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ALER
内容电商已经不是新鲜话题,各大企业纷纷加入到这场角逐。淘宝头条、淘宝直播已经成为淘宝厮杀内容的主战场,而京东也与今日头条在营销和内容变现等领域达成了战略合作,帮助更多头条自媒体进行电商变现。为什么网红、KOL都做电商了?阿里妈妈市场部总监吴昊在去年的一场圆桌讨论中说:“内容变现的角度是一个思维上的变化,以前大家谈到电商就两个字,“流量”,现在要从流量的运营变成用户的运营,内容只是用于运营用户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淘宝上的数据分析,最早的时候,淘宝可以提供一个可以买到买不到的东西的渠道,比如想在四川某个小镇买一个特别好的手机,可能就没有渠道。接下来是消费者希望能够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淘宝给了一个买到更便宜的东西的渠道,现在消费者发现除了可以买到的更便宜以外,还能够知道能否买得更值,所以我觉得“什么值得买”的名字就取得特别好,买得值,这个时候的“值”就是内容。”内容给人提供精神价值,而优质商品传递的同样是优秀价值,这两种价值之间可能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商让连接变得可触摸。选择了好的商品,代表着选择者的眼光、态度和认可,这样的精神呈现和在朋友圈发一篇小短文是不同的,但大多数人可能都懂买到一件好商品后内心的价值感和仪式感。网红和KOL通过图文和短视频创作和受众展开更广更深的接触,这样的接触带来精神触摸感。“长草”同一件商品的人会感知到同样存在的世界和同样存在的沟壑,这样的心灵共振配合价值共鸣特别容易触发消费冲动。有互联网观察家表示,我们处在一个物质溢出的时代,但眼光、格调、判断力等专业性的能力却变得稀缺。因为信息太多,知识付费应运而生。因为商品太多,内容电商也就随之站出来实现它的历史价值了。传统电商的越来越长的图文展示、罗列参数和过于注重性价比让消费者厌倦,催生了对更好购物体验的呼吁。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导购由于契合了移动互联网即时性、快节奏、碎片化时间的特性而迅速崛起,大有一举消灭图文导购之势。艾媒咨询发布《2016-2017中国短视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53亿人,预计2017年将达到2.42亿人,增长58.2%。预计到2020年,短视频内容消费贡献的广告营收将是今年的10倍,达到600亿元人民币。从传统电视广告的角度来说,视频展示产品的优点是生动形象,问题则是无法实现直接转化以及很难追踪效果;互联网时代,这一难题不复存在,视频展示或视频广告可以直接转化,短视频则更具优势,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直接的销售结果转化。以一个叫“秀兜”的科技类垂直短视频导购平台为例。秀兜为最前沿的科技行业信息以及科技产品度身定做了相关话题栏目,用户可以通过观看短视频的方式最直观地了解行业知识和各种产品体验,甚至直接购买。秀兜共有47个话题分类,包括涨知识、疯狂实验室、智能家居、创意小屋等多个领域,各类高科技产品的高质量短视频很容易激发用户潜在的好奇心。每个“发烧友”都有自己的IP及小圈子,很快就能够辐射到整个科技兴趣圈。作为智能科技短视频社区,秀兜目前已有大量的智能创意产品的公司、自媒体(Zealer、极科技、nology等)入驻。此外还有智能创意产品的发烧友在秀兜发布的科技类视频,包括概念类、宣传类、众筹阶段、已有成品等。为了抢占优质内容资源,如今的内容平台方都在对内容创业者在内容孵化、推广运营、数据分析、商业变现的流程等方面提供充分的资源倾斜扶持。秀兜为了鼓励转发和分享,给出了“佣金”和“分销客”两种模式。前者由卖家发布商品时设置,最多可设为销售价格的50%;后者意指当用户转发别人的产品视频后,一旦达成交易也可获得相应佣金。秀兜在2016年完成了由秒拍母公司一下科技和合一资本共同投资的2600万A轮融资,并顺势和秒拍达成了战略合作,在秒拍APP中采用秀兜H5功能实现直接买卖商品。秒拍与秀兜将直接打通双方用户账号,实现视频同步,所有秒拍用户都可以用秀兜的功能在秒拍APP开设视频店铺。据了解,目前正在进行技术研发的最后阶段,第一版本功能即智能制定用户在秒拍开通视频店铺功能已经上线。易观发布的《2017Q1中国短视频市场季度盘点分析》报告显示,秒拍2017年一季度移动全网短视频平台用户渗透率为62.2%,继续排名第一,秒拍用户中等消费能力以上用户占比均超过65%。秒拍坐拥来自微博的大量导流,秀兜负责高质内容输出与流量变现,这样的组合怎么看都相当搭。亿邦动力和秀兜市场总监吕添棋进行了交谈,吕添棋表示秀兜坚持走高端化路线,对上线短视频严格把关,在时长和质量上都有具体要求。吸引最优秀的头部视频创作者和生产优质的最原创内容一直是秀兜在做的事情。秀兜给出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上半年,秀兜注册用户约19万,覆盖用户数已达1560万人,总点击量约1.2亿,日活近50万。今年5月,秀兜全平台GVM为800万元。直播和短视频站上风口后,各类视频类应用层出不穷,但各家无论是产品定位还是内容却趋于同质化,鲜有特色。如何在众多应用中脱颖而出,是产品提供商们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趋同化的市场环境下,秀兜式的聚焦或许是一个思路。通过细化产品市场推动用户的拉新,或许是未来的趋势。
2016年,互联网行业的你或者你身边的人,至少应该拥有一件智能硬件产品了吧?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马桶盖、智能眼镜……琳琅满目的智能产品开始涌向我们的生活。他们收获掌声,也受到奚落,有销量爆表的,也有无人问津的。过去一年里,他们到底过得咋样?智能风潮中的“当红炸子鸡”在在天猫中搜索“智能”这一关键词,会出现34万相关商品,京东更有71.6万相关商品。(图:几大主要智能产品的市场状况)智能手环几乎是最早进入市场也最为普及的智能产品。国内入局较早的小米手环定价79元,迅速扫清了产品大众化的障碍。根据小米官方数据,2015年小米手环的销售量已经超过1200万只。智能手表虽然没有手环普及,但受到的关注却一点也不少,尤其是在2015年苹果等企业强势加入后。在IDC公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行榜中,苹果一直紧随Fitbit,占据全球第二大可穿戴厂商的位置。智能家居也是被吵得“要上天”的产品类型,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盖已经成为网购爆款。在京东搜索“扫地机器人”,能得到790款相关产品,其中销量最高的一款累计评价已经超过了8.4万;被“抢购马桶盖事件”炒火的智能马桶盖数据也不错。2016年,多个卫浴品牌的智能马桶盖都有翻倍甚至三倍的销售增长,但实际上智能马桶盖在国内的普及率仅约为1%,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智能娱乐设备在2016年更是以“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姿态入侵市场,索尼、三星等品牌的VR眼镜都开始逐渐面世,甚至卖手机困难的HTC也借VR产品有要复苏的迹象。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HTCViveVR眼镜销量已经远超14万台。而什么领域都想插一脚的小米在2016年8月发布VR眼镜后,20天时间内就卖了近30万台。当然,目前国内VR眼镜领域最“受宠”的当属暴风魔镜。2016年底,暴风魔镜官方称,其硬件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台,在京东上市场占有率超过80%,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长超过30分钟,月活跃用户突破150万。预计暴风魔镜2017年的销量将突破1000万台。风光之外的尴尬与无奈抛开上文中多个“爆款”的亮眼成绩,智能产品市场的泡沫、尴尬、无奈也已经逐步开始浮现出来。小编注意到目前智能产品市场存在的几个特点:一是“伪智能”。一位智能产品开发者表示,目前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相对普及的智能产品大部分还停留在电子显示、记录分析、简单识别的水平。“从严格意义上说,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存在本质区别的,目前市面上很多智能产品还称不上真正的智能,但可以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的智能意识、筛选出真实的消费者需求。”上述开发者这样评价道。二是“伪需求”。这是很多智能产品在现阶段遭到的质疑。以智能文胸为例,各种功能的智能文胸都在宣传中赋予了强烈的科技感。比如运动型文胸可以通过数据积累对穿戴者进行生命监护,订制私人运动方案;社交型智能内衣颇具情趣意味,可以远程App远程操控震动;也有专门为女性塑性而设计的智能内衣,通过柔性传感设备,随时监测女性是否存在驼背、弯腰等姿势,时刻体型穿戴者调整体态。但包括智能内衣、智能鞋垫、智能指环等在内的新奇智能产品,都面临同样的质疑:它们真的满足消费者的刚需了吗?这些所谓的智能真的有必要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的智能产品大多依靠猎奇心理打开市场,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要继续观察。三是线下市场堪忧。与大多数行业以线下渠道为主不同,智能设备反而在线上渠道如鱼得水,在线下相对惨淡。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线上整体销量约占整体市场的90%,同时,线上市场价格和线下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拉大,线上由2015年的733元上升至2016年6月1199元,2016年整体均价在1200元左右;而线下市场持续缓慢下降,由293元下降至257元。为何脱离体验的电商渠道成了智能产品的主要通路?一位虚拟现实体验馆运营者告诉小编,国外的智能设备体验馆是收取体验费用的,尚且生存艰难;国内消费者付费习惯有很大不同,为了引流不能收取体验费用,同时又很难产生销量,因此,智能设备的线下推广多会选择进驻商场中的品牌柜台,和不定期的商场、展会活动。值得关注的是,聚合众多品牌的电商平台已经开始为智能设备品牌设立体验店。2016年11月,京东在上海的线下概念智能生活馆开业,用户可在线下体验店直接体验智能盒子、智能手表、智能人体秤等。一方面让用户可以亲临体验产品,同时也可以作为智能产品的仓配中转站,并辅以售后服务。其实,不论品牌方和平台都明白,体验店的作用并非提升销量,而更多提高消费者意识培养和品牌形象的树立。京东智能生活馆负责人封炜曾坦言,希望用户以线下体验的方式熟悉智能生活概念,推动信息在企业和用户间的双向流动,使智能设备产业走向成熟。未来的智能产业:打破硬件间的屏障究竟智能产业要如何走向成熟?ZEALER创始人王自如曾犀利指出,“如果不能解决数据服务在云端统一的问题,智能设备将永无出头之日。”他认为智能硬件突破的最大问题各品牌硬件数据不兼容、不连贯,数据记录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导致数据无法创造更深层价值。某语音识别技术企业高管深度认同该观点,“这就是为什么百度可以做出打败人类的机器人,它手握各个方面的海量数据。以健康设备为例,只有把运动时刻和其它时刻的生命体征打通,才能真正全面的做智能健康分析和管理,单个设备记录根本无法创造医疗价值。未来可能需要一个云公司,做数据的最终连接。”物联港创始人蔡红岩则认为,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智能硬件服务层的统一描述标注来解决。“构建一个开放的基础平台,让任何设备都可以无障碍入驻,让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选择不再受到品牌的绑架。”他进一步解释道,服务层的统一不仅可以实现设备的互联,也可实现功能和服务的共用。曾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空间将达到14.4万亿美元,相互链接的智能设备将超过200亿。更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的物联网完全有机会替代互联网,“所有智能设备都会逐渐积累用户的喜好,相互配合并达到完全的智能化。”想象一下,深夜十二点,你手里还捧着阴阳师玩得如胶似漆,此时,监控着你身体状况的智能手环发出警告:该睡了,死鬼。你搓了搓双眼,对手机小秘书说一句:明早七点钟请叫醒我,然后躺下。但还处于游戏兴奋状态的你,有点睡不着,此时,智能枕头自动播放舒缓音乐,让你逐渐平静,疲倦的你终于睡着了,房间的灯自动熄灭。那才是属于未来的智能吧。
6月17日,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昨晚在小米总部与ZEALER创始人兼CEO王自如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话,全程通过小米直播App进行直播,本次直播吸引了近60万人的围观。在雷军开始上场直播前,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先上场进行直播暖场。而雷军在上场后,再次化身为网红,为自己拉来众多网友的鲜花和掌声,并不停感谢网友为他打赏的跑车和游艇等。当然,雷军还不忘再次调侃凡客创始人兼CEO陈年,“陈年不是说又要送我一个车队吗?我怎么没看到陈年在。”雷军和王自如的对话以谈红米3S和红米3X为主。据悉,两款手机都于6月14日正式对外发布,红米3S是红米3的升级版,红米3X是小米与中国联通联合发布的专属定制手机。“红米3S我们备货充足,大家可以放心购买,这次应该不会有人骂我们耍猴了吧。”雷军说,红米3X比几年前发布的小米1性能要高出很多,比小米2也要好。“我在小米论坛看到还有上百万人在用小米1,强烈建议大家赶紧换手机。”雷军说,最近几年手机行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几年前性能最好、售价近两千元的小米1被现在售价只有几百元的红米3S秒杀。他认为,手机行业接下来会进入到一个瓶颈期,而要走到新的突破点还需要较长的时间。雷军还表示,小米暂时不考虑做防水手机,但是相信其他厂商能够做好。“不做防水手机也是基于多方面考虑,很多人手机摔坏之后,防水性就会降低。还有很多用户会经常将手机扔到水里玩,这其实还是有一定风险。还有就是防水手机成本要高出不少,如果大家能够接受高出20%-30%的成本,我们也许会考虑。”
近日,王自如分享了自己对智能硬件的理解,并为智能硬件行业指了一条“明路”。他认为,不好的智能产品各有各的失败,但好的产品是存在共性的,“如果不能解决数据在云端统一的问题,智能硬件将永无出头之日。”是什么掣肘了智能硬件行业?王自如赞同“2013年和2014年是智能硬件元年”的观点,智能硬件雨后春笋般面世,但似乎冲出重围的寥寥无几,经过对泛科技类产品的多年研究,他以举例的方式将阻碍智能硬件行业发展的产品归结为三类。(1)生拉硬拽型:一个笔记本增加了充电宝功能,既失去了本子便利性,又没能满足充电宝的高性能。该类产品只是随意整合,“把原本就简单的东西变得更贵了而已”。(2)弱智保姆型:一个控制进食速度的智能叉子,需注册、连接手机、90秒识别、充电,使用中只能90度提起叉子。该类产品没有给生活带来便利,反而让人们变成了“白痴”。(3)臆想自嗨型:一个结合了无人机技术的行车记录仪,观察前方堵车需要时间,却只有八分钟电量。该类产品忽略了真实需求,仅仅从技术的角度臆想出了不存在的需求。针对上述“失败”产品产生的原因,王自如指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当一个新的技术大潮得以突破后,创业者们集体进入了亢奋状态,不顾一切急于创造而失去了理性思考。例如,以往人们不知道空气中的PM2.5数值,当发现有一个传感器能精确地记录数据之后,创业者们纷纷推出空气记录产品,极力展示所有可测算数据,而实际上人们最关心的只有温湿度而已。好的智能产品是什么样的?王自如定义了好的智能产品:用成熟的技术加上恰当的产品形态,解决一个切实存在的需求。他表示,虽然失败的产品都在“亢奋”作用下犯了不同的错误,但好产品的成功却是有迹可循的。因此,王自如为仍在踌躇如何创造智能硬件产品的创业者提出了三个理性思考。(1)智能化不等有自动化“就好像德国人的啤酒机是自动化的,但它只是在增加便利性,绝非智能化。”王自如认为,智能化相较于自动化,要给人更多惊艳和冲击。比如当人们第一次发现iPhone手机屏幕上的打火机火苗可以随着手机而晃动,比如人们第一次发现全屏手机只要扣在桌面上即可静音,又比如远坐在躺椅上轻轻挥手就可以变换电脑屏幕。(2)智能化不等于信息罗列“用户并不想知道空气中所有可测算的数据,也不需要手环来记录前一晚起夜几次。”王自如进一步解释道,“如果每个智能产品都提供无数信息,而每个产品都需要一个APP来管理,当使用超过100个智能产品后,不仅管理终端智能手机会不堪重负,恐怕你要找到某个智能开灯软件都要花上五分钟,但直接走过去开灯也就是几十秒的事情”,他强调,这种盲目做加法的软件不是智能化。(3)智能化不等于智能显示王自如表示,好的智能产品是懂得做减法的,将产品减到“刚刚好”的状态,用产品完成所有需要完成的事,而不依赖智能屏显示。他以一个智能奶粉机为例:产品可选择用90度水冲奶粉并迅速降到40度(联合国卫生组织最推荐的冲奶粉水温),或直接用40度水冲奶粉;产品特点为无需连接APP、没有显示屏、倒奶粉动作机械化。因为只要产品快速完成整个过程,无需显示屏告知用户某一个时间点水烧到了多少度,奶粉已经倒入了多少克。“这样的产品才是刚刚好,因为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每犯的一个错误会增加300%的成本”,王自如认为,该产品抓住了冲奶粉这个行为中奶粉用量和水用量难控制的痛点,将父母冲奶粉犯错的几率降到最低。智能硬件路在何方?根据多年来对智能产品的了解,王自如看到了阻碍智能硬件突破的最大问题:各品牌硬件数据不兼容、不连贯,数据记录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导致数据无法创造更深层价值。“以智能手环为例,各家手环数据是无法兼容的,只能记录某人某天走了多少步,一旦更换使用,数据会不连贯,也不准确。”王自如认为这样的现状造成了智能硬件行业的“计算瓶颈”,使智能硬件的应用止步在记录,而不能做更多的运算应用,延伸至医学等方面。产品极度分散的问题应该由谁来解决?王自如给出的答案是:连接人与人的企业。目前,网络效应会掩盖数据的不精准,比如“微信运动”,对比心里会使人们忽略数据的精准性,在这个场景中比数据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娱乐性和社交属性。“长此以往,所有智能终端最后都将沦为为大平台打工的工具”,他指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任何新的智能硬件创业者都不应该再将目光锁定在创造新的流量入口,而应该将数据统一,并将精力放在消费化元素、设计元素上,让智能硬件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产品。“今天,所有的手环都不是装饰级的,不穿运动装就意味着要摘掉手环,数据就中断了。我特别期待HM、优衣库等公司进入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因为未来所有的产品将是数据终端。”王自如强调,不解决数据云端统一的问题,智能硬件将永无出头之日。他预测,未来各智能硬件公司可通过统一的搜集协议将数据交给某一个云端处理公司,形成具有指导性、更具挖掘性的数据库,应用于医药等领域,真正进入大数据的时代。而达成这样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拥有成熟技术的智能硬件打破时尚领域的科技亚文化限制,融入到生活中来。王自如强调,智能硬件产品应该改变前沿的生活方式,不仅要关注行业发展,更要关注行业方向。“不要盲目追寻什么是真正智能化的产品,把所谓的智能放一放,认真想想什么是好的产品,科技不能在人们的生活中抢戏,真正的科技要让人们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