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是文娱行业里最经常把“裁员”挂在嘴边的大公司,尽管它也是近三年来业绩最好的电影制作公司之一,市值早就超过了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在大部分电影人还在纠结于如何与咄咄逼人的互联网公司相处时,光线控股了猫眼,甚至还在布局VR赛道。
这一回,光线的裁员比例是10%,距离上一次20%的大规模裁员尚不足一年。
很少有正在上升期的公司这么频繁地要裁员。腾讯上一次传出可能要裁员的消息还在2014年,华为去年传说要裁员,但官方很快出来辟了谣。
据“数娱梦工厂”报道,光线传媒副总裁李晓萍在上周一(6月26日)的全体员工例会上宣布这次的裁员信息。36氪就此事向光线内部员工求证,得到的回复是:与其说是裁员预告,不如说是又一次强调末位淘汰制度。
“末位淘汰不是年年都有吗?反正没事就说说,鼓励员工加油干活儿。”上述员工称,看起来裁员消息并没有影响到光线的日常运转。
根据光线年报,2014年至2016年,光线传媒公司员工人数从541人锐减至272人,再加上今年将被裁撤的10%,意味着光线在三年里淘汰了一半员工。
大幅裁员的三年,也是光线坐稳行业老大位置的三年。在华谊不断去电影化、发展实景娱乐,阿里影业强调自己要做产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只有光线和博纳在不断突出电影制作的核心。相比电影发行起家,坚定地围绕电影生产的博纳,光线在走向电影的过程中甩掉了两个负担:一个是电视部门,光线曾引以为傲的核心业务;一个是与360合作的先看网络,光线迈向互联网的一次试错。这两个部门也是2014至2016年的主要裁员对象。
光线传媒董事长 王长田
作为一家民营内容公司,光线的风格基本等同于创始人王长田的风格。光线起家于电视节目制作,相比投资动辄千万过亿、票房大起大落的电影市场,走量的电视节目制作与销售更需要精打细算,强调投入产出比。这也让王长田在电影圈里博得了个“抠门”的标签。
王长田本人也并不抗拒这个标签。去年12月,在光线影业庆贺成立10周年,总票房突破200亿的公开信里,王长田写道:“一切为了电影,一切因为电影。我会一如既往的(地)做这个行业里最勤奋最抠门的老板。”
在王长田看来,裁员于光线而言不是负面的,而是对人才优胜劣汰的管理和激励制度。相比同行业其他公司,光线的团队精简许多,而收益却不相上下。以2016年为例,光线传媒仅272人的团队为光线带来了7.41亿元的净利润,而净利润为8.08亿元的华谊兄弟,团队人数达2456人;因补贴“淘票票”的市场费用而净亏损9亿元的阿里影业,团队人数也逾千人。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光线总是一个人要做好几件事,这里的碗总是比盖子多。” 对于能够胜任的员工,光线去年年初平均提薪15%,年末在此基础上又提薪了20%。
在从电视向电影行业转型成功后,如今光线也在逐步完成从电影发行公司向影视制片公司的二次转型。
在此前很长的时间里,光线传媒的发展策略都可以说是“宣发至上”。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王长田表示要收回原来的话:“我们不仅仅做营销、做发行,我们也在做生产。我们自己做很多片子,我们还投资了60家内容公司,这60家内容公司也在做内容。”
从光线的部门调整和投资收益来看,光线也不止满足于做一家传统的内容生产公司。对比光线2015年和2016年年报,生产部门员工人数变化最大,从113人锐减至31人。光线的投资收益,从2014年的5592万元、2015年的7568万元,激增至今年的2.77亿元,占净利润的37.38%。
如今的光线,更像是一家项目管理公司。除了内部制片人开发电影项目之外,被投资的公司同样可以为光线优先输送项目。《大圣归来》的制作方十月文化,《大鱼海棠》制作方彼岸天都是近两年被光线纳入麾下的内容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曾经因为缺乏资金,动画项目进入停滞,背靠光线的宣发优势,现在它们离市场显然要更近一些。
事实上,王长田在去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公开了光线的人才培养计划,光线要培养20个电影制片人,还有10个网剧的制片人,每一个人一年抓一个项目,使这些人成为光线的核心人才。多年以来,光线习惯于从内部培养高管,而不是外部高薪聘请。现任青春光线总裁丁丁张、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都是光线的老员工,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后者的作品还曾被改编成电影,由光线投拍——这也是外界评价王长田精明的原因之一。
但内部培养已经不能追上光线如今的发展速度,这个行业里最缺的正是项目管理人才。王长田在去年的公开信里感叹,“我们想要内部培养的20个影视剧制片人,你们现在在哪里?寥寥无几且磕磕绊绊。” 在大规模裁员的同时,这个勤奋又“抠门”的老板,仍在苦于寻觅优秀的人才。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