡镇4万多个,而华为2016年的目标只是覆盖了县级市的一半,这个目标还不够,他提出华为要在17年完成2000个县的覆盖目标。事实证明,低线市场确实成为了过去两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多的区域。GFK通讯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金瑞兆对记者表示,乡镇市场的竞争力体现为“以门头为代表”的圈地上,在线下零售中,通讯独立店已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这个业态占据着线下零售47%的份额。朱平认为,手机店的数量不是华为的终极目标,零售阵地建设的重心应该从“量”转为“质。“销售人员正在升级成为体验顾问,除了卖手机还需要解答产品使用技巧、软件安装、售后等问题。”朱平对记者说。改造传统零售模式对于接下来的竞争,朱平认为,全场景下的智能生活将成为华为终端未来争夺的焦点。“目前人工智能芯片的使用主要是以手机为核心,但华为的目标是要拓展在智能产品以及智能硬件上的更多应用。”朱平向记者介绍,智能终端全场景时代的到来,将围绕着工作、生活的全场景来展开,这个领域华为采取的是开放的心态,希望可以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合作,以打造智能手机、PC、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以及VR、AR等全场景智能生活体验。在半年报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将于秋季发布人工智能芯片,而未来将会围绕智能生活建立智能硬件生态,即以手机为核心向智能硬件、智能生活进行延展。言外之意,华为将通过终端体验场所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且除了华为自身的产品外,还有更多合作伙伴的产品展示。从行业来看,苹果、三星等产生也在构建类似的生态模式。以苹果为例,直营的零售店一直是苹果公司的一个特色,成为其面向普通消费者介绍产品、销售以及提供售后服务、培训的一个中心。而就在今年,苹果零售店再一次进行了重大转型,变身为“社区活动中心”,并且为感兴趣的人提供摄影在内的丰富课程。从产品上看,从智能音箱到智能家居,苹果也在智能领域有不小的动作。但从效益上看,硬件的销售依然是苹果效益最高的部分。根据科技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最新的报告,苹果实体零售店每平方英尺能获得5546美元的销售收入,这相当于每平方米获得了61622美元的销售额,这远远高出了其他零售业同行。所以,对于华为来说,当务之急依然是在高端市场上对苹果发起冲击。
整个互联网冲击下的家装、建材、家居发生了哪些变化?又该朝着什么方向行进?通过分析大平台沉淀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用户的变迁和产业的演变。齐家网创始人邓华金做了一些梳理,他发现,五千万到两个亿规模的装修公司的满意度最高的,一个亿左右的装修公司活得最滋润,而那些做到十个亿、二十个亿的,因为管理半径没办法完全覆盖,每天都是在到处“救火”。装修用户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互联网并未给装修行业的效率以及用户体验带来根本性变革,最终还是要走向工业化和信息化。互联网未根本性提升装修的效率和体验一个行业变化的关键是什么?效率和用户体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从装修家居特别是装修公司给用户提供装修解决方案的本质上来说,不管是效率还是体验,目前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更多的是在系统化、标准化方面有一些变化。用户消费趋势变化大数据从齐家网的平台大数据,可以看出用户消费习惯的变迁。第一个是用户年轻化,互联网家装用户主要集中在21-35岁,占比高达60%以上,年轻用户确实越来越多。第二个是女性比例,装修的人群中以男性用户为主,女性的占比在逐年增加,2017年女性占比已达到45%。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在中国装修的几个大城市当中,北京用户人群渗透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北京2000多万人口,大概能够做到20个甚至10多个人与装修相关,而别的区域例如四川、河南可能50个人才有一个和装修相关,整个用户量也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几个省最大。第四个变化是,现在主要是6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房子,这个与国外不一样,中国的大多数房子都是小房子,而且这几年的房型不是变大,而是变小。这几年装修房子很多是二手房,上海和北京是最典型的表现,最近的一期数据看到,同样申请装修的用户中,二手房的比例已经接近于5,而新房的比例只有1。还有一组数据,就是局部装修,我在大约两年前就曾说过这个未来会成为装修的主流,现在在很多区域的二手房装修已经达到了20%的比例,这也是一个我们看到的趋势。小房型装修用户关心什么?这给我们带来的延伸启示是,如果是小房型装修,用户比较关心什么?我们知道小房子对收纳系统的要求特别高,特别希望空间利用和收纳做得好。定制家居在这一块解决的比较好,所以我们看到这两年定制家居发展迅速,用户在空间收纳的设计方面对它的期望也特别高。二手房装修的解决方案二手房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二手房装修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它与新房装修完全不一样,这个是我们行业需要去思考的。在齐家网平台上面,二手房推荐的装修公司和新房推荐的装修公司是不同的,12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和60—120平方米的房子以及6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推荐的装修公司解决方案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在中国主要的装修消费大概10万到20万,这个比例确实是中国整个装修比例最高的。这个其实也跟我们的房型相对应,当我们把装修一个房子的用户关注点拆成几个小颗粒,从用户关心的建设品牌、风格、施工质量、空间利用、价格等等这几个维度来看,其实不同的房子关注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别墅关注比较高的是风格,对建设品牌很关注、施工质量很关注;相反,对二手房我们发现用户比较关注的是价格,价格始终是前三位的,然后是空间利用尤其关注,还有一个是施工质量,因为二手房装修特别容易出问题,二手房装修施工方面能够提供独特解决方案的装修公司,比如墙面处理推出很多新工艺,墙面处理有新产品进去以后,施工期就可以减少7天,而且二手房装修容易开裂,需要解决开裂的问题,这种技术出来我觉得对行业是有帮助的。新房装修比较关注的反而是建材品牌的影响力,然后是风格,施工质量始终在前三位,而价格敏感在这方面相对是低的。给用户推荐不同服务能力的装修公司这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用户推荐不同服务能力装修公司的重要性。从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有一个初步的维度,哪一类装修公司是用户喜欢的,哪一类装修公司最终装修完了以后用户满意度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齐家网的数据。二手房也好,新房也好,一线城市也好,二线城市也好,我们都做了区分。首先我们看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和核心城市跟后面的一些城市例如地级市和县城相比,我们发现,地级市和县城对装修公司品牌关注度是不高的,对建材的关注度也不高。那么对什么关注高?对价格的关注度二线城市特别高。规模与用户体验我们把装修公司的规模做一个把关,然后分析它的结论,对我们特别也意思。为什么我们说装修公司规模越大,用户体验并不是越好?说明你规模并没有带来用户体验的改变。我们给每个用户推荐装修公司都有一个模型来算、来推荐,我们在想到底哪一类装修公司的用户体验最好。我们把装修公司分成一千万产值以下即一年接不了多少单的,然后是一千万到五千万、五千万到一个亿、一个亿到两个亿、两个亿到五个亿、两个亿到十个亿的,我们发现恰恰是五千万到两个亿的这一类装修公司,从用户在前面的装修和最终交付的满意度做了测试以后,它的满意度是最高的。对此我们有一点诧异,为什么做二十亿的装修公司不是体验最好?作为交付满意度为什么不是最高?大家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们想装修公司越大,施工能力越强,但是恰恰越大的装修公司并没有满足用户,因为用户的需求量不一样,他并没有满足。后来我们去采访调研,其实最大的不满意恰恰是在工期和施工质量方面。我们发现,即使在互联网背景下,包括信息化、施工标准化的情况下,装修公司对工地的把控性方面仍然会受到服务半径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装修公司基本上能够覆盖的,比如在一个城市里面同时开工一百套还是一千套,这个要看它的管理能力,一旦超过一千套,很多公司就会顾此失彼,原因是这个产业依然非常手工化,没有产业化。从齐家网合作数据来看,体验最好的恰恰是五千万到两个亿的小而美的装修公司,我们也是特别致力于从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去把这些有品质的装修公司拿到我们平台,而没有致力于一定拿产值十个亿或者二十个亿的公司在平台。当然二十亿的公司也有很多有合作,但是我们重点并不是推荐这些公司,恰恰我们最喜欢推荐五千万到两个亿的装修公司,而且我们发现一个亿左右的装修公司在中国恰恰活得最滋润,而那些做到十个亿、二十个亿的,看着很大,但是管理半径没办法完全覆盖,每天都是在到处“救火”。反过来看,这也说明中国目前的劳动生产力,特别是施工的劳动生产力方面还没有办法支撑特别大的装修公司,不管是效率也好,还是体验也好。在当前装修家居环境下,在技术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还是建议小而美,管理半径在500公里左右。当然也有些特例,比如齐家网投资的博若森,2014年做了几千万,今年应该会做4到5个亿,都是效率、服务体验都几乎是最好的。我们投了几千万做了480个施工节点,每一个施工节点可视化管理,现在已经落地,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对工人的管理做了变化,我们的工人全部是培训过的,并且实行垂直班组制,也就是说我体系上有多少工人我是知道的,我们的工人绝对是职业的,传统装修公司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工人的,这是个很大的区别。我知道我的工人有多少,所以能接多少单子我们自己是有控制的,所有工人持之以恒地培训、考察,玩法不一样,组织形态就发生了改变。第三个,博若森在产品端确实有从齐家输出很多产品,产品性价比方面有优势,当然单纯来看还不够。如何成为一个百亿级的装修公司未来要做成一个百亿级的装修公司,怎么样才能实现呢?作为齐家网,我们特别想聚集一些头部的装修公司来合作。但是齐家网并没有将头部装修公司定义为最大的装修公司,而是定义整个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覆盖的量能做得最好的装修公司。对于我们来说,就是1、2个亿左右产值的装修公司。首先有高品质服务能力,线上线下有比较强大的交付能力,前台用前端系统,后端用管理系统,包括VR设计系统。我们说单纯拼规模没有意义,这个一定是与操作边界有关系的,超出边界,体验就会下降。另外,目前来看,产值五千万到两个亿的转化率最高、利润最好,管理半径支撑服务能力也最好。当然,并不是说这个现状是合理的,我们也希望改变这种状态,希望不断将齐家网的能力输出给这些装修公司,帮助他们做得更大一点,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而且,我们看到变化的几个关键词,工业化和信息化,这恰恰是一个行业能够让一个小规模公司做大的主要推动力。比如说,我的厨房装修能不能用整体卫浴来解决,我们投资了上市公司海鸥卫浴,现在在做整体卫浴,这个东西完全工业化,在工厂生产好在工地直接组装就可以了。未来互联网化能不能让组织形态改变,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希望,内装工业化一定是装修公司能做大的一个根本驱动力。相应的,产业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我还是强调一个观点,过去是卖场最有话语权,这两年品牌越来越集聚,大的品牌商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行业的话语权也特别大。我认为未来工业化以后,特别是装修公司品牌化以后,未来装修公司在这个行业话语权是最大的,在这个渠道、价值链里面影响力是最大的。
【编者按】有“老司机”带路,会更好走,对出口卖家而言同样适用。日前,整理了2017年上半年跨境出口电商的“老司机”们的十大观点,希望对卖家们顺利上道提供参考。亚马逊全球高级副总裁兼第三方业务负责人SebastianGunningham“如果你是一个不法的商家,你最终一定不会赢得业务的。因为没有人喜欢你,消费者不会喜欢你,不管是中国消费者还是美国的消费者;亚马逊不会喜欢你;中国政府不会喜欢你;美国政府也不会喜欢你,你最终不会赢得任何的业务。”eBay大中华区CEO林奕彰“虽然新科技(AR和VR)带来的新时代是很前沿,但出口电商卖家在供应链端的整合是不变的。作为卖家需要做的是把平台转移的趋势抓好,并在供应的整合中保护消费者的体验,把原生态体验做好。”Wish中国区总裁丁浩川“除了提升物流体验,Wish未来还会更加注重提升对广大卖家的服务,除了物流产品,Wish还会提供机器智能型、推荐型的算法技术的数据支撑、金融产品以及ERP产品,搭建更完善的卖家支撑体系上。”环球易购副总经理吴庆华“跨境电商永远不变的有以下三点:1.一切满足客户需求为依归,客户的需求在大家的心目中,以及需要追求的点里应该都是不变的。2.产品的追求,从产品来讲,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以前有极具性价比的产品,但是现在产品也不断在升级,比较产品具不具备真正的比较竞争优势。所以在整个产业里面能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将会是以后的王道。3.行业的环境,从行业环境来讲,不管在什么时候,竞争都很激烈。而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是否又是竞争跟合作的机会?这些是跨境电商企业追求的不变的东西。”深圳通拓科技集团合伙人李鹏博“很多大卖家在一轮轮的资本投资后,2017年很可能会有不少企业,登陆二级市场。实际上,登陆新三板的企业,最终都是奔着二级市场去的。整个资本化进一步增强,让整个出口的卖家企业分化出来。让一些企业,从传统的生意变成一个大型的有梦想的事业型企业。另外一些的话可能还是停留在生意阶段。”有棵树集团副总裁王章民“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期待,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响应度和及时性,这就对物流做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棵树在过去几年里面融资4轮,金额多达10亿元。为了达到消费者要求,有棵树把大部分钱全部都砸在海外仓。”爱淘城战略发展事业部总监吴铮“一个卖家到需要转型的时候,或者说直接一点,有资格去谈转型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卖家。如果你不是一个有基础,并且成功的卖家的时候,谈转型你绝对是想找死型。”Linio、Jumia、Daraz的中国区总经理段成琛“在很多卖家的理解中,其实新兴市场只需上传产品,价格足够低就可以吸引到消费者了。然而,这个想法是危险的。实际上越是新兴市场,就越需去做好消费者体验。因为新兴市场本身的互联网发展程度比较落后,其面临的消费者比例很小。”eBay大卖家黄建文“市场难,是因为它自己对市场也不够了解,我觉得这是能力的问题,认知不够,无知连无畏的勇气都没有,肯定做不好。一个成熟的市场都做不好,一个新兴市场,你能保证做得好吗?”苏州贝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田昊麟“想要搞定新市场并不简单。主流市场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因而进入相对容易,但新市场很难攻。海外200多个国家,听上去诱惑很大,潜力很大。但是做好很难。每个国家的市场不一样,时尚元素也各不相同,语言、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程度各异,所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光线是文娱行业里最经常把“裁员”挂在嘴边的大公司,尽管它也是近三年来业绩最好的电影制作公司之一,市值早就超过了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在大部分电影人还在纠结于如何与咄咄逼人的互联网公司相处时,光线控股了猫眼,甚至还在布局VR赛道。这一回,光线的裁员比例是10%,距离上一次20%的大规模裁员尚不足一年。很少有正在上升期的公司这么频繁地要裁员。腾讯上一次传出可能要裁员的消息还在2014年,华为去年传说要裁员,但官方很快出来辟了谣。据“数娱梦工厂”报道,光线传媒副总裁李晓萍在上周一(6月26日)的全体员工例会上宣布这次的裁员信息。36氪就此事向光线内部员工求证,得到的回复是:与其说是裁员预告,不如说是又一次强调末位淘汰制度。“末位淘汰不是年年都有吗?反正没事就说说,鼓励员工加油干活儿。”上述员工称,看起来裁员消息并没有影响到光线的日常运转。根据光线年报,2014年至2016年,光线传媒公司员工人数从541人锐减至272人,再加上今年将被裁撤的10%,意味着光线在三年里淘汰了一半员工。大幅裁员的三年,也是光线坐稳行业老大位置的三年。在华谊不断去电影化、发展实景娱乐,阿里影业强调自己要做产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只有光线和博纳在不断突出电影制作的核心。相比电影发行起家,坚定地围绕电影生产的博纳,光线在走向电影的过程中甩掉了两个负担:一个是电视部门,光线曾引以为傲的核心业务;一个是与360合作的先看网络,光线迈向互联网的一次试错。这两个部门也是2014至2016年的主要裁员对象。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作为一家民营内容公司,光线的风格基本等同于创始人王长田的风格。光线起家于电视节目制作,相比投资动辄千万过亿、票房大起大落的电影市场,走量的电视节目制作与销售更需要精打细算,强调投入产出比。这也让王长田在电影圈里博得了个“抠门”的标签。王长田本人也并不抗拒这个标签。去年12月,在光线影业庆贺成立10周年,总票房突破200亿的公开信里,王长田写道:“一切为了电影,一切因为电影。我会一如既往的(地)做这个行业里最勤奋最抠门的老板。”在王长田看来,裁员于光线而言不是负面的,而是对人才优胜劣汰的管理和激励制度。相比同行业其他公司,光线的团队精简许多,而收益却不相上下。以2016年为例,光线传媒仅272人的团队为光线带来了7.41亿元的净利润,而净利润为8.08亿元的华谊兄弟,团队人数达2456人;因补贴“淘票票”的市场费用而净亏损9亿元的阿里影业,团队人数也逾千人。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光线总是一个人要做好几件事,这里的碗总是比盖子多。”对于能够胜任的员工,光线去年年初平均提薪15%,年末在此基础上又提薪了20%。在从电视向电影行业转型成功后,如今光线也在逐步完成从电影发行公司向影视制片公司的二次转型。在此前很长的时间里,光线传媒的发展策略都可以说是“宣发至上”。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王长田表示要收回原来的话:“我们不仅仅做营销、做发行,我们也在做生产。我们自己做很多片子,我们还投资了60家内容公司,这60家内容公司也在做内容。”从光线的部门调整和投资收益来看,光线也不止满足于做一家传统的内容生产公司。对比光线2015年和2016年年报,生产部门员工人数变化最大,从113人锐减至31人。光线的投资收益,从2014年的5592万元、2015年的7568万元,激增至今年的2.77亿元,占净利润的37.38%。如今的光线,更像是一家项目管理公司。除了内部制片人开发电影项目之外,被投资的公司同样可以为光线优先输送项目。《大圣归来》的制作方十月文化,《大鱼海棠》制作方彼岸天都是近两年被光线纳入麾下的内容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曾经因为缺乏资金,动画项目进入停滞,背靠光线的宣发优势,现在它们离市场显然要更近一些。事实上,王长田在去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公开了光线的人才培养计划,光线要培养20个电影制片人,还有10个网剧的制片人,每一个人一年抓一个项目,使这些人成为光线的核心人才。多年以来,光线习惯于从内部培养高管,而不是外部高薪聘请。现任青春光线总裁丁丁张、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都是光线的老员工,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后者的作品还曾被改编成电影,由光线投拍——这也是外界评价王长田精明的原因之一。但内部培养已经不能追上光线如今的发展速度,这个行业里最缺的正是项目管理人才。王长田在去年的公开信里感叹,“我们想要内部培养的20个影视剧制片人,你们现在在哪里?寥寥无几且磕磕绊绊。”在大规模裁员的同时,这个勤奋又“抠门”的老板,仍在苦于寻觅优秀的人才。
截至6月底,上半年就有欧派、尚品宅配、皮阿诺、金牌橱柜、志邦厨柜、我乐家居定制家居概念企业上市。除此之外,顾家家居、大自然地板、圣象地板均向定制业务扩张,顾家家居去年还成立专门的顾家定制子公司,专注定制家具的生产及销售。“未来的全屋定制或许应是平台性质,把供应链上不同节点的产品整合做到最优。”华日家具常务副总修军考察了一圈意大利的家具企业后,将定制列为了未来一种不能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定制是一种极致贴近服务消费者的能力,欧睿宇邦CEO吴世峰亦认为,这种围绕消费者整合供应链的极致能力,是大家居企业突破行业天花板,产生如美的、格力这样巨头企业的先进生产力。(欧睿宇邦CEO吴世峰)以下是大家居电商圈与欧睿宇邦CEO吴世峰对话内容整理:大家居电商圈:今年上半年定制概念很多品牌上市了,跟这些上市的品牌比,欧睿宇邦有何机会和竞争力?吴世峰:我们的路线跟竞争对手有区别:全中国的厂家都走标准化定制,半柔性生产,还是有标准板式、标准柜,我们是全非标定制全柔性。如果我们跟索菲亚去竞争红星这些卖场,肯定拼不过,我们是抢他们不能涉及的市场,比如家装。如果要超越必须弯道超车,通过对定制市场的营销模式、生产模式分析,我们认为现在的定制模式绝大多数都是经销模式,实际上没有直接接触C端。而我们一开始就做电商,服务了全中国最难伺候的人群——上海的网络人群,我们有很强的C端服务意识,用互联网的思维在做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如果充分把互联网思维应用到极致,把客户端的需求摸出来,迎合客户需求,就可以不同。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的客户消费习惯,我们没有改变就迎合。我们在上海的橱柜占有率第一,但只有一家门店,欧派在上海有36家店。我们现在走的路更难,但如果把这条路走通的话,以后无论对B还是C端都可以批量复制,我们的目标是让C和B都选择。大家居电商圈:全非标定制与半标准定制相比,具体在哪些环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吴世峰:定制是个非常复杂的流程,我们把整个流程系统化操作,去掉了中间的人为因素。例如拆单、排单、不清楚的对接等等环节都省掉了。订单生成后,一次性对接数据到机器生成,中间有一些审计等环节,整个系统将原来大概需要12-15个工作日的周期,缩短到了现在的2-3工作日。目前,我们的系统从橱柜到全屋定制都打通,也只有我们打通。通常的定制企业基本都有几套系统在运行,销售系统、生产数据转化过程等等,我们是全部串联在一起,前端有数据生成,直接对接后端,合同跟生产数据匹配。这个系统我们做了五六年,到去年底完成,前段时间测试还不错。生产的随意性更强,解决了全非标定制的规模化生产,与标准化定制的生产设备、工艺总结,流程完全不一样。大家居电商圈:可以举例说一下您说的这套系统的价值点吗?吴世峰:系统解决了几个核心问题:1、效率,系统化运营、自动化工厂提升了单人单平米的产销,我们的工厂1万多平米,产值约5个亿。一个上市的定制品牌大概有10万平米的工厂,产值也才差不多5个亿。我们的交付效率也大大提升,对B端用户最快15天,特别是一些整装客户。市场上一般承诺安装周期在40天左右。2.去了熟练工,可以做到快速复制,做个5亿的工厂可能需要半年或者9个月就可以复制成功。行业里熟练工,例如开板工、拆单工人才非常紧缺,尤其现在大家都做定制,行业里互相挖人很严重。我们的系统自动完成分拣、拆单,全自动化。(欧睿宇邦的全自动生产工厂)大家居电商圈:您刚才提到弯道超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渠道上避开正面竞争,押宝家装,这个渠道市场有多大?目前合作的有哪些家装企业?吴世峰:现在上市的定制家居抢的市场是居然、红星这些主流卖场,市场份额3-15%个点之间,很多定制家居的产品难以满足另外85%的市场化需求。而这个市场大部分被家装公司做了。家装公司在中国量很大,但与定制家具主流供货商合作的很少。与家装合作很早就开始了,前几年搜房、齐家火的时候我们都是他们的核心供应商。现在合作的家装公司有上海的同济、杭州的圣都、土巴兔等,给他们提供全屋定制。大家居电商圈:大一些的家装公司像东易日盛、今朝都有自己的定制品牌定制工厂,为什么要选择宇邦?吴世峰:东易日盛有总控的品牌意德法家,但装修公司的定制其实是他们的累赘,定制业务太复杂,自己做的效率并不如专业的高。大家居电商圈:宇邦也开了自己的直营店,电商、家装、直营店三个渠道各自的比例是多少?吴世峰:家装+直营家门店占差不多七成,家装主要是针对B端的服务。我们的定位还是把互联网做强,再开拓,无论是B端还是C端的客户都当做互联网的客户,这是我们以后最成功的一点。大家居电商圈:您一开始就提到了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所有人都在提,具体到全屋定制,指什么呢?吴世峰:互联网的核心是便宜点又好又有品牌的东西。所有的全屋定制只会想怎么让B端开更多店拿更多货,卖更多,是以工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它们对C端只是一个品牌,C端需要什么他们其实不清楚。例如索菲亚似乎只生产3-4种颜色,他们对导购的培训是不管什么风格,就推荐这几种颜色,50%以上都是白色。我们是以客户需求为主。现在全屋定制企业都是拿CAD两位图签单,我们是三维图,所见即所得的;客户在红星看到的产品都是单个的,我们做场景化,一个颜色既有客厅、也有餐厅、窗帘、书桌,尽量让用户少去想象怎么样,在真实场景里感受到。中国人对色彩都非常模糊,不知道怎么选择,选地砖还可以,米白色,选窗帘和墙纸就很头痛,拿着一块布,很难想象一个颜色放在家里是什么感觉。我们用VR方式,直接替换颜色看到实际场景里的效果。大家居电商圈:网销渠道的流量天花板已经很明显,平台流量不增长了,很多依赖于平台的互联网品牌都收到了明显的影响。宇邦怎么应对流量问题?吴世峰:我们2003年开始做互联网,经历过什么叫做口碑、自媒体推广。流量的天花板只在百度、天猫,比如大众点评不做销售,但口碑积累是品牌真正的价值,我们的点评数比后面20家加在一起还多,这块是很多品牌不重视的流量。实际上,对销售产生很大的意义整个成交比例中,天猫搜索第一名占不了几分,最大的分数可能是在红星出现能占2分,天猫1分,朋友评价3-4分,再有活动就有购买欲望了。更多人选择我们,是觉得品牌品质价格都还可以,售后服务也可以,多样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在央视看到广告,那是传统模式,我们是新模式。大家居电商圈:目前有多少门店?去年融资后您提到要拓展门店,目前是何进展?吴世峰:直营加盟都在扩张,目前直营十几家,加盟几十家,今年计划做到80-100家。我们是一个城市一家店,开在建材商圈,独立门店为主。流量不是靠自然流量,也不是靠红星这样的流量,而是线上引流,线下转化。大家居电商圈:像顾家这样的品牌也在做定制,定制是不是大家居所有企业都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它解决了大家居行业的什么痛点?吴世峰:定制是解决整个大家居的核心点,具备定制这种能力,像美的这样的巨头企业才有可能产生在家居行业。毕竟一个小家电行业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企业,家居要整合好的话,市场要远远大于小家电。定制是前端流量,是建材家居板块最难突破的点。定制是一种极致贴近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能整合多少品类。如果要做大,要做多品类从头到尾的集合,定制是核心,所有上市家居类建材类都在涉及定制,圣象、大自然、顾家、兔宝宝、欧派都在做定制。
在今年的I/O大会上,谷歌展示了AR和VR在购物体验中的应用。现在,宜家向澳大利亚推出了一个VR商店。在购买家具和家具装饰品时,我们通常难以形象化物品摆在家中的情形。宜家新推出的技术可允许消费者“行走在”宜家商店中,并随意浏览商品。澳大利亚的特定消费者可以通过桌面设备或PC中的虚拟商店进行下单购买。(图片来源于原文配图,仅用于传递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宜家澳大利亚的马尔科姆·黑列特(MalcolmHaylett)表示:“宜家虚拟现实商店旨在支持我们的在线购物服务。我们知道让消费者看到和体验我们的家具装饰产品十分重要。宜家最近正在发力在线零售,但我们希望为在线消费者提供完整的宜家商店体验。”宜家VR体验向提供了与众不同和“更加身临其境”的工具,让消费者在下单购买之前可查看和体验商品。据了解,这可允许消费者站在房间尺度环境下浏览完整的产品系列,而消费者还可以随意穿行宜家商店并查看不同的商品。宜家VR体验目前支持澳大利亚,用户可通过宜家官网或MatterportVRCardboard应用程序进行访问。
家庭装修装饰照片网站Houzz最近完成4亿美元的新一轮投资,公开融资总额累计达6亿美元,公司估值为40亿美元,据知情人士称,Iconiq资本领投,原有股东GGV资本和红杉资本跟投。创始人夫妻AlonCohen(左)和AdiTatarko(右)Houzz在中国很难找到模式和体量完全一致的对标项目,这家公司被称为“家装领域的Pinterest”,汇集海量家装设计图,最初以嫁接设计师(工作室)与业主收费。八年时间,Houzz熬到了内容产品商业化的转身,如今覆盖设计、施工、建材家居整个链条。“它的过人之处在于搭建起设计、装修、用户、产品的活跃生态,找到了设计师、用户需求、付费行为的契合点。”就Houzz能够得到资本界认同的原因,齐家网旗下内容平台最美装修负责人林劲松如是评论。说白了,在普遍重视设计的美国市场,Houzz积累到了足够的消费者和设计师数量,在此基础上又能培养起大众对服务和商品的付费意愿,最终实现商业化运作。设计付费?可谓前赴后继以设计角度切入家装领域的创意不难想到,Houzz的国内同行者可谓络绎不绝,前有夭折的,后有新生,包括如今颇为知名,当年处创业初期的土巴兔装修网。2008年成立的土巴兔最初是一个设计师作品交流社区,用户根据照片找设计师,但很快平台转向对接装修服务,并在后来引入建材商城,从而在行业站稳脚跟。创始人王国彬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转型原因在于当时设计付费群体过小,集中在别墅装修中。而直到现在,大家居电商圈询问的多位行业创业者都表示,设计付费还停留在高端用户群体,普通业主还停留在装修公司主导的免费设计、施工收费的市场里。“中国人刚解决住的问题,还没有软装设计的概念。”满屋家居联合创始人周青山说道。但是,看图寻找灵感,这始终是装修人群的刚需。提供装修案例的微信公众号好好住在一年时间内积累了55万粉丝。在一份2016年装修类App榜单中,包括最美装修、窝牛装修、装修图库、宜家家居指南在内的软装设计类产品均位列前位。尚且没有一款活下来的全面占领用户心智的产品,但前赴后继,玩家始终未断,抢位大站难以避免。图片的落地能力“Houzz的核心能力在于图片的落地,无论是设计服务,装修服务,还是装修建材的库存。”林劲松指出。林劲松所负责的最美装修目前是从用户量、交易量上讲数一数二的内容平台,也是Houzz的国内追随者。最美装修于2015年上线,脱胎于齐家网图库栏目,一年多前开始尝试商业化,承担向主App输送流量的责任。在最美装修商业化的前两年,Houzz上线了电商功能HouzzMarketplace(平台)。林劲松解释道,B端对平台的粘性低,需要长时间持续的C端用户规模、活跃度来吸引,相比向设计师收费,电商变现对平台来说更稳定更可观。与Houzz类似,场景化售卖也是最美装修的一条变现通路。它依托的是齐家网的资源,覆盖来自齐家网以及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外部渠道的产品。从内容到电商的转型对Houzz来说不容易,时至今日Houzz对外表示,主要用户群体依然是专业人士(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房产中介等),最近还推出了一个鼓励专业人士推荐Marketplace产品的大型促销方案。目前,Houzz从未公布销售数字,只透露2015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倍。但在国内同行眼中已经是可效仿的对象。电商变现的原理基本分两种:其一,自己把控设计环节,直接将素材库商品植入设计方案中,比如大家居电商圈曾介绍的满屋家居走网易严选的路子,与大牌供应商直接联手;其二,第三方上传设计,平台拆解商品组合,人工打标签,标签指向SKU,比如最美装修。供应链是内容转型电商的第一个难关,依产品来源不同分为自营和第三方两条路径。目前Houzz通过自营和第三方有800万SKU,这基本是国内一线纯家居电商的水平,同样以设计内容切进来的玩家难以望其项背。以好好住为例,虽然以图片精美、社区互动率高而知名,但实际上一张图中一般只有少量产品可供购买。知名VR设计软件酷家乐的公开数字是150万素材,大多数可支持购买,更多同类软件只有数万。Houzz也是颇用了点脑筋,去年3月,彼时有1万卖家、500万SKU的Houzz首次对外开放电商API,所有家居相关卖家均可申请,首个合作伙伴为Shopify,后者卖家可使用原来的后台系统、通过关口将商品信息发布在Houzz上,并且接受及处理外来订单。当然,卖货并不仅仅要求有充足的SKU。自身库存丰富度、区域内配送能力、设计方案匹配、产品性价比多个维度上的匹配,任何一环都不能出现差漏。Houzz上卖得最好的是浴缸、沙发这样的大件产品,这也是其他电商不能企及的地方。“装修这件事需要深度,比如大件非标品的配送就很难,垂直玩家要做一些淘宝天猫这样的综合性平台做不到的事情。”林劲松说,“我们不想只是成为另一个购物平台。”成立九年来,Houzz的轨迹始终围绕家居,从图片延伸至设计方案对接、施工对接、产品购买等等。Houzz特别强调在自己垂直领域里纵向深挖,在原先的ideabook(图库)基础上,增添了Sketch(绘图,可在照片上做记号,甚至把看中的商品腾挪)、AR预览等功能,某些地方甚至比本土巨头走得更远。Sketch功能去年秋天,Houzz引入了一个深度学习功能,分析平台上的照片,使用户能在看照片的同时搜索同类产品并直接购买。今年3月,Houzz推出了AR产品预览的功能,这一步比宜家、亚马逊、Wayfair迈的都大。宜家的AR体验最早,开始于2013年,但是需要配合宜家的杂志《家居指南》来工作;老牌家具电商Wayfair的AR功能需要使用谷歌Tango手机;亚马逊也有一款产品预览软件,但仅限于电视机和灯具,今年早前喊出的AR家具店迟迟未有下文。HouzzAR产品预览功能“我们不想只是成为另一个购物平台。”这是Houzz视觉技术负责人SallyHuang在接受CNNTech采访说的一句话,也是Houzz一路成长的暗喻。林劲松有类似的观点,装修内容平台所缘起的图片满足了不同层级的用户需求,包括灵感激发、设计、装修事实、商品选购。相对应地,最美装修的功能比其他的创业项目更多、更复杂。他说,必须将内容、卖货、服务相结合更容易找到一片综合性平台暂时难以顾及的利基市场,当然这也是由不同企业基因决定的。
尽管去年11月已经传出过类似消息,不过根据SkyNews的最新报道,Farfetch可能加快它的上市准备过程——预计IPO时间为18个月以内,上市地点为纽约证交所,而估值则将高达50亿美元,远远超过此前公布的15亿美元。Farfetch选择在纽约上市主要是考虑到英国脱欧带来的风险,以及美国市场对奢侈品电商的旺盛需求。根据彭博社报道,2016年美国时尚业的总销售额超过180亿美元,是英国的两倍多。在一份声明中,Farfetch总裁JoseNeves仍然拒绝对IPO计划做任何详细的解释:“我们在未来可能考虑IPO,但现在我们的重点是业务增长,支持者们也非常支持我们在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技术平台上做投资。”不过他在奢侈品电商上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2月,Net-a-Porter创始人NatalieMassenet刚刚加入Farfetch成为非执行联合主席。4月,这家公司又公布了一项名为“未来商店”的计划,似乎想更加强调它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而非一家时尚公司的实力。按照Farfetch创始人JoséNeves的说法,“未来商店”是一套为合作伙伴服务的模块化操作系统,包括跟踪顾客在线上和线下浏览过的信息、数字化穿衣镜、移动支付等,帮助第三方获取用户数据,更好的购物者互动。据BoF报道,这项计划将于2018年全面铺开。与此同时,它还和Net-a-Porter一样开始推进B2B业务,帮助品牌建设自己的电商网站。“有了这些数据,你就能给客户在线上和线下都提供超级个性化的体验。比如市场营销上,你已经知道5个小时前有一位客户到过你的商店,你就能在Instagram瞄准他们。”JoséNeves在去年接受BoF采访时说。这一切都需要更大资本的投入。Farfetch成立已经有9年了,迄今共融资3.5亿,投资者包括中国的IDG资本、法国的Eurazeo、伦敦的VitruvianPartners以及美国康泰纳仕集团。它的上一轮融资发生在去年,新加坡投资基金TemasekHoldings注资1.1亿美元,也正是这家机构给出了15亿美元的估值。如果从销售业绩和流量表现上看,Farfetch的确算得上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商之一。按照Alexa的数据,Farfetch的流量超过了Net-a-Porter和NeimanMarcus等竞争对手。尽管它去年损失了4000万美元,还是没能盈利,但其总销售额达到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0%,年营收额则达到1.5亿美元左右,主要来自其向第三方合作品牌收取的25%佣金。但从奢侈品对电商愈发开放的态度来看,这个市场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拥挤。Farfetch不仅需要追赶体量大得多的Net-a-Porter——后者在2016年的净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且推出了和Farfetch类似的快速上门送货服务——还要面对自己的客户带来的竞争。6月9日,LVMH刚刚上线了自己的电商网站24Sèvres,而Farfetch上有70多个品牌都来自该集团。
5月25日,京东发起的618购物季正式拉开序幕。据京东披露,京东开普勒计划的合作伙伴──今日头条、什么值得买、爱奇艺、QQ浏览器、农业银行、中国电信、玖富商城、一起惠返利网等将会同时举行618全民年中购物节主题促销活动。京东集团CTO徐雷在讲话中称,今年618或将成为整个中国零售的分水岭。徐雷表示,未来的零售在消费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消费场景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渠道,而是延伸到无处不在的线上线下空间,零售的消费者时代正在真正到来。今年的618,京东的新玩法将从技术+零售、品牌+零售、IP+零售、金融+零售、多终端+零售这五个方面入手。在技术+零售环节,人工智能将围绕“个性化”打造消费者的专属商品推荐;同时还将结合ARVR技术与消费者开展互动的购物体验。此外,京东智慧物流旗下的无人车、分拣机器人等都将在618投入使用;在品牌+零售环节,京东将于6月6日联合百大中国品牌推出“超级中国品牌盛典”;14个知名品牌将携手明星代言人与消费者开展深度互动;在IP+零售环节,京东在618期间将会与乐高、迪斯尼和变形金刚开展粉丝狂欢活动;在金融+零售环节,京东在今年618首次推出线上线下的白条产品,并将推出多种消费保险助力消费者品质购物;在多终端+零售环节,开普勒合作伙伴将全面参与618购物节。京东新通路事业部服务的中小门店和异业合作点将同时展开促销与回馈活动,全国1700家京东帮服务店、近5000家京东家电专卖店以及各类京东体验店也会全面参与618.京东营销运营部负责人韩瑞表示,京东在618的整体组织思路上发生了变化。首先由单纯的品类驱动转变为了消费者驱动,将消费者的参与感摆在了第一位;其次是与电商品牌由单纯的采购和供应关系变成了协同合作关系,充分调动了品牌商的势能;第三是京东的角色由输出流量资源变成了分享能力,让线上线下的合作伙伴都有了广泛参与、借力618的机会;最后就是618的整体组织由过去的经验主导变成了技术驱动,不再由个人决定为用户推荐什么商品、采购什么商品,而是更多凭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推荐。京东打造五极“X+零售”,联动线上线下,引入消费者的参与和品牌的协同,意在完成有渠道商像中国零售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角色转变。
5月24日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乐视今日在美宣布裁员325人,未来在美业务将专注讲中文家庭。美媒称,很难知道这种混乱局面是从哪开始的。七个月前通过一次很怪诞的新闻发布会,乐视在美国成立分公司。此后该公司不断出现一系列糟糕消息,最终发展成大幅度裁员。但该公司在声明中依然坚持对美国未来业务前景的乐观,声明称:“虽然我们在发展销售渠道上取得进步,但过去数月筹集新资金遇到挑战,难以支持所有优先业务。因此必须将资金集中起来,这需要大重组和精简业务、运营和人员。这将影响美国约325名职员。”美媒称,近日乐视风波不断,他们所知的就有创始人兼CEO贾跃亭最近辞职、决定不收购Vizio和重新考虑从雅虎手中购买的硅谷地块。乐视究竟怎么了?几乎从一开始大家都一致认为该中国品牌行事太鲁莽。回看去年十月的发布会,也会得出同样结论。无论是美国智能手机市场还是电视市场,靠乐视自己都很难,但乐视高管却称“管他呢,我们就是要瞄准每个人”。那次发布会包括宣布推出多款手机、电视、流媒体服务、电动汽车、自行车和VR头盔等。现在,在似乎从印度大撤退后,该公司希望在美国安家,或更确切地说,返回到稳健得多的步伐,关注本应一开始就关注的立足点:讲中文的美国家庭。该公司在硬件方面没有特别优势,但有一件关键东西值得关注:通过很多人称为“中国版Netflix”的服务提供的广泛中文节目。乐视的声明称:“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增强动力,过去数月我们在美国讲中文家庭获得大立足点,为该社区提供定制产品和内容。我们认为这给我们提供了建立优势和从中发展的机会。”
贝索斯开动挖掘机,气势汹汹奔向大家居的矿山,三两铲下去,世人皆知。最近,外媒疯传“亚马逊要发力家具和家电”,股票已被带动上涨了好几个点,但主人公并未直接回应。不过,梳理信息发现,连续两个月以来,亚马逊已经在美国和中国大家居领域大大小小搞了不少事情,值得卖家以及竞品平台密切关注。第三方家具物流新政上月,在美国高点国际家具展期间,亚马逊家居频道举行了小规模的卖家说明会,招商负责人透露,有望在第三季度末推出新的“统一的有服务的配送”,包括以下要点:1.家具卖家将不再被要求全国性经营,至少是重量超过50磅的商品不需要,卖家可选择只接受特定地区内的订单;2.与目前卖家独立负责不同,未来亚马逊将推出第三方卖家配送服务分级政策,最低要求是要在送货上门的基础上,搬到室内(whiteglovedeliverytoadryroom),可选择性提供包括送到指定房间、安装、清理旧物等附加服务。3.针对物流服务,亚马逊向卖家收取三部分的费用:每月固定费用39.99美元(不限Listing数量),总销售额的15%,服务费的20%。4.卖家自主根据买家所需服务不同而定价,或单独计算服务费用,或把费用都计入标价中,这样用户看不到服务选项。这意味着,未来第三方卖家的家具商品将交由亚马逊统一配送,这将大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亚马逊方面表示,家具零售商面对的最大难题是没有能力承担所在地区外的配送,一般交由第三方处理,因此无法保证稳定的服务质量,且配送成本过高,甚至多收300到500美金的运费。增加配送中心上周五,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称,亚马逊修建至少四座大型仓库,用于交付大件物品,大举进入家电和家具领域。对此,亚马逊方面回应道:“我们在全美有多个专注于家具或床垫等大件物品解决方案的配送中心,我们为体积大、重量高的产品提供预约派送,速度也越来越快,事实上,有些产品在某些城市能做到一到两天内预约送达。”当然,运送大件凭亚马逊一己之力可能还不够。为宜家等大型零售商管理配送中心的XPO物流公司首席运营官TroyCooper在接受FoxBusiness采访时表示,为了实现“两日达”,零售商和物流公司需要在全美拥有多达十几个大型仓库、110多个小型的中转仓。知情人士称,亚马逊将依靠XPO物流公司和其他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来管理配送中心,以应对家具、家电的交付。扩大选品范围亚马逊官方承认,目前正在扩大选品范围,从家具到装饰品一一涵盖,还推出新的功能来优化购物体验,例如亚马逊定制设计、个性化和免费样品项目。上月,亚马逊与美国家具品牌伊森艾伦(EthanAllen)达成合作,预计今年夏天将在亚马逊上开设品牌店“EthanAllenDesignStudio”,出售家具和家居饰品,自己负责配送。这次的合作规格很高,伊森艾伦将其称作“85年历史上的第二大合作”。该公司从事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制造商和零售,拥有8个制造工厂(6个美国,1个墨西哥,1个洪都拉斯)和一个锯木厂(美国),通过官网和全世界的约300个设计中心出售家具产品以及家居饰品此外,亚马逊还签下了澳大利亚新锐奢侈生活品牌Cloth&Company和美国室内设计社区ApartmentTherapy的联名家居系列。该系列使用来自ApartmentTherapy的搜索大数据,设计、制作反应当下潮流的产品,接下来三个月亚马逊将作为其独家销售平台。觊觎大家居十余载亚马逊对大家居的野心可非一朝一夕,但苦于配送难等问题一直未大规模展开。不过,回顾十多年的积累,亚马逊的各种玩法已经能形成一套颇有力度的组合拳。2006年起,亚马逊推出了电工工具品牌Denali,与美国本土家庭DIY文化相配合,之后又陆续上马了床上和浴室用品品牌Pinzon(毛巾、浴巾、被子等)、户外家具品牌Strathwood,以及以电子产品配件为主、有部分家居产品的AmazonBasics。通过美亚站内搜索发现,以上品牌的SKU非常少甚至无结果,目前只有Pinzon和AmazonBasics还尚有活力。除了自有品牌外,亚马逊还有一个意思的玩法——AmazonHomeServices,可简单理解为亚马逊经营的第三方到家服务,涉及上门清扫、园丁、组装、家庭影院安装、智能家居服务等等。今年初,亚马逊方面曾透露,AmazonHomeServices已经扩展到美国的50余个大都市区,提供覆盖60个领域的专业公司的超过1200种服务,去年订单量也增长了200%以上。在扩大商品覆盖范围的同时,渠道的拓展也必不可少。3月,据《泰晤士报》报道,亚马逊正在计划开设家具和电器实体店,并引入AR或VR等技术辅助购物,不过目前并未得到官方确认。终于决定发力了!根据巴克莱银行数据,2015年在线零售中家具板增幅达到18%,仅次于杂货。IBISWorld数据显示,美国家具市场总价值大约达700亿美元,线上占15%。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指出,在家居用品类目,亚马逊的市场份额约为17%的市场份额,且呈现上升趋势,亚马逊方面承认,家具是美国亚马逊增长最快的零售类目之一。不仅仅是在美国,亚马逊中国同样在暗暗加大在家居市场的渗透度。亚马逊家居相关类目包括厨具、家纺、家具、生活用品、家居装饰、家居装修、宠物商店七大类,涵盖自营和第三方商品。上月,与美亚接连发布重要动作几乎同步,亚马逊中国也首次发布了互联网家装消费趋势大数据,向外透露了多条关键数据:家装国际品牌销售占比超90%;主打整体卫浴一键购齐的主材包今年前四个月销售相比去年同期呈翻倍增长;净水器和滤芯类产品已成为其家装频道复购率最高的选品;智能马桶和智能电子锁的销量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2倍和3倍。同时,亚马逊中国还宣布全新推出首家线上国际涂料馆(Z.cn/paint),引入包括芬兰、德国、西班牙、美国等10个国家的世界知名涂料品牌,以及上千款获得高等级国际环保认证的涂料产品。
5月12日消息,今年3月,LVMH曾宣布要自己做一个电商平台,一时之间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想。如今这个平台终于要让大家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了。据外媒报道,这个电商平台取名为“24Sevres”,将于6月6日在70多个国家同步上线。据了解,24Sevres将涵盖时尚、美妆、箱包等类别,以及超过150个品牌。除了销售集团旗下的品牌外,LVMH也会引入大量外部品牌来丰富24Sevres的商品组合。这个平台就像一个“奢侈品线上百货公司”,但售卖的产品还会维持奢侈品的高逼格和稀缺性,并且会提供一些电商特供产品。根据其公开信息,此番投资规模高达数百万欧元,并且也是该集团首席数字官IanRogers上任后对电商业务最大一笔的投入。据悉,在24Sevres诞生前,LVMH并没有把旗下的所有品牌都投入到电商大军中,对不同的品牌也会采取不同的数字化策略,譬如集团旗下品牌Fendi和Kenzo的大量资源就投入到电商市场中,而Celine却一直不曾拥有一个独立电商网站。不过,前不久Celine也表示最快于今年年底加入电商渠道了。现在,有了24Sevres,LVMH终于可以顺理成章的把旗下品牌全部引入,而且还可以保证“我的地盘我做主”。想来也是弥补了不少缺憾吧。事实上,奢侈品集团们一直被诟病的地方是,为了保持自己品牌调性,他们喜欢把“高端”与“高冷”画上等号,所以在获取年轻一代互联网用户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过,LVMH还算是掉头较早的一家。它通过建立LVMHLuxuryVentures(LVMH奢侈品创投)公司,向一些奢侈品创新项目进行投资,目前已打入社交媒体圈子,与年轻一代潮人们建立了某种关系。在电商销售方面,LVMH虽然显得比较保守,但这些年也一直在做尝试。早在2001年,集团旗下品牌LouisVuitton便开始在线上进行销售。此外,还有不少品牌与奢侈品电商平台合作,如Fendi就已在YOOX平台进行销售。而对于在电商方面可谓是全球领先的中国市场,LVMH也做出了响应。集团旗下高化妆品品牌娇兰(Guerlain)、美妆零售品牌丝芙兰(SEPHORA)、高端腕表品牌泰格豪雅(TAGHeuer)、高端护肤品牌馥蕾诗(fresh)等都先后进驻天猫。当然,这些尝试也给LVHM带来了回报,即便现在这一回报还很小。据悉,集团去年的线上销售额已达到20亿欧元,相当于集团总收入的5.3%。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ConsultingGroup)的报告,目前电商仍然是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的一部分,仅占行业整体销售比例的7%左右。不过,在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提升至12%。所以,对于LVMH而言,这是个必争之地。24Sevres的诞生便是一种坚定的宣告。
近日,广州岭南电商产业园区内再添一家跨境线下体验店——“女皇镇”。它的目标消费群体正如其名所言——“女皇”,也就是主要为女性消费群体提供产品。但是,他们最直接的业务并不是发展C端用户,而是发展加盟商。据女皇镇创始人兼董事长张絖雱透露,公司于2016年12月由美国上市集团NHF首期投资1亿元资金成立,其在广州设有全球运营和技术中心,在马来西亚赛城设有采购和质量监测中心,同时在澳大利亚、法国、泰国等地也设有分公司。目前,女皇镇线下店成列了300-500个SKU,经营范围包括健康零食、健康食品、营养保健品、天然护肤品这四条线。据其COO杨明介绍,目前,已在线上销售的SKU为2000左右,而供应商产品SKU则已过万,但由于海关审核、拍图上架等因素,需随后陆续上架。另外,现在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每天都有新的供应商签约。据悉,女皇镇平台上跨境进口与一般贸易进口的比例各占50%,其中,保健品、护肤品类主要来自跨境进口渠道,而食品类商品则来自一般贸易进口渠道。杨明介绍,其获投的1亿元主要用于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智能体验技术的开发,主要涉及国外供应链、海关对接、支付系统、购物体系、CRM系统等一系列技术系统的开发,以及搭建其全球的产品供应链。未来,其线下店也可能增设机器人、VR等智能体验技术。事实上,过去一两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很多所谓的“跨境体验店”,比如主打会员制的风信子、自营模式的美悦优选等。在被问及新成立的“女皇镇”有什么特色时,杨明回答道:“我们的产品相对集中,主要围绕‘健康有机’。我们设在海外的分公司就在做厂商、品牌商的洽谈、采购等事宜,所以我们经营的产品基本上是全国独家代理,这也是我们和其他跨境线下店不同的地方。”对女皇镇而言,线下店并不是传统店铺的售卖功能,而更像是一个用于招商的样板间。其旨在通过这家店把产品展示出来,然后借助这个“样板间”来吸引加盟商。据了解,女皇镇的加盟费为180万,其中包括技术使用、品牌使用、加盟、装修、店内设备、货品等费用。杨明还告诉记者,目前,其签订加盟意向并付定金的商家已经超过100家,分部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成都、西安、长沙、武汉、佛山等地。根据不同店铺的实际情况,有些可在20天左右完成店铺落地,长则需要1到几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本月,女皇镇将完成5家新店开业,后期每个月进度大约为15-18家。据悉,女皇镇计划在年底前发展100家加盟店,同时,分店也将拓展到海外,包括几家分公司所在地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
4月18日,在天猫国际举办的全球商家大会上,天猫国际总经理奥文晒出“4.8跨境税改”一周年的成绩单:天猫国际市场规模持续第一,已累计服务超4000万名用户,未来将服务1亿中产消费者。当天在会议现场,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常务副主任王翀宣布,天猫国际持续保持跨境市场规模第一,据易观最新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竞争格局显示,阿里巴巴旗下的两个跨境平台天猫国际和淘宝全球购分别以18.9%和15.4%的份额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全球零售业巨头齐聚杭州天猫国际引领全球化新零售海外品牌探路中国市场,需要经历入驻、竞争、落地等一系列环节,天猫国际已成为各国零售巨头和品牌首选的“试验场”——在天猫国际卖得好,才有可能在中国市场乃至线下开店立足。会议当天,美国著名连锁百货Macy’s梅西百货、日本最大药妆松本清、德国超市巨头ALDI、英国顶尖超市Sainsbury’s等海外著名商家齐聚天猫国际,现场超过1000家商家。经过3年磨合,天猫国际已与大量海外巨头建立起了亲密共创的关系,依托阿里巴巴强大的生态体系,在推动品牌精准化运营顾客、线上线下体系打通、建立全球化供应链等方面,帮助海外商家直面全球化新零售浪潮。在决定进军中国市场前,从未离开美国本土的Macy’s梅西百货调研了整整三年,但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双方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敲定。作为进入中国市场唯一一家第三方线上平台,Macy’s梅西百货在中国的买手团队与天猫国际保持着每个月碰面一次的工作机制,了解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以便到美国订到货品,尝试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去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去年双11期间,Macy’s首次在天猫国际开启了VR购物,并将满减、免赠、秒杀等玩法都尝试了个遍。而天猫国际向梅西百货开出的新零售解决方案还包括:线上线下会员体系的打通,面向中国市场供应链的优化等。Macy’s梅西百货集团首席财务官KarenHoguet曾坦承:“10年前,看中国市场时会想:我们想要自己或和别人合作开很多家店。10年后,我们会更多地全面考虑互联网和全渠道。”国内最大跨境平台未来服务1亿新中产据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去年发布的《2016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跨境消费持续火爆,出境游、跨境电商和亲友代购是其中主要渠道。在服务这群新中产消费者的过程中,天猫国际创造了许多第一:国内跨境生鲜首单、跨境鲜奶首单、跨境宠物食品首单、跨境冷冻鲜果-以色列椰枣首单等。2016全年,天猫国际总成交持续引领跨境市场,保税、直邮订单总量皆保持第一,共引进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3700个品类、14500个海外品牌,其中八成以上通过天猫国际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在当天会议上,奥文宣布了天猫国际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天猫国际要在未来三年内,准备好服务一亿进口消费新中产。数据显示,通过天猫国际销售突破亿元美金(6亿人民币)的商家如今已集结成势,ChemistWarehouse、Costco、Macy’s梅西百货、松本清、Sainsbury’s、麦德龙、emart等全球商家和品牌营收居于海外商家第一阵营,共同组成天猫国际“亿元美金俱乐部”。未来这个俱乐部将持续扩大。大会当天,美国著名连锁百货Macy’s梅西百货、日本最大药妆店松本清、德国超市巨头ALDI、英国顶尖超市Sainsbury’s等上千家著名海外商家齐聚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共同角逐全球化新零售“桂冠”。美素佳儿、宝洁、德龙、Swisse、Costco等一大批著名海外商家获得了天猫国际颁发的最佳人气国际品牌奖、国际创新奖等多个年度奖项。
4月9日消息,日前,敦煌网发布了《2017年3C行业报告》,用数据回顾了2016年3C行业的发展,指出了2017年移动端巨大的发展潜力。报告显示,2016年3C行业中,有9个类目增长超过100%,其中VR、穿戴、相机增速超过150%,增速100%以下的有手机、手机配件以及手机附件等10个类目,但这些产品线在2016年发展迅速,并且作为2017年的重点产品线,而敦煌网表示也依然会成为行业重点去扶持发展的行业。此外,2016年,从市场趋势来看,除了美英加继续表现强势以外,东欧10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德国等国家也表现抢眼,其中以澳大利亚为首,这些国家的增长带动行业增长,也预示着未来买家的重点发力国家。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3C行业2016年在移动端的增长明显。从各分类目来看,各行业如消费电子、电脑、手机、相机、游戏等的移动GMV占比非常小,仅接近四分之一,离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移动端将是未来的新势力。对此趋势和情况,敦煌网对于3C行业卖家2017年的运营建议有:1、高效获取移动流量移动专享价在移动端的6大优势有:特殊促销标识、推荐商品中排序加权、移动专享价商品专区、移动专享价专场促销活动、搜索排名加权、移动专享价专有筛选项。2、提升店铺服务能力跨境电商3.0时代,已经进入了精细化运营的时代。卖家可通过网站指标提升工具快速提升店铺评分评级,精准供应商定向培训进一步提升综合运营能力。3、满足B类买家需求1)在采购商分析方面,线上线下结合销售的采购商,他们最关心的TOP3因素为产品品质、售后服务和物流时长;商超类型的采购商,最关注的TOP3因素为:产品丰富度、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垂直专卖店的采购商,最关注的TOP3因素为:产品品质、新品更新和售后服务;公司采购类型的采购商,最关注的TOP3因素为产品品质、物流时长和售后服务;因此能提供优质甚至个性化服务体验的卖家,是这些采购商的聚焦点。2)购物习惯。如下图所示,B2B的企业会先购买样品的占比81%;先加入购物车的占比86%;先与卖家沟通占比89%;直接购买的仅占13%.3)精准推广报告显示,B类买家的最爱是B类商品池。敦煌网的标准已出示标准,卖家需要尽快调整商品;卖家可在购物车收藏夹应用设置购物车商品营销、降价通知,促成订单;有37%的买家在批量购买前总是先购买样品。第二单免样品费,listing支持样品;有52%的买家会一直选择他们熟悉的卖家,因此可在移动端店铺直播、橱窗、NewArrival设置……
据外媒报道,陷入智能手机销量泥潭无法自拔的HTC最近加快了转型速度,它们要在VR领域一条路走到黑了。据悉,HTC准备卖掉手上的一座制造厂,所得的资金将投资在VR业务上。HTC要卖掉的这座工厂位于上海,面积达11.4万平方米,买家是一家名为星宝信息科技的公司。消息显示,这座工厂卖了9100万美元(约合6.276亿人民币)。不过,这些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毕竟三个季度HTC的营业亏损高达1.17亿美元。HTC表示,卖掉这座工厂“能满足HTC业务调整和资产增值的需求。”同时,HTC表示这部分钱将用到“扩张VR”业务上。此外,HTC表示卖掉上海工厂并不会影像公司的手机业务。据悉,这次卖掉的上海工厂建成于2009年,其主要任务是生产销往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在2011年的鼎盛时期,这座工厂每个月手机产量达200万台。不过,2013年开始HTC智能手机业务逐渐开始衰落,因此这座工厂许多生产线进入了闲置状态。其实HTC要卖掉上海工厂的消息2015年8月就有了,但直到现在它们才终于下了决心。过去五年中,由于销量不尽如人意,HTC经历了多次裁员并关闭多条生产线。以代工起家的HTC现在也将大部分手机的生产任务交给了别的代工厂。2015年12月,HTC还卖掉了它们在台湾桃园的工厂,售价为1.83亿美元。不过,现在它们在桃园依旧有3座工厂。HTC的手机业务几乎陷入了无解的状态,这个曾经的业界领袖无论怎么削减成本,依然处在赔钱的状态,去年拿下谷歌(微博)Pixel手机的代工权也没能拉动其手机业务重回正轨。最令人不解的是,发布5个月后,Pixel手机产能还是跟不上。对HTC来说,VR业务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当然,HTCVive也没让公司失望,去年这款高端VR产品卖出了45万台。不过,VR市场现在只是表面上火热,此类产品离进入主流市场还远着呢,因此,HTC想靠VR发财恐怕还要再多坚持几年。虽然VR已经成了HTC的业务重点,但这家老牌手机厂商依然不愿放弃智能机业务,今年上半年它们还会推出新旗舰HT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